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如何進行教學資源的整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信息技術和教育技術二者雖有較密切的聯系,但卻屬于不同的學科,并有各自不同的研究對象和研究范疇,通過信息技術培訓和教育技術能力培訓所要達到的目標也完全不同。為了使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取得實效,我們必須對兩者作出明確區分。
為了提高我國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水平,促進教師專業能力發展,2004年12月25日,教育部正式頒布《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這是建國以來我國頒布的第一個教師專業能力標準,它的頒布與實施是我國教師教育領域一件大事,將對我國教師教育的改革與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2005年4月,為貫徹落實這一標準,教育部啟動了“全國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設計劃”,這一項目包括培訓、考試、認證等3個部分。培訓內容是指達到教育技術能力標準所需要的知識與能力(分初級、中級、高級,并側重教學能力要求);考試內容和培訓內容基本一致;認證是指按照審核認定的考試成績授予教師相應等級的證書。
關于這次教育技術能力培訓,教育部師范教育司負責同志特別強調:這是新一輪國家級中小學教師的全員培訓。由于需要培訓的教師有上千萬(據2003年初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的統計,在編的中小學教師有1028萬,若加上幼兒園教師則有1300多萬),其艱巨性可想而知,其社會效益與影響之大也不言而喻。
教育技術能力:提升教師專業化水平
長期以來,我國中小學教師的專業化水平較低,教師沒能像醫生、律師、工程師那樣,被看成專業人員。要想改變這種狀況,必須首先提高教師的專業化水平;而要提高教師的專業化水平,關鍵是要提高教師應用教育技術的能力——這是因為教育技術能力的核心內容是教學設計,而教學設計是把教學理論、學習理論與教學實踐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橋梁科學;它要依據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對整個教學過程、教學活動、教學步驟進行科學而具體的規劃;要為廣大教師提供一套有效而且可操作的策略與方法。這就表明,教育技術能力是任何學科(包括文科、理科、醫科、農科……)的教師都必須具有的能力,是大、中、小學每一位教師都必須具有的能力,也就是“如何進行教學的能力”(它相當于醫生“如何進行治病的能力”、律師“如何幫人打官司的能力”)。
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正是從“如何教”的角度對中小學教師的專業技能提出了規范的要求,而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設計劃”(這一計劃的核心是教育技術能力培訓)的目的則是要保證這一要求能真正落到實處——使每一位中小學教師都具有這方面的專業技能。達不到這一要求,不具備必要的教育技術能力,即使你有大學畢業文憑,也沒有資格當教師。由此可見,“全國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設計劃”的實施,將對我國教師專業能力建設起何等重要的作用。
除了要達到上述目的以外,實施教育技術能力培訓項目對于我國基礎教育領域正在大力推動的新課程改革和農村遠程教育工程也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新課程改革的核心是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讓青少年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為此應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而應用教育技術正是改變教與學方式的有效途徑;另外,信息技術與各學科教學的整合還是新課改成功實施的必要條件,而有關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理論、模式與方法(即如何在各學科教學中進行有效的整合)則是現代教育技術的基本內容。所以實施教育技術能力培訓項目,使廣大中小學教師盡快提高應用教育技術的能力,是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迫切需求。
農村遠程教育工程的核心則是要實現優質教學資源共享,使農村和貧困地區的青少年也能享受到良好的教育。而應用教育技術正是實現教學資源共享的最重要也是最有效手段。
教育技術與信息技術:兩者不可混為一談
對于實施教育技術能力培訓的上述目的、意義,大多數的教育界人士(包括教育部門領導和學校的校長、教師)有較正確的認識,但是也還有人在這方面認識不足,甚至有較大的片面性。其中一個很典型的、有失偏頗的看法是,把教育技術能力培訓和傳統的信息技術培訓等同起來,認為信息技術就是教育技術;認為掌握了信息技術能力就是掌握了教育技術能力。這是一種相當普遍的、很有代表性的看法,也是一種非常有害的看法———其直接后果就是以信息技術培訓取代教育技術能力培訓,從而使研究制定《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和貫徹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設計劃”的目的、意義落空;使長期以來專家學者、領導干部、廣大教師為此作出的努力和奉獻的心血付諸東流。因此對這種看法不能掉以輕心,必須認真予以糾正。
事實上,信息技術和教育技術二者雖有較密切的聯系,但卻屬于不同的學科,并有各自不同的研究對象和研究范疇。信息技術屬于技術學科,其研究對象是信息,研究范疇是對信息的獲取、存儲、分析、加工、變換、傳輸與評價;教育技術則屬于教育學科,其研究對象是有合適技術支持的教學過程與教學資源,研究范疇則是對有合適技術支持的教學過程與教學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管理與評價(這里所說的合適技術,包括現代技術、傳統技術、有形的物化技術和無形的智能技術,當然在很多情況下是指信息技術,但是決不應把這里的“合適技術”僅僅理解為信息技術)。
通過信息技術培訓和教育技術能力培訓所要達到的目標也完全不同:通過信息技術培訓是要使被培訓者具有信息技術素養,即具有利用信息技術的意識、能力與道德。其中,利用信息技術的能力是指獲取、存儲、分析、加工、變換、傳輸與評價信息的能力。通過教育技術能力培訓則是要使被培訓者具有教育技術素養,即具有運用教育技術的意識、能力與道德。其中,運用教育技術的能力是指對有合適技術支持的教學過程與教學資源進行設計、開發、利用、管理與評價的能力,也就是在有合適技術支持的教學環境下進行教學設計并有效地組織與實施教學活動的能力。
