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學習心得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通過老師講授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緒論一課,并通過認真學習,我學到了很多東西,有了深刻的體會。我認真思考、理解、考察,與別人討論,這激發了我對學習研究的熱情,擴充了知識,拓展了視野,我相信這對我以后的老師生涯會有很大的幫助。我從心里接受了這門課程,愿意將自己的體會跟大家分享。
老師給我們講授了六個大問題,包括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務、途徑、策略,心理健康概念的歷史與發展,心理健康標準的探討,青少年不健康的心理表現和心理疾病的防治。雖然不是很多內容,但這對我的影響是很大的,我對這六大內容有了深刻的理解,懂得了作為一個中小學老師應該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是對自己,而且對學生都有很大的幫助。
教育不是一成不變的,社會在不斷發展,人類也要跟上時代的步伐。隨著科技和經濟的不斷進步,我們人類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有得必有失,在某些方面也存在一些弊端。我們如何對待這些因發展而帶來的問題呢?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實在是太必要了。注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是避免各種突發事件,維護社會安定穩定,學校正常運作,學生家庭幸福的需要;注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證學生正常健康發展的需要;注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發展特點的需要;注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是當前社會變動時期的需要。作為老師一定要正視現實,做好心理準備,正確客觀地實施教育方針,深入探討根源,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這樣才是學生的心理健康的正確引導人。
德育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這說明心理健康教育是很重要的。所謂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據心理活動的規律,采用各種方法和措施,以維護個體的心理健康及培養其良好的心理素質。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是統一的,要身體健康,還要心理健康,這樣才是真正的健康。心理健康教育從內容上可分心理素質培養與心理健康維護兩項任務。要幫助學生形成自我調控能力,要幫助學生擺脫不利的心理狀態,要有助于自我教育,要有助于生產勞動,要有助于醫療,要有助于各方面的應用。心理健康教育是很重要的,特別是對于中小學生。
怎樣的心理素質才達到心理健康呢?傳統觀點認為心理健康的標準是智力是否正常,情緒是否穩定,心理機能是否平衡,行為規范是否與社會相適應,意志是否堅定。這種觀點有它的合理之處,但隨著時代的發展,許多觀點都被淘汰了。因此,近年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了心理健康的標準是人格完整,適應環境良好,對未來有明確的生活目標和追求。我認為這種觀點是比較合理的,我們就以這幾方面判斷中小學生是否存在心理問題,這是每個中小學老師都應該懂得的。
在今天社會,青少年存在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這些心理問題是存在輕重之分的,由心理異常,到心理缺陷,到心理障礙,到心理變態,最后發展為心理疾病。現在中小學生的書包越來越重,本來屬于他們的假日假期,也都被送去什么少年宮、輔導班去了,有些有興趣的還能承受,可那些硬逼著去的,可苦了他們。每年都有那么多學生自殺了,曾口頭說過要自殺的也不少,這一股勢頭已成為一種社會風氣了。我想這些不僅是因為壓力大造成的,還因為是學生存在嚴重的心理問題造成的。這些心理問題是普遍存在,如果不注意,將會對學生,對家庭,對學校,對社會造成不良的影響。
面對這些心理問題,我們該如何做呢?惟有是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如何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塑造中小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呢?下面我將提出我的看法。
第一,明確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心理健康教育是遵從一定的原則的,不是隨便地進行的,要有針對性,這樣才能真正地塑造中小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這包括幾個原則:
1、教育性原則。要注意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學科化、教學化、醫學化、科研化的傾向。中小學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中,要注意把握好教育性原則。
2、整體性原則。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整體水平。
3、差異性原則,也叫個性化原則。中小學生心理發展的差異包括群體差異和個體差異。一般來說同一年齡段的中小學生群體,其心理發展具有大體相同和相對穩定的心理特點,而不同年齡段或不同年級的中小學生群體則無論是智力因素還是非智力因素都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性。
4、保密性原則。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保密性很強、職業道德要求很高的十分嚴肅的工作。心理老師要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個人修養。要遵循保密性原則,對關系到學生的隱私、名譽、人身等問題要嚴格給予保密。
5、主體性原則。心理輔導的實施過程中,為充分發揮老師主導作用基礎上的學生主體作用,要以學生為本。作為老師,一定明確這些原則,這樣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地落實。
第二,加強老師學習,提高老師的心理素質。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老師的心理素質。現代生活日益緊張和繁忙,給人們帶來許多心理變化,面對激烈的升學競爭及來自社會各方面的壓力,使一些老師產生心理沖突和壓抑感。老師不健康的心理狀態,必然導致不良的教育行為,對學生產生不良影響。老師要重視自身的心理健康,老師的職業牲特征要求老師要有極強的自我調節情緒的能力。老師要用科學知識調整自己心態使自己始終處于積極樂觀,平和穩定,健康的狀態,以旺盛的精力、豐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緒投入教育教學工作中去。
第三,在中小學開設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對學生進行心理素質教育。目前不少中小學已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但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不僅僅是普及心理學有關知識,更重要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課中進行心理訓練、心理指導。真正提高學生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調節能力,減少心理問題,使每個學生都能達到人格完整,適應環境良好,對未來有明確的生活目標和追求的心理健康標準,全面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
1.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設計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內容設計要以學習者為中心,這緣于人的心理現象的特殊性.心理現象是一種精神現象,是在經歷、體驗人生發展不同階段的事件與生活事實的基礎上,受文化環境、教育及社會發展的影響經過大腦的分析與加工而形成.以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過程中的經歷、體驗等人生實踐為基礎,幫助學生通過回憶并預設未來事件情境中的心理體驗,積極探索構建健康心理素質的影響因素,同時指導學生學會客觀分析環境因素的影響力與主觀體驗之間的合理鏈接,從而提升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美國學者古德萊德認為存在著五種不同的課程分別是:1.理想的課程;2.正式的課程;3.領悟的課程;4.運作的課程;5.經驗的課程.從課程層面來說,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定位是以經驗的課程為基礎,在教師指導下,與學生共同互動過程中,領悟到課程內涵的知識,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持續潛在的變化過程.也是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的真正能夠促進教學相長的人生成長課程.
2.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內容設計的原則
大學是一個人一生中社會性迅速發展的階段,在其成長過程中常見的心理困惑主要有:適應問題、學習發展問題、職業生涯規劃、人際關系與戀愛問題、壓力管理與人格健康、自我意識的發展、心理咨詢與關愛生命等.因此,課程內容設計遵循以下原則:
2.1社會化需求與大學生發展需要相統一原則
培養適合社會需要的人才與健康的心理素質是高校教育的目標之一.個體總是在一定的社會中實現自己的發展的,社會的發展也必須以個體發展為基礎.由于個體發展基礎的多樣性,在大學生成長過程中,社會責任感與社會規則的學習與掌握是在學生發展需要的基礎上培養出來的.特別是關于心理健康的標準中“,社會適應性”是其中一項重要標準.因此課程內容設計中,要充分體現出社會化需求與大學生發展需要相統一的原則.
