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描寫大自然的句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秋天的美是成熟的--它不像春那么羞澀,夏那么坦露,冬那么內向。
2、要裝進一杯新泉,你就必須倒掉已有的陳水;要獲取一枝玫瑰,你就必須放棄到手的薔薇;要多一份獨特的體驗,你就必須多一份心靈的創傷。
3、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不論其美丑,所以天空寬闊無邊。大地擁抱每一寸土地,不論其貧富,所以大地廣袤無垠。海洋接納每一條河流,不論其大小,所以海洋廣闊無邊。
4、五月的微風,飄著道邊槐花的清芬,輕輕地吹拂著路人的面頰與發鬢,吹拂著人們的胸襟,溫柔的慰撫,有如慈母的雙手。
5、秋末的黃昏來得總是很快,還沒等山野上被日光蒸發起的水氣消散。太陽就落進了西山。于是,山谷中的嵐風帶著濃重的涼意,驅趕著白色的霧氣,向山下游蕩;而山峰的陰影,更快地倒壓在村莊上,陰影越來越濃,漸漸和夜色混為一體,但不久,又被月亮燭成銀灰色了。
6、秋后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陽還沒有出,只剩下一片烏藍的天;除了夜游的東西,什么都睡著。
7、清晨,拉開窗簾、推開窗戶。微風吹來,一陣清新、幽香、淡雅的泥土氣息迎面而來。
8、春天來的好快,悄無聲息、不知不覺中,草兒綠了,枝條發芽了,遍地的野花、油菜花開的燦爛多姿,一切沐浴著春晨的曙光,在春風中搖弋、輕擺,仿佛少女的輕歌曼舞,楚楚動人。
9、恍忽間明白:春光明媚的春天之所以如此的美,是因為它讓人的心情在此刻綻放。
10、秋,收獲的季節,金黃的季節--同春一樣可愛,同夏一樣熱情,冬一樣迷人。
11、金秋的陽光溫馨恬靜,侗鄉的秋風和煦輕柔,藍天白云飄逸悠揚。
12、生物在春晨中醒來,展示著生命的可貴、誘人。
13、是一叢秋菊,也要散發芳香;是一片秋葉,也要裝點大地;是一株古柏,也要撐起藍天;是一眼古井,也要流出清泉。
14、冬天的河干涸了,我相信,春水還會來臨,那時白帆就是我心中的偶像;風中的樹葉凋零了,我相信,泥土里的夢將在枝頭開花結果。
15、到處是郊游踏青的人群,有老年人的慈愛滿意,有情人的歡樂開懷,有孩子的天真笑容。
16、春晨點染心中的希望,激發著人生的熱情。
17、皎潔的月光裝飾了春天的夜空,也裝飾了大地。夜空像無邊無際的透明的大海,安靜、廣闊、而又神秘。繁密的星,如同海水里漾起的小火花,閃閃爍爍的,跳動著細小的光點。田野、村莊、樹木,在幽靜的睡眠里,披著銀色的薄紗。山,隱隱約約,像云,又像海上的島嶼,仿佛為了召喚夜航的船只,不時地閃亮起一點兩點嫣紅的火光。
1、熟讀課文,有感情朗讀課文第二部分的有關句段,感受“鳥的天堂”里眾鳥紛飛的壯觀景象。
2、學習課文第二部分,理解“應接不暇”、“留戀”等詞語的意思,會用“應接不暇”說句子。
3、精讀課文,分析比較描寫特點。體會課文描寫景物動態和靜態的方法,了解作者觀察描寫的細致、巧妙。
教學過程:
一、復習鞏固
1、激趣引入
上節課,老師和你們一起來到新會縣的天馬河中觀賞了鳥的天堂,這株奇特美麗的大榕樹,你們喜歡嗎?(喜歡)老師也很喜歡。(出示小鳥圖)請看著大屏幕齊讀兩遍課題。
2、背誦課文第一部分你喜歡的文段。(機動)
指名背誦文段。(評價背誦結果,表揚做得好的同學。)
二、精讀課文,感受情趣
同學們,本節課老師將和你們再次來到新會縣的天馬河中觀賞了鳥的天堂,看看早晨的景色有什么不同?
1、用你喜歡的方式閱讀課文第二部分第12、13自然段,完成閱讀思考
(1)【課件出示】
閱讀思考:用一句話表達你的感受,并說說你是從課文的什么地方知道的?學生自學,教師巡視。學生匯報。(我的感受是……。是從課文的……知道的。)教師評價。你們真是個認真學習的好孩子!
(2)【課件出示】好句賞析
我們繼續拍掌,樹上就變得熱鬧了,到處都是鳥聲,到處都是鳥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樹枝上叫,有的飛起來,有的在撲翅膀。一只畫眉鳥飛了出來,被我們的掌聲一嚇,又飛進了葉叢,站在一根小枝上興奮地叫著,那歌聲真好聽。
(3)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隨機點撥、板書。
A、學生讀文段,找動詞,說句子意思。創設“眾鳥紛飛、百鳥齊鳴”的壯觀景象。分角色表演情境,深化、理解文段內容。
B、感情朗讀訓練。指導讀出驚喜、歡快的感情語氣。
提問:這句中你們還讀懂了什么?
初步認識排比句,有的……有的……有的……,用詞說句子。同學評價。
(教師板書)
(4)小結:不管是眾鳥紛飛的場面還是一個鳥的活動,作者都觀察得很細致,描寫的很具體。
2、學習課文14自然段
(1)女生朗讀文段。角色朗讀第一句話。析“留戀”意思并進行接龍。
(2)角色朗讀第二句話,欣賞句子。
【課件出示】“昨天是我的眼睛騙了我,那“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理解這兩個“鳥的天堂”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學生自學;檢查反饋。
3、師小結
這部分運用動態描寫的表達方法,體現了大榕樹上眾鳥紛飛的壯觀景象以及作者對大自然的喜愛和贊美之情。(板書 喜愛 贊美)
三、熟讀課文,體會寫法
1.分析比較表達上特點
自由讀課文第一部分7、8自然段、第二部分12、13自然段內容。學生分組討論,比較兩個部分在表達上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教師板書: 相同點:有描寫、有贊美。
不同點:靜態描寫;動態描寫。(引導學生在感性閱讀的基礎上進行理性分析,領悟作者觀察、描寫的精細和巧妙。)
2、小結文段,體會情感
師:文中一靜一動的表達方法相結合,抒發了作者對大自然的贊美和熱愛之情。
四、延伸課文,鼓勵探索
師:同學們,我們一起感受了鳥的天堂的美。學習了文章的表達方法,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嗎?
