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職業教育科研課題研究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體育教育;必修課;選修課;課程設
AResearchontheCompulsoryandOptionalCoursesinCollege
andUniversityPhysicalEducation
LIBo
(CollegeofPhysicalEducation,ZhengzhouUniversity,ZhengzhouHenan,450044)
【Abstract】Thisthesis,takingthecompulsoryandoptionalcurricularprogramsinfourcollegesanduniversitiesofHenanProvinceasexamples,investigatesintothefeaturesofcurricularprogramsforsportsteachingmajorsinHenanprovince.Itputsforwardthatweshouldreducecompulsorycoursesandincreaseoptionalones.Weshouldadjustthecurrentcurricularprogramstoconformtothenationalcurricularprogram.Thethesisishopetobehelpfultothereformofrelevantcurricularprograms.
【Keywords】HenanProvince;physicaleducation;compulsorycourses;optionalcourses
一、前言
隨著我國基礎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頒布與實施,學校對體育教師的多種能力等內容重新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如何優化設置課程體系,直接關系到學校體育師資水平和學校體育的發展的提高。因此,高校體育教育專業的課程改革迫在眉睫。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以河南省4所高校(鄭州大學體育學院,洛陽師范學院體育系,南陽師范學院體育系,周口師范學院體育系)體育教育專業教學計劃中必修課與選修課設置為研究對象。
(2)研究方法:主要通過文獻資料法、比較分析法、問卷調查法、數理統計法進行研究。
三、結果與分析
(一)省內部分高校體育教育專業總學時數現狀
新《課程方案》中規定體育教育專業4年的教學總學時數控制在2600-2800學時,除了公共基礎課大約720學時按照相關規定執行外,專業課程約為1900-2100學時〔1〕。專業必修課為1126學時,占總學時數的41.3%;其中主干課程為846學時,占專業必修課75.1%;選修課總學時數約為880學時,占總學時數的32.3%;其中,分方向限選課為530學時,占總學時的19.5%;任選課學時也達到12.8%。
從表1得知,河南省4所高校體育教育專業總學時數基本控制在2600-3000學時,這與新《課程方案》規定的課程總學時數2600-2800學時大體相同。鄭州大學體育學院總學時數為2902學時,比新《課程方案》平均學時2700多了202學時,與新《課程方案》有一定的差別的。
由表2可知,有3.4%的教師同意總學時數在2400-2600學時,有69.0%的教師同意2600-2800學時,有27.6%的教師同意2800-3000學時。由此可見總學時數控制在2600-2800學時比較適宜。
(二)河南省高校體育教育專業必修課開設情況
1.公共必修課開設情況
公共必修課在國外稱為通識課程,它涉及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諸多學科,目的是造就“通識之材”,讓體育教育專業的學生知識結構綜合化〔2〕。由表3和4所院校教學計劃可知,4所高校所開設的公共必修課占總學時數的22.5%-28.8%之間,其中近一半的學時為政治理論課和思想品德課。開設學時數與新《課程方案》要求的720學時也有較大的出入。
2.專業必修課開設情況
4所高校體育教育專業專業必修課均是按照新《課程方案》的規定開設了9門主干課程,包括人體解剖學、人體生理學、體育保健學、學校體育學、體育心理學、田徑、體操、球類、武術。一些高校還開出10多門一般必修課。通過調查分析,專業必修課開設的特點為:(1)為適應當今社會教育改革的要求和提高學生教師素質的培養,增加了一些針對性較強的教育課程,如現代教育技術,體育教材教法、中學體育教法,體育教學論等;(2)為適應當今社會發展對體育人才的多方位要求,在社會體育方面還開設了體育學概論、社會體育學、體育史等;(3)為滿足體育科研方面的要求,如開設了體育科學研究與方法、體育測量與評價、體育統計學等。(4)還開設了生物科學類方面的課程,如運動生物化學,運動生物力學等。(5)開設了運動訓練方面的課程,如運動訓練學等。
從表3可知,4所高校專業必修課的學時數均高于新《課程方案》所要求的學時數,占總學時比例太大。專業知識學習過深過細,同樣存在弊端。
(三)河南省高校體育教育專業選修課的開設情況
1.限制選修課的開設情況
選修課程是對學生知識結構水平更深一步的擴充和提高。是實現培養體育教育復合型人才規格的關鍵環節,學生能夠在選修課學習的過程中形成合理的、前沿的知識結構與體系,過硬的專業技術與技能。選修課分為限制性選修課和任意選修課。
新《課程方案》把限制選修課(下轉第43頁)(上接第39頁)以模塊形式開設5個專業方向的課程:(1)體育鍛煉手段方法方向(2)社會體育方向(3)體育教學訓練方向(4)體育保健康復方向(5)民族傳統體育方向。每一個模塊為一個專業方向,學生學習后能夠掌握某一領域的專業知識,形成某一特長。
從4所院校教學計劃可知,4所高校中開設的限制選修課程大致相同,涉及面較廣泛。但其設置也存在著一些問題。4所高校中只有南陽師院體育系把限制選修課分為體育鍛煉手段方法,社會體育,體育教學訓練,體育保健康復,民族傳統體育5個專業模塊方向。其他3所院校只是將這5種模塊的課程混放在了一起,這樣的設置方式缺乏針對性、科學性,很容易使學生盲目地選課,導致所學的知識結構不合理。
2.任意選修課開設情況
新《課程方案》中課程體系更顯合理化、科學化和現代化,一個突出表現是選修課比例增大,其中任意選修課的學時增長比例較大,約占選修課總學時的40%,提供給學生們選擇課程的空間越來越大。由4所院校教學計劃可知,4所高校一共開設50多門任意選修課供學生選擇,個別院校僅開設了20多門的任意選修課。所開設的課程種類少,覆蓋領域不多,未能覆蓋體育領域各方面的知識,自然科學類、技術科學類的、體育休閑類的教學內容少或無,不能夠滿足學生自主選擇的需要。
四、結論
河南省高校體育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總學時、必修課與選修課學時,必修課與選修課的設置模式,與新《課程方案》的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建議盡量減少必修課,大幅度增開選修課,將現有課程進行適當整合、調整或壓縮,將總學時數控制在2600―2800學時,將必修課與選修課的設置規范統一,使之與新《課程方案》的相關要求更加接近。
參考文獻
關鍵詞:高等職業院校 體育教育專業 課程設置研究分析
一、前言
我國自從改革開放以后,經濟取得了飛速的發展,教育改革創新也取得了極大的進步,高等職業院校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它在培養人才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而不同的專業對于培養人才的模式也不盡相同,體育教育專業課程作為高等職業院校課程組成的一部分,在培養學生體育技能,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傳統的體育課程只是過分地關注學生的體育技能,對學生的全面素質培養卻很少關注,這樣就直接導致了學生的整體能力得不到提高。影響學生的未來發展。造成這種現象的最主要原因是我國的高等職業院校在體育課程的設置方面出現一定的問題,創新力度遠遠不夠,跟其他國家還存在一定的距離。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我國的高等職業院校體育教育專業課程設置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尤其是在體育教育專業理論的設置和體育課外活動時間的安排方面缺乏科學依據。體育課程作為培養人才的一種重要模式,其設置的合理與否會對學生的發展產生很大的影響,所以作為高等職業院校本身一定要加大對體育教育科學研究的力度,同時還要做好對體育教育的創新管理工作,指導和培養專業的體育技術人才。改革開放后,體育教育專業課程設置逐漸引起了國家教育部門的高度重視,并實施了積極改革,適應了時展的新需求。但是依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專業口徑問題,人才培養質量水平低,課程設置比較固定,教材實用性有待提高。本文將我國的高等職業院校體育教育專業課程設置與國外其他一些國家的體育專業課程設置進行比對分析,并提出相應的意見。
二、高等職業院校體育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核心理念
1.體育教育專業的概念簡析
我國改革開放之后將體育教育專業的理念定位于培養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同時體育課程的開設還要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在新時期下,我國的體育課程設置遵循了創新、發展的理念,強調了“以人為本”的重要性。在體育人才的選拔和培養上,側重于培養學生的綜合技能和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并能很好地適應體育、訓練和體育科研工作,所以體育教育專業是培養人才的基礎,也是我國的體育創新的前提。
2.體育課程的設置
高等職業院校體育專業課程的設置主要是學校將對所有安排的體育專業課程進行選定和組合,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保證體育活動的正常開展。在體育課程的設置方面一般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則就是根據學生的年級段、年齡段和身心發展特點合理安排體育課程的學時分配,發揮體育專業課程的優越性。體育課程的內容設置方面一定要按照課改的基本要求,多選擇一些新穎的、有創造力的內容,同時還要滿足學生發展的要求。課程的設置主要包括課程的結構設置和課程的內容設置兩方面。體育專業課程的設置關鍵是要看體育結構和內容設置是否合理以及能不能達到課程的預期目標,這也是我們所關注的重點問題。
三、國內外體育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特點比較分析
1.國外體育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特點研究
1.1體育教育的培養目標和學制
體育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指的是體育專業所培養人才的規格和類型,這也是培養人才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美國對體育教育的培養目標主要是注重人才培養的實用性,在體育教師的任職要求方面,教師除了要具備專業的體育技術知識外,還要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同時它們對培養目標的確定比其他國家更細致嚴格一些,不同年級、不同專業水平的教師將會被任用到不同的高等職業院校。在學制方面,學生只有通過了專業的體育課程考試才會取得體育資格證書。
