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農業科技和農業發展的區別范文

        農業科技和農業發展的區別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農業科技和農業發展的區別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農業科技和農業發展的區別

        第1篇:農業科技和農業發展的區別范文

        關鍵詞:河北省;農業發展方式;財稅政策

        本文為河北行政學院科研基金項目(項目編號:2010XYKT013)

        中圖分類號:F81文獻標識碼:A

        近年來,河北省委省政府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上做了大量工作,但影響河北現代農業發展的一些深層次矛盾依然存在,急需政府增加投入,發揮財政的調控和引導作用,促進河北現代農業發展。

        一、河北省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財稅政策取得的成效

        2009年河北省財政支出繼續向農業傾斜,在促進河北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效。2009年全省農林水事務支出264.8億元,增長74.3%。

        (一)支持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全省財政整合資金7.3億元,集中用于80個縣農業節水設施改造建設;落實資金4.4億元,支持農村水電、測土配方施肥、農技推廣和動植物疫病防控體系建設。

        (二)認真落實惠農政策。組織發放糧食直補、農資綜合直補、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68.1億元,比上年增長13.3%。省級投入4.54億元開展農業保險保費補貼試點,全省種植業保險保費補貼比例達到80%。

        (三)推進農業綜合開發和現代農業發展。全省投入25.6億元,建設高標準節水農田156.6萬畝,完成生態綜合治理12.4萬畝,扶持農業產業化經營項目199個,著力打造糧食生產核心區。落實資金2.3億元,支持發展設施農業和現代果業,促進奶業產業升級。

        (四)擴大支農資金整合試點。支農資金整合試點的省級試點縣達到34個,自主試點縣達到40個,落實補助資金1.2億,拉動社會投入11.7億元,促進了農業產業升級、農民增收和縣域經濟發展。

        二、河北省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財稅政策在實施中存在的問題

        (一)財稅政策的引導性未充分發揮。目前,河北對農民的四大補貼,只有農機具購置補貼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上起到了一定的引導和促進作用。對于糧食直補和農資綜合直補等補貼,雖然政府動用了大量的財力,但是發放到農戶手中的補貼還是比較少,無法對農戶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產生根本性的影響。

        對于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其他補貼項目,補貼的力度和覆蓋范圍還不夠大。例如:測土配方施肥補貼項目在農村還未普及;溫室大棚地基、墻體等的設施農業的土建部分還未列入補貼范圍;農民專業合作社補貼覆蓋面窄、手續比較繁瑣,等等。

        財政補貼對于生態循環農業考慮不多。目前,還缺乏專門針對于有機生態循環農業的補貼。另外,財稅對農膜、化肥和農藥在稅費上的減免,會鼓勵越來越多的化肥、農藥的使用,造成土壤腐殖質和自然肥力越來越差,從而導致農作物農藥殘留的種類與殘留量越來越多,對居民健康的損害越來越大;而農膜的大量使用則會造成嚴重的白色污染。

        (二)財政支農資金仍然存在管理部門多、投向零星分散問題。以承德縣為例,2008~2010年上級累計下達到縣的財政支農資金總額達到28,570萬元(不含國家設立的各項涉農補貼),年均9,500多萬元,但項目管理涉及到農牧、林業、水務、農開、扶貧、財政六個部門,項目的類別在30個以上。由于財政支農資金參與管理多、設立的項目類別多、各有各的使用范圍,有些專項資金政策目標、扶持內容出現交叉重復,制約了現代農業的發展進程。

        (三)財政資金對農業科研投入不足。農業科技人員的工資待遇水平很低,尤其是一部分鄉鎮等基層農技人員的工資收入要靠自己去創收,限制了農技人員的積極性,致使基層專業農業技術人員缺乏。從農業推廣支出結構看,人員經費所占比重在不斷上升,業務經費所占比重呈下降趨勢。據調查顯示,農業推廣機構人員經費和業務經費的比例,縣級平均為8∶2,鄉級平均為9∶1,業務經費不足限制了農業推廣活動的有效開展。

        對農業科研人員的教育投入也不足,導致基層科技人員的整體素質、服務水平與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同時,河北還缺乏有機生態循環農業的專門人才,國內的大專院校尚沒有“有機生態循環農業”這方面的專業。

        從設施農業技術角度看。設施農業科研投入不足,技術創新不夠,在溫室設計和制造等關鍵環節,我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創新技術很少;設施農業裝備發展滯后,設備比較簡易,環境控制能力差,機械化自動化程度低;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形勢嚴峻,農藥、化肥超標使用導致果蔬品質下降,動物養殖防疫、消毒設施落后,嚴重影響消費者的健康。

        (四)基層政府財政資金上的制約。轉變農業發展方式,需要政府財政資金的引導和支持,但基層政府財政資金上的短缺將成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嚴重制約因素。一是村級債務嚴重,化解難;二是基礎設施建設資金來源有限,資金缺口大;三是地方配套的壓力大。由于縣鄉財力有限,部分支持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好政策,很多基層政府由于拿不出配套建設資金而不敢去爭取,進而影響河北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進程。

        配套資金的使用問題在“省直管縣”更加突出。由于 “省管縣”財政體制改革,弱化了地級市對縣的財政管理權,在某種程度上影響到地級市的積極性,有可能減少其對所轄縣(市)的支持和扶助力度,影響到其配套資金的到位;而省里又沒有直補的政策,這樣就給縣(市)發展帶來很大資金制約。

        三、完善河北省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財稅政策建議

        (一)各級財政支農政策應大力向有機生態循環農業傾斜。現代農業強調的是可持續發展,大力發展有機生態農業是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力的有效途徑。根據蔣高明從事的有機生態循環農業規模生產的實驗數據表明:每頭牛每年可消耗2.1噸秸稈,產生約150公斤凈肉,相當于750公斤糧食的可食熱量。扣除養殖過程中消耗的300公斤糧食,即1頭牛可帶來約450公斤糧食,相當于直接增產45%。另外,每頭牛還產出了約5噸牛糞,這些牛糞施加到大田里,即使使用一半的化肥,還可帶來10~20%的糧食增產。在實驗村使用沼氣的130戶,年產沼氣9.2萬立方米,相當于65.9噸標準煤,減少因燃燒化石能源排放的二氧化碳177.9噸;有機肥還田還將農作物固定的大量二氧化碳埋葬在耕地中。可以看出,發展有機生態循環農業,不但能夠使糧食增產、土地肥力增強,還能夠產生大量生物質能源,從而保證了農業可持續發展。各級財政支農政策應大力向有機生態循環農業傾斜,減少用于化肥、農藥、農膜補貼的經費,增加對有機肥、生態治蟲等項目的扶持資金,通過財稅政策支持、引導農民走有機生態循環農業道路,增強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力。

        (二)加大支農資金整合力度。自2006年以來,河北省先后在20個縣(市)開展了財政支農資金整合試點工作,同時,還有22個縣(市)自主開展了財政支農資金整合工作。通過資金整合,集中支持了試點縣(市)農業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發展,促進了農業產業升級、農民增收和縣域經濟發展。

        為了進一步增強財政資金的使用效果,河北省應加大支農資金整合力度。一是以縣為主抓支農資金整合,確定主導產業,明確支農資金投放重點,按照“統一規劃、統一申報、統一管理、統一實施、統一驗收”的要求,項目的實施由各部門、各單位負責,財政部門負責協調和資金監督管理;二是以農業發展規劃引領支農資金整合,要求試點地圍繞新農村建設和“十二五”農業規劃,制定年度性和階段性項目規劃,以規劃定項目,以項目定資金;三是圍繞農業主導產業搭建平臺促進支農資金整合,在試點過程中,主要是整合支持農業發展的各項支農資金,發展優勢產業;四是省級財政支農資金整合的力度同步加大,要以存量帶增量整合,也即是在預算安排時,對有關涉農部門支出存量已經安排的項目,維持不變,對到期的、過時的或效益不高的項目資金進行壓減,對用途相近的進行合并、歸類。

        (三)財稅政策要有選擇地對農業科技研究予以支持。財政應加大對農業科技的經費和教育投入,但是支持農業科技研發和創新的內容要有選擇。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事實證明,以美國農業為代表的“化學農業”、“轉基因農業”對環境、生態、生物多樣性、動物與人類健康都會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為提高糧食產量大力發展(轉基因)生物技術,并不能讓農民受益,化學物質照樣污染環境,地力照樣得不到提高;配方施肥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化肥問題,徒增加了種地的麻煩。因此,河北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發展現代農業時,首先要確定要以世界什么樣的農業作為“現代農業”樣板,財政政策應該支持發展什么農業技術。比如,應該以良種培育、綠色肥料研制為重點,下大力組織科技攻關和技術引進;對于在中草藥基礎上開發的“生態農藥”及以益蟲治害蟲“生態治理”方式優先考慮、研究、試驗與應用。

        同時,河北財政資金應支持發展基層科技服務,通過發展區域性(鄉級)農業技術推廣站、建設農業科技創新平臺、促進現代農業關鍵技術成果轉化、加強農民技術培訓、加大農業科技投入等五大措施強化農業科技服務能力建設。通過大力提高農業科技人才的待遇,吸引農業科技人才,增強農業發展后勁。

        (四)財稅政策要充分考慮縣鄉尤其是省直管縣的財政現狀。促進河北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財政政策出臺時,應充分考慮到縣鄉的財政現狀。目前,縣鄉財政減收增支嚴重。一是專項轉移支付需要配套資金。如國家和省級財政對基層的投資,一般都要求當地財政按比例配套資金,項目爭取得越多,配套的資金也越多,實際上剝奪了地方財政資金使用的自。而且越是困難的縣鄉,越難以保證配套資金,爭取專項資金的難度也越大;二是農業稅減免等政策的出臺使縣鄉財政收入大大降低,支出卻大幅增加。中央在把財力集中的同時,職能和支出責任卻不斷下放。目前,縣鄉政府需要承擔義務教育、公共衛生、基礎設施、社會治安、環境保護、義務教育、國防建設、行政管理等諸多責任,而且還要承擔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的責任,許多還是主要責任和“無限”責任。而且下放的職能和責任通常是剛性強、支出大、管理嚴、責任重,對并不寬裕的縣鄉財政來說無異于雪上加霜,從而嚴重限制了縣鄉財政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上的資金投放量。有鑒于此,省級財政對于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方面的投資可以根據縣鄉財力的實際情況,給予區別的財稅政策,對于貧困縣可以要求其少配套、甚至不配套;對于省直管縣也可以適當提高省級財政的支持力度。

        (五)要根據經濟發展階段和區域的不同確定區別的財稅政策。國際經驗表明,在經濟的不同發展階段,財稅補貼的重點是不同的。在經濟發展的初期階段,財稅補貼的重點是促進農業生產發展,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財稅補貼的目標逐步轉向增加農民收入。目前,河北的財政力量有限,加上農業基礎比較薄弱,資源和生態環境制約突出。因此,現階段應把促進農業生產發展、保護資源和生態環境的生產性專項補貼作為財稅補貼的重點,隨著河北財力的提高,再逐步提高收入性補貼標準。

        另外,對于不同地區也應制定不同的財稅政策。河北省地形地貌復雜,不同的自然條件導致各地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時的地位不同,如京山沿線和太行山山前平原是優質小麥集中種植區,燕山、太行山淺山丘陵區為優質蘋果種植帶,燕山中部是京東板栗集中種植帶;而張家口、承德等地區是省內退耕還林還草的主要地區等等。因此,應結合河北主體功能區劃分和農業產業布局,制定區別的財稅支農政策,以更好地適應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需要。

        (作者單位:河北行政學院)

        主要參考文獻:

        [1]陳寶云.關注兩會:楊秀華代表:統籌整合國家支農資金[N].燕趙都市報,2011.3.4.

