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含氟化物污水處理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電解鋁生產的過程中會產生一些有害的氣體、污水和固體廢棄物,而這些污染物對環境質量會產生非常重大的影響,如果不對這些問題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控制,就可能會出現更大的問題,對人的身體健康也會構成非常嚴重的安全隱患,所以,我們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對其加以控制和處理。
關鍵詞:
電解鋁;環境污染;生產系統;治理措施
當前,我國的電解鋁生產量有了十分顯著的提高,在電解鋁生產的過程中很多氟化鹽會受到高溫的影響生成電解質,氧化鋁合格電解質發生反應之后就會產生金屬鋁,電解質當中的氟化鹽在受到高溫的影響之下還會生成氟化氫、氟化碳和氟化硅等多種物質,這些物質就是電解鋁生產中非常重要的污染物,如果不對其加以嚴格的控制和處理,就可能會產生更為嚴重的污染問題,此外,在生產當中還可能會有一部分氟化物產生較為嚴重的粉塵,這些煙氣對周圍的環境會產生很強的污染,此外,電解鋁生產中還存在著非常多的固體廢棄物,因此我們必須要針對這幾方面的內容加以研究和探討,制定科學有效的控制措施。
1電解鋁污染物分析
1.1電解鋁生產系統在電解鋁生產當中,陽極是炭素體,陰極是鋁液,在反應中,應該將溫度控制在950—970℃,碳素陽極和氧氣會產生反應生成CO和CO2,所以要在反應的過程中對碳素陽極進行有效的控制和及時的補充,陰極主要是鋁液,其從電解槽的內部經過出鋁臺包抽出,從而進入到了混合爐和鑄造機制當中,這樣就產生了鋁錠。在電解反應當中,電解槽當中會產生很多的氟化物,這些物質會以氣體和粉塵的形式存在,此外,還會產生二氧化硫和大量的粉塵,這些物質都是電解鋁生產中非常重要的污染物。電解鋁企業在生產中其污染物的產率較高,同時電解鋁企業生產中,很多污染物都是在生產流程當中產生的。
1.2污染物分析
1.2.1有害氣體污染,電解鋁企業環境污染最主要的因素便是電解鋁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有害氣體。當前,國內外鋁煉冶多采用冰晶石和氧化鋁熔融電解法來獲得單質鋁,在電解過程中因物質分解、揮發等過程產出大量的有害氣體和有害粉塵,具體為:電解原料中的冰晶石和氧化鋁中含有大量的氟化物,在電解槽高溫和電流作用下氟化物發生化學反應生成氟化氫,氟化碳和氟化硅等氟化物氣體;在電解槽內,部分含氟顆粒隨電解質揮發和氟化物升華而散出,這部分含氟顆粒形成粉塵散布于生產車間直至隨空氣排出;以游離態存在的氟離子與陽極碳結合生成的氟化物氣體也會對環境造成污染;陽極糊中含有的瀝青在電解過程中會產生少量的二氧化硫、硫化氫氣體和苯并花等物質;另外,在電解過程中,游離氧與陽極碳素相結合生成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氣體,二氧化碳是重要的溫室氣體,一氧化碳是劇毒物質。電解鋁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會產生氟化氫,氟化碳、二氧化硫、硫化氫等多種有害氣體和含氟顆粒,這些污染物若不加以控制勢必對周圍環境造成嚴重的污染。
1.2.2固體廢棄物污染,在電解過程中,高溫電解質會不斷滲入電解槽內襯并與內襯組成發生化學反應,生成的新型化合物填充在槽內襯內造成內襯結構破壞,根據電解鋁生產實踐,電解槽平均3~4年就需要進行一次大修,大修時必須更換槽內襯和槽體耐火材料,廢棄的槽內襯含有大量的氟化物和其他有毒物質,耐火材料含氟量較低,故廢槽內襯屬于高危廢物,有關資料顯示,電解鋁廢槽襯、耐火材料等固體廢棄物產率為10~40kg/t-Al,若廢槽襯處理不當還會造成二次污染,如堆放在露天場地的槽內襯和耐火材料會因雨雪的侵蝕造成氟化物滲入地下造成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在大氣侵蝕作用下致使廢棄物表面風化產生有毒粉塵污染大氣,故廢槽內襯和其他廢棄固體處理一直是電解鋁企業著重解決的固體污染源。
1.2.3水污染,電解鋁企業生產廢水含有少量的氟化物和氰化物,若不經過凈化處理直接排放則會直接影響地下水體水質;另外,企業生產和生活過程中產生的冷卻水和生活污水也是電解鋁企業周邊污染的重要源泉。
2環境污染應對措施
2.1氣體污染治理在鋁電解反應的過程中所產生的硫化物、粉塵和氟化物可以通過干法凈化系統對其進行有效的控制和處理,這種方法在使用的過程中不會產生無水化學反應,同時在生產中也不容易產生二次污染,這種方法通常是借助電解鋁生產中所使用的氧化鋁當做是吸附煙氣中吸附有害氣體的吸附物質,這樣也就起到了凈化環境和控制污染的作用。干法凈化系統工藝是一個比較復雜的過程,它的流程相對較多,所以其所發揮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視的。在長期的實踐當中我們發現,干法凈化是當前電解鋁生產企業處理有害煙氣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其得到了十分廣泛的應用。
2.2固體廢棄物處理考慮到槽內襯和耐燒材料在電解鋁企業生產中都是非常危險的廢棄物,在對這些物質處理的過程中一定要嚴格按照相關的標準和規定對其加以處理,在生產過程中出現的碳渣可以借助陽極組裝車間開展專業化的處理,在達標之后重新的利用,而已經損壞的陽極可以對其修理之后重新使用,生活廢棄物一定要首先進行嚴格的分類,之后才能交給換位部門來進行全面的處理,對于其他固體廢棄物的處理必須要充分的根據處理中應該遵循的原則和注意的事項來操作和進行。
2.3水污染處理針對含氟化物以及氰化物等一些污染物已經影響過的水體,一定要使用先進的水體凈化裝置進行處理,保證其已經達到環境保護的標準之后才能排放到大自然當中,對于冷卻水而言,生產企業需要在生產中設置循環利用系統,從而在處理之后重復利用,也就是說,電解車間、煅燒、生陽極系統在生產和運行過程中所產生的冷卻水一定要將其放入到冷卻水塔當中進行充分的處理,鑄造車間生產中所產生的冷卻水要經過除油和冷卻系統進行全方位的處理,冷卻水在經過了全面的處理達標之后可以直接將其放入到循環系統當中加以應用,生活污水可以直接進入到污水處理廠加以處理。
3結束語
電解鋁生產中會產生多種形式的污染物,如果在生產過程中我們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對其加以控制和處理,就可能會對自然環境造成十分嚴重的污染,所以在這一過程中,我們一定要按照國家的要求對污染物的排放加以嚴格的控制,同時它也成為了提升電解鋁生產企業發展的一個有效的方法,在對電解鋁廢棄物進行回收和利用的過程中可以很好的提升企業的運行效率,同時也減少了企業生產中的成本投入,對環保性生產企業的建設有著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張西林,馬超,熊如意等.對電解鋁廠周圍氟污染的環境影響評價[J].中國環保產業,2012(10):41-44.
[2]謝靜.電解鋁廢槽襯環境污染分析及對策[J].河南林業科技,2008,28(2):63-64.
[3]蕭筱瑜,張靜.電解鋁生產污染防治措施分析[J].廣州化工,2013,41(20):123-124.
【摘 要】本文對光伏產業鏈中從晶體硅錠制作到光伏應用組件生產等工段工藝過程中產生的“三廢”進行分析,對污染防治應關注的相關問題進行探討。
【關鍵詞】光伏產業;三廢;污染防治
光伏即利用“光伏效應”,使太陽光射到硅材料上產生電流直接發電。以硅材料的應用開發形成的產業鏈條稱之為光伏產業,從上游到下游依次包括多晶硅原材料生產、晶體硅鑄錠、切片、太陽能電池生產、太陽能電池應用組件生產等工段,一般每個工段獨立成廠。由于太陽能具有可再生和環保等優勢,近年來光伏產業蓬勃發展,2011年全球太陽能電池產量達到37.2GW,其中我國約13.0GW,占全球34.9%份額,成為世界第一大太陽能電池生產國。除上游的多晶硅原料生產已列入國家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的產業進行“限產”外,一時間各種太陽能晶體硅片、電池和組件加工廠如雨后春筍在中國各地建設。然而,光伏產業生產工序繁多,原輔材料涉及到的有毒有害藥品種類多,用量大,生產過程易對周圍環境造成影響。近日,浙江某晶體硅片生產公司涉嫌堆放污泥不當,受雨淋流入河道,造成河水氟化物超標而導致大量魚類死亡,為光伏生產廠家的環保工作敲響了警鐘。由此,筆者根據光伏產業特點及自身工作經驗,就產業鏈中除多晶硅料生產外各工段工藝過程的“三廢”產生和環境保護工作應關注的幾個問題進行探討。
1. “三廢”產生特點簡析
1.1 生產廢水
光伏產業一個特點就是清洗工序次數較多,使用到的清洗溶劑多,主要有酸液、堿液、皂液和純水等,溶液使用到一定程度無法使用后便需外排,并可能帶入細碎的硅料及其表面殘余的切削液,形成生產廢水。各工序廢水按性質可分成酸堿、含氟廢水、有機廢水和含硅微粒廢水4大類歸類進行處理。此外,晶體硅鑄錠切片和電池片加工均有間接冷卻循環水系統的排水、純水制備反滲透濃水等清潔下水排放。各種廢水的產生情況詳見表1。
1.2 生產廢氣
光伏產業產生的廢氣主要來自清洗過程揮發性酸或有機物揮發形成的酸霧、有機廢氣,特氣(硅烷、磷烷)燃燒殘余,以及絲印烘烤工序漿料中的有機物揮發等。廢氣性質可按酸性廢氣、特殊廢氣、有機廢氣等3大類歸類配備相應的處理設施進行處理。各種廢氣的產生情況詳見表2。
1.3 生產廢渣(液)
光伏產業產生的廢物產生量通常較大,按形態可分為固、液兩態,按性質可分為一般工業固體廢物和危險廢物。各種廢物的產生情況詳見表3。
2. 污染防治對策探討
2.1雨污分流、清污分流、分質處理
由于光伏產業廢水產生量大、類多、污染成分復雜,規劃建設廢水設施時應遵循雨污分流、清污分流、分質處理的原則,在廠區內分別建設獨立的雨水、污水收集處理系統。
其中,雨水可經雨水管道收集后排放;清潔下水無需處理,由獨立管道收集進入專門水池貯存后用于廠區沖廁、綠化和道路澆灑等,剩余可接入雨水管道排放;廢水應根據工程中來源、水質的不同,由各自工藝設備流出后,劃分為含氟、酸堿、有機及含硅微粒廢水4類歸類收集。由表1得知,含氟和酸堿廢水的污染成分有交叉,有機和含微粒廢水污染成分有交叉,因此全廠可設置2套廢水處理設施:一套針對含氟、酸堿廢水,該流程可首先采用化學沉淀法去除含氟廢水中的氟,其原理為投加鈣鹽等化學藥品,形成氟化物沉淀或氟化物被吸附于所形成的沉淀物中而共同沉淀,其反應原理如下: Ca2+ + 2F- = CaF2,而后提升進入中和池和其他不含氟的酸堿廢水合并進行中和處理。目前國內廠家已廣泛應用先進的中和處理系統,其采用計算機自動控制,系統對pH值十分靈敏,若高于或低于設定的pH值,則系統會自動加酸或加堿,保證出水達標。第二套針對有機、含硅微粒廢水,采用混凝+生化法,具體為:兩類廢水共同匯入系統后先經格柵去除大顆粒雜質,然后進入混凝反應池,通過投加絮凝劑進行混凝反應,出水流入沉淀池進行固液分離,去除懸浮物,而后進入生化處理系統進行處理,最后外排接入市政污水管網。此外,廠區生活污水宜接入生化處理系統,不但可一并處理,而且可增加生產廢水中的碳源,增加其可生化性。
據調查,以上廢水處理基本方案在國內著名光伏企業江西賽維LDK太陽能高科技有限公司得到了應用,廢水經處理后可以達到《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1996)三級標準,符合城市污水處理廠接管水質,而后接入城市處理廠進行處理,可保證其對區域環境影響不大。
2.2保證廠房和設備的密閉性,積極發展和使用成熟成套化廢氣處理設備
光伏工業廢氣產生量雖小,無需設置大型煙囪進行排放,但種類多、污染物成分復雜,按性質可分為酸性、特殊、有機和含塵廢氣,且產生點位較為分散,據實地調查,國內多個光伏廠家廠內均設置有十數個甚至數十個的排氣筒。
酸性廢氣現有的治理技術簡單、成熟,普遍采用吸收法,其在光伏產業已得到廣泛應用。吸收法原理為通過抽風機將廢氣經管道抽進設置于廠房外的吸收設備,常用NaOH溶液作為吸收劑,根據中和原理對廢氣進行吸收,去除效率通常可達90~95%。
特殊廢氣主要來自PECVD(化學氣相沉積)工序使用的硅烷、氫氣和氨氣殘余。PECVD工藝設備末端一般配備尾氣處理裝置,采用天然氣作為燃燒氧化劑,進行燃燒處理。機理為:
硅烷燃燒后產生副產物SiO2顆粒,故燃燒器末端通常設集塵機進行收塵,而后進入洗滌塔進一步除塵,避免二次粉塵溢揚污染。該處理工藝也是目前半導體工廠對PECVD工藝廢氣的普遍采用的方法,在天津、上海等地的芯片廠運用較為普遍。根據《電子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平板顯示器、電真空及光電子器件”編制說明》(征求意見稿)提供的案例,某已投產的LCD生產企業采用該法對PECVD工藝廢氣進行處理,尾氣中的硅烷、氫氣呈現未檢出狀態,氨氣可以滿足《惡臭污染物排放標準》(GB14554-93)二級標準。