2.2適應性和超越性相統一的原則
課程目標既要適應現實,又要超越現實.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目標的設置要立足于大學生所處的社會現實之中,以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困惑為課程目標的重要內容之一.但另一方面,現實的發展并不代表未來的發展,未來的發展有賴于對現實的超越.在現實中學會認識自我,探索自我,并超越自我,有助于把握心理健康發展的規律與走向,學會求助與自助,調整自我身心,促進潛在素質的發展與提高.
2.3外顯性和過程性相統一的原則
心理學研究以是外顯的行為與生理的變化為基礎,但促進心理發展與變化既可以是外顯的,也可能是潛在的.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既有外在行為的明顯改變,也要滲透積極心理元素,為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提供潛在的預期情境,促進學生體驗過程與反思相結合、通過檢驗他人及自己的外顯結果,掌握心理變化的規律.這也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設計需要深入思考與遵循的原則.
3.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資源的多樣化
課程資源既包括心理科學知識的研究成果,更要豐富這些研究成果過程剖析,通過社會化行為及個體預設與經歷過的體驗進行領悟,對心理活動每個環節的反應進行反思,內化為自己心理構建的資源.為此,筆者參與并主編了由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的、二十一世紀普通高等院校規劃教材《自助與成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一書.該教材針對該門課程的特點,除了設置了以知識講授的“心理課堂”版塊以外,還設置了豐富的心理活動環節———心海俱樂部,其中包括“心理劇場”、“心理影吧”、“點歌臺”、“加油站”、“心理訓練營”、“戶外拓展訓練”以及“心理測試”.課程資源的豐富性與趣味性極大地降低了教師們搜集課程資源的枯燥工作,提高了教師組織心理活動的能力及分享指導的針對性.
4.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對課程教師的要求
心理學課程的科學性、抽象性與動態發展性是每位學習者的重點與難點.在心理學理論研究的基礎上,根據大學生心理問題呈現的現象及大學生心智發展的階段性,開發的以應用體驗性為主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對課程教師的要求有著更為特殊的要求.在實踐教學過程中,筆者認為,勝任該門課程的教師應具備以下幾方面的素質.
4.1用“共同感受”研究大學生的心理需求
心理問題與心理體驗的變化與心智發展階段及時代和環境背景有關.所謂共同感受,是指人們用以解決日常生活問題的工具.包括從外界獲取信息,結合已有的經驗,提出問題和假設,進行推理,得出結論并加以驗證等一系列過程.做為教師要在這一系列的思維過程中,發現當代大學生的心理需求,從而有針對性進行客觀指導.
4.2對資源使用到靈活配置的思考
課程資源的豐富性與課堂問題的隨機性相統一.在課程教學過程中,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讓大學生們參與其中,組建團隊,溝通協調完成各項以課程活動任務.但在活動過程中,多數學生還會以完成教師任務布置為導向,當出現一些疑問時,需要教師積極引導,熟練運用課程資源,啟迪學生主動合作完成團隊任務.
4.3人本主義的學生觀
真正樹立以學生為本,促進大學生心理潛能的開發,建立良好融洽的師生關系,提供給學生資源,對團隊完成各項心理活動的大學生提出問題,促進思考,學會合理評價自我及他人的表現,給予學生變化的過程,真正學會包容學生,等待其成長,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4.4開闊的視野與廣博知識面
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因素與客觀多變的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掌握環境變化與人的社會化進程在心理健康發展中的作用,需要教師具備廣博的知識面,特別是大學生群體是時代的先鋒,向學生學習新新人類的知識,開闊的頭腦與視野會使學生更加尊敬教師,促進教學相長.
4.5具備良好的社會責任心
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的發展與構建,是以圍繞其社會性的發展為主題.教師角色在社會上的定位就是良好社會責任心與精神文明發展的群體.挖掘有效的積極的心理元素,鼓勵大學生奮發向上,學會承擔社會責任是大學生人生發展的目標,切忌過度宣揚心理現象的消極性,為大學生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負擔.同時幫助學生樹立遇到人生困境時,學會求助,才能發展自助能力的意識,為大學生的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心理氛圍.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創新模式的實效性分析
筆者根據課程資源配置,采用“講授+活動體驗+分享+反思”促成長的教學方式,增加了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應用性、體驗性與情境模擬分析的特點,以組建學習小組為團隊建設的雛形,指導團隊目標實現中的同學之間的溝通,發揮集體的智慧感受他人的心理變化,從而提升自己認識與探索的能力,并與傳統教學模式的課堂變化相對比,其實效性的分析從如下兩個方面進行.
1.授課教師的主觀感受
通過教師課堂上的主導作用,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是促進人才素質全面發展的重要原則之一.在課程模式的創新過程中,教師有了如下的體驗與收獲.
1.1講課時間減少,但備課動腦時間增多
心理活動的增加,需要教師課后更多的工作量.在準備課程的過程,教師更多需要思考如何指導心理活動的合作性,促進學生社會性的增強,通過心理拓展活動促進了教師進行反思與動腦,激勵教師的教學不斷向著創新方向思考.
1.2教師的教學效能感得到提升
教師的教學效能感,是指教師對自己影響學生學習行為和學習成績的能力的主觀判斷.由于課程模式的創新,大學生們通過活動認識了自我,并有部分同學主動向教師敞開心扉,積極進行咨詢與自我認知,能夠幫助學生解決心理發展中的困惑,會極大地提升教師教學效能感.
1.3促進教師內涵發展
由于心理活動是模擬學生生活與學習和社會現實情境為主線,需要教師充滿教育機智,靈活準確處理各類問題,真正讓教師體會到課上一杯水,課后一桶水的重要性,課堂上學生們活動的智慧與處理問題的與時俱進,促進了教師教學反思,真正實現了教學相長.
2.學生學習行為的變化
2.1學生活動參與度與互動性提高
由于團隊活動的合作性與競爭性,學生們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與互動性明顯提高.一改往日上課睡覺、聽音樂、看閑書等狀態,激活了學生們的學習動機.
2.2團隊活動創意增加
由于同學們在團隊建設活動中以溝通、討論方式進行行動目標的確定,并在觀察其他團隊活動的過程中,產生創意,增加活動的趣味性與效率性.
