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家校合作的原則范文

        家校合作的原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家校合作的原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家校合作的原則

        第1篇:家校合作的原則范文

        【關 鍵 詞】農村;家校合作;滯后原因;對策研究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843(2013)01-0045-02

        一、家校合作的意義與發展趨勢

        1. 家校合作的目的及意義。家校合作的目的在于使學校和家庭兩個教育者在育人原則和目標上達成共識,功能上優勢互補,形成認識統一、行動協調、步調一致的育人團隊,共同營造適合未成年人學習、生活、成長、成才的良好環境。其作用在于化解雙方在教育過程中產生的誤解和矛盾,消除對教育的認識偏差;破解家庭教育難題,提高家庭教育實效性;解決學校教育管理難的問題,促進學校教育良性發展。當今正處于物欲橫流的時代,隨著社會復雜程度的演變,一些腐朽文化信息和糜爛生活方式侵占了一定的市場,青少年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和分辨是非的能力尚未成熟,雖然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具有各自的優勢,但在一定程度和某些方面都存在各自的局限性。從一定意義上說,這些局限依靠其自身的力量是難以克服的,而“家校合作”可形成資源整合、優勢互補是解決這一難題的有效途徑,對有效完成教育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 家校合作教育的發展趨勢。我國政府在政策方面也提出了有關家校合作的相關要求,如在1992年2月頒布的《九十年代中國兒童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發展社區教育,建立起學校(托幼園所)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相結合的育人機制,創造有利于兒童身心健康、和諧發展的社會和家庭環境”;于2010年7月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要求:“建立中小學家長委員會。引導社區和有關專業人士參與學校管理和監督。充分發揮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家長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加強與學校的合作,共同減輕學生課業負擔。關心社會教育,幫助子女養成良好習慣,促進學生健康成長。”這充分說明青少年的教育僅靠學校單方面的力量是難以完成的,需要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尤其是家庭的全力合作。因此,家校合作是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教育研究和學校教育改革的一個主題,構建“三位一體”的教育格局是教育獲得成功的關鍵。

        二、農村家校合作滯后原因分析

        1. 家長觀念落后,對教育的認識偏差較大。長期以來,由于傳統習慣的影響,農村多數家長認為教育是學校的事,與家庭無關。家長只管孩子的衣食住行,把孩子的學習、做人、行為習慣培養的責任都推向學校。近年來,有許多問題孩子的出現使家長感到頭痛,無能、無力、無助,管教力不從心,也成了學校教育的難題,甚至有些家長抱怨學校、埋怨老師。殊不知,很多問題產生的根源來自于家庭的影響。心理學研究表明:“對一個人一生影響最大的人格形成階段,是在于早期的家庭教育,而這一點是學校任何教育都無法給予的”。孩子一出生就開始接受著家庭的影響,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接受家庭影響越來越深,許多孩子幾乎長大成人所表現的行為也是家長的復制與翻版。所以,要通過學校和社區各個部門教育家長提高認識,明確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關系,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并和學校密切配合,是教育孩子安全成長的關鍵。

        2. 缺乏制度的制約,合作行為不規范。家校合作是教育圈內的新生事物,它也遵循法制規范的原則,應在政策的指導和法規制度的制約下運作。但目前,我國對家校合作還沒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和規定,雖然政府出臺了家校合作的相關政策和要求,但都比較宏觀,沒有形成相應的法規制度,在各地開展過程中,指導性與操作性不強,合作內容、形式、效果具有很大差異,未能發揮出政策和法規的導向作用,合作行為不規范,計劃性差,隨意性強,合作效果不盡人意。

        第2篇:家校合作的原則范文

        家校合作的意義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大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礎,深刻影響人的一生;學校教育是主陣地,是家庭教育的強化,是連接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樞紐;社會教育是延伸,是對整個教育鏈效果的深化和檢驗,三個方面緊密配合才能實現教育效果的最優化。在學校和家庭緊密聯系形成教育合力這一問題上,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提出了指導性建議:“學校和家庭不僅要一致行動,要向兒童提出同樣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著一致的信念,始終從同樣的原則出發,無論在教育的目的上、過程上,還是手段上,都不要發生分歧。”

        然而,目前我國家校合作的現狀令人擔憂――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脫節,教育職責不明確,教育方式簡單重復,教育效果相互抵消,造成教育針對性不強、互補性不強、實效性不強等問題。由于學校是教育的專門機構,擁有科學文化知識的權威、教育方式方法的優勢和教育評價督促的長處,因此,厘清學校在家校合作搞好學生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的角色定位,增強學校在大教育協作中的作用,對于推動家校合作、提高教育效果,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家校合作的主導者

        在現代社會,人的發展越來越依賴于學校教育,越來越決定于學校教育。學校教育主導著一個人學習、發展的重要階段,對人的成長起著決定性作用。這首先是因為學校教育具有較強的目的性。學校是貫徹國家教育方針的專門機構,是培養社會所需要人才的專門機構,其一切活動都是圍繞培養人而有目的展開。學校教育與社會需要總體是一致的,學校內部各方面的教育在影響在基本目的上是一致的,這種一致性往往能形成較大的教育合力。其次,學校教育具有較強的系統性。學校教育具有計劃性和組織性,不是自發無序的。在教育教學中,學校嚴格按照國家規定的教育目標、教育內容開展教育教學活動,培養人才的規格也具有相對的確定性。

        以上這些原因,明確了學校在家校合作中的主導地位。這具體體現在:學校在家校合作的目標確定方面,一般具有建議培養方向、調整培養目標、引導人才規格等作用;學校在家校合作的框架形成方面,往往具有主動設計、積極構建、適時調整等作用;學校在家校合作的流程控制方面,大多具有積極引領、把握節奏、控制進程等作用;學校在家校合作的內容選擇方面,大多具有提供素材、精選課題、給予輔導等作用;學校在家校合作的結果把握方面,一般具有過程監控、效果評價、主動反饋等作用。因此,學校在家校合作中,能夠切實把握人才培養的方向和規格,積極矯正家庭教育的價值取向和內容選擇,不斷影響家庭教育的效果。

        當好指導者角色

        由于大多數家長沒有經過系統的、專業的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培訓,在家庭教育中往往呈現盲目性和非科學性,不清楚教育目標,不懂教育的基本原則,不遵守基本的教育方法和技巧。更有甚者,有些家長干脆放棄了教育責任,把孩子教育責任全部推給學校。同時,學校是專門的教育機構,教師具有專業的教育教學技能,能勝任對家庭教育的指導工作。因此,學校要加強對家長的指導和培訓,幫助家長進行科學、專業的家庭教育。筆者認為,學校的指導作用重點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引導家長重視身教,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所謂身教重于言教,學校要引導家長做學習型父母,形成積極向上的世界觀和人生態度,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人才觀,不斷培養健康的個性和良好的心理,提高道德修養,從而為孩子輸送正能量,樹立好榜樣。同時,學校要幫助家長樹立教育信心,發揮親情優勢,提高家長的教育積極性。此外,還要幫助家長通過家長學校、家訪、家長會、訂閱家教報刊書籍等多種形式,學習有關青少年心理方面的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素質。

        二是幫助家長降低過高期望,形成民主快樂的家庭氛圍。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違背了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就會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甚至造成家長和子女的感情對立。民主輕松的家庭氛圍是家庭幸福、促進孩子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學校要積極指導家長逐步形成積極向上的家風,創設愉快、民主的家庭氛圍。

        三是幫助家長理解和尊重孩子。孩子是有情感、有個性、有獨立人格,家長的教育方法必須符合孩子身心發展的規律,家長的主觀武斷往往會適得其反。民主的家庭教育方式可使學生既受到尊重,又得到保護。學校要幫助家長放下身段,尊重孩子,不要再用命令的口氣跟孩子說話。家庭教育一定要建立在充分理解和尊重孩子的個性和思想自由的基礎上,不能因為父母對子女有養育之恩和監護權,就可以隨意干涉和限制孩子合力的行動自由、思想自由和正常生活。

        第3篇:家校合作的原則范文

        關鍵詞:農二代;家庭教育;家校合作;有效途徑

        1 引言

        家校合作(home—school cooperation),即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合作,是家庭與學校相互溝通、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互參與,共同促進青少年全面發展的教育活動。當今教育的價值取向表明,學校不再是唯一的教育資源,教師也不再是教育學生唯一的權威。在追求高質量教育的過程中,家庭與學校的合作越來越成為各國教育改革與發展共同關心的問題,家校合作是當今學校教育改革的一個世界性研究課題。

        隨著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民外出務工就業,農村勞動力在城鄉之間和區域之間大規模的持續流動,一個新的社會群體——農二代應運而生。農二代有四種情形:留守子女、“準單親”子女、進城子女、流動子女。其教育問題有其特殊性,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由于諸多因素和障礙,農二代家庭教育結構和方式發生了根本性變化,親子教育被削弱或消解,家校合作教育功能明顯弱化,學校教育也深受影響。本文在參閱大量文獻資料、梳理相關理論的基礎上,以西部數縣為研究樣本,以農村留守子女為重點,通過問卷調查與深度訪談,質性研究與量化研究相結合,對中小學領導、教師、學生家長進行了廣泛調查,討論了農二代家校合作教育有關問題,以探討農二代家校合作教育有效途徑。

