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護理母嬰的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目標教學法;護理教學查房
護理教學查房的主要內容是講解、分析討論和總結歸納實習護士在護理臨床上遇到的很多實際問題并為這些問題提供可靠的解決方法,結合書本知識聯系實際生活,讓學生切實運用臨床護理知識,徹底掌握臨床護理知識,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實際工作能力[1]。護理教學查房是對各級護士的長期培訓與繼續教學,查房方式多樣化,查房對象既可是危重病人也可是疑難病例,以及急癥病人的急診處理等,都屬于查房的范圍內。現階段都是運用目標教學法來進行護理教學,目標教學是一種以教學目的為核心和主線實施的課堂教學的教學方法。教師以教學目的為方向,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以教學目標為主開展一系列相關的教學活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學習的積極主動性[2]。本文結合目標教學法在護理教學查房中的應用作出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基本資料
隨機選取50例實習的護理學生作為此次研究的調查對象,其中觀察組25例,對照組25例,觀察組中男5例,女20例,年齡為17-23歲,平均年齡為(20.5±3.3)歲;對照組中男3例,女22例,年齡為18-20歲,平均年齡為(20.3±2.9)歲。
1.2方法
觀察組實行目標教學法:在查房前將查房的主要內容了解明確,并且通知各個查房的護理人員和實習生,全體查房的護理實習人員共同參與查房患者的病史以及文獻查閱等,共同制定查房計劃。查房的主要內容包括跟患者病癥有關的醫學知識、主要病癥特征和治療方法以及護理問題。護生依據疾病的主要臨床表現提出護理措施、護理診斷等方面的問題,由帶教老師回答護生提出的問題。護理實習人員需要根據患者疾病的臨床表現提出護理措施、護理診斷方法等問題,教師也需要在護理中對學生提出在實際護理中容易被忽略的問題,然后由參與查房的全體護理人員共同討論,提出答案,進一步的將相關書本護理知識進行理解掌握,教師可根據護理知識進行廣度或是深度的指導,為護理實習生的研究做出引導,對學生正確的觀點予以肯定,錯誤的觀點加以糾正,同時可以對學生擴展一下護理技術操作。教師對護理物品準備、操作過程及操作注意內容等各方面進行逐一的講解,對操作過程中的關鍵步驟進行強調。教師操作完畢以后隨機選擇一名學生單獨操作,將學生操作過程中的不規范或者錯誤動作進行糾正及指導。對照組學生實行傳統的教學方法。
1.3結果評定標準
結果可分為三種療效判定:滿意為學生的考核成績為優;較滿意為學生的考核成績為良;不滿意為為學生的考核成績為差。同時調查學生對此種教學方法的滿意度,考核成績及滿意度越高,說明教學方法越好。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表示,采用t檢驗,P
2 結果
通過對兩組學生的考核成績對比,結果發現,觀察組滿意15例,滿意率為60%,較滿意為9例,較滿意率為36%,不滿意為1例,不滿意率4%;對照組滿意10例,滿意為40%,較滿意為8 例,較滿意率為32%,不滿意為7例,不滿意率28%。如圖1.
3 討論
在護理查房中采用目標教學法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主動性,將臨床遇到的各種問題作為對學生的教學引導,結合書本知識為學生進行講解,讓學生更加徹底的掌握學習內容。相比傳統的教學方法,目標教學法更注重培養能力,鼓勵學生在實際操作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且通過群組討論的形式解決發現的問題,在解決問題中提高護理技能,增加護理知識,結合典型的臨床病例,進行可行性及有效性的評價。采用傳統教學查房模式的對照組與采用目標教學方法的觀察組學生相比,觀察組學生的技能考核成績更高,同時對教學方法的滿意率高,由此可見,目標教學法在護理教學查房中是一種較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3]。
綜上,本文結合目標教學法在護理教學查房中的應用作出分析。通過對兩組結果對比發現,觀察組滿意15例,滿意率為60%,較滿意為9例,較滿意率為36%,不滿意為1例,不滿意率4%;對照組滿意10例,滿意為40%,較滿意為8 例,較滿意率為32%,不滿意為7例,不滿意率28%。目標教學方法能為學生開展一個更廣闊的學習空間,可以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來完成教學目標規定的學習任務,在較短的時間內讓學生學到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參考文獻】
[1]林蔚.在護理教學查房中應用目標教學法模式探討[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5,13(5):120-121.