2.3遵守課堂紀律,提升職業素養
與以往傳統教學模式相比,大學生們會因課程過分枯燥而選擇逃課或小事請假.因此,課堂要求學會對自己負責任,要求學生有事請假,事不過三,嚴格執行學生守則,培養學生良好的社會職業素養.
2.4“旁聽”學生增多
一、體育與心理健康教育
我國新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體現了一種新的健康理念,即“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和不虛弱,而且是在身體、心理和社會發展方面都保持完美的狀態”。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寫進了新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了心理健康目標和社會適應目標:“了解體育活動對心理健康的作用,認識身心發展的關系;正確理解體育活動與自尊、自信的關系,學會通過體育活動等方法調控情緒;形成克服困難和堅強意志品質。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體育道德;學會獲取現代社會中體育與健康知識的方法”。
體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有什么關系呢?體育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它不僅能增強學生體質,強健體魄,促進身體的正常發育和發展,還擔負著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為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起著重要的作用。在學校體育活動中,通過知識的傳播、運動技能技巧的訓練以及親身的體驗,有助于學生心理的良好發展與健康心理的形成,具體在以下幾個方面發揮作用。
1.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堅強意志
讓學生在體育活動中自覺克服各種困難,在具有挑戰性的運動中體驗樂趣,進而在生活中和學習中克服各種困難,體驗戰勝困難帶來的喜悅,形成堅強的意志品質,這是學校體育與健康課程的目的之一。
2.有助于培養競爭意識,建立自信與自尊
通過體育活動,培養學生的體育精神,在體育活動中努力展示自我,培養他們的競爭意識和奮發向上、積極進取、開拓創新的優良心理品質。通過成功與失敗的體驗,有效鍛煉學生應對挫折的心理素質。
3.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
目前絕大多數學生均為獨生子女,很多人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定勢。如果能有效利用學校的體育活動,促使學生理解競爭與合作的意義,關愛與尊重同伴,正確處理體育活動中“場上對手”與“場外朋友”之間的關系、個人健康與群體健康的關系、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以及對自我、群體和社會的責任感,將會對青少年的心理發育產生良好的影響。
4.有助于情感宣泄和釋放,平衡學習壓力
目前,學生的學習任務仍然繁重,部分學生非常容易發生心理疾病,在這種情況下,學生需要一定的情緒宣泄以求得心理的平衡與健康,而通過體育活動,如球類運動、田徑運動,一方面可以盡情地釋放心中的郁悶,無拘無束地展現自我,從而緩解學習的壓力,消除不良情緒的影響。另一方面,還可以在體育活動中,在歷經挫折和克服困難的過程中,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如克服比賽中緊張、恐懼的情緒。學會這些方法以后,學生就可以在日常生活與學習中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調控情緒,提高抗挫折的能力和調控情緒的能力,使學生的心理得到健康的發展。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
“心理健康”是國家體育教學改革的新思維和新理念,是體育教學的重要目標,在體育教育教學過程中要不斷更新教育理念,改變教學方法尤其善用心理教育方法設計教學方案,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地發展,而提高學生心理健康,一個重要的層面就是要求學生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在體育課教學中有意識提升挫折教育,是一個重要的手段。挫折教育,也叫抗挫折教育,是一種提高學生對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培養學生對受挫折的恢復力的教育。
作為學校理應承擔進行挫折教育的重任,要求學生認清自我,面對現實,承擔自己的責任;。作為學校教育中的體育教育,它的實踐性、集群性和互動性在培養學生的抗挫折能力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且學校體育本身就是人為地設置困難,使參與者在克服和戰勝各種內部(生理、心理)困難和外部(環境)困難的過程中,培養頑強的意志,鍛煉自我,完善自我和超越自我。使學生在一次次的失敗中感悟挫折,在一次次的成功中體驗戰勝挫折的愉悅,使學生的意志品質、心理活動以及個性特點,都表現得極直觀、具體、生動、鮮明,因此,在體育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抗挫折教育是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在體育課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運用以下策略:正確評價學生,維護其自尊心;讓學生體驗成功,增強自信心;在教學中調控學生的情緒。
1.正確評價學生,維護其自尊心
尊重差異是現代教學的重要特點之一,是面向全體學生的前提,也是弘揚學生的主體性的基礎。體育教學相對于其他學科來說,學生個體差異的表現和相互評價比較直接而明顯,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主要通過運用的形式來展現,動作質量的好壞直接被課堂上師生直觀評價,因此學生很容易被激勵或被傷害,教師在課堂上評價要以關注與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為前提。每個學生所處環境不同,家庭教育不同,以及個體的性格特征的不同,所以遇到的挫折的態度、處理方式也必然不同。這時教師需注意對不同性格的學生采取不同方法和手段。如:外傾型的學生,他們活潑、樂觀、開朗、善言談、好交際、主動熱情、容易與陌生人熟悉,適應新環境的能力強,同時也易驕傲自滿。根據這些特點,對他們可采用單刀直入法,直言不諱地進行說服教育,可提出較高要求,設立更高的目標,創設困難和挫折情景,從而矯正他們的驕傲自滿,促其上進。內傾型,其特征是傾向于內心體驗、深思熟慮、處事謹慎、多顧慮、少行動、不善同陌生人交往、適應環境能力差,這類學生應采取婉轉法,宜旁敲側擊,啟發誘導,逐漸滲透,感化他們鼓勵他們。抑郁型的學生,一般表現為悲觀、悲傷、失助、低自尊和絕望,輕微疲勞,易怒、優柔寡斷,回避交往和厭世,針對這些學生應采取導引法,引其上路,導其上手,由簡到繁,由易到難,要他們多參加與人進行合作的體育項目,如:足球、籃球、排球、集體舞蹈等集體項目,多參加可增強其意志、培養其自信心的體育項目,如:撥河、登山、跨欄、長跑等運動項目。
2.讓學生體驗成功與挫折,增強自信心
體育課的實踐性決定了要學生親力親為,克服自身弱點達到目標要求。所以在進行體育實踐課時,教師可根據本班學生的具體情況,結合教材設置相應的障礙,要求學生通過自身的努力,完成課堂任務,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克服挫折完善自我。如,在跳高教學中,由于學生高矮不同,身體素質不同,根據這些,可設置不同高度由學生通過自身努力,克服困難,一步一步地向最大高度沖擊;還有籃球跳投中,學生可根據自身特點自由選擇投籃的距離,當在某一遠度的命中率達到自己的目標時,再增大下一個投籃點的距離,這樣就吸引了學生的興趣,也慢慢地培養了學生的自信心等等。培養學生吃苦耐勞,不怕困難,不怕失敗的頑強意志。體育運動的教學訓練和比賽,都要求參加者付出極大的身體和心理能量,需要接受艱苦的磨煉。要讓學生學會在運動中吃苦耐勞;疲勞時學會咬緊牙關堅持到底;失敗時學會不氣餒再拼搏;勝利時學會冷靜處之,不得意忘形。體育運動是培養堅強意志的一片沃土。
3.發揮“主體”作用,促進心理健康
