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大學生心理素質的調查報告范文

        大學生心理素質的調查報告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大學生心理素質的調查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大學生心理素質的調查報告

        第1篇:大學生心理素質的調查報告范文

        關鍵詞: 高校圖書館 大學生 心理健康教育

        隨著素質教育在高等院校的開展,關于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呼聲日益強烈,面對高校招生數量的不斷擴大,大學生的抑郁、焦慮、強迫、人際關系和適應不良、人格障礙、精神病等心理問題或心理障礙日漸突出,一般的心理咨詢、輔導、講座、選修課等已不能滿足大學生日益強烈的對于心理知識的需求。因此,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已刻不容緩。因此,有必要認真分析研究大學生的心理素質狀況,使作為高校三大支柱之一的圖書館

        憑借獨特的優勢和教育方式在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一、健康和心理健康

        所謂健康,是指個體的生理、心理與社會行為的健全狀態。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the World Health oryanization,簡稱WHO)所下的定義是:“健康不僅僅指沒有疾病或不正常現象的存在,還包括每個人在生理上、心理上以及社會行為上能保持最佳、最高的狀態?!庇纱丝梢?身心平衡、情感理智和諧是一個健康人必備的條件。所謂心理健康是指不僅沒有疾病或變態,而且個人在身體、心理上和社會行為上均能保持最高、最佳的狀態。心理健康包括生理、心理和社會行為三方面的意義。

        二、大學生心理現狀

        當代大學生生長在中國社會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換的過程中,生活在全球化趨向日益強烈、知識經濟的發展日益迅猛、多元文化日益交融的時代,親身感受到了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競爭壓力的加大,面對自主擇業分配制度、心理負荷越來越重;同時,當代大學生絕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其心理素質普遍較低,因此,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令人堪憂。在大學生中,因心理問題而被迫休學、退學,惡意競爭、自殺、違法犯罪的事例也越來越多。那么,如何在變革大潮中提高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新世紀合格的高等人才,已成為重要課題擺在人們面前。

        據《中國教育報》報道,2000年上半年結題的《北京高校大學生心理素質調查報告》,通過對23所高校60000名在校大學生的調查測試,發現有16.5%的學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問題,女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如男生,低年級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如高年級。教育部有關部門對京、津、滬、鄂等8省市70余所高校近2萬名大學生的調查表明,當前大學生的總體心態是健康的,但很多學生心理壓力過大,特別是在環境適應、自我管理、學習成才、人際關系、求職擇業、人格發展和情緒調節等方面反映出來的心理困惑和問題日益突出。

        三、高校圖書館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

        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徑和方法不能僅僅局限于心理輔導或咨詢工作,而要以課堂教學、課外教育指導為主要渠道和基本環節,形成課內與課外、教育與指導、咨詢與自助緊密結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網絡和體系。高校是進行心理素質教育的主要場所,主渠道是顯性課堂,但要把心理素質教育深入下去,必須把心理素質教育引進課堂以外的隱性場所,高校圖書館是對大學生進行健康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場所,肩負情報信息服務與心理素質的心理健康教育雙重職能。學生在校期間始終接受到來自圖書館直接或間接的良好教育,美國醫學專家高爾特說:“圖書館是一座心智的藥房,存儲著為各類情緒失常病人治療的藥物?!备咝D書館應當而且有能力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所作為,我們可以利用高校圖書館得天獨厚的人文環境,結合自身優勢,開展創新的服務,以心傳心,為學生送去更多的關愛。我們的工作做到位就會減少或消除大學生心理不健康的隱患,使他們能夠身心健康地、愉快地度過美好的大學時代,成為國家建設的有用人才。

        1.注重館藏的多樣性

        為了更好地進行心理素質教育,在保證各專業用書的前提下,應多充實一些心理學、美學等人文學科方面的圖書。另外,要細化導讀工作,尤其要激發理工科學生對人文科學的興趣,提高其人文素養,使他們心胸開闊,視野高遠,而不是停留在個人的世界里,咀嚼那點滴的痛苦和歡樂。

        2.充分發揮網絡的教育優勢

        高科技的發展使圖書館的服務手段更趨現代化。因此,高校圖書館可以利用網絡優勢,大力開發各種特色數據庫,構建文明健康的網上文化。在圖書館的網站上可設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網頁,將關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信息資源數字化,建立心理健康數據庫,可方便讀者隨時上網查詢和瀏覽;同時設立心理健康虛擬咨詢臺,它的特點是不受時間、地域的限制,大學生遇到心理困擾可隨時隨地進行網上咨詢,還可以通過虛構的網名用電子郵件或在線聊天的方式與圖書館員交流,這樣學生就會感到更加平等、自由、放松和安全,這種方便快捷的網上求助能及時緩減患者的苦惱和壓力。

        3.增強圖書館館員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識和能力

        當代大學生喜歡教師兼朋友型的館員,他們來到圖書館不僅希望館員們對他們查找文獻和檢索情報有所指導,傳授一定的圖書情報知識,而且希望館員們以真誠的微笑、關心的話語、平等的對話把他們當作朋友。他們愿意把自己學習和生活中的苦悶向館員們傾訴,幫助自己擺脫心靈的陰影,保持健康的心態。所以圖書館員要增強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識,把心理健康教育思想貫穿到日常工作中去,讓心理健康教育寓于為學生服務之中。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是圖書館員的職責,通過服務可拉近學生成才的距離。其次,圖書館應加強館員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養。通過培訓,館員能獲得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必要的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掌握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所應具備的技能和能力,擔負起輔導學生心理健康的重任。

        4.宣傳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識

        要充分利用圖書館櫥窗、板報等宣傳欄普及大學生心理健康知識,讓大學生正確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的心理,彌補不足??梢栽诖髲d或學生自習室辦一些展覽活動,如“遠離”“認識艾滋病”等。積極創造條件,定期舉辦心理健康宣傳日,心理健康專題講座,聘請社會名家、著名學者、心理學專家給大學生舉行學術報告會和心理咨詢講座。大學生對于成功人士往往很是推崇,聽聽他們的人生經歷,對于向往成功的大學生有很好的啟迪作用。而專業心理人員的講座則具有針對性,針對學生的心理,這些都是深受大學生的歡迎。

        參考文獻:

        [1]曾曉珊.大學生心理問題閱讀治療的探討[J].圖書館建設,2004,(6).

        第2篇:大學生心理素質的調查報告范文

        關鍵詞:高校 大學生 心理問題 成因 對策 分析

        目前,中國大學生面臨著喜憂參半的一種狀況。喜的是他們張揚、有個性、思維活躍、具有較強的獨立性和自我經營、學習、發展能力。憂的是由于受家庭因素、學校因素、社會因素、個人自身因素方面影響。部分學生又表現出抑郁、煩躁、嫉妒、虛榮、自卑、孤獨、焦慮等多種心理障礙問題。據《2013年大學生調查報告》顯示,約17%的大學生存在心理問題。而在這部分心理問題學生中,約有23%的大學生在人際關系生存在問題。約有30%的大學生感覺壓力很大,有近35%的大學生存在情感困惑,14%的大學身出現抑郁癥狀,17%的人出現焦慮癥狀,12%的人存在敵對情緒。這一組組素質,在不斷警示我們,要關注大學生心理問題,關注學生心理健康。

        一 高校學生心理問題成因

        家庭因素。盡管學生學習知識性的活動并不會因為學生的家庭環境而有所區別,但是貧困學生的心理發展卻必然會在貧困生分這一社會歸屬感中遭遇到沖突。最為明顯的表現就是自備感。一般來講,平曠神主要是來自農村家庭以及城市中的貧民。因長期生活與貧困之中,形成了與他們的社會存在相適應的貧困生活行為方式、貧困文化乃至平曠心理。家庭成員之間的不和諧包括吵鬧、打罵、父母婚姻不幸等著容易造成個體孤僻、冷漠等不良人格特征。同時,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很多家長重智育輕德育,對孩子打罵多、教育少,是的孩子缺乏自信,無法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學校因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學校教育與管理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但各個高校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及教育力度明顯不夠。主要表現在:1、教育模式長期以來強調學生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培養,忽視對學生道德、意志的培養。2、沒有建立一支完善且專業性強的心理教師隊伍。3、許多高校開設了心理健康課,但大都作為選修課而非必修課。4、心理自學中心工作開展不盡如人意,心理咨詢中心方法、手段落后,心理咨詢老師人手不足,導致一部分學生的心理問題不能得到及時紓解。