        2 家校合作研究現狀

        在發達國家,家校合作具有相當長的歷史,并積累了寶貴經驗。美國早在1897年初就成立了歷史久遠且規模最大的“家長教師聯合會”(PTA)。二戰后,PTA被引入到日本的教育改革之中,該聯合會致力于溝通學校與家庭、社區的聯系和創造一個有利于青少年成長的環境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成為學校教育中不可忽視的重要教育力量。英國家長擔任“教學助手”,法國配備家校之間的“協調人”,歐洲國家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開展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管理的課題研究。1998年4月,歐洲七國(蘇格蘭、奧地利、比利時、法國、意大利、荷蘭、葡萄牙)開展了“關于家長參與學校教育項目的研究”。這些研究的目的旨在促進家長參與學校教育,推進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質量。新加坡在“學校一家庭一社區”三維教育網絡的構建中,教育發展達到了新的高度。我國港臺地區也很重視對這一問題的研究。

        在我國,近二三十年中,家校合作在理論、實踐的各個方面都受到了社會各界尤其是教育界的廣泛重視,成為學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在家校合作實踐方面,教育工作者不斷的更新家校合作的概念,補充家校合作的內容,探索家校合作的形式,在學校教育實踐中積極主動地爭取來自家庭的更多支持和配合,將家校合作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理論研究方面,在借鑒國外相關理論和分析國內現狀的基礎上,許多學者對家校合作的概念、內涵、價值等理論問題進行了研究,發表了很多研究成果。但與國外相比,我國家校合作的研究還存在很多不足,學術界關于家校合作的研究起步較晚,理論探索少,比較零散,現有的理論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內涵、原則、分類、模式等方面的建構,對家校合作的特點、理論基礎研究較少;對國外的理論引進、譯介較多,本土化研究薄弱;研究的視角比較單一,對現存問題的分析比較籠統,沒有將其置于不同的視角或背景下,重復性強;現有的研究主要以城市為主,對農村家校合作尤其對留守兒童的家校合作研究少而且零散,對農村家校合作存在的問題和原因認識還不夠深刻,對策研究及相關的理論研究也不完善,有些研究是對城市家校合作的移植,缺乏針對性。

        3 家校合作的理論背景和實踐模式

        3.1 家校合作的理論背景

        目前,家校合作在各個國家的教育改革中備受關注,社會學家、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提出了許多理論框架,分析家庭-學校-社區關系,為家校合作的實踐提供了全面、有力的理論依據。

        3.1.1 社會資本理論

        社會資本理論是美國社會學家科爾曼(Coleman.J.S)在二十世紀八十年引入教育研究領域的,他指出,社會資本是內在于家庭和社區組織中的整套資源,它們有利于兒童或年輕人的認知以及社會發展。這些社會資源因人而異,極其有利于兒童和青少年的人力資本的發展。就教育來說,科爾曼將社會資本分為家庭內社會資本和家庭外社會資本,前者包括父母對孩子的關注、投入、教育期待、親子問的互動,而家庭外社會資本是指父母在社區內的社會關系,包括社區鄰里關系、與子女的教師聯絡、與子女的朋友和父母認識、師生關系等。在通過對美國公立學校、私立學校、教會學校的深入調查之后,科爾曼發現,在社會資本相對高的教會學校中,學生的輟學率相對于社會資本低的公立和私立學校來說明顯的低,而學業成績相對較高。這一現象說明通過加強學校、家庭和社區之間的聯系和溝通增加社會資本可以增強教育效果,促進學生的發展。科爾曼的社會資本理論對美國的家校合作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它促使家校合作進一步擴大和發展,使學校開始重視與家庭、社區的合作關系,家長、社區等社會機構開始參與到孩子的學校教育中,充分利用家庭內社會資本和家庭外社會資本。

        3.1.2 發展生態學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布容豐布任納(Bronfenbrenner,U)的發展生態學理論(the ecology of humandevelopment)認為,人的發展是個體與其生態環境之間相互交往和影響的結果;而人的生態環境,是由家庭、鄰里、學校和社會及其之間的相互關系等一系列不同層次和結構的生態系統所組成的一個有機整體。每一個層次和結構不同的系統,因其與個體之相互關系的獨特性,而對人的發展產生特殊的影響。生態學的理論注重了家庭、學校和社會其他機構之間對人的教育的交互作用,但是沒有考慮到各機構影響力的積累與協作,忽略了三者整體力量對學生發展的影響。

        3.1.3 重疊影響閥理論

        重疊影響閥理論是由美國學者愛普斯坦(Epstein.J.L)等人基于生態學的解釋框架和科爾曼的社會資本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愛普斯坦提出的重疊影響閥理論將學生置于家庭、學校和社區關系模式的中心,認為,孩子們成長所依托的家庭、學校與社區都抱有相同的目標,承擔著共同的任務,它們之間經常進行高質量的溝通和互動。這樣,學生就可以從各種機構中感受到關懷,從各種人那里接受到相同的有關學校的重要信息概念。學校、家庭和社區這三個背景實際上對孩子以及三者的狀況、關系發生了重疊的影響。重疊影響閥是對生態學理論的補充和社會資本理論的發展,在對兒童的教育過程中,家庭、學校和社區的影響力會不斷的積累,將兒童置身于一個關懷性社區之中,改變了家庭與學校的影響力是依序的認識趨向,增強了家庭、社區對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參與,更好的促進了三者之間的聯系。

        3.1.4 權變管理理論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在美國形成了一種新的管理理論,“權變管理理論”。這一理論的核心是力圖研究組織的各個子系統內部和子系統之問的相互聯系,以及組織和他所處的環境之間的聯系。教育是社會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它與社會的其他系統之間具有高度的滲透性。近些年來,隨著教育類型一體化的發展,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學校、家庭和社會必須共同承擔教育的責任,構建三位一體的教育模式,三者之間應該互相影響、互相配合、資源共享、協調一致,共同促進教育和兒童的全面發展。對于家校合作來說,現代社會的復雜多變和教育要求的不斷提高,使學校教育不可能僅憑自己單方面的力量來實現教育目標,學校教育正越來越多地受到家庭、社會系統的影響。因此,學校要努力擺脫過去和家庭、社會在兒童教育方面相脫節的錯誤做法,注重三者的相互溝通和聯系。這就要求學校要從封閉轉向開放,制定新的管理措施和政策,充分利用家庭和社會的教育資源,鼓勵、吸引家庭和社會直接或間接地參與到學校教育中來。

        3.1.5 協同學理論

        協同學是系統科學的新分支,創立者是德國斯圖加特大學教授、著名物理學家哈肯。他認為,客觀世界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系統:社會或自然界的,有生命的或無生命、宏觀的或微觀的。這些看起來完全不同的系統內部都具有深刻的相似性,那就是各系統內部的各子系統之間受相同原理支配,這個相同原理是各子系統之間的相互影響而又相互合作形成的協同效應,成為協同系統。教育這一社會現象在實現其社會功能和個體功能過程之中,需要其系統內各子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與協調。家校合作正是教育系統內各子系統之間協同效應的表現。家校合作使學校、家庭、社會各系統之間形成協同效應,學校教育居于系統的主導地位,指導家庭教育,協調社會教育,使教育系統不斷向著平衡、和諧、有序狀態發展。

        黃河清所著《家校合作導論》列舉了“社會交換理論”、“符號互變理論”、“利益群體理論”、“包容理論”、“共同責任理論”等理論依據,用于分析家校合作。

        3.2 家校合作的實踐模式

        國內外學者對家校合作的模式有許多闡述。在國外,具有代表性且被廣泛認可的理論是戈登的三種模式說,即家庭影響模式、學校影響模式、社區影響模式。

        愛普斯坦(1990)指出,全面的家長參與應包含六種類型:親職教育、家長協助子女學習、家庭與學校溝通、家長義務工作、家長參與校政、學校與社區建立協作關系。這一模式在國外具有廣泛影響。

        美國學者斯維普(Swap,1987)受家校分離式影響理論、嵌入式影響理論和重疊式影響理論的影響,探討了學校用來抵制或者鼓勵有效的家校合作的四種實踐模式:保護性模式、家校單向傳播模式、課程充實模式和合作模式。

        美國學者穆勒(Muller,1988)運用美國國家教育長期研究的數據,將家校合作的模式歸結為“以校為本”和“以家為本”兩種主要模式。

        國外學者設計的家校合作的方案中,運用了許多不同的策略。這些家校合作策略中,直接針對教學和學習活動的稱之為直接策略:與教學和學習活動并不直接有關,但是支援教學活動的,稱之為中介策略。與教學活動無關的教育活動稱之為邊緣策略。