傳統的體育教學突出了教師的作用而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缺乏主體的熱情和主動參與。為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轉變角色,成為一名好的“編導”,真正把學生作為主角推向前臺。促使他們敞開心扉,盡情發揮。在教師的引導和培育下,展其所長,補其所短,強其身體,滿其情志,促使其向“完全的人”方向發展。
法國教育家斯普朗格認為:“教育絕非單純的文化傳遞,教育之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個人格心靈的喚醒,課堂教學是為學生提供合作學習的機會,是要培養學生善于傾聽他人發言,善于陳述自己的想法,敢于修正他人的觀點,勇于接受他人的意見的良好品質”。體育課堂教學中互動的行為是多種多樣的,它主要包括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行為和學生與學生的行為。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助于樹立體育教師的威信,更好地發揮教師的作用,有助于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競爭與合作的生生關系為學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質、團隊精神、社交能力提供條件和環境,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砝碼。這樣就要求教師了解每個學生,對其主體性、差異性和發展性進行深刻的認識,了解學生在體育課堂上的實際需要,要關心學生包括關心學生的心理世界、生活世界和身體狀況。課堂上建立民主教學關系,善于傾聽學生的意見,了解并尊重學生的合理要求,了解學生的需要,避免過高的期望水準,做學生的朋友。
一、網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構建的研究現狀
通過對近年來的相關文獻搜索,了解到關于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構建的研究已經逐漸走向成熟,已經出現了一部分相關的理論基礎和參考依據,學者們紛紛發表了各自的研究和觀點。如,姜巧玲主要繼承了創新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提出了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教育手段,并且構建了心理健康教育網絡系統,創建“二元結構”模式,使學校能夠全面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李更生主要針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維護需求,提出構建心理健康體系的重要性和必然性,然后闡明了主要建立專家咨詢和非專家的信息教育子系統,深度分析了系統應該具備的輔助途徑,為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金璇首先分析了目前學校運用網絡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包括網絡信息方面、構建系統體系方面以及工作實施方面等等,體現了網絡系統的構建仍然擁有較大的提升空間,然后提出了教育知識更新、教育模式創新、資源開發等對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最后明確了建立網絡教育的學生發展平臺管理平以及教師成長平臺是學校面臨的重要任務。以上研究比較典型,但還存在許多相關的文獻,主要集中分析了學校層面對于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構建的現狀和措施,為我國基礎教育階段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順利實施起到了促進作用。
二、小學生形成心理問題的主要因素
1.環境因素
小學生形成心理問題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環境,包括家庭環境、學校環境和社會環境三個部分。從家庭環境來看,一般由于父母的離異與不和、親人離世、家庭教育不正確以及愛的缺失都會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問題,往往會表現為性格孤僻、憂郁、叛逆等現象,均不利于學生的健康發展;學校環境因素是指學校的制度、文化理念、校風校紀、師生關系、同學關系等方面對學生個人心理的影響,如果在校出現不正規、不公平、不合理的現象,那么受到影響的學生就會產生心理失衡,妒忌甚至是仇恨心理,既不利于其他學生的身心健康,同時對當事人也會產生不良的情緒,導致過激等行為結果;社會環境距離小學生比較遠,但也會有一定的接觸,當遇到不良現象,如搶劫、打仗斗毆等都會嚴重影響學生的心理,使學生更加消極和厭世,同時社會上的對于小學的各種補習班層出不窮,導致一些小學生內心早早地出現了競爭憂患意識,不僅給他們帶來較大的壓力,也會導致他們比較壓抑的情緒,從而導致心理問題的出現。從整體來看,對小學生心理影響最為突出的就是環境因素,也是與小學生生活最為密切。所以學校和老師應該時刻關注學生所處的各方面環境。
2.教育因素
當前階段,許多學校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只注重理論知識,輕視學生的興趣和能力的培養的問題,小中生正處于基礎知識啟蒙學習階段,一些教師為了完成順利升學任務,一味地將書本知識灌輸給學生,往往忽視了學生的個人愛好和興趣,對學生的心理健康也會造成一定的影響。其實學生的興趣、意志、自信心等等因素都對學生的學習有促進作用,而沒有有效地利用,學生每天只會為了分數而學習,無形中給學生極大的壓力,也正是由于小學生的心理仍然十分稚嫩,過大的壓力和枯燥的學習都會使學生過于厭煩學習生活,就會產生逃課厭學等行為,對于一些心理承受較弱的學生,面對考試失敗常常會帶來較大的心理障礙,甚至會產生抑郁心理,最終也有可能走向自暴自棄的道路。所以,心理問題對學生的身心健康都十分重要,老師不只是指導和命令學生,更重要的是為學生服務,很多的老師還尚未認識到這一點,無形地拉開了學生與老師的距離,不利于對學生的日常溝通和行為監督,這就沒有達到教育的實質性目的。
2.個人因素
每個學生的心理抗壓能力和發展情況有所不同,性格特點也多樣化,有一部分性格比較孤僻,平時也常常獨自一個人,遇到事情無論是好事壞事均不愿意與同學、老師,甚至是家人分享和傾訴,長此以往形成了嚴重的心理障礙和問題;還有一部分學生存在較強的嫉妒和傲慢心理,不能忍受其他人超越自己,表現得十分自負,甚至會為了打壓別人不擇手段,這類學生也是由于好勝心較強、不理解和尊重他人的原因造成的,這也屬于心理問題的一種。所以,從學生個人來看,與生俱來的性格和價值取向也對學生的心理產生巨大的影響,該心理問題驅使學生按照個人意愿一意孤行,不僅僅帶給其他人傷害,同時自己的身心也受到嚴重的損害。小學生的心理水平正在不斷成長的階段,有可能走進許多誤區,如果沒有及時發現和教育,有可能會產生較為嚴重的后果,因此,對于學生的心理教育影響因素中個人因素也是十分重要的,不容忽視。
三、網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構建
1.建立<易裳體系
對小學生的心理教育能夠通過網絡平臺進行,學校應該在網絡系統中建立專家咨詢系統,邀請心理專家在線指導,并且分享成功的案例經驗,如果花費較大,可以通過政府和國家申請補助以提供優惠政策支持。在邀請的專家中,通過每個專家比較擅長的心理學問題進行科學的分類,建立個人獨立的主頁和在線預約以及咨詢體系,學生可以根據個人存在的問題進行選擇相應的專家,為了保護學生的隱私,可以不公開姓名等私人信息,但是每個小學生需要建立個人賬戶,方便學校統計學生普遍的問題種類。通過咨詢專家,學生的心理問題能夠有一定的緩解,并且同時需要評價專家的實際能力和平臺建立的優劣,這樣學校能夠通過收集到的信息結果了解學生的情況。所以,專家咨詢系統有建立的必要性,通過專業化的指導能夠避免學生走進誤區,同時認識到個人存在的心理問題,通過專家的意見進行合理的解決和處理。
2.集中匯集心理學資料,建立資料庫
在網絡系統中建立心理學資料庫,收集各類心理學材料進行分門別類,針對不同種類的資料建立相應的欄目,學生能夠方便快捷地尋找自己所需要的參考資料。學校對于資料的上傳和安全性需要嚴格把關,做好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學生沒有權限刪除和更改資料,而學校對資料必須謹慎地甄別和區分,保證資料的價值和真實準確。在資料查詢系統中,學生需要登錄個人賬號,可以進行在線預覽,也能夠將資料下載下來。學校通過學生的瀏覽記錄統計和下載統計,運用大數據功能分析出普遍學生的需求和存在心理問題的大致方向,對于比較集中的問題可以廣泛地補充資料,做到在該問題上能夠全面解讀。為了是學生隨時隨地地查看心理學的相關知識,建立資料匯集系統體系,廣泛收集比較典型和重要的心理學資料,主要針對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需要補充的知識體系,形成完整的體系架構,有助于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順利實施,促進學校能夠為學生提供健康穩定的學習環境。
