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小學語文閱讀的教學探究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閱讀是文字的眼睛,是語文的精髓。隨著知識的積累,閱讀難度和強度會不斷增加。因此,閱讀能力的培養不容小覷,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掌握閱讀的技巧要從小學抓起。下面筆者談談閱讀教學技巧的兩點做法。
一、課前導入的技巧
1.激情導入,扣題質疑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在語文教學中也是如此。上課伊始,教師聲情并茂的開場白,把學生帶入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意境中。例如,教《黃河是怎樣變化的》一課,教師可以先播放黃河各時期、各流域的畫面,接著提問:“看了黃河的這些畫面,你們有什么感想?”最后教師引出畫外音的導語:“黃河是我國的第二大河,是我們的母親河,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可是近2000年,她卻變成一l多災多難的禍河。”這種以黃河前后截然不同影像的鮮明對比,可強烈震撼學生,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2.故事導入,以情激情
小學生愛聽故事,教師以講故事的方式導入新課,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也可以得到有效的啟發。在課堂上前幾分鐘,教師可抓住學生年齡特點及心理特點,用與文本情感相關的故事導入新課。比如,學習《自然之道》時,教師可以用緩慢低沉的口吻講述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有關違背自然規律導致不好后果的真實故事,如將受傷的鳥兒帶回家精心治療后,為了避免它再次受傷害,就把它關在籠子里細心喂養,鳥兒卻因此失去了自由不肯進食,最終死亡,從而引出了“道”,使學生快速進入情境、感知主題,讓學生展開心與思的交融。
3.設置懸念,誘惑求知
小學生好奇心特別強,他們閱讀課文往往會對故事情節的發展特別關注。根據學生這一心理特征,可以設置懸念,引發質疑、解疑,刺激學生學習新知的興趣。例如,在上《驚弓之鳥》時,開篇就布疑陣:“同學們,空中飛著一只大雁,用哪些辦法能把它們打下來?”(假設性問題)學生根據自身生活經驗,爭先恐后回答:用槍打、用箭射、用弓彈……至此,教師先肯定了學生答案的正確,但話鋒一轉,追問學生:“古時候有個射箭能手更絕,拉弓不用箭。‘嗖’的一聲把一只大雁射了下來。這是怎么回事呢。請同學們拿出課文仔細閱讀,從中找出答案。”通過懸念誘惑導語,學生強烈的好奇心驅使他們自然而然地認真讀書、思考。
二、課堂提問的技巧
1.激勵性提問,蘊含魅力
激勵,是語文閱讀教學常用的一種評判方式,教學活動區間采用激勵性的提問,講究語言藝術蘊含的魅力,促使學生產生求知激情與欲望,讓閱讀教學生動、活潑、實效。例如,教學《跳水》一文時,教師可以提問:“你還有其他的辦法使孩子得救嗎?”教師積極鼓勵學生,讓他們廣開思路、集思廣益尋求答案。學生紛紛開動腦筋,踴躍發言,各抒己見。此時,教師引導點撥,比較答案,選擇最佳辦法。學生通過分析、對比,得出結論:還是船長的辦法好。這樣不僅發展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還加深了其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2.靈活性提問,訓練思維
亞里士多德說過:“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課堂上,教師要善于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巧妙地設置提問,捕捉“節骨眼處”的問題來體現學習的重難點,以此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例如,教學《草船借箭》時,文中的“神機妙算”一詞集中地表現出諸葛亮的杰出才干。如果只停留在解釋上就難以引起學生思維的發展。教師可從另一個角度問學生:“諸葛亮借箭若沒有成功,原因是什么呢?”然后從諸葛亮通天文、善用人、懂心理、曉兵法、精打算五個不同的方面進行假設,一一否定,學生理解了“神機妙算”的含義。這樣的提問既讓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又訓練了學生的思維,讓其發揮了想象力。
3.創造性提問,發展智力
一石激起千層浪。課堂上,教師應采取創造性提問,讓學生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大膽想象、發展智力、開發思維、培養能力。例如,在教學《南轅北轍》寓言時,“那個人能不能到達楚國?”如果直接問學生,學生肯定回答 “不能”。設計這樣的問題就毫無意義了。這時教師啟發學生,提出疑問:“大家都知道地球是圓的,若有足夠的費用,照這樣一直走下去,會有什么結果呢?”這樣一問,學生的思維就像“決堤的洪水”一發不可收拾了。討論結果答案不唯一。這樣的提問,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讓閱讀課堂有效、高效。
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熟練掌握和運用“教學技巧”,展示出獨特魅力,這樣才能使課堂生動、有趣、富有魅力,學生才會樂于學習。
參考文獻:
[1]連彩虹.讓語文課堂富于藝術生命[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09(9).