        在國內,有以地區為主本的合作模式,多元參與教育合作模式等,使用最多的家校合作模式理論是“以校為本”和“以家為本”兩種模式。我國學者馬忠虎編著的《基礎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一書中,對有親模式做了較詳細的介紹。國內學者在實踐層面提出了一些操作步驟。主要有:王維榮在其“我國家校合作中的問題與對策”一文中提出了家校合作的四個步驟:譚虎等在“努力構建家校合作的教育機制”中提出了家校合作的五個步驟:楊天平在“美國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管理的六項標準”中提出了五個步驟:香港大學學者何瑞珠(Esther,Hosichu)根據香港地區家長參與的重心,將家長參與活動分為家庭為本、學校為本和社區為本三大范疇。在《家庭學校與社區合作:從理論到實踐》一書中綜合愛普斯坦及韋氏(Weiss)的模式,提出家校合作的六個步驟。對各種模式加以綜合,歸納出家校合作的內容、操作路徑分別圖1、圖2。

        4 農二代家校合作教育現狀分析

        4.1 現狀分析

        為了解農二代家校合作教育現狀,參照國內外相關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并結合農村的實際情況,從家校合作的基本情況、合作的內容和形式、合作的效果三個維度,自行設計編制了家校合作現狀調查問卷。通過實地考察學校、個別訪談,以及對教師、學生和家長進行無記名問卷調查等形式,以甘肅三市五縣農村學校為樣本,以留守兒童、隔代教育為重點,對農村家校合作教育展開調研,共獲得有效調查問卷757份,其中教師問卷252份,家長問卷505份。

        4.1.1 對教育責任的理解:學校為主家庭為輔

        教師和家長普遍認為,對孩子的教育責任的分擔,應該以學校為主家庭為輔。頻度分布為:學校為主家庭為輔>家校均擔>家庭為主學校為輔。

        4.1.2 對家校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認識:有必要,可行

        大多數教師和家長對家校合作教育持支持態度,認同家校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家長的支持態度,為家校合作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4.1.3 合作方式:家長會為主

        合作方式以家長會和電話聯系為主,合作渠道比較單一,家長學校、家長委員會名存實亡,徒有虛名,家長開放日、親子互動等方式應用少,家訪漸受冷遇,家校結合處于放任自流的狀況。制約了家校合作功能的發揮。

        4.1.4 合作時機的選擇:非常規事務為主

        家校合作主要是在學生學習和思想出現異常時,以解決問題為主,沒有形成常態性工作,缺乏持續性。

        4.1.4 合作內容的關注:學習成績為主

        家長和教師對家校合作內容的關注點基本趨于一致,尤其在孩子的學習成績方面,家校雙方達成了高度共識。說明家校合作雙方具備合作可能和基礎,有利于家校合作機制的建立和發展。但是,明顯存在合作內容狹窄,忽略了學生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4.1.5 交流的頻度:有時有

        教師參與家校合作很不平衡,以班主任聯系為主,表現出教師開展家校合作的專業性不強。學校對家庭教育的指導也只是偶然發生。

        4.1.6 家校合作對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產生的效益:有效益

        大多數家長和教師從家校合作中得到了收獲,對家校合作的認識有所提高,對家校合作產生的效益持肯定和支持態度,評價積極。

        4.2 特征

        綜合分析各種調研材料,農二代家校合作教育呈現出以下三種結構特征:

        4.2.1 一般性合作

        在一般型家校合作教育中,家長和學校或教師之間存在低層次的溝通和交流,其目的主要是了解學生在校和在家的表現,通常著眼于一些常見的一般性、常規性的事務。這種類型的家校合作教育在農村最具普遍性,雖然時效性好,對于維持基本教學秩序具有一定作用,但是計劃性和前瞻性差,其合作僅停留在較低層次。

        4.2.2 隨機性合作

        在隨機性家校合作教育中,各合作主體沒有明確的合作意愿和意向。家庭與學校雙方彼此缺乏經常性的溝通,家長和教師的合作具有偶然性。并且,這種偶然的交流范圍狹窄,除非一些重大、突發的非常規性事務,雙方很少走到一起。

        4.2.3 主導性合作

        在主導型家校合作教育中,學校、教師是主導,要求家庭、家長積極配合,家校合作教育的目的性、計劃性、系統性都較強。但是,這種做法不是一般農村學校所能企及的。因此,雖然這種類型的合作較為理想,但并不是所有學生家長都有條件、有心情予以配合,較難推廣。況且,學校主導在某種程度上降低了學生、家長這兩個參與主體的參與積極性,從而造成家庭、家長對學校、教師的另一種依賴。

        4.3 存在的問題

        綜合分析調查結果,目前農二代家校合作教育主要存在如下問題:(1)組織松散,管理不足,家校合作缺乏保障機制。(2)渠道單一,時間拮據。制約家校合作功能的發揮(3)內容狹窄,深度欠缺。忽略學生能力、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家庭教育指導內容缺乏針對性和系統性。(4)單向為主,缺乏互動。合作中教師和家長角色定位不當。(5)質量不高,頻率不足。家校合作多以“解決問題”為主,只有“問題”出現才能激發大多數家長和教師的合作需求,合作層次不高。(6)學生在家校合作中的作用沒有得到發揮。

        上述問題與多數學者同類研究結果相一致。

        4.4 障礙分析

        4.4.1 社會因素

        (1)農村生活環境不佳。中國西部農村生活環境仍然處于貧困和落后階段,生產與交通的長期滯后影響著家校合作教育。雖然近年國家減免了農業稅,并且對農村基礎教育實行“兩免一補”,但是現在農村經濟的主體依然是傳統的小農經濟,效益差;對于外出務工人員,由于受自身素質約束,多從事建筑、制造、服務等簡單的體力勞動,時間和精力不足成為影響參與家校合作教育的主要障礙。

        (2)農村優質教育資源緊缺。在受教育方面,農二代上學難問題普遍存在,成為弱勢群體,缺少先天的資源優勢。

        4.4.2 家庭因素

        (1)時空受限。為了生計,多數農民外出務工,流動性大,遠離家鄉,遠離子女,時空隔離,形成了留守子女、“準單親”子女等農二代類型,家庭教育結構和方式發生了根本性變化,親子教育被削弱或消解,對家校合作無暇顧及,鞭長莫及,影響學校教育。

        (2)家長信心不足。農村學生家長與教師之間社會地位的差異、文化水平的差距,導致家長仰視教師,缺少心理溝通,在心理上與學校和教師產生障礙和隔閡,處于被動地位,對討論教育問題缺乏自信。

        (3)家校合作能力欠缺。農民工自身知識淺薄,學歷層次和文化素質低,缺乏教育素質的訓練和指導,雖有望子成龍之心,缺少點石成金之術。對子女學業方面的輔導力不從心,對子女的教育缺乏必要的技巧和能力。

        4.4.3 學校因素

        (1)教師的時間精力不足。農村中小學教師工作量大,班級規模雖小,但工作時間長,不得不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用于常規的教育和教學工作,還要準備應付一項又一項的“突如其來”的教育改革提出的新要求,因而無法熟悉所有的孩子以及他們的父母。同時,如果學校的價值觀和規章制度不支持教師與家長合作,教師就不能得到物質支持或者彈性工作制的時間補償,導致他們與學生家長之間的交流非常少。

        (3)教師合作能力受限。目前的師范教育,包括職前教育和職后培訓并沒有向教師提供有關家校合作的專門訓練,教師缺乏家校合作的技巧和能力。部分教師對現代教育理念的認識和理解、對教師職業的歸屬感、對教書育人工作的熱情和投入欠缺,使農村家校合作教育難以開展,不能落到實處。

        4.4.4 管理因素

        (1)教育評價機制單一僵化。現今農村中小學的教育評價機制并不完善。教育評價多以教師對學生學業成就進行一種量性的、結果性的評價,學生并沒有參與對自己的評價。而隨著以學生考試分數的量化評價方法被廣泛應用,家長同樣只注重學生的學業成績,而忽視了其他方面。前述家校合作教育內容和形式的單一,便是這種單一僵化評價機制的產物。

        (2)沒有相應的政策法規保障。基于家校合作的重要性,有必要使其成為學校和社會的一項常規性的工作,一種制度。而要成為制度,相應的政策法規保障是必不可少的。家校合作關聯到社會系統中學校和家庭兩個方面,它們的合作需要來自各方面的組織協調,尤其是教育主管單位的管理。管理缺位,造成農村家校合作的組織機構松散、機制不完善,多數學校沒有統一、正規的家校合作組織以及有效的評價機制,教育主管部門對于家校合作活動也沒有明確的、完善的規定和政策制度的保障,從而使家校合作的現狀不容樂觀。

        5 改進策略

        5.1 升華合作理念

        盡管教師和家長對家校合作的態度和認識基本達成共識,但是這種認識并未內化為理念和意識,行動上未能形成自覺行為,需要政府、學校、及研究人員共同推動。如果家庭與學校在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性質上、在學校和家長的角色上、在家校合作的性質上具有新的觀念,那么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合作的障礙。

        5.2 創新合作模式

        前文已經介紹了多種有關家校合作操作層面的實踐模式,均有借鑒價值。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引發了教育體制、教育觀念、教學模式等各方面的深刻變革,網絡環境賦予“家校合作”更深的含義,也給家校合作帶來了新的發展空間和合作方式。網絡的時空跨越性,使得參與合作的教師和家長可以在任何時間和地點進行網上的交流和互動,解決了農民工遠離家鄉遠離子女遠離學校家校溝通時空受限的難題。基于網絡的互動式交流,既克服了傳統單向交流的弊端,也符合家長的實際需求,逐漸得到廣大家長的歡迎和認同。基于網絡的“三位一體”的互動合作模式如圖10。

