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旅游文化的概念范文

        旅游文化的概念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旅游文化的概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旅游文化的概念

        第1篇:旅游文化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旅游文化;旅游資源文化;學科建設

        1.旅游文化與旅游資源文化兩者之間的聯系

        1.1旅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旅游資源文化

        旅游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條件和基礎就是作為旅游資源,而且是旅游產品和旅游活動的基本要素之一,沒有旅游資源就構成不了現代旅游活動。旅游文化的吸引力關鍵在于豐富的旅游資源文化,旅游文化直接的內容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作為客體文化的旅游資源文化。旅游資源文化作為旅游文化的依托,最能起到文化對旅游者的誘導作用,也是目的地文化與客源地文化交流與融合的重要內容。

        1.2旅游文化與旅游資源文化相互影響

        如果離開了旅游文化的指導,旅游資源文化的開發與建設就會偏離名族化的方向,從而失去了民族特色的旅游產品,就會失去生命力和競爭力。旅游資源文化的開發對旅游文化的形成的作用同樣不可忽視,它甚至關系著旅游文化的整體內涵。旅游活動的普及和產生,一方面受到旅游資源的吸引和激發,另一方面在于人類追求自由生命表現的內驅力的作用,再加上旅游資源所具有的魅力調動和激發了人們旅游的欲望和動機,最終轉化為實際的行動。

        2.旅游文化與旅游資源文化兩者之間的區別

        2.1概念內涵不同

        旅游文化是一種全新的文化形態,揭示了旅游活動本質上是從文化方面研究人類旅游活動發展規律的學科。旅游文化的研究內容主要是以旅游容體、主體、介體之間的關系為基礎,在旅游活動過程中形成的觀念形態及其外在表現的總和。所以,旅游文化的內涵十分豐富,既是精神的,也是物質的,研究范圍既涉及旅游者自身的興趣愛好、文化素養等旅游主體文化領域;也涉及人文景觀文化和自然景觀文化的旅游客體文化領域;還涉及旅游業的管理文化,教育文化等旅游介體文化。無論哪種說法,都可以看出旅游文化與旅游資源文化的不同,超出了旅游資源文化的范疇。

        旅游資源文化的研究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第一、自然景觀的文化內涵體現在審美文化和附含文化中,成為旅游者的某種理念和情感的載體;第二、人文旅游資源是人類創造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直接體現,是原有的傳統文化特色能否保持生命力的關鍵所在;第三、社會旅游資源,展現的是異質文化和異地方言文化等,充滿強烈的動感和鮮活的質感。

        2.2表現形式不同

        旅游資源文化是一種動態文化,是在旅游中,通過服務與被服務以及旅游過程本身體現出來的,是主體和客體融合所產生的文化。而旅游資源文化卻是一種靜態文化,是在特定的區域表現出來的一種資源文化,體現地方特色,有地域差異性。

        2.3研究目的不同

        研究旅游資源文化目的是在于如何在充分挖掘旅游資源文化內涵的基礎上,開發利用資源建設具有民族特色的景點和景區,提高競爭力,研究旅游文化目的在于發掘其表現形式和個性意義,廣義上關注的重心是旅游活動的基礎理論,狹義層面上關注旅游業和旅游活動中的文化。

        3.結語

        綜上所述,發展旅游文化不能從旅游文化一個方面去理解,因為旅游文化是在旅游活動和為旅游活動提供服務的過程中產生的,不僅包含資源文化,還包含主體文化與介體文化方面。區別旅游文化與旅游資源文化,在理論上理清兩個概念,使旅游文化的研究不只停留在對旅游資源文化的開發和保護上,從而更加關注旅游文化的內涵。只要人們對兩個概念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使旅游文化研究、教學和實踐都不再停留于表面層次,就有利于學科建設的發展,對旅游實踐活動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馬波.現代旅游文化學[M].青島:青島出版社,1998:37.

        [2]沈祖祥.旅游文化概論[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16.

        [3]張國洪.旅游文化學:研究選位與學科框架[J].旅游學刊,1999,基礎理論與旅游教育專刊:20-23.

        [4]喻學才.旅游文化與旅游經濟[J].江漢論壇,1996,(12):74-76.

        [5]王德剛.試論旅游文化的概念和內涵[J].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9,(4):38-41.

        [6]姜紅瑩.張家界旅游資源文化內涵開發初探[J].旅游經濟,2006,(6):145-146.

        [7]馬銳.對中國旅游文化資源開發的探討[J].蘭州學刊,2005,(6):231-233.

        第2篇:旅游文化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影視旅游;影視文化;旅游文化;涵義

        中圖分類號:F5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4)02-0-02

        引言

        電影《梅蘭芳》的熱映掀起了追尋梅蘭芳的熱潮,使梅蘭芳先生生前所居住或到訪的地點成為了日前名人故居游的一大熱點。北京的什剎海胡同、梅蘭芳的祖籍泰州、天津利順德梅蘭芳餐廳與客房、梅蘭芳曾居住過的上海舊街巷等紛紛開始醞釀,將梅蘭芳文化旅游打造成一個新的旅游品牌。影視作品推動旅游目的地發展的現象絕不止此一例。電影《哈利·波特》熱映之后,英國開辟了哈利·波特旅游線路,將影片的拍攝地開發成旅游景點;電影《臥虎藏龍》讓人們知道了四川的蜀南竹海;臺灣電影《海角七號》使臺灣南部沉寂已久的觀光旅游得以重新復蘇,電影拍攝地恒春成為了臺灣新一代的海濱度假勝地。近年來,國內大興建設的各個影視基地也已逐步發展成為了當地的人文旅游資源。

        影視與旅游的結合使一系列新的旅游資源得以開發利用,旅游活動的內容得以更為豐富,旅游活動的文化蘊意得以更多的提升。

        一、影視旅游的涵義

        在我國,影視旅游是近年來出現的一種新興的專項旅游活動,它的出現依托于我國電影業的迅猛發展和長足進步,依托于國人文化訴求的不斷增長以及對文化消費理念的不斷提升。西方人稱影視旅游為Movie Induced Tourism, 譯為“電影引致的旅游”。從語義上不難得出,電影對影視旅游形成的帶動作用以及兩者之間的緊密聯系。

        1.影視旅游的概念

        影視旅游基本由影視拍攝地、各類影視主題公園以及影視制作過程和影視相關產業活動等多種參觀和參與活動所構成。到目前為止,我國對于影視旅游進行研究的學者對影視旅游所界定的概念主要為以下兩種:影視旅游是以影視拍攝、制作的全過程以及與影視相關的事物為吸引物的旅游活動(劉濱誼、劉琴2004)。影視旅游是影視創作與特色旅游的結合,它是一種新興的旅游文化概念(付冰、周申立2005)。從廣義而言,一切與影視相關的吸引物都可以作為旅游資源,同時影視與旅游都是具有文化屬性的行為。因而,影視旅游是一種的文化行為。筆者認為,影視旅游是由與影視相關的各類旅游資源所構成的文化體驗過程。

        2.影視旅游的特點

        根據對影視旅游所做的定義,以下分別從資源和文化的角度,對影視旅游所凸顯的特點進行分析和歸納。電影是高于生活的藝術,通過影視作品,觀眾往往能從感官和意念上擁有模糊的時間和空間界限,了解日常生活中無法經歷的事和物,亦或者從影像中獲得感同身受的體驗。作為藝術創作、文化創作和經濟運作相結合的成果,影視作品是能使觀眾產生感情共鳴的文化消費品。因此,由影視所衍生的旅游資源具有深厚的文化特質是無可厚非的。同時,影視旅游資源是具有強烈的可感知性的。影視作品本身所創造和展示的意境是對資源文化內涵的一種烘托和渲染,影視旅游還原了影視作品中相關的自然景色、人造景觀、人文古跡等豐富資源,物化的影視旅游資源是旅游者心理上和感官上最直接的感知。《梅蘭芳》熱映后,有許多海內外的京劇票友專程前往北京游覽梅蘭芳故居并在什剎海胡同細細品味梅府家宴。除此,泰州梅蘭芳紀念館更是將梅蘭芳生前使用過的練功鏡、梳妝臺等家具進行了原樣陳設,為旅游者傳遞了濃厚的文化氛圍。影視旅游用一種直觀的、可感的形式為各類旅游者提供了一項文化之旅。

        二、影視旅游文化的概念探究

        作為一種文化體驗過程,如何將影視旅游的文化功能最大化,使旅游者在參與影視旅游活動的過程中得以獲取最大的文化滿足是值得思考的。因此,有必要對影視旅游自身的文化內涵進行進一步的研究。

        1.影視旅游文化的形成

        無論是廣義還是狹義,文化都是人的活動,而且具有實踐性。影視文化是狹義文化的類存在,它改變了人類傳統的感知方式。 傳媒科技的發展使得影視藝術得以被廣泛接受和傳播。因而,影視文化具有廣泛性。同時,影視藝術具有被不同年齡層次和文化層次觀眾所接受的可能。因而,影視文化具有普及性。影視的最終目的在于使觀眾在感官上和精神上得到認可和愉悅。因而,影視文化還具有娛心性。從審美到觀念,包括影視旅游的出現,影視文化廣泛性、普及性和娛心性的特質使影視滲透到了人類社會生活各個方面。

        旅游文化是以旅游活動為核心而形成的文化現象和文化關系的總和。 旅游使影視旅游文化得以產生和表現。旅游活動中的旅游主體——旅游者、旅游客體——旅游目的地以及旅游介體——旅游經營者之間的各種交流活動勢必會產生文化行為和文化影響。旅游活動本身就是一種文化活動。旅游者的客源文化、旅游目的地的資源文化和東道文化、在旅游過程中旅游經營者所展示的服務文化等等融合組成旅游文化的內容。因而,旅游文化具有融合性、綜合性。同時,由于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之間的文化差異、旅游者和旅游經營者之間接受服務和提供服務的人員差異都使得旅游文化具有一定的多元性。旅游的最終目的是愉悅身心,接受文化和精神享受。因而,旅游文化勢必也具有娛心性。

        王恩涌在其《人文地理學》中認為“在一個文化系統內,各文化層次,各層次的文化特質在功能上形成協調,這就是該文化系統實現了文化整合。”影視文化與旅游文化是具有一定相同特質的文化,這兩種文化最終表現為愉悅的心情和滿足的精神享受,在相互吸納、重新組合的過程中催生了影視旅游文化的形成。