【關鍵詞】優質護理;母嬰同室;應用
隨著優質護理服務的不斷深化,臨床護理服務模式也在不斷轉變。母嬰床旁護理是在母嬰同室內為分娩后的產婦及新生兒提供個性化的臨床支持和服務,包括新生兒沐浴、游泳、撫觸、臍帶護理和臀部護理,新生兒注射及母嬰健康宣教等。母嬰床旁護理的實施最大限度地滿足了產婦、新生兒和家庭的需求;減少了年輕人初為父母的不安和焦慮;減少了產婦產后抑郁癥的發生;降低了產科因母嬰分離核對的出錯率;融洽了護患關系。母嬰床旁護理是實現產科優質護理服務的核心內容。我科利用母嬰床旁護理新生兒及產婦,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1月―2015年1月我院住院分娩產婦3000余例,平均年齡29.5歲,平均孕周為39.6周;自然分娩 2320例,剖宮產680例;
1.2 實施方法
1.2.1 應具備的條件
①護士具備熟練的業務素質、專業操作技能,有較強的敬業精神及人際溝通能力。②環境:病室每天通風2次,每次15 min~30 min,溫度26℃~28℃,濕度50%~60%。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③管理:減少陪護探視人數,配備足夠數量的護士;
1.2.2 健康宣教
①講解母乳喂養的好處,早接觸、早吸吮及按需哺乳的重要性,指導母親正確的哺乳及新生兒含接姿勢,教會產婦如何保持乳汁充足。②現場指導并給產婦及家屬示范新生兒沐浴、撫觸、臍帶護理、臀部護理的方法,邊做邊講解,鼓勵家人動手參與;講解新生兒喂養、新生兒黃疸等方面的基本知識,使家人更加科學地育兒。③出院前進行出院指導,包括產后避孕指導、產褥期相關護理、出院后飲食、新生兒預防接種及家庭回訪等指導。發放宣教的文字資料,如怎樣開具出生證明、母嬰分離時如何喂養等。
2 實施效果
通過母嬰床旁護理,責任護士對產婦身心需求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使責任護士更加深入細致地觀察新生兒的一般情況,有針對性地制訂并實施護理措施。在與產婦的溝通交流中需要大量的專業知識,母嬰床旁護理的開展督促護士更加主動、自覺地學習專科理論知識和護理操作技能,更加注重知識的積累和更新,可以形成良好的學習氣氛[1]。
3 討論
3.1 母嬰床旁護理提高了對優質護理服務的認識及整體護理質量
母嬰床旁護理變被動護理為主動護理,要求責任護士對產婦各方面有完整的了解和觀察,改變了以往“以疾病為中心”的護理,責任護士增強了“以人為本”的整體護理理念,責任護士提高了實施優質護理的能力。
3.2 母嬰床旁護理提高了護士的專科理論和技術操作水平
在母嬰床旁護理整個實施過程中,產婦及家屬要求護士對產科相關知識了解全面,專業操作技術熟練。為了勝任此項工作,護士只有不斷充實自我,才能贏得產婦及家屬的信任和肯定。
3.3 母嬰床旁護理提高了護理滿意度,融洽了護患關系
通過母嬰床旁護理,產婦近距離、無間隙地感受到責任護士對母嬰的重視和愛護,使她們產生安全感和信賴感。同時,產科相關知識教育與家人共同參與的過程,促進了產婦對護理工作的理解和配合,融洽了護患關系。
3.4 實施母嬰床旁護理,保證了醫療護理安全
實施母嬰床旁護理,減少了差錯事故,提高了產婦的滿意度,減少了醫療糾紛,從而保證了醫療護理安全。母嬰床旁護理是一種新的發展趨勢,是推動產科護理新模式實施的重要方法,是回歸自然的家庭溫馨護理,也是現代產科護理新模式的核心內容。
通過母嬰床旁護理,使產婦及家屬對疾病知識及基本的新生兒護理知識有一定了解,增加了產婦與責任護士之間的溝通與交流的機會,有利于產婦的身心健康。通過臨床調查,產婦對床旁護理感到滿意,最大限度地實現以家庭為中心式護理服務,滿足產婦、新生兒和家庭的需求,提供個性化的臨床支持和服務。
隨著近年來我國臨床醫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醫療體系的逐步完善,提高患者臨床醫療和護理服務的質量也逐漸成為了臨床醫師和護理人員關注的焦點。產科新生兒出生后,雖然與產婦處于同一病房,但是,因為產婦及其家屬自身的臨床護理技術能力較差,因而常容易出現新生兒喂養和自我管理方面的失誤。母嬰床旁護理模式是一種新型的臨床護理服務模式,其主要目標在于為產婦和新生兒提供更加優質的護理服務,從而提高新生兒和產婦的身心健康水平。本次醫學研究就對母嬰床旁護理模式在產科優質護理服務中的臨床應用價值進行了分析,現將本次臨床研究結果進行如下報道。
1 資料和方法
1.1 臨床資料
本次醫學研究以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之間收治的60例產婦為觀察對象,產婦年齡范圍在22歲至34歲之間,平均(28.4±4.3)歲,孕周在39周至42周之間,平均(40.5±2.1)周。通過隨機分組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30例,且兩組觀察對象基本臨床資料對比無明顯的統計學差異(P>0.05)。
1.2 方法
對照組產婦接受基礎的臨床護理服務,實驗組產婦接受母嬰床旁護理,具體措施:第一,新生兒的床旁護理。主要包括新生兒臀部護理、臍帶護理,以及新生兒撫觸、新生兒注射、新生兒沐浴等護理措施,向產婦及其家屬說明新生兒床旁護理的注意事項,以及所需掌握的護理技能,從而提高母嬰護理服務的有效性、安全性和持續性。第二,健康教育。首先,向產婦說明按需哺乳、早吸吮和早接觸的重要意義,使其認識到母乳喂養的重要作用,向其說明適當的嬰兒含接姿勢和哺乳有助于產婦乳汁的分泌;其次,為產婦和家屬提供新生兒臀部護理、臍帶護理、撫觸和沐浴方面的現場指導,適當加入產婦和家屬的互動,指導其掌握新生兒黃疸、新生兒喂養等方面的技能和知識;最后,產婦和新生兒出院前,通過發放資料等方式,為其提供回訪、衛生、出院后飲食、產褥期相關護理及避孕等方面的指導[1]。第三,所需條件。一是護理設施,即一次性用品、新生兒洗浴用品、浴盆、母嬰護理車等;二是護理管理,即護理人員數量的配置以及減少陪探侍人數;三是醫療環境,即病房濕度控制在50%左右,溫度控制在27℃左右,每天通風20min;四是護理人員專業操作技能和業務素質的增強,強化護理人員的溝通能力和敬業精神[2]。
