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美術課程性質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高校小學教育專業是為了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適應21世紀小學教育教學改革需要,具有創新精神和實施素質教育能力,與可從事小學教育教學的高等應用型專業人才而設置的。在對義務教育人才培養方面,國家提出了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在此過程中,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美術教育在提高與完善人的素質方面所具有的獨特作用。目前,國家正在進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美術教育課程也在改革的范圍內,倡導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尤其是美育列入教育方針以后,美術教育在全日制義務教育中受到了空前的重視,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一、小學教育專業美術課程的發展現狀分析
目前,國內各高校的小學教育專業大部分是在原中等師范院校基礎上逐漸發展起來的,其目標是培養文、理科的小學教師,而美術課程的設置一般都被安排在選修課中,課時量很少,弱化了美術課程的基礎性地位,并且美術教育還有許多不能適應素質教育要求的地方,如課程綜合性和多樣性不足,在一定程度上脫離了學生的生活經驗,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等,這影響了美術教育功能的充分發揮,阻礙了學生自由表達的天性,制約著我國義務教育階段的美術教育事業的發展。
另外,在長期的實踐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現行的小學教育專業中美術課程設置、教學方法、教材選編等都沿襲了藝術院校美術專業的教學模式,與高校小學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產生了諸多的不適應,也不能滿足時展的需要。具體如下:
(一)人才培養目標的差異
美術專業的目標是培養掌握美術專業的基礎理論、基本技能,能夠從事專業美術教學和其他美術工作的技術型、應用型的高級專門人才。小學教育專業美術課程培養的是具有綜合素質的小學文、理科教師,以此來引導學生增強對自然和生活的熱愛及對小學生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而現在的小學教育專業美術課程采用的教學方法多是按照美術專業教學體系設置的,無法達到相應的教學效果。同時,由于較高的專業標準與要求,也使學生失去了學習美術的興趣,因此,修訂小學教育專業美術課程的培養目標是勢在必行的任務。
(二)美術課程的設置
美術專業的課程針對的是專業美術的學習人員,有其自身的特點,即課程周期較長,課時量大,并具有一定的階段性、連續性及循環性,這樣的安排能使學生獲得較好的學習效果。而現行的小學教育專業的美術課程往往是課時相對較少、內容較多,每周只有2個課時,一學期短短的34課時根本無法使學生完全掌握較多的教學內容,雖然完成了教學任務,但教學效果并不理想,也無法完成對學生興趣的培養。
(三)教學內容的安排
合理的教學內容也影響著教學質量的提高。美術專業根據其專業性質的不同而設置不同的教學內容,強調的是專業性,并且,課程內容也較為細致,學生往往要長時間訓練,才能掌握此類技能和技巧。小學教育專業的美術課程,雖然內容繁多、種類全面,但由于課時有限,每項內容都無法深入講解。因此,這些定制好的教學內容猶如紙上談兵,無法達到預期效果,更不用說學生對每個內容的掌握,只有增加課時量,優化配置教學內容,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學質量,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掌握更多的美術常識與技能。
綜觀上述現象,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分析:
一是培養目標不明確,課程設置不合理。小學教育專業美術課程的目標是提高學生審美能力,使學生具有良好的藝術修養和藝術感知力,引導學生參與文化的傳承和交流,形成創新精神和審美能力,并不能簡單地認為美術課就是單純學習繪畫技巧、了解美術史知識,而是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教學中去。
二是師資力量薄弱。小學教育專業美術課程的多維性要求老師的專業素質要更全面,而目前配備的教師基本都是美術專業教師,沒有小學教育的從教經驗,只能單一地從事繪畫或設計的教學,運用的教學方法也都是自己學習專業美術課程的方法,這些問題嚴重阻礙了小學教育專業美術課程的發展。另外,從師范教育內部看,其他學科的教學條件、重視程度往往都優于美術教育,這就造成美術教育地位低下,人心浮動,師資不穩的情況。
三是教育理念過于傳統。目前,傳統的美術教育理念、方式及內容等方面已不能滿足國家對小學教育專業美術課程的要求,特別是在傳統授課方式下的教學內容和形式,都與時展產生了諸多的不適應,嚴重影響人才培養的質量。而學校安排的課程內容也無法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使知識和美術技能嚴重脫節。對小學教育專業的學生普及美術知識與技能,是為了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和人文素養,并不是簡單地學會某一樣繪畫技能,未來社會需要的是全面發展的具有綜合能力的人才而非大量的小學文理科教師,所以,要適應未來發展之路,就要以“通才教育”為辦學指導思想和教育理念。
二、小學教育專業美術課程內容的整合及應用
美術課程具有人文性質,是學校進行美育的主要途徑,為了更好地適應社會育人發展的需要,并結合學校小學教育專業美術課程的培養目標,有針對性地對學校美術課程內容進行篩選與整合。經過幾個學期的實踐與摸索,從學生到小學實習的效果來看,我們制定的課程內容符合了人才培養方案,運用的教學方法對課程內容的實施也起到了推動作用。
課程內容設置如下:
1.中外美術史知識
美術是人類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載體之一,運用美術形式傳遞情感和思想是整個人類歷史中的一種重要的文化行為。使學生較為全面地了解中外美術的變遷和發展,加深學生對中外美術史的認識,提高審美鑒賞力,懂得珍惜人類的文化藝術遺產,積極參與文化的傳承,并對文化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2.素描
素描課程教學要從繪畫基礎知識、基本素質和技能諸方面培養學生造型能力。素描作為造型藝術的基礎,主要指比例、結構、形體、空間的基本塑造及相互間關系是否正確。本門課程主要從幾何形體、靜物的基礎訓練開始,主要訓練學生觀察周圍事物的能力,培養學生要善于發現自然界存在的美。
3.美術字
美術字是在漢字楷書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加工而成的字體,其特點是字形整齊、筆畫統一、間隔均勻、結構嚴謹、形態優美、大方醒目,其使用極為廣泛。在電腦普及的今天,美術字的書寫已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但是,在學校這個場合中,美術字卻有很強的實用性,在課堂中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還可以創作出獨特的美術字體,增加其學習愛好與興趣。
4.色彩知識
要從色彩基礎知識、材料性能、方法諸方面培養學生色彩表現能力。色彩作為專業基礎課,主要是熟練地用色彩語言塑造形體,表現情感。
5.教學簡筆畫
教學簡筆畫是小學教育專業的特色科目,在課程的安排上,為了達到更高的實踐技能標準,我們把雙手蒙眼畫簡筆畫加入到課堂訓練當中,使學生熟練地掌握簡筆畫的技能,并可以達到邊說邊畫、改寫、創編的要求。
6.黑板報的設計與應用
學生通過制作黑板報,在學中練,在練中學,并在其中融入審美情趣、社交能力的展示,以達到將來與小學教學有機結合的效果。這不僅能起到宣傳教育作用,還能美化環境,同時黑板報的設計集美術字、色彩、簡筆畫、素描等技能于一體,能充分體現出學生綜合繪畫的能力,所以,作為小學教師掌握黑板報編排美化知識和技能十分有必要。
此外,手工制作、紙版畫、紙雕、砂畫等美術選修課的開展,也豐富了學生的表現技能,對新世紀人才的培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小學教育專業的美術課程強調的是美術技能在實際教學中的應用,以實用為目的,倡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與研究性學習,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讓學生用靈活的繪畫與制作方法來豐富自己的教學手段,并掌握扎實的基本功。同時,注重相關專業的綜合性與交叉性,讓美術課程滲透到其他學科中,如,制作精美的教學掛圖,用簡筆畫的方式形象地表達出抽象的文章內容等,這都是對美術課程的拓展運用。
教學的最終目的并不是課程內容本身,提高學生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增強對人類社會和大自然的熱愛和責任感,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把所學的技能技巧運用到實際生活中,這才是真正有價值的教學成果。在小學教育專業美術課程的教學中,教師要深入挖掘教學內容,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使每位學生都能收獲成功。目前,大慶師范學院指定的課程內容、教學理念還存在不足,需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調整、改進,做到與時俱進,我們要結合21世紀新型人才培養的要求,努力打造更加完善、更全面的課程教學體系,使學生具備更優秀的小學教師的專業素質。
參考文獻:
[1]劉久成.建構本科小學教育專業課程體系的思考[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4(1)
[2]江閏滋.藝術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價值取向[A].高等黨校藝術教育理論研究與實踐,2002.
