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設計中的空間概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主題空間;主題空間設計思維
一、主題空間概念
(一)主題空間定義
“主題空間”是通過主題為標志的空間場所,使得空間擁有一個或多個的主題構想和主觀意義。希望人們身臨其中的時候,經過觀察和聯想,進入期望的主題情境。每一個空間作品都會有一定的設計主題,主題的體現形式多樣,有特定的概念主題,也有單純的形式主題。而這些并不代表就是“主題空間”。主題空間和傳統空間在概念上的區別在于主題的主次位置的不同。在傳統的空間設計中,無論概念主題還是形式主題,都是為空間形式和空間功能而服務的,主題的定位也是因空間的現存條件而取定。在主題空間中則不同,主題的定位是概念的,空間形式和空間語言由空間主題而定,為特定的空間主題服務。需要對主題性質特征進行啟發式思考,首先要有針對性、有選擇地調動,組織多種材料與技術方法,尋求體現主題的多種可能性。在一定的文化、審美觀念形態下,通過大量以材料和技術方法為支撐的形態、色彩、肌理以及有意味的形式語義探索,綜合比較,解析重構,最終形成能夠準確、清晰地闡述主題。諸如海洋主題餐廳、電影文化酒店、太空奧秘主題公園等等。
(二)主題空間的特點
我們可以歸納出幾個關于主題空間概念的特點:第一,主題空間概念大多是源于對問題的分析,或者至少是因問題的刺激引導而產生的;第二,主題空間概念在特性上是屬于概括及初步性的;第三,主題空間概念需要而且必須蘊涵更進一步的發展。在任何一個空間主題上,有許多的概念互相結合,進而形成了涵蓋整個空間的主題。傳統上,空間的主題是設計者對于空間概念設計條件的回應。空間主題在這時候是扮演將抽象問題陳述出來,進而發展為具體空間概念的工具。主題存在于每一個設計中,存在于設計條件中,或是存在于設計者對問題的認知中。主題構思可為設計程序及成果界定出發展方向,并可以在設計過程的任何階段發展,以任何尺度出現,更可有若干來源,具有層次組織的特性以及內在本質上的問題。
二、主題空間設計思維
(一)主題空間設計思維概念
在空間設計過程中,我們須按照分析問題、提煉要素、解決問題、最后形成一個完整空間的步驟來完成整個設計過程。功能分區、空間規劃、交通流線與表現造型,以及與環境的互動和空間構造體都是根據空間設計所含括的要素歸納出來的一些概括性范疇。大部分空間形式所考慮的內容也可以很容易地歸納在這幾個范疇之中,這些范疇同時也包含空間設計中的主要事物。無疑地,每一個設計步驟過程都需要有設計者主觀思想的主持,這個主觀思想就是空間設計思維。主題空間設計思維,既是設計者的主觀思想圍繞空間主題而生成,由主題延伸至空間,再由空間轉化主題形式,以主題做為設計主導思想,對空間進行改造、整合的思維過程。主題空間的主題是概念的,由主題確定空間形式,由主題提煉元素,由主題引申至空間功能。
(二)主題空間設計思維的形成
主題空間設計的成功是源于設計時判斷的正確,而設計起始正是決定一切設計選擇以及解決方向最重要的時刻。對在主題空間設計時所產生的起始思想,可能采取一種被動的角色。他希望從主題中吸收消化設計資料,然后等待設計構想從意識中“冒出來”,或者也可能主動地用思考的技巧來創造主題表現的設計構想。空間的主題最后也必須以視覺化的方式表現出來,所以設計者必須盡可能將問題轉變為具體的形式。設計者必須去粗取精,一個絕佳的轉譯方式就是利用圖示的方式,所有的問題皆可以用視覺的形式表現出來。因此,主題空間設計思維的形成也就是將主題構思概念空間化、形式化并圖示化的具體過程。
(三)主題空間設計思維的階層
在處理主題空間問題時,掌握主題思維的階層特質是十分重要的。某些主題思維包含并且指導其他的輔題思維。早期的主題是己知的,而之后所產生的主題思維概念既要與早期的主題相互呼應又要延續。下列的,即為我們在設計時發展主題思維概念所要遵循的次序。第一,定義空間問題的本質、核心目標以及最佳的主題概念。發展主題設計思維概念以處理上述要素及其相互間的關系;第二,確立空間的角色和目標,及其與空間問題本質的相互關系;第三,對空間分區及分群規劃,使之適合主題概念;第四,考慮空間形式化的操作及環境關系,做出合適的基礎配置;第五,提煉主題語言的形式元素;第六,在造型的物理性方面,根據空間及環境,發展空間的主題表現;最后,再三考慮及改良所有影響空間主題的因素,使其達到最佳效果。另有許多次要的主題設計過程概念化的階段中和其他的要點一起發展。主題思維發展的順序大部分是基于對主題空間化問題強調的所在。主題思維的思考是由大至小、由抽象至具體、由無形至有形,以及由理論至實際。其中每一個步驟都是為了完成下一個步驟,每一繼起的設計構想也都是為使先前的主題思維更加完整。
三、主題空間設計思維表現方式
空間所處的城市或地區決定空間的內涵將隨著這些自然環境的不同而修改它的設計主題,讓空間融入周圍環境,讓人們從空間的氛圍到建筑的視覺都感受到地理環境給人的啟迪,文化藝術元素的加入,可增加其深遠,具地區性個性特征。空間的主題必須是一種具有親和力的邏輯關系,這種關系能夠使主題與空間之間互動起來。空間主題的選擇與定位應根據該空間的地理位置、經濟、人文特色及歷史淵源等合理因素而定,確立一個突出、有特色的主題是首要條件。從建筑、環境、室內空間、公共藝術品和展品陳列等多方面,圍繞著一個共同的主題,通過有思想的設計手法和形式,進行全方位的主題表現。運用現代的思維理念和現代的設計手法,通過簡潔的造型,藝術與技術的結合,內容與情感的交融,各種元素同主題的統一表達,將實實在在的史實用藝術的手法加以表現和陳述,反映出系統、有機、多元化的現代設計文化。當人們身處此空間,閱讀它的主題,帶給人的是主題所傳達的意境,使人從中產生豐富的聯想。
參考文獻:
關鍵詞:研究性教學;設計工作室;課題研究;設計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1422(2016)04-0014-03
作者簡介:巫俊毅(1995-),男, 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建筑工程學院在讀本科生。研究方向:環境設計。(廣東 茂名/525000)
周仲偉(1986-)(通訊作者),男,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建筑工程學院教師、講師。研究方向:現代景觀規劃設計的教學與研究。(廣東 茂名/525000)