        2.影視旅游文化的涵義

        影視旅游是由與影視相關的各類旅游資源所構成的文化體驗過程。旅游文化擴充了影視文化的內涵,而影視文化則為影視旅游所服務,可視其為影視旅游活動中的文化資源,它提升了影視旅游活動的意義,使這一專項旅游為更多人所接受,是旅游文化的實踐。因此,影視旅游文化是以影視旅游活動為載體所展現的文化交融和文化整合現象。(圖1)影視旅游文化的“源文化”——影視文化、影視旅游資源的各種文化要素以及影視旅游過程中所產生的各種文化關系是影視旅游文化的主要構成。

        圖1

        影視旅游文化具體特質表現為:(1)綜合性。影視旅游文化所包含的要素眾多,所表現的形式豐富。從影視拍攝地的靜態景觀到各種影視城的動態演藝節目、各類旅游資源和文化產品無一不體現出影視旅游文化這一整合文化的豐富內涵。(2)廣泛性。作為感染力最強的藝術,影視藝術已經發展成為了人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文化信息傳播方式。影視旅游雖還只是一項新興的旅游活動,但影視和旅游是被廣泛接受和認可的娛樂方式,熱愛影視和旅游的人們眾多,只要能有具備吸引力的影視旅游資源,人們自然會對影視旅游產生興趣,影視旅游文化具有被廣泛傳播的可能。(3)可感知性。文化的概念是寬泛的,但是介于影視旅游資源的感官體驗使得影視旅游文化可感可知。從影視作品影像中所抽離出的逼真的旅游資源驅使旅游者產生身臨其境的文化感受。(4)娛心性。影視旅游是能帶給人們精神享受的文化體驗之旅,影視旅游文化宣揚和傳遞影視和旅游的魅力,使旅游者得到文化需求的滿足。

        三、探究影視旅游文化涵義的啟示

        影視旅游文化的綜合性、廣泛性、可感知性和娛心性足以使得影視旅游成為一項具有文化吸引力的特色旅游產品。始終關注影視旅游文化作為一種整合文化所存在的優勢和特點,不斷擴充具有文化內涵的影視旅游產品、營造影視旅游目的地的文化氛圍、對文化需求強烈的旅游細分市場積極使用文化營銷、將文化傾注于影視旅游品牌的打造。

        參考文獻:

        [1]劉濱誼,劉琴.中國影視旅游發展的現狀及趨勢[J].旅游學刊,2004(06):77.

        [2]戴劍平.論文化與影視文化[J].攀枝花學院學報,2004(06):5.

        [3]王德剛.試論旅游文化的概念和內涵[J].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9(04):41.

        第3篇:旅游文化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旅游文化;含義;傳統旅游文化傳承與發展

        旅游,一個非常可愛的詞語,給我們多少的驚喜和樂趣。尤其是現在這個社會,經濟飛速發展,人民已經不僅僅滿足于物質的享受,越來越多的人們去追求更多的精神食糧,于是旅游產業熱起來了。旅游產業,當今我國經濟體系中最重要的第三產業,同時也是人們最重要的精神文化生活產業。隨著人們經濟生活水平的進一步提高,相應地對精神生活的要求也在悄然發生改變,于是促使現代旅游文化應運而生,而且逐漸成為現代旅游的主旋律。通過研究我們發現,現代旅游文化重視文化旅游,即是將旅游與文化統一起來,旅游不再是簡單的旅行游覽,而是更注重對文化的一種履歷和踐行。因此,本文就我國旅游文化的內涵,傳統旅游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的課題進行簡要的探析,并對其文化傳承的方式等進行詳細分析,從而解決其存在的問題。

        一、旅游文化的內涵

        (一)旅游文化與文化旅游一樣嗎?一看概念差不多,實際是不同的。旅游文化和文化旅游兩個嚴格區分有一定的聯系和概念。旅游文化屬于文化的范疇,是一類文化,文化旅游類是運動,是有機聯系的存在的意義一類的旅游和旅游業。

        (二)旅游文化是具有綜合性的文化

        旅游文化是文化的各個方面組成。如果你需要源文化,東道國文化和服務文化。一個獨立的文化交流形成這些文化的融合。這一綜合性的文化主體由兩部分人:一是游客,他們是旅游者的文化載體;二,從業者的旅游目的地和其他目的地的接待和工作人員和游客都直接或間接地接觸他們是在主機的文化和服務文化的載體。在旅游這兩個過程或提供勞務為游客之間的關系,并促進文化的交流,創造了旅游文化。因此,無論是從旅游文化的內容,還是從旅游文化的形成過程來看,它都具有綜合性的特征。

        二、傳統旅游文化傳承的必要性

        (一)傳統旅游文化是我國旅游業的源泉和基石實際上,旅游最主要的就是文化的游歷,主要包括自然文化、歷史文化、生活與飲食文化、文化等多方面,這些文化要素都具有明顯的地域特征和民族屬性。我國是一個擁有960萬平方公里疆域、56個古老民族、5000年悠久歷史的傳統國度,自然資源豐富優美、歷史文明厚重綿長、宗教文化古老神秘……這些都構成了我國傳統旅游文化的要素。事實證明,雖然我國旅游業起步較晚,但正是因為獨具魅力的傳統文化才吸引全世界游人蜂擁而至,從而促進我國旅游業蓬勃

        發展。因此,傳統旅游文化是我國旅游業最重要的源泉和基石,必須要永遠傳承和發展。

        (二)傳統旅游文化是我國旅游業的品牌基礎和核心競爭力近年來,隨著世界旅游格局的進一步開放,我國傳統旅游業也經受了來自于西方旅游文化的沖擊。在這種沖擊的影響下,一些旅游主管部門、旅游單位、旅游從業人員出于急功近利的心理,盲目迎合西方旅游文化而弱化了我國的傳統旅游文化,這是一種極其短線的行為。眾所周知,旅游業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民族性、承續性,盲目把外來旅游文化嫁接到我國旅游業上。久而久之就會減弱甚至埋沒我國我國本土旅游品牌的影響力,從而最終喪失我國本土旅游的競爭力。

        因此,我們在引進和借鑒西方旅游文化的同時,更要注重對我國傳統旅游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以此為基礎

        打造更多我國專屬旅游品牌,提升我國旅游業的核心競爭力。

        三、傳承傳統旅游文化對策分析

        (一)保護性傳承與發展

        我國旅游資源非常豐富。近些年隨著我國旅游業的熾熱發展,很多優勢旅游資源被開發,但在開發的過程中卻暴露出過度開發以及破壞性開發的嚴重問題。我們知道,諸如許多自然景觀、非物質歷史文明遺產、古建筑等都是不可復制的,更不可能再生,一旦遭到破壞將使我們永遠失去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和旅游資源。因此,我們在傳承和發展傳統旅游文化的過程中,首先要高舉保護的大旗,嚴禁過度和破壞性開發傳統自然旅游資源和文化資源,給其足夠的生存與延續空間,從而有效保障我國傳統旅游文化的健康承續性。

        (二)規范性傳承與發展

        我國傳統旅游文化是經歷了人們長期積淀而形成的,是人們集體智慧的結晶,因此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和整體性。正是因為這種穩定性和整體性,才使傳統旅游文化擁有獨特的魅力和傳承與發展的價值。所以,我們在傳承和發展傳統旅游文化時,要注重保持傳統旅游文化的穩定性和整體性。同時,由于傳統旅游文化的珍貴性、重要性,傳承與發展一定要在有法可依的前提下進行。沒有法律和制度的約束,很難保證傳承與發展在正確的軌道上進行,避免失去對傳統旅游文化傳承與發展的意義。

        第4篇:旅游文化的概念范文

        一、引言

        “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中,最早出現“旅游”一詞。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旅游也開始面向大眾化。自然與文化是分不開的。旅游文化,作為一門新興學科,應深入探討,研究其地位和作用,這對我國發展旅游業具有重大意義。

        二、旅游文化在旅游業發展中的概況

        旅游文化是旅游學的一個基本概念,是研究旅游學的重要內容。理論上定義旅游文化的說法有許多,比如相關物質p精神文化總學說;旅游主客體關系說;三體碰撞說等。但總的來說:旅游文化既包括其創造過程“對旅游的體驗與介入”,也包括這個過程的結果“精神產品”。旅游文化是一種精神現象。旅游的主體――人,除游客,還包括旅游從業人員p旅游目的地居民等。旅游文化的客體“旅游”,既包括旅游要素,也包括旅游整體,是旅游景區資源的靈魂,是包含旅游景點體現的物質和精神的價值所在。

        旅游文化就其興起來說,最初的目的只是觀光、消遣。旅游業的創始人――英國人托馬斯?庫克,在1840年曾帶領570人,利用包租火車的形式,參加了一次禁酒大會,這一標志性事件成為近代旅游的開端。此后,各式各樣的旅游活動逐漸興起,如觀光旅游、探親訪友旅游、會議旅游、宗教旅游、教育旅游等。

        我國在人文地理環境上也是出名的。歷經舊石器時代文明發展至今,文化的傳承讓我國擁有上下五千年歷史。此外,一些文化藝術得到升華,如詩詞歌賦、四大發明、手工藝等方面,還有各族人民的民俗風情。由此看來,人文地理提供了不錯的旅游文化。

        關于旅游文化在旅游業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研究,方志遠(2005)在介紹《旅游文化概論》一書中提到,“今天的文化是明天的經濟”,一語揭示旅游的本質。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單純的旅游活動遠比那些觀光度假,文化旅游發展旺盛。對于整個世界,文化旅游是一種集個性化,旅游產品知識的整合,是以個性化的,深刻的文化主題體驗作為旅游相關項目的主要線路,旅游產品組合。李肇榮(2003)在《旅游經濟學》中對旅游文化在旅游業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有提及,但他闡述的重點是各項旅游產品、價格、消費、發展戰略等給旅游業帶來的經濟效益,很少涉及旅游文化,如“旅游文化的發展也會帶動國民經濟的發展,或者是對那些渴求知識的人形成吸引力”。劉純(1998)在《旅游心理學》中論述了各不相同的旅游者心理。他說,強大的心理會驅使旅游者進行旅游活動,而文化也是心理需求的一部分。旅游除消遣之外,還有對外界的探知,這方面的需求往往占較大出游比例。作為旅游業界的成員,在提供服務和幫助時,應帶有相應的文化,讓旅游文化更好地帶動我國旅游業的發展,迎接更多的機遇與挑戰。

