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數學教育概論重點范文

        數學教育概論重點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數學教育概論重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數學教育概論重點

        第1篇:數學教育概論重點范文

        2021年的開學時間,不同的省份,甚至不同的地區是不一樣的。由于特殊情況的影響,有的學校不同年級也是錯峰返校。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關于2021云南大學開學時間最新安排,歡迎大家來閱讀。

        2021云南大學最新開學時間新生開學時間:9月9日

        老生開學時間:9月11日

        云南大學概括云南大學(YunnanUniversity),簡稱云大(YNU),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是教育部與云南省“以部為主、部省合建”的全國重點大學,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入選211工程、一省一校、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云南省重點支持的國家一流大學建設高校,“111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為中西部“一省一校”國家重點建設大學(Z14)聯盟成員、南亞東南亞大學聯盟牽頭單位。

        云南大學始建于1922年,時為私立東陸大學,1934年更名為省立云南大學,1938年改為國立云南大學,是中國西部邊疆最早建立的綜合性大學之一。1946年,《不列顛百科全書》將云南大學列為中國15所在世界最具影響的大學之一。1958年,云南大學由中央高教部劃歸云南省管理。1978年,云南大學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88所重點大學之一。1996年首批列入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1999年,云南政法高等專科學校并入云南大學。2017年成為中國首批42所“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之一。

        截止到2021年1月,學校有呈貢、東陸兩校區,占地面積4363.64畝,校舍建筑面積100余萬平方米,圖書館藏書382萬冊;設有研究生院、26個學院、14個研究機構、1個公共課教學部及1個附屬醫院,本科專業79個;有教職員工3023人,院士10人,全日制本科學生16816人,碩士研究生8159人,博士研究生1215人。

        南大學重點學科專業重點學科名單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學科:

        民族學、生態學

        國家二級重點學科:

        民族學、生態學、專門史、微生物學。

        省級重點學科:

        生態學、民族學、中國民族史、概率論與數理統計、中國經濟史、工商管理、植物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基礎數學、材料物理與化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國際關系、民族法學、有機化學、思想政治教育、遺傳學、旅游管理、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微生物學、化學、專門史、理論經濟學、信息與通信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文藝學、公共管理、理論物理、氣象學、系統分析與集成、生物學、金融數學、產業經濟學、行政管理、物理化學、民族文化學、政治學、金融學。

        省院省校重點學科:

        金融數學、產業經濟學、行政管理、物理化學、民族文化學、政治學、金融學。

        重點專業名單

        國家級特色專業:

        環境科學、化學、公共事業管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漢語言文學、國際經濟與貿易、政治學與行政學、大氣科學、生態學、新聞學、網絡工程、旅游管理。

        省級特色專業:

        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經濟學、數理基礎科學、信息安全、英語、民族學、金融學、材料物理、行政管理、法學、制藥工程。

        國家精品課程:

        公共事業管理概論、普通生態學、人文科學概論、民族政治學、動物生物學、微型半微型有機化學實驗、旅游經濟學、人類生態學、生態旅游、軟件工程。

        第2篇:數學教育概論重點范文

        在論文的寫作過程當中作者引用他人的學術研究來論證自己的觀點,但是要注意的是不能把涉及的內容都寫下來,這樣寫出了的論文內容就很繁瑣,論文的重點也不明確。下面是學術參考網小編整理的關于小學數學教學論文參考文獻,歡迎大家閱讀借鑒。

        小學數學教學論文參考文獻:

        [1]梁鏡清主編,《小學數學教育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

        [2]鄭其恭、李冠乾主編,《教師的能力結構》,廣東教育出版社,1993年。

        [3]張楚廷著,《數學教育心理學》,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年。

        [4]朱仁寶、王榮德主編,《21世紀教師素質修養》,浙江大學出版社,2001年。

        [5]翁向新主編,《談教師的素質與修養》,群眾出版社,1992年。

        [6]崔相錄主編,《素質教育――中小學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山東教育出版社,1997年。

        [7]李瑾瑜等編,《課程改革與教師角色轉換》,中國人事出版社,2002年。

        [8]傅道春編著,《新課程中教師行為的變化》,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

        [9]傅道春主編,《教師的成長與發展》,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年。

        [10]朱智賢、林崇德,《思維發展心理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6。

        [11]林六十等,《數學教育改革的現狀與發展》,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7年。

        [12]陸書環,《數學教育學概論》,航空工業出版社,1997年。

        [13]張奠宙,《數學素質教育設計》,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

        小學數學教學論文參考文獻:

        [1]楊慶余,《小學數學課程與教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2]馬云鵬,《小學數學教學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3]羅增儒,李文銘,《數學教學論》,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

        [4]張奠宙,李士,《數學教育學導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5]徐斌艷,《數學教育展望》,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

        [6]唐瑞芬,朱成杰,《數學教學理論選講》,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

        [7]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出版社,2001年。

        [8]教育部基礎教育司,數學課程標準研制組編,《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解讀(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出版社,2002年。

        [9]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編寫,《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北京師范大出版社,2002年。

        小學數學教學論文參考文獻:

        [1]杜威著,許崇清譯:《哲學的改造》[M],商務印書館.1958年,P46

        [2]阮忠英.初中幾何教學策略淺談[J].理科愛好者,2009(2)

        [3]胡蓉.利用信息技術優化幾何教學[J].信息技術與應用,2008(4).

        [4]呂月霞.杜威的“從做中學”之我見[J].教育新論,2009.5

        [5]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P185

        [6]袁振國.當代教育學[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P184

        [7]尚曉青.DGS技術與初中幾何教學整合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

        第3篇:數學教育概論重點范文

        關鍵詞:信息科學技術;教學改革;教學理念;計算機學科

        北大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針對北大學生的特點,把培養目標定位在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領域領軍人才上,具體講就是培養具有原創能力的研究型人才、具有集成能力的工程型人才和具有組織能力的管理型人才。為了實現上述培養目標,學院秉承了北京大學“加強基礎,淡化專業,因材施教,分流培養”的理念,在教學改革中強調了“拓寬夯實知識基礎,培養鍛煉綜合能力”的基本原則,關注了如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結構化的教學體系框架設計:構筑能夠靈活調整課程安排、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的教學體系框架,適應本學科發展迅速和與產業結合緊密的特點。二是寬廣和扎實結合的基礎課程設置:依托北大的人文學科優勢培養學生的人文基礎,依托北大的理科優勢夯實數學物理基礎。依托北大計算機學科的歷史積淀強化算法和軟件編程基礎,依托學院的電子科學技術學科加強硬件基礎。三是面向能力培養的學習環境建設:營造敢于表達、質疑、挑戰、犯錯和承擔的學術氛圍,建設面向基礎知識和動手能力的實驗教學課程體系,建立結合真實科研任務的、與研究生同等條件的科研實習制度。

        本文將對這些前期教改實踐做一個簡要總結。

        一、結構化的教學體系框架設計

        信息學院目前有四個本科生專業,分別為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子學、微電子學和智能科學。其中前三個是成立學院時就有的專業,而第四個是學院成立后設立的全國第一個智能科學專業。在原有的教學體系中,每個專業的課程自成體系。一方面每個專業的學生知識面較窄,不利于學生適應快速發展的社會需求;另一方面有些課程在不同專業重復設置,浪費教學資源。學院成立后我們制定了新的本科生教學計劃,打通一年級四個專業方向課程,并在2005年、2007年兩次進行了修訂。我們提出了重視基礎,分階段、多層次的模塊式教學計劃,把課程分成三個階段安排(一年級、二年級和高年級三個階段),除學校公共必修課外,把課程分成四個層級:學院公共必修課、專業必修課、專業核心選修課、任選課。

        為了加強基礎、淡化專業,一年級統一安排數學、物理、計算機和電路方面的基礎課(如數學分析、高等代數、電磁學、力學、計算概論、程序設計實習、數據結構與算法、微電子與電路基礎等),使得不同專業的同學在軟硬件方面都得到加強。2007年的修訂計劃,更加體現出北京大學重基礎重創新思維的培養特色。以學生為本,課程設置將數學、物理、計算機等方面的基礎課,分別開設AB兩級不同深度要求的課程。打造研究型、綜合型(寬口徑型)、應用型培養模式,以適應興趣和特長不同的學生。另一方面,在一年級第一學期開設“信息科學技術概論”,請學院里資深的專家教授向學生講解信息科學技術領域各學科的發展和最新成果,各專業的知名教授學者(包括院士、長江學者等)都親自給學生授課,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二年級分為兩個大方向,計算機和智能科學的方向以及電子和微電子的方向。到了高年級,則根據不同的專業和學生志向安排更具選擇性的專業課程。