        5.3 制定政策法規

        健全的法規政策是家校合作的重要保障,是家校合作的重要支柱,也是維系和促進家校合作的重要手段。政策和法規的建立有利于實現家校合作的正規化、系統化,也有利于提高家校合作的效率。

        5.4 提高合作能力

        提高家長素質和能力是不容忽視的重要工作。目前而言興辦家長學校,開展家長教育是一種可行的權宜之計。定期有目的、有計劃地培訓家長,介紹家庭教育的知識、經驗和方法,不僅提高他們的素質,加強對家校合作的認識,還可以密切家長與學校的關系,加強溝通,培育良好的合作基礎,實現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相互補充、協調配合,促進孩子向著所期望的方向發展。

        教師的職前培養和職后培訓應加強家校合作技能的教育,教研活動就經常性進行家校合作方面的交流,提高教師實施家校合作的能力。

        5.5 建立合作的組織

        組織機構是家校合作活動的重要載體。家校合作組織機構的建立與完善可以避免合作過程中的組織松散、管理不善等問題的出現。各農村地區和學校可根據各自不同的情況設立如村家校合作領導小組、家長教師委員會、家長學校等地方性家校合作組織,以利于保持教育目標、內容、方法、途徑、評價等方面的同步性、一致性,形成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合力。

        第4篇:家校合作的原則范文

        關鍵詞:職業教育 校企合作 現狀 路徑

        課 題: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 校企深度合作創新辦學模式的實踐與研究 ”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負責人:白桂彩 (課題編號:D/2011/03/028 )。

        近年來,筆者學校在校企合作的實踐中,在專業發展規劃、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師資建設、實習教學、能力評價、研究開發、招生就業、學生管理等方面與企業進行了不同深度的合作,實踐了“引企入校”的校企合作模式、“辦校進廠”的深度合作辦學模式。校企合作對培養高素質、高技能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平臺。作者結合所在學校校企合作的實踐,對目前校企合作的現狀作如下的分析和思考。

        一、校企合作的內涵

        校企合作是教育機構與產業界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等領域開展的各種合作活動的總稱。核心內容主要是職業學校與企業在人才培養、培訓中進行的合作。職業學校和相關企業或行業在共同育人方面遵循平等互利的原則進行優勢互補的合作,是將學校的教育資源和企業的各種資源進行整合,學校把課堂建到企業,讓學生在工作過程中學習,實現學生在“做中學”,師傅在“做中教”。校企合作是教育系統和生產系統的結合,如何建立新的合作機制,是保證人才培養方案實施的關鍵。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企業根據需要,直接參與學校的專業建設、教學計劃的制訂和實踐性教學等人才培養工作, 職業學校充分利用企業的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依托企業進行教學、科研工作,共同培養滿足企業需要的應用型人才。同時,在校企合作程中,構建校企合作德育新模式,使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相融合。

        二、校企合作的現狀

        對校企合作的程度進行分級,可以分成以下三個級別。

        1.淺層次合作

        企業加入職業學校的專業指導咨詢委員會,定期到合作學校交流,溝通用工信息;安排學生參觀或參加各種形式的見習、實習等;也可派技術人員到職業學校開講座。校企淺層合作的特點是一次性,沒有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

        2.專向深度合作

        學校與企業在某一方面或者某幾方面開展比較深層次的合作。學校在專業方向按企業所需進行確定,在企業建立實習基地,建立專業專家指導委員會和實習指導委員會;聘請行業(企業)的專家、能工巧匠等作為指導委員會成員,與企業簽訂專業實習協議,逐步形成產學合作體;學校為企業提供咨詢、培訓等服務,建立橫向聯合體,成立董事會;邀請國內外的企業家、專家、學者及社會各界知名人士參加董事會,爭取社會相關行業、企事業支持學校發展,建立由知名專家參加的專業指導委員會,制訂可行的專業教學計劃,按崗位群的分類,確定專業能力結構和非專業能力素質的群體要求,根據企業的需要進行人才培養等。

        3.全面深度合作

        學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模式與行業、企業的實際需要相適應,形成積極互利的關系。校企深度合作,一方面將校企合作的鏈條加長,另一方面將校企合作的面擴大,雙方接觸點增多,相互依賴性增強,逐步形成產業帶動專業、專業促進產業的局面。學校、企業采取雙方共建、利益共享,集體制、管理、利益、基地、就業為一體的新型緊密性合作辦學模式。校企合作,深度融合,學校和企業逐步形成互補遞進的利益共同體,學校教育和企業人力資源得以優化配置,相得益彰,實現“雙主體辦學,雙主體育人”的一體化辦學模式。

        三、校企合作存在的問題

        1.政府支持不到位

        目前,政府在宏觀政策上對校企合作給予支持和鼓勵,但還缺乏相應法規和有力的財政支持,稅務、人事、教育等部門分屬不同的系統,部門之間的政策和法規缺乏銜接,特別是對企業鼓勵和支持的政策不夠具體,沒有可執行的細則,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企業與學校合作積極性和主動性的調動。

        2.學校和企業對校企合作認識不到位

        學校與企業存在本位主義思想,認識上有一定的片面性。學校認為自己是國家辦的公有制學校,與企業分屬兩種體制,很難融合;企業認為辦學是政府的責任,企業應該把資金投向賺錢快、利潤高的行業,而不是做公益事業。這無形中增加了校企合作的阻力和障礙。

        3.校企合作缺乏健全的校企合作機制

        健全的校企合作機制是校企合作的保障。缺乏有效的合作機制,合作會陷入被動。在筆者學校與企業的合作中,明確企業負責土地和土建工程的基礎設施,學校負責教學設備、行政辦公、學生生活用設備和設施,雙方通過AA制的形式共同構建廠中校。但雙方都認為自己應該是學校的主人,具體管理學校的執行者無法協調校企雙方諸多領導的意見,導致了校企合作的實體在運行過程中出現了誤解和僵局。

        四、校企合作的路徑分析與建議

        1.提升對校企合作的認知

        意識形態決定行為,只有在思想上充分認識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及社會需求,才是做好校企合作的原動力。政府、學校、企業、學生、家長等各個層面要對校企合作的意義達成共識,校企合作才會有良好的氛圍。尤其是雙方的全體員工、全體教師要擁有社會責任感,理解校企合作的必要性,擺正各自在校企合作中的心態和位置,校企合作才能無阻力、平穩地進行。

        2.制定校企合作的管理制度

        政府要制定校企合作方面的管理制度,讓校企合作制度化,讓校企合作有章可循。校企合作不能停留在情感合作的層面上。學校、企業應該在政府提供的制度化、法律化的平臺上,在誠信互惠的基礎上,共同致力于培養社會需求的高技能人才。這樣校企合作才能走上良性循環的

        軌道。

        3.健全校企合作機制

        政府要建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政府指導、企業參與、學校主動的校企合作運行機制。對于校企合作的雙方,要建立和健全校企合作的領導機制、運行機制和評價機制。成立校企合作領導小組,由學校和企業的決策者共同組成,職責是制定校企合作發展規劃,包括:制定合作戰略,對合作的重大項目予以決策,制定出校企合作的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領導小組制定的發展規劃交給具體管理學校的運行小組獨立執行,由執行者實現領導小組的目標和規劃,執行小組只向領導小組匯報工作,而不是具體聽從哪一位領導的意見。最后由評價組科學、透明地評價校企合作的運轉效益及社會效益。通過筆者學校辦學進廠的合作歷程,筆者深深感到健全的校企合作機制體制是校企穩固合作的保障。

        4.發揮行業引導作用

        行業組織應該提供該行業人才的需求情況,規范專業設置,開發專業教材等。教育部門應該與行業組織一起制定人才培養標準和人才培養的評價體系。在行業企業的引領下、指導下,校企合作才能更貼近企業、貼近社會。

        參考文獻:

        [1]張亞軍,徐亞娜,等.我國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研究述評[J].職教論壇,2008(12).

        [2]雷久相.高職校企合作的創新視角[J].職業教育研究, 2007(4).

        [3]張健.校企合作制度建設若干問題的探討[J].職教通訊2011(7).

