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農業科學研究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農業科研項目預算管理存在如下問題
(一)農業科研項目預算管理特點
農業科研基本立足于農作物的現代育種、定向栽培等研究和推廣應用,而農作物的生長則易受氣候環境的影響,且農作物研究的周期長、季節性強、地域適應性要求高,隨著農業的發展,農業科研越來越受重視,各種渠道的項目資金逐漸進入農業科研系統,縱向的有國家科委、農委、自然基金委以及省科技廳、農業廳等的各級財政經費撥款,橫向的有企業及個人的項目投資,課題經費渠道越來越多樣化,項目預算管理要求也大不相同;農業科研單位事業費得不到增加,又不允許多提取人員費用,事業費與科研費存在著一定的矛盾,加之農業科研事業單位預算管理人員配置嚴重不足,預算管理工作面臨著頭緒多,力度輕,可控性差,效果不明顯等問題。
(二)項目預算編制不合理、不全面
農業科研項目預算申報的一般做法是課題組或項目負責人負責編制,本單位計財部門審查后再上報至上級預算管理部門,而農業科研人員大都不熟悉財務規范,對形勢變化預見不足,缺乏詳細的預算規劃,不能很好處理預算分配以及控制比例,未能將項目預算與研究目標、相關的專項管理辦法和財經政策進行有效結合;預算編制過程缺乏一個規范的科學的流程,科管部門以及計財部門的指導性極為有限,預算編制的不科學,給預算的審批、執行、監督、績效考核等過程增加了工作難度,致使預算原有約束力失去意義;項目子項測算依據支撐力度明顯不夠,而且預算編制周期普遍較短,預算編制質量普遍不高。
預算一般采用基數加因素調整的方法,項目預算經費完全由基期的相關數據決定,因各種變化因素影響,預算工作質量難以提高。
(三)農業科研項目預算管理缺乏有效監督
農業科研單位普遍存在重項目執行而輕預算管理的現象,在申報立項、項目執行、完成情況以及成果申報等方面工作力度很大,與預算管理及財務驗收的相關基礎工作卻做的不夠充分,尤其是在預算編制初期得不到有效糾偏,支出管理與監督考核方面缺乏強有力的控制與行之有效的約束及激勵機制,經費使用缺乏系統考核機制,無形中增加了其隨意性。
(四)資金結余現象較為突出
農業科研項目經費以往是以實撥資金為主,實行國庫集中支付后,項目結余在年終轉化為結轉指標或者結余,無形中形成了“省下的是國家的,花了的是自己的”現象,導致項目申報時科研人員對項目預算隨意夸大、虛報;有的項目業已結題,但經費還有沒有用完;有的項目因方法、規模等變化導致預算進行調整,調整后的項目預算有可能比原來批準的還低;有的科研項目在合同期內,因大部分經費指標未使用,根本無法通過驗收,從而產生資金結余。
(五)項目管理與預算費用管理脫節,科研成本無法準確核算
農業科研項目一直以來實行課題負責制,課題負責人對預算費用支配有主導權,項目預算費用使用過程中缺乏必要的監督,項目管理與經費管理脫節,結題結賬后雖然賬面上總體上體現的是收支平衡,各項預算支出誤差時常偏離,各項成本要素缺乏核算標準,預算的嚴肅性和科學性無法保證;勞務費、材料費等支出誤差標準偏小不適應實際工作需要,科研成本列支不合理,科研成本無法準確核算。
(六)預算組織機構設置簡單,人員配備不足
現有農業科研事業單位預算機構編制弱化,人員不足,有的甚至沒有預算機構,由計財部門或個別財務人員兼職預算員來履行預算管理職能,可想而知,預算管理工作無法由始至終完整地進行,預算執行力度大打折扣。
二、農業科研項目預算管理的對策
針對現階段農業科研事業單位農業科研項目預算管理存在問題及其原因,結合單位實際情況,提出如下建議:
(一)進一步完善農業科研項目預算管理機制,科學編制預算
項目實施技術方案和經費支出預算方案在編審時要充分考慮其符合性、可預見性、可操作性;規范項目預算調整程序,納入本單位績效考評指標;將政府收支分類科目與預算項目進行對應,提高預算編制和會計核算的準確性;合理分攤項目成本費用,制定與項目屬性相適應的預算科目支出浮動比例標準,提高預算支出的合理性;形成結存經費的項目,嚴格按照結轉結余資金管理辦法及時清理;將預算管理工作向前延伸至項目申報初期,向后延伸至項目結題,貫穿于項目執行的整個過程。
農業科研項目預算編制是一項不可或缺的極其重要的基礎工作,須做好調研、分析、目標預測、協調、論證等方面的基礎工作,并且要有充足合理的時間安排做為保障;在堅持“目標相關性、政策相符性、經濟合理性”原則下,準確細化預算項目,加強部門之間協調性,采納科管及財務部門的合理化建議,提高預算編制的合理性;同時,應全力開展零基預算,棄去基數法,從而提高編制方法的科學性,使項目預算更具前瞻性。
(二)提高預算管理的自我規范意識,強化執行力度
目前,農業科研事業單位的科研項目普遍采用嚴格的預算管理,項目所涉人員須自身增強預算法制觀念,自覺維護預算的嚴肅性和科學性,依法依規執行國家及省主管部門(科技/農業)與財政部門共同制定的農業科研項目經費管理辦法和事業單位預算管理制度,使批準的項目經費支出預算方案真正成為預算的執行依據,按照均衡性原則,重視預算執行實情,跟蹤預算是否按規定得以執行。
各課題組或項目負責人更要預先做好項目實施及預算使用計劃準備,在符合相關規定的前提下,及時組織階段性驗收,及時進行財務結算,預算調整須遵守“項目總預算不變,直接費用預算微調,間接費用預算不調”原則,力求避免結題不結賬的情況發生。
(三)加強預算管理過程管控,建立支出約束機制