1.2體育教育專業的課程結構
體育課程的結構設置合理與否會對教師的體育教學和學生的體育學習具有很大的影響,在體育課程的結構設置方面,俄羅斯主要強調的是體育專業知識的綜合性,也就是說體育課程的開設一定要全方位、多角度地與其他各專業知識相互結合。這種結構設置的最大優點是它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能力,學生可以利用其他專業的知識豐富體育課程學習,提高學習興趣,還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有針對性地選擇自己喜歡的體育專業。該課程結構與主要分為兩大板塊,第一類是有關人文、經濟、社會及自然科學的體育課程,另一類是專業的體育課程。日本在體育課程結構的設置方面主要強調的是體育課程創新,也就是體育專業課程的設立一定要緊跟時代步伐,在探索中將體育課程知識運用于體育實踐活動中去,滿足體育人才的多樣化要求。它跟俄羅斯在體育課程的設立上存在一定的相似之處,也就是強調了體育課程的綜合性,比如在體育課程中適當穿插一些社會、經濟、科學類的題材,這樣不僅保證了學生體育學習的順利進行,同時還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對于德國來說,體育教育專業課程有著悠久的歷史,其體育經驗與方法值得我國引進與借鑒,其規范性也比其他國家都更為優越。從目前德國體育教育專業課程開設的情況來看,體育討論課、選修課、學術課等開設的相對較多。
1.3體育教育專業課程的評價
以美國為例,其專業體育課程評價的主要內容包括認知、情感和身體三個方面,同時每一個方面又分為若干詳細的評價內容,并對課程的評價作出細致的分析。
2.國內體育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特點研究
我國的體育教育專業課程設置方面受傳統影響比較大,在創新方面存在很大的欠缺,只有改革開放之后體育專業課程才取得了實質性創新,并開創了復合型的體育人才培養模式。隨著改革開放的繼續深入和經濟的不斷進步與發展,體育教育專業也發生了很大的變革,課程的設立主要是朝著專業化的體育人才方向發展。這也使得體育課程的改革有了創新的發展平臺,摒棄了傳統的體育教育專業課程理念。在我國的高等職業院校體育教育專業課程結構設置方面,將體育課程結構設置主要分為必修課、選修課和實踐課三類。必修課主要是一些主干課程,其中也包括一些一般的必修課程,它是按照教育大綱的基本要求實施的,對學生的未來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選修課程主要是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選修一些輔課程,以豐富自己的知識體系。實踐課程是新時期下大綱要求的必修課程之一,它強調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對于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具有很大的幫助。我國的體育教育專業課程評價雖然大部分還是以百分制為主,但是隨著課改的要求,這種格局也在不斷被打破,百分制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局限性逐漸顯露出來。
四、適當的意見和建議
首先,在體育教育專業課程的選擇上一定要謹慎,必要的時候可以引進國外一些比較先進的體育教育經驗。同時還要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有針對性地進行選擇。其次,加大體育課程的開發與研究力度,正是基于我國的體育教育課程創新力度還遠遠不夠,所以我們應該多投入一些教育科研資金,學習國際先進的體育課程經驗。在體育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時間上要所下功夫,因為我國的高等職業院校體育課程時間設置的不夠長,缺乏一定的科學依據。
五、結束語
高等職業院校體育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對學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所以我們要不斷加大對新體育課程的研究力度,并學習國外一些比較先進的體育教育經驗,做好體育專業課程的設置工作。
參考文獻
[1]張麗娜.高等職業院校體育專業課程的研究綜述[J].湖北體育科技,2012(9).
關鍵詞:高職;課堂教學;質量評價
課堂教學是高等職業教育對學生進行知識傳授和技能訓練的主要教學組織形式,是整個教學活動的中心環節。高等職業教育的教育思想、教育觀念和人才培養目標必須通過課堂教育這一載體和途徑才能予以實施。課堂教學的效果和質量,對高等職業教育的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具有直接的決定作用。為了提高高等職業教育的教學質量,實現為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培養高技能人才的目標,必須對高等職業教育的教學質量進行全面而準確的評價。而對高等職業教育課堂教學質量的評價則是整個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評價的關鍵。這就需要我們積極構建科學的課堂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并通過對課堂教學質量的有效評價,形成課堂教學質量反饋信息,并以此調整教學進程及教學資源配置和教學服務體系,不斷改善課堂教學的效果,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保證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實現人才培養目標。
根據高等職業教育課堂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建立的原則,應對教師的教學活動、學生的學習活動、教學環境和教學效果進行全面的評價。為了保證評結論的廣泛性,對教師的教學活動分別由管理人員及同行專家和學生進行評價。由于管理人員、同行專家與學生評價的側重點不同,所以,管理人員及同行專家與學生評價應使用不同的指標體系。
一、同行、專家及管理人員對課堂教學質量的評價指標
1.教師的教學活動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導,對教師教學活動的評價是課堂教學評價的主要內容,由于參與評價的主體是教師同行、專家及教學管理人員,他們對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比較熟悉,所以評價體系應力圖對教師的教學態度、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基本素質、教學組織和教書育人等方面作出比較全面的評價。
2.學生的學習活動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課堂教學只有將教師教的過程與學生學的過程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大化。在課堂教學質量評價體系中,如果只關注教師的教學活動而忽視學生的學習活動,就無法得出全面的評價結果。因此,應將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納入課堂教學質量評價體系中,促使教師的教學積極性與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共同發揮,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3.教學環境
課堂教學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通過教師與學生兩個積極性的共同發揮來完成知識傳授和技能訓練的高級活動。然而,課堂教學的成功與否,除了具備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之外,符合教學需要的特定環境也是課堂教學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因此,在課堂教學質量進行綜合評價時,必須通過對教材、教學設施和課堂氣氛等指標的評價,將教學環境對課堂教學效果的影響列入課堂教學評價體系之中。
4.教學效果及效率
嚴格說來,一堂課的教學效果,要通過課內和課外,特別是課后學生的作業、答疑和測驗等教學環節才能完整的體現出來。但是,課堂教學作為教學的一個最小單元,其效果如何應該是評價一堂課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指標,應通過對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思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回答問題的正確性及教師完成課堂教學任務的情況對課堂教學的教學效果及效率給予評價。
二、學生對課堂教學質量的評價指標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直接受眾,課堂教學目標是否實現,最終要看學生對知識的接受和技能的熟練程度來檢驗。因而,學生在課堂教學評價過程中的作用是絕對不能忽視的。然而,站在學生的角度,它們不具備教師同行、專家和教學管理人員所具備的教育教學理論,只能通過對一堂課最直接的感受來評價課堂教學的成功與否,這就要求我們在設計課堂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時,將教師同行、專家和教學管理人員使用的評價體系與學生使用的評價體系分開設計,分別使用。才能使評價結論真正能起到課堂提高教學效果的作用。
1.教師的精神狀態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是學生關注的焦點所在。教師的精神狀態對學生的感染力往往會成為一堂課能否成功的基礎因素,教師良好的精神狀態傳遞給學生的是一種自信和飽滿的學習熱情,甚至對教學內容的可信度也會帶來影響。因而,教師的精神狀態自應作為學生對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的因素。
2.教師的管理意識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管理者,教師的管理意識首先要求教師在課堂上要關注每一位學生,教師對學生上課缺勤、睡覺、隨意走動等與課堂教學極不和諧的現象是積極引導,還是熟視無睹,也是學生評價教師課堂教學質量的有效指標。
3.教師的語言水平
課堂教學是以教師講和學生聽為主要方式的教學活動,這就需要教師具備一定的語言水平,用鄉音教學會成為教師與學生進行課堂溝通的最大障礙,不規范的語言習慣更會影響學生對知識的接受和理解。所以,教師的語言水平也應成為評價課堂教學質量的指標之一。
4.教師的知識體系
一門課程總是包含在一個專業的整個課程體系之中的知識和技能的一部分,在課堂教學中,對一門課程與其它課程之間的有機聯系的必要介紹會對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產生很大的促進作用。這就要求教師具備比較完整的知識體系,自然也應成為學生評價教師課堂教學質量的指標。
