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內科護理病例分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近幾年來,隨著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個人權益意識的不斷增強,患者對護理水平的要求也不斷提高。如何滿足新形勢下患者的要求,適應新形勢下護理發展趨勢的需要?從科主任、護士長到普通一線護士都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有學習,有反思,有總結,有行動,求知的觸角向四面八方伸展開去,先進的工作模式管理經驗滾滾而來。在科領導和護理部的指導和幫助下,在全體護理人員的共同努力下,內科綜合病房護理組闊斧改革,銳意進取,在原有工作方式基礎上,融合了先進的護理工作經驗,多管齊下,逐漸形成了新的、適應神經內科發展需要的工作風范,帶動整體護理工作躍上新的臺階[1]。
1 內科綜合病房護理存在的問題
1.1 基礎護理不足。由于綜合性內科病房病人多、陪同人員也多,護士分配不到位。造成了護理不得當,空氣、環境都不利于病人的康復。與患者缺乏溝通,護士工作量大,容易造成患者的不理解,引發護患糾紛。監督不力,陪護甚至在病房內抽煙、人多噪雜導致患者及家屬怨聲載道。
1.2 服務不到位。綜合性內科病房的護理工作繁重,導致了護士在工作時可能對患者或家屬提出的問題解答的不詳細或沒時間進行解答,讓患者感覺受到歧視或者冷漠對待。對患者的病情無法到及時的了解,更不能夠進行及時的幫助或護理。不能夠真正的做到以患者為中心開展護理工作。
1.3 業務不扎實。由于綜合性內科病房患者情況不同靜脈穿刺不能一次成功,搶救患者動作遲緩,觀察病情不嚴密或處理問題猶豫不決。對于收費問題,很多護士,尤其是年輕護士在面對患者及家屬的詢問時不能給予相應清楚的解釋,導致患者或家屬誤以為醫院存在變相收費或多收費的問題,造成醫療糾紛。
2 內科綜合病房護理管理辦法
2.1 做好基礎護理,積極開展健康宣教。從晨晚間護理、生活護理、專科護理到健康宣教等方面著手,提供患者清潔舒適的休養環境,縮短康復時間,傳播健康知識,提高了患者滿意度。護士去北京開會買回專用洗頭盆,監護室護士每周為重患者洗頭,每天為病人洗腳、擦浴,定時主動與患者家屬進行對話溝通等等。普通療區護士提前上崗, 7點40進病房,疊被、掃床和整理床單元,告知注意事項等。每個療區還制作了宣傳板,成立了健康宣教欄,同時,護士自己寫、自己畫每月定期更換健康宣教內容。設置了報刊夾方便患者取閱報紙和及時了解疾病知識。每個病房安放了告知牌,方便患者找到和熟悉責任護士和護士長。通過落實基礎護理和積極開展健康宣教增進了相互之間的了解,也體現了護理工作的價值,增強了護士自信心,滿意了患者和家屬[3]。
2.2 在服務上,提倡規范化服務,在院內率先開展了規范化服務試點工作。建立了包括出入院流程、護理操作流程、護理禮儀、護理行為、病歷表格書寫、服務用語等一系列規范化章程,讓一言一行有章可依,一舉一動有法可循。大方得體的言行舉止,過硬規范的技術操作,精準扎實的知識儲備,親切細致的關懷照顧,在神經內科病房隨處可見,作用在患者身上的規范化行為立竿見影的發揮了作用,護患關系和諧自然,護理質量飛速提高。
2.3 綜合性內科病房的護理人員以其所掌握的全部護理知識和護理手段,盡最大的努力為患者服務。在對患者進行治療時,一定要清晰的向患者說明病情、診斷、治療、預后等有關醫療護理情況。主動承擔護理責任。加強業務學歷,提高整體護理水平。嚴格掌握各收費項目,當患者提出疑問時,要給予正確正面的回答,當護士不能做清晰的回答時,一定要聯系相關部門及時對患者的問題給予回答。
2.4 嚴格執行查對制度
(1)醫囑查對:服藥、注射、輸液查對,輸血等查對。
(2)不要隨意簡化操作程序、忽視每次查對,三查七對要記清;不可憑主觀經驗估計行事、忽視操作中的病情變化。
(3)不要放手對護生無監督的獨自[3]操作。嚴密觀察病情了解患者的主訴、不適、苦惱和日常生活不便之處以及患者的社會問題。
3 總結
新時代的護理應以人性化的護理為前提,突出以“患者為中心”的指導思想,把以人為本,為了一切患者的理念滲透到工作的每一個環節,調動了護患雙方在疾病治療護理過程中的積極性和聰明才智,提高了醫療服務質量。人性化護理服務品牌提高了醫院護理單元的知名度。服務品牌化是市場競爭的必然產物,服務應得到患者的普遍認可,樹立自身的品牌形象后,通過品牌效應能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 賀蓮香.轉變服務理念營造醫院人性化服務氛圍[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04,14(19):159-160.