        社會因素?;ヂ摼W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是大學生進行交流和獲取信息的極有效形式,這種新的信息交流機制能使大學生可以在網上真實的表達自己,發揮個性。另一方面,過多的依賴網絡特別是染上網癮,則會導致大學生成績下降,久而久之會形成不愿與人腳腕,自我封閉狀態,嚴重導致學生心理錯位,進而影響大學生健康性格的形成。同時,現目前的選人用人機制的不健全、激烈的社會競爭環境、嚴峻的就業市場形勢,使大學生畢業后面臨著巨大的就業壓力。這也使得部分在校學生對前途失去信心,認為畢業就意味著失業。因此長期處于一種焦慮狀態,從而影響自己正常的學習和生活。

        個人自身因素。學生進入大學后,面對著新的學習、生活環境,往往還不適應,不少學生表現出獨立性差,生活能力不強,缺乏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人際關系上,由于交往能力有限、交往方法不當,導致人際交往失敗進而產生不愿意交往、自我封閉的心理問題。有的大學生對自身形象的不自信,或是認為自己太矮,或是認為自己太胖。同時,現實中因戀愛而造成的情感危機也會誘發大學生的心理問題。誤把友情當愛情,多角戀請等等不成熟戀愛導致大學生戀愛成功率低,也使他們經歷失戀的痛苦和情感的煎熬。

        二 當前大學生心理問題對策探討

        高校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是高校學生工作的重要方面。解決高校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需要采取積極的干預對策。具體來講:

        1.構建學校-家長共育平臺。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家庭、離不開學校,需要家庭和學校雙管齊下。學校應關心學生成長,積極創造條件及時與家長溝通,對于學生在學校中的狀態應全面反饋,與家長共同商討培育學生成長計劃,特別是對于那些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學校要盡早通知家長,積極組織家長和學校一起采取有效干預措施,以避免學生心理問題的發生。

        2.完善心理咨詢機構。現目前,各高校都設置了心理咨詢中心,這樣的專業咨詢機構可幫助學生解決部分心理問題。但仍需要完善。首先,高校心理咨詢機構要主動發現學生中的問題,可通過心理素質的問題測試,對學生的心理狀況進行篩查。同時建立咨詢中心―咨詢團隊―輔導員―心理咨詢員模式,多途徑獲得一手材料。其次,在傳統的心理測評機制下,建立學生心理危機檔案管理機制,將學生心理危機檔案分類整理,并利用網絡電子信息交換系統,建立高校學生心理檔案網站,同過網絡心理教育者可以在線和心理問題學生交流并指導,同時學生家長也可以通過網絡了解自己的孩子。

        3.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和班風。大學生的心理素質的培養離不開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學校可以通過學報、???、校園網絡等方式宣傳校園文化,提倡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的團結友愛,互幫互助,讓學生感受到人間真情,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圍。鼓勵學生積極參加校園文化活動,通過這些活動和實踐能夠培養學生自覺參與意識和自覺接受教育的能動性。同時積極向上、寬松友愛的班風也會使班上每一位同學感到心情舒暢,理解、友誼等多種心里虛取可以得到滿足。

        4.適當進行體育運動。健康包括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有人說,沒有健康的體魄一切免談,我覺得有一定的道理。在一定程度上來說,適當的體育運動能夠對抑郁和焦慮的學生有積極的促進作用?,F在大學生的壓力很重,除了學習上的壓力,還有來自家庭,來自社會的壓力。體育運動能夠磨練大學生堅強的意志,樂觀的態度和團結協作的精神。在體育運動中我們也能夠體會到成功的快樂。同時加強體與鍛煉能夠塑造大學生優美的形態,為自己增加自信。

        參考文獻:

        [1]宋剛練,戴浩.關于高校輔導員做好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考[J].科教咨詢導報,2007.

        第3篇:大學生心理素質的調查報告范文

        關鍵詞:輔導員 心理危機突發事件 案例處理 思考

        自1999年高等院校招生規模不斷地擴大,各類突發事件也頻繁發生,資料顯示大學生因心理疾病退學的,達到退學總人數的50%以上,心理危機已成為影響大學生個體發展和學校穩定的重要因素①。輔導員在學生工作第一線,如何應對大學身心理危機突發事件成為當下高校教育隊伍的一大熱點。通過對親身經歷的案例分析,思考如何積極有效地應對此類事件的發生。

        一、 案例回顧及處理過程。

        田同學,男,2011年入學。該生之前屬于學生當中比較內斂的學生,2012年3月開學輔導員與該生無意交談中發現該生表現異常興奮,行為動作夸張,整體著裝打扮與往常對該生的認識相差極大,已有所警覺。2012年3月25中午接到保衛處通知該生被保衛處帶走,理由騷擾女生,并且在公共場合使用危險物品。接到通知第一時間通告分管學生的領導趕到現場向其了解情況該生是為了看美女而逃課,在女生買東西的附近坐著自言自語,說些帶有騷擾性質的話,女生害怕躲避,該生用小刀向女生離開方向的樹上扎了幾刀,女生受到驚嚇而報校警將該生帶走。了解情況時該生不認為公共場合玩飛刀是一個危險行為,并基于該生之前的反常向保衛處反應,后因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老師認定該生為心理異常,建議到專業機構治療,未給與處分。通知該生父母,父母配合工作第二天一早便到達。該生害怕父親知道他被保衛處帶走一度想要離校出走,輔導員及時安撫并安排學生陪同。

        案例處理過程:

        1.事出有因,通過各種途徑對該生情況進行了解。

        關注該生在日常生活和學習生活中的表現與之前變化很大。通過與該生的聊天,班委同學談話,與家長溝通,得知該生上一學期學習比較認真與同學相處尚正常,但是性格偏內向不主動與同學溝通,對一起上課的一個漂亮女孩情有獨鐘。依賴母親很害怕自己父親,在假期間向父母反應渴望與女生交往被父母制止,在練畫過程中情緒暴躁踢打畫架。這學期到校后該生傾慕的女生拒絕對此同學之后便花費很多錢打扮,并且通過夸張行為吸引人注意特別漂亮女生,在生活中遇到漂亮女性會走進女生直勾勾的盯著看,還會伸手觸摸女性身體,并且在談話當中抱怨自己個子不高長得不帥,沒有人會喜歡,說話中自相矛盾,思維跳躍性很大。

        2.及時出現給予安撫,尋求多方幫忙協助。

        該生是由于不愿意主動與人溝通,并且受到感情因素困擾,不能夠發泄,以至于其行為產生異常。輔導員在輕松的環境下通過談心引導該生傾訴感情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給予正確的引導。當該生被保衛處帶走后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并向領導反應情況,分管學生領導及時趕到與輔導員一同安撫該生情緒了解事情原因。聯系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專業心理老師給予進行心理疏導于測評,認為該生情緒不能自我控制,對危險沒有認知,雖然現在情緒稍有平復但是不能保證接下來的是否會發生類似事件或者傷害自身的情況出現,已屬心理異常建議與家長聯系并且需要及時就醫并且給與治療。在父母趕到期間安排學生陪同。

        3.與家長取得聯系,得到家長積極配合。

        由于該生懼怕父親,擔心該生懼怕父親對其責罵而離開學校,事先與家長溝通不要責怪該生,讓該生以一個相對放松的態度接受父母到來,避免情緒激動。第二天上午該生父母就趕到學校,輔導員陪同了解情況后準備到醫院進行進一步檢查。

        4.及時跟蹤,后續工作跟進。

        該生治療期價,主動與其父母聯系了解該生情況,幫該生辦理相關緩考手續。在該生治療4個月后返校上課,學院老師與同學做好陪同和監護工作,主動與該生談心,幫助該生專業學習,對其精神思想狀況私下了解掌握,現已基本恢復,可正常完成學業。

        二、對心理危機突發事件分析。

        心理危機突發事件普遍存在于高校并且影響廣泛的突發事件。它的發生有著一定社會根源。

        1、90后大學生心理特征是成因之一。

        90后大學生是新興時代體驗者,信息和知識豐富很早懂得成人世界的規則,受到多元文化的影響有著不同于前人的價值觀、思維、行為和認知方式,他們具有“早熟、獨立、張揚、自信”的特點,但是他們心理素質偏弱,抗壓能力弱“有72.3%的人表示在遭遇挫折后,自己心理會留下陰影,甚至有5.1%的同學表示自己會因此一蹶不振。”② 。面對理想與現實、自尊與自卑、獨立與依賴、交往與閉鎖、個人意愿與客觀現實諸多矛盾,大學生極容易產生挫折感,在情緒和行為上表現為緊張、焦慮、沮喪、抑郁等。有研究表明,大學生心理壓力來源普遍包括就業壓力、學習壓力、人際壓力、經濟壓力和戀愛壓力等,這與國外的研究結果基本相同③。此案例中就存在,該生在受到感情困擾后不懂得如何舒緩壓力,不懂與人表達溝通,性格內向、憂郁、敏感等等綜合因素而引發突發性心理危機。