3.建立心理在線測試和評估系統
學校根據學生的普遍性格特點和問題,設計問卷調查,對學生的普遍問題以及建議需求等進行廣泛了解,然后根據相關的心理測試資料合理地設置在線測試問題和評估體系。老師組織小學生通過登陸個人賬戶隨時隨地、定期進行測試,網上測試系統會建立多個評測指標和體系,并且不斷更新和完善,學生不會長期面對同一個測評而失去測試的效果和作用。通過科學的在線測試,學生能夠了解和認識到個人的心理問題,及時地調整,與老師溝通解決,學校也能夠通過學生的成績和評估結果發現學生的普遍心理困惑和矛盾,雙方都能夠根據在線測試獲得想要的結果。因此,心理在線測評對于學校和學生都十分重要,現代網絡上有許多這樣的測試系統和網站,但是并不能保證其科學性和可靠性,所以,學校內部統一地成立合理有效的在線測試也是對學生解決心理問題的保障,創造安全可操作的心理評價環境,使學生清楚地認識到個人的心理問題。
4.開展網絡心理教育課程
現代網絡中存在許多的課程在線培訓,為了學生能夠方便自主地學習基礎和技能知識,對于小學生的心理教育問題同樣可以通過日常的心理知識培訓提高學生的心理抗壓和承受能力。學校通過在線收集,請專家挑選出對小學生最有益的在線課程,為了督促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應該要求學生通過最后的課程測試,促進學生能夠認真努力地學習心理學知識。對于網上課程的培訓,應該納人教師的教學計劃之中,作為考核的一部分,通過課程的學習不僅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心理知識的認識,更能夠給老師提供了觀察學生和培養學生的條件和機會,所以學校應該重視充分利用學生課余時間學習心理學知識,多提供有趣的案例講解和故事,如果是過于乏味的內容會使學生產生厭煩心理,更不會利用業余時間好好學習,這樣也不能達到對學生心理教育的作用和效果,因此,學校為學生提供的網絡課程應該經過反復甄選,把最有意義的安排給所有學生,豐富業余生活的同時也增長了心理學知識,進一步提升對學生的心理教育工作的實施進度。
四、結語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3)-06-0114-01
一、現在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
1.大學生心理存在的問題
面對社會日新月異的變化,大學生面對的壓力與選擇也在增多。雖然很多的大學生都對生活和學習有著積極的態度,也能夠很好地處理自己身邊的各種關系,但不可否定的是,的確有一部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出現了問題。根據調查,大學生以及大學畢業生中存在心理問題的人群已上升到百分之三十到四十,一些學校甚至達到了百分之五十。其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1)在學習方面,大學中的學習與以前的教育大不相同。學生不用每天處于老師家長的監督之下,空閑的時間也有很多,許多學生感覺自己一下子輕松自由了。但由于不會正確處理自己的學習與娛樂時間,許多學生發現自己成績一落千丈。還有一些學生對自己的專業不太了解,在進入大學學習時發現與自己的想象不一樣,對自己所選擇的專業提不起興趣。最大的問題就是在處理時間上缺乏自理能力。
(2)在就業方面,這部分問題主要出現在即將畢業或已經畢業的大學生身上。社會多元化的發展,要求大學生必須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和較強的適應與學習能力。有一部分學生對進入社會心懷恐懼,還有一點就是眼高手低,總是對工作挑挑揀揀,最后白白丟失機會,成為失業人員。
(3)在戀愛方面,大學生缺乏正確的戀愛觀。大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對異性的好感很多,也能夠勇敢的對自己喜愛的異性進行追尋。大學生在戀愛時,有的不敢于表達,產生自卑的心理;有的認為兩個人應該時刻在一起,將對方看成自己的私人物品。這都不利于愛情的發展,尤其是失戀時,很多大學生承受不住,出現尋死覓活的情況。
2.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由上可知,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對大學生進行心理疏導方面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因為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出現,不僅僅是因為自身原因,更有一些是因為當今社會和家庭的壓力。大學生是我國建設的主力軍,是我國的未來,他們中的一部分抗壓能力弱,自殺情況增多,對我國高素質人才的培養造成了很大的損失。
為了能夠更好的培養人才,使學校的教學秩序和學生生活得到保障,維護其他學生的身心安全必須重視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有這樣,才能夠讓大學生身心健康,自強自立,才能夠真正實現對素質教育的目的。
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漏洞
1.思想上認識存在偏差
高校思想教育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雖然也十分重視,但是在對工作的對象,方法等方面存在偏差。一部分教育工作者認為,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就是宣傳主流思想,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但這兩者在目標,方法,內容上其實存在著很大的區別。還有一部分高校教師認為,心理咨詢,心理疏導主要是針對那些心理有問題的學生,與其他的人關系不大。其實這是涉及到所有人,各個方面的一個綜合性工作。
2.工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教師不夠專業,實際效果差。一些學校的心理咨詢老師并不具有專業的心理知識,在幫助學生的過程中無法很好地解答學生的問題,導致最后的工作的成效不顯著。
(2)管理體制不健全,是學生產生抵制情緒。在對學生進行心理測試,或是學生尋求心里幫助時,由于學校中的管理體制不完善,教師自身重視不夠,往往對學生的隱私不注意保護。而現在的大學生隱私意識很強,不愿意被別人視為不正常之人。如果由于體制或教師的原因將其泄露,很容易引起他們的反感,進而對學校甚至社會不再相信。
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著力方向
1.培養專業人才,提高輔導員的心理素養
在學校中與學生交流接觸最多的是輔導員和班主任,他們也往往是學生在出現問題最容易想起的一個人,這就充分體現了高校輔導員與班主任的重要性。他們必須對學生的變化有著敏銳的觀察力,對學生的心理問題及時進行疏通。
高校必須重視輔導員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們的心理專業素養,將心理專業知識作為對輔導員進行考察的一個重要方面,有目的的將他們培養成解決學生心理問題的一個專業人才。最重要的就是要重視輔導員自身的心理健康,建立完善的培養系統,首先使輔導員自己的心理素養提高,再對學生的心理進行調節。這項工作做好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營造校園氛圍
高校應該在校園中營造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對學生進行人文關懷。可以開展心理文化周,心理文化月等活動,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不再將其當成一個避諱的話題。學校要注意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價值導向,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尤其是在戀愛,就業等方面,要使大學生對其有正確的認識,讓大學生認識到愛情的責任,家庭的準則。對就業有一個清醒的認識,不能總將自己擺在“天之驕子”的位置,而要適應現今社會的要求,好好的學習自己的專業知識,更好的適應當今社會的就業局面,勇敢面對就業壓力。