為了達到各自不同的培訓目標,這兩種培訓教材的內容體系也有很大差別——信息技術培訓教材是圍繞各種信息處理技術而展開,教育技術能力培訓教材則是圍繞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的各個環節而展開。
在學習中,我們充分利用業余時間從精讀原著切入,領會精神實質與內涵,通過學家一致認為,如何落實科學發展觀本身就是一門科學,只有把“好想法”與“好辦法”結合起來,才能體現發展的科學性,并將科學的態度和科學的方法有機結合起來,運用于工作中,才能真正達到科學發展的目的。通過學習,每位教師都能從自已的工作視角出發進行思考,積極參與討論,共同探索學院需要解決的問題和科學解決問題辦法,認識到生命科學學院的發展只有堅持遵循繼承與創新相結合才是最科學的,才能實現學院快速發展的目標。
在大家廣泛的思想討論與調研的過程中,提出了35條建議,通過梳理形成了10條共識,下面我就其中比較重要的5條向各位領導作一匯報:
共識一:如何進一步構建高水平學術團隊,在重大項目申請、高水平成果及獎項獲得上有所突破。
凝煉研究方向、構建科研團隊,形成有方向、有項目、有成果、有隊伍的四有學術團隊是目前生命科學學院構建高水平學術團隊的根本所在。生命科學學院經過幾年建設與發展,形成了有一定科研實力的隊伍,申請并獲得了一些國家級科研項目,但是我們還沒有形成穩定的大方向、獲得重大科研成果與獎項,存在研究方向散、單兵作戰的問題,這是我們今后必須要解決的。目前,我們已著手于這方面的努力,并取得一定的成效,如張樹彪博士就是很好的例證,恰恰是有團隊、有方向才能獲得國際排名第五的知名制藥企業-羅氏公司的親睞,人家才能信任你、資助你。最近,羅氏公司的專家對張博士的研究成果非常滿意,說:你們學校沒有大名氣,但科研實力、研究水平、敬業精神是不輸于一些名牌學校的。這充分說明了,領軍人物只有組建團隊才有能力承擔和完成大項目。在項目申報上,我們是這樣認為的,要組建好團隊,加倍作好項目準備,積極推介自己、推介項目、推介學校,才有可能獲得成功。
共識二:如何進一步理順學科與專業關系、整合教學資源,最大限度發揮優質教學資源在教學與學科建設中的作用。
這些年,經過建設,我院在學科建設上取得了較好成績,學院的民族地區生物資源與環境研究所有9名教師,其中學科帶頭人和教授占的比重較大,而且在科研上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但是,由于研究所沒有專業為依托,優質教學資源得不到充分的發揮,只有將研究所打開,與生物技術專業打通,建立生物技術專業、成立生物科學系,使他們在學科發展上有根基、在教育教學上有專業、在專業發展上有目標。
通過研究所與環境工程系的資源整合,成立民族地區生物資源與環境研究中心,該研究中心將成為融合已有環境工程、環境科學兩個專業和目前新建的生物技術專業資源的學科大平臺,形成了由9人發展到21人的學科大團隊。這樣做,有利于這些教師在教學上發揮作用、有利于他們在學科建設上有立足點、有利于在環境、生物、生態等方面更好地為民族地區服務。這樣做,在我們學院就構建了2個一級層面的研究中心,一個是生物工程研究中心,這個中心經過多年建設已經取得遼寧省高校重點實驗室、國家民委-教育部共建重點實驗室、遼寧省重點培育學科等多項建設成績,形成了非常好的學術團隊和較高的學術水平。這個中心涵蓋生物工程、化學工程與工藝、應用化學、食品科學與工程、食品質量與安全等五個專業。第二個就是新成立的民族地區生物資源與環境研究中心,它涵蓋環境工程、環境科學、生物技術三個專業。將來,我們將加強這個中心的建設,使其在三個專業建設、學科建設等方面發揮輻射與平臺作用。
共識三:如何進一步發揮學科與科研優勢,為民族地區經濟與社會發展真正做點實事,體現民族高校辦學的貢獻度。
多年來,我校在利用科研與人才優勢,在民族地區的生態環境、農產品深加工、逆境植物利用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績,如總支書記姜國斌博士選育的抗逆楊樹新品種已通過遼寧省品種審定,正在遼寧西部推廣。副院長呂國忠博士的生物防治研究在國內具有一定影響力,阮成江作為年輕博士在抗逆植物沙棘對生態環境改良的研究上已取得一定進展。但是,大家在討論中一致認為,以我們這些教師的學術實力,其取得的成績還是遠遠不夠的,原因在于其項目對接上還缺乏很強的針對性,僅限于實驗室的研究成果,其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還沒有突顯出來。對于這個困擾了我們幾年的問題,范圣第副院長、王曉華副書記、以及科技處與我們學院多次召開會議研究,決定首先要深入民族地區進行調研,鑒于以往的作法,我們這次先在家里把我們已經成形、成熟的科研成果與技術進行篩選與論證,帶著項目到民族地區進行現場對接,目前,前期準備工作都已完成,計劃下月底到阜新蒙古族自治縣、本溪滿族自治縣等地區進行洽談和項目對接。
共識四:如何進一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把人才培養放在中心地位,提高學生就業能力和社會競爭力。
一直以來,我們把人才培養質量做為學院中心工作,大家在討論中都認為,辦大學、辦教育,必須從以人為本的原則出發,讓學生能就業、能發展、能成才。這是我們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所秉承的基本思想。這幾年我們一直重視學生質量培養,無論在教學團隊、課程建設、實驗室建設等方面下了很大力氣?,F已在精品課程建設、學生考研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績。
在學習、調研與討論中,我們的教師、用人單位和我們的畢業生都反映這樣一個共同的問題,那就是如果學生的基礎知識再扎實一些,那會對我們的畢業生在工作崗位上的發展、成才會起到極大的助推作用。為了我們學生的發展、為了我們學生的未來,也為了我們學校的長期生存,這個問題必須解決。
結合09版培養方案的修訂,我們是這樣思考和實施的:
一是,將多個獨立的生物工程系基礎課程的實驗教學資源進行整合,成立生物基礎實驗教學中心,確定我院骨干教師樸永哲博士擔當主任一職。
二是,結合培養方案的修訂,在8個專業建設中,有效利用教師資源與實驗條件,建設2個大類專業基礎教育教學大平臺,形成多個專業分流與培養模塊,建立15-18個導師工作室,培養學生專業能力、實踐能力和就業能力,通過導師工作室,使學生介入導師的科研項目,并在這個過程中,導師進行全程指導,讓學生的專業水平、實際操作能力、社會競爭力得到有效提高,最終突破學生就業能力低的制約瓶頸。
三是,學院實驗室全部開發,為學生全方位提供自主選擇進入實驗室,并能得到教師指導的學習環境,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與實踐能力。
在此基礎上,堅持我們原有提出的大學生素質、創新、考研、就業四項工程的實施,可有效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實現我們制定的人才培養目標。
共識五:如何進一步加強領導班子建設,構建團結和諧奮進的領導班子,為學院和教師的發展服好務。
關鍵詞: 數字化教學資源平臺; 教學模式; 數據庫; 教學資源庫; 自主學習
中圖分類號:TP3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3)33-7460-03