【關鍵詞】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
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當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關愛,從而有效的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學生積極的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主動探索,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下文將針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做出如下探究。
一、 激發學生的閱讀激情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只要將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出來便能有效的提升教學質量。因此,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先提出相關的閱讀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然后在閱讀之后學生開始進行集體探討,讓學生體會閱讀的成就感。同樣,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積極的鼓勵學生,例如:教師在提出較為簡單的問題時,可以讓基礎較為薄弱的同學來進行回答,讓學生體會學習的成就感。當然,一定時間段上,可能會激發出學生的學習熱情,但是熱情持續時間不長,之后,教師應當注重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例如:在教學過程中,最初教師可以先提出較為簡單的問題,當學生自認為已經了解全文時,教師可以再提出相關的更加深入的問題,來持續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再如: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時,教師應當進行積極的引導,點撥學生。而如果學生不愿進行思考時,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看法的不同處來讓學生進行辯論,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轉被動為主動的進行學習。
二、 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良好的閱讀習慣于人的一生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良好的閱讀習慣一旦養成于人的一生是極為珍貴的財富!
小學階段正是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的最佳時期,教師應當在日常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課前預習的習慣,培養學生邊讀邊想的習慣,主動克服自身的閱讀缺陷,學會自行閱讀,自行通過閱讀解決問題。例如:在講解《十里長街送總理》這一課時,大多數學生可能對并不太了解,教師可以安排學生課前自行查閱資料了解,然后再課堂上,教師可以播放相關的視頻來幫助學生理解整篇課文。這樣不僅有利于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內容,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三、 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新課標指出,教師應當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各類社會實踐,鼓勵學生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1. 用疑問來激發學習興趣。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往往會產生疑問,此時,教師可以乘勢利導,利用疑問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學習《草船借箭》一課時,教師可以課前提出一系列問題,"為什么要借箭?""怎么借?"......之類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來進行思考。
2. 用情境來激發學習興趣。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各類圖片以及多媒體來幫著學生理解課文,將課文具體化,讓學生身臨其境的體會文章的內涵。
3. 用朗讀來激發學習興趣。朗讀是最好的學習的技巧,因此,教師可以用朗讀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讀能動情,能讓學生徹底的沉浸在課文中,激發學生的閱讀情感。
綜上所述,教師在日常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應當注重閱讀教學的有效實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以及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從而讓學生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提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關鍵詞:思維導圖 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