        在學院本科教學框架體系下,計算機學科的本科教學體系由五大基礎(數學物理基礎、程序設計基礎、專業數學基礎、硬件基礎、系統軟件基礎)、三大系列專業課(計算機理論、計算機核心技術、計算機應用和新技術)和本科生科研實習組成。在整個課程體系中,程序設計基礎、硬件基礎、系統軟件基礎和全部的計算機核心技術、應用及新技術課程中都有大量的實驗教學內容。

        二、關于計算機學科知識基礎的討論及相應課程的設置

        隨著計算機學科的內涵和外延的不斷豐富,與計算機學科相關的領域不斷增加,各種理論、技術、應用層出不窮。我們不可能在本科四年的時間里向學生傳授所有與計算機學科相關的知識,因而要仔細討論清楚到底哪些內容是相對更基礎的是必須掌握的,哪些實驗對訓練學生基本動手能力更為有效,什么樣的教學模式對學生未來的發展更為有利。回答上述問題需要考慮以下幾個因素;(1)計算機學科未來發展趨勢預測及國家發展對計算機人才的需求。(2)計算機學科的知識體系及各部分之間的拓撲關系。(3)學生的特點和興趣。(4)學生培養的目標和定位。(5)現有師資力量和對未來師資力量發展的計劃。如果前四點決定了我們需要培養怎樣的人才以及如何培養,那么第五點將決定我們究竟能否做到我們想要做的。

        北京大學信息學院由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子學、微電子學和智能科學系組成,擁有開設各類課程的硬件環境和師資力量。學院的成立為調整每個專業方向的課程設置提供的可能性。在學院的框架下,由知名學者聯合為全院新生開設了信息科學技術概論。計算機專業的本科課程在硬件、程序設計基礎和智能方面都有所加強,而通過和數學學院、物理學院的聯合,為學生提供了多種的數學物理基礎組合課程。總體來說,北大信息學院計算機專業方向的課程體系包括數學基礎(有A(數學分析+高等代數)、B(高等數學+線性代數)兩種難度選擇)、專業數學(集合論、代數結構、數理邏輯、概率統計)、物理基礎(有ABC三種難度可供選擇)、程序設計基礎(計算概論、程序設計實習、數據結構與算法、數據結構與算法實習、算法分析與設計)、硬件基礎(微電子與電路基礎、基礎電路實驗、數字邏輯、數字邏輯實習、微機原理、微機原理實習、計算機組織與體系結構、體系實習(待建設)、系統軟件基礎(操作系統、操作系統實習、編譯原理、編譯實習、計算機網絡、計算機網絡實習)、三個方向的系列選修專業課程和科研實習(一年以上)與畢業論文(全院范圍評選十佳和優秀論文)。

        北大信息學院計算機專業課程體系中比較有特色的內容是:(1)數學和理論課程豐富(由于聯合了數學學院和智能科學系)。(2)大部分基礎課程的實習內容單獨設課,時間為一個學期,要求分組完成比較大的項目,對學生充分理解理論課程的內容,提高動手實踐能力很有幫助。(3)與本系教師研究方向相關的課程內容豐富且課程門數呈上升趨勢。

        三、加強基礎實驗教學建設,重視實踐能力培養

        結合本院學生80%繼續深造的具體情況,我們制定了“能力培養為綱、知識傳授為目;基礎知識為體、專門技術為用;避免急功近利、強調后發優勢”的教學指導方針。具體來講就是在打好數學物理基礎的同時,強化實驗教學環節,尤其是設計和創新型實驗教學的環節,使學生養成探究各種知識理論的來源和適用范圍的習慣。

        在提高實驗教學質量方面,學院也作了多種嘗試,其中最典型的是在提高學生程序設計和實現能力方面,自主研發了“百練”程序在線評測系統。該系統在基礎實驗教學中被廣泛應用,并輻射至全國全球。“百練”程序在線評測系統是一個基于萬維網的服務系統,全天24小時向全球提供服務。用戶在練習某個題目時,只需要將源程序通過網頁提交,在幾秒鐘之內就會得到正確與否的回答。“百練”對于程序的評判是極為嚴格的,學生的程序根據系統給出的輸入數據進行計算并輸出結果。“百練”在服務器端編譯、運行被提交的程序,取得輸出結果和標準答案對比,必須一個字節都不差程序才能算通過。這對于培養嚴謹、周密的程序設計作風極為有效,學生必須考慮到每一個細節和特殊邊界條件,而不是大體上正確就能通過。傳統的人工評判是難以做到這一點的。使用“百練”系統進行程序設計類相關課程教學時,一方面可以在網上布置作業題目,學生隨時完成作業、提交并獲得評測結果,減輕了教員批改作業的負擔同時增強了批改的準確性;另一方面教員亦可在網上監督學生作業完成情況,并就存在的問題進行解答。網上實時的編程考試,更能考察出學生的動手能力,同時有助于威懾和杜絕作弊現象。五年的教學實踐表明,“百練”系統在提高學生程序設計能力和編程的熟練和準確性方面起到了突出的作用。“在“百練”上做題對你創造力和思維能力都是種挑戰,有助于戒驕戒躁,任何一個字節都要處理得當,否則就會出錯。這不但可以使你懂得理論,而且使你真正開始寫自己的程序。”這是06級一位本科生的最深感受。四、參與科研項目,培養研究和創新能力

        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建立了一整套本科生科研實習制度,將科研實習與本科生課程訓練并列為本科生培養的兩個組成部分。在一、二年級學生中遴選一些基礎好的學生通過“校長基金”、“若政基金”、“教育部大學生科研實踐計劃”、教師自籌等項目進入課題組參與科研項目的研究。三年級時,各個研究所實驗室制度化招收實習本科生,包括組織報名、考核、錄取、基礎培訓、規章制度培訓、前沿介紹、與學生討論確定選題,之后進入與研究生同樣的培養模式進行培養。四年級時,所有沒進入實驗室實習的學生通過雙向選擇進入實驗室完成本科論文。

        “在和高年級學生的協作中,我們學到的不僅是知識,而且還有一種信念,大家為同一個項目互相合作,以我們自己的方式鼓勵自己,如果我們能保持這種心態,我們一定能取得更大的成就。”已畢業的一位03級本科生認為,本科參加院里的科研實習,除了培養動手能力、科研創新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她的團隊協作能力。

        讓本科生從一年級開始就陸續進入實驗室,跟隨導師和碩士生博士生參與真實課題研究。這樣做的好處是:(1)讓學生提前感受研究的文化氛圍,培養科學素養。(2)通過科研,充分認識數理基礎的重要性,積極主動奠定堅實基礎。(3)導師和學生互相溝通了解,提高研究生生源質量。(4)提前培養專業基礎知識,將研究生培養延伸至本科,有助于出高質量的研究成果。

        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有1個教學研究所和11個科研研究所,其中有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6個部委級重點實驗室,承擔了國家863、973、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00多個,每年縱向科研經費6000多萬,為本科生就讀期間直接參加科研工作提供了條件。近幾年在一些研究基金的資助下很多本科生在研究所里受到很好的訓練,參與完成了重大科研課題,發表了高水平的論文。

        五、科研團隊建設系列課程,促進科研成果向教學轉化

        計算機系的教師是以研究所為單位組織的。每個研究所的教師有一個共同的大的研究方向。計算機系本科生課程分為基礎課和專業課兩個層面,針對這兩種課程,教師有兩種組織方式,一方面從各個研究所抽調有經驗的老教師和年富力強的中青年教師組織成基礎課教學團隊,負責全院基礎課程的建設,例如計算概論教學團隊、程序設計實習教學團隊、數據結構與算法教學團隊:另一方面,教師按研究方向組織成系列專業課程授課團隊,負責建設各個研究方向的系列課程,例如數據庫方向教學團隊、計算機網絡方向教學團隊、軟件工程方向教學團隊、計算機理論方向教學團隊、人機交互方向教學團隊、人工智能方向教學團隊、數字媒體方向教學團隊等等。每個研究方向的教學團隊負責建設一個方向的系列課程,保持課程內容與學科發展的同步,并設計使學生在該領域掌握相應技術基礎的遞進式系列課程。這樣做的好處是:(1)教師在自己的研究方向上開課,可以隨時將研究進展注入課程內容,可以講得更生動。(2)教師可在課上物色對本方向感興趣的學生,使他們加入到自己的研究團隊。(3)不同研究方向的系列課程在給學生提供更多選擇的同時,也形成了適度的競爭,如果沒有學生選修自己研究方向的課程,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本方向的研究生生源質量。(4)基礎課的教學團隊教師來自不同的研究方向,在基礎課程內容的設計上可以更好地兼顧不同方向學生對基礎的要求,因此可以建設內容更加合理的基礎課程內容。

