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如何提升教學能力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新時期采取的素質(zhì)教育,對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適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需要,小學數(shù)學教學也應當不斷地進步,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
一、教師應當接受專業(yè)的培訓
教師通過參加教育主管部門舉辦的各種教學培訓,更新教育觀念,改變教學方法,從原本單純的“教”,變成與學生互動,教學相長;認真學習專業(yè)知識,開闊視野,提高自己的業(yè)務能力。對于數(shù)學教學來說,學生們學會了某一種數(shù)學知識,卻沒有學會學習的方法,更不會把數(shù)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只是為了學習而學習,為了考試而學習。這不但不能達到素質(zhì)教育的要求,反而抑制了學生本身具備的能力,堵死了學生多方面發(fā)展的道路。而接受過專業(yè)培訓的教師,在學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過程中,更能夠發(fā)掘學生的潛力,對學生未來的發(fā)展有著強大的推動作用。
二、教師應當認真研究教材
教材是教學最基本的依據(jù),教師所有的教學活動都應當圍繞教材展開。教材也是連接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的重要紐帶,依據(jù)教材,教師才能夠把知識傳授給學生。雖然現(xiàn)在提倡多姿多彩的教學方法,然而前提是要基于教材和課程標準要求的基礎上。有些教師采取了趣味的教學方法而使課堂熱熱鬧鬧,卻忽略了教材中的內(nèi)容,學生學習輕松了,興趣濃厚了,然而卻沒有學習到應該掌握的知識,這豈不是本末倒置嗎?熟悉教材中的知識是教師最基本的責任,并且還應該掌握一至六年級數(shù)學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教師應當根據(jù)教材中的知識,制定適當?shù)慕虒W方法,在把握好教材內(nèi)容和教學目標的基礎上,采用多樣的教學模式,才能保證不“跑題”,從而讓學生在有趣的課堂上學到知識。
三、教師應當關注學生思維方式與心理情感
每個學生的性格不同,在學習數(shù)學時的表現(xiàn)就會有很大的差別。教師應當多加關注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比如有些學生善于嚴密地思考,在某一處數(shù)學知識上,要把每一個點都想到,這種思維方式的優(yōu)點就是不會漏掉重要的信息,但是,卻花費時間比較長,教師就應當教該學生如何篩選數(shù)學知識中的重要信息,忽略不重要的部分,從而節(jié)約學習的時間。而有些學生善于跳躍式思維,這種思維方式的優(yōu)點是速度快、對知識的接受能力強,卻容易因為馬虎粗心犯下錯誤,教師就應當引導學生養(yǎng)成仔細認真的好習慣。關注學生的心理情感,有利于掌握學生的興趣所在,把學生喜歡的事物與小學數(shù)學教學融合到一起,讓學生在娛樂和游戲中學習,這比單純地講解教材中的知識效果要好得多。
四、教師應當靈活使用適當?shù)慕虒W方法
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還無法總結出具體的學習方法,而相對來說,教師的教學方法就決定了學生的學習模式,合適的教學方法,能夠帶來更好的教學效果。而所謂合適的教學方法,其真正的含義就是適合教師所教的學生的教學方法,某一種學習方法對于某一個班級適合而對于另一個班級就未必適合,而教師要做的就是要使教學方法盡可能地適合大多數(shù)的學生,而對于情況比較特殊的學生,教師要多花一些時間和精力,幫助他們適應學習環(huán)境或者是專門針對這些學生制定適應于他們的教學方法。對于教師來說,每個學生都是平等的,教師不應當因為自己教學方法的問題而造成某些學生學習方面的困難。教師是為學生“傳道授業(yè)解惑”,小學數(shù)學教學方法也應當符合這一要求。
五、教師應當做好課外的工作
要想讓學生在數(shù)學方面的學習取得好的效果,單純地依靠教師課堂上的教學是完全不夠的。教師在教學之前就應做好準備工作。教師應當在課外研究好教材中的內(nèi)容,明確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預測哪些知識是學生難以理解的,應采用怎樣的教學方式學生更容易理解,并認真寫好教案設計。在上課的時候會用到哪些教具,教師也應當在課前準備好。而在講完一堂課之后,教師應當認真批改學生的作業(yè),及時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分析學生在學習中遇到了哪些問題,并且及時與學生交流,分析問題存在的原因,幫助學生解決這些問題。教師在課外做好這些工作就會減輕自己和學生在上課時的負擔,學生們學習的時候也會很輕松。從這一點來看,教師的課外工作的重要性絕不亞于課上的工作。
六、教師應當積極參與教育科研
“開展教育科研是興教、興校、育人的根本保證?!苯處煵粌H要善于教,而且要善于研究教;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而且要通過科研,培養(yǎng)自己,教研相長。一方面,教師研究的問題直接來自教育教學實踐,是為解決具體問題服務的,它有極強的針對性和目的性。只有使科研與教學相結合,教師的科研活動才有價值。另一方面,教師的科研應體現(xiàn)在如何將已有的教育理論研究成果盡快地轉化到教育教學實踐中去,促進教育教學水平的提高。第三,教師在教育科研中應是一名學習者。首先,教師參與教育科研的學習者角色是一種自主式的學習主體。教育科研是一個不斷發(fā)現(xiàn)、探索、解決問題的過程,這正是“學習”的本質(zhì)所在。其次,教師作為自主式的學習者是貫穿教育教學過程始終的,只有學習行為日常化,教師的科研水平才能不斷提高。唯有如此,教師才不是在自己的領域里被動的工作,而是主動地創(chuàng)造;他便不再是一支燃燒得什么也沒有的燭,而是用科研不斷照亮自己前進的道路;他便不再是一個只對教材做膚淺了解、按教案簡單操作的工匠,而是必然成為攀登教育科學藝術高峰的實踐者。
七、教師要不斷總結教學經(jīng)驗
對于任何一名教師來說,都不可能一開始就把教學工作做得完美無缺,都是在一次次地教學中不斷地吸取教訓、總結經(jīng)驗,教學能力才得以慢慢提高。教師在教學中應當總結出:哪些經(jīng)驗適用于所有的教學情況,哪些經(jīng)驗適用于哪種特殊情況。有了這些經(jīng)驗,教師在以后的教學中,才更能把握小學數(shù)學教學的方向。在總結自己經(jīng)驗的同時,也要借鑒其他教師的方法和經(jīng)驗,尤其是那些有著豐富教學經(jīng)驗、取得過優(yōu)秀教學成績的教師,他們身上著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作為一名教師,不但要教學生,同時自己也要不斷學習、反思,這樣才能夠讓自己的教學能力不斷進步,讓學生也跟著自己一起進步。
一、弄清教材和考試的關系