思維導圖又稱之為腦圖,是一種放射性思維的表達方式,通過將某一主題放置于中心位置,并將主題的主干作為分支向四周放射,同時在每一個分支上使用一個關鍵詞構成整個圖形。思維導圖具有將圖像與文字合二為一的功能,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由于思維導圖繪制簡便,學生自主操作性比較強,且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因此將思維導圖運用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是十分有優勢的。本文將以《初識魯迅》這一單元作品為例,對如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運用思維導圖進行探究。
一、運用思維導圖,有效開展課前預習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前,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繪制思維導圖的方式進行自主預習,通過預習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以下幾個步驟的閱讀預習:首先粗讀課文,初步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第二步可以在閱讀時進行標注,將生詞、不懂的語句進行勾勒;第三部可以概括文章每部分的大意;最后讓學生自主展開想象,勾畫出課文的思維導圖,并充分了解課文的結構、主要內容。
例如在引導學生進行《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篇課文的預習時,學生在自主閱讀課文后,可以根據課文的內容,將“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作為主題放在導圖的中心部分,然后將這篇文章的三個組成部分依次放在放射線的第二層,即“談笑碰壁”、“救助車夫”、“女傭回憶”。其次學生在自主思考中還可將這三部分的主要內容進行核心概括,如“談笑碰壁”這一部分對應著“抨擊黑暗”,“救助車夫”這一部分對應“熱愛人民”,“女傭回憶”對應“關心他人”,通過這種方式,可以讓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充分的掌握,讓學生在自主預習中提高學習效率。
二、運用思維導圖,增加課堂師生交流
在課堂教學的閱讀部分,通過思維導圖可以增強師生的交流,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培養學生的言語能力。在課文講解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運用自己繪制的思維導圖復述課文,同時考察學生對課文大意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在之后的教學中還可以更有針對性的彌補學生在預習中存在的不完善的地方。其次教師可以通過讓不同的學生來分享自己繪制的思維導圖與其他學生繪制的不同之處,讓學生在復述中更為充分地分享自己的觀點和思維模式,讓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也更為充分。最后,教師需要對學生自主繪制的思維導圖進行修正和補充,幫助學生精準、深刻的理解課文。
例如在進行《一面》這一課的閱讀教學中,有的學生是從“我”看到書想買沒有錢到魯迅先生送我一本書的時間順序來繪制思維導圖;有的學生可以根據課文對魯迅先生外貌、神態、語言這三個角度來制作 思維導圖;還有的學生是在通讀了課文之后,φ餛課文凝練出來的魯迅先生的品質進行梳理,并以此為依據繪制思維導圖。不論是從哪種角度,學生的放射性思維都是值得鼓勵的,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們各自分享自己的思維模式,讓課堂的交流更為頻繁,讓學生在課堂更加積極活躍。同時教師在學生分享交流后要引導學生,將課文的主題深化,讓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更為全面。
三、運用思維導圖,高效理解復習課文
由于思維導圖是學生自主繪制,因此學生對于思維導圖的記憶是非常深刻的,通過學生自己繪制的思維導圖,可以讓學生對課文的主要內容、重點、難點有更為深刻的理解,同時當學生進行復習時,可以通過一張簡單的圖回憶出課堂上大量的知識點,讓語文學科的復習更為高效。
例如在進行《少年閏土》的教學中,通過讓學生繪制思維導圖,可以讓學生更為深刻的理解閏土的形象――聰明、能干、活潑,同時讓學生理解這篇課文的思想感情――對“我”與閏土友誼的懷念之情。同時學生通過朗讀課文,繪制思維導圖,可以讓學生對描寫閏土外面和動作的句子有更深刻的記憶,教師可以以此引導學生,通過同種方式去刻畫和描繪自己所熟悉的形象,讓學生進行仿寫練習。除此之外,在復習課中,通過思維導圖,學生可以對課文的主要內容和思想一目了然,大大節省了復習的時間。
綜上所述,在《初識魯迅》這一單元,課文選取的都是魯迅及魯迅相關的作品,故事性較強,思想感情較為深刻,對于小學生學習和理解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的閱讀部分,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運用思維導圖的方式,有效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程度,進而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王艷伶.論思維導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學周刊,2015,(29).
[2]王麗梅.淺議提高小學語文閱讀能力的途徑[J].學周刊,2012,(35).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24-191-01