【主題詞】老年護理學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9-6647(2010)29-7214-01
我院設立老年疾病專科,從2009-12-2010-04共收治老年內科患者246例,針對這一特殊患者群體,通過我們細心周密的護理,總結出老年內科患者基礎護理的特色,現報告如下。
一、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本組男187例,女59例,年齡73~97(平均85)歲。內分泌系統疾病72例,呼吸系統疾病63例,心血管系統疾病63例,消化系統疾病48例。
1.2方法對所有患者從飲食、舒適度、活動度、藥物治療、排泄、心理、安全防護等七個方面進行細致、周到的護理。
1.2.1飲食指導患者攝入足夠的水,進食高蛋白,高維生素清淡飲食,適當粗纖維,避免過冷過燙,多食水果、蔬菜等富含維生素及植物蛋白的食物,保持營養均衡。讓患者努力做到定時定量、少量多餐,每餐保持八成飽,切忌暴飲暴食。糖尿病患者多食初制米面和一定的雜糧,蔬菜應選含糖較少的白菜、油菜、蘿卜、空心菜;烹調應用植物油,并根據病情、生活習慣、配合藥物治療需要進行安排,三大營養物質所占比例為蛋白質占12%~15%、脂肪占30%~35%、碳水化合物占50%~60%,每日三餐可按1/5、2/5、2/5或1/3、1/3、1/3比例進餐。
對于需要協助進餐的患者,在喂食過程中,注意食物溫度以及送餐的量,節奏,防止因喂食不當發生嗆咳甚至誤吸。
1.2.2舒適度保持室內合適的溫度以及濕度,病房整潔,照明充足,物品擺放有序;病床高度合適,配有床欄,床旁呼叫器放于患者枕旁;對于長期臥床患者,應該保持床單位清潔,平整,床上濕水擦浴及洗頭2~3d1次,每日洗腳1次,協助患者翻身每2h1次,口腔護理每日1次。
1.2.3活動度病情允許的患者應在看護狀態鼓勵患者每日以步行方式活動30min,每日2次。如戶外活動,應適時增減衣物。對于長期臥床患者,應增強肢體功能鍛煉。鼓勵自主活動四肢,或者進行按摩,作伸展肢體的動作。
1.2.4藥物治療準確的遵照醫囑予以患者各種藥物治療,熟悉各類藥物的藥理及不良反應,應注意觀察病情變化,及時報告醫生。
1.2.5排泄老年患者消化系統功能減退,除了在飲食以及活動度方面注意以外,還需注意觀察患者是否大便通暢,顏色和性狀是否異常。呼吸系統的患者,應該適時予以肺部體療,便于痰液易于排出。
1.2.6心理慢性疾病病程長,患者因其不能與家人共處,容易產生孤單感,悲觀失望、焦慮恐懼、擔心死亡等心理特征。過多的精神壓力會引起神經內分泌系統的功能紊亂,對其極為不利,我們應針對不同的心理狀態采取相應的健康教育方式,幫助他們正確認識與對待自己的疾病,在治療上應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盡快控制病情緩解癥狀,使患者獲得安全感,同時要做好保護性治療。病情控制后,對其進行精神支持療法、放松療法、行為療法等心理干預,注意說話的藝術性,語言要通俗易懂、態度誠懇,使患者處于最佳的接受狀態。鼓勵患者提出自己的問題,并予以耐心解答,做一個很好的傾聽者,在交流中與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增加其治療信心。
1.2.7安全防護加強護士的責任感,評估易跌倒人群。患者入院后護士應對其進行跌倒危險性評估,篩選出高危跌倒患者。在病床上貼一醒目標志,使其家屬及所有醫務人員都知道并及時予以協助或提醒。
二、結果
本組無一例發生護理并發癥,患者情緒穩定,積極配合治療、護理。
三、護理體會
近日衛生部辦公廳《關于加強醫院臨床護理工作的通知》,提出夯實基礎護理、提高護理質量等多項舉措,要求醫院把時間還給護士,把護士還給患者。護士對住院患者履行的護理職責包括,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和病情變化;正確實施治療、用藥和護理措施并觀察了解患者的反應;對不能自理或只能部分自理的患者提供生活護理和幫助,為患者提供康復和健康指導等。
我國正在進入老年社會,老年患者逐年增加,老年患者往往病程長,并且是多系統患病,很多患者更是長期住院,因此對護士的要求不僅需要掌握豐富的內科綜合系統理論知識和臨床經驗,更要針對老年患者不同的生理、心理和社會生活狀態提供細心周密的護理,充分體現老年內科患者基礎護理的特色。
【參考文獻】
[1]陳小芹.淺談糖尿病的健康教育[J].現代醫藥衛生,2009,25(13):2063.
[關鍵詞]心血管內科病人;安全教育;安全管理
隨著醫療水平的不斷提升,廣大患者對護理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患者滿意度已經成為醫護人員研究的重點課題[1]。有學者指出[2],在護理過程中強化安全管理,能夠顯著減少不良事件的發生,利于提升護理質量的提升。該選取2012年5月—2015年5月該院收治的84例心血管內科患者,作為探討強化安全教育對心血管內科病人護理安全管理的影響的研究對象,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該組84例研究資料均為該院2012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心血管內科患者,根據護理方式,將所有的患者分為對照組(42例)和觀察組(42例)。其中,20例患者為高血壓Ⅲ級高危,24例患者為不穩定型心絞痛,4例患者為下肢靜脈栓塞,18例患者為急性心肌梗死,18例患者為心律失常。所有患者學歷水平均是初中及以上。對照組中,男性患者有26例,女性患者有16例,患者年齡為61~79歲,平均年齡(71.3±6.5)歲。觀察組中,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分別為25例、17例,患者年齡62~80歲,平均年齡(71.5±6.7)歲。在性別、年齡、學歷等一般資料方面,兩組患者具有均衡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對比。
1.2方法
對照組:在患者入院時,醫護人員就為患者實施整體護理,同時結合護理程序,對患者的安全危險因素進行評估,在患者住院期間,為患者制定相應的健康教育方案[3]。觀察組:觀察組患者在常規健康教育的基礎上強化安全教育,并結合患者的情況,及時對安全教育計劃進行整改。具體操作如下:首先,醫護人員對相關危險因素和患者對疾病的認知水平進行評估。其次,強化安全知識教育,醫護人員在患者入院后立刻給予患者常規護理措施,并結合常見的疾病制定相應的護理方案,并針對護理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發現安全隱患,同時給予相應的解決措施。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醫護人員再次對患者存在的安全隱患給予評估,收集患者的基本資料,掌握患者的病史、家庭情況以及心理狀況等[4-5]。此外,醫護人員需要向患者發放相關的安全治療,指導患者掌握臨床癥狀的識別方法和相應的自救方法。
1.3效果判斷標準
該院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對患者安全知識掌握程度和護理滿意度進行統計。其中安全知識掌握程度評價標準:基本掌握:分數高于80分;部分掌握:分數在60~80分范圍內;未掌握:分數低于60分。護理滿意程度評價標準:滿意:評分高于90分;一般:評分在60~90分范圍內;不滿意:評分低于60分。