        2、社會與家庭因素的影響。

        日益發展的經濟給我我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好處,但是人們在物質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引發的譬如分配不公,道德缺失等負面影響,造成大學生相互攀比,自私自利等一些列問題。而家庭教育在經濟水平提高同時給孩子帶來了豐厚的物質生活但是卻忽視了對孩子心理方面的健康與培養。對獨生子女只重視學習的獨斷家長式教育愈加讓孩子遠離群體,不善交際甚至不愿與父母溝通,缺乏歷練而幾乎沒有心理承受能力。在本案例中存在學生父母對其獨斷家長的教育致使孩子有了思想變化卻不愿意與父母溝通,父母也忽視對孩子心理健康發展與培養。

        3、傳統心理健康教育固化。

        傳統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局限,只是以授課方式機械地傳授心理健康的理論知識,對存有心理問題的大學生并未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針對群體教育,缺乏對個體學生的輔導。溝通交流平臺單一,老師專家面對面與學生溝通的方式難免讓學生放不下思想包袱,有所隱瞞有所顧忌而隱藏了自身心理問題所在。案例中學生心理突發事件并不是偶然的是具有普遍性的,它的存在嚴重影響學生自身發展和學校穩定,也反映了課堂式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有待思考。

        三、處理心理危機突發事件引發的思考

        對心理危機突發事件的處理,輔導員必須從日常工作中入手,防患于未然。從基本工作著手,暢通信息渠道,提高危機處理意識,從學生自身入手,與學生們一同努力預防此類事件的發生。

        1、 掌握學生基本資料,建立資料庫。

        對學生的了解程度有助于及時發現一些小端倪,從而讓輔導員在心理危機突發事件中擁有主動性。對學生的了解除了平時日常工作多走進寢室,進入課堂,多與學生談心的方式之外可以建立學生的基本信息庫,比如民族家庭人口數,家長聯系方式,是否貧困生,新生入學心理調查結果等等。在做這些功課的同時不僅加深每個學生在輔導員心中的印象,同時對于重點學生予以更多關注,分類別予以不同的方式手段做好預防工作。

        2、 建立融洽關系,暢通消息渠道。

        師生間的良好溝通建立暢通的消息渠道,需要學生自主自愿主動與輔導員溝通,不僅是在心理危機突發事件后抓住解決問題關鍵時刻的一種重要方式,更是預防此類事件發生的關鍵?,F今對90后大學生的管理方式已經告別傳統輔導員管理方式,而是對周圍需要心理幫助的人提供心理咨詢與心理輔導,并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自覺開展心理知識普及、心理問題探討、心理情感溝通、心理矛盾化解、心理危機干預等活動,幫助他人解決日常遇到的心理困擾,推動周圍群體的互助、關懷、支持,實現“自助式”成長的模式④。

        3、 提高危機處理意識,以少數人帶動多數人。

        危機處理重在防患于未然,不僅需要輔導員在日常工作中做到以上兩點,還需提高學生對心理危機(突發事件的防范意識,除了加強對心理危機突發事件宣傳,更需要在學生中培養一批心理健康教育學生骨干,并且建立基層心理健康教育組織設立心理委員。抓住寢室長以“一拖三”的形式將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到寢室,組織班級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動,以案例給學生予以警示。這樣營造一種良好氛圍實現以少數人帶動多數人,每個人都能提高對心理健康的關注度,豐富危機預警的途徑和聯合家長及校心理健康教育專業老師等多方資源提高對危機發生反映效率。

        4、 培養積極人生觀,以內驅力減少突發事件。

        積極人生觀從根本上影響著一個人的心理能否健康發展,采取怎樣行為方式應對各種問題,例如自我認同與接納;生活學習的效率;良好的人際關系;對挫折的正確認識和應對以及對情緒的調控能力等等。90后的大學生大多抗壓能力差,敏感,易產生挫敗感,那么他們擁有一個積極人生觀不僅對他們自身有益,更對日益緊迫的心理健康工作提供了一種內在驅動力。學生工作中除了課堂教授形式更應該提供實踐類活動讓學生親身體自我反省中成長,協助指引學生自我完善,以內驅力從根本上減少突發事件發生。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每個孩子心中最隱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獨特的琴弦,拔動它就會發出特有的音響,要使孩子的心同我們講的話發生共鳴,我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對準音調?!毙睦砦C突發事件重在防患于未然,輔導員踏實做好本職工作之外更需要聯合多方資源幫助學生成長,并且這種成長不是只講求效果而是更注重學生內心人格健全的過程。(作者單位:西南民族大學)

        參考文獻:

        [1] 蔡曙光.大學生心理危機的誘因及影響因素[N].光明日報,2006-09-23(6).

        [2] 戴長瀾.中國首份“90 后”大學生調查報告:心理抗挫能力弱[N].中國青年報,2008-11-12(6).

        [3] 陳秀敏.我國大學生心理壓力研究評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6):134-136.

        [4] 楊思帆.“朋輩心理輔導模式”在高校心理輔導中的效能型分析[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3(2):132-134

        [5] 李霞云.積極人生觀與大學生心理健康.[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4,12

        [6] 黃海群.大學生心理危機突發:案例分析及對策.[J]嘉應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10.9

        注解

        ① 蔡曙光.大學生心理危機的誘因及影響因素[N].光明日報,2006-09-23(6).

        ② 戴長瀾.中國首份“90 后”大學生調查報告:心理抗挫能力弱[N].中國青年報,2008-11-12(6).

        第4篇:大學生心理素質的調查報告范文

        論文關鍵詞:健康教育;大學生;身心素質;生活和行為方式

        我國高等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為實現這一目標,以適應既有競爭又有合作的現代社會,健康教育將滲透在教育觀、人才觀和學生觀中,成為素質教育的內在要求。開展健康教育,會使學生更加注重自身素質的提高,并認識到只有全面發展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而贏得競爭。因而,主動自覺地接受和參與健康教育,將成為每個學生自身成長的內在需求。市場競爭實際上是人口素質的競爭。人口素質的內涵包括人的科學文化知識、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等。這就要求大學生不僅要掌握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還需要具備健康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青年是未來的希望,維護他們的健康對于提高人口素質,促進國家繁榮昌盛至關重要。因此,大學生健康教育越來越顯示其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普及健康教育至關重要

        健康是財富,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題。當前,健康的內涵已經改變,真正的健康不僅是指沒有疾病和虛弱病態,還包含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能力良好及道德健康。健康教育就是研究人們生理的、心理的、社會的以及其他與健康密切相關的知識、技能,并能促進人的健康的一門科學。它能引導和促使人們自覺地養成有益于健康的生活和行為方式,消除和減輕影響健康的因素,達到個人和社會人群軀體、心理、道德上的健康和社會適應性良好的最佳健康狀態。人民健康是衡量一個國家是否發達、社會是否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家庭幸福、事業成功的前提,是提高全民族整體素質的基礎,是國家發展經濟、增強實力的必要條件。

        當代大學生的年齡一般在17~23歲之間。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看,在這一時期,大學生在人格上將逐步完成從青少年向成年人的過渡和轉變,從而建立起自己穩定的人格結構,在心理和經濟上逐步擺脫對家庭和父母的依賴,從而走向成熟和獨立。這一時期是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最佳時期,也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逐步形成的重要階段。利用這個關鍵時期對大學生進行健康教育,能夠使他們了解青春期的生理及心理特點,有的放矢地預防各種疾病,確保身心健康。而且還可以幫助他們建立科學文明的生活和行為方式,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保證合理的營養和膳食平衡,培養健康的心理素質,提高他們對社會的適應能力,使學生終身受益。實踐證明,對學生進行健康教育,不僅能提高其相關的衛生知識及保健技能水平,而且還會輻射社會和家庭。所以,這是一項優化人口素質、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系統工程。為保障我國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長,1990年國務院頒發了《學校衛生工作條例》,將健康教育納入學校的教學計劃,并且列入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對學校的教學、建筑、學生起居、運動、食堂、保健、健康教育等提出了具體要求,并以法規的形式加以嚴格規范。這充分體現了黨和政府對學校健康教育的高度重視,同時更加說明了開展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基礎

        素質教育是一種發展教育,其中一項任務就是教會人們身體健康、精神健康、提高心理素質、健全人格的方法。健康教育是為實現黨的教育方針規定的目標,著眼于受教育者群體和社會長遠發展的要求,以全面提高人們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注重開發受教育者的潛能,促進受教育者德、智、體全面發展為基本特性的教育。身體健康是一種實力,擁有這種實力的人能夠成功地應對現實社會的各種要求;心理健康也是一種潛力,擁有這種潛力的人可以在不斷變化的實踐中做出有價值的創新。而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幫助他們樹立現代化健康意識。