1.3 觀察指標
對比分析兩組觀察對象臨床護理后,護理滿意度、母嬰護理知識掌握程度以及護理技術水平及格率。本次醫學研究使用本院自制的調查問卷,共涉及50道問題,每題2分,滿分為100分,所有觀察對象均與出院前接受調查研究,及格分數為60分。由三名專業的護理人員,對觀察對象的沐浴、喂奶等護理技術進行評定分析,正確則得分,錯誤則不得分。同時,對兩組觀察對象的臨床護理滿意度進行對比分析,共包括滿意、一般和不滿意三個等級[3]。
1.4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17.0軟件對本次醫學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使用(x±s)表示計量資料,使用單因素方差分析法對數據進行比較分析,使用X2檢驗方法對計數資料進行統計學分析,若P
2 結果
2.1 護理滿意度
實驗組觀察對象臨床護理總滿意度為為100%,對照組觀察對象臨床護理總滿意度為90%,兩組觀察對象臨床護理滿意度對比具有明顯的統計學差異(P
表1 兩組觀察對象臨床護理滿意度對比分析[n/%]
2.2 觀察指標
實驗組30例觀察對象中,護理技術水平及格率為90%(27/30),母嬰知識及格率為90%(27/30);對照組30例觀察對象中,護理技術水平及格率為60%(18/30),母嬰知識及格率為50%(15/30)。兩組觀察對象護理技術水平及格率和母嬰知識及格率對比具有明顯的統計學差異(P
3 討論
母嬰床旁護理模式是一種新型的新生兒臨床護理方法,利用一系列的現場護理培訓和示范,提高產婦及家屬的臨床護理技能,使其掌握基本且正確的新生兒護理方法和知識,從而鞏固臨床護理效果,實現科學化的新生兒護理管理[5]。母嬰床旁護理模式的實施,需要在產婦及其家屬的直視下進行,通過適當、文明的溝通方法和言辭,為產婦及其家屬留下積極正面的印象,從而獲得其理解與信任,切實踐行“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服務原則,實現母嬰床旁護理模式內涵的逐步拓展和深化。另一方面,母嬰床旁護理模式的應用,能夠有效拉近產婦與護理人員之間的距離,從而有效提高產婦及其家屬的護理滿意度[6]。
參考文獻:
[1] 鄧文娟,肖艷蘭,黃河清,等.母嬰床旁護理對產婦及家屬遵醫行為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0,16( 3) :22-23.
[2]陳麗菊. 母嬰床旁護理模式在產科護理中的應用體會[J].藥物與人,2014,27(8):206-207.
[3] 萬賓.母嬰床旁護理在產科優質護理服務中的應用[J].全科護理,2012,10(6):515-516.
[4] 張菲菲,崔改英,趙揚,賀秀芳.母嬰床旁護理模式在產科的實施效果觀察[J].白求恩軍醫學院學報,2012,1(2):157-158.
關鍵詞:母嬰床旁護理;優質護理;體會
隨著醫學服務模式的不斷轉變,發展中的產科護理也以健康為導向,積極探索新的護理模式。母嬰床旁護理是指在圍產期母嬰同室保健范疇內,新生兒的所有護理均在產婦床旁護理,持續地促進母親、嬰兒健康教育及實施,提供母親、嬰兒和整個家庭個性化的臨床支持和服務。作為一種新型的產科護理模式,母嬰床旁護理在臨床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受到了產婦及家屬的認可,從而融洽了護患關系,提高了科室服務滿意度[1]。2012年至今在我科開展該項護理技術,不僅得到了產婦和家屬的一致好評,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0月~2013年12月在我科分娩后母嬰同室的產婦400例。年齡在18~40歲,孕周為37~41w,其中初產婦220例,經產婦 180例隨機分為兩組進行比較分析。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的護理方法對產婦及嬰兒進行護理。觀察組采用母嬰床旁護理進行護理。
1.2.1常規護理 對產婦及家屬做健康宣教,抱嬰兒到沐浴室沐浴、預防接種。
1.2.2母嬰床旁護理
1.2.2.1床旁宣教 對產婦在床旁進行一對一的健康教育,內容包括產后注意事項、飲食指導、衛生指導、母乳喂養相關知識指導(母乳喂養的好處、早開奶、按需哺乳等),教會產婦正確的喂奶、含接姿勢;發現凹陷者,及時示范并教會產婦及家屬護理凹陷的方法;發現腫脹者,教會產婦及家屬正確護理及擠奶手法,以及產褥期常見癥狀的處理等;認真做好階段性的健康教育。
1.2.2.2床旁沐浴 在床旁對新生兒進行沐浴護理,應使用盆浴,一人一盆,有效的預防交叉感染;準備好用物,一邊操作、一邊講解,操作沐浴同時,以互動形式,鼓勵產婦和家屬積極參與并提出問題,盡量詳細講解沐浴的步驟和要點,臍部和臀部的護理要點,穿衣、更換尿布、包裹嬰兒的技巧;以便產婦和家屬更好地學會護理嬰兒及掌握相關知識。
1.2.2.3健康教育更直接、更有效 強調臍帶護理的重要性和方法,消除產婦和家屬的顧慮,避免出院后臍帶感染;同時還要強調嬰兒皮膚的重要性和觀察方法,以便及時發現問題。教會產婦母乳喂養的方法、含接技巧、擠奶手法。做好新生兒疾病篩查、聽力篩查、預防接種的相關知識宣教及注意事項。