        第5篇:家校合作的原則范文

        關鍵詞:企業需求校企合作職業能力教學模式

        重慶直轄以來,作為國家發展戰略改革的前沿陣地,重慶的產業結構和勞動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世界知名企業的大量入駐,國家級經濟開發區--兩江新區的成立,都急需大量的、高素質的職業技能人才。重慶市總工會對部分企業的調查表明,重慶企業職工的文化程度不高,技術素質較低。在生產操作人員中,初級工占27.2%,中級工占45.6%,高級工占19.6%,技師和高級技師占7.6%。從比例可以看出,重慶市既缺乏高級專門人才,也缺少大量中等專業技術實用型人才。作為生產一線工人的培養基地―中等職業教育機構,在中等職業教育領域深化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教育改革,著力培養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職業技術人才,是當前中等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一項緊迫而艱巨的任務。

        為了適應新形勢下產業結構的變化和企業對技能人才的需求,教育部2002年以來提出:“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指導方針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2005年《國務院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將其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明確提出:“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2010年11月27日教育部制定了《中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行動計劃》(20102012)。重慶市和全國其他地方一樣,都在大力開展形式多樣的校企合作培養模式。充分發揮行業企業在中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中的作用,推進教產合作與校企一體辦學,建立健全教育與行業合作、學校與企業一體共同推進中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機制。促進中等職業學校緊跟產業發展步伐,促進教育與產業、學校與企業深度合作。

        我校是重慶市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建校30多年來為重慶市各行業培養了大量的建設人才。在教育實踐中和中建二航局、九源機床公司、軌道交通公司、市政工程公司等單位進行了較長時間的合作。

        一、我校校企合作的主要方式是:訂單培養、廠內基地等模式。

        1.訂單培養模式

        企業根據自身發展需要制定需求“規格”,一定的數量,提前預訂畢業生。企業根據自身情況,和學校共同開發課程,指派有豐富實踐經驗和理論水平的技術人員到學校上課或者舉辦講座,學校也派遣教師參加企業生產第一線的實習實踐。制定了 “實習生管理手冊”“駐廠教師工作手冊”“企業對實習生管理規定”等操作性文件。

        訂單培養模式推行以來,學生入學就基本有了工作,畢業就可以就業。實現了招生與招工同步、教學與生產同步、實習與就業聯合。教育的實施由學校和企業共同完成,培養和考試內容來源于企業的需要,開設為本企業所需要的專業技能和實習課程,企業在具體的職業培訓中發揮著更為重要的作用。這種合作方式針對性強,突出了職業技能培訓的靈活性和開放性,培養出來的學生適應性強,就業率高,就業穩定性好。這種合作方式的不足之處在于學校比較被動,培養多少人,什么時候培養,完全要根據企業的需要,學校缺乏主動權。

        2.廠內基地模式

        就是在企業建立實訓基地,由企業提供實習場所、實習資料,參與學校的教學計劃制定,并指派專業人員知道學生實習。學生在實訓中做到車間、教室合一;學生、學徒合一;教師、師傅合一;理論、實踐合一;育人、創收合一。這是我校主要采取的合作模式,學生能夠把專業知識快速地轉化為生產技能。

        廠內基地模式下,學生的管理問題比較多。企業覺得學生存在角色轉變慢,不能盡快適應崗位要求;缺乏責任心,組織紀律較差;與人溝通能力較弱,心理承受能力差等不足。有的學生“理論不行,技能不會,還不愿學”。所以學校與企業就制定了相應的《企業對實習生管理規定》,實習情況逐漸有所好轉。

        除上述模式外,我校也在嘗試“雙元制”、“企業杯”技能競賽、企業家報告會等形式來進一步加強校企合作。通過幾年的實踐和努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通過校企合作辦學形式我們取得了很多有益的經驗,總結如下:

        1.實施“校企合作”,實現了學校教學改革的新突破

        校企合作培養模式的實施,滿足了職業教育發展的需求,滿足了企業用人的需求,同時也滿足了學生求知、就業的需求。在課程設置和教學方式等方面,打破了傳統的教學觀,突出“理論夠用,重在實踐”理念,合理配置了教育教學資源,有力地促進了職業學校技能人才的全面發展。

        2.實施“校企合作”,有效地解決了學生的實習問題

        校企合作共建實訓基地,企業為學校提供了技術上的指導和物質上的支持,為學校提供了生產設備、教學資料等。同時,學生的實訓直接在企業進行,實現了優勢互補,強化了學生的實踐操作技能,學生在企業中頂崗實習,企業為學生提供了真實的職業環境,有利于學生動手能力的提高。

        3.實施“校企合作”,實現了學校、企業、學生、社會四方共贏

        對企業來說,人才結構更趨合理,經濟效益進一步提高;對學校來說,不僅降低了辦學成本,而且提高了教學質量。真正實現了學校與社會、教育與勞動、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人才培養途徑;對學生來說,技術能力得以提高,就業能力得以增強。技能越優,競爭力越強,找工作越輕松,相對收入也越高;對社會來說,學校從源頭上提高了勞動者素質,高技能人才的增加,將進一步促進經濟的發展。

        4.實施“校企合作”,強化了師資隊伍建設

        通過校企合作,學校可以邀請企業的專家、技術人員來校講學、授課,介紹行業最新發展動態及新技術、新工藝的實際運用效果;學校的教師通過在企業的實際操作,進一步提高了教學水平和能力,“雙師型”教師的不斷增加,大大地促進了職業技術教育的總體質量。

        三、校企合作存在的問題

        1.從企業角度來看認識不足。多數企業對于校企合作缺乏戰略思考和實踐經驗,在校企合作中處于消極被動地位,與學校的合作深度不夠,只愿意學生參觀,不讓學生動手,怕影響生產,使校企合作有“合”不“作”。

        2.從學校角度來看力度不夠。在已經簽定的校企合作中,有一部分只停留在紙上對付檢查評估,沒有按照教學計劃按時執行;另一方面是學校實習經費不足,使校企雙方的合作受到限制。

        3.從學生角度來看目標沖突。首先,企業追求的是生產經營的利潤,傾向于利用廉價勞動力,不能真正參與學校的教學工作;其次,實習學生穩定性較差,企業最后要留住他們會有一定的難度,所以企業投入學生培訓會有所保留,直接后果是企業留不住需要的人才,學生沒有真正學到技術。

        4.從課程設計方面來看整合方式不妥。學校需要完成國家規定的教學計劃以獲得文憑,企業需要獲得有針對性的職業操作技能,雙方在整合課程設計方面溝通不暢,不及時。導致校企合作不順利。

        四、校企合作任重道遠,需要建立長效機制

        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頂崗實習中出現的問題也是職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這些問題不僅僅是教育環節自身的問題,還反映了職業教育觀念、體制和機制存在的深層次矛盾。因此,需要站在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全局的高度,從分析具體問題入手,尋找深層次原因,保證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健康有序的發展,建立校企合作長效機制。

        (一)提高認識,明確校企合作的性質與遵循的原則。

        1.校企合作主要目的是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首先是一種教育行為,同時,其主要內容是在企業工作崗位上的訓練,也是一種企業人力資源開發的行為,同樣也屬于大的職業教育范圍,要符合職業教育規律。因此,要遵循教育與培訓的基本原則。

        2.校企合作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一種商業行為,要按照市場運作的方式洽談項目、制定規則、明確雙方的責任與權利,以保證合作關系的健康發展。因此,必循遵循平等互利的原則。

        3.校企合作是職業學校與企業之間的一種資源交換,是涉及不同社會與經濟主體之間的社會合作,需要宏觀調控,需要公共政策的引導和公共財政的支持。因此,要遵循政府主導的原則。

        4.校企合作涉及學校、企業和學生三方,適合非完全行政、非完全市場的一種治理,要兼顧多元辦學主體的利益,要遵循利益相關者權益平衡的原則。

        (二)制定政策,建立校企合作的長效機制

        1.政府應當明確對校企合作的責任,加強統籌管理,為學校和企業牽線搭橋,將校企合作納入學校評估和企業評價的指標,表彰鼓勵先進。

        2.政府應適當的給予財政專項補貼以推動企業參與課程改革,建立企業實習中心。用減稅的方法鼓勵大企業在校企合作中發揮骨干示范作用。

        3.地方政府在權衡各方利益均等的前提下,出臺落實校企合作的具體政策使校企合作制度化。

        4.規范對校企合作的管理,制定相應的實習管理手冊,簽定由學校、企業和學生家長三方合作的協議,平衡各方利益,保護學生的合法權益。

        5.加快校企合作的基礎能力建設,支持、資助開發適應不同模式的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課程教材開發;支持、資助與新人才培養模式相匹配的校內實訓基地建設,加強對實習指導教師的培養、培訓。提高職業學校在校企合作中自身能力。

        總之,校企合作任重道遠,要使其健康穩定的發展,政府、企業、學校和學生都要各施其責,進一步改善職業人的培養環境、模式,為國家的經濟建設作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機制研究 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余祖光

        2.新時期校企合作有哪些模式 山東農業大學殷子惠趙明月

        第6篇:家校合作的原則范文

        關鍵詞:高職教育;校企合作;長效機制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2)12-0054-02

        校企合作是國際上職業教育發展的大趨勢,也是我國高職院校最為典型的一種人才培養模式。理論上,它能使企業得到高端技能型人才,學生得到技能,學校得到發展,從而實現學校與企業“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雙贏結果。然而,在實際的探索實踐中,校企雙方由于缺乏相關利益鏈條的連接,沒有建立互利雙贏、合作發展的長效機制,使得校企合作無法實現深度融合,不能達到共贏發展的初衷。隨著職業教育發展步伐不斷加快,構建校企合作長效機制已成為目前高職教育必須盡快解決好的核心課題。