        軀體健康是生理基礎,而心理健康是促進軀體健康的必要條件?,F代醫學研究已經證明,人的身體與心理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沒有無身體的心理,也沒有無心理的身體。人們常說,健全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體,同樣,健康的身體亦得益于健全的心理。也就是說,人的思想素質和文化素質的提高,有利于身體素質的提高,而身體素質的提高又為增強思想素質和文化素質提供了更為優越的條件和基礎。這就要求我們花大力氣去提高所有人員的身心素質。市場競爭實際上就是人口素質的競爭,劇烈的經濟競爭促使很多國家把提高人口素質、人民健康作為發展經濟和增強實力的重要途徑,因為經濟競爭的背后是科技競爭,科技競爭的背后是教育競爭,教育競爭的背后是智力競爭,就是人的潛能最大程度地發揮和人們綜合素質全面提高的競爭,也就是人才競爭。必須讓學生懂得只有敢于競爭的人,才能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所以說,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基礎,是為國家培養優秀人才的關鍵。

        健康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內容

        健康教育不單純是醫學等自然科學的內容,也是社會科學、德育的內容,是營造一種社會精神文明不可缺少的基本條件,是以心理素質為中介,以社會文化素質為向導的整體優化教育。在大學階段,一方面由于自我意識的迅速發展以及已有中學德育的基礎,大學生一般都有明確的是非觀念,對善與惡、美與丑等有自己的判斷和理解。但同時不容忽視的是,由于他們生活在中國特定的歷史環境之中,加上青年期固有的心理矛盾,近年來社會上的不良因素、社會消極面往往會影響他們思想、道德、心理的健康發展。這時,如果沒有正確的教育和引導,很容易使學生原本就很脆弱的心靈在煩惱、懊悔、絕望中難以自拔,最終導致出走、輕生、犯罪等后果。因此,只有加強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使科學的道德理論植根于他們的頭腦,并內化為個體的道德觀念、道德標準,他們才能真正學會分析社會道德現象的正確方法,以良好的行為習慣展現新時代的文明素養,確立對社會、國家的政治責任感、義務感,具備抵制社會消極影響的能力,促進思想道德的健康發展。

        開展健康教育,學生終身受益

        隨著社會發展和醫學模式的轉變,健康教育已成為一項全球性的衛生策略。對于國家來說,健康教育也是一種經濟有效的國民保健對策。人們都知道防病容易治病難的道理,只要人們具備基本的衛生知識,許多疾病稍加注意就可以預防。隨著科技進步和醫學模式的改變,健康教育由單項傳播信息向雙項傳播信息方式轉變,形成課堂教學、科普錄象、衛生咨詢、心理咨詢、個別交流、學生反饋信箱、網絡新技術等多種健康教育形式,這樣更有利于及時掌握被教育者存在的問題,以便有針對性地對他們開展衛生保健指導,提高教學效果。青年的健康成長與社會未來息息相關,心理健康與否必將影響他們今后的學習、工作、生活。從小學到大學的連續學習生活經歷和大學校園的特殊環境,決定了大學生的心理發展正處于迅速走向成熟但并未真正完全成熟的階段。這種心理發展水平所表現出的特點:一是具有明顯的積極面,二是內心存在顯著的矛盾。例如,一些大學生因為生活的一帆風順和在文化知識上的優勢,常常帶有優越感和盲目自信的特點,但一遇到困難和挫折,又容易產生自卑感,變得消極失望,有可能導致心理生理機能的紊亂而影響健康。所以,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導是符合大學生心理發展規律的,也是當務之急。

        據有關統計,世界各國有70%~80%的人死于不良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所引發的疾病。因此,通過對學生進行健康教育及衛生知識的宣講,建立健康意識,杜絕不良的生活和行為方式,已是刻不容緩的事情了。

        第5篇:大學生心理素質的調查報告范文

        畢業生的調查報告范文一

        如何能對畢業生群體做一個全面的了解,則需要通過畢業生調查來實現??v觀國內有關畢業生調查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各方面。

        1,用人單位看重的畢業生素質的前3位依次是綜合素質、敬業精神、專業技能;被調查的畢業生在科研能力和組織管理能力方面較為欠缺。

        2,自20世紀90年代末,我國開始推行高校的擴大招生政策,大學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變,這樣勢必會帶來畢業生規模的大幅增加,繼而造成持續的就業壓力。因此,高等教育的社會效應就得到了質疑,高校的社會問責壓力也日趨凸顯。

        3,通過對調查結果進行統計分析,得出如下結論:(1 )學習成績不是影響生存質量的最重要因素。(2)適應新事物能力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3)影響生存質量的主要因素還有踏實肯干精神、實踐經驗、善于學習能力及溝通能力和積極樂觀的心態。

        在對畢業生自身進行定位、評價方面,單方面的調查有失偏頗,應從不同的視角去研究,才能更全面地描述畢業生現狀,了解畢業生需求。教育評價的思想由來已久,自從系統實施教育的機構出現以后,就有了教育評價,現今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教育評價在發達國家已形成系統、完善的制度。我國在這方面的研究也日趨完善。

        現有的文獻表明,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背景下,針對畢業生調查的研究已經比較多。研究視角具有廣域性:從用人單位角度、從用人單位與畢業生自身比較角度、從畢業生自身角度、從高等教育評估及高等教育質量角度等方面。這種廣泛的研究推動了該領域理論知識的不斷積累,使畢業生研究方面的理論日趨完善。

        在調查畢業生方面,可綜合考慮,從多角度立體定位畢業生的現狀,如結合用人單位評價、畢業生自身評價、高校對畢業生的評價等多方面因素對畢業生現狀進行研究。

        畢業生的調查報告范文二

        一、畢業生當年就業率(近三年)

        2007年整體來說全國的情況不是很好,也就大約 70%左右,相比之下,全國的211高校,985高校的就業情況要好點,可以達到80%以上!

        據教育部的統計,2008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達559萬人,比2007年增加64萬人。而全國高校畢業生總量壓力還將繼續增加, 2008年畢業大學生實際就業率不到70%。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勞動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說。

        2009年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為87%。在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簡稱人保部)召開的2009年四季度新聞會上,人保部發言人尹成基表示。

        二、大學生就業趨勢的研究

        多數學生對于務實有新的認識,就業期望趨向現實,主要表現在工作單位、工作區域等方面。

        (1)就業方向:先就業后擇業成為第一選擇

        大學生在職業取向方面優先考慮的前三項是先就業后擇業、先擇業后就業、繼續深造,它們分別為41.76%、28.57%、27.84%。調查顯示,在面得就業壓力時,多數學生表現出特有的自信與成熟。

        在此問題的選擇中,特別值得關注的現象是繼續深造,這選項占27.84%,有過四分之一學生希望繼續學習,而且此風近年經久不衰,且越演越烈。究其原因:一是知識經濟時代的影響和人才素質要求的提高;二是就業競爭激烈,優越的職業需要優秀的高層次人才;三是心理因素,有的大學生是為了緩解就業壓力,回避即時就業等因素。這一現象值得認真分析研究,其利與弊何在?其利在于緩解就業壓力,促進人才素質的提高,改善我國人才結構,增強我國高級人才的科技實力和國際競爭力。憂慮的是它反映出大學生心理素質方面的欠缺,社會壓力的承受力不夠,面對激烈的社會競爭,有相當部分的大學生選擇了回避的方式,職業期望趨于非風險化。這種現象還可以從學生對就業前景的評價中看出。22.92%的同學對就業前景持有不容樂觀的評價,這里除了客觀實在的因素影響外,更多的是學生的心理素質因素問題。由此可見,高校加強就業指導和就業心理輔導工作是必要的。

        (2)就業取向:就業地區首選經濟發達地區

        調查結果表明:學生在選擇就業地區時,選擇經濟發達地區占66.54%。這說明兩個問題:一是經濟發達地區除了有較可觀的工作待遇外,經濟發達地區與國際接軌更便捷,更能為就業者提供再學習提高的機會,這與學生的自我發展、自我實現的需要密切相關。二是經濟發達地區的就業機會較其他不發達地區的高,且就業崗位多元化,這是吸引學生的一個重要原因。