農業科研項目預算管理須遵循事業單位預算管理規定,預算管理是一項系統工作,不僅僅是計財部門或預算員的單一工作,更是審計、財務、科管等各部門共同協作的立體聯動工作,要擯棄以前那種為項目而預算的認識,強化項目開支計劃性,合理安排項目經費;各相關部門及人員須強化預算約束觀念,嚴格經費支出管理,設置額度限制,超額度的情況要科管與計財聯合審批,從而建立嚴格的經費開支審批制度及報銷程序;加強經費開支的事前監督,健全單位財產物資的管理,從單位內部建立起有效的支出約束機制,做到有章可循,并且嚴格按制度辦事,最大限度地提高各項資金的使用效益,從而建立有效的支出約束機制。
(四)加強預算執行監督
建立內部監督機制,將定時檢查與隨機抽查有效結合,使審計、監察等部門一同參與到監督活動中來,以減緩預算人員配置嚴重不足問題,全方位、多角度監督資金使用各環節,確保預算執行過程的監督在制度上有約束,在人力上有保障;做到計劃在事前、監督在事中、評價在事后,全方位構建預算追責平臺,事前計劃是預算工作的基礎,事中監督是預算執行的關鍵,事后評價是預算管理的延伸;項目資金到位后,按規定跟蹤管理,對照預算支出方案核查項目執行情況,確保資金規范使用。
建立項目審計制度,將科研項目經費全部納入單位財務會計系統進行統一管理,每個項目驗收結題進行獨立審計,單獨設帳,專款專用。
(五)加強項目結余資金制度建設以及激勵機制,促進結余資金高效使用
加強項目結余資金管理的制度建設,首先加強科學化、規范化、完整化、結構化的項目支出定額標準建設,將項目結余資金納入整體規劃;其次,建立并實施項目風險管理制度,加強對項目資金的風險控制,從預算編制、項目申請、項目考評、項目調整、項目決算、項目驗收等全方位開展,促使項目預算風險與預算績效相互促進、相互制約。
建立結余資金激勵機制,對于縱向的各級財政撥款,因勵行節約而形成的結余資金建議上級主管部門對課題組的科研人員進行適當獎勵,從而鼓勵節約,充分調動科研人員的研究積極性,盡可能提高經費的使用價值;對于橫向的自籌項目、企業委托項目以及個人資助項目形成的結余資金,建議合作方對課題組的科研人員予以一定額度的獎勵。
(六)用成本核算理念去規范項目預算結構
課題負責制在農業科研事業單位已運行多年,均未進行成本核算,結合單位情況及項目特點,引用合理的成本核算管理辦法,組織相關部門對項目進行測算,對公用資產及耗材確定合理的分攤比率,對大型的儀器設備或場地確定合理的租金結構,對直接費用適度提高支出誤差標準,對人員費用確定合理的成本標準,將業已確定的規范標準等融入到項目預算編制階段,通過成本核算提升科研資金使用效益,促進項目預算支出科學合理。
一、教學培養目標的確定
以培養高素質、高水平的農業經濟管理人才為目標,農業經濟學科在均衡發展學生德、智、體、能等各項能力的同時,要重點注意學生以下能力的培養:一是學習能力。在大學階段,學生不再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而應該是主動的知識采集者、分析者和利用者,是新型的主動性學習的人才。二是表達寫作能力。學生應該針對不同的情況,不同的場合,流暢、明確、簡潔地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和觀點。三是寫作能力。除了口語表達能力外,學生們需要撰寫各種調查報告、科研論文、工作總結等各種書面材料,所以學生的寫作能力必須過關。四是實踐能力。大學生不能僅僅在象牙塔中坐而論道,空發道理。而應該理論結合實際,在學習課本知識的同時,將知識運用到實踐中,不帶偏見地解決實際問題。五是創新能力。學生在學習的同時,不能拘泥前輩,一定要根據實際進行創新性研究,在創新中培養靈活思辨的能力。六是協作能力。新時代的農業工作內容龐大復雜,大學生必須形成與他人合作的意識,培養與人合作的習慣。
二、教學模式的設計
農業經濟學科在課程教學中詩中貫穿一個主線,就是把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作為教學過程的主線,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詩中堅持培養學生的各種素質,以保證教學培養目標的實現。此外,在堅持培養學生的總體素質的同時,農業經濟學科還保證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各種能力的培養齊頭并進,課堂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齊頭并進。不僅僅將學生培養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還把他們培養成為具有各種能力的人,不僅僅關注課堂理論的學習,更側重于學生在實踐中的獲得。最后,農業經濟學科還全面關注學生德、智、體、美綜合素質的提高,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
三、制訂教學計劃的原則
在黨的理論教育方針的指導下,農業經濟學科課程在制定教學計劃時,遵行的一個總體的指導原則是:學生的德、智、體、能多方面全面發展。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堅持“以人的教育”為主要內容,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使農業經濟學科的課程教學計劃有利于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和創造性;根據學科的特點,加強課堂理論和課外實踐的結合力度;農業經濟學科的課程內容要與科研實踐、社會實踐相銜接互補;在教案的選用和教材的更新方面,堅持使用統一編訂的教材,同時合編教材和自編教材作為必要的學習補充,擴充學生的視野,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將理論和知識統一起來,服務于技能和素質的提升。