        以科研團隊建設系列專業課程的模式促進了科研成果向教學的轉化。例如,在中國教育網格研究項目支持下,學院自主研發的大學課程在線系統成為中國互聯網上最大的大學教育資源之一。“大學課程在線系統”目前擁有4 970個大學課程視頻,約84 000個小時每天超過1000個不同的用戶IP地址訪問,36所大學加入,成為中國互聯網上最大的教學資源之一。

        第4篇:數學教育概論重點范文

        【關鍵詞】 數學建模 數學實驗 教學實踐

        【Abstract】 Based on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mathematical modeling course in college of engineering, combined with guidance of mathematical modeling contests, this paper points out some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mathematical modeling course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to deal with these problems.

        【Key words】 mathematical modeling mathematical experiments teaching practice

        1 引言

        數學作為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和一種精確的科學語言,是以一種極為抽象的形式出現的。這種極為抽象的形式有時會掩蓋數學豐富的內涵,而要用數學方法解決一個實際問題,就必須在實際問題和數學之間架設一個橋梁。把外部世界各種現象或事件的研究劃歸為數學問題就是數學建模。隨著電子計算機的出現,數學建模的方法在各種與之相關的領域中占據主導地位,數學建模的方法能使人們在解決復雜的科學技術問題時設計出最優的策略,并且能預測新的現象。

        在面向21世紀的工科數學教學改革中,許多高校對工科數學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嘗試,并開設了數學建模或數學實驗課程。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也開展了許多年。隨著改革的深入,數學建模課程的重要性日益顯著,在全國高等學校工科數學課程指導委員會的關于工科數學系列課程教學改革的建議中,指出微積分、幾何與代數、概論統計、數學實驗是21世紀高級人才應該普遍具備的數學基礎。隨著數學教育的不斷發展,數學建模課程的建設也出現一些問題,例如師資匱乏,缺乏合適的教材,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落后等問題,本文基于高校多年開設數學建模課程的教學實踐探索,指出了當前工科院校數學建模教學中存在的若干問題,并探討了解決這些問題的對策[1,2]。

        2 當前數學建模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2.1 對數學建模認識上的誤區

        近年來,由于學生總體學分數的減少,部分學校對數學建模課程重視不夠,覺得數學建模課時受到擠壓,課時量在不斷減少,數學建模已不能完整地講授。而能夠有精力在業余時間學習數學建模的學生和老師太少。部分學生只關注考研課程的學習,只對數學建模競賽感興趣,對數學建模課程卻不夠重視。學生往往開始學習的時候有興趣,但數學建模需要學生有鉆研精神。如何將學生對數學建模的好奇心和興趣持續到底是教學中存在的一個很大的問題[3]。

        2.2 師資匱乏,學校資金投入不足

        《數學模型》課程涉及多個數學領域,包括運籌學、多元統計分析、數值計算、統計軟件等,對教師自身的數學知識面、數學軟件應用要求都很高,如果教師在講課過程中涉及到某門課程學生還沒有學到, 則需要在短時間內把相關課程的基礎知識給學生作一個全面而通俗易懂的講解,課程教學難度高,備課工作量大。這樣的教師在當前的教育形勢下少之又少。同時許多學校對數學建模的投入經費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數學建模教師的備課和建模指導的積極性,不利于數學建模課程的發展。

        2.3 缺乏合適的教材,教學內容陳舊

        根據調查,有60%以上的學校采用姜啟源等編寫的《數學模型》作為教材。《數學模型》課程選材要考慮其應用性和適用性。選用的案例一定要有明確的實際背景,還要適合教育對象的知識水平。當前的教材要么把它編成應用數學知識的大雜燴,要么把它編成數學模型的資料庫,過于強調內容的理論性,缺少合適的應用案例,學生普遍反映看不懂,缺少興趣[3]。

        2.4 教學模式落后

        許多學校把數學建模課程看成是《運籌學》《多元統計分析》《概論統計》等數學課程的拼盤,側重于方法的講解和模型推導,過于強調課程的理論性和系統性,而對于如何分析實際問題和模型的應用引導得不夠,缺少和學生的互動,還沒有擺脫一般理論課程“填鴨式”教學模式,造成理論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脫節,學生對于實際的建模問題往往無從下手。

        3 數學建模課程改革的建議

        (1)增加對數學建模的投入,為師生提供良好的硬件條件和經費支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各類數學建模競賽。

        (2)加強數學建模師資隊伍建設,鼓勵數模教師團隊對外交流、學習、訪問,把握最新的數模發展動態,提高自身的素質,形成一支數量合理、結構穩定的高水平的數學建模教學團隊。

        (3)編排一本教學和競賽適用的教材。基于數學建模課程選材的應用性和適用性,我們認為教材內容結構體系應該包含以下幾個板塊:

        ①數學建模方法概論:包括數學建模的基本概念、數學建模方法的一般步驟、 具有普適性的數學建模方法, 如比例關系分析法、理論分析法、 平衡原理法、數據分析法、圖表分析法及類比方法、量綱分析法等。

        ②具體的數學建模方法:如代數建模方法、幾何建模方法、微分方程建模方法、積分建模方法、多元統計分析、線性規劃建模方法、 圖論建模方法、層次分析建模方法等。

        ③建模案例分析:如每年的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案例,深圳杯數學建模競賽案例,各地區以及電工杯數學建模案例等內容。

        ④Matlab數學軟件的應用:包括Matlab的入門,作圖,數據讀取,最優化模型,微分方程,多元統計分析,計算機模擬,插值與擬合的程序實現和上機實習[4,5]。

        (4)改變傳統的數學教學模式,在數學類主干課程中融入數學建模的思想。數學建模的核心思想是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其側重點應放在通過案例讓學生學會怎樣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體驗數學建模的全過程,課程不必求大求全,片面追求自成體系。可在數學建模的教學過程中,引入更多的實踐活動,通過提出問題、數學建模、模型求解、模型檢驗、模型應用、論文寫作、成果整理與發表、數學軟件的應用和開發等環節,增強學生的主動性、應用知識的創造性,提高學生的數學建模能力[3,6,7]。

        (5)加強數學建模案例庫和問題庫的收集和研究,鼓勵從事數學建模教育的老師認真研究和改造國內外科研問題,總結出更多涉及不同工程應用背景的簡單具體和有趣實例。

        (6)認真組織數學建模競賽的培訓,教師采取分工合作的原則,根據自己特長開設數學建模講座,指導學生上機實習數學軟件,同時加強實戰演習和競賽模擬。

        (7)組建數學建模協會,鼓勵學生社團組織各類數學建模競賽活動。開辦數模網站,并在網上介紹一些數學建模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模型、算法和計算軟件的使用,促進建模學員間的交流與合作。

        4 結語

        數學建模課程教學與競賽的目的是重點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和創新精神。我們分析了當前工科院校數學建模教學出現的問題,并提出了相關對策,這些對策有助于解決這些問題, 進而推動數學建模課程教學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

        參考文獻:

        [1]張從軍,孫春燕,陳美霞,楊靖三.經濟應用模型[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趙靜,但琦.數學建模與數學實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胡良劍,樂經良,許建強.關于“數學建模”課程教學現狀的調查與分析[J].大學數學,2010,26 (5):147-151.

        [4]段璐靈.數學建模課程教學改革初探[J].教育與職業,2013,5:140-142.

        [5]李明振,龐坤.高師院校數學建模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西北師范大學學報,2006,42(4):109-113.

        [6]于紹慧,丁虹.應用型本科院校中數學建模課程的教學改革[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1,29(3):21-22.