1.4統計方法
用統計學軟件SPSS14.0對該研究所統計數據進行分析,數據資料的表述形式如下:正態計數資料(%)率;檢驗方法如下:正態計數資料χ2檢驗。統計值有統計學差異的判定標準參照P≤0.05。
2結果
2.1兩組患者對安全知識的掌握情況
對照組患者和觀察組患者安全知識總掌握率分別為76.19%、92.86%,兩組數據經過對比,發現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程度
對照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為71.43%,觀察組患者對護理服務的總滿意率為90.48%,對兩組數據進行對比,差異較大,經統計學分析,具有可比性(P<0.05)。
3討論
心血管內科疾病患者普遍存在缺氧、低血壓、心肌缺血等不良反應,部分患者病情嚴重,給患者生命安全帶來較大的威脅[6]。該院此次收治的患者均是老年心血管內科患者,對照組患者采用的是常規的健康教育,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強化安全教育。其中,觀察組患者對安全知識的掌握度明顯要優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安全知識總掌握率為92.86%,對照組患者總掌握率為76.19%,兩組數據差異較大,具有可比性,這表明強化安全教育能夠讓患者掌握更多的安全知識,提高自我保健意識。觀察組患者和對照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分別為90.48%、71.43%,比較兩組數據,差異明顯,經統計學分析,具有可比性,這提示強化安全教育能夠提高護理質量,提高患者對護理服務的評價,減少醫療糾紛的發生。強化安全教育對心血管內科護理安全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中具體優勢有:①能夠加強患者的安全意識。Spearman等指出[7-9],患者的知識水平和信念水平與患者的生活質量有著直接的聯系。醫護人員只有在患者的密切配合下,才能順利展開護理工作,而患者對疾病的認識程度、應對疾病的能力、接聽和社會支持度等都會對遵醫行為產生一定的影響。如果患者出現不配合的現象,那么就有可能產生人為的不安全的護理,進而引發不良安全事件。所以醫護人員在患者入院時,就應該對患者實施危險因素評估,讓患者充分認識到安全隱患對康復造成的不良影響,提高患者的護理依從性。②利于患者掌握相應的安全防范措施。醫護人員需要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為患者講解安全防范措施,讓患者在較短時間內掌握安全知識,同時制定的安全隱患預防措施必須要具有較強的可行性,讓患者能夠學以致用。③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醫護人員通過實施自我管理教育,保證患者的健康狀況維持在良好的狀態下,患者一旦出現危機狀況能夠立刻采取自救措施,為醫護人員搶救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心血管內科疾病患者出院后還存在較長的康復期,患者很容易產生不穩定型心絞痛、心肌梗死等嚴重的并發癥,需要家屬精心照顧和心理護理[10]。安全教育能夠讓患者及家屬掌握疾病的發病機制及預防措施,并且能夠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家庭護理中,減少安全隱患的發生,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指標。綜上所述,針對心血管內科患者,強化安全教育,能夠增強患者自我保健意識,改善患者生活指標,促進患者痊愈,值得臨床借鑒。
[參考文獻]
[1]張迎紅,程紅,路蘭,等.醫務社會工作者對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護理知識的了解及培訓需求的質性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4,30(14):26-28.
[2]王學會.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治療后護理滿意度調查分析[J].齊魯護理雜志,2013,19(13):64-65.
[3]王琳.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護理措施以及護理效果[J].大家健康,2015,9(9下旬版):215.
[4]張世琴.心血管疾病的誘因與內科護理效果觀察[J].環球中醫藥,2013,6(z1):217-218.
[5]岳春艷.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護理措施以及護理效果[J].中國保健營養,2013,23(2上旬刊):793.
[6]劉彩云,呂廣華.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護理措施與護理效果[J].大家健康,2013,29(11中旬版):172-172.
[7]王素玲.健康教育在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4,22(8):152-153.
[8]RavindraMP,AachuA,AnoopM,etal.Population-basedin-terventionforcardiovasculardiseasesrelatedknowledgeandbehavioursinAsianIndianwomen[J].IndianHeartJ,2013,65(1):40-47.
[9]HiaheimLL,OlsenI,RnningenKS.Oralinfection,regularalcoholdrinkingpattern,andmyocardialinfarction[J].MedHypotheses.2012,79(6):725-730.
關鍵詞:神經內科;跌倒;原因;對策
中圖分類號:R473.7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37-0167-02
一、引言
神經內科病人大多以年老體弱、意識障礙和感覺、運動、認識障礙為特點,極易發生跌倒。導致骨折、肌肉損傷、腦出血、甚至危及生命等嚴重不良后果,造成醫患糾紛的主要原因,影響醫院的信譽度,也給病人及家庭造成負擔。神經內科自2011年1月~2012年1月對住院患者發生跌倒的危險因素進行科學評估,并制定了相應的護理措施,大大降低了跌倒發生率,提高護理質量。現報告如下。
二、臨床資料
本組患者719例,其中男性397例,女性322例,年齡46~85歲,平均年齡65.5歲。其中急性腦梗塞324例,腦出血142例,血管性眩暈73例,運動神經元病41例,帕金森58例,短暫性腦缺血發作40例,癲癇26例,病毒性腦炎15例。
三、跌倒的原因分析
