•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對外貿易經濟分析范文

        對外貿易經濟分析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對外貿易經濟分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對外貿易經濟分析

        第1篇:對外貿易經濟分析范文

        【關鍵詞】對外貿易 困境 對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玩具產業憑借國家對外政策,廣袤的國土,稠密廉價的勞動力、以及豐富的勞動力資源,經過多年的開拓與發展,使中國成為世界玩具生產與出口第一大國。取代歐洲和日本成為世界玩具制造的中心。目前世界玩具市場上30 %左右的玩具都來自中國。中國生產的玩具中約70%都被用來出口。然而經歷2007年召回事件與2008年的金融危機的重創,暴露出我國玩具產業的弱點,近年來發展仍在繼續,但舉步維艱,我國玩具產業的發展前景令人堪憂。

        一、中國玩具業出口概況

        (一)我國玩具出口情況。

        我國是世界最大的玩具制造國和出口國。2010 年我國有玩具出口記錄的企業有 6000 多家,300 多萬人從事玩具行業。全球約有 76%的玩具是在我國境內制造的。即使是經歷了 2007 年和 2008 年一系列的玩具召回事件后,中國玩具依然占據著歐盟 80%的市場份額,而根據美國玩具工業聯合會統計,在美國銷售的玩具仍有七至八成產自中國。在金融危機的嚴重影響下,2011 年我國玩具出口價值達到 108.3 億美元,同比增長 1.6%。

        近年來,中國玩具在歐美市場遭遇的“質量門”事件不斷。2010 年,CPSC發出產品召回通報 402 項,其中,中國產品被召回的通報為 222 項,占同期召回總數的 50%以上。而中國產品中玩具及其他兒童用品占 115 項,占比 51.8%。2010年,歐盟非食品類商品快速報警制度(RAPEX) 針對不安全產品共通報1,520 次,涉及到中國產品的有 855 次,占總數的56.3%,其中玩具產品的召回次數占總量的 55%,達到 467 次,幾個數字均超過總數的一半,一方面說明中國產品在歐美市場的占有率很高,另一方面也給出口企業的質量管控問題敲響了警鐘。

        (二)外來沖擊對中國家具業的影響。

        2007年以來,國的玩具出口經歷了兩次巨大沖擊:20 0 7年大規模玩具召回事件和2008年以來的世界經濟危機。2007年 8 月 以我國生產的兒童玩具中的涂料鉛含量超標為導火索引發的大規模召回我國出口玩具事件的發生,導致國際市場對我國玩具質量信 心大幅降低,雖然召回事件的始作俑者美國美泰公司事后向中國及中國的消費者表示歉意,承認在其召回并銷毀9 6. 7 萬件中國生產的童玩具中,多數產品都是由美方的設計出了問 題,與中國無關。但此事件引發的國際市場對我國出口玩具質量的信任危機卻一直難以消除。受 2008年起的世界經濟危機影響,2009,年我國玩具出口總額同比下降9.8 6% ,其國際市場占有率減少4. 75 % 受這兩次沖擊的影響,2008年,我國有玩具出口記錄的企業數量由 2007年的8610家減少至4388家,數量下降 49 %,破產淘汰的玩具企業絕大部分都是中小企業。

        二、我國玩具貿易出口困境原因分析

        (一)玩具出口國的貿易壁壘政策。

        2008 年美國爆發的次貸危機已明顯影響到世界經濟,如歐盟、日本和加拿大等其他發達經濟體增長放緩。考慮到本國的利益,近幾年來,由于經濟形勢嚴峻,發達國家紛紛采取各種貿易保護政策來限制外國產品的進口。技術性貿易壁壘作為新的貿易保護手段應用最為廣泛。美國是我國出口玩具的最大消費國,目前我國生產玩具 60%銷往美國。如果我國玩具出口,對美國這一單一市場繼續依賴的話,必然會增加市場的風險率。因為一旦美國這個市場的玩具需求飽和,或者美玩具銷售商,縮減了對外采購量,將導致國內生產的玩具滯銷,出口企業將因此蒙受巨大的經濟損失。這些貿易壁壘一般可以分為技術性貿易壁壘和綠色貿易壁壘兩種。

        1.技術貿易壁壘

        所謂技術貿易壁壘,是指一國以維護國家安全或保護人類健康和安全,保護動植物的生命和健康,保護生態環境,或防止欺詐行為,保證產品質量為由,采取一些強制性或非強制性的技術性措施,這些措施成為其他國家商品自由進入該國的障礙。

        我國玩具市場上的玩具主要還是以塑料、毛絨玩具為主,缺乏科技含量,所以市場上往往都是以價格取勝。隨著經濟的發展,各國對玩具的安全性、高科技含量等方面的要求越來越高,這無疑給中國的玩具出口業帶來了不利的影響。例如,前幾年因為法國有一名兒童因為誤食了由義烏生產的仿真水果而導致嚴重的后果,所以法國政府就禁止從中國進口此類商品。那些仿真水果的生產水平確實很高,很多產品不是拿在手上是分不出真假的。但就是這類“上等貨”,僅僅因為在安全方面沒有做到很完美,最終導致了出口受阻。美國則采取CPSC抽查和召回制度。這些制度非常有效地控制了進入其市場的玩具產品的安全質量。根據美國消費品安全委員會公布的數據,2004年,該委員會公布的涉及具體產品召回的通報約258件,其中涉及中國大陸的為118件,約占召回產品總數的45.7%。

        2.綠色貿易壁壘

        綠色貿易壁壘又被稱為環境壁壘,是指進口國(主要指發達國家)以保護生態環境、自然資源以及人類和動植物的健康為由限制技術壁壘,綠色壁壘進口的非關稅壁壘措施。它依據有關的環保標準和規定,要求進口商品不但要符合質量標準,而且從設計、制造、包裝到消費等環節都要符合環境保護的要求,不得對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造成危害。據了解,日本從去年8月開始禁止在兒童玩具中使用DINP和DEHP增塑劑;澳大利亞去年制定了玩具手槍的新標準;美國玩具協會和英國玩具協會要求其會員從2006年開始只能向已通過國際玩具理事會商業運作規范認證的供應商采購玩具。歐盟新普惠制方案今年7月1日實施,將徹底取消包括玩具在內的中國16大類、50種產品的關稅優惠政策,稅率增加令國內玩具企業備感壓力。此外,8月13日,歐盟將啟動《報廢電子電氣設備指令》,規定稱電子電氣產品中交流電不超過1000V、直流電不超過1500V的設備必須報廢,電子玩具又將受到沖擊;明年7月1日起歐盟將施行的禁用物資指令則提升了對玩具科技含量的要求,成為另一個門檻。綠色貿易壁壘通過使得外國產品無法進口或進口時受到一定限制,從而達到保護本國產品和市場的目的。由于發達國家的產品科技含量和公眾的環境意識普遍較高,他們對環境標準的要求非常嚴格,不僅要求末端產品符合環保要求,而且規定從產品的研制、開發、生產、包裝、運輸、使用、循環再利用等整個過程均需符合環保要求。這無疑會給廣大發展中國家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及出口帶來很大的障礙。

        (二)人民幣升值。

        人民幣升值將造成我國出口企業換匯成本上升,導致價格優勢喪失。例如原來出口 1 美元的商品可以換回 8 元人民幣,而現在實際結匯只能換回 6.3 元人民幣。即使國內物價未下降,企業每出口 1 美元的商品也會損失 1.7 元人民幣。另一方面,和玩具相關的原材料,例如 PVC 塑料、油漆、電鍍材料等的價格一路上升,有些漲幅甚至達到 5%- 10%。原材料的漲價,使玩具公司與客戶在價格方面出現了爭議。在玩具行業中,返單的情況比較多出現,而客戶通常在返單的時候會要求按照原價甚至更多的優惠來報價。這樣,由于利潤的減少,為了防止損失,必然要提價。結果不僅會削弱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力,而且還會導致成交額的下降,最終使玩具出口企業受損。

        (三)國家標準化工作存在差距。

        我國標準化工作與 WTO 的要求存在著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現在:標準總體水平低;在國家標準體系中采用國際標準的比例低;制定標準前期缺乏研究和必要的經驗。在我國已有的 19728 項國家標準中,約有70%~80%低于國際和國外先進標準。同時,企業在兒童產品的安全設計、檢測能力方面比較薄弱,只是依賴檢測機構對送檢樣品的檢驗。然而送檢樣品數量少,隨機性大,即使通過了檢測,仍有掩蓋整批貨質量問題的隱患。因此在出口后被進口國拒之門外或強制召回,遭遇技術貿易壁壘也就不足為奇了。

        (四)玩具企業自身原因。

        1.以加工貿易為主

        “中國制造”的玩具在歐美市場上占有很大的比例,但其大多數都是靠低價和加工貿易來實現的,產品附加值低。與國際知名品牌玩具公司,如美國的迪斯尼、日本的“Tomy”、丹麥的高樂高等相比,中國玩具業長期以來忽視品牌建設,缺少技術支持、文化依托,使得玩具品牌的塑造受到了嚴重的影響,玩具業的整體國際競爭力不強,無法擺脫大而不強的現狀,阻礙了中國玩具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2.質量不達標

