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讀書與教育的關系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美術教育;現代教育;美術心理學;鑒賞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47-0070-02
一、現代美術教育現狀研究
當前,高校美術教育不斷取得新的發展,正在向著市場、世界化進程邁進,其發展進程也逐步呈現多元化趨勢。由于不同國家以及不同地區之間存在著不同的經濟和社會狀況,這就使得高校在現代美術教育方向方面有不同的側重點。在這種多元化的市場環境下,現代美術教育也在不斷改革,創新教學手段,調整教學目標,為滿足不同的社會需求培養更多的人才。
傳統的美術教育在人才培養方面注重專業知識的教學,使得專業劃分較細,導致人才知識相對單一,知識結構不夠全面。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發展,有些高校為了片面地與市場接軌,在學科設置和教學內容方面提高了實用性的要求,使得一些高?,F代教育更具有了功利性的傾向;另一方面,由于市場經濟的沖擊,當前部分高校學生在道德觀念和價值取向等方面發生了不少改變,受到的沖擊和影響比較大。有些學生在學習中產生了急功近利的思想,希望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得到較高的回報,卻不重視專業基礎知識的學習,片面追求實惠化和實際化的目標,學習觀念也帶有了明顯的功利性和傾向性,對于專業知識和基礎知識的學習卻有所忽略。如何正確引導學生改變這種學習觀念和學習態度,樹立正確的藝術觀念,是現代美術教育所要研究的重點問題之一,也是美術教育工作者所面臨的重要問題。
二、美術心理學與美術教育的概念
美術心理學就是對美術創作過程中作者的心理活動,對美術作品欣賞者的心理活動以及美術作品所反映的社會心理等活動進行研究的一門學科。這一研究過程主要是對情緒、認知以及意志等相關情緒的活動規律進行探討。美術教育是通過教師對美術作品的講解,讓學生能夠與美術作品的創作者進行無聲地對話和間接地溝通交流。這種溝通交流不需要學生與美術作品創造者面對面進行,但是卻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美術學理論知識和美術學基礎,能夠領悟到美術作品創作者隱含在作品之中的內在心理活動,能夠欣賞美術創造者的心路歷程。
三、美術心理學與美術教育的關系
(一)美術作品作者的創作心理與美術教育
任何一個美術作品的創作過程都是美術家用自己的筆來表現自己心理活動以抒發某種情感的過程,或者通過某種藝術形象來表現自己思想的過程。每一幅美術作品,作者在當時的創作過程中,肯定是一個構思過程與一個心理激蕩過程的交匯與升華??梢姡恳环佬g作品中都飽含著美術創作者心中的想法和千言萬語,飽含著美術作品創作者的思想情感。但是,美術創造者將作品完成之后,還要通過美術欣賞讓學生們了解其中的內涵,讓學生們能夠去挖掘其中的藝術魅力,去發現其中的藝術效果和社會效用。也只有通過美術教育,才能使學生能夠認識并且掌握發掘美術作品社會價值和社會意義的工具,構建起美術創造者同美術欣賞者之間溝通的橋梁,與社會聯系之間溝通的紐帶。
美術作品都有作者在創作時想要表達的內在含義,學習者想要深入了解,就一定要了解美術作品創作者的心理過程、心路軌跡,進而從精神上與美術作品創作者產生共鳴。從美術心理學角度來講,美術創作者在進行作品創作時,總會將自己頭腦中的創作沖動通過繪畫語言展示給讀者和欣賞者,有些可能會隱藏較深,有些可能會比較難懂,但是經過美術作品欣賞者或者學生的慢慢領悟和感受,總是能夠理解其中的含意,通過視覺美和韻律美以及作品的藝術美去領悟美術創作者的心理動因。同時,高校學生在對美術作品創作者的心理軌跡進行探索和追尋的過程,也是對自身欣賞能力和領悟作品內涵能力的提高,可以幫助學生深入到作者的內心深處,與作者在精神上產生共鳴。如,畢加索的作品《格爾尼卡》,畫中的公牛象征,實際在暗喻受難的西班牙人;而畫中受傷的馬,則象征著光明與希望的燈火;抱著死嬰哭嚎的婦人和手握鮮花、斷劍、張臂倒地的士兵,這些畫面,我們從中感受到畫家對戰爭的殘酷,法西斯野蠻獸行的譴責以及強烈的抗議,以及對正義戰勝邪惡的必勝信心。
(二)美術作品的社會心理與美術教育
任何美術作品的創作過程都是美術家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并且結合當時歷史情境和社會情境進而升華而產生的。也就是說,每一個美術作品都是人類社會對當前世界認識的物化形態。美術作品中所蘊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都是以作者生活的社會歷史背景為依據的,而另一方面,社會的發展以及社會現實的真實情況也需要通過美術作品來展示,社會的真善美需要美術作品來宣揚,社會的假惡丑需要通過美術作品來鞭撻。英國著名哲學家科林伍德曾經說過,“沒有一個社會完全了解自己的內心,它就會在這一點上欺騙自己,但對于這一點的無知意味著死亡。”所以社會需要藝術家去挖掘,去體會。
學生如何去正確理解美術作品想要表達的社會內涵,如何去把握美術作品創作者的心理和審美意識等,這些對于高校學生提高自身美術欣賞能力和提高自身理解美術作品的能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可以通過美術作品讓高校學生了解作品創造的時代背景、思想內涵以及創作意圖等,進而更好地幫助學生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另一方面,能夠幫助學生從本質上理解作品創造的目的,讓學生通過作品表面進而看到其背后本質,從而提高自身理解能力和欣賞水平。正如美術心理學上所認為的“美術(欣賞)活動還會把觀者推向一種類似在海妖的美聲中陶醉的動人體驗。從美術家的創造到意趣無窮的觀看,這些都不僅僅是讀解式的認知,也是情感的沐浴。例如,學生在對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進行學習時,首先看到的是花卷中的各種生活場景,通過這些生活場景了解北宋時期的文化和風俗習慣以及北宋時期工商業的繁榮與興盛。同時,還可以從構圖手法、線條勾勒以及虛實結合的韻律感等方面了解到美術作品創作者張擇端的高超手法和嫻熟的技法。
每一幅美術作品產生的當時的社會因素都有很多,不可能都包含其中。但是,作為高校美術專業的學生還是要學會從作品中感受到其深刻的社會因素和歷史因素。這也是高校學生提高自身美術欣賞能力的原因,也是美術作品所具有的內在藝術魅力。心理學家艾倫?溫諾說道:“畫家在描繪滿頭密發時,只是非常逼真地畫出幾縷而把其余的部分畫得很模糊,但是觀賞者設想出模糊的部分并且竟然想象自己看到了細微的發絲。實際上觀賞者并不對實際不存在的頭發產生幻覺,他們細心就能清楚地看到,畫家僅僅描繪了幾縷發絲。然而,人們對畫的知覺不是一般的反應,因此往往不在意所描繪的景物比真實的景物少了多少。”這種欣賞者在欣賞作品時所具有的心理因素與人們常說的“舉一反三”、“見微得著”有異曲同工之妙。
(三)學生自身心理感受與美術教育
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學生對美術作品的學習也是對美術作品的一次細致的欣賞,而從其本質上來講是一種精神活動,是學生運用自身的藝術修養和對美術作品的感知能力去進行體驗和感悟,進而對美術作品進行再創造的一個過程。這一個過程是一種復雜的心理過程,因此,學生首先要從自身心理感受上進行提升,進而提高自身藝術欣賞水平。就像法國雕塑家羅丹所說的“生活中從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每一幅美術作品的作者創作時的審美活動,都充滿著突發性與不確定性,而學生對作品進行欣賞時的審美活動同樣也充滿著即時性,二者之間存在著很大的不同。從這一點來說,就要求欣賞者不能忽略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而要以之去印證和對比創作者當時創作時的心理心境。這也是美術心理學上認為的“對每一幅美術作品的探究,都隱藏著內容以及情感復雜而豐富的主體評價。由于這種評價與情感經驗相互交織在一起,所以就特別真實自然,因此很強的頡抗性在心靈的提高或塑造肯定一般不會碰到?!比欢佬g學習和藝術欣賞畢竟是學生單獨個體的精神活動,在學習美術作品和欣賞時需要靜觀默察、揣摩品味作品的主題思想,體味作品的藝術內涵,并與創作者創作時的心理狀態發生共鳴。如清代朱耷的《荷花水鳥圖》以高度概括、刪繁就簡、以白當黑、虛實互襯的表現手法,刻畫了一支殘荷,一只孤立在危石上,縮著身體、翻著白眼的水鳥。欣賞者可以從中深刻體味到畫家冷漠、孤傲、白眼向人的性格特征。再了解其生平以后,又能使人等同身受地體會到他身為亡明皇室后裔對清統治者的抗議以及其在精神上的極大痛苦,那種“橫涂豎抹千千幅,墨點無多淚點多”的心境就躍然而現了。
參考文獻:
[1]高建立.論高校藝術教育在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中的作用[J].藝術教育,2012,(7):120-122.
[2]宋濤.試論當代大學公共藝術教育面臨的困境與出路[J].中國高教研究,2013,(10):89-92.
