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空間設計意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商業空間設計 學習模式 知行合一
環境藝術設計是一門“年輕”應用型學科,而商業空間設計課程不僅是環境藝術設計學中的重要課程,也是社會實際項目中的重要部分。為了讓我們環藝本科生能夠從實質意義上了解及掌握商業空間設計,學院對這門課程的教學方法也有了全新的設計。這次的商業空間課程并沒有延續以往以課堂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而是在學習理論的同時,老師將實際項目引入課堂,讓我們深入施工現場,參與方案設計及方案制作,讓我們在實際項目操作過程中主動對引發的問題進行思考,然后老師在項目進行的每個階段循序漸進地傳授理論知識,從而使我們能夠利用理論知識現場解決實際問題,了解學科的理論與技術前沿。
這一新的學習模式解決了我們在學習過程中所學專業知識與社會實際項目要求脫節的現象的問題,使我們在學習中形成的意識形態與社會的現實存在達成了一致,在今后就業面對實際操作時,能切實解決實際問題,而不單單只是紙上談兵。
在商業課程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對酒店的室內空間設計有了大致的了解。為了能使我們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商業空間設計,老師以度假酒店為例,將“寧海森林溫泉度假酒店設計”作為實際案例課堂,從酒店的外立面到內設計再到施工圖的繪制,我們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想法逐個解決問題,在對酒店進行改造設計的同時從實質上理解了商業空間的設計以及施工,將我們的設計思路從空想提升到了實際應用,實現了質的飛躍。
一、項目調研階段
在項目制作的前期,我們對“寧海森林溫泉度假酒店”的改造進行了剖析,提出了此次項目設計的難點。對于從未接觸實際項目的我們來說,難點在于第一,做項目時,對空間尺度的較難把握,感性認識與實際效果存在一定的差異;第二,室外的風景是一直在變,而室內的裝飾是不會隨著室外的變化而變化的,而我們要做到使室內與室外相融合,還是有一定的難度的;第三,雖然都是酒店設計,但是度假酒店與一般城市酒店還是有本質的區別,如何在設計中體現出度假酒店和一般城市酒店的不同,是我們需要做深入研究的。
在我們進行改造方案設計之前,我們了解到度假酒店大多建在濱海、山林、峽谷、湖泊、溫泉等自然風景區附近,這些地域往往有很多特有的文化可以挖掘,如何讓建筑及室內裝修設計體現本土文化特質是我們要深入探討和研究的問題。我們通過搜集大量國內外度假酒店案例,并對其室外及室內空間裝修設計風格與技術手段進行分析。同時我們到施工現場對度假酒店進行現場測量,其中我們發現酒店原始的框架結構略顯呆板、凌亂,空間并沒有得到充分的使用,而如何在已有的框架基礎上進行改良,使得酒店能給人一種時尚、現代而又不失度假酒店的休閑感,是我們在現場測量中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在對現場的情況有了大致的了解之后,我們也與業主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同時我們也了解到,業主希望在距離酒店200m處新建一個室內溫泉會所,能夠為來度假的客人多提供一些休閑娛樂的場所。
在結合了業主的要求,分析當地的文化背景以及特色之后,我們小組成員在老師的指導下討論得出了此次設計溫泉度假酒店的初步方案。
二、項目實施階段
經過前期調研之后,我們基本確定了設計風格。
首先對寧海森林溫泉度假酒店進行了空間功能劃分,由于原始的空間框架非常零散,所以我們對原始的空間劃分進行了大規模的整改,空間的功能性非常明確,我們始終秉著實用性與藝術性結合,結合人體工程創造一個人性化的空間的原則,并且盡量減少電力資源的損耗,確保低碳設計,創造一個人性化的完整的空間,并且繪制出平面功能布局圖紙。
其次,我們針對新建的溫泉會所進行構思,期間我們構思了多種方案,經過討論以及對業主需求的分析,我們最終確定了以泰式屋頂作為建筑的元素。在選材方面,我們力求創造一個自然舒適的空間,經過再三斟酌我們決定以木材與石材作為主要材質。一方面能夠讓游客在度假酒店里感受到異國風情,另一方面石材與木材來自于大自然,不僅僅低碳環保,更重要的是能帶給游客舒適、放松的生活享受。在確定了建筑的元素以及材質之后,我們繪制了建筑外立面效果圖,并且與業主達成共識。
第三,在平面布局的基礎上,我們對室內的空間進行設計。我們將建筑外立面所使用的木材與石材作為我們的主要材質引入室內,力求營造一個舒適、清幽的氛圍。這也是我們在提出難點之后,得出的解決方案,就是在材質方面尋找共同點。在完成室內效果圖制作之后,我們向業主講解了此次設計的思路以及特點并且得到了業主的認可。
此次“寧海森林溫泉度假酒店”改造設計將于明年初正式實施。在完成了項目的制作之后,我們也對這次項目制作進行了歸納和總結。在現在高校教育的理論多過于實踐的大背景下,能把自己的創意想法應用到實際項目中去,對我們不僅僅是一次新的體驗,更重要的是讓我們在實踐過程中真正了解了什么是可行的創意,在日后的設計中怎樣去進行合理的設計,真正的做到“知行合一”。
參考文獻:
現代會展空間設計通過藝術與科技的結合達到美輪美奐、變幻莫測的效果.在功能上,會展空間創意要凸顯參展企業的文化和展品,符合會展項目的定位,進行科學合理的空間劃分,方便布展與觀展.在形式上,會展空間創意要滿足形式美法則,與“多樣統一”的美學標準一致.創意對象包括常規空間的六個面處理,以及空間的過度、融合、組合等細節方面.會展空間有別于建筑空間的最大特點是為了展示服務而不是用來長時間的辦公和居住,因此具有臨時性、外向性等性格.空間材料以輕型材料為主,大范圍使用半透明的玻璃、布藝等材料來烘托氣氛.創意線索源自地域特色、企業文化、空間氛圍、色彩搭配、陳設道具等.空間創意可以允許多條線索平行展開,但是其中要有明確的主線.對空間創意主線的把控體現了設計整體性的要求,好的設計應該是一個有機整體而不應該留下七拼八湊的觀感.現代人的審美要求復雜多變,審美品位日趨提高.創意主線的選擇要恰當合理、迎合消費趨勢,力求解決項目場所的主要矛盾;創意輔線的安排要配合主線,增加設計項目的趣味性、豐富性和完整性.
其空間創意重點考慮了參觀者的政府官員身份,以“氣韻貫穿”作為主線,通過大紅地毯、巨型頂燈、弧線型射燈組等體現空間的氣質和張力.與主線并行的還有兩條輔線,一條以較為單純的色彩(橙、綠、藍)使展廳與周圍的灰色廠房區別開,一條以高反光的有機玻璃材質增加空間的層次.空間創意強調“新”“、奇”、“特”,差異性越是強烈的設計越可以吸引觀者的注意,在眾多方案中嶄露頭角.2010年上海世博會各大展館的創意主線分別以文化、地域、科技、生態、魔幻、視聽、色彩、植物等內容進行創作,再集合多條輔線,給觀者帶來了一場空前的感觀盛宴.其中,德國館主打科幻、飄逸概念,以簡潔時尚的有機造型作為空間創意主線,輔以靈動的線狀光源和配色,加上虛擬講解員的全程陪同,讓觀者感受到強烈的科幻、奇妙的空間體驗.意大利館主打環保、低碳概念,以構成味十足的現代造型作為空間創意主線,輔以干凈純粹的色彩,將意大利城市中的各類建筑元素布置在統一的主題之下.美國館則以未來元素作為創作主線,通過虛擬現實、四維空間等技術實現設計初衷.日本的“紫蠶島”展館以體現日本社會潮流熱點為創作主線,通過實景再現和影像技術,輔以音樂、歷史、機器人等綜合展示得以實現.