1.患者因素。(1)年齡因素:神經內科病人老齡化,研究發現,65歲以上住院老人跌倒危險性增減,其后跌倒危險是伴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長,80歲以上的住院老人呈高度跌倒危險[1]。老年人中樞神經系統和周圍神經系統的控制能力下降,所患疾病大多與思維、行走步態有關,表現為反應遲鈍,步態不穩,出現感覺障礙,易發生跌倒。隨著年齡的增長機體各器官功能逐漸減退,視覺、本體感覺和前庭感覺功能減退,易發生跌倒。(2)心理因素:許多老年患者高估自己的能力,不愿讓人幫助;有的患者有內疚感,覺得自己患病拖累了家人,特別是長期患病的病人,尤其是夜間,不讓留陪護或不忍心叫起陪護,自己下床因出現體力不支而跌倒,因此夜間是發生跌倒的高峰;另外,焦慮、抑郁及挫折感,使患者降低了對周圍人、自己、環境的注意力。(3)疾病因素:疾病因素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癡呆、帕金森病、腦卒中、小腦疾病、外周神經病等,會影響腦部血流的灌注及氧供應及機體的平衡功能。神經內科部分病人合并多種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等,不同疾病均會增加跌倒的危險因素。
2.護士因素。護士人力資源缺乏,部分護理人員年資低、知識老化,防范意識及知識薄弱,沒有做好患者跌倒危險因素評估,從而不能對患者及家屬進行相應的指導。護士巡視病人不夠,未及時發現及解除安全隱患,床頭無“防跌倒”警示牌,未根據病情留陪護或過度依賴陪護,患者、陪護、衛生員跌倒安全教育指導監督不到位,導致過于自信、放手、地面潮濕而跌倒等[2]。
3.家屬因素。家屬認識能力不足或缺乏。在護士評估到患者有跌倒的危險因素后,告知家屬留有陪護時,家屬過高的估計病人的能力,拒絕陪護。病房條件差,也是家屬不愿陪護的原因。教給家屬安全防范措施,如床檔的使用方法,患者家屬自以為這個用不著。
4.環境因素。病房燈光不足或無夜光燈;地面不平、太滑或者有積水;通道有障礙物;病房家具有棱角;樓梯過陡、過滑,沒有安全扶手;病床高度不合適,無床檔,無呼叫器;床椅不穩;浴室、廁所未安裝防滑墊和扶手。
5.藥物因素。很多藥物明確規定高空作業者慎用,其實是藥物影響平衡、視覺、精神、血壓等,增加跌倒的發生率。
四、護理對策
1.對于病人和家屬。健康教育是有效降低跌倒發生的措施,向病人及家屬提供相關健康教育知識,提高對跌倒的重視,要因人而異,教育多樣化。對反應遲鈍、記憶力減退、視力較差、聽力下降的病人,利用床頭交接班,護理治療時重復多次教育,在走廊發現患者步態不穩,及時給予扶助,對不安全因素的認識和預防,重要的注意事項及時予以書面告知,護士與家屬雙簽名,以示告知;對久病臥床及服用降壓藥的患者,教會3步起床法[3]:即醒后30秒再起床,起床后30秒再站立,站立后30秒再行走,以防止性低血壓暈厥的發生。教育無陪護患者有需要幫助時,不要怕麻煩,避免過高估計自己的能力而發生跌倒。
2.對于護士。加強護士安全防范教育及培訓,護士是預防患者跌倒工作中最重要的人員[4]。所以護士要學好防跌倒知識,樹立防跌倒意識,并通過真實事例敲響警鐘。多關心和尊重患者,熱情主動,與患者及家屬建立良好關系,使他們相信護士,聽從指導。針對高危因素的老年患者,每位護理人員要心中有數,協助患者做好生活護理。護士還要尊重陪護的勞動,積極給予表揚和鼓勵,使其配合護士做好安全工作。
3.對于環境因素。引導病人熟悉病區環境,對不安全地帶進行重點說明;日間光線充足,夜間設置腳燈,保持病房、走廊、廁所地面干燥,地面濕、滑時出示“小心滑倒”警示牌。及時清理病人身邊的雜物,呼叫器設置在合適位置,病人經常使用的物品放在隨手可得到的距離內;同時囑咐病人穿穩定性好且防滑的鞋子。其他安全檢查:床有護欄,床腳輪要有良好的制動功能,廁所設有緊急呼叫,安裝防滑墊和扶手。改善病房環境,病室整潔,安靜,開水、熱水、冷水保證到位,讓患者及家屬用起來方便。
4.跌倒高危評估,評估住院患者的跌倒高危險性被認為是預防跌倒的有效和必要的對策。通過對年齡、活動能力、溝通能力、意識、感官、不太平衡、眩暈、有無跌倒病史、是否服用鎮靜劑、抗精神藥等特殊藥物、有無照顧及睡眠型態等幾個方面來細化評估[5]。對有跌倒危險的患者進行重點護理管理,:(1)在患者床頭掛“防跌倒”警示牌,嚴格交接班。我院采用紅底白字的標示。(2)對有跌倒病史的患者在詳細詢問后,重點預防,必要時專人陪護。
五、結語
跌倒是一種社會流行病,是環境、生理、病理和心理等因素的綜合作用的結果。通過分析神經內科病人發生意外跌倒的原因,完善住院患者跌倒危險因素的評估和護理措施,大大降低了住院患者意外跌倒的發生率。
參考文獻:
[1]肖春梅,周巨林,李陽,等.老年人跌倒的危險因素研究[J].中國臨床康復,2002,6(7):1014.
[2]張建華.老年人護理安全現狀調查與分析[J].護理管理雜志,2007,7(7):12-13.
[3]劉家琦,李鳳鳴.實用眼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824.
【摘要】目的:進一步研究內分泌科護士糖尿病護理存在的問題、影響因素,從而提出應對措施,為臨床護理工作的開展提供參考依據。方法:對2011年1月-2012年1月我院內分泌科護理人員的護理工作進行詳細研究,對護理人員的護理工作進行抽查。結果:護理人員缺乏糖尿病相關知識,專業護理技能不規范,尤其是在實施糖尿病患者運動與飲食對策、降糖藥用藥指導、注射胰島素、監測血糖、健康教育等方面未能正確執行。結論:在對內分泌科護士糖尿病護理問題進行詳細研究的基礎上,針對性的提高糖尿病護理人員的知識水平與操作技能,才能全面提高護理質量,為患者提供滿意服務。
【關鍵詞】分泌科;糖尿病護理;護士;問題與對策
糖尿病是一種內分泌異常代謝的終身性疾病,無法徹底根治,只能通過藥物治療控制病情的發展[1]。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們飲食結構的變化,近年來,糖尿病在我國的發病率呈現上升趨勢,嚴重威脅著人們的生活質量與生命安全[2]。治療糖尿病會涉及到多方面、多學科的知識,護理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著疾病的進一步發展,因此,對于護理人員的要求標準較高。內分泌科護理人員的護理質量,是糖尿病臨床防治工作開展的重點。為了進一步研究內分泌科護士糖尿病護理存在的問題、影響因素,從而提出應對措施,為臨床護理工作的開展提供參考依據,筆者對2011年1月-2012年1月我院內分泌科護理人員的護理工作進行詳細研究,研究結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對2011年1月-2012年1月我院內分泌科護理人員的護理工作進行詳細研究,對護理人員的護理工作進行抽查。
1.2 方法
有專門的負責人員深入內分泌科,抽查護理人員的護理工作。采用查看、觀察、詢問等方式,對護理人員糖尿病護理工作進行詳細檢查,與此同時,做好相關記錄,歸納、總結內分泌科護士糖尿病護理存在的問題及影響因素。
2 結果
通過調查發現,大多數護理人員在糖尿病護理中存在一定問題:護理人員缺乏糖尿病相關知識,專業護理技能不規范,尤其是在實施糖尿病患者運動與飲食對策、降糖藥用藥指導、注射胰島素、監測血糖、健康教育等方面未能正確執行。
3 討論
通過本文研究發現,內分泌科護理人員在進行糖尿病護理的過程中,缺乏全面的糖尿病知識、缺乏臨床操作的標準性與規范性,沒有真正將"健康教育"工作開展到位。由于缺乏一定的工作積極性與工作責任心,導致例臨床護理中存在各種安全隱患。針對安全隱患的存在,必須找到相應解決措施,有的放矢,提高護理質量:
3.1 加強護理人員糖尿病相關知識、技能培訓