有機廢氣通常采取濃縮燃燒法或吸附法進行處理。兩種方法在國內市場目前均有成熟的成套設備,包括前者為沸石濃縮轉輪,后者為活性炭纖維吸附塔。根據《電子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平板顯示器、電真空及光電子器件”編制說明》(征求意見稿)提供的案例,某企業采用沸石濃縮轉輪對有機廢氣進行處理,凈化效率可達到88.9%~95.3%。
含塵廢氣采用常用設備布袋除塵器處理即可,其對粉塵的處理效率在98%以上,可將廢氣處理達到《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GB16279-1996)二級標準。
此外,光伏工廠的生產車間及化學品倉庫一般均為封閉負壓式的超潔凈室,涉及揮發反應類化學品及氣體的工藝設備及流程基本上全封閉式操作,并采用密閉的管道直接輸送至工藝設備,氣體及藥品配送站設置有自動檢測、報警和緊急排氣系統,可將泄漏的微量廢氣抽出進行有組織排放。可見只要設計和管理得當,基本可消除了物料儲存和使用過程中的廢氣無組織排放源。
2.3建設合理的生產廢物臨時貯存場
光伏產業各類固體廢棄物產生量大、種類繁多,可根據廢物的性質,建設獨立的倉庫式危險廢物暫存間和一般工業固廢暫存場,將廢物分類臨時貯存。
危險廢物暫存間一般設置為倉庫式,建設前應由有資質的單位進行設計,場所的選址、設計、運行、安全防護、監測遵循《危險廢物貯存污染控制標準》(GB18597-2001),并做防風、防雨、防曬、防滲、防盜處理。各種廢物分類進行存放暫存間內部,對于水處理污泥等含水量較大的固態廢物宜采用防漏性較好PE編織袋袋裝堆存;廢酸等液體廢物宜采用專用桶桶裝存放,并設有放氣孔。
一般工業固廢暫存場暫存場設計和管理應滿足《一般工業固體廢物貯存、處置場污染控制標準》(GB18599-2001),禁止其他危險廢物和生活垃圾混入。
2.4做好應急預案,防范環境風險事故
光伏產業的生產過程中需使用多種化學品,其中部分化學品具有易燃易爆和毒性,在運輸、儲存、使用和管理過程中存在環境風險。在突發性的事故狀態下,一旦發生爆炸或泄漏,勢必將危及人群和周圍自然環境。因此,應采取下列風險防范措施:
(1)特氣室、有毒氣體及藥品配送站安裝有自動檢測、報警和緊急排氣系統,平時將泄漏的微量廢氣抽出排放,一旦報警或發現問題立即自動切斷氣源,并啟動泄漏應急處理設備進行處理。
(2)設置事故應急池,預防平時廢水的跑、冒、滲、漏或事故情況下廢水對周圍水環境造成影響。一旦發生廢水處理設施故障,應立即停止生產,并及時將未來得及處理的廢水引入事故應急池,同時對廢水處理系統池進行維修,修好后將事故應急池中的廢水再導回廢水處理系統處理,杜絕廢水發生非正常排放。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method of production of sodium fluosilicate material properties, wide application, expounds the types and causes of damage of sodium fluosilicate itself may have, and may cause harm, 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and study of the sodium fluosilicate poison hazard prevention measures and methods. With sodium fluosilicate is used more and more widely, hazards of toxic and harmful substances generated at the same time is also more and more, resulting in significant influence and threat to human health and life safety, causing serious air polluti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s a certain degree of damage. Therefore, analysis and Research on the damage and control of sodium silicate fluoride, to effectively prevent and control the harm of sodium fluosilicate produced is of great economic benefit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關鍵詞: 氟硅酸鈉;有害物質;預防措施
Key words: sodium fluorosilicate;hazardous material;preventive measure
中圖分類號:TQ131.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13-0321-02
――――――――――――
作者簡介:賈宗謙(1983-),男,甘肅白銀人,工學碩士學位,研究方向為煤礦井下粉塵檢測與預防措施。
0 引言
氟硅酸鈉又稱為六氟合硅酸鈉,簡稱:SSF,英文名稱:Sodium fluorosilicate ,分子式為Na2SiF6,氟硅酸鈉分子量是: 188.06 ,分解溫度為300℃,密度:2.68g/cm3。溶解性:微深于水,不溶于乙醇,溶于乙醚等。受高熱或接觸酸霧放出劇毒的煙霧。灼熱后分解成氟化鈉、四氟化硅。分子式為 Na2SiF6 ,CAS號:16893-85-9 ,執行標準是 HG/T3252-2000, 危編號是674 ,危險級別為6.1,商品編碼為2826.2000 ,有如下的指標名稱一級品氟硅酸鈉(以干基計)含量≥99%,105℃ 干燥失量≤0.30%,游離酸(以HCl計)含量≤0.10%,氯化物(以Cl計)含量≤0.15%,硫酸鹽含量(以SO42-)計)≤0.25%,鐵(Fe)含量≤0.02%,細度-250um≥90.0%。
1 氟硅酸鈉的危害
1.1 氟硅酸鈉的生產 一般企業普遍采用沉淀法工藝進行生產。第一步是氟硅酸與氯化鈉溶液反應,生成氟硅酸鈉的沉淀物;第二步通過液固分離、洗滌、干燥等工藝程序生產得到產品,也可以根據不同的需要加入抗結塊劑減少氟硅酸鈉的結塊程度。
另外,氟硅酸鈉溶液中基本上沒有其他雜質成分。這種生產工藝通常有兩種生產方法:第一種為磷肥復產法,是利用磷肥也就是濕法磷酸生產過程中的含氟廢氣用水吸收,然后再與氯化鈉反應生成而得。進行綜合利用,變害為寶,是工業上生產氟硅酸鈉的主要途徑;第二種方法稱為中和法,即利用燒堿或純堿中和氟硅酸而得來。
氟硅酸鈉生產過程中,所需鈉離子主要來源于氫氧化鈉、碳酸鈉、芒硝和食鹽。選用接近酸堿度為中性的母液做原料,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水;如果選用母液為含有鈉離子的鹽做原料,會產生大量的廢水,對環境造成污染,增加廢水凈化處理的成本。具體選用什么原料要根據實際原料的成本,附加考慮到廢水的凈化處理的費用,以此來決定采用的原料。
1.2 氟硅酸鈉的性質 氟硅酸鈉物化性質為白色顆粒或結晶性粉末。無臭,沒有味道。灼熱(300°C以上)后分解成氟化鈉和四氟化硅。在堿液中分解,生成氟化物及二氧化硅。具有一定的吸潮性,總的來說微溶于水,可以溶于150份冷水,40份沸水,完全不溶于乙醇,但是可以溶于乙醚等其他溶劑中。其冷水溶液呈中性,在熱水中分解呈酸性。相對密度2.679,晶系為六放,折射率為1.312,1.309,比重是2.679,溶解度為6.52(g/L)(290k),中等毒性,半數致死量(大鼠,經口)125mg/kg,有刺激性。氟硅酸鈉水溶液可以發生緩慢的水解,分解出有毒物質。在溫度為450℃以上時進行灼熱可以分解氟化鈉和四氟化硅。
1.3 氟硅酸鈉的用途 氟硅酸鈉是建筑、建材工業用量最大的氟硅酸鹽品種。具有非常廣泛的用途,主要用于搪瓷助溶劑,玻璃乳白劑、耐酸膠泥和耐酸混凝土凝固劑和木材防腐劑,農藥工業中常被用于制造殺蟲劑。木材工業中常被用于防腐劑;可作為吸濕劑來軟化耐酸水泥。天然乳膠制品常被用于凝固劑。電鍍鋅、鎳、鐵三元鍍層中常被當作一種添加劑,還常被當作塑料填充劑。另外,還可于藥品的制造以及用氟化對飲用水進行處理和制造人造冰晶石的氟化鈉。
1.4 氟硅酸鈉的危害 氟硅酸鈉具有較強酸性、腐蝕性和一定的毒性,受高熱或接觸酸霧放出劇毒的煙霧。當氟硅酸鈉接觸到酸類會反應,散發出腐蝕性和刺激性的氟化氫和四氟化硅氣體。不僅對人體的健康造成影響,而且造成環境的污染,破壞空氣質量。而且在氟硅酸鈉的生產過程中產生大量的廢水,導致污水處理的費用提高,且處理后的污水Cl離子含量較高,對周圍水質影響較大。
1.4.1 氟硅酸鈉對人體的危害 氟硅酸鈉對人的呼吸道和眼睛黏膜胡刺激操性作用,嚴重時可引起支氣管炎、肺炎、肺水腫,發生嘔吐、腹痛、腹瀉等胃腸道疾患或中樞神經系統中毒癥狀。
誤服引起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急性胃腸炎樣的急性中毒癥狀,吐瀉物中常含血,嚴重者可發生抽搐、休克、急性心力衰竭等,甚至使人窒息死亡可致死。皮膚接觸可致皮炎或干裂。
長期接觸低嘗試含氟氣體則會造成慢性中毒,表現為鼻出血、齒齦炎、氟斑牙、牙齒變脆等癥狀,還可見持久性消化道、呼吸道疾病。
1.4.2 氟硅酸鈉對環境的危害 氟硅酸鈉有毒,對環境有污染,對水體造成嚴重的污染,產生大量的廢水,需要花費很大的成本去處理這些廢水。工業上用到水的地方很多,根據用水水質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處理方法達到應有的標準。
所以對水質的處理起來相當的麻煩,對環境造成的影響是難以估計的。
2 氟硅酸鈉危害的預防措施
2.1 實驗室監測方法 利用離子選擇性電極法(GB7484-87,水質,氟化物)石灰濾紙-氟離子選擇電極法(GB/T15433-95,空氣,氟化物)進行氟硅酸鈉危害物質的檢測檢驗,預防氟硅酸鈉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和對生態環境的破壞。
2.2 泄漏處置 隔離泄漏污染區,限制出入。周圍設警告標志,建議應急處理人員戴防塵面具(全面罩),穿化學防護服。不要直接接觸泄漏物,在確保安全情況下堵漏。避免揚塵,小心掃起,用潔凈的鏟子收集于干燥潔凈有蓋的容器中,轉移至安全場所,在專用廢棄場所深層掩埋。若有大量泄漏,塑料布、帆布覆蓋,收集回收或運至廢物處理場所處。
2.3 急救措施 當皮膚接觸氟硅酸鈉后,要脫去污染的衣著,用流動清水進行沖洗;眼睛中誤接觸氟硅酸鈉后,要提起眼瞼,用流動清水或生理鹽水沖洗,然后抓緊時間就醫;不小心吸入氟硅酸鈉溶液揮發的氣體,要趕緊脫離現場至空氣新鮮處,假如情況嚴重,如呼吸困難時,馬上進行輸入氧,抓緊時間前往醫院就醫;在誤食入氟硅酸鈉后,要飲入大量的溫水,進行催吐,洗胃,再服牛奶保護胃黏膜,并且到醫院抓緊就醫。
2.4 防護措施 操作過程重要注意進行密閉操作,隔離操作,局部排風。操作人員必須經過專門培訓,嚴格遵守操作規程。建議操作人員佩戴自吸過濾式防塵口罩,戴化學安全防護眼鏡,穿防毒物滲透工作服,戴乳膠手套。避免產生粉塵。避免與氧化劑接觸。
搬運時輕裝輕卸,保持包裝完整,防止灑漏。配備泄漏應急處理設備。倒空的容器可能殘留有害物。工作后,淋浴更衣,注意個人清潔衛生。
2.5 儲存注意事項 儲存于陰涼、通風的庫房。遠離火種、熱源。應與氧化劑、食用化學品分開存放,切忌混儲。儲區應備有合適的材料收容泄漏物。
2.6 包裝方法 塑料袋或二層牛皮紙袋外纖維板桶、膠合板桶、硬紙板桶;塑料袋外塑料桶(固體);塑料桶(液體);兩層塑料袋或一層塑料袋外麻袋、塑料編織袋、乳膠布袋;塑料袋外復合塑料編織袋(聚丙烯三合一袋、聚乙烯三合一袋、聚丙烯二合一袋、聚乙烯二合一袋);塑料袋或二層牛皮紙袋外普通木箱;螺紋口玻璃瓶、鐵蓋壓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金屬桶(罐)外普通木箱;螺紋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鍍錫薄鋼板桶(罐)外滿底板花格箱、纖維板箱或膠合板箱。
2.7 運輸注意事項 運輸前應先檢查包裝容器是否完整、密封,運輸過程中要確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墜落、不損壞。嚴禁與酸類、氧化劑、食品及食品添加劑混運。運輸時運輸車輛應配備泄漏應急處理設備。運輸途中應防曝曬、雨淋,防高溫。包裝要求密封,不可與空氣接觸。應與酸類、食用化工原料等分開存放。搬運時輕裝輕卸,保持包裝完整,防止灑漏。
參考文獻:
[1]宋海香,吳應霞,張春霞,等.表面活性劑/聚合物混合物對硝酸鈉的防結塊效果研究[J].日用化學工業,2005,35(2):126-129.