四、農業經濟學科課程教學改革的具體措施
1.在教材的選用上。針對農業經濟學科課程的不同方向,如果本科目有國家統一編訂的教材,那么國家統編教材是學生學習、教師參考的首選目標。如果本科目沒有國家統一編訂的教材,那么與其他院校合編的教材或者其他的優秀教材也可以使用。高校自編教材、教研組自編教材也可以作為學習材料來使用。無論是統編教材還是合編教材,亦或是自編教材,他們所選用的或更新的內容必須遵守以下原則:第一,教材中的內容必須真實、可信,能夠指導學生在實踐中的行動,經得住現實的考驗。第二,教材中所選取的知識必須是有用的,有價值的,并非隨便編造的。而且這些知識必須體現本學科的學科特點,結合本學科的內容,科學合理地進行編排,包含了目前學界的最新觀點,體現了本學科最前沿的發展水平。第三,這些知識一定要針對學生的學習特點和接受情況而有目的地進行選取的,能夠使學生沒有困難地接受,并且對學生的思維有所啟發,能夠幫助學生進一步認識世界、認識社會,讓他們能夠在學習中不僅僅能獲得同類型的知識或相關知識,而且能夠對于以后的工作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
【關鍵詞】農業院校 遙感實驗課程 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10-0242-01
一、引言
遙感技術作為現代信息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可快速、有效的采集大范圍的地球空間信息,反映地球資源環境動態變化,在地球資源調查與規劃、農業生產管理、環境質量評價與監測、氣象監測、測繪、礦產、軍事等方面得到廣泛的應用。遙感課程是農業院校地理信息系統專業、環境專業、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林業、草業等專業本科生普遍開設的課程。遙感試驗課是遙感課程的實習部分,緊密結合遙感理論課程的教學內容,使學生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具備分析處理和解譯遙感數據的目的,加深對遙感理論課知識的消化和吸收,并且能利用遙感技術解決自己所學專業領域相關問題,具備一定的遙感技術的應用能力。
二、農業院校開設遙感課程的必要性
農業院校許多專業在本科教育中都會開設遙感課程。遙感課程是地理信息系統(GIS)專業的核心課程,遙感數據是GIS的數據源和更新源;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學生利用遙感技術掌握基本的土地規劃與制圖、資源信息管理等方法;對于環境科學專業,遙感技術可以應用到水污染、海洋污染、大氣污染、固體垃圾等各個領域;對于林學專業,可利用遙感技術清查森林資源、監測森林火災和病蟲害;對于農學專業,遙感技術可用于作物估產、作物長勢及病蟲害預報;草學專業,可以進行草產量估算,草地資源調查等。輔助遙感理論課程的遙感實驗課程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學生的動手實踐,對遙感的原理、概念、應用有進一步的認識和理解,培養學生遙感軟件操作能力和解決實際應用問題的能力。
三、農業院校遙感實驗課程存在的問題
遙感實驗課程是遙感課的實習部分,要求配合理論課的教學內容,開展野外觀測和上機實驗。但目前許多農業院校相關專業對遙感課實驗部分重視不夠,僅開設有限的上機實習。而學生對該課程的理解也不足,沒有充分認識到遙感技術在本專業領域的應用前景,對課程學習積極性不足。另一方面,農業院校相關專業本科生前期知識儲備不足,遙感技術的掌握要求具備許多相關的物理、數學、地理學、計算機技術等知識,而農業相關專業在本科教育中沒有更全面深入的學習這些相關知識,造成學生很難理解掌握較深的遙感課程內容。尤其在實驗課上,需要一定的計算機水平來支撐遙感軟件的應用,很多學生入門難,加之實驗課時設計較少,使得學生不能很好的掌握遙感技術,應用受到限制。
四、課程簡介
農業院校相關專業的遙感課程一般理論課30個學時,實驗上機10個學時。遙感實驗課程的教學目標要求學生掌握遙感軟件的基本操作,掌握遙感數據的獲取方法;熟悉影像處理、提取的方法,并能將遙感方法應用到本專業領域,完成實驗大作業及實驗報告。教學方法以實驗課上機操作為主。考核方法為平時出勤、課堂表現、實驗結果、實驗報告等方面。
五、遙感實驗課程內容體系設計
遙感實驗課程內容以遙感觀測儀器的使用、遙感數據獲取、遙感數據處理、遙感信息提取,以及遙感在本專業領域的應用五個方面形成一套完整的體系。遙感觀測儀器的使用:主要包括對典型地物反射光譜特征的測量與分析,掌握野外光譜測量方法。可在校園內晴天選擇不同的土地利用類型測量分析不同地物(如林地、草地、裸地、水體等)的光譜特征。遙感數據獲取:要求學生能通過網絡手段下載獲取一定區域、一定精度、相應時段的遙感數據。遙感數據處理:利用遙感軟件掌握遙感圖像的校正、裁剪、拼接、圖像增強等的基本操作。遙感信息提取:利用遙感軟件掌握遙感數據的信息提取及分類方法,能利用遙感數據目視解譯對地物進行分類。遙感在本專業領域的應用:要求學生利用前期掌握的遙感技術方法,針對本專業領域的研究,提出問題,利用遙感技術獲取所需信息,加深對遙感技術的認識和理解,引導學生利用遙感技術解決本專業問題,為其以后自主、有效的利用遙感所需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做好鋪墊。