        高職教育校企合作的現狀

        據上海職教所的調查,至2007年年底,首批28所全國示范性高職院校的校企合作企業已達5009家,校外實習基地達5334個。這組數據表明,我國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已經達到一定的規模。但是,高職院校和企業作為兩種不同性質的組織,其目標、結構、管理和任務有著顯著的不同,其價值判斷和觀念意識也存在一定的偏差,使得校企合作的現狀并不樂觀。

        合作模式單一 目前,高職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大都是以院校為主、企業為輔的校企配合模式。在這種模式下,院校積極性高,而企業的熱情不夠。院校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并承擔絕大部分人才培養任務,企業只是根據學校提出的要求,提供相應的條件或協助完成部分(主要是實踐教學環節)培養任務。

        合作層次淺 目前,大部分校企合作只是停留在院校利用企業資源建立校內外實訓基地,企業專家兼任學校教師等物資交流、人才交流領域內,而在信息交流、技術交流、教學改革與思想品德教育領域內的合作還不夠。

        合作可持續性不強 雖然目前很多高職院校都在走校企合作的路線,但真正與企業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并有一定影響的高職院校卻寥寥無幾。

        高職教育校企合作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政府職能缺失,外部推力不夠 從組織引導的角度看,政府對高職院校辦學的政策引導、宣傳力度不到位, 指導性不強。雖然出臺了《職業教育法》等鼓勵校企合作的相關政策法規,但大都比較宏觀,缺乏具體、可操作實施的細則。從考核評估的角度看,由于政府沒有建立權威的校企合作專門機構負責監督、考核和推行校企合作的實施,而教育主管部門的評估則主要是針對學校的辦學質量,對企業缺乏約束力。因此,政府職能的缺失帶來的直接后果是校企合作處于自發甚至盲目狀態,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校企合作的穩定性和可持續發展。

        企業利益缺乏保障,合作動力不足 政府職能的缺位、政策法規操作性不強,導致企業對校企合作的認識不夠。加之政府缺乏對于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剛性規定,缺乏對于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正向獎勵制度,企業在校企合作中的貢獻缺乏社會認可,企業所期望的收益也難以得到保障,而且還要承擔學生頂崗實習的安全風險。因此,企業參與合作的態度往往是消極應付甚至抵觸。于是,校企雙方的合作幾乎成了校方的“一廂情愿”。

        高職院校辦學機制障礙,服務能力不強 雖然很多高職院校對校企合作的重要性認識到位,但對校企合作的理論體系及實踐探索缺乏深入研究,僅僅希望從企業獲得實質的利益,如資助實訓設備、提供實訓場所、實習崗位、接納學生就業等,而沒有充分考慮企業的利益訴求,缺乏為企業服務的師資和技術服務能力,讓企業覺得做了“賠本生意”。這就背離了市場經濟條件下校企互利共贏、平等合作的初衷,校企合作也就難以為繼。

        因此,校企合作不能夠深入開展的本質原因在于雙方沒有實現利益均衡點,且沒有第三方為之協調。因此,需要建立校企合作的長效機制,找到多方共贏點,促進校企深度融合、長期發展。

        校企長效合作機制構建的基本思想

        校企合作長效機制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它涉及高職教育實踐過程中的諸多因素和環節,包括行為主體、運行條件、運行方式、運行內容、運行規則與管理行為、評價與反饋等。在這種良性互動機制中,學校與企業可以達成多層次、全方位的合作,并逐步發展為利益互惠、資源共享的聯合體。

        建立多主體、多層次的校企合作組織構架 以政府、企業、行業和高職院校為主體,通過“專業+產業”、“教學+研發”、“培養+就業”等鏈條,將院校、企業等市場主體和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有機地聯結,并動態地加以組合,形成校企合作組織的基本構架。

        搭建信息共享平臺,促進優勢資源共建共享 在基本構架之下,搭建信息共享平臺,制定有關信息共享、人力資源共享、教育資源共享、實訓資源共享、文化理念共享、管理技術與手段共享、標準共享等資源共享共建制度,將分散的資源整合起來,在整合中創新創優,發揮規模效應、集群效應,實現強強聯合、以強帶弱,走集約化、特色化發展之路。

        搭建技術開發與技術服務平臺,擴大社會服務 在基本構架中設置專門的研發機構、組建開發團隊,并制定一系列運行驅動和產學合作制度,吸引企業充分利用學校場地、設備、教師資源,共同開展技術研發,共同攻關,推進研發成果在生產服務和教學、實訓領域的應用,全方位提升高職院校的社會服務能力。

        校企長效合作機制構建的實例分析

        第7篇:家校合作的原則范文

        【關鍵詞】農村中學生 家校合作 途徑

        【中圖分類號】G6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18-0008-02

        在影響學生成長的各種因素中,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是兩個最重要的因素。整合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并形成教育合力對學生的健康發展非常必要。特別是江蘇省教育廳發出的“五嚴”規定,嚴格控制學生在校的集中教學活動時間是五嚴規定之一。由于嚴格規定了學生在校的作息時間,隨著學生在學校的時間縮短,從而增加了學生在家庭和社會的時間,對孩子的教育由學校為主走向了以家庭為主,這就要求學生父母承擔起更多的責任和精力,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之間產生了矛盾。

        當前,我國廣大農村的人們正忙于打工賺錢,年輕的家長們在忙碌的同時都渴望子女能比自己有出息,可是由于忙碌和自身條件所限使他們對孩子只有愛的“渴望”,卻缺乏愛的“能力”。比如,父母的工作時間、作息時間與孩子在家學習的時間不同步,因而存在著一個教育孩子的真空問題;孩子交由爺爺奶奶教育帶來隔代教育的過分溺愛;父母自己本身所受教育有限,根本無法輔導和監督孩子的學習;父親長期在外打工賺錢養家,母親一人在家撫養和教育子女,形成學生人格缺失;還有一部分留守學生長期住校,一切依靠學校,缺少關愛。于是乎在農村,孩子的教育出現了種種怪異現象,要么放任自流不聞不問,任其死活;要么,心急如焚卻束手無策,管不了;要么操之過急,方法簡單粗暴,一打了之。家庭教育需要學校教育提供指導,學校教育需要家庭教育的參與。加強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協作是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加強家校合作,探索家校合作的方式方法,建立家校合作的長效機制,讓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同步,形成教育合力,已成為擺在廣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長面前的重要課題。筆者所在學校即結合農村家庭的實際情況,對改善這些狀況進行了一些嘗試。

        一 加強溝通,了解情況

        為了整合家校資源,最大限度地發揮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作用,加強與家長的溝通聯系是必不可少的。掌握學生在校外的實際情況能更加全面地了解學生。

        第一,家訪。通過家訪了解學生的興趣與愛好,個性特點,學生在家里的表現情況,家長的文化素養及對孩子的教育方法等,這是全面了解學生的基礎。但是,家訪要徹底改變理念,改變以往的告狀式,要知道沒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適合孩子的教育方法。所以,即使是針對問題學生,也要本著愛護學生自尊心的原則。家長和教師要從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角度分別查找教育的弊端,從孩子的終身發展出發去教育和引導孩子,切忌方法簡單粗暴。

        第二,電訪。電訪就是教師打電話給家長,在電話里向家長反映情況,交換意見。特別是那些學生父母雙方都在外地打工的,通過電話讓他們分享孩子在各方面取得的成績,哪怕是學生某些問題的一點進步,對他們來說也是一種欣慰和寬心。

        第三,書訪。書訪就是當教師聯系不到家長本人時,通過便條或書信的方式與家長交流。

        二 加強培訓,提高能力

        家長是家庭教育的主體,也應是家校合作的主體,家長通過參與學校教育過程,逐步樹立與學校一致的正確教育思想,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有助于提高家長的教育水平,從而使學校在推行素質教育中擁有一支強大的默契的支持者群體和同盟軍,擴大了推進素質教育的教育資源。如何進一步提高家長素質,充分發揮家庭教育在青少年培養中的作用,使之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形成合力,這是從事基礎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務。

        第一,舉辦家長學校。通過家長學校幫助家長掌握教育孩子的正確方法,更好地協助學校進行教育活動。向家長宣傳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家庭教育的原則與方法,提高家長的教育素養;讓家長在家庭教育中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學習習慣和創造力;指導家長如何配合學校教育孩子、怎樣看待學生的成績等。特別是在五嚴規定下,學生有了更多的時間,但這并不意味著是讓孩子回家做更多的作業、完成更多的學業負擔,學校應著重引導孩子如何利用閑暇時間進行自我素質提升,家庭應根據學校的要求,將教師的要求落實到具體的行為中去,比如在家庭中側重于勞動意識的培養,著重于如何做人的培養,以及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在家庭活動中健康成長。

        第二,舉行家庭教育經驗交流活動。家長學校的教育不能只是講座式的給家長上幾堂課,還應切合家長的需求和興趣,讓家長真正地參與有關問題的討論,以他們的切身經歷和實際體會,以他們教育孩子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作為討論素材,讓他們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同時,讓家庭教育較成功的家長作經驗介紹,讓其他家長有參照依據,大家共同進步。