        [7]鄒慶云,周啟元,劉麗芳.地方性院校數學建模教學與競賽的探討[J].湖南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25(4):73-77.

        第5篇:數學教育概論重點范文

        為了順應城鄉規劃專業教育的轉型與變革,突出“綜合性”“實踐性”和“政策性”的專業特點[6],滿足當今社會發展對城鄉規劃專業人才的要求,制定科學合理的培養計劃,構建全面系統的課程體系,推進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改革,就成為城鄉規劃專業本科教育工作的關鍵。對此,各高校已在積極探索不同的培養方案和體系,例如:陽建強等[7]提出“以課程設計與相關理論為主線,技術、人文與認知、實踐并行,微觀―中觀―宏觀循序漸進,強調從基礎教育(本科一、二年級)到專業教育(本科三~五年級)轉型的兩個重要培養階段”的課程體系;楊俊宴等[8]探索基于信息化平臺的微教學模式,通過開放聯動式、協作研討式、師生交互式、情景再現式四種教學模式,彌補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激發城市規劃專業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萬艷華[9]提出以城鄉規劃設計與管理為主體目標,以城市規劃理論與方法為核心內容,工程、經濟、社會、環境、建筑等多學科知識并重的專業教育模式;施德法[10]提出應用型城鄉規劃專業培養計劃等。

        針對上述學科發展背景,結合自身教學特點,天津大學城鄉規劃專業本科培養方案在2004版、2010版的基礎上,制定了一套獨具特色的以“厚基礎、寬口徑”為導向的2015新版培養方案,這也是第一版真正意義上的“城鄉規劃學”本科生培養方案。本文通過重點梳理天津大學城鄉規劃專業2015新版培養方案制定的初衷、改革的重點與特色,旨在探索今后一段時期內高等學校城鄉規劃專業本科教育的發展之路。

        一、天津大學城市規劃專業2010版本科培養方案

        天津大學城鄉規劃專業本科2010版培養方案制定于《城鄉規劃法》頒布之初,目標是培養具備城市規劃與設計及建筑設計方面知識和能力的寬基礎、高素質、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城鄉規劃師。方案注重從綜合能力、設計技藝和創造力等多方面培養學生,要求學生有豐富的空間想象力、造型能力和表現能力,以及較為廣博的知識面。從培養目標和計劃可以看出,該方案重點在揭示城鎮建設發展和人居環境整體優化途徑及其基本規律,以塑造學生的物質空間環境規劃理念為核心。當然,除此之外,該版培養方案還注重城市社會、經濟、文化、政策等綜合學科的特點,將課程劃分為人文與社會科學類、訓練與健康類、數學與自然科學類、學科基礎與專業類、集中實踐類、創新與研修類六大模塊(如圖1所示)。高等建筑教育2016年第25卷第3期

        張 赫,等新形勢下城鄉規劃專業本科教育的改革與探索探索――解析天津大學城鄉規劃專業新版本科培養方案

        1.課程內容相對滯后

        隨著城鄉規劃法的頒布,規劃學科名稱、工作內容等的變化,方案中與“鄉村”規劃相關的課程內容明顯不足,特別是鄉村規劃、存量規劃等新興知識內容相對滯后。

        2.學分分布不盡合理

        2010版培養方案制定于城市規劃專業還是建筑學(下)的二級學科時期,因此,城市規劃、建筑學、風景園林三方面的課程比例分配過于均質,受建筑學傳統教學模式影響較大。尤其是城市規劃專業作為一級學科后,專業學時比例不突出,難以體現自身專業的學分分布重點、特點和要求。

        3.部分類型課程選擇性較小,不能滿足學生多樣化發展需求

        2010版培養方案中創新與研修類和集中實踐類課程(見圖1)的數量和類型相對較少,且多分布在本科三年級以前,因此,學生對課程的選擇余地較小,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特別是高年級學生的創新與實踐積極性。

        二、新版本科培養方案的制定

        大學本科教育是培養學生專業能力和素質的起點和關鍵階段。城鄉規劃專業培養方案應及時跟蹤現代城鄉規劃學科發展的總體趨勢,拓寬傳統城市規劃學科的視野,積極探尋新形勢下城鄉規劃專業教育改革的路徑與方向,不斷完善城鄉規劃專業的教學體系和教學模式。天津大學城鄉規劃專業本科2015版培養方案正是在城鄉規劃實踐、理論和教育的新形勢下,面對專業教育發展新要求和行業發展新趨勢的一次教學改革成果。

        具體而言,制定天津大學城鄉規劃專業本科2015版培養方案的理念是:

        (一)實現與國家人才培養戰略、天津大學人才培養目標的銜接

        21世紀第二個10年以來,國家“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要求高校必須大力加強實踐教學[11],并將人才培養模式,實現由培養專才到培養通才或通才有專長(即有某項或幾項專長的通才)的轉變[9]。由此,天津大學在人才培養目標上也制定了“厚基礎、寬口徑”的原則。城鄉規劃專業正是在這樣的總體目標下,提出了突出實踐類課程,豐富課程體系,培養綜合型、多口徑的專門人才的人才培養策略。

        (二)緊跟專業教育發展步伐,引領專業課程建設

        針對《城鄉規劃法》中對“城鄉”概念的修訂、增補,以及《高等學校城鄉規劃本科指導性專業規范》(2013版)[1]對專業知識結構的相關要求,天津大學城鄉規劃專業在新版培養方案修訂中著重做了以下工作:一是,補充和完善城鄉規劃領域的專業課程,特別是增充鄉村規劃、生態規劃等方面的專項課程;二是,建立以專業課程為核心的人才培養體系,以適應城鄉規劃學升級為一級學科的教學變化和要求;三是,在遵循專業指導規范的基礎上,探索符合天津大學自身特色的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

        (三)適應行業發展趨勢,培育未來行業領軍人才

        面對未來新型城鎮化、人口老齡化等發展趨勢,適應城鄉建設步伐放緩、追求精品的行業發展趨勢,天津大學城鄉規劃專業在本科教學改革中,強調了存量規劃、實踐案例評析等實際課程建設,使教學計劃和培養目標與調整后的專業名稱相一致,滿足了行業新形勢的發展需要,著力培養具有較高綜合素質的創新型、復合型和領軍型未來行業人才。

        三、新版本科培養方案

        (一) 新版本科培養方案的辦學思想和培養目標

        在辦學思想上,新版本科培養方案秉承天津大學“厚基礎、寬口徑”的辦學原則和“嚴謹治學,嚴格教學要求”的辦學方針,注重學生綜合素質、創新能力和個性發展的綜合培養,積極響應城鄉發展的多元化需要,培養適應城鄉建設發展,能夠勝任城鄉規劃設計、管理與開發、教學與研究等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在培養目標上,新版本科培養方案通過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的建設,以提升學生的理論水平、規劃設計實踐與創新能力為教學目標,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富有社會責任感,具備可持續發展和文化傳承理念,適應中國當代城鄉建設和發展需要,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具備厚基礎、廣視野、精技能、高素質,有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城鄉規劃專業人才。

        (二) 新版本科培養方案的變革

        天津大學城鄉規劃專業新版本科培養方案中,理論教學總課時(含必修課和選修課)為3 088學時,實踐教學環節為54周,占總學時比例的20%,創新研修類課時304學時,占總學時比例的7%。課程延續原分類方式,分為人文與社會科學類、訓練與健康類、數學與自然科學類、學科基礎與專業類、集中實踐類和創新研究類等六大類別。相對于2010版培養方案總課時略有增加,創新研究類課時比例提高。修訂后培養方案總學分為266分,其中選修課88分,學生畢業最低學分要求為214.5分。相對于原培養方案,增加了選修課數量,提高了學生根據不同學習興趣的課程選擇度(如圖2所示)。

        (三) 新版本科培養方案的特色

        1.協調課程關系,搭建課程體系,強化課時的合理分配

        在原培養方案中,公共課主要集中于本科低年級,專業課則以三四年級為主,造成學生在不同年級的課業負擔差距較大,且相關課程前后脫節。新版本科培養方案的修訂,秉持公共課逐步減少、專業課逐步增加的原則,并考慮課程的相關性,延長基礎類課程分布周期,將基礎素質教育貫穿整個本科學習過程。并通過對現有專業課課程內容數量的刪減調整,增加低年級的專業概論類初步課程,將原集中于三四年級的專業課合理分配到各個學年,從而形成了新的以低年級的初步入門到高年級專業領域前后相銜接的特色教學安排和課程體系,同時也保證了各個學年課時分配的均衡和選擇余地(如圖3所示)。