[關鍵詞]速度滑冰 技術 作用
[中圖分類號]G62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5962(2013)07(a)-0261-01
短道速滑運動在不斷向高速度、高超技巧、激烈對抗發展的同時,戰術的形成與運用也有力地展現出精煉化、技巧化和智謀化等特征。因此,全面、系統地研究短道速滑戰術理論體系,對短道速滑運動的發展進程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作者采用文獻法、調查法、戰例分析法和數理統計法,對短道速滑戰術理論體系及應用進行了系統地研究,其結果如下:1、與大道速滑相比,短道速滑具有如下五個重要的競技特點:賽道圈距短、彎道半徑小,同道競速,比賽態勢瞬間多變,犯規、碰撞以致被判罰的幾率高,以同組名次取勝。2、短道速滑戰術理論包括戰術指導理論和戰術運作理論兩個子系統。戰術指導理論包括戰術觀念、戰術指導思想和戰術意識。戰術運作理論包括戰術運作原則、戰術方法和戰術行動。3、短道速滑戰術觀念是對短道速滑認知結構、項目特點及運用條件等進行認識和思維后產生的觀念。短道速滑戰術指導思想在戰術的運用時更加重視“搶、變、穩”三大制勝要素,即搶占有利位置;準確判斷賽場形勢、抓住機遇隨機應變;盡力避免犯規,加強自我保護,提高躲閃技巧。
1.滑跑技術
在速度輪滑運動中,滑跑技術是速度輪滑的核心,正確、合理的滑跑技術能夠使運動員發揮更好的運動水平。在入彎道和出彎道滑跑過程中,運動員重心速度、重心高度、步頻與步幅、身體姿勢及身體各關節角度是影響滑跑技術的主要因素。通過對速度輪滑短距離入彎道和出彎道滑跑技術的運動學研究,分析影響入彎道和出彎道滑跑技術的主要因素,總結入彎道和出彎道滑跑技術的特點,為速度輪滑短距離入彎道和出彎道滑跑技術提供理論參考。本研究采用標準的三維攝像DLT測量法和錄象解析的方法,以2009年全國速度輪滑國家隊選拔賽男子300m個人計時賽前8名運動員為研究對象,對8名運動員300m個人計時賽入彎道和出彎道滑行技術進行運動學研究。研究結果表明:1、與出彎道相比,運動員在入彎道階段步幅較小、步頻較慢,在出彎道階段步幅較大,步頻較快;2、運動員在入彎道和出彎道階段髖、膝、踝關節角度影響下肢蹬伸效果;3、運動員在入彎道和出彎道階段髖、膝、踝關節角速度受浮腿收腿動作配合方面的影響較大,髖、膝、踝關節角速度變化較快。
2.基本要領
(1)其實不只是長距離,速滑90%滑的是姿勢。只要姿勢不正確,腿粗并未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啽缺度菀祝瑢Σ徽_的動作也更寬容,但是距離長了差別就出來了。
一般最大的錯誤就是用腳尖,而不是腳跟蹬冰,蹬冰方向不是側向而是向后。后果一是蹬冰效率低下,二是容易在腳后跟磨出水泡(因為腳尖蹬冰使腳產生“脫鞋”的動作,導致腳跟和鞋內部摩擦)。如果動作不對,會吃不少苦頭,最慘的是當鞋綁得太緊,腳尖蹬冰,導致腳趾血液循環受阻,最后指甲壞死。一般來說如果有水泡,應該先從姿勢動作上找原因,而不是從鞋上找原因。
正確的姿勢是:用腳跟蹬冰;蹬冰方向與前進方向成90度,甚至略靠前方,膝蓋彎曲大致成90-100度;上身,后背和手臂盡量放松;鼻子,膝蓋和腳尖成一線;用自己的重量來滑冰,可以感到重心左右移動。
正確的姿勢可以大大提高滑行的效率,姿勢對了,滑地比別人快但是做功少。初學者最忌諱的就是圖快。學習正確姿勢的捷徑是緊緊跟在一個水平高的人后面滑,模仿他的動作。
(2)跟風(DARFTING)跟風可以節省20%的阻力。跟風的要領是一個“緊”字。跟風的距離的標準是下巴在前面那個人臀部的正上方。跟風的時候一定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同時注意前方十米的情況,注意力高度集中。另外最好不要背手,因為需要經常調整速度。如果滑得比前人快,應該用手背輕輕地推前人的臀部(擋風的領滑是很累的)。用手背的原因是萬一有情況要摔了,不會條件反射地抓住前人把他也帶下去。
(3)心肺和體能這點沒什么可以多說的。保持心律在最高心律的85%以上,持續滑,直到實在滑不動為止。不要休息,多喝水,竭盡全力保持姿勢(就是犧牲速度也要保持姿勢)。心肺和體能可能是速滑里面最容易的。
3.心理訓練
心理因素在許多比賽中往往成為決定比賽勝負的關鍵所在。常見的心理訓練手段有表象訓練、模擬訓練和自我談話訓練等等。
表象訓練:表象訓練是在暗示語的指導下,在頭腦中反復想象某種運動動作或運動情境,從而提高運動技能和情緒控制能力的方法。它是一種被運用得最為普及的心理訓練方法,被視為心理技能訓練的核心環節。常見的表現訓練方法有:臥室練習、木塊練習、冰袋練習、比率練習和五角星練習。
3.1放松訓練
放松訓練是以暗示語集中注意調節呼吸,使肌肉得到充分放松,從而調節中樞神經興奮的過程。訓練后采用放松訓練方法是為了減少運動員心理和生理能量消耗,調整狀態,有利于更好的完成下次訓練課。訓練中采用放松訓練方法是中快機體疲勞的緩解,達到身心放松目的。經常運用的放松訓練方法有身生放松法、三線放松法、松弛反應法、意念放松法、催眠放松法等。
3.2模擬訓練
是指運員針對比賽中可能出現的情況或問題進行反復的實踐練習,為參賽作好適應性準備。模擬訓練只在賽前進行是不夠的,應在平時的訓練中創造一定的條件(模擬比賽)。給運動員創造增加心理壓力的氣氛,讓他們感到是正式比賽,從思想上、行動上都進入了角色。在冰上項目模擬訓練被廣泛應用。
一、加強心理溝通,形成和諧的心理氛圍
師生之間和諧的心理氛圍是防止過度數學焦慮的重要條件之一,當師生處于這種狀態時,很多學生就會把自己的想法主動與同伴和教師交流,會把自己的情況主動告訴老師,教師也能在第一時間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
1.教師要走近學生,要和學生多溝通,多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傾聽學生的真實想法,多了解學生在生活上和學習上的困難,這樣師生之間的感情就會越來越親密,學生也愿意對教師敞開心扉。課堂上老師要走到學生中間,與學生一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有時是俯下身子幫助有困難的學生,有時要故意露出個小紕漏,讓學生揪著“小辮兒”不放……這樣實際上為數學課堂營造了平等的對話空間,使課堂“活”起來,有利于學生思維過程的形成和展現。使老師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和合作者,使數學課堂在寬松、和諧、融洽的氣氛中進行,從而能有效地防止過度的數學焦慮。
2.正確處理學生的不良行為。當學生發生不良行為時,教師既不能不聞,聽之任之,也不能采用簡單粗暴的方法,而要耐心仔細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引導學生自己去認識錯誤。
3.學會“寬容”,與學生站在同一條戰線上。事實上,教育中“寬容+同情”比懲罰更有效。教師寬容學生的過失,在情感方面和學生站在一條戰線上。教師要多一些“換位意識”,善解學生的心意,與學生同憂樂,共休戚,就會與學生心心相印,產生共鳴。同樣,教師寬容和善解人意,常常能贏得學生真心的愛戴。這樣,師生之間就會互相理解,真誠相待。同時必須處理好寬容與善待的“度”和“勢”,因為“寬容”并不等于縱容。
4.給予學生提問的自由,變“不許”為允許。
作為教師應該大膽地轉變觀念,努力把教育變成“允許的教育”。要允許學生講,允許學生問,也允許學生做,教師要引導學生怎樣做、怎樣講、怎樣問。試想一下,在這樣一種新的教育理念中進行師生交往,學生有個自由、寬松、愉悅、安全的心理環境,教師與學生的關系能不和諧嗎?
二、激發內在動機,樹立正確的學習責任感
激發學習動機可以有很多的措施,比如:幫助孩子設立一個明確且適當的學習目標;及時反饋孩子的學習結果; 對孩子的學習結果進行適當的評價;多用正強化,慎用負強化;充分調動和利用認知的好奇心。幫助學生樹立高度的責任心,這樣,學生在學習上就能出色地完成學習任務。
三、鼓勵合作學習,增強學習信心
通過合作學習的方式,使學生組成學習共同體。在共同體里學生的關系是平等的,他們互相學習,互相依賴,可以提出猜想,作出假設,大膽創新,共同享有學習資源,共同享受成功的喜悅,共同承擔失敗的風險。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合作學習活動,可以培養他們樂觀向上的情感和重視友誼和互助的意識,以逐步改變孤獨、郁悶的消極性格,逐步用良好的習慣取代學生已經形成的消極的自我心態和個性傾向。合作學習價值是巨大的,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的數學內容,并由原來個人的競爭變成一個團體合作,大大緩解學習壓力,由此可以消除不當的數學焦慮。
四、完善評價機制,激勵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摘要:具有“無限性”的網絡信息資源,給“有限性”的傳統圖書館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沖擊,這種境遇迫使傳統圖書館從“有限性”向“無限性”延伸。延伸服務的實踐性探索已經開始,理論層面的總結和升華,因其對延伸服務具體實踐的指導和引領作用而勢在必行。對延伸服務角度的研究是延伸服務理論的重要內容之一。研究認為,從服務時間、服務空間、服務內容、服務對象、服務方式等角度都有延伸的可能,但在具體的延伸服務的實踐中,要把握延伸服務的適度,以免過猶不及。
中圖分類號:G25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88(2014)08-0106-03
1前言
近年來,網絡和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給歷來以知識傳承和休閑閱讀為主要功能的傳統圖書館,帶來了史無前例的巨大沖擊。特別是網絡化電子化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更垂青于網絡這種新型求知娛樂方式。傳統圖書館境遇非常尷尬。傳統圖書館真的要被讀者拋棄了嗎?回答是否定的,正如中科院國家科學圖書館館長張曉林所說的:“讀者并不是不需要圖書館,而是在信息環境發生根本變化的今天,讀者不再需要傳統的圖書館,需要的是更能適應讀者新的需求的新型圖書館”[1]。傳統圖書館在當今網絡信息環境下境遇堪憂的主要原因是其“有限性”。比如在開放時間和空間、信息資源數量、服務對象覆蓋范圍、服務方式等諸多方面的“有限性”,正是這種“有限性”使傳統圖書館在具有“無限性”的網絡資源面前相形見絀。要使傳統圖書館重現生機,必須將這種“有限性”向“無限性”延伸。怎樣進行延伸?從哪些方面延伸?筆者認為至少可以從時間、空間、內容、服務對象、服務方式等角度來進行。當然不同類型的圖書館因各自具體的情況差異,延伸的側重點有所不同。如公共圖書館以時間、空間、服務對象的覆蓋廣度等方面的延伸為主,其特點主要是橫向、寬泛化。高校和專業圖書館以服務內容的深度、服務方式的多元化、個性化為主,其特點主要是縱向、精細化。