國家基礎課程改革英語專業(yè)的考試命題原則有一條就指出:要依據(jù)《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來確定考查內(nèi)容和標準。根據(jù)這一原則,命題時要堅持做到考查內(nèi)容不受教材的制約。盡管教材主要內(nèi)容與課程標準規(guī)定的內(nèi)容基本吻合,但教材只是實現(xiàn)課程標準的一種工具和手段?!读x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的指導思想是鼓勵教師“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有些地區(qū)一種或多種教材??傊?,考試的指揮棒是新課程,而不是教材。然而有的老師教學中對教材過于盲從,如教材上出現(xiàn)algebra,有的老師就把它當成重點詞來教,又是背誦又是聽寫。其實有必要嗎?中考是不考這個詞的,類似的做法給學生增加了太多的負擔。對于教材的態(tài)度,我們要根據(jù)《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參照本地實際情況靈活應用。
二、研究教學方法
《新目標Go for it》不僅給老師提供了素材,而且也提供了詳細的教學步驟。如果老師機械地按照教材來上課的話,未免有點僵化。作為老師,授課要有創(chuàng)造性,要想辦法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要找到他們感興趣的話題,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新目標Go for it》(九年級)Unit10的2cPairwork,如果讓學生接著故事往下續(xù),學生會胡亂編一些結尾,練習的針對性不強,失去了練習的意義。如果讓學生把1b和2a連起來,以Tina’s bad morning為題復述一遍,這樣既訓練了口語,又鞏固了過去完成時。
三、重視知識梳理
學到一定階段要對知識進行梳理,明確考試目標。初始階段英語學習是感性的,只要說多了自然就會了;但隨著知識的增多,只靠感性的學習想在中考取得高分就顯得有些困難。老師的作用就是使學生將所學的知識系統(tǒng)化、簡單明了化。如:在教被動語態(tài)時,我就把被動語態(tài)作了整理,使之更系統(tǒng)、更易理解。具體如下:
1.被動語態(tài)的含義。為了突出動作的對象或沒必要指明動作的執(zhí)行者的,才用到被動語態(tài)。
2.被動語態(tài)的各種時態(tài)形式是靠be動詞來完成的。Be動詞一般現(xiàn)在式是am/is/are;過去式是was/were;將來式是will be;完成式是have/has been;be動詞各種時態(tài)形式加上過去分詞就是被動語態(tài)的各種時態(tài)形式,過去分詞不需要再作變化。
3.當被動語態(tài)是說明某物體的特征用途和產(chǎn)地時,被動語態(tài)一般用一般現(xiàn)在時。
4.因被動語態(tài)的主語是謂語動詞的動作對象,故被動語態(tài)的謂語動詞必須是及物動詞。不及物動詞和系動詞是沒有被動語態(tài)的。
5.“主謂+賓語+賓補”結構在被動句中,只要把賓語變作主語,謂語動詞變成被動結構即可,賓補結構位置和內(nèi)容一般不發(fā)生變化。如果在主句中賓補是不帶to的不定式,變被動句后to要補上,如:be made to do/be helped to do等。
通過以上的分類整理,學生會很容易理解并掌握被動語態(tài)的各種結構及用法。
四、分類指導,各個擊破
1.單詞關。能牢記并掌握單詞用法的最佳方法,一是通過課堂同學之間所進行的口語練習,二是反復大聲地朗讀課文,只有學生熟悉了這個單詞的發(fā)音和含義,并能在語境中反復體會,才能幫助他們有效地記住此單詞,因此,我們鼓勵學生早讀或課堂上大聲朗讀,而不是用大量的時間進行聽寫。
2.語法關。語法的靈活運用是建立在大量的句子基礎之上的,學語法的過程是由聽說開始,并通過讀來理解,最后再通過老師簡單精要的歸納整理達到掌握。
老師要掌握這一認知規(guī)律才能使學生在學習語法方面不感到吃力。如:我在講過去完成時時,先讓學生會說過去完成時并在說的過程中了解過去完成時所表達的含義,如:Tina missed the bus, why ? Because by the time she got to the bus stop,the bus had left.當學生對過去完成時有一個感性認識后,我把過去完成時和一般過去時以及現(xiàn)在完成時的用法和區(qū)別給學生進行對比,使學生從理論上對這一時態(tài)的認識有了提高。
3.閱讀關。影響閱讀的關鍵是詞匯和句式。想要在閱讀方面拿高分,只有學生對閱讀產(chǎn)生興趣后,才能通過學生自己廣泛的閱讀,培養(yǎng)他們的語感,擴大他們的詞匯量。在這一方面,我鼓勵學生多讀英文報紙上的一些自己感興趣的話題,而不是拘泥于考試卷中的閱讀理解題。
4.寫作關。學生作文能否寫好最重要的因素在于老師對作文的批改,離開了老師的批改,學生作文的提高無從談起。中考無非就是幾個簡單的句式,只要學生寫過一定量的作文再加上老師的批改,其作文水平很快就會有很大的提高。
因此,針對不同的題型采取不同的策略,才是提高學生英語能力的關鍵。
關鍵詞:美術教學;鑒賞;感悟能力;藝術素養(yǎng);文化性
在傳統(tǒng)的美術課堂教學當中,課程在藝術的審美鑒賞方面所占的比例不是很大,而重在美術技能的學習和鍛煉上,乃至課本中每一章的講解都是按照步驟來操作的,告訴學生應該怎么做,隨后教師就演示,學生就模仿,最后就看誰的繪畫技能和動手技能比較高,以此為優(yōu)劣斷定學生的成績。在現(xiàn)行的課堂教學當中,我們不僅僅要美術技能的提升,更重要的提升學生的感悟和鑒賞能力及文化素養(yǎng),在此基礎上提升技能,方顯藝術底蘊,彰顯美術靈魂,擴展想象。美術不是逼真,而是創(chuàng)新,不是固守現(xiàn)在,而是展現(xiàn)未來,因此美術能力的和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尤顯重要。
一、美術文化素養(yǎng)的提升——鑒賞與評述
我認為,在美術教學當中,學生文化素養(yǎng)的提升是關鍵,這關系到人格的培養(yǎng)和美術眼光的高低,繼而影響到美術的表達和品位層次的高低。一個有著較高美術素養(yǎng)的學習者,在美術的技能表達方面一定是有自己情感的,而且這種美術的情感的表達能夠感染別人。
我們美術課程中首先出現(xiàn)的就是關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鑒賞與評述,從原始社會、先秦的美術作品到唐宋元明清的國畫與書法;從景物的描述到情感的表達;從手工工具到藝術作品等,不僅僅是美的展現(xiàn),更重要的是蘊藏在這種美后面的一種文化底蘊。在這種文化當中才產(chǎn)生了這種美,因此,教師首先要讓學生學會美術的鑒賞和評述,然后才能正確地展開美術的教學和學習。
例如,在原始社會和先秦的藝術當中,我們要鑒賞的有甲骨文這一形象化文字;有良渚文化的玉琮、仰韶文化中的人面魚紋盆等。從青銅器到秦陵兵馬俑再到漢代的絲帛畫,這一系列具有時代特色的藝術品都是具有那個特點時期的烙印和文化底蘊的,而且展現(xiàn)了國家的生活特色。教師在學習的這個階段,首先要傳達給學生的是對藝術的鑒賞感悟與評述,并且從當時的文化中反映出藝術發(fā)展的規(guī)律,這種鑒賞和感悟就是美術素養(yǎng)的提升,這種評述的能力就是對美術的理解與感悟。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原始社會的美術特點當中去思考當時的文化和風俗。因為是原始的耕作文化,所以在美術作品中凸顯勞動場面;因為具有直觀想象的思維,所以用象形來傳達信息。社會的發(fā)展帶動了鑄造業(yè)的發(fā)展,所以出現(xiàn)了青銅器,隨后出現(xiàn)了鐵器,這些展現(xiàn)在美術中的生活用品同樣也是勞動用品,更是藝術品。它們在不同的時期,具有不同的特色與內(nèi)涵,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不同的時代文化去鑒賞不同藝術品的特色以及與社會的聯(lián)系,對藝術品的顏色、外形、質(zhì)地、工藝展開自己的評述,這就是提高美術鑒賞與評述能力的有效方式。