加強內分泌科護理人員糖尿病相關知識的培訓,針對糖尿病的護理流程以及實際情況,給予他們完善的、合理的教學培訓計劃。具體培訓內容應該分為以下幾部分[3]:糖尿病的臨床診斷、分型,正確使用口服降糖藥,正確檢測糖尿病患者生命體征,正確使用胰島素以及相應并發癥的處理。一般通過大課堂的形式,進行理論知識的培訓學習。在培訓操作技能時,必須深入到臨床實踐中去,通過"親身示范""傳幫帶"教學方式,真正在實踐中提高護理人員的操作技能,更好的將理論知識用于實踐,在實踐中總結合理經驗與心得。為了更好的提高護理人員的護理技能,成立相應的"糖尿病護理小組",結合排班情況以及護理人員的水平、資歷等進行合理分組,并設置負責人。加強小組之間的學習、培訓、交流,發現問題、共同討論、共同解決。充分調動護理人員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全面提高護理人員的護理水平。
3.2 嚴格護理流程的制定與實施
糖尿病護理工作復雜、流程較多,因此,要想全面提高護理質量,不僅要提高護理人員的理論知識與操作技能,還需要嚴格操作流程,從根本上保證護理的規范性。結合內分泌科的實際情況以及患者需求,制定各種護理操作流程。比如,處理低血糖操作流程,檢測血糖操作流程,檢測尿糖操作流程,胰島素注射操作流程,操作胰島素泵流程,操作動態血糖儀流程等。制定相應的護理工作流程,與此同時,加強護理人員的學習、實施,全面提高護理人員的護理規范性,降低護理差錯,全面提高護理質量。
3.3 加強合理用藥指導
在治療糖尿病過程中,合理用藥非常關鍵。在遵醫囑的同時[4],護理人員正確指導患者服用降糖藥物。與此同時看,將藥物的治療效果、名稱、作用機理、使用方法以及副作用向患者詳細介紹,通過告知藥物副作用的處理方式,讓患者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服用降糖藥的時間,對于血糖控制有重要意義。護理人員在發放藥物時,務必叮囑患者的服藥時間,哪類藥物需要餐前服用,哪類藥物需要餐中服用,哪類藥物需要餐后服用,正確指導患者用藥。另外,在注射胰島素時,必須叮囑患者注意事項,比如說,低血糖反應的表現、原因、如何預防以及進餐時間等等。提高患者對疾病知識的掌握,全面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提高臨床治療效果。
3.4 加強護理人員的道德水平建設
護理人員的護理責任心、積極性,對于護理工作的提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日常護理工作中,應該定期開展護理人員的醫生、醫德建設,提高護理責任感,提高護理人員的敬業精神,以積極向上的態度、熱情飽滿的精神投入到臨床護理中去。真正實踐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理念,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全面提高臨床護理質量與患者滿意度。
綜上所述,在對內分泌科護士糖尿病護理問題進行詳細研究的基礎上,針對性的提高糖尿病護理人員的知識水平與操作技能,才能全面提高護理質量,為患者提供滿意服務。
參考文獻
[1] 陳非,姬秋和,張南雁.非專科醫師在應用胰島素中的問題與思考[J].現代醫藥衛,2011,21(12):1527-1528.
[2] 朱新青,陳照坤,梁雁芳.臨床護理質量控制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護理管理,2010,6(9):32-33.
關鍵詞 品管圈;神經內科;優質護理服務
一般情況下,品管圈在醫院的護理活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品管圈的實際應用可以使得護理人員之間實現良好互動,從而取長補短,齊心協力,對于做好醫院的護理工作,造福廣大患者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對于醫院的優質護理服務來說,品管圈的作用更是不可或缺的。本文為了進一步更加深入地分析和探討品管圈活動對提升神經內科病房優質護理質量的影響,在我神經內科開展為期5個月的品管圈優質護理服務,然后對該活動開展前后患者對護理的滿意程度以及護理人員不同項目的考核優秀率進行對比分析,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做好組建圈子工作:首先,我們要鼓勵本醫院神經內科的相關護理人員主動參加組建圈子的工作,尤其是對于護士長和骨干護士來說,要鼓勵他們進行自我推薦,在全科室形成組建圈子的熱潮。通常情況下,品管圈的人數要在6~8人左右為宜。其次,要切實做好相應職責的劃分以及制度的建設工作,具體來講就是要在每一個品管圈里面設置1名圈長,全面負責相關工作,同時設置記錄員和輔導員各1名。然后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制定考勤制度、獎懲制度等。最后在制度的規范下明確圈長、輔導員、記錄員各自的職責。第三,嚴格按照科學、合理的步驟開展品管圈活動,一般情況下,品管圈活動的基本步驟如下:①確定一個合適的主題;②制定周密詳細的活動實施方案;③開展實地調研,全面摸清主題的相關工作情況;④根據實際情況設定一個科學、合理的目標,并將其進行量化;⑤從多個角度對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的剖析;⑥針對相關的問題,積極尋找和詳細制定解決問題的具體對策;⑦對相關對策的執行情況進行監督,同時對相關的措施進行改革和完善。
觀察指標:本次研究主要是對該活動開展前后患者對護理的滿意程度以及護理人員不同項目考核的優秀率進行對比分析。其中不同項目的考核分數達到90分為優秀,本次參與調查的護理人員是50人。其中患者對護理的滿意程度分櫸淺B意、滿意和不滿意3個等級,總滿意率為非常滿意率和滿意率之和。本次參加調查的患者90例。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3.0軟件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使用率(%)表示,采用x2檢驗,P
結果
活動開展前后不同項目的考核優秀率比較:品管圈活動開展以后,本院神經內科的護理人員在基礎護理、專業護理以及健康教育方面的考核優秀率明顯大于活動開展之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活動開展前后患者對護理的滿意程度:比較品管圈活動開展之前,患者對護理的總滿意率85.56%;品管圈活動開展之后,患者對護理的總滿意率98.89%。品管圈活動開展之后患者對護理的滿意程度明顯優于活動開展之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討論
品管圈是一種非常先進的程序性思維方式,它可以將一個團隊中的集體智慧淋漓盡致地發揮出來。對于醫院神經內科的護理服務,品管圈的應用可以幫助我們對護理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進而找出解決這些問題的答案,真正提高護理服務質量。