2從時間空間角度的延伸
2.1實體資源的延伸
2.1.1從服務時間角度延伸。主要針對需要館員現場參與的紙質圖書、期刊、報紙等實體資源的服務。如果原來的服務時間不能滿足讀者的需求,在圖書館現有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根據實際需要,在服務時間上進行延伸。時間延伸是所有服務行業最原始、最普遍、最常見一種方式。圖書館的時間延伸服務也不例外。這種時間延伸,在近代圖書館時期就已出現,一直沿用至今,分為絕對時間延伸和相對時間延伸兩種。前者指在正常的開館時間外,增加開館時間(如在不開館的晚上和節假日,增加開放時間);后者指為避免與讀者學習和工作時間矛盾,靈活為他們提供服務時間。如: 少兒服務部,可以在周一至周五的上課時間不開放,而改為節假日開放。這種面向實體資源的時間延伸服務,因需要館員現場服務,客觀限制因素較多,延伸的程度相對有限。
2.1.2從服務空間角度延伸。圖書館服務空間上的延伸,對公共圖書館來說更具有意義。因公共圖書館服務的讀者人數眾多,覆蓋的范圍大,讀者分布的范圍比較廣,很多讀者工作生活場所距圖書館的距離遠,使讀者閱讀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從圖書館來講,服務鞭長莫及,有必要進行空間上的延伸服務。
實體資源的空間延伸,大多需要人(館員)的參與,受各種因素的限制比較多,屬有限制的空間延伸。這種延伸包括以下幾種情況:首先是利用一些大型公共圖書館或高校圖書館的品牌影響力,建立總分館體系。比如上海市圖書館,以市館為總館,各區、縣、街道、社區、鄉鎮圖書館及各高校和科研機構專業圖書館為分館,組成新型圖書館聯合體,實行總――分館一卡通,實現資源共享,提高了圖書館的服務水平和社會效益[2]。再如廣東省佛山市蟬城區聯合圖書館,通過建設“蟬城區聯合圖書館主分館體系”,依托系統平臺,以蟬城區圖書館為主館,建立了一批深入社區、貼近市民的圖書館群,并實行“一卡通”服務[3]。其次是設立館外流通點和流動服務點,很大程度上拓展了圖書館的服務空間。例如有的高校圖書館將服務空間延伸至學生宿舍[4],還有一些地方設立汽車圖書館等[5]。最后是時間空間的同時延伸。比如深圳的街區24小時自助圖書館的讀者自助服務[6]。
2.2虛擬資源的延伸
這種通常是不需要館員現場參與服務的一種服務形式。主要是虛擬資源服務(網上圖書館、手機圖書館)。讀者可以在一天中的任何時間,借閱自己想讀的書刊。因為不需要館員現場服務,既節約了館員現場服務的成本,還不受時間空間的客觀限制,可以向全天候延伸,這應該是今后的一種發展方向。
3從服務內容角度延伸
3.1原始資源的采購延伸
資源采購是確保服務內容最大限度滿足讀者需求的最重要的環節,每年制訂采購計劃前,應盡可能通過各種方式,如面對面座談和調查問卷等,征求各方面讀者的意見,無論是實體資源還是電子資源的采購,都要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可能照顧到各方面讀者的實際需求,在所購資源滿足各方需求的前提下,實現本館資源利用率的最大化,避免資金的浪費和使用不當。多館按各自的特點聯合采購,實現館際互借、文獻傳遞和資源共享,也是原始資源跨館、跨地區延伸的重要手段。特別要考慮到沒有提出訴求的弱勢群體的利益,他們往往是圖書館的隱性讀者,應通過資源推薦等方式,使他們成為圖書館資源的消費者、利用者和受益者。
郇紅梅:網絡視閾下的圖書館延伸服務角度探析郇紅梅:網絡視閾下的圖書館延伸服務角度探析3.2二次性加工型資源的延伸
網絡環境下,圖書館既要注重館藏實體資源的建設,更要注重虛擬資源和特色資源庫的建設,加大知識創新力度。比如高校圖書館可根據館藏資源狀況,結合學校的教學科研需求,重點學科建設及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公眾需求,組織圖書館員、專家學者或讀者對本地區或對本圖書館資源進行深度開發,從而形成館員自主開發的、具有某種實際價值的知識體系供特定讀者使用。高校圖書館可以建設開發特藏文獻數據庫,重點學科、重點課題、熱點問題的專題特色數據庫,本校專家、學者庫,本校碩博論文數據庫等,為讀者提供多元、特色、個性化的資源,也可以以此來豐富本校的數字資源。如筆者所在的山西財經大學就于2007年建立財經科技文獻資源中心網站,包括財經科技文獻目錄系統、財經科技文獻處理系統和館際互借與文獻傳遞服務網;2008年建立財經科技電子資源數據庫鏡像服務系統和財經地方特色資源系統,包括山西票號與晉商信息資源數據庫、旅游資源數據庫、經濟發展資源數據庫、財經重點學科數據庫、財經精品課程數據庫等。
4從服務對象角度延伸
4.1公共圖書館以橫向廣度延伸為主
公共圖書館的特點是公共圖書館的服務對象主要是社會上的民眾,讀者群物理空間分布范圍廣、來源比較多元,所需資源內容相對泛、寬、淺?;谶@樣的特點,有必要給服務范圍內的服務對象進行分類,對不同的服務對象,根據其要求,提供不同的服務。尤其應該向尚未覆蓋和較少被關注對象延伸。
從年齡段分類:社會大眾分為孕、嬰、幼、兒童、青年、中年、老年等。目前大多數圖書館的常規服務是面向兒童、青年、中年讀者,而孕、嬰、幼和老年群體,較少被公共圖書館關注。很有必要向這部分讀者進行延伸服務。
從職業分類:社會大眾包括公務員、知識分子(包括大學生)、普通市民、下崗職工、個體小商販、農民工、殘疾人、偏遠地區人群。從知識和信息擁有的角度講后面的幾種弱勢群體,常被公共圖書館忽略,也屬被較少關注的人群。公共圖書館應充分考慮到這部分人,他們雖少有閱讀訴求,卻是最需要得到關注的。向他們提供閱讀推薦,喚醒他們內心的閱讀欲望,融入社會,不要在信息知識化電子化的社會里,日益被邊緣化,甚至被淘汰。
4.2高校圖書館和科學專業圖書館以縱向深度延伸為主
高校圖書館除了常規服務外,有必要對學校師生進行分類延伸服務:①剛入學的新生。信息素質相對較弱,特別是來自偏遠地區的學生,開設文獻信息檢索課供他們選修,這種延伸服務是增強他們獲取知識和信息能力的有效途徑。②即將畢業的學生。向他們提供學期論文支持,幫助他們制訂檢索策略,高效便捷地檢索到需要的資料,順利完成畢業論文和設計。③普通教師。提供科技查新、文獻推薦、文獻傳遞、代檢代查、參考咨詢等延伸服務項目。④學科帶頭人。除一般的服務外,還需增加學科服務、定題服務、跟蹤服務等項目。
5從服務方式角度延伸
5.1高校圖書館和專業圖書館
5.1.1普通館員服務。參考咨詢:指導實際到館和虛擬到館的讀者查找所需要的信息資源,幫助他們解決圖書館資源利用過程中碰到的各種問題,從而更便捷有效地使用圖書館,進行文獻代查代檢。個性化特色服務:做信息需求分析,建立用戶信息庫,收錄讀者的閱讀興趣、研究方向,通過編撰書目索引和文摘簡介,將圖書館的電子和紙質資源進行導讀和推薦。
5.1.2學科館員服務。主要是為教學科研一線提供個性化、特色化的服務。面向全體師生的:①文獻信息檢索課教學和培訓講座,提高師生的信息素質和文獻信息獲取能力。②進行重點學科科技查新和學科信息收集整理。③專題文獻檢索和文獻傳遞,使廣大師生更方便快捷地了解和獲取信息資源。面向學者、專家、學科帶頭人全程定題跟蹤服務。這是具有學術研究價值的前瞻性研究服務,通過建立學科導航系統,為研究型用戶提供從課題立項到成果鑒定,全程定題跟蹤服務,有針對性地為他們提供其學科研究領域的最新研究動態和研究熱點,預測學科的發展方向,提供學科研究的核心信息源。
5.2公共圖書館
5.2.1讀者自助服務。這種形式主要包括深入社區和街區的市民自助圖書館,深入學生宿舍和教工家屬區的師生自助圖書館,24小時全天候服務,類似銀行的自動取款機。
5.2.2讀者互助服務。同一社區或街區的讀者,年齡和職業上有互補性的可以互相幫助。比如青年人、中年人幫助兒童和老人。知識階層幫助知識和信息弱勢的群體,如下崗工人、個體攤販和外來務工人員等。主要是信息能力差異互助和資源共享互助。
6圖書館延伸服務應注意的問題
6.1適當的時間
主要是實體資源在時間上的延伸,在圖書館工作人員的上班時間和讀者接收服務的時間相協調,既充分考慮到讀者的利益,又要注意圖書館員工作時間的合理安排,不能只考慮到一方的利益而使另一方的利益受損。
6.2適當的地點
主要指實體資源在空間上的延伸,比如總分館建設中,分館的建設位置、流動圖書點和流動圖書車覆蓋的區域,24小時自助圖書館建設的位置等,都要充分考慮讀者人群分布密度、職業分布特點,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地使有限的資源得到最合理的分配,讀者最大限度得到實惠。
6.3適當的對象
對不同的被服務對象,所需的服務內容和服務方式不同,要制訂計劃、周密部署、分類進行,使不同的讀者各取所需,各得其所。
6.4適當的方式
不同的服務方式會直接影響到服務的效果和質量,根據時間不同、地點不同、被服務對象不同、讀者對圖書館的需求不同,選取適當的服務方式,避免因服務方式的單一影響服務的效果。
6.5適當的程度
要充分考慮到圖書館的資金和人力資源狀況,比如總分館制,不能超出主體圖書館所能承受的范圍,應保證主館的各項工作不受影響的前提下,保證常規服務和拓展服務之間的良性互動,相互支持、相互促進,使圖書館延伸健康地、可持續地發展下去。
7結語
圖書館延伸服務理論是一個全新和開放的課題,它將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研究的深入,不斷地得到豐富和發展,從而更好地指導圖書館延伸服務的實踐,使傳統圖書館在當下網絡電子信息環境中,實現轉型發展,擺脫困境,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知識服務推動圖書館轉型――“2012知識服務專家論壇”紀要[J].圖書情報工作,2012(3):5-11.
[2][6]鐘健剛.公共圖書館延伸服務之研究[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0(8):64-66.
[3]萬文晴.公共圖書館延伸服務的實踐與思考[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2(10):107-109.
[4]肖永英,孫曉鳳.美國高校圖書館延伸服務及其對我國的借鑒意義[J].大學圖書館學報,2013(1):15-20.
