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骨折患者護理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骨折;心理特點;心理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8517(2010)12-231-1
骨折大多由意外傷害所致,由于突然遭到傷害,且對愈后不了解,以及骨折需要手術或整復治療,給患者肉體上帶來疼痛,所以骨折患者易出現緊張、恐懼和憂慮心理,這時就需要對骨折患者進行心理護理,隨著醫(yī)學護理模式的轉變,心理護理越來越體現出其特有的能動性。現將對骨折患者的心理護理措施報告如下。
1骨折病人的心理問題
1.1孤獨與焦慮骨折病人由于突然遭受意外事故,預感到身心健康受到威脅,形象將受到破壞以及陌生的住院環(huán)境和人群,使自己的生活習慣都要接受新的環(huán)境的要求與約束,生活感到非常不便產生一種孤獨感與焦慮感,自覺苦惱和不安全。
1.2恐懼由于陌生環(huán)境的刺激,不理解特殊檢查、手術治療等,對疾病預后的擔憂,甚至面臨著殘疾或死亡的威脅,從而產生一系列的情緒反應和煩躁不安的表現,感到恐懼不安。
1.3失眠骨折病人中,絕大多數病人存在著嚴重的失眠癥狀,其主要是突發(fā)的意外傷害,突然遭受疾病的折磨和病痛的刺激,擔心疾病的預后等,使病人不可避免地考慮很多問題,尤其疼痛是大多數病人失眠的主要問題。
2骨折病人的心理特點
2.1害怕由于意外傷害,從一個健康的人突然改變?yōu)椴∪私巧?病人表現出害怕陌生的就醫(yī)環(huán)境、害怕疼痛、害怕治療和害怕孤獨等。
2.2悲觀抑郁骨折病人絕大多數是由于突發(fā)事件而突然入院,對入院缺乏心理上的準備,從而產生悲觀抑郁的情緒。
2.3情緒不穩(wěn)定和易沖動由于不能忍受突然的傷害給患者帶來的壓力和痛苦,諸多因素使多數病人情緒變得不穩(wěn)定,遇事易激動。
3骨折患者的心理護理
3.1骨折初期患者的心理護理
3.1.1多深入病室接近患者,與患者交流,態(tài)度和藹,語言親切,消除患者的陌生感。
3.1.2向患者介紹病情及其愈后,讓患者對自己的病情有初步了解,然后再講解同類患者治愈情況,使其對醫(yī)護人員產生信任感,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
3.1.3做好入院宣教和全程優(yōu)質護理,讓患者了解住院環(huán)境和規(guī)章制度,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
3.2骨折中期患者的心理護理
3.2.1首先要給患者一個舒適的養(yǎng)病環(huán)境,室內安靜,陽光溫暖,在可行的情況下讓患者聽音樂或讀一些健康的書籍,有益于舒緩情緒。
3.2.2讓患者了解不良情緒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在護理過程中我們根據個人所處的情況、神經型、文化程度及等選擇適宜的語言方式,多用解釋性、暗示性語言,切忌用簡單化、傷害性語言。
3.3骨折后期患者的心理護理
骨折后期易出現關節(jié)強直,功能鍛煉幅度加大,所以要耐心講解功能鍛煉的重要性,認真聽取患者提出的問題,耐心如實的做好解答,使患者既不盲目樂觀,又有信心積極、勇敢、科學的鍛煉。用真誠驅散患者心頭的疑慮,使其建立自信。讓患者感覺到大家庭的溫暖。
綜上所述,隨著醫(yī)學護理模式的改變,心理護理越來越體現了其特有的作用。護士要根據病情,與病人進行真切、體貼的對話交流,排除骨折病人的思想顧慮,排除可能導致心因性疾病發(fā)生的重要因素,增強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和勇氣。由于病人傷勢還未得到有效控制,這時病人是很敏感的,如果護理過程上護士表現緊張、慌亂、不沉著,會使病人更加緊張、恐懼,甚至對醫(yī)務人員的醫(yī)術產生懷疑,變的悲觀、絕望、喪失治療信心。因此,護士在工作中一定要沉著、冷靜,熟練操作,讓病人感到在這兒做治療很放心,精神放松、心情愉快地接受治療。目前,醫(yī)學護理模式的轉變向我們每一個護理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有豐富的專業(yè)知識,嫻熟的專業(yè)技術,良好的醫(yī)風醫(yī)德,還要有良好的自身修養(yǎng),充分掌握言談技巧的方法,以積極的工作態(tài)度面對每一位病人,使病人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關鍵詞】頜骨骨折;護理
近年來隨著交通事故的頻發(fā),口腔頜面部骨折的發(fā)生率明顯增高,頜骨骨折常伴有局部腫脹,疼痛,麻木,出血,咬合關系紊亂,張口受限等臨床表現,嚴重者可伴有顱腦損傷,出現窒息、休克而危及生命,因而采取妥善并有效的護理措施對頜骨骨折的愈合有重要意義。
1 臨床資料
2009年我科共收治27例頜骨骨折的患者,年齡最小17歲,最大43歲,男18例,女9例;骨折類型為上頜骨骨折8例,下頜骨骨折13例,上、下頜骨均有骨折6例,其中合并顱腦損傷者3例,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下行“頜骨骨折切開復位+鈦板內固定術”,術后17例行“牙弓夾板固定+頜間牽引術”。全部患者經綜合治療及精心護理后痊愈出院。
2 護理
2.1 合并顱腦損傷的觀察和護理 頜骨骨折,容易并發(fā)顱腦損傷;因此我們要熟悉顱腦損傷的臨床表現,掌握搶救和治療的護理配合,應注意監(jiān)測生命體征,觀察有無意識和瞳孔變化,有無腦脊液鼻瘺等。
2.2 呼吸道的護理 頜面部血循環(huán)豐富,同時頜面部緊鄰呼吸道,損傷時可因組織移位、舌后墜、血凝塊和分泌物的堵塞造成呼吸道梗阻,特別是頜骨骨折橫斷骨下墜影響呼吸者,應設法將移位的組織和骨塊臨時復位,對于吸入性窒息,立即配合醫(yī)生進行氣管切開術[1]。
2.3 心理護理 患者因頜骨骨折造成的面部塌陷、張口受限,會產生緊張,恐懼,心理。需要我們對患者的機體,社會環(huán)境進行綜合分析,研究術前的心理特點及術后的心理適應能力[2]。根據患者心理狀態(tài),講解手術的必要性和預期效果,術后進行健康宣教,輔導患者進行功能鍛煉。主動與患者多交流,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并將以前同類患者的治療情況作介紹,目的是增強患者的信心,尊重和關心患者,認真傾聽患者的主訴,使他們克服心理障礙,從而使患者心理慢慢得到緩解,達到更好的治療目的。
2.4 術前準備 協(xié)助完善各項輔助檢查,進行護理評估,做出護理診斷。給予健康教育,幫助患者熟悉住院環(huán)境,術前備皮,漱口,清潔口腔鼻腔,全口潔牙,術前6 h禁食水,術日晚保證睡眠,遵醫(yī)囑給鎮(zhèn)靜劑,全麻者術日晨排空大小便,留置尿管,帶病歷入手術室。