一、實現學科教學過程價值的策略
我們把學校的全部課程教學稱為總體教學過程,那么,就美術這一學科來說,就是美術學科教學過程。美術學科是學校的課程之一,它能提高學生的素質具有一定價值,美術教學過程提高了學生的美術水平,也會美術的傳播做出貢獻,所以這兩種價值是相輔相成的。我們要與當今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的美術教育狀況相比較,加強對我國學生的美術素質的提高,加強美術學科的作用與價值的科學研究,以滿足以后對美術人才的需求。
二、形成階段教學過程價值的策略
美術學科的教學過程是非常復雜的,所以對于教學的研究,一定與它的各個具體的階段想聯系在一起。在美術學科的不同的階段教學過程,它起到的價值也不一樣的,在各個階段中,教學目標不一樣,內容、方法也不一樣,如果對各個階段的美術教學過程進行研究,一定會完善美術學科,讓其更為系統與完整。在小學階段的美術教學中,要立足于全面提高小學生的素質為依據來安排教學內容,然后再在各個年級制定不同的目標要求。根據不同的目標制定不同的教學過程,面對各年級的學生,我們研究學生的心理,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進行教學。注重對學生的智能開發,對薄弱環節加強教學,使美術教學程更為密切地與學生實驗聯系起來。
三、形成課業教學過程價值的策略
小學美術教材有很多教學目標,根據目標把內容分為欣賞、繪畫與工藝,這是本類的課業,課為就是小學美術學科的教材分類。這三個課業的功能坐是不同的,三者相互聯系,不可少一個環節,三者共同培養社會有用的人才,共同完成美術素質教育的任務。在這三個課業教學過程中,要根據當今的美術教育科學的理論體系。首先讓學生學會欣賞美,比如古今中外最為典范的美術作品就是最好的欣賞內容,通過欣賞了解祖國美術的優秀文化,在欣賞中學會觀察,學會視覺形象最為基本的知識技能,而且要與時俱進,跟上時代的步伐。繪畫是小學美術教學的重中之重,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充分發揮過程的價值,讓學生動手去畫,讓學生體驗,通過不斷的練習掌握一定的繪畫技巧。另外,工藝美術是小學的教學內容之一,這個教學不可少,我們把時間與空間放給學生,讓學生動手去做,學生做的過程就是進步的過程,我們要充分認識到學生做的過程的價值,讓他們形成動手的能力。為了實現課業教學過程的價值,我們要鉆研教材,認真備課,重視課業知識技能的系統性與教學要點,合理安排教學順序,重點突出,難點分明,合理而科學的實施教學。
四、實現課堂教學過程的策略
教學過程實現的場所是課堂,所以說,我們研究過程的場所也是在在課堂上,這樣才能真正的認識到美術學科教學的特殊性與一定的規律性。由于教學過程就是一個認識過和,是在學校的課堂里由老師指導學生,接受知識。美術與其他學科一樣也需要理解教材、認識教材,形成知識,并把知識加以運用。我們在發揮課堂教學過程的價值性時,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審美性原則,讓學生授受審美的教育;第二是形成創造性的思維,第三是做好協調關系,要做到講與練的合理搭配。實施美術教學過程性的價值時,要具有一定的小學美術教學方法與教學基本功,比如,會運用欣賞法、演示法、練習法等,這都是美術教學的基本方法,學會組織語文,學會板書,學會演示等。在教學中,老師要注重與學生和諧相處,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課堂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做好美術學習;另外,要做好教法與學法的結合,教學過程與學生的心理與學習方式結合起來,提高美術教學的效率。
美術教學過程是一個“知、情、意、行”的發展的過程,是以認識知識為基礎,調動學生的學習心理,提高學生的美術能力,形成審美的能力。在小學美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教學要做到寓教于樂,注重對學生的學習興趣的開發,準確確定教學目標,合理安排教學內容,重點要突出,利用合理的方法進行啟發教學,只有這樣,才能體現教學過程的價值,讓美術教學在過程中提高效率。
【參考文獻】
[1]徐小姝.淺談新課程下的小學美術教學的有效性[J].新課程學習(上).2011(03)
[2]姚晨暉.學生動起來,課堂活起來[J].新作文(教育教學研究). 2008(24)
關鍵詞:校企合作;應用型大學;多媒體應用技術;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6)25-0118-03
Abstract: In the background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students' professional quality job, complete with seamless enterprise specialized courses, teaching mode of the original course it is no longer applicable.Therefore, the need and business experts together to teaching contents,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contents reform,integration of teaching contents, adjust the teaching focus,to case law and project-driven method as a means of teaching, create outstanding professional ability training of curriculum standards, regulate the basic requirements of teaching,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complete University of Applied type talent cultivation.
Key word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University of Applied type; Multimedia applic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model
1 引言
數字媒體技術專業實施的“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對學生的要求從過去的能學會做,變成現在的會學能做,即既能熟悉軟件功能又能具有一定的藝術設計思路,提高學生的藝術設計的創意能力。而《多媒體應用技術》課是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本門課程具有實踐性、工具性、直觀性的特點,更是培養學生職業通用技能的課程。因此,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式和方法急需改革,以完成與企業課程的無縫鏈接和應用型大學的人才培養的需求。
2 傳統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及改革的必要性
2.1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
多媒體應用技術課程是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具有知識點多且雜,實操性非常強,80%以上的教學內容是實踐類、操作類的知識。目前的教學模式主要以教師講解為主,案例演示為輔,學生再憑記憶完成案例,但并不是每一個學生都可以很好的跟住教師的講授內容,案例如果復雜些時,很多學生就會出現跟又跟不住,聽又聽不懂,做也做不會,云山霧繞完全不明白,出現遇難就放棄,時間一長,進度被落下,學生就放棄了學習,能跟住的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也不是百分百明白,這就出現了低技能低理論的情況,學生只能被動的完成案例,不但缺乏設計并完成綜合類案例的能力,而且根本不能完成具有一定創造力、想象力的藝術設計作品,更不要說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和職業崗位素質,完成應用型大學的人才培養目標了。
2.2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
多媒體應用技術課程的實踐性、操作性都非常強,但對沒有接觸過圖像圖例軟件的學生來說,課程的內容多且雜,基本知識和基本工具的應用方法具有多樣性,要想在短時間內熟練掌握并能夠靈活運用軟件是十分困難的。
而現有的實踐教學內容基本以模仿、演示教材中的案例為主,但這些案例脫離實際,沒有實用價值。講解這樣的案例,只能使學生掌握軟件的基本操作,但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造性、藝術設計能力以及美感等綜合素質是十分缺乏的。學生通過對已掌握的知識、技能,不能設計出具有想象力、創造力的作品,學生對教材上的示例,只會生搬硬套,不能舉一反三,拓展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就更不要說團隊合作能力和職業素養了,不符合應用型大學的人才培養要求。
2.3考核方式的存在的問題
2.3.1 考核方式的滯后
應用型大學要求學生具有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企業要求學校培養的是高技能高知識的應用型人才。但現在的《多媒體應用技術》課程以機械式記憶式考核方式,學生為應付考試,考前突擊背重點、考點及考試范圍,考后全忘記。完全體現不出對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的考核。但是,本門課程的實踐教學又十分重要,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結合緊密的課程,現有的考核方式根本不能體現學生的實踐能力[1]。
2.3.2 考核內容的滯后
機械式記憶式考核方式,主要考核的內容是學生對基本概念、基本定義、基本操作等理論內容的掌握程度,對實踐能力的考核極其少或者基本沒有。但在應用型大學、校企合作的大學,在課程考核方面,要求考核的是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即學生的實踐能力,完成項目的能力以及團隊合作能力。《多媒體應用技術》課程的考核方式和內容還是遵循傳統的教學考試方式,這既不能讓專業基礎課程完成與企業的專業課程的無縫鏈接,更不能完成應用型大學的人才培養要求。