        三、旅游文化在旅游業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自我國實行帶薪休假以后,國內的消費水平不斷上升,很快形成國內最大消費市場。我國的旅游業起步晚,發展快,現仍處于上升期,但很快會進入下一個發展階段。旅游文化在世界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影響著旅游業,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社會經濟

        旅游業的發展,通常選擇具有自然景觀,人文景觀,或兩者相結合的地區,來吸引旅游者。旅游業以旅游文化為憑借,在發展社會經濟之余,提高了旅游地的知名度,當地也涌現出職業崗位,交通業、建筑設施業也隨之得到有效發展。

        (二)旅游動機

        根據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在滿足低層次的生理需要之后,人們的需要會進一步提升。通過文化游,可吸引許多文化旅游者,一方面滿足他們的求知、學習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開拓視野。對旅游目的地而言,主要是讓他們為旅游地作宣傳,吸引更多旅游者。

        (三)管理服務制度

        一般來說,沒有一個旅游地不制定管理服務制度。加強文化建設將促進管理和服務的改進。提高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會給旅游地帶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因為旅游地的服務人員和景點資源都體現出不同的文化特征。

        (四)旅游者的行為

        旅游者的行為,大部分都在旅游環境中體現出來。我國的旅游環境較復雜,管理上需要政府的協助、資金的投入、人民的愛護。對旅游者加強文化保護觀念,只有從旅游文化的角度,協調各方面工作提升到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的層次,才能夠促進人類文明的健康發展。人類文明史也是建立在文化的基礎上,由此可見,文化在旅游協調旅游環境中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五)創造自己的品牌

        旅游文化是旅游業的靈魂,傳統文化是旅游業發展的特色。在市場競爭下,凡是具有特色的旅游產品可以收益很多,旅游產品也具有時代性、吸引性、針對性、傳統性,要掌握客流量信息、消費情況,推出更多特色產品。我國在發展旅游業中,必須加快旅游文化建設,讓旅游文化成為發展旅游經濟的橋梁。

        四、旅游文化在旅游業中的意義

        隨著我國旅游業的興起和發展,旅游文化在旅游業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來越重要,它也是旅游業的支柱和靈魂,決定著旅游業的發展方向和興衰成敗。

        (一)有助于解釋人類的旅游行為,揭示旅游活動發展的機理

        人類進行旅游活動,是在先經濟條件、時間條件滿足后,后在旅游動機的驅使下進行。旅游文化不僅重視對旅游現象的研究,并基于這些現象和行為,按照理論預測方法,探討旅游行為帶來的未來發展趨勢的改變,有助于旅游活動的全面發展。

        (二)有助于提高旅游業的經營管理水平,促進旅游經濟效益的提高

        雖具有相當的重要性,但對文化規律的認識不足,盲目活動過多。作為旅游從業人員,應在旅游業中充分認識到旅游文化的客觀規律,減少盲目活動。占主導地位的旅游文化的研究有助于旅游業的發展,只要遵循客觀規律,旅游可以成為一種有效的發展。不管是發展旅游業,還是其他產業,目的都在于提高國內經濟總值,只有國家富強,人民的生活水平才會得到提高。為重視這種變化帶來的影響,必須制定相關措施來減少旅游發展政策和旅游業帶來的負面影響。

        (三)有助于增強人們的旅游意識,提高服務質量,改善旅游環境

        旅游文化的研究對于提高旅游者和旅游從業人員的文化素質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國的旅游業人力資源狀況距旅游業發展的客觀要求和世界先進水平還相差甚遠,這不僅表現在專業技能方面,也表現在整體文化素質方面。因此,提高旅游從業人員的文化素質就成了促進我國旅游經濟增長的主要措施之一。旅游與文化的關系的研究將有助于旅游從業者遇見不同的人和文化,增強我國旅游業的國際競爭力。

        (四)有助于建構旅游文化學科體系,推動社會科學的發展

        第5篇:旅游文化的概念范文

        旅游文化軟實力與旅游地公民文明素養之間具有內在的通達性,良好的公民文明素養是旅游文化軟實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旅游文化軟實力的靈魂所在。以旅游目的地公民文明素養培育為關鍵抓手,旨在通過推進公共道德制度規約建設、加強旅游從業制度法規建設、涵育理性包容心態等舉措,解決旅游文化軟實力中德性因子、法治因子、包容性因子不足的困境,形成與旅游目的地建設相適應的公民文明素養,提升旅游文化軟實力。

        關鍵詞:

        旅游文化軟實力;旅游目的地;公民文明素養

        旅游本質上講是游客對旅游地獨特文化的感官享受和精神體驗,而獨特文化源于人們歷史的生產生活方式的涵育和積淀。所以旅游歸根到底體現著人與人之間通過旅游資源而進行的文化共享與精神互動,這種共享和互動既可以直接的交往互利形式實現,又可以頗具魅力的文化浸潤來實現,而作為人之根本的道德素養始終是貫穿其中的靈魂密鑰。隨著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時期的到來,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進一步喚起了人民群眾對高品質休閑旅游生活的追求,旅游已成為民眾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指標,是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然而,近年來我國各地在旅游資源的開發和旅游目的地形象塑造過程中,仍然存在對旅游資源感官意境或人文底蘊的單純依賴,而忽視旅游地整體文化軟實力建設的現象。由于缺乏對旅游地獨特文化影響力和吸引力的整體營造,尤其是旅游地公民文明素養沒能形成與營銷塑造的旅游品牌形象之間的有機融合,致使諸如“天價魚”事件等游客與旅游地公民之間的矛盾沖突頻發,不僅使許多知名旅游品牌形象受損,而且成為旅游地資源有機整合、形成全域旅游協同發展格局的瓶頸制約。如何通過旅游地公民文明素養的有效培育,用立體化、生活化的民間軟接觸的文化方式來建設旅游目的地,將更具滲透性、廣泛性、感染力和持久性的人文感知和體驗作為提升旅游文化軟實力的有效路徑,是一個亟待探究的現實問題。

        一、旅游文化軟實力的定義

        什么是旅游文化軟實力?這一概念始發于文化軟實力的概念。就文化軟實力概念而言,我國學者王滬寧認為,文化是可以影響他國行為,是一種權力或實力,文化就等于軟實力。胡鍵認為文化軟實力是以文化資源為基礎的,能夠使受動者主動接受或主動分享而產生的一種影響力、吸引力,應該是一種完全意義上的柔性力量。隨著我國理論界對文化軟實力研究的逐步深入,在其基本內涵框架下所表達的旅游文化軟實力的概念逐漸被提了出來。就現有對旅游文化軟實力內涵的理解來看,主要包括以下三種不同觀點:第一種認為旅游文化軟實力就是賦予旅游資源文化內涵而形成的旅游文化吸引力。孫洪杰認為,旅游規劃中的文化軟實力,指旅游目的地在旅游規劃過程中,凸顯文化的感召力,通過影響、吸引等非強制方式潛移默化地影響和修正旅游者的審美和文化偏好,使旅游者自愿接受旅游目的地,以此實現旅游目的地預期的目標。這種觀點雖然認識到旅游資源中嵌入特定文化內涵對于增強旅游吸引力的重要意義,但其還是將旅游文化軟實力著眼于旅游資源本身,而忽略了旅游資源之外的其它文化因子。第二種認為旅游文化軟實力就是旅游文化的軟實力價值。楊婷認為,旅游文化軟實力包括旅游制度、旅游政策、旅游價值觀、旅游心理、旅游習俗及其與旅游有關的文化,這種文化更加注重軟實力因子的訴求。這種觀點將旅游文化本身的價值視為“軟實力”,從文化本身的柔性浸潤特征來講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這種解釋容易讓人陷入旅游文化軟實力就是旅游文化影響力、吸引力的認識誤區。旅游文化影響力隨處可見,可以說游客與旅游目的地的接觸就會或多或少產生旅游文化影響力,但并不意味著任何影響力都能得到游客的主動認同和服膺,而成為旅游文化軟實力。第三種是相對于旅游硬實力而言,認為旅游軟實力就是一種文化軟實力。曹國新認為旅游文化軟實力不同于旅游影響力,是指旅游目的地在主客雙方的文化對比、形象營銷和旅游產品競爭中形成的,使旅游者認同和服膺旅游目的地文化,修正其文化偏好的能力。這種觀點將旅游文化軟實力與旅游影響力進行了明確區分,突出強調了“文化軟實力”內涵中受動者主動接受和分享的核心意涵,而且彰顯出旅游文化軟實力“競爭力”的特性,具有深化內涵的積極意義。但過多強調旅游文化軟實力用來“修正旅游者文化偏好的能力”的屬性,似乎還是將軟實力置于旅游者多樣文化偏好的對立面,來尋求一種類似于“強制力”的改變,這在某種意義上忽略了旅游文化軟實力包容性特質。那么,什么是旅游文化軟實力呢?結合以上分析,筆者認為,旅游文化軟實力既不能簡單視為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也不能等同于旅游文化本身和旅游軟實力,而是指以旅游目的地整體的獨特文化資源為基礎,能夠為游客所主動認同、接受和分享,并能夠影響游客旅游選擇和行為的一種包容性軟實力。這種軟實力不僅包括旅游地旅游品牌文化的核心競爭力,同時還包括旅游目的地制度文化、服務文化、風土人情、公民文明素養等在內的一系列文化因子,體現的是旅游目的地文化吸引力、影響力、競爭力的合力集群效應。

        二、旅游文化軟實力與旅游地公民文明素養之間的內在契合機理

        王寧認為,旅游是一面鏡子,一種觀照方式,旅游中游客與目的地居民之間的相互打量,既有可能加深彼此的理解與友好,也有可能造成誤解,甚至加深沖突。從這個意義上講,旅游文化軟實力正是能夠有效實現彼此觀照和理解的力量。彼此之間觀照和友好的達成、誤解的消除首先需要在認識上尋求最大公約數意義上的價值共識,而公民文明素養無疑是最有效的衡量尺度。所以說,旅游文化軟實力與旅游地公民文明素養之間具有內在的通達性,良好的公民文明素養是旅游文化軟實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相互融通機制