2流光溢彩的光影創意點亮空間
光影創意作為空間藝術不可或缺的部分,始于人類對太陽的迷戀.對火的掌握開啟了人工照明之路,時至今日各種新技術的照明工具構成了我們五彩繽紛的光影世界.從功能層面上說,照明首先要滿足產品展示的需要,無論使用什么樣的設備,將展品完整的呈現出來是前提.從精神層面上說,光影設計要考慮觀者的心理需求,在滿足基本活動所需光線的基礎上進行輔助的空間氣氛營造.因此,光影設計具有照亮空間和提升氣氛雙重意義.設計師根據空間創意選擇合適的燈具、光源,通過照明設計中的色溫、位置、類型等提升空間的意境。
會展空間光影創意要考慮光源、空間、氛圍、顏色、觀者五個方面的因素,通過光影創意努力營造出舒適明亮、魅力獨具且充滿藝術氣息的環境.光、物、影三者的有機結合構成了光影世界,其舒適性、美感度、認知度、體驗度都是重要的評價指標“.設計空間就是設計光亮”,光影創意對會展空間設計的影響極大,尤其是一些品質較高、有特殊要求的項目.總體來說,會展空間光影創意的光源選擇有點光源、線光源、面光源、體光源四種方式;投射方式有整體照明、局部照明、重點照明、氣氛照明四種方式;光源類型有自然光源和人工光源兩大類,其中人工光源又包括熱輻射光源、氣體放電光源和半導體光源三類.設計師根據整體創意,選配合適的光源照度營造夢幻般的會展空間.在政府建設生態環保社會的號領下,會展光影創意也適時引入低碳環保的設計風尚.回歸自然光源的主導地位,盡量使用LED、無極燈等低能耗光源都是具體措施.運用空間設計中的框景、障景、借景、對景等“移步換景”、“隔而不斷”的設計手法,利用紗、網、格柵等半透明或通透的材質引導和分流光線,結合鏡面不銹鋼、玻璃等反光材質產生的折射現象,可以在全自然光線的情況下設計出非常豐富的光影效果.同時要減少大面積整體照明光源的使用,通過局部重點照明和背景照明達到烘托場所氣氛和降低能耗的雙重目標.
3合理有度的色彩計劃錦上添花
色彩計劃是會展設計活動重要的組成部分,設計師根據創意需要安排色彩搭配、協調色相、明度和純度.色彩本身沒有美丑之分,色彩之間的組合、色彩與環境的關系則體現了好壞.會展空間設計不同于平面繪畫,其色彩創意要充分考慮材質的表面肌理、涂料類型和觀感等細節,觀者視覺心理的感受與體驗才是最終的評價標準.會展項目的色彩計劃要與三維空間造型、二維平面構成形成協同創新,通過不同類型的色彩組合烘托空間意境,例如熱烈濃郁的色彩組合適合節慶類的會展空間,素雅清新的色彩組合適合文化教育類的會展空間等.優秀的色彩計劃可以提高展品的視覺觀感,擴充空間的引導作用,強化設計整體的意圖與情調。色彩設計要與會展空間整體保持高度協調,其靈感來源可以從地域色彩文化、會展項目類型、企業文化標識、展品性格特點、觀者身份喜好等多方面尋找.色彩計劃中需要特別注意留白、中性色和新技術三個方面.首先,色彩創意切記過滿,適當留白會給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中國畫論中“密不透風、疏可走馬”講的就是留白藝術,形式美的圖底對比也是一種留白的體現.空間創意中要突出重點、抓住主線,蓄意的留白不僅可以強調“密不透風”之視覺重點區域,還可以在“疏可走馬”的同時放松緊張的視神經,給觀者帶來休閑的享受和自由發散的空間.其次,要注意中性和灰色系色彩的使用.一般的中性色包括“黑、白、金、銀”四種,中性色既可以與鮮艷色彩搭配產生“濃墨重彩”的裝飾韻味,也可以調和場所的空洞與偏重.灰色系色彩在現代會展空間設計中已經得到大規模運用,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灰色系本身比較時尚,符合會展商業性的特征.另一方面是因為會展發生的城市過于喧囂雜亂,反而刺激人們回歸休閑、清雅的環境.最后,要適時引入色彩的新技術.例如通過新型投影設備可以在幕墻上產生不斷變幻的色彩與圖案,利用新型材料和表面處理技術可以產生在不同視角和環境中變幻色彩的效果.
4靈動優雅的設施產品交相呼應
會展空間設計中涉及展品陳設、公共設施、導向系統、企化系統等眾多與產品設計相關的內容.在空間創意的統領下選擇需要的產品,以產品作為空間布置的工具已然成為一種趨勢.設施產品可以預制完成并現場裝配,其加工精度和美觀程度是裝修施工所無法企及的,其安裝撤離的快速便捷也更加符合高效高速的時代要求.同時,根據同一個創意設計的系列產品擺放在同一個空間中,可以極大提升空間的整體氣場和觀感效果。通過聲光電等新技術對會展公共設施產品進行視覺的美化、亮化和輕化工作也屬于會展設計的范疇.體量巨大、厚重敦實的設施構件可以通過表面罩蒙紗布、玻璃等半透材質,結合漫反射照明達到靚麗、輕盈的目的.空間六個面之間可以通過產品設施的靈動與穿插形成連續、有機的生命整體,突破常規空間的思維定勢.總之,會展空間設計向產品設計的衍生大大拓展了會展設計的工作領域,兩類設計師之間的對話也產生了許多新的火花.
5結束語
我們的生活、生產活動從原始到文明的標志之一即是從室外的自然空間進入人工室內空間。人類的發展經過一個從低級到高級的過程。同樣,人們對空間的需求也經過從滿足單純的物質功能,到滿足更高的心理的精神需求的發展過程。以往人們對空間的認識,僅僅將它視為由圍護面封閉的呆滯的空間實體,教科書將內空間定義為由天覆(頂面)、地載(地面)的基本要素構成。形象地說來,就是一個最簡單的獨柱傘殼(如雨篷、站臺和柱亭等),在一定條件下,使人進入其中避免日曬雨淋,具有最基本的空間功能。而僅有四面墻圍護的空間,人們則將其定義為“院子””或“天井”。有無天覆(頂蓋)是區分內外空間的重要標志。在現實生活和設計實踐中,常將具備樓地面、頂棚和墻面三要素的房間看成是完整的室內空間,而將只有頂蓋和地面的雨篷、亭類以及四面墻的院子和天井看作開敞、半開敞的不同層次的室內空間。
另一方面,作為與人的活動最密切的室內空間,人們認識到室內空間的存在與人的工作生活息息相關,特別是室內空間的采光、照明、色彩、家具,陳列和裝修等方面對人心理和精神上的影響,這就使人們對室內視覺空間和材料質感上比室外更具敏感性,形成了對三維體的靜態空間的概念。的確,室內空間無論是物理的、化學的、還是生命的現象,完全處于通過空間的構成關系和相互轉換之中,維持著既有的規則和保持著完美的秩序,從而給人一種永恒不變的“靜止空間”和一種“穩定世界”的觀念。
然而,正是這種“只要我們確定一種勢,我們便是在描述一種‘穩定曲界’。在其中,設計只屬于一種靜態觀念空間似乎只是封裝在房間里的呆滯實體,幾乎是完全靜止的。”的靜態空間觀念,與現代科學對世界新的認識和新時代的設計觀格格不入。從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到畢加索立體主義繪畫,都表達出對運動性的認識,一個動態時間化的概念正在改變人們以往對空間的認識。三度的建筑空間必須加上時間要素而成為四度空間的時空環境,而傳統理念中的空間正在成為一種束縛,必須去創造新型的、充滿創意的、運動的空間。因此我們應該受到這樣的啟發:空間和時空的概念不會成不變,隨著人類對世界認識的不斷深入,未來空間的要素和層次還會變化,甚至由四度提升到五度或六度。
四度空間的時空概念使我們認識到了一個靜止的室內空間隨著時間的變化,呈現出多種不同的空間形態,也可以看成是不同視覺的空間,這就是時空的觀念。這種空間觀念雖然強調以人為主體,強調人的參與和體驗,但并不只是去迎合人的活動,而是通過與時間、環境的協調而突出個性強調空間的時空觀念,希望能營造一種連續的動態空間形式,它是在舊的空間穩定秩序被解體為每個局部,然后又重新組合而成的。如果我們還以舊有的觀念去組織空間,或陶醉于一種人文主義的雕塑、建筑和繪畫概念之中,就不可能創造真正意義上的創意空間,就會失掉空間的連續性,使空間重新變為靜止的博物館。