因此,對多媒體應用技術課程的改革已經勢在必行,十分緊迫。
3 教學模式改革的設計與實施
3.1教學內容的改革
3.1.1 教學內容的整合
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的,以培養學生的崗位技能為導向,完成學校教學和企業教學的無縫連接,這就要求學校要積極與企業(行業)合作開發課程,改革現有的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以滿足技術相關的職業資格標準為要求,適用領域和職業崗位(群)的任職目的[2],通過整合現有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手段,以完成對學生的在項目設計上的綜合設計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具有團隊協作精神與自我學習的能力以及創意策劃與實施能力,以便能更好地融入企業教學模式,完成應用型大學的人才培養目標。
多媒體應用技術課程以講解圖形圖像軟件為主,軟件功能強大、易學易用,但是想學精學透就需要大量的練習與實踐。為了能使學生能更好地學習本軟件,對于教材內容的整合勢在必行。在教學中,應根據軟件內部基本工具的劃分以及應用技巧,將整個教學內容劃分成若干個教學模塊,如選取工具模塊、繪圖工具模塊、圖像調整模塊、通道模塊等模塊,這樣即加強了每個模塊內部的聯系,又減少了模塊之間的聯系,使學生能夠對整個軟件有個清晰、明確的認知。
在設計教學內容模塊時,對多媒體應用技術課程的教學內容結合教學大綱進行優化整合,將知識點進行調整、分割,形成平均長度為10-15分鐘的理論教學內容模塊,并通過錄屏軟件將教學內容形成視頻文件,完成課程的MOOC教學,這樣既符合人腦注意力集中規律,減少學生課堂教學時走神的現象,而且也可以利用學生碎片化時間進行學習,提高學習效率。如以Photoshop中選區工具為例,將知識點整合、分割為如圖1所示的3個模塊案例進行講解和使用。
3.1.2 基于MOOC平臺的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
在MOOC平臺下,進行“翻轉課堂”教學方法,實現課堂教學與MOOC的有機融合[3],本課程的上課方式采用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手段,這就可以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引入“軟件功能解析課堂案例課堂練習課后習題”的課堂教學模式,力求通過MOOC教程完成基本理論教學,使學生深入學習軟件功能和制作特色;通過課堂案例演練,學生能快速熟悉并掌握基本操作和方法;通過課堂練習和課后習題,提高學生的綜合設計能力。
在開課前,對學生進行能力水平測試,在按測試結果分配的學習小組,小組成員高低搭配各層次都有。安排學生在每堂課程前,觀看MOOC的教學視頻學習理論知識。將整個課堂教學分為三個部分,在課堂教學的前段進行理論教學時,采用“翻轉課堂”的方法,學生和老師的角色互換,按小組進行理論內容的講解與分析,老師負責引導作用,鼓勵學生分享對知識的認知與討論。在課堂教學的中段部分,即進行課堂案例操作部分。按小組完成教學案例的演練,鼓勵組內進行問題的探討與交流,教師完成難點問題的答疑與演示;在課堂教學的最后階段,教師講解案例中的共性問題,然后布置課堂練習,記錄為平時成績,最后完成課程練習的評價與評分。
采用基于MOOC平臺的教學模式,可以引領學生采用“自主探究、任務引領,互助合作”的學習方法。使讓學生在做中學,手、腦、口并用,循序漸進地掌握技能,從而使學生善學、樂學、會學,最終做到學會知識并融會貫通,這樣也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提高了教學質量。
3.2教學手段與方法的改革
3.2.1 教學手段的改革
根據應用型大學的人才培養的要求,顯然傳統的教學手段很不適用。對本門課的教學手段的改革已經迫在眉睫。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本門課程采用上課時以學習小組為單位,以設計項目為導向,實行“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手段。
本課程現全部采用理實一體化教學方法,為了能更好地使用MOOC教學法,在教學中采用案例教學法+項目驅動法進行教學方法。這就大大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做到精講多練、邊講邊練、講練結合的方式。做到了理論與實踐的有機融合,真正做到教、學、做的統一。
3.2.2 教學方法的改革
在案例教學中,精心選取企業項目中的有趣、實用、經典的案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想學、渴學的心理,從而達到教學目的,提高教學效果。在設計課堂案例時,應蘊含課內所包含的理論內容,力求通過課堂案例的演練,使學生快速掌握理論知識,完成設計思路的構建;再通過課堂練習、課后習題的實踐,拓展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以及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以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完成培養崗位技能的基本要求。
在項目驅動法教學中,轉變教師與學生的角色。教師變身為客戶,提出項目設計要求以及提供設計素材;學生按小組組成設計團隊,按照客戶(教師)的要求,并與和客戶(教師)溝通,給出設計方案并完成。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興趣,實現知識、能力和素養的有效融合。最終,評價是采用學生+教師評審組的方式,收集學生的作品,學生在欣賞其他同學的作品時候可以針對其作品的智慧、創意、視覺沖擊等進行品評。也可以在“你說我說”中發表自己的建議。學生在集體評價的比較中總結自己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拓展知識內容,從而構建系統的知識體系。
3.3《多媒體應用技術》課程的評價體系的改革
3.3.1 考核方式和內容的改革
在校企合作背景下,為完成應用型大學的人才培養特色,結合課程的特點,在企業專業的幫助下,重新對本課程的考核方式進行了梳理,形成了獨特的成績考核機制,將崗位綜合技能考核與個人綜合素質考核相結合,將平時學習情況與團隊中個人表現相結合,將理論與實踐考核相結合,將《多媒體應用技術》課程將現有的機械式記憶式的考核改為過程式綜合式的成績評定方法,即由過程性考核和終結性考核組成[1]。按照其組成的內在聯系成績評定分布比例如表1所示。
課程的考核方式的改革,既體現了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情況、學習情況,又體現了學生的素質能力、實踐能力,還展現學生的崗位技能,還為學生提供了求職時的作品。過程性的考核對教師的教學具有參考作用,教師可以根據平時表現,調整教學內容,教學節奏;綜合性考核則是對整個教學內容的總結性、驗證性考核,對教學內容的整合具有重要的作用。
3.3.2 教師教學效果評價的改進
未來更好地進行教學模式的改革,在課程結束時,需要及時反饋對本門課程的教學效果、教學內容的評價。評價可從學生評價、后續課程教師評價、專業評價、企業評價等四個方面進行教學效果的評價。這種方式能及時采集各方面對教學效果的反饋信息,從而構成教學過程的閉環調節系統,不斷提高教師的教學效果與教學能力。
學生評價采用問卷調查方式,每月都會進行教學效果的評測,這樣既可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進行教學方法的調整;又可以總結經驗,促進下一階段的教學。而企業評價則是通過與企業的專家進行協商,及時了解行業流行,完成對課程內容的整合與調整。后續課程教師的評價與專業評價通過座談的方式完成,通過學生的學習結果,提出整改意見,進一步完善課程改革。
4 結束語
多媒體應用技術這門課程培養的是學生的平面設計制作能力,為后續課程如3ds max、角色與場景設計等企業課程提供了重要的支撐,由此可見,本門課程是屬于職業崗位通用技能學習領域。對于課程的改革尤其迫切,改革重點在于,如何深入校企合作,尤其是學校的專業基礎課如何為企業的專業課程做支撐,這就需求對本門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教學模式進行改革,既要完成基本理論知識的講解,又要完成對企業所需要的崗位技能。
參考文獻:
[1]李倩,王艷玲.基于校企合作的多媒體應用技術課程考核方式的改革與實踐[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5(11):118-119.
[2]趙林林,尹玉珍.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數控專業課程開發[J].現代企業教育,2010(5):46-47.
關鍵詞:美術;新課標;改革;感悟
中圖分類號:G42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3)21-042-2
一、堅持該堅持的,摒棄該摒棄的,發展該發展的
2012年,我校新征訂的2013版《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下發,研讀之余,筆者腦海中有兩個問題始終揮之不去:①新舊課標最大的改進或者變化在哪里?②這種“變化”將怎樣影響到我們的美術課?筆者針對這兩個問題求教過課表修訂組的組長尹少淳教授。關于第一個問題,尹教授回答得很明確――如果不修訂,最大的遺憾乃課改中出現的“矯枉過正”得不到糾正。因而我的理解就是:此次新課標修訂最大變化應當是對十年課改中強調過度的一些行為的調整和糾正。
那么被過度矯正的“枉”是什么呢?主要是兩點:
1.辯證思維的缺失。辯證思維的缺失導致了美術課程改革中存在矯枉過正的現象。比如在強調研究性學習、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時候,極端地排斥接受性學習、示范和臨摹教學。
2.對美術本體的忽視。在強調綜合和教育功能的同時,對美術本體有所忽視。
在新課程實施的過程中,人們或者過分強調美術課程的教育功能,或者過分強調與其他學科的聯系和綜合,或者對文化情境過度闡釋,擠占了應有的美術知識與技能的學習時間,影響了學生對美術知識與技能的了解和掌握。
而這些都是由于對美術課程功能或教學實踐中某一方面過度的強調,造成教師理解上非此即彼的偏差,因而,改變是必須的。
那么新課標改變的是哪一些部分?