隨著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等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在教育中的應用,數字化資源日益受到人們的青睞,開發高質量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已成為教育信息化的迫切需要。隨著信息技術教學改革的深入發展,基于計算機和網絡為特征的數字化教學已經成為信息技術教學改革的主要方向。
1 主要研究過程
本課題研究主要成果是數據庫數字資源平臺的建設,對《數據庫》專題學習資源平臺建設及應用研究,重在教學應用上,如何方便教師教學、方便學生學習的研究貫穿整個課題研究過程。
以下是該平臺的建設流程圖。
本平臺建設共經歷以下三個階段:資源平臺策劃、平臺建設和平臺應用。
1.1資源平臺策劃階段
本階段主要完成課題定位和資源平臺定位問題,包括內容定位、學情調查、資源平臺用戶需求分析等前期預備工作。
在資源平臺設計初期階段,我們首先做了前期調查研究與分析,充分了解了資源平臺需求,進而設計了比較完善的功能模塊。在資源平臺設計前期中,我們主要以問卷結合坐談、討論等形式進行了前期調查研究。在課題組長的帶領和統籌安排下,課題組成員在明確分工和任務后對自己所分管的工作認真細致地做好各項資料的準備和調查研究工作。
1.1.1調查目的與調查對象
調查目的在于確定數據庫課程在不同系部的具體表現、知識點深度、以及資源平臺的功能模塊與內容定位。
調查對象是各專業負責人、信息系專業負責人、數據庫任課教師、學生。
1.1.2調查內容
問卷的主要部分是對資源平臺功能定位和內容版塊的調查。為了確保問卷的有效性,保證問卷中的項目正確無誤、無歧義,專門組織了問卷的試測,并根據反饋信息對有關項目和問題進行了修改和調整。
1.1.3課題組定期召開課題組成員進行教研會議,對實施課題研究的具體要求作出部署,落實課題研究活動。
各課題組成員針對自身的教學過程和課題任務再做出詳細的校本研究和個人研究計劃,深入學習,挖掘資料,討論研究各系部、各專業《數據庫》課程教學大綱和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確定本課題大體架構,理論與課堂實際相結合,用理論指導實踐,將資料匯總融入到架構里,并結合課堂教學進行修正。
1.1.4課題組開展形式多樣的課題觀摩教學研討活動,課題組成員在交流中學習、在交流中成長、不斷更新教學理念,提高數據庫課程的教學能力。
在合作研討、實踐過程中教師注重總結、反思、撰寫了一些心得體會和論文,課題組做好課題中教學設計、教學反思、教學案例、教學課件、專題網頁(資源平臺)等資料的收集和整理。
1.2平臺建設階段
根據前期的調查與分析,充分了解了資源平臺需求,進而設計了比較完善的功能模塊。
資源平臺建設階段,整個制作過程經歷了資源平臺策劃設計、資源平臺模板制作、資料上傳、試運行、修改、、更新維護等諸多環節。
1.3資源平臺應用
資源平臺初步建成并在校園教學區域試運行,逐步進行完善性維護。
2 研究成果與結論
2.1建立了一整套的教學資源體系
結合學生特點和對《數據庫》課程的要求,建立了一整套的教學資源體系,研究一種適合在網絡環境下的《數據庫》學科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探究網絡資源與學科整合方法,以指導日常的教學;利用現代化技術實現數據庫學科教學的改革。
2.2建設了內容豐富的數字化教學信息資源庫。
利用多媒體和網絡技術與現代教育技術的結合,創建了數字化教學資源庫,通過搭建教育信息化平臺,建設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環境,充分調動教師和學生互動教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滿足教育教學的迫切需求?!稊祿臁氛n程教學數字化資源的開發包括媒體素材庫、精品課程庫、專業資源庫、數字圖書資源等。以規范專業教學基本要求,共享優質教學資源;針對職業崗位要求,強化就業能力培養,滿足學生自主學習需要,為高技能人才的培養和構建終身學習體系搭建公共平臺。
在資源庫建設、使用的過程中,需要不斷調整思路,更新理念,充實完善資源庫,這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過程。
3 創新之處
3.1數字資源平臺為教師提供備課資源
在本數據庫資源平臺中,分類收集了優秀教案,優秀說課、優秀案例、優秀課件等教學研究成果。在資源平臺的支持下各教研組可以開展集體備課、再次備課,以體現信息傳遞的及時性、快捷性,具有集體智慧的互補性,以集體的智慧保障個體的教學質量。具有教學資源的共享性,促使教師們多方面、全方位使用教學資源。
3.2建立資源庫優化組合信息資源,突出創造性教學的重點信息
網絡信息資源極其豐富,在課堂中教師怎樣把握內容范圍,學生怎樣淘選出自己需要的學習內容,這就需要我們在建資源平臺的時候把握運用信息的重點,盡量把相關主要內容提交數學資源庫,優化信息組合,讓師生在校園網絡的數學資源庫內查找,避免了師生、尤其是學生在眾多信息中猶豫不決,受到無關信息干擾。
3.3在資源庫的支撐下,教學活動由課內延伸到課外
教材、教室、學校并不是知識的唯一源泉,所以要求教學不能局限與課堂、書本和校內,必須開放教育空間,拓寬教育渠道,進行開放式的教育活動。開放而有活力的課堂應該是融合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教學資源的,教學資源庫的最大優勢就是能為我們及時提供各類有用的信息,這是學習的寶庫。
3.4學生可以在數據庫教學資源平臺環境下的自主學習
在本教學資源平臺下的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有許多明顯的優勢:
1)信息容量大,知識類型豐富,學習視野廣闊。
2)自主學習理念使學習過程自由、輕松、愉快,參與感、體驗感強烈。
3)知識的落實和理解程度較高,學習效果極具競爭力。
4)學習過程更自主化、個性化,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5)學習形式新穎,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4 研究中還存在的問題
4.1增加自我測試環節
在提供教學資源的同時,還應該意識到如何讓學生對所學課程進行自我測試來檢驗學習效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如果遇到問題可以提出來,教師和學生如何在資源平臺上相互討論等等。目前教師可以進行資料、布置作業、上傳資源、答疑等操作,學生還應該可以在線學習、下載資源、學習討論、提問等。因此,教學資源平臺還應增加以下內容:作業提交、學習論壇、上傳資源等。
4.2學生在網絡使用品質上的差異問題。
如何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網絡品質、網絡習慣是困擾我們的問題之一。
參考文獻:
[1] 何克抗.我國數字化學習資源建設的現狀及其對策[J].電化教育研究,2009(10):34-36.
[2] 王運武.我國數字化教育資源現狀及發展策略[J].中國教育信息化,2008(1):22-26.
[3] 程載和,陳天娥.高職院校如何進行數字化資源建設[J].軟件工程師,2010(1):49-51.