1 真空管道交通系統
真空管道交通系統這一設想最早由現代火箭之父Robert Goddard于1904年提出,目前,國際上得到普遍認可的真空管道交通系統有兩種形式,分別是美國的ETT和瑞士的Swissmetro。我國對真空管道交通的研究始于2004年由沈志云院士、鐘山院士聯合發起的“真空管道高速交通院士學術報告會”,其真空管道交通系統的科學性、現實性、發展前景及重大意義得到了院士們的一致認可。
列車在真空管道交通系統內高速行駛時,管道內介質因列車高速推進被壓縮,在管道空間的束縛下,介質無法像在敞開的大氣環境中及時、順暢地外掠車體表面流線后逃逸,只能在管道與列車的環狀空間中碰撞、壓縮,在這一復雜過程中,介質借壓縮正壓力與管道內壁面和列車外表面產生劇烈摩擦、生熱、傳熱,產生一系列的空氣熱、動力學現象。這些現象引起的空氣熱、動力學問題決定著真空管道交通系統能否安全、高速、高效運營,而現有的研究工作主要針對真空管道交通系統內壓力場的分布及特性,并未涉及氣動熱產生的機理和規。
2 真空管道交通系統三維模型
在真空管道內運行時引起的車體周圍空氣流動狀態十分復雜,流場Re>105,故認為該流場為湍流流動。本文計算時采用雙方程湍流模型模擬這一湍流流場。一般來說,當馬赫數小于0.3時,應當按照不可壓縮流動處理,當馬赫數大于0.3時,應按可壓縮流動處理。本文中列車車速高于0.3馬赫數,介質應視為可壓縮流體。此外,假設列車為光滑外形的幾何體,忽略了如受電弓、轉向架等列車外部復雜的結構。幾何模型如圖1所示,列車車長40m,高3m,車頭車尾長4m,車頭、車尾均采用相同的單拱流線外形。馬赫數分別取0.3、0.45、0.6。圖1所示為管道內經為7m,阻塞比為0.18時的模型圖。
3 系統內最高流速與阻塞比
可以計算結果看出,系統內部氣動熱場的分布形式基本相同,車頭溫度較低,自車頭位置向后溫度逐漸增大。系統內的熱量大部分由動能所轉化,這部分造成積聚效應使更多的氣動熱流向車體后方,至車尾頂部溫度達到最大,隨后溫度逐漸降低。在管內壓力和阻塞比一定的情況下,系統最高溫度隨列車速度增大呈拋物線趨勢遞增,如圖2所示。管內壓力和阻塞比一定時,系統馬赫數低時,通過列車與管道環隙氣流速度較小,摩擦阻力相對較小,同樣車頭車尾間的壓差阻力也較小,由此保持這一速度運行所消耗的能量也相對較小,從而系統內部最高溫度變化不大;當馬赫數逐漸增大,沿列車流線通過列車與管道環隙的氣流速度增大,摩擦阻力增大,不僅導致氣流的碰撞混合加劇,而且會使更多地氣流隨列車車頭流線方向慣性撞擊管道內壁,撞擊在改變氣流方向的同時,還使氣流攜帶的大部分動能直接轉化為熱量,增加了整個系統的溫度。另一方面,車頭高壓區進一步壓縮,壓力急劇增大,車尾處由于環隙氣流流速的增大產生的渦街效應也逐漸加強,壓差阻力不斷增大,由此保持這一速度運行所消耗的能量也大幅增大,從而系統內部最高溫度急劇升高。
4 結論
通過以上探討分析,在真空管道交通系統中,隨著馬赫數的增大,系統最高溫度隨列車速度增大呈拋物線趨勢遞增。當系統馬赫數較小時,系統溫差不明顯,隨著馬赫數增大,壓力急劇增大,車尾處由于環隙氣流流速的增大產生的渦街效應也逐漸加強,壓差阻力不斷增大,由此保持這一速度運行所消耗的能量也大幅增大,從而系統內部最高溫度急劇升高
參考文獻
[1]Daryl Oster.Evacuated Tube Transport:America,5950543[P],19999-14.
【關鍵詞】高等數學 教學質量 滿意度
一、引言
高等數學是高校極為重要的一門基礎課程,對于文理科大學生都非常重要。高等數學是理科大學生學習后續課程的基石,可以使大學生具有研究和領會抽象事物、理解和運用邏輯關系、認識和利用數形規律的初步能力,使學生在抽象性、邏輯性與嚴密性等方面受到訓練和熏陶,所以高等數學對于大學生以后的學習、研究、及至未來的事業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我國長期以應試教育、灌輸教育為主,學生自小學到高中也習慣了被動式的教學,在大學高度自由的學習環境下,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較差,加之高等數學的抽象度高,趣味性低,特殊的符號、繁雜的運算、抽象的理論,讓許多大學生漸漸失去了對高等數學的興趣。不可否認,一些高校教師教學方法陳舊,把握課程的整體思路、節奏的技巧性差,引導學生進行教學互動、監督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能力不強,是大學生對于高等數學學習熱情差的主要原因之一。通過高等數學課堂教學質量與學生滿意度的關系的研究,提高高等數學課堂教學質量來提升學生學習高等數學的興趣,是對促進高等數學教學的一個有益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教學質量與學生滿意度
1、滿意度
課堂教學是在課堂這一特定情境中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角色互動,,是教育過程的主要形式,目前高校內涵式發展和競爭的重要途徑。學生評教活動是教學評價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教師教學質量的手段之一。課堂教學質量評價對教育管理者具有準則作用, 對教師具有診斷作用。在以課堂教學評價作為研究范圍的前提下,學生滿意度可以被定義為“學生對教師教育行動的認知、態度及感受”。通過建立學生評價教師的機制,發揮其積極作用,可促進教學改革的深化。對于教學質量的滿意,是學生對教學質量的期望水平與實際認知水平之間的主觀比較。高等數學教師在教學中有較高的理論水平,有控制和把握課堂進程的能力,知識性和趣味性俱佳,深入淺出,善于利用教學設備,互動性強,能夠抓住學生注意力,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學生的滿意度就高。
2、教學質量
教學質量達到的效果有:學生認真聽課,學生不逃課,學生的數學知識明顯增加,課外知識有所增長,認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升,邏輯能力提高,滿意的考試分數,促進了其他學科的學習,加強了數學的應用能力,從教師那里領悟到處世之道。影響教學質量的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課程價值、任課教師、教學態度、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技能。
3、對學生進行高等數學教學質量滿意度測評的意義
(1)對學生的意義:有利于學生對于高等數學知識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有利于消除學生增強對于學校提供教學服務的信心;有利于學生獲得超越期望的教學成果。
(2)對教師的意義:有助于促使教師調整自己的教育觀,有助于教師改進教學方法;有助于教師全面了解學生的需要和對教學的意見;有利于教師教學質量的持續改進和創新。
三、建立教學質量學生滿意度的測評體系
1、評價主體及樣本
學生對教師教學質量的評估,應該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是高等數學教學的直接對象,與教師長期接觸,對教師有全面的了解。大學生從心理上已經完全成熟,能夠做出理性的判斷,所以通過大學生對教學質量進行評價,是可行且合理的。本研究隨機從江西理工大學應用科學學院大二抽取6個自然班,共193個學生進行調查。
2、評價指標選擇
評價指標選擇應遵循導向性原則,有利于促進教師的教學水平提高和學生的素質教育;評價指標選擇應遵循科學全面性原則,有利于進行全面系統客觀評價;評價指標選擇應遵循可操作性原則,要簡單易行,利于學生的觀察;評價指標選擇應遵循統一性原則,對各教師的教學質量評價標準統一。
3、評價方法
通過咨詢教育專家、教師和學生,綜合考慮制定各項指標,進行數據錄入,SPSS統計軟件進行綜合分析數據庫。
4、問卷設計
設計調查問卷,分別從課程價值、任課教師、教學態度、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技能、教學效果等方面,組織學生填寫問卷,讓學生對這些指標的滿意度選擇一定的分值。利用程度遞進選擇方式, 設滿意度5、4、3、2、1分別代表很滿意、比較滿意、一般、不太滿意、很不滿意。
5、實施調查
調查采取問卷方式,在江西理工大學應科院大二選取的班級中發放問卷193份,采取當堂發放、當堂回收的方式,共回收193份,完整填寫178份。
四、大學生滿意度調查結果數據分析
1、學生滿意度各因素指標滿意度比較(如表1)
從上表中我們可以看到,在受調查的178名在校大學生中,對高等教學滿意度各指標因素的總評中,表示“很滿意”的有37人,占總人數的20.79%;“比較滿意”的60人,占總人數的33.71%;表達滿意度為“一般”的61人,占總數的34.27%,略顯最高;“不太滿意”的13人,占總數的7.30%;“很不滿意”的7人,占總人數的3.93%。后兩項,即對高等數學教學認為不滿意的,合計達到總人數的11.23%,超過10%,比重不小。如果“一般”的含義看做是教學方法陳舊,與自學的效果無異,那么后三項比例加和為45.50%,不能不引起教師和學校的重視,需要對高等數學教學進行改進。
在“很滿意”一欄中,因素指標“教學態度”的百分比最大,達到27.53%,比率最低的指標是“課程價值”,僅有14.61%;第二欄“比較滿意”因素指標中,“任課教師”百分比最高,為37.64%,最低的是“教學方法”為30.90%。在“很滿意”和“比較滿意”兩項百分比的合計中,各因素指標及其百分比從高到低依次為:“教學態度”64.05%、“任課教師”60.11%、“教學內容”56.74%、“教學技能”52.25%、“教學效果”51.68%、“課程價值”49.44%、“教學方法”49.44%,總體平均達到了54.82%從這些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到:大學生對該高校高等數學教學滿意度因素指標“教學態度”和“任課教師”所表達的滿意度是比較高的,這與江西理工大學應科院教師重視教師學歷和進修有直接的關系。
在“不太滿意”和“很不滿意”的評價中,百分比合計超過10%的有“教學方法”、“教學效果”、“教學技能”、“課程價值”、“教學內容”。這應引進重視并加以改進。
這些充分說明:在本文歸納的七個因素指標中,學生傾向滿意的是“教學態度”和“任課教師”,傾向不滿意的是“教學方法”、“教學效果”等。
2、不同教師情況對學生滿意度的影響:
(1)不同性別教師評價結果的分布狀況(如表2)
對女教師的滿意度均值為3.92,高于對男教師所表達的滿意度均值3.37。在各因素指標的滿意度系數中,女性教師均高于男性教師。這與男婦教師的授課風格是一致的,女教師授課趨于感性和形象,所以接受度高一些。男教師授課趨于理性和抽象,接受度低一些。
(2)不同年齡教師評價結果的分布狀況(如表3)
從數據可以看出,年齡段越大,學生對于中年教師比較滿意,對于青年教師次之。從中可以看出,中年教師知識積累和授課經驗豐富,年富力強,得到學生的認可。青年教師缺乏經驗,而老年教師授課方法陳舊,影響了學生的評價。
(3)不同職稱教師評價結果的分布狀況:教師職稱與教齡、教學經驗、教學態度等因素相關,因此把職稱作為分類變量進行定量分析(如表4)。
從數據可以看出,學生對教授的滿意度最高,為3.75,對助教的滿意度最低,為3.42,數據高低差異并不大。而且滿意度與職稱不呈明顯的正比關系。 所以教師職稱對于學生滿意度影響不大。
五、提高高校高等數學教學質量提升教學學生滿意度的對策與思考
要提升高校高等數學學生滿意度,就有針對性地解決好高等數學教學中突出存在的問題,立足實際,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 進一步提高高等數學教學的實效。
1、學校要立足現實,高度重視高等數學教學