2.5 全麻術后護理 床邊備好急救物品,予以心電監(jiān)護和低流量吸氧,麻醉未清醒者予去枕平臥或側臥位,氣管切開者肩下墊小枕,使頸部舒展,保持呼吸道通暢,清醒后予頭高臥位,減少頜面部腫脹。
2.6 病情觀察 密切觀察生命體征變化,頜面部腫脹情況,咬合不良,術后感染,不良愈合等并發(fā)癥。牙弓夾板,結扎絲、橡皮圈是否松動、脫落,有否移位,如發(fā)現問題及時處理。
2.7 口腔護理 由于患者缺乏正常咬合功能,口腔的機械性自潔作用障礙,加上創(chuàng)口分泌物、上皮壞死組織的脫落,食物殘渣的滯留,尤其是裝置牙弓夾板者,口腔內的細菌易侵入骨折線引起軟組織感染、骨內感染,從而影響病情康復,所有的患者我們均采取口腔護理,首先我們采取頭低位,予0.9%無菌生理鹽水+3%過氧化氫沖洗,然后用康復新20 ml含漱,每日早晚及進食后均要進行護理。同時觀察牙弓夾板結扎絲有無脫落及斷開移位,局部傷口有無感染腫脹或長期有滲出物[3]。
2.8 飲食護理 頜骨骨折患者常由于張口受限等原因,不能咀嚼食物,特別是作牙弓夾板固定者,食物只能從牙間隙吸入,容易造成營養(yǎng)不良,免疫力受限制,易引起口腔和肺部的感染,為了促進傷口的愈合,必須加強患者的飲食護理,術后可進食米湯、菜湯、牛奶、并通過靜脈補充氨基酸,脂肪乳等能量合劑,解除頜間牽引固定后,應進行適當的咀嚼活動,鼓勵患者張口進食,予半流質飲食,如小米粥、蒸蛋、魚肉、菜末等。恢復期患者應適當活動頜骨與肌肉,每天張動多次,并行適當的食物咀嚼活動,予易消化和易吞咽軟食,避免過度咀嚼。記24 h出入量,每3 d進行一次營養(yǎng)狀況的評估,及時調整以保證營養(yǎng)平衡。
2.9 康復指導 長時間頜間牽引常常導致患者顳頜關節(jié)強直,出現張口困難[4];故去除頜間牽引后應教育患者及時進行張口訓練,以張口度達到三橫指為正常。教育患者出院后繼續(xù)做好口腔清潔,進食高熱量、高蛋白飲食,少量多餐,避免進食硬的食物。
3 討論
頜骨是面部體積最大,部位最突出的部位,易遭受損傷而出現骨折,骨折發(fā)生后常出現面部畸形、腔黏膜的損傷、張口困難、進食方式和飲食結構改變,影響營養(yǎng)物質攝入。做好口腔護理,預防感染,供給充足的能量以加強機體抵抗力,避免口腔黏膜損傷,以防增加感染的機會,利于骨折的早日愈合,減輕患者的經濟及心理負擔。27例患者經治療護理全部解剖復位成功,治療期間情緒穩(wěn)定,積極配合治療;治愈出院,無牙齦炎、牙周炎、口腔潰瘍等并發(fā)癥;隨訪一年后全部患者經X線檢查提示骨折愈合。
參考文獻
[1] 郭萍.頜骨骨折圍手術期護理和健康指導.護理實踐與研究,2007(4):51-52.
[2] 丁栽芬,趙桂燕.口腔和面部外傷患者的護理.現代實用護理學,2006,18(10):755-756.
關鍵詞:鎖骨骨折 圍手術期 護理
中圖分類號:R6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7484(2011)18-0183-02
1 臨床資料
2005年8月~2010年5月,我科共收治了鎖骨骨折78例。男56例,女22例,年齡最小15歲,最大65歲,平均40歲。受傷原因,車禍傷10例,跌傷28例。就診時間2小時~10天;均無并發(fā)癥發(fā)生。
2 術前護理
2.1 一般護理
病區(qū)創(chuàng)造一個清潔、安靜、安全、舒適環(huán)境,室溫保持在22℃~24℃,濕度在50%~60%。保持空氣新鮮,每天通風兩次,每次30分鐘,同時避免著涼。
2.2 心理護理
鎖骨骨折后,因擔心手術及預后功能恢復而產生焦慮情緒,護士應了解病人心理需要,給予安慰、鼓勵和幫助。告知其鎖骨骨折只要不伴有鎖骨下神經、血管損傷,即使是重疊移位愈合,也不會影響患側上肢的功能,局部畸形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減輕甚至消失,手術治療效果較好,以消除患者心理顧慮。
2.3 術前正確指導
患者應用頸腕吊帶制動,前臂屈曲90°,懸吊患肢固定于胸臂前,起扶托作用,減少移位引起的疼痛。
2.4
取半臥位或平臥位,避免側臥位,平臥時可在兩肩胛間墊上一個窄枕,使兩肩后伸外展,這種臥位能使骨折端保持良好的復位位置。但時間太久即不舒適,容易使病人產生急躁情緒,給病人講解保持正確臥位的重要性,取得合作。離床活動時用三角巾或前臂吊帶將患肢懸吊于胸前,雙手叉腰,保持挺胸、提肩姿勢,可緩解對腋下神經、血管的壓迫。
2.5 觀察局部血循環(huán)情況及手指活動情況
2.6 手術前常規(guī)準備
皮膚,更衣,備皮時注意勿損傷皮膚并做好皮膚清潔工作。
2.7 備呼叫器于床旁
常用物品置病人床旁易取到的地方。
3 術后護理
3.1 一般護理
術后8小時密切監(jiān)測患者生命體征變化、每小時測量血壓、脈搏、呼吸一次,尤其注意呼吸變化,因該手術靠近肺尖部。[1]血氧飽和度、神志。保持呼吸道通暢,根據病情,調節(jié)氧流量及吸氧時間。觀察局部敷料包扎,傷口有無滲血。
3.2
病人返回病房睡硬板床,免枕,采用平臥位,禁止術側臥位。[2]患側上肢用前臂吊帶或三角巾懸吊于胸前,臥位時去枕,在肩胛區(qū)墊枕使兩肩后伸,同時在患側胸壁側方墊枕,防止患側上肢下墜,保持上臂及肘部與胸部處于平行位。
3.3 麻醉恢復后可指導病人手及前臂的伸曲活動
3.4 預防并發(fā)癥的護理
3.4.1 氣胸:病人出現憋氣、呼吸頻率加快、呼吸困難,應高度警惕氣胸的發(fā)生。
3.4.2 臂叢神經損傷:觀察患側肢體、手指的感覺及運動功能,有異常時及時報告醫(yī)生。
3.4.3 血管損傷(主要是鎖骨下動靜脈):觀察局部皮下有無血腫、瘀斑,肢體遠端動脈搏動及末梢血運。
3.5 功能鍛煉
指導手、腕及肘部的功能鍛煉,以促進血液循環(huán),消除腫脹,減輕疼痛。
3.5.1 手部鍛煉:于術后當天做用力握拳運動,持續(xù)幾秒,然后用力伸手指,持續(xù)幾秒,連續(xù)鍛煉5~6下,每天3~4次。
3.5.2 腕關節(jié)鍛煉:術后當天做雙手對掌練習活動。
3.5.3 肘關節(jié)鍛煉:術后3天做伸肘屈肘活動。
3.5.4 肩關節(jié)鍛煉:術后2周練習肩關節(jié)每個方向的動作,如雙手叉腰,保持挺胸,做提肩運動,然后再進行各方向連貫動作練習,如肩關節(jié)環(huán)轉,兩臂劃船等動作(單臂運動,患側運動,以不疼痛為宜)。
4 結果
78例鎖骨骨折患者中18例焦慮和恐懼減輕,余生命體征均平穩(wěn),心理狀態(tài)良好,疼痛能夠耐受,并了解疾病部分相關知識,切口愈合良好,患者掌握功能鍛煉知識并能按計劃進行鍛煉,末梢血循環(huán)好,各趾感覺運動正常,生活需要得到滿足,積極主動配合治療和護理,肩關節(jié)活動正常。均無損傷加重情況及并發(fā)癥發(fā)生,住院時間最長36天,最短16天。均治愈或好轉出院。
5 討論