        “馬不伏歷,不可以趨道;士不素養,不可以重國。”(《漢書•李尋傳》)良好的公民文明素養是現代社會對公民的基本要求,直接關涉著社會的發展狀況和文明程度。相比于非旅游目的地地區,旅游目的地地區因為旅游活動本身的強開放性和高人員流動性,其公民文明素養面臨著與源自全國各地甚至世界各地游客不同道德修養、生活理念、行為方式等的交融和碰撞,體現出了更強的外部性特征。旅游活動的核心要旨首先在于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打量,進而產生對旅游目的地文化的體味和民風民俗的評價。基于此,一方面,良好的公民文明素養會自然而然轉化為旅游文化軟實力。游客對旅游目的地社會文化的體味始于與當地公民之間的交流互動。淳樸的民風、井然的秩序、文明的用語、熱情的服務等都是旅游目的地文化對游客悄然的文化浸潤,會在無形中強化游客對旅游品牌的認可和熱情,也就自然轉化成為旅游文化軟實力。另一方面,旅游文化軟實力需要旅游目的地公民文明素養來“保值增值”。旅游文化軟實力是一種可以柔性控制的“變量”,已經形成的軟實力也需要持續“保養和維護”。旅游目的地公民文明素養水平直接體現著當地社會的精神文明狀態,旅游品牌形象的“大樹”始終是根植于旅游目的地社會歷史和現實的物質和精神生產生活方式中的“大樹”,失去了良好公民文明素養涵養的旅游品牌,必然不能“枝繁葉茂”。所以說,旅游地公民文明素養是旅游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因子,是“軟實力中的軟實力”,兩者之間既相互融通又相互轉化。

        (二)同向反饋機制

        旅游文化軟實力既是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吸引力,更是旅游事業發展的靈魂。通過對旅游目的地文化軟實力進行掃描和評估,不僅可以尋根當地獨特的歷史文化精髓,而且可以照射出當地公民的文明素養水平。同樣,旅游地公民文明素養狀況也是反映旅游文化軟實力的一扇視窗,旅游目的地對游客的吸引力不可能通過旅游資源的感官印象而直接獲得,而是需要旅游目的地公民共同營造的文化氛圍和旅游品牌資源來共同實現。人不僅是精神文明的核心要素,更是旅游文化軟實力的靈魂構成要素。旅游目的地公民傳統遺留的不文明生活習慣,如亂穿馬路、亂停亂靠、亂扔垃圾、隨地吐痰、爆粗口、說臟活等,以及旅游地商販的不法經營、不誠信、宰客等不文明現象,必然會使旅游目的地形象在游客心目中大打折扣,進而大大降低游客在旅游目的地的體驗滿意度,直接造成旅游品牌形象的受損,旅游文化軟實力也會遭到削弱。所以說,旅游目的地公民文明素養和旅游文化軟實力之間存在著同向的反饋作用機制,透過任何一方均可以體察到另一方的狀態。

        (三)立體促進機制

        旅游文明大環境的營造既需要游客個人公民文明素養的養成,同時也需要旅游目的地居民的文明素養。旅游文化軟實力作為營造旅游文明環境、增強旅游市場競爭力、提升旅游生活品質的重要支撐力量,也必須獲得旅游目的地公民文明素養與寬容心態的支持;同樣,旅游地公民文明素養的培育和水平的提升也需要借助旅游目的地大力發展旅游事業、著力推進旅游文化軟實力建設的東風,依靠發展的力量克服傳統的不文明思想行為惰性,也即是說旅游目的地的發展需求“倒逼”公民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文明素養水平,實現公民文明素養的跨越式提升。從這兩個方面來看,旅游目的地公民文明素養培育和旅游文化軟實力的提升表現出了渠道的高度疊加、動力的互相依賴狀態,共同聚焦于旅游文化軟實力的本體維度———游客和旅游目的地公民的自由全面發展。然而,無論旅游文化軟實力的構成(比如包括制度文化、服務文化、風土人情、公民文明素養等在內的一系列文化因子),還是公民文明素養構成(比如包括公共道德、行為舉止、文化修養、包容性等)都具有極強的系統性和復雜性,這就決定了兩者之間的互動絕非毫無規律的平面交織,而是基于旅游目的地公民日常生活追求與旅游消費價值之間的悖論與張力,來尋求一種立體促進的平衡發展狀態。

        三、以旅游地公民文明素養培育為抓手提升旅游文化軟實力的路徑架構

        作為旅游文化軟實力的靈魂,旅游目的地公民文明素養培育無疑是提升旅游文化軟實力的關鍵抓手。當下重點需要解決旅游文化軟實力中德性因子、法治因子、包容性因子不足的問題。

        (一)推進公共道德制度規約建設,型塑旅游文化軟實力的德性因子

        公民文明素養最為直觀的體現在公民日常生產生活中對公共道德的遵守上。王青原認為,公共道德調節人們社會公共生活中的相互關系,維護公共生活秩序和社會共同利益,為社會普遍公認的最基本最起碼的行為準則。就旅游目的地城市而言,旅游產業的迅速發展、旅游資源的高速開發,必然要求公民形成與旅游目的地建設相適應的、較高水平的公共道德素養。然,公民公共道德的養成是一個循序漸進、不斷積淀的過程,而旅游目的地公民長期形成的生活理念、傳統遺留的不良生活習慣,甚至粗俗的言行舉止都具有一定的文化惰性,決定了公民自身的道德敏感性較低,這就意味著傳統的道德宣傳、理論說教很難在短期內從根本上改變公民公共道德水平。比如四川省樂山市在打造“國際旅游目的地”過程中發現,雖然相關部門開展了大量的宣傳教育工作,但是當地公民并沒有很快養成與之相適應的公共道德水平:亂丟垃圾、隨地吐痰、亂貼亂畫、不遵守交通規則、語言粗俗等不文明現象普遍存在,這些不文明行為已經嚴重影響到樂山市旅游城市的形象,成為制約打造國際旅游目的地的重要因素。信任和服從作為公民日常生活中所特有的規范價值觀和信念,是公共道德建立的結構性要求。所以說,推進公共道德制度規約建設,以制度化規約來時刻刺激公民公共道德的敏感性,以“硬約束”打破傳統生活養成的不文明文化惰性,是加快推進旅游目的地公民公共道德,形成與旅游目的地建設相適應的公民文明素養的有效路徑。首先要加快旅游目的地公共道德制度化規約建設,建立公共道德突出問題專項整治機制;其次,充分發揮市民公約、院落公約、交通規則等制度的“硬約束”功能,建立有效的制度落實和賞罰機制,做到“有違必罰、有罰即改”;第三,繼續加強宣傳教育,注重發揮家庭引導、社區教育、學校教育的合力作用,從學生抓起,從小培養良好的公共道德習慣。旅游地公民公共道德水平的不斷提升,才能為旅游文化軟實力型塑有效的德性因子。

        (二)加強旅游從業制度法規建設,構筑旅游文化軟實力的法治因子

        研究表明,現代旅游經濟生產力發展必然引致旅游目的地制度文化的變遷,而制度文化變遷是由旅游利益分配格局變化而引起的,利益分配格局變化又會引起社會的矛盾沖突,包括旅游利益分配不均、旅游地利益主體之間的收益分配不均等引發的旅游地社會沖突。旅游地公民文明素養問題歸根結底是由旅游地公民旅游收益分配不均引起的,旅游文化軟實力同樣受到旅游利益分配格局的制約。正是在旅游利益的驅動下,旅游地公民才會出現諸如不誠信經營、欺詐游客、旅游產品造假,甚至違法經營等不文明現象。這些不文明現象在造成對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的巨大損壞的同時,也引起了全社會對旅游目的地公民文明素養與旅游文化軟實力之間關系的反思。比如在2016年2月12日哈爾濱松北區發生的“天價魚”事件中,哈爾濱市長宋希斌就明確表示要加強城市的誠信建設。2016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羅家均也明確表示,旅游軟環境建設仍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所以,必須從加強旅游從業制度法規建設入手,來構筑旅游文化軟實力的法治因子。首先,旅游目的地要在國家業已形成的旅游法規基礎上,結合自身旅游特色來推進相應制度法規體系的精細化設計,明確經營者與游客之間的權利與義務,讓游客“來的舒心、游的開心、花的放心”,夯實旅游目的地制度文化軟實力。其次,完善旅游目的地旅游行業、產業規范性制度法規建設,明確經營范圍、規范經營秩序、擔當經營責任,讓游客不僅能夠感受到井然有序的經營秩序,而且能夠“想買、敢買”,筑牢旅游文化軟實力的規范和秩序基礎。第三,推進旅游目的地經營者誠信檔案制度及其配套的懲治機制(比如誠信扣分制),加大監督力度,做到失信必懲、無信必除,讓游客能夠感受到熱情、真情、盛情,以誠信為旅游文化軟實力加分添色。最后,進一步加大相關從業人員制度法規的學習教育力度,筑牢合法經營、誠實經營、可持續經營的思想陣地,為文化軟實力提升提供思想觀念基礎。

        (三)涵育理性包容心態,增加旅游文化軟實力的包容性因子

        綿延數千年的中華文化孕育了中華民族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之豁達精神。孔子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論語•學而》)此語正是中華傳統文化中體現包容精神的經典之句。包容既體現著兼收并蓄的價值取向,又深刻彰顯著以和諧為主旋律的共享價值追求。在現實生活中,我國傳統文化更是將包容柔化作為一種為人處世的美德和行為規范。然而,在旅游目的地建設過程中,部分旅游地公民對大量游客涌入對自身日常生活的打擾缺乏“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的包容心,產生對游客的心理排斥和行為上的冷漠態勢(比如對待游客問路會體現出非常厭煩且不予理會的現象),甚至在面對部分游客諸如亂扔垃圾、隨地吐痰等不文明行為時,缺乏理性包容的心態,動輒以罰款處置或以惡語相加,直接激化了游客同旅游地公民之間的矛盾。這種局部矛盾經過互聯網的傳播和發酵,對旅游目的地的品牌形象造成破壞,嚴重損害了旅游文化軟實力。對此,旅游目的地政府、學校、企事業單位都需要進行廣泛的宣傳教育:首先要培育包容他人的心態。要充分認識到旅游事業的發展對當地政治、經濟、社會的重要貢獻,要樂于體味同世界各地人們分享當地旅游文化的樂趣,敞開懷抱喜迎四方客,主動為身處異地的游客解決困難,以“寬則得眾”來增強旅游文化軟實力。其次,要教育人們以理性包容的心態對待不同文化背景游客差異多樣的行為方式,盡量做到尊重差異、寬厚自信。尤其是對待存在不文明行為的游客要有包容平和心態,要盡量以周到的服務、禮貌的勸導等方式來喚醒游客的道德敏感性,讓游客認識到自身行為的“負外部性(可能給他人或公眾造成的不便、不適、不快)”,進而徹底糾正自身的不文明習慣。這個過程本身就是提升旅游文化軟實力的過程,因為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已經產生了對游客行為的糾偏功效。總而言之,積極涵育旅游地公民理性包容的心態是提升旅游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路徑,旅游文化軟實力最終也是為了達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美好境界!