[關鍵詞]教學資源 能力 培養
四川省從高中2013級開始實行了新課改。新課改實施以來,教師的教學意識發生了轉變,教學方式更科學。但是在三線城市仍有不少教師,特別是部分偏遠農村學校的教師,認為或者得到的課程資源“很貧乏”,很難在教學中完成新課改的精神,他們對教學資源的認識局限于條件性的教學資源,而意識不到素材性資源以及身邊的動態資源。其實資源就存在于生活中,只要用心挖掘,到處都是資源。教師只要積極挖掘并有效地利用這些資源,就能使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教學資源運用能力是教師把?教學資源轉化為課程教學內容的一種能力。教師對教學資源的運用是一項創造性工作,不同的教師對同一資源的運用會千差萬別,同一教師對同一資源的利用也會不斷翻新。這就要求教師務必意識到自己的每一個教育教學行為的背后所蘊涵著的理論、觀念,以引發教師內發的學習需要,來提升他們對課程資源的運用能力。作者在教學的過程中總結了一下幾點,供大家分享。
一、現代化教學技術的引進
教學技術的先進與否常常被誤解為教學多媒體的設置,在學校建設中,電腦多媒體教室一個個裝備的很先進,而傳統的實物模型與教具卻棄之一隅,特別是公開課、觀摩課等大型的表演課,那是必備電腦多媒體,不用就是教師的功夫不行,不能與時俱進。當然,多媒體教學有著傳統教育技術不可替代的功能與優勢,但這種單一化的選擇不一定能使教學達到最有效,它始終只是一種輔助工具,用之不當有時反而會造成課程資源的損失。如實驗操作具有電腦多媒體不可替代的真實感,實物展示具有電腦多媒體不可替代空間感等。所以根據教學目標合理選擇與恰當的運用教學技術,達到教學效果的最理想,才是教學技術發展的核心。教師在教學中要學會合理選擇運用現代教學技術,要不斷提高對各種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能力,而不是全部依賴現代教學技術,成為這種技術的奴隸。
二、校本教材的編寫
課改后的教科書盡管是專家重新審定編寫的,但其體現的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平均水平,在內容上也可能存在不足之處,難以滿足一所學校的具體需求。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分析教材時,要有意識地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通過自己的創造,使其內容更符合學生的需求,以豐富教學資源。如根據形勢變化和學生的層次能力水平與發展需要對教材知識進行刪減增,對過時的、陳舊的資料,圖片進行置換補充,根據知識的關聯性、邏輯性和學生的認知結構對知識進行結構重組和整合,對課后的練習進行更換等。通過對知識,練習題的加工與再創作,使教科書內容人文化、生活化、結構化、綜合化。教師在教學與實踐活動中要學會對資源的重新利用,從局限于教材內容到教學資源的開發,提高對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能力。
三、聯系實際,緊扣生活
在生活生產中蘊涵著可資利用的信息很多,相對于國家、地方、學校的固定教材而言,生活是我們進行教學資源開發最鮮活的源泉像我們四川廣安,有傳統的民俗文化,悠久的歷史,偉人故里,紅色旅游,對于我們的各科教學來講都是鮮活、生動的資源與實物。
四、隨機應變 臨場發揮
課堂上?師生互動是一種動態性的教學資源,是教學活動中教師根據與學生溝通時的實際情況而生成的教學內容。這些內容在臨時產生,在教材上和教師的教學設計中是沒有的或者難以預料的,教師要隨機修改教學預案,使之成為教學的資源。
五、閉門思過而后省
記得教育家葉瀾說過:“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但一個 教師寫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為名師?!倍磐蔡岢觯瑐€體進行反思,有三種態度是必備的,即“開放的頭腦、責任感和專心致志”,?正是這三種態度確保和推動了人們的反思行為。教師要對每堂課進行反思,在傳統的對教材的知識結構、教學重點與難點分析,教學情感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在本節課中還有哪些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會更加適合更加合理,更讓學生易接受,以及如何進行引導,講解,從而培養自己在課堂教學中捕捉動態課程資源的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要樹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意識,走出局限,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能力,以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
六、教學機智 語言豐富
機智?教學是教師心靈深處的教學觀、學生觀的行為外在體現,不僅體現教師的綜合素質,也體現一位教師的情感態度和教育價值取向。在任意的一堂教學中,教學的機智主要表現為對“生成”的激發,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靈敏地捕捉能夠引發學生思索、探究的信息,將學生表現出的“與眾不同” 、“異想天開”等引向對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利用,引向對新問題的解釋和對新知識的需求,從肢體動作,語言描述?使學生獲取知識的經歷是一個更加豐富,有趣,生動的過程,獲得更多更深的體驗與感受。
【關鍵詞】高中政治課 個性化 課堂教學 策略
一、個性化課堂教學的意義和現狀
《上海市中學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課程標準》中強調高中政治課教學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尊重學生個性差異,切實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而傳統的政治課基于學科中心的思想,采用講授式教學,雖然效率較高,但前提是假設所有學生的認知起點為相同,接受能力相當。在互聯網已達到云計算、大數據時代的今天,學生的認知起點、能力、價值觀等都出現了巨大的差異。如何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即從每一位學生的需求出發,已是每一位政治教師面臨的新課題。
隨著高校自主招生的不斷推進,原來由高考一考定終身的格局已改變,逐漸轉向學業水平測試、高考和自主招生相結合的人才選拔制度。這些轉變無疑對課堂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在教學中應更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和個性特長的培養。
二、個性化課堂呈現出的特點和挑戰
1.教師的授課理念和形式的轉變。新課程背景下的政治教學方式是多樣化的,而不單一的講授式的傳統教學方式,更注重形成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主動地想、做、講的過程體驗。從填鴨式轉變為由學生提問、教師點撥提升,使課堂教學能針對學生需求,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2.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從傳統的被動接受式,學什么、怎么學都由老師主導,轉變為通過自主式、探究式、體驗式、合作式等多種學習方式的轉變。由此也對學生的學習理念,學習方法、學習能力有了更高要求。
3.課堂教學性質的轉變。從原來先教后學,教師教什么學生學什么轉變為先學后教,學生學習遇到什么問題,教師教學解決什么問題,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政治課堂由以教定學轉變為以學定教。
三、政治課堂實施個性化教學的策略