        5月24日,有關部門公布近期對市場銷售的兒童玩具的監測結果表明:兒童玩具的11個樣品小零件不合格,有些毛絨玩具上的塑料眼睛、鼻子承受力不夠,容易被兒童拉扯下來誤食,存在一定風險;還有5個樣品的彈射動能過大,容易打傷兒童的眼睛和身體的其他部位。監督抽查中還發現有5個產品繩索不合格,主要涉及塑料拖拉玩具,智力串珠等;還有些玩具的標識不清楚,缺少面料材質的明示,未標注年齡組別和警示說明、電池安全使用說明,凡此種種,說明我國玩具在設計、制造等方面存在較多的質量、安全問題。

        3.缺乏自主品牌

        中國的玩具大都是以造型、塑料、填充玩具為主,玩具業缺乏自主品牌,高科技智力玩具出口較少。玩具行業的企業規模都相對較小,工藝技術和生產設備比較落后,研發和創新能力薄弱,營銷理念和手段落后,品牌意識淡薄,設計人才缺乏,把握時尚欠缺。在不久前參加的一個玩具展覽會上發現,一些外觀設計新穎、產品質量較好的產品則多為外資或合資品牌。展會是中國偌大玩具市場的一個縮影,它揭示了中國玩具業普遍存在的問題——缺乏自主研發、自主品牌。

        4.技術制造工藝上的落后

        目前,中國玩具行業很多是以手工作坊的形式發展起來的。而且他們的主要發展方向定位在做大,但是大而不強又是中國玩具業不爭的事實。這些玩具企業在脫離作坊生產后,沒有意識到高科技才是玩具行業發展的趨勢。在激烈的競爭中,這些企業只在數量和成本上下功夫。這就導致了在制造工藝上的落后,所以使得中國玩具產業在世界高端市場中缺少競爭力。此外,玩具行業缺乏相關的法律法規依據。中國的玩具行業發展得很快,但是關于玩具的相關法律法規依據卻很少或者存在欠缺,這導致了中國玩具行業的混亂。在涉及到玩具的案件時,中國很難有相關的法律為其做依據。這對中國玩具的健康發展非常不利。

        三、中國玩具貿易發展對策

        (—)實現創意發展,重視玩具品牌。

        我國的玩具工藝大多數是中低檔傳統產品,或是替國外大的玩具品牌打工,嚴重缺乏自主品牌。所以要實現從玩具大國向玩具強國的轉變必須抓住機遇,大力發展創意產業,實現產業的創新和發展方式的轉變,創立屬于自己的 “金牛產品”。對于一個很喜歡買毛絨玩具初級消費者比如我,總會傾向有特定系列或明顯標識的品牌產品。這樣會有更高的質量保證,樣子也會與眾不同,最重要的是可以滿足人的虛榮心。所以,要想玩具貿易更好的發展,首先要樹立自主的品牌。只有有了名氣很大的品牌,才會更吸引消費者,強占市場先機?!捌放菩б妗睍炀戎袊o外國打工的尷尬局面,讓中國玩具行業不在起早貪黑賺取微薄的加工費,真正達到創收盈利。

        (二)加快玩具產業鏈升級。

        中國的產業鏈條還不成熟,之間的配合也缺乏默契,無論是授權的取得還是衍生產品的生產銷售都不完善。所以,進行產業鏈升級是玩具行業先下并經之路。一部 《喜羊羊與灰太郎》的熱播恰巧給中國玩具企業一個很好的啟示,玩具業是動漫產業鏈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只有把玩具業整合在動漫產業鏈中,才可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從技術研發、動畫制作與授權、市場的推廣等各方面,打造一條完整的動漫玩具產業鏈。這樣在國際玩具巨頭紛紛搶占國內動漫市場之際,中國的玩具企業才能不被淘汰。

        (三)采用高新技術,重視環保。

        近些年來,各個國家都把環境保護放在一個相當重要的位置。在國際貿易全球化的今天,要想讓玩具貿易的銷量更好,必須高度重視 ‘環保’這個熱門詞匯。主動地熟悉采用國際標準,采用高新技術生產工藝,減少有毒化合物質使用,進行企業的節能減排。所以,努力讓中國每一件玩具都是有檔次夠環保,才會進一步發展我國的玩具貿易。

        中國玩具企業曾經創下不少輝煌與成就,但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以及 2007 年以來金融危機的強烈沖擊,中國玩具業在國際玩具市場的地位開始動搖,國內玩具廠商紛紛相形見絀。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更應加快創新步伐,打造中國玩具品牌,整合資源的同時完善和升級產業鏈,積極培育適應國內外市場競爭的物流和產業溫床,迎來我國玩具業“寒冬期”后的春天。

        參考文獻:

        [1]許敏蘭,羅建兵.產品內分工視角下的產業升級——基于中國玩具出口的經驗研究[J].財經論叢.2008,(09).

        [2]秦峰.淺析技術性貿易壁壘對我國出口的影響及對策[J].時代經貿,2008,(09).

        [3]張慧文.我國玩具出口面臨的挑戰與對策[J].現代商業,2008,(24).

        第2篇:對外貿易經濟分析范文

        關鍵詞:英國;經濟;對外貿易

        中圖分類號:F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0)21-0126-01

        1 英國國內經濟分析

        1.1 自然資源及行業概況

        英國是歐盟中能源資源最豐富的國家,能源產業在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工業有:采礦、冶金、化工、機械、電子、電子儀器、汽車、航空等;生物制藥、航空是最具創新力和競爭力的行業,服務業是英國經濟的支柱產業。

        英國的農業以乳畜業為主,較為集中,高度機械化。英國的主要能源生產大約占總GDP的10%。服務業,特別是銀行業、保險業以及商業服務業占GDP的比重最大,而工業的重要性則不斷下降,盡管英國仍是歐洲最大的軍火、石油產品、電腦、電視和手機的制造地。

        1.2 英國經濟發展進程

        英國是最早開始工業化進程的資本主義國家。兩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的經濟實力遭到嚴重打擊。1973年,英國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轉而加強與歐洲國家的貿易關系。1979年,以撒切爾夫人為首的保守黨政府開始治理“英國病”使英國經濟有了明顯的恢復。

        英國經濟在經歷了1990年開始的衰退后,從1992年起開始復蘇。根據英國統計局數據,在2000-2009年期間:英國于2007年GDP首次突破14000億英鎊,創歷史新高。同時,人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2000年人均GDP只有25,082美元,2007年達到45,962美元。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英國與其他西方經濟體一起遭受重創。英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表明,英國2009年第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自2008年第二季度開始連續6個季度大幅下挫,這一數字顯示去年英國正經歷50年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金融危機后,英國政府迅速采取了一系列刺激經濟的措施。英格蘭銀行2009年底公布的金融穩定報告指出,在采取了擴大貨幣發行量即定量寬松措施及維持低利率之后,英國金融系統在過去6個月已“穩定得多”。雖然英國經濟面臨較多的不利因素,且整體復蘇尚需時日,但從2009年下半年以來有所回升。2009年10月,英國工業生產以兩年來最快速度增長。

        1.3 英國經濟現狀概況

        英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在2009年居世界第七,落后于美國、中國、日本、德國、法國和意大利。

        英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09年英國經濟比上年萎縮5.0%,比第一次的下降4.8%下調0.2個百分點。初步統計,2009年英國現價國內生產總值為13964.74億英鎊,同比名義下降3.6%。按照2005年可比價格計算,不變價國內生產總值為12640.77億英鎊,同比實際下降5.0%。

        分經濟部門來看,農林漁業同比實際下降6.8%;工業同比實際下降10.2%,其中,采礦業和油氣業同比實際下降10.3%,制造業同比實際下降10.5%,電力、燃氣及水供應業同比實際下降7.8%;建筑業同比實際下降9.3%;服務業同比實際下降3.6%。GVA同比實際下降4.7%,扣除油氣產業后同比實際下降4.6%。

        2 英國對外貿易現狀與特點

        英國是世界貿易大國,外貿依存度大,外貿對國內經濟有重要影響。大力發展對外貿易是英國提高就業,實現經濟的穩定增長的重要戰略。

        2.1 英國對外貿易總體情況

        2009年英國貨物貿易規模有明顯下降。據英國海關與消費稅局(H.M. Customs and Excise)統計,2009年英國貨物貿易進出口8648.8億美元,較上年(下同)下降25.0%。其中,出口3533.4億美元,下降27.0%;進口5115.4億美元,下降23.6%。貿易逆差1582.0億美元,下降15.0%。

        2.2 英國對外貿易地區結構

        英國與8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關系,主要貿易對象是歐盟、美國等。英國前20個貿易國主要是發達國家,其中歐盟成員國占9個。

        2009年英國對美國、德國、法國、荷蘭和愛爾蘭的出口額分別占其出口總額的14.8%、10.9%、7.9%、7.7%和6.7%,自德國、美國、中國、荷蘭和法國的進口額分別占其進口總額的12.1%、9.7%、8.5%、6.5%和6.4%。主要逆差來源地是中國、德國和挪威,2009年逆差額分別為354.6億美元、232.0美元和188.9億美元,下降14.2%、25.4%和43.1%。貿易順差的主要來源國是阿聯酋和愛爾蘭,順差額為53.5億美元和48.0億美元,阿聯酋同比變化數據不詳,愛爾蘭下降61.3%。