先看不變的有八點(一以貫之的):1.對美術課程的人文定性。2.從三個維度表述課程目標。3.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精選課程內容。4.不斷完善學習方式。5.依據美術活動方式劃分的四個學習領域。6.根據學生認知發展特征劃分的四個學段。7.以評價促進學生的美術發展。8.廣泛開發美術課程資源。
改變的是(與時俱進的):1.對美術課程的性質做了進一步的完善,突出了美術學科的特征。2.對課程內容的表述結構進行了調整。3.根據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梳理了“欣賞?評述”的邏輯順序;調整了“設計?應用”學習領域的內容,增加了設計的分量,使得與工藝的關系更加平衡。4.適當地加強了規定性。5.對“實施建議”部分進行了調整和完善,使之更簡明、準確。
而我認為,最最關鍵的就是第一點的變化,“對美術課程的人文性質做了進一步的完善,突出了美術學科的特征。”
好比我們聽說親戚朋友生了小孩,你第一個問題會問什么?“男孩、女孩啊?”為什么?性別決定一切行為。對于孩子自己,性別決定行為方式;對于父母,性別決定養育方式。所以性質關乎根本。那么到底“變性”了嗎?我的理解是“變了”但形式上還比較委婉。
該堅持的堅持了,該摒棄的摒棄了,該發展的發展了,更科學理性、更平和淡定。
我們不妨來對比一下:
實驗稿――“美術課程具有人文性質,是學校進行美育的主要途徑,是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全體學生必修的藝術課程,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1版――“美術課程以對視覺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創造為特征,是學校進行美育的主要途徑,是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全體學生必修的藝術課程,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術課程凸顯視覺性。學生在美術學習中積累視覺、觸覺和其他感官的經驗,發展感知能力、形象思維能力、表達和交流能力。
美術課程具有實踐性。學生在美術學習中運用傳統媒介或新媒體創造作品,發展想象能力、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
美術課程追求人文性。學生在美術學習中學會欣賞和尊重不同時代和文化的美術作品,關注生活中的美術現象,培養人文精神。
美術課程強調愉悅性。學生在美術學習中自由抒感,表達個性和創意,增強自信心,養成健康人格。”
由原來的“美術課程具有人文性質”簡單一行字,發展到“美術課程以對視覺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創造為特征,……美術課程凸顯視覺性……具有實踐性……追求人文性……強調愉悅性……”一大段話兩百余字,變化如此之大。為什么?
雖然對人文性的堅持雖沒有變,但一則是放到了第三位,二是用詞為“追求人文性”,體現出了最值得深思的對“矯枉過正”的調整。
為什么不是凸顯,也不是原先用的具有?而是追求?(“追”是“緊跟”的意思;“求”呢,是“設法得到”。)“追求”應該是想擁有而不擁有的東西才會用追求。從這個角度上理解,美術課程并不是簡單的講具有人文性,而是美術活動本身的目的指向具有人文性,追求真、善、美、追求一切美好的事物,追求重視人、尊重人、關心人、愛護人也即以人為本的價值觀和規范。
因而強調“追求”人文性,源于美術是人類文化活動的本質定位,是人類文化的重要載體,蘊含豐富的人文精神。堅持人文性更多的是堅持美術課程的人文傾向,從而凸顯了美術文化的本質特征。這也是新課標課標堅持定性為“人文性”的根本,美術課程應當立足美術文化的本質追求,而且經過課改十年的實踐,更清晰、更深刻。
但人文性的含義非常寬泛,語文、英語、歷史、音樂,甚至地理都是人文學科,并非美術專屬,故而容易造成美術學科本位的缺失。
是以,定性的第一點落在視覺性(凸顯)上也就不難理解了,第二條實踐性(具有)更是水到渠成。第三點強調愉悅性。來源于美術活動的自有的魅力,審美的愉悅、自由表達的快樂、創造的成就感。譬如,旅游給人的感受。
美術課程的“視覺性”特征作為首要特征,是首次在課標中明確提出。愉悅性的提法也是本次修訂新增的內容。這些不僅凸顯美術學科的價值,而且有效地包容了美術課程人文性和工具性兩方面的特性。如何定性,決定了如何行為。而后,課程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實施建議等等部分皆由此而生發。
其中“以對視覺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創造為特征”這段限定語是本次修訂新增的。竊以為這段文字是此次修訂最關鍵、核心的17個字,這其中包含知識、技能,也涵蓋過程與方法,還不乏情感態度價值觀。增加了這一定語后,美術課程獨有的特征得到了充分的強調,也還原了美術課程應有的面貌,更是美術課程的終極價值之所在。
因為短短17個字,但至少包含有這樣四層含義:
1.美術課程指向視覺形象。(還有哪一門學科是這樣?)
2.美術課程強調對視覺形象的感受――通過觀察其形狀、色彩、材質、肌理、結構、比例等(美術造型元素),獲得相應的諸如對稱、均衡、節奏等(美術形式原理)的感覺。(獨享美術語言、是審美活動)
3.美術課程強調對視覺形象的感受――了解、理解視覺形象的所承載的意義和情感。(決定美術課程的人文性。注:人文就是人類文化中的先進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進的價值觀及其規范。其集中體現是,重視人,尊重人,關心人愛護人。簡而言之,人文,即重視人的文化)
4.美術課程強對視覺形象的創造――在前者的基礎上學生需要改變材料的形態,完成視覺形象的創造,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或改善生活和環境。(實踐性、創造性、愉悅性)
所以,明確特征之后的四點定性:一、凸顯視覺性;二、具有實踐性;三、追求人文性;四、強調愉悅性,是自然而然的,是矯枉過正之后的理性回歸,是對美術工具性屬性的一種“曲線救國”式的表述。(拿尹老師的話來說,美術怎么不是“工具學科”)
最后,既然性別確定了,該怎么干就很明確了。(還拿生孩子打比方,男孩就買好男孩的紙尿褲,女孩就買好粉紅衣褲)
落實到行動當中,我們在日常教學中,便可以時常問一問自己:我的美術課有沒有體驗這一特征(對視覺形象的感知、理解、創造),并凸顯視覺性,在實踐中組織教學活動,追求“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關注社會與生活、教學形式有沒有體現美術活動本身的趣味?
這一條應當是統領我們一線美術教師所有美術教學活動的根本!