創意:即意境、詩意,而秩序即規范、框架。秩序總是限定創意,并將它規范于自己的框架內,只有將包括空間理念、視覺美學、內涵以及材料、工藝等精通之后,才可能突破限制,實現時空與精神意義上的創意空間。特別是視覺形式的創意對創造成功的空間來說是必需的,這正如鮮花之于植物、綠葉之于大樹、肌膚之于身體一樣,理想的空間是秩序和創意的完美結合。
視覺設計(Visual Design)是指利用視覺符號來傳遞各種信息的設計。設計師是信息的發送者,傳達對象是信息的接受者。簡稱為視覺設計 。在空間創意中設計師是強勢集體,很容易理解,設計師所要表達的是各種美學信息,他們所要給與的是“誰”、“把什么”、“向誰傳達”、“效果、影響如何”這四個程序。而創意的本題就是在空間中傳遞美的信息,最終的目的就是讓我們的環境變成一種美、一種生活親切感、一種可以感知的舒適與自由。
空間創意的背景
風格派藝術大師皮特•蒙德里安曾經說過“如果我們不能釋放我們自己,我們可以釋放我們的視覺。”空間的創意其根本是解決視覺的問題,社會的精神需求是設計創意最直接的來源。很容易理解,在不能解決溫飽情況下的社會,基本的物質水平還很低下的時候,是根本不可能談起設計創意的,因為這是沒有不要的,愚蠢至極的。任何空間設計的創意不可能是設計師個人的行為,還要收到各種外在條件的制約與良好社會環境的支持。良好的社會環境,應該包括經濟與政治環境、科學與教育環境、各種人的心理環境等等。
社會的進步表現的出來的性格也不一樣,而進步的主體應該是“破”與再創造,各種“破”會產生競爭與批評,那么就會在社會進步中表現出一種優勝劣汰性格。當代全球化消費型社會,推崇創新、個人創造力,強調文化藝術對社會性格的支持與推動的新思維變得迫切而有力。空間的創意對當代社會關于設計學,藝術學以及建筑學都會給與革命性的沖擊與“破壞”,它所帶來的眾多創意產品與理念,以及各種革命性思維,不僅可以吸引社會的眼球,改變一些傳統的一成不變的觀念,同時,可以讓空間變得可愛起來,更富有人情味,最重要的是能為當代社會帶來經濟與文化上的雙贏。空間是離不開人的,人也不能失去對空間的依賴性,社會與人更是需要空間去容納與包含,可以看出,空間創意的實際目的是解決人、空間與社會的生存與依賴關系,實際上就是讓生活變的更美妙,讓我們的社會變的更有人情味、更富足。
1.空間創意的視覺設計意義
空間創意實際上是要視覺設計來參與強勢主體,設計師不是純的藝術家,他們要考慮的空間不是簡單的藝術品,空間需要性格與功能,這里創意的邏輯性與理性的思維變得很重要了。
空間創意的視覺設計首先需要從視覺設計本身向置身于空間中的人傳達信息,它應該可以引起使用者的聯想與認可,并賦予空間新的情感與意義。空間總是內涵著各種性格與要求,視覺設計的作用應該是強化空間的性格同時還能讓空間服從于社會,產生經濟效益,改善生活質量。所以視覺設計對于空間創意所需要解決的最有意義的事情應該是傳達情感與新思維,新思維不僅僅是創意,更重要的是創意的本體應該滿足于社會的服務,滿足人關于理想生活的追求。
空間創意的視覺設計還有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含義,一般是通過創意空間實踐后空間與人的互動體現出來的。空間是人活動頻繁的場所。實踐后的空間吸納人進入其中,從而引發了一系列的視覺事件,其中有些是設計師在設計空間所預先安排好的,有些會是從改變的空間環境中出現的,視覺設計必須要為這些事件提供必要的解釋與再批評,創意的設計一般是需要反復的,而這種反復不是一種斥責與不屑,相反的反復的意義是要讓設計變的完善而更有活力,難以想象沒有反復的空間創意會是成功的,就象沒有瑕疵的人在這個世界上存在一樣,那是不可思議的。
2.創意空間的視覺設計建構
空間的設計創意應該與符合其所處的空間環境有聯系,視覺設計的建構對于空間的環境是必須要考慮的內容。空間處于自然呵護之中,以自然環境為主體、空間處于次要的配角狀態應該是視覺設計空間的一種創意的探索。中國古典建筑中,建于山林之中的寺廟多與自然環境有機共生,并能產生悠遠寧靜的藝術效果。
視覺設計融合環境,即將空間融合于所依存的環境之中,充分保護與利用自然環境,因地就勢,作自然環境中的一朵美麗的小花,顧全整體,照顧大局,甘當配角。甘當配角不是消極無為,不是可有可無,而是不破壞原有自然環境,不喧賓奪主,不突出自己,但仍然要為原有自然環境增加藝術美。最好的方法應該是“境景合一,順其自然”就是從空間環境出發將空間與環境有機融合,成為一體,達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依存的效果。
最為美麗的例子一定是自然主義大師萊特的杰作考夫曼別墅了,考夫曼別墅(流水別墅)建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匹茨堡市附近風景優美的山林之中。別墅建在地形復雜、溪水迭落的兩山之間的溝谷地段。萊特獨具匠心地將別墅架于瀑布之上,并巧妙地將流水引入建筑之中,穿過建筑內部空間再流入山谷。美麗的建筑,就象是大自然自己創造出來的一樣,沒有現代建筑中的冷漠與無情,多了些自然的純真與可愛。
其次,視覺設計的“切題”也是在創意建構中必須注意的內容。所謂“切題”就是設計的立意應該是合理的,符合空間性質的,創意并不是“無目的”,或者是盲目的創造,空間由于其性格需要視覺設計中的呼應,這種設計關系不是對立的、格格不入的。應該是相互包容的,相互呵護的。典型的例子,一個喜慶的空間,如果太多“素”的顏色,會有許多的不適合與不舒適感。這種感覺直接由我們的眼睛傳達給我們的大腦,直接的反應就是矛盾與憤怒。
第三,視覺設計中的許多的象征與隱喻在空間創意建構中是非常重要的,象征隱喻法就是通過建筑的形態、語言、符號等手段,運用象征或隱喻的方法來表達經構思而確定的創意(立意)。創意的載體一般包含環境與圖文說明。象征隱喻方法中國自古已有,如“五丈原武侯詞”是紀念三國蜀國丞相諸葛亮的建筑。其門象北開、以激勵后人北伐,完成統一大業;墓前植56棵柏樹,象征孔明56歲逝世。
對于建筑來說,關于象征與隱喻的視覺盛宴一定離不開勒•柯布西的朗香教堂,朗香教堂拋開了傳統基督教教堂的外觀形態,創造了一座全新的令人驚奇與難忘的教堂外觀,并被人們接受與稱贊。教堂以奇特、歪扭的造型,隱喻人的某種神秘超常的精神和情緒。它可以使人聯想到“正在祈禱的雙手”、“昂首的巨艦”、“修女的帽子”等。教堂在滿足其功能條件下,外觀具有挺拔、軒昂的氣勢,有粗獷敦實、混池穩重的原始風貌,與群山融為一體。以“它不僅是凝固的音樂,而且是凝固的時間。”來贊譽它,一點都不為過。
第四,創意設計離不開哲理與文脈,視覺設計亦然。創意離不開哲理與文脈,就象魚離不開水,生活離不開感情一樣,設計師常常賦予了空間許多情感,而他們表達的方式往往都是直接的視覺語言,很多情況下這種表達會有設計師自身對于人生價值的理解,以及他所傳承的精神文化。我們常說設計是繪畫、是音樂、是一種宣泄,它所傳達的是視覺感受很多層面上不是僅僅的裝飾與好看,更多的應該有對生活,對人,對美的追求與執著,應該充滿了愛與呵護,充滿的關心與照顧。
3.結語
空間創意的視覺設計并不是神秘的,只能言傳不能意會的思維設計。設計的目的就是要滿足人對于空間物質與精神的需求,而精神要求構成了空間創意的主題。從視覺藝術與建筑文化的層面來理解空間創意,對用空間的環境、形象、造型等創造各種性格,性格的主題就變得必要和可能了。視覺設計是對空間性格主題創造的最有效而直接的辦法,設計師們在給空間以性格的同時,賦予空間以新的情感與理性,這種情感與理性往往會讓處身于空間的人們以遐想和共鳴,并帶來社會的進步與和諧。創意的本意是創造與設計,空間的創意與視覺設計變成解釋與被解釋的關系,設計師對于空間的把握也變得更直接和有效了。
參考文獻
[1] 梁思成. 中國建筑史. 百花文藝出版社.