除此之外,我們獨具特色的中國山水花鳥畫,以及歷代名家的畫作和書法作品等都是鑒賞的好材料,像東晉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宋代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等,學生都可以結合時代背景去進行鑒賞。歷代名家的作品都包括了時代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生活和藝術的展示,里面不僅僅是美術技巧的展現(xiàn),更是藝術的體現(xiàn),只有用感情去進行感悟,才能體會到里面的真諦。
二、美術能力的實踐與鍛煉——動手感悟體驗
學生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yǎng)與感悟之后,就要以此來實踐與提升美術技能,通過技能來進一步加深對美術的感悟理解。
例如,在美術的創(chuàng)作與實踐課程當中,讓學生了解古代的藏書樓和現(xiàn)代的圖書館等,以及讀書的名言,培養(yǎng)學生熱愛讀書的習慣,以此來搜集一些與藏書有關的資料與文件。例如,藏書票的搜集與整理,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去進行展開,讓學生自己根據(jù)藏書票的內(nèi)容與年代進行有效的分類。然后在課堂中利用各種工具進行模仿和制作,像基本的拓印工具和制作工具及材料等,運用紙版、孔版或木刻等方法制作藏書票,教師通過介紹一些制作方法,引導學生去分析藏書票的功用和審美特征等,進行交流學習,通過動手去驗證美術實踐操作技能的基本理論,同時提高動手動腦的能力。
此外,在實踐的創(chuàng)作與嘗試當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去親手制作賀卡或者通過電腦制作的方式進行設計,結合運用基本的美術原理去點綴自己的賀卡,或者學習制作中國傳統(tǒng)的剪紙藝術。教師可以一邊演示一邊講解,學生進行實踐的操作,最后大家在一起交流。這種方式將美術的鑒賞與評述帶到了實踐的階段,成為了在實際動手能力的提升過程中體會感悟美術內(nèi)涵的一種方式,教師可以結合課程內(nèi)容將動手的活動引入到課堂之中。
綜上所述,在美術的課堂教學當中,教師要塑造美術課堂文化藝術氛圍,不僅僅是單純的美術技能的學習鍛煉,更是美術素養(yǎng)和鑒賞能力的提升,教師要有效地結合課本,拓展其中所含的教學內(nèi)容,與美術的教學目標結合起來,并且靈活創(chuàng)新,從各個角度提升美術學習的能力,塑造學生真善美的內(nèi)心世界。
參考文獻:
1.謝泰來,《民族藝術研究》,1990.03
2.李華英,《火的藝術》,《江蘇畫刊》
3.王大根,《美術教學論》,華東師大出版社2000.08
4.高明,《美術教學論》,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01
5.楊琪《中國美術鑒賞十六講》中華書局2008.01
6.孫菊如、陳春榮、謝云、鄒花香.《課堂教學藝術》[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1.
【關鍵詞】高中地理 學習能力 提高
一直以來,高中地理在高考中都是占有一定的比例。但高中地理課堂教學都卻沒有較大的進展,原因在于當前的地理教學方法不夠靈活豐富,地理教學具體不能與時俱進,從而導致學生失去學習地理的興趣和熱情,地理成績不甚理想。那么如何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創(chuàng)設情境,教會學生思考
獨立思考必須遵循正確的規(guī)律和方法。因此,首要的是要教會學生怎樣思考。地理學科首先要學會主干知識,利用主干知識進行推理、判斷,進而學會分析問題;在學習過程中有合作學習也有自主學習,但是最后要培養(yǎng)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例如在講解地球運動光照圖時,教師可以故意給出一幅有錯誤的圖,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培養(yǎng)獨立思考的能力。
就教的方面而言,脫離開具體知識的教學過程,單獨教條式地講述方法,學生也許會知道一些正確方法,但終究不能成為自己能掌握和運用的方法;就學的方面來說,就需要開動腦筋,獨立思考,自己品味,才能做到“逐步體會”。
二、培養(yǎng)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能力
第一,最基本和必需的是掌握國家的基本地形,主要的包括國內(nèi)各個主要地區(qū)的特色的地理特征,重要的山脈河流的具體的信息位置。第二,是國內(nèi)主要的各個省份的簡稱和省份的特定形狀及其的對應關系,要牢固掌握。教師在具體教學的過程,可以運用形象式和聯(lián)想式的方法提高學生快速聯(lián)想特定地理信息的反映能力,具體而言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購買和制作中國主要省份拼接圖,能夠有效的幫助學生形象記憶。比如可以通過跪著的陶俑秦始皇兵馬俑,這個特定的形象把陜西的地形圖牢固記憶,山西是土豆的主產(chǎn)地,而恰好山西的地形圖又與土豆相似,這就是信息化的記憶方法,同時牢固記住地形和形象。
三、運用案例教學法,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案例教學法就是從生活中選取一些隱含著本質(zhì)因素、基礎因素的典型事例,讓學生透過事例窺一斑而見全貌,舉一反三。例如,高中地理必修三“美國田納西河流域的綜合開發(fā)”一節(jié),通過對該節(jié)內(nèi)容的學習,理解河流綜合治理的主要內(nèi)容,學會知識的遷移,以后遇到世界各地其他的河流應該會治理。
四、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解題習慣
高中文科學生面臨高考升學的壓力,在平時的學習中,要注意解題能力的培養(yǎng),首先要注意審題,學會從題中獲取有效信息,其次要實現(xiàn)書本知識和試題信息的有效銜接,最后進行推理、判斷準確解題。
五、培養(yǎng)學生對地理知識的運用能力
高中地理教學相對比較薄弱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就是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由于長期的應試教育的影響和束縛,基礎知識的死記硬背成了高中地理教育的重中之重,而相應的地理學習應用則被學校和教師認為是高中教育可以忽略的方面。隨著新課標對素質(zhì)教育的要求越來越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實踐能力愈來愈重要。針對地理學習的具體而言學生在實踐中應用的地理知識的能力顯得十分重要和關鍵。一方面主觀上通過領導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實踐所學知識,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了學生學習的參與性,互動性和娛樂性,極大的增強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另一方面客觀上通過提高學生運用地理的頻率,增強對地理知識重要性的深刻認識,最終達到提高地理知識學習效果和實踐能力的雙重目的。
六、幫助學生領悟地理概念