1、學生質疑。師生共同釋疑。【課件出示】質疑
那【“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中,為什么第一個“鳥的天堂”要用雙引號【“”】而第二個不用雙引號呢?(在質疑中幫助學生解決一些感興趣的問題,彌補一些教學中遺漏的問題,可以稱為教學民主,也可以理解為因學而教。)
2、說說 “導游詞”
師:鳥的天堂是旅游勝地,現在請你們當導游,帶我們一塊去觀賞吧。
(1)出示預習作業本,小組交流“導游詞”。
(2)掌聲請出小導游,為我們介紹鳥的天堂獨特的風光。
【課件出示】導游詞。
3、愛國愛鄉教育。師簡介家鄉風光。(播放“平遠旅游區”視屏。)
五、作業布置
【關鍵詞】做題規律 中心句 關聯詞 邏輯順序
語言排序題是高考命題中的老面孔,全國18套高考試卷中往往有8套左右有此題型,2010年全國卷更是無論一套、二套或課改卷,每套試卷都有它的蹤跡,2011年情形相類似。排序題應該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它屬于語言應用類題型,主要考查學生對特定語境中句子銜接的能力及邏輯思維能力,對考生的綜合能力要求較高。
筆者曾就此類題的做題感受在較優秀的學生(重點中學的實驗班學生)中做過調查,50%的學生認為這種題各類高考資料介紹的方法也較為繁瑣難記,具體做時感覺防不勝防,較難應對;另有近20%的學生認為這樣怎么想都有道理,最后瞎蒙了事。其實我們不妨從例題入手,歸納出幾種最簡單易記的規律。
請看下例:
1.把下列句子組合成語意連貫的一段話。
①在南坡,帶狀分布的原始云杉林海連綿不斷,棵棵巨杉像一把把利劍,直插云天。②在北坡五花甸草原上,你可以看見新疆細毛羊群和奔馳的伊犁馬群。③在遮天蔽日的杉林下,馬鹿、狍鹿、棕熊、雪豹等野生動物出沒其間。④吃完早飯后,繼續南下,就進入喀什河和鞏乃斯河的草原帶和森林帶。⑤各種森林鳥類,鳴聲不斷。
【解題思路】
這段話中④句中“就進入……的草原帶和森林帶”是本段具有總述性的句子,所以②句應排在前一層次,①③⑤句應排在后一層次。至于①③⑤句的內部排序,①句中“在南坡”與②句中“在北坡”相照應,自然應排在前;第③句中“在遮天蔽日的杉林下”,既“勾前”——緊扣①句中的“原始云杉林海”、“棵棵巨杉”,又“連后”——引用下文“野生動物”和“森林鳥類”在其間的活動,所以應排在中,剩下的⑤句應排在后。綜觀上述分析,幾個句子排列的先后順序應為④②①③⑤。
(一)規律的簡要總結:找出中心句,確定首或尾。再簡潔些可表述為:中心句,定首尾。先找中心句,在很多例題中都能看到,學生也易理解,故只舉一例進行說明
再看下例: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的語句的序號使之銜接最恰當:
在21世紀的今天,正確對待任何大自然的關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要。____,____,____,____;____,結果也受到了大自然的報復。
①有的國家希望做到“天人合一”
②人類衣食住行所需的一切資料都取自大自然
③有的國家對待大自然的基本態度是“征服自然”
④然而,大自然的容忍是有限度的,它是會報復的
⑤他們把大自然看做伙伴,可惜他們的行動沒能跟上
⑥從表面看,大自然真的被他們征服了
解析:本題中注意④中的“然而”表轉折,③⑥和①⑤應該形成轉折意,⑥在③后,⑤緊跟①,依據后文的“也”表明①⑤應該在④的后面,③⑥在④之前,②最適宜謂語句首,故選②③⑥④①⑤。
(二)規律的簡要總結:代詞連詞是指引,上鉤下連緊相隨。也可以再表述為:代詞連詞定上下。在這里,要學會找各句中的起鉤連作用的關鍵詞。找代詞連詞對許多學生來說并不困難,故也只舉一例進行說明
最后再看兩例:
3.把下列句子組成前后銜接、意思完整的一段話。(只寫句子的序號)
①出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座美麗的小城。
②城中有一條小河流過,河水清澈見底。
③到了札蘭屯,原始森林的氣氛就消失了。
④白磚綠瓦的屋舍悠然地到映在水中。
⑤走出小城,郊外風景幽美,綠色的丘陵上長滿了柞樹。
⑥叢生的柳樹散布在山丘腳下。
【解題思路】
本題屬描寫語段,要看句子之間的關系,以及詞語之間的呼應。②④寫小城“中”,⑤⑥寫小城“外”;③句中有“消失”,①句中有“出現”,內容關聯,相互照應。②句和①句相連,④句呼應②句,⑤句從城“中”走向城“外”,連著④句。故答案為③①②④⑤⑥。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的語句的序號使之銜接最恰當:
玉樹藏族自治州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玉樹既是“三江源頭”,也是“藏獒之鄉”和“蟲草之鄉”。
①東南與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毗連
②是長江落差最大的標志點
③與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等地相通
④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最高點6621米
⑤位于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南部
⑥氣候高寒
解題思路:做此題可先分組,把相同內容的句子分為一組,然后再確定語序。①③⑤都是說玉樹的位置,可為一組;④②都是說高度,可為一組。⑥是說氣候。然后確定整體語序,“位置—海拔—氣候”是合乎敘述事理的,最后確定內部語序,⑤主說玉樹的位置,③①是對⑤的補充,故⑤應是首句。答案為⑤③①④②⑥。
(三)規律的簡要歸納:時空邏輯幫大忙,群內順序自然成。或再簡縮為:看邏輯定層次
課題
花之歌
課型
略讀課文
授課
時間
1課時
教學
目標
1.訓練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2.掌握作者描寫景物的方法。
3.了解花的作用及其神韻和品格,體會作者想象的奇特。
教學
重點
1.通過學習課文,感受作者對花的愛戀與贊美。
2.想象文字描寫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感受花的美麗。
教學
難點
通過理解重點詞語來體會詩人奇特的想象。
教具
準備
課件
教學設計
設計意圖
導入
(
)分鐘
一、師生談話,導入課題。
1.人們都喜歡花,那五顏六色、清香四溢的鮮花裝點了人們的生活。我們隨時隨地可見那些美麗的鮮花:生日宴會上的康乃馨,婚禮現場的紅玫瑰,校園花壇里的白牡丹……人們賦予鮮花許許多多的含義。今天我們就來加深對花的認識,讓我們來看看黎巴嫩的紀伯倫是怎樣看待鮮花的。
談話環節可以創設一個氛圍,使學生興趣被激發,能夠集中精力到新的學習任務中來。
(板書課題:花之歌)
2.