1.準確把握學生的個性化教學需求。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已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師的教學就是要激發學生內心的需求,進而準確把握這種需求,當然,不同學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既有個性又有共性,這就要求教師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充分了解學生的差異性,來促進教學的優化。通過課前問題征集的方式,學案導學和課堂生成等方式了解學生需求。例如:在開展高一政治第四課“稅收”模塊的教學前,學生提出了很多問題,諸如“如何才能合理避稅”“拉弗曲線”“我國的稅負痛苦指數”等等。這些問題教材中幾乎沒有涉及,但這些問題如果不解決,學生對稅收的理解就不透徹。所以教師可以對這些問題進行分類整合,準確把握學生的個性化教學需求。
2.整合教學資源適應個性化教學需求。教材已不是唯一的教學素材,早已成為政治教師的共識。首先是教材與社會時政熱點的整合,這些熱點可以由學生搜集,也可以由教師補充。其次,課內教學資源與課外教育資源的整合,思想政治課開放性、實踐性、探究性的特點,使得教師應充分重視和開發社會資源,與課堂教學內容進行整合。例如:高一年級走進證券交易所,模擬炒股活動等。高二年級設計“我給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提建議”,走進人民法院,模擬聯合國等活動。
3.改進教學模式滿足個性化教學需求。不拘泥于某一種教法,根據不同教學內容,不同學生需求來調整教學模式。在具體的政治課堂教學中,為更好解決有限的課時和學生學習內容拓展的矛盾,盡量做到不增加學生的課外負擔,教師可以嘗試以下教學模式。
(1)利用主題模塊進行小組探究。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認領一個模塊,在老師指導下通過小組合作,收集和整理材料,進行深入研究和探討,并在課堂上以研究成果的形式進行交流互動,每個小組都要就其研究的模塊接受來自其他同學和老師的質疑、提問,自已無法解決的,也可以通過請其他同學或老師答疑,形成民主的課堂教學氛圍。
(2)利用學案進行單元教學。在高一政治第六課我國現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制度教學中,教師先設計學案,在學生通過一堂課的時間圍繞學案自學的基礎上,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結合社會熱點,形成四個專題進行教學:國有企業的現狀和改革、中國的城填化道路、我國現行的分配制度存在的問題和改革、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不僅不回避學生對社會問題中的困惑,而且培養了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創新思維、辨證思維能力。
實施個性化課堂教學的最終目標是讓學生能在有限的學習時間里實現最大的學習效能,這也是學生終身學習的必備技能,讓學生獲得真正的可持續的發展。
參考文獻:
[關鍵詞]新課程;高中地理;有效教學;教材
[中圖分類號]G633.5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7)07011701
教材是教師授課、學生學習的重要資源,是課堂教學內容的主要依據。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強調高中地理教師應該轉變傳統的教學思想,要選取符合學生特點以及發展需要的教材內容,要增加學生比較感興趣、能夠反映學生生活的教學內容,要能夠充分地體現高中地理教學的價值與重要性。這就要求教師首先能夠認真地鉆研地理教材,深入學生,了解他們的興趣愛好與日常生活,然后結合實際生活,富有創造性地、靈活地運用教材,從而實現有效教學。
一、深入鉆研地理教材,理清教學內容重點難點
高中地理涵蓋的知識點比較多,且理解難度也比較大,為此,教師應該深入鉆研教材,理清教學內容中的重點與難點,然后引導學生熟悉教材,并且對教材中的各類知識進行理解與記憶,有針對性地閱讀并且積極思考。
例如,在學習“地球的宇宙環境”時,這單元講述的內容是以地球為中心的宇宙環境,而地球的宇宙環境是極其遼闊的,其中與地球聯系最為緊密的是地球所在的太陽系和地月系。為了讓學生能夠了解地球的宇宙環境對地球的影響,教師可以將重點放在地、月、日三者之g的關系上,而對天球、行星等天文基礎知識則可以簡略地介紹。
二、加強聯系生活實際,豐富拓展地理教材內容
地理有效教學的最佳途徑是將地理知識還原到學生的生活實際中去。地理教材是靜止的、乏味的,課堂教學應該以教材內容為主,但不能拘泥于形式。學生的生活實際與社會的發展實際是最直接、最鮮活的教學資源。為此,教師在進行備課時,應該將學生現實生活中所見過的地理現象、當前國際以及社會熱點問題巧妙地融入教材的重難點教學中,這樣不僅使得教材內容極富時代感與生活感,而且豐富了課堂教學材料,能夠將千變萬化的地理現象與豐富多彩的生活有機結合起來,展示在學生面前,讓學生體會到地理知識的實用性,并且用所學的地理知識來解釋這些生活現象,真正做到學以致用,這才是高中地理教學改革的最終目標,也是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最佳方式。
例如,在教學“中國的地質災害”時,教師可以結合學生比較熟悉的2008年的四川汶川地震和特大暴雪、2010年的青海玉樹地震和甘肅特大泥石流、2014年的云南地震等生活中的實例,對地質災害進行講解,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地質災害帶來的嚴重危害與重大影響。教師將教材內容與實際生活結合進行課堂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使學生主動去學習地質災害形成的原因、征兆、現象、特點,以及如何進行防御與救助等相關地理知識。
三、合理整合教學資源,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率
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是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者與引導者,是學生知識的傳授者與指導者。教師不僅需要向學生傳授地理知識,還需要讓學生能夠理解與消化這些知識。然而無論教材內容編制得如何精彩,要讓學生易于接受與掌握,還需要教師對教材內容進行加工、整合或是重組,加強前后知識點之間的聯系與運用,并通過簡單、生動、形象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也能回顧之前學過的知識。為此,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應該充分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個性特點、認知能力,將教材內容進行重組整合,使得傳授給學生的地理知識盡可能的整體化、系統化,讓學生能夠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學習與掌握更多的知識。
例如,在學習地球的公轉與自轉時,教師可以將這兩部分的內容整合起來進行講解,通過對比分析公轉與自轉的角速度、線速度、繞轉方向、繞轉中心、繞轉周期、判斷條件、產生的地理意義等方面,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印象與記憶。類似的教學方式還適用于低壓中心與高壓中心,氣旋與反氣旋,冷鋒與暖鋒,晝夜之分、晝夜更替與晝夜長短,氣象、天氣與氣候等內容的教學。
20**年我校在后半學期分年級分學科進行集體備課,每周同課頭的教師聚在一起,共同討論近期的教學工作安排和教學工作的協調,如今已經堅持進行了一年多。筆者認為,在學校將集體備課制度化以后,在實施過程中無論是集體備課形成的教案、學案等都需要進行整理和修改。結合當前我校校園網絡健全,各位教師的計算機終端和教室的計算機終端相連的實際,我校的集體備課如果能利用好校園網絡,就會取得更好的效果,將集體的智慧更好地發揮出來。
集體備課是當前基礎教育中提高教師群體素質,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進入21世紀以來,計算機網絡的迅速普及極大地帶動了高中教學的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教師集體備課的方式。絕大多數學校制定了相應的集體備課制度,但主要是以傳統會議形式的集體備課,而涉及校園網絡環境下教師集體備課的內容較少。網絡必然要走進課堂,在網絡環境下的教師集體備課將面臨什么樣的問題呢?與傳統集體備課相比,它在形式、內容上有什么樣的區別?