四、結語
現在社會的各種壓力都在增大,大學生所面臨的挑戰也越來越大,在步入社會的過程中,大學生不可避免的會出現各種心理問題。若是不加以正確引導,也許會出現讓我們意想不到的后果,如馬加爵,藥家鑫等事件。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須引起學校社會以及學生自身的重視。這項工作是一項龐大的工作,絕不是靠一兩個人或一兩項制度就能解決的。要將這項工作納入教育體系,建立具體的制度,日積月累,才能做好這項工作。
參考文獻
[1]許慶兵.結合現在高職院校大學生的特點加強心理健康教育[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4).
【關鍵詞】大學生 心理健康教育 創新體系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培養大學生心理健康和解決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重要手段。我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經逐漸形成一套固定的體系。當前,我國大學教育的普及使得大學生人數增加,就業壓力加大,社會問題繁雜,大學生思想處于不斷變化的過程,很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在新形勢下跳出傳統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構建新型的多樣化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對于進一步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有很大的作用。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現狀
1.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標成效。當前,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通過心理教育活動課、校內的心理輔導和咨詢來實現,輔助渠道有其他學科的相互滲透、校園廣播、宣傳欄內容、社會實踐等。通過這些方式,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培養大學生形成正確認識自我、調控自我、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培養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質;增強自我教育能力;讓學生擺脫心理障礙。
通過理論和實踐的結合,當前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了比較大的發展,各高校都有相應的課程和機構來促進心理健康教育,但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
2.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局限性。傳統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以課堂理論教育和心理咨詢服務為主,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課程多是選修課,并不能保證完全普及到每個學生。雖然大學輔導員在工作中會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輔導,但是學校和輔導員所關注的工作重點依然是學生的學習和安全問題,疏于對學生的心理輔導,最終結果是很多大學生在大學期間沉迷于網絡和戀愛等,并不能完全規范自己的行為,在畢業后會感到無所適從,往往成為社會競爭中的失敗者。而大學中設置的心理咨詢服務室的利用效率不高,即便學生感到自己有心理問題,也因為害怕老師和同學的異樣目光而退避三舍。這些都是傳統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限性所在。
二、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創新體系的必要性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因而建立創新型的教育體系是必要的。具體來看,符合以下幾個要求:
1.高等教育創新理念的必然要求。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又是素質教育的一部分。大學生的心理和思想問題影響著其學業和人生的發展。高等教育要求大學生成長為綜合發展的高素質人才,要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其心理健康尤為重要。
2.學生身心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大學生心理健康是學生良好品德形成的基礎,是其人格發展的指導。具備良好的人格有利于學生在社會中生存。利用創新手段,切實有效地讓每個學生都接收到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促進人才的全面和諧發展。
3.開發學生潛能的必要途徑。當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能夠融合在大學教學體系中時,科學的心理指導能夠提升學生的自我認知能力,進一步開發學生的潛能,讓學生在認識自己的道路上不斷拓展自我、完善自我。
三、有效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創新體系的途徑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創新體系的建立是從多方面出發的,隨著時代的進步而發展,關鍵在于形成先進的教育理念,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激發學生的心智,健全學生的人格,促進學生全面地發展。就當前大學的教育情況和硬件設施來看,建立創新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可以參考以下途徑:
1.根據新媒體的時代要求,構建網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借助微博、微信、手機、校園APP等進行廣泛的心理知識普及,從創新的角度實現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與信息化時代的結合。新平臺的建立可以隨時消息,符合當前的時代特點和學生在新媒體時代接受信息的習慣。
2.建構大學生校際合作和校內網絡課程平臺,通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精品課程資源的共享以及網上課程的免費觀看,方便更多的學生接收到心理健康教育課的內容。在網絡課程平臺中,還可以加入互動性的學習任務,作為課堂學習的補充,通過在線留言和提交作業,實現學生與心理教師的及時溝通。
3.建立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訓教室,即心理健康教育實驗室,實現理論學習及實踐學習的結合,通過專業的心理測試項目幫助提升學生的自我認知,激發學生的學習和接受潛能。在這方面,還應當多學習國外的先進理念和教學方法。
4.進行思想教育,改變大學生對心理問題的恐懼,建立更能保證學生隱私的心理咨詢中心,讓學生正確認識心理健康,并且認識到心理健康對未來個人發展的重要作用,不再逃避心理健康教育。
總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創新體系的有效建立要依靠學校和心理教師、大學輔導員的協作,也要引起學生思想上的重視。高校應當針對當前的現狀,盡快采取措施來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加以引導和調節,為學生提供切實有效的輔導工作,開設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和活動,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張祖曦,寥友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現狀、挑戰及對策[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4(3).