二、“摸著石頭過河”――實踐出真知,改革過程沒有關鍵詞
第二個問題,尹教授沒有給我想要的答案,即所謂的關鍵詞。而是談到了涉及教學實施的問題,有幾個相關的概念需要教師理解,辨析一下教學方法、教學方式、教學模式和教學策略幾個概念。
教學方法:是完成教學目的所采用的教學手段、師生相互作用的活動方式的綜合。具體而多變是其基本特征,講授法、演示法、討論法、提問法等是我們所熟悉的常用教學方法。
教學方式:是不同的教學方法組合形成之后產生的基本取向,常常與教育思想和觀念相聯系。一般分為接受性學習、研究性學習、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方式。具體的教學方法并不是被簡單地歸入一種教學方式,而是在不同的教學方式中發揮不同的作用。
教學模式:是教學中相對固定結構、程序和方法。教學模式具有兩面性。研究教學模式可以使得我們的思維超越現象模仿,而進入到模式借鑒、改造和建構的層面。
教學策略:是對教學活動的謀劃和統籌,是教育智慧的高度體現,具有前瞻性、全局性和靈活性的特征。
以下中國象棋作為比喻:一個一個的棋子是教學方法;一般的下法或者翻棋下法是教學方式(也就是玩法);一開局就當頭炮,或者上象,或者進馬,或者出卒……就是教學模式(套路);而通盤運籌、左顧右盼、深思熟慮、一步想三的下棋者就是教學策略(戰略)。
具體體現到課標中,是在教學建議部分,我理解中最關鍵的一條乃是第二條:積極探索有效教學的方法。
明確“以學生為本”的教學設計的指導思想,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對教學目標、教學情境、信息資源、探究學習、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練習活動、學習評價等方面的精心策劃和設計,提高美術教學效果。”
這不是具體操作性的“教學方法”,而是一種具有“方法論”意義的方法。
這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能夠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法(譬如講授、示范、談話、提問、討論、欣賞指導、對比、參觀、游戲、練習、實驗、發現、探究等等),并在一定的教學觀和教學目標的統領下有機地組合在一起,動態、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
戰國有個辭賦家宋玉(據說是屈原的弟子)在《登徒子好色賦》中描述東家之子的美貌曰:“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齒如含貝;嫣然一笑,惑陽城,迷下蔡。”
我想教師的對教學方法的運用同樣如此,追求的就是一個恰到好處的“度”――就是“多用一個則顯得羅嗦、泛濫,少用一個則覺得無聊、乏味”的境界;該示范的時候就示范不偷懶、不該示范的時候絕不多畫一筆去顯擺。而所有的度的平衡,就像天平一樣,支點就是“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
一、多媒體技術對美術課程改革的新挑戰
多媒體教學作為一種嶄新的教學手段,正逐步的走進美術課堂教學中,逐漸成為現代美術教育的發展趨勢,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接受。多媒體技術的進步,也為美術課程改革開辟了新的教學空間,對美術課程改革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多媒體對美術課程改革的挑戰體現在教育觀念、教學方式、教師角色、學生學習等多方面。首先,多媒體技術改變了人們對傳統教學“以教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并使教學目標發生了變化。從美術的角度看,我們今后培養的學生不僅要具有自主探究、創新、實踐、和審美等最基本的能力,而且還應該擁有信息檢索、獲取、處理能力;其次,多媒體技術使美術教學方式更加靈活多樣。它打破了傳統的班級授課制的教學模式,使個別化教學模式、小組協作式教學模式、在線學習、在線討論都成為可能。再次,多媒體技術改變了教師的角色和作用。教師由知識技能的講解者、傳授者變為學生能力構建的幫助者、指導者和促進者。更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在計算機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學生學習活動的性質發生了根本變化,網絡給學生學會求知和發展帶來了機遇和挑戰,學生的主動探究精神以及創造能力可以得以充分發揮和發展。美術課程改革是新一輪基礎課程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施美術新課程過程中,我們要認清多媒體技術對美術課程改革的諸多影響,以積極的態度迎接多媒體技術對美術課程改革提出的新的挑戰,并利用多媒體教學,最大限度的優化美術課堂教學。
二、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心理學家認為,一般學生在課堂中的注意力不會持久,而注意力是學生獲得知識的前提。我們發現,在學習美術的過程中,如果課堂上缺乏生動的美術學習情境,學生常會覺得枯燥乏味,降低了學習的積極性。而采用現代多媒體將設計好的圖像、聲音、顏色、光線或錄像通過屏幕展示出來,其形象生動的畫面、言簡意賅的解說、恰當的音樂,學習內容圖文并茂、形象逼真,化抽象為形象,化靜為動,傳遞活潑生動的信息,營造出美的教學氛圍,大大地拓展了教學的空間,能夠使往日呆板的教學形式變得豐富多彩,使學生主動地接受新課的學習內容。
三、利用多媒體網絡,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新的美術課程標準指出,美術課的學習,不能僅僅停留于技能技巧的學習上,而且應該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美術的這種人文性質體現在: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美術教學的重要內容。我們只從書本的美術作品向學生滲透這些知識、觀念是遠遠不夠的,因為書本上的美術作品由于受客觀和主觀條件的限制,不可能提供更多的優秀美術作品,所以,我們還應該利用多媒體網絡強大的功能,通過網絡讓學生欣賞到大量的清晰的美術作品。了解大量的美術家、作品的歷史背景和作品所賦予的深厚的人文精神,不但開闊了學生的藝術視野,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而且了解了美術家給予人類歷史的積極影響,感悟到美術家從作品里要表達的對人生、自然的種種不同看法,從而把美術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以多媒體為載體貫穿于美術教學的過程中,以此提高學生學習美術的文化層面。例如,在學習七年級美術教材《春天的暢想》一課時,首先利用多媒體網絡欣賞大量的有關中外造型藝術家表現春天的作品圖片,并品讀有關春天的詩詞、朱自清的散文《春》,播放音樂CD《春天奏鳴曲》,讓學生感受春天,了解春天,理解美術家如何通過不同形式的美術作品來傳達春天的種種信息,表達對美好春天的贊美。然后,再讓學生用手中的筆去描繪春天,抒發自己對春天的審美感受。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明顯提高了,學生作品的面貌和以前也有所不同。接著再用課件展示一些美術作品,讓學生列舉哪些作品也包含著人文主義精神,對作品進行欣賞、評價、討論,加深學生對作品所蘊藏的人文性質的認識,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
四、利用多媒體的交互性,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
關鍵詞:美術課程 人文精神 人文教育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對教育的內容、方法、觀念及人才的培養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現代社會需要更多的是有現代觀念、有一定專長、也了解其他領域知識的通才。科學技術越專業化,越可能使得人們沉迷于技術的發展中,而只看到很窄的方面,甚至忽視了科技發展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比如說珍貴動植物的滅絕、污染的日益嚴重等。正是在時展的要求下,近年來,許多國家對其基礎科學教育的內容與標準都進行了各種形式的改革。這些改革的特色之一,就是將“科學、技術與社會”(STS)的思想內容融入到基礎科學教育之中,即在科學教育中增加人文思想、人文色彩。所以人文教育被提了出來,并且越來越得到重視。
一、人文教育的含義
人文教育是人文精神在教育中的滲透和體現。這里的人文精神,在我國古代指的是一種注重人的文化教養的精神,即按當時社會的標準塑造教養有素的、多才多藝的人。眾所周知,我國古代遵從孔子的儒家思想,以倫理道德教育為核心。而現今賦予了人文精神更多的內涵,它關注人存在的意義、尊嚴、價值、道德、文化傳統,關注人的自由與平等,人與社會、自然之間的和諧等。人文教育視人格完善為教育的最終目標,突出人文科學的價值,將人文教育貫穿于教育的全部過程中,使整個教育人性化、人格化、個性化。不僅強調學生自我意識的完善,并且倡導關心他人、關心社會、關心自然,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與人、與環境和諧相處的能力。
但是人文教育并不等同于人文學科教育。人文學科(諸如文、史、哲、藝、體等)只是人文教育的主要載體,并不等于其全部。但是人文教育卻可以滲透在各個學科教育中的。
二、美術課程中的人文精神