地理概念是地理教學的終極目標和地理教學的最后階段。具體而言即為頭腦當中熟練的進行有效地理思維的能力,這就需要在前兩階段成功有效實施基礎上進行長期的量變才能培養(yǎng)成,這個過程正是學生養(yǎng)成良好地理知識學習習慣的過程。第一步,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當中的整體觀念,這是地理里而最基本的理念,結合了哲學里而“普遍聯(lián)系”的觀點,地理環(huán)境的任何一個特細微的變化都可能會產(chǎn)生明顯的“蝴蝶效應”和一系列對環(huán)境的“副作用”。例如,最明顯的例子修建舉世矚目三峽大壩,不僅要考慮其防洪發(fā)電帶來的巨大的經(jīng)濟和社會效益,還要關注其對該地區(qū)大氣溫度、溫度、水文特征和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方而的整個地理環(huán)境可能影響。這就是提高學生整體思維水平關鍵之處一接觸到某一個特定的地理事件時要迅速分析和發(fā)現(xiàn)其中隱藏的諸多問題并深刻的思考。第二步是與整體的理念相輔相成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理念的培養(yǎng)。所謂普遍意義上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理念是資源、人口環(huán)境、社會和經(jīng)濟之間的互相的協(xié)調(diào)一致的發(fā)展,要求發(fā)展既要滿足當代人需要,又不可以損害子孫后代滿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既要滿足當?shù)厝诵枰植荒軗p害其他人滿足自身的能力的需求,是21世紀以來收到國內(nèi)外普遍認可和理解的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
七、注重教材的分析與解讀
初中的教材在編寫時,側重于地理現(xiàn)象的描述或直接給出結論讓學生去記憶,高中教材從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出發(fā),在問題的設計上和知識的傳授上與初中都有很大的區(qū)別,如初中教材在介紹氣候知識時,只要求掌握其最主要的分布地區(qū)即可。而高中教材對這部分內(nèi)容要求很高,不僅要求學生掌握這些主要氣候的特點、成因和分布規(guī)律,還要根據(jù)文字描述或氣候表格或降水柱狀圖等相關氣候資料,分析、判斷和推理是什么氣候類型,如何形成、怎樣分布等一系列問題。教師的主要任務起到引領作用,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做到用教材教,教給學生主干知識,領會教材知識的精華,真正實現(xiàn)知識遷移,能力轉化。
總之,讓學生有“被動學習”到“自主學習”,這是教學的最高境界。我們應認真研究新課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學,真正解決好在地理課堂教學中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性方面理念和操作層面上的問題,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參考文獻】
[1] 朱慧. 高中地理新課程中案例教學的實施[J]. 教學與管理,2005. (31).
[2] 林國銀. 新課程理念下地理案例教學的實踐與探索[J]. 福建地理,2005.2.
關鍵詞:高校教師;教學學術能力;提升途徑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不斷加速,高校接納的學生數(shù)量持續(xù)走高的同時,教學質(zhì)量問題也日益凸顯,提高教育教學質(zhì)量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近年來的主要任務。教學是高校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職能,自洪堡后,科研被確立為高校的又一職能,逐漸占據(jù)高校的主要部分,教學卻被逐漸的邊緣化。正如博耶所指出的,教學的形式有很多種,發(fā)表文章、作報告都是一種教學行為,而問題在于, “我們把研究看成‘機會’,而把教學當做‘負擔’”。也有學者指出,教學和科研常被解釋為兩個互相分割、各成一體的部分,甚至是incongruous(不協(xié)調(diào)的),在實踐中很少相交。事實上,教學與科研這樣的“二分法”本身就是錯誤的,博耶在其多維學術觀理念中將學術的內(nèi)涵擴大為相互聯(lián)系的4種:探究的學術、應用的學術、整合的學術和教學的學術。其中,他的教學學術思想,將教學作為學術水平的一種,鼓勵教師不僅要做教學工作的承擔者,更要做教學工作的研究者。李?舒爾曼認為,教學之所以能夠成為學術,是因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不斷探索,是一個發(fā)現(xiàn)并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學成果也需要進行公開、交流、評價等。目前,教學學術在我國高校中仍然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教學的地位仍有待提高。教學學術能力提升除了教師本人的付出,還要靠適宜環(huán)境的支撐、必要培養(yǎng)的引導、合理制度的保障。
一、高校教師教學學術存在問題分析
(一)對教學工作探究不足
對教學工作探究不足,表現(xiàn)為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思維固化、反思意識不足等。高校教學具有嚴謹?shù)膶W術性特征,這也是高校教學不同于基礎教育教學的首要因素。目前高校教學中,敘述式教學法成為主流,一本書、一塊黑板、一個PPT就能夠支撐起一個課堂,這樣的方法固然有一定的優(yōu)點,但是單一的授課方式很容易讓學生產(chǎn)生精神上的疲勞感,逐漸失去聽課的興趣。
高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由于長時間地講授一門或幾門課,很容易教學思維固化,如教案長時間不換,教學內(nèi)容也始終保持不變,講課照本宣科,沒有過多地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對教學內(nèi)容缺乏創(chuàng)新,跟不上學科發(fā)展的步伐,缺乏反思意識,很少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和內(nèi)容。
(二)教學學術培訓不足
在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中,高校都逐漸開始向綜合性大學發(fā)展,師資隊伍不斷擴充,并逐步呈現(xiàn)高學歷趨勢,但“學者未必是良師”。我國高校教師培訓的重點和教師個人傾向往往放在教師本人的學科素養(yǎng)上,著重知識積累而非傳播,教學學術培訓明顯不足。
從內(nèi)容上看,與教學學術相關的培訓多表現(xiàn)為教學公共基礎知識如教育教學理論、技能、技術等方面,涵蓋內(nèi)容雖廣,但廣而不深。由于培訓時間所限,很難做到面面俱到,以致出現(xiàn)“只講重點,只考重點”的現(xiàn)象;并且,培訓形式以講授理論知識為主,大量理論講解容易使培訓過于枯燥,難以吸引參與者的興趣。其次,與教學學術相關的培訓更多是從高校師資管理需要的角度來操作,忽略了教師的實際需求,教師主硬斡氳幕極性不高。僅僅要求“必要”而忽略了“需要”,這樣極易導致教學學術培訓流于形式。
(三)教師評價制度失之偏頗