通過上述的護理實踐,有綜合護理和正確功能鍛煉是預防鎖骨骨折并發(fā)癥,縮短住院時間的重要保證。而心理護理,并發(fā)癥預防護理及康復護理始終貫穿于整個治療過程中。本組78例患者通過手術前后的整體護理,有效地降低了術后并發(fā)癥,全部康復出院。回訪顯示術后功能恢復良好,效果滿意。
參考文獻
目的探討骨折患者應用不同護理模式的臨床價值。方法選取2014年1月—2015年6月期間我院收治的骨折患者16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對照組采取傳統(tǒng)臨床護理模式,試驗組采取康復護理模式。比較2組患者的骨折愈合情況以及手術治療后的自理能力。結果試驗組骨折愈合、Barthel指數評分、Fugl-Meyer評分等方面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骨折患者采取康復護理模式有較好的臨床價值,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
骨折;傳統(tǒng)護理式;康復護理;對照
臨床護理干預對于骨折患者疾病改善有一定的影響,而不同的護理模式效果也有一定的區(qū)別。本文通過比較傳統(tǒng)護理模式與康復護理模式的臨床效果,探討分析不同護理模式對骨折患者疾病的影響,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2015年6月期間我院收治的骨折患者160例,根據隨機性原則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各80例。對照組男56例,女24例;年齡18歲~65歲,平均年齡(47.05±5.69)歲;其中上肢骨折25例,下肢骨折35例,骨盆骨折17例,其他部位骨折3例。試驗組男53例,女27例;年齡19歲~67歲間,平均年齡(48.15±5.57)歲;其中上肢骨折24例,下肢骨折34例,骨盆骨折16例,其他部位骨折6例。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骨折部位一般資料等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選160例骨折患者均根據其具體疾病情況采取相應的臨床治療措施,同時給予護理干預。其中對照組采取傳統(tǒng)護理模式進行干預,主要包括心理護理、健康宣教、護理以及飲食護理等內容;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制訂個體化康復訓練計劃,給予患者康復護理干預。
1.3觀察指標
比較2組骨折患者骨折愈合情況以及自理能力情況。其中骨折愈合判定標準為以下:①痊愈:骨折患者的疾病癥狀及體征均消失,骨折愈合情況良好且關節(jié)肢體功能均恢復。②有效:骨折患者的疾病癥狀及體征改善顯著,骨折愈合情況一般,關節(jié)肢體功能有一定的恢復。③無效:骨折患者的疾病癥狀以及體征無改善甚至惡化,骨折愈合不良,且關節(jié)肢體功能未恢復。總有效率=(痊愈+有效)/總例數×100%。而患者的運動功能通過Fugl-Meyer評分進行判定,其采取百分制,評分越高則表示運動功能越好;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通過Barthel指數進行判定,其采取百分制,評分分值越高則表示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越好。
1.4統(tǒng)計學方法
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u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骨折愈合情況比較
對照組中痊愈53例,有效13例,無效14例,總有效率為82.50%;試驗組中痊愈66例,有效9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93.75%,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837,P<0.05)。
2.22組自理能力比較
試驗組患者Barthel指數評分為(88.25±19.68)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6.58±15.71)分;Fugl-Meyer評分為(83.97±16.42)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1.06±15.02)分,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骨折作為臨床常見疾病之一,一定程度上會致使患者出現活動受限、軀體功能障礙以及一系列病理生理反應,疾病的主要臨床癥狀為腫脹,骨折部位疼痛、瘀斑、壓痛等,骨折患者常由于其肢體活動受限而影響日常生活及自理能力[1]。因此,在對骨折患者進行臨床治療時,應加強對患者的護理干預,以改善其生活質量以及疾病療效。本文結果顯示,相較于常規(guī)護理干預模式,試驗組骨折患者采取的康復護理模式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Barthel指數評分及Fugl-Meyer評分,提高患者的疾病治療有效率(P<0.05)。在對骨折患者采取康復護理時,主要護理措施如下:①手術結束后,給予骨折患者熱敷、冰敷等理療措施,從而通過改善患處的血液循環(huán)來減輕患者的疼痛[2]。②在對患者進行骨折整復固定后,以休息為主,小范圍按摩、被動活動為輔,使得患者的骨折端產生利于骨折愈合的應力,從而促進骨折的愈合[3]。③手術結束后3周~6周,遵循循序漸進原則對患者進行相關主動、被動關節(jié)屈伸活動[4]。④手術結束后6周~8周,可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關節(jié)屈伸、負重訓練以及旋轉運動等鍛煉。通過適量以及適當的功能鍛煉改善骨折處的局部血運,以促進局部血腫吸收以及骨折部位血管的再生,從而促進骨折愈合[5]。⑤骨折患者在進行功能鍛煉的同時,可根據具體疾病情況采取活血化瘀藥物、紅外線照射、低頻磁場刺激、熱水浸浴或低中頻電流刺激等理療方式,或采取推拿、針灸或中藥熏蒸等傳統(tǒng)康復治療,從而促進患者的愈合和康復[6]。綜上所述,在對骨折患者進行臨床治療的同時給予相應的護理干預,能有效改善疾病治療情況以及自理能力,較傳統(tǒng)護理模式價值更為顯著,值得推廣應用。
作者:關玉東 單位:洛陽市第一中醫(yī)院
參考文獻
[1]張妍,李燕華.不同護理模式對學齡期骨折患兒治療依從性及家長滿意度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5,34(4):506-508.