紀伯倫簡介,學生初步了解。
新課
教學
(
)分鐘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一)初讀,解決字詞。
1.讀課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認識生字詞語,掃除字詞障礙。
2.出示詞語。
【出示課件2】
蒼穹
墜落
孕育
冠冕
贈予
祭獻
搖曳
旖旎
馥郁
凝視
瓊漿
婆娑
心馳神往
顧影自憐
孤芳自賞
3.
指名讀詞語,相機解釋詞語意思。
(二)讀懂文意
1.在文中,作者將花比作了什么?
(大自然的話語、從蒼穹墜落在綠茵中的星星、諸元素之女、親友之間交往的禮品、婚禮的冠冕以及生者贈與死者最后的祭獻。?)(板書:大自然的話語
星星
諸元素之女
禮品
婚禮的冠冕
生者贈予死者最后的祭獻)
2.在這首為花兒唱的贊歌里,花兒是一個什么樣的形象?
(花兒是一個奉獻者和使者,它向往光明,與萬物和諧共處。)
三、再讀課文,深入分析。
1.同學自由朗讀,注意讀出文章的感情和節奏,感性體會紀伯倫散文詩清麗流暢的語言風格。
出示本課的難理解的詞語,便于學生用較短的時間掌握這些詞語,為理解課文打基礎。同時,還可以學到一些學習詞語的方法。
以問題方式來引導學生讀懂文意,使學生的問題意識明確,注意力集中。隨著問題的逐步解決,課文的大意也就明確了。
2.教師范讀課文。
【出示課件3】
將花比作“大自然的話語”和“諸元素之女”,共同暗示了一個什么樣的自然現象?
(花是大自然給人類的饋贈,春天發芽,夏天生長,秋天變黃,冬天枯萎。等到春天來臨,鮮花又重新開放。在自然界周而復始,完成一個循環,然后再開始下一個循環。)
【出示課件4】
“清早,我同晨風一道將光明歡迎;傍晚,我又與群鳥一起為它送行。”請你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句話的意思。
(“我”是野地里的花,“我”在晨風中看著太陽升起來,光明降臨;傍晚時分,群鳥歸林,我看著太陽一點一點地從西山頭落下去。“我”是屬于自然的,我享有和自然界其他生命同樣的生活。)
【出示課件5-7】本文想象奇特,綜合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從文中找出相關句子來說一說。
(文中綜合運用了比喻、擬人、排比等多種修辭手法構建了一幅大自然美麗和諧的圖畫。)
預設:“我是大自然的話語”“我是星星”“我是諸元素之女”“我是親友之間交往的禮品;我是婚禮的冠冕;我是生者贈與死者最后的祭獻。”這些句子都是比喻句。
“我微睡時,黑夜星空的千萬顆亮晶晶的眼睛對我察看;我醒來時,白晝的那只碩大無朋的獨眼向我凝視。
此環節的設計是讓學生感知一些優美句子的特點,了解修辭手法的作用。
”
“我婆娑起舞,芳草為我鼓掌。”這些句子都是擬人句。
“冬將我孕育;春使我開放;夏讓我成長;秋令我昏昏睡去。”這組句子是排比句。
四、分組探討,體悟感情。
1.小組討論:這篇課文表達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學生結合課文討論,教師巡視)
2.學生反饋匯報,教師指導:
這首散文詩表意是寫花,但真正是寫人,詩人正是利用花這種大自然的語言,來寄托自己的偉大情操,同時也號召我們要“仰望高空,對光明心馳神往;不顧影自憐,也不孤芳自賞”。(板書:仰望高空
對光明心馳神往)
小組討論,教師指導,使學生能夠從更深層次來理解課文,了解作者的內心情感。
課堂小結及拓展延伸(??)分鐘
五、對比閱讀,學會想象。
1.自讀課后的“閱讀鏈接”,說一說這段文字與課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想象奇特)
2.說一說你學到了什么?
(學習在敘述中加上奇特的想象,讓文章更加生動,耐人尋味。)
通過對比閱讀使學生認識奇特想象的好處,引導學生在今后的寫作中合理運用。
板書
內容
大自然的話語
星星
花之歌
諸元素之女
仰望星空
禮品
對光明心馳神往
婚禮的冠冕
生者贈予死者最后的祭獻
課堂作業新設計
一、給下列字選擇正確的讀音。
墜(duò
zhuì)落
祭(sì
jì)獻
凝(yí
níng)視
朝(cháo
zhāo)露
仰(yǎng
yáng)望
哲(zhé
zhè)理
二、按要求寫句子。
1.我是從蒼穹墜落在綠茵中的星星。(縮句)
2.芳草為我優美的舞姿鼓掌。(改為反問句)
三、選詞填空。
孤芳自賞
心馳神往
顧影自憐
我總是仰望高空,對光明
;我從不
,也不
。
【答案】
一、zhuì
jì
níng
zhāo
yǎng
zhé
二、1.我是星星。
2.難道芳草不為我優美的舞姿鼓掌嗎?