        (3)職業價值:結合專業特色,務實肯干

        作為師范院校的學生在選擇就業崗位上,更多的是趨向于學?;蚩蒲袡C構、行政機關或事業單位

        三、影響大學生就業的因素

        1、客觀原因

        導致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人認為根本性的原因在于現行就業制度、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和人才結構、用人單位現狀及用人單位的陳舊觀念、以及大學生本身存在的問題等等。客觀認識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正確分析大學生就業的障礙,尋求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對策,是應對大學生就業難的根本辦法。

        (1) 政策方面的原因

        第一,勞動、人事制度、戶籍、檔案管理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不到位、不完善是導致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客觀原因。盡管我國己進入市場經濟時期,但目前的人事管理制度仍然有較強的計劃經濟色彩,使不少缺位以待的用人單位受到用人的限制。據調查,不少中小型私營(股份)企業急需大學水平的管理技術人員,卻因沒有申報用人指標的途徑,不能解決大學生的派遣、戶口、編制、檔案管理等問題,導致一些大學生擔心喪失自己的身份而望職興嘆,企業也就招不到人。2004年就業的部委屬高校畢業生到教學科研等事業單位為31.6%,到國有企業為31.5%,到民營三資企業為26.2%,其他就業為10.7%。而從當前城鎮勞動力市場的需求狀況看,個體私營和股份企業提供的就業崗位己經占60%,但是,由于很大一部分個體私營企業不能解決三險一金(三險: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工傷保險;一金:住房公積金)而被大學畢業生放棄。

        第二,就業程序復雜、就業渠道不暢,阻礙了大學畢業生的順利就業。我國人事制度改革相對滯后,整個社會缺乏順利就業的軟環境,影響畢業生就業市場中供需主體的體制性、機制性的障礙仍存在。很多地方對于錄用大學生有戶口、用人指標的限制,有的還有干部身份的要求;民營、外資企業不能根據需要招聘大學生,企業的用人自主權沒有到位;有些高校畢業生還面臨出地出系統等要交費的障礙;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不成熟,供需見面會還很不完善,處于粗放的運作和初級的中介形式。缺少統一平臺的互聯網信息渠道,信息化管理手段得不到充分利用。

        (2)高校方面的原因

        第一,高校大規模擴招,造成就業市場供大于求。造成目前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很多畢業生找不到工作的情況,許多人認為是因為我國高等教育培養的人太多了,用不完了,過剩了。其實,我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僅占總人口的5%左右,而發達國家的這個數字己經達到1/3。因此,我國的人才過剩是相對過剩。而且,社會對畢業生的需求跟不上高校教育擴招的步伐,也為高校畢業生供大于求制造了假象。我國的大學畢業生在大城市、大企業、大公司,人才濟濟,人滿為患,是過剩了。而一些中小企業,事業單位,偏遠地區,經濟不發達地區則是人才稀疏,人才缺乏。

        第二,高等學校的專業設置、層次結構、課程內容、教學水平與社會需求不相適應。在大學生就業己經市場化的情況下,大學的專業設置和調整卻顯得十分滯后,致使畢業生專業結構與市場供求出現了錯位,從源頭講,這已成為制約大學生就業的一個重要原因。大學的專業及課程設置滯后于社會的發展是教育的特點,但沒能夠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進行規劃并主動調整,進一步放大了專業及課程設置的盲目性,專業趨同現象十分嚴重,造成供給結構嚴重失衡。不少學校專業劃分過細,難以跟上市場變化的步伐;一些高職、高專教育專業缺乏特色,培養出來的學生沒有競爭優勢。

        (3)用人單位方面的原因

        首先,政府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進行的機構改革大大沖擊了大學生就業。政府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曾經是接收大學畢業生的主渠道,主力軍。1998年以后,隨著政府機關進行機構改革,精簡人員。精簡下來的人員多數要流向事業單位,而事業單位本身也在進行定編定員,另外,國有大中型企業多數存在冗員過多,超編運轉,包袱過重的問題,繼而實行分流下崗,減員增效。市場經濟的游戲規則是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許多企業由于經營不善也在面臨著破產倒閉。面臨著自身的生存危機,接納大學畢業生的容量相當有限,很難給大學生就業提供暢通的就業之路。

        其次,多數用人單位都走入了重名牌輕一般、惟學歷是瞻的怪圈。隨著大學生就業市場由賣方市場轉化為買方市場,用人單位也逐漸提高了用人的標準。他們將目光鎖定在少數的名牌大學畢業生身上,放在了研究生、博士生身上。相對于名牌、重點院校的大學生而言,不少一般本科院校、??圃盒5漠厴I生,在就業市場上存在一定的品牌劣勢。從中國高等學校的發展現狀分析,高等學校之間的資源分配不均,辦學質量差異較大,導致了用人單位對重名牌輕一般的怪現象找到理由和借口。

        2、 主觀原因

        (1)不切實際的就業期望值

        不切實際的就業期望值,是導致就業難的主觀原因,畢業生就業期望值始終居高不下。非大城市、大機關、大公司、大院所、大企業不去,希望能去的單位名聲好、工作條件好、待遇好、甚至有出國機會等等。舉個例子:《中國大學生就業》雜志對全國28所大學、3萬多名大學生作過您最想到下列哪個城市工作?的調查。在列出的分布在全國各地的城市中,想到上海發展的大學生最多,獲選率為32.3%,緊隨其后的是北京(27.7%),兩個城市的獲選率之和達到了60%,成為大學生心目中發展事業的最理想城市:另外,像深圳這樣的特區城市也較受歡迎,獲選率為12.1%:但是一些欠發達的西部地區和內陸開放程度較小的城市則對大學生的吸引力很小,只有0.94%和0.52%的大學生愿意到重慶和武漢去上作。而目前實際最需要畢業生的恰恰是那些邊遠地區的中小城市和基層一線的中小單位。畢業生想去的單位去不了,而能去的單位畢業生又不予選擇。于是出現了有人無業、有業無人的現象。

        (2)自身綜合素質達不到用人單位的要求

        畢業生的能力素質與用人單位的要求也存在較大差距,加大了畢業生就業難度。現在用人單位對高校畢業生的敬業精神、職業道德、思想道德覺悟和能力素質水平都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不僅要求畢業生誠實守信,勤奮敬業,而且還要求具有開拓創新意識和團隊精神。良好的心理素質和社會適應能力也是用人單位看好的主要方面。用人單位重視人品和能力,對專業的要求反而有所淡化。不少用人單位對畢業生持寧缺勿濫的態度。因此,學生干和學生黨員以及那些綜合素質好、動手能力強、敬業精神好以及一專多能 的畢業生越來越受歡迎。用人單位看重的是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

        (3) 大學生誠信缺失造成就業危機

        誠信是一個人立足于社會的基本要求。在就業情況日趨嚴峻的形勢下,畢業生面對巨大的就業壓力,為了能夠在社會中尋求一席立足之地,有些學生不從筑高自身的實力出發,而是挖空心思如何包裝自己。正常的包裝無可厚非,但是失真的包裝會演變成偽裝。這樣一來就業誠信缺失成為一種普遍現象,使得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實際能力產生懷疑,結果只能是大學生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15]。

        四、促進大學生就業的措施

        1、 改善高校畢業生就業機制

        改善高校畢業生就業機制必須加大人事制度、戶籍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力度。要加大用人機制、單位編制等制度的改革,擴大機關、事業、企業單位的用人自主權,使用人單位真正做到有用的人進,無用的人能出;加強戶籍制度的改革,為邊遠地區、小城鎮、農村的大學畢業生開方便之門,使人才能合理流動;要建立起完善的與畢業生就業相關的社會保障制度,成立專門的管理部門,對未就業的大學生提供服務。

        2、 調整高校專業和課程設置

        在當前飛速變化的時代,大學要適應時代的要求,就必須把握時代的脈搏,不斷調整課程結構和內容。當今世界正由工業化社會走向市場、信息社會,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各國間生產、流通、運輸、資訊領域的相互依存關系日益緊密,整個世界將如同一個地球村,誰都無法完全正確的預料未來世界的變化。這就決定現代大學必須是面對未來開放式的,其課程也應從過去那種封閉狀態走出來。

        在課程布局上,應適當減少某些必修課,增加選修課的比重。一方面,讓學生根據自身的需要和興趣來選擇學習內容,有利于發展學生個性,發揮他們的所長。另一方面,這也有利于向學生提供反映社會文化各個領域發展的最新成果。因為現代社會知識急劇增加和迅速老化,選修課的開設有助于彌補必修課無法及時反映這一動態的缺陷。