六、完善配套材料,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應進一步完善遙感課程實驗課的教材編制,使學生有參考資料。另一方面,要完善遙感實驗課程影像數據庫的建設,收集農業、環境等相關專業領域的遙感影像,包括不同衛星來源、不同時相、不同分辨率的遙感數據用于該課程遙感影像數據庫的建設,形成體系,以保障遙感實驗課程教學需求。在教學方法上,充分利用多媒體和網絡教學,促進學生課下自主學習,提倡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提前掌握遙感軟件的基本操作,在課堂上將更多的時間利用到遙感技術的應用案例分析上。在考核方式上,主要包括平時出勤、課堂表現、實驗結果、實驗報告幾個方面。要求學生以遙感技術在本專業領域的某一方面的應用為內容,通過影像的下載、圖像預處理、信息提取、處理等步驟,得到實驗結果,并完成一份詳實的實驗報告。
七、總結
遙感課程是農業院校環境專業、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草業等專業本科生普遍開設的課程。遙感試驗課程結合遙感理論課程的教學內容,使學生通過野外觀測及上機實踐,具備分析處理和解譯遙感數據的能力,能利用遙感技術解決自己所學專業領域相關問題。本文針對農業院校遙感實驗課程存在的問題,設計了一套遙感實驗課程內容體系,對遙感實驗課程教學模式進行了探索研究。以期更好輔助于遙感理論課知識的掌握及吸收,使學生具備學生利用遙感技術解決本專業領域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潘竟虎,趙軍.高師遙感課程實踐教學的改革[J].理工高教研究,2008,01:118-120.
[2]奚秀梅,賀凌云.遙感課程實驗教學改革與設計[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0,03:110-111.
[3]那音太.“遙感圖像處理”實驗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5,01:149-151.
關鍵詞:農科大學生;就業;競爭力;對策
我國高等院校擴招以來,我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逐年增長,我國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就業高峰,這在預示著我國高等教育事業實現快速發展的同時,也說明了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的嚴峻性。而在農業經濟領域,這一問題也十分突出,農科大學人才培養模式與農業經濟發展用人需求背離,農科院校育人模式不健全,人才培養目標不明確的情況普遍存在,在此背景下,農科大學畢業生的整體素質參差不齊,其就業競爭力也就無從保證。在此情況下,強化對農科專業學生就業競爭力提升對策的研究有著很強的實踐意義。
1.加強內控制度審計,促使科研經費依法管理。首先要做好科研經費內部管理制度建設情況的審計,看是否包含針對當前科研經費管理和使用當中存在問題的相關解決原則和制度。結合學校實際,建立和完善本校的科研經費管理辦法,使學校科研經費的管理更加科學化、規范化、系統化。
2.做好科研經費使用合規性審計,規范經費使用行為。認真做好科研經費使用合規性審計,加大科研經費財務管理的約束力度,嚴格控制經費的開支范圍與標準,有利于防止濫用科研經費違反財經紀律的行為。科研經費使用合規性審計重點有:學校財務部門是否統一管理科研經費,杜絕科研經費脫離學校監管形成經費使用體外循環等現象;經費報銷是否符合規定,票據是否合法真實,簽字是否齊全;各項支出是否嚴格按合同要求,專款專用;項目管理費、勞務費、人員經費開支是否超出規定比例開支。
1 農科大學生就業緊張原因分析
1.1 客觀原因分析
1999年高校擴招以來,我國高等教育發展速度進一步加快,招生規模逐年持續擴大,高校畢業生人數迅速提高,截至2013年高校畢業生人數已高達699萬,相比2012年的680萬增加了19萬人。而在高校畢業生人數激增的情況下,社會崗位數量增速卻逐年放緩,使得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空前嚴峻,而農科大學生就業難也早已成為一個備受矚目的社會問題。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工業化發展速度加快、社會經濟發展不均衡都成為農科大學生就業緊張的重要原因,這些問題集中表現在以下幾方面:1)出于國家政策、市場環境、社會資源分配等因素的制約,農業密集型產業發展速度放緩,農業企業對大學畢業生的吸納能力明顯降低;2)農業產業結構升的優化與升級較慢,處于對外貿易能力、生產加工技術、行業管理水平的制約,農業行業對精英人才的吸納能力明顯降低;3)農業產業經營崗位不足,“低門檻”崗位十分普遍,大量低學歷勞動力占據農業就業崗位導致農科大學生就業難度增加。
1.2 主觀原因分析