[2] 張綺曼. 室內設計資料集.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3] 朝倉直已著,呂清夫譯. 藝術設計的平面構成. 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4] 蒯大申,錢念孫,莊志民. 青年審美向導. 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關鍵詞:建筑設計;空間組合;原則;意義
1 引言
物質的豐富,極大地改變了現代人的生活條件,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近年來,隨著建筑業的發展成熟和建筑技術的不斷完善,更是為廣大人民提供了較好的居住條件。雖然社會在進步,經濟在發展,但是衣食住行仍舊是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現在的人們對于居住條件要求越來越高、需求越來越大,他們在選擇自己居住的環境時,不再是單純的考慮該地區的繁榮度、房價、交通情況,而是更加關注建筑物的設計和空間問題。
2 建筑設計與空間設計概述
2.1 建筑設計概述
在建筑中,建筑設計與空間大小互相影響,建筑功能在建筑設計中有著主導地位,這就導致建筑的功能與空間形成了一種對立統一的關系,并且二者都是推動建筑發展的主要動力。在建筑設計中,建筑功能占其主導地位,是因為它對建筑的空間發展起著推動作用。而空間大小,是建筑設計中的關鍵問題,是工作的核心。建筑設計者們通過長期研究實踐發現,具體的建筑設計可以通過圖紙、建筑模型或其他手段將其設計意圖表達出來,這能夠更形象的暴露錯誤,也能更容易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除此之外,建筑設計者們還可以通過提出多種方案進行比較,進而得出最佳方案的形式,采用方案比較的形式能夠使設計方案達到完善。
2.2 空間設計概述
空間設計是指在建筑房屋裝修完畢之后,對建筑室內進行合理組織、有效搭配,通過利用一些可變換、易挪動的裝飾物、家具等對室內進行陳設、裝飾。建筑空間設計的要求是在指定使用功能下創造出符合審美要求、滿足審美視覺的藝術創作,針對具體要求,相關人員在空間設計時應滿足建筑設計方案的獨特性、實用性的要求,應充分運用新科技和新理念,應與設計方積極配合,為工程技術提供多方面的支持。
3 現代建筑空間組合的原則
由于現代建筑對空間功能的細化和最大化利用,促使人們對建筑空間的合理化評價。建筑內部空間組合是根據人們生活需要來設計的,但是它同時又對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習慣有一定的影響。因此,要設計出一系列舒適、親密、溫馨、美觀的住宅環境,就要做到以下幾項原則。
3.1 功能分區合理性原則
功能分區和理性原則要求我們在建筑結構設計中,正確處理建筑內部不同的使用功能和要求,為了保證室內的流線通暢、交通面積的綜合利用,我們要有預知意識和分析能力,做到正確處理各個功能之間的關系,滿足各功能分區的要求,使得建筑居住條件功能良好、居住舒適。
3.2 空間組合靈活
空間組合靈活是建筑結構設計的合理形式。只有確保建筑物的靈活性,才能保證建筑物的正常、便捷使用。如果組合不靈活的話,整體容易遭到破壞。這種空間組合靈活性要求建筑工作人員根據不同住戶、不同時期的使用要求對整套建筑空間進行合理分隔和重組也可在設計建筑方案時,將某些功能分區合并或者連接,不劃分出明顯的界限,這樣能加強建筑空間的適應性和靈活性。
3.3 室內環境舒適性原則
為了確保住戶居住的舒適、方便、溫馨,我們就必須遵循這一舒適性原則。在對建筑進行設計的過程中,應根據該區域的氣候地理條件,選擇好的住宅朝向,這樣能夠享受更好的日照條件和通風環境,更重要的是,可以通過室內空氣對流通風,獲得更好的空氣質量和衛生條件。如果不采用這一原則,對客廳、臥室、廚房、衛生間這些主要空間隨意設計,那么將極大地影響舒適度,將會給整套建筑帶來諸多不利影響。
3.4 整體設計經濟性原則
在建筑設計與空間組合中,經濟性以各種形式存在,也常常會出現一些結構組合不合理以致大大降低建筑整體性的情況。因此,在建筑設計與空間組合的過程中遵守整體設計經濟性原則顯得尤為重要。這就要求要對建筑面積進行合理分配、要分清不同功能空間的不同要求;要在滿足通風采光的前提條件下、保證窗戶的氣密性和隔熱性的要求下,盡可能的節約能源,整體設計經濟性原則要體現在設計概念中的戰略戰術中,也要將這些符合該原則的戰略戰術付諸實踐。
3.5 以人為本原則
建筑設計以及建筑施工源于人類更要忠于人類,最終目的也是為人類服務,所以建筑成果只有讓人類各方面的需求得到滿足才能實現它的最終價值,這就要求在對建筑結構進行設計時,堅持以人文本的概念,滿足人類對居住的基本需求,秉著人性化的思想,提出以人為本的住宅設計和宜居環境設計。
3.6 綠色環保原則
由于全球生態環境急劇惡化,所以綠色環保思想在建筑設計過程中必不可少,并且成為現代建筑設計中最受關注的原則。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快速發展,使得現如今城市人口數量急劇上升,這就使得人們對城市住宅的需求不斷增加,所以導致建筑面積不斷擴大,綠化面積不斷縮小,生態壞境遭受嚴重破壞,威脅著人類的健康與生存。
4 建筑設計中空間組合
4.1 根據空間的形狀和比例
按照建筑空間的形狀和比例,對建筑進行設計來增加建筑的空間。不同的空間形狀會給人帶來不同的感官感受,因此,在選擇空間形狀時,要綜合使用功能、精神感受等方面的因素來考慮,使其既滿足住戶對建筑舒適實用的要求,又能給人一種視覺上的享受,并且可以根據建筑空間的具體情況和形狀比例對其進行合理設計。
4.2 根據空間的尺度
建筑設計中空間組合按照空間的尺度來進行是指對所采用的空間大小進行測量。最高高度要以人為標準,過高會給人一種距離感,過低又會讓人感覺不舒適,相對高度也要結合空間面積分配比例。所以,要在建筑設計時對其進行度量,這樣才能給人一種空曠、舒適的感覺。
4.3 根據建筑造型和空間的關系
建筑的外部造型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該建筑的內部空間,同樣,有什么樣的空間,就會產生什么樣的外部造型。空間形式和空間組合都是屬于內部空間的表現形式,這就要求空間組合要滿足建筑的使用功能性。建筑內部空間合理組合是為了服務于人們、方便于人們,在有限的居住面積中合理的組織搭配,有利于為人們的生活創造出一種和諧、雅致、溫馨的氛圍,促進人們的生活更加美好。
5 結束語
居住是人類基本的生存需求之一,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的改革開放與經濟發展使中國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迅猛發展的住宅建設給人們的生活方式帶來了許多的活力,居民的生活質量不再局限于房子的檔次和質量,而是開始對居住的環境要求越來越高。與此同時,建筑工作者們也隨之關注的是,如何在現代建筑設計中合理組織各種空間,讓整個設計看起來是最合理的、最美觀的。當然,就我國目前的建筑設計與空間組合而言,還是存在著缺陷的,這就需要國家科教興國,大力發展教育,培養技術型人才,不斷探究學習這方面的人才,才能使建筑也更趨完善。
參考文獻
[1]何成全,劉紅衛.淺談住宅建筑設計中的空間組合[J].新疆職業技術教育,2011.
[2]包志平,曾毅.關于現代住宅建筑空間組合設計的探討[J].今日科苑,2010.
關鍵詞:商業建筑 中庭 聯系方式 比例 平面設計
Abstract: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d the atrium space development and significance, mainly discussed the public buildings in the atrium space design, especially focusing on the large commercial building in the atrium space design.