[2]ZhaoRuixiang. Process optimization in batch crystallization ofsodi-um fluosilicate[J]. Cryst. Res. Techno.l,2005,40(3):243-247.
[3]葛二福.現代干燥理論與技術簡評[J].化工裝備技術, 2004,25(2): 19-23.
[4]潘永康.現代干燥技術[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1998.
關鍵詞:工業廢水處理;膜技術;應用
中圖分類號: O434 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現代社會的發展以自然環境的利用為前提,因此對環境的破壞是必然的。工業經濟的發展以及城市的建設,人口基數不斷的增加,因而工業生產以及人們生活所排放的污水量也隨之增加,污水的排放對于水體污染的程度較為嚴重,這種現象在發展中國家的程度較為嚴重。因此當前這類問題已經成為了我國環保部門乃至整個社會需要予以重視的問題。
1、污水處理的重要性
水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隨著城市的工業化,我國目前正面臨著水資源短缺及污染嚴重的問題。我國是世界上較為嚴重缺水的國家,在全國大約一半的城市有缺水現象,再加上水污染的惡化和水資源短缺,更是雪上加霜,國內的河流和湖泊被污染,75%的湖泊發生富營養化,90%城市水污染嚴重,南方地區城市總缺水量的60%~70%是由水質污染造成的。專家指出, 水污染對飲用水安全和人們的身體健康構成直接的威脅,影響工農業生產和農作物安全生產,進一步加劇了水資源的短缺,造成的經濟損失約為 GNP 的1.5%~3%,水污染成為不亞于洪災、旱災的嚴重災難。
2、膜技術介紹
膜技術是近些年來發展起來的一種全新技術,這項技術主要是利用現代生物工程技術來培養發酵不同功能的活性菌并制成生物膜,投放到污染水體中對富營養元素進行分解轉化,從而達到污水處理目的。
膜分離的過程實際上就是通過選擇性透過膜來分離介質,這種分離過程中是在外力推動下來實現混合物的分離、提純和濃縮的。在膜技術中的膜種類是多樣的,既可以是固相膜又可以是氣相膜,但大部分是固相膜。固相膜本身根據所驅動力的不同又可以分為電驅動膜、壓力驅動膜以及熱驅動膜等多種形式的。
膜分離技術在污水處理過程中也很少需要維護,操作起來也非常簡便。膜分離裝置是比較簡單的,不需要改變生產線。從這點來看膜分離技術是具有成本優勢的。
3、膜技術的應用現狀分析
與傳統的分離過程,如過濾、蒸餾、結晶等分離技術相比,膜分離技術具有能耗低、分離效率高、設備簡單、無污染、無相變等優點。膜分離技術以其顯著的優勢,在液體分離,尤其是工業廢水分離中有著十分廣闊的應用前景。
膜分離技術的一個重要應用是在飲用水水質凈化上。膜技術可以除去飲用水中的懸浮物、細菌、病毒等有害物質。微濾去除懸浮物、細菌、病毒等大分子;超濾、納濾可以去除部分硬度,重金屬、農藥等有毒化合物,反滲析技術可以去除大部分已知雜質;電滲析可以去除水中的氟化物;膜接觸器可以去除揮發性有害物質。
在工業用水中,反滲透水處理技術成為超純水、純水制備的方法,被廣泛應用于化工、制藥、電子、電器等多個領域,離子交換樹脂膜技術的出現將極大地促進工業用水分離中反滲透技術的進步和發展。
工業廢水處理是膜技術又一個十分重要的應用領域。隨著工業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大量工業工廠應運而生。這些工廠在生產制造中會產生大量的工業廢水,其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質,如果不進行處理就排放,會對環境和人們的生活造成污染。較早進行工業廢水處理的國家是美國,PPG公司優先采用電極涂層超濾技術來處理工業廢水,之后,超濾膜電泳分離技術廣泛應用于汽車行業的清潔生產。
4、膜技術在處理工業廢水中的應用
4.1、膜技術在含重金屬廢水中的應用
在金屬加工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沖洗水,這些廢水中含有大量的金屬離子,而多數企業在處理過程中通常是將廢水中含有多余的金屬離子去除。這樣就會達到污水處理的要求,并合理回收有效物質,膜技術的應用符合了污水處理的要求,經過相關實驗可以看出,在含有大量的金屬離子的水中進過超濾處理后,重金屬的含有量在百分之九十九以上。利用反滲透膜技術進行金屬污水處理,當水中的離子濃度達到340mg/L時,去除率可以達到百分之九十九。通過相關可以看出利用膜分離技術消除污水中的中金屬比傳統處理方法效果更好,操作更簡單。
4.2、膜技術在在染料廢水處理的應用
在染料行業中納濾技術主要應用在染料廢水的濃縮以及粗制染料的脫鹽這兩方面。通常情況下水溶性染料的相對分子質量是在300到1500之間的,納濾技術正好適用于上述區間。在經過膜分離技術處理后的染料溶液時可以直接制成高附加值、高濃度以及低鹽的液體染料產品。此外還可以制成固體粉狀染料產品。應用納濾技術能夠截留大分子,從而達到分離目的。染料廢水在經過處理之后將會變成兩種水:濃縮濃液以及膜的淡水。淡水是可以回收當做生產用水的,濃液中也是含有有用成分的,對于這些有用成分可以當作原料。這對于降低成本是有重要意義。
4.3、膜技術在造紙廢水中的應用
造紙廠在生產中產生大量的污水,運用傳統的處理方法不能有效的去除其中殘留的雜質和污染物,運用膜處理技術處理造紙過程中產生的污水,首先要經過沉淀處理,在進行過濾,并保持濾膜孔徑的直徑在0.1um,經過過濾處理之后固體懸浮物會明顯下降。最后經過超濾膜,超濾膜的孔徑在保持在0.04um左右,這樣有機物可以被過濾掉,經過相關處理,廢水中的溶液去除率可以達到百分之九十七,提高了相應的回收率,在進行超濾處理時,由于選用的膜處理的孔徑不同,所以廢液處理的效果也不同。通過相應的實驗可以看出在一二級的作用處的漂白的效果最明顯。
4.4、反滲透在工業廢水處理中的應用
當下,反滲透主要用于處理橡膠工業廢水、高濃度有機廢水及海水的淡化。
(1)反滲透在處理橡膠工業廢水中的應用。反滲透對無機鹽具有很高的去除率,而橡膠工業廢水成分中含量最多的恰恰就是無機鹽。利用反滲透對橡膠工業廢水進行處理有利于廢水的資源回收,減少了橡膠廢水對環境的影響。
(2)反滲透在有機廢水處理中的應用。可以利用反滲透對有機物90%的去除率,對廢水中的有機物進行濾除,回收有機物得到無害的工業用水。另外,反滲透在海水淡化中的應用也越來越普遍。
我國的淡水資源短缺,然而,我國的海洋覆蓋率很大,而海水與淡水的最大區別在于海水含鹽量較高。如果能將海水的鹽分降低到人可以使用的程度,再經過一系列的處理就可以供人們使用。我國已經投入四個海水淡化工程,通過多次反滲透將海水進行逐步的淡化,將苦咸水變成使用水,為解決我國食用水短缺現象提供了可能。
5、膜技術的應用前景
當前膜技術中在經過30多年的發展滯后,在污染治理、結構調整以及技術進步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績,膜分離技術中的微濾、超濾、電滲析、氣體分離、無機膜等技術得到了廣泛應用。
但是需要我們注意的是由于膜技術本身是一種新興技術,這項技術要想實現長遠發展在未來的發展中就必須要解決好三個問題:選擇性問題、產值問題以及通量穩定性問題。所謂選擇性問題指的是在實際生產過程中藥進一步加強對高分子膜材料和無機膜材料的開發、對于高效電解質膜、仿生膜以及分子識別型膜的研究要達到專一化、智能化以及高效化的目標。膜通量的穩定性和產值比問題主要是集中在滲透過程中的防污染和膜過程強化方面。正是因為這些問題的存在會影響到銅梁穩定性以及產值比。在今后研究過程中必須要加強這方面的研究,要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選擇合適的膜材、合理設計膜組件此外還需要進行周密的工藝流程設計。
結束語
使用膜技術進行工業廢水處理,能夠避免對環境的污染,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促進社會的發展。
參考文獻
一、普查工作目標
全面掌握港閘區各類污染源的數量、行業和分布,主要污染物及其排放量、排放去向、污染治理設施運行狀況、污染治理水平和治理費用等情況,為產業結構調整和節能減排提供依據。建立各類重點污染源檔案和污染源信息數據庫,為污染源的科學管理奠定基礎,為環境管理能力的提高創造條件。通過普查工作的宣傳與實施,提高全民環境保護意識。
二、普查時點
普查時點為2007年12月31日,時期資料為2007年度。
三、普查對象與范圍
污染源普查對象為港閘區境內所有排放污染物的工業源、農業源、生活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設施。
(一)工業源
工業源普查《國民經濟行業分類》第二產業中除建筑業外39個行業中的所有產業活動單位。
(二)農業源
農業源普查第一產業中的農業、畜牧業和漁業,對象為分散農戶、專業戶、養殖場。
(三)生活源
生活源普查第三產業中有污染物排放的單位、城鎮居民生活污染和機動車排氣污染。
(四)城鎮污水處理廠等集中式污染治理設施。
四、普查內容
(一)工業源包括:1.企業的基本登記信息及其它相關情況;2.原輔材料消耗情況、能源結構和消耗量等;3.生產產品情況;4.產生污染的設施情況;5.各類污染物產生、治理、排放、綜合利用情況;6.污染物排放監測情況;7.污染物排放在線監測情況。
(二)農業源包括:1.種植業中作物主產區的肥料、農藥、農膜和秸稈等污染物的產生和排放情況;2.畜禽養殖業中規模養殖場點的糞便、污水的產生和排放情況;3.水產養殖業中規模養殖場點的餌料、魚藥、肥料等污染物的產生和排放情況。
(三)生活源包括:1.普查范圍內的第三產業單位的基本登記信息,各類污染物的產生、排放情況,污染治理情況等;2.以城市為單位的機動車排氣污染情況和以區為單位的農機排氣污染情況等;3.以建制鎮街為單位的城市生活能源結構及其消費量、污染物排放情況,生活供水量、排水量及污染物濃度等。
(四)集中式污染治理設施包括:單位基本情況,污染治理設施情況和運行狀況,污染物的處理處置量等情況,滲濾液、污泥、焚燒殘渣的產生、處置及利用情況等。
五、普查污染物種類
按照全面普查、突出重點的原則,本次污染源普查的污染物種類為對環境影響較大、對污染防治具有普遍意義的污染物。
(一)廢水
化學需氧量、氨氮、石油類、揮發酚、汞、鎘、鉛、砷、六價鉻、氰化物;造紙及紙制品業、農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飲料制造業廢水中增加五日生化需氧量;城鎮污水處理廠增加總磷、總氮、五日生化需氧量。
(二)廢氣
煙塵、工業粉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水泥、陶瓷、磨砂玻璃行業廢氣中增加氟化物;機動車排氣污染普查增加一氧化碳和碳氫化合物。
(三)工業固體廢物
危險廢物(按照國家危險廢物名錄分類調查)、冶煉廢渣、粉煤灰、爐渣、煤矸石、尾礦、放射性廢渣等類別。
(四)污染處理設施
脫硫設施產生的石膏、污水處理廠產生的污泥和危險廢物焚燒的殘渣。
(五)核與輻射
伴生放射性礦物開發利用和民用核技術利用企業產生的放射性污染物,放射源。
(六)農業源
1.種植業。地表徑流包括總磷、可溶磷、總氮、硝態氮、銨態氮以及毒性高、用量大、難降解的農藥;地下淋溶包括總氮、硝態氮、銨態氮、農藥;地膜殘留量等。
2.畜禽養殖業。污水包括化學需氧量、銨態氮、總磷、總氮、銅、鋅、pH等;固體廢物包括含水率、總磷、總氮、銅、鋅等。
3.水產養殖業。養殖水體中的化學需氧量、總磷、總氮、銨態氮、硝態氮、銅、鋅等。
4.農機類:農用機動車排氣污染情況
六、普查技術路線和步驟
(一)普查技術路線
按照現場監測與物料衡算及排污系數計算相結合,技術手段與統計手段相結合,省、市級指導、地方調查和企業自報相結合的原則確定普查的技術路線。
1.工業源。工業源中占全省污染物排放量65%的污染源和集中污染治理設施,同時采用現場監測和物料衡算與排污系數等方法,并按照規定程序核定污染源排放量。
對其他工業源,采用分類抽樣監測的方式,核對物料衡算與排污系數測算的污染物排放量。對污染物排放量小、排放形式簡單的,也可以用排污系數法直接計算排污量。
2.農業源。采取面上調查和分類抽樣實地監測相結合的方式,結合全國農業普查結果和有關農業統計資料,測算全省農業源污染物的產生、排放情況。
3.生活源。第三產業中的調查單位采取面上對基本情況進行調查,結合分類抽樣監測與排污系數測算的方法核定污染物排放量。居民生活污染調查根據統計人口、生活用水量、能源結構和消耗量,通過排污系數測算污染物的排放量。
(二)普查步驟
1.普查準備階段(2007.9-2008.1)
