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地質學基本概念范文

        地質學基本概念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地質學基本概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地質學基本概念

        第1篇:地質學基本概念范文

        關鍵詞:“教”與“學”;教學模式;地質學基礎;多元化實踐教學

        教學模式由于其可操作性和可模仿性,近年來成為教學研究的熱點。傳統的教學模式注重的是教師如何利用資源、教具及教學方法等 ,實質上是“教”的模式。隨著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到大眾化教育的發(fā)展,新媒體及互聯網等數字化時代的到來,教師更注重的是學生如何學,從學習者角度建立的“學”的模式,引導學生建立有效的學習模式,這是目前教學模式改革的方向。為此,筆者在多年的地質學課程教學中,探索出了以實踐性為主線的“教”與“學”的模式,開創(chuàng)了多種實踐教學形式與方法,以期為相似課程教學提供參考。

        1課程特征及問題的提出

        “地質學基礎”課程是一門專業(yè)基礎課程,課程的任務是為非地質專業(yè)后續(xù)的煤礦地質、工程地質、石油地質等專業(yè)課程的學習奠定基礎,地礦類高等院校的采礦工程、測量工程、建井工程、安全工程等專業(yè)均開設此課,課程涉及的專業(yè)廣、學生數量多。 “地質學基礎”課程內容繁雜,包括了各個分支學科的全部內容:普通地質學、礦物學、巖石學、古生物學、地層學、構造地質學、地質制圖等。“地質學基礎課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多,是集理論科學性、生產實踐性、研究應用性于一身的綜合性課程。由于非地質專業(yè)學生缺乏地質學基礎知識,而課程涉及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又十分繁雜,如何使學生在短時間內掌握好、學習好是教學中的重點問題。根據課程的理論性、直觀性和實踐性特征,筆者以“改變學生的學習模式和教師的教學模式”為指導思想,以調動學生積極學習為宗旨,以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為目標,突出理論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教學設計理念,通過多年教學總結出了以實踐性為主線的“教”與“學”模式。

        2實踐性為主線的教學模式

        2.1理論教學的專題化

        以教學大綱為基礎,基本的教學內容、理論不做重大調整,但改變傳統的照搬教科書章節(jié)的講授模式,將章節(jié)組織成與現場應用相結合的幾個專題,緊緊圍繞專題來講述每一個章節(jié)所涉及的基本概念、理論、基本規(guī)律和方法,例如礦物、巖石章節(jié)的安排就可以圍繞后續(xù)“煤礦地質”課程的煤層頂板、底板專題來闡述,這樣把單純的礦物、巖石的特點與煤層頂底板對煤礦開采影響聯系起來,形成與應用鏈接的理論教學。

        2.2實踐教學的多元化

        2.2.1與課外活動相結合的實踐教學

        在堅持傳統實踐教學(野外地質觀察和室內試驗)同時,開發(fā)出了與科學研究、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大學生科研訓練、大學生創(chuàng)新競賽相結合多元化實踐教學形式。吸收學生參加教師科研課題,促進學生實踐與導師的科研項目相結合,在輔助教師完成科研課題的同時,使學生在野外調查、取樣測試、室內分析、資料整理和報告論文撰寫等方面得到很好的鍛煉,提升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同時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主選擇科研題目,申請校級、省級及國家級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課題,直接完成項目申請、項目開展、中期檢查以及項目結項驗收等環(huán)節(jié),使學生掌握科研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技能,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課題成果還可以參加校級、省級等大學生科研競賽等,形成了課程實踐――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項目――科研競賽的良性循環(huán),這種多元化實踐教學對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獨立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非常有益。

        2.2.2因地制宜的實踐教學

        進行實踐教學時常常遇見的問題是實踐教學場地及實踐教學資源短缺,“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實踐教學資源制約著實踐教學的實施,在解決此問題時我們采取了因地制宜的原則,如考慮我校龍灣校區(qū)周邊地質現象豐富,處于海濱和首山附近,海濱現代沉積現象、沉積巖、首山巖石、節(jié)理、斷層擦痕等等地質現象異常豐富,是優(yōu)良的天然地質學教學課堂,我們靈活運用這種得天獨厚的教學資源,進行以野外實踐教學為特色的煤礦地質學教學模式的改革與探索,很好地解決了實踐教學資源短缺問題。

        2.2.3學生的自主實踐教學

        學習的目的是應用,在應用的同時更促進理論的學習,當在應用中遇到問題時回到書本上尋找理論知識,如此學習與運用相結合,二者相互促進,構成良性循環(huán)。我們在教學中發(fā)現校園內景觀石、教室的地板磚、窗臺、甚至是馬路都有許多巖石,很多學生家長及親朋好友收藏了巖石、礦物的裝飾品等,在學習中鼓勵學生對這些巖石、礦物進行觀察、鑒定,也鼓勵學生在家鄉(xiāng)、野外將觀察到的地質現象運用課堂所學知識進行描述、拍照,回到課堂上與教師共同進行討論,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實踐技能,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2.3 考核過程的能力化

        考核是對學習者的評價,也是對教學效果的檢驗,以能力培養(yǎng)為目標的教學模式,其考核形式也應該相應進行配套改革,本研究在考核方面主要進行了兩個方面的探索:

        其一,學生自擬題目,教師不限定題材,進行課程設計,并用PPT多媒體報告形式,作為平時成績的考核。在課堂上匯報自己的成果,其過程是學生進行課題的立項、尋找問題的解決思路、進行材料的收集與整理,報告內容可以是采集相關巖石標本、野外觀察到的地質現象及與本課程相關的所有知識,通過自己查閱相關資料或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分析野外觀察到的地|現象,自己描述、鑒別,并提出辨別依據,將有典型意義的地質現象的照片、標本等拿到課堂上,由教師在課堂上講解,加深對巖石及地質現象的認識,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及理論知識的運用能力。

        其二,教學過程中將部分考試題目明確給學生。在課程學習之前或過程中把考核能力的題目發(fā)給學生,當然所給的題目不是某個具體概念、具體方法、具體公式等可以在課本上直接找到答案的題目,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探索,明確目標。

        3 教學效果及建議

        上述“教”與“學”模式是在2009級~2014級遼寧工程技術大學采礦單招、測量單招、安全單招、土木工程單招等專業(yè)的 “地質學基礎”課程多年教學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由教師“教”的傳統教學模式轉變到以學生“學”的新的教學模式,學生變被動的旁觀者為積極學習者,甚至成了知識的創(chuàng)造者,其體現了參與式學習,在教學內容、教學過程等方面是一種新的形式,產生了好的教學效果。工科院校專業(yè)課程中很多專業(yè)基礎課程、專業(yè)課程與“地質學基礎”課程相似,都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實踐性為主線的“教”與“學”模式可以借鑒和推廣。

        3.1教學效果

        其一,有效解決“基本概念多、內容繁雜”的課程授課難度大的問題。傳統的教學以課堂講授為主,很多概念的描述及多媒體圖片講解多遍不如親眼見到一次有說服力,“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以實踐性為核心的“教”與“學”模式正是體現了實踐――理論――再實踐的哲學道理,如有的同學在期末問卷調查中說“看似深奧的地質概念,到了野外就一目了然,甚至不用老師講解我們就懂了”。

        其二,培養(yǎng)了學生技能和實踐創(chuàng)新精神。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學生在很多情況下忙于“動手記”課堂筆記,學到的是書本上知識,而在缺少的不是知識而是技能的當代教育背景下,以實踐性為主線的“教”與“學”模式,能夠使學生根據課堂上的理論講解,對校園內景觀石和豐富地質現象進行觀察與描述,去鑒別巖石、礦物,切實鍛煉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了學生實踐技能,學習到了書本上學不到的能力,同時培養(yǎng)學生“不唯書、只唯實”的創(chuàng)新精神。

        其三, 有效提高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傳統的單向教學模式是教師在課堂中占據主導地位,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單向的教師講解往往不容易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實踐性為主線的“教”與“學”模式,使每個學生建立一個自己喜歡的課題或專題,通過多種實踐方式與形式,主動地去尋找地質現象,觀察、鑒別,教師是在其中扮演了“導演”與學習“引領者”的角色,幫助每個學生建立更完美的多媒體報告,如有的學生側重于巖石鑒別,有的學生對形形的礦物感興趣,有的學生對野外的宏大的地質構造感興趣,有的學生對地震、火山等地質現象感興趣,等等,他們就挑選題目進行查找文獻、野外觀察、同學間相互討論及選擇教師幫助等,最大限度{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有的學生反饋說:“老師,我學習了這門課程之后,無論走到哪里,見到巖石我就想鑒定這是什么巖石。”

        3.2建議

        其一,教師自身的實踐技能是實踐性為主線的“教”與“學”模式順利進行的保障。很多學生收集到的野外地質現象、巖石礦物的鑒定等,要求教師能夠正確的鑒別出來,課堂上可能出現新的觀點與認識,需要教師及時地正確的解答與指導,要求教師提高自身實踐能力水平,多參與科研課題,與生產現場對接,增強現場生產知識,才能在課堂上掌控局勢。

        其二,課程要因地制宜地為學生創(chuàng)造實踐環(huán)境。實驗室條件畢竟有限,這需要教師結合專業(yè)課程、周邊環(huán)境等開發(fā)適合本課程的實踐教學環(huán)境,如有的課程可以與當地廠礦結合,建立實習參觀基地,教師自己動手設計實驗器材等等,以擴展學生實踐場合與機會。

        參考文獻:

        [1]段華洽,王朔柏.深化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高校本科課堂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研究[J].中國大學教學,2009,(4):35-37.

        [2]吳華,程嗣怡,葉廣強.搞好專業(yè)課教學應遵循的理念及實施方法探討[J].高等教育研究,2012,29(2).

        [3]鐘志賢.大學教學模式改革的十大走向[J].中國高教研究,2007,(1):88-91.

        [4]江龍.論基于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的高校教學模式改革.現代大學教育[J].2007,(5):102-105.