三、心馳神往
顧影自憐
孤芳自賞
課后反思
《花之歌》通過花語的傾心流露,構建了一幅大自然美麗和諧的圖畫,圖畫中有詩意的浪漫,也有現實的真實。既寫出了花的成長與芬芳,又袒露出了花的凋謝命運,紀伯倫的詩有著哲理寓意深邃,是用詩意的敘述和思考的敏銳來書寫人生的。
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讀通文章之后出示一些重點語句。我在教學中能夠放手給學生,讓他們在文本中充分品味挖掘語言的魅力內涵。讓學生邊讀邊想象,由理解句子表面的意思過渡到感悟作者蘊藏在句子中的情感,小組討論階段,學生在充分討論的過程中對作者的情感就有了一定的感悟,再通過教師的點撥指導,認識上就更深一層次,對今后閱讀紀伯倫的作品幫助很大。
最后通過對比閱讀總結寫作方法,為今后的習作奠定基礎。由于注重了寫作方法的學習,對朗讀的指導就比較少,在以后的教學中要注意教學時間的合理分配。
備課素材
【作者介紹】
紀伯倫(1883~1931),黎巴嫩詩人、散文作家、畫家。生于黎巴嫩北部山鄉卜舍里。12歲時隨母去美國波士頓。兩年后回到祖國,進貝魯特“希克瑪(睿智)”學校學習阿拉伯文、法文和繪畫。學習期間,曾興辦《真理》雜志,態度激進。1908年發表小說《叛逆的靈魂》,激怒當局,作品遭到查禁焚毀,自己被逐,再次前往美國。后去法國,在巴黎藝術學院學習繪畫和雕塑,曾得到藝術大師羅丹的獎掖。1911年重返波士頓,次年遷往紐約長住,從事文學藝術創作活動,直至逝世。
紀伯倫青年時代以創作小說為主,定居美國后逐漸轉為以寫散文詩為主。他的小說幾乎都用阿拉伯文寫成,有短篇小說集《草原新娘》(1905)、《叛逆的靈魂》和長篇小說《折斷的翅膀》(1911)等。紀伯倫認為詩人的職責是唱出“母親心里的歌”。他的作品多以“愛”和“美”為主題,通過大膽的想象和象征的手法,表達深沉的感情和高遠的理想。他的思想受尼采哲學影響較大。他的作品經常流露出憤世嫉俗的態度或表示某種神秘的力量。他是阿拉伯近代文學史上第一個使用散文詩體的作家,并組織領導過阿拉伯著名的海外文學團體“筆會”,為發展阿拉伯新文學作出過重大貢獻。他的作品已譯成世界多種文字,受到各國讀者的歡迎。他的作品最先介紹到中國來的是《先知》(冰心譯,
1931)。從20世紀50年代起,他的其他作品也逐漸為中國讀者所了解。
【與文章相關的資料介紹】
浪之歌(紀伯倫)
我同海岸是一對情人。愛情讓我們相親相近,空氣卻使我們相離相分。我隨著碧海丹霞來到這里,為的是將我銀白的浪花與金沙鋪就的海岸合為一體;我要用自己的津液讓它的心冷卻一些,別那么過分的熾熱。
清晨,我在情人的耳邊發出海誓山盟,于是她把我緊緊摟抱在懷中;傍晚,我把愛戀的禱詞歌吟,于是他將我親吻。
我生性執拗,急躁;我的情人卻堅忍而有耐心。
潮水漲來時,我擁抱著他;潮水退去時,我撲倒在他腳下。
曾有多少次,當美人魚從海底鉆出海面,坐在礁石上欣賞星空時,我圍繞她們跳過舞;曾有多少次,當有情人向俊俏的少女傾訴自己為愛情所苦時,我陪伴他長吁短嘆,幫助他將衷情吐露;曾有多少次,我與礁石同席對飲,它竟紋絲不動,我同它嘻嘻哈哈,它竟面無笑容。我曾從海中托起過多少人的軀體,使他們
死里逃生;我又從海底偷出過多少珍珠,作為向美女麗人的饋贈。
夜闌人靜,萬物都在夢鄉里沉睡,惟有我徹夜不寐;時而歌唱,時而嘆息。嗚呼!徹夜不眠讓我面容憔悴。因為我滿腹愛情,而愛情的真諦就是清醒。
這就是我的生活;這就是我終身的工作。
雨之歌(紀伯倫)
我是根根晶亮的銀線,神把我從天穹撒向人間,于是大自然拿我去把千山萬壑裝點。
我是顆顆璀璨的珍珠,從阿施塔特女神的皇冠上散落下來,于是清晨的女兒把我偷去,用以鑲嵌綠野大地。
我哭,山河卻在歡樂;我掉落下來,花草卻昂起了頭,挺起了腰,綻開了笑臉。
云彩和田野是一對情侶,我是他們之間傳情的信使:這位干渴難耐,我去解除,那位相思成病,我去醫治。
雷聲隆隆閃似劍,為我鳴鑼開道;一道彩虹掛青天,宣告我行程終了。塵世
人生也是如此:開始于盛氣凌人的物質的鐵蹄之下,終結在不動聲色的死神的懷抱。
我從湖中升起,借著以太的翅膀翱翔。一旦我見到美麗的園林,便落下來,吻著花兒的芳唇,擁抱著青枝綠葉,使得草木更加清潤迷人。在寂靜中,我用纖細的手指輕輕的敲擊著窗戶上的玻璃,于是那敲擊聲構成一種樂曲,啟迪那些敏感的心扉。
我是大海的嘆息,是天空的淚水,是田野的微笑。這同愛情何其酷肖:它是感情大海的嘆息,是思想天空的淚水,是心靈田野的微笑。
課后作業
基礎積累大鞏固
一、辨字組詞。
冠(
)
增(
)
凝(
)
寇(
)
贈(
)
疑(
)
漿(
)
仰(
)
孤(
)
槳(
)
抑(
)
狐(
)
二、在括號里填上合適的詞語。
(
)的禮品
(
)的風光
(
)的眼睛
(
)的瓊漿
(
)的小草
(
)的叫聲
閱讀能力大提升
三、讀下面一段話,完成練習。
我在原野上
,使原野風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風中
,使清風芬芳馥郁。我微睡時,黑夜星空的千萬顆亮晶晶的眼睛對我
;我醒來時,白晝的那只碩大無朋的獨眼向我
。
1.選擇合適的詞語填在句子中的括號里。
2.用“
”畫出這段話中寫花的作用的句子。
3.用“
”畫出這段話中寫外界關注花的句子。
思維創新大拓展
四、發揮自己的想象,模仿下面句子的形式寫句子。
例:清早,我同晨風一道將光明歡迎;傍晚,我又與群鳥一起為它送行。
參考答案:
一、冠軍
日寇
增加
贈予
凝視
可疑
泥漿
船槳
仰望
壓抑
孤單
狐貍
二、貴重
美麗
明亮
美味
頑強
動聽
三、1.搖曳
呼吸
察看
凝視
2.