5.教師的互動意識
課堂教學的對象是學生,教師應及時掌握學生對講授內容的接受程度,以及時的師生互動啟發學生思維?!耙谎蕴谩辈焕趯W習問題的及時解決,只會造成學習問題的堆積,教師的互動意識必須成為學生衡量教師課堂教學質量的指標。
6.教師的操作技能
高等職業教育是以學生能力培養為主要目標的教育,要求教師不僅能準確地講,還應能熟練地做,如此才能既完成知識的傳授,又能促進學生技能的形成,教師的操作技能是高等職業教育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的特定指標。
7.教師的時間觀念
課堂教學是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由教師以教材為主要載體實現知識傳授和技能形成的高級活動,要求教師要合理地分配時間于整個教學過程之中,準確地把握一堂課的有效時間,使一堂課的信息量符合學生的接受能力,不負責任地推遲上課時間和喋喋不休地推遲下課時間都將對教學效果產生很大的不良影響。
8.教師的教學方法
學生所關注的課堂教學方法主要體現在教師能否針對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并面向合全體學生因材施教。注意啟發學生思維,維持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這是促進課堂教學質量提高的重要方面。
9.教師的板書技巧
板書是教師課堂教學的基本功,教師教學內容的框架、條理和層次均需要通過板書來展現,一幅優美的板書本身就可起到啟發學生思維、維持學生注意力的作用。因而,板書技巧應作為學生評價教師課堂教學能力的主要指標。
10.教師的組織能力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材、前節課的內容、本節課的內容、后節課的內容以及學生對本節課的反饋信息及課堂出現的突發事件均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妥善及時地處理,以實現本節課教學效果的最大化。顯然,教師的組織能力也應成為評價教師課堂教學質量的指標。
關鍵詞 指導型探究學習 教學互動 實驗過程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Guiding Inquiry Learning" to Improve Experimental Study of Vocational School Sports Interactive Classroom Teaching
——Based on Student-student Interaction Perspective
LI Hui
(Minhou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Fuzhou, Fujian 350100)
Abstract Guiding inquiry learning is the guidance of teachers involved throughout the students to explore a way of learning. In 39 career college sophomores were tested for the study, using literature, experiments, questionnaire,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so on, inquiry-based learning guide for exploring vocational school PE class Interactions affec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Guiding inquiry learning " experimental interventio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density of student interaction than before the experiment is highly significant (P = 0.0001). That: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vocational school sports, the use of "inquiry-based learning guide" to promote interactive classroom teaching.
Key words guiding inquiry learning; teaching interaction; experimentation
1 研究對象和方法
1.1 研究被試
本研究的實驗被試福州市某職業中專隨機抽取一個班級39名學生,其中男生25人,女生14人。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本研究通過查閱相關“教學互動”的書籍資料3本,了解關于“教學互動”的研究現狀及相關理論;并查閱關于人際互動的測量方法的相關書籍,學習人際互動網絡的測量方法,為本研究提供方法的支持。
1.2.2 實驗法
(1)實驗設計:前實驗設計的單組前后測設計。單組前后測設計是指在實驗處理之前增加了一次前測,通過前測可以獲得所抽取樣本的初始水平或心理特征,再與單組后測結果進行比較,以分析實驗處理的效應的一種實驗設計方法。①
本實驗的設計模式為:實驗組:前測—實驗處理—后測。
(2)實驗指標的選?。河捎诒狙芯恳疾斓膬热轂轶w育課堂教學職業中專生之間的互動關系,因而,本研究把“體育課堂教學職業中專生之間的互動關系”作為實驗的指標。學生之間互動的指標反映為學生在課堂中技術指導或者技術探討關系中的相互選擇或排斥的關系。
(3)實驗過程:被試班級的學生在實驗干預前,先進行一次互動關系的問卷前測,前測后,體育教師在被試班級的體育教學過程中,采用“指導型探究學習”的教學設計,指導全班學生開展體育學習。在進行試驗干預時,體育教師除了采用“指導型探究學習”的教學設計與實驗干預前不同之外,其他教學因素、教學條件都與實驗干預前相同。在經歷了6~8次課的教學后,對學生在課堂中的互動關系再一次進行測量,并對兩次測量的結果進行差異檢驗。
(4)“指導型探究學習”及其教學要求:本研究采用的“指導型探究學習”,是探究學習方式的一種具體形式,但它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探究學習。一般意義上的探究學習主張“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實驗、操作、調查、探索與處理信息、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獲得知識、技能、情感與態度的發展,特別是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發展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雹诙笇吞骄繉W習主張教師的全程指導與參與,包括探究問題的提出、事實的收集、結論的形成等環節。它是基于職業中專生的實際學習能力而提出的一種“半”探究性學習方式。③
指導型探究學習的操作方法:①教師引導學生從實際生活經驗或體育教學中的情景中形成體育問題(如:怎樣讓鉛球投的更遠?);②教師指導學生觀察、分析或討論問題;③教師指導學生做出假設并提出嘗試性的解決方法;④教師指導學生收集解決問題所需的信息、并進行分析整理;⑤教師指導學生分析并形成探究結論。
1.2.3 問卷調查法
為了解學生在體育教學過程中的生生互動的情況,本研究根據社會測量法對互動網絡測量的要求,設計了體育課堂生生教學互動調查問卷1份,在實驗前和實驗后,分別對學生進行測量。兩次調查共發放問卷78份,回收有效問卷78份,有效回收率100%。
1.2.4 數據統計法
本研究收集的全部數據由研究者本人采用Ucinet6.0 for Windows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該軟件是由加州大學歐文(Irvine)分校的一群網絡分析者編寫的。現在對該軟件進行擴展的團隊是由史蒂芬·博加提(Stephen Borgatti),馬丁·埃弗里特(Martin·Everett)和林頓·弗里曼(Linton Freeman)組成的。④
2 研究結果與分析
2.1 “指導型探究學習”實驗處理前后學生之間互動網絡的特征
為了了解被試學生在體育課堂學習過程中生生互動的特征,對兩次問卷調查的結果分別輸入Ucinet6.軟件進行分析,并運用Ucinet6.軟件的Netdraw程序,繪制了相應的“指導型探究學習”實驗干預前后學生之間互動關系的網絡拓撲結構圖。具體情況見圖1。
圖1顯示了被試學生在“指導型探究學習”實驗干預前后互動關系網絡的拓撲結構圖。
圖1 “指導型探究學習”實驗干預前后生生互動的矩陣與拓撲結構圖
圖1的左半部分顯示了進行試驗干預前,學生之間互動關系網絡的情況,從圖1可以看出,實驗干預前,學生之間的整個互動關系網絡很稀疏,網絡中只有少量的關系存在,且較少是強關系,表明只有少數的學生有進行互動,并且互動很少是雙向的,而其他的大部分學生并沒有參與到課堂的互動中來,屬于互動網絡中的孤立者,形成了整個網絡中的互不相連的組件,如節點2、5、8、15、17、31、38等。這些現象表明,“指導型探究學習”實驗干預前,班級的生生互動處于較為無序的狀態。
圖1的右半部分顯示了進行試驗干預后,學生之間互動關系網絡的情況,從圖1可以看出,實驗干預后,被試班級學生之間的互動網絡中,沒有出現一些孤立者,所有的網絡成員,都參與到生生互動中來;并且,實驗后學生互動網絡的所有組件內部,都有著較頻繁的互動,較多的互動關系為強關系。社會網絡研究的成果表明,在這樣組件的內部,學習信息能較為流暢地傳播,并且,由于學生之間的充分的互動,也使得這些小網絡內部,比較可能產生創造性的學習結果。這些現象表明,“指導型探究學習”實驗干預后,班級的生生互動較實驗前頻繁、有序。
2.2 實驗處理前后課堂互動網絡密度的差異檢驗
為了了解實驗干預對學生課堂互動關系的促進作用是否具有統計學的意義,對“指導型探究學習”實驗干預前后學生互動網絡的密度進行差異檢驗,檢驗結果如圖2所示。
從圖2可以看出,學生在“指導型探究學習”實驗干預前,生生互動網絡的密度為0.0337,互動關系的方差為0.0326,而在對學生實施“指導型探究學習”實驗干預后,生生互動網絡的密度提高到為0.0993,互動關系的方差為0.0895,兩個互動網絡的密度均值之間差異為-0.0655。
圖2 “指導型探究學習”實驗干預前后測得密度的差異檢驗結果
檢驗方法采用自舉法,從圖2可以看出,單尾檢驗的結果顯示,其概率值等于0.0001(P
2.3 “指導型探究學習”提高職業中專體育課堂教學互動效果的原因分析
指導型探究學習的一個典型的特點,就是教師要引導學生就所提煉的體育問題進行分析討論,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貫穿教師指導下的學生之間互相交流、互相啟發、互相協助。因此,指導型探究學習促進職業中專體育課堂教學互動的原因,主要來自學生就教師啟發性的問題所進行的交流互動、就學生之間的不同意見所進行的討論分析、就解決問題所需的信息進行的分享與協作、就研究結論的形成所進行的探討與整理等。
3 研究結論
在職業中專體育課堂教學中,實施“指導型探究學習”引導學生進行體育學習,能促進學生之間進行更多的學習互動。
注釋
① 佟立純,李四化.體育心理實驗與測量指導手冊[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7:6.