傳統意義上的集體備課是指學校內同年級同學科教師有計劃、有組織地共同制定教學計劃,分析教材重點、難點,并確定突破方法,撰寫教案的過程。
集體備課有利于發揮集體的智慧,彌補教師個人備課過程中的不足,取長補短,提高教學的整體水平;可以將集體的智慧與個人的特長有機地結合起來,共同提高;有助于教師在整體上把握課標、教材、重難點,設計好教案。
當前大部分中學有自己的校園網絡服務器,并通過服務器接入互聯網,建立了電子備課室,配備了多媒體教室,基本滿足公開課等特定目的的教學要求。大部分中學有自己的網站,有的還擁有自己的校園網絡中心和WEB服務器、FTP服務器,這些都為實現網絡環境下的集體備課提供了硬件環境。但由于各種原因,教師集體備課大部分情況還處于對教案、學案的討論和研究的基礎上,并沒有引入多媒體輔助教學(CAI)的相關探討,關于多媒體課件的內容確定、制作、使用則在集體備課過程中很少涉及。因此集體備課還沒有發揮其在新時代所應起到的作用。
目前,各個中學的集體備課大部分都有自己固定的形式、時間、地點,并制定出了比較完善的集體備課制度,從集體備課的整體目的和要求等作出相應的要求,并與教師的福利待遇掛鉤。
20**年,我校順利通過省驗收,晉升為省級示范性高級中學,并于2005年11月建成校園網絡,先后為教學樓每個教室、實驗室配備一套海捷多媒體中控系統,各學科科任教師每人配備一臺清華同方電腦,并連接到校園網終端,同年開通了校園網和校園FTP;2006年我校對校園網進行了改版,主要增加了“教學之窗”欄目;20**年我校通過教導處和多家網站合作,先后為教師開通了“天星教育網”、“北京四中網校”、“高考資源網”、“三學苑”等有較好資源的網站賬號,供各位教師從網上下載教育教學資源;20**年我校為每位專業教學人員開通了校園網賬號,教師可以把自己教育教學工作中的心得體會、教學心得發表在校園網上供大家學習討論。
在教學管理上我校實行年級組管理體制,在集體備課室建成后倡導集體備課,雙周周四晚上召開教研組會議,并在教研組會議后以年級學科備課組為單位,由年級學科教研組長牽頭對未來兩周的教學內容、教學進度等進行集體備課,在形成較為全面的系統后,各教師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的學情具體實施,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遇到問題教師可以通過校園網或者直接與同科其他教師商討解決。
二、校園網絡建設對**集體備課的影響
(一)積極影響
1.隨著校園網絡的開通和FTP站點的建立,教師可以在學科帳戶內建立、刪除相關文件,并可將在辦公室電腦上做好的課件上傳到校園FTP服務器,在和同科教師共享教學資源的同時能及時反饋存在的問題和修改意見。到教室后教師可以直接將課件從校園網拷貝到電腦,通過中控系統隨時應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在特定的學科能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2.教師集體備課室的建成及各辦公室均能通過連接到Internet,從而為教師獲得Internet上豐富的教學資源提供了保障,并為教師自身不斷學習新知識提供了機會。
3.我校通過購買北京四中網校、天星教育網等與教學實際相貼近的收費網站的課件資源,并將下載的課件資源在校園FTP上共享,充分擴充了實現多媒體教學的資源。
4.各學科指定一位對計算機操作較為熟練的教師對網絡下載的課件和其他資源進行歸類后上傳到FTP,其他教師可在使用過程中補充完善并應用于課堂教學。
(二)消極影響
1.辦公室電腦接入Internet,教師往往會將一部分時間用于玩網絡游戲和網絡聊天,而對教材的研究和課后反思的時間減少,在一定程度上容易使集體備課流于形式。
2.教師對在集體備課中用到的課件形成統一認識后,往往不再結合各自班級學生的具體情況,而是盲目照搬。
3.對于青年教師而言,由于在集體備課過程中課程容量大,只能對教學目的、教學進度、教學內容等具體的教學環節進行把握,而具體到每一節課的難重點的把握就需要向老教師請教,但一般無法找同科頭的年長者請教。
4.網絡環境下集體備課的具體實施受到學校電力供應、儀器設備的安全穩定等客觀條件的影響,所以在有電子教案的同時,教師往往需要針對傳統教學方式準備教案,無形中增加了教師工作量。
5.老教師對計算機知識欠缺,且他們往往認為自身有豐富的經驗,沒有必要再跟別人交流思想,因而不能很積極地投入到網絡環境下的集體備課中去。
文摘要:本文作者根據自己一年多來對集體備課的親身體會,結合所在學校的教學實際,對校園網絡環境下高中集體備課如何進行轉型進行了討論。
參考文獻:
[1]陳小鵬.從“集體備課”管窺“教學軟資源的整合”[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
[2]陳留庚.新課程背景下備課組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學校管理,20**,(05).
[3]張立英.中學教學中集體備課的探討[J].教學與管理,2005,(09).
各位領導,各位專家,老師們:
我?!对诰W絡環境下基本教育模式的研究》課題,是重慶市電化教育現代教育技術“十五”專項科研課題(課題批準號:02-dt-10)。經領導批準,今天開題,我代表課題研究組,將本課題的有關情況向各位領導、專家和老師們匯報如下:
一、本課題選題的依據
在現代素質教育的形勢下,建設為素質教育服務的、現代化的、功能完善的教育教學資源系統,拓展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發展學生的多種能力,特別是創新能力,已經成為中學教育必須研究的課題。
現代信息技術特別是計算機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使我們的教育模式產生了質的飛躍,網絡化教育將成為信息時代的重要標志和組成部分。探索、研究并構建適宜于在計算機網絡環境下的教育教學模式,是教育界亟待解決的課題,也是我們責無旁貸的使命。在網絡教育時代,不僅需要有先進科學的教學手段、高效互動的教學方式,更需要有豐富實用的教學資源、完備的教學體系。在網絡化教育的大環境下,教師應該成為網絡教育的主導力量。而目前,我們的教師對信息技術、網絡教育尚不熟悉,利用網絡實施教育教學尚有距離,尤其是建立“在網絡環境下的教育教學新模式”還有待起步,基于此,我們提出了本課題的研究。
二、本課題研究的條件
開展本課題研究具有以下有利條件:
背景條件:國家教育部大力推進信息技術教育,虛擬學校、遠程教育等應運而生;重慶市教委大力普及信息技術教育,通過評選信息技術示范校加大力度;渝中區率先建立局域網,并通過已經實施了三年的“雙創課題”研究,使教師的教學理念有了極大改觀;隨著課改的進一步深入,現代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基礎條件:我校通過一年多的艱苦奮斗,信息技術無論在硬件上,還是軟件上,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硬件上:我校建成了以光纖為網絡骨干,采用千兆高速以太網,集視頻教學、監控、信息服務、學校管理于一體的校園網絡,實現了“班班通”;全校所有的教室都安裝了數字投影機、實物展示臺、100英寸電動玻珠屏幕、多功能講臺、監控攝像機、29英寸電視機,上課教師人手一臺筆記本電腦。
軟件上:我校初步建成了具有求精特色的 “教育信息資源庫”,包括《k12學科資源庫》、《數字圖書館》(近兩萬冊電子書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電子期刊等大型教育數據庫、試題庫、資料庫,涵蓋國情教育、心理咨詢、青春期教育、健康教育、藝術教育、升學指南、教育法規等教育信息庫,能充分滿足現代教育管理和一線教學的需要。