        3 、把就業指導工作貫穿于大學生活的始終

        當前我國很多高校的就業指導課都是針對畢業生開設的,通過幾次的座談會、報告會、講座等等就算完成就業指導上作了。

        對于一年級的新生,應該著重進行心理指導,重點幫助大學生盡快了解自己的個性特點,結合入學的專業思想教育,逐步引導他們根據自身的特點初步設計職業發展的方向。在這個階段,要向他們介紹本專業就業的大致情況,讓他們了解自己所學專業及適應職業的特點和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引導他們盡早適應大學學習生活,養成獨立思考、自覺學習、努力奮斗的良好習慣。

        第6篇:大學生心理素質的調查報告范文

        【關鍵詞】高校;心理咨詢;朋輩心理咨詢

        1 心理問題在高校教育中表現突出

        現今高校中出現的種種跡象表明,我國的大學生心理素質急待提高。根據2004年7月4日《中國青年報》的一份調查結果顯示,14%的大學生出現抑郁癥狀,17%的人出現焦慮癥狀,12%的人存在敵對情緒。而且,大學生心理問題有著明顯的階段性。同時,另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因各種心理障礙引起心理疾病而休、退學的大學生人數已占大學總休退學人數的50%左右,而大學生由于自卑、失戀、受挫等心理因素自殺已占大學生非正常死亡的第1位。

        對于大學生中出現的心理問題,從我國教育界非常得重視,多數高校從學校的角度成立了心理門診和心理咨詢中心,在學生集體中成立了心理協會,同時,利用學校的網絡,集會等各種形式廣泛開展心理方面的教育。然而,現有的方式并沒有完全消除心理問題在大學校園中的蔓延趨勢,缺乏自主性,依靠填鴨式的心理教育模式是其中主要的因素。在出現心理問題后,學生往往很難走入心理門診去參加咨詢,或者對學校的心理教育漠不關心,由此,筆者認為,在進行其他心理教育的同時,也有必要引入自主心理教育模式――朋輩咨詢,通過培養一批具有相關心理知識的學生,利用同輩、朋友之間的心靈傾訴,從而達到消除心理障礙的目的。

        2 朋輩心理咨詢及其特點

        格雷和霆多爾(Gray & Tindall,1978)對“朋輩心理咨詢”定義為:“非專業工作者作為幫助者所采取的人際間的幫助行為?!碧K姍(Sussan,1973)認為,朋輩心理咨詢是指受訓和督導過的學生向前來尋求幫助的學生以言語或非言語的方式,盡量少或者不給建議,提供傾聽、支持以及其他幫助的過程。另有學者認為,朋輩心理咨詢是指受訓或督導過的學生向前來尋求幫助的年齡相當的學生,提供具有心理咨詢功能的人際幫助的過程;我國學者陳國海認為,朋輩心理咨詢是指在人際交往過程中人們互相給予心理安慰、鼓勵、勸導和支持,提供一種具有心理咨詢功能的幫助的過程。

        朋輩心理咨詢是人們為了擺脫心理困境而需求外部幫助的一種重要方式,與專業心理咨詢相比較,具有以下的特點:

        ①自發性:以群體或集體方式生活的人類,在個體自身無法克服心理困擾時,往往會主動尋求外部幫助,是人來心理互助的一種本能行為。②文化性:咨詢者和被咨詢者都受各自社會文化的制約;③義務性:從源頭上來說,朋輩心理咨詢是一種利他的行為,這也是區別于專業心理咨詢的顯著特征;④親情性和友誼性:一般地說,朋輩心理咨詢只發生在親人、

        熟人和朋友之間,而不發生在陌生人之間;⑤普遍性:一般而言,當人們遇到心理問題時,首先求助的對象通常是自己以及他們周邊的朋友,而非專業心理咨詢機構。

        3 現有高校心理咨詢的種種不足

        3.1 高校心理咨詢在咨詢的廣度和深度上的存在局限

        高校心理咨詢廣度指兩個方面:一是它的咨詢內容要廣。它不僅僅包括心理健康咨詢,還包括學習咨詢、職業咨詢;不僅是障礙性咨詢,更重要的是發展性咨詢。但目前,大多數高校比較注重的是心理健康咨詢,注重障礙性咨詢。而在學習、職業咨詢方面,在個人成長咨詢方面做得不夠。二是它的咨詢對象要廣。高校心理咨詢的對象應該是全體學生,但由于人力、物力以及能力的限制,大多數高校只能重點關注有嚴重心理障礙的學生,對其他學生顧及較少。從普遍情況看,目前高校心理咨詢的質量并不高,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3.2 高校對于心理問題的認識存在偏差

        從高校的角度,學生工作者沒有認識到心理咨詢是醫學中一門專有的學科,它與思想政治工作有著本質的不同,而將大學生心理咨詢與思想政治工作等同起來。從而回避心理工作專門的理論和技巧,不能采取客觀、中立的態度,甚至覺得一些有心理障礙的學生是“覺悟低、品德差”,對來訪者進行批評和教育,從而造成學生的逆反心理,事與愿違。

        3.3 學生對于心理咨詢的認識存在誤區

        雖然從社會和學校的角度,已經很大范圍的宣傳了心理疾病以及帶來的相關危害,但是,據調查,還有很大一部分學生并沒有真正了解心理問題,具體表現為五個等同,把心理問題等同于精神病,從而否認和回避;把心理咨詢師等同于窺見內心,從而不敢向心理咨詢師透露自己真正的心理活動;把心理咨詢等同于無所不能,當咨詢一兩次沒有成效之后就心灰意冷;把心理醫生等同于救世主,缺乏自身參與,從而消極被動,推卸責任;把心理咨詢等同于思想工作,并不認為心理問題需要嚴謹的理論基礎和嚴格的診斷程序。

        3.4 病理化的醫學治療模式占有統治地位

        在目前,“病理化傾向”的醫學治療模式仍然占據著主導地位。學生心理咨詢員對被認為有潛在“心理問題”的學生,往往在進行了一系列的心理診斷后,便開始實施咨詢計劃毫無疑問,許多學生已經從這種“病理化”導向的治療方式中受益,但他們不得不被貼上諸如“精神疾病”、“行為能力缺失”、“學習能力缺失”等負性標簽。對病理的強調意味著學生似乎出了問題,其結果往往是降低了學生的自我效能感,使得他們更加難以調整力量面對那些需要解決的困難。

        4 朋輩心理咨詢在高校心理咨詢中的作用

        4.1 可以彌補高校咨詢廣度和深度上的局限

        作為學生集體的一份子,高校恰當地安排從事朋輩心理咨詢的學生數量,可以起到以點帶面的作用,在每個學生周圍形成相關的群體,同時,通過適當的舉措使得各個群體間之相互學習,互相促進,共同進步,從而在將心理咨詢滲透到整個學生群體之中。另一方面,咨詢者和被咨詢者年齡相仿,背景相近,學歷相同,從而他們更能夠深入到對方的心靈深處,達成共振,朋輩心理咨詢的范圍從心理健康咨詢向學習咨詢、職業咨詢、戀愛咨詢、人際關系咨詢等各個方向延伸,從障礙性咨詢跨越到發展咨詢。從而,能夠大大提高高校咨詢的深度和廣度,提高咨詢的效果和效用。

        4.2 符合學生的心理需求可以調度學生自主參與的積極性

        “心理互助”符合學生的實際心理需要,是根據青少年進人青春期后的心理特點而開展的。青少年學生往往喜歡向同齡人打開心扉、相互交流、傾訴煩惱。專注的傾聽,合理的勸導,理智的分析,真誠的安慰,在很多時候會有助于身陷困境的人恢復自己的思考和判斷能力,脫離過激情緒,重拾信心,作出合適應對。而傾聽者在助人的同時,升華了友誼,改善了心理自我調節能力,也促進了“助人一自助”的良性循環。同時,也能夠使得學生拋棄對心理咨詢固有的偏見,從而科學合理的認識心理咨詢在生活中的作用,積極進行心理的干預和治療。

        4.3 有助于學生自助、互助技術的掌握

        近年來很多人在不斷改變對自身潛能的看法,越來越能夠駕御自己的身心。無論是在藥物治療上,還是在心理治療上,人們日益擺脫對專業的無知,更有一種“自己來做”的沖動和愿望,通過學習有關的知識和技能提高生活質量和解決自身問題。在美國,一些專家預言,在21世紀的心理咨詢與治療領域,將興起“自力更生”的熱潮,也就是說自我改善的途徑、自助和互助團體、自我控制程序將日益普遍。更多人將掌握問題解決、作業布置、交際技能訓練、錄像、想象技巧、行為調節、行為契約、生物反饋、放松等心理咨詢和治療的方法與技巧。同樣在我國,許多人樂于幫助他人,但常??嘤谡也坏綆椭囊I,根本無法介入,即使能夠介入,收效也甚微,頗有無可奈何的感嘆,因而渴望了解更多的助人理念和技巧。通過學習和研究朋輩心理咨詢,有助于學生掌握某些心理咨詢知識和技能,改善心理自我調節能力,提高人際溝通、情感交流的能力。

        4.4 是專業心理咨詢的重要補充

        長期以來,我國教育中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學生多方面負擔過重,造成部分學生身心健康狀況每況愈下。而舒緩學生在情感、就業、學習、人際交往中產生的心理困擾,減輕心理壓力,僅靠上幾節選修課和心理老師的一兩次輔導是遠遠不夠的。朋輩心理咨詢員在學習了一定的心理咨詢知識和技巧后,學以致用,幫助身邊的同學解決心理問題。朋輩心理咨詢能提高學生自我調適的能力,對學會關心別人、接納別人、學會共處、學會做人、學會生存都有著積極的引導作用,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正如香港大學心理學博士崔日雄所說“一個朋輩心理咨詢員的作用不亞于一個心理學專家!”朋輩心理咨詢是對于專業心理咨詢不可或缺的補充。

        參考文獻

        1 陳國海,劉勇.心理傾訴――朋輩心理咨詢.暨南大學出版社,2001.