        第2篇:農業科技和農業發展的區別范文

        關鍵詞:現代農業 特征 對策

        中圖分類號:F3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1)04-242-02

        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二五”規劃建議明確要求,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是“十二五”期間的一項重大任務。發展現代農業,實現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的基本途徑,也是強化農業現代化建設產業支撐的重要舉措。

        一、現代農業的內涵和特征

        農業是人類社會中最早出現的產業,從農業發展的歷史階段來看,農業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原始農業、古代農業、近代農業、現代農業四個階段。

        (一)現代農業的內涵

        現代農業是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是相對于傳統農業而言的“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農業形態,是一種以市場為導向的技術密集型的發達農業。現代農業就是運用現展理念,現代科學技術,現代物質條件,現代經營形式和管理方式,實現農業的貿工農緊密銜接、產加銷一體化的多功能、符合可持續發展原則的產業體系。建設現代農業的過程,就是用現代科技改造傳統農業、不斷提高農業綜合競爭力的過程,就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不斷提高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過程。

        (二)現代農業的特征

        與傳統農業相比,現代農業具有以下幾方面的基本特征:

        1.科學化。傳統農業主要依賴資源的投入,而現代農業則主要依賴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與創新。現代科學技術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先導和原動力,不斷推進現代農業向更高的層次邁進。現代農業的發展過程,實質上是在農業產業鏈的各個環節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傳統農業,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過程,是用現代科技知識培養造就新型農民的過程。

        2.市場化。傳統農業主要以自給自足為目的,現代農業的生產主要是為了滿足市場的需要,為市場提供豐富多樣的商品,農產品的商品率很高。現代農業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市場機制對農業資源配置起主導作用,是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動力源泉。

        3.產業化。傳統農業是以土地為基本生產資料。以農戶為基本生產單元的小生產,僅僅局限于種植業、養殖業等生產環節。現代農業則打破了傳統農業主要從事初級農產品原料生產、產業脫節的局限性,走出了生產、加工、銷售和社會服務一體的產業化經營道路,實現了一二三產業互動,形成了一個與發展農業相關、為發展農業服務的產業群體。在現代農業中,分散經營的農戶有效地組織起來,提高了農民組織化程度。

        4.集約化。傳統農業主要依賴資源和勞動的粗放投入,現代農業注重各類生產要素的集約投入,生產要素得到有效合理配置。主要是通過運用現代科技和裝備、有效整合資源、適度集中土地和實施科學管理等,以資金與技術的集約投入來取代以資源和勞動的粗放投入,改變農業粗放經營的狀況,有效地提高資源利用率、資源產出率和農業勞動生產率,實現農業發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5.生態化。傳統農業以消耗資源和犧牲環境來換取農業的發展,付出了過大的資源環境代價。現代農業則以高度重視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來優化農業發展方式,實現農業和諧、持續發展。現代農業注重資源的節約使用、循環利用、綜合開發,積極推廣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推進農業標準化清潔生產,實現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

        6.多樣化。傳統農業僅局限于食品和原料的供給功能,現代農業則將單一的農業生產功能拓展為生產、生態、生活和科教等多功能,除具有食品保障和原料供給功能外,現代農業還具有增加農民就業和收入以及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功能,承擔著創造和傳承文化以及保護環境的功能,發揮著科技示范、科普教育以及滿足人們領略自然情趣、享受田園生活的需求。現代農業的多功能性決定了現代農業發展的多樣化,現代農業不但是效益農業和市場農業,而且還是綠色農業和休閑觀光農業,同時又是生態農業和循環農業。

        二、發展現代農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是要統籌產業發展。農業現代化與其它產業現代化是一種相互依存、互為基礎的協調發展和良性互動的關系。要注重三次產業之間的滲透、融合,統籌產業協調融合發展。一方面要大力發展工業和服務業,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物質和技術保障,構建起完善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另一方面,要用工業化理念發展現代農業,推進農業向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延伸和拓展,實現農業與工業、服務業的融合發展,延伸農業產業鏈條,優化升級農業結構。

        二是要穩定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經營規模的擴大是現代化農業的必然要求,我國分散的農戶經營方式對于推進現代農業建設所要求的大規模生產是一個非常不利的制約條件。要在堅持和鞏固的基礎上,不以犧牲農民的土地權益為代價,引導農村土地合理流轉,積極實施農業產業化經營,實現適度的規模化經營和專業化、社會化服務。

        三是要把科技進步作為首要推動力。農業科技化是農業現代化的根本標志,只有推進科技進步,才能實現現代農業要求的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目標,才能提高勞動生產率、資源利用率和土地產出率,增強農業的綜合競爭力。發展現代農業,要以節約水資源和土地資源等農業生產要素為核心,通過勞動力集約和技術集約,走以提高農業資源利用效率為主要目標的內涵式發展道路。

        四是要注重示范引導。縱觀世界不同國家建設現代農業的實踐,大致可分為三種模式:以美國為代表的勞動力節約型模式,以歐洲為代表的節老節地復合型模式,以日本為代表的土地節約型模式。歷史經驗表明,農業現代化并沒有固定模式,要因地制宜。我國地區間的資源環境條件、農業發展水平和經濟技術水平存在很大差異,在現代農業建設過程中,要發揮地區的比較優勢,加強試點示范工作,探索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區域現代農業建設的模式和道路。

        五是要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現代農業的建設不能以農業資源的過度開發、植被破壞、水源污染、土壤侵蝕為代價,要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推行農業清潔生產,充分釋放和凸顯農業在維護生態環境方面的重要功能。

        三、發展現代農業的措施和途徑

        一是要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堅持用工業化理念發展農業,用工業化產品提升農業。大力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扶持引導企業向產業的廣度和深度進軍,拉長產業鏈條,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農產品及其加工品,提高附加值,培育和壯大一批產業關聯度大、競爭力強、輻射帶動作用強的龍頭企業。加強農業開放工作,拓寬眼界,在全國甚至世界范圍內引進資金、配置要素,利用好國內和國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提升農業的整體素質和綜合競爭力。積極推進農業基地建設,充分發揮資源、市場和技術優勢,逐步實現農業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生產。積極推進產業集群發展,圍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產業鏈條,努力引進上下游關聯項目,發展關聯產品,主動引進同類企業集聚發展,形成規模效益。

        二是要培育建設現代農業的人才隊伍。建設現代農業,最關鍵就在于人才隊伍的培養,要培養一批踏實能干,具有創新意識、具備現代管理知識的農業企業家隊伍,培養一批具有工業化要求的競爭意識、服務意識、協作意識以及現代眼光甚至世界眼光的干部隊伍,培養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推動農業工業化經營管理、產業化鏈條延伸。加快現代農業人才隊伍的建設,要加大農村文化事業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大力發展面向農業的職業教育和新型技能培訓;要整合培訓資源,采取訂單、定向等多種形式開展培訓;要推進農科教有效結合與科技服務,鼓勵農業科研院所深入基層開展實用技術培訓服務。

        三是要大力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堅持把循環經濟理念貫穿于農業的發展過程中,促進農業良性循環發展,農業資源最大限度地得以利用。要根據“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的原則,充分發揮區域資源優勢,培育一批龍頭企業,加快建設專用和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要以資源節約為目標,抓好農業節水、節地、節肥、節藥、節能,推廣節約型農業技術。要加快農業生物質產業的開發,推廣沼氣,推進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綜合利用。要抓好農業產業鏈的延伸,促進農產品加工向精深發展,形成種植、養殖、加工系統化,提高農產品加工過程中各種廢棄物的有效利用。

        四是要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要大力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強化政策扶持,完善運行機制,引導其提升服務質量,拓展服務領域,積極支持農村合作經濟組織開展市場銷售、信息服務、技術培訓、農資配送和統防統治等農業生產;要完善農業技術支撐體系。深化農業科研體制改革,理順農業科研管理體制,建立新型農業科技新體系,實現農科教、產學研統籌,加強農業科技自主研發和集成創新,培育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成果,要加強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建設,整合基層農業公共服務體系資源,提升農業公共服務能力,完善農業科技推廣平臺建設,提高農民接受和運用農業科技的能力;要健全農村市場體系。大力發展連鎖經營、網上交易、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業,培育農村經紀人、運銷專業戶和流通中介組織等多元化、多層次的市場流通主體。加強農產品質量檢測和市場服務,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

        五是要深化農村改革。要推進土地流轉體制改革。在確保農村土地承包關系保持穩定不變、依法自愿有償流轉的基礎上,建立土地流轉市場,采取股份合作、出租、轉讓等形式做好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工作,引導農業生產向集約化方向發展,提高農業規模化程度。要完善支農體制改革,整合各類財政支農資金,綜合運用稅收、貼息、擔保等經濟政策引導民間資本參與現代農業建設。要深化農村金融改革,積極探索建立農村新型金融組織和信用擔保機制,拓寬農村擔保品范圍,推廣農村小額信用貸款,加快培育村鎮銀行、擔保公司,增加農村金融供給,改善農村金融服務。

        參考文獻:

        1.吳光玲.現代農業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7(02)

        2.韓長賦.加快發展現代農業[N].人民日報,2010.11.22

        3.霍子俊,胡恒洋,張俊峰,蔡平.美國現代農業發展及借鑒[J].中國經貿導刊,2008(3)

        4.柯炳生.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的若干思考[J].農業經濟問題,2007(2)

        第3篇:農業科技和農業發展的區別范文

        科學發展觀,是關于發展規律的科學總結和概括,是我們黨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進行理論創新的最新結果,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指針。發展現代農業是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如何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加快構筑具有特色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夯實打牢統籌城鄉發展的物質基礎,是當前全市“三農”發展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一、從構建城鄉一體化新格局的戰略高度,深刻認識發展現代農業的重大意義和重要作用

        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加強農業基礎地位,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十七屆三中全會再次強調:新形勢下推進農村改革發展,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戰略任務,把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作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作為根本要求。發展現代農業是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在統籌城鄉發展、構建一體化新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和重大作用。

        一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發展生態農業、循環農業,實現資源集約節約、環境友好和可持續發展,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基本方向,也是農業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

        二是,持續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是“三農”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現代農業是用現代科技和裝備武裝、采用先進管理的高投入高產出效益型農業。通過發展現代農業、培植農民增收的現代產業體系,就可以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實現農業增產增效和農民增收。

        三是,全面提升農業競爭力的有力舉措。現代農業是參與國內外市場競爭的開放型農業。農業產業化、標準化、組織化、科技化、市場化、信息化、國際化是現代農業的重要標志。通過深入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快實施農業標準化生產,不斷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推進農業信息化和國際化進程,就會迅速推進農業產業優化升級,全面提升農業的綜合素質和國內外市場競爭力。

        四是,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支撐。新農村建設的總體目標要求是

        :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生產發展是前提和基礎,沒有生產發展,就不可能實現其它方面的發展目標。通過發展現代農業、不斷強化新農村建設的產業支撐和物質基礎,就可以實現新農村建設的穩步扎實推進。

        因此,發展現代農業,對構筑區域發展新高地、打造區域增長極、實現科學發展跨越發展,意義重大、至關重要。

        二、堅持用辯證的觀點分析問題,準確把握現代農業的發展現狀和水平

        經過改革開放30年特別是進入“十五”以來,我市傳統農業加速向現代農業邁進,以科技化、產業化、組織化、市場化為主要標志的現代農業框架初步形成,但用辯證觀點分析研判,可以說,我市現代農業發展成就與矛盾問題并存,整體發展水平不高,優勢不夠突出,特色不明顯、產業競爭力不強,遠不適應新農村建設和城鄉統籌發展的要求。

        (一)既要看到農業產出水平有了較大幅度提高,又要看到繼續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任務依然繁重。年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到505.5億元,比1978年增長了38倍;糧棉油、瓜菜、畜產品、果品、水產品等主要農產品產量均有較大幅度增長。但是應當看到,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推進,耕地面積減少和人口增加的趨勢不可逆轉,人地矛盾突出;農業基礎仍然脆弱,抗御重大自然災害的能力不強,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的任務依然繁重。

        (二)既要看到農民收入有了較快增長,又要看到保持農民持續增收、逐步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的難度明顯加大。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965元,連續4年保持了兩位數增長,但城鄉居民收入之比仍然高達2.6:1,但同時看到,在連續四年高基數增長的基礎上,加之,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經濟發展速度明顯放緩的情況下,能否保持農民持續增收、逐步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確實令人堪憂。

        (三)既要看到農業生產條件有了較大改善,又要看到農業基礎設施薄弱的局面沒有根本改變。盡管隨著各級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的不斷增加,農業生產條件有了明顯改善,但總體上看,農業基礎不牢、后勁不足、裝備落后、主要靠天吃飯的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改變。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歷史欠賬多、設施落后不配套、防災抗災能力不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還遠沒過關,繼續保持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好形勢的難度越來越大。

        (四)既要看到農業科技有了長足進

        步,又要看到農業發展方式落后的矛盾依然突出。近年來,隨著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農業發展的科技含量不斷提高,但傳統農業比重依然偏高,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粗放、落后的矛盾依然突出,利用現代科技改造傳統農業的任務依然艱巨。

        (五)既要看到農業產業化經營有了明顯提升,又要看到繼續深化農業產業化經營難度越來越大。經過多年堅持不懈努力,農業產業化水平有了明顯提升。全市規模以上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到790余家,銷售收入達到400億元以上,帶動基地450萬畝、養殖規模1.5億頭只、農戶100萬戶,但農業龍頭企業總體規模小、檔次水平低、輻射帶動能力弱、產業鏈條短、產業體系不健全、利益聯接機制不完善的問題仍然突出。深化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現代農業的任務仍然艱巨。