關鍵詞:大學生 心理健康 教育 對策研究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5.047
1 前言
現代社會,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人們面臨的壓力也越來越大,由此導致了一系列心理問題。并發生了許多因為心理健康問題而導致的惡性事件。大學生作為社會群體的一部分,自然也受到了這種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心理健康問題已經成為影響大學生健康成長的問題之一。所以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顯得迫切而需要。
2 大學生心理健康概述
2.1 心理健康的含義
心理健康是指一個人的生理、心理能夠與社會相互協調,處于一個和諧的狀態。如果一個人能夠很好的適應所處的環境,其生命具有活力,其身心潛能能夠充分發揮,那么這個人就是一個心理健康的人。不過心理健康是一個動態平衡的狀態,其判斷的標準也是多維度的。一般而言,心理健康可分為三個等級:一是表現為心情愉快,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和調節情緒的能力的一般常態心理;二是表現為與他人相處有些困難,生活自理有些吃力但經過調節、調整可恢復常態的輕度心理失調;三是適應嚴重失調的嚴重病態心理。
2.2 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
①有正常的智力,對學習有比較濃厚的興趣。
②對環境有較好的適應能力。
③能保持正確的自我意識和自我接納。
④對情緒具有較強的調節與控制能力,具有健全的意志。
⑤人格品質完整統一。
⑥善于與人交往,能與人和諧相處,人際關系和諧。
⑦心理行為符合大學生的年齡特征和性別特征。
3 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3.1 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需要對學生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對大學生加強心理健康教育,使其具有良好的個性心理和較強的心理調適能力,能夠自尊、自愛、自律、自強,這是高等學校德育工作的要求,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對大學生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是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3.2 大學生身心健康的和諧發展需要對其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大學階段是一個人學習專業知識、技能的關鍵時期,也是個性自我完善和發展的重要時期。為實現大學生全面、健康、均衡的發展就需要在大學階段對大學生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從社會角度來看,社會發展越來越快,所以大學生也要承擔越來越復雜、繁重的學習任務和社會責任;從個人角度來看,在大學階段,大學生逐漸走向成熟、走向獨立,還要掌握專業知識,優化個性品質,開發智能潛力,為就業做好準備。這個階段,或者由于大學生對自己沒有一個準確的定位或者家庭、社會對他們期望過大、過高而產生心理壓力,從而導致心理失衡。加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學生心理健康和諧發展的需要。
3.3 為適應社會進步和時展需要對大學生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社會在不斷發展,科技也在日益更新,人們的生活節奏也越來越快。競爭的不斷加劇導致人們的生活壓力越來越大。各種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也就隨之而來,并由此對人們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心理問題已經成為嚴重影響人們包括大學生在內的社會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有一個良好的心理素質就更顯得尤為重要。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是社會對人才素質的基本要求,而良好心理素質的基本要求就是心理健康。
4 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及對策
4.1 轉變觀念,提高對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認識
過去那種認為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由專門的教師采取特定的活動形式來完成的觀念是片面的,這種認識的片面性就必然導致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被低估。實際上,心理健康教育與素質教育、全面發展的教育同等重要。心理健康教育是實現全面發展的基本前提,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素質教育中不可替代的有機組成部分。為此,學校所有教育工作者要調整自己的工作行為和工作態度,用心理健康教育思想作為自己教育行為的指導思想。同時,學校也要積極為學生創設有利于身心發展的校園環境,并調整教育工作,使教學活動、管理活動都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規律。
4.2 切實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從業素質
心理健康教育者的從業素質的高低也是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重要因素。心理教育教育者不僅要具備心理學、教育學等知識,還要具備與大學生所學知識相關的各科知識,同時還要具備心理診斷、心理咨詢、個別教學以及語言溝通方面的技能。但是具備這些素質的專業人才極為缺乏,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發展。為此需要培養大量的心理教育工作者,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者的從業素質。而要實現這樣的目的,首先就需要在課程設置上開設與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的專業來實現培養心理健康教育專業人才的目的。其次要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培訓基地的建設,提高培訓的質量,從而實現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的專業化。第三,針對目前心理教育工作者其水平和技能良莠不齊的現狀,為其制定有針對性的培訓計劃,開展分類培訓,切實提高從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者的職業素質和專業素質。
4.3 將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滲透于其它學科的教學活動中
在其它學科的教學活動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加強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學校不僅要強調德智體等健康發展的重要性,也要強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為取得最佳的整體效應,要將心理健康教育與其它學科有機結合起來,發揮各門學科對心理健康教育潛移默化的影響,實現功能互補。這樣,在改變了各科教學現狀的同時又塑造了大學生健康的心理,推動了大學生身心素質全面和諧發展。
5 結束語
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因素很多,既有內在因素也有外在因素。我們要針對這些影響因素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個人、教師、學校通力合作,優化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實現大學生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
參考文獻:
[1]滕易伊娜.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
[2]李陽模.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及教育對策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4.
[3]王濤.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分析及教育體系構建[D].哈爾濱師范大學,2006.
關鍵詞:小學生;心理;健康;有效;策略
0引言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總是會從幼稚走向成熟,在這個過程中,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現代科技突飛猛進,帶給了人們許多的新鮮事物,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更多的受到了信息多元化的影響,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如何保證小學生在信息泛濫的社會不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擾,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是當前小學教育所面臨的迫切問題。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引導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價值觀,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家發展的需要。作為一名優秀的小學教師,我們就應該默默奉獻自己,揮灑自己的青春,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轉變教學模式,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陪伴學生共同成長。
1加強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義
小學階段是一個人價值觀成長的關鍵階段,做好這一階段學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對于學生一生的發展都能產生重要的影響。學生只有心理健康了,才能更好的投入到平時的學習中,接受知識才能更加積極,才能更好、更積極的面對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積極地去想辦法解決問題,才能塑造學生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才能使學生樹立偉大的理想,從而在成年后為國家做貢獻。作為一名優秀的小學教師,我們就應該密切關注學生的心理變化,積極引導學生,給予每個學生愛的鼓勵,讓學生在快樂中健康成長。