高校要從時代需要出發,明確高等數學這一基礎科目的普遍性和重要性,增強使命感,不斷進行教學方法的創新。這需要領導的重視和支持、學校各部門的密切配合和全力支持,需要人、財、物、技術等方面大力投入,這樣才能切實提升高等數學教學滿意度水平,進而增強其有效性。
2、切實樹立服務意識
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為根本,實現高等數學教學的主體由教師中心向學生中心的轉換,確立教師為學生服務的思想意識。要讓學生深刻認識高等數學學習的重要性,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教師必須真切地了解學生的需求,并著力研究如何才能使高等數學理論變成學生能夠接受的東西,使自己成為真正的傳道授業解惑者。
3、穩定教師隊伍,提高教師綜合素質
建立穩定的、高素質的高等數學教師隊伍,教師才能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教學中來,才會更多的與學生接觸、溝通與交流,這就有利于解決學生學習的問題,滿足學生成長的需要,也有利于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學校應從人員安排、職稱評定到科研經費投入等方面均給予高等數學教師以適當的政策傾斜,加強教師的招收和進修工作,促進男女教師、不同年齡教師、不同職稱的教師相互學習和交流。
參考文獻
自我效能感、技術接受程度是教師TPACK發展中兩個重要的研究問題。多數已有的傳統或網絡課堂環境下的相關研究發現,教師的TPACK水平與自我效能感、技術接受程度有相關關系,但這是否意味著在平板電腦下的數字教材課堂環境中仍有相似結果,還有待進一步證實。本研究采用結構方程分析技術,以英語學科為例,對山東省6個市、220所小學、507名使用數字教材超過一學期的教師進行了實證研究。結果表明,在數字教材環境下,教師的自我效能感、技術接受度對TPACK有間接的正向影響作用。另外研究還表明,性別和職稱差異對TPACK無顯著性影響,年齡差異對TPACK有影響,青年教師的TPACK更加顯著。
【關鍵詞】 數字教材;TPACK;自我效能感;技術接受模型;結構方程模型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458x(2014)09―0039―08
一、問題的提出
TPACK框架是由美國學者Koehler和Mishra于2005年在Shulman的學科教學知識基礎上提出的一種新興知識形式,它由技術知識(Technological Knowledge,簡稱TK)、教學法知識(Pedagogical Knowledge,簡稱PK)、內容知識(Content Knowledge,簡稱CK)及其三者相互交融形成的整合技術的教學法知識(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Knowledge,簡稱TPK)、學科教學法知識(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簡稱PCK)、整合技術的學科知識(Technol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簡稱TCK)和技術教學內容知識(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簡稱TPACK)七方面組合而成的復合型、綜合型知識形式,如圖 1所示。
這種知識形式超越了學科內容、教學法和技術這三個要素[1],為教師提供了一套技術整合學科教學的理念和方法。因此,如何提高教師的TPACK水平成為提升技術支持下的課堂教學質量以及教師專業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課題,而哪些因素在直接或間接影響著教師的TPACK則是解決這一問題前需要研究的關鍵環節。
圖 1 TPACK結構圖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簡稱SE)是指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為完成某一行為所進行的推測與判斷。這種理論認為,即便人的行為沒有對自己產生強化,但由于人對行為結果所能帶來的功效產生期望,可能會主動性的進行這一活動[2]。本研究基于這一理論,主要關注數字教材環境下教師使用數字教材授課的自我效能感。
技術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簡稱TAM)是Davis運用理理論研究用戶對信息系統的接受度時提出的一個模型,它包含兩個主要的決定因素:① 感知的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簡稱PU),反映個體認為使用一個具體的系統對他工作業績提高的程度;② 感知的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Use,簡稱PEOU),反映個體認為容易使用一個具體的系統的程度[3]。
在影響教師TPACK發展的相關研究中,Kao等人的研究表明教師基于網絡的自我效能感和學習信念對教師的專業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正向預測作用[4], Abbitt的研究發現自我效能感對職前教師的TPK、TCK、TK、PCK和TPACK都有著顯著的積極影響,而對PK的影響極小[5]。在一項對25名采用技術進行教學的教師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具有較高自我效能感的教師更有可能克服技術整合課程時的障礙[6]。而對于學習者的“網絡自我效能感”,即使用互聯網時表現的自我感知的信心和期望,也在技術課程整合這一時代背景下日益突顯出來[7][8]。在技術接受度與TPACK的相關研究中,Waheed和Jam關于教師接受在線教育的研究表明,教師對技術的感知直接影響了其使用態度,從而間接影響其決定是否使用該項技術運用于課堂中[9]。
綜合已有研究可以發現,在傳統教學環境或基于因特網的教學環境下,自我效能感、技術接受度均與TPACK存在著顯著的相關關系。那么這是否能夠證明移動學習時代下基于平板電腦的數字教材環境中,教師的自我效能感、技術接受度仍與TPACK存在直接的正向影響,有待進一步證實。
二、研究問題與假設
本研究中,被試教師均使用基于平板電腦的數字教材進行授課。因此,研究將TPACK中的“技術”(Technology)定位于數字教材,這類數字教材具有社會性、過程性、關聯性、個性化的特性,適合移動學習時代下的教與學[10]。同時,針對本研究特點,原TPACK框架中的TK用“基于數字教材的TK”代替,簡稱ebook-based TK,是指教師對數字教材使用方面的技術知識;“自我效能感”由“基于數字教材的自我效能感”代替,簡稱ebook-based SE,是指教師對應用數字教材授課的信心和期望。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究影響教師TPACK的因素,從而幫助教師和教師教育工作者發現提升移動學習時代下數字教材環境中教師TPACK的方法。為了完成本次研究,我們制訂了測量基于數字教材的自我效能感、技術接受度和TPACK水平三份問卷,并針對問卷數據進行分析。研究問題聚焦如下:
1. 數字教材環境下,教師的自我效能感與TPACK有關系嗎?它們存在怎樣的聯系?
2. 數字教材環境下,教師的技術接受度與TPACK有關系嗎?它們存在怎樣的聯系?
3. 教師個人背景差異是否會影響其基于數字教材的TPACK水平?
基于原始TPACK模型,本研究在添加潛變量“ebook-based SE”、PU和PEOU后,提出假設模型,如圖 2和圖 3所示。
圖 2 基于數字教材的自我效能感與TPACK的假設模型
針對研究問題,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設:
假設1:數字教材環境下,教師的自我效能感對TPACK有直接的正向作用;
假設2:數字教材環境下,教師的技術接受度對TPACK有直接的正向作用。
圖 3 技術接受度與TPACK的假設模型
三、研究方法
1. 研究對象
采用隨機抽樣方法抽取山東省6個市220所小學的英語教師507名,被試對象均為某電子書包項目試點學校教師,已使用數字教材一學期,所教年級為小學一年級到六年級。其中,108名(21.30%)男教師和399名(78.70%)女教師;51名教師(10.10%)在25歲以下;140名(27.61%)在26歲到30歲;103名(20.32%)在31歲到35歲;78名(15.38%)在36歲到40歲;135名(26.63%)在40歲以上。盡管教師樣本并沒有覆蓋全國,但被試均來自不同小學和年級,擁有不同技術使用背景。另外,根據北京師范大學的《中國中小學教師發展報告(2012)》中闡述,我國中小學教師隊伍中,女性教師的比例在小學階段占到79.39%[11],本研究中的被試男女比例非常接近這一數字。本次研究共收回507份問卷,其中有效問卷340份。
2. 研究工具
采用一套由筆者與兩位專家針對本次研究特點共同修改的教師問卷,包含三部分:基于數字教材的自我效能感問卷、技術接受度問卷和TPACK問卷。
其中,“基于數字教材的自我效能感問卷”以張建新和Schwarzer于1995年編制的最早中文版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為基礎,GSES已被證明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已被翻譯成至少25種語言,在國際上已被廣泛使用[12]。原問卷共10題,修改后的問卷共7題,主要涉及教師在使用數字教材時的信心和期望;“技術接受度問卷”采用了Daivs于1989年編制的技術接受模型量表。這個量表廣泛地用于測量教師對新技術的接受程度。顧小清等人在其移動學習的用戶接受度研究中便引用了該量表,用以檢測用戶對移動技術的接受程度[13]。國外也有很多學者和研究人員引用該量表進行關于教師對某項技術接受程度的相關研究[14][15]。修改后的量表共10題,涉及基于數字教材的PU和PEOU兩部分;“TPACK問卷”采用Koehler和Mishra在2005年編制的TPACK量表。研究保留了原問卷中社會科學(Social Studies)和文化(Literacy)兩學科內容,刪掉了數學(Mathematics)和科學(Science)兩學科內容,使問卷更加符合本次研究主題。
同時,本研究還對被試教師的性別、年齡、是否為骨干教師這三個方面進行了調查,形成問卷中人口特征統計部分,用來了解被試教師的基本情況。
問卷部分均采用里克特七點測量法。在問卷初步編制完成后,筆者對問卷進行初測,形成修改意見從而對問卷中的詞句進行修正便于后期發放。
3. 研究程序
以學校為單位進行團體施測,問卷采用網絡問卷形式,采用集體指導和個別指導相結合的方式。為了檢測問卷信效度,將340份有效問卷均分為兩部分,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EFA)(Npre=170)和驗證性因素分析(CFA)(Npost=170),降低每一份問卷中可能出現的重復題目并驗證結構方程模型的擬合程度。在EFA中,只有因子載荷值大于0.50的項目會被保留在最終的問卷中;其次,運用克隆巴赫系數(Cronbach's alpha)檢測問卷的內部一致性;最后,利用皮爾森(Pearson)相關分析方法檢測TPACK結構與自我效能感、技術接受度間的相關關系。在分析過程中,使用T檢驗和ANOVA分析教師的個人背景信息(如性別、年齡等因素)差異對TPACK產生的不同結果;采用結構方程模型分析假設模型,檢測并分析每一條可能路徑之間的具體關系;運用SPSS17.0和AMOS20.0進行數據統計和模型的檢驗與分析。
四、研究結果
1. 因子分析