陳雄(1971-),男,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建筑工程學院教師、副教授、國家一級注冊建筑師。研究方向:建筑設計及其理論方面的教學與研究。(廣東 茂名/525000)
縱觀國內當前的建筑教育,以設計實踐作為學術研究,進而推動設計教學,成為當今高等建筑教育普遍所采用的做法,與設計實踐最為密切相關的設計方法、設計過程和新形式等方面的探索總體滯后[1]。研究性教學理念是從學術研究的角度來重新界定建筑教育中的設計教學,把設計教學當作設計研究的重要工具,將設計工作室作為教師從事“批判性實踐”的教育場所,激發師生在類似于德國“包豪斯”的工作坊、美國“德州騎警”設計實驗室中開展設計研究。AA school、哥倫比亞大學、謝菲爾德大學和東南大學等開展的以設計工作室為依托的研究性教學模式,培養了一批富有創新能力的建筑類專業人才,影響并推動了傳統建筑教學模式的革新,有利于改善國內當前建筑類專業設計教學的研究性與學術性不足的問題。
一、研究性教學
研究性教學思想古已有之。我國春秋時期的孔子在論語中的經典名句“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其本意是鼓勵學生要將學習與思考結合起來,以學到切實有用的真知。同樣,古希臘時期的教育先驅蘇格拉底,常常誘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索和發現問題,后人將他的教學方法尊稱為“蘇格拉底法”或“產婆術”,極具研究性教學特色。1810年成立的德國柏林大學,創辦人威廉?洪堡提出了“研究與教學的結合”和“學術自由”的辦學理念,作為一種理想大學的教學模式而被世界各國所效仿。
研究性教學作為一種教學理念,有別于傳統的接受性學習,它包括“研究性教”和“研究性學”兩個方面的內容。“研究性教”要求教師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人本主義思想,以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為目標,通過在教學過程中創設一種類似于科學研究的情景和途徑,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發現和體驗[2],使學生由“被動式”接受知識逐步轉向“主動式”學習知識。“研究性學”指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相關知識進行收集、整理、研究,培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并逐步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研究性教學中的教師和學生相當于航標和舵手的關系,兩個主體在教與學的過程中相互協商、啟發。
二、設計工作室
設計工作室起源于包豪斯的工作坊。當時格羅皮烏斯院長將中世紀的包賀特作為工作坊課程教學大綱的原型,課程分為“學徒―熟練工―大師”三個階段。學生首先需要進行為期六個月的入門基礎課程學習;其次是三年的工作坊課程訓練,訓練通過后將獲得中級學徒證書;再次進行建筑設計和研究性學習,畢業后將獲得匠師證書。包豪斯的工作坊完善于漢斯?邁耶院長設計的一套系統的建筑設計教學大綱,大綱中明確了建筑系九個學期的教學內容。其中,第一學期是預備課程;第二、三學期是關于金屬、木工、壁畫的工作坊實踐,培養學生的手工和造型能力;第四至第六學期是工作坊實踐的進一步深化,對具備一定手工和造型能力的學生進行再培養;第七至第期是在建筑工作坊培養專業建筑師的教育。包豪斯的工作坊是一種完全開放的教學場所,肩負著設計生產、培養人才雙重職責,在教學過程中積極探索教學與研究相結合的教學理念,注重對學生的實際動手操作能力和研究性學習能力的培養,被視為現代建筑教育中的設計工作室形式的雛型。
在現代建筑運動的影響下,美國高等建筑教育中的設計實驗室逐步發展并走向成熟。當時流行將建筑教學的場所稱為設計實驗室,這是大學內與包豪斯的工作坊頗為相似的設計研究機構,注重培養學生對設計問題的系統分析和研究性能力。設計實驗室的典型案例是“德州騎警”[3],當時德克薩斯州立大學青年教師試圖分析、研究存在于現代主義建筑大師的設計思想和作品背后共同的東西――空間概念,并逐漸建立和完善以空間概念為核心的現代主義建筑設計教學體系。其中科林?羅的文章《論透明性:真實的和現象的》奠定了空間概念的理論基礎;約翰?海杜克和本哈德?赫斯里將空間概念發展成為可傳授的設計方法;本哈德?赫斯在蘇黎世聯邦高工研究出一套建筑設計入門的訓練方法,并將空間概念具體化為一系列的基本練習。空間概念既出自對柯布、密斯和賴特等現代建筑大師的作品的分析研究,又超出了個人及作品的局限,是更高層次的空間設計的基本原則和方法[4],這種具有研究性教學特征的設計實驗室,蘊含著嚴謹的工作方法和科學的探索精神,具有廣泛的影響力和傳播價值,它將現代建筑教育中的設計工作室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三、研究性教學觀下的設計工作室
1.國外的實踐
一、呈現多樣資源,豐富認知背景
1.借助生活積累認知圖形
生活的世界就是各種模型的組合,學生對教材中的各種圖形已經在生活中有了一定的認知基礎。所以在引領學生認知圖形時就要充分運用生活中形成的圖形積淀,促進學生整體空間認知的提升。
例如,在教學“認識射線”時,很多學生常常將其與線段、直線混淆。教師引領學生回憶夜晚中一束光線射向天際的情景。學生認為,光線一端停駐于地面,而另一端無限伸向漆黑的天際。此時教師順勢提出射線的概念,形象而直觀地將射線的模型特征和性質揭示出來。
這樣的典型素材在學生意識中起到了喚醒、想象和舉一反三的作用,有效地提升了學生的認知能力,并為之后的圖形學習構成了廣闊的認知背景。
2.借助圖式變換促進表象
標準圖形有助于調動兒童的實際經驗,減少認知差異,但從概念守恒的角度出發,課堂教學應注重圖形的變式,才能在變化對比中讓學生明晰圖形的核心和本質的元素要點,哪些是非核心本質,從而促進學生對圖形認知的進一步明確化。
例如,在教學“認識梯形”時,學生已經對作為范例的梯形有了基本特征的把握。認識了“這一個”梯形,學生就真正掌握了梯形了嗎?于是,教師通過變化提醒其位置、形狀、大小,并在其中穿插一些非梯形圖形,讓學生進行辨識。
學生在確認梯形的過程中,通過不斷地豐富、感知梯形屬性,強化了對梯形本質屬性的概念認知;而在剔除梯形中,則對梯形認知有效辨析,從而進一步領悟本質,建立屬于梯形獨有的表象特征。