        同時,也應看到: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的深入貫徹落實和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全面開展,各級對“三農”重視程度越來越高,現代農業發展的氛圍越來越濃;為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國家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把農業農村作為擴大內需保增長的投入重點和重要取向,現代農業發展的政策環境越來越好,這些都為下步現代農業發展提供良好條件。

        三、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著力構建特色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要求堅持把發展農村生產力放在首位,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科學發展觀核心是以人為本,要求堅持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農業農村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大力培植農民增收的現代產業體系。科學發展觀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要求堅持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統一,大力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效益型現代農業。科學發展觀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要求堅持多措并舉,加快推進現代農業發展。

        市委十一屆四次全

        體會議通過的《關于加快推進全市農村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確立了建設特色畜牧大市、淡水漁業強市、生態農業名市的奮斗目標,這是立足實際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發展特色畜牧業,壯大做強淡水漁業,發展以高產高效為目標的生態農業,是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在農業上的具體體現,是我市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深化和延續,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客觀需要,是建設具有鮮明特色現代農業的正確選擇。

        我市已基本具備建設特色現代農業的基本條件和產業基礎:從產業基礎看,經過多年來持之以恒地對農業結構實施深度調整和優勢特色產業產品深度培植開發,全市特色優勢產業規模不斷壯大、產業基礎不斷加強,并且培植了一大批先進典型、積極了許多豐富的實踐經驗。從全省位置看:我市農業在全省占據重要地位,畜牧業,地方名優品種眾多,常年產值和肉類產量分別占全省的1/10;漁業,我市擁有北方最大的淡水湖,淡水產品產量位居全省第一,占全省的1/4;種植業,糧食、棉花產量占全省1/10。從所處區位看:我市是南水北調工程的重要通道,既是生態建設的敏感區和脆弱區,又是生態建設的重點地帶,發展生態農業既是客觀要求,也是必然選擇。總之,我市擁有建設發展特色現代農業的可靠基礎和諸多有利條件。

        特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總體構想:(特色現代農業的模樣)大力開發魯西黃牛、小尾寒羊、微山麻鴨等地方畜禽良種,盡快形成品種資源充分開發、生產布局合理、規模優勢突出、加工體系健全、質量安全可靠、品牌效益凸顯、市場競爭力強的特色畜牧大市。立足淡水資源豐富的實際,加快發展生態、高效、品牌漁業,努力做大做強微山湖系列品牌,盡快形成宜漁資源充分利用、產品結構優化、產業體系健全、品牌優勢突出、產量和效益位居全國前列的淡水漁業強市。堅持以優質安全為前提、現代科技為支撐、高產優質高效為目標,大力發展有機農業、循環農業,努力拓展農業多種功能,盡快建成農業標準化水平高、市場競爭力強、產出效益突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農業名市。通過特色畜牧大市、淡水漁業強市和生態農業名市建設的推進,帶動提高全市農業水利化、機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農業整體素質、效益和競爭力,加快構筑特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本特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設重點:特色畜牧大市建設,以開發保護九大地方畜禽良種資源為依托,重點發展“四畜兩禽”,即魯西黃牛、優質生豬、小尾寒羊、青山羊和肉鴨、蛋鴨。建設“三區一帶”,即西部牛羊產業區、中部肉鴨產業區、東部生豬產業區和沿湖蛋鴨產業帶。培植“六大品牌”,即魯西黃牛、優質生豬、小尾寒羊、青山羊和綠源肉鴨、微山麻鴨。淡水漁業強市建設,著力構筑養殖、加工、流通三大龍頭企業集群,打造湖區、庫區、采煤塌陷區、池塘養殖區和沿黃開發區五大高標準健康養殖基地,健全完善科技創新

        與推廣、水產品質量監管、漁業環境監測、水產苗種檢疫、水生動物疫病防控、漁政執法管理、漁業風險救助七大支撐體系,實現科學化、標準化、產業化、品牌化、國際化、法制化、生態化、設施化、規模化九化漁業發展格局。生態農業名市建設,通過實施“兩減三保”、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農村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農產品質量安全提升、旱作農業與節水灌溉、植被綠化與水土保持、現代農業功能拓展七大工程,實現農業結構優化、生產過程清潔、生態技術科學、產品質量安全的可持續農業生產體系。

        特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設基本原則和建設重點:發展現代農業、構筑特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應遵循最大限度發揮資源優勢、政府引導和市場導向相結合、產業體系協調發展、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統一原則。按照著眼長遠、立足當前的要求,構建特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要突出抓好以下幾項重點:

        (一)堅持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大力開展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著力夯實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物質基礎。發達的物質裝備條件,是現代農業區別于傳統農業的重要標志。著眼夯實現代農業發展的物質基礎,重點抓好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農業機械化發展和農村生態環境建設。

        (二)堅持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大力推進農業科技進步,不斷強化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科技支撐。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在健全完善高效率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和推廣服務體系的基礎上,重點圍繞特色畜牧業、淡水漁業和生態農業發展的關鍵性技術難題,實施聯合攻關、集中突破,集成配套、集中推廣,不斷強化現代農業發展的科技支撐。 (三)堅持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升級,不斷拓展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多種功能。在現代經濟技術條件下,農業功能已由單純的食品保障向原料供給、就業增收、生態保護、文化傳承等多領域延伸。建設現代農業,就必須注重開發農業的多種功能,推動農業結構不斷升級、產業形態不斷豐富、比較效益不斷提升。在確保糧食和農產品安全的前提下,大力培植發展特色產業和休閑觀光、生態旅游、生物質能源等新興產業。

        (四)堅持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快創新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組織機制。運用現代經營形式重組傳統農業,必將大大提高農業生產要素的集聚效應和規模效益,極大地發展農業生產力。按照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和企業化管理的要求,組織農業發展,

        不斷深化農業產業化經營,完善組織運行機制,延伸拉長農業產業鏈條,實現多環節增值增效。

        第4篇:農業科技和農業發展的區別范文

        〔關鍵詞〕現代農業;兩化互動;三化聯動;土地流轉;農業現代化

        〔中圖分類號〕F327.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187-(2013)02-0093-05

        四川省第十次黨代會明確提出,實施“兩化”互動、統籌城鄉發展戰略,發展現代農業、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1〕,這是省委作出的重大決策。四川作為全國的農業大省和西部地區最重要的省份之一,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對于推進“三化”聯動,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實現四川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邁進,推動四川經濟社會發展新跨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帶動全國現代農業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現代農業的概念和特征

        (一)現代農業的概念

        現代農業是以現展理念為指導,不斷引進新的生產要素和先進經營管理方式,用現代科學技術、現代物質裝備、現代產業組織制度和管理手段來經營的新型農業形態。

        (二)現代農業與傳統農業的區別

        在生產形式上,現代農業是高度商品化經濟,而傳統農業是自給自足型經濟。在經營目標上,現代農業追求農產品利潤最大化,而傳統農業滿足自身生存需要。在組織形式上,現代農業是規模化、產業化組織,而傳統農業是一家一戶小生產。在技術含量上,現代農業實行集約經營,科技支撐作用明顯,而傳統農業實行粗放經營,“靠天吃飯”現象普遍。在生產方式上,現代農業表現為大量使用機械、電力、化肥、農藥,進行現代化生產,對農產品進行精深加工,農業生態系統物質外循環,而傳統農業表現為主要靠人畜力和簡陋農具、農家肥等手段傳統作業,對農產品進行初加工,農業生態系統物質內循環。

        (三)現代農業的特征

        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資源稟賦和發展水平不同,現代農業定位的標準也不統一。例如美國人少地多,主要通過農業機械化和土地規模經營來實現農業現代化,現代農業的特征是大農場和專業生產區域化及世界性產品貿易等。日本由于人多地少,資源貧乏,則選擇了依靠技術創新和資本大量投入的精細農業方式實現農業現代化。我國由于土地和資金資源相對短缺,農業勞動力資源過剩但質量又不高。顯然不可能照搬發達國家的農業現代化模式。我國農業現代化的本質是從根本上立足于中國國情,積極改造傳統農業,努力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爭取在某些方面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如土地產出率),在總體和平均水平上大體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因此,中國特色的現代農業,要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用現展理念引領農業,用培養新型農民發展農業,提高農業水利化、機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農業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抗風險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

        現代農業應具備以下幾個特征:

        1.農業裝備現代化。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50%以上;農業節水灌溉率達到50%以上;化肥施用結構科學合理;農村道路狀況良好,通公路行政村占總數的95%以上。

        2.農業科技現代化。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60%以上;農作物良種普及率達到90%以上;農業先進實用技術推廣運用覆蓋率達到95%以上。

        3.農業生產標準化。農業生產的生態環境達到無公害指標的覆蓋面占95%以上;農業標準化生產率占70%以上;產后商品化處理達90%以上。

        4.農業結構合理化。農、林、牧、漁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分別達到48%、3%、45%、3%;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比達到2.5:1;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產量占農產品總量的比例達95%以上;農業產值中經濟作物占50%以上;專業化區域布局集中產區的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60%以上。

        5.農業服務社會化。建立起比較完善的農業科技推廣、開發服務體系及運行機制;農業專業技術協會及行業協會聯系的農戶覆蓋率達90%以上;從事市場服務、信息服務、金融服務和管理服務的從業人員占農村勞動力的20%以上。

        6.農業經營產業化。產業化帶動農戶面達到70%;農產品加工率達80%以上;農產品商品率達70%以上,其中糧食商品率達30%以上,經濟作物商品率達80%以上;農產品合同交易率達50%以上。

        7.農業發展可持續化。農業環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農業生態明顯改善。全省森林覆蓋率達到35%左右。全省城鎮化水平達到50%以上。農業就業占農村社會就業的比重小于20%。

        8.農業勞動者知識化。農民的科技、文化、經營素質明顯提高,各類職業教育和全員培訓普及率達90%以上;農業勞動者平均接受教育年限達到9年以上。

        9.農民生活富裕化。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1000元;恩格爾系數低于40%;安全衛生用水普及率達90%以上。

        二、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意義

        從全國來看,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性表現在:

        一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立足國內實現糧食基本自給,解決好13億多人的吃飯問題,需要通過發展現代農業來提高資源利用率。

        二是保障工業原料需求。目前,我國一些傳統工業原料供給存在不足,需要通過發展現代農業減輕對進口的依賴程度。同時,隨著石油等不可再生資源供應緊張,農產品在發展再生物質經濟方面的意義日益突出。

        三是保護消費者健康。我國農產品質量的可追溯體系尚未普遍建立,有關服務體系不健全,需要通過發展現代農業來加強和改善這些環節,以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保護消費者健康。

        四是促進農民增收。目前,農民主要的收入來源是家庭經營性收入。發展現代農業,有助于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深入挖掘農民增收潛力。

        五是提高農業國際競爭力。當前,農產品市場的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發展現代農業,有利于提高我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

        六是保護農村生態環境。粗放、落后的傳統農業生產經營方式不利于生態環境保護,而發展現代農業有利于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

        從四川來看,土壤、氣候、地域分布多樣,適合多種農作物生長,經過兩千多年的培育和篩選,形成了不少獨特的優質特色品種。近年來,四川各地深入實施“兩化互動”、統籌城鄉總體戰略,堅持“產村相融、成片推進”的思路,以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建設為抓手,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全省農業布局得到優化,產業化水平不斷提高,農產品質量穩步提升,農業科技支撐能力顯著增強,農業對促進農民增收作用明顯,現代農業發展取得了突破性進展。2011年全省第一產業增加值達到2983.45億元,比上年增加500.55億元,位列全國第4位。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先后躍上4000元、5000元和6000元三個臺階,2011年達到6128.6元,比上年增長20.5%,增幅位居全國前列,其中來自農業的純收入為1465.6元。成都市、南充市三區一縣、廣安市廣安區、攀技花市、蒼溪縣、瀘州市江陽區、眉山市東坡區等成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

        三、四川發展現代農業的主要做法

        一是把提升生產能力作為發展現代農業的基礎。在加大耕地保護力度的同時,大力推進耕地質量建設,實施優質糧食產業工程標準農田建設、基本口糧田建設、地震受損農田修復重建、測土配方施肥和土壤有機質提升行動等項目,重點開展農田排灌設施、農田道路和地力培肥建設,努力提高耕地生產能力。實施農業綜合開發和“金土地工程”等項目,實行田水路林山綜合治理、連片開發。四年全省建設標準農田781.6萬畝,累計高標準農田面積達到3265萬畝,占耕地的36.6%,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提升。到2011年,全省糧食總產實現“五連增”、時隔12年再創歷史新高,馬鈴薯產量由全國第4位上升到第1位,茶葉產量由第4位上升到第2位,蔬菜產量由第5位上升到第3位,油菜產量穩居第2位。