語文是各門學科的基礎,在學生的學習生涯中,語文占據著重要地位。在小學階段,語文在學習中占據著更加重要的地位,不僅是各門學科的基礎,并且在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閱讀能力、理解能力方面起著重要作用,為學生日后的語文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閱讀能力的培養是教學的重點、難點,同時也是學生學習的重點和難點,作為語文教師,努力改善和創新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是我們語文教師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一、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閱讀水平,創建高質量的講堂
教師在教學中占據著重要地位,是教學改革的主力軍,在教學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教師是教育事業的直接操作者,能夠與學生直接親密的接觸,也是學生知識的傳授者,教學能力的培養者,學生成長道路上的引導者。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才能保證學生在知識上的滿足,俗話說,教師要教給學生一碗水,那么教師就要有一桶水。另外,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教師在講課過程中學生會出于好奇向老師提出各種各樣奇怪的問題,教師都要為學生一一解答,否則就會降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還會影響師生關系的和諧發展。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除了要準備上課的教學內容外,還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發展需要,以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各種疑問,只有這樣學生才會真正喜歡上語文課程。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提高教師自身的閱讀水平,滿足學生在學習上的需求。
教師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的閱讀水平,才能保證教學課堂的高質量,同時還能提高教師的個人魅力,教師與其他職業的不同在于教師還肩負著以身作則的重任,教師的個人魅力能夠感染學生,教師在教學中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的精神還能感染學生,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動機,為學生的發展帶來積極的影響。
二、教師在教學中要具備鉆研精神,深入研究文本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發揚鉆研精神,研究閱讀方法,解題技巧,不斷武裝自己,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將閱讀的精髓真正傳授給學生,讓學生能夠更好的理解和把握閱讀的精髓,最終使得學生的閱讀水平得以提高。在小學語文閱讀課上,教師可以將自己真實的閱讀感受告訴學生,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并以此來提高學生的閱讀積極性。
此外,在進行閱讀的過程中教師還要尊重學生自身的感受,先讓學生自己認真研讀文本,并且告訴教師自己真實的感受,教師要尊重學生自己的感受和觀點,這樣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閱讀感受與學生的閱讀感受進行對比,從而真實的理解和感悟學生內心的想法,對學生的閱讀情況有一個真實的了解,這樣對教師的教學和學生自身的學習都有很大的幫助。
三、轉變教學觀念,建設以學生為本的閱讀教學觀
在當前的教學背景和教學環境下,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為學生創建一個更加適合學生本身的教育環境和教學氛圍。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和素質教育的實施要求教育更加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更應該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傾聽學生的心聲,這就要求教師要轉變教育觀念。從當前的教學情況來看,教師和學生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較為疏遠,教師在教學中依舊采用的是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式,教師主講,學生聽課的教學模式,使得學生在教學中較為被動,并且形成了懶惰的習慣。
學生在課堂上已經習慣了聽教師講課,習慣了教師給學生制定標準答案,這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會更加依賴教師和標準答案,但是閱讀課程是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的,標準答案只會扼殺學生的思想,阻礙學生的思維發展,因此,在新的教學背景下,教師應該創新教學觀念,不能一味的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這樣的教學方式會阻礙學生的真正發展,不利于學生閱讀水平的提高和思維能力的培養,會將學生的棱角磨平,對學生以后的生活和發展也是不利的。因此,筆者認為教師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教學方式: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通過創設情境能夠很好的讓學生快速進入狀態,同時還能激發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增強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具體的文本內容,為學生展示相似的文本知識和情景,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挑起學生的好奇心。此外,教師也可以利用現代先進的教學資源,利用多媒體設備將文字轉化為聲音和圖像,通過具體的情景增強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小學生由于抽象思維發育還不是很完善,因此,在學習過程中有很多情感感受不到是正常現象,但是,教師要盡量想方法讓學生能夠理解和感受。在此過程中最好的方法就是將文字轉化為具體的視頻資料,通過具體生動的畫面增強學生的理解和感受,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感受到閱讀的樂趣。