農科大學生就業緊張與大學生自身就業擇業觀念和專業素質水平有著密切的聯系,造成農科大學生就業緊張的主觀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1)農科大學生就業觀念陳舊。據了解,多數農科專業大學生來自農村,選擇農科專業與學費較低存在一定的聯系,且普遍對大學教育的回報期望偏高,對擇業的認識存在誤區。多數農科畢業生期望通過就業留在城市,因而積極報考和應聘各種城市黨政機關、大型企業、科研部門崗位,而不愿回到鄉鎮應聘中小型民營企業相關崗位。此外,許多農科大學生將國家公務員視為理想的就業選擇,積極報考國家公務員,近年來我國公務員考試報考總人數逐年增多,但存在部分崗位競爭白熱化,部分崗位報考人數達不到計劃要求的問題,而這些乏人問津的崗位多為基層崗位,條件艱苦,就業地點較為偏遠落后,恰恰是最需要農科專業人才的崗位;2)農科大學生擇業技能不強。由于許多大學生在校期間并未樹立明確的職業發展目標,因而其學習的針對性與主動性較差,導致將就業技能偏低,競爭力較差,且缺乏應聘的心理準備和必要技巧,在擇業過程中缺乏自信心,依賴父母社會關系、遇到挫折選擇逃避的情況十分普遍;3)農科大學生擇業目標不明確。雖然目前農科院校招生形勢看好,但多數學生來自農村甚至貧困地區,專業學費較低成為其報考農科專業的重要原因之一,加之許多農村大學生熟悉農業生產卻期望走出農村“學農而不愛農”,使得農科大學生報考與學習該專業的動機較為復雜,不能在進入校園后及時樹立合理的擇業目標,使其在今后的學習與擇業過程中盲目從眾,一味想要留在大眾城市,缺乏深入基層和艱苦奮斗的精神,容易放棄與專業有關的崗位而錯失良好的就業機會。
2 農科大學生就業競爭力提升對策
2.1 提升農科大學生知識結構科學性
要提升農科大學生知識結構科學性應注意以下兩個問題:1)優化人才培養目標體系。結合當前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現狀及其對農科人才的需求現狀確立農科大學生培養目標,既要確保農科大學生具備豐富的農科專業知識,又要使其具備一定的管理組織能力、創新思維意識和較強的實踐能力,將其定位為符合現代農業經濟發展需求的復合型人才。其次,每個農科院校應結合自身辦學優勢與辦學特色優化自身專業結構,將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課程進行有機結合,拓寬農科大學生的知識面,提升其思維廣度與深度,增強農科大學生專業課程體系的全面性和適用性;2)強化課程體系與教學方法改革。現代農業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及時更新高校農科專業教材內容,強化農科專業課程建設與教材開發,適時開展農科專業課程體系改革有著很強的必要性,對此,農科院校應結合農業科技發展現狀及時淘汰教材乃至課程體系中陳舊、落后的內容,及時增添新的科技信息與理論成果。此外,現代農業科技所涉及的科技領域越來越寬,農科院校應順應這一趨勢,重視計算機信息技術、現代生物技術、農業經濟管理技術等相關課程的教育,進一步優化升農科學生知識結構。與此同時,為了提升學生在未來崗位上的適應能力與操作水平,應重視實踐教學環節,將實踐類課程與理論課程有機結合。
2.2 提升農科大學生綜合就業素質
較強的綜合能力和全面的內在素質是使農科大學生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脫穎而出的根本保障,也是農科大學生就業素質與就業競爭力最直接的體現,為了有效提升農科大學生綜合就業素質,農科院校應注意以下幾個要點:1)思想道德素質。高尚的思想道德是用人單位對高校大學生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對此農科院校應對在校學生進行積極的引導與干預,通過開展思想教育講座、國情教育、人文課程教育等方式促使其形成健康、樂觀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其端正學習態度,具備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以健康向上的態度面對擇業與就業;2)科學文化素質。良好的文化素質是農科大學生就業的重要保障,對此農科院校應從優化課程結構、開展校園活動、培育校園文化等途徑全面開展現代科學教育、傳統文化教育、先進文化教育等,使學生具備全面的、豐富的科學文化素養;3)綜合能力。廣泛開展各種形式的校園科技文化活動是提升農科大學生綜合能力的根本手段,如演講比賽、辯論賽能提升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應變能力,社會實踐等體驗式活動能提升學生實踐操作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社團活動能提升學生團結協作能力和自主創新能力等等。
2.3 優化農科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
大學期間,青年人的職業興趣、價值取向逐漸趨于穩定,在此階段做好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對于確定其未來職業發展方向及提升其學習的針對性與主動性有著重要的意義。農科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應是層層遞進,逐漸加深的,其教育過程應分如下幾個步驟:1)確立職業生涯發展目標。農科大學生的職業生涯發展發展目標應視個人職業興趣、社會環境、行業發展現狀及人才需求情況等因素而定,對此農科院校應組織相關課程,指導學生如何將自身興趣愛好、預期目標與未來職業發展目標進行匹配,以及如何結合自身職業意向進行社會需求情況調查與分析,進而幫助其確立可行的短期學習目標與長期職業發展目標;2)確立個人職業發展方向。應引導農科大學生認識農科專業的就業前景、社會需求情況和職業發展形勢,轉變其“學農不愛農”、“學農無出路”的觀念,幫助他們樹立遠大的職業目標和正確的職業發展方向;3)自我設計,就業選擇。農科大學生在進行擇業時首先要認識市場需求,了解該專業主要從業方向、主要用人單位及近年來的專業就業情況,對此農科院校應提供準確的相關數據和資料供學生進行了解,并幫助他們客觀分析就業形勢,提出應對策略,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和自我設計,找到自身與社會需求的契合點,按照相關用人崗位的需求制定針對性的專業學習計劃和能力提升計劃。