        第2篇:地質學基本概念范文

        論文關鍵詞:構造地質學,專業(yè)基礎課,學習方法

        一、掌握課程的基本結構,認識教學要求

        《構造地質學》的課程內容按照教學性質分為3種類型:(1)認知型:即對基本理論和基本概念的認識和了解。包括沉積巖層的原生構造、巖層的產狀、地層接觸關系、地質構造分析的力學基礎、褶皺、斷層、節(jié)理等;(2)技能型:即對基本地質能力的訓練和培養(yǎng),包括讀地質圖、繪制剖面圖、利用赤平投影處理各種地質數據、繪制等值線圖等。(3)推理和分析型:即利用基本理論和技能對某一具體地區(qū)的構造演化與發(fā)展做出合理判斷,如利用節(jié)理資料恢復區(qū)域古構造應力場、根據構造樣式推斷變形環(huán)境、根據地質圖件和有關資料反演區(qū)域構造發(fā)展史等。可以看出這3種類型的課程內容,認知是對專業(yè)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把握,技能是實際操作水平的訓練和提高,而推理和分析則是衡量一名地質工作者專業(yè)修養(yǎng)和水平的標準。針對3種不同類型的課程內容,應該采用不同的學習方法。

        對于認知型知識,一般要求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概念及原理,能夠把握每個概念和術語的核心內涵,而不是死記硬背這些概念,不加理解的記憶很容易遺忘。例如在講解了線狀構造產狀要素時,會涉及到傾伏和側伏兩個概念,學習過程中,同學們感覺很容易混淆。實際上傾伏和側伏是從不同角度描述線狀構造的兩個術語,前者是描述某一線狀構造在空間的產出狀態(tài),類似于面狀構造的傾向;而后者是描述某一線狀構造在其所在平面內的產出狀態(tài),其產狀要素只有在確定了所處平面才能測量。理解了這些特征,概念就不易混淆或忘記。

        對于技能型知識,一般要求學生具備地質圖件的判讀能力,掌握基本的作圖方法。主要通過實驗課及課后作業(yè)達到訓練的目的。對于作圖方法,學生應注意各種地質圖件的規(guī)范和要求,在編制圖件時,嚴格按照規(guī)范操作,把地質圖件的各個要素都仔細的完成,不可隨心所欲,自創(chuàng)標準。《構造地質學》課程的配套教材實習指導書上有大量的地質圖,實驗課作業(yè)不可能全部涉及,因此,學生在完成實驗課程作業(yè)的基礎上,把有關課程內容的地質圖作為練習,仔細思考,達到對地質圖的判讀能力的訓練。

        對于推理和分析型知識,是在前兩種知識掌握比較牢固的前提下,對具體構造問題的分析和判斷,這是一種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需要反復的訓練,實驗課程中的一些課后作業(yè),就是對這種分析和判斷能力的訓練。

        二、善于總結規(guī)律,簡化問題

        《構造地質學》課程中有很多內容都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在學習過程中應該及時總結。例如褶皺一章中,講到里卡德對褶皺的分類,他把褶皺分分了七大類,每一類型都有不同名稱和對應的產狀要素,不容易記憶。可是,仔細分析發(fā)現,這種分類命名有一個共同的規(guī)律,即名稱是按軸面產狀+樞紐產狀+褶皺定名的,而軸面、樞紐產狀分3種,直立、傾斜和水平,同時注意軸面和樞紐都傾斜時有兩種類型及當軸面水平時樞紐不可能直立或傾斜和當軸面傾斜時樞紐不可能直立,則七種褶皺類型通過兩兩組合很容易推到出來。掌握了這種規(guī)律,里卡德褶皺分類根本不需要去死記硬背。再例如,講到蘭姆賽的等傾斜線法的褶皺分類,內容也很多,且容易混淆,同學們可以把分類中3個關鍵問題總結起來,編成如下的表格(表1),則記憶起來比較方便,同時也容易對不同類型的褶皺進行對比。

        表1 褶皺的等傾斜線分類簡表

        類型

        等傾斜線形態(tài)

        等傾斜線長度

        代表性褶皺

        ⅠA類

        向內弧強烈收斂

        翼部大,頂部短

        頂薄褶皺

        ⅠB類

        向內弧收斂

        垂直層面等長

        平行褶皺

        ⅠC類

        向內弧輕微收斂

        翼部短頂部長

        過渡褶皺

        Ⅱ類

        平行褶皺軸面

        平行軸面等長

        相似褶皺

        Ⅲ類

        向外弧收斂

        翼部短,頂部長

        頂厚褶皺

        三、培養(yǎng)良好的空間想象力

        任何一種構造類型,都是在自然界三維空間中產出的。因此,對構造問題的思考需要有良好的空間思維。也就是可以將平面立體化,將數據立體化。例如,我們在課程中碰到的地質圖,都是將三維空間的地質體投影到二維平面上;或者地質體產狀數據,是將空間地質體轉化為數字表示,為了能更好的理解和分析地質體、構造之間的關系,我們就需要在頭腦中建立起立體模型,這樣才使我們能更好的了解構造與地質體、構造與構造之間的關系,利于我們分析構造問題。當然,這種空間想象能力,不是通過幾道簡單的習題就能建立起來的,在學習過程中要有意識的訓練和培養(yǎng)空間想象力。經長期的練習,會達到好的效果。

        四、善于綜合應用知識,抓住主要矛盾

        盡管我們學習過程,是將各種地質構造分開描述與講解的,但實際上自然界系統中,各種構造現象,往往是共存在同樣一個地區(qū)或地質體,當我們解決實際問題是,就要善于綜合應用知識,對問題給出合理的解釋。例如,同學們學完褶皺構造和斷裂構造后,知道褶皺是巖石塑性變形的表征,而斷裂是巖石脆性變形的標志,而我們經常看到褶皺構造和斷裂構造同時在一個地區(qū)出現,這是為什么呢?實際上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綜合考慮如巖石的力學性質、構造變形的速率、巖石變形的性狀、變形發(fā)生時體系的溫度和壓力及變形時流體的作用等方面,單純從環(huán)境因素來分析這一現象是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的。

        第3篇:地質學基本概念范文

        關鍵詞:環(huán)境地質學;專業(yè)特色;啟發(fā)式教學;案例教學

        Exploration in characteristic teaching pattern of environmental geology

        Sun Hongfu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 The teaching of environmental geology faces a lot of changes with the developing of its content, methods and technology. The characteristic teaching pattern of environmental geology had gradually formed through exploring teaching methods and idea.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geology; characteristic teaching; heuristic teaching; case teaching

        環(huán)境地質學是研究人類活動和地質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新興學科,是地質學的一個分支,也是環(huán)境科學的一個組成部分。環(huán)境地質學研究自然和人為引起的地質環(huán)境問題,以及人類工程建設和資源開發(fā)引起的地質環(huán)境問題[1]。環(huán)境地質學已經成為地質學、地理學、環(huán)境科學等專業(yè)的必修課或者選修課。環(huán)境地質學是一門綜合性的科學,內容涉及災害地質學、環(huán)境工程學、地球化學、地質工程學、城市環(huán)境地質學、礦山環(huán)境地質學、農業(yè)環(huán)境地質學、海洋地質學等多個學科。如何為不同專業(yè)、不同年級的學生更好地講授環(huán)境地質學課程,成為一個新的挑戰(zhàn)。筆者在環(huán)境地質學的教學過程中,結合環(huán)境地質學的課程特點、學生的知識結構和專業(yè)特色,積極探索教學方法改革,不斷總結經驗和心得,逐步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教學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1 強調人地和諧理念和可持續(xù)發(fā)展觀

        環(huán)境地質學課程最重要的目標之一,就是讓學生樹立人地和諧的理念和可持續(xù)發(fā)展觀。首先要認識到,地球是人類目前可以生存的唯一場所,地質環(huán)境容量是有限的,人類活動和地質環(huán)境是相互制約的,過度地索取必然會引起地質環(huán)境的惡化,甚至出現災難。要達到人地關系的和諧,必須以科學的人地觀為指導,培養(yǎng)全球性、長遠性和差異性的環(huán)境意識,珍視和充分利用環(huán)境質量與自凈能力,減少環(huán)境損失,防止環(huán)境污染和生態(tài)破壞;培養(yǎng)廣義性、有限性和稀缺性的資源意識,堅持節(jié)約利用、綜合利用和持續(xù)利用原則,充分發(fā)揮資源的多重功能,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水平;科學的人口意識、合理的生產意識、適宜的消費意識和正確的文化意識同樣非常重要[2]。另外,危害人類的自然災害始終存在,人類一定要充分認識這些自然災害(如洪水、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震和火山活動),盡量避開或降低它們對人類生命財產造成的威脅。

        2 體現專業(yè)特色

        環(huán)境地質學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每個章節(jié)都可以單獨作為一門課程來講授。但由于課時的限制,不可能對每個章節(jié)都進行非常詳細、深入地講解,必須根據學生的專業(yè)特色和學校的特色,有選擇、有側重地講授環(huán)境地質學的各個章節(jié)。對于礦業(yè)類院校的地質工程專業(yè)學生,側重講解自然災害、礦產資源開發(fā)、能源開發(fā)和利用、表生地球化學異常與人體健康、環(huán)境地質調查等章節(jié),用地質構造和地質演化的理論講解地震和火山的發(fā)生規(guī)律和分布特征,用礦床學理論講解礦產資源的成礦規(guī)律和礦石特征,用地球化學的理論講解地方病的發(fā)病機理和分布規(guī)律,將地質學的理論和方法融入到各章節(jié)的講解中。自然地理學專業(yè)要側重自然資源開發(fā)、土地利用、房地產開發(fā)等內容;人文地理專業(yè)側重城市規(guī)劃、旅游管理等章節(jié)。