        (1)建立以設計課為核心的各類課程相銜接的特色課程組織架構。在新版本科培養方案中,探索以城鄉規劃設計為核心,銜接城鄉規劃理論內涵和應用實踐的課程群整體建設思路,形成了從本科三年級至五年級貫穿始終的教學組織框架,從而改變了過去單純的繪圖技能的培養,實現了綜合學科的拓展學習。例如:在三年級課程的修建性詳細規劃、城市設計學習階段,結合設計課程內容,相應開設城市規劃原理、城市存量更新規劃、居住區規劃與環境設計、場地設計、城市設計概論、環境設計概論等理論課程及相關實踐環節。同樣,就四年級控制性詳細規劃、總體規劃、鄉村規劃等設計課程內容,開設GIS與數字化城市、城市生態規劃概論、鄉村規劃原理、區域規劃概論、城市規劃管理與法規等相關課程,將理論課程、實踐課程與設計課相結合,并通過前置理論課程、伴講理論課程與設計課程、實踐課程的銜接,幫助學生更快速更清晰地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如圖4所示)。

        (2)增設實踐調研和實踐評析類課程,強化學生的設計應用能力。為強化實踐類課程,突出對本專業學生設計應用能力的培養,規范對實踐課程的考核和評析,克服該類課程評分過程的難點,天津大學新版培養方案進行了一系列完善。例如,在二年級暑假增設城鄉規劃建設實踐調研與建筑遺產測繪實習,豐富城鄉規劃專業學生野外考察實踐的選擇余地,將歷史文化名村、名街等納入特色調研對象。在本科五年級的規劃設計和管理實習之后,增設城鄉規劃實踐案例的分析與評價課程,要求學生公開講述實習體會和成果,公開點評實踐效果。

        (3)鼓勵師生創新,掃除學分認定障礙,在課程組織上激發教學改革動力。為鼓勵師生勇于創新,積極探索設計的前沿理論和創新理念,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也為解決傳統教學中設計競賽、workshop等非課程環節類設計難以量化工作的問題,在新版培養方案中,特別在三年級和四年級開設學科競賽和聯合工作坊等任選課程,鼓勵不同的師生團隊,根據創新設計和合作交流的需要,靈活選擇該創新類課程和學分,從而將分散的課外設計納入正規的教學計劃,激發師生教學改革的動力。

        3.改革學時設置模式,探索新型教學方法的應用

        新版本科培養方案的修訂基于《高等學校城鄉規劃本科指導性專業規范》(2013版),建立了三大模塊組成的專業課程體系。其包含對應指導規范中10大核心領域的專業必修課程的“核心模塊”“相關課程模塊”以及5個“推薦選修模塊”。除了改進、增設鄉村規劃原理、GIS與數字化城市、城市生態規劃概論、城市生態綠地規劃、城市社會學概論、城市存量更新規劃理論與實踐、國內外城市規劃前沿導論等課程外,更鼓勵任課教師積極探索應用案例教學、討論式教學、主題性教學等新型教學方法,將教學方法從思辯式教學向案例式(Case)教學轉變,從教育過程管理向教育目標管理轉變[12]。具體體現在每一門課程的學時配置中增設了實踐調研、學生案例教授、課下實踐訓練等課外學時,并適當提高其比重,從而為新開課程探索課題討論式案例講授的教學方法預留了空間。

        第6篇:數學教育概論重點范文

        關鍵詞:案例教學;直述式;插入式;倒述式

        中圖分類號:A811,G4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17)01 ― 0030 ― 03

        思想政治理論課案例教學作為教育部重點推廣的教學模式之一,在國內已取得了一定的進展,這首先表現在大量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案例被編輯出版。據不完全統計近幾年出版的此類圖書已達30多本,大部分圖書的案例少則三、四十,多則過百,僅以30來本計的話,也有900多個案例,再加上各種以論文形式發表的案例,案例數量可以說已不少了。但是“進書本”只是教學的基礎,關鍵還是“進課堂”“進頭腦”。本人所在的教學團隊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案例教學的發起團隊,在同國內同行的交流過程中,最經常被問起的問題是:“案例怎么用?怎么引入?”楊慧民教授就這個問題進行了較為深刻地理論上的探索,他以著名解釋學家迦達默爾的實踐智慧理論為基礎,指出:“案例教學是一種生成的實踐智慧,離不開具體的時空場景條件,需要在實際操作活動中不斷地體悟和提高。要使教師獲得案例教學實踐智慧,必須借助于教師自身的反思性實踐。”〔1〕楊慧民教授對問題的思考是深刻的,回答是非常有見地的,是對自己多年使用案例的最簡煉而又充滿哲學智慧的經驗總結。但這對首次使用案例、未曾編過案例的教師,特別是剛剛入職的沒有教學經驗的新教師而言,還是感到無從著手。

        本文主要著眼于以上教學過程中的實際問題,結合自己多年來使用教學案例的經驗,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當中學生最難懂、老師最難教的一門課――《基本原理概論》課的三個經典案例為例,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案例在教學實踐中的引入與使用模式進行介紹和探討,希望能對年輕教師、首次使用案例、未曾編過案例的教師們有所啟發。

        盡管案例教學相對于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更容易引導學生參與、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因而也更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受學生的喜愛。但是仍然需要教師巧妙地引入案例,不能因為學生喜歡,并且有現成的案例,就采取拿來主義的態度,隨意取用案例,這樣做的結果只能是形式上看起來挺熱鬧:學生的參與度很高、討論也很熱情,但是學生可能把握不住主題、或對主題的理解流于表面,結果這樣的案例教學,因占用了大量地教學時間、教學精力,卻因為沒有把重點問題引向深入而事實上偏廢了教學。雖然說“巧妙地引入”需要根據具體的“時空場景”,和教師自身的教學經驗與“反思性實踐”恰當引入,即所謂“教無定法”,但是還是有經驗可循的。作者對自己多年來使用案例教學的實踐進行反思,認為案例的引入與使用大致可以分為三種模式:直述式、插入式、倒述式。

        一、直述式引入和使用模式

        所謂“直述式”引入和使用模式,在這里是借用文學的描述方式表達案例引入的模式,即在講述教學內容時,循著原有的教學思路,完整地講解一個問題,在學生對問題基本理解和把握之后再引入案例。這種案例引入和使用模式主要針對授課重點、難點問題。如《基本原理概論》課中的“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原理”。針對這個問題有一個經典的案例“美國南北戰爭”〔2〕。這場戰爭是發生在美國早期的一個真實的歷史事件,所以學生還是很有興趣看這個案例的。但是在這個原理中的概念“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本身是一個比較抽象的、內容豐富的概念;經濟基礎如何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又是如何反作用于經濟基礎,也是非直觀的、復雜的理論問題;所以需要教師詳細對上述問題一一進行講解。只有在學生明白了在這個案例中“美國南方是以種植業為主的奴隸制經濟”“北方是以雇傭勞動主的資本主義經濟”屬于“經濟基礎”,而“政體”、“軍隊”“法律”屬于“上層建筑”時,學生才可能進一步對兩者的關系進行思考和討論。又因為“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關系也是錯綜復雜、不容易理解和把握,所以也要求老師對二者P系的重點內容進行深入地解釋,只有如此學生在案例時才有所“依托”,并能夠比較容易地“聚焦”,然后是逐層深入地思考問題、把握問題,把這個問題真正弄清弄懂。對于這類問題,如果在學生還沒有把握什么是經濟基礎、什么是上層建筑、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復雜關系時,就讓學生看案例、分析案例,這樣只能讓學生看的懂案例,但看不懂案例的“意義”。