我在原野上搖曳,使原野風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風中呼吸,使清風芬芳馥郁。我微睡時,黑夜星空的千萬顆亮晶晶的眼睛對我察看;我醒來時,白晝的那只碩大無朋的獨眼向我凝視。
一、教學目標確定不略
“從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是補充;就效果而言,精讀是準備,略讀是應用。”針對這一主旨,分析《我愛故鄉的楊梅》是典型的狀物類文章的特點,結合第一單元“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的主題,引導學生留心觀察景物,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筆者從整體到局部,通過用眼看、手摸、嘴嘗的方法進行觀察,抓住特點具體地描繪了楊梅樹的美麗和楊梅果的可愛,并在細膩的描寫中流露出筆者愛楊梅和愛故鄉的深厚感情。以此確定以下教學目標:① 正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抓住重點詞句,從形狀、顏色、味道等方面感受楊梅的特點。②通過品讀詞句、比較發現等方法,體會作者對楊梅的喜愛之情,并感受作者對故鄉的熱愛。③積累好詞好句,能模仿課文的描寫方法,寫出自己喜歡的水果某一方面的特點。
根據第二學段學生的認知特點,向學生有意識地滲透《我愛故鄉的楊梅》的狀物類文章的文體。
二、閱讀方法不略
略讀教學側重于引導學生對已有的閱讀方法進行整合提煉,嘗試運用這些方法和經驗進行自主閱讀。略讀教學特別重視閱讀方法的習得。所以我在板塊設計中主要滲透進這“三讀”。
初讀課文,讓學生充分自由地朗讀,讓學生了解楊梅的特點
再讀課文,將先前學習的“圈圈劃劃”的閱讀方法遷移到自讀中,讓學生感受楊梅的可愛,并在寫作手法上有所習得。
三讀課文,通過默讀、師生配合朗讀等方法讓學生體會作者愛楊梅、愛故鄉的情感。
三、教學設計不略
有了明確的教學目標及閱讀方法,教學環節可設計如下:
先是出示實物說楊梅。說的目的是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為下文的情感升華作鋪墊。隨后引出課題“今天我們就去看看一位作家筆下的楊梅”。
初讀課文識楊梅。在閱讀教學中,整體感知是一個必然具備的環節。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有目的地讀才能保證閱讀效果。在略讀課文之前,通常有一段閱讀提示,除了用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之外,著重對課文的主旨和閱讀方法、學習重難點等方面給予導向,讓學生快速整體感知文本。由于《我愛故鄉的楊梅》一文沒有閱讀提示,筆者根據本冊略讀課文的提示,設計了這樣兩個閱讀問題:“作者介紹的楊梅是怎么樣的”“課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四、教學重點不略
選擇描寫楊梅外表的句子進行重點品讀。“楊梅圓圓的,和桂圓一樣大小,遍身生著小刺。等楊梅漸漸長熟,刺也漸漸軟了,平了。”引導學生去體會作者細致的觀察手法和細細體味文章。
學生談自己喜歡的句子,結合教師適時點撥與舊知相聯系。《我愛故鄉的楊梅》和《翠鳥》的作者一樣,進行了細致的描寫。“這些描寫都是精心觀察的結果呢!”――老師的點撥語,將精讀課文與略讀課文的學法進行了遷移,真正體現了“精讀是準備,略讀是應用”的理念。同時,也為接下來運用這一方法進行寫作,埋下了伏筆。
五、課堂亮點不略
第一是品讀作者嘗楊梅的感受。學生在充分自讀的基礎上,交流自己的感受,并在交流中發現這些句子寫出了作者嘗楊梅時的感受。“為什么作者一次又一次要寫到自己的感受呢?”“那你能把作者嘗楊梅時的感受用朗讀來表現嗎?”筆者采用指名讀、男女生朗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在讀中體會作者對楊梅的喜愛之情。
第二是筆者結合課件講述作者王魯彥生平漂泊的經歷,故鄉的雨,故鄉的天,故鄉的山河與田野,還有故鄉的楊梅――奇異的形狀、可愛的顏色、甜美的滋味,都深深地刻在他的腦海里。作者忍不住要用手中的筆勾畫出家鄉的一幅幅美景,表達了作者的思鄉之情。在這些優美的物象中,讓學生情感的體驗達到至高點。
六、能力提升不略
略讀課文應力戒課堂上“光說不練”,故在最后進行筆頭練習,這樣才能有效地促使學生能力大大提升。新《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第二學段的閱讀學習要注重“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句、精彩句段”。筆者認為應該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請學生摘抄自己喜歡的句子,想摘抄多少就摘抄多少。
句子的仿寫實際上是語法、修辭、標點等基礎知識的綜合運用。從全國各地近幾年中考有關此類試題的考試情況來看,主要有對聯、仿寫詞語、短語仿寫、句子仿寫幾種考查形式。其中,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句子仿寫尤其重要。其實質就是依據相關句式,按照相同的修辭手法、特定的語境等不同的要求,仿寫出意義上具有密切關聯的、符合要求的句子。
【應對技巧】
答題時,考生要先看題干要求,再看語言材料,即例句的內容,然后看句式或表現手法,最后下筆。可按下列步驟來解答仿寫題:
一、找準模仿點,以求形似
當一個仿寫例句出現在面前時,首先要通過閱讀,找準句子的語法結構特點和修辭特點,弄清例句的句型,是常式句、變式句,是陳述句、疑問句,還是祈使句、感嘆句;同時還要弄清句子的內部關系,是轉折、遞進、 并列,還是因果、假設、總分等,由此而明確仿寫形式。
二、明確仿照內容,以求神似
仿照內容包括例句的中心和例句在選材及造句上的色調。色調即色彩和情感,既指語境色彩也指情感色彩,同時還包括仿句的創意和境界。因此,仿寫的時候要注意把握色調的和諧,求得“神似”。
三、確定陳述對象,形神兼備
明確例句的形式、修辭手法、中心和色調后,要快速開動腦筋,發揮聯想和想象,從自己日常生活的觀察和積累中識別、篩選與例句要求相吻合的事物(陳述對象),然后開始仿寫。這時的仿寫既要注意“形似”,更要注意“神似”,做到形神兼備。形神兼備是句子仿寫的基本原則,也是最佳境界。在訓練操作中,只要仿寫的句子與例句形式統一,修辭相同,中心統一,色調統一。就收到了形神兼備的最佳效果。
【真題解析】
1.(2014?四川樂山卷)請仿照下面《雨之歌》中對“雨”的描寫,以“風”或“霧”為對象,用第一人稱寫一組句子。寫句子之前請先寫出描寫對象。
例句:雨 我是大海的嘆息,是天空的淚水,是田野的花朵。
解析:此題考查考生的語句仿寫能力。首先要注意例句使用的是第一人稱“我”,連用了三個“是+定語+名詞”的排比句,其次分析出例句運用的修辭手法是比喻,最后注意前后語義相關。解答此類題,一要結合題干,明確仿寫對象及內容,二要分析例句,找出結構規律;三要找準情感的契合點。
答案示例:風 我是悲者的嗚咽,是上天的怒火,是母親的撫愛。
2.(2014?江蘇徐州卷)根據上下文,仿照“(人)在最美的文字里綻放”這一句式,為橫線處續寫一個句子。
每一個人也是在文字下盛開的花。人把心隱藏在文字里,堅強抵御風雨,也寂寞忍受凋零。落盡一生一世的繁華,名留青史。也或者只是一{墨痕。人在最美的文字里綻放,文字
。
解析:此題考查考生在具體語境中的語言表達能力。在整體把握語段的前提下,重點是仿照前面一句話“人在最美的文字里綻放”的句式,仿寫的句式要和原文的句式一致,還要注意闡釋文字與人的關系。
答案示例:在最美的心情里盛開(或吐艷、芬芳、舒展……)。
3.(2014?北京卷)岳陽樓是江南三大名樓之一。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使其著稱于世。下面是關于岳陽樓的一副對聯,在橫線處依次填入詞語,將這副對聯補充完整,正確的一項是( )
去老范一千年,后 先 ,幾輩能擔天下事;攬 ,南來北往,孤帆曾系畫中人。
A.悲 喜 八百里大湖
B.樂 憂 大湖八百里
C.喜 悲 大湖八百里
D.憂 樂 八百里大湖
解析:此題考查對聯方面的知識。B項上聯對應《岳陽樓記》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下聯“大湖八百里”與上聯“老范一千年”結構相對應。
答案:B
4.(2014?天津卷)請你仿照畫線部分的句式,將后面的句子補充完整。
天津,我美麗的家鄉,你如畫的風景令我魂牽夢縈。那溫馨的街道,縈繞著質樸的鄉音;
, ;
, 。
解析: 本題考查句子仿寫。句子仿寫有三個要點:修辭保持一致,句式結構相同,表達意思連貫。同時要注意感彩的恰當合理。每一個單句之間,前后兩部分要搭配適當,且要體現出柔和的意境之美。而對應“街道”所選取的景物應該更加貼合溫馨、安心、清新的特點。
答案示例:那清清的河水,流淌著歡樂的歌謠;那豐饒的田野,飄蕩著醉人的芳香。
【綜合訓練】
1.第三屆國際溫泉旅游文化節快到了,現征集一則宣傳旅游景點的廣告,掛在高速公路入口處。請仿照下面廣告的思路,寫一則體現家鄉特色景點的廣告語(也可選擇下面的景點作為寫作對象)。 (提示:赤壁、長城、敦煌莫高窟等)
示例:泰 山――追隨圣人,品味泰山;和諧經典,儒風泰山。
都江堰――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
2.請在橫線上填寫一個句子,使之與前后的語句構成語意連貫的排比句。
美麗的風景,總帶給人們賞心悅目的感受,泉水叮咚,是大自然奏出的最美妙的樂章;
, ;星光閃爍,是大自然送出的最美好的祝福。讓我們熱愛自然、珍愛生命吧!