Keywords: commercial buildings in the atrium contact ratio graphic design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中庭空間的發展及意義
1.1中庭空間的歷史發展
在中國古代建筑中藻井的形式便是現在中庭空間的雛形,在皇家建筑、佛教建筑中為了體現封建制度的集權性、體現威嚴、敬畏的至高無上的權利,使庭內空間高大。最為典型的中庭出現在福建地區的“圍屋”居住建筑中,當地居民為了防御外族的入侵,建筑成圓形布置,中庭為族民日常生活的活動空間。在國外古羅馬建筑中不覆頂的開敞庭院,才真正地把自然引入到了建筑室內空間。
20世紀60~70年代,在城市高密度的居住條件下,人們開始對崇尚于機器美學而建造起來的鋼筋水泥的建筑森林產生了厭倦,開始以一種返樸歸真的心態重新找回失落已久的庭院空間。但是這無疑具有一定難度,為此,設計者們作了多種的嘗試,嘗試把庭院重新引入現代建筑中。
1967年,由約翰?波特曼設計的“中庭旅館”(亞特蘭大海亞特攝政旅館)展現在世人面前,在美國甚至全球的建筑界立即掀起了一股強勁的“中庭旋風”。現代中庭的使用和推廣,一方面是由于這種方式滿足了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群對親近自然的渴望,另一方面也離不開現代技術的進步和發展。
隨著建筑的發展趨勢由水平伸展到垂直向上或是向下,垂直綠化系統隨之產生。建筑庭院從原先的單一平面進入到了三維立體空間,即向垂直方向發展。通常意義上的庭院是二維的、平面的,隨著科技的發展,像空中庭園這樣的在垂直系統上發展的庭院形式已經屢見不鮮了。
當今的中國社會,在某種意義上說,正在進入消費社會。消費也不僅是物的消耗,人們更加關注的是價值和意義的建構與消耗。商業環境作為商業活動最為密切的發生地,其特征已不再是單一功能化的空間,而是與其他功能空間不斷融合、交叉的復合型態。
大型商業建筑中的中庭空間具有重要的空間意義,它同商業建筑的各個功能空間有著緊密的聯系,起著統攝全局的作用。中庭空間在大型商業建筑商業空間中的運用可以說是滿足人們現代購物復合行為目的及要求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空間設計的重點和難點。
1.2中庭空間形式產生的巨大意義
正如理查?薩克森所說“自60年代后期以來,至今(1985)突然有了上百個‘中庭建筑’,自一百年前的摩天大樓以來,沒有一種建筑形式以這樣的速度與成就在發展”,中庭建筑的發展非常之快,使之十分有必要對建筑中庭的設計進行較為系統的分析研究。
目前,國內外中庭設計的相關書籍還較為匱乏。國外技術人員對中庭的研究涉及采光頂、自然通風、煙氣控制等方面,并大多建立在模型及數值分析的基礎上。國內對于中庭的空間形式、物理環境、通風、防火、景觀、和節能等方面已經有了一些探討研究。
2公共建筑中庭的形式及與商業建筑的結合
2.1中庭的開敞形式及與商業建筑的結合
2.1.1中庭空間在建筑中的布置方式中庭空間在建筑中有單向、雙向、三向及四向等布置方式。
2.1.2與商業建筑的結合
(1)四向中庭為封閉型中庭、圍合式中庭,也是建筑設計中較為常見、較為典型的一種中庭布置方式:在大型商業建筑內部(一般是入口處、中間部位)設置由下至上通透的開敞空間。頂部通常采用網架、球面屋架同大面積玻璃相結合,通過扶梯、景觀電梯等垂直交通方式,從而使中庭形成交通樞紐。
圖1某購物休閑廣場1層平面圖
圖2某購物休閑廣場2層平面圖
(2)連接式中庭也稱為雙向中庭。這種中庭形式是運用高架的玻璃采光和圍護結構把兩段或幾段建筑相連接起來。高大通透空間給設計者提供了廣闊的遐想空間舞臺,為人們休息、娛樂、餐飲、交流等活動提供了場所,同時也把演藝、集會、展示等商業活動的引入中庭,增加了商業的附屬價值和客源。
(3)單向中庭及雙向中庭作為過渡式空間。公共圍合性空間置于商場一側,形成商業內街式中庭,并運用大面積的玻璃窗或其他方式的圍護結構(如外挑的柱廊)等,使空間產生向外滲透,有利于提增加商業建筑內部空間的開放性,創造內外融合的景觀環境。過渡式中庭從屬于建筑但區別于其他形式中庭,視覺上向城市空間敞開,在空間使用上向市民開放,是建筑空間與城市空間的完美融合。
2.2中庭的組合形式及與商業建筑的結合
2.2.1公共建筑中多種中庭方式組合及其他方式
(1)水平組合。
(2)豎向組合。
2.2.2與商業建筑的結合
水平組合是多種中庭樣式及垂直交通的相組合而成,從而達到多個視覺和感官中心,使建筑空間由多個不同形式的中庭組成,形成一個三維空間,達到步移景異、各有千秋,更具有靈動的生命力,因此,在大型商場中經常采用。
2.3中庭與周圍空間的聯系方式及與商業建筑的結合
2.3.1中庭與周圍空間的聯系方式
2.3.1.1獨立式中庭
沿中庭高度方向,用玻璃或其他建筑材料將中庭與四周建筑空間分開,這樣中庭內的熱環境不會對其他臨界建筑空間產生影響。
2.3.1.2開放式中庭
普遍運用在建筑中,中庭直接與相鄰的建筑空間相連通,中庭的熱環境會對其他建筑空間產生直接的影響。
2.3.2中庭空間與商業建筑的結合
開放式中庭有著明顯優勢,在大型商業建筑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它把商業建筑的各個功能空間緊密的聯系在一起,起著統帥全局的作用,這也是中庭設計的重點和難點。
(1)氣氛營造。在大型商業建筑中中庭空間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庭為商業空間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精彩的瞬間,如同歌曲中達到部分,同時也成為商業空間打造了特殊的商業氛圍的場所。形成整個商業空間的景觀中心:回廊、旋轉樓梯、通透的景觀電梯、商品的展示空間等處理方式也增添了繁榮的商業氣氛。
(2)交通組織。中庭多采用扶梯、景觀電梯交通方式組成商業建筑的垂直交通樞紐空間。不同方向的人流在這里匯集,成為整個建筑的人流集散中心。
(3)多元化。中庭空間為人們提供了休息、交往的場所。寬擴的場地,人流的聚集成為商場商家舉辦各類活動的重要場所,使中庭形成一個多元化的空間。不僅招攬顧客同時提升了商業價值。
(4)環保、綠色、生態。這是人類永恒的主題,在強調節能減排的今天,生態建筑將會帶來新的發展。中庭空間在促進室內通風、改善自然采光、利用光合作用、吸收太陽輻射等方面的生態效應也逐漸被人們所認知,中庭在建筑空間的精彩演繹,也是生態建筑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5)自然的回歸。為了能實現都市中夢想,為了能身臨其境。設計師們把自然景觀搬到中庭內,來慰藉我們的情感。
3商業建筑中中庭的平面設計
中庭的平面形式可以分為:點狀、線狀、環狀三大類。
3.1點狀中庭在商業建筑的應用
點狀中庭主要包括圓形、正多邊形、矩形、不規則多邊形等平面形式。圓形和正多邊形都具有靜止、內斂的特征。這類中庭間往往位于整個建筑的核心位置,通常是設計師組織建筑空間的重要手段之一。如平面較為規整的酒店、商場、市政建筑中。矩形中庭是較為常見的形式,它具有一定的導向性,利于組織人流,同時增強人們對空間的識別性。
3.2線狀中庭在商業建筑的應用