② 鐘啟泉,崔允漷,張華.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 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261.
關鍵詞: 本科生導師制;體育教育;實踐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2)04-0176-020引言
本科生導師制,是近年來我國部分高校在借鑒國外高校教育和管理工作經驗的基礎上,適應我國高等教育發展需要,探索在本科生教育中培養高素質人才的一種新的工作機制。本科生導師制最早實施于英國的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等世界頂尖的大學,并且經歷了幾個世紀的發展,有力的影響了世界其它國家的教育教學觀念。目前,我國部分高校實行的本科生導師制,在不同程度的效仿國外模式,作為一種人才培養的模式在探索,確實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教育觀念的變革和教育質量的提高。由于我國教師資源的稀缺以及學生數量的不斷增長,目前各高校還無力給每個學生在每個科目中都配備相應的導師,照搬國外名校的模式,因而不能取得理論上和主觀上所期望的效果。
1高校體育教育專業實施本科導師制的價值
自擴招以來,逐漸將高等教育大眾化。師生比例在逐漸縮小,如何保證教學質量,培養高質量的人才?將面臨很多的問題。我們在高校體育教育專業中實施本科導師制,不僅僅是為了響應高校教改的號召,更是因為體育教育專業《課程方案》的要求,從課程設置的改革入手,促進教學管理體制從學年學分制過渡到完全學分制,因此作為學分制下輔助制度的本科生導師制,在高校體育教育專業實施是十分必要的。高校體育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以培養體育教師為本、輻射其他體育相關領域的復合型體育教育人才。這就需要從兩個方面對學生進行培養。一是對學生體育專業技能方面,要區別對待每一位學生的專業特長,有針對性的指導;二是幫助學生解決基礎教育理論無法解決的體育教育問題,要根據體育課程特點解決教育問題,實施導師制能充分發揮本專業的學科特點。由于學生數量的關系,好多基礎理論課都是合班上,這種集體授課形式顯然無法引起學生的重視和興趣,這就需要導師通過個性化的指導,讓學生對集體授課有足夠的重視并產生興趣。加之社會的需求和基礎教育新課標改革的需要。從當前基礎教育改革背景、動向看,基礎教育改革帶來了很多的思考,要從理論與實踐回答改革所提出的各種問題,特別是課程功能的轉變,因此,對“合格師資”又增加了新的內涵,這就要求師范院校向中學輸送的畢業生要基礎扎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無疑,這些變化必將對體育教育專業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高校體育教育專業有責任有義務培養這樣的新型體育教師。
2調查與分析
為了對榆林學院體育系的本科生導師制進行全面了解和評價,筆者特做此調查。本調查分兩大部分,一為問卷調查,針對各年級學生;體育系共有在校生273名,全部進行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273份。收回問卷273份,其中有效問卷270份(一年級69份,二年級66份,三年級68份,四年級67份)。二為訪談,對象為榆林學院體育系所有導師全部進行訪談,共30人,和隨機抽取的部分學生20人。
2.1 榆林學院體育系本科生導師隊伍現狀我院體育系目前有學生273人,擔任指導工作的教師30名。30當中,本科學歷者、職稱為講師者居多。指導教師的年齡較為年輕,即形成了其對新生事物擁有較強的接受能力,易于讓學生接近等特征的同時,也造成了其指導經驗相對缺乏的問題。
2.2 學生對本專業困惑從表2看,學生對本專業困惑因年級不同也表現不同,因專業性較強,低年級大部分學生都想提高專業技能素質,一些外在能力表現的方面。高年級則表現為內在的需求。通過自我對本專業的認識提高和導師指導使學生扭轉了只重技能技巧,而輕文化理論的思想。
2.3 學生希望得到的指導內容從表3我們可以發現,不同年級的學生會對被指導內容的需求不盡相同。一、二年級的學生對個人在校內的學習生活方面的指導需求要多一些;三、四年級的學生的指導重點則側重于考研、就業等方面。造成這種對被指導內容差異的原因是由于學生在不同階段的心智差異、導師的指引和周圍環境和社會需求等多方面決定。
2.4 導師在指導頻率與形式方面導師約見指導的頻率多為每月2次,指導形式比較單一。導師指導的頻率次數差別很大。每周1次也有,每學期2-3次也有,而且導師的指導活動的時間大都是不固定的。在指導形式方面,部分導師主要以集體活動,實踐指導以及科研活動為主;部分導師則等待學生主動詢問,打電話、發電子郵件等不直接見面,單獨約見、小組討論形式很少。究其原因指導次數多的老師主要表現在,與學生一起活動較多,比如球類活動等。還有一些是有科研任務或實踐任務時要求學生參與等。而指導次數少的老師主要原因是課程較多或不負責任流于形式。活動形式的單一化和間隔周期較長的見面,都使得學生在這一形式中的收益得到了限制。由于體育系老師的工作地點多是操場和訓練館,因此小組活動、聊天、討論成為學生最喜歡的指導形式。
2.5 訪談結果通過與導師的訪談,他們認為在實施本科生導師制的過程中,經過導師的認真負責的指導,認為自身的變化和學生的變化都很大,認為實施本科生導師制有作用。雖然實施本科生導師制的好處很多,但是實際實施的情況也是不盡如人意,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也有很多。諸如自然條件的限制,基礎教學設施的短缺,少數導師的不負責任,學校部分制度不明確,缺乏監管措施和激勵措施等。通過與20位學生的訪談,反映出本科生導師制是學生認可的教育制度,它的作用在于學生與老師的互動當中能得到熏陶。通過與導師的交流,才認識到自己的想法片面,不科學,使自己走了不少彎路。在知識領域上有的同學認為僅體育方面的指導還不能滿足。但是,導師制的實施對體育教育專業的學生所起的積極作用還是不容否定的。
3結論與建議
3.1 導師資源相對缺乏,應提高導師質量有的教師積極性較高,但是由于個人知識水平的不足,只能指導本專業,本領域的學習,而無法給學生更廣泛的指導。也有個別導師缺乏責任心,認為只要學生不問也就不做指導,走走形式;所以,那些經驗豐富、學歷和職稱都較高的教師成為學生的首選,作為地方院校和綜合型院校是必須努力的方向。院系在聘任導師的過程中,在選擇高學歷、高職稱的同時,給年輕的、有責任心的教師提供機會,還有除了本專業的老師外,其它公共課領域的優秀老師也可以作為導師,增加導師的資源,并拓展了領域。師生比例嚴重不足的學校也可以考慮在高年級選擇各方面能力優秀的學生擔任學生導師助理,來分擔導師的一些工作,彌補導師數量的不足。
3.2 導師制度的健全是導師制實施成功與否的關鍵由于本科生導師制的實施和研究在我國還處于起步階段,不可避免的,對本科生導師制的相關的制度還不夠完善,學校與二級院系之間的權責不明確,學工系統又缺乏與導師間的必要的溝通聯系。加上導師指導范圍寬泛和指導形式的多樣性,工作規范不夠清晰、缺乏合理的考核、評定及激勵手段,都使得指導教師的指導積極性不高,部分導師在實施過程易流于形式,只為完成任務。所以必須由學?;蚨壴合到熤乒芾頇C制,健全評價制度,制定具體的實施方案,尤其是激勵機制,專項資金的投入,以確保導師制能夠順利進行。
3.3 科學的的實踐指導模式可以提高本科導師制的有效性我國很多高校在實行本科生導師制的同時,也在不斷完善適合本學校的導師制操作模式。但是有部分高校在實施時,沒有充分考慮到本院系、本專業的實際情況,生搬硬套其他院校及專業的模式,使得這些院校在實際的實施過程中困難重重。一周見幾次面,談幾次話并不一定能改變多少學生的認識,和學生的接觸當中發現,讓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活動,教學活動等互動活動可以提高本科導師制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索大成.理工科本科生導師制的實踐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6.