        作者:金華 單位:樂山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舒伯陽,陳龍.文化軟實力對城市旅游目的地建設的協同促進機制研究—以武漢首義文化為例[J].旅游論壇,2014(2).

        [2]王滬寧.作為國家實力的文化:軟權力[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3).

        [3]胡鍵.文化軟實力研究:中國的視角[J].社會科學,2011(5).

        [4]孫洪杰,許江鋒.旅游規劃中文化軟實力的提升戰略研究[J].大家.2012(20).

        [5]楊婷.旅游文化軟實力的特征探析[J].武漢學刊.2012(6).

        [6]曹國新.旅游軟實力初論[J].旅游科學.2010(3).

        [7]王寧.公民敏感性與居民的文明素養[J].旅游學刊.2016,(7).

        [8]韓麗.關于提升區域旅游文化軟實力的思考[J].旅游管理研究.2016(11下).

        第6篇:旅游文化的概念范文

        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溫泉的開發模式開始有了變化。隨著公費溫泉的減少,給溫泉旅游模式的轉變帶來了機遇。產生了很多溫泉賓館、溫泉醫院,以保健為目的。同時也融入了一些休閑因素。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于養生的重視程度不斷增加。以此衍生的以休閑養生為目的的溫泉旅游迅速得到了開發。并建立了相應的餐飲、住宿等配套設施,使得溫泉旅游成為了休閑、度假的一種旅游形式。同時隨著私家車的普及,自駕游也彌補了溫泉旅游區交通不便的劣勢,使得溫泉旅游空前火爆。第四階段,在21世紀的今天我國出現了更加高層次的以體驗為目的的溫泉旅游。目前的溫泉旅游形式是,以溫泉為載體,將各種時尚休閑元素融入溫泉旅游中。通過挖掘溫泉旅游文化的內涵,賦予了溫泉旅游更高的價值,使游客在享受溫泉時也能感受到文化的熏陶。

        二、挖掘溫泉旅游文化的內涵

        (一)人是溫泉旅游文化的主體在旅游活動中,人既是文化的創造者也是文化的需求者。很多地方的旅游文化是通過人在體驗過程中發掘的,溫泉旅游文化也一樣。正是由于有了人的參與,溫泉旅游插上了人文的翅膀,擁有了獨特的文化內涵。溫泉旅游不再是“泡湯”,而是一個體驗、感悟溫泉文化的過程。旅游者在參加溫泉旅游活動時,除了浸泡溫泉這個目的之外,還希望能感悟當地的文化、拓展視野,這就需要對溫泉的由來、發展以及游客所在的溫泉景區的與溫泉有關的文學、民間傳說等進行了解,滿足游客的需求。就目前而言,溫泉景區所在地的民俗、思想、風俗是溫泉旅游文化中的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二)溫泉景區的環境是溫泉旅游文化的載體文化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它需要一定的載體才能夠體現。那么溫泉旅游要突出文化內涵,使游客能獲得深刻的文化體驗,就要重視溫泉景區環境的營造,在景區的規劃中加入一些文化因素。而且,為了適應現代人們休閑度假的需要,溫泉景區還應該完善配套的設施。首先,溫泉景區建筑是溫泉旅游文化的最直接體現。溫泉文化的主題直接決定了溫泉景區的建筑風格,比如:廣東新會古兜溫泉度假村以我國的唐文化作為主體,溫泉景區大門就是按“唐門”設計的,其內部的裝飾、壁畫等都蘊含著一股濃郁的唐代氣息,甚至模仿華清池設置了華芳池、妃子池、太子池、九龍池等,它被稱為“現代華清池”,受到游客們的青睞。其次,溫泉景區的整體氛圍是溫泉旅游文化的綜合體現。溫泉一般不會處于鬧市中,多數是處于遠離城市喧囂的郊區。中國人一直追逐“天人合一”、“返璞歸真”,因此,溫泉景區應該給游客營造一種自然、自由的氛圍。縱觀我國一些有名的溫泉,都能體現這個理念,具有環境幽靜、遠眺近觀有佳景、周圍植被覆蓋率高等特點。

        (三)可持續發展是溫泉旅游文化的最終目標如何促進溫泉旅游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是挖掘溫泉旅游文化內涵的最終目標。就目前而言,我國溫泉旅游市場雖然都對溫泉旅游文化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挖掘和利用,呈現出良好的開發前景,但是缺乏系統性,環境保護意識相對來說比較薄弱,缺乏專業的溫泉旅游人才,這些都制約著我國溫泉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在開發過程中要注重溫泉旅游文化中的可持續發展因素,在溫泉的規劃、經營管理中都要體現節約資源的原則。其次,旅游景區所在的當地政府、居民、企業都要進行共同努力,以促進溫泉景區的可持續繁榮。

        三、結語

        第7篇:旅游文化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旅游文化景觀;建構;文化整合;人本主義;泉州市

        經濟的快速發展帶動人們生活水平的極大提高,人們對旅游的需求量和程度都在不斷的提高中,有關旅游文化的研究也逐漸成為學術界的一個熱點。很多研究旅游文化的文章都是從實證主義或者經驗主義的方法來對區域的旅游資源進行梳理或是建立在游客感知上的旅游文化的研究,從人本主義視角下的探索反而比較少。但人本主義的方法論具有獨特的優點,它是針對實證主義人文地理學忽視人這個個體的傾向而提出的,它將心理學和哲學的方法引入了地理學,它加強了對人的研究,以人這個個體為出發點,重視主觀經驗、價值觀和主觀觀點,它有利于增進人對自我認識的深度,并能改善人的生活質量。而對區域旅游文化景觀的探討打破了人們傳統就旅游文化而談旅游文化的習慣思維,不僅更加重視旅游者本身在文化景觀塑造中的作用,而且旅游文化研究的重點就是旅游者所體驗到的文化,便于把旅游文化的結構層次看得更清楚,強調了以人為本的思想。基于以上種種,本文嘗試在人本主義的視角下對泉州市旅游文化景觀的建構過程進行一個探討。

        一、研究區概況

        泉州始建于唐代景云二年,是國家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閩南文化主要發源地,在宋元時期以開放包容的姿態迎接來自世界各地的使臣、商旅貿易者,使其經濟、文化發展空前繁盛,被譽為“東方第一大港”,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泉州文化是由閩越文化、中原文化以及海外文化經過千百年的碰撞、交匯、融合而形成的具有鮮明個性和獨特風格的一種地方文化。截至目前,泉州共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0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8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699處,向來有“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的美譽。此外,泉州有11個項目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涵蓋泉州17個項目,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又有3個項目被列入,涵蓋了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游藝雜技與競技、傳統美術、傳統手工技藝、傳統醫藥、民俗等十大類,數量居全國地級市前列、全省之首。泉州還擁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54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00項。豐富多樣的文化遺產,構成了泉州市獨特的旅游文化景觀。

        二、旅游文化景觀的建構

        (一)旅游文化景觀的相關概念

        地理學上的“景觀”表示的是地球表面各種地理現象的綜合體,空間的重復性和異質性是其重要的特征。一般景觀包括自然景觀和文化景觀,我們通常研究的是文化景觀。“文化景觀”也稱為人文景觀,是居住在該地的某文化集團為滿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觀的基礎上,疊加上自己所創造的文化產品。但并不是所有的文化景觀都可以稱為旅游文化景觀,在人本主義的視角下是以游客的最終體驗作為評價標準,即只有具有吸引旅游者的能力并且為旅游者所認可的文化景觀才可稱之為旅游文化景觀。

        (二)旅游文化景觀建構的影響因素

        1.自然基底

        不論是文化景觀還是旅游文化景觀,究其根本都是建立在一定的自然基底的條件下才形成的。區域的自然因素為文化景觀提供了一個底色,每個地方的地形地貌、生物群落、水文、氣候和地質等條件都給該區域的旅游文化景觀打上了深刻的烙印。因此自然因素的地帶性旅游文化景觀也具有一定的地帶性。所以我們可以在內蒙古草原看到蒙古包,到黃土高原領略窯洞的風采,還可以欣賞到云南的高腳樓,驚嘆江南水鄉高墻黑瓦的朦朧美,這一切都是因為不同的自然基底產生的。

        2.文化因素

        喬丹等人曾認為由于文化景觀反映了創造景觀的獨特文化,因而景觀是文化的一面鏡子。不同的文化集團擁有各自個性獨特、色彩鮮明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景觀,也即文化景觀是不同區域的地理特征疊加不同集團的文化特征所形成的。所以旅游文化景觀的建構過程受到旅游元文化、外來文化和現代文化等三種文化因素的影響。旅游元文化是指吸引游客前來游玩的旅游地文化,并不是所有的旅游地文化都可以稱之為旅游元文化,只有對游客具有吸引力并且在一定游客認可的前提下才可稱為旅游元文化,也即旅游元文化是從旅游者的角度定義的一種文化。現代文化指現代文明,即與傳統文化相對應的一切文化現象,在旅游活動中一方面包括滿足旅游者現代生活需求的各種現代設施和現代文化氛圍,另一方面包括旅游各利益相關團體運用的各種現代經營措施及經營理念。外來文化是指客源地的一切文化,其中客源地傳統文化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由于客源地具有多樣性,因此外來文化也具有多樣性。所以一個地方旅游文化的形成過程實際上就是旅游文化與現代文化和外來文化之間不斷相互沖突融合、相互影響作用直至轉化形成為旅游者最終所體驗到、感受到的并且為大多數旅游者所滿意和接受的一種文化的過程。

        3.旅游者個人主觀因素

        從人本主義的視角研究旅游文化景觀就是以人為中心,將人的主觀經驗、主觀感受帶入研究中。譬如旅游元文化、旅游地旅游文化的最終評價標準都是旅游者,也即是否能吸引旅游者,是否為旅游者所接受所滿意,最終能否被旅游者體驗到。而每一個旅游者由于來源、出身、經歷、學歷等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下都具有自己獨特的個人感知,他們站在自己立場上,用自己的主觀感覺去觀賞、體驗和解讀旅游地。因此旅游者個人主觀因素對旅游地旅游文化景觀的建構過程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地位。