成立機構,落實經費,開展宣傳,進行組織動員;制訂普查實施方案、質控制度;開展清查摸底和普查培訓工作。
2.全面普查階段(2008.1-2008.12)
(1)現場填報階段(2008.1-2008.4)
組織力量對排污企業和單位進行普查表的填報并完成數據錄入前的邏輯審核。
(2)審核錄入階段(2008.4-2008.5)
完成填報數據的復核、錄入、校驗工作,建立污染源檔案。在5月31日前將原始數據上報國家、省、市污染源普查機構。
(3)抽查補正階段(2008.5-2008.6)
根據上級普查機構的抽查復核結果,對第一次上報數據進行補齊修正,在6月30日前將補正后的數據再次上報。
(4)匯總階段(2008.6-2008.7)
區普查工作辦公室將全區污染源普查數據匯總,經區普查領導小組審查后向國家、省、市污染源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上報。
(5)報告編制階段(2008.7-2008.12)
區普查工作辦公室對匯總數據進行校核、加工、分析,形成總體報告。
3.總結階段(2009.1-2009.7)
建立區級污染源數據庫,上報和普查數據,開發利用普查成果,總結驗收普查工作。
七、普查組織實施
(一)基本原則
普查按條塊結合的方式進行,即:由區污染源普查領導小組統一領導,街道(鄉)分級負責,職能部門分類推進,各方共同參與。
(二)組織機構
區成立污染源普查領導小組,負責全區普查工作的組織與實施,領導小組下設普查辦公室,負責全區普查日常工作的組織協調與推進,普查辦人員由區政府辦、統計局、環保局、農經局、發改委、商貿局等部門抽調專人組成,辦公地點設在區政府七樓中會議室。
區污染源普查辦公室下設綜合協調、質量控制(含數據處理)和現場普查3個工作組。綜合協調組由政府辦牽頭,各成員單位的分管領導組成,負責普查日常工作的組織協調與進度督查;質量控制組由統計、環保、農經等部門的技術負責人及外聘行業專家組成,負責區、街道(鄉)普查員、指導員的業務指導,對填報數據和錄入數據進行復核和質量抽查;現場普查組由統計、環保、發改、農業、商貿及外聘技術人員組成,負責入戶調查、普查表填報等工作。
各街道(鄉)相應成立污染源普查領導小組和工作組,其工作人員從各街道(鄉)機關以及村委會(居委會)中抽調。各街道(鄉)普查辦專職從事污染源普查的人員不得少于3名,現場普查期間,各街道(鄉)、村(居)專職從事污染源普查的人員配置,按《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普查員和普查指導員工作細則》中的相關規定執行。
(三)部門職能
普查工作在區普查領導小組統一領導下,實行街道(鄉)分級負責,部門分類推進。
領導小組負責編制污染源普查實施方案、質控措施及各階段工作方案,按照分工指導督促檢查污染源普查工作的開展。
宣傳部門負責組織污染源普查的新聞宣傳工作,組織協調有關宣傳活動。
環保部門負責工業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設施普查工作的推進,協同街道(鄉)開展工業污染源的普查。
工商、商貿、衛生、城管部門負責生活源普查工作的推進,協同街道(鄉)開展生活源的普查。
農經部門負責農業源(包括農機源)普查工作的推進,協同街道(鄉)開展農業源的普查。
統計部門負責審定污染源普查表,參與普查總體方案設計,協同環保部門做好數據統計和分析工作。
發改委配合做好工業源普查及普查成果的分析、應用。
公安部門配合做好機動車排氣污染的普查及相關普查成果的分析、應用。
財政部門負責普查經費預算審核、安排和撥付,并監督經費使用情況。
(四)具體分工
化工、印染、造紙、水泥、電力、供熱、電鍍、醫藥等行業的重點工業污染源、集中式污染處理設施以及機動車排氣污染源的現場填報和數據審核由區或區級以上負責。其他的工業源、農業源、生活源的現場調查與填報由街道(鄉)負責,數據錄入、復核、匯總上報由區或區級以上負責。
(五)質量控制。
所有普查工作人員都必須經過培訓,考試合格后執證上崗。普查人員應當依法直接訪問普查對象,指導普查對象填報污染源普查表。普查人員入戶調查污染源時,不得少于2人。
各街道(鄉)普查辦要建立質控機制,設質量控制崗位,對污染源普查實施中的每個環節實行質量控制和檢查驗收。
(六)宣傳動員
深入開展污染源普查的宣傳工作,為污染源普查順利實施創造良好的輿論氛圍。要突出主流新聞媒體的作用,組織開展一些有影響力的宣傳活動,把宣傳動員工作貫穿污染源普查工作的始終,廣泛動員和組織社會各界力量積極參與并認真做好污染源普查工作。
八、普查經費
普查所需經費由各級財政自行安排,列入年度財政預算,確保到位。
其經費主要用于普查方案制訂,組織動員、培訓,入戶調查與現場監測,設備購置,數據錄入、校核、加工、檢查驗收、總結、表彰等。
各級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根據普查方案編制普查總體經費預算和分年度經費使用計劃,經同級財政部門審核后,作為污染源普查專項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各級財政部門要加強對預算編制的指導和經費使用情況的監督。
九、普查資料的填報和管理
一、普查工作目標
全面掌握各類污染源的數量、行業和地區分布,主要污染物及其排放量、排放去向、污染治理設施運行情況、污染治理水平和治理費用等情況,為污染治理和產業結構調整提供依據。建立全縣各類重點污染源檔案和污染源信息數據庫,為污染源的管理奠定基礎。掌握污染源的總體樣本,為建立科學的環境統計制度、改革環境統計調查體系、提高統計數據質量創造條件;根據普查結果,建立新的“十二五”環境統計平臺。提高環境統計、監測、監督和執法體系。通過普查工作的宣傳和實施,動員社會各界力量廣泛參與污染源普查,提高全民環保意識。
二、普查時點、對象、范圍和內容
(一)普查時點
普查時點:*年12月31日。
時期資料:*年度。
(二)普查對象與范圍
污染源普查對象為*縣境內所有排放污染物的工業源、農業源、生活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設施。
1、工業源。主要普查《國民經濟行業分類》第二產業中除建筑業(含4個行業)外39個行業中所有的產業活動單位。工業源普查對象劃分為重點污染源和一般污染源,分別進行詳細調查和簡要調查。
重點污染源范圍:(1)重金屬、危險廢物、放射性物質排放的所有產業活動單位。(2)重污染行業(造紙及紙制品業、農副食品加工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紡織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食品制造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皮革毛皮羽毛(絨)及其制品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中的所有產業活動單位。(3)重點行業(飲料制造業、醫藥制造業、化學纖維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煤炭開采和洗選業、有色金屬礦采選業、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通用設備制造業、黑色金屬礦采選業、非金屬礦采選業、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水的生產和供應業、金屬制品業、專用設備制造業、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中規模以上企業。一般污染源是指工業源中除重點污染源以外的工業企業。
2、農業源。主要普查第一產業中的農業、畜牧業和漁業。
農業源普查范圍主要是結合優勢農產品區劃,針對谷物種植業、油料和豆類作物種植業、蔬菜及花卉種植業、果類及中藥材種植業的主要產區開展肥料、農藥和農膜污染調查。
畜牧業和漁業源普查范圍是人工飼養的規模化畜禽養殖場、養殖小區和養殖專業戶、淡水養殖場。
3.生活源。主要普查第三產業中有污染物排放的單位和城鎮居民生活污染。
第三產業普查范圍主要是具有一定規模的住宿業、餐飲業、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包括洗染、理發及美容保健、洗浴、攝影擴印、汽車與摩托車維修與保養業)、醫院、具有獨立燃燒設施的機關事業單位、機動車、民用核技術利用和大型電磁輻射設施使用單位。
城鎮居民生活污染普查以建城區、建制鎮為單位(不包括村莊和集鎮)進行生活能源消耗量和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排放量的調查。
4.集中式污染治理設施。集中式污染治理設施普查范圍是城鎮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廠(場)等。
(三)普查內容
1、工業源。
(1)企業的基本登記信息及其他相關情況,包括企業經濟規模、主要產品、登記注冊類型、行業代碼、所有制、排污口情況、排水去向等;
(2)原材料消耗情況,包括水的使用和消耗量,能源(煤、油、電、氣等)結構和消耗量,燃料含硫量,主要有毒有害原輔材料消耗量等;
(3)生產產品情況,包括該企業主要產品的種類,產量等;
(4)產生污染的設施情況,包括排放大氣污染物的鍋爐、爐窯等設施,產生廢水、固體廢物的設施,這些設施的種類、數量和規模;
(5)各類污染物產生、治理、排放、綜合利用情況,各類污染治理設施建設、運行及投入情況等;
(6)污染物排放監測情況,包括監測點位、時間、頻次,污染物種類和排放濃度、排放量等。
2、農業源。
(1)樣本的基本情況,包括經濟規模、主要產品、生產經營類型和規模、用排水情況等;
(2)產、排污情況,包括肥料、農藥施用情況,農膜使用和秸稈處理情況,飼料餌料投放情況,畜禽養殖糞便及其他主要污染物產生、殘留和排放情況等;
(3)養殖業污染治理情況,各種污染治理設施的治理效率、污染物去除情況、投入和運行情況等。
3、生活源。
(1)排放單位基本情況,包括第三產業單位注冊的基本登記信息,各類污染物的產生、排放情況,污染治理情況等;
(2)全縣機動車排氣污染情況等;
(3)城鎮生活能源結構及其消費量、污染物排放情況,生活供水量、排放量及污染物濃度等。
4、集中式污染治理設施。
單位基本情況,污染治理設施情況和運行狀況,污染物的處理處置量等情況,滲濾液、污泥、焚燒殘渣的產生、處置及利用情況等。
(四)普查污染物的種類
按照全面普查、突出重點的原則,本次污染源普查的污染物種類為對環境影響較大、對污染防治具有普遍意義的污染物。具體是:
1、廢水:化學需氧量(COD)、氨氮、石油類、揮發酚、汞、鎘、鉛、砷、六價鉻、氰化物;造紙、農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飲料制造業廢水中增加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城鎮污水處理廠增加總磷、總氮、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
2、廢氣:煙塵、工業粉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電解鋁、水泥、陶瓷、磨砂玻璃行業廢氣中增加氟化物;機動車污染普查增加一氧化碳和碳氫化合物。
3、工業固體廢物:包括危險廢物(按照國家危險廢物名錄分類調查)、冶煉廢渣、粉煤灰、爐渣、煤矸石、尾礦、放射性廢渣等類別。
4、脫硫設施產生的石膏、污水處理廠產生的污泥和危險廢物焚燒的殘渣。
5、伴生放射性礦物開發利用和民用核技術利用企業產生的放射性污染物,放射源。
6、農業源中還包括:總磷、總氮、總銅、總鋅及毒性高、用量大且難降解的農藥、魚藥和獸藥。
三、普查技術路線
按照現場監測與物料衡算及排污系數計算相結合,技術手段與統計手段相結合,市、鎮調查和企業自報相結合的原則,確定普查技術路線。
1、在現場監測和物料衡算的關系上,凡是能夠現場監測的以現場監測為主,不能做到現場監測的實行物料衡算和排污系數相結合的方法,確保數據真實、準確、可靠。
2、凡是列入重點污染源的都以調查為主,沒有列入的以企業自報為主,地方校核為輔。
3、對工業源中占我縣污染物排放量20%的污染源、集中污染治理設施,以現場監測為主,采用物料衡算與排污系數等方法對比監測結果,并按照規定程序核定污染源排放量。
對其他工業源,采用分類抽樣監測的方式,核對物料衡算與排污系數測算的污染物排放量。對污染物排放量小、排放形式簡單的,也可以用排污系數法直接計算排污量。