        三 加強互動,提升效益

        將家長資源看成是一種寶貴的教育資源,讓家長參與到學校的日常教學工作中,參與管理、參與監督,形成家校合作關系。

        第一,召開家長會。考慮到農村中學生家長的實際情況,改變召開家長會的形式。首先,錯峰召開家長會,把家長會盡量地安排在農村農閑時,給家長提供方便參加的機會;其次,減少家長會的次數,一學期召開一次家長會;再次,改變家長會的內容,就家長們關心的問題進行講解溝通,盡量避免講過于高深的教育理論,從每個學生的實際出發以通俗易懂的語言溝通;最后,改變家長會的形式,讓家長和學生一起參加并坐在同桌,讓家長和孩子及時進行情感溝通,及時進行家庭教育,對一些不懂的內容學生可以及時給家長講解,使家校溝通無障礙。對于《家長會意見反饋單》,有許多家長因不會寫字而無法表達時,可以由孩子,以使學校能及時準確地了解家長的意見或建議。

        第二,加強家校聯系,校門永遠向家長敞開。近來筆者所在的學校為加強家校聯系采取了兩項舉措:一是“家長走進課堂”活動,二是讓家長填寫《學生家庭自主學習信息反饋表》。這兩項措施相得益彰,不僅讓家長了解了子女在學校課堂上的表現,以及教師的課堂教學效果,同時又讓學校了解了學生在家中自主學習的基本情況,這種有效的互動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家長走進課堂”活動是讓家長掌握自己的孩子在課堂上的表現得到底怎么樣,以及班上教師的教學水平到底怎么樣。為此,每個班級每周均邀請1~2名家長走進課堂和學生一起聽課,并請家長填寫《“家長走進課堂”教學評價反饋表》,對教師的課堂教學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組織這樣的活動就是要讓家長了解學校的教學情況,引導他們更多地去關心子女的學習現狀,也希望借此讓家長們對學校的教學工作及其他工作提出意見或建議,以便更好地改進學校的各項工作。“家長走進課堂”活動架起了一座家庭與學校聯系的新橋梁,讓家長與學校之間有一種全新的交流與溝通方式,同時也能有效地促進學校的課程改革,展示學校的良好形象,營造家庭與社會共同關心教育、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圍。向家長發放《學生家庭自主學習信息反饋表》,可以讓學校充分地了解每一名學生在家中自主學習的基本狀況和效果,提高學校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便于班主任和任課教師開展教育工作。學校都要求各班主任每周向本班家長發放一份《學生家庭自主學習信息反饋表》,并要求班主任提前寫好針對每一位學生的不同建議,讓家長對子女在校學習狀況有一個基本的了解,以便家長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家長通過反饋表及時地將子女在家中自主學習的狀況,包括時間、態度、效果等傳遞給班主任,這樣班主任的教育工作將會更有實效性,可以全方位地了解學生在家學習的動態,幫助他們提高在家學習的效率。只要家長認真配合,及時把子女在家學習的情況反饋給學校,就能切實做到讓學生在家在校一個樣,做到減負增效提質,讓學生能在學校和家庭共同的幫助下,有效地防止“5+2=0”的現象。(即學生經過在學校五天學習,在家兩天假期未得到及時鞏固而將所學知識忘光。)的出現

        第三,成立家長委員會。家長委員會是家長們以富有意義和建設性的態度參與家校合作的方式。所有家長都是家長委員會的成員,為方便委員會與學校進行溝通合作,家長可以推選產生家長代表,由他們代表家長委員會參與家校合作的各項具體工作。例如,我校走讀生一直由家長送飯,學生無處就餐,特別是到了寒冬臘月之際學生就只能在寒風中吞咽冰冷的飯菜。在家長委員會的積極參與下,經學校研究決定,給三個年級三個不同的就餐地方,這一決定得到了家長們的一致好評。

        四 更新方式,暢通聯系渠道

        第8篇:家校合作的原則范文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要方式." 合作學習也因此被越來越多的老師引入課堂,仿佛是"忽如一夜春風來,遍地'合作'竟相開"。但我發現有些教師在運用這一教學方式時,往往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合作不到位,交流不充分,效果不明顯,導致合作學習"有形無神",缺乏"高效"。那么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地應用小組合作學習呢?下面我結合數學教學的實踐談幾點粗淺的體會:

        1.要建立有效的合作團體

        合作小組的組成是合作學習中最根本、最基礎的因素,小組的結構方式及其成員的參與程度會直接影響合作的效果。因此,指導小學生合作學習,首先要組成有效的合作團體。

        1.1 精心組織小組。合作小組一般以四至六人為宜,教師要精心搭配,考慮到小組成員在學業成績、性別、個性特征諸方面有著合理的差異。各小組成員盡量做到"同組異質,異組同質",即在同一組內之間具有異質性,在不同組之間又具有同質性。學生合作時要注意背對教師的一面不坐人,使學生的臉都全部面對教師。

        1.2 實行成員分工。為保證合作學習的有序性和有效性,每位學生應在組內有不同的分工并有相應的職責:如組長主要是負責合作時協調分工與綜合小組意見;記錄員負責記錄整理小組成員的發言或發現;發言人負責表述匯報全組合作學習的成果。

        1.3 明確合作目標。合作目標既是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向指針,也是小組合作學習的評價標準。教師要讓學生明確合作學習的目標:一是學術目標,就是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掌握、能力訓練與提高等要求。二是合作技能目標,就是指合作學習中進行交流、傾聽、溝通等過程要求。要讓學生明確不僅是完成學習任務,更重要的是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學會與人合作的方法,養成良好的合作意識和合作品質。

        2.小組合作探究需要教師的精心設計

        小組合作探究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是對原有教學方式的補充,同時轉變學生一味聽教師在課堂上講的單一學習模式,這是激發學生課堂學習動機的有效方法。在教學中,一些教師在組織學生合作探究后,就結束課堂教學了。那么合作的目的是什么呢?我們必須明確探究的目的。如在教學小學四年級的角的分類,老師可以先將學生分成小組,給每個小組準備各種不同角度的模型,讓學生在里面找出自己喜歡的模型,并用量角器量出相應的度數,進行歸類。自然得出角的度數有小于90度的、大于90度的、等于90度的、等于90度2倍的、等于90度4倍的。各組測量,再次進行探究:90度角的作用。總結出:小于90度的是銳角、大于90度的是鈍角、等于90度的是直角、等于90度2倍的是平角、等于90度4倍的角周角。使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加深了對所要學習的知識的理解。

        3.抓住時機進行表揚,讓學生參與探究

        學生在合作中總是有不清楚的地方,教師要善于發現,善于掌握時機,恰到好處地進行總結。如學生在爭論不休時,我們要及時參與到學生中去,做學生活動的引導者。對小組中較為優秀的學生進行指導,尤其在他洋洋得意時,教師可以從另一角度講解問題,讓學生發現,原來他想得并不是很完善。也要指導基礎不好的學生,給他們自信,讓他們在小組中也能活躍起來。面對坐享其成的學生要及時發問,以調動他參與的積極性。

        4.要掌握有效的合作策略

        4.1 需要合作時才合作。一是合作時機應選擇在個人操作無法完成時。例如:在教學《統計的初步知識》時,教師放錄像讓學生統計1 分鐘內從十字路口經過的各種車輛的數量,學生紛紛動手認真地記錄著,結果得到的數據各不相同。于是教師再放一遍錄像,學生的統計數據還是存在著很大差別。這時教師可以提醒學生想一想為什么同學們的數據各不一樣,能不能想想辦法呢?學生在這時會很自然地想到幾個同學合作來完成任務。同學們開始自發結成小組,明確分工,有的數小汽車、有的數貨車、有的數摩托車……。二是合作時機應選擇在學生個人獨立思考有困難時。例如,在教學《萬以內的加減法》時,有這樣一道練習題:小明家、小紅家和學校在同一條路上,小紅家到學校有312米,小明家到學校只有155米,小紅家到小明家有多遠?學生單獨做時,都是一種方法,我又嘗試了小組合作,兩種方法呈現出來了,并且畫出了示意圖,學生在組內互相講解不同方法,事半功倍,一舉兩得。

        4.2 合作時間要充足。為了保證合作的有效性,合作學習時一定要給學生留有充足的時間:一是獨立思考要充分。教學中教師要注意保障給學生一定獨立思考的時間,當學生有了自己的想法,處于 "欲吐為快"的時候,才讓學生開展合作學習。二是小組討論或合作探究要充分。要讓學生在小組討論中有充分發言的機會,有充分的時間去發現、去探討、去交流,哪怕是爭執,因為有爭執才有促進,有碰撞才有創新的火花。三是大組交流要充分。通過集體交流能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使知識更科學化、規律更合理化、方法更多樣化、評價更多元化。

        4.3 合作模式要靈活。基本的合作學習模式有五環:①創設情境,明確問題② 合作模式要靈活。 學生嘗試,獨立解決③小組合作,共同解決④全班交流,集體評講⑤鞏固練習,拓展深化。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 ,合作學習的操作模式因學習內容而異,形式多樣。不能固守模式, 一成不變,教師應根據課堂變化靈活多樣的、生成性的運用合作模式。