1.2.2.4床旁撫觸 撫觸是通過雙手對嬰兒最大的神經器官皮膚進行有部位、有節奏、有規律、有一定力度的撫摸。目前已被公認為有助于嬰兒體格發育、情商和智商發育的新型護理技術,并廣泛在有一定規模的醫院開展。針對產婦及家屬文化層次、風俗、習性不同以及意愿,可教會她們做新生兒撫觸。
2 結果
經過護理后對照組200例產婦,擔憂170例,占 85 %,健康教育知識及新生兒護理技能掌握76例,占 38 %,滿意60例,占30%。觀察組產婦擔憂50例,占25 %,健康教育知識及新生兒護理技能掌握160例,占90 %,滿意190例,占95 %。
3 討論
在護理部的大力支持下,婦產科病房為配合“爭創優質護理示范病房”建設,促進此項工作順利安全的開展,采用了產科護理的專科特色和人性化服務模式--母嬰床旁護理服務。“以家庭為中心產科護理”是目前人性化服務向產科護理提出的新服務理念,也是產科護理發展的趨勢。
3.1調整工作模式,實行護士分層管理,加強協作能力。護理工作的性質決定了護理工作的連續性和協調性;根據科室具體情況把護理人員分為兩個護理責任小組,合理安排:結合性格互補、能力互補、交流技巧互補、新老搭配等原則組成護理小組,采取小組合作,床位分管固定的方法;每組設組長1名,負責病區1/2患者的管理,由護理組長負責,責任分工細化,目標明確。實行分組包干、分床到護、責任到人、相互協作的方法,既分工明確又相互合作,實行責任護士全面落實所管患者的質量措施、病情觀察、特殊檢查、基礎護理、生活護理、心理護理、健康教育等工作,對患者實施連續全程的優質護理服務。
3.2合理分配上班人員及各班工作量,實行彈性排班原則。根據科室情況,合理按排人員上班及分配工作量,遇晚夜班人員少而繁忙時,設置二線班,隨時調動協助晚夜班,以減輕晚夜班護士工作壓力,防止因繁忙而服務不到位引起醫療糾紛,確保優質護理的有效落實。
3.3開展不同途徑的健康教育,滿足產婦的要求。在床旁護理中進行健康教育,更直接和有效,使產婦及家屬在切實感受到被關懷和理解時,才會有一種被尊重的滿足感,取得產婦及家屬的信任,積極主動配合治療和護理,促進護患關系和諧,提高患者滿意度,也是我們護理工作的重點之一,護理人員應及時與患者和家屬溝通交流,把健康教育貫穿于產婦住院的全過程;加上我科開展優質護理后,拓展了母嬰管理、產婦早期康復等專科護理工作,提供到位的全方位護理,促進產婦的康復。同時對產婦及家屬定期召開公休座談會,認真傾聽他們的合理建議并采納。
3.4母嬰床旁護理模式,要求對母嬰更加嚴格護理程序,床旁進行一對一操作,減少醫療差錯和產科護理缺陷的發生。床旁護理不僅重視知識的教育,還強調各項護理技能的掌握,能滿足產婦、嬰兒、家庭的需求。通過母嬰床旁護理,提高了新生兒護理質量;產婦及家屬的積極參與,促進產婦早期下床活動,有利于產后的康復及惡露的排出。產婦及家屬對護理人員的信任度提高,對護理的滿意度提高,也使護理人員的自律性提高,護士自覺學習相關專業知識和護理技能自覺性提高,理論和技術水平不斷提高,護理技能更加嫻熟、規范,從而提高了護理質量。
3.5以往的傳統方法,都是由護士將嬰兒抱到新生兒沐浴間進行集中護理(沐浴、預防接種、撫觸等),這個過程不免讓許多家長但憂:離開父母視線,寶寶能否得到精心的護理,會不會在集中護理中將寶寶抱錯?會不會發生交叉感染?等等諸多問題,而母嬰床旁護理是在產婦和家屬視線內的一對一護理服務,減少了差錯率的發生。這種護理模式滿足了產婦及家屬的需求,解決了許多家長的困惑,實現了以人為本,體現人性情感關懷,關心患者,尊重患者,以患者的利益和需求為中心,建立融洽的護患關系;讓床旁護理宣教貫穿于整個護理過程。
3.6開展產科延伸服務,并做到出院隨訪的健康教育工作,為患者提供人性化優質護理服務。每位產婦出院時進行詳細的出院宣教,并開放熱線電話,出院7~14d內進行回訪,詢問其哺乳、傷口、新生兒喂養、黃疸、臍帶脫落等情況,確保患者隨訪觀察及特殊患者的跟蹤觀察。出院時發放問卷調查表,及時聽取產婦及家屬意見,了解評價效果,改進服務流程,提升優質護理服務和專科護理質量的內涵,為她們提供更好的護理服務;使她們感受到醫護工作者的愛心和責任心,進一步和諧醫患關系,達到患者滿意、社會滿意、政府滿意。
目的:探討母嬰床旁護理模式在產科護理應用中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本院分娩的100例產婦,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觀察組采用母嬰床旁護理模式,對照組采用傳統護理模式,比較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母乳喂養率等情況。結果:觀察組護理滿意率(92%)、母乳喂養率(90%)及新生兒護理技能的掌握率(94%)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間比較(P
關鍵詞:產科護理;母嬰床旁護理模式;應用體會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8-0206-01
母嬰床旁護理是指本著“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改進常規服務流程,進行產后床旁護理,達到促進母嬰健康的目的[1]。母嬰床旁護理模式是現代產科護理新模式的核心內容,滿足了產婦、嬰兒和家庭的需求,其個性化的服務越來越被產婦接受,也促進了現代產科護理模式的發展。本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對50例母嬰實施了床旁護理模式,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本院分娩的100例產婦,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其中,觀察組產婦最小年齡22歲,最大年齡35歲,平均年齡(26.5±2.3)歲;體重量60~74kg,平均(68±1.4)kg;孕周37~40周,平均(38.1±2.7)周。對照組產婦最小年齡21歲,最大年齡37歲,平均年齡(28.1±1.3)歲;體重量61~73kg,平均(68.3±1.9)kg;孕周38~41周,平均(38.3±1.8)周。全部產婦均為初產婦,無妊娠合并癥及其它疾病。兩組產婦的年齡、文化水平、產次、孕周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1.2.1 對照組(傳統護理模式組):