        (三)旅游文化景觀的建構過程

        旅游文化景觀的建構就是文化各種特質之間的協調,即旅游元文化與現代文化(介體文化)以及外來文化(旅游者本身文化)之間不斷沖突、融合直到轉變為旅游者所滿意、所接受的旅游文化的過程中各種關系和現象的總和,也就是旅游文化整合的過程。關于文化整合,何曉明等人強調的是一個過程,文化整合是淵源和特質均不相同的文化相互吸納、重新組合的過程。而王恩涌等人強調的則是一種結果,他們認為“在一個文化系統內,各文化層次,各層次的文化特質在功能上形成協調,這就是該文化系統實現了文化整合”。作為一個結果,旅游文化是否整合取決于旅游者對最終所體驗到的文化是否滿意以及文化是否達到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作為一個過程,旅游文化是指旅游元文化與現代文化以及外來文化之間不斷沖突、融合直到轉變為旅游者所滿意和接受的旅游文化的過程。

        旅游元文化經過外在和內在加工后,最終形成被旅游者所體驗到并且滿意而且符合文化可持續利用的旅游文化。外在加工過程主要是旅游各利益相關者根據自己的利益和原則對旅游元文化進行利用和管理的過程,這些利益相關者包括私營部門、公共部門、旅游規劃者及當地居民。因為這些利益的相關團體他們運用的是現代的經營理念,并且常常使用高新科技產品來包裝他們的旅游產品,因此他們常常體現現代文明。而內在加工就是旅游者帶著外來文化的角度來體驗、觀賞和解讀當地外在旅游文化的一個過程,因此內在加工主要體現的是外來文化的影響和沖擊。而最終形成旅游者所體驗到的旅游文化會有一個調整時期,即所形成的旅游文化是否滿足旅游者的需求以及是否符合文化可持續利用的需求,這是一個不斷循環往復的過程,也就是旅游文化的整合過程。

        三、泉州市旅游文化景觀的建構過程

        泉州文化也稱為閩南文化,閩南文化是大陸文化向向海洋文化過渡的多元交匯的海口型文化,泉州地區尤以其民俗文化表現了閩南文化特殊的色彩和個性。歷來,泉州依托著發達的海外交通,在吸取中原文化的基礎上又吸收了很多海外民族的文化成分。因此,長期以來,在中原文化、閩越文化和海外文化的不斷沖突交融,相互影響作用下,泉州市的旅游文化景觀一直在完成它的建構過程。而種種的古今沉淀不僅構成了泉州獨特的城市文化,也為泉州留下了豐富的旅游資源。這些旅游文化景觀包括有民間建筑、民間習俗和民間藝術等。

        (一)民間建筑

        在旅游者口中有這樣一句話“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可見泉州各種民間建筑的魅力。古民居和廟宇建筑是泉州民間建筑的主要體現。很早以前就有閩越族人在泉州居住,到晉朝,大批晉人衣冠南渡帶來中原傳統民居的建筑形式和營造技術,唐代和宋元時期的海外貿易的發展又使泉州民居形式受到海外建筑形式的影響,到近代大批海外華人華僑歸鄉又帶來東南亞地區民居建筑的樣式,這樣多元交融下,泉州人創造了富有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形成獨特的旅游文化景觀。例如,泉州楊阿苗故居,南安蔡氏古民居還有林路大厝等,這些建筑有濃郁的南洋風味,精美的雕塑雕花又是地道的中原風格,紅磚紅瓦則張揚了泉州人開放豪邁不拘的性格。20世紀90年代以來,當地政府開始重視傳統民居的保護,對一些損毀的民居進行“修舊如舊”的修繕,地方旅游團體聯手相關政府機構開始對古民居進行一系列的包裝,內涵上深度挖掘其歷史文化,也加強宣傳的寬度和深度,使泉州紅磚紅瓦的傳統古民居開始走出去,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和接受。至于泉州各式各樣的廟宇建筑更是遍地開花,泉州素有“宗教圣地”和“世界宗教博物館”的美稱,較著名的建筑有開元寺、清真寺、關岳廟、天后宮、府文廟、清水巖等,道教、佛教、伊斯蘭教、景教、印度教、基督教、摩尼教、日本教和拜物教等都能在泉州這片土壤生存,而留下的各式各樣的廟宇建筑就是泉州多種宗教、文化撞擊融合的見證。近些年,政府加大了對這些建筑的保護和管理力度,譬如府文廟和清真寺現今都要收取門票費,宣傳力度加大很多,大部分外地游客也比較認同這些旅游文化景觀,他們觀賞這些建筑,仿佛體驗到的就是閩南文化,解讀到的就是泉州人開闊寬容的胸懷和精神。

        (二)民間藝術

        泉州的民間藝術特別發達,也形成自己獨特的旅游文化景觀,其藝術欣賞旅游資源包括戲曲文化資源、雕刻文化資源和民間工藝資源等。泉州的戲曲藝術主要有南音、梨園戲、高甲戲、打城戲和木偶戲等,雕刻文化資源是泉州文化旅游資源的重頭戲,以惠安的石雕藝術和木雕藝術為代表;泉州的民間工藝文化資源主要有木偶、漆籃、瓷器、石雕、剪紙、制花、竹編、刺繡、糊紙、燈品、木版彩印畫、永春紙織畫、戲服戲具、永春花轎、香品等。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文化旅游資源構成泉州又一道靚麗的旅游文化景觀,我們以南音為例探討其旅游文化景觀的建構過程。南音被譽為“中原古樂,華夏正聲”,在歷史長河中與外來戲曲、泉南地方文化(包括方言、民俗、民樂、民間故事傳說等)互相吸納,融匯整合,終于形成了一種以泉州為中心的,在聲腔樂譜和曲詞內容、用語等方面都具本土化、大眾化等鮮明地方色彩的獨特樂種。由于泉腔南音歷史悠久,老少皆知,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滲透到社會生活各個方面,使得這個地域音樂的生命力非常強大,它與世世代代泉州人的語言習慣、思想感情和審美情趣水融,不可分離。南音在其漫長的發展歷程中,融入了泉州地域歷代相沿厚積的風俗民情,生活習慣,以及同當地人民的情感意識彼此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它是泉州人一道獨特的旅游文化景觀。近些年來,南音的傳承一度出現困難,引起政府以及相關民間團體的高度重視,政府積極引導民間團體開展南音的保護工作,譬如重視接班人的培養,給予南音團體資金上的幫助,搭建更多交流表演的平臺。南音因為具有太濃郁的地方特色,因此長期以來并沒有被大部分的外來游客所認可,因為他們聽不懂,也無法理解南音所要傳遞的文化精神,所以其旅游文化景觀的建構過程一度遇挫。但隨著政府和民間團體對南音的包裝打造,這一品牌也逐漸走向國內外,走向更高的藝術表演舞臺,大部分游客也抱著一種更加寬容理解的態度來欣賞體驗南音文化,從他們各自的角度來解讀這一音樂藝術。現在在大部分外地游客思想中形成這樣的概念“南音就在泉州,泉州就是有南音”,他們或許也從南音的旋律腔調中感受到泉州悠久的歷史底蘊。

        (三)民間習俗

        泉州民俗豐富多彩,也是泉州旅游文化景觀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泉州民俗的藝術形式豐富多彩,既體現了濃厚鮮明的地方特色,又包含了各種色彩鮮明、個性十足的外來文化,泉州民俗這道旅游文化景觀是在古今中外文化不斷地沖突融合中完成它的建構過程。現在將民俗具體開發為旅游資源的有民俗村和民俗節慶兩塊內容,民俗村譬如惠女民俗文化村、百崎回族自治鄉、晉江陳埭回族村、潯埔漁村等;民俗節慶主要有拍胸舞、彩球舞、唆鑼謎、火鼎公火鼎婆、驢子探親、車鼓舞、龍鳳閣、籠吹等,這些都是城市和鄉間節日喜慶常見的表演形式。

        說起泉州民俗不得不提泉州的飲食文化,來泉州嘗一嘗泉州的地方特色小吃是很多外來游客的第一選擇。對很多外來游客而言,可能他們來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但飲食卻是共同的語言。在大部分游客眼中,從一個地方人的飲食習慣、飲食構成、飲食的禮儀、食材的選擇和烹飪技術可以看出一個地方的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體驗到一個地方人的精神文化。泉州飲食文化從漢代以前以“廣譜產食”為特征的土著居民的飲食文化進入到漢唐時期中原漢食文化的強勢入侵以及閩南飲食文化社會分層的形成和發展階段,到宋元明清時期以海菜為基調具有多元化特征的飲食文化的形成,發展到近現代以來以傳統為基線,往多層次、多元化方向發展的格局,是繼承了閩菜的優良傳統,又吸取了中原飲食文化的精華部分,再加以自己的歷史經驗而形成的一個經過歷史洗禮有著深厚積淀的飲食文化。由于自然地理環境、人文地理環境的影響使閩南飲食文化在食物原料、烹飪技巧、飲食方式、飲食結構、飲食習慣和飲食禮儀等方面都有著濃郁的地方特色,帶有鮮明的個性。現當代,人們更注重對泉州小吃的包裝、宣傳,譬如東街肉粽就賦以鄉愁、鄉思的內涵開發成一條禮品產業鏈,現在的東街肉粽除了保鮮期更長,而且包裝更加上檔次,是送禮的佳品;而泉州面線糊曾因為口味有點獨特單一不被很多的外地游客所接納,經過一系列的改善及包裝,現在面線糊的口味變得多樣化,食材的可選擇性也更多,更能滿足外地游客的需求,被越來越多的外地游客所接納,面線糊儼然已經成為泉州文化的一個典型符號。泉州特色小吃秉承著傳統文化,在現代文明和外來文化的不斷沖擊交融、相互影響作用下,在不斷完善改進自身的進程中完成其旅游文化的建構過程,成為泉州一道獨具風味的旅游文化景觀。