對于醫院神經內科的護理人員來說,她們往往要承擔很多的護理任務,面臨的工作壓力比較大,這樣會使得護理人員的護理服務質量得不到有效保證,不利于醫護關系的良好發展。然而品管圈的應用可以使得護理人員對護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的了解,從而可以更加有的放矢地提高自我的護理水平。另外,品管圈的應用還可以促進不同的護理人員之間的交流與溝通,這樣有利于她們取長補短,還能夠增強她們對護理工作的信心和興趣。這無論是對于她們個人的發展,還是對于醫院神經內科護理服務水平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幫助作用。
課程
授課類型
學時
任課教師
內科護理
理論
2
專業班級
授課日期、節次
一、教學課題:
第1章 緒論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認知目標:
1.解釋內科護理的基本概念。
2.描述內科護理學的常規護理。
3. 掌握內科疾病的分期護理和分級護理。
(二)能力培養目標:
能對病人進行合理的整體護理。
(三)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期望通過本次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目標地完成整理護理學習。同時認識到良好護患關系的建立是從愛與關懷開始的,進而培養學生關愛病人的品德。教會病人自我日常護理。樹立以職業技能培養為目標的價值觀。
三、教學分析:
(一)教材分析:
科學出版社《內科護理》教材緊扣護理專業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及考試大綱。針對當前初中起點學生的生源狀況和身心特點。①突出“三基”, 即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②體現“三性”,即針對性、適用性、實用性。表現形式符合中職學生的認知規律,章節前有典型病例,文中有重點提示,章后有復習思考題,以便于學生把握學習的重點和難點。
(二)學情分析:
本次授課的對象為本校本護班三年級的學生,該批學生對學習醫學知識興趣濃厚,求知欲強,此前她們已經學習了人體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藥理學等基礎課,也已經接觸了部分診斷學以及基礎護理學知識,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專業基礎和自主學習能力,但學生很難將各門課聯系起來,存在脫節現象,知識融合的能力有待提高,還未形成正確的臨床思維模式。
四、重點、難點:
重點:健康、護理、內科護理概念、內科護理學的常規護理、內科疾病的分期護理
難點:運用現代護理理論及人的基本需要層次論解決學習和臨床護理中的實際問題
五、設計思想(教法學法):
教法:問題探究教學法
學法:理解記憶法
六、教學資源:
病例,圖片,多媒體資料
七、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時間
【復習舊課】
健康是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適應的完好狀態,而不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
【導入新課、展示目標】
例舉醫院現狀,學生自身就診經歷,來引出臨床、臨床護理、內科護理等概念,提出重要性
【講授新課】
一、內科護理學范圍、內容
內科護理是認識和研究內科疾病病人的生物、心理、社會等方面的特點,按照護理程序,實施疾病的預防和治療,以減輕痛苦、促進康復,增進健康的一門臨床護理學科
內科護理建立在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和人文社會科學基礎之上,是臨床護理中的綜合學科,涉及范圍廣,內容豐富
二、內科護理學的常規護理
安置新病人
遵醫囑進行等級護理
實施整體護理
密切觀察病期變化
注重生活護理
做好藥物治療的護理
積極對癥護理
配合各種檢查及特殊治療的護理
避免院內感染
正確進行健康指導
三、內科疾病的分期護理和分級護理
疾病的分期護理
急性病期
慢性病期
康復期
疾病的分級護理
特級護理
一級護理
二級護理
三級護理
四、內科護理的學習目的與方法
n 多觀察
n 勤思考
n 多請教
n 重理解
n 積極討論
n 做好筆記
【小結】
護理專業的學生將來要很好地完成上述角色任務,就必須努力學習內科護理,樹立“以人的健康為中心”的護理理念,掌握內科護理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學習、工作態度,能運用護理程序對內科常見病、多發病病人進行整體護理,為服務對象提供減輕痛苦、促進康復、預防疾病、保持健康的服務
【達標檢測】
【布置作業】
指導學生回憶前期學科所講的健康概念
啟發學生回憶自身就醫經歷,引出臨床及臨床內科等概念
進行目標展示
講解概念
歸納總結,介紹內科護理學的內容,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這門學科所學范圍
精選病例,激發興趣
精講點撥,舉例說明
采用情境模擬教學法,
同時給予學習方法的指導
組織學生分組討論護理常見問題
歸納總結:
組織學生復習基礎護理知識
歸納總結重點:
再次返回病例:
解決病人的問題
提出學習本學科的期許
引導學生分析、討論,制定護理措施
圍繞教學目標設計幾個問題
啟發學生分析、討論、應答。
預習呼吸系統的解剖和生理功能
回憶、回答健康的概念
回憶自身就醫過程,理解內科護理的重要地位
理解
記憶
整體把握學習梗概
進入情境,體會內科護理的每一步驟的護理要點,掌握重要內容
討論熱點問題及個人困惑
復習基礎護理知識
掌握學習方法
以病例說明的方式總結本節要點
回答問題
5
5
10
15
15
15
[關鍵詞]病例討論; 內科護理; 教學
[中圖分類號] R473.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5-0515(2010)-10-179-01
我國護理職業教育模式長期以培養知識技能型人才為目標,強調知識及技能的傳授,而對實踐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創新能力等方面培養不夠,缺乏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行動導向教學強調學生是教學的中心,教師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組織者和咨詢者,學生作為行動個體,可以獨立自主地選擇行動目標、手段和方法,并通過實踐,掌握專業知識,獲取職業能力。病例討論是行動導向教學方法之一,在內科護理教學中合理運用,可以提高學生綜合職業能力。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將我校2008級4個班248名學生實施病例討論教學,根據教學需要選擇臨床病例,這些病例都來自臨床比較典型,和內科護理知識能夠緊密結合在一起,目的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1.2 方法