每天由護理人員在規定時間內接送新生兒到專用的沐浴室、治療室集中進行新生兒沐浴、預防接種、新生兒撫觸、聽力篩查、疾病篩查采血等操作。并集中對產婦進行哺乳及新生兒護理知識宣教。
1.2.2 觀察組(母嬰床旁護理模式組):
產婦入住母嬰同室病房,新生兒的全部治療和護理均在床旁進行。對產婦及家屬進行哺乳及新生兒護理技能一對一的宣教和示范演示,主要內容包括母乳喂養的優點與技巧,新生兒沐浴、臍部護理、撫觸護理、臀部護理、新生兒預防接種、產婦護理方法、產后營養、 產褥期常見癥狀處理等,并詳細介紹新生兒的保暖方法、輔食添加、吐奶打嗝護理、晚間哭鬧的護理[2]。操作演示時,讓產婦及家屬共同參與,并及時糾正其操作過程中的錯誤做法,并進行強化訓練。
1.3 觀察指標:
以自行設計的問卷調查表對所有產婦的護理滿意度、新生兒護理技能的掌握情況及母乳喂養率進行調查。
1.4 統計學分析:
所有數據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8.0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
2 結果
2.1 觀察組與對照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中,35例滿意,11例較滿意,4例不滿意,總滿意率為92%;對照組中,30例滿意,9例較滿意,11例不滿意,總滿意率為78%;
2.2 觀察組與對照組母乳喂養率比較:
觀察組母乳喂養45例(90%),對照組母乳喂養41例(占82%),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 兩組新生兒護理技能的掌握情況比較:
觀察組中,41例掌握,6例部分掌握,3例沒有掌握,總掌握率94%;對照組中,32例掌握,9例部分掌握,9例沒有掌握,總掌握率82%;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母嬰床旁護理模式是產科護理的一種新型模式,能滿足廣大產婦及新生兒的生理心理需求[3],是回歸自然的家庭溫馨護理,越來越被產婦及家屬接受。
3.1 母嬰床旁護理可提高護理滿意度:
母嬰床旁護理模式增強護理人員“以人為本”的意識,將被動護理變為主動護理,并要求護理人員全面掌握產婦及新生兒的各項情況。母嬰床旁護理在產婦及家屬的視線范圍內實施護理,尊重了產婦和家屬的知情權、監督權,也減少了差錯率,提高了對護理人員的信任度。母嬰床旁護理既滿足了新生兒的護理要求,也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產婦的心理需求,體現人性化服務特點,融洽了護患關系,護理滿意度明顯提高。
3.2 母嬰床旁護理提高了母乳喂養率及護理安全:
護理人員采取在床旁邊講授邊示范的方式,提高了產婦的學習興趣,使產婦能夠更容易學會和適應母乳喂養,提高了母乳喂養率。母嬰床旁護理,減少了因新生兒帶離護理的差錯事故,避免了醫患糾紛,保證了醫療護理的安全[4]。
3.3 母嬰床旁護理有利于產婦掌握健康教育知識和新生兒護理技能:
傳統護理模式中的健康教育宣講,通常是將健康教育內容直接、一次性的灌輸給產婦及家屬,沒有與實際操作相結合,產婦一般難以接受、理解,從而導致實際效果不佳。母嬰床旁護理模式在宣教健康教育知識的同時,還重視各項護理技能實際操作、現場演示[5],邊示范邊溝通,讓產婦及家屬共同參與,對操作過程中的錯誤做法及時糾正與指導,產婦能比較輕松地逐步掌握健康教育內容。
綜上所述,產科護理中母嬰床旁護理模式能夠顯著提高護理質量,增強產婦對新生兒護理技能的掌握,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孫海燕.母嬰床旁護理在初產婦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4,(4):41-42.
[2] 王婷婷,薛飛揚,萬玉梅.產科護理中母嬰床旁護理模式的應用體會[J].中國醫藥指南,2013,(35):267-268.
[3] 張菲菲,崔改英,趙揚,賀秀芳.母嬰床旁護理模式在產科的實施效果觀察[J].白求恩軍醫學院學報,2012,(2):157.
關鍵詞:HIV孕婦;母嬰阻斷;護理分析
兒童感染HIV母嬰垂直傳播是主要途徑,據估計全球每年大約有220萬婦女和60萬兒童感染HIV,其中90%的兒童是通過母嬰傳播途徑感染的[1],以往,HIV孕婦終止妊娠是首選,如今,母嬰阻斷成功率的提高及觀念改變使決定生產的HIV孕婦比例上升,母嬰阻斷護理也越來越受到關注。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10例孕婦均是在當地醫院、保健院孕檢中發現HIV初篩陽性,后由廣元市疾控中心確診,確診時間為孕后3月至足月產前不等,孕婦平均年齡23.12歲,25~28歲2例,22~24歲5例,18~21歲3例。城鎮居民4例,農村戶口6例,本市8例,外市2例。文化程度大專以上2例,中專2例,高中7例,初中1例。漢族9例,其他民族1例。