[2]褚夏芳,李玲芳.不同護理模式對骨折術后患者自理能力的影響[J].中國基層醫(yī)藥,2013,20(16):2545-2547.
[3]楊紅月.不同護理模式在老年骨質疏松性股骨骨折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比較[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0,26(14):26-27.
[4]毛美蓉,黃鳴紅.循證護理模式對骨折患者骨折愈合、精神狀態(tài)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護理雜志,2010,27(23):1778-1780.
關鍵詞:骨折;深靜脈血栓;循證護理;早期干預;護理滿意度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選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在本院就診的137例骨折患者進行研究,按照數字表法隨機分為對照組(n=65)和干預組(n=72)。納入標準:經臨床檢查已確診為下肢骨折;同意本項研究者。排除標準:合并內分泌、心血管、呼吸等其他內科系統(tǒng)疾病者;有血栓病史者;凝血功能障礙者。本研究已獲得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對照組中,男44例,女21例;年齡為22~64歲,平均年齡為(41.24±5.17)歲;骨折類型:踝部骨折9例,脛腓骨骨折11例,股骨干骨折12例,股骨頸骨折21例,股骨遠端骨折12例。干預組中,男50例,女22例;年齡為21~63歲,平均年齡為(40.87±5.82)歲;骨折類型:踝部骨折9例,脛腓骨骨折13例,股骨干骨折14例,股骨頸骨折23例,股骨遠端骨折13例。2組患者在性別構成、年齡和骨折類型方面的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一般護理方法,主要包括加強患者活動活動力度,抬高患肢,密切觀察患者皮膚溫度、顏色、疼痛和腫脹程度等。干預組實施循證護理與早期干預,患者入院后,即行全方位檢查,并做好健康宣教工作,使患者明確下肢骨折患者術后形成下肢DVT的原因、臨床癥狀及危害性,提高患者及家屬對該并發(fā)癥的認知度。告知術前禁食禁水,同時指導患者飲食,忌辛辣、高膽固醇飲食。幫助患者克服疼痛恐懼,向患者講解術后早期活動的重要性及正確功能鍛煉的方法。循證護理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2.1循證護理知識專業(yè)培訓。成立循證護理小組,由曾接受過循證護理知識培訓的護士組成。組織小組成員進行進行循證護理專業(yè)知識培訓,使每位成員通過培訓掌握及實施循證護理的有效方法。1.2.2循證問題的確立。明確下肢DVT形成的3個病理因素[3],即血液高凝態(tài)、血流緩慢、血管壁損傷。1.2.3循證支持。根據確立的循證問題,通過查閱相關文獻資料等方式,尋找實證,并仔細審查實證的真實性、可靠性和實用性,將實證結合臨床工作經驗及患者的需求,制訂個性化的最佳護理方案。1.2.4心理指導。患者因手術創(chuàng)傷大,疼痛明顯,身心健康受到嚴重影響。尤其是術后,患者擔心手術治療效果,不良情緒進一步加重。術后護理人員應加強巡視工作,積極同患者進行有效交流和溝通,增強患者康復治療的信心。反復告知患者術后預防,通過介紹成功案例,并展示術前術后對比照片,減少DVT發(fā)生率,從而提升患者護理配合度。1.2.5促進回流。術后用墊軟枕、搖高床尾等方式將患肢置于高出心臟水平20~30cm位置,利于靜脈血回流。同時做好患肢的保暖工作,避免因受涼造成血管痙攣,使血流緩慢。術后麻醉消失后,即在護士指導下進行功能鍛煉,包括踝泵、股四頭肌收縮運動等,同時輔助以肌肉按摩,促進血液循環(huán)。病情允許的情況下,盡早下床活動,并逐漸增加活動量,以加深深靜脈血流速度,防止DVT形成。1.2.6飲食指導改善血液黏稠度。指導患者飲食以高纖維低脂飲食為主,避免辛辣和高膽固醇食物,同時多飲水以降低黏稠度,增加血流速度。
1.3評價指標
1.3.1下肢DVT形成判斷標準[3]
Homan試驗陽性,下肢突發(fā)腫脹、疼痛,及腹股溝等處壓痛,深靜脈行徑壓痛,淺靜脈明顯充盈。下肢深靜脈血管橫切和縱切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顯示,管腔內可見低回聲團塊,靜脈管壁增厚、毛糙,血流緩慢。
1.3.2滿意度評價
采用本院自制調查表,從護理人員服務態(tài)度、行為舉止、基礎護理、專業(yè)技能和溝通交流等幾個方面對護理工作進行客觀評價,總分100分,根據得分分為非常滿意(80~100分)、滿意(60~79分)和不滿意(<60分)三個等級,總滿意率=[(總例數-不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據,分別以[例(%)]表示計數數據,(x±s)表示計量數據,并依次行χ2檢驗和t檢驗,采用秩和檢驗對比等級資料。當P<0.05時,表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2組患者DVT發(fā)生率比較