二、踐行多彩操作,強化感性認知
1.對比關照,激發空間概念
在學生積累的圖形逐漸增多時,教師可以引領學生對各種圖形概念屬性進行深入有效地對比,讓學生在對比中辨析,在辨析中明確。而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可以創設相應的活動,讓學生在身體力行中深切感受。
例如,在教學完長方形的周長、面積和體積時,教師要求學生測量周長、擺擺面積、堆堆體積。學生在實踐操作中則發現:測量長方形周長時,做到兩點對齊便可以通過多次操作獲取數據;而在擺弄單位面積的小塊組成面積時,就要做到中間不留縫隙,主要在于兩邊對齊;而在堆積長方體體積時,則要力爭三條邊對齊。
有了這樣的活動參與,學生則在操作實踐中不斷強化概念,在對比辨析中強化了學生一維二維三維的感知體系。
2.維度更迭,提升空間想象
空間概念是學生以自身的認知主動而自覺地對二維空間和三維空間進行揣度與想象的策略,是準確把握生活中空間與教材里空間密切的關聯。
例如,引導學生思考將圓錐進行投影會看到怎樣的圖形?圓和三角形便會呈現;接著可以繼續引導:如果將圓錐從頂點向下切入,縱切面又會是怎樣的圖形?甚至還可以引導學生觀察現象:如果圍繞一個長方形的一條邊旋轉,其軌跡就會形成相應的圓柱。
學生在不能親眼所見的情況下,對可能出現的圖形變化進行揣摩,對學生的圖形認知能力和空間想象意識都是絕佳的鍛煉。
三、打造思考平臺,解決實際問題
1.在精心提問中強化數學認知
在教學幾何圖形時,教師可以結合相應的教學內容為學生營造適合可感的問題情境,強化學生在現實情境中感知圖形的空間位置和屬性,并在運用相應公式的過程中通過鞏固練習促進其技能的形成,從而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思維認知,提升數學思考能力。
例如,在學習了圓柱的表面積和體積相關的內容后,教師設計了這樣一道題目:圓柱體的高和底面的周長相同,在高度減少1厘米的情況下,他的表面積就會相應地減少12.56平方厘米,試求這個圓柱的體積。在解決這樣一個問題時,學生僅僅憑借空間的概念認知還是不夠的,還要能借助更高水平的想象能力,并在解題的過程中通過想象推理將各個要素都整合起來,這樣才能在觀念的不斷認知中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將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2.在數形結合中豐富解題技能
小學數學教學中,對所學的幾何圖形無論是大小的研究,還是對形狀的考量,包括對其位置的認知,都需要定性的描述,更需要嚴謹的刻畫。尤其是求解面積或者體積的過程中,要引領學生積極嘗試運用圖形來描述問題。
例如,一個圓柱有8厘米高,將他的圓形底面切割之后轉化成為的長方體表面積比原來的增加了64厘米,之前的圓柱體面積是多少?在解答這個題目時,很多學生由于缺少了必要的條件會顯得捉襟見肘,但如果引導學生回憶起體積公式的割補過程,就會發現之后的表面積增加了左右兩個正方形,這樣的問題也就會迎刃而解了。
關鍵詞 機械制圖 激發興趣 教法 學法
《機械制圖》是工程類專業的一門必修技術基礎課,研究和解決空間幾何問題以及繪制和閱讀工程圖樣的理論和方法。工程圖樣是工業生產中的重要技術文件,同時又是工程界表達和交流技術思想和信息的重要媒介和工具。要想提高學生機械制圖課程學習能力,教師必須采用多種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 。筆者對此也有些許淺見,可以概括為“三步”,如有不當之處希各位同仁斧正。
一、講好緒論,利用第一課,培養學生對《機械制圖》的學習興趣
(一) 講好緒論,激發興趣
制圖課對一年級的中職學校學生來說是一門從未接觸過的新課程,只有啟發學生對知識的興趣,才能調動學生自身的精神力量,所以,在緒論課就要通過課程的性質和任務的介紹,使學生明確:制圖是工程界的共同語言,是設計、制造和使用機器的一項重要的技術資料,是人們發展和交流科學技術思想的有力工具,而且,它又是來源于生活,與我們的生活實踐有著密切相關的聯系。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隨時都會接觸制圖和圖樣,比如電影、電視中的圖像,家中的裝飾畫、圖書中的插圖等等。而制圖做為人們的表達方式之一,和語言、文字相比,它還具備形象生動、易于接受,便于表達和記憶等許多特點。以日常生活中的幼兒看圖識字為例,圖比文字更容易被接受和記憶;以看相片為例,圖片比文字更便于表達。工程制圖也具備了生活中圖與圖像的共同優點,只是在繪制過程中另有特定的規則和標準而已。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使學生在明確課程重要性的同時也產生一種“似曾相識”的親近感,無形中給學習增添了一種信心。
(二)講得有趣,寓知于樂
在完成教學任務的過程中,語言是一個重要的手段。要使自己的講授吸引學生,語言就必須要通俗、易懂、生動、形象、明確、有趣味。例如在講授“剖視的形成和分類”一節中,以學生十分熟悉的西瓜為例,從挑選西瓜的方法開始,進而得山“想知道西瓜的好壞最保險的方法是把西瓜切開”的結論,引中山“切開西瓜,以便看清瓜的內瓤”,進一步總結出這里的“切”就是“剖”的同意詞,這里的“看”是“視”的同意詞,這便是“剖視”的形成過程――將零件“剖”開,以便理解(“視”)其內部的結構。這樣的講授往往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
二、運用多媒體課件加強直觀教學,激發學習興趣
(一)迅速建立、培養空間概念
用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制圖教學,即便利用教學模型也只能看到一些零、部件的外形或簡單的內部結構,無法演示變形過程,學生無法很快建立空間概念,很難理解圖形和物之間的內在聯系,要掌握看圖和繪圖的基本原理比較困難, 所花的時間也多,難以達到預期的令人滿意的效果。如使用CAI課件來展示抽象的空間概念,用三維立體模型來表示零件和立體的空間形狀,使用移動、旋轉、縮放等工具上下左右全方位地觀察立體空間形狀,了解內部結構;用二維動畫和三維動畫幫助學生訓練空間想象力和思維能力,可以快速建立空間概念。所有的動畫可以隨時播放,便于學生反復觀察,學深學透,大大縮短了感知、認知的過程,也提高了教學的效率和教學效果。