        3 結合學生的知識體系

        環(huán)境地質學是一門拓展學生知識面、培養(yǎng)學生興趣點的課程,適宜安排在第一學年。但是,由于各種條件所限,環(huán)境地質學有可能被安排在許多專業(yè)課之后的第二學年或者第三學年。由于某些專業(yè)課的內容與環(huán)境地質學的部分章節(jié)或知識點相同,勢必會增加環(huán)境地質學的講授難度。因此,教師在講授環(huán)境地質學課程之前,必須考慮不同年級學生在知識結構上的差異,有針對性地調整各章節(jié)的內容和深度。遇到與前期專業(yè)課相同的知識點,教師既可以有針對性地溫習之前學過的重要知識點,補充新的教學內容,也可以在相同知識點上增加深度,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在為地質工程大三本科生上環(huán)境地質學時,環(huán)境地質學中的自然災害章節(jié)與學生前期學過地球科學概論中的知識點重復,此時,教師需要增加新的知識點,并增加難度。比如講到火山灰,不僅要講火山灰對人類和動植物的危害,對全球氣候的影響等基本知識點,還可以拓展到火山灰在層序地層學中的應用,火山灰具有延展性、瞬時性和等時性的特點,可以構成發(fā)育良好的區(qū)域等時面,許多含煤地層普遍發(fā)育火山灰,可以作為煤層對比的重要依據,能夠有效彌補生物帶法、常規(guī)標志層和沉積旋回法在煤層對比中的不足[3]。在講到河流類型的時候,可以與能源地質學中的煤炭沉積環(huán)境知識點結合起來,讓學生思考,哪種河流類型能夠形成巨厚型的煤田,還有哪些典型的河流地貌非常適宜煤炭的沉積等。只有緊密結合學生的知識體系,才能將環(huán)境地質學課程講得更生動,并且將課程內容的廣度和深度有機結合起來。

        4 啟發(fā)式教學

        環(huán)境地質學不僅普及知識、讓學生記住一些基本概念和知識點,更重要的是要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全面思考以及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隨著世界人口劇增、城市化不斷推進,各種環(huán)境地質問題不斷出現,這些環(huán)境地質問題的解決方法往往沒有標準答案,需要學生主動思考,積極查找相關資料,對問題不斷探索。比如許多化學合成殺蟲劑(如DDT)在害蟲殺滅、糧食增產和瘧疾預防等方面功不可沒,但同樣導致了嚴重的生態(tài)危機,危害人類健康,并毒死了大量鳥類、魚類和益蟲。現代農業(yè)到底能否離開化學合成殺蟲劑?化學合成殺蟲劑到底是毒藥還是仙丹?這些問題的答案都需要學生發(fā)揮獨立思考的精神去探索。

        河流具有強大的侵蝕和搬運作用,能夠導致河流上游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但我們不能就此否定河流的侵蝕和搬運作用。因為河流攜帶的泥沙會在下游形成三角洲和沖積平原,造福人類,入海口堆積的泥沙還能有效抵御海水入侵。因此,要通過教師的講解啟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全面思考的能力。

        5 案例分析

        20世紀初,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創(chuàng)造了經典的案例教學法,之后在法學、企業(yè)管理、醫(yī)學等學科的教學中得到廣泛應用。環(huán)境地質學中也有很多經典的人地危機和人地和諧的案例,也可以借鑒這種成功的教學方式。從實際案例出發(fā),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通過師生的共同努力使學生做到融會貫通,能舉一反三,理論聯系實際,從而增強知識,提高能力和水平。在選擇案例的時候,要盡量選擇一些影響范圍廣、貼近學生生活、絕大多數學生都了解的近期發(fā)生的經典案例,這樣更容易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提高案例分析的教學效果。例如,通過學生對美國墨西哥灣漏油事件和我國大連漏油事件的分析,更深刻地理解能源開發(fā)和運輸中可能導致的生態(tài)和環(huán)境危機,并且深入思考如何正確面對和處理這種生態(tài)危機。在講海洋公約中“海域”的定義時,可以對中日領海糾紛案例進行分析,通過該案例的分析,不僅能夠讓學生更深刻地了解領海基線、專屬經濟區(qū)和大陸架等概念的真正含義,還可以讓學生認識到聯合國海洋公約在解決領海糾紛方面的不足,同時提高學生的海洋意識。

        6 結合科研動態(tài)和學科發(fā)展

        環(huán)境地質學也是一門應用科學,它應用掌握的地質信息來解決實際的問題,減少環(huán)境的惡化,增加人類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有利條件[4]。但是,由于撰寫時間有限,大多數環(huán)境地質學教材中的某些知識點存在明顯的滯后和不足,特別是關于各種環(huán)境地質問題防治方法的相關內容,而該部分內容又是學生需要重點掌握的內容。因此,非常有必要將與環(huán)境地質學相關的最新科研動態(tài)、熱點研究問題和學科發(fā)展動態(tài)引入到課堂教學中。在此過程中,也可以將自己和學院其他教師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科研工作和科研成果介紹給學生。比如在講到土壤污染內容時,大多數教材都沒有涉及如何治理和修復被污染土壤的內容,這就需要教師在備課的時候查閱相關的書

        (下轉頁)

        (上接頁)

        籍和文獻,查找傳統和最新的土壤修復技術,以及各個修復技術的優(yōu)缺點和這些土壤修復技術的應用情況。這樣,才能讓學生全面了解土壤污染和修復技術,同時激發(fā)學生的科研興趣。

        7 多媒體教學

        環(huán)境地質學中的許多內容需要借助圖片、視頻等多媒體才能達到更好的教學目的和教學效果。圖片具有直觀明了的特性,可以根據教學目的進行實時添加,比如在講解露天開采對地表的破壞的時候,很多學生對露天礦了解很少,僅僅用文字講述露天礦的占地面積等破壞程度,不能讓學生體會露天礦的巨大破壞性,如果將世界十大露天礦的圖片展示給學生,學生就能真正理解什么是“地球表面的巨大傷疤”了。

        視頻也是環(huán)境地質學非常重要的教學手段,視頻能更直觀、全面地展示環(huán)境地質學內容,但是比較占用課時,所以課前要對平時收集的教學視頻進行精挑細選。教學視頻要畫質清晰、客觀全面、貼近生活、震撼心靈、引人思考。教學視頻的畫質清晰程度直接影響觀看者的情緒和興趣,高清晰的教學視頻能夠引起學生的觀看欲望,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教學視頻的內容必須客觀全面,否則容易誤導學生,因此必須對視頻內容仔細篩選。介紹環(huán)境地質問題的教學視頻,最好有思想碰撞,學生看后能夠震撼心靈,并且引發(fā)學生深層次的思考。比如中央電視臺制作的“垃圾圍城困局”視頻就可以作為關于城市垃圾的教學視頻,該視頻介紹北京在城市垃圾處理過程中遇到的現實問題,通過視頻可以了解不同立場人(包括主張和反對垃圾焚燒的學者、垃圾焚燒廠附近的居民和城市管理者)的觀點和思想,該視頻能夠讓學生深切體會到,城市垃圾處理既是一個刻不容緩的問題,又是一個很難解決的技術問題和管理問題,引發(fā)學生對城市垃圾問題的深入思考。

        參考文獻

        [1] 朱大奎,王穎,陳方.環(huán)境地質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潘懋,李鐵峰.環(huán)境地質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第4篇:地質學基本概念范文

        關鍵詞:實踐教學特點 環(huán)節(jié) 創(chuàng)新 方法

        煤礦地質課程的理論教學體系涵蓋了地質科學的眾多相關領域,主要內容包括:地球概述、地質作用等等。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安排有礦物、沉積巖和巖漿巖以及煤的肉眼鑒定,同時包括課后野外教學的認識和實習。通過實習不僅可以初步掌握野外地質工作的基本技能和方法、認識和了解相關巖石、礦物和煤的基本鑒定特征,還可以進一步復習和系統總結所學到的理論知識,做到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一、煤礦地質實踐教學的重要性和特色

        煤礦地質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必須遵循“實踐―認識―再實踐”三步走的過程來進行研究才能學有所得。因此,我們在教學中一方面要進行大量的直觀觀察和實驗,獲得較豐富的實際資料;另一方面要將獲得的大量資料進行歸納,學為己用。具體來說,煤礦地質實踐教學具有以下幾個特色:

        (一)煤礦地質教學是一門集理論科學性、生產實踐性、煤礦地質研究應用性于一身的綜合性課程。課程教學改革的設計和安排既有理論教學又有野外、室內的實習、實驗。理論與實踐與科研相結合、是本課程的一大特色。

        (二)該課程在包含有系統的地質基本知識、基本概念和基礎知識的同時,重點突出了與煤礦生產緊密相關的地質知識和理論。為煤礦開采工程中解決地質問題、保障開采安全,為煤礦生產服務是本課程的又一大特色。課程內容中的一些規(guī)范也是礦井地質、采礦工程技術人員常備的重要參考資料。

        (三)本課程內容龐雜,涉及多個學科:古生物地史學、地球科學概論、構造地質學、礦物巖石學、沉積學、水文地質學、煤田地質學、能源地質學、煤田地質勘探學等。本課程圍繞煤礦生產這一中心,將這些學科知識進行了有機整合,并融入了現代科技新進展,既體現了知識機構的多樣性、系統性、整體性、又突出了煤礦地質這一主題,反映整個課程構思的科學性、嚴謹性,是本課程的另一特色和創(chuàng)新點。

        二、煤礦地質實踐教學中應注意的環(huán)節(jié)

        (一)合理安排教學體系

        實踐教學必須按照大綱和教材統一安排,根據教材知識體系合理進行知識量的布置,在認真研究學生對教材的理解,接受能力和思維規(guī)律的基礎上,考慮先講理論還是先實踐教學,野外實習更應該制定好實習計劃做到有目的,有步驟的進行,達到增強學生能力,鞏固所學地質知識的目的。