美術課程標準關于課程性質的是這樣表述的:美術課程具有人文性質,是學校進行美育的主要途徑,是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必修的藝術課程,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把美術課程定性為“人文性質”。
美術作為人文學科之一,凝聚著濃郁的人文精神。人的愿望、情感、意志、理想、價值、道德、尊嚴、個性、教養、生存狀態、智慧、美德、友愛、自由等人文特征都蘊涵于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藝術家所創作的美術作品中。比如,我們從意大利文藝復興畫家米開朗基羅的雕塑作品里深深體會到了作者反抗宗教神權的人性之美。因此,作為一名美術教師引導學生欣賞美術作品、探究技能與人的情感、價值觀、個性、生存狀態等關系是十分必要的。同時,美術課程更應從人文教育出發,從不同方面,體現出鮮明的人文精神。
1.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美術修養,為促進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促進他們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2.讓美術課程內容豐富多彩,并強調美術與生活的聯系,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
3.開拓學生文化視野,增強愛國主義情感。
4.尊重學生的個性,給予學生充分發揮個性的空間。
5.開拓學生的創造潛能,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在美術教學中凸顯人文精神
1.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體驗生活的樂趣
生活是藝術的源泉,學生能夠通過觀察來感受、體驗來自生活的情感和樂趣。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發現美,感受美,更進一步表現美。
2.提高審美情趣與藝術修養
對真、善、美等不懈的追求一直是人類的目標,這體現在不同時代、地域所創造的杰出的美術作品中。通過美術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陶冶他們的情操,從而增強學生對自然和生活的熱愛和責任感,形成尊重和保護生命和自然環境的態度,以及創造美好生活的愿望與能力,更有助于學生更好地表達內心感受,更好地實現人際間的溝通和理解。
3.了解人類文化背景,尊重多元文化
美術是人類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符號性載體之一,記錄和再現了人類文化和思想的產生、發展過程。運用美術形式傳遞情感和思想是整個人類歷史中的一種重要的文化行為。早在原始社會,人類就通過繪在洞窟、巖壁上的繪畫表達自己的感受,表達美好的愿望以及對大自然的敬畏與崇拜。通過美術與文化的聯系,可以使學生了解不同地域文化背景,學會尊重多元文化。在美術教學中可充分發揮學校、家庭、社會的多元文化的總體效益,引領學生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走向社會。通過欣賞、認識自然美和美術作品,通過走進博物館、美術館、民俗館、陶藝館等活動,或結合有關資料,讓學生了解不同的地理、歷史、風土人情、社會風貌、增進對不同國家、民族,不同風格的藝術作品的了解與尊重。
4.結合美術與其它學科,使學生得到協調發展
學科間的整合,是現代教育理念,也是美術課程改革的內容之一。由于美術學科具有人文性質,因此美術學習的范圍不能僅僅局限于美術自身的領域中。通過建立在廣泛的社會、文化情景中的、以美術為主體并聯合其它學科部分內容的學習,引導學生學會在新情景中探究、發現與美術有關的問題。在尋找解決問題方法時,主動地融合不同學科內容,使各種知識與技能相互融通、彼此聯系,使他們獲得探究和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
美術與其它學科相結合的活動內容可表現為:(1)美術與語文、外語:為文學故事、詩歌等繪制插圖、連環畫等。(2)美術與戲曲、舞蹈、表演:設計、制作COSPLAY的服裝、道具并表演;制作皮影、木偶和場景道具并表演。
(3)美術與地理:繪制地圖、建筑效果圖等。
(4)美術與歷史:參觀、調查當地歷史文化遺產以及傳統藝術。比如參觀、訪問花燈藝人的手工作坊,了解花燈的歷史與興衰。
(5)美術與信息技術:運用攝影、攝像、影視、電腦等多媒體設備進行創作活動,通過網絡開闊視野,展示美術作品,增進交流等。比如用Photoshop、flash等電腦軟件修改圖片制作動畫等。
(6)美術與自然:制作植物(樹葉、花卉)、昆蟲等標本,感受大自然偉大的創造力。
此外,還可以密切配合學校活動,如布置藝術節、運動會、音樂會、班級活動、節日活動的場所等,形成多學科結合,方式靈活多樣的立體式教學。
人文教育最重要的承擔者是教師。作為一名美術教師,要充分認識到美術這門人文課程對陶冶學生情操,提高審美能力,完善個性發展,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許蘇民.人文精神論.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關鍵詞】高中新課程 美術 教學
一、把握高中美術課程改革的基本特征與要求
通過深入學習《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實驗)》,理解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的目的和價值追求;比較高中新課程與原高中美術欣賞課、義務教育課程的區別,抓住普高美術課改的關鍵所在;把握美術新課程的定位、課程的性質、以及基本理念、課程設計思路、課程目標設計、評價指標的特點和要求,以學生為本、以學校為本,有效開展普通高中美術新課程實驗教學工作,構建有特色的高中美術課程體系。
課程的定位:普通高中課程屬于基礎教育的范疇,是義務教育的延續。高中美術課程既要體現基礎教育的特征,又要與義務教育美術課程和專業院校的美術課程相區別。與義務教育的區別在于,它適度地向美術本體回歸,在美術知識與技能的學習方面要求更高,相對學習面可能更窄,不必像義務教育階段那樣面面俱到,然而又是蜻蜓點水般的學習;與專業院校的區別在于,它在美術知識與技能的學習要求方面必須與學生的興趣、時間和條件相適應,學習的難度,尤其是技能學習的難度要相對低。
課程的性質:強調了課程的人文學科的特征,通過課程學習傳承美術文化,形素養;調節心理狀態,促進學生身心健康;陶冶審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質;通過美術實踐活動,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拓展發展空間,有助于更好地規劃人生。因此,高中美術課程不是單純的美術技能課程,而是通過學習美術知識,形成美術的意識和多種能力,從而提高“美術素養”。
課程的基本理念:高中美術課程要體現時代性、基礎性和選擇性的特點,能滿足學生發展的需要。通過美術課程理解祖國優秀藝術,尊重多元文化;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方法,提高美術素養;強調創新精神,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倡質性評價,促進個性發展。選擇性是此次高中課程改革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學生有權根據自己的經驗、興趣和發展需要選擇課程內容,學校和教師可根據美術教學設施的條件、美術教師的特長等因素來選擇開設的模塊。
課程結構設計:首次采用模塊化的課程結構,實行選修制和學分管理的方式,為學生提供了自主選擇和個性發展的可能性。新的普通高中美術課程設置了5個內容系列和9個學習模塊供學生自主選擇,體現了課程的靈活性、開放性和個性化特點。
課程目標設計:此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大突破,是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制定課程目標,教師實施課程更具可操作性。美術課程各內容系列的“成就標準”,各模塊及每課的“教學目標”也應該按照三個維度來設計。
課程的評價:建立了多元化的評價體系,要求根據課程標準、教學實際和學生的情況,制訂具有開放性的、能促進學生發展,改進教師教學以及推進美術課程不斷發展的評價指標。并要求教師轉變在教學評價活動中的角色,能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分析與反思,及時記錄教學體會、教學成果及需要改進之處。
二、設計有學校特色的美術課程開設模式
普通高中美術課程由9個學習模塊構成,在9個模塊中,選一個模塊,修習18個學時可獲得1個學分,每個高中學生在三年內必須修習3個學分。鑒于“美術鑒賞”對高中生形成美術鑒賞能力、提高美術素養具有主導性和基礎性的作用,因此建議在3個學分中采取“1+2”的選擇策略,即鼓勵學生先選修“美術鑒賞”,以獲得1個學分,再在其他內容系列中任意選修兩個模塊獲得另外2個學分。
學校課程設置方案參考:
高一年級
高二年級
高三年級
課
程
安
排
上
學
期
美術鑒賞
繪畫
工藝
……
美術鑒賞
雕塑
設計
……
設計
繪畫
……
(為高考報考專業做準備)
下
學
期
電腦繪畫電腦設計
書法
篆刻
……
攝影攝像
……
(學校能開設的其他美術模塊)
備
注
1. 課程開設既要考慮到一部分學生高一年級選修音樂,高二選修美術課程的需要.同時也需要考慮部分學生高一至高三美術課程繼續深入學習的需要。
2. 充分而合理的利用學校教學條件,注意整合學校師資與教室的條件,盡可能多提供學習模塊。
3.每個學校的師資與教學條件不同,開設的課程內容也會有所不同,但必須遵守1+2或更多的模塊教學要求,滿足學生對課程選擇的要求。