        二是把建設產業基地作為發展現代農業的載體。省政府制定實施了《四川新增1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建設規劃綱要》和《關于加快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建設的意見》,突出抓好88個糧食生產重點縣和60個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強縣培育縣。各地從市場需求、加工需求、效益需求出發,著力優化種植結構、品種結構、品質結構,堅持政策向重點區傾斜,集中項目、集中資金,建設規模化、標準化的產業基地,著力打造萬畝核心示范區。截至2011年末,省政府已認定基地強縣40個,全省已建成萬畝示范區428個,基地面積累計達到3412萬畝,比2008年增長96.7%。

        三是把深化高產創建作為發展現代農業的抓手。將88個糧食生產重點縣全部納入創建縣,首批在44個單位開展國家級園藝作物標準園創建。開展整建制創建試點,擴大創建縣的示范面積,努力擴大輻射帶動面。實施農業科技大示范、大推廣、大培訓“三大行動”,推進“四新”(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機制)示范和“六良”( 良種、良法、良制、良壤、良灌、良機)配套,創建區先進技術覆蓋率達100%。深化耕作制度改革,推廣水稻、小麥套種蔬菜等糧經復合型種植模式,提高種植綜合效益。省農業廳、省商務廳、省出入境檢驗檢疫局聯合命名20個“四川省出口農產品生產基地”。

        四是把創新生產方式作為發展現代農業的途徑。創新生產組織機制,積極推行“五個統一”,即統一供應良種、統一肥水管理、統一病蟲防控、統一機械作業、統一技術指導,同時實行分戶種植和管理,帶動農民參與和受益。創新耕地利用機制,推行耕地輪作、間套種植提高復種指數,組織代耕代種、規范土地流轉減少耕地撂荒,提高耕地利用率和產出能力。創新產業化經營機制,堅持糧經生產與產業化銜接、與大市場對接,建設與龍頭企業穩定配套的優質原料基地,推進精深加工,提高產業化經營水平。創新利益聯結機制,大力推廣 “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戶”、 “大園區、小業主”等基地建設模式〔2〕,讓“龍頭”與農民結成緊密的生產經營共同體和利益共同體,增加農民收入。

        五是把加強組織領導作為發展現代農業的保障。四川省委九屆六次全會和2009年、2010年、2011年省委1號文件都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四川省政府每年都召開產業基地建設工作會議,組織各地黨政領導實地參觀學習基地建設經驗、研究推進措施。多項涉及部門協作的工作都建立了聯席會議制度。四川省政府設立糧食生產“豐收杯”獎,對每年糧食增產貢獻突出的2個市(州)和20個縣(市、區)政府予以獎勵,調動地方政府重農抓糧的積極性。認真落實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

        四、四川現代農業發展的幾點啟示

        近年來,四川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積極開辟新思路,努力探索新路徑,不斷實踐新模式,有5個方面的啟示值得總結提煉,用以指導今后的實踐。

        (一)調整發展思路是加快現代農業發展的前提

        2008年以來,四川農業工作始終圍繞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進行謀劃,堅持“兩個著眼于”,即著眼于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確保糧食安全;著眼于加快發展優勢特色效益農業,促進農民增收,實現“三個跨越”,即種植業大省向農副產品精深加工強省跨越、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跨越、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跨越。省委九屆六次全會《決定》提出了“發展十大優勢特色種植業”,省政府下發了《關于確保糧食安全的決定》、《四川新增1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建設規劃綱要》、《關于加快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建設的意見》、《關于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工業又好又快發展的實施意見》、《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的意見》等文件。

        (二)改進工作方法是加快現代農業發展的要領

        圍繞實現“三個跨越”,在工作方法上實現了“三大轉移”,即從注重抓糧食生產轉移到與抓優勢特色效益農業并重,從注重抓農業生產轉移到與抓農業產業化經營并重,從注重抓農業微觀管理轉移到與抓農業政策法規等宏觀管理并重。在保障糧食等大宗農產品有效供給的同時,全面推動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建設;在實現生產發展的同時,不斷延伸產業鏈條,培育打造農產品品牌,努力開拓農產品市場,大力推進“川”字號農產品走向全國、銷往世界。

        (三)謀劃實施大項目是加快現代農業發展的支撐

        按照大抓項目、抓大項目的思路,緊緊抓住國家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出臺擴大內需政策措施等大好機遇,研究謀劃了“米袋子”工程、“菜籃子”工程、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農村能源建設工程、農村機耕便民道建設工程等五大項目,組織實施了標準農田建設、測土配方施肥、農作物良繁基地建設、有害生物預警與防控、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建設、新型農民科技培訓、農技推廣服務體系示范建設、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站建設等重點項目。通過項目實施,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了農民收入較快增長,推動了各項農業工作順利開展。

        (四)創新體制機制是加快現代農業發展的動力

        大力扶持多元化、多形式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引導農民開展多渠道、多領域的聯合與協作。指導農民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等方式有序流轉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推進適度規模經營。引導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資金、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入股,實行“土地保底租金+按股分紅”、“保護價收購農產品+按股分紅”等利益分配模式,與龍頭企業結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分享加工、流通等環節的增值利潤。通過“專業合作社+農戶”等模式,把千家萬戶的小生產組織起來,提高了農民的組織化程度。

        (五)強化協同配合是加快現代農業發展的條件

        加快現代農業發展,必須加強溝通協調,爭取支持配合。省農業廳積極主動與相關部門溝通銜接,聯合下發了系列文件,出臺了配套措施。先后與眉山、涼山、廣安、資陽、甘孜五個市(州)政府簽訂農業合作備忘錄,與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柑桔研究所、蔬菜花卉研究所和省農科院、四川農大等簽訂科技合作協議。分別與省農行、省農發行、省農村信用聯合社和進出口銀行成都分行簽署合作框架協議,探索銀政、銀企合作新模式。

        五、加快推進四川現代農業發展的思路對策

        加快推進四川現代農業發展,要以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和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為目標,切實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大力優化農業結構和區域布局,著力提高良種化、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集約化、區域化水平;積極拓展農業生產、生活、生態和文化傳承功能,推進一、二、三產業協調融合,著力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注重發揮農民主體作用,發展適度規模經營,著力提高帶動農民發展現代農業,帶動農民持續穩定增收的能力,推進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轉變。

        (一)強化現代農業發展規劃的引領作用

        認真貫徹省第十次黨代會關于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決策部署和《四川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的意見》,組織實施《四川省“十二五”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規劃》〔3〕和《四川省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綱要》,整合相關資源,上下合力推進,圍繞糧食生產能力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建設和新農村示范片建設三大任務,建設1000萬畝高標準農田、“再造一個成都平原”。加快實施“現代農業產業千億示范工程”, 按照“產村相融”的思路,促進現代農業產業迅速向帶狀、塊狀發展。

        (二)積極探索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形式

        按照“自愿、有償”原則,引導農民進行土地流轉,積極探索土地流轉合理周期和土地有序流轉、內部流轉、就近流轉等形式,形成區域內種植大戶或小農場主,建設“千斤糧萬元錢”糧經復合產業基地,實現土地的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生產,提高土地產值和經濟效益。依托區域資源優勢和文化特色,發展以都市城郊觀光、民俗文化體驗和地震災區等為重點的休閑觀光農業。

        (三)大力推進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

        在抓好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的同時,啟動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突出建設萬畝高標準示范區,配套建設田網、水網、路網,集成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材料,實行標準化生產、品牌化經營。積極發展設施農業,提高現代農業設施裝備水平。大力推廣綠色防控技術,加強基地農產品質量監管。大力開展農業機械化示范縣建設,在區域上實現平原地區農機化全面突破、在作物品種上實現水稻生產機械化率先突破、在薄弱環節上實現機械化育插秧重點突破,以點帶面,以建設促發展,推進全省農業機械化加快發展。

        (四)加快農業科技成果推廣與應用

        充分發揮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的骨干作用,加強產學研的協作配合,積極培育農業高新技術企業。強化自主創新,增強現代農業科技支撐能力。強化人才培養,提高農業從業人員素質。強化科技示范,提升產業發展帶動能力。強化推廣應用,提升科技服務能力。強化公益性農技推廣體系的機構、隊伍、條件和制度建設,鼓勵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龍頭企業等發展農業生產經營綜合、一條龍全程服務。

        (五)不斷探索農業組織方式創新

        培育一批技術裝備水平高、帶動能力強、輻射面廣的龍頭企業,引導企業實現產加銷一體化經營。采取貼息補助、投資參股和稅收優惠等政策,支持龍頭企業開展原料基地建設、技術創新、名優品牌創建。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加大財政、金融扶持力度,重點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信息、培訓、質量認證、市場營銷和技術推廣等服務,充分發揮其聯結、組織和服務作用。培養能吃苦耐勞、有責任心,懂技術、善經營的種植能手,示范帶動周邊農戶共同發展。

        (六)突出農民是現代農業的主體

        緊緊圍繞農民主體特別是維護農民權益、促進農民增收這個核心來確立現代農業發展路徑、模式和政策,確保農民隨著產業發展充分受益、持續受益、長期受益。在現代農業發展路徑上,堅持在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以農民為主體推進;在現代農業規模化標準化實現途徑上,堅持走“大基地、小業主”的路子;在土地要素利用方式上,堅持以農民為主體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在財政性投入方式方法上,堅持補助給農民和農民專業合作社。

        (七)加強農產品市場信息體系建設

        加強以批發市場、農貿市場為重點的農產品流通設施建設,大力發展冷鏈運輸,形成設施齊全、功能完善的現代農產品物流體系。推進“農超對接”、“農貿對接”和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建設,構建農產品營銷網絡。完善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網絡,嚴格農產品市場準入。堅持政府、協會、企業多方聯動,大力開拓大市場,合力打造大品牌,促進優勢產業提升發展、農民持續穩定增收。

        〔參考文獻〕

        〔1〕 四川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的意見(川府發〔2012〕32號)〔EB/OL〕.四川省人民政府網.

        第5篇:農業科技和農業發展的區別范文

        國外一直以來把農業技術進步作為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在農業技術轉移研究上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尤其注重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效率的提高,在農業技術轉移理論和實踐上都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1.1農業技術轉移的理論基礎

        國外早期研究就從理論層面為農業技術實現國際轉移提供了可能性。首先,國家之間正常貿易關系的建立是農業技術國際轉移的前提,不斷演化和不斷完善的國際貿易理論為農業技術國際轉移提供了條件。無論是國際貿易還是農業技術國際間轉移,比較優勢的產生是前提。先進國家與欠發達國家的的技術差異,導致農業技術轉移必然發生。20世紀60年代后期、70年代速水和拉坦提出的“誘導創新模型”,解釋了先進國家與欠發達國家農業發展的過程,為農業技術轉移提供了有力的依據和理論基礎。

        1.2農業技術轉移的必要性研究

        國際社會不僅重視農業技術研發及其在國內范圍內的轉移應用,而且提出農業技術國際轉移的必要性,通過全球范圍內的技術轉移和一定區域的技術共享與服務,才能最大效應發揮農業技術的效益,促進全球農業生產水平提高。早在1977年,亞太技術轉移中心(APCTT)就在印度班加羅爾成立,1993年移至印度新德里,成為亞太地區技術轉移的門戶,承擔著亞太地區技術轉移活動的指導和監督工作。在聯合國作為最有影響力的國際組織,于1985年召開國際技術轉讓行動守則會議,并擬定《國際技術轉讓行動守則(草案)》,對技術轉讓做了規定,并對技術參與國際轉移的各種事項做出規范。1995年,科爾和赫爾普曼在對經濟開放活動分析過程中,提出對外開放的貿易活動中產生的國際技術溢出對于參加貿易的國家的生產力具有較大的促進作用。技術國際轉移不僅解決了技術需求國家的生產發展需要,而且促進有能力的國家進一步開發新技術、完善技術轉移途徑,促進全球范圍內的技術發展和進步。

        1.3農業技術轉移效率分析

        國外注重農業技術轉移效果的研究,尤其以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效率的提高為重要目標。國外在對農業技術轉移效果研究中針對性、實踐性強,研究細致深入,但缺少系統的研究,比如對全國范圍內的技術轉移效率的監測和評價幾乎沒有,但對于國家資助的實驗室、大學都有績效監測體系,他們大多從投入產出的角度分析科研資金投入的效益。國外從技術研發環節開始,就考慮技術應用和成果轉化的可行性,依據產出效果不同對技術成果進行分類,方便對技術成果轉化過程進行追蹤和監測,這種以技術轉移效果為導向的監測和評價管理辦法,對于提高技術的實用性、可行性具有重要的督導作用。技術商業化是技術轉移的有效方式,在國外研究中,蓋斯勒和克萊門茨在1995以43個聯邦實驗室為研究對象,通過分析這些實驗室向51家工業公司進行技術轉移的過程,來闡述技術商業化理論。評價農業技術轉移效率的最重要指標就是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效率,但無論農業技術轉移效率或是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效率,其直接測算都難度較大,因為涉及到技術本身、技術原體和受體、轉移過程的方方面面,要形成統一的測算標準并不容易。但RobertK.通過中間數據和調查的間接方法來衡量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效率的高低,為農業技術轉移效果測評提供了新思路。