1.2婚姻狀況與孕產史 10例HIV陽性孕產婦中,初婚9例,未婚1例,第一胎9例,第二胎1例。孕周最小12w~42w。平均孕周25w,其中早孕12~27w7例占70% ,晚孕28~42w3例占30%。
1.3感染途徑 10例HIV孕婦中,有婚前性亂史5例,占50%,5例中配偶HIV陰性3例;吸毒1例,配偶HIV陽性;3例無不良嗜好,配偶有婚前性亂史,均為HIV陽性。
1.4母嬰阻斷情況 10例HIV陽性孕產婦中,3例終止妊娠,分別在12w、16w、20w,其余7例通過多次醫護人員及疾控人員的溝通交流,有強烈生產愿望,并愿采取母嬰阻斷措施,在本院抗逆轉錄病毒治療、剖宮產及人工喂養,接受了HIV母嬰阻斷。
2護理方法
2.1一般護理 根據HIV孕婦的特殊性,安排單人病房,專物專用,專人護理,做好生命體征的觀察記錄,完成日常的醫療工作。在具體護理過程中要有自我防護意識,落實"標準預防"措施,嚴格執行各項操作規范,防治職業暴露。對各種醫療廢物按要求妥善處理好。
2.2心理護理 在日常的科室學習中,應專門進行HIV患者的心理知識輔導培訓,讓大家都能掌握HIV患者的心理特點及輔導技巧。因HIV感染的特殊性,孕婦往往悲觀、害怕,缺乏信心,孕婦及家人可能會產生各種心理負擔,針對上述情況,我們進行專人一對一護理,可以讓患者盡快消除緊張感、增加信任感[2]。在專人護理過程中,①要真誠、和藹,從內心及外表均體現出關心無歧視,對其本人和家庭的心理負擔要表現出理解,充分告知其享有的隱私權、知情權、選擇權,也盡可能緩解其家庭心理壓力與矛盾。②體現護理人員的專業素養,認真傾聽孕婦及家人的想法與訴求,利用專業知識進行HIV感染及母嬰阻斷的健康教育,告知母嬰阻斷的目標以及母嬰阻斷措施方法,為她們提供全面的心理幫助,尊重孕婦及家人的選擇[3]。10例中,經過醫患溝通交流,3例終止妊娠,7例選擇生產,醫護人員都給予了充分理解,在心理上給予了安慰與支持,為進一步處置打下了良好基礎。
2.3特殊護理
2.3.1產前護理 在一般護理及心理護理的基礎上,根據醫生醫囑要求發放抗病毒藥物,同時要了解服用藥物后有無不良反應,及時向醫生反饋,協助醫生做好產前各種檢查和準備。
2.3.2產時護理 孕婦進入臨產狀態時,要把產婦安置在專門的隔離產房待產,專人護理,做好監護,勤聽胎心,根據情況實施剖宮產。手術時做好防護措施,避免職業暴露。
2.3.3新生兒護理 新生兒采取人工喂養,杜絕混合喂養,按時間段配制不同成份的奶粉,以后按期添加輔食,對產婦及家人給予人工喂養指導和幫助;對于因不具備人工喂養條件而選擇母乳喂養的感染產婦及其家人,要做好充分的咨詢,指導其堅持正確的純母乳喂養,喂養時間最好不超過6個月,同時積極創造條件,盡早改為人工喂養[4]。嬰兒應在出生后盡早(6~12h內)開始服用奈韋拉平(NVP)或齊多夫定(AZT),至出生后4~6w。滿1、3、6、9、12和18月齡時分別對其進行HIV抗體檢測。
3討論
目前,我國HIV正處于廣泛流行期,形勢十分嚴峻,由于不潔性生活、靜脈藥物的濫用等原因,育齡婦女HIV感染率也不斷增多.世界每年有250萬艾滋病感染婦女分娩,每天有2000名嬰兒受感染.如何護理HIV感染的孕婦,如何指導她們服藥進行母嬰阻斷以及在護理過程中如何進行職業防護已經成為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國家衛生計生委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9月30日,全國共報告現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約43.4萬例,艾滋病母嬰傳播率已由采取干預措施前的34.8%降至2012年底的7.1%。由此可見,HIV母嬰阻斷越來越被HIV孕婦及其家庭接受,對HIV母嬰阻斷的護理要求也越來越高。掌握母嬰阻斷的基本知識,根據不同時期采取不同的護理措施是母嬰阻斷護理的重要環節,尤其是HIV孕婦的心理護理、做好職業防護是護理關鍵[5]。對于HIV陽性及愛滋病發病期的產婦,我們要全方位進行干預,護理,讓其早日康復。通過一定的產前、產時、產后干預, 進行母嬰阻斷, 可大大降低新生兒艾滋病感染率。其中有針對性的母嬰阻斷護理, 在這一醫療干預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史佩炯,盧洪洲.HIV母嬰阻斷的研究進展[J].世界感染雜志2006,6 (2):169-17.
[2]張福杰,王健,王福生.國家免費艾滋病抗病毒藥物治療手冊[M].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81-82.
[3]李仙菊.艾滋病母嬰阻斷的護理體會[J]. 全科護理, 2009, 7(13): 1176-1177.
【摘要】目的:探索產科優質服務護理新模式與管理辦法。方法:對300對母嬰分別采取不同護理模式,比較其服務效果。結果:實施母嬰床旁護理模式后,產婦滿意度明顯上升,母乳喂養率得到進一步提高,產婦投訴和糾紛率顯著減少。結論:母嬰床旁護理適應現代產科優質服務護理新模式的轉變,不僅提高了產婦滿意度和母嬰護理質量,更促進了良好的醫患關系建立的現代產科高質量護理服務新模式。
【主題詞】 母嬰護理;產科優質服務護理
為了適應現代產科優質服務護理新模式的轉變,我科自2011年3月份以來,在產科母嬰同室中試行開展母嬰床旁護理,取得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婦產科2011年3月至2011年5月份共300對母嬰為對照組,其中剖宮產29例,順產271例;2011年6月份至2011年8月份300對母嬰為實驗組,其中剖宮產25例,順產275例。兩組對象在職業、文化、家庭、年齡、孕產次、孕周及分娩方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按原有護理常規將所有護理內容集中在治療室進行,產婦對新生兒護理過程無法知曉,對喂哺技巧也缺乏宣教和指導。實驗組將所有母嬰護理項目如新生兒沐浴、注射(含接種疫苗等)、血樣采集、撫觸、、換尿布等和宣教、指導母乳喂養技巧正確與否,也可以得到及時糾正和有效指導。