(二)多媒體教學的直觀性, 降低了教學難度
多媒體教學能使教學內容大與小,零與整、遠與近之間相互轉換,有助于突出教學重點、解決難點,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制圖教學中的難點問題在于學生無法把視圖和空間概念聯系起來,學生對三視圖的形成很難理解掌握。利用CAI課件教學,可以解決傳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如用Flas形象地表示制圖原理和制圖過程,使視圖由靜態變動態,演示點線、面及機件的投影,三面投影體系如何展開變成一個平面,學生看得真真切切,加深了對三視圖的理解。又如將投影變換、截交線、相貫線的求解等模型難以演示的投影學問題,利用三維動畫,使學生能在任意角度觀察到所求問題的投影變化,降低了相應知識點的難度,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的信心明顯提高。
(三)多媒體教學的生動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中職學校的學生空間想象能力普遍不足,所以在課堂教學中要注重運用實物模型和多媒體教學軟件制作課件等方法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化抽象的投影關系為直觀的視覺印象,讓學生具有足夠的形象儲備,降低問題難度,提高學習興趣。例如:在講“三投影面體系的建立”時,將教室的黑板、地板、墻壁當作V面、H面、w面。而在“三視圖的形成”中可采用 “凸”字形進行教學,形象地讓學生從左向右看,形成一個“日”字,從上面向下看,形成一個“四”字或利用AutoCAD中的“三維動態觀察器”變換“凸”字形的觀察角度,以顯示不同投影方向的投影視圖,使學生找到二維平面和三維立體之間相對應的關系。這樣一來學生就掌握了投影與視圖的基本概念。接著啟發學生思考如何把三個視圖放在一個平面上形成三視圖,使學生逐步掌握空間構思能力。
三、適時布置疑問,激發學習興趣
布疑設問是吸引學生參與教學的有效手段之一。例如在組合體尺寸標注中,設問組合體的尺寸應如何標注呢?引出尺寸標注的基本要求,接著設問如何使尺寸標注不出現重復漏注呢?引出形體分析法的尺寸標注方法,因勢利導引出定形尺寸、定位尺寸、尺寸基準等,教學效果很好。
【關鍵詞】立體幾何 空間想象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9-0153-01
隨著教育的發展,新課程改革工作也在不斷地走向深入。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學中應加強對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掌握,對一些核心概念和基本思想要貫穿高中數學教學的始終。由于數學高度的抽象性,決定著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經歷從具體實例抽象出數學概念的過程,注重體現基本概念的來龍去脈。在此,筆者結合數學中立體幾何部分的教學,談談新形勢下如何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一、狠抓直觀教學,建立空間概念
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的培養主要是通過學習立體幾何,特別是通過學習空間直線和平面的位置關系來培養的。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來源于客觀實踐,把具體對象的空間形式加以抽象得到幾何圖形。為了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讓學生利用紙板等身邊材料動手制作幾何模型、搭制有關空間圖形,使學生產生一種識圖能力,能根據紙上的圖形想象出空間圖形或實物,然后能正確判斷出幾何元素的位置關系,同時也產生一種畫圖能力,借助命題中的文字敘述,想象出空間元素之間的位置關系,畫出正確的空間圖形。
在教學中強化直觀教學,充分利用現代教具,采用多媒體教學等形式,培養學生的觀察力,使之勤于觀察和善于觀察。為此,在教學中采用設問觀察、觀后思問法,可以收到較好的效果。
例如:在講異面直線的概念時,可以讓學生觀察教室里的實物,如燈管與黑板四周的邊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看上、下、左、右邊緣,上、下邊緣是平行的,左、右邊緣也是平行的,上邊緣、下邊緣分別與左右邊緣是相交的,但它們都在同一個平面內(即黑板所在的平面)。而燈管和黑板的左、右邊緣,既不相交也不平行,永遠不能在任何一個平面內。具有這種位置關系的兩條直線叫作異面直線。讓學生在腦海中想象這些線段之間的位置關系和畫法。在畫異面直線時,要讓學生明白當在紙上畫兩條不平行也不相交的兩條直線來表示它時,這兩條直線可以無限延伸,但永遠不會相交。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需要或圖形的局限,兩條異面直線畫出來看似相交的,但想象出它實質上是不相交的,這個可以借助四面體中各條棱的位置關系進行講解,也可以提出有關異面直線的各種問題,讓學生自己去找。通過對正方體的觀察、分析,學生對異面直線的位置關系也就了解得比較清楚了。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又調動了學生的思維。
二、采用平面幾何與立體幾何類比的方法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立體幾何與平面幾何的教學應統一起來,不僅僅是因為立體幾何中的許多問題需要轉化成平面幾何中的問題來完成,更重要的是立體幾何與平面幾何研究問題的思路和方法相似,有的定理在平面中成立,在空間中也成立,但有些命題在平面中成立,而在空間中不成立。例如:1.過一點只有一條直線和已知直線垂直。2.如果兩條直線垂直于同一條直線,那么這兩條直線平行,這些都在平面中成立,在空間中卻不成立。而也有些在平面和空間中都成立的,如:3.直線平行的傳遞性:平行于同一條直線的兩條直線互相平,4.等角定理:如果一個角的兩邊和另一個角的兩邊分別平行并且方向相同,那么這兩個角相等。利用類比去發現概念、方法、定理和公式,培養學生形成獨特的思維方式,用聯系的觀點、對立統一的觀點認識事物,使學生體會到數學的美感,從而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