干預組DVT發(fā)生率為1.39%(1/72),明顯低于對照組的9.23%(6/65),2組DVT發(fā)生率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2組患者干預后纖維蛋白原和D-二聚體水平比較。
3討論
【摘要】針對50例顱腦外傷顱底骨折患者常見的頭痛、頭暈、腦脊液漏及心理痛苦體驗等不適,護理上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給予患者生理舒適、心理支持及自我應對指導 ,明顯提高了顱底骨折腦脊液漏患者的舒適水平。
【關鍵詞】顱底骨折;腦脊液漏;舒適護理
顱腦外傷顱底骨折患者傷后需絕對臥床休息,并保持特定,常有明顯頭痛頭暈,且伴有腦脊液鼻漏耳漏現象,患者表現為極度痛苦。現代護理強調以人為本 ,以病人為中心,注重提高患者的舒適度。舒適護理是使人在生理、心理、社會、靈魂達到最愉快的程度 ,而4個方面的舒適是互相影響、相輔相成的1。2011年 6 -12月我科對50例顱腦外傷顱底骨折伴腦脊液漏患者實施了舒適護理,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50例患者,男32例 ,女18例 ;年齡45—80歲 。腦脊液漏部位:鼻漏8例,耳漏29例,耳漏合并鼻漏13例。所有病例均采用了保守治療。
2 護理
2.1 心理護理顱骨骨折腦脊液漏患者多由顱腦外傷引起,由于突發(fā)意外受傷入院,身處陌生環(huán)境,加之耳鼻流血,患者感到十分緊張及恐懼。患者絕對臥床且活動受限,又擔心治療效果,容易出現煩躁、焦慮等心理問題。護士要主動向患者自我介紹,并介紹病區(qū)環(huán)境、主治醫(yī)生情況,告知患者頭痛頭暈及腦脊液漏發(fā)生的原因、持續(xù)時間及預后,穩(wěn)定患者的情緒。護士應多巡視病房,多與患者交流,善于發(fā)現問題,進行針對性健康宣教,通過優(yōu)質的護理服務,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幫助患者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從而積極配合治療。
2.2 護理囑患者采取半臥位,頭偏向患側,維持特定至停止漏液后3-5天,此可借重力作用使腦組織移至顱底硬腦膜裂縫處,促使局部粘連而封閉漏口。
2.3 局部護理 局部護理是預防腦脊液顱內逆行感染的關鍵。保持局部清潔,每日兩次清潔,消毒外耳道、鼻腔,注意棉簽不可過濕,以免液體逆流入顱,鼻漏者嚴禁經鼻吸痰或放置鼻胃管。護理過程中做到三禁二防一保持,禁止填塞、沖洗、擤鼻,防止感冒和便秘,保持傷口清潔干燥2。
2.4 頭痛頭暈護理盡量把患者安排在單人房間,避免患者間的相互干擾,保持臥床休息,保持空氣、地面清潔,房間燈光應柔和,勿強光刺激,減少探視人員,為患者康復創(chuàng)造一個安靜、舒適的治療及修養(yǎng)環(huán)境;指導患者少用腦、少講話,翻身活動時頭部轉動輕緩,可使用深呼吸、轉移注意力緩解疼痛,如疼痛難忍時,遵醫(yī)囑應用止痛藥。動態(tài)評估疼痛的程度,觀察藥物的療效。
2.5 生活護理患者臥床期間落實優(yōu)質護理服務,
為患者實施晨晚間護理,協(xié)助生活所需,如為患者洗漱、翻身、協(xié)助大小便、協(xié)助進食等,入院后疾病早期給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質、半流質飲食,病情穩(wěn)定后給予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高纖維素的食物。不宜進食辛辣刺激性、堅硬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以保持大便通暢,防止便秘。必要時進行腹部順時針方向按摩,應用開塞露,以免用力排便增高顱內壓,引起嘔吐、加重頭痛等不適。指導適當的床上活動,避免劇烈咳嗽、打噴嚏,以免引起腦脊液漏增多或并發(fā)顱內感染。
3 討論
將舒適護理的理念貫穿于患者整個護理過程中,通過心理舒適護理使患者消除緊張、焦慮、恐懼心理,提高機體應激能力,能夠正確面對疾病,積極配合治療護理,有利于疾病康復。由于顱底骨折腦脊液耳鼻漏屬隱性開放骨折,易造成顱內感染,加重病情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正確臥位及局部護理能有效防止漏液逆流,避免顱內感染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通過生活舒適護理,為患者創(chuàng)造良好的休養(yǎng)治療環(huán)境,保證機體的營養(yǎng)供給,生活所需得到滿足。通過健康指導,使患者掌握緩解頭痛的方法,使患者在生理、心理上達到最愉快狀態(tài),有利于建立和諧、信任的護患關系,利于患者康復,提高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
應用舒適護理促進腦脊液耳鼻漏患者康復,是針對性地將舒適護理模式引進到護理過程中,對住院患者采取相應護理措施,從心理、生理、環(huán)境、社會等方面給予舒適護理,滿足患者需求,消除其焦慮、恐懼心理,使患者情緒穩(wěn)定,提高適應能力和應激能力,促進康復3。
參考文獻
[1] 張 宏,朱光君.舒適護理的理論與實踐研究.護士進修雜志,2001,16(6):409—410.