        2.3 英國對外貿易商品結構

        根據商務部數據顯示,機電產品、化工產品、運輸設備和礦產品是英國的前四大類出口商品,2009年占英國出口總額的23.2%、18.6%、11.8%和11.4%。其中,機電產品、化工產品的出口的目標市場均以美國和德國為首,而荷蘭是礦產品最大的出口目的地。

        英國的主要進口商品是機電產品、運輸設備、化工產品和礦產品,2009年進口1067.1億美元、604.8億美元、531.4億美元和521.7億美元,占英國進口總額的20.9%、11.8%、10.4%和10.2%。其中,在機電產品、化工產品和運輸設備方面,德國均在英國市場上居首位,在運輸設備市場上更是占到了25.9%的絕對優勢。

        2.4 英國利用外資和對外投資情況

        外國投資對英國經濟的穩定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2000年,英國引進外國直接投資達到創紀錄的1221.6億美元,以后,隨著全球并購活動陷入低潮,加上受歐元誕生的影響,英國外國直接投資流入在2001-2003年連續3年大幅下降。

        2004年,受經濟增長強勁帶動以及金融、制造業中重大并購活動的影響,英國吸引外國直接投資增長278.7%,達到780億美元。2005年英國吸引外商直接投資達2190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一的外資投資國,超過第二位美國的1060億美元、第三位中國的600億美元(UNCTAD)。

        根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最新的報告,在全球外國直接投資受金融危機影響下降39%的背景下,英國2009年共吸收外國直接投資70億美元,同比大幅下降92.7%,在歐盟國家中排名第十二位。而2008年英國吸引外資達969億美元,排名世界第三位。2009年在英國進行跨國并購涉及金額為249億美元,較2008年的1477億美元大幅下降83.2%。在2009年涉及金額超過30億美元的27起大型跨國并購中,僅有5起涉及英國公司。

        3 加強中英經貿關系

        英國是世界上最早的資本主義國家之一,有著悠久的議會民主傳統,政治制度成熟穩固。政權更迭、黨派競爭不會動搖國家上層建筑。高增長、低通脹、低失業的英國經濟目前正處于歷史最好發展時期。

        英國經濟實力雄厚,科技先進,金融服務業居領先地位,而中國勞動力資源豐富,市場空間巨大,中英兩國在經濟上有很強的互補性,中英雙邊貿易的合作有著巨大的潛力和廣闊的前景。近年來,由于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給中英雙邊經貿發展帶來了許多不確定因素和負面影響,兩國間的加強互利合作也更凸顯其迫切性和必要性。如何在金融危機背景下進一步拓展雙邊合作空間,發掘彼此在貿易投資領域的新的增長點,對雙方來說是挑戰,更是機遇,相信這種經濟上的互補性將促使中英雙邊經貿合作向更高的水平大步邁進。

        參考文獻

        [1]林秀玉.英國對外貿易現代化進程之探析[J].歷史教學,2003,(6).

        [2]康逸.中英經貿合作注入新動力[J].中華工商時報,2009,(5).

        [3]英經貿合作簡介[EB/OL].中國駐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大使館網站.

        [4]英國經貿形勢及中英貿易關系[EB/OL].商務部網站.

        [5]英國投資與經貿分析報告[EB/OL].qdwzb.省略,2010,(6).

        第3篇:對外貿易經濟分析范文

        關鍵詞:國際貿易;貿易環境;貿易政策;對策

        一、國際貿易的環境效應

        傳統貿易理論與實踐往往集中關注貿易量差、國家福利等方面,常常忽視環境這一重要變量,如以比較利益為基礎的李嘉圖理論及赫克歇爾-俄林(H-O)的要素稟賦理論均未考慮到貿易可能引發的環境外部性問題。依照這些理論,自由的國際貿易會實現帕累托意義上的經濟效率,滿足社會需求并增進國民福利。然而,這一觀點只是在靜態條件和未出現市場失靈的情況下才具有一定合理性,若加入貿易活動可能引發的環境負效應情況要復雜的多。研究和實踐表明,一定條件下一國發展某些比較優勢的貿易活動可能會給它國帶來環境損害,如跨過河流上游國家砍伐森林以推動林業相關產品出口將造成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從而會嚴重損害下游國家出口型農業所依賴的環境,導致以鄰為壑,破壞國際貿易發展的基礎。經濟合作和發展組織(OECD)認為,貿易對環境的影響主要集中在4個方面:同產品和服務的交換有關的產品效應;同市場和經濟活動擴張有關的規模效應;同生產和消費活動的分布及強度有關的結構效應;同貿易政策和環境政策有關的法規效應。

        二、中國進出口貿易中的環境困境

        (一)貿易出口中的環境問題

        自上世紀80年代初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出口貿易增長極為迅速,出口依存度一直保持較高水平。但是,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出口創匯的單向需求促使我國出口實施了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數量型模式,所造成的資源浪費、環境破壞觸目驚心。

        1 生物資源破壞

        就外貿出口而言,由于環境污染和生態平衡受到破壞,一些生物資源因盲目、無節制的捕殺和開采,數量大為減少,相關衍生品質量下降,出口貨源已經或瀕臨耗竭,如盲目出口野生動植物,破壞了地區生態平衡,生物多樣性受到嚴重影響;還導致產區土地沙化、荒漠化;而名貴中藥材出口對資源的破壞更為嚴重,某些地區人參、杜仲、天麻、砂仁等因采挖過度已瀕臨絕跡。

        2 礦產資源損耗

        礦物資源的盲目出口導致盲目開采,不僅因此破壞了寶貴的礦產資源,也使生態環境急劇惡化,一些礦物在選煉過程中釋放出有毒物質或放射性物質,嚴重污染并威脅到環境和成品。資源密集型產品在生產過程中能耗較大,投入自然資源高于產出水平,使原本稀缺資源更加稀缺。

        (二)貿易進口中的環境問題

        1 資源消耗型產品進口

        國家統計顯示,近年來我國進口商品中初級產品的總量在波動中減少,而礦物燃料、油及其他有關原料的進口無論從絕對量還是從所占份額都在增加;尤其是石油天然氣工業產品的進口正快速增長。自1993年起,中國由石油凈出口國變為凈進口國,隨著油氣需求每年的擴充,中國對國際原油市場的依賴程度加大。

        2 易污染型產品進口

        進口氟氯烴和使用氟氯烴的空調器、冰箱等產品,加重了我國環境壓力,尤其是國家淘汰此類破壞臭氧物質的難度。此外,進口化肥、塑料薄膜等形成了新的二次污染。特別是氮肥易使地面水富營養化,造成赤潮,使近海生態平衡受到威脅,而最終失去農業價值的塑料薄膜則在自然界中難以分解,形成白色污染。

        三、我國貿易科學發展的環境策略

        實現我國貿易發展的可持續性,必須恰當地引入環境變量,將環境因素納入政府貿易政策規劃的視域范圍。在當代全球貿易環境經歷深刻變化,“綠色浪潮”洶涌之際,環境效應對促進我國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顯得尤為緊迫。

        (一)確立環境出口導向、全面推行環境標準制度

        出口的規模、速度及質量關系到一國國際收支和產業競爭力,在當前我國出口面臨持續性“剛性”順差但總體附加值不高,頻頻遭受“綠色壁壘”及傾銷訴訟的現實條件下,企業必須徹底扭轉傳統環境規避的貿易觀,確立環境出口導向,將出口產品導入更多的環境質量因子,使之成為產品核心競爭力之一。政府及相關質檢部門應積極引導各類企業將環保作為生產經營的重要價值取向,促使環境指標和其它質量指標一起構成優質產品的內涵,大力宣傳彰顯優質品牌中的環境優勢,通過樹立若干環境“標桿”型貿易產品帶動相關產業部門的轉型提升;此外,努力改善出口貿易商品結構,將環保產品提升為國家出口產業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借助財政、稅收、金融等優惠政策培植環境型規模經濟,對出口型綠色產業的孵化發展尤其要給予特殊的政策扶持,努力形成企業與社會收集綠色信息、制定綠色計劃、開發綠色產品、從事綠色營銷、開辟綠色渠道、發展綠色消費的風尚。

        鑒于當代國際貿易中突顯的環境標準效應,我國必須全面加強與國際環境標準管理制度相銜接的標準認證。首先,要積極推行ISO14000國際標準認證制度,完整對出口產品從設計、生產到回收過程中綠色方案的施行步驟;其次,積極實施環境標準制,使出口產品在環境認證基礎上擴大對環境標準的適應能力;再次,大力拓展與我國主要貿易伙伴國之間在標識認證領域的合作,推進環境標識的多邊認可,同時努力擴大標準制訂層面的國際發言權,減少不合理的環境壁壘。

        (二)堅定可持續型進口觀、規范貿易類投資準入

        進口是一國對外貿易體系中不容忽視的重要一極。受歷史產業結構和傳統貿易政策影響,我國貿易活動中一度存在“重出口輕進口”的傾向,對進口的戰略性地位和發展層次的認識相對薄弱,進口中的環境觀念更是鮮有涉及。2007年,針對貿易持續性順差導致的一系列問題,國家商務部明確提出了“擴大進口、優化結構”的口號,同時將環境因素置于政策調整的視域范圍,這對于全面理性地開展國際貿易具有重要意義??沙掷m性進口要求立足國家環境安全的戰略高度,根據國家產業政策和生物健康標準積極引進環境友好型的產品、技術與設備,尤其要積極引進有利于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的環境產品如污染防治技術及設施,使之成為促進我國環境良性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建立有利于環境保護的進口商品結構,堅決禁止有害廢物的進口,對拆船業和廢鋼、廢紙進口要實行專營;嚴格禁止有害于世界生物多樣性的野生動植物的進口;嚴格管制有害于生態環境的商品進口;加快禁止消耗臭氧層的受控物質及其制品的進口。