每一系統疾病護理上完以后,準備五個病例,提出相關護理問題,要求學生不滿足于病例提供的一般資料,需要課前查閱文獻,收集相關資料,系統分析。課堂討論時,將每班分為5個組,每組10人左右,每組選一小組長,對五個病例提出的相關問題進行思考,小組成員各抒已見,共同協助完成答案,課堂展示時隨機抽簽,抽中哪一病例即展示該病例的護理方法,由該組代表上臺展示。每組結束后當場進行評論展示效果,該組成員需回答臺下其他學生組成員提出的問題,該組成員可對展示內容作適當補充。隨后老師進行總結。給以評價并進行正確全面的分析講解,根據小組表現,各小組長對其它組進行評分,結合老師評分,算出每組成績。具體評分內容有以下幾條:語言表達是否清晰流暢、普通話是否標準、小組成員是否團結合作、護理措施是否正確全面、提問是否有得當、回答問題是否正確等。討論結束后每個學生根據課堂討論內容,寫出病例分析報告,以加深印象,進一步鞏固理論知識。
2 結果
2.1完成病例討論36學時,大部分學生都積極爭取上臺展示,結業考試內科成績優良率達45%,及格率達93%。
2.2通過病例討論,學生學會收集資料,進一步鞏固了相關知識,了解護理新進展,提高了自已的溝通及表達能力,開始展示時,部分學生緊張,說話不流暢,表達不清楚,通過多次病例討論,學生自信心增加,表達能力、團結協作能力大大提高。學生對護理技能提高、教學方法等認同度為87%。
3 討論
3.1傳統的教學方法,以教師講授為主,局限于知識掌握的考核,無法考核學生掌握綜合職業能力的程度,行動導向教學,考核內容包括了關鍵能力部分,如計劃、決策能力等。以教師為主的授課,大部分職院學生感到沒興趣,缺自信,教師也感到困惑,教什么?如何教?以學生為主的授課,可以有效的解決這此問題。病例討論教學是行動導向教學之一,適當運用內科護理教學中可取得良好教學效果。
3.2綜合職業能力包括方法能力、學習能力和溝通能力,實踐證明,病例討論教學,激發了學生學習主動性、積極性,激活了課堂氣氛,提高了學習的趣味性、參與性,擴展了學習的時間與空間,提高了學習效果、教學質量,培養了學生自學能力,培養了學生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與創新精神[1],同時增強了團隊合作精神,提高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及溝通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綜合職業能力。
摘要目的:提高高職護理專業《內科護理》課程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方法:選取2011級護理專業二年級2個班的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其中1個班作為傳統班實施傳統教學法,另1個班作為教改班實施基于工作過程的項目教學法。結果:教改班學生內科護理課程總評成績優于傳統班,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基于工作過程的高職《內科護理》課程教學改革,能提高教學效果和學生職業能力。
關鍵詞 :工作過程;內科護理;教學改革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8.075
課程建設與改革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也是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教學是以工作任務及工作過程為依據,選取多個學習性工作任務或項目作為教學內容的載體,以崗位任務的完成過程為線索貫穿整個教學活動,達到學習領域與工作領域、學習過程與工作過程、學習任務與工作任務一致[1]。目前,基于工作過程的項目教學法備受推崇[2],其核心是確立適切的課程開發理念,科學的進行課程內容選擇與重構[3],實現了“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和實習教學一體化”。《內科護理》是高職高專護理專業的一門核心課程,筆者以《內科護理》課程為例,把護理工作過程融入到課程建設中,對課程進行了教學改革,并以2011級護理班級為試點,取得較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選取我院2011級護理專業2個班97名學生為研究對象,均為女生,年齡20~22歲。2個班的學生均為全國普通高考統一招生入學的3年制護理專業二年級學生。將2011級護理2班49名學生作為教改班;將2011級護理3班48名學生作為傳統班。兩組學生性別、年齡、成績等方面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傳統班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即理論講授加技能訓練。教改班采用“理論實踐實習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即按照內科病人臨床護理工作過程(入院護理、住院護理、出院護理)進行教學。教材均為萬曉燕主編的《內科護理技術》,兩班任課教師、所用教材、教學參考書、課程標準均相同。
1.2.1課程目標的制定根據護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崗位需求,內科護理課程組教師多次討論,并廣泛征求醫院護理專家的意見,按內科護理崗位職業要求,對內科護理工作任務與職業能力進行分析,以國家護士職業資格認證考試為依據,確定了本課程的培養目標。(1)知識目標。①知道內科常見疾病的主要發病因素、主要的病理過程和相關的解剖知識。②知道內科常見疾病護理評估的內容、主要護理問題、理解護理措施制定方法和實施原則。③知道內科常見疾病健康教育的內容和方法,并能通過執業護士上崗證的考核。(2)技能目標。①具備以護理程序為框架,以評估、診斷、計劃、實施和評價為主線,為病人實施整體護理的能力。②具有實施常用內科護理操作技術、常用檢查配合、診療器械的應用能力。③學會觀察內科病人的癥狀、體征,識別病情變化,對危重病人做出應急處理的能力。④能運用人際溝通技巧,協助和指導病人進行自我保健并開展健康教育的能力。⑤具備發現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創新意識。(3)綜合素質目標。①熱愛護理專業及護理工作,具有高尚的情操和奉獻精神。②具備良好的工作習慣、嚴謹求實的工作態度,對病人具有高度的愛心、細心、耐心與責任心。③具有勇于探索、自強不息的精神。④具有團結協作的團隊精神。
1.2.2課程內容的開發根據《內科護理》課程建設領導小組及臨床護理專家意見,本課程組緊密圍繞護理工作崗位需要和護士職業標準,充分遵循“必需”“夠用”“針對性”“科學性”“實用性”的原則,組織課程骨干教師(包括兼職教師)以此為依據編寫了《內科護理》課程標準,明確了應調整、更新的課程內容。課程內容突出常見病護理能力的培養和良好職業素質的養成,將課程之間重復的內容、陳舊的內容進行慎重的調整。將常見內科疾病按系統分為9個學習情境,如學習情境一為呼吸系統疾病;學習情境二為循環系統疾病等。而每一個具體疾病病人的護理設計成典型護理工作任務,每一個典型病例護理工作任務均按病人臨床護理工作過程(入院護理、住院護理、出院護理)組織教學。《內科護理》課程內容開發見圖1。