        2農業技術轉移國內研究現狀

        我國對于技術進步或技術轉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工業領域,改革開放之后,隨著國外先進農業技術和資本的進入,我國利用農業技術改造傳統農業、發展現代高效農業的步伐才逐漸加快。20世紀90年代后,我國在借鑒國外農業技術轉移理論和實踐經驗的基礎上,逐漸展開與我國實際情況相適應的農業技術轉移研究,但由于理論基礎不足,相關研究并不多。

        2.1農業技術轉移機制研究

        良好的農業技術轉移機制是農業技術進步的前提,能為農業技術轉移創造適宜的環境和有利的條件。在市場經濟的推動下,農業技術發展有了較大的動力,農業技術的研發也逐漸以市場為導向,有了較強的針對性,農業技術轉移機制效率有所提高。是我國較早以專題形式研究農業技術轉移的學者之一,他認為農業技術供給方、農業技術轉移中介組織和農業技術需求方三者之間技術、物質與資金關系的總和構成了農業技術轉移機制的全部內容,農業技術轉移是一個發展的過程,是實現農業技術變革的過程,我國農業技術的潛力并未完全發揮,農業轉移機制的效率有待進一步提高。當然,對農業技術轉移機制進行研究必然涉及農業技術轉移的主體,對各類主體的準確定位和相應扶持是建立高效的農業技術轉移機制的前提。不同時期,我國農業技術轉移呈現出不同的特點,也就要求建立相應的農業技術轉移機制。范旭認為,政府應該發揮調控和協調作用,要繼續做好全程化的農業技術推廣服務,有序推進適度規模經營,并發揮示范推廣的帶動作用,為我國農業技術轉移創造良好的條件。科研機構是農業技術轉移機制的重要主體,省級農科院作為地方的農業科研機構,承擔著地方農業技術轉移的重要職責。黃潔容等總結了我國省級農科院在農業技術轉移工作中的職責和應注意的問題。認為要有良好的農業技術轉移平臺做支撐,要有有效的公共財政政策做支持,也要有完善的農業技術轉移法律做保障。

        2.2農業技術轉移方式研究

        適當的農業技術轉移方式是促進農業技術成果發揮最大效益的前提。介紹了石家莊市農業技術轉移的主要形式,針對其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在我國農業技術對外轉移過程中,要綜合考慮多種因素以確定合適的農業技術轉移方式,如雙方合作的目的、技術需求國的經濟條件、待轉移技術的性質等。對于農業技術轉移方式的慎重選擇,認為,其不僅影響經濟效益能否實現最大化,且對于世界農業技術進步也會有一定的影響,在雙重目標的引導下,中國農業技術向發達國家轉移方式以對外直接投資為主、向發展中國家轉移以出口和許可證貿易為主。我國東南部在農業技術發展上具有相對優勢,也是農業技術對外轉移的主要區域。分析了廣西輸出農業技術的策略選擇問題,進而提出“合資與合作開發生產、以獨資形式對外直接投資、許可證貿易和商品出口”四種農業技術轉移輸出渠道。可見,國內學者更加注重農業技術對外轉移中的方式選擇問題。

        2.3農業技術轉移過程及實證研究

        農業技術轉移過程具有系統性、關聯性和復雜性。國內學者對農業技術轉移過程的研究多以實證研究為主,且以國內區域內的農業技術轉移或某項具體農業技術轉移為研究對象,對農業技術國際轉移過程并沒有相關研究。對中藥材引種的技術轉移過程進行研究,是一項對具體的農業技術在小范圍內轉移進行研究的微觀成果。我國地域遼闊,各地區農業技術發展情況不同,農業技術轉移過程在不同地區表現出不同的特征認為,山區存在的供需矛盾和信息不對稱現象影響了農業技術轉移效率的提高,山區自然環境、宏觀政策、產業結構、供給、中介、需求及體制等方面都存在欠缺和不足,制約著現代農業技術的轉移,并從政策、市場、資金、教育、組織等角度提出建議。墾區由于政策、組織等優勢,其現代農業發展在我國處于優勢地位,但由于我國農業技術轉移水平整體不高,研究滯后,墾區也表現出農業技術轉移不順利的現象。在對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概念進行區分的基礎上,分析了黑龍江墾區農業技術轉移過程中的限制因素,主要有技術本身、勞動者素質和科研、管理部門意識方面的不足。盡管我國農業科技成果整體轉化效率不高,與世界發達國家差距較大,但我國東部等發達地區進行了大量探索,在農業技術轉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總結了我國發達地區農業科技成果技術轉移經驗主要有:實施農業技術轉移“信服通”工程;成立現代農業技術轉移中心;率先采用“科技超市”形式;加快培養農業科技人才;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建立農業科技風險投資機制。這為我國探索農業技術轉移新模式提供了參考借鑒。

        2.4農業技術轉移體系或模式研究

        改革開放后,我國開始重視農業科技發展,為促進農業技術進步做了大量探索和實踐。以政府為主導,以企業和其他中介組織參與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對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方面的研究也逐漸增多,但是以技術轉移理論的角度,對我國農業技術轉移體系進行系統研究的學者很少。嘗試對我國農業技術轉移體系建設情況進行研究,并提出“農業技術轉移體系包括從農業科技成果的研究開發、技術推廣到科研成果應用的全過程”的觀點,為其他學者進行深入研究提供了思路和借鑒。也有學者善于借鑒國外國家的農業技術轉移實踐經驗,如葉書宏等介紹了智利農業技術轉移工作組模式,這種發展模式特色鮮明,效果明顯,不僅構建了產學研供銷一體化體系,而且通過設立農業創新基金會為農業技術轉移提供資金支持,同時引入農業科技項目,促進智利農業科技實現產業化,這種模式被烏拉圭等國采納并加以推廣。劉艷艷等同時將我國、美國、日本、歐盟的農業技術轉移模式進行了總結,通過對比分析,找出美國、日本、歐盟等發達國家或組織在農業技術轉移中的優勢,以此為借鑒,提出了對優化我國農業技術轉移模式的建議。

        2.5農業技術在國內不同區域間的轉移研究

        農業技術要發揮最大效益,必然要突破區域限制,實現不同區域間轉移國內對不同區域間農業技術轉移研究成果不多,以區域技術轉移理論分析為前提,對閩臺農業技術轉移的模式和機制進行了梳理、整合、歸納和總結,認為臺商直接投資模式是現階段閩臺農業技術轉移的主導模式,而農業高新技術應該成為農業技術轉讓的主要內容。系統研究了中國雜交水稻品種跨省份技術轉移情況,在界定跨省份技術轉移標準的基礎上,將2003—2010年雜交水稻主導品種推廣數據進行整理和分析,找到我國雜交水稻品種跨省份技術轉移較活躍的地區,在全國范圍內對我國水稻品種技術轉移情況進行定位和地理劃分,在促進水稻品種及技術推廣方面具有積極意義。

        2.6農業技術國際轉移研究

        農業技術國際轉移既可以是商業化轉移,也可以進行非商業化運作。當前,世界農業技術發展不平衡,商業化技術轉移發展較快。外商直接投資已經成為農業技術國際轉移的主要途徑,并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資在農業技術國際轉移過程中表現出的正向外溢效應,同時也對制約因素進行了總結。關注農業技術國際轉移的社會經濟效應和生態效應,在理論分析和案例總結的基礎上,提出了我國農業技術國際轉移的基本路徑,異對農業技術轉移的效率及其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技術國際轉移過程中,技術輸入國的技術能力是影響技術轉移效果的重要因素。以技術聯盟中中方企業技術能力不強為背景,說明如何通過產學研聯盟方式來解決技術轉移效果不佳的問題。

        2.7中非農業技術轉移研究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高,我國開始推行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政策,積極參加對外援助項目,參與國際發展合作。我國注重中非農業技術合作,將其作為援非的重要形式。國內學者以中非農業合作為背景,探索我國對非洲進行農業技術轉移的途徑和模式。認為,中非農業技術轉移不僅要把農業技術本身輸入非洲,同時也要把我國發展農業的思想、理論和經驗最大程度地融入非洲農業發展之中,這樣才能提高雙方農業合作項目的可持續性和可推廣性。對非農業技術轉移過程中,我國農業技術人員輸入非洲存在一定的限制,主要有人數限制、批準過程繁雜和成本較高等問題,影響了我國對非洲進行農業技術轉移的進行。我國對非農業技術轉移成效不足還體現在,維持現有的農業技術示范中心成本高、困難大。中國—莫桑比克農業技術示范中心建成后,我國每年還要拿出200~300萬元來維持農業技術示范中心的運營。可見,我國對非洲的農業技術轉移機制尚未建立,存在著眾多需要突破的問題。

        3現有農業技術轉移研究進展綜述

        第6篇:農業科技和農業發展的區別范文

        1.1農史館、博物館發展階段發展時間在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主要進行農史、農業發展技術史等重要物件收藏、展示,農業科學標本資源的收集、保護、開放利用,并為科普和教育工作服務。如,中國農業展覽館,各大專院校的農史館、標本館等。1987年,依托植物保護學院豐富的昆蟲標本收藏,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創建了全國第一個昆蟲博物館。

        1.2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園發展階段發展時間在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初。隨著改革開放與外向型農業發展,各地外向型創匯農業科技園區、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園建設迅速發展。農史珍藏和技術成果展示由室內走向室外。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園重點是發揮農業高新技術的孵化、技術展示、示范和輻射作用。1999年,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在原昆蟲博物館的基礎上,依托昆蟲學、畜牧獸醫學、植物學、土壤學和農業歷史學等學科研究成果和優勢,啟動了博覽園建設項目。2001年,國家科技部、農業部等六部委聯合正式啟動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試點建設工作,全國分三批先后共建立了65個國家農業科技園區,逐步形成了覆蓋全國、特色鮮明、模式典型、科技示范效果顯著的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發展格局。每個園區由核心區、示范區和輻射區聯動形成,其運行機制是“政府指導、企業運作、中介參與、農民受益”[1]。

        1.3農業科技博覽園發展階段21世紀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全球生態環境惡化的不斷加劇,特別是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高速發展,全國各地各類型的生態農業、都市農業、休閑觀光農業迅速發展,農業的多功能發展成為城鎮居民追求的重要目標,為此,全國各地的農業技術博覽園示范建設也得到迅速發展。如,西安曲江農業博覽園、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博覽園、北京昌平草莓博覽園、長春農業博覽園、無錫現代農業博覽園、鄭州農業科技博覽園等一批農業科技博覽園紛紛上馬。農業技術博覽園除了具備早期的農史農展、農業高新技術示范等一般功能外,還兼具農業科技旅游、農業生態、居民生活、社會生態以及文化、教育、休閑、康體等社會綜合服務功能。近年來,隨著農業科技的發展,我國各地已經涌現了許多農業科技觀光園。游人徜徉在美麗的花果林木叢中,心曠神怡,既增長了知識,又有利于身心健康。2.4 農村科技服務綜合體發展階段2010年,福建省農業科學院與建寧縣人民政府在達成共建智慧農業博覽園合作協議。智慧農業博覽園是農村科技服務綜合體的一種新型組織形態,它是通過農業科研機構、企業、農民合作組織與政府部門緊密結合建立成的縣域經濟新型農業服務業態。政府、農業科研單位、農民合作組織、農業龍頭企業四方通過市場機制建立起緊密協作關系。其中,政府提供政策和扶持,科教機構、農民合作組織、農民和龍頭企業,在政府政策引導下,組成利益共同體,發展現代農業經營。智慧農業博覽園,它有效整合了政府、科研、企業等方面資源,促進農業科技、信息、生產、產品流通、市場、效益的結合,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實現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