        第4篇:對外貿易經濟分析范文

        新貿易主義下中國對外經濟的發展分析

        新貿易保護主義(New Trade Protectionism)新貿易保護主義又被稱為“超貿易保護主義”或“新重商主義”,是20世紀80年代初才興起的,以綠色壁壘、技術壁壘、反傾銷和知識產權保護等非關稅壁壘措施為主要表現形式。目的是想規避多邊貿易制度的約束,通過貿易保護,達到保護本國就業,維持在國際分工和國際交換中的支配地位。

        它們在維護民族利益,保護資源與環境的旗幟下,行保護之目的,具有名義上的合理性,形式上的隱蔽性,手段上的欺騙性和戰略上的進攻性等特點。

        一、新貿易保護主義產生的原因。

        1.國際競爭加劇。

        在全球化時代,市場經濟制度逐步演化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主流制度,而競爭是市場經濟最主要的特征之一。目前,競爭已不再作為單純的“手段”或“工具”存在,而逐步演變成為主權國家和企業生存與發展的核心動機,成為實現國家利益和企業利益的重要手段。各國政府不僅在國際競爭中保護自身的產業與貿易利益,而且直接介入本國企業與外國企業之間的競爭。一方面,采用進口關稅或出口補貼等保護手段有利于改善本國企業的收益和市場地位;另一方面,一旦外國企業或進口產品危及本國利益時,即使發達國家的政府也采取直接干預的手段。特別是在“就業”已經逐漸演變為一種公共品的今天,由進口增加導致的失業問題已經具有了越來越突出的政治意義。當本國產業和勞工群體受到進口沖擊時,來自公眾的呼聲或其他政治壓力必然使政府傾向于對這些領域實行保護,以排斥競爭的威脅。

        2.跨國公司內部貿易的發展。

        隨著跨國公司及其海外經營的發展,國際貿易的流向和貿易方式發生了深刻變化,跨國公司內部貿易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不斷提高。

        跨國公司內部貿易的發展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國際貿易差額的分布。跨國公司通過內部分工和核算體系,在內部貿易中獲得了較為穩定的收益,但卻把各國賬面上貿易差額的此消彼長以及由此引發的貿易摩擦甩給了各國政府。作為承接跨國公司產業轉移最集中的地區之一的亞洲地區制成品出口的迅速增長,使其對美國、歐盟保持了較大規模的貿易順差,而美國和歐盟跨國公司在亞洲地區投資企業的出口已經成為美國和歐盟貿易逆差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發達國家處理貿易逆差的政策并不主要針對這些大跨國公司,而是拿出口國開刀,以解決與這些國家的貿易爭端為借口,推行新貿易保護主義。

        3.發展中大國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與沖擊。

        以中國、墨西哥、馬來西亞、印度等國家為代表的發展中大國出口規模迅速擴大,并逐步成為世界制成品市場的重要供應者。特別在中低端工業品市場上,這些國家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出口競爭力,并逐步取達國家原有的市場份額。盡管這些發展中大國出口的高速增長并未徹底改變國際貿易不平衡增長的局面,但其出口實力的增強對國際貿易格局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發展中大國大量低價工業品進入歐美市場,對其國內相關產業造成了沖擊。為緩解由此形成的貿易逆差和各種國內矛盾,發達國家利用其政治經濟強權,加強了對這些發展中出口國的貿易制裁。

        二、新貿易保護主義對我國的影響。

        1.限制了國際市場的拓展。

        新貿易保護主義不利于我國商品拓展國際市場,削弱了傳統商品的競爭優勢。我國傳統商品出口以勞動密集型商品為主,受技術水平、人員素質等因素的限制,商品的科技含量、質量較低并且難以迅速使之得到提高。美國、日本、英國等發達國家出于保護本國經濟及生產者的利益等目的考慮,往往制定較高的質量標準以技術性標準限制我國“價廉”商品的進入,這對我國的商品出口制造了極大的障礙。

        2.限制了服務貿易的發展。

        新貿易保護主義不利于我國服務貿易及投資業務向世界范圍擴展,打擊了我國企業參與世界貿易活動的積極性。近年來我國的對外貿易糾紛不僅發生在傳統的商品貿易領域,而且還有向服務貿易及投資業務蔓延的趨勢。同時歐盟和美國還批評我國在服務業領域,特別是金融和零售業對外開放程度遠遠不夠,對我國知識產權保護、勞工標準、衛生環境、人權等方面加大施壓力度。

        三、我國應對新貿易保護主義的措施。

        1.借助WTO解決貿易保護。

        可以使爭議的雙方和平、理性、可預見地解決爭議體現了在爭端解決中的不損害公正、不歧視的特點,可避免和防止貿易限制的扭曲,有利于維護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可見,WTO爭端解決機制的一個主要作用,是能夠確保經濟弱國對經濟強國的不公平貿易行為提出挑戰。研究運用WTO規則,完善我國的反傾銷、反補貼及相關保障制度,實行有理有度的保護,避免國內的產業受到嚴重損害。

        2.保護本國企業應對國外貿易壁壘。

        一方面政府可以利用自身信息優勢幫助國內企業收集各國關于質量、技術、環保標準的信息,建立相關的資料庫并及時更新。另一方面我國應積極鼓勵企業聯合起來應對國外對我國出口產品的反傾銷調查。我國應借鑒國外經驗,采取“誰應訴、誰受益”原則,在企業與政府攜手應對的基礎上,鼓勵涉案企業積極應訴、挽回市場;同時政府可以按我國成功的建立行業協會的經驗,建立不同產品的行業協會,以行業協會代表全行業進行反傾銷應訴,商務部專門代表國家,幫助企業與外國政府談判。

        四、結語。

        第5篇:對外貿易經濟分析范文

        [關鍵詞] 對外貿易 經濟增長 貢獻率 拉動度

        改革開放以來,浙江省對外貿易發展迅速,全省進出口總額從1978年的0.7億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852.3億美元,年均增長30.1%,高出全國同期年均增長速度14個百分點。進出口總額占全國的比重從1978年的0.3%增加到2004年的7.4%。尤其是1998年以來,出口規模穩居全國第四,出口增速不僅全國領先,而且在沿海主要省市中也處在領先地位。貿易順差更是連續多年名列全國第一,2004年浙江實現貿易順差310.9億美元,占全國貿易順差 (320億美元)的97.2%,浙江省對外貿易的快速發展對推動經濟增長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無論是從縱向的增長速度,還是橫向的國內比較,以及結構性的產品升級,浙江的對外貿易堪稱中國外貿奇跡的典型代表。因而對浙江省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關系進行實證研究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一、簡要的文獻回顧

        當前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問題已成為理論界探討的熱點問題,很多學者從不同角度進行了研究,如陳家勤(1999)通過對進出口依存度、進口GDP增長彈性的研究,得出結論認為進口增長對GDP增長發揮了較大作用;林毅夫等(2001)通過聯立方程組,得出“出口對經濟增長具有較大作用”的結論;石傳玉等(2003)運用誤差修正模型,得出“短期內出口促進經濟增長、長期內進口與出口共同促進經濟增長”的結論。盡管各自選用的方法不同,結論有異,但一個廣為接受的現實是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密切的關系。然而由于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的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水平存在很大差異,因而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在不同地區可能存在著不同的數量關系。筆者旨在分析對外貿易對浙江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和拉動度,進而分析對外貿易與浙江經濟增長之間的數量關系,并據此提出政策建議。

        二、對外貿易對浙江經濟增長的效應分析

        為分析對外貿易對浙江經濟增長的作用,筆者引入對外貿易的貢獻率和拉動度兩個概念。對外貿易的貢獻率是指對外貿易變量的增量與GDP增量的比率;對外貿易的拉動度則指對外貿易的貢獻率與GDP增長率的乘積,它表明在GDP的增長中有多少是由對外貿易貢獻的。然而在實際測算對外貿易的貢獻率和拉動度時,到底采用哪一對外貿易變量,并無統一的認識。凈出口分析法認為應采用凈出口增量,因為按照支出法核算國內生產總值的恒等式:GDP=C+I+(X-M),這里C表示消費,I表示投資,X表示出口,M表示進口,(X-M)表示凈出口。用增量的形式表示,則有,式中表示各變量的增量。這意味著GDP的增量是由投資、消費和凈出口三大需求因素的增量決定的,因而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應由凈出口增量與GDP增量的比率(百分數)來表示;相應的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度則等于該比率與GDP增長速度的乘積。而出口總量法則強調出口總量增長對國民經濟的拉動作用,因此認為應采用出口增量與GDP增量的比率表示對外貿易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用該比率與GDP的增長速度的乘積表示對GDP的拉動度。以上兩種方法現實中都有所采用,因此這里筆者根據有關統計數據分別按以上兩種方法計算了1996年以來對外貿易對浙江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和拉動度,結果見表1:

        表1 1996-2004年對外貿易對浙江GDP增長的貢獻

        資料來源:根據2005年《浙江省統計年鑒》的數據資料整理計算。

        從表1可以看出,對外貿易對浙江GDP增長的貢獻率和拉動度波動較大,但總體具有正的趨勢。按照凈出口分析法,1996年~2004年9年間除1996年的貢獻率和拉動度為負值外,其余年份均為正值,2004年達到最高,貢獻率為41.67%,拉動度為8.2%,說明2004年浙江GDP增長的1848億元中有41.67%是由凈出口貢獻的,GDP增長19.67%,其中有8.2個百分點是由凈出口拉動的。按照出口總量法,各年份均為正值,2000年達到最高,貢獻率為81.04%,拉動度為10.14%??傮w上看,亞洲金融風暴以后的1998年,外貿對浙江GDP增長的貢獻率和拉動度有所下降,在加入WTO以后的2002年、2003年、2004年,外貿對浙江GDP增長的貢獻率和拉動度均有所上升。

        但無論凈出口法還是出口總量法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凈出口法完全將進口作為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負面因索來考慮,認為進口產品完全是對國內需求的抵消,是國內可供商品的完全替代。而出口總量法則完全不考慮進口,認為進口產品是國內供給不足的補充,兩種方法都有極端性。為了比較準確地衡量對外貿易對浙江經濟增長的作用,下面筆者采用定量方法分析對外貿易與浙江經濟增長的關系。

        三、對外貿易對浙江經濟增長的實證分析

        1.變量及模型選擇

        為了進一步分析對外貿易與浙江經濟(GDP)之間的數量關系,筆者選用浙江省的出口、進口、GDP年度數據進行回歸分析。原始數據(見表2)取自2005年《浙江省統計年鑒》,樣本區間為1990年~2004年。

        表2 1990年~2004年浙江GDP與進出口額單位:億美元

        資料來源:GDP及進出口數據見2005年《浙江省統計年鑒》,其中GDP數值根據當年中美匯率換算而得(1990年:5.2;1991年:5.4;1992年:5.7;1993年:5.8;1994年:8.6,1995年:8.4;1996年~2004年均為8.28)。

        為了消除GDP和進出口數據中存在的異方差,對上述各變量分別取對數,并建立如下的線性回歸方程:

        (1)

        (2)

        式中,Y代表GDP,X代表出口,M代表進口,為出口趨勢的截距和斜率,為進口趨勢的截距和斜率,為誤差項。由于筆者旨在考察對外貿易與浙江GDP增長之間的數量關系,因此模型中忽略了影響GDP增長的其他因素。

        2.回歸結果及分析

        借助SPSS軟件,對表2中相關變量取對數后,采用最小二乘法,對以上模型(1)、(2)分別進行回歸,回歸結果見表3。

        表3 模型的回歸結果

        從回歸結果看,模型(1)的擬和度很好,調整的,表明方程總體線性關系在97%的水平上成立。從經濟意義考慮,,表示出口的增加能夠促進GDP的增長;從統計角度看,回歸系數的估計值都通過了顯著性檢驗。回歸方程為:lnY=3.295+0.631lnX,這表明在只考慮出口對當年經濟影響的情況下,出口每增長1%,將會使浙江GDP增長0.631%。

        從模型(2)的回歸結果看,模型的整體擬和度很好,調整的=0.962,但是由D.W值可以看出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回歸模型的誤差項卻存在正的自相關,因此在模型中增加AR(1)項,并且以作為AR(1)項,進行重新回歸,得到修正的回歸方程:

        lnY=1.776+0.262lnM+[0.567AR(1)]

        方程中各項系數均通過了5%的顯著性水平檢驗,并且整體擬和度也有所改善,調整的=0.987,D.W=2.674,該方程表明,進口每增加1%,浙江當年的GDP相應會增長0.262%。

        模型(2)表明進口也會對浙江GDP的增長具有拉動作用,這似乎與傳統的理論有悖,傳統理論認為,對外貿易對國民經濟的拉動作用主要依靠出口或凈出口。實際上,根據現代經濟增長理論,雖然短期內經濟增長主要取決于投資、消費和凈出口三大需求因素。但是,從長期來看,經濟增長則主要取決于要素供給的增加和生產率的提高。要素供給的增加包括資本和勞動供給的增加;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則包括產業結構優化、規模經濟、制度創新、知識進展等,這些都與進口有著密切的關系。因為進口中往往包含大量的先進設備和技術,它雖然不會直接對GDP總額產生正向促進作用,但大量先進設備和技術的進口會促進科技進步和生產率的提高,促進經濟集約化增長程度的提高,從而導致要素生產率的提高,最終促進GDP增長。從這一點考慮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么進口對浙江省的經濟增長也有促進作用了。

        三、結論與政策建議

        以上分析表明,對外貿易對浙江的經濟增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在加入WTO以后,其促進作用在不斷加強。因此發展對外貿易,有利于浙江利用海外資源來推動經濟發展,也有利于浙江在更大的范圍內優化資源配置,從而促進經濟增長。從實證分析中可以看到,進口也能促進浙江經濟增長,因此在加入WTO后經濟全球化和新技術革命的大環境中,浙江經濟要想在更加激烈的外部競爭壓力下持續發展,在不斷保持出口優勢,提升出口質量、品牌、結構的同時,也就應充分發揮進口的作用,只有這樣,才能使浙江更好地參與國際分工,才能在國際貿易中獲益更多。從可持續發展的高度考慮,應該限制低科技含量的商品進口,引進高科技含量、可同時服務于出口部門和非出口部門的技術設備和智力資源,提高河北GDP的進口彈性,以利于浙江經濟長期可持續性發展。

        參考文獻:

        [1]陳家勤:我國外貿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與外貿扶持政策調整的基本取向[J].財貿經濟,1999第6期

        [2]林毅夫李永軍:必要的修正――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再考察[J].國際貿易,2001年第9期

        [3]石傳玉王亞菲王可:我國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J].南開經濟研究,2003年第1期

        [4]王喜平:對外貿易對河北經濟增長作用的實證分析,商業研究,2006年第13期,

        [5]孫敬水高玲芬孫金秀:浙江省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協整分析.國際貿易問題,2005年第10期

        [6]孫敬水龔江洪:進出口對浙江經濟增長拉動作用的實證研究.財經論叢,2006年第2期

        [7]范柏乃毛曉苔王雙:中國出口貿易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的實證研究:1952年~2003年,國際貿易問題,2005年第8期

        [8]劉曉鵬:我國進出口與經濟增長的實證分析――從增長率看外貿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當代經濟科學,2001年第3期

        [9]許和連賴明勇:我國出口與經濟增長關系分析.湖南大學學報,2001年第3期

        第6篇:對外貿易經濟分析范文

        關鍵詞:TRIMS協議 國際直接投資 邊際產品價值 外資法

        一、TRIMS協議產生及內容

        1、國際直接投資的發展狀況

        國際貿易古典與新古典理論均假定生產要素不能進行國際移動,新貿易理論則放松了這一假定,從而使新貿易理論更加適合當今的國際貿易現實。國際直接投資(ForeignDirectInvestment,簡稱FDI)是指一國的投資者利用資本或其他生產要素,以獲取或控制他國企業經營管理權為核心,獲得利潤或稀缺生產要素為目的的資本對外投資活動。國際直接投資是在國際社會分工發展到一定階段,一國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直接投資呈現的特點主要有:國際直接投資仍主要發生在發達國家、國際直接投資流入的發展中國家的數量雖分布嚴重失衡但有明顯增加、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也在迅速發展、國際直接投資重點逐步轉向服務業和技術密集型產業

        2、國際社會對國際直接投資法律規制的努力

        從20世紀70年代起,國際直接投資法律規制不斷創新,一些國際組織或機構為協調國際投資關系所做出了不斷的努力。分別是:關于《聯合國跨國公司行為守則》、《關于解決東道國與其他國家國民之間投資爭端公約》、《多邊投資擔保機構公約》、《關于外國直接投資的待遇標準》、《關于國際投資的多國企業宣言》。但這些協調活動的范圍和領域不全面,僅是部分國家或國際投資的個別領域。另外,已經付諸實施的規則或協議缺乏權威性和約束力,難以發揮較大的作用。

        3、TRIMS協議主要內容

        通過多次艱苦談判產生的并于1993年3月達成了《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協議》,TRIMS協議作為多邊貿易談判的成果之一問世,即成為WTO法律體系框架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TRIMS協議的正文部分包括9個條文,具體內容是:對東道國引進外資的限制的規定、例外條款與發展中國家成員、通知與過渡性安排、透明度要求、建立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委員會、磋商與爭端解決、貨物貿易理事會檢查。TRIMS總體上呈現以下特點:①TRIMS協議僅為與投資措施有關的多邊貿易協議,并非國際投資法典;②TRIMS協議是對既有GATT規則的重申,未有重大突破;③TRIMS協議雖條文簡短,但彈性較大;④TRIMS協議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相互妥協的產物,但發達國家的觀點略占上風。

        4、TRIMS協議的意義

        TRIMS協議的誕生,對于完善全球多邊貿易體制,促進貿易與投資自由化,推動國際投資法的發展,具有劃時代的深遠意義。該協議的法律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大大促進了世界多邊貿易法律體制的完善、實現了投資領域國際立法的重大突破、促進各國完善與修改外資立法、完善了解決國際投資爭端的法律機制、加強了貿易與投資自由化的進程。