[2]教育部關于印發《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本科專業課程方案》的通知,《教育部政報》,2003-08-28.
關鍵詞:高等體育院校;術科教師;職業壓力;壓力源;應對方式
中圖分類號:G807.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3612(2008)09-1250-03
A Research of Professional Pressure on Sports Teachers in Sport Colleges in China
ZHAO Zhen-dong1, YUAN Fang2, JIANG Bin2
(1.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 Technology, Beijing 100083, China;2.Beijin Sports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China)
Abstract:By using the method of documentary, questionnaire, data statistics and interview, this paper makes investigation on current condition of the professional pressure on sports teachers in sport colleges in China. The result shows that sports teachers in sport colleges have heavy professional pressure. The pressure comes out of research assignment, work load, standard of occupation, students' safety in class, all kinds of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treatment problems,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students in class and the ability of foreign language. Most of teachers take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those problems, working hard to improve one's own abilities is a useful way to reduce pressure.
Key words: sport college; sports teachers; professional pressure; the source of pressure; handling method
高等體育院校是我國體育人才培養的基地,同時也是我國體育事業發展的重要力量。2008年奧運會的成功申辦,既給高等體育院校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同時也給高等體育院校帶來了巨大的挑戰。術科教師對高等體育院校的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查閱相關文獻發現之前對高等體育院校術科教師的研究集中在對其科研能力、組成結構及其性格等方面的研究,對高等體育院校術科教師職業壓力的研究還是一個欠缺,術科教師的壓力會直接影響高等體育院校的體育教學質量和學校競技體育水平,所以對高等體育院校術科教師職業壓力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通過研究能更深層地了解高等體育院校術科教師職業壓力現狀,為學校采用科學管理,緩解教師壓力,維護教師身心健康,提高工作績效,加強教師隊伍的培養和建設提供依據。讓術科教師能積極主動、滿腔熱情地投入體育教學工作和運動訓練工作中去,從而促進高等體育院校的發展。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以高等體育院校術科教師職業壓力為研究對象,以6所高等體育院校(北京、上海、西安、武漢、成都、沈陽)及首都體育學院,共計7所高等體育院校的263名術科教師為調查對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法查閱、分析有關教師職業壓力,特別是術科教師職業壓力以及有關高等體育院校術科教師方面研究的書籍和文獻資料,了解前人的研究水平以及最前沿的理論狀況,從而為本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
1.2.2問卷調查法根據專家訪談和調研結果確定了問卷設計的主題和思路,經檢驗,調查問卷的結構效度和內容效度較好,能夠較好反映研究主題,并對問卷進行了信度檢驗,采用的是“重測信度法”,結果得到R=0.86,說明問卷具有較高的可信度。然后對7所高等體育院校的術科教師發放問卷300份,回收278份,回收率92.7%,其中有效問卷263份,問卷有效率94.6%。根據術科教師專項不同的特點,問卷調查對象樣本的選取是不同專項的術科教師中進行抽樣,目的就是為了確保樣本具有較強的代表性和可靠性。
1.2.3數理統計法采用SPSS常規統計法,對問卷調查所得數據進行常規統計學分析。
1.2.4訪談法對7所高等體育院校的部分術科教師進行調查訪問,并注意一些重要的反饋信息。
2結果與分析
2.1高等體育院校術科教師職業壓力的總體狀況為了了解高等體育院校術科教師職業壓力的總體狀況,對7所高等體育院校263名術科教師職業壓力程度進行了百分比分析,從表1看,認為“沒有壓力”的教師5人,占1.91%,認為“壓力較輕”的教師18人,占6.84%,認為“壓力一般”的教師51人,占19.39%,認為“壓力較大”的教師151人,占57.41%,認為“壓力很大”的教師38人,占14.45%,認為“壓力較大”和“壓力很大”的教師總計189人,占調查對象總數的71.86%。這些數據表明高等體育院校術科教師這一特殊群體承受著較大的職業壓力。
2.1.1高等體育院校術科教師職業壓力的性別差異分析通過研究發現男、女術科教師所承受職業壓力程度有所不同。所以對其進行了性別差異的比較分析。結果表明:男術科教師所承受壓力平均值為2.84,略高于女術科教師的2.64。之所以有這樣的結果首先是由男女的性別角色所決定的,男性對來自社會因素方面的壓力反應較大,男性一般在工作上承擔更多的責任,而女性則在家庭方面承擔更多的義務。其次,人們一般鼓勵男性去發展一種高成就和競爭的傾向,成功和地位變成男性角色的基礎,在成就上的激烈競爭使得男性有更大的壓力,而女性則比男性多了一份可以依賴對方的想法,所以女術科教師所承受的職業壓力要略小于男術科教師。
2.1.2高等體育院校術科教師職業壓力的職稱差異分析對于術科教師職業壓力,從職稱角度進行比較分析發現了一個規律。從表3可以看出,高等體育院校術科教師職業壓力基本上隨著職稱的升高而增大。通過對一些術科教師進行訪談了解到,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一方面是因為隨著職稱的升高,有些會擔任一定的行政職務,這樣相應的工作事務會多一些,同時,學校對這些術科教師也寄予了較高的期望。另一方面職稱越高相應的科研課題會多一些,科研任務相對重一些,而職稱低的年輕教師主要任務就是上好課,科研任務相對輕一些,因此高等體育院校術科教師職業壓力會隨著職稱的升高而增大。
2.2高等體育院校術科教師職業壓力的主要壓力源通過對高等體育院校術科教師職業壓力的壓力源進行問卷調查,調查結果從表4可以看出,高等體育院校術科教師職業壓力主要來源于科研任務、工作負荷量、職稱晉級、學生上課時的安全問題、各種檢查評比、待遇問題、所教班級學生數量以及外語能力要求這幾個方面。
通過對一些術科教師的訪談了解到,現在科研任務的壓力比較大,調查結果平均分值達到了3.18,排在了壓力源的第一位,由于科研任務直接關系到教師職稱的評定、教師評價以及教師個人發展等許多個人利益因素,大致包括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一些科研能力比較強的術科教師有較多的科研課題,他們是因為覺得科研任務比較繁重從而感到一定的壓力。另外一種情況是一些術科教師特別是年輕的術科教師,他們的科研能力相對薄弱一些,對他們來說在申報科研課題方面感到一定的壓力。排在壓力源第二位的是工作負荷量,由于近幾年來各個學校都在不斷擴招,學生數量增加很多,但相應的術科教師數量增加不是很多,所以術科教師的工作負荷量比以前要大了很多,通過調查了解到一些術科教師一天最多的會有3節或4節大課,除此以外一些術科教師還兼有學校其它一些工作,使得他們自由分配的時間很少,相應的休息時間也少了很多,他們感到身心很疲憊,從而感覺壓力相當大。排在壓力源第三位的是職稱晉級,由于職稱晉級關系到教師很多方面的利益,所以職稱晉級對教師來說也尤為重要,但學?,F在對于評職稱很重視,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對教師評職稱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包括科研課題數量、學歷等方面的要求,所以有很大一部分術科教師對其感受到一定壓力。排在壓力源第四位的是學生上課時的安全問題,作為術科教師在上術科課時,時常會有學生受傷,嚴重的還會有安全事故發生,如果在上課時出現安全事故也算是比較嚴重的教學事故,這將對術科教師的很多方面都會有影響,學校對學生上課時的安全問題也非常重視,對術科教師的要求也比較高,所以術科教師對學生上課時的安全問題非常重視,同時也感到了一定的壓力。排在第五位的是各種檢查評比,學校本身會對教師進行一些檢查評比,再加上學校要接受其它部門的一些檢查,如教育部的教學評估、黨建評估等一些檢查評比。這些檢查評比學校都非常重視,這些檢查評比對學校的要求非常高,所以學校對教師的各方面要求也非常高,為此教師也承受了很大的壓力。排在第六位的是待遇問題,待遇問題是整個社會都很關注的問題,它會直接影響到人的生活質量,對于高等體育院校的術科教師來說,現在的工資待遇還不是很高,對于他們想提高生活質量來說待遇問題也給他們造成了一定的壓力。主要壓力源排在第七位的是所教班級學生數量,近年來隨著學校不斷擴招,學生數量越來越多,相應的授課班級人數也增加了很多,術科教師反映所教班級學生數量的增多,對于他們來說上課對學生的管理越來越難,教學質量難以保證,這些由所教班級學生數量增多而引出的問題對術科教師造成了一定的壓力。排在主要壓力源第八位的是外語能力要求,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都認識到了外語能力對個人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高等體育院校的術科教師也不例外,工作中的很多地方都對外語能力有很高的要求,但高等體育院校的術科教師一般都是運動員,從小外語能力相對比較薄弱,為了適應社會發展需要不得不提高自己的外語能力,但對他們來說還是有一定的困難,使其個人在很多方面的發展受其影響,為此高等體育院校術科教師對外語能力的要求也感到了一定的壓力。
2.3高等體育院校術科教師面對職業壓力時應對方式的研究國內外大量研究表明,教師面對壓力的應對方式主要有三種類型:主動面對型、消極回避型、自我調控型。對壓力事件的積極評價和計劃解決可歸為主動面對型;幻想、情緒宣泄與回避問題可歸入消極回避型。研究表明:我國教師在應對職業壓力時,采取以上兩種應對方式的比例大體上相等,而自我調控型應對方式則介于兩者之間,屬于折中型的應對方式。通過對7所高等體育院校的263名術科教師進行問卷調查,發現術科教師在面對職業壓力時采取的應對方式各不相同,但可以看出高等體育院校的絕大多數術科教師所采取的應對方式是主動面對型和自我調控型,例如:術科教師在面對壓力時,經常會更加努力地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質;通過聽音樂、體育鍛煉、旅游等各種方式來放松自己達到減緩自身壓力的目的,這些應對方式都是比較積極的應對方式,但也有極少部分的術科教師采取的是消極回避型的應對方式,例如:經常借煙或借酒消愁;有時會自暴自棄。
與一般教師的應對方式相比,高等體育院校術科教師采取的應對方式比較積極,這和術科教師的性格有很大的關系,術科教師大多都是性格比較活潑開朗的,所以在面對壓力時,通常能持以積極樂觀的態度。
3結論
1) 高等體育院校術科教師承受著較大的職業壓力。2) 高等體育院校術科教師職業壓力存在性別和職稱差異,男術科教師的職業壓力略大于女術科教師。術科教師的職業壓力會隨著職稱的升高而增大。3) 高等體育院校術科教師職業壓力的主要壓力源按壓力從大到小排序為科研任務、工作負荷量、職稱晉級、學生上課時的安全問題、各種檢查評比、待遇問題、所教班級學生數量以及外語能力要求。4) 高等體育院校術科教師在面對職業壓力時絕大多數教師都采取積極有效的應對方式。
參考文獻:
[1] 靳娟,靳靜毅.北京高校教師工作壓力狀況及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J].北京社會科學,2006(5):39-43.