1.2.3教學方案的設計采用基于內科護理職業崗位工作過程的項目任務為驅動,以能力為本位,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按臨床護理工作過程(入院護理、住院護理、出院護理)完成教學。在教學中,選擇典型的教學病例為載體,按照臨床實際護理工作過程為邏輯順序進行組織:先給一個完整的教學病例,然后對該病例展開討論,某病是什么?什么原因會導致某病?為什么會發生某病?回答這3個問題就知道了疾病的概念、病因及發病機制。然后按照內科病人住院護理工作過程完成入院護理、住院護理、出院護理。在病例的穿插引導下,與工作過程完全一致的完成了完整的護理程序5個步驟,達到了教學和臨床實際的緊密銜接,力爭教學和臨床零距離。教學內容組織形式與相應知識技能關系見圖2。
1.2.4教學方法的實施以項目教學法為主,輔助其他教學方法。項目教學法具體實施步驟概括如下:(1)布置任務。上課前將項目任務布置給學生,讓他們準備,指導學生查閱資料或到醫院收集資料。明確本次任務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素質目標。(2)學生分組。6~8人一組,組長1名,根據所給的項目任務進行知識和技能準備,教師指導、監督并糾偏。(3)課堂展示。以小組為團隊,小組成員自行分配角色,按照護理程序,對病人入院護理、住院護理和出院護理過程中,演示案例中基于工作過程的各項任務。(4)評價考核。師生共同評價項目成果以及存在的不足,引導學生分析產生不足的原因并找出改進對策。其他輔助教學方法有:(1)講授法。講授法是最基本的教學方法,對重要的理論知識教學采用講授的教學方法,直接、快速、精煉地讓學生掌握,為學生在實踐中能更游刃有余的應用這些基本知識打好堅實的理論基礎。(2)病例教學法。選定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病例,進行有針對性地分析和討論,作出自己的判斷和評價。(3)情景教學法。情景教學法是將本課程的教學過程安置在一個模擬的、特定的情景場合之中。通過教師的組織、學生的演練,在仿真提煉、愉悅寬松的場景中達到教學目標,既鍛煉了學生的臨場應變、實景操作的能力,又活躍了教學氣氛,提高了教學的感染力。(4)討論法。在本課程的課堂教學中多處采用討論法,學生通過討論,進行合作學習,讓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展開學習,讓所有的人都能參與到明確的集體任務中,強調集體性任務,強調教師放權給學生。合作學習的關鍵在于小組成員之間相互依賴、相互溝通、相互合作、共同負責,從而達到共同的目標。通過開展課堂討論,培養思維表達能力,讓學生多多參與,親自動手、親自操作、激發學習興趣、促進學生主動學習。(5)體驗學習教學法。“體驗學習”意味著學生親自參與知識的建構,親歷過程并在過程中體驗知識和體驗情感。它的基本思想是: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過程并不是一個“教師傳授-學生聆聽”的傳遞活動,學生獲取知識的真實情況是學生在親自“研究”“思索”“想象”中領悟知識,學生在“探究知識”中形成個人化的理解。(6)角色扮演法。為了強化所學的知識與技能,通過角色扮演來鞏固和訓練,達到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
1.2.5課程評價的改進學生成績通過3個方面進行評定。(1)理論考核。檢測知識目標,其內容主要為國家執業護士考試和內科護理崗位所需的職業知識,占60%。(2)技能考核。檢測能力目標,其內容主要圍繞執業崗位所需的綜合實踐能力,占20%。(3)素質考核。檢測素質目標,其內容主要考核學生的學習工作態度、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團隊協作精神和愛護尊重病人的態度,占20%。成績評定等次為優、良、中、差,90~100分為優,80~89分為良,60~79分為中,<60分為差。
1.3統計學處理采用PEMS 3.1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等級資料的比較采用Wilcoxon秩和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結果(表1)
3討論
3.1教學與臨床零距離對接,提高了學生的職業能力基于工作過程的《內科護理》課程教學,將內科病人住院過程的護理工作任務轉變為學習領域的學習任務,學習任務與工作任務一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掌握技能,構建知識和形成崗位能力,提高了學生的職業能力。
3.2以學生為主體,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基于工作過程的《內科護理》課程教學,改變了傳統的以教師為主的授課方式,而是以學生為主體,解決典型病例在入院、住院、出院過程的護理問題,促進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高了護生自學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表1顯示,教改班的總評成績顯著好于傳統班(P<0.05),提示基于工作過程的《內科護理》課程改革順應了高職課程改革的要求,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成績和教學質量。
3.3培養鍛煉了教師隊伍,教師教學水平提高基于工作過程的高職課程教學模式對課程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須具備更高的職業素質[4]。教師為了實現基于工作過程的內科護理教學改革,不斷地給自己“充電”,利用假期到醫院內科頂崗鍛煉,學習武漢大學HOPE護理學院研究生課程,教師的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均得到了提高。本課程組2名教師參加全校教師講課比賽,都是使用的基于工作過程的項目教學法,分別榮獲一等獎和二等獎,逐步形成了一支教學能力強、教學效果好的教師團隊。
教學改革是個永恒的話題,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已成為高職教育課程改革的主要趨勢。內科護理教師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總結經驗,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培養臨床內科護理崗位所需的高技能護理人才。
參考文獻
[1]丁琦,汪德宏.基于工作過程的高職課程教學模式探討[J].職教論壇,2010(2):45-46.
[2]程新華.任務驅動教學法與項目教學法辨析[J].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11(1):33-34.
[3]袁忠,耿文霞.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教學內容重構[J].職業技術教育,2011,32(2):43-46.
[4]李剛.基于工作過程的高職課程教學模式的理論探討[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1(7):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