        二、農業科技博覽園建設的基本內容

        2.1基本構成

        我國農業科技博覽園一般包括室內展館、室外展區、示范輻射區和管理服務中心等部分組成。室內展館是農業科技博覽園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功能、主題、作用等不同,室內展館的分區方法也各異。一般分區方法有:(1)按展示成果發生時間順序分,可設古代館、近代館、現代館等;(2)按展示成果類別來源分,可設茶博館、花博館、林博館、竹博館、藥博館等;(3)按展示成果的地區分,可設華東、華北、華南,中國大陸、香港、澳門、臺灣、國際館等;(4)按展示成果主題和功能分,可設人文館、人與自然館、農史館、科技館、生態館、體驗館、科教館等;(5)按學科領域分,可設動物、植物、微生物、昆蟲、土壤、植保等。室外展區一般由能夠凸現博覽主題特色的多單元、多種類專題園(區)構成。可按主題種類、成果來源和產業鏈條等進行分區。如,把室外現代農業園分為現代設施蔬菜栽培示范區、動物胚胎工程技術示范中心、現代中藥材栽培示范園(區)、現代花卉盆景示范園(區)等若干個專題園區;同時,還可設核心示范區和輻射示范區等。示范輻射區是農業科技博覽園進行產業示范、產業延伸和關聯產業發展帶動的區域,它包括技術示范基地、中試基地、技術輻射推廣區及關聯產業發展服務區等。管理服務中心是為農業科技博覽園提供管理服務和促進平臺體系建設的服務保障平臺,它包括管理服務中心、技術孵化中心、科研工作站等管理服務平臺。

        2.2功能區域

        農業科技博覽園功能區域通常包涵農博(農史)館、科技博覽館、智能溫室、科技示范園、科普園、創意農業園、農業文化園、物化QQ農場、生態餐廳等內容。智能溫室以智能化設施農業建設為主,展示特種蔬菜栽培、珍奇花卉水果新品種、水培新技術、無土栽培技術、先進設施栽培新技術、生態美觀的立柱栽培、智能溫控栽培等新技術。農博(農史)館以科普教育為主題開展實物、圖文展示,提供科普教育實踐,展示農業生態文化、農耕文化、農史文化和科技成果等。創意農業體驗(園)包括塑造專題文化,創建蔬菜森林、番茄迷宮、夢幻花鄉、歡樂農莊,開展植物觀賞、動植物認養、奇異果蔬品種認知等。物化QQ農場,目的是建立QQ農場實體生態坊,體驗播種、澆水、施肥過程,感受植物成長每個環節。有機農產品(食品)展示館主要功能是為游客提供時令特色產品、有機農產品,并進行展示。主題生態餐廳主要功能是為游客提供優美環境的生態餐飲服務。

        三、農業科技博覽園發展模式與運行機制

        3.1“政府+高校”運作模式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博覽園是我國政府依托高校最早創辦的一個農林科技博覽園。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育部、農業部、水利部、國家林業局、中國科學院和陜西省政府等多方共建,集教學、科研、學科建設、科普教育、標本展覽、園林觀賞、旅游休閑于一體,為教學和科研服務,面向社會開展科普教育、科技示范和社會服務等活動。同時,還組建科技園有限公司,實行公司化運作,以資產為紐帶,以市場為導向,以成果轉化為重點,以效益為中心的運行模式。

        3.2“政府+科研機構”運作模式

        煙臺農業科技博覽園和鄭州農業科技博覽園是由政府和科研機構共同創辦的2家科技型農業科技博覽園[3]。煙臺農業科技博覽園由煙臺農科院創辦,占地面積120hm2,于2001年動工興建,2002年開園,投資5 000多萬元,建成綠色景點16個,集農業科技游、農業科技推廣、生態旅游、休閑娛樂和科普教育于一體。鄭州農業科技博覽園由鄭州市農林科學研究所創辦,占地面積33.3hm2,主要依靠鄭州市農林科學研究所自身的人才、技術、資源優勢,集科研、示范、培訓、觀光為一體,突出高科技、高水平、高效益的特點,擬在5年內建設成為山東省現代化農業、都市型農業、觀光型農業、效益型農業的典型。

        3.3“政府+企業”股份制運作模式

        西安曲江農業博覽園由西安曲江農業博覽園有限公司按5A級景區標準創建,項目規劃占地面積約39hm2,2011年獲陜西省現代農業園區稱號的25個園區之一,它以農業資源為基礎,生態旅游為主題,運用現代先進的農業技術,創造一個供游客參觀、休閑、科普、技術推廣及經營的現代農業博覽園。北京昌平草莓博覽園是北京市昌平區政府促進創辦的專業性主題農業博覽園,它以草莓博覽為主題,集園藝景觀、博覽展示、創意體驗、狂歡娛樂等融為一體的主題博覽園。

        3.4“企業+院校”股份制運作模式

        吉林長春現代農業博覽園位于長春凈月經濟開發區。園區建筑面積32.512萬m2,由中信華南集團投資17.5億元建設,工程于2010年完工。園區按功能劃分為九區、九館,是集旅游、度假、休閑、會展、農業推廣為一體的綜合性博覽園。長春現代農業博覽園也是中國長春國際農業食品博覽會的永久會址,在依托吉林農大科研力量的同時,通過生產與展示相結合、培訓與貿易相結合、質量認證與物流相結合,并吸引國際知名企業加盟,邀請國際國內著名專家舉辦現代農業論壇等[4]。

        3.5“政府+企業+科研機構+農戶”股份合作制運作模式

        福建建寧智慧農業核心博覽園,由福建建寧縣政府、福建農業科學院、有關農業生產和產品流通企業共同創建,以建設農業科技服務綜合體為基本思路,發揮政府、科技機構和企業的帶動功能。福建建寧智慧農業博覽園一期工程,由微生物人工腐殖質生產開發中心、特色農業濃縮景觀示范園、智慧農業智能管理中心等3部分組成。按規劃和設計,它具有發展生產、商貿營銷、科技示范、綜合服務、休閑觀光、培訓教育等綜合功能。智慧農業博覽園以農村科技服務綜合體為經營主體,以農業科教機構為依托,以“智能管理、資源循環、休閑觀光、產業升級”為核心理念,創新農業管理模式和農業科技服務模式,實現精準化生產、可視化管理、智能化決策,推進一、二、三產業的協同發展,從而建立起持續長效、環境優美的農業高新科技展示窗口、農產品高效安全智慧生產基地、休閑農業示范基地和現代農業智慧管理展示平臺。智慧農業博覽園區別其他服務形式的重要特點是,它特別注重技術、成果、產品、信息及管理等的智能化服務平臺建設,它是農村科技服務綜合體的重要發展形式。

        四、當前農業科技博覽園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政府投入為主,企業及社會資金進入不足。目前,我國各省市大部分農業科技博覽園建設仍以中央及地方政府依托高等院校、科研單位,以政府為主的投資發展方式,建設主體還比較單一[5]。如西北農林科技博覽園、云南昆明世界園藝博覽園、福建漳州花博園(農博園)等均以政府為主的投資為主,資本進入和發展空間都還很大。而漳州茶博院(園)是一家臺資投資的經營管理企業,茶博院展館發生的品牌效益相當于年10億元的廣告費用,其在國內外知名度以及在促進產業發展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也可想而知。二是農業科技博覽園功能差異化較小,產業發展示范帶動能力不夠。目前,全國各地建設的大型現代農業博覽園、農業科技博覽園等,其內容、功能、作用等差異化較小,農業科技博覽園的教育、示范、科研、生產、生態、休閑、文化等,內容、形式、途徑和方法不一,項目建設大同小異。三是管理創新不足,經營效益欠佳,可以持續發展能力有待繼續提高。農業科技博覽園基礎設施投資大、維護成本高,如政府興辦許多農業博覽園的不少館所,常因資金不足、維護成本高或管理不善等導致發展困難現象常有發生。

        五、推進農業科技博覽園建設的政策措施

        5.1出臺政策,鼓勵引導持續健康發展

        農業科技博覽園(或智慧農業博覽園)建設,應按照農村科技服務公共物品屬性的要求,政府不僅要強化資金、技術等直接投入,同時要出臺相關優惠政策,鼓勵引導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建設和經營。

        5.2強化規劃,突出文化,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要重視園區建設規劃論證,建設不僅要能引領時代科技發展潮流,同時要融入科技文化元素,做出特色,避免雷同及重復建設,使之真正成為農業科研教育、成果示范、產業展示、游覽觀光、學習體驗、生態休閑的重要場所。

        5.3強化多元投入,促進市場化發展

        農博園為企業化經營管理的實體單元,一方面,要按照企業化運行機制,建成以后實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按市場規律運行;同時,要強化多元主體投入,完善管理模式,促進管理機制創新。

        5.4強化服務,完善經營管理機制

        第7篇:農業科技和農業發展的區別范文

        一、成長經濟、規模經濟和適度規模經營

        下面對成長經濟與規模經濟、適度規模經濟與規模經濟的概念和含義作一說明。

        (一)成長經濟與規模經濟

        所謂“成長經濟”,簡單而言,可以認為是不同于“規模經濟”的一種經濟,即是由于其成長導致的原來沒有利用好的資源更好地被利用的一種“經濟性”成長理論認為,生產過程的“輸入”并不是資源本身,而是“資源產生的服務”。西方農業生產經濟學從微觀經濟研究出發,把農業資源稱作“農業生產資源”,認為一切農產品都是由各種生產資源耦合而成的。并把資源分為土地、勞動、資本和管理。因而農業企業或以家庭為主體的農業經營單位也不例外。

        規模經濟,是指長期平均總成本隨產量增加而減少的特性,即邊際成本等于邊際收益,是一種有效且均衡的經濟狀態。規模限制主要有三種情況:一是在完全競爭市場中的市場經營主體模型中,限制被假定為隨著單個產品的額外數量被生產出來后。生產單個產品的成本上升,一般認為是由管理局限(規模太大導致管理成本越大)帶來的;二是在壟斷競爭市場中的市場經營主體模型中,這一限制會通過收入隨著更多產品的出售降低而只能得到部分實現,一般認為是由市場局限(導致銷售收入降低)帶來的;三是除了以上兩種情況,由于不確定性前景(由于搜尋信息的成本和彌補風險的需要)給規模帶來的限制。對于我國農業而言,主要是第三種情形造成的。

        成長經濟不同于規模經濟。成長經濟是一種內部經濟,“成長僅為在給定條件下的規模的調整規模只是成長過程中的副產品,沒有‘最適宜’的。”

        無論在什么時候成長經濟的獲得都是一個過程,是過程均衡;規模經濟是一種狀態,是結果均衡,是成長經濟的副產品。這一過程使內部不斷涌現出未經使用過的生產或使原有資源的生產得到充分利用。成長經濟可以是規模經濟,也可以不是規模經濟,成長經濟可以存在于任何規模的生產經營主體--企業或農戶中。因而存在一個悖論:成長經濟與最有效地利用社會的資源是一致的。但過去成長的結果--任何時候所達到的規模--可能并不具有相應的優勢。

        (二)適度規模經營與規模經濟

        一般來說,經濟活動中之所以要求規模經濟主要有兩種原因:一是分工協作。當產量足夠大時,人們可以采用專門化設備與工具來提高效率,可以更好地在勞動者中實行分工,從而有利于改善勞動熟練程度與積累經驗。這實際上是對原有資源內部重新配置以達到對資源的生產的充分利用。二是生產過程中使用了不可分投入。不可分的投入品有一定的最大生產能力,這是一種“最小公倍數”理論的應用,即如果充分利用不可分性的生產資源,經營單位的最低產量應是最小單位中達到最大產出的最小公倍數。在不可分投入品生產能力利用不足的情況下,擴大生產規模可能產生規模經濟,以實現要素的均衡。實際上對于不同的經濟活動來說,最佳規模是不同的。所謂適度規模經營也不一定是規模經濟,伴隨適度規模經營的應該是成長經濟而不是規模經濟。成長是一個過程,因而規模應該是“適應性”的。適度規模經營首先應該是成長經濟,通過成長經濟達到規模經濟。

        二、農業經濟成長:基于資源貢獻的分析

        我國農業成長經濟可以看成是在穩定的基本經營制度和已有的土地規模下,由于農業投入(主要是資金和科技)的增加,使農業內部資源使用效率(土地生產率、勞動生產率等)提高,從而使農業經濟增長或農戶收入增加而導致的經濟性。這些“經濟性”包括許多農業資源生產的“免費”的利用:土地撂荒減少、土地生產率提高、農業人力資本提高、農戶儲蓄轉化為生產性投資增加、農業資源重新配置和農業投資方向的改變等。在我國農業人均耕地少,農村勞動力富余且勞動力(數量的增減)對農業增長幾乎沒有影響的情況下,現階段影響我國農業經濟成長的主要是土地、資金投入和科技進步。