[關鍵詞] 頸椎骨折;手術;護理;康復
[中圖分類號] R47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2)10(a)-0136-02
近年來由于高速公路及建筑行業(yè)的快速發(fā)展,車禍、高處跌落等事故多有發(fā)生,外加暴力打擊或砸傷,使頸椎骨折的發(fā)生率激增。頸椎骨折是一種創(chuàng)傷性損傷,分為過伸損傷、垂直壓縮損傷、屈曲型損傷,使患者喪失部分或者全部生活自理能力,給患者帶來致命的身心創(chuàng)傷。頸椎骨折通常需要手術治療,因此,圍術期采用合理的科學的護理方法對降低患者的致殘、致死率,最大程度上恢復患者身體功能有重要意義。此類病情事發(fā)突然,患者往往表現出悲觀絕望、焦慮煩躁。因此,護理工作者不僅要具有高度的專業(yè)水平,還要針對患者做好心理護理。現將圍術期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9年6月~2012年6月到本院救治的頸椎骨折患者50例,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齡19~71歲,平均34歲。其中車禍32例,機械碰撞3例,高空墜落15例;全癱6例,不全癱44例。臨床癥狀均有不同程度頸部疼痛及活動受限,大多患者的四肢感覺基本都運動正常。
1.2 術前護理
1.2.1 基本護理 密切監(jiān)測生命體征,觀察患者意識情況。注意觀察傷口敷料是否滲血以及記錄滲血量,嚴格按照醫(yī)囑進行抗感染、補液及消腫等。
頸椎骨折患者平臥硬板床,采取頸部墊枕,頭部兩側分別置放沙袋固定。保持良好通風及室內衛(wèi)生并經常巡視病房,發(fā)現問題及時處理。指導指導調節(jié)飲食,煙酒患者戒煙戒酒等,限制探視人員并說明意義,嚴格規(guī)范病區(qū)。
1.2.2 心理護理 由于頸椎損傷多數因意外事故,如空中墜落、重物砸傷、車禍等原因,患者大多都有緊張、焦慮、恐懼表現,擔心手術會影響說話、進食、術后生活不能自理及疼痛等。護理人員要積極與患者溝通,關心患者,耐心地向患者及家屬詳細介紹病情、治療方法、注意事項及神經恢復過程等,使患者對病情有正確的認識,給予患者希望,樹立信心,贏取患者及家屬的信任、理解,使患者以良好的心態(tài)及穩(wěn)定的情緒接受治療。
1.2.3 保持呼吸道暢通 因頸椎骨折壓迫脊髓導致呼吸肌麻痹,血循環(huán)相對較弱,容易造成呼吸道分泌物不易排出而發(fā)生肺部感染[1]。故密切觀察患者呼吸情況,鼓勵患者進行腹式呼吸、有效咳嗽,保持呼吸道通暢。室內空氣要保持新鮮、流通。備好氣管切開包和呼吸輔助裝置,一旦出現呼吸困難應立即施行氣管切開術。氣管切開術后,做好對患者吸痰、氣道濕化等護理,與此同時監(jiān)測相應生理指標,調整給氧濃度、量和持續(xù)時間,保證機體的供氧。
1.3 術后護理
1.3.1 監(jiān)測生命體征并保持呼吸道通暢 手術后將患者安置到重癥監(jiān)護室,保持氧氣低流量吸入,持續(xù)監(jiān)測血壓、心率、脈搏、體溫、呼吸、血氧飽和度。同時注意觀察耳廓、嘴唇有無發(fā)紺等缺氧情況。同時每天霧化吸入2次,鼓勵患者深呼吸及有效咳嗽,盡力咳出氣道內的分泌物,必要時使用吸引器吸出分泌物,保證呼吸道通暢。床邊常備氣管切開包,以備緊急時刻使用[2]。
1.3.2 護理 手術后,應特別注意保持患者頸部適當,稍有不慎即可引起意外。一般去枕平臥6 h,保持頸部自然中立位,不能過伸、過屈或處于傾斜位。頸下墊沙袋以保持頸部后伸,兩側各放1個沙袋使頭頸部制動,以減少活動次數及活動幅度,防止出血及植骨塊滑脫,術后植骨塊脫出為嚴重的并發(fā)癥[3]。24 h后改用頸托固定,床頭稍微抬高以利于呼吸,翻身時要保證頭頸和軀干在同一水平面。
1.3.3 傷口護理 術后常采用傷口負壓引流,保證引流管道密閉、通暢,防止倒流、扭曲、受壓等狀況。觀察傷口敷料及有無滲血,準確記錄引流液量,如切口出現少量滲血,可于頸部兩側進行壓迫止血。加強傷口周圍護理,及時更換敷料,保持清潔、干燥,以防傷口感染。注意觀察患者體溫變化,維持在正常范圍。
1.3.4 預防并發(fā)癥 預防泌尿系感染及結石,鼓勵不輸液患者每日飲水3 000 mL以上,定期做尿常規(guī)檢查,發(fā)現問題及時處理。患者因為長期臥床,消化吸收能力下降,術后容易發(fā)生麻痹性腸梗阻,觀察患者有無腹脹,必要時進行胃腸減壓、肛管排氣。指導家屬給患者做順時針方向環(huán)繞腹部按摩以促進腸蠕動,督促患者定時排便,必要時使用開塞露。 頸椎手術多發(fā)生于中老年人,術后又需臥床靜養(yǎng),故要注意壓瘡的發(fā)生。保證床褥平軟干凈、清潔干燥,做到勤觀察、勤按摩、勤翻身,避免大小便污染。
1.3.5 康復訓練 術后在生命體征穩(wěn)定后及限制頸部活動的同時,指導患者及家屬做肌肉的向心性環(huán)形按摩,主動及被動活動患者的四肢關節(jié),防止肌肉萎縮、關節(jié)僵硬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4];拇指對指,握拳,然后用力伸指訓練[5-6]。對于無截癱患者或截癱不嚴重者,可在康復治療師的指導下做康復訓練,以盡快恢復。
2 結果
所有病例全部未發(fā)生各種術后并發(fā)癥,四肢及各關節(jié)被動活動正常。本組病例中20例治愈出院,24例能最大限度恢復肢體功能,6例高位截癱。
3 討論
頸椎骨折患者通常有不同程度的截癱,因為頸椎手術危險性高,難度大,故在頸椎損傷的圍術期應做好相應護理。預防呼吸道及泌尿系統(tǒng)感染,早期主動或被動的肢體功能鍛煉可防止肌肉萎縮和關節(jié)僵直,這些均是促進患者康復的重要因素。在生活上,提供周密的照顧,使患者振作精神,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積極配合治療及護理,盡可能縮短臥床時間,從而降低并發(fā)癥。做好康復指導工作,使患者及家屬明確康復訓練的意義,掌握知識和方法,幫助制定科學的康復計劃,使患者積極配合恢復治療,促進術后康復。
[參考文獻]
[1] 葛祥玲. 頸椎前路手術治療頸椎骨折的圍術期護理[J]. 西南軍醫(yī),2009,1(11):161-162.
[2] 鄧月興,黃瑞生,李英. 頸椎骨折行前路手術39例圍術期護理[J]. 齊魯護理雜志,2009,2(15):16-17
[3] 牛培君. 頸椎骨折手術治療的護理配合[J]. 中醫(yī)正骨,2010,22(5):71-72.