        2 陳建波.焦點解決學校心理咨詢新視角.教育導刊,2005:3.

        3 朱旭東.心理咨詢存在五個誤區.北京日報,2004,1:14.

        4 陳濟川.大學生心理咨詢與思想政治工作.寧德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2.

        5 張文凱.高校心理咨詢步履維艱癥結分析.第八屆全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咨詢學術交流會論文集,2004.

        第7篇:大學生心理素質的調查報告范文

        Exploration on Practical Innovation of Group Counseling Course for Freshmen

        LUO Yan, YANG Huiqin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Centre,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anyang, Sichuan 621000)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xperience and potential breakthroughs in the practice of group counseling in our school, with a view to further consolidating the experience and seeking new breakthroughs for reference and better serve the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Keywords: college freshman; entrance education; psychological group counseling courses

        近年來大學生故意傷害事件頻發,使社會各界,尤其是高校高度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包括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實施的問題。但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多采取學科式教學,實踐體驗式教學存在很大空缺。針對正常人群的發展性團體心理輔導早在美國得到廣泛應用,其實踐模式被社會各個領域所認同,其后在法國、俄羅斯、日本、加拿大等國家團體心理輔導以其對教育發展和學生發展的貢獻而受到了政府和學校的重視,國內的相關研究也從未停息,但是將心理團輔課融入新生入學教育仍處于探索階段。

        1 開設新生心理團體輔導課程的必要性

        傳統的新生教育主要是利用入學指南等書面宣傳材料,通過開學典禮、組織參觀、軍訓等集體活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安全教育、專業素養教育等講座形式開展,一般在開學半個月內完成,且多限于個人對學?;厩闆r的了解,越來越不能滿足新時代需求,已有部分高校嘗試在新生入學教育中開展團體心理輔?А4送猓?跨入大學校門對絕大多數新生而言意味著人生中第一次長時間遠離父母或親人,在異鄉開始獨立生活,他們在心理和思想上都處在一個極具沖擊變化的階段,對新生活的不適應,對未來的迷茫,使他們迫切地想要找到歸屬感、明確自我定位、尋求自我價值,心理團輔課正是投其所需。

        1.1 新生心理團體輔導課程的優勢

        以班級或專業為單位開設心理團輔課,覆蓋全體新生,系統化教學管理,效率高。針對新生群體特質精心設計課程活動和分享重點,運用拓展訓練、角色扮演、心理情景劇等團體輔導技術,新穎有趣,引人注意,實用性強。[1]使學生在入學時就知曉學校有專門的心理服務機構,并隨著對課程的深入了解、深刻體驗,無形中消除新生對心理咨詢的偏見,有利于后續心理工作的推進,可持續性強。授課教師能夠在課程活動中客觀地觀察學生的反應和表現,借此第一時間發現學生個體的優勢和潛在問題。課程中將學生需要思考的問題和未來生活中可能出現的矛盾呈現出來,使他們對這類問題有自己的思考和合理歸因,避免內心沖突,預防心理危機。

        1.2 心理團體輔導課程的理論依據

        心理學家勒溫提出的團體動力學理論,認為團體具有改變個體行為的力量,它使個體的動機需求與團體目標緊密相連,使得團體對其成員的行為有著重要的影響和導向作用。團體動力學不僅為團體輔導提供了理論依據,而且為團體輔導過程中團體氣氛的營造、領導者的作用和要求等提供了重要的指導意見。馬斯洛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揭示出在滿足了生存與安全需求后,人類會產生歸屬與愛的需求。因此,當個人成為團體的一員時自然而然地希望自己能在團隊中找到歸屬感,與團隊中其他成員有人際互動,貢獻個人才智,得到他人的尊重認可,從而實現自我價值。班杜拉的觀察學習理論認為人的大部分社會行為是通過觀察、模仿他人習得。心理團輔課正是在幫助新生創造一個觀察的環境,讓新生在彼此的觀察學習中獲得成長。

        1.3 心理團體輔導課程的實證效果

        以我校(西南科技大學)自2011年開設試點班、13年正式面向全校開設新生心理團體輔導課程為例,通過不斷實踐打磨,現已形成新生入學教育中獨具特色、影響力十足的固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2011年王斌[2]研究發現,心理團輔課使新生的社會適應能力、社會支持及支持利用度顯著提高。2012年楊惠琴、[3]羅萬勛[4]分別對我校心理團輔課進行的反饋調查顯示90%的學生“希望課程延續下去”,84.5%的學生認為教學形式“非常好”,62.3%的學生認為課程對自己心理素質的提高“非常有幫助”。2013年趙文[5]等研究指出心理團輔課能使新生時間管理狀況明顯改善,能有效解決大學生的發展性問題。2014年我校通過高校教學生態監測云平臺和i西科APP對4470名新生進行的大學適應性調查報告(內部資料)顯示:入學教育環節中,對學生影響最深的是心理團輔課(50.36%),其次是職業生涯規劃教育(13.18%),可見心理團輔課的影響率明顯高于其他。

        2 新生心理團體輔導課程的實施要點

        2.1 課程主題的選定

        整個課程設置由五次課與一次講座組成,每次90分鐘,主題選定結合新生適應需求與成長發展順序的邏輯關系,量身定制,經過不斷調整與篩選,目前保留五個主題,依次為團體建立、人際關系、自我認識、生命課題、目標規劃。

        2.2 課程內容設計

        每次課由熱身活動、主題活動、結束活動三大環節構成,各環節邏輯連貫、由動到靜、由趣味性到認知性,避免過于活躍或嚴肅。課前分別組織各學院課程小組集體備課,發揮頭腦風暴,創新活動設計。同時隨著課程的推進,要充分考慮學生從陌生到熟悉、從個人到團隊,從緊張到松散的發展歷程,使整個課程從表象到情感再到理性,層層深入。這其中需強調:不能只看形式(運用了團體的方式),而不看實質(是否運用團輔的理念與注重?F體成員的互動)。

        2.3 課程師資隊伍建設

        新生心理團輔課在短時間內具有工作量大,強度大的特點,但不能因工作量而影響工作質量,為保證心理團輔課成為新生教育中的“必修課”、“精品課”,授課教師由專兼職心理咨詢師(具有國家心理咨詢師資格)、心理輔導員及符合條件的輔導員(要求必須接受過心理團體輔導課程培訓,對團體輔導理論有充分的理解,掌握團輔技術要領和豐富的學生工作經驗)擔任。

        2.4 硬件場地配備

        團體輔導場地不足或缺失對課程效果的影響不容忽視,這是課程順利實施的一大挑戰,總結有兩點經驗:一是尋找半封閉式、相對僻靜的戶外場地作前2次課教學地,安排多媒體齊備、有可活動桌椅的教室作后3次課場地;二是以班級為單位團體輔導人數較多,尤其戶外上課時,需配備便攜音箱、無線話筒、“小蜜蜂”等。

        2.5 課程效果評估

        課程從學生實際出發,課程評價理應回歸學生,由學生對課程總體質量及細節建議進行全面評價,一方面在全校范圍內隨機抽取5~8個班級通過課程前、后新生適應性的比較評估課程效果,另一方面由各學院心理輔導員對本學院新生進行系統抽樣選取被試參與課程反饋調查,收集課程設置、主題選取、內容設計、獲益情況等信息作為來年課程調整的參照。