[2] 李玉峰.中小學教師的職業壓力與應對策略[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4(4):39-40.
[3] 李佳川,鄧曉東.對普通高校體育教師壓力問題的研究[J].邵陽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2):118-126.
[4] 黃依林,劉海燕.教師職業壓力研究綜述[J].教育探索,2006(6):111-113.
[5] 朱美娟.論高校體育教師的職業壓力[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4(3):172-176.
[6] 郁靜.教師職業壓力的成因分析[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3):83-85.
(一)同伴教育為青少年性健康與艾滋病預防教育提供有效途徑。
同伴教育的形式有利于接近隱秘人群,能提供符合某一人群文化特征的信息。由于傳統觀念影響,青春期性健康教育歷來都是學校的薄弱環節,但是這方面的教育恰恰又是不可忽視的,教育和疏導的好壞,直接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雖然有識之士想方設法在高中階段開展適合青春期的性健康與艾滋病預防教育,但是收效甚微。同伴教育的形式非常適合在青少年中開展性健康教育、艾滋病預防教育、禁毒教育等,同伴教育也適合對心理障礙學生進行教育和疏導。因此同伴教育形式是對青少年開展性健康教育和艾滋病預防教育的有效途徑。
(二)同伴教育形式是實現自我教育的一種有效形式。
同伴教育形式能夠將正式教育(如上課)與非正式教育(如在日常生活中議論)有機結合。同伴教育形式能夠利用感召力強、影響大、積極進取的個體做同伴教育主持人,針對某一主題進行討論和學習,從而帶動其他同伴們做出正確行為與信念的轉變。同伴教育形式有機地利用同伴間交流自然、輕松、平等的特點,針對共同感興趣的話題、熱點問題、敏感性問題進行討論,在討論中探究和學習,以促進學生優秀品質的養成。因此,同伴教育是一種能夠實現助人自助,以自我教育、自我成長為目的的一種有效教育形式。
(三)同伴教育形式是實現終身教育和學習的有效途徑之一。
同伴教育形式不僅僅適合青少年,事實上同伴教育形式早已存在社會發展中,只不過在很早以前沒有人以“同伴教育”來解讀一些互動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實踐現象。教育本身就是一個復雜開放的社會系統,我們認為同伴教育也不例外。因此,同伴教育是打開人成長過程中遇到心靈問題的金鑰匙,是打造終身教育和學習的互動平臺,是提高學習質量的重要方式,是實現終身教育和終身學習的有效途徑之一。
二、研究目標
(一)向青少年受眾群體有效地傳播性與生殖健康、艾滋病防治的知識和信息,促使青少年轉變錯誤行為。
(二)拓寬教育內容,以同伴教育的形式在校內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禁毒教育等各類主題活動,幫助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提高了新時期德育工作的實效性。
(三)組建一支同伴教育優秀骨干隊伍、一批優秀志愿者為全校學生乃至社區青少年開展各類形式的主題活動,促進同伴之間的共同成長,借助同伴教育的優勢和影響,在人才培養方面顯現成果。
(四)以同伴教育的形式,進行課堂教學的實踐性研究。發揮同伴教育中骨干力量的積極作用,促進群體的討論式學習和研究性學習,創新授課形式,提升學習效果和教學質量。
(五)拓寬同伴教育的受眾群體,在社區居民中開展多種形式的主題教育活動,促進同伴之間的互助互學,以促進學習型社會的構建。
(六)通過同伴教育,改變人們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方式,尋求一條利于人全面發展和終身學習的有效途徑。
三、研究內容
(一)研究目前國內外同伴教育開展的主要活動形式及其實效。
(二)在校內外開展青春健康同伴教育,在活動的過程中創新形式,加大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滲透,研究其與西方的性健康教育的不同,幫助青少年形成積極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婚戀觀。
(三)在同伴教育中滲透德育的可行性研究,采用同伴教育形式開展各類主題的班會活動,如禁毒教育、法律法規教育、禮儀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等。
(四)運用同伴教育開展各類活動的途徑及策略研究。運用同伴教育優勢,在學生社團中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改變以往由教師為學生組織、策劃各類活動,學生被動參加的局面。引領是教師的主要角色,培訓學生骨干是教師的主要任務,由骨干學生組織、設計活動的形式和內容,培養學生的自信心、自我控制、交流溝通、組織策劃、統籌協調等綜合能力是活動的主要目的。通過活動的途徑和策略研究,利用同伴從眾的心理、榜樣力量及同伴之間的相互影響,培養學生持之以恒、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在校園形成先進的文化氛圍,為學生全面發展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
(五)同伴教育與課堂教學結合的有效性研究。教學中針對學生不感興趣的內容,嘗試采用同伴教育的方式,由教師引領,培養班級中成績比較好、表達能力突出、責任心較強的學生主持,帶動其他同學共同學習知識和技能,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教師可以針對某一教學內容給學生提出若干問題,把學生分組,指定組長,分組進行學習和討論,然后再由組長代表小組匯報學習和討論結果,最后由教師對每組的結果進行評估,利用同伴教育的行為和文化影響,達到教學的最佳效果。
(六)擴大同伴教育的受眾群體,滿足各級各類人群對增長知識、提升自我素質等方面的需求,促進學習型社會的構建。采用同伴教育獲得信息的方式,嘗試改變一提起繼續教育就是進行學歷教育或聘請專家為接受教育人員開講座的模式,階段性學習的內容可以在團隊內分工,每人重點學習一個主題,然后集中,相互學習,交流體會,磋商討論,互助互學,達到個人成長和構建學習型組織并進的目的。
四、課題研究分析與成果
(一)同伴教育調查及分析。
針對在青春期性健康、主題班會、課堂教學、社會實踐活動、培訓主持人等活動和學習中采用的同伴教育形式,設計調查問卷300份,并進行統計分析。數據顯示86.4%的人認可同伴教育的形式和效果,可見研究效果顯著,同伴教育形式值得借鑒和推廣。但是調查問卷的設計在同伴教育的內容上涉及不多,還應在接下來的實踐中深入研究。
(二)同伴教育物化成果。
課題組通過查閱資料,組織理論學習,在校內外開展實踐性活動、調查研究、訪談受眾、匯總等研究程序,歷時兩年,把研究的背景、研究的意義、研究的過程、研究的結果、研究的創新、研究的反思從教育學和社會心理學的高度進行梳理,撰寫成實踐性研究論文。研究課題期間撰寫的論文提出了課題研究的獨到觀點,特別是對同伴教育中相關概念的界定有所創新,對同伴教育針對的人群和同伴教育活動實施的范圍有新的界定,值得同仁借鑒和參考。
(三)同伴教育德育成果。
中等職業學校同伴教育實踐性研究以政策和理論為支撐,以實踐為基礎,在探索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等方面有所突破、有所創新。
通過開展青春期健康同伴教育,滿足了學生青春期對性知識和艾滋病預防知識的需求,排除了青春期憂郁甚至心理障礙,促進了學生身心兩方面健康成長;拓寬同伴教育的活動范圍,學生經常參加針對某一主題開展的同伴教育活動,拓寬知識視野,提升綜合能力,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社會責任感,達到培養學生成為合格公民的目的;在課堂教學中,采用同伴教育形式授課,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激勵學生進行互動學習、探究式學習,調動了學生的能動意識,挖掘了學生的潛能,教會了學生學習方法,從而提高了學生學習知識和練就技能的本領,為今后的終身學習和就業奠定扎實的基礎;在學生社團活動中合理運用同伴教育的形式,不僅豐富了學生課余生活,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而且從中培養了學生的組織計劃、協調統籌能力。通過同伴教育形式培育同伴教育主持人,使同伴教育順利實施。主持人與同伴教育共同成長,主持同伴教育活動培養了學生的自信心,提升學生綜合能力,激發學生服務社會的熱情,挖掘了學生的學習潛能,促進了學生全面發展。
同伴教育形式為學生創設了新穎的學習環境,營造了良好的心理氛圍,架構了社會實踐的橋梁,提升了學生的綜合能力,是為學生鋪設的一條成功之路。
五、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及后續設想
課題組雖然完成了預訂的目標,取得了研究成果,但由于用于研究課題的時間不充分,因此在理論和實踐上都不盡完善,在細節上還存在一些問題。如:論證方面欠缺、原始資料的收集不夠規范、數理統計相對簡單等。
Abstract:Implementation of the way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does not seem to be a complicated matter, nothing more tha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extracurricular sports activities. These a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can not be evaded.