2、創建討論,突出學生的地位。小學生的特點是愛玩,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這一點,這樣才能真正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閱讀能夠鍛煉人的思維,提高學生的情商,但是只有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讓學生的閱讀水平得到鍛煉和提高,學生才能真正做到這一點。在具體的小學語文閱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創建討論,為學生搭建展示自我思想的平臺,這樣才能真正讓學生得到鍛煉。教師可以針對近期所學的閱讀文本,建立一個明確的主體,讓學生進行討論后發表意見,讓學生有自己的思想,以此培養學生的思考習慣,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鍛煉學生的勇氣,進而增強學生的信心。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實踐;閱讀能力;培養策略
小學時期是兒童活躍思想的重要時期,所以教師要注重對小學語文的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能力的好壞,直接影響到語文整體水平的發揮,最終影響到教師的教學質量和效率。因此,要想教好小學語文,必須首先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能力,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
一、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引導我們開展實踐探索、獲取知識的內在動力,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培養學生的能力時,應該有意識地激發學生對閱讀的興趣,并發揮興趣的作用,使學生始終處于一種“樂之”的狀態。小學生正處于好奇心強、想象力豐富的階段,因此教師在培養學生閱讀興趣的過程中,應該以學生的心理特點為基礎,豐富閱讀的內容,以保證學生綜合調動視、聽、觸覺等感官,以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例如在《山中訪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結合多媒體設備,播放了表現山林風光的紀錄片,在觀看過程中,教師充當了解說角色,將山中的春風夏雨,秋霜冬雪等風光一一介紹;然后教師讓學生輕聲誦讀課文,并結合圖片回答,作者去山中拜訪的朋友到底是誰?而學生經過古橋、鳥兒、露珠、樹、山泉、白云、石頭等線索的指引,漸漸進入到課文之中,并對山中這些自然、美麗的朋友產生興趣,而教師也通過這一環節實現了知識的導入和教學的過渡。
二、重視課前預習,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感性認識是理性認識的基礎,是我們開始進行思維活動的第一步,而感性認識的積累也是我們深化認識、進而形成理性認識的前提。在在語文教學中,對同一主題的反復閱讀與思考有利于我們積累感性認識,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該重視課前預習的作用,并引導學生科學地開展預習活動,進而形成初步的感知,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例如在《詹天佑》的閱讀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深刻理解課文的主題,引導他們積極地參與到閱讀之中,教師在課前為學生布置了相應的預習任務,即通過查閱書籍、資料或者上網搜索等方式,讓學生深入了解詹天佑先生的生平及其對中國鐵路建設做出的貢獻,然后在課堂上,教師讓學生對這些內容進行詳細的闡述,并讓他們表達對詹天佑的感性認識,這樣學生就可以在貼近人物性格特點和精神品質的同時,為文章主題的理解奠定了思想的基礎。通過這樣反復的訓練,學生逐漸意識到課前預習對于提高閱讀能力的重要性,并逐漸養成了預習、閱讀的習慣。
三、營造融洽的課堂氣氛,深化學生的閱讀理解
課堂氣氛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情緒和學習態度,在和諧融洽的氣氛里,學生往往是積極、活躍的,而在壓抑刻板的環境中,學生往往是消極、被動的,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過程中,應該努力營造一種寬松、自由的學習氣氛,從而在緩解學生心理壓力的基礎上,激發他們閱讀的欲望,例如在古詩《詠柳》的閱讀教學中,教師確定了問題教學策略,即在圖畫展示環節中,教師讓學生由“燕子”、“柳樹”、“小朋友”構成的畫面中,回答自己對春天的理解,然后運用背景音樂,播放古詩,并讓學生在品味中,積極發言,說一說這樣的詩句讓你看到了什么,而通過問題的引導,教師引導學生進入了古詩理解的氛圍之中,學生們在自由的氛圍中,充分發揮想象,描繪了一幅幅美麗、清新的早春圖景,進而深化了對古詩意境的理解。
四、科學布置閱讀任務,督促學生進行閱讀反思
能力的培養不僅僅限制在課堂上,它還存在于課后實踐中,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過程中,應該綜合利用課上與課后的時間,讓學生不僅可以在課上掌握閱讀知識,還能夠在課后鞏固知識,并對所學內容進行反思,從而不讀提升閱讀能力。教師在布置閱讀任務時,首先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學生列出課后閱讀清單,并通過課上的檢查與監督,督促學生完成閱讀任務,豐富閱讀量,培養閱讀興趣;然后,教師還應該指導高年級的學生寫讀書筆記,這樣學生不僅可以完成文章的閱讀,還可以形成自己的思索,進而在不斷的反思與總結中,提高閱讀水平;最后教師要聯合家長,對學生的閱讀行為進行積極的引導和規范,以保證其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五、結論