        TRIMS協定是到目前為止在國際范圍內第一個正式實施的有關跨國投資方面的多邊協議,它擴大了多邊貿易體系的管轄范圍,將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納入到了多邊貿易體系之中。其宗旨在于避免投資措施給貿易帶來的限制和扭曲,從而促進世界貿易的逐步自由化,并促進跨國投資,以達到增進所有貿易伙伴,尤其是發展中國家成員經濟增長的目的。

        二、TRIMS協議對我國投資影響的經濟學分析

        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一般分為激勵措施和限制措施。絕大多數國家對外資采取激勵和限制相結合的政策,即一方面制定優惠的激勵措施,注意保障外國投資者的合法權益,以吸引更多的外資;另一方面,又通過各種政策和立法手段對外資進行多方面的限制,以保護民族工業和本國資源。

        1、對引進外商直接投資的福利分析模型介紹

        美國經濟學家克拉克認為:產品的邊際產出價值MRP=VMP=MPP*P,其中MRP與VMP是分別用實物量與價值量表示產品的邊際產出,MPP是對總產品產出求導得出的邊際產品產出。麥克杜格爾(MacDougal)在1960年提出的新古典主義的模型仍然是分析國際投資的福利效應的主要工具。

        圖一中,有A、B兩個國家,各自的資本邊際生產率由左右兩方斜線表示。在開放資本流動之前的初始均衡中,國家A持有OA-Q的收益率為OA-Ra的資本;B持有OB-Q的收益率為OB-Rb的資本。假設允許資本流動,A國把Q*―Q投資于B國,A國產出減少Q*QDG,B國產出增加Q*QFG,兩國收益率為Q*R*,世界福利增加GDF。產出的增加是所有資本運動的結果。在新均衡下,數量Q*QKG代表A國的資本所有者在東道國投資取得的資本收益,收益凈增加GDK,B國凈收益增加為GKF。A國內部資本-勞動比率降低,增加了資本的相對收益,但減少了勞動相對收益,B國相反。這是在資本自由流動狀態下的福利情況。

        2、對外商直接投資限制政策的經濟分析

        如圖二所示,東道國政府對外商投資實行限制,假定實施的效果相當于投資的資本邊際生產率從Q*R*降至Q1J,外資的流入量也出Q*Q減少為Q1Q。從東道國的角度看,現在使用外資的收益為QFCQ1,其中由外商投資者得到的收益為JLQQ1,而東道國的收益為CFLJ,同資本自由流動時相比,東道國減少支付外國投資者收益JLKI。然而,東道國得到的收益額比資本自由流動時的減少GCI。

        一國通過獲得外資可享受外資帶來的一系列好處,但對外資實行一定的限制,并不一定影響國外投資者的投資行為,相反只要限制得當,投資國和受資國雙方都可從中獲益。圖二中,對于投資國,只要東道國限制政策實施后的資本邊際生產率仍然大于其本國的資本邊際生產率,就會有資本的流動,投資國也從中獲得收益。對于東道國,在面積JLKI大于面積GCI的情況下,實行限制政策為國民帶來的福利要大于資本自由流動時的福利,對東道國來說,實施這樣的限制政策是有利的。這不但在國際經濟學中得到證明,而且也為戰后發展中國家的實踐所驗證。

        與其他貿易保護政策具有負面效應一樣,限制性的投資措施也具有相應的負面效應,實施這些措施要付出一定的代價。圖二中,如果東道國采取的限制政策的幅度過大,使外資的資本邊際生產率降低,面積JLKI縮小,面積GCI擴大,當JLKI小于GCI時,東道國會由于實施限制政策,整體福利小于資本自由流動下的情況,即東道國利益受損。如果考慮到外資進入會影響東道國資本投資的邊際生產率曲線向上移動,由此增加的產出為東道國居民獲得的情況,東道國潛在的損失將會更多。

        3、對外商直接投資的優惠政策的經濟分析

        如圖三所示,東道國給外商投資企業高于本國企業的優惠措施,期望能吸引更多的外資流入,可以假設使外資的邊際生產率高于資本自由流動時的邊際生產率,為Q1M。這時資本流入量由QQ*增加至QQ1,東道國引進外資的總收益為QFHQ1。然而,東道國應按照外資的資本邊際生產率支付給外商收益,數額為QPMQ1,其中,HML由東道國從自己所得中支付。LFP由東道國所有,但比資本自由流動時少獲收益GKPL??偟恼f,東道國由于采取優惠措施,使收益減少GKPL+HML。

        東道國之所以給予外資優惠待遇,在于外國直接投資通常含有不能單獨獲得的新技術、提高工人的技術水平等好處,即東道國可得到外商直接投資的“溢出效應”。這種影響使東道國中資本投資的邊際生產率曲線MPKb向上方移動,由此增加的產出為東道國居民獲得;同時外商直接投資使東道國國內競爭更加激烈,并因此提高各種國內資源的利用效率;另外兩國貿易條件的變化會以各種方式對福利產生更多的派生影響。

        因而對外資的優惠政策對東道國的影響是復雜的,關鍵在于能否真正有效地吸引外資的進入。除了數量的增加外,外商投資企業的技術構成和地區構成應作為重要的衡量指標。

        三、我國實施的投資措施分析

        1、對外資實施限制政策的分析

        幾乎在所有國家中都對外資實施一定的限制。我國從外商直接投資進入的領域到對外資企業經營行為都有法律限制規定。通過對外商投資的投資領域的限制,一定程度上保護了我國的民族工業的幼稚產業的發展,也體現了經濟利益。

        然而,實施限制政策的負效應也比較突出。如削弱了市場經濟中的競爭反而不利于產業的發展,我國的汽車工業的發展就反映了這種缺陷。

        我國成為世貿成員后,考慮我國目前擁有8000億USD的外匯儲備,之前我國的外資法規中關于外商企業自行解決外匯收支平衡、出口實績要求、外銷比例、當地成分要求等均不適合世貿的貿易政策評審的要求,國家相繼修改與完善了外資外貿方面的法律正是符合世貿的要求

        2、對外資實行激勵性投資措施分析

        在我國改革開放初期,為彌補投資環境的缺陷,需要通過實施優惠政策來吸引外資的進入。我國的對外商投資的優惠程度比較高,在我國引進外資、發展國民經濟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外資是否流入我國,取決于我國能否使外資在我國的邊際生產率高于國際市場上的資本利息率,取決于我國是否能對外資形成真正有效率的需求。我國可以通過給外資某些特殊的優惠來將外資的利潤率拉到國際通行的利息率之上,但這樣形成的對外資的需求不會是真正有效率的需求,這一類作法是損害我國的經濟利益的。會導致相應的不良后果:優惠政策造成不公平的市場競爭和低效率的國際熱錢的過度流動、優惠政策可導致國家利益受損、優惠政策加劇我國產業結構和區域經濟結構的不平衡從而削弱了對外商直接投資的吸引力、過高水平的優惠政策不利于提高我國外商直接投資的質量水平。

        3、TRIMS協議對我國吸引投資及對外投資的啟示

        由于許多發展中國家常常利用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引導外資流向,保護相關產業,而隨著TRIMS協定的實施和這些措施的逐步取消,與此有關的產業政策將不復存在。當地成分要求,貿易平衡要求和進口用匯限制的禁用,各成員方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市場開放度將會擴大,這無疑十分有利于我國海外直接投資發揮比較優勢,縮短發展周期,從而使入世真正成為中國海外投資事業發展的契機。TRIMS協定對我國海外直接投資所具有的現實意義。

        我國要實現資源最佳配置,資本在全球范圍內謀求利潤最大化,壯大我國的經濟實力,海外直接投資是必由之路。成為世貿成員不僅可以為我國對外貿易和吸引外資帶來機遇,而且還可以為我國海外直接投資創造更為方便和有利的條件。TRIMS協定作為其中最重要的法律規則之一,構成了對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的有力的約束和限制。東道國對國際投資管制的放松、政策法規透明度的提高、投資環境的改善,為我國海外直接投資必將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和更多的成長機會。

        參考文獻:

        1、張相文、曹亮,國際貿易學.武漢大學出版社,P285-288

        2、海聞,林德特,王新奎國際貿易,上海人民出版社,P210-238

        第7篇:對外貿易經濟分析范文

        關鍵詞:對外貿易;經濟增長;貿易依存度

        一、引言

        2001年我國入世以來,河南省對外貿易呈現快速發展的趨勢,進口額平均年增長約24.60%左右,進口額平均年增長約21.80%,可見加入WTO后,河南省也積極參與了國際。但同時也可以看出國際環境的變化對河南省進出口貿易的影響也越來越大了,如2009年由于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對河南省貿易影響是很大的,出口額由2008年的750億元下降為501億元,大約下降了33%;進口額由2008年的473億元下降為416億元,大約下降了12%。改革開放以來,河南省經濟取得了快速發展,2012年GDP就達到24931億元,比1978年增長了140多倍,年均增長率約為11%。根據文獻理論知,對外貿易一般會持續推動經濟增長,為了明確河南省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的相性,本文將從統計視角,對河南省對外貿易依存度進行統計分析得出,探討貿易與經濟發展的相關性。