2.4 健全農科大學生就業指導與服務體系
農科大學生尚未深入社會,對就業形勢與市場情況了解不足,容易在擇業與就業過程中產生各種困惑,為了幫助大學生順利就業,農科院校有義務建立一套完善、專業的大學生就業指導與服務體系,向大學生提供及時、科學、有效的就業咨詢、指導與幫助。在完善農科大學生就業指導與服務體系時應注意這幾個問題:1)提升就業指導專業性。農科院校應建立一支專業化的高素質就業指導與服務隊伍,通過專業課程、網絡服務、電話與短信服務、團體輔導與個性化指導等多種途徑向學生提供更及時可靠、更專業的就業咨詢與指導;2)就業指導全程化。農科大學生擇業與就業是一個復雜的過程,為全面提升大學生就業競爭力應實施全程化的就業指導,包括對大學低年級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培訓教育、中高年級的針對性專業教育和應屆畢業生的就業與應聘技巧培訓教育等等;3)提升就業指導針對性。農科大學生的就業尤其獨特的社會條件、行業背景,因而在實施就業指導師時,應充分結合專業特點,提升農科大學生的服務基層意識、市場競爭意識,使其形成明確的、正確的擇業就業觀念。
3 總結
綜上所述,在當前日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農科院校應盡快認清農科專業大學生就業中存在的問題,認真分析造成農科大學生就業緊張的客觀原因與主管原因,并在此基礎上優化教育教學過程,全面提升農科大學生就業競爭力。通過本文的研究,認為在當前形勢下,農科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提升應從優化知識結構、提高綜合就業素質、強化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和強化就業指導與服務四個方面入手。對此農科院校應以積極的態度,審時度勢,不斷進行自我完善,幫助農科大學生走出擇業與就業的困境,順利走上工作崗位。
參考文獻:
[1] 黃立洪、李鈞、曾婉霞,等.我國農科類專業大學生服務農村基層意愿調查分析[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4(6):694-697
[2] 高強、左永強、趙偉,等.農科大學生基層就業心態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0(17):51-52
[3] 馬博林、褚寶良、馮程偉.如何引導農科大學生參與新農村經濟建設的思考與建議[J].農業經濟.2010(10):95-96
英文名稱:System Sciences and Comprehensive Studies in Agriculture
主管單位:黑龍江省科學院
主辦單位: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所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黑龍江省哈爾濱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1-0068
國內刊號:23-1158/S
郵發代號:14-151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85
期刊收錄: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榮譽: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聯系方式
近年來,高科技信息化的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給基礎生物化學課程的教學改革帶來了新的機遇。一種全新的、深層次的混合學習模式翻轉課堂已然成為全球范圍內課程改革的熱點。翻轉課堂(Flappin}u Classroom)也稱“反轉課堂”,是利用現有的信息技術手段重新構建教學過程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徹底擺脫了傳統“課上傳授知識+課下內化知識”的教學手段,把課堂和課下活動完全翻轉。微信是騰訊公司2011年推出的一款完全免費的應用在智能終端的即時通訊服務應用程序,它可以通過公眾號平臺、朋友圈、群聊等方式接收推送信息,實現文字、語音、圖片和視頻等多種形式信息的傳播,用戶可開設公眾號,建設公眾平臺,且微信具有可開發性川。截至2017年4月,騰訊微信宣布微信月活躍用戶已達到8. 89億,特別是在大學生群體中,微信的使用率極高川。筆者對教學班級的調查顯示,100%的學生手機都安裝了微信軟件,并把它作為主要的交流通訊工具。因此,筆者試圖將微信平臺和翻轉課堂相結合,并將其用于基礎生物化學教學,便于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達到共享資源,并且可以進行實時有效的交互活動.