線狀中庭即長向中庭,其平面形式多為帶形布置。線狀中庭具有很強的方向性,通過空中過廊的連接從而創造一種巧妙充、豐富的空間形態。一般通過明亮的色彩、別具一格的采光頂棚處理、沿中庭內街不同立面風格的處理,營造出豐富、繁華的商業氛圍。也常被建筑師當作平面構圖中的軸線而成為組織建筑空間的重要手段之一。
3.3環狀中庭與商業建筑的結合環狀中庭在商業建筑中并不常使用,只是在個別高層和底層局部使用。
4中庭尺度、比例在商業建筑中的應用
中庭空間尺度主要由兩個因素決定,分別是它的平面比例(PAR)和剖面比例(SAR)。
4.1平面比例
根據建筑的不同性質和功能,中庭空間的平面比可分為兩類: ①PAR<0.4時,中庭空間較為窄長―――線型中庭;②PAR>0.4時,中庭空間平面比例較為舒適―――廣場式中庭。
4.2剖面比例
當剖面比例SAR值介于1~2之間時,中庭空間將會有良好的采光。中庭的側界面的高度和它們之間的相對距離的關系來衡量:當側界面高度較低,相對距離較寬時,空間就會顯得壓抑;反之,當側界面高度較高,相對距離較窄時,則空間會顯得封閉。所以在中庭設計中,尺度的把握是設計師們應注重的。
4.3中庭尺度、比例在商業建筑中的應用
一般來說中庭空間都需要大尺度,但同時尺度過大對人們心理產生陌生、疏遠的距離感,所以中庭的大小要“因地制宜”,同整個建筑體量、空間的布置形式密不可分,同時要充分考慮人們在互相交往中的尺度感受。揚?蓋爾在其《交往與空間》一書中曾說過“: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當縮小到20~25 m時才能看清楚別人的表情和思緒,這種情況下,見面才開始變得真正令人感興趣,并帶有一定社會意義”。由此可見,中庭的尺寸大小,應該遵循人們活動空間范圍需求有關。同時,建筑裝飾裝修的色彩處理變化及不同材質的運用搭配及空間的劃分形式、機理的構成,都會對中庭尺度感產生影響。
1.缺乏人性化的交流空間
現有的藝術類高等教育空間沒有為師生預留足夠的公共空間和交流場所,教學基本上在課堂完成。學生要向老師討教問題,一般也是在講臺上進行,或者隨著老師穿過樓道進行簡短的交談,這樣的設計缺乏對人的尊重和對交流的鼓勵,更像是一個模塊化的工廠。
2.經不起時間的考驗,無法適應不斷變化的藝術類學科發展趨勢
在多數整體式教學樓中,對藝術教學的針對性不夠,隨著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專業學科不斷變化,當前藝術類高等教育空間的設計應當充分考慮適應現代藝術的教學與實踐,適應學科間的相互滲透及今后不斷調整、發展等方面的要求。而一幢教學樓的使用時間是長久的,這使得藝術類高教教育空間設計面臨挑戰。
3.無法承載學校、城市的人文底蘊
只講工具性的空間、技術性的條件、數字化的成果,但忽略了內在的東西。藝術當隨時代,體現時代精神和人文特色,但目前很多藝術類高等教育空間脫離其所處的環境,甚至照搬西方的設計,光鮮亮麗的外殼之下缺乏人文沉淀,更妄談承載深厚的人文底蘊。
二、藝術類高等教育空間設計發展方向
1.注重藝術類高等教學空間多樣性設計
由于藝術類教學的特點,并非只有教室才是教學的唯一選擇,寬大的走廊、開闊的中庭、教學樓旁的草坪、走廊、平臺、大廳也是實際功能意義的空間,都是可以供學生討論、學習和交流的空間。具體來說,首先要有一個較大的交流空間,這個也是整個藝術樓的中心匯合處,這個空間較大,可安排咖啡廳、座椅、電話、書刊、布告欄等簡單交流設施。其次,可在同層或不同層人們經常碰面的地點設立討論區,如樓梯口可給予學生停留、交談、娛樂相對獨立的空間,可擺放一些桌椅;最后,走廊也是休息與交流的好地方,在不影響走廊寬度的情況下,可以安排一些長椅、展覽框,或者自動售賣機,供來往學生休息、觀賞和使用。這樣,在不增加面積或減少面積的情況下給學生提供了交流的空間。此外,通過綠色植物的綠化、藝術作品或座椅的擺放作為隔斷,將交流空間進行劃分,這樣增加交流區域的節奏感,形成開放和半開放、單獨和群體、動態和靜態的空間節奏感,更有利于學生交流,也增加學生的審美情趣。從整體上,通過節奏、排序、光線、滲透及層次劃分,避免單調,形成變化效果,從而增強藝術感染力。
2.以人為本,鼓勵交流
我們可以聯想到西南聯合大學,之所以在那個時代創造出令人羨慕的成績,除了令人津津樂道的大師云集、自由之學風等,還有被人忽視的一點——因為身處暫時簡陋的校舍條件,恰恰創造了一個自由、平等、密集的交流環境。學生過的是集體生活,和老師共處一個院落,“住也在那里,上課也在那里”。處在同一空間中的師生就會產生社會往,相互照面并體驗到他人的生活感受,由此因靈感和激情的碰撞而共同創造出一個愉快、積極的交往空間。因此,未來藝術類高教空間,應該以人為本,以促進師生間的交流為主線,營造更多的公共空間;應該打破以往的、原有的以老師為中心的靜態、單調的教學布局模式,更多地放入互動的教學布局模式。建筑大師約翰•波特曼對公共空間的成功運用給我們的藝術類高教空間設計以啟迪,他在建筑理論上提出“建筑是為人而不是為物”的設計指導思想,值得深思,使我們在未來的藝術類高教空間設計中的考慮要更多地從人出發,建立更多的鼓勵交流的公共空間。比如,在課堂空間布局設計中應多考慮師生互動和學生間分組討論等,使之成為適合師生進行各種交流的場所。課余活動聚會、聯誼交流等可從一個空間向另一個空間延伸。所以,現代教學空間應該把聚會、展覽、展示、課程設計、交流融為一體,從而形成一個共享的空間。設計大小不同的空間,私密和半私密的空間,自修和討論的空間,教學和休息的空間等。而采用完全開放式的結構,將藝術展館融入到教學設施中來,改變目前藝術展館和教學樓相分離的局面,也不失為以人為本,鼓勵交流的創舉。
3.注重藝術類高教空間設計的效用和可變性
作為教學的組成部分,藝術類高教空間最終還是要落實到其功用性中來,而不是僅將其視作增加教學設施的審美格調。首先要滿足教學空間的需要,立足藝術類高教的特點,更大程度上滿足討論式學習、自主性學習、實踐性學習對空間的要求;其次要滿足展示的需要,比如與城市建設銜接,建立公益性文化展示平臺、藝術場館等。最后,要滿足學習、交流的需要,如設立小型藝術類圖書館,提供閱讀空間,引進商業化的咖啡吧,提供交流討論區。另一方面,也要考慮到藝術類高教空間設計的可變性。建筑的使用年限動輒幾十年,但對建筑的使用卻常隨時代而變,教學樓的設計應以“可變功能”的概念代替“固定功能”概念,使建筑最大程度上接近其最高使用價值。在現代整體式教學樓中,藝術類高等教育空間的靈活性問題尤為重要,未來藝術類專業學科不斷變化,藝術類高等教育空間應具有靈活性、通用性,如減少隔墻、擴大空間,以適應學科間的不斷調整、發展、更新等方面的要求。如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就是在以群樓的方式來適應未來多學科的分院獨立教學管理方式。
4.注重藝術類高教空間設計的人文精神傳達
由于藝術類教學的特點,并非只有教室才是教學的唯一選擇,寬大的走廊、開闊的中庭、教學樓旁的草坪、走廊、平臺、大廳也是實際功能意義的空間,都是可以供學生討論、學習和交流的空間。具體來說,首先要有一個較大的交流空間,這個也是整個藝術樓的中心匯合處,這個空間較大,可安排咖啡廳、座椅、電話、書刊、布告欄等簡單交流設施。其次,可在同層或不同層人們經常碰面的地點設立討論區,如樓梯口可給予學生停留、交談、娛樂相對獨立的空間,可擺放一些桌椅;最后,走廊也是休息與交流的好地方,在不影響走廊寬度的情況下,可以安排一些長椅、展覽框,或者自動售賣機,供來往學生休息、觀賞和使用。這樣,在不增加面積或減少面積的情況下給學生提供了交流的空間。此外,通過綠色植物的綠化、藝術作品或座椅的擺放作為隔斷,將交流空間進行劃分,這樣增加交流區域的節奏感,形成開放和半開放、單獨和群體、動態和靜態的空間節奏感,更有利于學生交流,也增加學生的審美情趣。從整體上,通過節奏、排序、光線、滲透及層次劃分,避免單調,形成變化效果,從而增強藝術感染力。