3.美,到處存在著,重要的是要有發現的眼睛。請仿照例句,發揮想象,另寫一個句子,表達你對美的感受。
例句① :老師說:“書聲瑯瑯、專注凝神的課堂就是美,一種渴求知識的美。”
例句② :旅游者說:“鳥語花香、清風吹拂的西湖就是美,一種自然的美。”
仿句:
4.仿照畫線的句子,發揮想象續寫兩句。
人在生命的旅途中,不能沒有朋友的祝福。你的祝福如春天里的一縷清風,為我送來芬芳;如寒夜里的一團火焰,為我送來溫暖。如
, ;如
, 。我將帶著你的祝福,去搏擊人生的風雨,擁抱絢麗的彩虹。
5.根據語境仿寫句子。
欣賞是一種領略,欣賞也是一種收獲。欣賞日出,自然會在日出的噴薄中感受向上的力量;欣賞大海,自然會在大海的浩瀚中領悟博大的胸懷; , 。
6.仿照畫線句子,選擇一種傳統文化形式(如鑼鼓、秧歌、風箏、書法等),在橫線上補寫句子。
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積淀著久遠的歲月印痕。它綻放在春節繽紛的花炮中,閃爍在京劇斑斕的臉譜中,跳動在二胡凄美的弓弦上,
,傳揚在詩詞浪漫的意境里……
7.根據語境,仿照畫線句,將下面的句子補充完整。
堅忍是成功的階梯。春蠶忍受著繭的束縛,把紛飛的夢想留給明天; ,
;海蚌忍受著沙石的打磨,把晶瑩的珍珠留給明天。
8.大自然的語言是豐富多彩的。根據示例,選擇恰當的事物,仿寫一個句子。
示例:從冰雪的消融中,我們讀出了春天的腳步。
仿句:
9.依據提示,仿照示例,在后面橫線上仿寫句子,注意要抓住節日的文化特點。
給中國傳統節日以法定節假日,這個形式本身就是意義。清明、端午、中秋,再加上春節,四大傳統節日均設為法定節假日,讓人們有充裕的時間去行禮如儀,去咀嚼消化中國節日本身的傳統精髓――清明,掛青祭祖,思孝道,思慎終追遠;端午, ;中秋,
;春節,
。
10.仿照下面例句的句式和修辭特點,另造一個句子。
例句:太陽從地平線上露出笑臉,用她那柔美的金色手指,悄悄從地平線上撿走草地上的珠璣。
11.仿照畫線的句子,在橫線處寫上與前面意思連貫的句子。
友情,是人生一筆受益匪淺的儲蓄。這儲蓄,是患難中的傾情相助, ,
,是錯誤道路上的忠言逆耳。
【關鍵詞】審美感受 比喻 形象美 情態美 意蘊美
The inartificial and clever parable expresses the natural disposition and intelligence
Ren Dapeng
【Abstract】Yuan Hongdao calls for the literature of just expressing special emotion but not sticking to the conventional pattern, opposes archaizing, seeks for the nature, so his lyric works are very specially excellent. His works, Travel Notes on Manjing, is just a product like that. Somewhere special in this product is that the individual aesthetic emotion is expressed by a group of fancy parables.