4、對農業源,采取面上調查和分類抽樣實地監測相結合的方式,結合我市農業普查結果和有關農業統計資料,測算全市農業面源污染情況。
對養殖企業采取對部分養殖企業進行典型(抽樣)調查的方式,根據養殖規模采用排放系數法直接計算排污量。
5、對生活源,第三產業中的調查單位采取面上對基本情況進行調查,結合分類抽樣監測與排污系數測算的方法核定污染物排放量。
居民生活污染調查根據統計人口、生活用水量、能源結構和消耗量,通過排污系數測算污染物的排放量。
四、普查步驟
1、準備階段(*年6月-*年12月):成立機構,協調各部門,落實經費,開展宣傳,進行組織動員;制定普查方案;組織召開全縣普查動員協調會議;參加省、*山市普查培訓并組織全縣普查培訓;完成重點污染源監測等工作。
2、全面普查階段(*年1月-*年3月):對排污企業和單位進行清查,組織填報普查表,完成審核錄入工作,建立污染源數據庫和檔案。
3、審核和驗收階段(*年4月):由縣普查領導小組組織對各鄉鎮的普查數據進行審核,并組織對鄉鎮普查工作進行驗收。
4、匯報、上報階段(*年5月):由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將我縣污染源普查數據匯總,報*山市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并申請市審查驗收。
5、總結階段(*年6月—*年12月):建立縣污染源數據庫,進一步分析普查數據,開發利用普查成果,總結普查工作。
五、普查組織和實施
(一)基本原則
縣政府統一領導,各部門分工協作,各鄉鎮(辦事處)分級負責,各方面共同參與。
(二)組織機構
為加強組織領導,成立以主管副縣長為組長,環保局、統計局、農經局、動監局局長為副組長,宣傳部、環保局、統計局、動監局、發改局、經貿局、公安局、財政局、城建局、商業局、衛生局、安監局、工商局、國稅局、地稅局、質監局、中小企業局主管局長為成員的*滿族自治縣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領導小組(以下簡稱縣普查領導小組),負責普查工作的組織實施。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縣環保局,其主要責任制是:
1、組織制定和落實*縣污染源普查方案及各階段工作方案;
2、組織開展全縣污染源普查工作的宣傳報道和培訓;
3、對各鄉鎮污染源普查工作進行業務指導、督促檢查和驗收;
4、向*山市普查領導小組報送普查數據和普查報告;
5、建立鄉鎮聯絡員制度,定期組織召開聯絡員會議,協調各方面工作,研究解決存在的問題,及時向領導小組報告普查工作情況。
各鄉鎮也要設立污染源普查領導機構,建立聯絡員制度,確定普查指導員和普查員,按照縣普查領導小組的統一部署,組織實施本地區的污染源普查工作。
(三)部門分工
縣普查領導小組成員單位要認真履行職責,加強部門協作,積極參與編制和審議污染源普查方案及各階段工作方案,協調落實相關事項,指導和督促鄉鎮普查工作。
環保部門牽頭會同有關部門開展污染源普查工作,制定有關技術規范,組織普查培訓;負責組織對各鄉鎮普查工作的監督檢查和驗收,負責污染源的環境監測;負責環保普查數據的匯總、分析與上報;負責工業源、生活源的普查工作。
宣傳部門負責組織污染源普查的新聞宣傳工作,廣泛動員和組織社會各界力量積極參與并認真做好污染源普查工作,根據普查不同階段宣傳的重點,精心策劃,確保宣傳效果。
發改、經貿、商業局等部門配合做好工業源及第三產業的普查及污染源普查成果的分析、應用工作。
公安部門配合做好機動車排氣污染的普查及相關普查結果的分析、應用工作。
財政部門負責普查經費預算審核、安排和撥付,監督經費使用情況。
城建部門參與生活源的普查,負責城鎮污水處理廠和垃圾處理廠(場)普查。
農業、動監部門負責農業源的普查工作,其中,動監部門負責對畜禽養殖場和農戶的普查工作。
工商部門負責提供工業企業和三產單位名單及相關信息工作。
質量監督部門負責提供全縣有燃煤鍋爐的企業、機關、事業單位名單及相關信息。
統計部門參與制訂普查方案,做好普查所需資料的提供和有關資料的銜接工作,參與普查相關數據的核定和普查結果的分析及資料開發工作,參與普查結果審定工作。
國稅、地稅部門負責提供工業企業和三產單位名單及相關信息工作。
安監部門負責協助環保部門對消耗有毒有害原輔材料單位的普查工作。
衛生部門負責提供全縣醫療單位及食品加工企業名單,協助環保部門對衛生醫療機構和食品加工企業的普查工作。
(四)做好普查員的選調和培訓
1、普查員的選調:各鄉鎮(辦事處)負責工業的領導同志擔任普查指導員,抽調3—5名業務素質高,責任心強的環保業務骨干擔任普查員,負責本轄區內普查的組織實施和普查登記工作。本次普查對象的所有法人單位、有填報任務的產業活動單位,要選調1—2名專業技術人員作為普查員,負責本單位普查表的填寫、審核和上報工作。
2、普查人員的培訓:按照省、市要求組織鄉鎮技術骨干、普查指導員和普查員參加省、市培訓,并組織開展全縣普查培訓,力爭做到所有普查工作人員都經過培訓。
培訓內容主要是:污染源普查方案的內容,普查范圍和主要污染物,普查技術路線,普查方法,各類普查表格和指標解釋、填報方法,普查數據錄入軟件的使用,數據庫的管理和普查工作中應注意的問題等。
(五)嚴格普查質量要求
各污染源普查機構要建立污染源普查數據質量控制責任制,并設立專門的質量控制和檢查驗收。
縣污染源普查領導小組負責核查本地區污染源普查數據,在主要環節,采取抽查的方法,評估污染源普查數據質量。數據質量達不到規定要求的,要重新調查。
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制定污染源普查各項技術規定,組織相關行業或領域的專家對污染源普查方案和重要技術規定進行評審和論證,確保污染源普查各項技術方案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六、普查資料的填報與管理
各鄉鎮(辦事處)普查機構對轄區內的所有產業單位進行逐一清查,經縣級審核后形成正式普查登記名冊備案,做好普查前的準備工作。凡在我縣區域內污染源普查范圍內的單位,都要嚴格按時、如實的填報普查數據,確保基礎數據真實可靠。虛報、瞞報、拒報、遲報,或偽造、篡改普查資料的,應依據有關法律法規予以處罰。各普查機構及其工作人員,對普查對象的技術和商業秘密,要嚴格履行保密義務。
各鄉鎮(辦事處)普查辦公室對所轄普查區收集、登記的普查資料審核無誤后,上報至縣普查辦公室;縣普查辦公室對鄉鎮(辦事處)普查辦公室上報的普查資料進行認真審核后,進行錄入、匯總。經審核評估后,將普查資料及評估報告一并上報至市普查辦公室。在單位清查和普查登記期間,縣、鄉鎮二級普查機構,要開通24小時值班電話,負責問題解答,處理突發事件。
一、普查目的
更全面地掌握我省各類污染源的數量、行業和地區分布,污染治理設施運行情況,主要污染物種類及其排放量和排放去向等與環境有關的基本信息,建立污染源檔案和信息數據庫,為科學編制各類規劃、優化區域產業結構、科學制訂環保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政策提供重要依據;通過普查工作的宣傳與實施,提高全民環保意識,提高各級政府、各部門環境預警應急能力,確保我省環境安全。
二、普查的時點、范圍、內容和污染物種類
(一)普查時點
*年12月31日;時期資料:*年度。
(二)普查范圍
*縣行政區域內排放污染物的工業源、農業源、生活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設施。
1、工業源
主要普查《國民經濟行業分類》第二產業中除建筑業(含4個行業)外39個行業中的工業污染源。工業源普查范圍劃分為重點普查范圍和一般普查范圍,分別做詳細調查與簡要調查。
重點普查范圍:(1)有重金屬、危險廢物、放射性物質排放的產業活動單位;(2)11個主要污染行業(造紙及紙制品業、農副食品加工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紡織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食品制造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皮革毛皮羽毛/羽絨及其制品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中重污染類別的產業活動單位;(3)16個重點行業(飲料制造業、醫藥制造業、化學纖維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煤炭開采和洗選業、有色金屬礦采選業、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通用設備制造業、黑色金屬礦采選業、非金屬礦采選業、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水的生產和供應業、金屬制品業、專用設備制造業、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中重污染類別的規模以上企業;(4)*縣重點監控的工業污染源。
一般普查范圍是指工業源中除重點普查范圍以外的工業污染源。
重污染類別的劃分標準由國務院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統一公布。
2、農業源
主要普查第一產業中的種植業、禽畜養殖業和水產養殖業。
種植業污染源普查范圍:糧食作物(包括谷類、薯類和豆類)、經濟作物(包括水果、花卉、糖料以及麻、茶、煙草、中藥材)和蔬菜作物(包括葉菜類、瓜果類、茄果類、根菜類、豆類、花菜類)主要產區。
禽畜養殖業污染源普查范圍:舍飼、半舍飼規模養殖場、養殖小區和養殖專業戶。
水產養殖業污染源普查范圍:池塘、網箱、圍欄、淺海、灘涂、工廠化養殖廠(區)。
3、生活源
主要普查第三產業中有污染物排放的單位和城鎮居民生活污染。
第三產業普查范圍:(1)具有一定規模的住宿業、餐飲業;(2)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中具有一定規模的洗染、理發及美容保健、洗浴、攝影擴印、汽車與摩托車維修與保養業等經營單位;(3)醫院;(4)具有獨立燃燒設施的機關、事業單位;(5)民用核技術利用單位和大型電磁輻射設施使用單位。
第三產業規模劃分標準由國務院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統一公布。
城鎮居民生活污染普查以縣城、建制鎮為單位(不包括村莊和集鎮),進行生活能源消耗量和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排放量和機動車污染情況的調查。
4、集中式污染治理設施
普查范圍:城鎮的污水處理廠、生活垃圾處理廠(場)、危險廢物處置廠、工業區集中污水處理廠等。
(三)普查內容
1、工業源
(1)企業的基本登記信息及其他相關情況,包括企業排污口、排水去向等;(2)原材料消耗情況,包括水的使用和消耗量,能源(煤、油、電、氣等)結構和消耗量,燃料含硫量,主要有毒有害原輔材料消耗量等;(3)生產產品情況,包括該企業主要產品的種類、產量等;(4)產生污染的設施情況,包括排放大氣污染物的鍋爐、窯爐等設施,產生廢水、固體廢物的設施,以及這些設施的種類、數量和規模等;(5)各類污染物產生、治理、排放、綜合利用情況,各類污染治理設施建設、運行及投入情況等;(6)污染物排放監測情況,包括監測點位、時間、頻次,污染物種類和排放濃度、排放量等。
2、農業源
(1)種植業主要普查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和蔬菜作物生產過程中污染物的產生情況。包括:肥料和農藥的名稱、有效成分及其含量、施用量、施用方法、施用期等;農膜的地膜厚度、覆蓋面積、使用量、回收量等;秸稈的產生量、直接還田量、露天焚燒量、隨意丟棄量、飼料使用量、回收量等。
(2)禽畜養殖業主要普查豬、奶牛、肉牛、蛋雞、肉雞在規模養殖條件下污染物的產生情況。包括:禽畜種類、養殖組織模式、存欄量、出欄量、飼養階段、禽畜體重、采食量、精粗飼料主要成分含量,糞便和污水產生量、清糞方式、利用方式、利用量、排放量,糞便污水處理設施的處理方式、處理能力、運行時間和運行狀態等。
(3)水產養殖業主要普查魚、蝦、蟹等在規模養殖條件下污染物的產生情況。包括:養殖種類、養殖方式、養殖模式、養殖產量、養殖面積,餌料、肥料、魚藥使用情況,養殖進排水等。
3、生活源
(1)排污單位基本情況,包括第三產業單位注冊的基本信息,各類污染物的產生、排放情況,污染治理情況等;(2)以城市(地區)為單位的機動車排氣污染情況等;(3)城市(鎮)生活能源結構及其消費量、污染物排放情況,生活供水量、排水量及污染物濃度等。