利用類比的方法把立體圖形的性質突出地顯示出來,給人以鮮明的印象,防止學生在空間中濫用平面幾何知識。在看圖上,也要引導學生比較平面圖形和空間圖形,如:把立體幾何里的直角三角形看成是平面的任意三角形,造成理解上的錯誤。另外,在講這部分知識時,教師應將平面中和空間中的性質進行歸納,如:平面幾何里兩條直線互相垂直一定相交,但在立體幾何中就不一定相交了;在空間中,過平面外的一條平行直線有且只有一個平面與已知平面平行,諸如此類的性質很多,教師可以在歸納中列出。
三、認真畫好直觀圖,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
可以利用圖形的位置變換,提高學生的畫圖和識圖能力。根據實物所處位置不同,畫出的圖形也不同,例如,一本翻開的書,可以想象成二面角,書的擺放位置不同,所畫出的圖形不同,如下圖:
通過這樣的位置變換,有助于幫助學生提高空間想象力。在立體幾何中繪圖,就是要把空間圖形在平面內畫得富有立體感,同時,也能表達出圖形各主要部分的位置關系和數量關系,一個正確的直觀圖可以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空間概念,較容易地想出物體的真實形態,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
在教學中,一定要引導學生根據題意和有關文字敘述領會圖形的真實形狀。在平面上,畫出空間圖形,是體現空間想象能力的一個標志,怎樣使畫出的空間圖形既清晰美觀,又準確,富有立體感?應重視以下幾個面:
1.教給學生基本的立體圖形的畫法,即:點、線、面等最基本圖形的位置畫法,如:畫水平放置的平面圖形,三線兩兩異面、面面相交圖等,掌握基本圖形的特殊畫法,這對于處在啟蒙階段的學生是非常重要的。
2.畫圖要觀察實物,模型,臨摹直觀圖,也可模仿教材中的標準圖,這樣可以培養學生認真的畫圖習慣。
3.引導學生判斷圖形各元素之間的位置關系,強化空間意識。
4.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手段,共享優秀的教育資源,既可節省時間,又可準確展示空間圖形的變化過程,以提高學生對立體幾何的學習興趣。
5.注意及時糾正學生出現的錯誤畫法,并對學生存在的問題在教學中要有針對性地進行訓練。
總之,在新的教學理念下,教師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優化教學設計,逐步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把握空間概念教學的過程,使學生真正參與到教學的過程中,體驗和感悟數學思想。只有這樣,我們的教學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談及室內空間的分析,我們要追溯到中國傳統歷史文化中對室內空間內容的一個形態性把握,我們在室內空間分析的過程中能夠看到一個歷史的延續。空間作為最基本的設計內容和設計理念下最為本質的事務,關于空間的概念我們必須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盡管涉及空間的理論和概念非常多,在語言和文字上的一些內涵中我們也能夠更加深刻的表明一個基本立場就是空間設計中要牢牢把握住空間設計的些許概念,比如對空間特征、結構、色彩以及構成方面的種種內涵都需要我們不斷地融入到整個空間分析當中去,這樣才能夠更加全面地把握住空間所蘊含的范圍和空間的特色。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為了增加學生對空間感悟的理解能力,我們不斷地將空間的形狀和大小以及空間的方位和光線的遠近作為體驗空間存在感的一個關鍵要素。這些手段讓我們不斷地認識清楚了到底什么是空間,獲得了對空間整體性的認知。實際上空間分為幾個類型。例如,封閉空間,流動空間、虛擬空間,共享空間和過度空間等等。對室內空間的分析我們主要設計到封閉空間和過度空間的把握,有的時候共享空間也是我們不能忽視的一個重要內容。封閉空間是空間的最為原始的形態,是我們掌握空間的初始點,在人們為了滿足居住需要而營造空間需求后,我們能夠看到的一個基本內涵是空間的特性,即封閉空間具有包圍、避免干擾、控制性等特征,這是我們空間室內環境設計當中至今都在追求的一個條件要素。在我們的臥室、浴室等室內空間中,一個封閉的空間是必不可少的。近些年來,過渡空間的設計越來越成為人們在意和設計的空間類型,因為過渡空間看似利用的價值不大,但是在連接效果和過渡效果上都能夠對整個室內空間設計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過渡空間分為前后空間和內外空間,在這些空間的轉換過程中,為了使整個空間看上去張弛有度,主次分明,過渡空間往往更多的選擇一個整體性的設計來把握好整個空間的規模和效果。這就是我們在室內空間分析當中所產生的種種條件要素。是需要我們在室內空間設計中所積極把握的。
2室內空間的組織方式
室內空間的組織方式正如所有空間平面布局一樣,都存在一些規律性和習慣性的組織方式,在這個組織過程中我們應該不斷通過室內平面的設計分析來漸漸把握清楚,掌握好這些空間的尺度,也就是大小,用通俗的話來說,在我們展開平面設計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更加真實的把握空間的內容和效果。那么最為基本的室內空間組織方式分為,線性結構、放射性結構、軸心結構或者是格柵結構。在這些結構當中我們在室內常見的就是線性結構,比如醫院和放射性結構比如說辦公空間設計。線性結構是最為基本的組織方式,空間的組織主要以直線、折線、弧線互相連接來完成空間的組織和排序,一條廊道是我們能夠組織的最為基本方式,辦公室或者醫院是我們經常能夠看到的線性空間布置。當我們了解到了空間組織的特性后,我們需要進一步的展開對空間組合手法的認識,這就涉及非常科學的技巧性內容,包括包容、鄰接、穿插、過渡和因借等內容。包容就是空間中的套間,讓空間的內涵更為豐富,在空間中創造空間,讓空間成為空間的拓展,同時能夠更為有效的承載空間的對話。空間的鄰接仿佛是空間過渡過程中的一個巨大的拓展體,在空間拓展過程中能夠有效地發現空間的駁接位置,在空間穿梭中不斷的延續空間的意義和概念,讓空間的結構延伸到空間“之外”,仿佛多出一個空間的感覺。