        二、對外貿易依存度的統計分析

        對外貿易依存度是指一國(地區)進出口總額與其GDP之比,比重的變化意味著對外貿易在國民經濟中所處地位的變化。為了準確描述河南省對外貿的依賴程度,本文在計算出1978-2010年間的對外貿易依存度之外,還分別算出出口依存度及進口依存度,進口依存度可反映河南省對外開放程度,而出口依存度則反映河南省經濟增長對對外貿的依賴程度及參與國際分工程度。

        根據筆者整理的相關數據,繪制出河南省對外貿易依存度趨勢圖及其描述性統計量值表(表1)。河南省對外貿易依存度總體呈現上升的趨勢,表明河南省經濟發展對貿易的依賴程度越來越大,同時也表明對外貿易在河南省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由于河南省農業比重較大、制成品比重不高及出口競爭力不強等原因導致對外貿易依存度偏低,如在改革開放初期(1980-1983年)只有1%左右,雖然近年來上升幅度較大,但是最高也不到7%,遠遠低于我國同期平均水平。由表1知,通過比較1978-2000年和2001-2010年兩個時間段的相關統計量值發現,無論是總貿易依存度還是進出口依存度,它們的 Mean(平均值)在變大,說明加入WTO后貿易對河南省經濟發展促進作用越來越大,河南省市場也在不斷開放;而Std.Dev.(標準差)在變小,說明1978-2000年間貿易依存度分布要比2001-2010年間的值分散,波動性較大,這可能是改革開放初期,河南省出口的是初級產品,對國外市場的依賴性比較高,國外的市場波動對河南省出口的影響比較大。

        三、結論與啟示

        筆者通過對河南省改革開放以來的對外貿易依存度分析表明:河南省進出口貿易依存度總體呈現上升的趨勢,但是遠遠低于全國的同期水平,如2008年我國的外貿易依存度為58.2%,而河南省的外貿易依存度只有6.79%,其中出口依存度為4.17%,進口依存度只有2.62%,可見河南省的開放度還是很低的,今后河南省需進一步開放市場。同時也說明對貿易是河南省經濟發展的一塊短板,對河南省加速經濟發展產生了一定的阻力。故此,今后河南省需要進一步加快對外開放步伐,充分利用國際資源,才能更好地帶動經濟健康快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晶.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的協整及因果關系檢驗[J].統計教育,2005, (6):48-50

        [2]羅茹月.改革開放以來江西省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的實證分析[J].經營管理者,2011,(4):65-66

        第8篇:對外貿易經濟分析范文

        關鍵詞 對外貿易 經濟增長 協整檢驗 格蘭杰檢驗

        一、重慶市對外貿易發展的現狀

        作為西部地區經濟的領頭軍,重慶市近十幾年的經濟發展迅速。1987年的進口總額12235萬美元,2006年達211821萬美元,增加17.3倍。1987年的出口額為17446萬美元,2006年達33519萬美元,增加19.2倍。1987年的進出口總額為29681萬美元,2006年的進出口總額為547013萬美元,增加18.4倍并且,1987年重慶市的GDP為190.35億元,2006年的GDP為3491.57億元,增加18.37倍。對外貿易與經濟同步增長,對外貿易 增長速度高于經濟增長速度,出口增長速度高于進口增長速度,已成為重慶市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特點。在這種情況下研究重慶市對外貿易與對外經濟增長的關系,對于促進重慶市經濟發展,承接西部大開發政策,具有理論上和實踐上的意義。

        二、選擇分析數據和預處理

        本文選取1996~2006年的年度數據,數據來源于重慶市統計年鑒。依據經濟學理論和計量經濟學分析指標選取的原則,選擇了國內生產總值作為經濟增長狀況的衡量指標,為了消除價格變動的影響,用商品零售價格指數(1978年為100)對各變量指標進行了平價計算。對各變量指標值進行了平價計算,分別GDP,TOT、EM、IM代表經過平價計算后的國內生產總值、進出口總額、進口總額和出口總額的指標值?;跀祿淖匀粚底儞Q不改變變量間原有的協整關系,能使變量趨勢線性化,并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時間序列中存在的異方差。經過一階差分處理后的LGDP、LTOT、LEM和LIM均圍繞均值做上下波動,呈現出平穩時間序列的特征。初步認為LGDP、LTOT、LEM和LIM為一階單整時間序列,且由于各變量對數都有不斷增長的趨勢,并且變動的方向較為一致,可以從主觀上判斷LGDP、LTOT、LEM和LIM間可能存在協整關系,但變量的平穩性和變量間的協整關系仍須經計量檢驗才能最終確定。

        三、LGDP、LTOT、LEM和LIM的平穩性檢驗

        在進行協整關系檢驗之前,首先需進行變量的平穩性檢驗,確定其單整的階數。所有變量同階單整是變量之間存在協整關系的必要條件對一組時間序列變量平穩性進行檢驗的方法是單位根檢驗。單位根檢驗方法主要有DF(Dickey-Fuller)檢驗法、ADF(Augmented Dickey-Fuller)檢驗法和PP(Phillips-Perron)檢驗法,根據本文的需要,選擇ADF檢驗法作為檢驗的法。運用eviews5.0軟件對LGDP、LTOT、LEM和LIM,LGDP、LTOT、LEM、LIM分別進行ADF檢驗[5]。進行ADF檢驗時,變量的滯后期由eviews5.0軟件根據AIC和SC值最小的原則進行自動確定。LGDP、LTOT、LEM和LIM具有一定的時間趨勢,因此,采用有常數、有時間趨勢的模型進行檢驗??傻肔GDP、LTOT、LEM、LIM~I(1),即LGDP、LTOT、LEM和LIM是一階單整時間序列,LGDPLEM、LIM、LTOT~I(0),即LGDP、LEMLIM、LTOT是0階單整時間序列。可以進一步檢驗LGDP、LTOT、LEM和LIM之間是否存在協整關系。

        四、LGDP、LTOT、LEM和LIM協整關系檢驗

        本文使用eviews5.0軟件采用Johansen檢驗法進行協整關系檢驗。用于檢驗協整關系的模型選擇觀測序列有線性確定性趨勢并且協整方程(CE)僅有截距的類型,滯后期的選擇依據AIC和最大特征值檢驗對LGDP、LTOT、LEM和LIM的協整關系進行檢驗,特征值軌跡檢驗和最大特征值檢驗的結果均表明LGDP、LTOT、LEM和LIM具有唯一的協整關系。協整關系的確立證明了LGDP、LTOT、LEM和LIM具有共同的變化趨勢,可以進行回歸分析和Granger因果檢驗。

        五、LGDP、LTOT、LEM和LIM的Granger因果檢驗

        協整關系檢驗結果說明,LGDP、LTOT、LEM和LIM之間有著長期穩定的關系。相關系數也證明了這一點。協整關系說明變量的同方向變化的關系,相關系數表明變量之間有關系,但變量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并不確定,仍須進一步的驗證。驗證因果關系的檢驗方法為Granger因果檢驗法。本文運eviews5.0軟件進行LGDP、LTOT、LEM和LIM之間的相互因果關系檢驗,檢驗結果如表所示。

        表中結果顯示GDP和進出口總額、進口總額,出口總額沒有明顯的Granger因果關系。

        六、結論

        根據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間的因果關系檢驗結果,可知現階段重慶市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投資和消費實現的高速度,出口對經濟增長沒有明顯的促進作用,說明目前重慶市還不是出口導向型經濟。但是投資、消費和凈出口是短期經濟增長的因素,重慶市要保持經濟快速增長必須重視出口的作用,制定促進出口的政策措施,提高出口產品的附加值,增強高技術產品的競爭力。同時充分利用進口可以增加要素的供給和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作用,實現長期穩定的經濟增長。

        [參考文獻]

        [1] 孫建勝山東省對外經濟貿易與經濟增長的協整及因果關系的實證檢驗 山東經濟。 2005(9).

        [2] 張曉峒 計量經濟學基礎[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1.

        [3] 王維國 叢春 霞何向華.計量經濟學[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 2002.

        [4] 重慶統計局 重慶統計年鑒[Z].重慶統計出版社,2007年.