        (一)土地制度與農業成長

        關于土地制度對農村經濟發展乃至農民收入的影響,多年來是一個學術界比較關注的問題。在所發表的文獻中,大體有兩種對立的意見,一種認為目前的土地制度與其他各種可能采用的改革方案(例如耕地私有制或永佃制)比較,對于農村經濟發展的影響不會有顯著差別。另一種觀點認為目前的農地制度有缺陷,非改革不能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舒爾茨指出,“在解釋農業生產的增長量和增長率的差別時。土地的差別是最不重要的,物質資本的質的差別是相當重要的,而農民的能力的差別是最重要的。”這里所指的土地差別主要是土地質量的差別。但也包括土地制度的差別。這一點與林毅夫的研究結論相仿,“家庭農場是發展中國家農業增長的更為適當的制度,我國的未來改革應該加強剛剛建立起來的農戶制度的地位。”但根據《中國農村經濟形式分析與預測》,2003~2006年,我國農業耕地對農業經濟增長的貢獻分別為-3.34%、-1.2%、-0.5%、-0.4%,貢獻率逐年提高,主要是政府的耕地保護政策,農村撂荒地的減少使然,但要注意的是一直處于一種負貢獻狀態,這固然與耕地面積的減少(比如退耕還林、建設用地增加)有關,也可能與土地規模過小或者說與有關。因而現行的地權制度對農業經濟成長有不利趨向,適度規模確實是當前農村土地制度研究中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應當創造一個維持農戶適度經營規模的經濟環境,防止農業經營規模小型化傾向。

        (二)資金投入與農業經濟成長

        據《中國農村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2003~2006年農業資金投入對農業產值增長的貢獻分別為5.0%、6.5%、5.7%、2.6%。農業資金投入對農業產出的增長影響很大,這主要是財政投入或惠農支出增加,刺激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農業要素投入增加使然。但2006年出現大幅度的回落,說明農戶儲蓄轉化為生產性投資有減少的傾向,也說明財政投入方向和結構需要調整,應主要提供有利的可得的廉價的新的生產要素。舒爾茨認為把農業改造為一個比較廉價的經濟增長源泉有兩種方式,一種是依靠政權的命令方式,還有一種方式主要以經濟刺激為基礎的市場方式,但“如果市場方式為了增加可供農民使用的資本量而僅僅局限于減少資本市場的不完全性的方法和措施,那么,它就不會成功最重要的是投資于農民使用時有利可圖的新農業要素的供給。”一旦提供了有利的新農業要素,農民很容易從內部儲蓄獲得所需要的大部分資本。

        (三)科技進步與農業經濟成長

        “適用于一個貧窮社會的現代農業要素首先應該依靠現有的科學與技術知識來進行‘生產’。”根據《中國農村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2003~2006年農業生產效率對農業經濟增長的貢獻分別為:1.74%,2.4%,3.8%,3.4%,整體來看呈上升趨勢。農業科技進步的貢獻率“九五”期間為45.2%,2007年已達48%,預計2020年達63%。“‘技術變化’這一概念在實質上至少是一種生產要素增加、減少或改變的結果。”舊技術進步等同于全要素生產率,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實際上是一種增長余值,它表明如果扣除農業資金和耕地貢獻,農業經濟是否還有一個額外的增長率。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在我國農戶耕地供給固定(穩定,規模既定)甚至減少(撂荒、建設用地擠占)且其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為負、農業勞動力大量富余且其增減對農業增長幾乎沒有影響的情況下,由于農業資金投入和技術進步對農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正,尤其技術進步的貢獻呈絕對上升趨勢,說明現行的土地帶制度和土地規模對農業發展盡管有不利趨向,但阻礙作用不大。正是由于農業內部資源對生產貢獻的不平衡驅動,農業經濟成長仍有很大的空間,農戶經濟是成長經濟。只要有效供給農業科技,農業資源中未使用的生產就會被有效利用,而這種利用一定程度上具有“免費”的性質,有其“經濟性”。

        三、提高農業科技有效供給的具體措施

        在穩定的農地制度、土地的生存和保障功能地位沒有根本性變化,以及農業投入尤其是農業科技投入具有正的而且較大的貢獻下,應該承認農業實際上是一種成長經濟,地權流轉“欲速不達”。黨的十七大提出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2008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要根據農業生產需要進一步明確農業科技進步的主攻方向,加強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積極探索農業科技成果進村入戶的有效機制和辦法,大力培養農村實用人才。也就是說,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農業科技供給不能唯“高新”是用,必須從我國農業生產的初級資源--耕地和勞動力的現狀以及農業生產急需和經營單位需求能力實際出發,探索農業科技成果進村入戶的有效機制和辦法,即找到并獲得在生態上適應、經濟上可行與資源稟賦相一致的農業技術及與之相適應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和辦法,有效供給可得性、適用性、實用性和便利性技術,促進農業經濟成長。當農戶發現科技投入的成本高于規模擴張的成本,或增加科技投入帶來的收益低于規模擴張帶來的收益時,農戶愿意以有利有償的原則自發加快地權流轉,達到適度規模經營,促進農業經濟進一步成長,如此循環而已。

        (一)從我國農業人多地少、小規模經營的基本國情出發,大力供給可分性農業生產技術

        一國的土地和勞動力的比例,對該國農業技術變革的實際模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國人口的增長,以及經濟增長和收入增加帶來了糧食間接需求的持續擴張。盡管目前糧食供需基本平衡,但很難避免長期短缺的趨勢。為確保糧食安全,我國必須大力供給農業可分性技術,促進農戶經濟成長。

        農業生產技術的可分性是指技術可以分散的小規模的使用。可分性農業技術包括農業生物、化學技術和部分小型機械技術以及大型農業機械。生化技術主要是替代土地、彌補土地不足的缺陷,促進農作物生長、提高單產和總產。但兩者又有一定的區別,利用生物技術不僅能增加農作物產量,更重要的是無污染農業。化學技術可能造成生態破壞,要注意有效利用。而小型機械技術,主要是替代勞動,它符合下“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模式,因其小。對農戶而言是一種可得性而且是便利性工具。當然對一些大農場,應實行機械化大農業,發揮不可分性技術生產的規模效應。

        (二)從我國推進城市化的實際出發,大力供給市場園藝農業生產技術,促進農業多樣化、專業化經營

        市場園藝農業是為城市提供蔬菜、水果等商業性的農業。有時也稱為商品園藝業。這種農業的興起和發展與城鎮化的速度加快有關,一般在一些大城市的周圍發展起來,為市民提供必需的食物。從事商品園藝業的農民實行的是專業化、集約化生產蔬菜、水果、葡萄等,但不飼養牲畜。

        一般來說園藝農業是一種勞動密集型農業,由于我國正在推進城鎮化進程,城市需求增加,失地農民增多,就業形勢較為嚴峻:而且這種市場園藝農業可以是一種簡易的設施園藝農業,如農業地膜、大棚種植、防雨棚栽培等,技術成本不高,操作簡單,比較適合我國國情,能促進農業經濟成長。當然在有條件的地方也要研究和發展高級設施園藝農業,比如無水、無土栽培等。

        (三)從我國農業生產的比較優勢出發,改造傳統生產技術供給現代科學管理,變比較優勢為強勢

        我國農業生產的比較優勢,就是適合勞動密集型生產而不適合機械化生產的農產品。這些產品的生產一般具有我國區域優勢,或是具有傳統生產優勢,具有很強的國際競爭力。比如在蠶桑繭、烤煙、蘋果、甜菜等勞動密集型的經濟作物和牛奶、淡水魚等勞動密集型的水畜產品生產上都存在著優勢,這些產品的國內資源成本系數大多低于0.85,表明我國通過生產上述產品每創造1美元的外匯收入所消耗的國內資源成本均低于85美分。尤其是對于勞動密集使用并且勞動無法由機械替代的果蔬和水畜產品,它們生產的國內資源成本系數大多低于0.7,比較優勢顯著。

        但由于缺乏對傳統生產技術的改造和疏于科學管理,加上國際貿易歧視性壁壘,這一優勢難以保持。必須加大對農民投資。培養農村實用人才,提高其傳統經營經驗與現代科學技術的協整能力,大力發展綠色農業,變優勢為強勢,促進農業經濟成長。

        (四)以政府公共供給為主。以農戶需求為龍頭,以農業科技中介機構為中試和推廣環節,提高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率

        我國的農業生產主要是以家庭為基本生產單位。全國有2.3億多農戶,每戶平均規模不到0.533公頃。此外,雖然我國也有一些大型農場,但多為國營農場,農業企業才剛剛起步。由于主要農業生產單位(農戶)規模小,農業生產技術又具有較強的相似性和公共性,而且農業與國家的食物安全緊密相關,農業生產和農產品市場價格的波動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社會穩定,因而農業科技應以政府公共提供為主。同時應大力發展民營科技企業,有學者研究認為農業科研投入的回報率大大高于商業銀行的收益率。

        農戶抗風險能力低,農戶的科技“試錯”的代價大,因而農業科技的研發必須以農戶需求為龍頭,提供可得性、適用性、實用性技術。創新科技供給機制,積極探索農業科技成果進村入戶的有效機制和辦法,實現潛在生產力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比如科技入股,建立風險共擔和利潤共享機制,同時要大力建設農業科技推廣中介機構和應用示范基地,如農業科技示范園,增強技術的示范性,提高農戶應用新技術的積極性,促進農業經濟成長。

        (五)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積極推廣節能環保型農業生產技術,實現技術的經濟效率和生態效率的雙提高

        我國長期以來,由于受溫飽問題的影響,加上農戶分散經營和集體經營的雙層經營體制,農戶追求技術使用的經濟效率而忽視技術使用的生態功能,農業發展可持續能力差,

        為了迅速脫貧致富,我國農業幾乎丟掉了原先精耕細作和施用有機肥的傳統,種植和養畜分開,大量使用化肥。向土地投放的廄肥和草料大為減少,土地不再精耕細作,土壤的腐殖質受到破壞:廣泛使用農藥和除草劑等化學制劑,農業生態平衡受到破壞:農業灌溉設施“只用不建、只建不養”,傳統的漫灌使水資源浪費較為嚴重。因此,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應該“開發和推廣節約、替代、循環利用的先進適用技術,發展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護土地和水資源,建設科學合理的能源資源利用體系,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促進農業經濟成長。但一定要注意是“適用”的技術,比如沼氣的應用和推廣,而不是發達國家所謂的“精準農業生產技術”。當然,“3S”(GIS、GPS和RS)技術,應該是未來我國農業要學習和應用的技術。

        四、選擇性供給農業科技與適度規模經營

        有效供給農業科學技術,其目的是在現有農業生產資源狀態下,充分發揮資源未盡的“生產”,促進農業經濟或農戶經濟的成長。隨著農業經濟成長,必然受到諸如農業經營管理能力低、資源耦合性差以及技術規模效益差等的影響,成長空間縮小,因而生產性資源重新整合尤其是地權流轉不可避免。當前,為加快地權自愿有償流轉,實現適度規模經營,必須選擇性供給農業科技:一要增加不可分性農業技術供給,二要加大對農民投資。

        (一)選擇性供給農業生產技術尤其是增加不可分性技術投入,發揮規模效益,實現更大的“利差”誘導地權流轉

        農業科技投入品的可分性和不可分性對農業經營規模的要求是不同的。農業科技投入從這個角度可分解為兩類:第一類為機械動力性質的資本投入品,如各類農用機械,其實質作用在于替代勞動。第二類資本投入品屬于農業生化性質,如化肥農藥、良種和農用薄膜等,其實質作用在于替代土地。農業生化類科技產品投入都具有良好的可分性,可以分散和小規模利用,但機械類科技投入具有一定的不可分性,對生產規模有直接的要求。當然要注意假不可分性,比如以發展小型機械或出租機械服務的情況下,機械類資本投入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可分的。

        對于能適合大型機械化耕作、經濟發展水平較好的區域,要加強政策引導,加快土地經營權流轉。土地集中,規模增大,就可以獲得不可分性科技產品的規模效益,降低因小規模經營而產生的成本,使凈收益大于參與土地集中的農戶單獨生產的收益之和,并且使參與地權流動的農戶能分得一份“剩余”,農業就會走上適度規模經營的道路。對于能適合農業機械化耕作但經濟水平不高的區域,要大力發展農機合作組織,扶持發展農機大戶,組織農機跨區作業,探索小規模分散經營與農業機械大規模集中作業矛盾的解決機制,比如,以聯合收割機跨區域收割為代表的農機跨區作業為解決這個難題找到了一條重要的途徑。通過跨區作業,在生產方式上實現了規模化經營。最終將產生示范效應,誘使地權向農業機械等不可分性技術的所有者轉移,實現適度規模經營。