首先,對TPACK問卷的調查數據進行探索性因子分析,主要使用主成分分析與正交旋轉(最大方差法)得出因子結構。分析獲得每個公因子的數據特征值后,結合Kaiser標準,即公因子特征值需超過1,共提取出五個公共因子,并被分別命名為:TPACK、ebook-based TK、CK、TPK、PK[16]。其中,TPACK、PCK、TCK三部分降維至一組,形成公因子TPACK。問卷中因子載荷值小于0.50的題項,通過多重交叉負載分析已經從數據中省略。最終,共有15道題目被保留在TPACK問卷中。
其次,結合探索性因子分析結果,對TPACK假設模型進行驗證性因子分析,評估模型的擬合程度,并檢測調查數據的收斂效度。統計結果顯示,TPACK問卷的題目載荷值呈現顯著性水平(p
表 1 TPACK問卷因子分析和信效度檢測結果
[維度\&問卷條目\&探索性
因子
分析\&驗證性
因子
分析\&alpha值\&ebook-based
TK\&TK1\&我知道如何解決自己使用eBooks時出現的問題\&0.85\&0.75\&0.82\&TK2\&我可以和重要的eBooks相關的新技術保持同步\&0.80\&0.88\&TK3\&我經常以研究如何使用eBooks為樂趣\&0.68\&0.72\&PK\&PK1\&我能夠根據學生的情況,靈活調整教學風格\&0.83\&0.89\&0.89\&PK2\&我能夠在課堂情境中運用多種教學方法\&0.79\&0.87\&PK3\&我非常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常犯的錯誤\&0.76\&0.83\&CK\&CK1\&我有足夠關于本學科的知識\&0.60\&0.73\&0.88\&CK2\&我能夠站在本學科的角度去思考如何教學\&0.81\&0.90\&CK3\&我能運用多種策略深化對本學科的理解\&0.81\&0.94\&TPK\&TPK1\&為了豐富一堂課的教學方法,我能夠挑選eBooks中合適的資源或活動\&0.82\&0.90\&0.87\&TPK2\&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我能夠挑選eBooks中合適的資源或活動\&0.81\&0.88\&TPK3\&我所參與的教研活動,能讓我深刻地反思技術是如何影響我在課堂中選擇教學方法的\&0.67\&0.69\&TPACK\&TCK1\&我能夠借助eBooks,深入理解和研究我所教的學科\&0.78\&0.74\&0.83\&PCK1\&我可以選擇有效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對本學科的思考和學習\&0.58\&0.74\&TPACK1\&我能夠將英語知識、eBooks和教學方法三者結合起來教課\&0.69\&0.80\&]
對“自我效能感問卷”同樣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驗證性因子分析。在因子分析后,自我效能感問卷最終保留題目3道,用于評估教師在使用數字教材時的自我期望與信心,分析結果如表 2所示。此外,自我效能感模型擬合數據顯示,RMSEA= 0.06,CFI= 0.99,CMIN/DF= 2.38,表明這是一個良好的模型擬合,并體現了良好的收斂度和結構效度。問卷的α值為0.90,這表明題目間有足夠的內部一致性。
對“技術接受度問卷”進行同樣的因子分析和信效度檢測,分析結果如表 3所示。其中,TAM模型擬合數據顯示,技術接受模型中兩個維度(PU和PEOU)的獨立模型擬合良好(擬合指數分別為RMSEA= 0.01, 0.02;CFI= 0.99, 0.99;CMIN/DF= 1.29, 1.21)。體現了良好的收斂度和結構效度。TAM問卷的整體α值為0.91,表明題目間有足夠的內部一致性。
表 3 TAM問卷因子分析和信效度檢測結果
[維度\&問卷條目\&探索性
因子
分析\&驗證性
因子
分析\&alpha值\&TAM\&PU1\&使用eBooks優化了我的教學效果\&0.90\&0.91\&0.92\&PU2\&使用eBooks能夠讓我在固定時間里完成教學內容變多了\&0.87\&0.85\&PU3\&使用eBooks后,教學變得輕松容易\&0.91\&0.91\&PEOU1\&我能很容易地使用eBooks完成我想做的教學任務\&0.85\&0.82\&0.87\&PEOU2\&使用eBooks時,我很清楚該怎么操作\&0.73\&0.82\&PEOU3\&我覺得eBooks很容易使用\&0.77\&0.84\&]
利用Pearson相關分析分別檢測基于數字教材的自我效能感、技術接受度與五個TPACK因子(TPACK、ebook-based TK、CK、TPK、PK)之間可能存在的關系。
分析結果表明,五個TPACK因子(TPACK、ebook-based TK、CK、TPK、PK)與自我效能感呈顯著正相關關系(相關系數分別為r= 0.57,0.70,0.50,0.56,0.52)。這說明,教師使用數字教材的自我效能感會影響教師的整體TPACK感知,教師自我效能感的提高會對TPACK的提高有益,反之亦然。另一方面,TPACK問卷中的五個因子之間相互也存在顯著的正相關。其中,TPK和TPACK之間呈現出較強的相關關系(r= 0.83);PK與CK呈相關(r =0.74);TPK與CK、PK的相關系數均介于0.50~0.70。
另外,技術接受度的兩個維度,即PU和PEOU與五個TPACK因子(TPACK、ebook-based TK、CK、TPK、PK)也呈現出正相關關系(相關系數分別為r= 0.51, 0.50; 0.42, 0.54; 0.39, 0.45; 0.54, 0.53; 0.40, 0.39)。這表明教師對數字教材的感知會影響其TPACK水平,反之亦然。
2. 結構方程模型解釋自我效能感、技術接受度與TPACK的關系
本研究利用結構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 簡稱SEM)檢驗TPACK框架與基于數字教材的自我效能感、技術接受模型間的結構關系。TPACK框架與自我效能感、技術接受度的假設模型如圖 2和圖 3所示。通過最大似然參數估計法及其顯著性水平統計(圖中以*標記),形成最終模型如圖 4和圖 5所示,無統計學意義的路徑沒有出現在最終模型中。
研究問題1:數字教材環境下,教師的自我效能感與TPACK有關系嗎?它們存在著怎樣的聯系?
根據圖 4,CK、PK和ebook-based TK都對TPACK因子有直接的正向預測作用(路徑系數=0.12, 0.17, 0.10);PK對TPK因子有直接的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路徑系數= 0.48);同時,TPK對TPACK也有直接且非常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路徑系數=0.74,p
圖 4 基于數字教材的自我效能感與TPACK的最終模型
(*p
總的來看,英語教師對CK、PK、ebook-based TK和TPK的認識都會直接影響到對TPACK的認識,他們對PK的感知會直接影響TPK。而教師在使用數字教材過程中的自我效能感會直接影響到其ebook-based TK和TPK的感知,對TPACK沒有直接的正向作用,但可通過TPK的提升而間接影響TPACK,因此拒絕了假設1。
根據Pearson相關分析,數字教材環境下的自我效能感與教師的ebook-based TK、TPK和TPACK都呈現出較強相關關系。這一結果與Abbiitt的關于職前教師自我效能感與TPACK關系的研究結果相符,該研究利用相關分析得出職前教師的自我效能感與TK、TPK和TPACK這三個因子有顯著的正相關關 系[19]。從SEM分析結果也可看到,基于數字教材的教師自我效能感對教師的TK和TPK都存在正向作用,這說明自我效能感不同的教師,在基于數字教材的TPACK水平上會存在明顯差異,即在數字教材環境下,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師TK和TPK偏高,而通過SEM分析結果可知TPK對TPACK有直接的正向預測作用,因此較高的自我效能感也會間接提高英語教師TPACK水平。Ertmer等人的一項關于教師技術整合教學影響因素的研究中也表明,具備較高自我效能感的職前教師在面對新技術時更容易跨越技術整合教學(TPACK)的障礙,更好地適應有技術加入的新型教學方式[20]。Hughes的一項利用筆記本電腦整合教學的研究中也有類似發現,前測中自我效能感分數較高的職前教師,在進入技術整合式課堂實習教學一段時間后,其技術整合教學(TPACK)的能力也相對好于前測分數偏低的教師[21]。SEM分析也發現,數字教材環境下的教師自我效能感與TPACK并無直接關系,出現這一現象可能是由于“數字教材”這類技術自身便承載了一定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它不是一種單純的技術工具,而是一種融合了教學內容的技術方式和內容呈現方式,因而對于教師而言,再高的自我效能無法直接提升其TPACK水平。
研究問題2:在數字教材環境下,教師的技術接受度與TPACK有關系嗎?它們存在著怎樣的聯系?
根據圖 5,CK、PK和ebook-based TK都對TPACK因子有直接的正向預測作用(路徑系數=0.11, 0.18, 0.09);ebook-based TK和PK均對TPK因子有直接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路徑系數= 0.17, 0.44);同時TPK對TPACK也有直接且非常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路徑系數=0.74,p< 0.001)。潛變量“技術接受度”的兩個維度中,PU對TPK有直接的顯著正向預測作用(路徑系數= 0.28,p< 0.001),PEOU對TK也有非常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路徑系數= 0.81,p
圖 5 技術接受度與TPACK的假設模型
(*p
總的來看,英語教師對CK, PK, ebook-based TK和TPK的認識都會直接影響其對TPACK的認識,他們對PK和ebook-based TK的感知會對TPK產生直接影響。教師對數字教材的接受程度也會直接影響到其對TPK的感知,“感知易用度”(PEOU)會直接影響ebook-based TK,同時還會直接影響到其 “感知可用度”(PU)。而PU對于ebook-based TK和TPACK則沒有呈現直接的正向的作用,因此拒絕了假設2。
根據本研究的分析結果,技術接受度不同的教師,TPACK存在明顯差異。Pearson相關分析表明,數字教材環境下的教師技術接受度(PU和PEOU)與TPACK中的五個因子均呈現出正相關關系。SEM分析結果也表明,數字教材環境下教師的PU對TPK存在顯著的正向作用,PEOU對ebook-based TK也有非常顯著的正向效果。雖然教師的技術接受度與TPACK因子間不存在直接關系,但由于TPK與TPACK存在直接的顯著正向作用,因此其也間接影響到教師的TPACK水平發展。也就是說,教師對數字教材這項技術的感知度高,感知數字教材易用、可用,那么對于英語教師未來的TPACK發展則有所裨益,這一結果與Alsofyani等的研究結果相符。該研究對在職教師進行在線專業發展培訓,并在培訓前后利用問卷,調查他們在培訓后的TPACK水平和TAM水平。結果顯示,對于在線教育這類技術接受度高的教師,其TPACK發展水平也相對較高,反之亦然[22]。Lay等人關于地理教師使用地理信息系統(GIS)進行教學的一項研究中也發現,地理教師對新技術(如該研究中的GIS)的感知會影響其實際使用,從而影響這一技術在課堂上的應用效果(TPK)[23]。本研究在驗證技術接受度與TPACK水平關系的同時也發現,教師的PU與ebook-based TK間存在負向關系,說明教師對數字教材的感知可用度不會對教師的技術知識產生正向影響。也就是說,教師對數字教材的技術知識是不會因為其認為數字教材可以被用于課堂而發生變化。
研究問題3:教師個人背景差異是否會影響英語教師基于數字教材的TPACK水平?