人員上:我校成立了信息技術中心,配備了專業人員,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有相當造詣。信息技術中心,對全校教職員工進行了信息技術素質修養和實際操作的培訓,全校教職員工基本掌握信息技術教育,能滿足在網絡環境下進行教育教學的需要。
三、本課題研究要解決的問題
1、觀念問題:有了好的硬件環境,如果觀念不更新,只是“換湯不換藥”,那就失去了研究價值。本課題必須著力解決教師教育觀念更新的問題。
2、理論問題:目前網絡教育缺乏科學、系統的教育理論作指導,本課題應在實踐中創造性地應用現有的理論,不斷探索、總結、歸納、概括,形成適用于網絡教育的理念、原則、策略。
3、技術問題:信息技術,顧名思義,技術性是很強的。如何使教師技術精湛,使精湛技術與優質教育緊密結合,培養適應知識經濟時代需要的人才,是一個值得認真探討的問題。本課題希望在這方面能作出一點貢獻。
4、實踐問題:網絡是一個新環境,如何在這個平臺上,創造出符合自己實際的教育教學模式,需要從實踐中不斷總結,不切實際地模仿別人,拷貝別人,是不可取的。本課題倡導教師努力進行實踐。
四、本課題研究的目標、內容和創新之處
1、本課題研究的目標是:建立一個基于網絡平臺的符合當代教育理念、具有現代教育特色、綜合教育效益很高的新型教育教學模式。
2、本課題研究的內容是:
(1)21世紀的教師應該思考自己的角色定位問題:
①在網絡環境中教師應該采用什么樣的教育教學模式實施教育教學。
②在網絡環境中,教師應該采取什么樣的再教育模式接受終身教育以保持新鮮活力,促成教育教學可持續發展。
③適應現代教育的新趨勢——網絡教育,對教師素質到底有哪些新的要求。
(2)21世紀的學生應該思考自己的學習問題:
①在網絡環境中,如何變更傳統學習模式,建立新的學習方式。
②在網絡環境中,如何學會學習。
③在網絡環境中,如何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3)21世紀的學校應該思考建設新型師資隊伍,培養新型學生的關鍵途徑;加強資源庫的建設,為網絡教育提供堅實保障等問題:
①如何進行資源庫結構的建設。
②如何強化教師和學生的網絡意識。
③合理地充分地使用資源庫,實現新的教育教學目標。
3、本課題研究的創新之處是:
[關鍵詞]旅游實驗課程;模塊化;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12)01-0122-04
引言
隨著知識經濟建立與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中國旅游企業的經營方式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對旅游人才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院校作為旅游專業高層次人才的主要培養主體,必須不斷適應行業要求,培養出既具備現代服務意識與技能,又掌握現代技術技能與管理知識的旅游專業復合型人才。從人才培養目標的角度上看,高校不但要重視理論知識的傳授,更需加強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與綜合素質的培養,僅僅依靠傳統的教學手段已經無法適應新形勢的要求。實驗課可以充分發揮現代化的教學設備的優勢,對原有的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優化,形成著重于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教學體系,從而滿足本科專業培養目標的要求。從課程體系建設的角度出發,以專業理論課為基礎的實驗課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最好途徑。實驗課可以更好地實現設定的教學效果,體現了與理論課程之間相輔相成的緊密關系,為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提供了平臺。因此,實驗課的建設工作已經成為了各高校教學研究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全國高校在旅游專業實驗課程建設工作上也進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卓有意義的成果。
一、旅游專業實驗課建設存在的問題
雖然近幾年來旅游專業實驗課建設工作得到了高校足夠的重視,但是在實驗課程內容與組織形式上還存在著不少爭論。旅游專業作為一門新興學科,與其他經管類的學科相比,實驗課系統化建設的時間更短,目前也沒有形成統一的思路與方法。就目前的現狀來看,不少高校在實驗課建設的初始階段過多的復制了工科類專業實驗課的方法與形式,忽視了其與經管類專業在教學內容與學習方式上的區別,結果在建設過程中遇到了不少問題。
1.實驗課的專業特點未能體現
由于很多高校的旅游專業作為工商管理類下的二級學科存在,因此在實驗課建設上參考了比較成熟的經管類實驗課的經驗。目前,國內經管類實驗課教學已經形成了比較一致的思路:從教學目的上可以劃分為職業技能實踐與理論驗證實驗;從層次上分為驗證性、綜合性與創新性實驗;從教學手段上強調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學習形式,輔以現代化的教學設備,通過實驗過程,驗證(證偽)或解釋經濟專業的概念、理論與假設,或者發現新的理論。旅游專業固然可以采用這種思路對課程內容與教學方式進行設置,但是與經濟、金融、管理科學等專業相比,其更強調實踐性、綜合性與創新性。具體反映到實驗課程體系上表現為:對于學生的職業技能實踐內容更加注重實用性;課程內容上驗證性實驗的比例應遠小于綜合性實驗;對于實驗課程的結論不具有統一的標準;對學生評判的依據應以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對各種知識綜合運用的表現為依據。而上述特點在目前的實驗課建設過程中常常不被重視,因此出現了實驗課不能很好地體現旅游專業特色的問題。
2.實驗課的教學目的不明確
實驗課的教學目的在于加強專業知識與相關技能的應用訓練,培養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和科研素質。其既是進行課程內容設計的基礎,也是選擇具體教學形式的前提。然而,目前多數高校旅游實驗課的教學目的并不明確,不能區分開設實驗課究竟是為了進行業務技能性訓練,還是對旅游專業理論進行自主性的驗證。往往為了應付上面的教學要求而開設實驗,為了應付檢查的需要而簡單的對實驗課的類型進行僵化的劃分,導致各種類型的實驗課混雜在一起,內容脫離行業實際的需要,教學方式死板僵化,即給學生理解與掌握教學內容造成了障礙,也給教師帶來了困擾。
3.實驗課的課程資源需要優化
一門課程能否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其所能支配的資源是重要的先決條件。實驗課的資源包括硬件資源與軟件資源口]。硬件資源包括儀器設備、場地與環境等。軟件資源是包括課程體系、教學人員和管理制度等。而目前很多高校在這兩方面都存在著不足。旅游專業實驗課主要涉及飯店管理、旅行社運營與管理以及旅游管理等三大領域,其中前二者包含大量職業技能實踐的內容,后者更加強調基于專業理論的研究性實驗,課程內容對資源條件的要求有比較大的區別。如果針對每一門實驗項目建設專用的實驗室(例如建設專用的灑水飲料實驗室、房務服務實驗室等),多數高校教學難以一下有如此大的投入。因此必須對資源進行合理規劃,優化資源配置,建設多功能的綜合實驗平臺。同時,對實驗項目內容進行調整,圍繞平善教學人員配置與相應的管理制度。
4.實驗課的教學方式需要創新