1.3 觀察指標 (1)產婦及其家屬對護理模式滿意度:包括滿意、一般、不滿意3種;(2)母乳喂養率情況:是指分娩后產婦用乳汁喂哺自己嬰兒(早接觸早吸吮的時間);(3)發生護理差錯和產婦投訴、糾紛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9.0軟件,對統計資料采用χ2檢驗。
【關鍵詞】母嬰同室;新生兒臨床護理;院內感染
近年來,對著醫療技術的突飛猛進,人們的健康意識一日增強,對護理有了更進一步的要求。新生兒的護理直接關系到患者的家庭幸福,一直是護理工作的重點[1]。母嬰同室的護理方式是讓產婦與新生兒24小時在一起,同室休養,可以顯著提高產婦對新生兒的喂養質量和護理效果,有利于增加母子間的情感,提高產婦對育兒的信心,有利于新生兒的健康成長。為總結臨床經驗,使母嬰同室的新生兒得到更好的護理,我院對200例分娩孕婦做出了對比研究,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間收入的200例分娩孕婦作為研究對象,在征得患者及其家屬同意后,將其隨機分為2組,觀察組對照組各100例分娩孕婦。所選的200例產婦均為初產產婦。對照組的100例產婦,年齡24~33歲,平均(25.5±3.2)歲,平均胎齡(39.9±1.5)周,陰道分娩44例,宮剖產56例,新生兒的平均體重(3.8±1.6)kg。觀察組的100例產婦,年齡23~35歲,平均(25.9±2.8)歲,平均胎齡(40.0±1.4)周,陰道分娩46例,宮剖產54例,新生兒的平均體重(4.0±1.4)kg。兩組產婦的平均年齡、胎齡、新生兒體重等情況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母嬰采取常規護理模式,即產婦及其家屬均不參與對新生兒的護理工作,所有護理工作皆有醫護工作人員完成。觀察組母嬰采取母嬰同室模式。入室第一天,護理人員教授分娩孕婦喂養技巧,指導產婦使用正確的喂養姿勢對新生兒進行哺乳,防止皸裂。同時還要注意觀察新生兒的臉色,呼吸,大小便,啼哭等情況,做好各類并發癥的應對措施。新生兒的體溫調節能力較差,要注意保持其體溫和室溫持平,不應過冷或過熱。同時要保持新生兒側臥位休息,避免溢出的奶水使其窒息。每次喂奶時,孕婦要對雙手及、乳暈進行清潔,避免新生兒發生感染,哺乳的時間以20~30min/次為宜。每次哺乳的量因人而異,一般喂養到新生兒停止啼哭即可。新生兒的皮膚十分細嫩,十分容易受傷,進而引發感染,故而醫護人員要時刻關注新生兒的膚色,勤換尿布,新生兒排便后要及時進行清理[2]。一旦發生感染的情況,如紅臀,可用熱的植物油涂抹于患處。除此之外,醫護人員要在床邊對新生兒進行臍部護理、沐浴等操作,同時對產婦進行教育,及時糾正產婦在育兒過程中的不當操作。
1.3 統計學分析
記錄兩組新生兒分娩1周內的喂養和護理效果以及院內感染的發生情況。使用 SPSS13.0統計學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采用卡方對數據進行檢驗,若P
2 結果
觀察組的新生兒在分娩1周內的喂養和護理效果較好,明顯優于對照組的新生兒,差異具有顯著性,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胎兒在母體內和脫離母體后的內外環境差異過大,新生兒暫時沒有適應外界溫度、環境的能力,故而胎兒脫離母體到滿28天的這段時間內的護理對新生兒十分重要,直接影響了新生兒的發育[3]。現階段,如何對新生兒進行有效的護理,避免新生兒院內感染和緩解產婦的緊張情緒是臨床護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母嬰同室的護理手段可以幫助產婦對新生兒進行喂養,利于早開奶,不僅提高了母親的哺乳能力和對新生兒的護理能力,還能增進母嬰間的感情,幫助產婦緩解緊張的情緒,樹立育兒的信心,還能增強嬰兒的舒適感,促進其健康發展[4]。母嬰同室使產婦從單純的護理工作接受者轉變成了護理工作承擔者,從被動接受服務轉為主動參與到對新生兒的護理工作中,能顯著提高產婦的依從性,并且幫助其在出院后更好地對新生兒進行護理。本文對200例產婦做出了對比研究,發現母嬰同室的護理方法比母嬰分室更有優勢,能顯著提高新生兒的喂養效果和護理效果,并且能夠顯著降低新生兒院內感染的概率,效果顯著。母嬰同室的護理方式要求護理人員不僅要擁有扎實、嫻熟的護理技術還要擁有足夠的專業知識和高度的愛心,要學會與患者溝通,建立和諧的護患關系,減少醫患糾紛的發生概率。
總而言之,母嬰同室護理模式的護理效果比母嬰分室的護理模式具有更好的喂養、護理效果,不僅能顯著降低新生兒發生院內感染的概率,還能滿足產婦的心理需求,提高產婦對育兒的信心,有效幫助產婦掌握護理知識,提高了護理的效果,值得在臨床過程中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王彩萍,王俊英.母乳喂養的護理干預及效果[J].全科護理,2009,7(11):2946- 2947.
[2] 楊菊香,鄧宗華.新生兒醫院感染分析及對策[J].中 華 醫 院 感 染 學 雜 志,201112(10):752-753.
[3] 王玲.影響初產婦產后一周內母乳喂養的原因分析與護理對策[J].中國現代醫生,2009,47(34):70- 72.
[4] 林小潔.影響泌乳的因素分析及護理對策[J].華夏醫學,2003,16(6):895- 897.