        (二)做好教學和資料積累的結合

        學校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在現有條件下逐步開展實踐教學工作,可以采取一邊進行教學,一邊制作標本、模型和掛圖的模式。例如,在組織野外實習時,可以發(fā)動學生制作一些礦物標本,或者在講課中邊講邊發(fā)動學生繪制一些地質圖。同時注意保存和積累學生畢業(yè)設計的地質資料,這樣做不僅為下一步實踐教學積累做好了基礎,而且會使我們的實踐教學象滾雪球一樣,資料越來越豐富。

        (三)注意調查研究的針對性

        實踐教學要結合授課計劃,有目的的進行,因此實踐教學中的現場教學和野外實習地點的選擇是十分重要的。為了加強針對性,任課教師必須在開課前做好充分的調查,選出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實踐地點。這樣做一方面可以結合本地區(qū)的地質特點,結合實踐教學學以致用;另一方面能夠切實提高實踐課的教學質量和效率,加強針對性。

        三、實踐教學中的創(chuàng)新思路和方法

        (一)課堂教學通過多媒體課件,重點突出基本的地質理論、方法和技術,應用此方法不僅可以增加教學信息量,而且可以更直觀地了解一些地質作用的過程和結果,達到師生互動共同參與的目的。組織好煤礦地質課的現場教學是上好這門課的必要手段,例如:地質剖面圖,水平切面圖,煤層底板等高線圖是礦井三大基本圖件的多媒體展示,不僅直觀,而且形象生動。

        (二)實例式教學法目的是通過煤礦生產中的實際案例分析,讓同學們了解地質理論在煤礦中的具體應用,從而學會在生產中解決發(fā)生的地質問題。例如在講到地層的劃分對比時,就可以用石門揭開含高瓦斯煤層的施工中,如何預報掘進工作面距煤層的距離的案例來講解。這就涉及到煤層及上覆、下伏地層的巖性對比和厚度的關系,一畫圖就清楚了。通過該事例不僅講解了地層劃分對比的內涵,也分析了地層劃分對比的方法,同時又講解了預防盲目揭開煤層而產生瓦斯突出危險的一個重要方法,達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三)啟發(fā)式教學法是針對非地質專業(yè)學生對地質知識尚未入門的特殊情況而確定的。例如在講到地質構造時,因為比較抽象,就可以通過野外或井下地層的出露情況讓同學們思考為什么這些地層大多數是傾斜的或彎曲的?然后一步步的從理論上啟發(fā)他們:這是因為受到水平作用力后發(fā)生彎曲傾斜的結構。這樣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思考和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

        (四)設疑式教學法是在進行講解礦井水文地質工作時經常運用的一種方法。在講到礦井地質災害預防時,就可以假設一些問題,讓同學們結合講課內容進行思考。例如礦井井下突水的防治,就可以假設巷道掘進前方有一條斷層,我們應怎么辦?――通過學生自己的解答給出思路:首先要了解斷層性質、是否導水,然后要了解斷層位置,如果有突水可能就要進行井下探放水,為了探放水應該做好那些安全保障工作等等。這樣一系列解決問題的措施的提出不但給學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而且使學生從中學會了對井下地質問題的分析、處理的方法。

        四、結束語

        煤礦地質學是采礦工程、安全工程等專業(yè)必修的專業(yè)基礎課,屬于核心課程。實踐課程的培養(yǎng)目標是使學生了解和初步掌握與煤礦基建、煤礦生產有關的地質知識和礦井地質的工作方法,做好煤礦地質的教學工作,對培養(yǎng)學生閱讀和使用各種地質資料、地質圖件的能力,從而更好地為煤礦設計、基建、開發(fā)生產等階段服務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李風華.淺談《煤礦地質》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J].西部大開發(fā).2010.

        [2]吳志明.強化高職院校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之我見[J].南通職業(yè)大學學報.2007.

        第5篇:地質學基本概念范文

        [關鍵詞]普通地質學;小組合作;實驗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7)10-0028-04 

        普通地質學是地質類專業(yè)的入門基礎課,是地質類專業(yè)學生學習有關后續(xù)課程的基礎課程,而實驗課是普通地質學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實驗課不但教授理論知識,也傳授實際技能,同時還是礦物學和巖石學等后續(xù)地質課程學習的主要環(huán)節(jié),因此,其無論是教學方法還是考核方式都需要與時俱進。實驗課是普通地質學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綜合了理論和實踐技能內容。普通地質學課程包括理論課、實驗課及野外實踐教學三個環(huán)節(jié)。由于地質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實驗課就顯得尤為重要,是地質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實踐性教學環(huán)節(jié)。在教師的直接指導下,通過實驗課的實踐訓練,學生能獲得基本地質現象的感性認識,更好地掌握課堂所學的抽象理論知識,初步學會基本的地質工作方法,還能學會如何去思考,如何去理解、掌握地質現象,最重要的是培養(yǎng)對地質專業(yè)的興趣,學會科學的推理方法。[1][2]因此,重視實驗教學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本門課程的知識,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以及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普通地質學實驗課有四部分,分別是常見礦物鑒定、常見巖漿巖鑒定、常見沉積巖鑒定和常見變質巖鑒定,主要以礦物、巖石的肉眼鑒定實習為主。[3]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作為油氣地質及環(huán)境科學領域重要的人才培養(yǎng)基地、科學研究基地和學術交流基地,一直非常重視普通地質學課程的教學及學科建設工作,對學生的培養(yǎng)要求夯實基礎、提高動手能力;在教學學時緊張的情況下,要求保證實驗課程保障教學質量,為學生后續(xù)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目前,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為地球科學學院、石油工程學院和地球信息科學學院學生開設了普通地質學課程,學時均為48學時,其中實驗課程根據不同專業(yè)需要設置為10~12學時。 

        一、普通地質學實驗課教學現狀及存在問題 

        目前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普通地質學教學存在以下問題: 

        (一)實驗課目前為大班教學,師生間溝通時間有限 

        作為我校的專業(yè)基礎課,普通地質學主要教授學生地質學基本概念以及野外實際工作技能。現在每學期石油工程專業(yè)普通地質學課程學習人數大約為180~200人,由于師生比例較低,現在課程理論教學采取大班教學方式,集中講授理論知識。實驗課是對理論課所講知識的重要實踐環(huán)節(jié),要求授課教師與學生“面對面”進行指導,而大班實驗課教學只能提供有限的機會讓學生和實驗課教師單獨交流。為了適應實驗課師資力量不足、實驗室空間有限的情況(容納30~40人),建議開展實驗課小組合作的教學模式,從而增加師生互動以及學生之間交流。 

        (二)實驗課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以記憶學習為主 

        由于實驗課時間、空間有限,實驗課課堂教學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以記憶學生為主。2014年初我們收集了關于普通地質學課程的學生反饋意見。相關調查反饋結果顯示,學生希望在實驗課能夠由教師引導自學,并且能夠得到教師的指導與幫助,最不喜歡的是需要在短短的實驗時間內完成太多理論學習,缺少實踐鍛煉。 

        (三)實驗課成績考核評價缺乏科學性 

        在傳統實驗課考核方式下,評價學生學習程度的唯一標準是作業(yè)成績,而對學生綜合素質、實踐應用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評價十分缺乏。因此,學生在實驗課學習過程中普遍存在厭學現象,學生學習沒有動力,對課程缺乏學習興趣,逃課現象比較嚴重;并且學生作業(yè)存在抄襲現象,實驗課作業(yè)成績不能全面反映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這對于教學效果的實現是非常不利的。 

        高校基礎類課程是學生進行后續(xù)專業(yè)課程學習的基礎,在學生學習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特別是實驗課程,可以起到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加深鞏固課堂學習效果的作用。[4]但隨著教育理念和技術的不斷發(fā)展,高校教學也在不斷變化,實驗課程教學在新的環(huán)境下受到了很大的沖擊,學生不重視、課時量減少等因素都會導致實驗教學質量不斷下滑。在這種背景下,教師應該根據學科和學生的特點及時調整實驗教學內容和方法,借鑒國外課堂教學的先進理念和方法,提高教學效果。筆者根據自己的實際教學經驗,對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普通地質學實驗課程教學改革做了一些探討與思考,啟動教改項目來研究如何重建該課程,主要目標是改進實驗課的教學方法,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鼓勵學生積極學習,提高教學質量。 

        二、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方法的實驗課教學改革探索 

        (一)“小組合作學習”的理論基礎 

        “小組合作學習”興起于20世紀70年代初的美國,是目前被許多國家普遍采用的一種富有創(chuàng)意和實效的教學理論與策略體系,它具有區(qū)別于傳統班級教學的顯著特征。“小組合作學習”是以合作學習小組為基本形式,以小組成員合作性活動為主體,以小組目標達成為標準,以小組總體成績?yōu)樵u價和獎勵依據的教學策略體系。[5]“小組合作學習”包括以下幾個內容:(1)合作學習是以學習小組為基本形式的一種教學活動。合作學習并不排斥班級教學,但其特色在于小組活動的科學組織與展開。(2)它是以教學動態(tài)因素的互動合作為動力資源的一種教學活動,其中教學動態(tài)因素主要是指教師與學生。(3)它是一種目標導向的教學活動。所有的合作學習活動都是圍繞所要達成的特定的共同目標而展開的。(4)它是以團體成績?yōu)楠剟钜罁囊环N教學活動。合作學習通常不是以個人成績?yōu)樵u價的依據,而是以各個小組在達成目標過程中的總體成績作為評價與獎勵的標準。這種機制可以把學生個人之間的競爭轉化為小組之間的競爭,從而促進小組內部的合作,使學生在各自的小組中各盡其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fā)展。[6] (二)“小組合作學習”的基本策略 