高校在教師評價制度中對某方面的重視程度直接影響到教師工作中的傾向。目前我國高校教師評價中,科研仍占主要地位。有學者曾對不同類型院校教師的晉升決定因素進行調(diào)查。結果顯示,“教學工作量”與“教學質(zhì)量 ”在各類院校教師的晉升中重要程度都低于“科研成果 ”,“985”院校尤甚;高職高專院校對教學的重視程度相對最高,但也低于“科研成果” 。在高?!爸乜蒲?,輕教學”的評價制度下,教師將有限的精力逐漸向科研傾斜,教學退而次之成為副業(yè),導致教師對教學的關注逐漸降低、教學質(zhì)量下降等。
二、提升高校教師教學學術能力芻議
(一)加強教學學術研究支撐
教學學術研究具有很強的實踐基礎性,教師必須通過不斷的教學實踐,再通過反思、提取、修改才能逐步升華成理論。因此,高校應加大對教師教學工作的重視程度,營造出尊重教學工作并能推動其發(fā)展的良好氛圍,鼓勵教師在實踐中研究,讓教學學術與整個高校的大環(huán)境相融合,為教學學術的發(fā)展提供空間,支持教師的教學改革、試驗工作,改善教學環(huán)境,科學分配課時,減輕教學壓力。
其一,對教師進行分類管理,對科研能力較強的教師,可適當減少課時量,這樣不會因為教學工作量過大而對教學敷衍了事,鼓勵教師將研究成果轉化為知識傳授給學生;對教學能力較強的教師,要引導其開展教學學術研究,給予配套資金和條件,充分重視其教學學術研究成果。其二,關注教師在不同專業(yè)發(fā)展階段的傾向問題,采用“創(chuàng)造性契約”和學術休假相結合的方式。“創(chuàng)造性契約”是博耶提出的一種教師管理方式,即教師可以根據(jù)自己某一時期的發(fā)展狀況和需求,在一定時期內(nèi)側重于一方面發(fā)展,并與學校簽訂契約;學術休假是當教師工作到一定年限并符合一定標準后,可申請暫時離開學校,專心進行著書立說、編著教材、科研攻關等工作。這兩種管理方式相結合可以緩解教學與科研二者在教師工作中顧此失彼的狀態(tài),促進二者在教師工作中的良性發(fā)展。
(二)建立完整職前――職后培養(yǎng)體系
其一,未雨綢繆,職前培養(yǎng)“先入為主”――針對高校教師的高學歷情況,各高??稍O立諸如“教師教育發(fā)展中心”“教師培訓基地”等機構,為本校在讀且有志于從事教師工作的碩士及博士研究生提供幫助,引導他們系統(tǒng)學習教育學、教育法、教師職業(yè)道德等方面的知識,鼓勵碩士及博士研究生申請成為助教,在導師或其他教師的指導下,參與實際教學工作。
其二,改變高校教師入職培訓“只教重點,只考重點,只考理論”的情況,將入職培訓的形式多樣化,如講座、實踐活動、優(yōu)秀教師示范教育、先進事跡學習等,增加入職培訓中實踐課程的數(shù)量,在入職培訓考核上要注重全面性及理論與實踐相融合的原則。
其三,改革高校教師的職后培養(yǎng)體系,充分利用教師教育發(fā)展中心等機構,切實考慮教師需求,舉行不同主題的培訓活動,由教師自由報名參加;加強對新晉青年教師的培養(yǎng),安排有資歷的教師與新晉青年教師搭檔進行授課,充分利用多媒體,采用諸如課堂錄像等方式,讓教師在課后通過觀看錄像尋找不足,進行反思并逐步改進;組建以知R傳播為核心的教學團隊,使教學團隊包含老、中、青三代教師,促進不同年齡層次的教師相互交流學習,青年教師工作熱情高,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但經(jīng)驗不足,老教師經(jīng)驗豐富,德高望重,但對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可能有所欠缺,而中年教師在其中可以起到“調(diào)合”的作用。最后,注重與教師溝通獲取反饋信息并逐步改進。
(三)創(chuàng)新教師評價制度
教師評價制度是高校教師工作中的重要“風向標”,對于高校教師評價,應摒棄偏頗化,以多元化為評價主要指導思想。多元化在于評價內(nèi)容上的多元,將教師教學、科研、社會服務等工作都列入其中,平衡科研與教學間的比例,改善對科研成果重量不重質(zhì)的評價標準,不僅要關注數(shù)量,更要關注到質(zhì)量和影響力。
在教學評價方面,首先,加大對教師教學質(zhì)量的評價權重,教學質(zhì)量的高低能充分反映出教師的教學學術研究,而優(yōu)秀的教學需要教師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正如博耶所言:“立法人員、董事會成員和公眾之所以不能理解一周在課堂上只教10或12節(jié)課就構成很重負擔的原因,就在于他們不了解好的教學需要艱巨的工作和嚴肅的鉆研加以支持。”基于此,高校應制定對教師教學工作詳細的評價標準和方法,既要有量化評價也要有質(zhì)性評價,從制度創(chuàng)新上改善教師對待教學的態(tài)度。
多元化評價在于評價主體的多元,評價主體的多元,并不是各個主體的簡單相加,而是指評價主體之間的“合作關系”,強調(diào)的是評價主體之間的平等、交流和合作,關注評價主體之間的“交互主體性”或“主體間性”,注重評價主體間的相互交流和評價主體間的平等性。無論教師、領導、學術權威還是學生,都不應存在由于上下級或利益等方面的關系而服從他人的情況,評價結果要從不同主體的交流評價中提取出“共識”,才能看到一個完整的教師,教師評價工作要在評價主體完全自愿的情境下進行。最后,要對評價結果進行客觀、科學的分析并反饋給教師。
參考文獻:
[1]歐內(nèi)斯特?博耶.關于美國教育改革的演講[M].涂艷國,方彤,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2002.
【關鍵詞】 英語教學 提升 口語表達能力
在初中英語學習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很多初中生在英語的學習過程中,口語已經(jīng)成為制約學生發(fā)展的重要瓶頸。由于英語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的影響,初中生的書面表達能力一般來說都會優(yōu)于口語表達,這是我國中學英語教育教學中出現(xiàn)的突出問題。學習的目的是學以致用,對于初中生來說,英語的學習最為主要的目的還是能夠掌握這門語言,提升口語表達能力,做到無障礙的英語交流。本文著重探究了如何提升初中生英語口語表達能力的問題。
1. 優(yōu)化教學評價,讓學生樹立自信心
初中生由于英語基礎薄弱,很多學生在英語閱讀和口語表達上能力不佳導致他們不敢閱讀,不敢表達,造成了一定的心理陰影。為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讓學生放下心理的負擔,對于不敢表達和不善表達的學生,教師要多鼓勵,多表揚,一旦學生使用了英語口語表達,教師就要及時的做出積極的評價,對于準確的口語表達要鼓勵,對于失誤的表達要委婉的指出并給與評析或者糾正,切忌嚴厲批評或者其他不合適的懲罰。教師一定要提升諸如“Right”、“Good”、“OK”等帶有鼓勵性和表彰性評價用語的使用頻率,并及時的觀察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和情緒,在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的同時還要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只有學生敢于參與并且擁有濃厚的興趣,他們才能夠在鍛煉中提升自身的口語表達水平。如在學習《Good friends》的時候,教師就可以以“My good friends”為主題,在寬松和諧的學習環(huán)境下,讓學生暢談自己的好朋友,在此過程中既復習了書本上的知識,又能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學生A: My good friend is Li lei. He often helps me. He is a boy. I really like him.