2.以人為本,鼓勵交流
我們可以聯想到西南聯合大學,之所以在那個時代創造出令人羨慕的成績,除了令人津津樂道的大師云集、自由之學風等,還有被人忽視的一點——因為身處暫時簡陋的校舍條件,恰恰創造了一個自由、平等、密集的交流環境。學生過的是集體生活,和老師共處一個院落,“住也在那里,上課也在那里”。處在同一空間中的師生就會產生社會往,相互照面并體驗到他人的生活感受,由此因靈感和激情的碰撞而共同創造出一個愉快、積極的交往空間。因此,未來藝術類高教空間,應該以人為本,以促進師生間的交流為主線,營造更多的公共空間;應該打破以往的、原有的以老師為中心的靜態、單調的教學布局模式,更多地放入互動的教學布局模式。建筑大師約翰•波特曼對公共空間的成功運用給我們的藝術類高教空間設計以啟迪,他在建筑理論上提出“建筑是為人而不是為物”的設計指導思想,值得深思,使我們在未來的藝術類高教空間設計中的考慮要更多地從人出發,建立更多的鼓勵交流的公共空間。比如,在課堂空間布局設計中應多考慮師生互動和學生間分組討論等,使之成為適合師生進行各種交流的場所。課余活動聚會、聯誼交流等可從一個空間向另一個空間延伸。所以,現代教學空間應該把聚會、展覽、展示、課程設計、交流融為一體,從而形成一個共享的空間。設計大小不同的空間,私密和半私密的空間,自修和討論的空間,教學和休息的空間等。而采用完全開放式的結構,將藝術展館融入到教學設施中來,改變目前藝術展館和教學樓相分離的局面,也不失為以人為本,鼓勵交流的創舉。
3.注重藝術類高教空間設計的效用和可變性
作為教學的組成部分,藝術類高教空間最終還是要落實到其功用性中來,而不是僅將其視作增加教學設施的審美格調。首先要滿足教學空間的需要,立足藝術類高教的特點,更大程度上滿足討論式學習、自主性學習、實踐性學習對空間的要求;其次要滿足展示的需要,比如與城市建設銜接,建立公益性文化展示平臺、藝術場館等。最后,要滿足學習、交流的需要,如設立小型藝術類圖書館,提供閱讀空間,引進商業化的咖啡吧,提供交流討論區。另一方面,也要考慮到藝術類高教空間設計的可變性。建筑的使用年限動輒幾十年,但對建筑的使用卻常隨時代而變,教學樓的設計應以“可變功能”的概念代替“固定功能”概念,使建筑最大程度上接近其最高使用價值。在現代整體式教學樓中,藝術類高等教育空間的靈活性問題尤為重要,未來藝術類專業學科不斷變化,藝術類高等教育空間應具有靈活性、通用性,如減少隔墻、擴大空間,以適應學科間的不斷調整、發展、更新等方面的要求。如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就是在以群樓的方式來適應未來多學科的分院獨立教學管理方式。
4.注重藝術類高教空間設計的人文精神傳達
在課程理論知識系統講授后,教師編制并下達設計任務書,指出實地鄉野考察的地點、內容、范圍、形式,學生根據某地區-個民間藝術項目為目標進行實地考察、結合文獻資料和前人研究成果,進行分析、比較、綜合、歸納,并結合圖片進行項目分析研究。例如以信陽柳編為主題的故事板設計訓練,在設計素材提取過程中,將信陽地區的人文風情、自然風光、柳編傳承歷史、柳編技藝及制作過程、柳編制品的造型與功能作為母版,對其細化深入分析,劃分出“地域民俗民風”及“技高藝美”、柳編編織紋理、材質色彩、編織物造型等子版,將其形式化、符號化的提取形成設計前期的故事板,為更好地將其體現于建筑空間與裝飾表現中提供設計分析材料。另外,筆者針對依據目前已有的以民藝元素為來源設計建造的建筑單體,在教學中將其進行圖片調查和思路辨析、對比給學生講解,引發學生的思考和自我賞析能力。例如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西班牙展館外觀設計和中國禹州均官窯址博物館,兩個建筑無論從外觀造型還是空間功能設計,都汲取了中原民間藝術的靈感。西班牙展館設計的主題理念是“世代相傳的城市”,它的建筑造型亮點是利用藤條材質編織的覆面框架,該展館建筑外立面由不同質地顏色各異的藤條板裝飾,通過鋼結構支架來完成,線條流動而浪漫。并且這些藤條板的天然色差將組合形成一個個象征自然元素的古老中國文字,給參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出自于信陽地區的藤條編藝既展示了當地自然材料與傳統手工技藝,又為現代建筑造型和材料的選用開辟了新的設計思路,很好地體現了傳統與現代的對話。而中國禹州鈞官窯址博物館作為鈞瓷文化的繼承與傳播展館,在建筑空間功能分區上清楚地劃分了主體展館、宋鈞官窯遺址展示館和鈞瓷工程技術研發中心三部分組成。雖然在整個建筑空間內部功能分區合理,在造型墻面裝飾及展示墻、燈具等細節上都體現出禹州龍山文化、歷史沿革、具茨山神秘符號及鈞瓷民間藝術文化,并在設計上都巧妙地體現出禹州地域文化及鈞瓷藝術,但是與西班牙展館外觀設計比較創新略顯不足。
2、與鄉土藝人“對話”
在前期調研過程中,教師邀請個別民間藝人進課堂,進行現場教學。要求學生用眼睛觀察藝人的技藝操作和流程,用手真實地向藝人學習民間工藝的技藝實踐。在這個信息虛擬技術發達的時代,人們越來越只依賴眼睛的認知,而忽視通過手完成的認知。學生很容易只關注外在形式和圖案二維的視覺藝術表達,并沒有深入的理解民間藝術的作為活態文化傳承的本質,更難于將設計元素融入表現在建筑三維空間設計中。通過對民間藝人生產、生活的體驗和交流,使民間藝術與現代設計自然鏈接,避免學生設計過程與真實市場產生隔閡。
3、創新研究設計方法
學生通過對建筑建造模式、空間布局、建造材料與構造等設計原理和設計方法的系統學習,和對相關地域文化背景、民間藝術形態及特色的調研分析,可以進一步思考中原民間藝術的導入方式,擴展設計思路。學生在進行室內功能分區劃分時要針對實用性和民建家居地域性考慮;在空間的裝飾材料與構造中,學生要學會充分利用本土傳統材料,剖析本土司弋建筑構造形式;在造型、色彩、陳設的裝飾手段應用中學生要強化富有民俗性、地域性等人文素材,要將民間藝術的內涵美和藝術裝飾美運用象征、隱喻、意象、符號學的手法表現于建筑設計中。例如,在“鄉村絮語”—信陽柳編藝術展覽館建筑外觀設計的專題設計課程中,鄉村是指樸素的民間,而絮語則是指民間的藝術文化得到廣泛的傳播繼承和發展。學生針對信陽柳編藝術特征及工藝品造型為設計來源,展開了設計理念及方案草圖。如方案一,將柳編背簍與編筐進行結合,從兩者高低錯落的感覺設計出展館主樓和副樓。運用柳編肌理表現于展館外觀,顯得層次分明。低矮的副樓襯托著巍然高聳的主體建筑,有主有從,富于變化。方案二,將柳條古法編織的魚簍作為設計靈感,以曲線為元素,由層層疊加的線條組成環形作為建筑外觀,圓渾而大氣,含蓄而流暢。
4、成果展示互評