當前學校開設模塊教學的情況是:多數學校選擇在高一開課,也有個別計劃在高二才開課,每周一課時。都開設了“美術鑒賞”模塊,有兩個以上美術教師的學校則開設了二至三個模塊,最多教師選擇開設的模塊有“繪畫”,累計排序下去的有“電腦繪畫電腦設計”、“設計”、“書法”,從調查情況也看到,教師較擅長傳統美術技法及現代媒體技術。選課方案由學校制訂,學生基本沒有選課的主權。因此,在推進高中美術課程實施過程中,必須加強學生選課指導。
(1)各學校建立選課指導制度,學校在學生選課前應該及時提供課程設置說明和選課指導說明。美術教師通過舉辦作品展、講座、座談等活動與學生溝通、交流,讓學生認識不同美術模塊的特點,增強模塊選擇的興趣和積極性。
(2)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進行選擇,也可通過一些調查、小測試等方式,發現學生的特長,指導學生選擇適合他們學習和發展的模塊。
(3)召開班長或美術課代表會議,組織指導學生根據學校設課和自身情況確定個人高中階段的課程修習計劃,并及時選定每學期課程。讓學生自行填寫學習自愿,由班長或美術課代表進行人數的協調與合理搭配,并將名單提交任課教師進行合理分配。
高中美術課程選課指導1
領域:藝術
科目:美術
系列:美術鑒賞
模塊:美術鑒賞
專題:
課程類型: 必 修
學
分:一學分
學
時:18學時
開設學段:高一、高二
評價方式:論文或研究報告、考察報告、作品分析、美術鑒賞水平測試等
課程內容簡介:
1. 鑒賞基礎:學習美術語言及鑒賞方法;從美術與自我、美術與社會、美術與自然等方面認識美術的價值和作用。
2. 鑒賞學習活動:鑒賞中外古代、近現代優秀美術作品。在老師的指導下,運用網絡等途徑檢索與搜集與美術相關的文字、圖象資料,進行自主學習、研究性學習和合作學習。
3. 考察活動:利用當地文化資源和自然資源,參觀美術館、博物館、藝術作坊等調查、考察美術現象,寫出考察報告。
選擇建議:
本模塊是高中階段美術必修課程,每一位同學都必須選擇。通過鑒賞古今中外優秀美術作品,能了解中外美術發生發展的基本軌跡;了解美術在不同區域的文化含義、歷史變遷和風格特征,獲得相關的美術知識;學會欣賞、鑒別與評價美術作品,學會對美術現象作出判斷;了解本民族文化,尊重和理解世界多元文化,提高審美與鑒賞的能力。
評價方法:學習態度30﹪;學習效果(美術考察或美術鑒賞論文)70﹪。
咨詢教師:
高中美術課程選課指導2
領域:藝術
科目:美術
系列:繪畫雕塑
模塊:雕塑
專題:
課程類型: 選 修
學 分:1學分
學 時:18學時
開設學段:高二、高三
評價方式: 考 查
作品展示、自評、互評
課程內容簡介:
雕塑學習內容主要了解雕塑語言、類型和制作方法,并選擇泥、陶、石膏以及運用金屬、草木、織物、廢棄物等自然物、人造物進行綜合材料的創作實踐。通過雕塑的學習能掌握和運用雕塑的藝術語言和制作技巧,進行雕塑作品的基本創作和學會如何欣賞雕塑作品。
選擇建議:
雕塑學習是提高造型能力、動手能力、空間表達能力,理解雕塑作用和藝術價值的一種有意義的美術學習活動。對希望提高自己認識空間、表現空間能力的同學和有志于將來進入大學相關專業學習的同學有一定的幫助作用。
考試說明:學習態度30﹪;作品創作70﹪。
咨詢教師:
比較項目
人 美 版
人 教 版
美術課標適用性
知識
價值
注意選取適合高中生理解的素材來構成知識體系,知識背景、知識內涵較豐富,重視知識的提煉和升華,有較強的可讀性和可操作性。
注重豐富的知識背景與知識內涵,重視宏觀與微觀的比較分析,知識要點展示明確,有較強的可讀性與可操作性。
能力
價值
關注學生的探究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注重引導學生自我評價能力的培養。
關注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的培養,以及學生利用課程資源能力的培養。
情意
價值
學習導向明確,注重以多種導入方式吸引學生學習和探索的興趣。
注重培養學生學習主體的意識,以豐富的圖片資料和欣賞點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內容結構及呈現方式
結構
設計
結構清晰,主次突出,內容和形式結合較好,圖片設計適中,符合學生學習過程的心理特點。
結構清晰,主次突出,情境創設靈活,圖片的文字點評有詳有略,符合學生自主閱讀的心理特點。
課題
設計
課題的呈現富有文彩,注重視覺美術語言的表述,又注意課堂教學的切入點。
課題文字富有文彩,呈現的形式既突出主題,又富有人文特征。
活動設計
活動欄目豐富,注重創設學生學習的多元情境,將活動設計滲透到教學過程中,有較強的生動性和吸引力。
如:思考與討論、知識窗、名家論述,人物故事,學習活動,藝術實踐,自我評價。
活動欄目注重學生的自主探究性,將活動設計融于實踐情境中去,有較強的可操作性。
如:思考與探究、小辭典、小資料、背景資料、練習題、擴展練習、推薦參考書目。
其他說明
配套教材已出版的有《美術鑒賞》、《繪畫》、《篆刻》、《雕塑》、四本。教材開本小,文本較薄。
配套教材已出版的有《美術鑒賞》、《繪畫》、《篆刻》、《書法》、《工藝》、《電腦繪畫電腦設計》六本。教材開本大,文本較厚。
三、深入研究教材,合理重組教學內容
高中美術教師普遍反映教科書內容容量大,教學內容組織困難,18學時難以完成一個選修模塊的教學任務;配套的教輔資源缺乏,現有的資料性教參很難滿足教師教學設計參考的要求,而且還不齊全。以下試比較其中兩個版本的教材,分析當前高中美術教材的特點。
普通高中《美術》人美版和人教版教材比較
從上表可以看到,高中美術新教材定位為學生學習的學本,并針對學生發展的需求增加了大量的、多樣化的活動性學習內容,體現了課程選擇性的特點。
教材是學生學習的學本,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建議根據課標內容要求、參考不同版本的教材,認真研究如何更好的“用教材”而不是簡單地“教教材”。選取共性的課題或基本的基礎知識作為重點教學內容,并結合校本課程資源、有廣州地區特色的原生態美術文化資源,對新課程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刪減、補充、合理重組。不要求每個學生都學習出現在教材上的所有內容,可組織學生開展分層、分組、分主題的研究性學習活動,課前課外主題
性閱讀自學等多形式的學習活動。
新課程實施以來較突出的問題是:不重視課堂常規教學、教學過程隨意性較大,表現在教學設計文本粗略,忽略對課外作業情況的評價或分析,無課題板書,吝于圖解、示范,不出示經典作品的題目、作者,無明確的作業練習要求,教學語言表述忽略美術術語的運用等。
因此,要注意深入研究教材,加強教學設計;要把握教學重點,不要隨意選取,偏離教材的主要內容,如美術語言、美術基本知識、美術創作方法和美術發展規律等基礎性內容。此外,對于配套的教參輔助材料缺乏的情況,建議區內教學資源共享,或因地制宜利用各種當地課程資源,開發出具有本校特色或本人特色的美術課程。
四、研究教學方法,改革課堂教學
高中生的身心發展水平接近成熟狀態,更注重閱讀理解和判斷,而不是盲目聽從;更注重主動學習和探究,而不是被動接受;更注重知識的組織和歸納,而不是知識的片斷;故在高中美術教學的方法和過程中,要更注意學生的理解力和探究能力的發揮,引導學生關注知識的組織與歸納,注重技能訓練,做到理解與練習相結合。特別提倡“搜集資料閱讀欣賞討論探索實踐創造評價延伸”的研究性學習方式,注重以小組方式進行問題、主題、案例、情境的研究。同時提倡師生共同構建一個平等、開放、互動的教學氛圍。
針對目前高中美術教學仍以傳授式教學為主的狀況;教師可根據模塊特定的內容和目標而采用學習指導側重點不同的教學方法,如體驗法、實踐法、比較法等,也可以大單元的方式,設計融表現與鑒賞為一體的教學活動。還可以借用一般教學模式如經驗學習模式、比較發現模式、探究學習模式、問題解決學習模式等。
根據上述分析,對高中新課程美術課堂教學改革,提出如下意見:
(1)突出美術是視覺造型藝術的學科特點,在教學全過程中要貫穿藝術觀念和美術術語的學習與運用。
(2)認識美術是一門注重體驗和實踐的學科,要將鑒賞與體驗、鑒賞與動手實踐相結合,要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作能力。
(3)重視解讀試驗教科書,可從學生經驗出發,選取貼近學生生活的學習內容,引導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
(4)建立師生平等、互動的關系,關注全體學生的個性發展,既尊重學生對美術作品發表的個人意見,又鼓勵學生運用特殊的工具材料進行獨特的創作。
(5)加強現代技術手段的運用,豐富美術課程資源,開發校本課程,鼓勵以嶺南、廣州地方資源的利用與開發作為案例研究的突破點。
五、改進和完善美術課學生學業成績評價的方式和方法
普通高中美術課程評價的主要目的是促進學生的發展,評價標準要體現多主體,開放性的特點。并針對模塊的不同特點采用不同形式的評價方式,如分數或等級、評語、等級或評語相結合、學生作品展示等方式,充分肯定學生的進步和發展,明確需要克服的弱點與發展方向。建議根據不同的教學需要,參考以下量化評價和質性評價的結合的評價表:
《3D動畫設計——夢幻汽車》作業要求暨評價表
作業要求(評價指標)
A
B
C
D
E
優點
不足
汽車造型富有創意:美觀而富有想象力(20%)
20
18
16
14
12
汽車結構合理,并有一定的復雜性(30%)
30
27
24
21
18
材質、燈光具有仿真性和想象力,貼圖適宜(20%)
20
18
16
14
12
動畫關鍵禎設具有豐富性(10%)
20
18
16
14
12
場景設計生動而有趣(10%)
10
9
8
7
6
【關鍵詞】人文主義教育觀;美術教育;藝術修養
教育的人文主義是以人的和諧發展為目標,希望人的本性、人的尊嚴、人的潛能在教育過程中得到最大的實現和發展。在我們提倡素質教育反對應試教育的今天,人文主義教育觀對我們現行教育有很好的指導作用。美術教育作為一門學科教育,它有自己的獨特性,它主張以學生自身的發展為目的,強調發展人的天性,發展人的個性,發展人的潛能。因此,用人文主義教育觀來指導美術教育是順應時代的潮流,是未來教育的一個發展趨勢。