4、集中式污染治理設施
單位基本情況,污染治理設施情況和運行狀況,污染物的處理處置量等情況,滲濾液、污泥、焚燒殘渣的產生、處置及利用情況等。
(四)普查污染物種類
按照全面普查、突出重點的原則,本次污染源普查的污染物種類為對環境影響較大、對污染防治具有普遍意義的污染物。
1、廢水:化學需氧量(COD)、氨氮、石油類、揮發酚、汞、鎘、鉛、砷、六價鉻、氰化物;造紙、農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飲料制造業廢水中增加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
城鎮污水處理廠增加總磷、總氮、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
2、廢氣:煙塵、工業粉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電解鋁、水泥、陶瓷、磨砂玻璃行業廢氣中增加氟化物;機動車排氣污染普查增加一氧化碳和碳氫化合物。
3、工業固體廢物:包括危險廢物(按照國家危險廢物名錄分類調查)、冶煉廢渣、粉煤灰、爐渣、煤矸石、尾礦、放射性廢渣等類別。
4、脫硫設施產生的石膏、污水處理廠產生的污泥和危險廢物焚燒的殘渣。
5、伴生放射性礦物開發利用和民用核技術利用企業產生的放射性污染物,放射源。
6、農業源包括:總磷、可溶磷、總氮、硝態氮、銨態氮;種植業增加地膜殘留量及毒性高、用量大且難降解的農藥1-2種;禽畜養殖業與水產養殖業增加COD、銅、鋅等。
三、普查機構職責及部門分工
(一)基本原則
全國統一領導,部門分工協作,地方分級負責,各方共同參與。
(二)普查機構職責
我縣污染源普查工作由縣污染源普查領導小組統一領導,負責普查的宣傳、組織、實施和驗收工作。縣污染源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以下簡稱“縣普查辦”)負責擬訂我縣污染源普查工作方案的實施細則、制訂有關技術規范、組織普查培訓、開展監測和驗收、籌備相關會議、匯總和分析污染源普查數據,并按規定普查相關信息。
(三)部門分工
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參與編制和審議普查方案及其實施細則,安排專人協調具體工作;按照部門職能分工,指導和檢查污染源普查工作,推動本系統積極參與本次污染源普查工作。各部門分工如下:
宣傳部門負責組織協調新聞單位做好污染源普查的宣傳及新聞會相關工作。
經貿部門配合做好相關普查成果的分析和應用,指導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產業結構。
公安部門負責提供機動車登記基本信息,配合做好機動車排氣污染的普查及相關普查成果的分析、應用。
財政部門負責普查經費預算審核、安排和及時撥付,并監督經費使用。
國土資源部門負責提供伴生放射性礦物開發利用單位基本情況。
建設部門提供污水處理廠和垃圾處理場(廠)名單,會同環保部門開展污水處理廠和垃圾處理場(廠)普查,參與城鎮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排放量調查。
農業部門負責農業污染源普查,協調環保部門完成農業源普查工作。
衛生部門提供本系統射線裝置以及放射性同位素使用情況資料,配合做好醫療污染源普查工作。
環保部門負責工業源、生活源和危險廢物處置廠的普查,配合做好通信基站等電磁輻射污染源的普查工作。
廣電部門配合做好廣播、電視發射設施的污染普查工作。
統計部門配合環保部門,提供與普查相關的基礎信息,協助培訓普查員,協同環保部門做好數據審核、統計與分析工作。
工商部門負責提供工商登記基本信息。
水產部門負責水產養殖業污染源的普查。
四、組織實施與保障
(一)組織保障
為確保圓滿完成我縣普查任務,污染源普查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要加強指導、組織、協調和檢查,層層落實責任,及時發現和解決普查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要充分利用居委會(村委會)等基層組織機構,廣泛動員和組織社會各界力量積極參與污染源普查工作。重點調查產業活動單位可設立污染源普查機構,負責本單位污染源普查表的填報工作,其他各類法人單位應當指定相關人員負責本單位污染源普查表的填報,各有關單位應當積極推薦符
合條件的人員擔任普查員,確保圓滿完成本地區的普查工作。
(二)技術保障
技術路線:現場監測與物料衡算及排污系數計算相結合,技術手段與統計手段相結合,國家指導、地方調查和企業自報相結合。
1、科學編制方案
縣普查辦要根據國家和省、市的污染源普查方案,結合本地實際,明確工作目標和工作重點,提出分年度、分階段的工作要求,科學制訂本地區的污染源普查方案,并及時報送市普查辦備案。
2、加強監測
為加強污染源普查監測工作,及時掌握重點污染源監測情況,縣普查辦成立了污染源普查監測小組,建立了普查監測聯席會議制度和監測質量控制制度,對我縣國控和省、市控重點污染源進行抽測,解決監測技術難題。要建立相應的監測管理制度,建立監測臺賬和數據庫,定期向上一級普查辦報告污染源監測情況。
3、加強宣傳動員
縣普查辦要加強污染源普查宣傳工作,抓緊制訂宣傳方案,充分利用電臺、電視臺和報刊等宣傳媒介,采取多種形式積極開展普查宣傳;要根據普查的不同階段,突出宣傳重點,把宣傳動員工作貫穿污染源普查工作的始終。通過宣傳使普查對象和社會公眾明確污染源普查的目的、意義以及自身的權利和義務,積極參與并認真配合做好污染源普查工作。
4、加強培訓,建立普查底冊
采取分級培訓的形式。縣普查辦負責對全縣普查技術人員的培訓,確保所有普查工作人員都經過培訓。縣普查辦要根據統計、工商等部門提供企業的基本信息,確定重點普查對象,建立普查底冊。
5、加強數據審核
縣普查辦組織開展污染源普查數據的質量核查工作,在各主要環節,按一定比例抽樣檢查,抽查結果作為評估我縣污染源普查數據質量的依據。對于數據質量達不到規定要求的地區,縣普查辦要責令該地區重新調查。要建立污染源普查數據質量控制責任制度,設立專門的質量控制崗位,并對污染源普查實施中的每個環節實行質量控制和檢查驗收。
6、驗收
縣普查辦要制訂污染源普查的驗收方案和評分標準。完成普查工作后,要按要求向上一級普查辦申請驗收。
(三)法律保障。
認真貫徹《全國污染源普查條例》及相關法律法規,對普查中的違法違規行為按規定嚴肅處理。
(四)經費保障
根據省政府要求,我省污染源普查所需經費由省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共同負擔。縣普查辦根據普查工作方案編制普查總體經費預算和分年度經費使用計劃,經縣財政部門審核后,作為污染源普查專項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列入各相關部門的預算中,分年度按時撥付。
經費主要用于:普查方案制訂與評審,宣傳與培訓,現場監測,入戶調查,專用設備購置,數據錄入與處理,數據庫維護,檢查、驗收等過程的費用(包括差旅費、會議費、印刷費、辦公費等)。
五、時間安排
普查工作要按照省、市政府的統一部署由縣普查辦負責組織實施,分三個階段進行。
(一)準備階段(*年12月底前)
1、成立機構、落實經費(*年9月底前)。
在*年9月底前按要求成立普查領導機構,明確普查工作的具體承辦部門,落實普查經費。
2、制訂普查方案(*年10月底前)
縣普查辦要根據國家和省、市的普查工作方案,結合我縣實際,制訂我縣的普查工作方案,并在*年10月底前報市普查辦備案。
3、普查監測(*年12月底前)
縣普查辦要按要求開展普查監測工作,建立污染源監測原始記錄臺賬及檔案,及時上報污染源監測情況,并在*年12月底前完成我縣普查監測數據的整理匯總工作。
4、宣傳動員(*年9月開始)
縣普查辦要分階段突出重點,開展普查宣傳工作。
5、清查企業、建立底冊(*年12月底前)
衛生、稅務、統計、工商、建設等相關部門要在*年10月底前向縣普查辦提供普查基礎資料,由縣普查辦在*年12月底前建立本級重點普查及一般普查的污染源底冊。
6、選配普查員,開展普查培訓(*年12月底前)
縣普查辦根據重點普查及一般普查的污染源數,按適當比例選配普查員。縣普查辦要在*年12月底前完成對我縣普查技術人員的培訓。
(二)全面普查階段(*年1月-7月)
1、組織填報普查表(*年1月-3月)
采取集中輔導與入戶調查相結合的方式,組織開展普查報表填報工作。
2、建立縣污染源數據庫(*年3月-4月)
縣普查辦及時審核、錄入、校驗污染源數據,建立我縣污染源數據庫。
3、建立縣污染源數據庫(*年4月-5月)
縣普查辦要依時完成本地區的普查驗收工作,建立本地區污染源數據庫。
4、建立全縣污染源數據庫(*年5月-7月)
縣普查辦要在*年5月底前匯總向市普查辦報送污染源普查數據。
(三)檢查驗收階段(*年8月-*年12月)
縣普查辦組織對我縣污染源普查工作進行檢查驗收,并迎接市普查辦對我縣污染源普查工作的驗收。
六、普查數據管理
一、普查工作目標
全面掌握各類污染源的數量、行業和地區分布,主要污染物及其排放量、排放去向、污染治理設施運行狀況、污染治理水平和治理費用等情況,為污染治理和產業結構調整提供依據。建立各類重點污染源檔案和各級污染源信息數據庫,促進污染源信息共享機制的建立,為污染源的管理奠定基礎。掌握污染源的總體樣本,為建立科學的環境統計制度、改革環境統計調查體系、提高統計數據質量創造條件。根據普查結果,建立新的“十二五”環境統計平臺。提高縣級環保部門的管理能力,健全環境統計、監測、監督和執法體系。通過普查工作的宣傳與實施,動員社會各界力量廣泛參與污染源普查,提高全縣人民環境保護意識。
二、普查時點、對象、范圍和內容
(一)普查時點。
普查時點:2012年12月31日。
時期資料:2012年度。
(二)普查對象與范圍。
污染源普查對象為秭歸縣境內所有排放污染物的工業源(含放射源,下同)、農業源、生活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設施。
1、工業源。主要普查《國民經濟行業分類》第二產業中除建筑業(含4個行業)外39個行業中的所有產業活動單位。工業源普查對象劃分為重點污染源和一般污染源,分別進行詳細調查和簡要調查。
重點污染源范圍是(1)有重金屬、危險廢物、放射性物質排放的所有產業活動單位;(2)11個重污染行業(造紙及紙制品業、農副食品加工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紡織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食品制造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皮革毛皮羽毛(絨)及其制品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中的所有產業活動單位;(3)16個重點行業(飲料制造業、醫藥制造業、化學纖維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煤炭開采和洗選業、有色金屬礦采選業、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通用設備制造業、黑色金屬礦采選業、非金屬礦采選業、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水的生產和供應業、金屬制品業、專用設備制造業、計算機及其它電子設備制造業)中規模以上企業。
一般污染源是指工業源中除重點污染源以外的工業企業。
2、農業源。主要普查第一產業中的農業、畜牧業和漁業。
農業源普查范圍主要是結合優勢農產品區劃,針對谷物種植業、油料和豆類作物種植業、棉麻等種植業、蔬菜及花卉種植業、茶果類及中藥材種植業的主要產區開展肥料、農藥和農膜污染調查。
畜牧業和漁業源普查范圍是人工飼養的規模化畜禽養殖場、養殖小區和養殖專業戶、淡水養殖場。
3、生活源。主要普查第三產業中有污染物排放的單位和城鎮居民生活污染。
第三產業普查范圍主要是具有一定規模的住宿業、餐飲業、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包括洗染、理發及美容保健、洗浴、攝影擴印、汽車與摩托車維修與保養業)、醫院、具有獨立燃燒設施的機關事業單位、機動車、民用核技術利用和大型電磁輻射設施使用單位。
城鎮居民生活污染普查以縣城、建制鎮為單位(不包括村莊和集鎮)進行生活能源消耗量和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排放量的調查。