空間的穿插往往應用與室內,在空間穿插所表達出的背景當中,我們能夠有效地安置空間內涵,增強空間感,比如空間中設置的浮橋或者空間廊道或者空間天橋等等,就是這種錯位感覺和穿插感覺的承載體。談到因借這個空間概念我們不得不提的是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中對空間的認識和把握,在因借過程中我們實際上就是將外界借為內景,利用內部空間設計來達到借用外景的條件,這就是因借。而空間的過度則更講究過度的內容,是過度光纖還是過度景觀,讓空間存在的過程有一個延續性和延展性。談到這些設計手段,我們不得不面對的是一個空間的變化和重復,這又涉及了空間的濃度和群體設計的內容,在空間與空間差異化的設計過程中,我們往往希望能夠在設計理念上讓人產生振奮的情緒和愉悅的心理,讓人們能夠通過不斷地增加空間的感覺而提高對比度,讓空間重復來增強群體空間設計的節奏和韻律,因為僅僅是簡單的相連,我們還無法提升到設計的高度,甚至根本不能稱之為設計。
3室內空間環境設計的要素
【關鍵詞】多媒體、 形象化 、 地理教學
Abstract: The current education of our country is facing a revolution of teaching method, which is the multimedia teaching based education into the classroom. As for geography,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of geography, multimedia in the teaching of geography shows many advantages.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 multimedia teaching is not everything. There are some drawbacks, and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Key Words: multimedia, visulization, teaching of geography
地理本身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學科,涉及內容極廣,包含復雜的自然現象和經濟、人文等內容,具有研究對象的聯系復雜性、空間多維性、地域廣闊性,時間漫長性等特點,這些因素的綜合使學生在掌握知識、形成概念、發展能力等方面有較大困難。尤其對初中學生而言更是存在由于知識結構不夠完整,而導致對這些地理事物缺乏形象、直觀的理解。而多媒體可以將文本、圖像、動畫、聲音、視頻等多種信息組織編制成交互性、實用性強的課件。所以利用多媒體設計地理課件進行教學不但可以充分體現地理學的特點,還可以在教學過程中表現出諸多的優勢。
一、有利于抽象內容直觀化、具體內容形象化
自然地理學中有涉及到較多的抽象地理概念及原理,如:晝夜長短的變化利用動畫演示,只要點鼠標,太陽光線可在南北回歸之間移動,隨即代表夜半球的陰影部分也發生移動,這樣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個地點在一年中的晝夜長短變化及在同一時間里各個地點的晝夜長短情況,直觀而形象,便于學生深刻理解此問題并且印象深刻,再如講到鋒面雨的形成,傳統教學中學生很難想象冷氣團交接后的天氣狀況,而多媒體教學利用動畫效果演示冷氣團相向運動,分冷鋒暖鋒兩種情況演示,暖氣團沿鋒面爬升,產生降雨的整個過程,并伴有雨聲、風聲,學生仿佛親臨了一場鋒面雨,心中的疑團很快解開了,知識掌握的同時也增加學生對地理的學習興趣。
人文地理學涉及到的知識面廣,包括中國和世界的工農業生產、交通和通訊、城市規劃、環境問題、人口問題等等,若只憑教師講學生記的方式,會使地理課枯燥無味。而多媒體可利用影像、圖片等眾多感性材料,引領學生探索宇宙,游覽世界各國,仿佛身臨其境,增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了知識記憶效率。
二、運用多媒體可以幫助學生建立較強的地理空間概念
地圖是地理知識的載體,建立較強的地理空間概念,有利于學生準確、牢固的識記地理事物及現象,如一個地方的地形、河流、工農業生產、礦產、交通等各個要素,都可在地圖中落實,傳統的地理教學中,地理掛圖是學生建立地理空間概念的主要形象材料,但掛圖的信息量大,綜合性強,往往一張地圖綜合了地形、河流、礦產等眾多要素,不分主次,教師在利用這種教具時,只能讓學生篩選性記憶,效果較差,而在多媒體教學中,首先教師可以從網絡中搜集多種多樣的地圖資源,并根據需要對圖形進行縮放、疊加、增加文字、添加動畫和聲音效果等操作,使教具充分為所講解的課程服務,最終使學生循序漸進,清晰地建立地理空間概念。
三、多媒體可以提供活躍的學習方式
多媒體教學利用錄像、圖片等直觀材料將學生所要學習掌握的知識形象、生動、活潑的展現出來,引領學生遨游探索宇宙空間,或是使學生親臨其境到各個地方旅游,激發學生了解當地風土人情、地理環境等知識到欲望,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盡管多媒體具有眾多的優勢,但它不是萬能的。多媒體教學使用不當易出現的問題:
1.知識容量大,學生難消化的問題。
2.多媒體上課節奏快,學生難做筆記。
3.幻燈片的切換,不便于學生對知識整體性的認識。
四、運用多媒體教學的技巧
1.選好課件素材,安排好各種素材的展示順序,讓學生在直觀教學中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多媒體教學可利用網絡搜集豐富的圖片、影像等地理資料。教師必須根據課堂需要選擇出能充分為本節課服務的材料,避免片面追求課件的華麗或一味追求活躍課堂氣氛。然后根據需要將其引入自己的教學中,這樣學生通過觀察這些直觀的地理資料,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思考,自己得出正確結論,從而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和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他們會從日常生活中自覺地運用地理知識解釋生活中的地理問題,從而形成將知識轉化為能力,又在實踐中學到知識的良性循環。