1基于微信平臺的設施專業基礎生物化學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構建
將微信公眾平臺和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相結合用于基礎生物化學教學,筆者選取 2015級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專業共61人進行為期一個學期的基礎生物化學課程教學模式改革與實踐,具體實施情況如下。
1.1創建微信公眾號,搭建學習平臺任課教師首先申請一個用于此次教學改革實踐的微信公眾賬號,名稱為“農大基礎生物化學”,利用公眾號推送學習任務,并將教師制作的課程學習資源按教學進度上傳至微信公眾號上,包括教學大綱、教學課件、同步練習題、案例講解、精彩視頻等,并定期更新資源庫,供學生使用。同時創建了“生物化學”微信班級群,打造一個學生可以自主學習,并可以隨時與教師互動互享的網絡平臺。
1. 2課前準備階段教師根據教學口標設計單元學習任務,通過收集整理學習資源并設計制作微課。根據基礎生物化學教學口標,將課程分為兩大部分,即靜態生物化學和動態生物化學。其中靜態生物化學包括糖、脂、蛋白質、核酸、生物大分子復合物和酶;動態生物化學包括生物氧化、糖類代謝、脂類代謝、蛋白質代謝、核酸代謝和物質代謝的聯系與調控。對每個單元的教學任務進行分解,并設計任務單,包括教學口標、教學重l從難l從、教學課件、預習任務單、同步練習題等。教師根據教學案例錄制10 min內教學視頻,將關鍵知識ii講解到位,并且設置一定的互動環節,增加視頻的趣味性和互動性。在上課前通過微信平臺相關學習和視頻資料,讓學生預習。教師同時利用微信平臺推送主題博文、實時新聞、科學研究成果、前沿資訊等,用于拓展學生視野。
1. 3學生課前自主學習學生通過關注微信公眾平臺后,在課前自己選擇時間和地l從,根據教師的預習任務單自主安排學習計劃。通過觀看相關學習主題的課件和視頻結合教材,對難以掌握和理解的知識點進行反復觀看,并將疑難從記錄下來;通過完成相關練習題鞏固所學知識點;通過微信群聊進行交流討論,將問題及時反饋給教師,并可進行實時在線交流。
1. 4課堂教學活動在課堂上教師根據學生預習情況,對在自主學習過程中產生的問題進行歸納總結,有針對性地進行知識講解,并對重l從和難l從部分進行課上討論。學生在課前根據預習任務單要求已經完成相關知識的學習,對新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課堂上可以選擇性聽課,提高學習效率。教師將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活動轉變為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包括分組討論、探究問題、完成練習、學習成果交流等方式。通過師生的交流討論,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教學活動中,任課教師將個性化指導和集體性輔導2個方面相結合。
1. 5課后總結翻轉課堂這種教學模式以課后強調學生之間或師生之間的交流與思考的方式取代了傳統教學在課后給學生布置大量作業用于課堂知識l從的鞏固學習。學生通過微信群在線跟任課教師或者同學進行互動交流討論,也可以通過微信聊天功能與教師進行一對一交流。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結果反饋了解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及時發現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給予糾正,并對教學結果進行總結,及時調整教學方式,因材施教,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效率,以期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2基于微信平臺的設施專業基礎生物化學翻轉課堂教學效果
根據基礎生物化學微信教學系統的調查進行教學效果評價,共有50名學生參與基于微信平臺的基礎生物化學翻轉課堂教學在線調查,收回調查結果50份。調查結果顯,基于微信平臺的基礎生物化學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受學生歡迎,其中有40%的學生非常喜歡這種教學方式,說明該教學模式能夠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30%的學生覺得微信平臺的基礎生物化學教學模式效果非常好,說明基于微信平臺的基礎生物化學翻轉課堂教學方式能夠有效提高教學效果;75%的學生愿意繼續這種教學模式,說明基于微信平臺的基礎生物化學翻轉課堂的教學方式得到學生的認可,具有可實施性。
關鍵詞:有機化學;教學內容優化整合;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432(2014)-06-90-2
根據《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12]4號)精神,我校不斷深化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構建本科人才培養方案新體系,培養多種類型的、高素質的、全面發展的創新人才。以學生為中心,全面優化課程體系,把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與素質提升貫穿人才培養方案的全過程。因而,隨著大環境發展趨勢和我校特點,我們必須優化整合適合農業院校科學的、全面的、發展的有機化學教學內容。從根本上激活有利于各方面與各因素活力,提高全校有機化學教學質量和效果,使學生科學素質與創新能力得到顯著提升,其探索和研究實際意義是非常重大的。
1 農業院校有機化學教學的現實狀況
有機化學具有教學內容豐富、應用性強和發展速度特別快等特點,有機化學是化學、環境、材料、能源、食品、生物、制藥、農學和園林等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然而部分同學學習有機化學課程時感到有些困難,這是由于有機物的數量之多、記憶困難、結構方面復雜導致理解起來很不容易、副產物還比較多就難找到主產物等原因。另外隨著現在大學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減少基礎課的學時數,增加專業課的學時數,這樣就使得本來不斷發展的有機化學教學內容增加和教學的學時數減少之間的關系表現得更加突出。現在大多數教師教學時使用多媒體技術增加了教學內容,表現為老師講得快且很多學生當時清楚明白,同學們課上思考很少、創新能力就非常薄弱。所以培養多種類型的、高素質的、全面發展的創新型的人才,對有機化學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優化整合的改革、教學方式方法和教學手段進行改革,其尋找、探索和研究過程是非常有現實意義的。