[4] 朱兵. 頸椎骨折病人圍手術期的護理[J]. 現代醫(yī)藥衛(wèi)生,2010,26(4):575-576.
[5] 胡淑君. 頸椎前路活動脊髓型頸椎病的圍手術期護理[J]. 內蒙中醫(yī)藥,2009,28(4):64.
目的:探討護理干預對骨折患者術后疼痛的影響。方法:將92例住院手術后患者隨機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各46例,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干預組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對其采取護理干預措施。結果:干預組與對照組對術后疼痛控制有效率及患者與家屬滿意度進行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護理干預在骨折治療中應用能明顯減輕患者疼痛,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關鍵詞】 護理干預 術后疼痛 康復
護理干預又稱矯正,是指干預的重點放在可觀察到的外在行為和具體可描述的心理狀態(tài)上,經過學習、調整或改變個體異常心理病態(tài)和軀體癥狀,以建立健康行為[1]。我科在骨折患者術后疼痛的治療中應用護理干預措施,止痛效果明顯,患者及家屬滿意。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擇2009年3月~2009年6月在我科住院骨折術后患者92例,男58例,女34例,年齡26~48歲。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6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病情經統(tǒng)計學處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方法,干預組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對患者實施干預措施。具體干預方法:①對干預組患者進行認知、評估、全面收集資料,制定適合患者的干預措施并實施。②與患者很好的溝通,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做好術前術后健康教育,對患者的疑問進行認真的講解,使其對術后疼痛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以消除對疼痛的焦慮、恐懼感。③指導患者采取舒適,并告知患者舒適對減輕疼痛的作用。如:四肢骨折使患肢處于功能位,用軟枕抬高,促進血液循環(huán),減輕腫脹、疼痛。④分散患者注意力:視覺分散法,如看電視、讀報紙、小說;聽覺分散法,如聽音樂、聽故事;觸覺分散法,冷敷刀口局部皮膚,輕輕觸摸、按摩患肢皮膚;放松訓練,如深呼吸、慢節(jié)律呼吸,使患者全身心放松,忘記疼痛的存在。⑤指導患者早期進行功能鍛煉,告知其早期功能鍛煉可減輕術肢腫脹、疼痛,減少并發(fā)癥,消除患者術后懼怕疼痛及影響骨質愈合的心理,積極配合治療。兩組均采用必要時用止痛藥:對可用可不用止痛藥物的盡量不用,要向患者講明止痛藥易成癮。藥物選擇則依據0~10數字評分量表,當疼痛程度≥6時,護士報告醫(yī)生并使用有效止疼藥物[2]。
1.3 疼痛評估標準:對疼痛的評估以患者的主訴為主。采用0~10級線性視覺模擬評分法進行評估,在標尺的兩端標有0~10級的數字,數字越大,表示疼痛程度越大[3]。使用時,先向患者解釋:0代表無痛,10代表最嚴重的疼痛,最后了解患者此時疼痛在標尺的位置。
2 結果
對照組患者疼痛完全緩解20例,部分緩解12例,無效14例,疼痛緩解有效率為69.5%,患者及家屬滿意28例,不滿意18例,滿意度為60.9%。干預組患者疼痛完全緩解36例,部分緩解8例,無效2例,疼痛緩解有效率為95.6%,患者及家屬滿意45例,不滿意1例,滿意度為97.9%。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骨折患者因術后疼痛刺激通過脊髓介質,交感神經反射可引起肌肉、血管收縮,致切口呈缺血狀態(tài),影響切口愈合;疼痛可導致機體免疫球蛋白下降,降低機體免疫力,也影響患者術后康復;另外疼痛對患者家屬亦造成不良心理刺激[4]。我科運用護理干預措施對減輕骨折患者術后疼痛起到了積極作用,使疼痛護理更具計劃性、目的性和有效性,使患者能主動參與疼痛管理,自覺掌握緩解疼痛的方法。經過實施護理干預,干預組取得顯著效果,疼痛控制有效率達95.6%,比對照組高出26.1%;同時患者滿意程度高于對照組37%。疼痛得以控制后,增強了患者治療的信心,為患者術后創(chuàng)傷的恢復、心理生理狀態(tài)的調整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促進了者早日康復。同時也提高了護士的綜合素質,贏得了患者的信任、肯定和尊重,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減少了醫(yī)療糾紛的發(fā)生。
【參考文獻】
[1]王興虹,叢 中.臨床心理政治學[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1:86.