        關于案例的“意義”,楊慧民教授在文章《〈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案例教學課例研究〉的幾點思考》中有言簡意賅的探討。文中借用美國著名哲學家和邏輯學家查爾斯?莫里斯的意義觀,把案例的“意義”分為“言內意義分析―言外意義分析―表達意義分析”,很好地概括了案例的三層“意義”。〔3〕對于本案例來說,三層“意義”分別是:1.言內意義。事件起始,美國南北兩方的對立導致美國南北戰爭爆發。戰爭過程,分為前后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南方勝利、北方失敗,而第二階段北方轉敗為勝;第一階段南方勝利的原因是南方有充足的軍事準備、訓練有素裝備精良的士兵和優秀將領,第二階段,北方獲勝的原因是林肯解放奴隸的宣言并制定相關法律致使南方奴隸逃亡,同時實行征兵法、調整軍事領導機構、采用新的戰略方針,對南方軍隊陷入重重包圍。最后結果,北方獲勝。2.言外意義。事件起始,美國南北方的對立是奴隸制與資本主義制度的對立。戰爭過程,第一階段南方勝利是因為南方政府對上層建筑特別是軍隊這一政治組織設施進行了有預謀、有組織地管理架構、武裝與訓練,而北方卻處于被動挨打狀態,在第二階段北方轉敗為勝則是由于北方對上層建筑特別是法律(奴隸解放)和軍隊這兩種政治制度和組織設施進行了有效地改革。最后結果,資本主義制度戰勝奴隸制度。3.表達意義。事件起始,兩種不同制度的戰爭,直接目的是奪取國家政權,根本目的是為了維護各自的經濟基礎:南方以種植業為主的奴隸制經濟,北方以雇傭勞動主的資本主義經濟。戰爭過程,南方種植場經濟瀕于瓦解。戰爭的后果,北方資本主義工業經濟迅速發展,為美國稱霸世界奠了定經濟基礎。

        二、插入式引入和使用模式

        所謂“插入式”引入和使用模式,在這里同樣是借用文學的描述方式表達案例引入的模式,即在講述教學內容時,循著原有的教學思路,先講解清楚問題中的重要概念或哲學范疇,在學生對重要概念有了理解和把握之后再引入案例。這種案例引入和使用模式主要針對于授課的重點和有一定難度,但難度又不是太高的問題。如《基本原理概論》課中的“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辯證關系原理”“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飛躍的條件”問題。對于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概念本身大多數學生并不是很陌生,但是大多數學生對這兩個概念又只有一個模糊的、日常的認識。作者在課堂上與學生進行過多次的交流與探討,發現學生基本可以區分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但是對于感性認識的三種形式、理性認識中推理的兩種基本方法歸納與演繹學生掌握的并不好。學生們感覺和知覺兩個概念往往混為一談,對歸納法與演繹法學生們僅有模糊的認識,對兩種方法的內在缺陷并不清楚,在課堂上通過講授使學生搞清楚一些自以為清楚但實際上不清楚的問題,是很受學生歡迎的;而且弄清這個問題對于理解“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一問題也是很有助益的。保守地講,在教材中這個問題作為一個哲學問題講到,那么作為教師就不能再讓學生學后還對這兩個概念停留于日常的理解或模糊的認識,為了讓學生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和把握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辯證關系原理,教師就必須先把這兩個概念講清楚、講透徹。在學生理解和把握了基本概念的基礎上再引入案例“開普勒發現行星運動三大定律”。〔4〕

        從這個案例的文本本身、問題(思考與討論)、案例點評與教學建議來看,學生們都很容易弄清“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飛躍的條件”問題與“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辯證關系原理”問題中的“感性認識是理性認識的基礎”、“感性認識有待于發展為理性認識”這兩條,但是關于“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辯證關系原理”問題中的第三點是難點,也是這個問題的重點,如果教師不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的話,是很容易被忽視的,這個案例也就沒有被“物M其用”。因此在這時教師需要帶領學生再次回到案例文本,提示學生注意如下語句:“在大學里讀書的時候,開普勒為哥白尼的太陽中心說的美好和諧所深深打動。”“顯然,第谷?布拉赫的這種理論,正是對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說’和哥白尼的‘太陽中心說’這兩種根本對立學說的折中。”〔5〕。學生在這些提示的幫助下部分會理解“感性認識滲透著理性認識,理性認識引導著感性認識”,這一“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相互滲透”這一兩者的辯證關系中的最關鍵之點與最難理解之點的。如果學生還是不理解,這時候教師還可以插入現場實驗:一個科學哲學家波普爾當年為了讓自己的學生理解這一問題引入的實驗,即波普爾說“同學們觀察吧”,而后讓學生回答“你觀察到了什么”,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們展開的討論。因為這一實驗不需要什么器材設備和特定的空間,所以基本上教師在課堂上都可以做,而且也頗受學生喜歡。

        三、倒述式引入和使用模式

        所謂“倒述式”引入和使用模式,在這里也是借用文學的描述方式表達案例引入的模式,即在講述教學內容時,教師故意先不講問題的具體內容,而是先讓學生看案例,在學生分析、討論完這個問題。這種案例引入和使用模式主要針對于授課的重點,但幾乎沒有什么難度的問題。如《基本原理概論》課中的“一切從實際出發”“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性的辯證統一”問題。這兩個問題對大學生來說這是一個老生長談的問題,也是在今天唯物主義的世界觀與辯證思維的方法深入人心、大眾科學素養普遍提高、市場經濟觀念影響日益加深的社會背景下比較容易理解的問題;但是這兩個問題又很重要,因此引入案例“水稻畝產十三萬斤”也是很必要的〔6〕。“水稻畝產十三萬斤”我黨在“”年代經歷的真實事件,事件的經過現在看起來是荒唐、可笑、不可思議的,事件造成的損失和教訓是慘痛的,學生看過這個案例之后大都會感到震驚和不解,事件內容會給學生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在今后的學習和工作中這個案例會像“警鐘”一樣警示他們不要犯頭腦發熱、拍腦袋決定問題的錯誤。

        對于這一類型的問題,如果教師還詳盡細致的就問題的內容一板一眼地、逐字逐句地展開講解,是滿足不了思維活躍、信息豐富、講究效率的當代大學生的要求的,結果就是學生精力渙散、無法集中,這樣的情況出現兩三次,大學生往往會對教師和這門課程整個失去興趣。相反,如果老師在就問題的具體內容不做細致講解的情況下引入這類案例,學生在案例問題的提示下,則會由案情到理論、由淺及深逐步深入;在學生無法輕松解答或全部解答問的時候,恰恰會喚起學生的求知欲,這時候老師再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引出并講解要教授的理論內容,學生在聽課的過程中才會生出“久旱逢甘霖”的愜意與豁然開朗的“獲得感”。

        總結

        案例教學的目的是教學,而不是案例。這是教師在使用案例時必須時刻銘記在心的。每一個案例都是一個“好故事”、“好事件”,但是如果運用不當,學生就會被引入故事,沉浸于故事,而忽視案例運用的“初心”。所以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的難易成度、學生的素質、學生的上課狀態、課程內容前后的銜接等多種因素,綜合考慮,巧妙地引入案例、使用案例,并在使用的過程中和使用后,反復反思和實踐,才能養成真正的教學實踐智慧。本文所講的案例教學的引入與使用方法是最初級、最簡單的、也最具實用性的做法,希望為新入職的教師與初次使用案例的教師以借鑒和啟發。

        〔參 考 文 獻〕

        〔1〕楊慧民.關于編寫《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案例教學課例研究》的幾點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2,(11).

        〔2〕教育部社會科學司組.“基本原理概論”課教學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78-82.

        〔3〕楊慧民.關于編寫《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案例教學課例研究》的幾點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2,(11).

        第7篇:數學教育概論重點范文

        Abstract: Setting foundation course scientifically is the necessary condition to establish curriculum system and is an important way to cultivate vocational training qualified personnel.