學生B: I have a lot of friends. They are my sisters. They often help me.
學生C: My good friend is my math teacher. He often helps me with my math homework.
2. 加強訓練,實現(xiàn)量的積累
學生具備口語表達的信心之后,教師就可以適當?shù)膶ふ液蛣?chuàng)造機會,加強口語訓練,實現(xiàn)大量的學生口語練習和鍛煉,以此通過量的積累實現(xiàn)質(zhì)的飛躍。例如在新課開始前,進行2分鐘的英語講演活動,內(nèi)容不限,要求表達流暢,要求每一位學生都參與,一節(jié)課一位學生,要求演講的學生充分準備。如何開展這樣的口語表達模式訓練,那么每一位學生無論是自愿還是輪換都有機遇參與其中,那么他們?yōu)榱吮憩F(xiàn)自己的出色,一定會認真的準備,精心的設計,最后獲得不錯的成果,這些都會反作用于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提升。另外,還可以要求學生在閱讀教材之后,進行有效的整合課文,用自己的話概括出文章大意,這樣既能鍛煉學生的閱讀能力,又能提升學生的口語表達水平。為了提升初中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還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設既定的英語表達情境,開展廣泛的生生對話和師生交流,在英語對答中讓學生了解別人,認知自我,做到取長補短。有一個學生在學習《This is me》這一課時之前的2分鐘講演中就以同樣的題目講述了自己,口述流暢,內(nèi)容清晰,可見這樣的訓練是非常有必要的。我們就節(jié)選一小段來賞析一下:I was a crying girl. But I do not cry for the failure. But I see those people who need help do not get help. They were disappointed. Some students drop out of school. We should help them.
3. 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生的表達欲望
在以往的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往往是教師主導課堂,學生是知識被動的接受者,并且在以往的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更加關注的是英語單詞的落實和語法知識的掌握,很少給學生留下口語表達的空間,這些都導致了目前的學生口語差的惡果。教學是有教與學組成的,應該來說,學才是課堂的主要內(nèi)容,為此,在英語口語的教學中,英語教師一定要把課堂歸還給學生,采取有效的方法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這樣才能提升課堂的參與率和課堂的教學效果。在開展口語教學的過程中,要想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首先就應該了解學情,從學情出發(fā),制定切實可行的口語教學設計,這樣才能開展針對性的教學活動??谡Z教學中學生的參與性是非常重要的,英語教師還要采取適當?shù)慕虒W方法,讓學生自覺的參與口語表達。如開展情景對話、英文歌曲賞析、英語幽默故事會等,立足學生實際,抓住學生心理,開展形式多樣的口語表達活動。在學生英語口語表達的過程中,教師作為課堂的組織者與引導者,一定要擺正自己的位置,同時還要及時地作出適當?shù)脑u析,確保學生口語表達的有效性。
[1] 莊麗平. 在英語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J]. 語數(shù)外學習(英語教育), 2013(06).
[關鍵詞]藝術體操教學;審美能力;有效策略
藝術體操是一項具有美感的體育項目,其將不同形式的美感融入了運動當中,從而展現(xiàn)了其獨特的藝術性,主要包括舞蹈美感、音律美感以及形態(tài)美感等幾個方面。藝術體操將人體與藝術有機結合到一起,帶給人們不一樣的感受。從這個角度來看,藝術體操教學的過程也是一種美育過程。將審美能力培養(yǎng)作為目標融入藝術體操教學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意義。教師可以通過教學過程讓學生的柔韌性、肢體力量以及身體素質(zhì)展現(xiàn)出來,從而培養(yǎng)其審美觀念。
一、形體訓練過程中培養(yǎng)審美能力
形體訓練是藝術體操教學的基礎課程,有利于幫助學生塑造形體美。形體美是一種動靜相結合的美感,包含很多細節(jié)。教師在開展藝術體操訓練活動的過程中應該通過合適的訓練項目來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首先,站姿訓練。站姿能將學生的外部形象完全展現(xiàn)出來,提高站姿的優(yōu)美性主要在于將脊背挺直、立腰等。正確的站姿能展現(xiàn)學生的精氣神。其次,坐姿訓練。端莊的坐姿能將女性的氣質(zhì)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從而將其內(nèi)在文化修養(yǎng)展現(xiàn)出來。特別是在一些比較正式的場合,更加應該注意自己的坐姿,讓整個人看起來端莊得體[1]。最后,行走姿態(tài)訓練。走路的姿態(tài)能在很大的程度上展現(xiàn)一個人的魅力,優(yōu)美的走路姿態(tài)也是一名藝術體操學生應該具備的素質(zhì)。人在行走過程中所展現(xiàn)出來的美感主要在于腿部在移動的過程中能與身體保持一種協(xié)調(diào),展現(xiàn)出律動美感。所以,走路時應該保證身高、腿長與邁步的跨度相協(xié)調(diào)。
二、動作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審美能力
站在美學的角度上,稍具復雜度的動作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人們內(nèi)心的審美活動。正是由于這樣的原因,教師在利用藝術體操教學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的過程中,應該重視動作教學環(huán)節(jié)。動作教學的要點是動作的表現(xiàn)力以及身體姿態(tài)這兩個方面。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融入一些舞蹈元素,使學生的表現(xiàn)力以及形體的優(yōu)美姿態(tài)能展現(xiàn)出來。例如,巴塞轉體等舞蹈動作都能將肢體動作與器械相互融合,帶給人們不一樣的美感。學生在練習藝術體操動作的過程中將這些舞蹈動作融入跳躍、平衡以及轉體等動作當中則能適當提高體操動作的難度。
三、音樂感悟過程中培養(yǎng)審美能力
音樂是藝術體操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在藝術體操的訓練過程中,還是在真正的比賽過程中,音樂無時無刻都被滲透于整個項目當中。融入音樂伴奏之后,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的感知能力以及韻律感,從而更好地激發(fā)學生在動作表現(xiàn)中將力量展示出來。這樣的教學過程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對藝術體操的學習興趣[2]。在教學之初,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從整體的角度感受音樂中蘊含的力量,并能在音樂的帶動下使全身的肌肉得到訓練。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有利于訓練學生的肌肉力量,還能在很大程度上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的感悟能力以及節(jié)奏感,從而帶給學生美學感受。另外,在實際的訓練過程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用自己的內(nèi)心去感受音樂,并能將自己對音樂的感受與肢體動作組合在一起,從而產(chǎn)生不一樣的美感。