【Keywords】Aesthetic feeling Parable Beautiful image Beautiful expression Beautiful implication
明代公安派文學家袁宏道提倡文學“獨抒性靈,不拘俗套,反對仿古,追求自然,記游繪景,抒情小品尤其出色。”《滿井游記》就是這樣的作品,歷歷如畫的景物描寫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氣息,勃勃生機,借景抒懷,寓示人生哲理。此文的獨特之處在于其個性化的審美感受是用一組新奇的比喻來表現的。幾組比喻新奇、獨特、形象生動、意境優美,具有豐富的表現力,顯得簡潔清新,明麗自然,意趣蘊藉,獨具藝術魅力。
首先具備了形象美。用簡潔的語言創造了美好的形象,例如,人“若脫籠之鵠。”(以物喻人)作者久居京城,卻無暇注意周圍之景,忙于俗務,心靈久被塵埃蒙蔽,被圍困在籠子里。生活在狹小的天地間,心境自然極不舒服,今天有機會外出,闖入大自然的懷抱,眼界突然為之開闊,心靈頓覺倍加爽朗。走出牢籠,心如鴻鵠,展翅翻飛,直沖云霄,輕盈靈動。鴻鵠動作敏捷,騰空而起,活筋動骨,吸收大自然清新之氣,追求自由美好的生活,快意極了。
其次具備情態美的特征。文本的句子化靜為動,極富情態美感,具有空間美感。例如作者寫河水解凍,水波粼粼的湖面風光,寫山峰積雪消融,清新如洗的山巒景色,別出心裁,語出驚人。“晶晶然如妝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物比物)創造出了一個美好的動態畫面,景物凸現空間立體效果,避免了單調的平面描寫。這里有山有水,山水相連,互相映襯,高低錯落,動靜結合,構思巧妙。袁宏道將冰雪拂拭娟然如新的青山喻作少女,山脈新洗,棱角峰線明晰,山體清新亮麗,宛如少女般清純,如少女剛洗過臉面,剛梳過青絲,山的肌膚如人的肌膚,山的情態如人的情態,作者將靜態的山用面梳髻加以動態化,讀者眼前頓時呈現的是正在梳妝打扮一新的清純少女形象,更為有情趣的是,少女的裙幅下是一面亮晶晶的寶鑒,精光乍泄,光芒四射,平整如新磨,冰面解凍的剎那間湖面波光閃爍,亮光倍增,驚喜隨之倍增,美景突現,心中的狂喜難以自持,山與水,倩女與妝鏡,兩兩映襯,情態俱出,這就是作者奇思妙想的文采的魅力。
第三,妙喻顯出意蘊美。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以物喻人)作者向來追求人的自然本性,也善于發現自然之美。文藝心理學告訴我們,作家選用什么樣的比喻體,往往跟他的心里審美期待有關,作者經過一個冬天的蟄居,內心盼望春天的氣息和美景,追求心靈的自由,感知自然的真實,美好,那么其筆端創造的藝術形象便是這種心聲的代言人,那初睡醒來的少女,純潔、無暇、美麗,楚楚動人,洗過臉,梳過頭,神韻倍增,容光煥發,肌膚鮮嫩。喻體選用少女而不用者,因為春天是萬物復蘇的季節,對未來充滿希望與憧憬的時機,少女也是心中懷春,萌動了對生活最美的期盼與想象。
一、 拼一拼,連一連。(6分)
lǐnɡ dǎo yīnɡ xiónɡ jiāo ào zūn zhònɡ huānɡ zhānɡ zhù hè
驕傲 尊重 慌張 領導英雄祝賀
二、 看拼音,規范地寫詞語。(10分)
shuō huà nǎi nai yuǎn fānɡ nián jí shí jiān
xiǎng niàn zhào liànɡ bāng mánɡ kuài lè jiānɡ hú
三、照樣子,再組詞。(6分)
1、 換一換 例如: 跳--(桃)(桃子)
地-- 很--
2、加一加 例如: 木+(幾)=(機)( 飛機 )
亥+= 攵+=
3、變一變 例如: 常-(吊)+(云)=(嘗)( 品嘗 )
孩-+=該 秋-+火=伙
四、比一比,再組詞。(10分)
趕 明 凈 同 園起 朋 涼 童 原
五、我會填上適當的詞語。(14分)
1、火紅的 透明的 親切的
地跑 地寫 輕輕地
2、 陣 座 頭 雙 個 篇 件 只
一涼風 一烏鴉 一辦法 一花園
一課文 一大象 一衣服 一鞋子
六、在填上我們學過的一對反義詞,使句子意思通順。(8分)
例:找一找 姐姐長得高,弟弟長得矮。(高--矮)
1、紅紅得了100分,高興得直笑,小剛沒考好,急得直哭。(--)
2、小華跑得快,我跑得慢。(--)
例:填一填 我們做事要分辨(是 )(非 )。
1、這根繩子,那根繩子。
2、對待客人不能,應該。
七、我會按課文內容填空。(5分)
1、只有種,才有不的菜。
2、烏鴉旁邊有小石子,想出來了。
八、選字填空,再把句子讀一讀。(8分)
嗎 呢 啦 啊
1.你知道天要下雨了?
2.大自然的語言多奇妙!
3.浪花為什么又要跑回家?
4.這本新書可好看!
為 辦 生 升
1、我想出一個好法。 | 1、太陽從東方起來了。
2、你什么哭了? | 2.我是一年級的小學。
九、我會默寫古詩(任意寫一首本學期學過的古詩)。(8分)
十、照樣子,把下面句子補充完整。(9分)
例:鄧爺爺把小樹扶正。
小樹 被 鄧爺爺扶正。
1、 王二小把敵人帶進埋伏圈。
被 。
2、花瓶被小明打破了。
把 。
3、他畫的海那么藍,那么寬。
那么 ,那么 。
十一、快樂閱讀。(8分)
一池碧綠的荷葉一個挨一個地擠在一起,在微風中輕輕地搖擺。荷葉上擺動著一顆顆晶瑩閃亮的露珠。一朵朵鮮艷的荷花從大圓盤似的荷葉中冒出來 ,有的還含羞似的包著花朵,有的則綻開粉色的花瓣,露出了黃 色得花心兒,正散發著誘人的清香。
1、在里填上合適的詞。
的荷葉 的露珠
的荷花 的花瓣
2、用" "畫出描寫荷葉的句子。
關鍵詞:深入鉆研;理解文本;恰當方法
語文教師在教學中,首先要熟悉課文,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作者想表達什么觀點,抒發什么感情,講清什么道理,教師對文本有了自己的理解,然后才能再給學生講解。要吃透文本,把握中心,才能把文章講清楚,講透徹,學生才能更好地理解課文。最近筆者聽了一些年輕教師講課,對講課的內容和教學方法產生一些看法,寫出來與老師們探討。
一、深入文本才能理解文意
筆者聽過一位教師講高爾基的《海燕》這篇課文,這位教師為了讓學生對海燕的形象有所了解,首先出示海燕的圖片,然后介紹作者、寫作背景、象征手法,學生讀課文后,教師提問學生暴風雨的三個場景,讓學生找了找課文中描寫暴風雨的句子,總結出海燕象征革命戰士,其他的海鳥及烏云閃電分別象征了什么,就這樣課就結束了。筆者認為,這節課的重點沒有講到海燕的形象,這篇文章就是寫海燕,賞析海燕的形象和精神,海燕在暴風雨中搏擊,高傲地飛翔,它蔑視一切黑暗勢力,體現了革命者的戰斗精神。暴風雨是展現海燕形象的背景,也就是說海燕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中,表現出了戰斗精神,講課沒有把握住重點,這節課還缺乏教師和學生有激情的朗讀,整堂課上得平淡,毫無生氣。
嚴春友的《敬畏自然》這篇課文,是對大自然、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人和自然關系的重新認識與思考。作者對長期支配人們的一些觀念進行質疑,并提出了“敬畏自然”的命題,強調“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們自己”。一位老師在講這篇課文時,放了幾張風景圖片,講了文章的觀點,講了每段的段意,就完成了教學,沒有深入文本,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含意,體味作品的內涵。學生對文章內容沒有理解,也難以回答老師提的問題。筆者認為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是一個大課題,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環保知識,教師在講課時應把抽象的理論具體化,結合現實生活來理解文本。以此來體會作者深邃的憂患意識,提高認識自然、愛護自然的理性認識。