在設計中期教師將組織學生進行方案PP石「報,內容包括由前期調研引發的設計概念圖片、文字和草圖以及設計過程中的草圖,空間功能布局計劃書。匯報后學生以團隊小組討論其方案,并在教師指導下互評。而后,小組推薦設計較完整成熟的優秀方案,共同電腦制作建筑平、立、剖施工圖及構造大樣圖、效果圖,最終小組各成員親自動手協力完成模型展示。在“鄉村絮語”一一信陽柳編藝術展覽館建筑設計課題訓練中,教師輔導學生進行信陽民間編織藝術展覽館的課題來源分析和設計定位立意,擬定其為一個公共的藝術機構及文化活動的空間。它存在的意義除了收藏研究編織藝術品、保護編織藝術資料和繼承、發展編織藝術文化的職能之外,搞好藝術教育知識的推廣也是非常重要的職能。信陽民間編織藝術展覽館的收藏、研究與展覽活動事實上都應該具有這樣的基本理念。因此,信陽民間編織藝術展覽館應當具備收藏、研究和教育三大主要功能。依功用可將該建筑空間內部合理劃分為展示區、儲存區、銷售區、工作管理區、青少年手工民藝學習區、藝術沙龍、餐飲服務區、衛生間等。整體建筑設計形態來源于柳編魚簍,無論從建筑夕覷還是室內裝飾都以展現柳編工藝的技藝美、肌理美、視覺美為目的,將民藝作品的表現力體現于建筑現代設計中。
5、小結
【關鍵詞】陶藝景觀小品;空間設計;表現手法
廣州番禺紫泥堂文化創意園(以下簡稱紫泥堂)位于番禺區沙灣鎮,與番禺著名旅游景點寶墨園毗鄰而居。紫泥堂將原有的紫泥糖廠改造為集藝術、養生、休閑、旅游和工業展示為一身的、培育創意夢想及發展高端生活文化的現代廠區。紫泥堂陶藝景觀小品項目的設計師為曾力、曾鵬兩位陶藝家。曾氏兄弟出生于藝術世家,受父輩影響,兄弟倆從小耳濡目染,對陶藝情有獨鐘,先后在石灣美術陶瓷廠工作。為了提高創作水平,哥哥曾力進入廣州美術學院雕塑系,弟弟曾鵬考入江西景德鎮陶瓷學院,在陶藝理論與實踐學習上,均得到快速成長。兄弟倆在30多年的陶藝創作生涯中,不僅繼承發揚了傳統嶺南陶藝風格,還不斷創新并融入現代陶藝風格。此次在陶藝景觀小品設計中進行大膽嘗試,在保留原廠歷史感空間環境的同時,將陶瓷藝術發揮得淋漓盡致。
一、陶藝景觀小品空間設計的意義
紫泥堂陶藝景觀小品空間設計為了滿足當代人的生活方式而進行了各種實驗性嘗試。布局在廠區內的陶藝景觀小品設計具有影響參觀者心理的功能,是思想意識、生活理念以及材料多元化背景下的自由發展,是一種土生土長的、有一定地域代表性和文化內涵的陶藝景觀小品設計典型案例。相對于冰冷的鋼筋水泥,陶藝景觀小品蘊涵著更為豐富的情感內容,滿足了人們對空間環境的情感需求與回歸大自然的精神訴求。陶藝景觀小品具有形態飽滿、刻劃精細、釉色鮮明、真實自然、層次分明、線條流暢、生動傳神和格調高雅等特征,以極大的包容性融合了多種藝術風格,表現手法不拘一格,令人贊嘆。在小品的設計中,設計師在設計過程中強調了人的情感因素,使人們能充分感受到陶藝景觀小品設計的類型、存在的意義,并且通過這些作品更加直觀的理解空間、藝術、人之間的關系。
二、陶藝景觀小品空間設計的表現手法
陶藝景觀小品設計的核心價值在于如何滿足不同空間的情感需求。陶藝景觀小品不僅是為了美化和裝飾環境,更是為了尋找不同公共環境下使用群體的象征性,將人們從刻板、單調的枯燥環境中解脫出來,使所處的環境氛圍變得更加親切、感性和真實,使人作為主體在這一空間里有更為愉快和輕松的生活氛圍。受不同地域空間的影響與限制,不同的公共空間會呈現出不同的審美特征和情感需求特點,本文中陶藝景觀小品的表現手法大致分為以下八類:(一)渲染法渲染是陶藝景觀小品著色的方法之一。在小品設計中,對比強烈的設計更容易引起人們的關注,這種方法被稱為明暗渲染法。此外,還可以用到燈光渲染法、光影渲染法和表面紋理渲染法等。在廠區廣場上,運用姿態各異的陶藝人物、紅磚肌理、蔥郁的草本植物和潔白的墻體等,將人物群體著意描寫、烘托,以加強氣氛,深化主題,在需要強調的地方濃墨重彩。這種渲染方法使陶藝景小品形象的主題表現得更為突出,形成一幅生動的畫面(圖1)。(二)抑揚法陶藝景觀小品空間的設計多采用抑揚法,使產生強烈的反差。作品在出人意料中產生盎然生動的情趣,在曲折婉轉中增添雋永的意韻,設計師以此來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抑揚的手法包括前揚后抑、前抑后揚、揚抑融合和明揚暗抑等。在工廠原有的舊磚、陳舊的水泥柱和大煙囪的烘托下,作品(圖2)矗立在頂端,動物造型昂首挺胸,神采飛揚。這件作品的空間表現手法為先抑后揚,在舊場景布局的環境中呈現出新的作品,出乎人們的意料,用完美的視覺重點表現設計作品的涵義。(三)夸張法夸張法是指在陶藝景觀小品中運用豐富的想象力,有意突出設計物的形象特征,深刻而又更簡潔地揭示作品內在本質的表現手法。這種手法強化了情感表達,給人鮮明的印象,以此來烘托氣氛,達到增強視覺表達效果的目的。夸張手法包括局部夸張、整體夸張等。作品(圖3)巨大的裝飾人物造型形似男女圖騰,兩個憨態可掬的人物形態相對而立,通過整體夸張手法的運用,為陶藝景觀小品的藝術美注入了濃郁的感彩,使產品的特征性鮮明、突出、動人。這種陶藝景觀小品設計,注重空間的視覺感受,強化光影設計和環境氣氛的渲染,追求新穎獨特的視覺效果,在創造性和想象力上對小品的設計要求更高。(四)聯想法聯想法是賦予陶藝景觀小品某種概念設計而引發其他衍生概念的方法。觀賞者在審美的過程中通過豐富的聯想,突破時空的界限,擴大藝術形象的容量,加深畫面的意境。聯想手法包括類似聯想、臨近聯想、因果聯想和對比聯想等。作品(圖4)整體造型以切割器皿形態作為基本設計元素,并進行有目的的組合,觀賞者在審美對象上看到自己或與自己有關的經驗,從而產生豐富的聯想,這種由類似聯想帶來的美感往往顯得特別強烈,使審美對象與觀賞者融合為一體,引發了美感共鳴。(五)烘托法烘托法又名陪襯法,是指陶藝景觀小品如眾星捧月般,使要表達的設計主題視覺形象更加突出,是一種從側面襯托主題的藝術表現方法。烘托手法包括以弱襯強、以小襯大和以虛襯實等。在展示公共空間的陶藝景觀小品設計時,設計師應注重展示主題理念和展示流線,弱化小品的裝飾作用,重點表現園區所需展示的主題內容,從而主次分明,使觀看者一目了然。例如,以一組陶藝景觀小品(圖5)作為陪襯,使白墻圓形拱門主體設計更鮮明,主色調明顯突出,景觀小品在空間視覺設計上常常是以側面的視覺形式出現。(六)象征法象征法是陶藝景觀小品傳遞設計文化信息的方式,通過類似聯想的思維模式,借助某種具體事物的顯著特征,賦予其深遠意義的藝術手法。在陶藝景觀小品設計中運用象征手法,不僅使復雜、深邃的理念單純、淺顯化,還能使抽象意義更具體、更直觀,進一步拓展設計的內涵,營造藝術氛圍,強化小品的渲染力和沖擊力。象征手法包括隱寓性象征和暗示性象征等。例如陶藝景觀小品(圖6)以動物造型設計為主題,在設計中對立體形象進行強化、取舍和提煉,以獨到的想象力抓住頭部、四肢和尾巴加以特寫和延伸放大,充分表達出動物的神韻。(七)情趣法情趣法是指表現陶藝景觀小品情調和趣味的方法。情趣手法包括哲理情趣、文化情趣和生活情趣等。注重生活情趣的陶藝景觀小品的形態設計往往通過夸張、排列組合等手法再現一系列自然形態,從而給人以新鮮的心理感受。所謂情趣,情是指情感,包括高興、悲傷、憤怒等;趣是指趣味感和樂趣。例如,陶藝作品(圖7)通過系列化的設計作品來表現一種特定的生活化情趣,作品富有濃郁的情感色彩,有的嬌羞嫵媚,有的慈眉善眼,有的威武有力。一件好的景觀作品設計通常會讓人們在欣賞過程中感受到舒適、愉快,給生活帶來更多的樂趣,使人從心里感到愉悅。(八)幽默法幽默法是指陶藝景觀小品所具有的意想不到的、荒誕不羈的特征,但表現形式上又有著深刻含蓄、意味深長的特點,通過在邏輯關系上的適度調整后對客觀事實加以破壞,使人產生發自內心的歡樂情感。幽默手法包括影射幽默、諷喻幽默和雙關幽默等。例如,陶藝作品(圖8)注重空間細節上的人性化處理,運用雙關幽默手法,巧妙地表現出豬的喜劇性特征,通過擬人化的性恪、外貌及舉止,強調某些突出可笑的特點,把表情、姿態中需要肯定的特點,最大范圍蔓延到漫畫角色中,給人一種充滿童趣而又耐人尋味的幽默意境。
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