        3 心理團體輔導課程創新發展的突破點

        3.1 擴大心理團體輔導課程的影響力

        團體輔導對于個人的影響是深遠的,自由、安全的氛圍,真誠互助的模式,不但能夠對每一位參與者產生重大影響,而且能夠經由他們感染到身邊的人。[6]這不僅是一種心理健康理念上的深層次改變,也可以作為現代大學生緩解心理壓力,構建社會支持系統,協調生活沖突的方法推廣開來。心理團體輔導課程本質上適用于大學生人群,并且易于廣泛應用和長期推廣,因此,除了在入學教育中開展新生心理團體輔導課程外,爭取結合各年級特點,面向大二、大三、大四學生開設團體心理輔導選修課程,是值得我們進一步開發的路徑。

        3.2 探索心理團體輔導課程設計的切合性

        課程實踐的最終受益者是大學新生,課程設計應以新生的實際需要為主,課程活動選取首先考慮時代性、對象特殊性這兩個關鍵點,重點落腳于學生的充分參與及分享、獲得。[7]其次,活動力求新穎切題、不落俗套,各課程組不斷從派出培訓、引進培訓以及日常學習中攫取,并在課程組中通過切身體驗,群策群力攻克不足,優化活動設置,呈現更切合學生需求的設計。

        2012年,課程組自編課程書目《成長的天空》,包括8個章節,經歷3年的課程實踐、效果反饋及訪談調查,通過反復的修訂、刪減和調整,修訂版課程書目正在2015級新生中試用,其創新實踐效果有待進一步驗證。

        3.3 提高心理教育師資隊伍的穩定性

        面向全校新生開展心理團體輔導課程,首先需要一支龐大的授課隊伍;其次,授課教師的人格特質、領導技術、專業能力、帶領團體的經驗等都會直接影響課程的效果。[8]按照每個班級40人左右計算,以我校近幾年新生人數平均為7700人為例,需開設175個班,每個教師承擔2個班的課程,需近90位授課教師。我?,F有持證上崗的專、兼職心理咨詢師共27人,2015年已選拔36名輔導員參加國家心理咨詢師培訓,但離實際需求仍有很大差距,仍須加大力度不斷穩固、壯大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適時聘請專家學者到校為輔導員開展各類心理培訓并選拔部分教師派出培訓,同時注重在大二、大三學生中培養心理委員作為協同領導者,協助授課教師開展團輔活動。

        3.4 爭取加大硬件基礎設施的保障

        第8篇:大學生心理素質的調查報告范文

        關鍵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

        隨著對外開放不斷擴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我國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利益分配、就業方式的日益多樣化,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大學生的活動范圍明顯拓寬,活動能力顯著增強,思想和心理在轉型期社會文化、社會意識的震蕩和重建中受到很大的沖擊,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也發生了變化,呈現出復雜、多元、易變、難測的特點和積極面與消極面共生的現象。一是時代感增強,責任意識減弱。當代大學生具有強烈的時代感,勤奮學習,追求新知,獨立思考,銳意進取,對改革能做出快速響應并積極參與。但同時也出現了有的缺乏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有的遠離政治的傾向比較嚴重,有的缺乏艱苦創業精神等責任意識明顯減弱的現象。二是進取心強,辨別能力弱。大多數大學生缺乏辨別能力,不能夠正確認識自己,對自己缺乏信心,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一定的問題。三是社會認同感強,踐行能力弱。大多數大學生的認識與社會主流是相符的,愿為社會主義改革和建設做出自己的貢獻。但他們往往忽略了自身素質修養,缺乏認真履行的精神,認識與實踐容易脫節。四是主體意識強,集體觀念弱。就業壓力使某些意志薄弱的大學生不能夠正確面對現實,認為學習理論知識沒有用處,產生一些不良的思想。大多數大學生具有遠大理想和抱負,但是他們的價值取向上出現了從群眾本位向個體本位轉移的偏向,往往強調自我的意識較強,集體觀念較為薄弱。五是部分學生迷戀網絡,陶醉于網絡游戲以及虛擬的生存方式之中,以至荒廢學業。網絡是最大的宣傳媒體,如果不能正確使用后果將不堪設想。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當發揚傳統,總結經驗,從實際出發,解決新問題,不斷找出新的對策和辦法,努力增強時代感和針對性、主動性、實效性。

        全面加強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全面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進一步改革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改善教學手段,加強隊伍建設,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質量有明顯改善。學校是培養人才的地方,在傳授學生知識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加強德育工作,使學生學會做人,形成正確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同時,不斷深化實踐教育,通過豐富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實踐育人的長效機制,完善激勵、組織、培訓和保障體系,積極探索和建立社會實踐與專業學習、服務社會、勤工助學、就業創業等相結合的機制。

        增強學生競爭意識,用實踐的體驗培養人。每個學年針對學生就業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組織專題的就業指導,為同學講解應聘、面試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讓大學生了解就業的途徑及專業發展方向,并讓大學生正確認識就業形勢,正確認識自己、認識社會,增強學生的危機感和競爭意識,消除學生的依賴性情緒。同時,通過組織專題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大學生在實踐中認識社會、了解社會,并通過社會調查報告和學習交流等形式掌握學生思想動態,積極指引學生增強就業意識,培養學生正確面對困難和挫折的堅強意志,提高學生適應社會、適應生活的能力。讓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長知識、增才干。社會實踐是大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在社會上、在實踐中檢驗自己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有效途徑,是高校育人的一個重要環節。只有讓大學生得到實踐的鍛煉,才能使他們親身感受到知識的重要、體會到創業的艱辛、享受到成績的榮耀,從而增長知識,增長才干。通過社會實踐活動的廣泛開展,讓黨團員青年在與人民群眾的廣泛接觸、交流中受到真切的感染和體驗,從無數活生生的典型事例中受到深刻的啟發和教育,使思想得到升華,社會責任感增強。

        切實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為大學生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心理社會環境。思想政治建設是精神文明建設的中心環節,深入進行思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學發展觀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性工作。文化生活對大學生思想觀念、道德情操和精神世界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通過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為學生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氛圍,使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受到鍛煉,增強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形成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并以校園文化建設為抓手,搭建思想政治教育新平臺,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及互聯網特別是校園網的建設與管理,高度關注有心理問題的學生,消除他們的心理障礙,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增強他們克服困難、經受考驗、承受挫折的能力。同時,互聯網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至關重要。建設一批融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服務性于一體、受學生歡迎的校園主網站,形成網上正面輿論強勢,使互聯網成為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陣地[1]。大學生是青年中思維最活躍的群體,具有個性突出、務實創新、信息來源廣泛、對外界影響非常敏感等特點。要根據這些特點,認真研究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規律,探索大學生易于接受、豐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以校園網絡為平臺,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加強網上正面宣傳,建立一批受學生歡迎的校園網站,培養一支以學生為主體的網絡自我管理隊伍,把握校園網絡輿論主導權。

        要重視大學生干部隊伍建設的自治、自律作用。在高校的教育、管理上,一是大學生要充分發揮學生中黨團組織和學生干部的橋梁和助手作用。學生干部是大學生中的工作骨干,是高校與學生聯系的橋梁和紐帶,他們思想政治素質較好、學習成績優良、管理能力突出,有某些方面的能力和特長,在學生中有較高威信。作為大學生中的一員,學生干部既是受教育者,又可成為教育者、管理者,通過在學生中積極主動的工作,能夠較好的把學校教育工作內容貫徹到同學中去,廣泛的了解到同學的思想動態,及時發現和解決同學中的問題,起到政工干部難以起到的作用。二是通過工作實踐的鍛煉,學生干部將在思想上得到進一步成熟,能力上得到進一步提高。通過開展工作讓他們做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充分發揮他們的帶頭作用、凝聚作用、激勵作用、管理作用。三是用模范的力量感化人[2]。以每學年發展學生黨員工作為契機,適時開展向先進學生學習活動,用先進和模范學生事跡影響和鼓勵學生。同時對于后進學生進行關懷、教育,幫助他們認識自身的缺點和不足,縮短與進步學生之間的差距。四是用生動的講解教育人。通過組織每周一的升國旗儀式、“五?四”入團宣誓儀式、“七?一”入黨宣誓儀式等形式,廣泛開展愛黨、愛國和愛社會主義教育。五是用恰當的激勵鼓舞人。通過恰當的激勵機制調動學生工作和學習的積極性,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六是用豐富的活動鍛煉人。通過組織大型的文藝演出以及棋類、球類比賽等活動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并使學生在組織活動過程中受到鍛煉,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的氛圍,保證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順利進行。

        作者單位:廊坊職業技術學院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在线中 | 色综合久久综合网观看 | 亚洲高清专区日韩精品 | 黑人巨大一区二区免费 | 中文字幕乱在线伦视频乱在线伦视频 | 在线看片免费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