        關鍵詞:基礎課;專業課;設置

        Key words: foundation course;professional course;setting

        中圖分類號:G7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15-0242-01

        0引言

        根據教育部的有關文件精神及基礎課程要為專業課程服務基本原則。基礎課程設置一直是各高職高專院校值得關注的一個重要課題。解決好這一課題是實現高職高專課程內涵建設的關鍵步驟。它是人才培養方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合理地設置各專業的基礎課程教學的比例就會促成更加合理的人才培養體系。給高職高專學生的人才定位奠定堅實的基礎。由于歷史原因,高職高專院校多數是由中專升級而成立的。在課程設置上存在兩個傾向,一個是注重強化學生的高中所學知識的延續,專業建設單一,基礎知識簡單且不靈活。二是套用大學本科教學體系,給高職學生進行知識拔高。以上兩種做法都存在著某些弊端,顯得不切合實際。根據高職高專學生最終要成為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總體目標。必須解決高職高專課程設置上存在先天不足的缺陷。為了更好地解決這一問題,筆者針對基礎課程設置情況進行了調查,下面就如何科學地設置基礎課來為專業課程服務的談幾點看法。

        1要科學合理地設置基礎課程必須根據社會需求、人才需求、專業需求、具備的人才資源等條件綜合地予以考慮

        1.1 從社會需求角度看,由于信息時代,社會化分工更加明確,對于人才的需求也更加苛刻。大多數企業需求的是不需要企業投入更多的資金培訓職業人才。品學兼優,身體強壯,有一定的溝通能力、寫作能力,懂得管理,具備專業知識的技能型人才。需要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勞動階層。

        1.2 從人才需求角度看,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理念,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做到讓我學到我要學的心理和行動的轉變。樹立終生學習的理念,不斷開拓進取,厚積薄發,不斷提升競爭力,成為行業的專門人才。

        1.3 從專業需求角度看,對人才的要求講究學生要具備能夠為專業學習奠定一定的思想道德素質、人文素質、身體素質且學有所長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基礎課程設置應該不僅能夠給學生一定的知識、能力,更重要的是要為學生搭建有利于學生專業學習和將來發展的素質平臺。更有效地促使學生轉化知識為能力,把所學的知識融入專業學習和實踐之中。

        1.4 從具備的人才資源角度看,由于各學院的基礎和專業的師資力量不平衡,教師的水平參差不齊,在配置課程時,要優先考慮學院的重點專業,為專業鋪路,與專業一起形成合力,打造精品專業。形成示范專業帶動其他專業共同發展。

        2要宏觀和微觀相結合。要結合區域經濟發展,行業需求,學院條件,專業特點等實際情況對癥下藥,合理布局,不可“一刀切”

        目前,基礎教育主要涵蓋的課程是政治理論與思想道德修養課(《思想與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形勢與政策》;《體育專選》;《軍事體育》;文科綜合類;理科類。從總體設置來看,其中,根據各專業的需要不同,政治理論與思想道德修養――《思想與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形勢與政策》;《體育專選》和《軍事體育》;《應用文寫作》、《實用語文》、《演講與口才》、《形勢與政策》;《高等數學》、《經濟數學》等課程設置為必修課。

        2.1 在教學過程中,政治理論與思想道德修養的課容量大,內容涉及面廣,理論性強,用講授法授課,教師講課時很難做到深入淺出,生動活潑,學生不重視,學習的積極性也不太高。鑒于此,我們采取了理論結合現實,就不同專業存在的共性問題按內容分專題研究,輪流授課的方式并采用多種手段和方法進行教學(如運用多媒體、案例法、討論法等方法教學)。避免學生的審美疲勞,也為教師充分發揮專業所長攻克教學的難點問題,解決好重點問題提供了便利。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的教學內容按照學生和社會需求的切合點分成“認識職場――走進職場――馳騁職場”三個階段來設計的。通過一系列的專題學習學生對就業充滿了信心。

        2.2 體育專選把學生的愛好、興趣與專業對學生的身體素質需求結合起來。各種體育項目突出技巧,注重動作要領的實踐,主要是教會學生終生運動的理念,養成鍛煉身體的習慣。為了使中外合作辦學的學生更好地適應出國留學的需要而專門開設了體育舞蹈課。學生的協調性、柔韌性、耐力、意志力等都得到一定的鍛煉,集體榮譽感也在比賽中有所加強。

        2.3 文科綜合類可根據各專業的實際情況進行課程設置。如旅游管理專業起初設置了《大學語文》,由于古典文學的內容偏多,與現實聯系較少,而中學時就不是很注重學習古典文學的大多數學生來說,學習時困難多,教學效果差。鑒于此,我們進行了相應的調整,改用《應用文寫作》和《演講與口才》兩門課程取代了《大學語文》。具體內容除了一般性的理論知識以外,主要針對旅游管理專業的導游、策劃、交際、寫作、審美、經營管理應必備的寫作與演講的知識與能力進行課程內容的安排,以適應學生溝通、交際、寫作、審美的需要,為學生學習專業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礎。再如,我們從2007年以來對酒店烹飪管理系的文科類課程進行了積極地探索,筆者根據實際需要提出了設置《實用語文》的合理化建議,并得到了學院領導的大力支持,《實用語文》包括有《文學鑒賞》、《應用文寫作》和《演講與口才》三個方面的內容,當年編寫了校本教材,2009年正式出版發行。此教材在黑龍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河南建材職業技術學院、貴州銅仁職業技術學院等多所職業院校使用。我們對本學院的學生進行了跟蹤調查,學生對本課程的認可程度達到了97%,經實踐證明,學生在多方面的素質都有所提升,給學生搭建一個綜合的平臺,受到了師生的一致好評。

        2.4 理科類(《高等數學》、《經濟數學》)主要開設在理工科的專業里。選取的內容不僅考慮到學生的現狀,而且,結合了專業的需要,避免不必要的繁難的教學內容,選擇與專業有密切聯系的內容授課。培養學生的數理邏輯思維方式。

        2.5 同時,設置了《美學》、《影視欣賞》、《文學鑒賞》、《心理學》、《演講與口才》等課程為全院選修課程以增加學生的綜合素質。

        第8篇:數學教育概論重點范文

        【關鍵詞】醫學概論;學生為中心;布魯姆目標分類法;正確引導

        醫學概論課程是為我校非醫學但與醫學相關專業學生開設的一門必修考試(部分專業考查)課程。通過該課程的學習,非醫學專業學生可以形成對醫學知識體系整體性的、簡明扼要的認識,為將來的本專業的學習和工作奠定一定醫學理論基礎。但是,由于醫學知識的博大深奧以及授課對象的特殊性,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現一些問題,本文結合問卷調查結果,探討醫學概論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兩個問題,希望能為醫學概論教學的順利開展打開一扇窗戶。

        1.醫學概論不同于基礎醫學概論是一門新課程,在我校本科教學活動中占重要地位

        醫學概論是在基礎醫學概論基礎上整合臨床醫學概論而形成的,其概要介紹了物質代謝、機體結構功能、疾病發生發展過程;融會貫通了基礎醫學及臨床醫學各個學科、廓清了醫學整體脈絡的綜合性課程。本課程堅持以“細胞―組織―器官―系統”為主線[1],從正常功能到病理生理機制再到臨床表現及常規治療等方面重組,融合了基礎醫學課程及外科學、內科學、耳鼻喉科學、婦產科學等臨床醫學課程的內容;醫學知識相互滲透,體系高度融合,但同時具有知識量博大、重點難點眾多的特點。

        目前,國內各大醫學類院校醫學相關專業的本科教學中廣泛開展了基礎醫學概論的授課,例如西安醫學院、濰坊醫學院、貴陽醫學院、牡丹江醫學院等;針對基礎醫學概論課程,[1]構建與實踐以及如何解決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的探討持續進行[2];我校也曾對基礎醫學概論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過探討和總結[1],作為資深教授,他們普遍認為在整合優化授課內容的基礎上,突出專業針對性,加強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是走出基礎醫學概論教學難點的有效途徑;但是融合臨床醫學概論后,這些問題并沒有解決,反而隨著臨床醫學知識量的增多原有問題矛盾更加突出。