總之,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就是要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為切入點,以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為輔助,營造輕松和諧的閱讀氛圍,并督促學會僧完成課后閱讀任務,而只有這樣才能夠拓寬學生的閱讀范圍,提高他們的閱讀水平。
參考文獻:
[1]岳秋景.小學語文教學應注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J].學周刊,2016,14:148-149.
一、根據課文內容與學習興趣的相關點,循循善誘引導探究
閱讀教學,首要的是應讓閱讀成為學生的一種內在需求。課堂閱讀探究能否進行,首先取決于學生對課文內容有無探究的興趣。學生這種研讀興趣很難自發產生,它需要教師在課文內容與學習興趣相關點上,精心設計教學過程,不斷誘發學生課堂閱讀探究的興趣,以興趣誘導學生深入自覺閱讀。該策略能否有效的關鍵有兩點:一是要在“準”字上下功夫。平常要下功夫了解全班每個學生的不同興趣愛好和學生的共同興趣,找準學生興趣點;備課時不僅要吃透教材,還要下功夫找準能與學生興趣發生共鳴的課文內容要點。這樣,課文內容與學生興趣的相關點便成為課堂閱讀探究的動力源和有效探究的活動載體;二是要在“誘“字上使力氣。不僅要不斷誘發興趣,而且以興趣誘導學生認真讀書、深入讀書、樂于探究,并隨時把課堂閱讀探究引向課外閱讀探究。
二、找準閱讀已知與未知的聯結點,創設情境引導探究
課堂教學實踐告訴我們,及時發現學生課堂閱讀過程的認知沖突,并創設相應的閱讀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緊緊圍繞閱讀中已知與未知的聯結點進行探究,可以促進學生在積極情感的幫助下自主地、能動地閱讀、實現閱讀的再創造。例如教學《五彩池》時,可先引導學生扣題生疑:“五彩池在哪里?為什么叫五彩池?五彩池的景色怎樣?”并引導學生討論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你認為怎樣才能弄清楚這些問題?”及“用什么方法來讀懂課文?”鼓勵學生嘗試平時很少用的方法,來尋找問題的答案。最后,學生用多種形式表現了自主探究閱讀的成果。在觀看了五彩池的電視片斷后,注意讓學生比較片子與課文對五彩池的介紹有哪些相同點,又有哪些不同點。等學生說完后讓學生和原稿比較,說說它們的異同點,課后要求學生查閱報刊書籍、有條件的上網查找有關五彩池的資料,繼續探究。這些聯結點與課文內容、師生提問、有關資料等形成一個有利于學生閱讀探究的問題場,有助于學生自主閱讀探究能力的自然生長。
三、尋覓課文與生活的結合點,引入活水引導探究
陶行知說過:“生活與教育是一個東西,而不是兩個東西。”課堂閱讀教學也是這樣,它不是把老師的理解、感受與獲得強加給學生,更不是將知識原封不動地“塞”給學生,而是要設計導致學生產生某種理解、感受與體驗的“碰撞”,讓“碰撞”產生本身必然會有的效果。如果設計是教學,那么碰撞就是一種生活的教育,我們的閱讀教學需要用學生的實際生活來充實,使學生通過生活經驗來體悟課文,自然而然地獲得知識,習得語言,陶冶情操。例如教學《狼和小羊》時,齊讀課題后,請學生帶著“課文講的是狼和小羊中的誰?”這一問題仔細讀課文。有的說:“課文講的是狼和小羊中的狼。”有的說:“是狼和小羊中的那只講話沒有道理的狼。”隊伍又問:“這些話還可能針對誰講?”讓學生分組討論,然后交流、匯報。有的學生說:“課文講的可能是動物界的老虎,因為老虎吃小動物的時候,從來都不商量,從來都不講理由。”有的學生說:“課文是寓言,文中的狼不有可能指與狼同類的東西,也可能是鱷魚,可能是毒蛇,可能是大壞蛋。”
四、抓住表演與評價的分歧點,角色表演引導探究
【關鍵詞】小學語文;主題閱讀;價值;教學策略
小學教育階段中的語文教學,作為發揚和傳承我國傳統優秀漢語言文化的重要途徑之一。為了更加高效的實現新課程教學改革的各項要求,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不斷提高自身對于學生文學素養培養的重視意識,進而全面激發班級中學生的語文閱讀興趣,不斷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為此,筆者在文中對小學語文主題閱讀的價值及教學策略進行簡單的分析。
一、民族地區小學語文教學的實際情況
當前階段,民族地區小學由于受客觀因素(家庭、校園)的影響,學生在進行實際語文閱讀學習過程中,并沒有創建出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此問題主要表現小學生并未形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上,尤其是閱讀習慣沒有養成。這一問題主要是由于學生缺乏有效的管教和教學進而造成的。同時,民族地區小學應用的語文閱讀材料的質量與數量不夠豐富,另學生喜歡看的、想看的、可以看懂的書籍數量不是特別多等。民族地區學生的學習自覺性比較差,注意力無法長時間集中,對語文閱讀內容的理解力還比較薄弱。為此,需要語文教師及時的進行提高自我的教學意識,并以此作為支撐,科學有效的進行應用主題閱讀教學方法,進而使得民族地區小學語文教學工作的不斷健康發展[1]。
二、小學語文主題閱讀的價值
(一)不斷激發學生的閱讀學習興趣
民族地區小學教育階段中的小學生,閱讀的文章體裁大部分都是同類主題的體裁。班級中的學生可以依據自我的閱讀喜好進行選擇,并在不斷選擇過程中逐漸地發現和培養自己的閱讀興趣。特別是在此種文學涵養的積累活動中,學生也會自覺的擴寬自我的閱讀視野。主題閱讀教學,要求班級中的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最少進行閱讀五篇左右的文章,全新的不同類別的文字會不斷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進而真正成為語文閱讀學習活動的主人。