        1.小組活動學習 

        課堂上的小組活動主要包括小組討論、合作創(chuàng)作和合作演示三種形式,每種活動都有特定的目標。小組合作活動將教學變成了一種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多向型互動,這種互動能夠有效調動所有參與者的積極投入,充分發(fā)揮每個人的聰明才智,激發(fā)高度的求異思維。[7]學生在這種多變互動與協作的群體活動中,能夠積極主動地學習和思考,通過小組討論集思廣益,學習新概念、加深理解,或者是遇到問題并尋找解決方案,提高學習自主性;通過小組成員分工合作,查找課程相關資料,針對授課教師布置的問題進行構思,設計學習思路和進行任務分配;最后通過合作演示的方式將自己的小組的研究成果展示出來,在交流信息、探討問題、分享成果的過程中,增長知識、提升能力、培養(yǎng)合作精神。 

        2.切塊拼接法 

        美國大學課堂上的切塊拼接式學習是通過伙伴教學的形式進行的學習活動,它是在斯拉溫的切塊拼接式學習的基礎上產生并發(fā)展而來的。切塊拼接式學習改變了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授課式課文講解模式,教師將課文切塊,由學生分組閱讀、合作備課、互教互學。[7]切塊拼接式教學強調的是學生自主學習的“主體地位”,授課教師自始至終都參與到學生的自主學習當中,給予必要的指導和幫助,創(chuàng)造一個動態(tài)的學習氛圍。每個小組不僅是學習小組,更是教研組,組中每個學生輪流擔任組長,以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感與集體榮譽感。組長與組員討論共同制定小組學習方案,小組成員在互教互學中學習知識,并且通過組員間的互助行為培養(yǎng)合作精神和領導力。 

        3.團隊研究式學習 

        研究式學習是模擬科學探究過程完成課題研究的一種情景式教學模式。美國大學課堂普遍采用團隊研究方式,一般由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制訂一個研究主題和一系列子課題,每個小組選擇一個子課題,分工協作,用一定時間尋找問題答案,完成研究報告,并且向全班報告和演示研究成果。[7]研究性學習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同時,教師主張學生積極運用發(fā)散思維去思考問題,而不是用書本知識進行知識灌輸。授課教師與學生之間、小組成員之間的互動,能夠激發(fā)起學生的創(chuàng)造精神、增強主體意識,學習體驗科學研究的過程,在這個過程當中學會收集篩選信息,并且提高人際交往能力。每個學生在自己的小組當中承擔一部分的研究任務,隨著課程學習的深入,學生的自身潛能能夠充分發(fā)揮,小組成員間的關系也會從剛開始的磨合階段進入到默契配合階段,這樣學生不僅能夠學習到新知識,也提高了多方面的能力。 

        4.小組調查法 

        小組調查法(GI)是最成功的一種任務專門化的小組合作學習策略,其代表人物是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的沙倫夫婦。在小組調查法中,學生在設計他們將要學什么和怎樣學的問題上具有重要作用。首先,他們按照對某一論題的共同興趣來組成合作學習小組,小組所有成員都積極參與設計如何研究他們的問題;然后,將任務進行分工,每一個小組成員都承擔一部分調查任務;最后,小組綜合和總結他們的工作,并向全班展示或匯報他們的研究結果。小組調查法適合于把獲得、綜合、分析信息融為一體的探究性問題的教學,如歷史、文學等學科的教學。[8] 

        (三)“小組合作學習”在普通地質學實驗課教學中的實施——以沉積構造和顏色實驗課為例 

        第一,合理異質分組。以石油工程專業(yè)普通地質學課程為例,實驗課一般安排在學期中旬。在學期期中考試結束后,授課教師根據期中考試成績并結合調查問卷對全班學生的學習興趣、特長愛好以及對普通地質學的掌握程度,充分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然后按照異質原則,根據實際情況合理進行分組,以4~5人的規(guī)模組建學習小組。為了更好地利用小組成員的特長,使小組合作學習能夠順利進行,在進行分組時應考慮以下幾個因素:(1)組員的性別。合作學習小組中不同性別的組員組合可以豐富小組考慮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而不同思維互相補充促進可以使認識更加充分,也可以充分發(fā)揮男女學生各自的性格特點及特長。(2)組員的能力。根據期中考試的成績可以大概了解班級學生對課程的掌握程度,從而選取掌握程度相對優(yōu)秀的學生帶動掌握程度稍微欠缺的學生,起到很好的幫扶效果。(3)組員的性格。如果同一學習小組內有的學生善于表達,樂于分享自己的觀點,有的學生性格相對內斂,前者可以帶動后者參與到小組討論當中來。 

        同時,由小組全體成員共同協商輪流擔任小組長的順序,小組長負責組織團隊活動,分配每次的學習任務、協調成員間的關系。這樣有助于提高每一位組員的責任心和領導力,也敦促小組中每個成員都遵守紀律,積極參與到小組活動當中來。 

        第二,教師教學引導。課前授課教師根據該節(jié)實驗內容設計出能夠綜合運用普通地質學基本知識的若干問題,問題可以由淺入深,有一定的思考價值和發(fā)散意義。實驗課程前,教師要利用一定時間簡要介紹實驗相關內容,向學生說明該節(jié)課程的基本要求及相關實驗課習題,并且引出該節(jié)實驗的作業(yè)及問題。隨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行設計學習方案和問題的解答思路。 

        在沉積構造和顏色實驗課當中,需要觀察并掌握層理構造、層面構造、化學成因的構造、生物成因的構造、變形構造、沉積巖的顏色六方面內容,這些內容在理論課學習中都已經講授過,授課教師需要帶著學生進行簡單的課程回顧,同時講述觀察描述的重點,隨后引出課程相關問題和探討。 

        第三,小組合作自學。每個小組要根據授課教師講授的重點內容及問題進行討論,小組長最終制定出學習方案并在課上進行自學;在完成作業(yè)時采取自愿優(yōu)先、組長分配任務的形式使每位小組成員都有明確的分工,如搜集材料、問題分配、PPT制作等。分工完成學習任務并根據需要在圖書館或上網查找相關資料,如果遇到疑問隨時請授課教師進行指導,從而達到對知識有深入理解和準確把握的目的。之后,授課教師把學生自學時遇到的問題以及答疑過的問題進行集中整理。上課期間,教師要觀察記錄每個學生在小組討論時的表現,并隨時了解各小組學習的進展情況和遇到的各種問題,并且有針對性地與學生進行交流。 第四,學習成果展示。小組成員在自學和小組討論的基礎上,共同完成教師布置的問題及作業(yè),以PPT報告和紙質作業(yè)的形式提交學習成果。每組小組長走上講臺,借助PPT進行報告,向全班展示其小組學習成果,其余報告人擔任評審成員進行打分。學生可針對其他小組做的報告提出相關問題,借鑒學習其他小組的優(yōu)點。 

        第五,教師總結點評。教師在聽取每個小組合作學習成果報告之后,結合學生在進行小組討論時的表現和評審小組的評分情況,用一定的課時對各小組的合作學習情況進行評述,指點迷津,必要時進行補充講解,對學生存在疑問的內容給予指導,確保問題的解決。在最后的評價階段,教師一般以表揚和激勵為主,同時對于個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暴露出來的問題要及時進行批評和糾正。[5] 

        三、小組合作學習法的應用效果 

        (一)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資助探索能力 

        “小組合作學習”能夠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確立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學生通過查找資料自學或小組內討論獲得的知識是經過自己的思考和再創(chuàng)造而主動獲取的,他們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會更加深刻、運用也更加靈活,學習自覺并且富有興趣,不容易走神分心。學習過程中唱主角的始終是學生,整個課堂氣氛生動有趣,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學習和訓練的積極性,使學生最大限度地獲取并且記憶相關知識。 

        (二)提升學習的合作能力,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領導能力 

        對于傳統學習方式的“單兵作戰(zhàn)”法,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習小組是一個整體,組員之間必須同心合力,才能配合默契,達到最好的學習效果。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出現了問題,掌握程度好的學生要學會照顧掌握程度稍欠缺的學生,先完成的學生要照顧速度慢的學生,否則小組的整體利益將無法保障。要采取輪流當組長的方式,讓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組長;組長制定學習計劃和方案,分配給組內每個學生不同的任務,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邏輯性和領導能力。 

        (三)發(fā)掘學生自身的潛能,提高學生學習邏輯能力 

        “小組合作學習”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學會思考,能夠積極主動地提出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同時,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不是把書本上的觀點強加給學生,而是主張學生積極運用發(fā)散思維,引導學生能夠按照學習的邏輯先后順序進行自學,同時鼓勵學生能夠提出不同的觀點和疑問,以自己獨特的視角來發(fā)現問題并且通過教師引導從而解決問題。在小組共同學習討論當中,學生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據,教師就可以對其進行鼓勵并將問題和學生觀點分享給全班同學,這樣不僅可以使“小組合作學習”的效果得以實現,同時可以提升整個班級的學習氛圍,使學生的自學能力得到充分發(fā)掘。 

        (四)改變了傳統的考核方式,教師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學生 

        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每個學生都是被評價者,同時也是評價的參與者,學生可以找出自己的優(yōu)點和不足,對比其他小組完成情況找到自己小組存在的不足;學習其他小組的優(yōu)點,找到自己小組今后的努力方向,從而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任課教師不僅可以從卷面作業(yè)完成情況考核每個小組的成績,并且能夠將時間和精力更多地投入到學生在完成作業(yè)過程中的表現上,可以更全面深入地了解每一個學生,從而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全面評價,目的主要是通過激勵性評價,給予不同學生個性化的指導,讓每個學生的長處都能在小組中發(fā)揮出作用,并且給予一個合理的平時表現分數。 

        四、結語 

        根據學生的反饋以及實際的教學效果來看,普通地質學實驗課“小組合作學習”取得了一定成效,學生的學習熱情明顯提高了,課堂參與重心也從授課教師向學生轉移。在普通地質學實驗課中,我們將繼續(xù)使用這種“小組合作學習”教學形式。“小組合作學習”可以增加學生積極主動學習和思考的能力,挖掘學生的自學潛力,拓展學生思維。授課教師在教學方面需要做更充分的準備工作,才能引導學生更深入地思考,提升教學質量,提高教學效果。如何更好地設置問題并吸引研究生參與到課程助教工作中,是我們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 參 考 文 獻 ] 

        [1] 王家生,謝樹成,龔一鳴.普通地質學野外和室內實踐教學改革與體會[J].中國地質教育,2009(2):79-82. 