研究利用t檢驗和ANOVA,檢測被試教師的背景差異,如性別、年齡、是否為骨干教師這些因素對其TPACK水平的影響。研究首先利用t檢驗檢測性別差異對教師TPACK水平的影響,結果如表 4所示。數據表明,男女教師在基于數字教材的TPACK上無顯著差異。
表 4 不同性別間的教師TPACK
[維度\&1(M,SD)\&2(M,SD)\&t Value\&TK\&8.67(1.21)\&8.13(1.16)\&1.09(n.s.)\&CK\&6.40(0.86)\&6.99(1.18)\&-1.56(n.s.)\&PK\&5.94(0.81)\&6.39(0.88)\&-1.35(n.s.)\&TPK\&5.94(0.83)\&6.42(0.90)\&-1.34(n.s.)\&TPACK\&6.06(0.81)\&6.60(0.98)\&-1.62(n.s.)\&]
注:TK:ebook-based TK,1:女,2:男,n.s.:non-significant
此外,為了比較不同年齡段間的教師TPACK水平,研究將被試教師分為5類:25歲以下、26~30歲、31~35歲、36~40歲和41歲以上。ANOVA分析表明,年齡差異導致PK和TPK有所差異,分析結果如表 5所示。其中,年齡在25歲以下的青年教師在PK和TPK上都較之其他年齡段教師表現要好(PK(M,SD)=7.11, 0.97;TPK((M,SD)= 6.82, 1.00) 。也就是說,青年教師在教學法知識和技術教學法知識上有一定優勢,根據結構方程模型的分析結果,可推測這對教師的TPACK水平也會有間接的提升效果。同時,本研究還對“是否為小學骨干教師”這一條件進行了t檢驗,統計結果表明,這一條件對數字教材環境下教師的TPACK水平無顯著影響,二者不存在顯著性差異,結果如表 6所示。也就是說,教師的TPACK水平不會因其職稱而受到影響。
總的來看,性別差異與職稱差異不會對基于數字教材的教師TPACK產生顯著影響。這一結論與Kao等人基于網絡環境的小學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結果相符,他們通過對484名小學教師在網絡環境下專業發展動機的調查問卷結果分析后發現,性別差異沒有影響小學教師網絡環境下的專業發展[24]。但與該研究不同的是,本研究發現年齡的差異會導致教師PK和TPK有所不同,青年教師的整合技術的教學知識(TPK)要明顯優于年長教師。為了探究產生這一結果的原因,本研究又對“年齡”與“技術接受度”做了ANOVA分析。結果發現,青年教師在“技術接受度”中的“感知易用度”(PEOU)上呈現出顯著性(p
五、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旨在探索數字教材環境下教師的自我效能感、技術接受度對教師TPACK水平的影響關系。研究最終形成了三份新的可以評價數字教材環境下教師TPACK、自我效能感和技術接受度的問卷。信效度檢測顯示,該問卷信度效度較高,可以用于反映教師在課堂環境下使用數字教材時的TPACK水平、自我效能感及技術接受程度。本研究發現:
1. 在數字教材環境下,教師的TPACK水平與自我效能感存在間接的正向作用。自我效能感越高,教師的技術知識(TK)和技術教學法知識(TPK)會有所提升;
2. 在數字教材環境下,教師的技術接受度與TPACK存在間接的正向作用。教師對于技術的感知可用程度(PU)越高,其TPK會相應提高;感知易用程度(PEOU)越高,其TK會相應提升,從而間接影響其TPACK水平;
3. 教師的年齡層次與TPACK發展有關,青年教師在數字教材環境下的TPACK更顯著。
這一發現對于移動學習環境下,尤其是數字教材環境下教師的TPACK發展有一定的理論和指導意義。對于使用數字教材進行教學的教師來說,提高對數字教材的使用期望和信心以及建立對數字教材這項技術的正確認識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本研究中我們建議:一是制定自上而下的教師培訓計劃。研究結果提示教育管理機關和學校領導,在技術整合學科教學的時代背景下,需要更加重視教師專業發展,增加技術培訓投入,如為教師提供專門的技術培訓課程或網絡在線課程等,便于教師樹立積極地利用新型技術進行教學的信心和對新型技術的認識[25]。二是構建教師網絡或實地交流平臺,促進教師間的同儕互助。本研究在年齡層次與TPACK的相關性結果也提示校方和教師教育人員,應促進新老教師之間的交流,建立和完善教師間的“傳幫帶”機制,讓青年教師成為技術整合課程時代背景下的舵手,積極調動教師隊伍對學習新技術和接觸新鮮事物的興趣和積極性,從而幫助提升教師TPACK。
六、展望與不足
本研究旨在通過對在職小學英語教師的實證研究,反映移動學習時代下,利用數字教材整合教學時,教師的TPACK現狀及影響因素,并為日后的教師教育工作及教師教學提供寶貴的經驗,為提升教師TPACK水平帶來啟示。不足之處在于只以量表進行分析,未來會配合訪談、觀察等質性的研究方法,以給出更加全面翔實的分析。
[參考文獻]
[1] 全美教師教育學院協會創新與技術委員會. 任友群,詹藝譯. 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教育者手冊[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1.
[2] Albert Bandura,Claudio Barbaranelli,Gian Vittorio Caprara & Concetta Pastorelli. Multifaceted Impact of Self-Efficacy Beliefs on Academic Functioning[J].Child Development,1996,67(3): 1206~1222.
[3] Fred D. Davis .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J].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Center,1989,13(3):319~340.
[4] Kao,C.-P.,& Tsai C-C. Teachers' attitudes toward web-base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with relation to Internet self-efficacy and beliefs about web-based learning[J].Computers & Education, 2009, 53(1): 66~73.
[5][19] Jason T.Abbitt.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Efficacy Beliefs about Technology Integration and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TPACK) among Preservice Teachers[J].Journal of Digital Learning in Teacher Education,2011,27(4):134~143.
[6][20] Ertmer,P.A.,& Ottenbreit-Leftwich, A.T. Teacher technology change: How knowledge, confidence, beliefs, and culture intersect[J].Journal of Research 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2010,42(3):255~284.
[7] Huang,H.-M,& Liaw, S.-S.. Exploring learners’ self-efficacy, autonomy, and motivation toward e-learning[J].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2007,105(2):581~586.
[8] Wu,Y.-T.,& Tsai,C.-C. University students’ Internet attitudes and Internet self-efficacy: a study at three university in Taiwan[J].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2006,9(4):441~450.
[9] Mahwish Waheed & Farooq Ahmed Jam. Teacher's Intention to Accept Online Education: Extended TAM Model[J].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Research in Bussiness,2010,2(5):330~344.
[10] 孫眾,駱力明. 數字教材關鍵要素的定位與實現[J]. 開放教育研究,2013,19(4):60-67.
[11] 北京師范大學教師教育研究中心. 中國中小學教師發展報告(2012)[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12] Zhang,J. X. & Schwarzer, R. Measuring optimistic self-beliefs:A Chinese adaptation of the 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J].Psychologia,1995,38(3):174~181.
[13] 顧小清,付世容. 移動學習的用戶接受度實證研究[J]. 電化教育研究,2011,(6):48-55.
[14] Jo Ann Smith & Stephen A.Sivo. Predicting continued use of online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presence and sociability[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2012,43(6):871~882.
[15] Timothy Teo & Jan Noyes. Exploring attitudes towards computer use among pre-service teachers from Singapore and the UK[J].Multicultural Education Technology Journal,2010,4(2):126-135.
[16] Henry F. Kaiser. The varimax criterion for analytic rotation in factor analysis[J]. Psychometrika,1958,23(3):187~200.
[17] Browne M W & Cudeck R. Alternative ways of assessing model fit[M].In:Bollen K A ,Long J S eds. Test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Newbury Park,CA:Sage,1993:136~162.
[18] KG J?reskog & D S?rbom.LISREL 8: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with the SIMPLIS command language[M].Chicago:Scientific Software International,1993.
[21] Joan E. Hughes.Descriptive indicators of future teachers' technology integration in the PK-12 classroom:trends from a laptop-infused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J].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2013,48(4):491~516.
[22] Mohammed Modeef Alsofyani, Baharuddin bin Aris, Rebecca Eynon & Norazman Abdul Majid. A preliminary evaluation of short blended online training workshop for TPACK development using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J].The Turkish Onli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2012,11(3): 20~32.
[23][25] Jinn-Guey Lay,Yu-Lin Chi,Yeu-Sheng Hsieh & Yu-Wen Chen. What influences geography teachers’usage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A structural equation analysis[J]. Computers & Education,2013,62:191~195.
[24] Chia-Pin Kao, Ying-Tien Wu & Chin-Chung Tsai.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motivation toward web-base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Internet self-efficacy and belief about web-based learning[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11,27(2):406~415.
1.1高校圖書館的文化傳播職能
圖書館系統是由相互聯系和作用的各個組成部分結合而成的具有收藏、整理、提供信息載體的信息服務、教育、文化傳播功能的有機整體[5]。圖書館文化傳播職能是指圖書館通過不同的工作方式,把館藏文化、圖書館文化及其社會文化現象擴散至讀者和社會的過程,從而發揮自身的功用和效能[6]。高校館的文化傳播職能主要通過兩條途徑實現:一是通過面向學生開展文化教育活動傳播文化;二是通過文獻收藏借閱傳承人類文化。文獻收藏借閱是圖書館的基礎工作,不再贅述。圖書館的文化傳播包含影響人的思想、增進人的文化知識和技能,體現了教育理念,表現出了教育的行為。