        第9篇:家校合作的原則范文

        關鍵詞:校企合作;畢業設計;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G642.4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46-0174-02

        畢業設計是大學生綜合運用大學階段所學的專業知識解決本專業領域技術問題的一次綜合性訓練,它以提升大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與社會實踐能力為宗旨,是培養、訓練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實踐問題能力的重要環節,在衡量高校專業教育質量高低中起著重要作用,也是大學生由高校理論學習階段轉向獨立運用所學知識服務社會階段的過渡。然而,傳統的高校畢業設計模式存在著嚴重的理論與實踐相背離的現象,不能很好地訓練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本文簡要分析了高校現有畢業設計模式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提出了通過校企合作以加強畢業設計實踐教學質量的思路。鹽城工學院的校企合作實踐案例說明,校企合作的畢業設計模式,能夠使畢業設計的綜合性和實踐性得到有效保證,學生通過協同解決企業的生產實踐案例,培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創造力,增強獨立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一、傳統畢業設計模式的問題

        目前,高校的畢業設計環節大都在校內進行,選題脫離生產實際,實用價值不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不高,此外,畢業設計的教學質量還受到指導教師的數量和能力以及畢業設計和考研就業相沖突等的制約。

        1.畢業設計的選題偏重理論。畢業設計題目決定了畢業設計的具體工作內容,合理的選題是畢業設計順利完成并保證畢業設計質量的關鍵。畢業設計的第一個環節就是選題問題,一個科學合理的選題是進行畢業設計的先決條件,也決定了學生對畢業設計的學習興趣以及畢業設計完成質量的高低。一個科學合理的畢業設計題目要符合以下幾個基本要求,即:符合本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及實踐教學的基本要求的原則;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的原則;與實踐生產活動或科研活動相結合的原則;跟學生的專業知識儲備相吻合并進行適度拓展的原則。然而,目前絕大多數高校的畢業設計教學環節通常都安排在校園內進行,而且大多數的畢業設計題目都偏重于理論分析,與實際生產活動或科研活動的相關性不強,缺乏實踐性和創新性。此外,如果畢業設計的研究內容和專業方向偏差較大,會導致畢業設計過程中存在著理論與實踐的背離現象,限制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缺乏對學生的綜合訓練。

        2.畢業設計的有效時間難以保證。近年來,隨著高校畢業生數量的增加,就業競爭日益激烈。當前就業主要是雙向選擇的方式,通常畢業設計的這段時間正是各類企業、研究所或事業單位招聘人才的高峰時期,因此,精心準備個人求職簡歷,準備求職面試和筆試是大學生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很多學生忙于各地奔波,對畢業設計課題的前期調研投入就會明顯不足。有的用人單位還會要求簽約學生能去用人單位以頂崗見習的方式來進行畢業設計,以便將來更快地適應用人單位的具體工作要求,還有些單位甚至要求學生放棄畢業設計直接頂崗上班,部分學生為了獲取簽約機會不得不答應用人單位的這些額外要求,結果造成畢業設計質量的嚴重下滑,影響了畢業設計質量。

        3.指導教師的數量和能力的制約。近十年來,我國的高等教育正在從以往的精英教育模式向國外的大眾教育模式進行轉變,在這個轉變過程中,全國各個高校的師生比也在不斷地增大,“1998年以前,教師和學生的比例是1:8多一點,現在的比例超過1:18,有些學校甚至高于1:20”[2]。為了更高的高校綜合實力排名和更廣泛的社會影響力,各個高校又非常重視科研工作,再加上晉升職稱的需要,多數教師在承擔繁重的教學任務的同時,還要在教學之余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用于畢業設計指導的時間極其有限。而且,多數教師都是博士或碩士一畢業就直接進入高校進行教學工作,他們在碩博士期間的理論知識儲備和研究內容與企業的生產實踐差異較大,影響了畢業設計的指導質量。

        二、校企合作的畢業設計模式

        隨著高等院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服務社會尤其是滿足地方經濟建設的發展需要成為高等教育的重要職能。因此,如何提高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對接地方經濟發展的需要成為高校的重要研究課題。各個高等院校通常都結合地方經濟的發展需求,把培養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基礎、較寬的交叉學科知識面、較強的動手實踐能力、較強的工程創新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的高級應用型人才作為培養目標。因此,改變畢業設計的傳統模式,探索校企合作的創新畢業設計新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實踐意義。

        1.校企合作有助于科學選題。以往高校教師單獨選題時,選題過于重視理論推導和邏輯分析,與企業的生產實踐吻合度較差,選題的深度和廣度難以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有些設計內容過于深奧,學生興趣也不高,也起不到鍛煉學生獨立運用知識能力的要求,表現為工作以后難以適應單位對工程實踐能力的要求,畢業設計達不到崗前鍛煉的要求。針對這種與企業客觀實際需求不協調的現狀,在與學生所學專業密切相關的領域內選擇一些規模較大,并且管理較為科學規范的企業作為產學研合作伙伴,對企業的管理模式、產品類型、制造工藝等方面進行詳細地了解,以確保企業專業技術方面和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一致性。擬定的畢業設計題目應與企業的生產實踐相吻合,設計內容是解決企業的某一具體技術難題。另外,選題時還要考慮到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能力水平,與企業的技術人員共同制定選題和具體的設計要求,避免大而空或難度過高或內容過多的題目。

        2.校企合作有效緩解師資不足。近年來,隨著高考入學率的提高,我國的高等教育也逐漸向大眾教育的方向轉變,各個高等院校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數目不菲的經費來引進高學歷人才以補充教師資源的不足,然而在校學生的數量增長更加迅猛,師生比擴大的趨勢并沒得到根本性的緩解,畢業設計指導教師的數量一直不能適應畢業設計教學的要求。因此,采取校企合作的模式聘請企事業單位具有高級技術職稱、技術水平和實踐能力較為突出、工程實踐經驗較為豐富的技術人員擔任兼職指導教師,可以有效緩解目前高校畢業設計指導教師數量不足的現象。在畢業設計過程中,一旦有高校教師無法解決的工程實踐問題或具體的生產技術問題,企業的工程技術人員可以根據豐富的工程實踐和項目開發經驗給出較為合理的解決方案,有利于提高畢業設計質量。

        3.校企合作全面提高畢業設計質量。采用校企合作的畢業設計模式后,學生可以直接到自己有意向的行業或者用人單位開展畢業設計環節,畢業設計的題目和研究內容能和將來的工作崗位密切相關,以后也有很大的機會留在該單位進行工作,這樣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就業對畢業設計的不利影響,學生可以全力以赴地進行畢業設計,有助于大幅度提高畢業設計質量。再者,校企結合后,畢業設計選題通常來源于企業的生產技術問題或者具體產品的研發需求,題目更具有實用價值,實踐性和專業性都更為符合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需要,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會更濃。因此,學生在畢業設計過程中,能幫助協同解決企業的實際技術難題,較好地解決了以往畢業設計與專業培養目標不協調的問題,有效地增強了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讓學生預先適應了工作崗位的具體要求,提高了畢業設計實踐教學水平。由此可見,校企合作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的畢業設計興趣,激發他們的創新工作精神。

        三、校企合作的成功案例:鹽城工學院

        自2008年開始,鹽城工學院針對機械設計及制造專業的部分學生探索實施“預就業”實踐模式,即企業挑選部分大三年級的學生,大四一年在企業進行畢業設計,高校教師和企業的工程技術人員各一名作為指導教師,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全面指導學生進行畢業實習以及畢業設計,企業按月支付實習生實習津貼。這一校企合作形式也得到了用人單位的認可,每年3月份就陸續有知名企業來校選拔學生,“預就業”單位也從最初的西門子工業軟件公司一家,拓展到現在的十幾家單位,其中不乏全球知名的機械類企業或者大型跨國公司。“預就業”深化了校企深度合作,實現了校、企以及學生的多方共贏。實踐證明,這一模式可以很好地解決課堂教學與企業一線脫節的矛盾。經過在企業一年的真刀真槍的實踐,參加“預就業”實踐學生的畢業設計質量相比校內學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實際工作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和職場經驗也得到了顯著提高。由于這種模式極大地鍛煉了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分析以及解決企業實際技術問題的能力初步具備,因此,畢業時基本都能實現優質就業。從該學院畢業生信息統計來看,每年參加“預就業”實踐的學生中有超過1/4的人最終被企業留用,其他未留用學生也成為該行業用人單位的“搶手人才”,就業單位的層次和起薪都處于較高的水平。

        在當前高校擴招,就業競爭壓力越來越大的情況下,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逐步貫徹工程人才培養的理念,高度重視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而基于校企合作進行畢業設計,是現階段培養創新型工程實踐人才的一個重要措施。校企合作的畢業設計能夠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生產問題的能力,有效提高畢業設計質量。對于以培養高級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為目標的普通高等院校或者地方院校而言,這種校企合作的畢業設計模式尤其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相關熱門標簽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v欧洲v日韩v国产 | 亚洲AV日韩AV国内 | 性高爱潮视频免费一区 | 亚洲国产AⅤ精品一区二区视频 | 亚洲人成在线观看网站不卡 | 先锋AV资源手机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