2當前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2.1片面強調心理健康教育的學科化: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種采用多種方法對小學生的心理施加影響,以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提高學生心理健康健康水平的一種教育活動,并不是一門具體的學科。目前,不少學校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為了響應國家素質教育的倡導,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生搬硬套心理學概念,對于心理學進行生硬的說教,向學生灌輸大量的定義和概念,強行要求學生記憶這些知識,無疑這對于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不到一絲絲的積極作用,甚至還會讓學生在強化知識記憶的同時對心理健康教育產生錯誤的認知,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
2.2心理健康教育人員的素質有待提高: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專業性的工作,并不是所有的從教人員都可以從事這項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必須是有一定的心理健康理論素養和輔導理論,目前不少學校的心理健康教師都是其他學科的教師,在上課的過程中存在著應付心理,缺乏一套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缺乏必要的評估和檢查制度,這樣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工作形同虛設,使一門有益于學生成長的學科變成一門學校應付檢查的科目,這些都是當前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出現的問題。
3加強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3.1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交流,培養學生積極的人生觀:
因為小學生的年齡比較小,對一些事物的認識不全面,在這個信息多元化的年代,小學生容易受到一些問題的困擾,如果得不到及時的疏導很容易導致學生出現內向、自卑等心理,對學生以后的發展產生不利影響,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加強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呵護,在課余時間讓學生到辦公室與教師進行溝通交流,對學生的生活和學習上的問題進行解答,及時解決學生的各類問題,與學生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在平時的溝通中培養學生積極地人生觀,讓學生積極勇敢的面對生活中出現的問題,培養學生樂觀的性格,打開學生的心扉,從而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
3.2保護學生自尊心,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孩子的自尊心是非常脆弱的,因此我們要對學生的自尊心進行認真的保護。作為一名優秀的小學教師,我們應該用良好的心態對待每個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在平時的教學活動,盡可能多的給予學生鼓勵,讓學生有自信心。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為學生搭建一個表現自己的平臺,讓學生盡情的展示自己,培養學生的自信心。自信心是一個人成功所必須具備的,因此我們應該不管在教學活動還是課外活動中,都可以有效發揮每一位學生的長處,讓學生找到自己的閃光點,讓學生在自信中成長。
3.3加強感恩教育,讓學生學會感恩:
一個人只有懂得感恩,才能在成功的路上越走越遠,因此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我們應該加強學生的感恩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感恩之心,是我們的教育目標。我們應該教會學生感恩父母,感恩同學,心存感恩,世界便會充滿愛。在平時的課間活動中,加強同學之間的默契與配合,讓學生感受到這個世界需要共同努力才能更加美好;給學生布置一些與家長互動的家庭作業,讓學生盡可能多的加強與家長的溝通交流。同時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們應該積極倡導學生建立積極健康的人生觀,讓學生擁有一個積極向上的心靈,引導學生明辨是非,正確判斷善惡,引導學生成為一個具備真善美的高品質的人才。
4結束語
加強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長期性的過程,不能急于求成,一蹴而就,需要我們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小學階段是學生發展的關鍵階段,這一時期的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性格、意志、以及各方面品質的好壞。因此我們小學教師應該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加強與學生的溝通,對于學生的心理變化進行及時的疏導,探索一套完整的心理健康體系,讓學生更好的表達自己,發展自己,引導學生樹立積極健康向上的人生觀,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這篇文章主要針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進行了細致的分析,希望小學教師在以后的教學活動中有所借鑒,保證學生的心理健康,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韓彥江.淺談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J].學周刊,2016,02:77.
[2]杜貞娟.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視[J].才智,2013,31:176.
1.自卑與失落心理
高職學生的理論知識基礎差,學習習慣不佳,經常會出現厭學情緒。加之,目前社會對于高職學生作為大學生的認可度并不太高,家長們大都只是抱著孩子學門手藝的心態。這些均導致學生感覺不到大學生活的歸屬感,缺乏自我身份認同,易產生自卑與失落情緒。
2.焦慮、困惑心理
高職學生多來自教育資源貧瘠的偏遠地方,多為低收入家庭或是貧困家庭學生,同時又抱有強烈的求知欲望,但往往由于其理論基礎過差,或是專業課程知識過難,現實效果達不到其心中的預期效果,導致他們容易變得焦慮、困惑,最后形成厭學、混日子的心態。
3.孤獨心理
高職學生多為當年高中時成績較差的學生,多是當年的邊緣化學生,慢慢地他們養成了不喜歡與他人主動交流的習慣。來到大學的開放環境中,反而讓他們手足無措,許多學生只跟寢室里的一兩個學生交流,甚至就是自己對著手機或是電腦來度過大學三年。他們雖然生活在集體中,但卻會感到孤獨。
4.逆反心理
高職學生的父母大都生活在偏遠地區或是農村地區,自身受教育程度不高,孩子的家庭教育往往采用的就是打罵,或者就是讓爺爺奶奶管教,自己在外打工。由于缺失家庭溫暖、父母關愛,導致許多學生在接受高校老師管理時常常出現逆反心理。
二、心理健康教育對其教育管理工作的影響
高職生作為高校大學生群體中的一部分,他們是以培養可全面發展的高技能型人才為目標的,但是其與大學生綜合素養培養目標是一致的。許多人都認為高職生文化理論基礎差,上那些公共基礎課無用,同時許多學生和其家長也認為來高職學校就是為學門技術,以后好找工作。這些偏頗的認識都是有悖于高校大學生培養要求的,我們的教育管理工作要圍繞著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最終目標,這是需要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為基礎才能實現的,心理健康教育正是開啟思政工作的鑰匙。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才能正常調節心理機能,開發心理潛能,促進個性的和諧發展,所以在教育管理中秉承人與人相互理解的基礎上,分析其思想行為的本源,無疑是新時期下強化高職生思政工作的關鍵,進而促進高職生教育管理工作。
三、心理健康教育對高職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促進
1.加強談心談話有利于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開展
高職生教育管理工作不僅僅是管理學生和調動學生積極活動,更多應該是主動了解學生的自身情況,因材施教,做好引導工作。高職生本身就缺乏自信,重專業課輕文化課,忽視自身其他的發展機會,不愿意主動成長。運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理念,積極開展談心談話,努力去探尋每一個學生的長處與優點,幫助他們勇敢展示出來,引導他們主動成長,實現多樣化的成長,讓他們從成長中得到快樂,激發其主動性、積極性,進而發揮其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
2.調動學生積極性,強化學生自我教育管理
運用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本理念,在教育管理中不斷激發學生潛能,實現多元化發展,切實貫徹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利用學生活動和學生組織兩個有力抓手,不斷培養學生主動性,調動其積極性,強化教師引導,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突出其個性,擁有個性的成長。輔導員或是其他學管工作者,應給予高職生更多的自我空間,而不是運用教條式的規范,幫助高職生思想認識更加清晰,個性目標更加明確,不能以同一目標來要求所有學生。合理輔助每一位學生制訂其發展計劃,定期督促并且給予反饋,讓學生學會自我評價,激發其自我成長,自我管理。
3.有利于教育管理者的身心健康,從而保障工作正常開展
高職院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者首先自身要身心健康,才能保障工作的順利開展。高職學生自律性較差,普遍問題較多,教育效果不明顯,這會導致教育管理工作者重復投入過多,缺乏成就感,容易性格煩躁,工作主動性降低。所以高職學院的教育管理工作者更需要有健康的身心,積極樂觀地對待工作,為學生做出表率,這樣我們的教育管理工作才能切實落實。
反之,我們的學生逐漸變得積極樂觀,那么麻煩老師的問題就會越少,老師們將會有更多的時間去提升自己,享受生活。綜上即可說明,只有身心健康的教育管理工作者,才能培養出身心健康的學生。
作者:董曉 單位:湖北工程職業學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