關鍵詞:學校體育 課程實施 體育教學模式
Key words: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Model
一、體育教學是體育課程實施的主要途徑
提出體育教學是體育課程實施的主要途徑,勢必首先要回答體育課程與體育教學的關系。體育課程與體育教學究竟是一種怎么樣的關系是體育課程內在地包含著體育教學,還是體育教學包容著體育課程抑或是體育課程與體育教學既各自獨立,又相輔相成事實上,要說清楚這一問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體育課程在我國是一個歧義頗多的概念。對體育課程內涵的不同理解,必然會導致對體育課程與體育教學關系的不同認識。
借鑒現代課程理論的研究成果,也許有助于認識體育課程與體育教學的關系??v觀國內外課程理論的研究成果,課程與教學的關系大致可歸納為三種模式,即獨立模式、包含模式和循環模式。獨立模式認為,課程與教學是兩個相對獨立的領域,課程計劃規定在教室進行的活動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實際發生的活動沒有必然的聯系。包含模式又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大教學小課程,認為教學是上位概念,課程包含于教學之中;另一種是大課程小教學,即把課程理解為上位概念,認為教學是課程的題中之意。循環模式認為,課程與教學雖相對獨立,但彼此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通過相互之間的反饋信息不斷地調適和改良在以上三種模式中,獨立模式顯然不符合當代課程理論的發展方向,因為課程與教學正呈現出走向整合的趨勢。
大教學小課程的觀點是以課程即教學內容的理解為基礎的,而大課程小教學的觀點則認為課程是實現教育目標的藍圖和規劃,教學就是這種規劃的實施過程這種基于各自理論體系的需要,簡單地把一種概念歸屬于另一種概念的認識是不可取的。持循環模式觀點的塞勒(Saylor)等人認為,以下三個隱喻可以說明課程與教學的關系:(l)課程是一幢建筑的設計圖紙,教學則是具體的施工;(2)課程是一場球賽的方案,教學則是球賽進行的過程;(3)課程可以被認為是一首樂譜,教學則是作品的演奏。
循環模式認誰為課程計劃在前,教學實施在后,根據教學實施的反饋信息再對課程計劃進行調適和修訂。循環模式與大課程小教學模式的共同點是,都把課程看作是靜態的計劃,而把教學看作是動態的實施過程,不同之處是循環模式強調課程與教學聯系的互動性,而大課程小教學模式則只強調從課程到教學的單一線性聯系。有學者認為,體育課程是學校體育的一個下位概念,屬體育教學的一個上位概念。學校體育課程在沒有實施前,它只是以方案和計劃的形式呈現給大家,此時它所涉及的問題實屬體育課程范疇的問題。如果把課程計劃付諸于實施就變為教學,在這一層次所涉及的問題實屬體育教學范疇的問題。這種把體育課程實施等同于體育教學的觀點是值得商榷的,一方面,體育課程實施的內涵與外延都比體育教學要豐富得多,另一方面,盡管體育教學是體育課程實施的主要途徑,但并不是惟一途徑。
二、現代體育課程相適應的體育教學觀
健康引領的體育教學價值觀,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生產力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經濟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的日常生活發生了極大的變化,物質生活條件大為改善,精神生活越來越豐富。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們享受著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物質文明成果,但科技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在給人們生產與生活帶來舒適與方便的同時,也給人們的身心健康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威脅。當代中國社會的發展影響著人們的心健康,也給體育課程與教學的功能和價值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健康引領意指體育教學首先要強調學生的健康成長。從生物體育觀到三維健康觀,從增強體質到增進健康,適應中國社會進步的體育教學正在建立以健康進為主導的價值觀念。正是基于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體育課程標準》確指出,體育與健康課程以促進學生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整體健康水平提高為目標,真正關注學生的健康意識、鍛煉習慣和衛生習慣的養成,將增進生健康貫穿于課程實施的全過程,確?!敖】档谝弧彼枷肼涞綄嵦?,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過去我們比較重視增進學生身體健康這一維度,而對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維度重視不夠,有人批評這種傾向只重視體育課程教學的顯性的生物學效果,而忽視隱性的心理學和社會學效果,是“純生物體育觀”的表現,見物不見人。這種批評不無道理?!扼w育課程標準》積極提倡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三維健康觀”,無疑是一種進步。然而,在關注學生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協調發展的同時,體育課程與教學改革始終要高度關注學生的身體健康,增進學生身體健康,仍然是體育教學所要關注的焦點。
三、交往互動的體育教學過程觀探索
《體育課程標準》指出:“體育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薄皩W生是體育學習的主體?!薄敖處熓菍W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边@些表述強調體育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以體育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是一種辯證的統一。要最優化教與學的基本功能,既要把以學生為主體作為實施體育教學的基本點,又要使體育教師為主導成為實現學生為主體的根本保障。體育教師要教學生不知道的、教學生體會不到的、教學生不可能想到的,也就是說在學生最重要之處、最需要之時,給學生以指導和幫助,使學生邁上一個更高的認識層次,為學生以后的發展鋪設臺階、注入動力、奠定基礎由此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使體育教學過程成為學生在體育教師引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認知過程。
總之:體育課應該強化學生的體能發展,體育課是體育教師根據《體育課程標準》,在規定的時間內,對相對固定的學生所實施的體育課堂教學活動,它是體育教學在學校體育中的主要表現形式如果說體育教學是實現體育課程目標的主要途徑,那么體育課就是這一途徑的主要表現形式。因此,發展學生的體能就理所當然地應該成為體育課的首要目標,因為強身健體是體育課程的本質功能。在近幾年的體育課程改革中,體育課越來越重視學生的認可程度,越來越提倡用更有參與性和趣味性的方式進行體育教學。確實,自新課程實驗以來,由于廣大體育教師認真貫徹了新課程的教學理念,注意了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樂學的程度有了明顯的提高。然而,隨著學生興趣的提高,體育課的運動負荷卻在下降,學生體能的鍛煉在無形中被忽視了。在體育課的教學中,體能項目開展得越來越少,更多地被游戲性質的內容所代替,傳統體能項目越來越被冷落了。其結果是,體能下降了,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越來越令人擔憂了。
誠然,學生體質指標持續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會的原因,也有學生自身的因素。簡單地把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歸結為體育課的失誤固然有失偏頗,但也確實需要反思。北京體育大學原副校長邢文華教授認為,近幾年來的體育教學改革基本以提倡“情感體驗”為主,對于學生體能的鍛煉缺乏一定的強制性,對于過去以體能訓練為主的體育課有一些“矯枉過正”,甚至形成了一定的誤導?!扒楦畜w驗”并沒有錯,但是在吸引學生主動參加體育課的同時,也要對學生的體質負責。青少年本來就缺乏對自身的約束力,再加上獨生子女的普遍出現,使得學生的意志品質、吃苦耐勞的精神有所欠缺,怕苦、怕累的思想較為普遍。因此,在中小學體育課中恢復一些強制性的體能鍛煉項目,使中小學體育課在有趣之余,更要有足夠的運動量,以起到鍛煉學生身體素質的作用。學生體質下降一該怪誰?這是一個嚴肅而重大的課題,需要作為體育課教學改革的一件大事,進行認真調查研究,用事實說話,把學生體質下降的原因片面地歸結為體育課的過失是不正確的,但如果相關部門不采取突破性的措施,自上而下地進行引導,提出明確的要求,如果體育課仍然不強化學生的體能問題,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將繼續不容樂觀。
根據教育部《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要求》的要求,筆者所在的學校自2008年起開設了“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該課程貫穿高職學生三年的培養過程,有力地促進了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開好這門課程需要強有力的師資作為支撐,因此如何建設一支相對穩定、專兼結合、高素質、專業化、職業化的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團隊成了課程建設中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一、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師資的現狀