1.2基于主體間性教育理念的高校圖書館文化傳播職能
高校館作為獨立的文化形態與文化意識,賦予高校館主體性的地位。高校館文化具有傳承性、自律性、自覺性和動態性,高校館的文化傳播自覺性決定了圖書館本身的主體性。主體論意義上的高校館作為文化傳承的工具,在方法方式上的機械化、程序化造成圖書館在文化傳播中文化品質內涵的缺失以及人文關懷的失落,缺乏以人為本的文化向度,在組織與實施過程中多為單向式傳遞及對象化處理,忽視學生的個性發展與自覺能動性。20世紀90年代末,教育領域逐漸以后現代主義視角主體間性教育理念對主體性教育進行修正[7]。主體間性的依據在于人的生存本身,作為存在的關系是一種“我—你”關系。人與他物的關系不再被認定是“主體—客體”二元對立關系,主體間性教育理念消解了主客體對立和主體中心的片面性[8]。館員與學生作為文化傳播的兩方主體,實踐主體間性的“我—你”關系,以圖書館資源為中介,通過文化教育活動來實現高校館的文化傳播職能。主體間性教育理念下的圖書館文化傳播重視館員這一主體的教育引導作用,同時強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重視學生的精神成長。以主體間性教育理念沿承并超越主體性教育理念是高校館文化傳播職能的價值取向與訴求。
2主體間性教育理念下學生社團參與圖書館文化傳播實踐探索
2.1以主體間教育理念為指導組建學生社團開展文化傳播工作。筆者調研部分高校館,查閱相關文獻,發現高校館作為學校的文化資源中心,不像各院系與學生具有從屬關系,圖書館組織各種文化活動無法要求學生必須參加。學生社團是學生中的先進代表和活躍力量,但大多數學生社團為非館屬社團,與圖書館是離散的合作關系,學生社團參與圖書館的文化活動沒有形成常規化的組織模式,非館屬學生社團在跟圖書館之間的合作具有隨機性、隨意性,社團以自己的興趣愛好為主題組織文娛活動,與圖書館的文化傳播工作不能很好地契合,這一直是高校館難以常規性開展文化傳播工作的主要原因。為更好地開展文化傳播工作,實現圖書館文化傳播工作的系統化及常規化,華僑大學圖書館結合主體間性教育理念,成立文化傳播部,組建館屬初醒文學社、初醒讀書會、讀書俱樂部、邇雅漢服文化社等特色學生社團。圖書館將學生視為文化教育活動的主體,館員充分調動社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圖書館的文化傳播活動。在此過程中,文化傳播部館員作為主體之一,結合館里的工作規劃,考慮到充分發揮學生社團特長,根據社團特色組織相關文化活動;既鼓勵支持學生的創造性,實踐學生在文化傳播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又使之具有圖書館文化傳播工作意義,形成系統化、常規化、長效性的文化傳播工作模式。2.2主體間性教育理念下學生社團參與高校圖書館文化傳播工作實例。2.2.1依托文學社團開展文化傳播工作。初醒文學社是華僑大學圖書館成立的文學社團,在主體間性教育理念下,館員進行規劃指導,由社團學生具體組織實施,充分發揮社團學生的主體作用。初醒文學社設立管理部、宣傳部、編輯部、創作部等職能部門,主要開展征文賽、《初醒》雜志編輯,每學年組織兩次征文賽:一次讀書征文賽、一次文學征文賽。讀書征文賽旨在引導讀者閱讀經典,撰寫書評或閱讀感悟。文學征文賽征集讀者的原創文學稿件,鼓勵學生創作,培養獨立思考和寫作能力。初醒文學社宣傳部同學制作征文賽海報,在學校宣傳欄及宿舍門口張貼海報,并通過微博微信等網絡宣傳,將征文賽的宣傳工作深入到校園的每一個角落,充分帶動師生的閱讀與寫作。征文稿件由初醒文學社同學收集、整理、組織初審,圖書館文化傳播部館員聯系專家終審,評出獲獎作品,給予獲獎作品同學證書及獎金。活動經費由圖書館文化活動專項經費支持。如此,由館員帶領初醒文學社,活動深入有序,形成長效機制,成為圖書館常規性文化傳播工作。華僑大學圖書館創辦《初醒》雜志,主要刊登征文賽獲獎文稿和日常原創來稿。在主體間性教育理念下,文化傳播部館員負責文稿把關和指導,由初醒文學社編輯部同學負責編輯、排版、發行等事務。學生積極踴躍,主動想方法、找問題。比如,在每期雜志中夾帶調查問卷,問題設計以開放式回答為主、選擇題為輔,通過分析讀者反饋的問卷來發現問題、調整工作。指導館員根據初醒文學社同學的要求改進工作方式。比如,每學年新生入學時納新,之后按照報名同學的興趣納入編輯部,安排編輯排版培訓;為《初醒》編輯部提供辦公場所,設置《初醒》雜志編輯室,方便同學進行征文審稿和編輯排版;印刷費用由圖書館專項經費支持,免費向校內師生贈閱,為文學社常規化開展相關文化活動提供了保障。2.2.2依托讀書會社團開展文化傳播工作。閱讀推廣是圖書館文化傳播工作的重點。文化傳播部組建初醒讀書會,納入學校原有的讀書俱樂部。基于主體間性教育理念,文化傳播部館員首先進行頂層設計,以經典閱讀推廣為重點,從學生角度考量,指導初醒讀書會同學開展讀書沙龍、書目推薦、圖書導讀、書評等閱讀推廣活動,鼓勵初醒讀書會同學組織創新型讀書活動。每學期組織6場主題讀書沙龍,以經典圖書為閱讀目標,館員與初醒讀書會同學商討主題。為了讓讀者提前閱讀相關書籍,每期主題讀書沙龍海報由初醒讀書會同學提前一周做好,海報體現主題及推薦書目,通過網絡媒體及紙媒宣傳。讀書沙龍由初醒讀書會同學主持,邀請相關教授或學者指導。主題讀書沙龍活動充分發揮學生主體的積極主動性,初醒讀書會同學不僅是活動的組織者,還是主要參與者,要求初醒讀書會同學提前做好發言準備,在他們帶動下,其他同學積極發言,交流閱讀心得。在主題讀書沙龍活動中,文化傳播部館員這一主體成為活動的規劃者,圖書館作為場地、經費以及文獻資源的提供者,通過讀書沙龍活動在潛移默化中推廣閱讀。高校館以自身為主體面向全校讀者開展閱讀推廣活動,與以館員、社團學生為主體開展閱讀推廣活動,最大的區別在于教育理念不同:前者是傳統的主客體教育理念,把學生作為接受閱讀引導與教育的客體對象,閱讀推廣往往流于形式,無法收到良好的效果;后者重視館員、學生主體的互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使學生自覺參與到閱讀推廣活動中來。2.2.3依托漢服社社團開展文化傳播工作。華僑大學圖書館組建邇雅漢服社,以中華傳統服飾文化為載體,以傳播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為目的,與圖書館文化傳播中的中華傳統文化傳播有著密切的契合點。邇雅漢服社的常規性活動“漢韻展”是一個集中華傳統文化圖片展與漢韻文化表演于一體的文化活動。在主體間性教育理念下,文化傳播部館員指導漢服社同學選定展覽主題、選取圖片、組織展覽。比如,中華傳統漢服裝展,學生查找歷史資料,將中華民族延續幾千年的代表性漢服圖片資料整理出來展覽。漢韻展開幕式活動中,漢服社同學身著漢服表演漢舞、古曲演唱、古箏演奏、茶藝表演。圖片展覽加形象的文化表演很好地展示了中華傳統文化,所有參與同學受到生動的中華傳統文化熏陶。漢韻展是一項有文化內涵、有創意的文化活動,成為圖書館文化傳播工作的經典活動。如果沒有漢服社同學積極主動組織參與,僅靠圖書館作為主體,很難調動學生積極性,達不到文化教育作用。
3建議
3.1重視館員教育引導作用,回歸主體地位。為了提高館員為讀者服務的思想境界,“讀者中心”“讀者第一”“用戶永遠都是正確的”“讀者是上帝”等提法廣泛流行。這種理念下的“讀者中心”論帶來了實踐運作中讀者權利、圖書館館員權利的沖突,“讀者中心”將圖書館與館員工具化、邊緣化[9]。在主體間性教育理念下,館員主體地位不能忽視,需回歸本身價值,重視館員的服務及教育職責。館員對館屬學生社團進行圖書館常識、文化教育活動策劃、社團管理傳承等方面的教育與指導。館員在文化活動中積極的態度、得體的言行舉止、淵博的學識、良好的管理能力是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圖書館文化教育活動的重要因素,在圖書館文化傳播工作中體現館員的主體性地位和教育職責。高校館的文化傳播工作具有多樣性,學生社團創建時有其自身的興趣傾向性。館員要因勢利導,把握方向,鼓勵學生發揮特長,實現圖書館文化傳播工作的特色與高效。3.2創建特色館屬學生社團,明晰社團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實現圖書館文化傳播工作的系統化及常規化,華僑大學圖書館突破高校館與學生社團合作的傳統模式,在主體間性教育理念下,以文化傳播部為指導部門,先后成立多個特色學生社團。圖書館創建特色館屬學生社團,便于開展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明晰了學生在文化傳播活動中的主體地位。社團成員來自學生,會以學生的立場和角度來組織活動,使活動更具吸引力和影響力。社團成員來自不同院系,由學生社團配合圖書館組織開展文化傳播活動,能將活動宣傳深入到師生之中,促進校園整體文化建設,實現圖書館的文化傳播職能。館員作為文化傳播活動主體之一,有義務對活動規劃指導,但圖書館主導作用的發揮并非強迫或干涉學生活動的自由,而是在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前提下提供建議、方法、指導和服務。鼓勵學生社團結合自身興趣開展文化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地位。3.3發揮社團學生主觀能動性,在文化傳播活動中提高素質。在文化傳播活動中,館員與學生同是文化傳播活動的主體,不再是傳統的主體與客體間的關系,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化被動為主動,使圖書館的文化傳播工作深入影響到全校讀者。大學生參加學生社團是為了完善自我的需要,希望通過參加或組織社團活動提高實踐能力及創新能力、提升綜合素質,實現自我教育、自我發展。圖書館開展的文化傳播活動既迎合他們熱愛讀書的需求,又滿足他們鍛煉自己的心理,對學生有吸引力[10]。圖書館通過組織文化教育活動,引導學生閱讀經典,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鼓勵同學參與策劃、討論活動方案,促使學生激勵自我、在討論中錘煉自我,激發了學生共同成長的愿望。參與組織活動的社團同學通過實踐鍛煉,組織協調能力、交際溝通能力、實踐動手能力等綜合素養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3.4響應社團學生的反饋,提升館員的文化。傳播工作能力在主體間性教育理念下,社團學生與館員在文化教育活動中的互動,學生成長及需求信息的反饋,促使館員主動提高綜合素質與業務能力、提升職業道德修養、主動閱讀提升文化素養、掌握教育心理學知識、了解學生心理變化。館員會廣泛閱讀人文經典,提升人文底蘊,增強在文化傳播工作中對學生的感召力;注重自身的心理健康,以積極的情緒感染學生;及時完善知識結構,為學生社團提供更高層次的文化活動指導;主動提高組織管理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教育能力,以便更好地組織規劃文化教育活動。館員作出表率,才能對學生有感召力,學生才會積極參與圖書館的文化傳播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如此,通過社團學生與館員的互動反饋,促進館員綜合素養的提升,提高館員的文化傳播工作能力。
作者:劉君霞 單位:華僑大學圖書館
參考文獻
[1].李楠.高校圖書館的文化教育與傳播功能[J].學園,2014(21):44-45.
[2].MarrilynL.Whatdolibrariansthinkaboutmarketing?Asurveyofpubliclibrarians`attitudestowardthemarketingoflibraryservices[J].TheLibraryQuarterly,2004(1):63-84.
[3].張文雯.美國公共圖書館的公共關系簡介[J].圖書與情報,2010(5):6-12,45.
[4].魏思廷.基于主體間性理論的圖書館服務理念思考[J].圖書館建設,2015(3):24-31.
[5].劉君霞.生態視角下的高校圖書館建設實踐與理論探討[J].圖書館雜志,2015(3):66-70.
[6].陳鵬.高校圖書館文化傳播功能及其實現策略—以溫州大學圖書館為例[D].金華:浙江師范大學,2011.
[7].徐妹,張雪艷.論后現代視閾下高校圖書館文化功能的定位與發展[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2(2):12-15.
[8].馮建軍.主體教育理論:從主體性到主體間性[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1):115-121.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在知識更新周期日益縮短的今天,教師僅有一桶水是遠遠不夠的?,教師還是那一桶“死水”是絕對不能適應時代要求的。因此,牢固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博采眾長,拓寬“活水”渠道,使自己的大腦不斷吐故納新,接受活化新知。厚積而薄發適應時代的需要,成為新時期有良好師德的教師,制定個人學習計劃如下:
一、指導思想。
1、把讀書作為教師精神成長和專業化發展的需要,逐步養成“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的良好習慣,促進自己更新及理論素養、教育能力、人文素養的整體提升,爭做人民滿意的教師,每天要研讀1小時。
2、讀書要與反思相結合,提倡帶著問題讀書,研究問題,解決問題;讀書要與實踐相結合,學以致用,注重實效;要個人閱讀要與集中學習相結合,廣泛交流,相互啟發,共同提高,理解新課程,融入新課程,實施新課程;
二、讀書目標:
1、通過學習教育經典理論,轉變教育觀念,提高教育教學能力、教育創新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
2、通過學習教育經典理論,使自己業務精良,勝任新課程教學,成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充滿生機活力的小學教師。
3、通過學習教育經典理論活動,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教師職業觀,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塑造良好的教師形象。
4、通過學習教育經典理論活動,豐富自身個人文涵養,強化自身修養。
5、讀寫結合,有所思就記錄下來,旨在養成習慣。養成做讀書筆記的習慣,養成固定時間讀書的習慣,從書中反思自己。重點談學習體會、感悟,提出思考性問題,
三、讀書內容: 1、《小學教學設計》、《小學數學教師》、《聽竇桂梅老師講課》2、教育類的書籍:《家庭教育》、《夸贊孩子的藝術》3、自己喜歡的文學性教強的書籍:雜志《讀者》、《家庭》、《女報》外國經典名著等。4、兒童文學:《淘氣包馬小跳》、《海蒂》秦文君小說系列
四、讀書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