        2.問題一:知識層面不對等,課堂交流“障礙”重重;基于“學生為中心”教學理念,應用“布魯姆目標分類法”的教學模式效果較好

        醫學概論在我校的開課學期是大一下學期及大二的上學期,針對的是剛升入大學的不久的高中生。學生對醫學知識甚至是醫學常識的了解太少,教學過程經常是用學生不明白的詞匯在講解另外一個專業詞匯,而學生的反應甚微,課堂提問經常面面相覷。長期以往學生的興趣降低、聽課主動性下降,課堂上缺乏有效的交流,而學生的課堂反應直接影響教師的授課效果,面對興趣低下的學生,教師的授課積極性繼而下降,惡性循環的結果就是學生被動接受晦澀的知識、應付考試、背離了學習本門課程的初衷。調查報告和座談均發現大部分學生開課伊始是抱著極大的興趣走進課堂,調查分析報告結果顯示44.6%的學生對本門課程有興趣,其中衛生信息化專業的學生對本門課程感興趣的比例超過65%;但隨著課程的深入、知識量的加大,興趣逐漸下降,而不懂的知識越多,興趣越低,甚至有的學生在聽課一段時間之后拒絕聽講。這說明學生對醫學并不缺乏興趣,而是對眾多不懂的詞匯缺乏興趣,這就要求教師 “以學生為中心”,充分應用“布魯姆分類法”[3],更好的幫助學生掌握所學知識。調查問卷顯示半數以上的同學認可以“布魯姆分類法”為基礎的教學模式改革。例如,炎癥巨噬細胞的吞噬作用一章節是非常枯燥的,以往學生主要是依靠死記硬背;根據布魯姆的分類法,將應用提到重要的位置,在授課的時候從解決實際問題入手,我們給大家舉了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每個人都曾經在胳膊或腿上碰傷出烏青,提示大家回想有碰傷的顏色變化,先烏青再青黃最后消失,變黃色說明快要恢復了,為什么呢?這就是巨噬細胞吞噬了紅細胞之后,將紅細胞代謝產生的含鐵血黃素,含鐵血黃色呈現黃色,說明這個階段就是組織創傷的后期,待黃色消失說明淤血被清除,創傷恢復。同時,誘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有的人創傷之后恢復較快,有的人創傷之后恢復的慢。此時,學生的積極性就調動起來了,有的學生甚至直點頭表示認同;既認知了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又理解了人體的免疫系統的作用,還將知識應用到解釋日常生活實踐中。

        3.問題二:學生背景復雜、對課程性質和學習目的不明確,導致學習方法不得當;授課伊始的正確引導很重要

        我校非醫學專業既有文科生又有理科生,有的理科學生認為醫學就是高中生物,沒有再次學習的必要;有的文科同學認為醫學比政治都難背,學習醫學概論還不如學習馬哲。學生對醫學概論的學習產生抵觸情緒,這些錯誤觀點源于學生對本課程的性質不了解,在醫學的定位上存在誤區。這就要求教師在初次授課的時候將醫學概論與高中生物以及文史哲課程進行充分的比較,在開學伊始就給學生一個準確的定位,而不是一味的強調哪些知識是要點、考試如何進行等等。除此之外,學生對本門課的學習目的了解的不透徹,調查分析報告結果顯示將近30%的學生對本門課程的學習目的不了解。學校開設醫學概論課程的目的是為了非醫學專業的學生在就業前能認知、理解醫學知識,在就業后能應用相關知識,成為具有醫藥衛生知識背景的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而不是簡單的應付考試,湊學分,這同樣要求教師在上課初始將本門課程的學習目的充分展示給學生。學生對課程性質和學習目的的錯誤把握導致學習方法不得當,掌握知識時要么死板教條、死記硬背、過分注意某些小知識點的記憶,忽略整體把握,要么對某些重要知識點含混不清。例如W生在學習CPR的操作要點的時候過分忽略細節,知識僅停留在嘴對嘴人工呼吸和心臟胸外按壓上,而具體何時進行CPR、具體怎樣實施卻缺乏正確的記憶,無法獨立完成;課堂詢問學生是否會CPR,半數學生表示可以完成;抽查發現學生不知道按壓位置、手型錯誤、人工呼吸和心臟胸外按壓次數記不清等等問題。如果教師在開課伊始將課程性質和學習目的分析明白,學生能夠更好的把握學習目標,在知識的掌握上就更有側重點。

        總之,由于醫學概論授課對象的特殊性,要求教師在全面在掌握醫學知識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創造性授課思維,將生活實踐充分融入課堂,即將應用作為最終培養目標,做好學生的正確引導工作,才能準確抓住新時代青年學生的“胃口”,從而達到滿意的授課效果。

        參考文獻:

        [1]金昌洙,劉衛東.基礎醫學概論的教學實踐與思考[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1,(4): 76C77.

        第9篇:數學教育概論重點范文

        關鍵詞: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教學模式;案例與問題鏈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05-0158-02

        學生知識獲取與專業能力提高源于學習的結果。所以,教育必須關注如何讓學生形成有利于未來國家需求與發展的學習模式。教育服務于社會發展,在社會不同發展階段,教育承載著不同的教育內容,完成不同的教育目標,因此如何培養適應國家未來需求和發展所需的人才成了教育改革的關鍵,也彰顯了教育模式必須立足根本并與時俱進,緊扣國家需求。1938年,愛因斯坦在總結數十年的科學生涯后感嘆道:“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僅是一個數學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創造性的想象力,并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由此可見,發現和提出問題是解決問題的起點,是創新探索的發端,同時也闡述了讓學生主動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對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性。

        長期以來對于選修課課程,許多教師習慣用規范化方式進行教學。然而隨著大學生思維發展變化,對很多問題有自己獨立的見解,性格鮮明各異,再加上現代社會信息的快速蔓延,學生對規范化、系統化的教育,并不肯輕易接受[1]。教師很難在實際教學中發揮主動權,這些現象在選修課的教學中表現尤其明顯[2]。逐漸導致選修課淪為“學生為拿學分,老師為完任務”的尷尬境地,即使有些老師辛辛苦苦備課、講學,但是學生卻充耳不聞,教學過程和效果均不理想,且這種現象在高年級的教學班里表現的更為明顯[2,3]。

        以湖南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環境類本科三年級的專業選修課《自然保護概論》為例進行教學模式創新探索,通過連續3年3個秋季學期的探索,就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考核方式3個方面進行創新模式探索,考核結束后通過調查問卷形式反饋教學效果信息。

        一、教學內容、與教學模式改革

        本文連續3個學年的秋季學期,教學內容的改革模式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表1)。

        秦巧燕[4]等在“環境科學概論”課程教學改革實踐非常注重強調新知識和知識面的重要性,并提出如何培養適應國家未來需求和發展所需的人才已成為教育改革的關鍵,也彰顯了教育模式必須立足根本并與時俱進,緊扣國家需求。在當前高等教育改革中,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至關重要而且任務十分艱巨,不僅涉及到教學理念的轉變,更要求教學方法做出相應改革、創新[5]。由表1可以看出,本文主要對三種教學模式進行了嘗試,模式I為常規教學模式主要以教材內容為主講授,模式II先進行教材基礎理論講授,然后則以課外材料為主,先進行介紹再引導學生進行討論,模式III則直接以實踐案例為主,以問題鏈模式引導學生鍛煉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再將基礎理論知識穿課堂去解決案例中存在的相關問題,研究連續3年的秋季學期均采用3種教學內容模式進行教學,而且教學改革內容選擇均具有領域的前沿性,且將基礎知識與新知識相結合,并緊扣國家對人才的需求。

        二、考核方式改革

        以往此類專業選修課考核方式多為提交課程論文,通過努力爭取,本課程采用的試卷考核方式獲得批準突破常規試卷考核對試題類型數量的限制,只設置兩個題型,即簡答題和案例分析。簡答題重點考核學生對基礎理論的掌握理解程度,案例則采用問題鏈的形式綜合考核學生的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效果評價

        研究通過調查問卷形式對3種教學模式的教學實際效果進行評價,主要調查了對三種教學模式的認可度、上課注意力集中情況、課程結束是否感覺有收獲、考核方式等指標,調查對象為教學班的全體同學,具體調研結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問卷調研結果顯示,將教材基礎理論融入案例進行“問題鏈”的教學模式III反響最好,學生普遍反應上課注意力更加集中,且2015年元旦接到了1位2009級畢業生的祝福電話中提到了,本課程中學到的內容和思路,尤其分析問題的能力對畢業以后的工作幫助很大。可見引導學生主動“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案例問題鏈的教學程序和模式開展專業選修課教學,無疑會在夯實學生綜合科學素質基礎的同時,將使學生終生受益。

        四、結語與展望

        通過自身連續三年的探索和嘗試,發現教學絕對不是教師教、學生學的機械組合,而是要認識學生認知活動的規律以及一定年級階段上的心里發展變化。其次,教師本身也應該投入一些精力準備選修課課程教學的材料,提高專業選修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李秉德.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張素蘭.突破課堂合作學習的四大瓶頸[J].中國教育學刊,2009,(8):66-67.

        [3]王春源,呂春華,何云巖.“學思演論”情景教學模式的探究[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09,22(6):103-104.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一本之道高清乱码久久久 | 精品亚洲视频在线 | 亚洲蜜芽AV中文在线 | 在线看的免费三级网站 | 亚洲色资源在线播放 | 亚洲精品国自产在线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