2.留出思維時間,充分調動學生探求知識的積極性。
思維時間即思考時間。展示眾多的感性材料并將其升華為理性知識需要思考,因而把握好課堂節奏,留出學生思考和探討的時間,才能使學生調動學生大腦思維,激發其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否則就會出現學生“走馬觀花”、“一笑了之”的局面。
3.設計隨堂練習,及時反映教學效果。
練習是檢驗課堂教學效果的一個重要標準。在重點和難點知識講解完后,教師可充分發揮多媒體優勢,將課堂知識重組,以圖表、選擇或填圖等形式再現,讓學生練習,然后出示正確答案。這樣教師可根據練習情況對某些知識再加工,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也有利于教師根據反饋情況,改進教學方法。
4. 利用多媒體優勢,突出筆記內容。
關鍵詞:園林雕塑空間
園林,是自然環境經過人們主觀意識規劃設計,在固定地理位置上構建出具有藝術性、生態化的人文景觀。而園林雕塑是整體園林布局的一部分,是園林構成中的重要一環,它特有的外部形式,包容的內涵及文化屬性使它與園林建筑、綠地樹木、花草相比更富有人性,更能體現某一具體的理念。
園林是一項古老的藝術,在東、西方歷史上,雕塑與園林有著密切的關系,它一直作為園林中的裝飾物而存在。在我國,園林格式設計早在距今5500—6000年的黃帝時代就有了,而論及我國早期的園林雕塑,近年考古的重大發現之一紅山文化遺址——在集祭壇、寺廟、陵墓為一體的大型上古文化園林中,有令人振奮驚喜的女神、龍、鳥等雕塑。還值得一提的有春秋時晉靈公墓園雕塑,據郭洪《西京雜記》載:“晉靈公家,甚瑰壯,四角皆以石為攫犬捧燭,石人男女四十余,皆立侍。”這27個字內涵豐富,說明晉靈公墓園的石雕群很壯觀。在西方歷史上,意大利文藝復興園林和法國勒·諾特式園林中都是如此:自足空間和隔絕空間意識成為雕塑所具有的主要特征和價值。但是,最近幾十年來,雕塑與園林的關系越來越密切,使得它與園林藝術形式之間的差異已經模糊了。園林雕塑的內涵和外延都已相當地擴展,如抽象性、大尺度、使用自然材料、融入自然過程等。與園林作品相比較,園林雕塑無論是工作的對象、使用的材料和空間的尺度等方面都沒有太大的區別。因此,這兩種藝術的融合是很自然的一件事。
雕塑空間是雕塑形體運動變化下所形成的空間,包括雕塑自身、心理和環境空間。雕塑空間通過自身的造型語言特色,使其感染力遠遠超出了雕塑自然空間體積。雕塑的空間擴張透過環境,進入人們的視野,激發人們的藝術情感,同時也致使雕塑空間具有融入性——它可以隨時融入一個適應自己的環境空間里。
一、空間概念的轉變使現代園林雕塑注重與自然的融合
園林本身就是一門自然的藝術,自然美是園林美的核心所在。園林雕塑的材質豐富多樣,木材、石材、玻璃、鑄銅、鋼材、陶等均為常見的雕塑用材。亨利·摩爾和阿爾普都力圖使雕塑在曠野、森林和山川中找到棲身之地,因為自然的力量可以加強作品本身的力量,使其更具完整性。高爾德沃茲的《極巖裂線》,它展示的是從巖石中有規則的留出一條長長的“裂痕”,就如同地裂再現,真實程度令人叫絕。這正是黑格爾所說的:“雕像畢竟還是和它的環境有重要的關系……藝術家不應該先把雕塑作品完全雕好,然后再考慮把它擺在什么地方,而是在構思時就要聯系一定的外在世界和它的空間形式和地方部位。”《園治》所反復強調“景到隨機”“因境而成”“得是隨形”等原則,也正是考慮園林雕塑立意的過程中,要結合其功能與自然環境這兩個基本因素
二、空間概念的轉變使現代園林雕塑注重色彩與光影
人類在社會生活中,除物質需要,也存在強烈的心理需要,其中包括對美的追求。
色彩與光影是創造氣氛所必需的。色彩的應用往往受到社會和人們的精神狀態及心理活動的影響。在環境中,雕塑采用的色彩與周圍環境是否協調會給人們帶來不同的感受。在綠色的草坪上放置色彩鮮艷的雕塑,會給人帶來醒目、清晰的感覺,如放置色彩暗淡的雕塑會給人帶來厚重、質樸的感覺。色彩運用要注意暖色具有擴張感和動感,冷色具有收縮感和靜感。光是物體的生命。園林雕塑位于室外,受自然光線的影響較大,每年、每季、每時的光線都不同。作為光源的太陽、月亮或燈光等,照射在雕塑上會使雕塑在形象與體積上發生變化。因此,不同的放置位置,雕塑的處理也會有所不同。在園林雕塑中要結合周圍環境的采光度、光源方向等因素,創造出豐富的時相、季相變化。以夜景為主的雕塑則更多考慮燈光的效果。日本有件雕塑《交叉的空間構造》,作品由95個直徑14.2米的水晶球構成。作者把一個“水晶細胞”裂變為95個,構成了結構復雜多變的城堡,進入城堡內部就像進入水晶宮,透過玻璃的光線變得五光十色。這是一件很受兒童喜歡的作品,它在審美功能中融入了實用功能。
三、空間概念的轉變使現代園林雕塑注重與人類的親和力
園林作為滿足人們休息、游賞、活動的余遐空間,它是現在城市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是為人們提供“賞心悅目”的場所,其空間和景觀本身應具有一定的休閑性、娛樂性。
在一個開放的公共空間中,富有回味的雕塑,它既是欣賞客體,同時又是交流對象。所以園林雕塑在選題時,應注重輕松愉快的主題。雕塑小品通常與所在環境的空間和景素結合,以夸張的小動物或擬人化的小品作為小尺度空間中的主景,運用夸張的手法將平時生活中極為平常的東西的尺度增大,引起人們濃厚的興趣與好奇心,營造出詼諧有趣的環境氛圍。同時還將一些真人大小的人物雕塑置于景觀之中。這些人物景觀雕塑所反映的大多是生活中普通而平常的人,動作也極為自然,這種手法拉近了環境與游人之間的距離,增加了景觀的親切感。如,有一組景觀雕塑設計成一組橫行的螃蟹從海邊爬上岸,這里的雕塑既是作品也是歇息座凳,景致有趣且富于想象。可參與化也是增添雕塑情趣的重要手段,設置在地上的象棋雕塑,使人們不禁想一試身手,平添了一份親切感、交流感。
結語
空間和人性,是現代藝術家追問的永恒主題。現代園林雕塑創造的空間不是徒具功能外殼或只具精美裝飾的空間界面,雕塑空間設計的生命在于,物質圍合而構成的空間內容應具有人性化因素。現代園林雕塑在題材上和形式上可以說是各具特色——抽象的、寫實的,但無論明確表達了什么,只有雕塑本身與周邊環境相協調,它的內容和形式才能滿足人們情感的各種需求,才能使人們覺得有種親切感、交流感,這才達到了園林雕塑的真正的藝術效果。
參考文獻:
[1]黑格爾著.朱光潛譯.美學[M].第三卷.商務印書館,1981年版.