教學中出現上述現象,是因為教師在備課時,沒有吃透文本,課文看上兩遍,再熟悉一下教案就上課了,對課文沒有完整的把握,沒自己的理解,結果是講課重點講不到,或者是只講表面上的東西,不能深入理解文本,難以把一些正確的思想、觀念灌輸給學生,達不到教學目的。
二、選用恰當的教學方法
高爾基的《海燕》是首著名的散文詩,是無產階級文學的開山之作,具有永久的生命力。1901年,那時正是俄國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國工人運動不斷高漲,動搖著沙皇統治的根基。來自社會底層、深諳人民疾苦的高爾基,觸摸到剛剛開始跳動的新時代的脈搏,以敏銳的藝術感悟力創造出了“海燕”的藝術形象,來歡呼即將來臨的革命風暴,為無產階級唱出了一曲充滿戰斗激情的頌歌。它有如春天的旋律,時代的前奏曲,革命的宣言書。根據《海燕》的本身特點和語文課的要求,“讀”歷來就成了本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點。教師首先范讀,用贊揚而激烈的語氣,營造出一種激昂熱烈的課堂氣氛,教師的范讀會激發學生的朗讀熱情。朗讀后讓學生說出從課文的朗讀中讀到了什么,總結出海燕高傲、勇敢、敏感的特點。再從暴風雨的三個場景中,體會海燕英勇無畏、愈戰愈勇的英姿,把握環境逐次變化對烘托海燕形象的作用。讓學生分小組讀三個場景,注意語氣、重音、停頓,體會情感上的變化和語氣、節奏的變化。最后一段是全文,全文最強音,宜在分組演讀后全班合讀,收到震撼人心、擲地有聲的效果。
通過朗讀,學生對海燕的形象和精神有了整體的印象,再深入課文,引導比較賞析,比較海燕與海鷗、海鴨、企鵝面對暴風雨的不同表現,挖掘海燕形象設置的典型意義,體會本文的象征手法內涵。在領會“海燕”精神的內涵后,結合實際,運用發散思維,使學生把握“海燕”精神的現實意義,培養勇敢、頑強、樂觀、自信的品質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敬畏自然》這篇課文,要理解作者的觀點,首先要理解“敬畏自然”的內涵,品味文章中的富有哲理的語句。八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閱讀理解分析能力,但對這種比較抽象的議論性散文,學習起來還是有一定難度。教學應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把抽象的理論具體化。在教學過程中,重點采用品析法、點撥法、探究法等探究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語言,如講到人類對自然的認識,作者用“打開的空間只不過咫尺之間”來說明人類對自然認識的少之又少。還有如:“人類為自己取得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誰能斷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礦坑不會是人類自掘的陷阱呢?”該句運用了比喻,形象地寫出人類面臨的危機,點明人類無節制地開采其他各種礦物,留下了無數的礦坑,也就破壞了地貌和地層結構,很可能產生嚴重的后果,危及人類自身。讓學生聯系這幾年由于對自然的過度開發,破壞了生態的平衡,自然災害給人類帶來災難的一些事件,這樣學生就可以深入理解課文,了解作者的觀點。然后對課文進行總結,作者首先否定了人類“征服自然”的口號,認為這實在是自不量力的妄想,因為與大自然相比,人類的智慧實在算不了什么,人類的許多認識很幼稚,而大自然的智慧卻是無與倫比的。接下來作者進一步強調人類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賦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人類與大自然其他事物其實是兄弟關系。因此,我們應該敬畏自然。雖然作者的某些說法不無偏激之處,但對自然保持敬畏之心,也許不是一件壞事,至少可以使人們對自然存有幾分小心,不敢妄動胡來。科學的發展使得人們解除了對自然的畏懼,也使人類過高估計了自己的力量,為著自己的私利由著自己的性子胡來,最終損害的還是我們人類自己。學完這篇課文后學生的認識會有所提高,由此產生敬畏自然的意識。
三、適度使用課件
現在的教學都在使用多媒體,多媒體的使用使教學內容更加形象和直觀,學生借助課件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但使用不當,則達不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位老師在講《敬畏自然》這篇課文,導入新課時放了幾張風光片,湖光山色、紅葉飄落的畫面非常漂亮,學生也在感嘆。接下來是教師介紹作者,學生讀課文,念生字,整體感知。讓人感覺教師放風光片的目的,只是看自然界的美麗?筆者認為這里缺少一種對比,缺少自然界被人類破壞的景象,缺少自然界對人類的報復,沙塵暴、洪水泛濫、干旱及地震后的慘象圖片。假如再向學生展示這樣的圖片,學生會懂得對自然的過度開發和使用的后果是什么,把學生帶入情境之中,這樣教學效果會更明顯些。再往下講課文,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會更形象、深刻。
還有一位老師在講冰心的《談生命》這篇課文時,只是把課文里的一些詞語摘出來打在屏幕上,讓學生根據這些詞語思考,這些描寫一江春水的詞語和對一棵小樹描寫的詞語表現了生命歷程和階段。沒有引導學生很好地看課文,賞析課文語言的內涵。這篇文章應讓學生體會文中優美形象的語言,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激發他們的聯想和想象,感受文中的鮮活形象,揣摩文中蘊涵的哲理。教學時應引導學生對生命現象和規律進行思考,并感受和借鑒這種人生態度,進行人生觀、價值觀教育。老師要引導學生去讀課文,去感受,去思考,然后探討 “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樹”分別經歷了哪幾個生命歷程或哪幾個生命狀態,暗示了怎樣的人生歷程、人生態度。回答作者對生命的本質和規律的認識是什么,宣示怎樣的人生觀。這種人生觀就是:人生要有生命不止、奮斗不息的意志和豁達樂觀的精神。僅僅根據課件上的一些詞語來理解問題,會使學生感覺太抽象了。
多媒體對教學的輔助作用是很大的。用得恰當會使課堂生輝,但用多了會影響學生的形象性思維,用少了會使人感覺講課內容不完整,課件沒有很好地展現講課內容,所以要根據課文的講解需要,恰當地使用多媒體。對課文還要有教師的講解,提出問題讓學生去思考,鍛煉學生的形象思維,讓學生學會聯想、想象。
在多媒體課件的制作上也是應當結合自己講課的需要,現在網上的課件很多,下載一個課件是很容易的,但不能直接引用,因為每個人講課的思路是不同的,別人在制作每一張課件時要講的內容我們是不了解的。如一位教師在講《敬畏自然》這篇課文時借用了別人的課件,課件的內容從圖片到生字,到對課文的整體感知,很完整。整體感知提了三個問題,課文內容基本都涵蓋了,回答好了這些問題整個課文就都理解了。但這三個問題要深入學習課文后,才能回答。由于教師沒有對課文內容進行講解,特別是對一些哲理性的句子沒有講解,沒有有效地引導學生思考,學生對課文內容不理解,所以都回答不上來。學生對課文沒有完整的印象,沒有在課文中吸收到有益的知識。所以課件要圍繞講課內容和需要而做,能為自己所用,才能使多媒體課件用得恰到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