        (二)加大對農民投資,提高其傳統經營經驗和現代科技的協整能力,培育新型農民,通過農民的“自我篩選”,實現適度規模經營

        第8篇:農業科技和農業發展的區別范文

        一、國外農業科技投入現狀及特征分析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而農業科技則是推動農業發展的重要手段。從發達國家來看,高科技在農業領域的廣泛應用,主要得益于比較完善的農業科技體制,以及充裕的農業科技資金供給[1]。縱觀國外農業科技投資的特征,可以歸納出三大主要特征:

        (一)投資強度大農業科技投資強度,即農業科技資額占農業GDP值的比重。比較國內外農業科技投資強度的相關統計數據,最顯著的區別是農業科技投資強度的差異———與國外(尤其是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農業科技投資強度明顯偏低(見表1)。

        (二)私人投資的積極參與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私人部門在農業科技投資中,都發揮著一定的作用,甚至承擔著主要的投資責任。與國外(尤其是發達國家)私人投資占有較高比重相比,我國私人部門在農業投資中的作用微乎其微(見下表2)。

        (三)法律保證政府投資的剛性增長國內外許多文獻表明,國外(尤其是以美國、韓國等為代表的發達國家)為保證農業科技資金的有效供給和剛性增長,以立法形式對農業科技投資作出了一系列規定。例如,為了保證政府公共財政投資的增長,各國在制定年度財政預算計劃(這種財政預算具有法律效力)時,通常會對農業科技投資在預算總支出中的比重作出具體的規定,以保證政府農業公共投資的持續、穩定增長。以美國為例,從1958年開始,美國政府對農業科技投資額保持了年均8%的增長率,投資的重點主要集中于沒有直接經濟效益但關系到未來農業科技發展的基礎研究領域,其資金的來源主要由聯邦政府和各州政府提供,并且以相關法律為依據和保障[2]。

        二、我國農業科技投入存在的問題分析

        資金投入,是農業科技活動的基礎。長期以來,我國非常重視農業的發展,對農業科技投資的力度不斷加大[3]。但受國家財力的限制及其它因素的影響,公共財政投資的總量十分有限,而私人投資的潛力也沒有得到充分的挖掘,農業科技資金供給短缺的矛盾并沒有得到根本性的解決。通過與國外(尤其是發達國家)農業科技投資特征的比較,可以歸納出我國農業科技投資的兩個突出問題:

        (一)農業科技投資強度低統計數據表明:得益于政府對農業科技的高度重視,以及私人部門的積極參與,各國農業科研投資強度普遍高于非農業部門[4]。從我國的情況來看,盡管政府對農業科技投資的力度不斷加大,私人部門也開始介入農業科技投資領域,但從總體來看,農業科技投資強度還很低:既低于國內科技投入的平均強度,也低于發達國家(甚至發展中國家)的平均農業科技投入強度(見表3和表4)。表3的統計數據反映:我國2007年的農業科技投資強度僅為0.54%,僅僅相當于美國2006年農業科技投入強度的1/7左右,或者20世紀90年達國家農業科技投資平均強度的1/4左右,以及發展中國家20世紀90年代平均農業科技投資強度的50%左右。表4的統計數據表明,與發達國家農業科技投資強度普遍高于科技投資強度的情況相反,我國農業科技投資強度遠遠低于非農業部門的水平。以2007年的統計數據為例,我國農業科技投資平均0.54%的投資強度,僅僅相當于國內科技投資強度(1.49%)的1/3左右。

        (二)私人投資參與度不高從我國的情況來看,雖然私人部門已經開始涉足農業科技領域,但由于起步晚,私人投資在整個農業科技投資領域中的作用還微不足道。私人投資農業科技活動的積極性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原因是多方面的:

        1.農業本身的弱質性及其對自然條件的高度依賴性,決定了農業科技活動的高風險性[5]。企業投資要求風險與收益對稱,要求收益立竿見影,并且能得到有效保障,農業科技投資難以滿足這些要求,也就難以獲得私人部門的青睞,尤其在資源環境、農作制度、氣候研究等公共產品屬性突出的領域,更是如此。

        2.企業資金沒有得到充分挖掘。由于我國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資金實力和科研能力強大的農業企業為數不多,農業科研力量主要集中在高校和政府科研機構中。這些機構的經費主要由政府提供,也就必須以政府為主要服務對象,而缺乏市場競爭意識,缺乏與企業聯系、爭取企業經費支持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農業科技成果必須在較大范圍內應用才能取得顯著的經濟效益,而的實施,雖然在促進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作出了巨大貢獻,但這種制度導致的農地分散,使得農民應用高新技術的收益有限,對應用農業科技成果的興趣不高。4.從農業科技私人投資來看,由于農業科技成果的公共產品(或半公共產品)屬性,農業知識產權很難得到有效的保護。私人部門投資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和良好的投資環境,加上受傳統的重工輕農思想的影響,企業投資意愿不強。私人部門參與農業科技活動比例偏低,既不利于農業科技投資強度的增加,也不利于農業科技投資結構的優化。由于缺乏追求科技成果實用性的私人資本的參與,政府的公共投資缺乏有效的競爭,既降低了公共投資的效率,也導致了農業科技與現實需求的脫節。

        三、基本結論及對策建議

        科技興農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必然選擇。落實科技興農戰略的關鍵在于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力度[6]。農業科技投資是農業技術進步的基礎和前提條件,由于經濟發展水平和農業科技管理體制的差異,中、美兩國農業科技投資強度和效率有顯著的差別。提高農業科技投資強度和效率,主要是在加大政府農業科技投資強度的基礎上,充分發揮非政府部門在農業科技活動中的作用,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提高農業科技投資回報率。

        (一)提高認識,加大政府農業科技公共投入力度作為一個農業大國,即使是在工業占主導地位的時代,無論是對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還是對整個社會的穩定,農業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必須主動加強農業科技投入的力度。農業科技投入促進技術進步理論認為,農業科技進步是一個不斷創造新知識、發明新技術并推廣應用于農業生產實踐,進而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動態發展過程,農業科技進步與創新是農業經濟增長的原動力。為了保持農業經濟的持續發展,必須依靠科技進步和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力度。農業科技投入的政府公共選擇理論認為,大部分農業科技產品在不同程度上具有一般公共產品屬性,公共產品的非排他性必然會出現“搭便車”現象,而技術“消費”的非競爭性更使得科技產品的效益無法得到充分發揮。因此,農業科技需要政府給予更大的支持。為了保證財政對農業科技的投資力度,可以借鑒美國等發達國家的經驗,用法令和制度保障農業科技資金的剛性供給,建立政府農業科技資金持續供給的長效機制。同時,要統一農業科技資金管理,優化農業科技資金配置,以保證農業科技財政投資的效率。

        第9篇:農業科技和農業發展的區別范文

        1.1城市創意農業的特點

        1.1.1城市創意農業與高新技術產業相結合

        高新技術產業及其相關領域作為一種手段和方式與城市農業的生產、生活互相滲透。由于新技術的注入會使城市農業在種植、養殖、育種等方面不斷提高生產力。通過研發農產品深加工技術、發展優質、多樣、高附加值的創意農產品、規劃特色農產品生產區等形式實現現代化農業的轉型。

        1.1.2城市創意農業是具有高附加值的新型產業

        創意農產品的價值不僅僅體現在農產品自身的農業價值上,更是體現在它們所衍生出的更多的附加價值領域。通過城市創業產業園的設計、新技術的農產品的推廣、農產品品牌化的實施,這樣才能夠才可能更大的拓展農民的就業空間和機會,增加農民的收入,提升農產品的綜合附加效益。

        1.1.3城市創意農業與傳統第一、第二產業的融合這里的傳統第一、第二產業主要包括農產品加工、農產品流通以及為生產生活服務的部門。在整個創意農業產業體系中,傳統產業和現代產業實現

        有效對接,文化與科技緊密融合,發揮引領新型消費潮流的多種功能,也因此開辟了新市場,拓展了新的價值空間。

        2城市創意農業品牌的構建

        在當今全球農產品市場競爭中,農業的品牌競爭是被消費者所公認的競爭方式,特別是在大中型城市,農產品的品牌競爭日益激烈,如何有效的提高農產品的競爭力,已成為農業生產經營者、政府部門、農業企業等面對的重大課題。

        2.1品牌內涵

        品牌的原始解釋是強調品牌的可識別性,即一種品牌是通過它與眾不同的名字、標識或包裝來識別的。品牌不僅是一個標記、一個名稱,品牌本身有著深刻的內涵,代表了某一產品或服務、某一企業或組織的綜合實力,是推動企業價值發展的重要動力。農業品牌是指農產品的生產者和經營者在其所有的農產品或農業服務項目上使用的用以區別其他同類的或類似農產品或農業服務的名稱或標記。根據國際國內農業現代化發展實踐證明:只有建立農業自有品牌,才能有效提高農產品品牌管理水平,推進現代農業發展,進而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這無疑將是中國未來城市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2.2創意農業品牌發展現狀

        2.2.1創意農業品牌意識相對滯后

        在中國農村小農經濟思想的影響根深蒂固,計劃經濟思想的束縛尚未徹底消除,重生產,輕經營,從觀念上對實施創意農業品牌化經營的認識不到位,還沒有將其作為城市當前和今后農業發展的基本戰略。一些政府部門對品牌農業引導不力,有的認為創品牌是企業的事,與政府關系不大,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不少企業認為農業品牌效益優勢不明顯,創建工作難,忽視品牌形象塑造和優勢培育;一些農民群眾認為自己實力小,與農業企業只是產品買賣關系,創品牌與己無關,不注重產品質量。

        2.2.2創意農業產業層次有待提高

        農產品的品質內涵是創意農業品牌的生命和靈魂。以河北廊坊為例,廊坊市大部分農業品牌的科技含量較低,農業加工企業在生產加工、產后保鮮、儲藏包裝等環節的科技創新相對匿乏,農業科技創新能力不足,農產品加工企業的產品基本上停留在粗加工上,精深加工產品、二次增值產品少,高科技產品、名牌產品更少。除極少部分群體品牌外,大多數農產品存在/分散經營、各自為政0現象,農業產業沒有形成集群發展,缺乏市場競爭力。

        2.2.3農業資金投入不足

        農業資金投入不足是阻礙當前農業品牌戰略實施的又一重要因素。農戶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是農業投資和農業產業化的主要力量,但其投資規模有限、積累速度較慢,制約了對農業的社會投入,給農業品牌戰略的實施帶來不利影響。一個農業品牌的創建需要有足夠的資金支持。但是長期以來政府對農業投入一直比較少。除政府投入外,實施農業品牌戰略還需要社會投入,包括社會融資、農業信貸、農戶自己投入等。

        3城市創意農業品牌建設對策分析

        3.1提高對創意農業品牌意識

        重點推進以研發設計為主的創意農業項目建設和創意農產品的開發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在認真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指定可行的規劃和政策,為創意農業品牌的生產經營活動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提高對實施創意農業品牌戰略重要意義的認識,更新思想觀念,牢固樹立與發展創意農業相適應的市場競爭、營銷、品牌無形資產、商標、知識產權等新理念,真正把推進創意農業品牌建設作為一項戰略舉措來抓,努力建設農業品牌大市。

        3.2通過多種媒體方式提高創意農產品品牌的知名度

        要切實加強對農產品品牌的宣傳力度,提高品牌農產品在國際、國內市場的知名度和占有率。縱觀國內外許多的知名,無不是進行多渠道的宣傳的,特別是在電視媒體、報刊媒體、互聯網等形式已成為開拓名牌產品市場重要投入。在農產品品牌的知名度宣傳方面要大膽地借鑒其他名優農產品的推廣經驗,在確實保障農產品的質量同時,要采取多元化措施,花大力量宣傳農業品牌的內涵、特征和技術優勢,進而才可能解決好農產品難形成知名品牌的問題。可以定期舉辦名優農產品文化節活動等等,把名牌農產品的名聲做大、做響、做強。在宣傳工作中注重品牌文化、品牌形象的宣傳,從注冊商標,到商品包裝全過程都要注重品位和檔次。廊坊市在實施農業品牌的塑造上走了一條創新之路,實行了/一村一品0的創意農業品牌建設方針。以糧油、蔬菜、林果、畜牧四大產業為主導,全市專業鄉鎮發展到10個,占全市鄉鎮總數的11%;專業村發展到250個,占全市行政村總數的8%,其中,農產品深加工、運輸銷售、創意農業產業園已發展27個,占10.8%;全市獲得商標注冊的專業村已有28個,通過無公害、綠色及有機產品認證的達到99個,分別占11.2%、39.6%。/一村一品0建設對區域主導產業培植、農產品市場銷售和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帶動作用日益增強。

        3.3提高創意農產品品牌的科技含量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五月天激情在线视频 | 亚洲精品乱码不卡在线 | 午夜影视在线亚洲 | 偷拍视频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午夜免费啪视频在 | 亚洲精品综合国产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