        [2] 周鼎武,賴紹聰,張成立,等.地質學實踐教學新體系[J]. 中國地質教育,2006(4):47-53. 

        [3] 舒良樹,解國愛,王博,等.新形勢下普通地質學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建設的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12(4):143-147. 

        [4] 劉學鋒,張偉偉.理工基礎類課程教學改革探索——以力學課程為例[J].大學教育,2017(1):6-8. 

        第6篇:地質學基本概念范文

        【關鍵詞】煤炭地質;遙感技術;創(chuàng)新分析;探測識別

        由于煤炭地質的復雜性、多樣性,我們往往會在開發(fā)煤炭的過程中出現不合理開采、不高效利用的現象,這樣就會造成煤炭資源的浪費,甚至會導致不必要的人身傷亡和財產損失。所以在合理開采煤炭資源時,還要利用現代先進的科學技術來輔助煤炭的勘探、開采及災害防御。其中,對于煤炭地質的遙感技術就是重要的應用手段之一。

        一、遙感技術的概念特點

        (1)基本概念。遙感技術是20世紀60年代興起的一種探測技術,是根據電磁波的理論,應用各種傳感儀器對遠距離目標所輻射和反射的電磁波、紅外線和可見光等信息,進行收集、處理,并且最后形成影像,從而對目標物體及其附近各種景物進行探測和識別的一種綜合技術。(2)主要特點。一是直觀性和整體性。通過遙感設備的拍攝處理,我們所獲得的傳輸影像是非常清晰生動的,并且具有很明顯的直觀性和全面的整體性。二是收集手段多,信息量大。人們可以運用不同波段以及各不相同的遙感儀器設備,來探測識別目標物體,用以獲得我們所需要的信息。技術人員不但能夠探測地球表面的環(huán)境性質,而且可以探測到目標物內部一定的深度。所以說遙感技術的信息手段很多,信息容量非常大。三是受地面條件限制較小。相較于傳統的探測技術,遙感技術所探測收集的信息可以不受冰川、高山、沙漠及惡劣環(huán)境的影響,能夠順利完美的完成既定任務。四是獲取信息的效率高、周期短,而且探測范圍較廣。

        二、遙感技術的實際應用

        (1)煤炭地質的探測繪圖。一是地形圖的及時更新。現在我們生活的實際地形圖已經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這就要求我們及時更新地形圖,以滿足實際的工作需求。我們發(fā)射到太空中的衛(wèi)星可以通過遙感技術傳輸清晰的影像過來,其數據的時效性強,探測范圍廣。這一手段已經成為我國獲取更新國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圖的重要途徑。此外遙感技術還可以探測識別國家的基礎地理信息,及時更新各不相同種類、多種多樣尺度的數據庫。二是煤炭地質圖的獲取編制。在開采煤炭的過程中,開采團隊需要較高精度的煤炭地質圖。我們需要在煤炭地質填圖時,做到有的放矢,突出重點。工程技術人員可以把遙感技術測得的影像作為依據,通過多元地學進行信息的綜合分析和適當處理,以提取含煤地層、控煤構造、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和環(huán)境地質信息為重點,進行煤炭資源的地質填圖;再依據野外填圖獲取的地質信息資料,運用相應的軟件編制煤炭剖面圖和柱狀圖。除此之外,遙感技術還應用在對煤炭資源、水文地質、煤層氣調等的調查評價及對小煤窯的實際生產情況進行監(jiān)控調查。(2)煤炭地質災害的調查評估。依據煤層自燃的地質規(guī)律,把遙感技術作為必要手段,建立煤礦區(qū)的動態(tài)監(jiān)測系統,從而為煤礦區(qū)的防火防災、監(jiān)測治理提供了重要依據。技術人員還應該通過地質災害的易發(fā)程度,經過綜合分析研究,編制地質災害危險性分區(qū)評估圖,提出相應的防治方法策略。還要分析遙感影像查明煤層突水的走向、性質和規(guī)模,進而確定突水的控制寬度和流量。(3)煤炭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污染監(jiān)測。遙感技術在煤炭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污染監(jiān)測中主要應用在煤礦區(qū)的環(huán)境檢查,開采高硫煤導致的酸沉降污染調查和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重建及土地復墾等方面。其中環(huán)境檢查就是運用遙感技術獲取固體廢棄物、粉塵污染、水體污染和土地污染的信息,明晰污染的程度范圍,從而為以后的綜合治理提供理論依據。

        三、遙感技術的發(fā)展前景

        (1)“3S”技術一體化。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系統著三者之間的關系是相鋪相成,密不可分的。遙感技術可以更新地理系統中的數據,地理系統支持遙感影像的分析表達,全球定位可以提供精確位置和高程模型。煤炭地質的遙感技術應該與時俱進,緊跟“3S”一體化的腳步,促進煤炭資源的產業(yè)化、現代化發(fā)展。(2)數字煤炭信息領域。隨著全世界的信息化發(fā)展,煤炭地質的遙感技術也要逐步走向綜合化、智能化和多功能信息化。煤炭行業(yè)要開拓數字煤炭的信息領域,以信息數據庫基礎,運用電子計算機進行現代分析、數據采礦、礦山規(guī)劃和資源評估,從而為煤炭的開發(fā)利用提供技術支持和有利工具。(3)健全技術創(chuàng)新機制。在進行煤炭地質遙感技術創(chuàng)新的同時,還要健全遙感技術的創(chuàng)新保障機制。煤炭行業(yè)必須統籌規(guī)劃,明確層次,用來完善煤炭地質的遙感技術創(chuàng)新體制。還要重視煤炭地質學科建設,健全多元化投資新機制,形成自主有效的創(chuàng)新機制。

        參 考 文 獻

        第7篇:地質學基本概念范文

        [關鍵詞]結晶學與礦物學改革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97(2009)1120171-01

        《結晶學與礦物學》一直是地質學科最基礎的主干課程之一,與其他地質課程密切相關,是巖石學、礦床學、礦產勘查學、構造地質學、古生物地史學等專業(yè)課的先行課程。但在學習過程中多數學生反映結晶學抽象難懂,礦物學龐雜難記,特別是對相似礦物模棱兩可,使學生產生畏學、厭學情緒。為了改變現狀,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筆者在“結晶學與礦物學”課程教學中,進行了探索和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明確課程目標,突出核心內容

        《結晶學與礦物學》傳統教學大綱要求學生通過學習,掌握晶體微觀生長規(guī)律、宏觀形態(tài)對稱和晶體各對稱要素的基本知識;掌握常見礦物的化學成分、形態(tài)、物理化學性質、成因、產狀等的基本知識;重點掌握常見礦物的鑒定特征,為學生畢業(yè)從事地質礦產工作提供必備的知識和技能。

        筆者從幾年的教學過程中和用人單位的反饋中了解到,對于高職類國土資源調查專業(yè)的教學來講,應該把重點放在基本理論、基本技能和野外實踐上,理論密切聯系實際;近幾年,由于高校改革的要求,課程的課時量也減少了不少。針對各種實際情況,筆者對該課程重新進行了定位,明確課程的主要目標:(1)掌握必要的結晶學和礦物學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識;(2)教學與生產緊密結合,在教學中突出野外實踐能力;(3)利用現代教學手段,將枯燥的教學內容變得生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二、改進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改進的著眼點應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課堂上能夠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積極熱情地獲取老師傳授的知識,以求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傳統的教學方法習慣于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常常是老師一個人講,同學們記筆記,不能有效的達到教學目標。針對《結晶學與礦物學》的課程特點,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經常使用“啟發(fā)式”教學方法,教師不再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唯一載體或主宰,而是學生學習的引路人。在每遇到一個知識點的時候,通過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思考,給學生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間和時間進行提問和討論,讓學生動起來,主動思維、積極回答問題,包括只需快速隨機口頭回答的簡單問題和需要幾分鐘計算和思考后才能回答的問題。通過布置課后作業(yè),指導學生課后進入實驗室,在與標本接觸的過程中更好的理解知識點。

        積極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彌補過去難以用語言和文字來準確形容千姿百態(tài)的礦物不足,為這門古老了學科增添了活力。《結晶學與礦物學》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有大量的圖片、動畫和視頻內容,非常適合于應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教師將課堂上需要的圖形、圖像、動畫、音頻、視頻等放在計算機上,課堂上可根據需要隨時調用和顯示相應內容,而不必每節(jié)課都帶上一堆的幻燈片和掛圖,也不需要在黑板上大量的進行板書。比如以前只能通過想象晶體、礦物的形成過程,現在可以通過形的一些畫面來展示晶體質點的生長、排列,礦物冷凝、結晶的過程,使之更加生動形象,靈活多樣。這種形象、逼真的多媒體教學形式不僅輔助了課堂教學,而且大大提高了學生對課程的興趣和對教學內容的理解,以及教師的授課效率。

        三、加強實踐教學

        高職類國土資源調查專業(yè)學生主要是面向野外地質隊而培養(yǎng),對于動手能力要求非常高。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由于很多設有高職國土資源調查專業(yè)的院校都是由過去中專轉制而來,在傳統課程大綱中對于理論知識要求都偏高,制約了實踐教學。針對這種情況,改革課程內容,加強實踐教學非常必要。如將50%的學時定為實驗學時,實驗和實踐教學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深刻理解地質學中抽象的概念,同時對鞏固課堂學習內容,提高了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和實際操作能力起到重要作用。