實驗課強調學生的參與性,因此采用能夠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教學方式是保證教學質量的前提條件。而目前旅游專業實驗課的教學方式普遍存在下列不足:第一,過于偏重知識傳授的方法,學生在實踐環節沒有主動進行研究學習的動力。第二,教學過多依托某一單獨課程,知識面窄,交叉性和系統性不強,無法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第三,教學方式沒有層次性,缺乏創新性教學與實踐環節。因此應針對不同層次不同內容的實驗課程,對教學方式進行完善與創新。
二、基于模塊化的旅游實驗課建設思路
實驗課體系的建設重點是對課程內容與教學方式的選擇,二者的選擇決定了教學資源的配置。相對于教學需求的寬泛性,教學資源總是有限的。因此,我們嘗試構建更加合理、有效配置資源的課程體系,將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資源整合成有效率的有機整體,以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優化。借助國家級綜合文科實驗中心建設項目,我們立足旅游專業特點,以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高素質旅游管理人才為目標,廣泛借鑒了其他高校旅游管理實驗室建設的經驗,逐步形成了基于模塊化的實驗課程建設思路(見圖1),對課程體系進行整合和優化,在教學實踐中不斷調整與完善,取得了比較好的教學效果。
1.實驗課內容的模塊劃分
在實驗課內容劃分上,以教學目的為基礎,對體系分散的實驗項目統籌安排,按照技能性實踐、專業理論課實驗和綜合創新性實驗的三個層次重新進行優化整合,構成旅游管理實驗課程六大模塊(見表1),體現出教學集成化、課程模塊化的思路。學生依照層次的順序依次選擇各模塊中的實驗課程進行學習。在課程管理體制上實行學分制度,不同專業的學生在修完必修的實驗課程的基礎上,可以根據興趣選修其他模塊的實驗課程。最高層次的綜合創新性實驗不局限于某一模塊,體現了創新性復合型人才培養的需要。
2.基于項目管理思想的模塊化教學方式
模塊化的旅游實驗課內容由若干實驗項目組成,復雜的實驗項目由簡單的實驗項目構成。在教學過程中某實驗模塊可以視為由不同層次實驗項目組成的系統整體,具備任務目
的明確性與資源約束性的特點。項目管理方法強調針對任務進行合理的配置資源,對過程實施動態管理,與傳統的教學方式相比有三大優點;第一,不再單純依靠教師對學生的單向知識傳遞方式,而是以學生為主體,在教師的指導下去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并進行展示和自我評價,將原先的單向途徑變成雙向途徑。第二,學生在這種教學方式下將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在實驗項目的過程中,完成知識的自主建構。教師不再是教學中的主導,而成為學習過程中的指導者和監督者。第三,學習過程的重點在由原先的關注實驗結果轉向關注實驗過程,注重過程中各種能力的鍛煉。劃分后的旅游專業實驗模塊涉及的知識面比較廣,不同實驗對軟硬件資源要求不同,專項實驗很多,非常適合采取項目式的教學方式,以項目管理的方法對資源進行合理的配置,通過教學雙方共同參與完成實驗項目,保證高質量的教學效果。
三、模塊化教學實踐中應注意的問題
經過近幾年的實驗課教學實踐,我們總結了實施模塊化教學應著重注意的問題。
1.以實驗課程模塊為基礎配置相應的教學資源。教學資源是有限的,按照每一個實驗配置專用的場地與設備是不現實的。
我們對實驗內容進行模塊化整合的目的就是為了更有效率的使用教學資源,根據實驗課程模塊劃分和相應層次的實驗項目要求,動態配置教學資源。教學資源既包括實驗設備,更重要的是要配置合適的教學人員與實驗教材。實驗模塊涉及多門課程,因此也涉及不同專業的教師配置。在實施過程中,將過去以某門課程為基礎的教師配置方式,轉變為按實驗模塊內容進行配置,不同專業課程的教師以實驗項目為明確的任務組織起來進行教學。實驗教材的編寫也以實驗模塊為基礎。
2.以項目式的管理方法管理實驗模塊的教學過程。借鑒項目管理過程的階段劃分,我們將實驗模塊教學過程劃分為模塊選取、資源準備、實驗項目實施、文檔總結與實驗項目評價等四個階段。在每個階段進行細致的任務分解,強調學生與老師的共同參與。在模塊選取階段,要求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按照實驗要求制定實驗計劃;在資源準備階段,學生組成實驗項目小組,并制定小組的工作計劃,教師負責分配各實驗小組盼教學資源;在實施階段各小組按照任務計劃協同工作,并實時與指導教師進行交流;在最后階段對工作進行文檔總結。
3.建立面向過程的評價體系。實驗模塊評價體系不僅包括實驗結果,也要重視實驗的過程。例如旅游線路設計實驗項目,需要學生對旅游市場中的旅游產品數據進行收集與整理,然后進行統計與分析。在收集與處理的過程中需要學生具備信息搜索、分類、整理的能力以及掌握市場調查的相關理論方法;在統計與分析的過程中,需要學生具備統計學的理論知識和統計軟件的操作能力;最終的結果是分析數據與旅游專業理論結合的產物。整個實驗項目是綜合性的,結果是沒有統一答案即開放性的。因此評價體系要注重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綜合能力。我們一般采用小組匯報答辯的形式,通過自評、互評、教師評價與成果文檔打分四個環節完成對項目小組成員的測評工作,保證評價體系的開放性與公平性。
4.建立開放性的模塊內容體系。實驗模塊的建立為整個旅游實驗課程內容的選擇提供了框架,實驗課內容的包括了不同層次、不同課程的內容,因此實驗模塊的內容不是一成不變的。在選擇實驗內容時,我們堅持從需求的角度出發,使模塊內容盡可能貼近行業現實,使學生可以通過實驗理解行業真實的問題。例如旅游社管理信息系統應用實驗,學院購買了廣泛使用的“金棕櫚”旅行社管理信息系統構建模塊所需的實驗平臺,并與旅行社企業進行了合作,及時采用行業的真實數據讓學生進行比較分析。行業數據是每年變化的,會對實驗過程與實驗結果產生影響。與企業的廣泛合作也使得學院對旅游企業的各類管理系統的選擇范圍不斷增大,可以讓技能實踐類實驗得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對綜合創新性實驗的內容,則根據行業實際存在的問題與學生的基礎,由學生直接對實驗項目進行設計。因此整個模塊內容體系是開放性的,是不斷自我完善的。
四、結論
高等院校要實現旅游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就必須不斷加強對實驗課程的建設力度。目前,在旅游專業實驗教學中普遍存在專業特色欠缺、教學目的不明確、教學資源使用不合理等問題。為解決上述問題,采用構建實驗模塊為框架的課程體系的方法,對已有的實驗課程進行優化,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構建實驗模塊不僅僅是對教學內容進行簡單的再組織,更關鍵的是同時改進教學方式,優化教學資源配置,以實現實驗教學內容與專業培養目標的完美結合?;谀K化實驗課程體系建設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除了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外,如何進一步完善適用于本文建設思路的管理體系將是今后工作的重點。
基金項目:青島大學2009校級教學研究項目“網絡環境下《旅游地理學》課程教學創新與實踐研究”(項目編號:JY0922);山東省社科規劃研究項目“山東省旅游新業態研究”(項目編號:09DJGZ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