三、小學語文主題閱讀的教學策略
(一)筆記式閱讀
筆記式閱讀,主要是指學生通過自主的進行記錄閱讀筆記,進而不斷積累和掌握優美詞句,同時記錄自我的讀后感。學生在進行實際記錄閱讀筆記的過程中,教師為了全面激發學生的語文閱讀興趣,進而進行語文閱讀內容與美術學科藝術內容的整合,讓其在記錄過程中不斷進行添加特殊的標記來進行圖文結合。此舉非常有利于學生將精彩的閱讀內容進行轉換至圖文并記憶,進而不斷加深自我的學習印象[2]。
語文教師為了更加的突出筆記式閱讀教學方法的效果,教師需要為了班級中的學生進行制定記錄學習筆記的要求,同時需要對班級中學生的學習表現作出及時的教學評價。不斷進行明確閱讀內容的中心主題,按照其中給出的文章主題進行閱讀一部分相關的文章,并進行收集和記錄相關的比較好的語句,做好閱讀批注。通過班級中的學生自我,不斷尋找文章內容的關鍵字詞以及敘事手法、聯系文章前后故事情節等,進而切實的記錄下專屬于自我的收獲。
(二)批注式閱讀
批注式閱讀,主要是指在閱讀過程中不斷進行標記記號,可以幫助學生在自主閱讀時留下自我的思維印記,還可以通過不斷記錄自我的讀后感,進而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閱讀習慣。“讀、注、批”不僅是學生運用眼睛進行觀察,還需要將心、腦、手進行完美的配合,記錄自我的對文章內容的獨特見解[3]。
學生在進行自我閱讀過程中,將自我的真實情感全部填充至與文本相對應的空白處。可以有效的為學生與閱讀內容之間架起一座比較直觀的對話。除此之外,教師需要在學生進行批注閱讀前,要求班級中的學生掌握正確有效的批注方法。進而有效的讓班級中的學生可以學會如何自我提煉文章的閱讀觀點,并依據科學有效的方法進行表達自我的見解。
(三)互動式閱讀
在進行實際教學活動前,教師需要為班級中的學生細致的進行講解互動式閱讀的各項流程。首先,閱讀文章,用心的教育文中的字句進行溝通和交流,同時可選擇一些必要的輔助閱讀的工具。進行深層次的挖掘文章隱含的中心內容。通過勾選出自己喜歡或者是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填充自我的真實情感。其次,在學習小組內進行合作學習交流,對自己最喜歡的文章進行大力的舉薦,并說出自我喜歡的原因。再次,運用輔助閱讀工具,徹底的解決文章中的字、詞的理解問題,然后運用略讀的形式來進行簡要的分析內容。最后,以學習小組的形式進行學習成果的匯報。通過集體的誦讀、背誦、提出學習疑問的方式進行學習。教師則需要在學生進行實際學習過程中,進行實時的學習引導,以此來切實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實際閱讀能力。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文中首先簡要的分析了民族地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實際發展現狀,隨即分析了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中應用主題閱讀的的具體價值,最后著重的分析了主題閱讀的實際應用策略,以此來全面推進我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工作的不斷發展。
作者簡介:楊瑋,1982年12月31日出生,男,四川省樂山市人,民族:漢,職稱:小學一級教師,學歷:大專。研究方向:民族地區小學語文教學,海量閱讀教學,群文閱讀教學。
參考文獻:
[1]李強.小學語文主題閱讀的價值及教學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5,25:104.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探究性閱讀;整體素質
因閱讀的目的和讀物性質的不同,閱讀方式被劃分為五類:消遣性閱讀、理解性閱讀、評價性閱讀、探究性閱讀、創造性閱讀。今天我們重點對探究性閱讀進行探討。
所謂探究性閱讀,就是在教師的引導、啟發下,學生通過研究探索的方式來自主地閱讀,獲取信息,形成獨特的感悟、體驗、智能和情感,并能靈活運用的一種學習方式。它要求學生用探究的方法去閱讀文本,去收集、分析和處理與文本閱讀專題相關的課文信息和生活信息,提高閱讀能力和語文素養。探究性閱讀,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的一種探索歷程,它把充裕的時間和空間讓給了個性不同、潛能不同、體驗不同的學生,促使發展水平有差異的學生都可通過探究性閱讀單獨來提高自己的創新精神和閱讀能力,使自己的個性獲得發展。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創設教學情境,質疑探究
探究的動力來自疑問。學生有了疑問,有了破解謎底的欲望,也就有了探究的動力。教師作為學生探究活動的促進者、合作者和激勵者,應該在引導學生質疑、求疑的基礎上,組織、幫助學生形成問題情境。在形成了合適的問題情境基礎上,讓學生帶著問題開展閱讀,這樣的閱讀才具有方向性,探究性,才能讓學生在閱讀中能夠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才能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不偏離方向,才能保證閱讀的質量和水平。
二、開放課堂教學,拓寬自主探究的空間
開放化的教學是指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習為中心,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打破傳統教學過程中那種封閉的教學模式,開放學生的學習空間,拓寬信息渠道,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和資源,在開放的環境中,以開放的態度對待學生、對待教學,以開放化的方式幫助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學會學習,從而掌握知識技能,提高能力。
(1)挖掘教材的活動因素,鼓勵自主探究。在我們的教材中蘊涵著很多活動教學的因素:有的文章故事性強,可組織學生進行故事復述、創編課本劇表演;有的文章知識性強,可組織學生進行知識競賽;還有的文章情感性強,可以設計配樂朗讀、分角色朗讀;還可通過演示實驗、組織游戲等活動,引導學生在活動中動手、動口、動腦,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品質得到了培養。