四、教師儀態(tài)展示過程中培養(yǎng)審美能力藝術體操的訓練過程主要是以教師的教導為主,使學生形成正確的認識,并能引導其參與學習、訓練以及審美的過程。所以,教師是學生學習藝術體操技能的主要“模板”,教師的儀態(tài)能在很大的程度上對學生的審美能力產(chǎn)生重要的影響。一個人的形象非常重要,優(yōu)美的姿態(tài)、端莊的氣質(zhì)以及蓬勃向上的精神狀態(tài)都能影響他人對藝術體操運動員的印象。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注重自身的形態(tài),為學生樹立正確的榜樣,使學生能通過對教師的模仿強化自身對美感的理解程度,從而達到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的教育目標。綜上所述,藝術體操是一項展現(xiàn)美感的體育運動,也是我國體育運動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對審美能力培養(yǎng)給予高度的重視。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形體訓練、動作教學、音樂感悟以及儀態(tài)展示過程來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
參考文獻:
一、多維視角拓廣度,突破思維定勢
高中階段,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日漸成熟,思維模式也發(fā)生了相應的變化,更加側重理性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把握這一發(fā)展趨勢,鼓勵學生從多角度、多層面和多視點出發(fā)進行審題,突破單一角度的束縛,打破原有的思維定式,展開有效的發(fā)散性思維活動。
例如在高考語文全國卷“獎懲之后”的作文訓練指導中,學生多會指出家長的態(tài)度隨孩子的考試分數(shù)而變化,反映了家長在教育中的“唯分數(shù)論”,因而批判應試教育的唯分數(shù)論,提倡素質(zhì)教育成為思考的主流。這一思考固然切題,但呈現(xiàn)的觀點千人一面,未免流于膚淺。訓練中筆者再引導學生繼續(xù)從家長的角度深入思考,面進步、退步,家長應采用何種教育方式、手段?如果從學生的角度看,左邊的孩子和右邊的孩子,相差懸殊的原因是什么?所以家庭、學校、社會應反思現(xiàn)有的學習內(nèi)容、評價體系,從而深入到對教育本質(zhì)目的的思考。
二、透過現(xiàn)象抓本質(zhì),鍛煉思維深度
學生思維的深度是寫作水平的根基。面對材料,學生必須找準切入點,深入挖掘,找出因果關系,進而追溯事物的本質(zhì),提煉出有效的觀點,并層層推進,才能保證作品的深度。
例如討論“女兒舉報爸爸交通違規(guī)”事件,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分析事件的原因和本質(zhì)。教師可要求學生分組代表媒體和警方,以發(fā)表揚信的形式贊揚女兒并說明理由。根據(jù)討論,學生認為其一是關愛父親,擔心家人的安全,本質(zhì)上是親情的體現(xiàn);二是對父親和家人負責,也是對社會負責,這是社會責任意識的體現(xiàn)。三是認為其敢于擔當,沖破了中國傳統(tǒng)“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的傳統(tǒng)觀念,這是事件的文化價值。通過這樣的分組討論,使得學生更加明晰題目或者材料背后的寓意,并在合作研究的過程中,學生可發(fā)散自身的思維,拓展思維的廣度與深度。
三、化整為零激理趣,內(nèi)化思維特性
高三學生往往不愿意在作文上多花精力。一是認為作文訓練形式單一,成效不大,二是因為時間緊張。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必須采取高效率的方法措施,激發(fā)學生思考興趣。在高三作文教學中,筆者設計了以下的小活動:
例如“微型辯論賽”。教師可根據(jù)高考試題,設定特定的角度,組織班級學生開展,以此幫助學生在材料搜集、思考和辯論的過程中開發(fā)自身思維,形成縝密的理性思維。以黑龍江省高考作文“誰更有風采”為例。在教學中,教師設置正反雙方辯題,六人一組,從不同角度立意,論據(jù)支撐,選出兩組進行演示。教師最后進行評價,并分析匯總。再如在作文教學中納入“課前三分鐘――我看熱點”的內(nèi)容,老師選定熱點,讓學生按照要求,對當前社會上的該熱點事件發(fā)表評述。通過多樣小型的活動設計,既節(jié)省時間,又激發(fā)學生意趣,對人物、事物建立起系統(tǒng)的評價標準,并開拓不同的論證角度,找尋資料佐證自己的觀點,在潛移默化中鍛煉了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
關鍵詞: 語文教學 實踐性教學 交際能力培養(yǎng)
新課改指出語文雖然是一門學科,但更是交流工具,是中國人相互交流、表達情感的基礎媒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如果忽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僅重視語文解題教學,那么無疑是舍本逐末,違背語文學科的設立初衷。小學生的詞匯量較少,語言思維能力、邏輯組織能力等均尚未薄弱,因此為提高語言交際能力,必須在增加學生詞匯量的基礎上,加強語文思維能力、邏輯組織能力的培養(yǎng)?;诖耍韵乱栽鰪娦W生語文口語交際能力作為教學改革重點,提出一種“練于課堂,鑒于生活”的教學新模式,具體如下。
一、情景中拓展,打造實踐際空間
1.自編自演,形成實踐性語言對話空間。
雖然低年級小學生的詞匯量較少,但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往往具有較強的表現(xiàn)欲,極富童趣,特別容易被童趣十足的內(nèi)容吸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可借助學生的這一特性,激發(fā)學生形成對話空間,以此開展語言口語能力的鍛煉培養(yǎng)。例如在進行《保護有益小動物》的教學時,首先進行常規(guī)的生字及文章理解教學,在此之后筆者決定結合教學內(nèi)容創(chuàng)設口語鍛煉的情境。筆者首先提出:接下來要召開一次動物運動大會,這里有大象、獅子、小白兔、老虎、豹子、長頸鹿、猴子等,大家分成幾個小組,每個小組的小朋友分別作為一個小動物,各自以自己所扮演的小動物的角度,說說自己都擅長哪些運動、優(yōu)勢是什么,如扮演豹子的學生說自己擅長賽跑,因為跑得快、買的步子大;扮演猴子的學生說自己擅長爬高,靈活,胳膊長等。然后以小組為單位,各組分別進行表演,由教師點評,并在學生表達的過程中適當給予提示。綜上,此種教學模式,即通過學生感興趣的內(nèi)容,創(chuàng)設對話情境,讓學生在興趣的趨勢下,大膽鍛煉語言能力。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僅起到組織及引導的作用,將學生作為語言能力培養(yǎng)過程中的主體,改變以往完全由教師為主體、學生被動聽講的模式。
2.借助多媒體技術,提升對話情景的真實性。
低年級小學生存在渴望通過語言進行交流溝通的欲望,但學生的詞匯量有限,對于很多抽象的詞匯難以有效理解,這就需要由教師不斷引導。傳統(tǒng)的引導方式,主要是教師講授重點,學生被動聽講,這對于小學生來說,顯然過于枯燥乏味,教學效果有限?;诖?,教師可借助多媒體技術,通過學生感興趣的圖畫、視頻、圖片等,加深學生的理解,明確詞匯的正確用法,讓學生強化語言口語表達能力。例如一些小學生不能分清溫暖和炎熱、涼爽和寒冷此類意思相近,程度存在差異的詞匯區(qū)別,在語言表達時時常用錯。對于這種抽象類的詞匯,教師難以通過語言表述清楚。此種情況,可以通過多媒體信息技術,將抽象的詞匯直觀地通過圖片、視頻等呈現(xiàn)在學生眼前,讓學生有效掌握抽象性強的詞匯的正確含義及用法。
例如為了讓學生明確涼爽與寒冷的區(qū)別,教師可在網(wǎng)絡中篩選或自己制作一些圖片、視頻、音頻等??蔀閷W生播放夏天夜晚吃著雪糕、西瓜的圖片及視頻,讓學生說說看到這個圖片的感受,學生會紛紛說“覺得很涼快”,“讓人舒服”。教師聽到學生的回答后,應先給予肯定,然后總結:“這種讓人覺得舒服的涼覺就是涼爽?!?/p>
接下來,教師可借助多媒體技術營造出寒冷的感覺,播放冬天寒風凜冽聲音的音頻,以及風雪、冰山的視頻及圖片,讓學生說說看此時的感受,學生回答“特別冷”、“受不了,感覺自己要被凍上了”,這時教師立刻進行總結:“大家說得都對,這種特別冷、感覺要被凍起來的感受就叫寒冷!”