        四、泉州市旅游文化景觀建構存在的問題及發展建議

        (一)泉州市旅游文化景觀建構存在的問題

        1.內涵挖掘不夠,品牌意識較弱

        泉州市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每樣旅游文化景觀的存在都有他背后深刻的歷史淵源。但是現當代的開發中往往過于表面,品牌意識較弱,政府、開發商都沒有真正將泉州市的旅游品牌搞大。譬如多元宗教文化、特色小吃、民居建筑等這些文化景觀都沒有真正走向國際,很多外地游客都不知道來泉州要觀賞什么。

        2.資源開發不深入,旅游產品單一

        泉州市的旅游資源很多,但是當它要建構成文化景觀時,就顯得產業鏈不長,產品單一。譬如紅磚紅墻古建筑民居目前的開發僅僅局限在旅游觀光這一層次上,開發產品結構單一,幾乎沒有形成相應產業鏈,幾乎沒有游客參與體驗項目,大部分游客并沒有機會真正參與到旅游文化建構中,這無疑降低了該旅游景觀的魅力和吸引力。

        3.旅游市場機制不成熟,旅游要素設施不完善

        泉州市旅游是在政府主導型的管理體制下,招商引資較少,市場運作不夠,旅游發展規模必然受限。旅游景觀管理部門混亂,經常出現多個部門參與的管理的現象,如文物部門、旅游部門,建設部門等,如果無法有效協調,旅游文化景觀的建構必然會受到影響。甚至旅游的基礎設施要素,比如飲食業的規模化和專業化程度有限,星級住宿酒店的規模仍然有待加大,特色旅游購物街道還比較少。

        (二)泉州市旅游文化景觀建構的建議

        1.深度挖掘文化內涵,樹立品牌意識

        文化旅游者追求的絕不是一種膚淺的文化體驗,如果無法將旅游文化景觀本身具有的深刻文化內涵發掘出來供游客觀賞、體驗和解讀,那這樣的旅游文化景觀的建構就是一個失敗的過程。樹立品牌的意識,多搭建一些旅游文化交流平臺,如“海絲”文化節、閩臺文化交流節等,各相關部門要在各論壇、年會、展會上對泉州的旅游文化品牌進行大力推介,把泉州的旅游文化品牌做大做好。

        2.開發聯動旅游產品,增強旅游文化參與性

        開發利用泉州文化旅游資源要突出“閩南”地域特色,打造好“海上絲綢之路”品牌。要建構成文化景觀,應該將其產業鏈做大做長,包括旅游前期、旅游中、旅游后期的各種飲食、購物、工藝、服飾等打包推銷,并且應開發出更多式樣的旅游文化產品,使文化利用達到可持續狀態。現代旅游市場要側重開發參與型旅游產品,讓游客親身體驗和感受,有利于激發游客參與的興趣滿足其好奇心理,容易讓游客直接進入旅游文化構建者的角色中。比如,依托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和摩尼教等宗教古跡旅游資源,建造宗教飯店、旅社、特色購物中心等給游客提供不同宗教背景下飲食、音樂、建筑上不同的體驗,使游客深切感受不同宗教文化之間的差異。再例如,以惠安女文化為背景,深刻發掘惠女服飾文化和雕刻藝術以及更深層次的精神文化,同時從餐飲、藝術、表演等方面入手,延長文化產業鏈,做深做精惠女文化旅游項目。這種動態文化旅游產品,既可以給游客留下深刻的文化體驗又有利于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延。

        3.完善旅游市場機制,完善旅游要素設施

        要建立完善的旅游市場管理體制,各部門、各組織應該職責明確清晰,多協調溝通多配合,將旅游文化景觀的外在加工做得更好。還要加大旅游基礎設施建設上的投入,建成方便、規范的旅游基礎設施,為團體、散客和自駕車游游客等各種類型的游客提供服務,方便他們進行旅游。比如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與公交公司合作,開行旅游專線車,把市區及近郊眾多文化旅游景點(及其他類型的旅游景點)聯系起來,方便市民和外地游客。規范各種旅游標志的設置,為自駕車游提供導游、通訊、泊車、加油等完善的服務。

        參考文獻:

        [1]黃益軍.基于旅游者體驗偏好的泉州文化旅游發展研究[J].泉州師范學院學報,2013,31(1):107-111.

        [2]忠橋.泉州民俗文化旅游資源規劃與開發研究[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0,5(7):191-192.

        [3]趙榮,王恩涌.人文地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陳崗.旅游文化:文化整合的過程與結果――文化整合的視角看旅游文化[J].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15(6):91-94.

        [5]王德剛.試論旅游文化的概念和內涵[J].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9(4).

        [6]王榮國.論閩文化底蘊與福建的文化旅游[J].廈門大學學報,1999(1):107-112.

        [7]陳婕.淺談泉州紅磚建筑旅游文化開發[J].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8(1):111-113.

        [8]李文實,黃民生.泉州文化旅游資源特色及其開發利用[J].資源開發與市場,2003,19(6):425-427.

        第8篇:旅游文化的概念范文

        論文摘要:近年來,我國旅游業作為一門新興的產業,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本文從旅游文化學的角度,論述了旅游和文化的關系,以及旅游對傳統文化的影響,并指出由旅游引起的文化交流創造出一種新的文化態勢——旅游文化,剖析了湖北省旅游業存在的主要問題,同時提出了湖北省發展旅游文化的主要對策。

        隨著我國旅游業的興起和迅猛發展,文化在旅游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它正在成為整個旅游業的靈魂和支柱,決定著旅游業的發展方向和興衰成敗。旅游文化是一種獨立的文化形態,它是環繞旅游活動有機形成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旅游文化具有繼承性、創造性、服務性和時空差異性;旅游文化是旅游業的靈魂和支柱,在旅游經濟、旅游管理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有巨大作用。

        1.文化和旅游的概念

        文化是什么?由于其語意的豐富性,多年來一直是文化學者、人類學家、哲學家、社會學家、考古學家說不清、道不明的一個問題。美國學者克羅伯和克拉克洪在《文化,概念和定義的批判回顧》中列舉了歐美對文化的一百六十多種定義。就西方而言,基本能夠達成共識的,在最寬泛的意義上,文化指特定民族的生活方式。著名人類學學者泰勒(EdwardBurnettTylor)這樣給文化定義:“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獲得的,包括知識、信念、藝術、道德法則、法律、風俗以及其他能力和習慣的復雜整體。就對其可以作一般原理的研究的意義上說,在不同社會中的文化條件是一個適于對人類思想和活動法則進行研究的主題。”(引自馬文·哈里斯《文化人自然——普通人類學導引》,顧建光、高云霞譯,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36頁)它將文化定義為特定的生活方式的整體,包括觀念形態和行為方式,提供道德的和理智的規范。它是學習而得的行為方式,并非源于生物學,而且為社會成員所共有。文化作為信息、知識和工具的載體,它是社會生活環境的映照。文化作為制序(institution)、器物與精神產品,它給予我們以歷史感、自豪感,據此我們理解人的生命存在、意義和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文化作為人類認知世界和認知自身的符號系統,它是人類社會實踐的一切成果。

        “旅游”一詞,最早見于南朝梁沈約的《悲哉行》一詩:“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從沈詩中看,旅游在當時已含有外出旅行游覽的意思了。從字面上理解,旅游是指人在空間中有目的的活動,到異地他鄉去旅行游覽。遠古時代,人們為了爭取最佳生存空間,采取了種種方式,其中就包括旅游。人們在崇拜遠方的心理的驅使下,懷著對異地的憧憬,不知不覺邁出了旅游的第一步,從此一發不可收。近現代意義的旅游,始于十九世紀中葉。從此,人類的旅游活動出現了嶄新的面貌,旅游業逐漸成為一項新興產業得到蓬勃發展。旅游,作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2.旅游和文化的關系

        2.1民族文化關系著旅游產品的競爭力。

        文化是旅游發展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發展的依托。旅游產品的競爭力最終體現為文化的競爭。業內人士都清楚,旅游的各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體現著對文化的應用、旅游產品的品位,反映了策劃、規劃、開發者對文化的理解。只有把旅游與文化緊密結合起來,這樣的旅游產品才更具有生命力。這個基本規律對于民族文化資源的旅游開發,更是表現得極為突出和典型,例如:西雙版納的傣族潑水節、楊麗萍的原生態大型歌舞《云南印象》等,都是對民族文化充分理解和挖掘運用的典型。

        2.2旅游和文化密不可分。

        文化,作為旅游的靈魂,始終蘊含在旅游活動中,表現出極大的魅力。綜觀旅游發展史,雖然各個時期都有自己獨特的表現形式,但在本質上卻有許多共同之處,即旅游者在旅游活動中所追求的文化享受。文化有很強的民族性和發展性,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它們的地域性決定了文化的差異性。但是,地域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必然相互聯系、相互交流,而人類的旅游活動,就是各種文化相互交流、相互結合的運動。旅游的主旨和內涵,主要是文化。因此,組織旅游和參與旅游的一切活動,必然與文化緊密結合在一起。

        2.3旅游文化。

        旅游文化并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簡單相加,而是一種全新的文化形態,它是環繞旅游活動有機形成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它以一般文化的內在價值為依據,以行、吃、住、游、購、娛六大要素為依托,以旅游主體、旅游客體、旅游中介間的相互關系為基礎,始終作用于旅游活動整個過程之中。首先,旅游文化包括人們對旅游的理論研究成果,如旅游經濟學、旅游管理學、旅游心理學、旅游美學、旅游文學、旅游地學、旅游教育學、旅游影視藝術等,具有為旅游業奠基和定向的作用。其次,旅游文化是在與多學科的結合、碰撞、融會過程中形成的學科和專業,它主旨鮮明、內容豐富、研究內容獨具特色。此外,它還肩負著為旅游業服務,提高旅游品位和格調的任務,如主要體現在行、吃、住、游、購、娛六大旅游要素中的特色

        文化。對旅游者來說,旅行游覽、食宿、服務、旅游環境的文化氛圍直接影響著他們的旅游活動。最后,與旅游有關的文化載體,如機場、車站、餐館、市場、導游人員等,都能通過不同的角度和多種方式給游客以文化的熏陶和啟迪。因此,旅游與文化是分不開的,旅游要發展就必須與文化聯系在一起。

        3.湖北省旅游業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當前旅游業發展的一個突出特點是旅游文化性競爭日益激烈,利用文化來發展旅游,繁榮經濟,已成為世界旅游發展的大趨勢和主潮流。有“千湖之省”之稱的湖北省在人文資源的開發上面明顯不足。