4、集中式污染治理設施。集中式污染治理設施普查范圍是城鎮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廠(場)和危險廢物處置廠等。
(三)普查內容。
1、工業源。
(1)企業的基本登記信息及其它相關情況,包括企業排污口情況、排水去向等;
(2)原材料消耗情況,包括水的使用和消耗量,能源(煤、油、電、氣等)結構和消耗量,燃料含硫量,主要有毒有害原輔材料消耗量等;
(3)生產產品情況,包括該企業主要產品的種類、產量等;
(4)產生污染的設施情況,包括排放大氣污染物的鍋爐、窯爐等設施,產生廢水、固體廢物的設施,以及這些設施的種類、數量和規模;
(5)各類污染物產生、治理、排放、綜合利用情況,各類污染治理設施建設、運行及投入情況等;
(6)污染物排放監測情況,包括監測點位、時間、頻次,污染物種類和排放濃度、排放量等。
2、農業源。
(1)樣本的基本情況,包括經濟規模及用水排水情況等;
(2)污染物產生排放情況,包括肥料、農藥施用情況,農膜使用和秸稈處理情況,飼料餌料投放情況,畜禽養殖糞便及其他主要污染物產生、殘留和排放情況等;
(3)養殖業污染治理情況,各種污染治理設施的治理效率、污染物去除情況、投入和運行情況等。
3、生活源。
(1)排污單位基本情況,包括第三產業單位注冊的基本登記信息,各類污染物的產生、排放情況,污染治理情況等;
(2)以縣為單位的機動車排氣污染情況等;
(3)城鎮生活能源結構及其消費量、污染物排放情況,生活供水量、排水量及污染物濃度等。
4、集中式污染治理設施。
單位基本情況,污染治理設施情況和運行狀況,污染物的處理處置量等情況,滲濾液、污泥、焚燒殘渣的產生、處置及利用情況等。
(四)普查污染物種類。
按照全面普查、突出重點的原則,本次污染源普查的污染物種類為對環境影響較大、對污染防治具有普遍意義的污染物。具體是:
1、廢水:化學需氧量(COD)、氨氮、石油類、揮發酚、汞、鎘、鉛、砷、六價鉻、氰化物;造紙、農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飲料制造業廢水中增加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城鎮污水處理廠增加總磷、總氮、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
2、廢氣:煙塵、工業粉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電解鋁、水泥、陶瓷、磨砂玻璃行業廢氣中增加氟化物;機動車排氣污染普查增加一氧化碳和碳氫化合物。
3、工業固體廢物:包括危險廢物(按照《國家危險廢物名錄》分類調查)、冶煉廢渣、粉煤灰、爐渣、煤矸石、尾礦、放射性廢渣等類別。
4、脫硫設施產生的石膏、污水處理廠產生的污泥和危險廢物焚燒的殘渣。
5、伴生放射性礦物開發利用和民用核技術利用企業產生的放射性污染物,放射源。
6、農業源中還包括:總磷、總氮、總銅、總鋅及毒性高、用量大且難降解的農藥和魚藥。
三、普查技術路線和步驟
(一)普查技術路線。
按照現場監測與物料衡算及排污系數計算相結合,技術手段與統計手段相結合,污染源普查領導小組指導、地方調查和企業自報相結合的原則,確定普查的技術路線。
1、對工業源中屬國控、省控污染源、其他占全縣污染物排放量65%的污染源以及集中污染治理設施,同時采用現場監測和物料衡算與排污系數等方法,并按照規定程序核定污染源排放量。
對其他工業源,采用分類抽樣監測的方式,核對物料衡算與排污系數測算的污染物排放量。對污染物排放量小、排放形式簡單的,可采用排污系數法直接計算排污量。
2、對農業源,采取面上調查和分類抽樣實地監測相結合的方式,利用國家、省、市農業普查試點測試結果和有關農業統計資料,測算全縣的農業面源污染情況。
3、對生活源,第三產業中的調查單位采取面上對基本情況進行調查,結合分類抽樣監測與排污系數測算的方法核定污染物排放量。
居民生活污染調查根據普查年統計人口、生活用水量、能源結構和消耗量,按照國家統一排污系數測算污染物的排放量。
(二)普查步驟。
全縣污染源普查分三個階段進行。
1、準備階段:年2月底以前,成立機構,落實經費,開展宣傳,進行組織動員;制訂普查方案和各類技術規范,編制普查表,開展普查培訓。分類選擇普查對象試填。
2、全面普查階段:年3初開始,在對排污企業和單位進行清查的基礎上,組織填報普查表,完成普查表的審核錄入匯總工作,建立污染源數據庫和污染源檔案,由縣第一次污染源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以下簡稱普查辦)進行審核驗收。年3月底前各鄉鎮將本鄉鎮普查表全部收齊后上報縣普查辦,縣屬規模企業于年3月底前直接報縣普查辦。年4月底前完成普查表的審核及正式普查表的填報。年5月底前完成數據錄入、匯總,年月6月完成驗收。將數據上報宜昌市第一次污染源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
3、總結階段:年底以前,建立秭歸縣污染源數據庫,經上級核定的普查數據,提交報告開發利用普查成果,總結驗收普查工作。
四、普查組織及實施
(一)基本原則。
開展污染源普查,涉及范圍廣、參與部門多、普查任務重、技術要求高、工作難度大。縣直相關部門要按照“統一領導、分工協作、分級負責、共同參與”的原則,認真做好相關的宣傳動員和組織實施工作。對普查工作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和問題,要及時采取措施,切實予以解決。
(二)組織機構。
秭歸縣第一次污染源普查領導小組(以下簡稱縣普查領導小組)負責普查的組織和實施工作。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縣環保局,由相關單位抽調專人組成工業污染源組、農業污染源組、生活污染源組,集中辦公,統一指揮,縣普查辦的主要職責是:
1、貫徹執行全國污染源普查行政法規、落實全國第一次污染源普查辦公室的相關文件精神;
2、組織擬訂全縣污染源普查方案,經秭歸縣污染源普查領導小組審定后印發實施;
3、制訂和組織實施污染源普查各階段工作方案、實施細則、技術規定等;
4、組織開展污染源普查工作的宣傳報道和培訓;
5、對各鄉鎮、各企業污染源普查工作進行業務指導、督促檢查和驗收;
6、組織指導對污染源進行清查,正確填報普查表,完成數據錄入審核,建立污染源數據庫和污染源檔案;
7、擬定普查報告,并根據縣普查領導小組決定上報和普查數據。
普查中,在鄉鎮政府、社區居民委員會及村委會等單位臨時聘用部分普查員。
各鄉鎮人民政府要設立污染源普查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按照縣普查領導小組及普查辦的統一規定和要求,負責組織實施本地區的污染源普查工作。
重點產業活動單位應設立污染源普查機構,負責本產業活動單位污染源普查表的填報工作;其他各類法人單位應當指定相關人員負責本單位污染源普查表的填報;各相關單位應當積極推薦符合條件的人員經過培訓后擔任普查員。
(三)部門分工。
1、相關職能部門分工。
普查工作在秭歸縣普查領導小組統一領導下,加強部門分工協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參與編制和審議污染源普查方案及各階段工作方案,并按照部門職責分工,負責指導和督促檢查地方污染源普查工作,推動本系統參與污染源普查工作,協調落實相關事項,各職能部門分工如下:
縣環保局牽頭會同各有關部門開展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負責擬定全縣污染源普查方案和不同階段的工作方案,制訂有關技術規范,組織普查工作培訓,對普查數據進行匯總、分析和結果,組織普查工作的驗收,負責對工業源、生活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理設施普查的指導;
縣廣電局負責組織污染源普查的新聞宣傳工作,參與新聞會及有關宣傳活動;
縣發改局配合做好污染源普查成果的分析、應用;
縣經商局負責督促工商企業開展污染源普查工作,指導企業做好普查表的填報;
縣公安局負責提供各類機動車數量等基本信息,配合做好機動車排氣污染的普查及相關普查成果的分析、應用;
縣財政局負責普查經費預算審核、安排和資金撥付,并監督經費使用;
縣建設局參與生活源普查,會同縣環保局負責城鎮污水處理廠和垃圾處理廠(場)普查;
縣衛生局負責督促指導醫療衛生機構開展污染源普查;
縣農業局牽頭負責農業源的普查;
縣工商局負責提供企業的基本登記信息及企業名單的核對工作;
縣統計局參與普查總體方案設計,協同縣環保局做好數據統計和分析工作;
其他成員單位按各自職責協調配合此次普查工作。
2、普查監測任務分工。
(1)工業源、生活源及集中式污染治理設施由縣環保局組織實施;
(2)農業源由縣農業局組織協調落實;
(3)新建項目以驗收監測報告作為普查依據。
(四)培訓工作。
縣普查辦負責全縣普查指導員及普查員的培訓。
培訓內容主要是:污染源普查方案的內容、范圍和主要污染物,普查技術路線,普查方法,各類普查表格的填報方法,指標解釋,普查數據錄入軟件的使用,數據庫的管理和普查工作中應注意的問題等。
普查員要求:所有普查工作人員均需經過培訓,并獲得普查員證后方可開展普查工作。
(五)質量保證。
縣普查辦依據上級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制定的普查數據質量控制文件,確定普查工作評價的標準,指導全縣普查質量控制工作。
縣、鄉兩級污染源普查機構應當根據國家的統一規定,建立污染源普查數據質量控制責任制,設立專門的質量控制崗位,并對污染源普查實施中的每個環節實行質量控制和檢查驗收。
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統一組織污染源普查數據的質量核查工作,在各主要環節,按一定比例抽樣,抽查結果作為評估各鄉鎮及企業污染源普查數據質量的依據。普查數據質量達不到規定要求的、普查表格填寫不規范的均須再次調查或監測核實后重新填寫上報。
(六)宣傳動員。
各級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要按照國家、省關于污染源普查工作的要求,深入開展污染源普查的宣傳工作,要根據普查不同階段宣傳的重點,加強領導,明確責任,精心策劃,落實經費,采取生動活潑的形式,確保宣傳效果。要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網絡等各種媒體,組織開展有影響力的宣傳活動,廣泛深入地宣傳污染源普查的重要意義和有關要求,為污染源普查順利實施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把宣傳動員工作貫徹污染源普查工作的始終。廣泛動員和組織社會各界力量積極參與并認真做好污染源普查工作。
五、普查經費
本次污染源普查所需經費列入本級年度財政預算,按時撥付,確保到位。
縣財政安排經費主要用于:普查方案制訂,組織動員、培訓,入戶調查與現場監測,設備購置,數據錄入、校核、加工、檢查驗收、總結、表彰等。
縣普查辦根據普查工作方案編制普查總體經費預算和分年度經費使用計劃,經縣財政部門審核后,作為污染源普查專項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列入部門預算,分年度按時撥付。
六、普查資料的填報和管理
關鍵詞:漿料;綠色環保;發展
中圖分類號:TS 103.846 文獻標志碼:A
An Approach to th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friendly Textile Sizes
Abstract: Due to high costs of existing textile sizes in China, developing high-performance sizes with lower prices has become a trend. The paper introduced the progress in the research of grafted starch size, protein size, new sizes and modification of PVA at home and abroad, the development of size recovery and the problems often confronted with when using some common sizes.