【關鍵詞】HIV陽性產婦;母嬰阻斷;護理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人體的免疫系統而導致免疫系統的功能部分或完全喪失,繼而并發一系列的感染和各種腫瘤發生的傳染病稱艾滋病。而新生兒艾滋病病毒感染約有90%是通過母嬰傳播而獲得的,而產科工作人員工作壞境又具有高風險性,因此對產婦實施有效的護理并做好母嬰阻斷,可減少新生兒及醫務人員的感染。我科自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接受HIV陽性產婦,進行有效的護理措施,效果顯著。現將護理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12例產婦,年齡19-35歲,孕周:37+2W-39+4W,均經門診咨詢檢測,篩查出HIV陽性,經確診試驗后確診為HIV感染者,孕期均規范服用抗病毒藥物進行母嬰阻斷者。
1.2治療方法入院后進行常規產前檢查,完善相關輔助檢查后,擇期行剖宮產術。
1.3結果經過5-7天治療護理,產婦精神、情緒、飲食好。雙乳軟,腹軟,子宮無壓痛,惡露少,不臭,暗紅。腹部切口拆線見傷口Ⅱ/甲愈合,正常出院。新生兒初篩試驗HIV陰性,給予人工喂養。其他嬰兒,醫務人員及家屬均未被感染。
2護理
2.1術前護理
2.1.1孕婦安排在單人房間,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尊重孕婦隱私,不泄露病情,關心而不是同情。告知孕婦母嬰阻斷的有效性,協助定出手術的時間,講解我院同種疾病成功阻斷的案例,使其樹立信心,解除其思想顧慮。做好術前、術中、術后及麻醉方式的宣教。告知孕婦左側臥位的重要性,教會自數胎動的方法,監測胎心Q4h,胎兒監護Qd。做好擇期手術的準備。
2.1.2醫護人員在對孕婦實施穿刺及其他侵入性操作過程中,嚴格執行操作規程,并實施安全防護措施。孕婦使用的體溫計,血壓計等均用75%酒精消毒,孕婦的排泄物均需用漂白粉處理后倒棄。
2.1.3告知其丈夫,孕婦的生活用品均專用,并定期消毒。取得丈夫的理解,減少其他家屬的探視及接觸。
2.2產時護理
2.2.1新生兒出生后盡量用洗耳球清理呼吸道,必須負壓吸引時,負壓
2.2.2醫護人員做好個人防護:戴一次性口罩、帽子、手套、防護鏡、穿防滲透手術衣、防護衣、隔離靴,規范操作流程。
2.3嬰兒護理
2.3.1預防性口服抗病毒藥物新生兒娩出后一次性頓服NVP(維樂命)2㎎/㎏,最大劑量不超過6㎎+AZT(齊多夫定)2㎎/㎏.q12h,服用1W,護士要定時配好藥液給嬰兒服下,并觀察嬰兒服藥后反應,若嬰兒服藥后發生嘔吐,應重復服用。
2.3.2及時接種乙肝疫苗及高效乙肝免疫球蛋白(*必須分管注射)。
2.3.3沐浴時動作應輕柔,操作前洗手,戴手套,準備單獨的盆或單獨沐浴池洗澡。沐浴后的盆及水池用含氯制劑消毒。新生兒使用過的一切物品均屬醫療垃圾,單獨處理。避免與其他嬰兒交叉護理,防止其他嬰兒直接接觸該新生兒血液、分泌物、大小便。
2.3.4告知人工喂養是最安全的喂養方法,其次選擇母乳喂養4個月,禁止混合喂養。教會產婦及家屬人工喂養的方法。
2.4產婦術后護理
2.4.1術后產婦去枕平臥、心電監護、腹部加壓沙袋6小時,禁食6小時后,可進流質及半流質飲食,排氣后予三高飲食。觀察生命體征、子宮收縮、陰道流血及切口敷料情況,保持尿管通暢接床邊袋,觀察尿量及顏色。觀察輸液是否通暢,途中有無不良反應。
2.4.2遵醫囑予預防感染,促子宮復舊治療,繼續服用疊氮胸苷、拉米夫定至產后一周。
2.4.3教會產婦轉移疼痛的方法,鼓勵、協助產婦翻身及活動雙下肢,6小時后取舒適。必要時遵醫囑給予止痛劑。做好基礎護理工作,保持口腔清潔衛生,建議使用軟毛牙刷刷牙,協助洗臉、擦身,會陰護理bid。將日常用品及呼叫器放于伸手可及的地方。
2.5出院指導產婦建議食用營養豐富,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并注意補充鐵劑、維生素。禁同房、盆浴2月,產后42天到定點醫院門診復查以后,無異常可同房,但必須使用安全套,嚴格避孕2年。院外繼續抗病毒治療。教會產婦育兒知識,督促新生兒堅持人工喂養,按時添加輔食。告知新生兒出院后隨訪的重要性及新生兒篩查及體檢時間。
2.6終末消毒病人用過的床單、衣服等裝入防水口袋外加一布袋,經高壓蒸氣消毒或煮沸消毒20分鐘后再洗凈。墻壁、地板、桌椅或實驗臺沾染血液、體液后,用新配制的10%次氯酸鈉擦冼。病人房間內用具、門窗、床等以漂白粉澄清液(2%)或0.2%次氯酸鈉擦拭,每日兩次。地板用浸濕2%漂白粉澄清液的拖把每日擦拭2次,或用地面噴灑方法消毒。病人使用過的一次性用品及胎盤應裝入不漏水的雙層塑料袋中提上“危險”標示,再焚毀。需再次使用用品應專用,每日以煮沸或高壓等方法消毒。重復使用器械應用含氯消毒液浸泡后,再清洗打包,進行高壓消毒。
3小結
產婦出院后,子宮復舊好,腹部切口愈合好,飲食睡眠好,新生兒均采用人工喂養,12月后檢測HIV抗體,結果均為陰性排除感染。
4討論
隨著HIV感染病例的增多,女性感染比例明顯增加,據報道,嬰幼兒感染者中>90%是通過母嬰傳播,在未干預的情況下,HIV母嬰傳播發生率達15%-50%,而經過綜合干預經母嬰傳播兒童感染率降低75%。而產科工作人員有職業暴露的危險,因此預防艾滋病的母嬰傳播,做好產婦處置過程中的消毒隔離及護理顯得尤為重要,預防育齡婦女感染,開展預防艾滋病的宣傳教育,減少感染婦女非意愿妊娠,做好母嬰阻斷工作,最大程度地減少通過母嬰傳播的兒童艾滋病感染,降低HIV對婦女兒童及醫護人員的影響,提高孕產婦和兒童的生命質量及健康水平。
參考文獻
[1]馬顯蘭,車家燕,黃仁芬.HIV陽性住院分娩母嬰阻斷的護理中國社區醫師,2011,09: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