總之,低年級小學生的詞匯量不足,與此同時對于詞匯的正確用法也理解得不夠到位,導致在口語表達的過程中,時常出現(xiàn)表達不當,甚至鬧笑話的情況。針對這一問題,教師除了課堂講授知識點外,還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有效理解詞匯的正確表達含義。
3.嘗試對話實踐,夯實交際的基礎。
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除以上方式外,還可以采用最基本的手段――模仿,即是給出豐富、生動的口語作品,讓學生嘗試跟著這些作品進行模仿訓練。語文教材選取了很多通俗易懂、易于上口的兒歌、詩句,這些都可以作為學生模仿的例文。例如在課文《比尾巴》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讓學生嘗試模仿說說老牛的尾巴(好像一條鞭子)、燕子的尾巴(好像一把剪刀)、啄木鳥的尾巴(好像小板凳)等。在《菜園里》讀完兒歌后,可讓學生嘗試模仿:蘋果紅紅掛燈籠,西瓜綠綠賽皮球,香蕉黃黃像小船,葡萄紫紫掛藤上等。
此種方法主要適用于低年級的小學生,是實現(xiàn)基礎積累的過程。
二、聽與說的融合,提高雙向互動的應對實踐
1.開展“聽”的實踐性教學。
語言交際能力是雙向的,除了組織自己的語言表達出所想所感以外,還要有效理解對方的說話含義。詞匯是語言表達的基礎,但并不是全部,說話人的語調(diào)、語氣的差異也會一定程度地改變詞匯本身的含義。在書面表達中,不同的語氣、語調(diào)可用標點符號的方式表示,但在口語中,需要通過“聽”區(qū)分。在聽的教學中,教師首先要求學生懂得聽的禮儀,即當別人對你說話時要看著對方,認真聽,不要心不在焉,也不能隨意打斷,這不但是正確領悟對方說話含義的方法,更是人際交往中必須有的素質(zhì)。在語氣、語調(diào)的聽力教學時,教師可通過例句的形式,先讓學生有大概區(qū)分意識,分別對同一個句子在不同語氣下的表達進行列舉。然后讓學生進行模仿。例如李老師,王老師在上課。(兩名老師都在上課)李老師,王老師在上課?(向李老師詢問,王老師是不是在上課)李老師,王老師在上課?(向第三方詢問,李老師和王老師是不是都在上課。)每種表達方式的說話語氣、語調(diào)、停頓都存在差異,教師應當在需要注意的地方,在說的時候特意加重語氣,讓學生充分明確每種表達的差異,最后再由學生模仿。
2.布置關于“聽”的實踐性作業(yè)。
課堂教學的時間畢竟有限,要想提升語言交際能力,很大一部分取決于學生自己?;诖?,教師可布置一些關于“聽”的作業(yè),例如要求學生借助網(wǎng)絡、家長的手機小說軟件等方式,聽一段新聞事件或童話故事、或由家長講個故事等,第二天讓學生說自己聽的故事是什么、講的內(nèi)容是什么,以及自己有什么感想等。
三、課堂中提煉,著眼生活化實踐
1.結合實際,協(xié)力提升。
在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過程中,教師可盡量列舉緊扣生活的教學案例,因與生活聯(lián)系緊密的內(nèi)容更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借助切身實感,增強理解與運用效果。例如在《美麗的小路》教學中,教師可要求學生結合生活實際,以自己經(jīng)常走的小路作為描述對象,描述周邊的景物、這條路的起點與終點,走這條路的目的等??梢允菍W生每天上下學走的路,也可以是去姥姥家、奶奶家、朋友家走的路。因為學生十分熟悉,往往在講述的過程中十分流暢、信手拈來,教師在這一過程中稍加糾正,就能幫助學生進行一段思路清晰、流程的口語表達。
2.組織活動,體驗情境。
傳統(tǒng)應試教育下的填鴨式教學,已經(jīng)不能實現(xiàn)新課改的教學目標。新課改強調(diào)要以學生為主體,且口語教學還應從實踐的角度出發(fā)進行教學,因此在口語能力培養(yǎng)中教師要打破傳統(tǒng)教學模式,讓學生參與教學,成為學習的主體。從此角度出發(fā),筆者曾經(jīng)嘗試過一次游戲式活動教學。在《有趣的游戲》的教學中,我將課堂移到室外,首先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然后向學生提出,這節(jié)課讓學生以組的單位玩自己喜歡的游戲,學生興高采烈,有踢毽子、打口袋、摸瞎子的等。在學生玩得興起時,我突然要求學生停止游戲集合。學生十分失望,于是我問大家:“大家是不是想接著玩?”“是!”“那么每組說一下自己玩的是什么,有什么感受,說得好的同學可以接著做游戲?!庇螒虻恼T惑成為激勵,學生紛紛用自己現(xiàn)有的詞匯,組織出清晰的語言邏輯,對游戲進行描述,生怕說得不清楚、邏輯胡亂,導致不能繼續(xù)玩。然后筆者先進行示范,再由各組的學生分別描述。其實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只要經(jīng)過系統(tǒng)的指導,運用科學的方法提高學生的理解與運用能力,通過有效的激勵手段,就必然能夠達到顯著的教學效果。本次活動式教學起到的是激勵作用。
四、結束語
培養(yǎng)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應貫穿于整個語文教學,滲透學生的課內(nèi)、課外、校內(nèi)、校外的生活環(huán)節(jié),經(jīng)過“細水長流”的口語交際訓練,實現(xiàn)“潤物細無聲”的交際能力鍛煉目標。
參考文獻:
[1]劉偉偉.讓語文課堂成為孩子閱讀的樂園[J].教育,2016,0(27):12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