美術課程是一種人文課程,是人文主義精神的集中體現。人文主義指的是一種高度重視人和人的價值觀的思想態度。它注重人的自由與平等,人與社會、自然之間的和諧。美術是人類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載體之一,運用美術形式傳達情感和思想是人類歷史中的一種重要的文化行為。美術并不是單純的技藝,而是人類文化的積淀和人類想象與創造力的結晶。它記錄著不同時代的文明,閃爍著人類的智慧、代表著人性的深度。美術是人類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創造表現。任何美術表現形式都包含著一定的情感和思想。學生通過美術學習與自己情感生活的連接和相互作用,學習用美術方式表達和交流情感,使學生的不良情感情緒得以釋放和宣泄,恢復他們心理的平衡,從而獲得創造、表現和交流的能力,達到健全人格,陶冶性情的目的。因此,通過對美術的學習,將使學生的審美情趣和能力不斷提高,性情不斷得以陶冶,從而增強對自然和生活的熱愛和責任感,形成尊重和保護生命和自然環境的態度,以及創造美好生活的愿望與能力。可以說,美術已經成為人文教育的核心學科。
美術課程的人文性開始受到廣泛的關注和重視。美術教育作為一門基礎學科教育,它沒有應試教育的功利性和目的性,能更好地貫徹人文主義教育思想。即使在高等教育階段,美術教育作為藝術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教育目的和作用也開始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1997年5月,北京大學隆重宣布成立藝術學系,并明確表示:希望通過在全校開展藝術教育,培養學生的藝術感受力與理解力,用藝術生動的表現形式陶冶他們的情感,使他們具有更高的精神境界、更開闊的胸懷和眼界、更豐富多彩昀生活經驗和人文修養、更健全的人格,成為21世紀合格的人才。我們知道,當下的美術教育不再是傳統的素描、繪畫、版畫、雕塑課程及欣賞課,它有了更寬泛的內容。在歐美很多國家,開始用視覺藝術教育來代替美術教育,它超越了傳統的“純藝術”范疇的教育,為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藝術教育。美術教育的對象不是針對那些對美術感興趣的少數學生,而是面對全體學生的,倡導全面發展的人文主義教育理念。強調通過直覺、推理、想象、技巧以及表達和交流的獨特形式過程逐漸形成豐厚的文化修養。美國的《藝術教育國家標準》在強調美術學科結構特點的同時,始終貫穿著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思想,內容標準是根據學生達成目標來制定的,注重學生在參與美術活動時的感性體驗,發展美術創造的基本能力。中國現行的美術教學也開始以強調美術學科體系轉向激發學生創新意識和創造精神,強調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精神。因此,用人文主義教育觀來指導美術教育,成為對現行教育進行改革的一個重要理論依據,開始受到更多的關注。
一、美術新課程標準與學科理論的轉變
首先 有關美術新課程標準的幾個特點
(一)做到以下四個方面的突破:
a、學生課堂學習方式的有效突破;
b、改革以學科為中心,編排學習內容、知識能力方面有所突破;
c、在學習目標層次和課程多樣化開展方面有所突破;
d、在評價方法上有更有效的突破;
為此,在美術學科學習過程中,選擇一些對學生發展有意義的、感興趣的、能帶來一些對于美術學習有著促進作用的,學生能夠有效學會的知識與方法,再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關聯,讓他們學會快樂地學習、合作的學習、探究的學習、有意義的學習。
其次 美術新課程標準與現行大綱相比較
(二)新課程標準的制訂具有導向性和選擇性
從當今我國素質教育的角度看,美術課程的開展是一門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促進作用的課程之一。如今的美術課程標準并沒有采取展現具體知識點的方式,而是提出一些具有有效概括性和正確導向性的核心內容標準,并細致提供指向課程標準的教學活動方式以及有效建議。
我經過細致分析,提出以下教學活動建議:
1、讓我們的學生走出教室,用心觀賞校園景觀和所在地區的外部景色。
2、引導學生欣賞自己和同學創作的各類美術作品并提出評價意見。
3、教師指導學生了解并欣賞我國民間美術作品,體會造型和色彩的各類特點。
4、帶領學生通過觀摩視頻錄像、美術畫冊,對中外優秀的美術造詣以及美好形象進行欣賞和討論。
5、讓學生學會欣賞并描繪不同季節的中外美術作品,提升學生對于美術研究的濃厚興趣。
6、帶領學生到美術教室翻閱畫冊、研究學生美術作品或觀看學生作品展示,找出最喜愛的一類作品,并說明自己對作品的看法,而后教師引導大家積極探討,表達不同觀點。
7、讓學生學會欣賞民間器具造型與色彩的方法,積極展示學生自己收集的各種民間玩具。
8、引導學生欣賞木偶戲和皮影戲的人物造型,通過視頻或實地觀看木偶或皮影戲的表演視頻,讓學生談出感受。
9、欣賞世界級的畫家描繪兒童的學習生活的美術作品,讓他們深刻體會美術帶來的崇高魅力,讓我們的學生有效的體會這些畫家的繪畫靈感。
10、指導學生在電視及電腦欣賞大自然的美麗風景以及展示動、植物的清晰圖片,讓學生發表觀點,增強認識,提升對美術學習的靈感。
課程標準的設立既然標明是建議性的,那么就不具備該有的強制性,教材的編寫或教師開展教學活動時,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靈活地選擇。只有這樣,“課標標準”就具有了彈性,給予美術課本的編寫,特別是校本課程和教師的教育教學提供了更大地發揮空間。
(三)以美術的學習方式清晰劃分學習領域,強調學生學習活動的探究性和綜合性。
美術課程改革是要改變以學科基礎知識體系建課程的思想內涵和方法論,將以學科為中心的教育教學方式轉變為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從我國素質教育的角度,結合美術學科的特點和理論知識來劃分學習領域。
綜合性學習是世界教育發展的一個新特點,也是我國課程全面改革突破的一個難點。為此,美術新課程標準設置了“綜合及探索”這一較為新穎的學習領域。其目的是通過較為綜合性的美術學習活動,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并積極研究美術相關內容,創造性的研究綜合解決問題的美術學習領域。在日常的美術教學中,尋找美術的各門類、美術與其他學科、美術與學生的生活以及各科學習、現實社會之間的切入點,設計出豐富多彩的綜合探索學習領域的教學活動。
(四)強調課標實施的可行性
1、為了幫助教師領會美術新課程的理念和精神,課標提供了具體可操作的案例(各學習領域案例),以便教師能舉一反三,創造性地進行教學。
2、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美術文化的興趣和愛好。
a.降低學科知識和技能的難度和要求,使課程內容與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情感和認知特征相適應,以活潑多樣的課程內容呈現形式和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課標中(1-2年級“造型?表現”學習領域)教學活動建議第一條。
b.將美術課程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聯系在一起,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領悟美術的獨特價值,從學以致用的角度激發學習動力,努力追求生活的藝術化。如課標中(5-6年級“設計?應用”學習領域)教學活動建議第一、三、五條。美術新課標與大綱相比較:大綱在“教學要求”選擇教學內容的原則,“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問題”中涉及了一些指導性意見,但沒有課標具體,更沒有提供具體的案例,以便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舉一反三。
二、美術新課程性質決定學科中心的轉變
美術新課標中明確指出:“美術課程具有人文性質,是學校進行美育的重要途徑,是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全體學生必修的藝術課程,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既然美術課程具有人文性質,那美術教學工作的中心應該是“育人”。將以學科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所以,在教學活動中:
(一)由重“教”向重“學”轉變
傳統美術教學以教師講解示范為中心,教師牽著學生走,學生圍繞教師轉,教師怎么畫學生就怎么畫,教師叫畫什么學生就畫什么,這是以教定學。弊端有三:
其一,學生被動學習,學習的主動性喪失,不利于學生的創造潛能開發和身心發展。
其二,在一定程度上助長教師上“假課”、“花課”。
其三,脫離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
新課程倡導以人為本,以學論教,要培養學生終身受用的學習方式,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著眼于學生的未來發展。當今世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藝術文化漫無邊際。學生要想在學校有限的學習時間內,掌握教材所涉及的知識面是不大可能的。
(二)由重“學習結果”向重“學習過程”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