        (一)增設一周的礦物綜合鑒定實習。除了在課程學習過程中的實驗課以外,在《結晶學與礦物學》的課程結束后,為了鞏固所學知識,強化訓練,開設一周的礦物綜合鑒定實習。至少擺出六套各60種標本及部分對應的薄片,全班分成六組,每組鑒定一套。讓學生按照先單礦物,再到組合礦物,先肉眼觀察,再到立體顯微鏡下觀察,最后使用簡單化學試驗的程序進行。重點放在肉眼鑒定上,用肉眼鑒定礦物是每個學生應該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也是學習礦物的一種科學方法。當學生從事實際鑒定未知礦物時,如果能利用肉眼首先確定它所屬的大類,那么就能進一步根據該大類的族種、鑒別特征進行快速鑒定出其名稱。鑒定的步驟可以先光澤再硬度,然后結合顏色和形態(tài)等特征進行。如金屬光澤的礦物可能為自然元素、硫化物或氧化物等,不會為硅酸鹽,再根據硬度大小劃分出大于小刀還是小于小刀(也可配合指甲刻劃)。如果大于小刀就可能以復硫化物為主,小于小刀則以單硫化物為主。小于小刀且是銅黃色調塊狀的,就應該進一步鎖定范圍為黃銅礦、雌黃鐵礦或者斑銅礦,然后再根據色調深淺和表面有無錆色進行確定。

        (二)開放實驗室。很多設有國土資源調查專業(yè)的院校該專業(yè)都是個歷史悠久的專業(yè),專業(yè)實驗室多,標本齊全,利用這一優(yōu)勢,應該定期開放實驗室,讓學生可以利用課外活動時間到實驗室看標本,使用實驗器材,有問題可以及時從值班的實驗老師那里得到解決。

        四、建立有效的考核機制

        對學生進行學業(yè)成績考核,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考核既是對學生平時學習情況的檢查,也是班級形成良好學風的關鍵,故建立行之有效、公平公正的考核機制是一門課程教學能否成功的重要一環(huán)。

        《結晶學與礦物學》課程成績由三個部分組成:平時成績、理論考試成績和標本考試成績。

        平時成績占總成績的20%。包括學生出勤情況、課堂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實習報告和作業(yè)完成情況。標本考試成績占30%。標本考試考查學生實際應用能力,考試形式為對不同種類的部分未知礦物進行鑒定,填寫鑒定報告;同時口試1~2個小問題。理論考試成績占50%。考試的內容從大綱所規(guī)定的知識中提煉,課程教學小組根據大綱要求建立理論考試試題庫,逐漸形成了題量大、覆蓋面廣、分析型問題多、死記硬背內容少的理論試題庫。理論考試考查學生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概念。考試時從試題庫中不同題型進行隨機抽取組合而成。考試采用閉卷形式。

        經過多年的實踐證明,以上《結晶學與礦物學》課程的改革探索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受到了學生的普遍贊譽,既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也使得畢業(yè)生的野外礦物巖石鑒別能力得到了用人單位的好評。當然,每一門課程的教學都是在不斷的改革中不斷的完善,《結晶學與礦物學》的課程改革是一項長期的過程,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還需不斷的改革,不斷地提高。

        參考文獻:

        第8篇:地質學基本概念范文

        1 引言

        古生物學是研究地質時期生物的形態(tài)、構造、分類、分布、起源及進化的科學,是地質學的一門分支學科,因此,長期以來,“古生物學”課程一般都在地質院校和綜合性大學的地質系設置,而生命科學學院或生物系很少設置本門課程。但古生物學同時也是一門跨生物學和地質學的交叉學科,生物學中的一些系統學問題,如生命的起源與演化、被子植物的起源與演化等問題都有賴于古生物學的研究。本文將介紹生命科學學院生物科學專業(yè)開設“古生物學”課程的意義、教學特點以及通過三個學期的教學嘗試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2 生物科學專業(yè)開設“古生物學”課程的意義

        隨著學科之間的不斷交叉和滲透,古生物學和現代生物學的關系越來越密切。生物學中的一些系統學問題,如被子植物的起源等問題都有賴于古生物學的研究。中國是古生物化石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長期以來在國際古生物學界的地位舉足輕重,尤其是近十多年來通過古生物學和生物學的交叉研究,相繼在生命起源、鳥類起源及被子植物起源等問題的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令世人矚目。如云南澄江動物群中最早脊索動物的發(fā)現、遼西帶羽毛的恐龍—中華龍鳥的發(fā)現等等,這些成果相繼在“science”、“nature”上發(fā)表數十篇論文。

        長期以來,“古生物學”課程一般在地質院校和綜合性大學的地質系開設,而生命科學學院或生物系很少設置本門課程。由于生命科學學院生物科學專業(yè)高年級學生已經掌握了相關的現代生物學知識,因此在生物科學專業(yè)開設本課程,將能使本專業(yè)的學生更加系統地了解地球生命的起源以及生物界由簡單到復雜、由水生到陸生進化的地質歷程,并及時了解國際古生物學和生物學交叉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因此本課程的開設對開闊生物科學專業(yè)學生的視野,啟發(fā)他們認識生物學和古生物學交叉領域一些重大科學問題,進而發(fā)現并探索一些新的問題等都具有積極的意義。

        3 生物科學專業(yè)“古生物學”課程的教學特點

        地質院校和綜合性大學地質系開設的“古生物學”課程的教學特點,主要是介紹不同地質時期發(fā)現的各門類動、植物化石的形態(tài)特征,因此主要是形態(tài)分類方面的。編寫的“古生物學”教材一般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通論主要介紹古生物學的基本概念、化石的形成過程、化石類型、生物的演化以及古生物學的任務;第二部分各論主要介紹各門類化石,包括:原生動物門、海綿動物門、古杯動物門、腔腸動物門、苔蘚動物門、軟體動物門、節(jié)肢動物門、棘皮動物門以及古植物等各個門類。

        但生命科學學院生物科學專業(yè)的學生在三年級以前已經系統地學習了動物學和植物學課程,對動、植物的形態(tài)解剖特征以及系統分類已經有了比較全面的了解,因此生物科學專業(yè)的“古生物學”課程如果還是象地質院系一樣介紹系統分類,勢必會造成很多重復,學生也會感覺枯燥而沒有新意。基于此,生物科學專業(yè)的“古生物學”程教學應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在系統介紹地質時期主要化石門類的基礎上,重點介紹與生命科學密切相關的一些科學問題和最新研究進展,以及地質時期生命演化的主要歷程。同時,還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通過野外親自采集化石標本和室內鑒定研究,增加學生的興趣。

        生命科學學院生物科學專業(yè)“古生物學”課程講授的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四個方面:地質時期主要的動物和植物化石門類;生命演化的五個主要階段的特征,包括藻類和無脊椎動物時代、裸蕨植物和魚類時代、蕨類植物和兩棲動物時代、裸子植物和爬行動物時代、被子植物和哺乳動物時代;各主要時代生物界的特征以及主要門類動、植物的起源與演化;野外認識地層及化石的產出狀況,采集并鑒定、描述和研究化石。

        4 教學效果及今后展望

        為了進一步拓展生命科學學院生物科學專業(yè)學生的知識面,作為教學改革嘗試,本文作者于2003年提出申請,為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科學專業(yè)高年級本科生(三年級)開設“古生物學”選修課,同年得到學校批準,并于2005年度第二學期在2003級生物科學專業(yè)正式開課,共有33人選修了本課程,成為該學期生物科學專業(yè)選修人數最多的課程之一。其后2006和2007年度選修本門課程的人數均達到了50人,從中反映了本門課程在生命科學學院的影響在不斷擴大。

        根據上述教學特點,本門課程理論課主要介紹古生物學基本原理、常見化石類型、重要門類生物的起源與演化、地質時期生命演化的主要歷程以及我國古生物學研究在國際上的地位和貢獻等;野外實習主要帶領學生到廣州近郊花都花東鎮(zhèn)認識地層和巖性,了解化石在野外地層中的產出狀況,親自采集動、植物化石標本,初步掌握采集化石的技巧,并能初步判斷哪些地層中可能含有化石;室內實習主要讓學生認識各種常見化石標本,并親自鑒定自己從野外采集回來的動、植物化石,然后進行形態(tài)描述和初步的研究。

        具體教學方案如圖1:

        第9篇:地質學基本概念范文

        [關鍵詞]民俗文化旅游;地質旅游;資源整合

        [中圖分類號]F1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1)48-0105-02

        1 民俗文化旅游與地質旅游融合的重要意義

        1.1 民俗文化旅游發(fā)展面臨的窘境

        在國外,尤其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民俗旅游已成為世界各國宣傳、發(fā)揚文化傳統的重要手段,民俗旅游與文化旅游融為一體。但在我國民俗旅游開發(fā)迅猛發(fā)展的背后,制約其發(fā)展的不利因素也同樣顯著,其中尤為重要的一點就在于缺乏規(guī)劃、全面開花的民俗文化旅游,多采取犧牲生態(tài)環(huán)境為代價的掠奪式開發(fā)手段,以至于環(huán)境損耗和地方文化同化的惡果逐漸凸顯,旅游資源質量及吸引力漸趨下降。總體而言,民族地區(qū)特別是中西部民族地區(qū)的民俗文化旅游開發(fā)非但未能給脆弱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帶來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促進作用,反而使文化生態(tài)與自然生態(tài)均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壞,與世界“三N”(Nature、Nostalgia、Nirvana,自然、懷舊、天堂)的旅游潮流完全是背道而馳,由此看來,民俗文化旅游亟待新鮮元素的加入以謀求新的發(fā)展與進步。

        1.2 民俗文化旅游資源與地質旅游資源整合的重要意義

        地質旅游是近年來新興的旅游方式,起源于地質旅行活動,現已發(fā)展成為以地質內容為主,涵蓋礦產、古生物、地震等多種類型的觀光性質的科學旅游。我國西南地區(qū)地質地貌形態(tài)多樣,地質旅游資源得天獨厚,應用地質旅游方式可在旅游市場中形成嶄新的亮點,并由此牽頭整合區(qū)域內多種旅游資源,實現旅游資源的綜合性開發(fā)。具體來說,民俗文化旅游與地質旅游的資源整合優(yōu)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四點:

        (1)豐富旅游資源開發(fā)項目,走旅游資源綜合化開發(fā)道路。地質旅游以山水為特色,通過整合西南省份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可對“七彩云南”“多彩貴州”形成最生動的詮釋,最終形成區(qū)域特色旅游優(yōu)勢,對旅游產業(yè)及相關產業(yè)發(fā)展構成助推作用。

        (2)地質旅游可實現區(qū)域旅游資源優(yōu)勢的最大限度發(fā)揮,成為全國旅游市場競爭中的特色項目、優(yōu)勢項目,樹立品牌效應,實現旅游產業(yè)的跨越式發(fā)展。僅貴州目前就已有興義、綏陽雙河洞、關嶺化石群、織金洞等8處國家地質公園,以及“十二五”期間申報的貴州三疊紀世界地質公園,烏江―梵凈山世界地質公園,建設發(fā)展的喀斯特石漠化生態(tài)深度游、“水高原”生態(tài)旅游品牌,都可由此全面帶動貴州旅游發(fā)展,以世界級的旅游品牌號召力搶占這一獨特的資源品牌高地,由此促進貴州民族旅游的優(yōu)化整合。

        (3)民族旅游與地質旅游的資源整合可彌補西南地區(qū)民俗文化旅游的諸多欠缺。如交通問題,地質景點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相對完善,兩者的結合可使民俗旅游景點的硬件優(yōu)勢得到補充。比如喀斯特景區(qū)萬峰林、頂效貴州龍博物館與布依村寨民俗游連成一體后,既節(jié)省了旅游時間、路程,又豐富了路線內容。

        (4)民俗旅游與地質旅游的整合可提升民俗文化旅游的檔次和內容。二者均明顯地表現出知識性、文化性的旅游特征,旅游資源的優(yōu)勢整合可使民族文化在文化內容層面上提升至更高的科學性層次,在地質旅游的自然科學元素中深入人文感性色彩,更可以體現出西南少數民族文化與人文景致的原生態(tài)特色,如黃果樹瀑布節(jié)就將民族歌舞表演和唱山祭水大典糅合起來,形成了人文資源與山水形勝融合的特色旅游。

        2 民俗文化旅游與地質旅游融合需注意到的問題

        在將已成熟發(fā)展的民俗文化旅游與新興旅游形式――地質旅游相融合的過程中,必須注意到地質科普旅游與旅游地質是兩個不完全相同的概念,莊壽強等研究者指出,“凡是有石頭的地方都可能開展不同形式和內容的地質旅游”。而目前我國現有的地質公園建設的主流思路是旅游地質而非地質旅游,如 “寒武系―震旦系地層界線”、 “三葉蟲化石點”等類似景點在本質上仍歸屬于地質范疇。在將地質旅游景點溝通串聯起來時,應當拓寬地質旅游思路,組合為不同的地質旅游類型,如探奇型連貫式地質旅游、引喻型插入式地質旅游等。因此,啟動地質旅游產業(yè)的關鍵在于思想創(chuàng)新、理論創(chuàng)新。

        3 民俗文化旅游與地質旅游融合的對策建議

        地質旅游凸顯的不僅是科學性,更要求的是旅游性、文化性。民俗文化旅游與地質旅游融合的發(fā)展應當體現出以新帶舊、以新促舊的旅游資源發(fā)展思路,以地質文化為特色,整合民族旅游資源,樹立旅游品牌,進而全盤帶動地區(qū)旅游資源整合,走特色化發(fā)展道路。

        3.1 開展旅游理論與規(guī)劃研究,探討旅游資源整合的契合點

        地質旅游是一種新興的旅游方式,其開發(fā)建設仍處于零啟動狀態(tài),無成熟模式或案例用于借鑒。開發(fā)地質旅游首要的問題在于發(fā)展資源開發(fā)、地質公園建設等基礎理論研究,對學科交叉部分如民族、地質等加以深入探討,現階段亟待處理的重點問題就是以地質旅游開發(fā)為契機,實現旅游資源的總體整合。其中,民族旅游與地質旅游融合的方式,必須做到兼顧“主動”與“被動”,所謂“被動”整合,是指地質旅游規(guī)劃建設必須避免走重新建設、重復建設的老路,要善于組合、利用現有的旅游資源及基礎設施,包含民俗文化游已建、在建項目資源在內,一次性規(guī)劃到位,突出地質特色和地貌特點。“主動”整合所代指的則是地質旅游的發(fā)展應當主動整合民族旅游元素,豐富旅游線路資源,打造“七彩云南”“多彩貴州”旅游資源建設的新熱點。

        3.2 合理規(guī)劃地質公園建設,為民族旅游資源發(fā)展預留空間

        地質公園建設是保護不可再生的地質遺跡資源的重要途徑,對拓展旅游空間、促進區(qū)域經濟發(fā)展,實現地質資源可持續(xù)利用均具有重要意義。從西南地區(qū)地質公園建設來看,貴州省是我國國家級地質公園最多的省份,有興義、綏陽雙河溶洞、織金洞、六盤水、烏蒙山等多達8處的國家地質公園。在依照《中國國家地質公園建設技術要求和工作指南》(2002)開發(fā)建設的過程中,作為民俗文化旅游資源融合的重要元素,地質公園建設必須充分地考慮到公園建設與民族旅游資源發(fā)掘的深度、寬度問題。一方面西南地區(qū)豐富多彩的民族資源可為地質旅游主要是地質公園增添文化元素,民族旅游也可搭乘地質公園世界級品牌建設的契機找尋到恰當的宣傳、推介平臺,這也是當前地質公園建設與地質旅游發(fā)展中值得嘗試的一條可行道路。另一方面,正所謂“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地質旅游的觀賞性和娛樂性相比較來說,是較為有限的,融入民族文化元素,即是情理之中的問題,前文提及的貴州省國家地質公園,其所在區(qū)域均分布有不同的少數民族,如興義的布依族,平塘的布依、毛南和苗族等;云南玉龍黎明―老君山國家地質公園周邊有納西族等。

        3.3 整合民俗文化與地質旅游資源,打造精品線游路

        精品旅游線路在區(qū)域旅游資源開發(fā)的“窗口”,對區(qū)域旅游資源開發(fā)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規(guī)劃精品線路必須符合4項基本特征:代表區(qū)域旅游特色,線路集中,時間緊湊,觀賞性、娛樂性強。毋庸置疑,單純的民俗文化游或地質旅游都無法適應精品旅游線路的建設要求,統籌開發(fā)、資源整合,才能使地質旅游與民族旅游形成產業(yè)龍頭的帶動作用。如云南麗江景區(qū)黃山――白沙鄉(xiāng)村民族文化旅游帶就將玉龍雪山、納西民俗文化、茶馬古道等品牌有機地糅合為一體;貴州的關嶺――興義的古生物化石考察路線,同時也可成為新的苗族、布依族文化旅游線路,經貴黃高速公路將關嶺三疊紀海生爬行動物化石群、興義貴州龍化石群、花江大峽谷、貞豐雙乳峰、黃果樹瀑布等典型地質景觀串聯起來,配合以沿線各少數民族的民俗文化資源,如興義布依族的八音坐唱、砍嘎、趕鬼場等,對當前的旅游線路改造均具有一定的參考和借鑒價值。總的來說,民俗文化旅游與地質旅游必須整合規(guī)劃才可能形成優(yōu)勢品牌,精品建設才能促進區(qū)域旅游產業(yè)的整體發(fā)展。

        3.4 綜合開發(fā),充分發(fā)掘旅游資源的附加值

        在民俗文化旅游與地質旅游的結合中,地質旅游相對來說,投入少、起點高,開發(fā)難度大。在以地質旅游的品牌效應重新帶動民俗旅游發(fā)展的過程中,二者應當互為補益,走綜合開發(fā)道路。其中的關鍵就在于旅游資源的配套開發(fā)建設,形成強勁的產業(yè)帶動力。譬如貴州地質旅游可適量開發(fā)觀賞石資源、古生物化石模型等,周邊的苗族蠟染、刺繡或其他民族手工藝品開發(fā)也有待于進一步形成規(guī)模。只有將旅游商品收入提升至旅游經濟總量的40%以上,這才是正常、可持續(xù)的旅游資源開發(fā)模式。

        4 結 論

        綜上,民俗文化旅游資源與地質旅游資源的整合是當前深入挖掘旅游資源潛在效益的重要方法,是旅游二次創(chuàng)業(yè)的優(yōu)選途徑。以新帶舊、以新促舊,對于各地民俗文化旅游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重要的經濟意義和社會意義。而在具體實踐中,仍需進一步改進與完善相應的旅游資源整合方案,以期探索出更適應地區(qū)社會經濟及旅游產業(yè)健康持續(xù)發(fā)展的道路。

        參考文獻:

        [1]盧志明,郭建強等.地質公園的基本概念及相關問題思考[J].四川地質學報,2009(23).

        [2]王長生.暫緩開發(fā)――地質遺跡資源開發(fā)利用中的一個重要原則[J].四川地質學報,2005(25).

        [3]劉德謙.鄉(xiāng)村旅游、農業(yè)旅游與民俗旅游――關于鄉(xiāng)村旅游、農業(yè)旅游與民俗旅游的個人診釋[J].昆明大學學報(綜合版),2005(Z).

        [4]劉瑞,蘇維詞,滕建珍.貴州鄉(xiāng)村生態(tài)旅游發(fā)展構想[J].生態(tài)經濟,2005(6).

        [5]李家清.武漢旅游資源深度開發(fā)與整合的探討[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版),2001(35).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中文字幕乱在线伦视频高濑 | 在线欧美日韩亚洲国产一区 | 亚洲色大情网站久久久 | 亚洲成a人a∨久在线观看 | 久久国产免费福利永久 | 亚州精品在线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