Key words: size; environment-friendly; development
隨著我國紗線逐步向高支化和高密化的方向發展,對漿料的需求越來越大。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2年1—11月,我國規模以上企業紗線總產量3 002萬t,織物累計產量為591.1億m,其中大部分織物都需要進行漿紗上漿。據統計,我國目前使用的三大類漿料中,其中70%是變性淀粉,20%是PVA,10%是丙烯酸類及其他漿料。經過上漿的紗線必須退漿才可以進行染色,不然會影響染色效果。目前在生產中一般采用堿退漿、雙氧水退漿及酶退漿等。堿和雙氧水退漿的成本較低,操作簡單,生產中便于控制;酶退漿成本較高,不容易控制活性,所以大部分企業采用最為傳統的堿和雙氧水退漿,這種退漿工藝的缺點是路線長、堿耗大、能耗高,且污水處理負擔重。
PVA漿料是一種難以生物降解的漿料,平均每年將近消耗約17萬t的PVA。據報道,美國環境保護署(EPA)認為退漿處理是印染行業排放廢水污染物的最大來源之一,其中廢水的BOD負荷達到50%。前處理廢水COD值約占印染行業COD排放總量的60%,每年約為20.36萬t,其中50%是由PVA漿料造成的。
十二五期間,國家一直提倡節能減排、清潔生產,隨著新規定的推出、門坎的增高,紡織印染行業也迅速向綠色環保路線轉型。對達不到標準的企業給予關門停產的決定,無疑給我國的紡織印染企業帶來了巨大的打擊。因此,開發新型綠色環保型漿料是一種新的出路。
1 綠色環保型漿料的研究探討
自我國加入WTO后,歐盟國家要求所用紡織漿料在標準條件下14天內全部降解,而高聚合度PVA全部降解需 3年之久。對此國家環保總局在2001年的《印染行業廢水污染防治技術政策》通知中也明確提出:提倡采用易降解的漿料,限制或不用PVA難降解的漿料。由于我國長期以來使用PVA和淀粉,我國的紡織品出口受到影響。國內外提倡“少用、不用PVA的口號”越來越響,甚至有些歐美國家已經禁止使用PVA,因此部分取代以及完全取代PVA的研究越來越多。
1.1 變性淀粉
淀粉自身具有優良的粘附性、成膜性、溶解性以及取材方便、價格低廉等優勢,但淀粉形成的漿膜硬而脆,不易于單獨上漿,一般都是與PVA復配使用。然而針對PVA對環境造成危害,許多研究學者開始對淀粉進行物理和化學的改性,以滿足上漿時優良的粘附性和耐磨性能。變性淀粉的發展時間較長,從第一代酸解、氧化、糊精淀粉等發展到第二代醚化、酯化、交聯、陽子化淀粉,再到第三代醋酸酯、接枝、尿素淀粉。現在使用最普遍的是第三代變性淀粉。對于第一代和第二代變性淀粉,其因為在淀粉大分子鏈上引入具有一定聚合度的高分子化合物,同時通過高分子設計方法,不但保持了淀粉原有的親水性,而且也對合成纖維具有良好的粘附性,從而可以單獨使用在合成纖維的上漿工序中,不僅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同時節約了上漿的成本。
近年來我國13 tex 65/35滌棉混紡經紗上漿時不能完全取代PVA,一般只能取代70%PVA,對于這種紗線,張斌等致力于研究完全取代PVA的漿料,他的研究思路是是加入一些丙烯酸類單體,對淀粉進行接枝共聚,最后經過大量的實驗,得出在實驗室中能夠全部替代PVA進行經紗上漿。
1.2 丙烯酸類
丙烯酸類漿料的吸濕再粘性比較嚴重,因此一直作為紡織用漿料的輔助漿料。但是丙烯酸類漿料水溶性較好,對親水性纖維有良好的吸附性,易于退漿,價格比PVA便宜。在國外使用的丙烯酸類漿料與PVA漿料的使用量相近,但是在國內丙烯酸類漿料占全部漿料的10%左右。因此很多人研究使用單純的丙烯酸類漿料作為上漿的主要漿料,一般很多研究者利用各種丙烯酸類漿料的優點,通過二元、三元或者多元聚合的方法對其進行研究,采用的方法主要為乳液聚合和溶液聚合兩種。
我國學者熊結剛通過分析丙烯酸類各種漿料的分子、離子、極性基團以及玻璃化溫度等對單體進行選擇,最后采用丙烯酸、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甲酯和丙烯酸丁酯等 4種單體通過乳液聚合的方式進行合成,得到了合成的丙烯酸類漿料YX-A。并對合成的丙烯酸類漿料、國內外常用丙烯酸類漿料、PVA漿料進行單紗和片紗的性能測試與對比,證明該漿料克服了以往丙烯酸類漿料的缺點,并且上漿性能優于PVA漿料,可以取代PVA漿料用于滌棉織物經紗上漿。
1.3 新型材料
隨著納米技術研究以及應用于生產的成熟度,有部分學者考慮,把納米二氧化硅、納米二氧化鈦等無機粒子加入到淀粉、丙烯酸類漿料中,利用無機納米氧化物對淀粉、丙烯酸和棉纖維的相互作用,提高淀粉、丙烯酸類漿料對純棉纖維的粘附力和耐磨性,從而實現在純棉經紗上漿中完全取代PVA。
劉啟凱和祝志峰則在淀粉漿液中加入具有良好分散性的納米SiO2微粒子,經實驗表明,納米SiO2微粒對淀粉漿料的漿紗性能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使純棉漿紗的增強率提高,耐磨性能增強,毛羽降低率提高。
1.4 天然漿料
膨潤土是1898年美國地質學家在美國懷俄明州福特本頓堡附近發現的一種黃綠色的黏土巖,吸水之后會發生膨脹。目前國內外許多研究學者對其進行研究,膨潤土作為最重要的非金屬礦物之一,資源豐富,價格低廉,具有無毒、無化學污染、強吸附、吸濕、膨脹、催化、等特性,被人們稱為萬能土。目前膨潤土在我國廢水處理領域研究較廣,有很少的學者在紡織領域對其研究。
近來我國研究學者王飛龍、楊曉娟等對蒙脫土進行改性研究,主要采用溶液插層法制備了淀粉基蒙脫土復合漿料,并對淀粉蒙脫土復合漿料的漿紗性能進行探討,測試了其漿液黏度、黏附性、漿膜的強伸性和耐磨性,并采用所制備出的淀粉蒙脫土復合漿料進行了上漿試驗。結果表明:淀粉蒙脫土復合漿料漿膜的斷裂伸長率和耐磨性較普通淀粉漿料有明顯改善,對滌棉經紗有較好的黏附性。并且研究學者認為通過蒙脫土的改性處理可改善淀粉的脆硬性,提高淀粉漿的上漿效果。
1.5 蛋白質漿料
在推行節能減排的同時,有些研究學者使用蛋白質材料進行改性,比如張尚勇等人以明膠為主體,接枝丙烯酰胺、丙烯酸甲酯、乙酸乙烯酯等進行乳液聚合,制得一種蛋白質漿料WG-1,運用于毛紗上漿。通過實驗得出,毛紗上漿后不僅提高了強力和耐磨性,而且降低了毛羽。劉玉森等人也利用明膠、丙烯酸和丙烯酸甲酯為單體進行乳液聚合,并且利用該漿料與明膠、PVA(50%) + XZW-1(20%)+TSB-1(30%)混合漿料做了漿膜性能測試和黏附性的對比。結果表明,接枝明膠漿膜的水溶性好于PVA混合漿料,斷裂強度要高于PVA混合漿料,斷裂伸長率略低于PVA混合漿料,但差距不大,對毛紗的黏附性能高于PVA混合漿料,所有性能均比明膠有明顯的改善,并且接枝明膠的吸濕率有了明顯的改進。由此可以得出,接枝明膠作為主漿料基本能滿足毛紗上漿的要求。從目前情況來看,大部分研究者是以改性淀粉為主體研究,也有一些人研究明膠和丙烯酸類聚合,不過只是用于毛紗上漿。
2 國內外綠色環保型上漿的新技術
最近幾年來,有一些研究學者打破傳統的模式,從上漿方式進行研究,采用無漿、無水上漿的方式。國外也從回收降解利用PVA的角度實現節能減排環保的生產。
2.1 預濕上漿
本德萍等采用預濕上漿的工藝,對紗線通過預濕上漿,漿紗的毛羽數量明顯減少,斷裂強力有所增強,耐磨性能大幅度提高,最顯著的特點就是節約漿料近30%,從紡織生產的成本上來講,降低了一定的加工成本。
2.2 冷上漿
Parekh與Haresh研究冷上漿,對其漿紗進行性能測試,結果表明適用于織造。又從退漿方法探討了優缺點,包括酸退漿和酶退漿。實驗表明,冷上漿比傳統上漿的加工成本有所降低,也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
2.3 無水上漿
美國科研人員研究無水上漿的新型工藝,采用氟化物為基本原料合成超臨界二氧化碳可溶漿料,配制用不同量氟聚合物和全氟鏈烷醇在熱熔體中或者二氧化碳溶液中混合。在滌棉經紗上漿實驗中,合成漿料上漿的紗線耐磨性超過普通淀粉/聚乙烯醇類漿料的 3 倍。
2.4 無漿織造
近年來天然紡織集團研究無漿織造,不僅避免了上漿的高成本,而且在后整理過程中,可以完全避免燒毛、退漿、絲光工序。這樣不但減小了設備、助劑的投入,同時與傳統上漿面料相比,免上漿面料整理后的手感更柔軟、更富有彈性。天然紡織集團通過不斷的研究,目前經過特殊處理工藝的免上漿全棉紗線增強率在10% ~ 20%左右,減伸率在15%左右,織造效率達90%,坯布平均下機一等品率約在95%左右,免漿料面料較傳統上漿面料在色牢度、斷裂強力、撕破強力、抗起毛起球性能方面表現更好,易清潔,具有抗舊功能,在多次洗滌后仍能保持原有的穿著效果,且持久不易變形。然而這種技術只是定位于高檔梭織面料,價格較高。
2.5 回收降解PVA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美國、德國以及日本等國研究應用超濾技術回收PVA漿料。隨著先進過濾技術的發展,對PVA進行回收再利用的大膽想法不僅已實現,而且這種技術還可用于羧甲基纖維素(CMC)、聚丙烯酸酯漿料的回收和再利用。這類技術主要包括 3 個步驟:漿料的分離;對含漿料液體進行處理;在上漿中使用再生漿料。德國研究學者利用生物降解法,即通過對污泥、沉淀物吸附的生物消除法和再循環/超濾法,從退漿廢水中去除各種紡織漿料,探討了淀粉、CMC、PVA和聚丙烯酸酯等各種紡織漿料的去除特性,介紹了用超濾法循環利用聚丙烯酸酯漿料的有關資料。德國的Ianger、Joerg也分析了聚乙烯醇漿料回收循環利用的現狀。美國在實際生產中已用超濾法回收退漿廢液中的PVA,但由于該技術設備投資大,目前還沒有大范圍推廣。
3 綠色環保型漿料存在的問題
(1)低溫工藝,降低能耗
“十二五”期間我國新規定的推出,加速了節能減排、清潔生產的速度,因此紡織行業面臨著巨大的挑戰。為了達到淀粉類漿料的穩定粘度,需要在90 ~ 100 ℃下糊化0.5 ~2 h,浪費了大量的能源。因此開發低溫類漿料也是現在需要解決的問題。我國研究低溫型漿料的學者并不多,一般都是研究變性淀粉類、丙烯酸類漿料,但是這類漿料和淀粉漿料糊化的溫度和時間相類似。
(2)降低成本,持續發展
聚丙烯酸類漿料因處于實驗研究階段,雖然價格比PVA低,但僅僅是用作輔助漿料。新型漿料成本較高,也不適于工廠大生產,所以可行性較低。目前國外有些學者使用價格低廉的大豆蛋白、小麥蛋白以及羽毛蛋白對紗線上漿進行研究,國內研究使用價格低廉的膨潤土作為上漿劑,但由于這些研究在紡織行業僅處于初始研究階段,還不可大規模推廣。因此研究價格較低、性能優良的漿料已經成為目前的熱潮。
參考文獻
[1] 羅建紅,蔣寧英.現代紡織漿料的應用與發展[J]. 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2):27-30.
[2] 張斌,周永元.漿紗污染與環境保護[J].棉紡織技術,2003(7):17-20.
[3] Sawhney A P S,Sachinvala N D,Calamari T A, et al. Applied technology-approaches for reducing or eliminating warp sizing in weaving: an interim report The feasibility of high speed size-free weaving was studied. [J]. AATCC Review, 2005, 5(9): 23-26.
[4] 張遲,于少明,高香蘭.國內外綠色紡織漿料研究進展[J].紡織科技進展,2007(6):15-16.
[5] 潘末可.紡織企業環保漿料推廣使用的緊迫性[J].科技視界,2013(7):132.
[6] 張斌,周永元.替代PVA的接枝變性淀粉漿料的研究[J].東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6):86-89.
[7] 熊結剛.用于滌棉經紗上漿的新型丙烯酸類漿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上海:東華大學,2005.
[8] 劉啟凱,祝志峰.納米SiO2/淀粉漿料共混物上漿性能的研究[J].安徽工程科技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1):71-74.
[9] 崔雪奇,呂憲俊,周國華,等.膨潤土的性能及其應用[J].中國非金屬礦業導刊,2005(5):17,40-41.
[10] 武海良,楊明科,沈艷琴,等.紡織漿料的開發與環境保護[J].棉紡織技術,2001,29(8):13-14.
[11] 張志奮,朱蘇康,李蘭經紗蒙脫土混合漿的漿膜力學性能[J].東華大學學報,2009(6):3.
[12] 王飛龍,楊曉娟,萬明.淀粉蒙脫土復合漿料的制備及性能測試[J].棉紡織技術,2013(2):9-12.
[13] 張尚勇,唐翠珍,劉宏,等.合成蛋白質漿料的上漿工藝研究[J].上海紡織科技,2003,31(1):26-29.
[14] 劉玉森,陳莉,王紹斌,等.明膠與丙烯酸、丙烯酸甲酯接枝漿料的制備[J].上海紡織科技,2006,34(6):12-18.
[15] Mostafa,K M Synthesis of poly(acrylamide)-starch and hydrolyzed starch graft copolymers as a size base material for cotton textiles[J]. Polymer Degradation and Stability, 1997, 55(2):125-130.
[16] Meshram M W,Patiala V V,Mhaske S T, et al. Graft copolymers of starch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extiles[J].Carbohydrate Polymers, 2009, 75( 1):71-78.
[17] Yiqi Yang,Narendra Reddy.Potential of using plant proteins and chicken feathers[J].Cellulose, 2013(20):2163–2174.
[18] Lihong Chen, Narendra Reddy,Yiqi Yang.Potential of using plan soy proteins as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sizing agents [J].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2013(20):6085-6095.
[19] Yukanmi Hiroshi, Honda Takuya.Sizing of Fiber[P].日本專利:JP11 293 565,1999-10-26.
[20] 本德萍,郭曉玲.預濕上漿原理及其對漿紗效果的影響[J].棉紡織技術,2005,33(1):51-53.
[21] Haresh B Parekh, Innovation in sizing-starch free cold sizing[J] Journal of the Textile Association [serial on the Internet], 2012, 72(6):400-401.
[22] 許錫環.無水上漿、退漿和染色[J].江蘇絲綢,2008(5):47-48.
[23] 王翔.2013新材料&生態面料成果在京無漿料面料引人矚目[J].江蘇紡織,2012(4):27.
[24] Joerg L.State of recycling of poly(Vinyl Alcohol)sizing agents[J]. Melli and Textilber,1994,75(10):804-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