關鍵詞:立體構成 空間形態 物理空間 心理空間
立體構成作為傳統基礎課程,基本上是遵循創始人阿爾伯斯的教學理論, 即不考慮任何其他材料,而是通過紙來研究立體的造型和空間關系。但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人們的觀念也在不斷地更新,對立體構成的教學要求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這就需要我們在立體構成課的教學中不斷地創新與發展,使學生在學習這門課程后能對設計觀念的認識有所擴展和深入,用1種空間的、視覺的綜合思想去看待設計,以創造更美的視覺環境。
1、空間與“形”
在立體構成課的教學當中,立體構成可以說是對平面、色彩與空間的綜合理解。研究的方向是追求有關形態的所有可能性,這就要求學生從理論上加強對造型觀念的認知,從諸多方面進行形態要素的分解、重構等視覺綜合訓練,從而加強他們對形態的全面理解和意識升華。作為形態這個研究的主體,我們除了對造型結構的把握外(區分形體、形象和形態),還應在構成造型的材質和空間環境的互動上重點加強訓練。現代的立體構成教育不再單純局限于1個物體本身,而是擴展到描述環境與物體的關系,所謂環境就是1個空間概念,包括物理空間和心理空間。每1件作品都應在造型存在于環境的對話中給人以視覺、聽覺、嗅覺等全方位的感受,就像1件雕塑作品或1座建筑1樣,它們的存在都應考慮到與周圍環境的呼應,它們的美因空間的自然狀態或人為的雕琢而變得更加燦爛。當前人類加強了對環境的保護,在設計方面向往1種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空間環境,這種創作觀念在設計中被廣泛推崇。例如美國著名建筑設計師賴特設計的流水別墅,充分利用地形、水體等自然環境,依山傍水,造型獨特,做到了建筑主體與自然環境的完美結合,流水別墅的建筑形態不是刻意強加于環境的,而是自然成長于環境,融合于環境的,是形態與空間環境相互依存的1個典范。在中國,“天人合1”是傳統哲學的基本精神,這正是體現了1種與自然和諧、親密的關系,即“意”和“境”的高度統1,這樣的“統1”也就是我們在立體構成教學當中應該強調的完整性之1。
因此,對立體構成中的空間體驗(對“形”的把握)就顯得尤為重要,它能夠為日后的專業學習及創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如果我們長期堅持,就可以將造型的研究推向更專業化、更細節化的高度。
二、空間與“態”
按照中國漢字的構詞法可知,“態”字有“心”字作底,意指人對某1事物的心理反應狀況。時至今日,人們對空間的概念不僅僅局限在三維空間當中,而是把人的意識形態也作為了空間的延續。1件好的作品能讓人產生無限的遐想,這種主觀的聯想是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的。
在東方,中國人以1種感性的意識形態,很早地意識到要認識完整復雜的世界,就必須要有1種精神的超越。在培養學生感受和認知事物的初級階段,重要的是加強對他們創意思維的訓練和潛質的挖掘,這個階段是關于立體構成空間的重要訓練課程。我們把這種意識形態的觀念可以分為客觀的空間意識形態和主觀的空間意識形態。客觀空間是指我們的作品本身和所限定的空間環境,這樣的1種形態是作者創造并客觀存在的;而主觀空間則起到1個互動的作用,即作品對觀者的心理影響。例如1個人在1間四壁涂滿紅色涂料的屋子里面,會產生1種壓抑、急躁的心理感受,這種感受便是主觀意識形態的反應。客觀的空間意識形態和主觀的空間意識形態的相互交錯,便構成了“空間綜合形態”的概念。 空間與時間是相對應的,在同1空間中時間發生變化時,空間就會出現疊加、多鏡像的錯綜復雜的表達方式。比如繪畫作品《下樓梯的裸女》,我們能清楚地看到杜尚對于純粹的繪畫語言的逐漸脫離,第1幅作品中從用色到形體,再到筆觸的運用都充滿著強烈的繪畫性和立體主義傾向,讓人產生無限的想象。作品中杜尚尋找有關速度的連續信息,并歸納成整體來表現,造成了空間的“顫動”,這就使作品產生了主觀能動性,給予觀者接受和體會作品的無限想象空間。這種創作思維讓我們在已經賦予的空間當中強化了1種空間延伸的意識,從而使我們對立體構成的空間的認識更加寬泛和自然。當我們處在同1空間和時間狀態下去看1件作品,我們可能會專注它的某1部位,這個物體、景象就會突顯出來,而周圍的物體、部位就會退后、縮小。由于客觀與主觀是交替作用的,當主觀要強調專注時,視覺就會作出相應的放大和調整,這就是藝術中的“夸張”原理。
視覺構成了1種心理空間的引導,也是作品構成當中的主體元素。所以,筆者在立體構成教學中,始終強調構成的物質主體,不僅僅因為它是1種視覺語言,更重要的是,它還展開了我們無限想象空間的1條思路。想象對于形態而言,是對那些作品的感知和再現,是物質視覺到非物質感受的移動和延續,這也是筆者在立體構成教學中希望學生能夠體會的要點。
此外,物理空間和心理空間都是我們要表達的內容,因為它們是1個整體。在立體構成教學當中,筆者更多強調的是1種感性、1種思維方式。立體構成的空間概念給了我們足夠的范圍去想象和創造,學生既可以再現寫實的物理空間,又可以構思抽象的心理空間,還可以創作虛幻的矛盾空間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