        第9篇:對外貿易經濟分析范文

        一、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的四次通貨膨脹及湖南對外貿易情況分析

        1.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經歷的四次通貨膨脹概況

        20世紀90年代以來四次通貨膨脹分別為從1988年開始的延續到90年代初的嚴重通脹,其通脹率為18%;1993、1994年的嚴重通貨膨脹率最高達21.7%;從2003年下半年開始的溫和性通貨膨脹,通貨膨脹率為3%左右 ;從2008年的全球性經濟危機開始蔓延的通貨膨脹,通脹率為6%

        2.20世紀90年代以來四次通貨膨脹中湖南對外貿易的情況

        在通貨膨脹的四個階段,湖南的對外貿易情況有以下幾個特點:

        (1)湖南省的出口總額在通貨膨脹時期總體上是下降的趨勢。在通貨膨脹年份即四個通貨膨脹階段,出口總額都會有一個下降的趨勢,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通貨膨脹帶來的物價上漲,貨幣貶值,出口商品的競爭力下降。

        (2)湖南省在通貨膨脹嚴重的年份進口總額有明顯于其它年份的增加。在這種情況下是由于我國的通貨膨脹形勢使得國外商品的價格優勢和競爭力增強,當國外的商品相對于國內的商品具備這種優勢,進口商會選擇更具競爭力的產品,那么進口總額就會會增加。

        (3)湖南地區生產總值與外貿進口依存度在通貨膨脹階段呈同向趨勢。外貿進出口依存度是反映一個地區的對外貿易進出動對該地區經濟發展的影響和依賴程度的經濟分析指標。從最終需求拉動通貨膨脹的角度看,該指標還可以反映一個地區的外向程度。90年代以來,湖南省對外貿易得到發展,對外貿易依存度也有所上升。雖然湖南有一定的貿易順差,但是作為一個內陸省份要發展經濟就要走上外向型經濟發展道路,隨著貿易順差的減小將給湖南的拉動型通貨膨脹帶來影響。

        二 、通貨膨脹對湖南對外貿易影響的機理分析

        1.通貨膨脹通過國外商品的價格傳導途徑對湖南對外貿易的影響

        從國外商品的價格傳導途徑看,前些年,我省對外商品出口連續走高,對外貿易連年出現順差。主要是由于世界各主要經濟體如美國、歐盟和日本等國市場需求的增加。我省的主要進出口伙伴是美國,韓國,日本,歐盟等國和地區。這些活躍的市場與地區對對外貿易中拉動出口增長有很大的影響作用。由于受到通貨膨脹的影響,我國的主要價格指數都處于偏高位運行,出口成本的增加導致了出口總額的下滑。

        我國通貨膨脹具有結構性特征,即上游產品價格增幅較大,下游產品增幅較小。價格上漲趨勢向下游傳導時顯示出一定的阻礙效果。如今,湖南已經形成依靠出口為主導的工業化、高儲蓄率的貨幣、凈出口和固定投資拉動的通貨膨脹模式。湖南的進出口總額受到通貨膨脹的影響下滑的趨勢較明顯。同時在一系列出口政策變化以及升值等影響下,有出口下降程度顯著。凈出口額的滑落的現象。固定投資比例的增加雖然并沒有使得湖南省的對外貿易嚴重的緊急衰退,但是固定投資的份額在不斷的增加,這表示著投資的持續增加將導致大量的產能過剩和不良貸款問題。短期內的投資過熱雖然會引發經濟過熱和通貨膨脹更加趨于嚴重。

        2.通貨膨脹通過成本傳導途徑對湖南對外貿易的影響

        成本傳導途徑的傳導機制是:由于國際市場上石油、原材料等價格上漲,導致國內這些基礎產品的輸入價格增加,從而引起國內的價格上漲,并最終引發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目前國際油價已創新高,達104美元/桶。高油價進一步拉高了通貨膨脹預期。自2003年開始,全球經濟就處于一種擴張的態勢,流動性開始逐漸過于剩于,國際市場部分商品和服務價格也已出現了大幅上漲。湖南省進口貿易中的原料和燃料等初始生產要素是國內無法自產而又必需的,需求價格彈性較小。原材料價格的上漲會提高廠商的生產成本,引起物價上漲,會對國內經濟產生一定的影響,也將使得商品的出口價格上漲。對外貿易企業的勞動力的生活成本會隨著通貨膨脹的加劇而要求更高的工資補貼。這對于外貿企業來說是一項較大的支出。特別是我省現在的出口一般是以制造業產品為主,勞動力的缺失會導致對外貿易的停頓.

        三、通貨膨脹對湖南對外貿易的影響分析

        1.通貨膨脹對湖南進出口總量的影響

        (1)通貨膨脹對湖南出口總量的影響

        從表1的數據可以看出出現通貨膨脹的1994年出口總額比上年出口總額減少了3.25億美元。而其他出現通貨膨脹的年份,雖然沒有直接的進出口額的下滑,但實際上卻沒有隨著經濟的發展達到相應的進出口水平,這說明了通貨膨脹對出口相關的貿易發展有一定的影響。以2008年的通貨膨脹為例分析, 2008年湖南省的進出口總額是84.09億美元,而2010則下降到79.5億美元。下降了4.59億美元。我省主要的出口貿易方式是一般貿易,其對成本價格敏感;2008年的主要出口貿易行業是鋼材行業和有色金屬行業,這些行業成本受原材料等初始生產要素的價格影響大。

        (2)通貨膨脹對湖南進口總量的影響

        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四次通貨膨脹所對應的年份結合表一來分析。

        從四個通貨膨脹階段所對應的反映湖南省進口總額的圖3來看,四個柱狀圖基本成v字形態。這些數據反映的是通貨膨脹之后的年份進口水平低于通貨膨脹的時期。1988年1989年的湖南進口總額分別高于1990年0.6億美元和0.5億美元。1994年到1995年也高于通貨膨脹后的1996年1.12億和0.96億美元。2004年的數據顯示湖南的進口總額高于2006年的2008年的湖南省進口總額是41.61億美元,而到了2010年湖南進口總額猛增了25.69億美元達到了67.5億美元,年平均增長速度達到27.2%。這與之前未出現通貨膨脹的年份的進口緩慢態勢有很大的不同。這是由于國內的通貨膨脹使然。

        2.通貨膨脹對湖南對外貿易產品的影響

        2008年到2010年的通貨膨脹時期,湖南省出口行業及所占比重都有一些變化,鋼材行業由2008年的占總出口額的22%下降到2010的所占比例的15%,未鍛造錳產品則是由2008年占湖南省的出口的5%到2010鮮少出口。雖然湖南省總的進出口額是增長的,但是在通貨膨脹的影響下,出口已不是拉動通貨膨脹、發展對外貿易的強勢增長點。

        在進口的行業產品方面,機電產品一直占據主導地位,經過2008年以來的通貨膨脹形勢,機電產品的份額下降了5.91%,但是其他產品2008年到2010年的比重增加了20.61%,這說明在通貨膨脹的形勢下,進口產品的種類增加,進口份額逐漸趨于平衡。2008年占湖南進口產品第二位的鐵礦砂及其精礦到了2010年有鋼材產品所替代,鋼材產品2010年占進口比重的15.01%,其原因可總結為國際原材料和鐵礦石價格的上漲,進口鐵礦石等初級產品的成本大幅度提高,轉而進口鋼材成品更具有價格優勢。湖南進口產品中的高科技術產品的份額也有增加,增幅0.6%,這是由于進口高科技術產品由于中國物價的上漲具有了價格的競爭力會帶來進口額度的增加。

        四 、當前通貨膨脹形勢下加快湖南對外貿易的應對策略

        湖南經濟作為中國整體經濟的一部分,在當前通貨膨脹的前提下,其影響是必然的,也是難已規避的,只有正視。積極探尋在國際經濟條件下的地區發展經濟的策略,盡量減少因通貨膨脹對地區經濟的發展影響,是我們的唯一選擇。

        1.加快湖南對外貿易的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的轉變

        通貨膨脹對對外貿易中的影響中有抑制出口的影響,只有具有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的產品才能較少的受到波及。湖南省的進出口產品主要以機電產品為主,出口行業所提供的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產品所占比例很小。 因此,我省要積極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鼓勵和引導具有知識產權的且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大步走向國際市場,參與國際競爭;同時要應對通貨膨脹的風險,抓住機遇,擴展貿易空間。

        2.完善出口措施減輕通貨膨脹對出口的抑制

        通貨膨脹進一步優化出口退稅政策,鼓勵省內企業出口,鼓勵企業投保出口信用保險,降低出口風險。同時調整出口補貼的方向,將出口補貼的重點轉向產品價值鏈的研發環節,調整現行的科研和技改政策,推進省內企業的技術和產品創新,促使湖南省產業獲得動態的比較優勢。應對通貨膨脹的影響建立與國際市場同步的價格體系和適應目前市場經濟運營環境的價格運行機制。同時也要加強對出口企業的協調與管理,避免因通貨膨脹而引發貿易摩擦,導致出口市場和效益的流失。要強化對外貿易中中介機構的功能,為出口企業提供全方位服務。應提高現有行業協會的服務功能,建立和完善涉外服務體系,同時加強外經貿管理部門及海關、外匯、保險、銀行、商檢等機構的網絡化建設。對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企業、高新技術產品研發項目給予各方面的協助。

        3.加強國際經濟監測及預警

        要應對通貨膨脹對商品價格的影響,主要是要加強對國際市場價格波動、主要商品進出口數量與價格的監測及預警工作,充分發揮進出口對供求總量平衡與結構平衡調節的作用。我省以往的價格調控主要是局限于國內市場,對國際市場價格波動以及進出口數量與結構的變化對國內市場供求總量與結構平衡的作用重視不夠,以至于對外貿易沒有很好地起到調節國內市場供求關系和平抑國內價格波動的作用。

        4.控制物價建立價格調節機制

        為了防止通貨膨脹對進出口商品的不利影響,需要建立一個物資儲備和價格調節基金制度。主要以控制國內市場價格為主,同時防止國際市場的突變,以期減少對國內價格的影響,并根據國際市場的供應和需求進行調控。由于世界經濟日益一體化,通貨膨脹將影響國內市場供求平衡和價格穩定,會對湖南省內市場造成在沖擊。為了確保國家的經濟穩定和政治安全的食品,石油和其他重要的戰略物資,建立健全物資儲備基金制度和價格監管,以防止國際市場供求和市場價格在國內市場的變化引起的較大的影響。

        5.加強金融對湖南外貿的服務和推進作用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日本搔妇在线视频 | 日本综合网在线观看免费 |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在线 |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九九 | 色亚洲激情蜜芽一区 | 日本激情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