        3.1旅游資源的賦存狀況與開發錯位。

        湖北省自然風景資源豐富,人文景觀博大精深。但是,從資源開發的現狀來看,全省旅游資源的開發與賦存狀況存在著錯位現象,一是在資源開發種類方面,各地更注重自然旅游資源的開發,對人文資源的開發明顯不足;二是在資源及其開發的匹配方面,全省旅游行業與資源開發的匹配現狀不理想。湖北省目前的旅游行業開發層次主要是基本層次,提高層次的開發薄弱,專業層次的旅游資源豐富,但開發程度低。

        3.2旅游產品同質化、區域旅游產業同構化現象嚴重。

        從總體上看,全省旅游產品的開發還主要停留在傳統旅游產品的設計與組合上,旅游新產品的開發明顯不足,特別是對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挖掘不夠,缺少高品位、大規模、有鮮明特色的綜合性旅游產品。由于對資源特色與開發方向把握不夠,出現了較嚴重的旅游產品同質化和區域旅游產業同構化現象,突出地表現為各地的旅游產品多以觀光型為主。

        4.發展旅游文化的主要對策

        4.1充分發掘文化內涵,提高旅游文化品位。

        湖北省旅游資源的文化底蘊非常深厚,開發利用潛力巨大。全省各地要深入調查研究,大力加強對旅游歷史文獻的收集整理和開發利用,使蘊含在旅游資源中的文化潛能得以充分釋放;要通過舉辦一系列的旅游節慶活動或者建設一批主題文化公園來顯示博大精深的楚文化內涵;要特別重視旅游文化策劃工作,切實解決存在的整體旅游形象不夠清晰、旅游產品文化檔次不高、旅游市場文化營銷策略不高明的問題,真正把旅游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4.2加強了解旅游消費者的文化需求。

        作為旅游經營者必須了解旅游消費者的文化需求和文化精神特征。比如,外國旅游者來中國,除了欣賞我國秀美的山川名勝、體會燦爛的歷史文化和品嘗中國的美味佳肴外,更希望能夠了解中國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狀況,了解中華民族的生產、生活、信仰、娛樂等方面的習俗。這就要研究不同的旅游消費群體,把握消費者的文化消費心理。

        4.3進一步調整和優化旅游開發格局。

        當前,旅游需求消費的重心正在由觀光型向文化型、保健型和生態型等方面轉化。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從今年起全力打造宜昌、恩施、神農架等8個城市組成的“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壯大湖北旅游產業。武漢城市圈,三峽與神農架、武當山,武當山與三國、鐘祥明顯陵,以及鄂東地區,或以都市度假旅游為概念,或以一江兩山(長江三峽、神農架、武當山)為標榜,或以世界遺產、紅色旅游為主題,有望取得實質性進展。全省要下功夫打造一批旅游精品,重點開發有關生態文化、健康娛樂、度假休閑、會務和商務型旅游產品,以及獨具楚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

        4.4全面加強旅游文化建設。

        旅游業是一項涉及“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的綜合性產業,其文化建設除抓好旅游資源文化內涵的挖掘外,還要抓好旅行社、旅游賓館、旅游車船公司等企業、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建設。旅游企業的有形產品,除了要具備實用的功能外,還必須滿足顧客求美、求新、求知的文化功能。作為主要接待的旅游飯店,要突出其建筑文化、裝潢文化、功能文化和服務文化的建設,重視大堂文化、樓同文化、衛生間文化、餐廳文化和休閑娛樂文化等方面的設計和建設。旅游目的地要營造一種濃厚的文化氛圍,借以提高旅游區的品位和檔次。旅游市場營銷,除加大產品的文化內涵外,營銷人員自身的文化素質、言談舉止、禮節禮儀都要體現一個民族、一個區域的文化特征,給人以鮮明的高品位文化形象。

        參考文獻:

        [1]馬文·哈里斯著.顧建光,高云霞譯.文化人自然——普通人類學導引.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第9篇:旅游文化的概念范文

        關鍵詞:旅游文化 開發 歷史沿革

        1、界定

        旅游文化作為旅游學科研究在我國起步較晚,近二三十年來,國內學者對旅游文化的研究也由起始階段過渡到發展階段[1]。陳傳康(1996)指出:當今旅游開發的本質是旅游文化開發[2]。旅游文化既涵蓋旅游主體的文化,同時也包含旅游客體與旅游媒介的文化。目前,國內學者對于旅游文化的研究表現在理論與應用兩大方向上,但是與國外的旅游文化研究一樣,國內研究也存在著輕理論重應用的傾向[1]。旅游文化理論研究涉及旅游文化的概念、基礎、特點、傳統以及結構體系等內容;而旅游文化應用研究主要指旅游文化開發研究,趙飛等(2004)認為旅游文化開發研究包括對旅游文化應用理論、旅游文化開發實踐以及文化開發研究方法的研究[3]。

        2、旅游文化開發研究歷史沿革

        2.1旅游文化開發研究評述

        國內學者對于旅游文化的研究始于1978年,而對于旅游文化應用的研究是從二十世紀90年代開始以旅游文化開發為主的旅游文化應用研究取得了明顯的社會和經濟效益。喻學才,毛桃青(1994)以南京為例,認為旅游歷史文化開發必須解決好今人和古人對歷史遺跡的爭議問題[4]。束有春,焦正安(1998)提出可以圍繞佛教等宗教文化開發一些旅游文化項目[5]。彭歡首[6]等對長沙市以及泰山地區的旅游文化資源開發進行了相關研究。對于旅游文化開發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基于文脈開發、旅游文化開發策劃以及近幾年被學者普遍運用的文化人類學以及符號學的相關理論或視角。

        2.2文脈的旅游文化開發研究

        文脈(context)一詞,最早源于語言學范疇。它是一個在特定的空間發展起來的歷史范疇,其上延下伸包含著極其廣泛的內容,是集綜合性、歷史文化傳統、社會心理積淀以及自然環境為一體的四維時空組合。

        陳傳康(1996)在國內首次將文脈引入旅游開發中,他認為旅游開發規劃應當充分重視對文脈的發掘,景區開發規劃既可以順應當地的文脈,也可以突破文脈,從而達到出奇制勝的目的[2]。張國祥,杜強(2012)認為成功的旅游規則,一定會對當地文化進行系統梳理,形成交化脈絡,并將其融入項酋的主題定位、產品譜系之中,形成差異化品牌,最終在良莠不齊的旅游產品中脫穎而出。他們從涉縣媧皇宮規劃中,提煉出女媧文化的主脈,從而打造了全窗頂級的女媧文化體驗境區。

        3、旅游文化開發研究

        3.1旅游文化開發策略研究

        旅游文化開發策略研究對于旅游文化的開發具有較為現實的意義。作為旅游文化開發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旅游文化開發策略研究占到了整個旅游文化開發研究的較大比重,其中旅游文化開發策略相關研究所占比重在不同年份旅游文化開發的研究上普遍較大。邵永平(2012)通過對察布查爾縣發展民俗旅游文化創意產業的認識,提出了察布查爾錫伯族民俗旅游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路徑選擇,即:制定民俗旅游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規劃、創造民俗旅游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政策環境、培育民俗旅游文化創意行業、開發民俗旅游文化新產品以及引進和培育民俗旅游文化創意人才。

        3.2區域旅游文化開發研究

        旅游文化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具有空間分布的變異性特征。旅游文化區劃的主要依據是作為文化內涵豐富的人文和社會旅游資源的空間分布。區域旅游文化開發要著力于不同地域的人文和社會旅游資源,對其進行開發要把握主導因素原則、相似性原則以及地域完整性與區域集中性原則。以湖北鄂州為例,從旅游文化視角出發,就區域旅游文化的表現形式、空間格局及其行為趨勢,探討了其旅游文化的歷史繼承性和區域獨特性,從而揭示其豐富的旅游文化內涵。

        3.3基于人類學視角的旅游文化開發研究

        目前,國內基于人類學視角的旅游文化開發研究正逐步開展起來。如探討西方旅游人類學的學術淵源、研究立場,揭示其對建構中國旅游文化研究的啟迪意義,認為在制定旅游文化開發策略的同時,要采用人類學研究方法中被稱為“影響分析”的方法,將區域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環境等相關因素都放在一起考慮,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旅游失控或者旅游資源的過度利用。

        3.4基于符號學視角的旅游文化開發研究

        l9世紀以來,符號學取得了快速的發展,這使許多相關的學科發生了變化。國外許多學者嘗試運用符號學對傳統文化進行現代詮釋,符號學是作為跨學科的一般認識論和方法論,它為提取傳統文化中的精髓提供了更加理性、明晰、規范的原則。旅游主體文化包括旅游者自身的文化素質、興趣愛好、性格心理、行為方式等內容;旅游客體文化包括旅游歷史文化、旅游飲食文化、旅游建筑文化、旅游宗教文化等內容;旅游介體文化包括旅游商品文化、旅游服務文化等內容。將符號學的相關理論運用到旅游文化開發上的研究主要體現在基于符號學的旅游商品文化研究、旅游建筑文化研究以及旅游行為方式研究等方面。

        4、結論與展望

        目前,國內學者對于旅游文化研究,尤其是是旅游文化開發研究還不夠成熟。從國內學者對于旅游文化開發的研究中可以看到定性分析方法被普遍采用,涉及到的研究方向主要為基于文脈的旅游文化開發、旅游文化開發策略、區域旅游文化開發、民族旅游文化開發等內容。近幾年來,國內學者開始逐漸從人類學以及符號學角度出發對旅游文化進行研究,但是對于旅游文化開發的相關研究還很少,人類學以及符號學作為與文化聯系較為緊密的學科有著較為成熟的研究理論和方法,這對于旅游文化開發研究來說具有很多可借鑒之處,在研究趨勢上也會逐漸成為旅游文化開發研究的新視野。

        參考文獻:

        [1]沈祖祥.旅游文化學導論[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2]陳傳康.城市旅游開發規劃研究提綱[J].旅游學刊,1996(5):31-34.

        [3]趙飛,彭華,姚靜.國內旅游文化開發研究綜述[J].云南地理環境研究,2004(16),2:48-52.

        [4]喻學才,毛桃青.關于南京旅游文化發展戰略的思考[J].南京社會科學,1994.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污网站 | 亚洲一级淫片在线免费 | 亚洲vs日韩vs欧美vs久久 | 精品免费人成视久久久 | 日本一区中文字幕最新在线 | 曰本亚洲欧洲色A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