[2]趙繼軍,崔 靜,等.護士在疼痛管理中的作用[j].中華護理雜志,2009,44(4):38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3783(2009)-02-0054-02
摘要 腰椎骨折患者因其突然意外受傷,住院后需較長時間臥床制動,常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心理和生理改變,并有臥床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及時實施康復護理,可預防并發(fā)癥,幫助患者改善肌力、耐力及功能,使其盡早康復,進而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改善其生活質量。因此做好康復護理對改善患者生命、生活質量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腰椎骨折 康復護理
1 心理康復護理
心理護理在康復護理中起指導作用。患者傷后,對病情產生恐懼,對預后擔憂,情緒多不穩(wěn)定。根據患者不同心理反應,安慰患者并向其講解康復治療方案,介紹治療康復成功的病例,可增強其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和保持良好的心情,并積極配合治療。
2 預防并發(fā)癥的護理
2.1 便秘 長期臥床患者由于缺少下床活動,缺乏地心引力協(xié)助,腸蠕動無力,生活習慣改變,食物及藥物的影響,大便的規(guī)律改變,周期延長[1]。應在營養(yǎng)豐富易于消化的食物中增加粗纖維的含量,補充足夠的水果和蔬菜;順時針方向按摩腹部,促進胃腸蠕動以預防便秘。必要時使用潤腸劑或緩瀉劑,使大便周期在24~48h內。
2.2 泌尿系感染 患者臥床由于影響,使尿液無法自膀胱完全排盡,尿液凝集,易導致泌尿系感染,特別是脊髓損傷患者,同時帶有留置導尿管的傷者。應鼓勵患者多飲水,每日2500~3000mL為宜,以稀釋尿液,多排尿沖刷尿道。會每日二次清洗,保持干燥,衛(wèi)生。留置導尿管的患者每4小時開放一次,每日二次消毒尿道口,每周更換尿管。訓練排尿,盡可能排空膀胱,可增加外壓力,使膀胱的殘余尿量盡量最少,以減少泌尿系感染的發(fā)生。
2.3 褥瘡 褥瘡是患者身體局部組織受壓過久,不能適當供給皮膚及皮下組織所需營養(yǎng),導致組織壞死和壓力性潰瘍。每2~4小時軸線翻身一次,翻身時避免拖、拉等剪切力,以免摩擦使皮膚破損,按摩骨突處及局部受壓部位。保持床單位整潔、干燥。每日擦浴一次,保持皮膚清潔干燥。給予高蛋白、高熱量飲食,提高機體免疫力與組織修復能力。精心的護理可預防褥瘡的發(fā)生。
2.4 墜積性肺炎 由于長期臥床,活動量減少,肺活量降低,自主排痰困難引起。指導患者做深呼吸鍛煉,做緩慢盡力的深吸氣,吸氣后停滯1~2s,能夠有效地使肺泡最大限度地充盈并達到肺的充分擴張,然后緩慢呼氣,每分鐘10次左右,每天3~5次[2]。教會患者有效咳嗽,囑患者先輕輕咳嗽,然后深吸氣后在吸氣末用力咳嗽。通過有效咳嗽,可有效排出呼吸道分泌物,促進肺擴張,減少呼吸道死腔[2]。
3 康復鍛煉
3.1 收縮訓練 手術當日及術后2日可做雙下肢肌肉等長或等張收縮訓練。膝部下壓,膝關節(jié)保持伸直位,患者大腿肌肉收縮,踝關節(jié)主動背伸,保持5~10s,放松5~10s;然后,足后跟往下壓,踝關節(jié)跖屈,注意保持膝關節(jié)伸直,保持5~10s,然后放松。踝關節(jié)的活動是預防靜脈血栓形成的措施之一[3]。
3.2 直腿抬高鍛煉 術后3~7日,指導患者做直腿抬高鍛煉,患者平臥,膝伸直,踝關節(jié)背伸上抬,先單腿后雙腿,抬腿幅度從30度開始,每日2次或3次,每次5~10下,每次抬起保持5~10s。循序漸進,逐漸增加抬腿幅度。雙下肢直腿抬高活動,牽拉神經根,使其有1cm的移動,可預防神經根粘連。
3.3 腰背肌功能鍛煉 術后1周開始五點支撐法鍛煉,以頭、雙肘、雙足為支撐點,用力向上拱腰,使胸、腹部提起,身體呈拱橋狀,脊柱呈過伸位。當胸部挺起,膝部稍向兩側分開。術后2~3周開始三點支撐法鍛煉,把雙上肢屈肘放在胸前,以頭、雙足為支點,用力挺起胸腹,做拱橋練功。術后3~4周開始“飛燕點水”鍛煉,患者俯臥位,頭轉向一側,雙上肢微外展置于身體兩側,雙下肢伸直并攏,雙上肢用力后伸,頭與背部盡力后仰,上身軀體與雙腿同時向后過伸,全身翹起,僅讓腹部為支撐點,形成飛燕姿勢,然后還原。每日3~5次,每次數個或數十個,以后逐漸增加,防止軟組織粘連及脊柱各關節(jié)活動減弱,防止腰肌萎縮,并減輕局部腫脹疼痛[4]。
3.4 下床活動 臥床2~3個月后可佩戴腰圍下床活動。下床早期用腰圍保護,不可做彎腰,提重物等大幅度、高強度的活動。患者積極主動活動,要注意循序漸進。如腰部及雙下肢感覺不適,應及時到醫(yī)院復查。
4 截癱患者康復護理
4.1 功能鍛煉 截癱患者肢體功能障礙,功能鍛煉宜早期進行,逐漸增加活動量。肌力為0~1級者,應進行推拿按摩并按功能進行被動運動。推拿按摩直接作用于皮膚、肌肉,使手法的機械能轉化為熱能,促進毛細血管擴張,增加局部皮膚、肌肉的營養(yǎng)供應,使肌肉萎縮得以改善。持續(xù)擠壓,可增快血液和淋巴的循環(huán),加速水腫的吸收,使腫脹、攣縮緩解或消除,通過活動各關節(jié),可解除肌肉的粘連、強直[5]。緩和輕柔的手法連續(xù)有效地刺激機體后,可使周圍軟組織興奮升高,增加傳入神經的傳導性能[5]。肌力2~3級采用主動運動,以維持和增強肌力,增加關節(jié)活動范圍。
4.2 關節(jié)活動度訓練 繩肌的選擇性伸展使患者直腿抬高近120度,可使患者能完成某些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如:穿褲子、鞋襪及穿戴下肢矯形器等。因此,截癱患者必須加強關節(jié)活動度訓練[6]。
4.3 轉移訓練 大多數患者經過訓練后能轉移到任一高度的平面上。如輪椅轉移,坐到輪椅邊上,一手扶地,一手扶輪椅扶手;將身體重心移到扶地上肢,同時用另一手用力推輪椅,使臀部離開輪椅;慢慢屈曲肘關節(jié),降低身體重心,最后坐在地上[6]。
4.4 站立訓練 剛離床的患者,站立床可先從30度開始,每天2次,每次30min~2h不等。每3天增加15度,直到能站立為止。站立能明顯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減少褥瘡和泌尿系感染的發(fā)生,并能改善腸道功能等[6]。
4.5 行走訓練 截癱患者最好穿戴下肢支具,練習時醫(yī)護人員可提腰、扶腰、推膝和護行等加以保護。練行走的程序是:扶雙杠走,扶拐護膝走,扶雙拐走,扶雙棍走,扶單棍走,自己行走[4]。
5 結語
從患者的實際情況出發(fā),運用科學的,適合個人情況的方法,有針對性地進行康復護理,不僅能預防各種并發(fā)癥,而且可以最大限度的恢復肢體功能,盡早康復,提高患者的生命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劉大力,張俊,范永春,等.脊髓損傷并發(fā)癥處理與康復對策[J].中國傷殘醫(yī)學2006第14卷第5期.
[2] 金小青,張曉萍,萬昌麗,等.后路手術治療寰樞關節(jié)脫位術后并發(fā)癥的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07年2月第22卷第3期.
[3] 鄭雪玲.康復訓練程序在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的應用[J].臨床護理雜志,2007年2月第6卷第1期.
[4] 何曉真,張進川.實用骨科護理學[M].鄭州:河南醫(yī)科大學出版社,199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