(2)突破教材的束縛,引導多渠道探究。語文學習不是孤立的,新的語文教學改革所倡導的開放化教學策略,就是要為學生營造一個人性化的、無障礙的、多元化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快樂地學習,掌握知識,成為會思考、能判斷、有信心、富有創新精神的二十一世紀的合格公民。在語文閱讀教學實踐中,我們十分注意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究意識,如讓學生學一課去讀多篇,學一點去帶一個面,掌握一個詞去拓展一大串。教學實踐告訴我們,語文教學不能只圍繞課本轉,要適當增加課文的容量以適應學生個性的發展,使學生把主動學語文輻射到學生生活的各個方面。學生在學習了課文后,或上網收集相關資料,或查閱工具書,或開展學習討論,或交流讀書心得……,學生在主動尋求相關資料的探究學習中,獲得的不僅僅是知識,更多的是能力――收集與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交往能力、想象力、創造力……,從而增強了學習語文的活力。
三、搭建舞臺,展示閱讀成果
心理學認為:人與生俱來就有一種積極的自我表現的欲望,把自己的成績、智慧展示于眾人面前,贏得他人的尊重,享受精神的滿足。基于這一心理,教師必須運用小學生喜聞樂見的方法,為他們提供一個展示自我閱讀才能的舞臺,滿足其內心的成就感。如定期組織“讀書節”活動和不定期地組織“讀書知識競賽”活動,指導學生結組擺設擂臺,其他小組通過推舉代表、組員自薦或擂主點將等形式攻擂;還堅持每月舉行一次手抄報展覽、摘抄佳作欣賞等活動;還鼓勵學生從課外讀物中尋找自己喜歡的童話、寓言、詩歌、故事,指導他們配樂朗讀,錄進磁帶,通過“紅領巾廣播站”播放給全校同學;此外,每隔一段時間,利用專題活動進行《拾貝集》展評活動。這樣,學生的閱讀成果得到了肯定與展示,引發了學生閱讀的積極性,有效地促進了語文綜合能力的提高。
我們提倡“探究性閱讀”、“創造性閱讀”,并不是一概排斥其它閱讀方式、學習方式。對處于人生起步階段的小學生來說,有些內容還需要用其它方式來學習,包括理解性閱讀、接受性學習等。
參考文獻:
[1]姚立靈.如何搞好閱讀教學[J].現代語文(文學研究),2011年04期
關鍵詞:小學語文 有效 閱讀教學 方法 研究
一、激發閱讀的動力,培養閱讀的興趣
我們知道,對于語文閱讀學習來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在語文的閱讀教學過程中,我們一定要結合教材的教學內容和小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有效的措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樂讀、愛讀、讀不停口,讓學生感受到閱讀帶來的樂趣。小學生天生愛動、喜歡看動畫片和打游戲,我們可以適當的鼓勵學生在看這些視頻的時候跟著閱讀。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利用多媒體技術給學生播放視頻、錄音,讓學生跟著閱讀,也可以根據教學內容讓學生參與教學,實施體驗式教學,讓學生上臺講故事、朗誦等進行有效的閱讀練習,鍛煉他們的閱讀能力,培養他們閱讀的習慣。老師要引導小學生學習,通過設置問題懸念,讓學生主動閱讀,愛上閱讀,激發他們閱讀的興趣和動力,我告訴他們,書中的知識無窮無盡。對于小學生來說,任何事情都不會長久,并且他們不喜歡一成不變的東西,對于閱讀來講也是一樣, 只有采取不同的閱讀方式才能使學生對閱讀產生興趣,因此,我們要利用課堂,把閱讀方法的指導寓于課堂教學之中,指導學生掌握科學的讀書方法,如:精讀法、略讀法、瀏覽法等。這樣學生能自覺或不自覺地把課內學到的閱讀方法在課外閱讀中加以實踐應用,促進知識和能力的遷移,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二、尊重不同釋義,力求創新閱讀方式
對于小學語文課的學習,我們的教育還是標準答案式的學習和教學,這很大程度上扼殺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探究的動力。我們經常在小學語文課上聽到老師說:“同學們,對這個問題,你們還有不同理解嗎?”很多時候,同學們各抒己見,滔滔不絕;而同樣很多時候,同學們面對老師如此提問絞盡腦汁,卻苦無良策。于是我們想問:難道我們非得對文章有不同理解不可?我們說語文學習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學生閱讀的過程,既是由“言”到“意”的感覺還原過程,又是主動建構意義的過程,是學生從文本獲取信息,調動自己的人生閱歷和言語圖式對文本信息進行加工的過程。在《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但我們說文本是“多義的”,學生的反應是“多元的”,并不意味著我們可以任意解構文本,置學習材料的“應有之義”于不顧。哈姆雷特畢竟還是哈姆雷特,不是賈寶玉,更不可能是葛朗臺,所以我們的閱讀教學要善待文本,尊重文本。在閱讀過程中,我們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讓學生在興趣的引導下循著各自不同的路徑走近作者,走近作品,只有這樣的閱讀才是尊重個體生命的閱讀。
三、顧全大局,給足閱讀空間
小學語文教學要倡導多元理解,鼓勵創意表達,但也要因文而宜,因時而宜。對個性化解讀,我們應該把握好時機和尺度,要在學生理解文本內容的基礎上,有序適度地穿插對文本內容的補充拓展,鼓勵學生發表獨特的見解,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獲得思想啟迪,培養創新思維。但切不可為了追求表面上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而在每時每刻要求學生對文本進行“支離破碎”的分解,展開“無休無止”的拓展,發表“獨到高深”的見解。要知道教學時間是個恒數,課堂上能供我們好好學習語文的時間是有限的,我們還是應該牢牢抓住語文教學的基礎,切不可顧此而失彼。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