(一)專門的就業指導機構相繼設立,但與課程教學的管理部門脫節
近年來,各高職院校都能認識到就業指導的重要性,一般都設立了專門的機構,為學生提供就業服務,也開設了就業指導的相關課程,但是,絕大多數學校為學生提供就業服務的機構和開展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和管理的部門是不同的,致使從事就業指導服務工作的人員與從事課程教學的教師分屬不同的部門管理,往往出現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與就業指導服務工作各自為政的現象,削弱了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的效果。
(二)任課教師來源單一、專業結構不合理
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包括了職業發展規劃、就業能力、求職過程指導、職業適應與發展、創業教育等內容的教學,需要從事課程教學的教師熟練掌握職業生涯規劃理論、教育學、心理學、經濟學、社會學、管理學、法律等多方面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具有多種文化背景和知識。目前,相當多的高職院校對從事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工作的教師沒有設置嚴格的任職標準,一般都是由各院系從事學生工作的書記、輔導員擔任課程教學,很多人從來沒接觸過課程教學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
(三)任課教師實踐性不強
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既有知識的傳授,也有技能的培養,還有態度、觀念的轉變,是集理論課、實務課和經驗課為一體的綜合課程,要求教師除了具有豐富的多學科的專業知識外,自身也要具備豐富的實踐能力與實戰經驗。但由于當前擔任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的教師,大多數來源于學生輔導員,基本上都是近幾年畢業的年輕教師,即使部分有著多年教學經歷的教師,也都是從學校到學校,很少有經歷過自身的職業發展與規劃、人力資源管理的實踐,尤其是創業的實戰經驗。很難想象沒有較豐富的實踐經驗的教師能在就業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能對學生進行有效的職業發展與就業的訓練與指導。
二、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團隊的構建
目前我國高校少有設置專門培養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師資的專業,要想從高校畢業生中直接招聘到專業對口的課程教師,是不現實的,筆者所在的學校,嘗試從構建課程教學團隊的角度解決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師資的問題。
美國學者喬恩·卡曾巴赫認為,團隊是指有一定的互補技能,愿意為了共同的目標而相互協作的個體所組成的正式群體。那么,課程教學團隊應該是指由某門課程的知識、技能互補的,并愿意為了實現該門課程教學目標而相互協作的教師所組成的正式群體。
(一)在全校范圍內遴選教師,組建課程教學團隊
由于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是一門新興的綜合性學科,很難找到完全具備相關知識和技能的教師,可以考慮把課程分為若干個模塊,制定相關模塊的教師任職條件,在全校范圍內公開招聘專、兼職教師,經過遴選,確定課程教學團隊的教師,團隊內的每個教師不一定具備整個課程的知識和技能,但他們可以互補,同時確定每個課程模塊的負責人,以及整個課程團隊的負責人(課程主任),課程團隊內可以分成若干個模塊教學小團隊,在總體教學目標得到保證的前提下,自主設計教學方案,以保證能夠在教學活動中,充分體現教師的自主性和創造力。整個課程團隊在課程主任的帶領下,相互協作共同完成課程的整體教學任務。
(二)校外專家全程參與,構建“內外結合”的課程教學團隊
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要求教師除了具備多學科的豐富的理論知識外,還要熟知用人單位和人才需求標準,擁有就業的實踐經驗。在課程教學團隊的構建中,除了在校內招聘具有著不同學科背景的教師外,可以通過聘請校外專家,如企業家、人力資源專家、本校優秀畢業生等全程參與課程教學,組建校外就業指導專家團,構建“內外結合”的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團隊,從而使課程教學團隊成為一支“雙師結構”的隊伍。
三、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團隊的管理
(一)理順關系,歸口管理
傳統的教學管理模式下,課程的建設和管理一般是由系部負責,可以嘗試變革性地把該課程交由從來不負責課程教學的學校就業服務部門管理,課程教學團隊也歸屬學校就業服務部門建設和管理,使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的教學與學校的就業指導服務工作緊密結合。
(二)關注課程教學團隊教師的職業生涯規劃
通過校內招聘組建的課程教學團隊,基本上解決了教師的工作興趣問題,隊伍相對穩定。但一個教師的職業生涯目標的達成往往是通過職稱的晉升來實現的,由于在高校教師職稱系列中沒有專門的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教師職稱系列,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團隊的教師看不到職稱晉升的希望,或者是職稱晉升機會較少,這導致了從事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的教師的職業生涯規劃缺乏方向,工作中認同感和成就感低,長期以往,會挫傷他們的工作積極性。學校應關注課程教學團隊教師的專業發展,可考慮把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的教師納入教育學或者管理學系列等與課程教學內容相關的教師職稱系列,或建議教育行政部門,設置“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系列的初、中、高級別的職稱,從根本上解決職業發展與就業課程教師的職業定位問題。
(三)主動為課程團隊教師提供優質服務
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師的專業及職業的歸屬感不強,感覺自己從事的是教學的邊緣工作。學校各部門要轉變觀念,認識到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團隊的教師也是學校的專職教師,對他們要一視同仁,努力為他們營造和諧、舒適的教學環境,使他們能享受教師同等的待遇,激發他們的教學積極性和創造力。真正地將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的教師納入學校整個師資隊伍的建設規劃中。
(四)加強課程教學團隊教師的培訓
課程教學團隊的構建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單個教師在課程教學中的知識和技能的不足,但一支高素質、專業化、職業化的教學隊伍還需要加強自身的學習、培訓。學習培訓的方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課程教學團隊應建立集體備課的制度,每學期開課前由課程模塊負責人解讀課程內容,對教學的重點、難點、教學方法、案例的選取進行分析,統一課程教學的內容和課程標準;要求課程團隊的每個教師按照學校專業教師到企業實踐(掛職)鍛煉的要求,到相關企業去實踐鍛煉,特別是到企業的人力資源部門了解、熟悉企業選人、用人的流程、對畢業生的要求;組織課程教學團隊的教師參加各類招聘會、畢業生就業洽談會,觀摩企業招聘員工的流程,了解學生在招聘中的表現;邀請行業企業的專家、人力資源專家到校指導講學;在高校間開展就業指導課程建設經驗交流,促進就業指導課程建設整體水平的提升;分期分批選派課程團隊教師參加國家職業指導師培訓班、心理咨詢師培訓班、KAB創業教育培訓班的學習,鼓勵教師考取相關職業資格證書;課程團隊成員要通過自我實施通識教育,提高綜合素養。特別是建議相關高校設置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專業,培養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的專業師資。
(五)嚴格監控和考核,確保課程團隊高質量完成教學任務
課程教學的質量是檢驗課程教學團隊優劣的重要指標。為了確保課程教學團隊中的教師能優質、高效地完成各項教學任務,學校就業指導服務部門應該按照學校教學管理的各項要求,對課程團隊教師的教學質量實施有效的監控和管理。在進行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教師的業務考核時,要充分考慮到他們的專業結構和知識水平,可構建全面、合理的評價系統,綜合評價課程教學團隊教師的教學能力水平,也要把學生就業的質量納入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師的考核內容。
參考文獻:
[1] 王 壯論高職院校就業指導教師隊伍的內涵建設襄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第一期.
[2] [美]斯蒂芬·P·羅賓斯.組織行為學精要[M].鄭曉明,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3] 王麗基于“勝任特征”的職業發展規劃與就業指導教師隊伍建設構想教育探索 2010年第6期(總第228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