農業院校有機化學過多注重本學科系統性,與學生所學專業知識結合不夠,導致學生學習茫然,不了解有機化學課程與專業課程之間關系,誤認為有機化學對專業學習沒有用或聯系很少,這些都會造成學生學習興趣不濃,傳統教學不利于學生各方面能力培養和綜合素質提高。因此,培養新世紀農業院校新型人才必須優化整合教學內容、優化傳統教學理念、更新教學方式、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目的是提高教師教學藝術、效果與提升學生學習質量及培養創新能力人才。
2 有機化學教學內容優化整合的必要性
有機化學課程是應用化學、農藥學、醫藥學、食品科學、生命科學、動植物學和園林園藝等專業的重要基礎課,其理論及相關技術涉及科學各個領域,所以隨時展,合理優化教學內容,突出教學理念、教學模式與學生學習模式整體優化和改革,構建適合于各個學科門類基礎有機化學課程新型教學模式是提高學生科學素質與培養創新能力人才的關鍵。
合理優化整合適合農業院校學生可持續發展公共基礎有機化學教學內容必須符合現代教育理念、教學規律及具有科學性和先進性。通過優化整合有機化學課程和靈活的綜合的利用現代教學技術、方法手段等來提高教學效果,對全校教學工作具有示范、輻射和推廣作用。
有機化學是全校覆蓋面較大的公共基礎課及專業基礎課,每學期有7個學院2000名左右學生學習本課程,優化整合教學內容、教與學方式方法為學生提供更多優質教育服務;基礎課教學質量、效果是教育評估部門重點考察目標,直接影響到整個學校教學水平評價,該研究工作可極大提升整體教學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因此,既要解決重視知識的掌握,又要巧妙而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創新能力等綜合素質,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激發學習興趣和熱情。積極探索優化整合教學內容,盡快提高有機化學教學質量和效果是非常重要的。
3 優化整合有機化學課程教學內容
3.1 以五大模塊優化重組教學內容
優化整合有機化學教學內容時我們應該充分研究考慮怎么去重組優化如此之多的基本知識、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重點凝煉教學內容,同時提煉出知識要點,才能夠抓住有機化學課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等基本知識。還要注意處理好現代化內容和經典知識之間的關系,達到和諧統一的目的。利用現代教學理念去完成有機化學內容優化整合,其目的是實現教學內容的科學化、現代化的可持續性發展。
為使有機化學能在有限的學時內適應各個不同專業學生的需要,同時也對基礎知識的講解有充分的保證,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將教學內容重組優化,分模塊教學即緒論、立體化學、烴類化合物、含氧化合物、含氮化合物、生命基礎物質5大模塊。通過學習烷烴、烯烴、炔烴等內容來掌握有機化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工具;然后以親核取代、消除反應為核心學習鹵代烴、醇、醚、脂肪胺;以親電取代反應為核心學習芳香族化合物包括苯、萘、酚、芳香胺、雜環化合物;最后以親核加成反應、負碳離子機理為核心的醛、酮羧酸及其衍生物,同時包括生命物質基礎糖和氨基酸等知識。這五模塊教學內容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關聯、協調統一,它們又各自有所側重,構成有機化學教學的整體。
3.2 根據學生所學專業需要,優化整合設計教學內容
有機化學教學內容優化重組把傳統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等基本知識和不斷更新的知識內容有機完美的結合起來,把有機化學知識與科學方法論和諧統一起來,同時把21世紀有機化學內容和學生所學的相關專業基礎知識整合聯系起來。還要把有機化學基礎知識和其科學發展的新知識有機協調統一,讓有機化學的教學內容不斷豐富、不斷完善,更好地為學生們服務,并提升他們的創新潛能。
由學生所學專業建立教學內容、教學目標,結合教材和大綱要求,及時將科學發展最新成果納入課程教學并增加技巧、訣竅和能力等科技含量,確保有機化學教學內容完整和諧統一。合理地、靈活地加以運用,使其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其效能和作用,目的是研究提高有機化學的教學質量和效果。
以優化教學內容,結合專業特點,注意學科交叉,及時更新和引入教研、教改成果為原則。利用實踐性教學環節,積極開設綜合性、創新性的實驗和研究型課程,激發本科生參與科研活動,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結合學生專業特點探索更加適合學生發展的有機化學教學理論與實驗教學內容,融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素質教育于一體的具有農業院校特色的有機化學教學理念,組成完善合理的、科學可行的有機化學教學內容模塊化的新體系。
3.3 優化整合教學內容和科研成果有機結合
有機化學教學必須適應新的形勢,跟上科技發展的腳步,不斷優化新教學內容,與時俱進。所以要把有機化學教學內容和日新月異的生活生產、新科研成果有機聯系在一起,盡最大能力優化農業院校有機化學教學內容。
根據有機化學教學內容適當地、適時地與我們所研究的課題或者已發明的專利協調統一結合在一起。這樣優化整合教學內容會激發學生學習時產生生動、深刻的印象,還會使學生的視野得到拓寬,學生們就會認識到科研成果的取得不是想象的那么難,這樣就呈現出榜樣就在我們面前。與此同時,此方法很容易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深入理解教學內容,實現學習內容高質量成功構建,而且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激發他們的創新熱情,開發他們的創新能力。
另外,把學者或科學家的科研成果及其有機化學進展優化到教學內容之中,如將烯烴和2005年諾貝爾化學獎-烯烴的復分解反應的內容優化整合在一起。揭示有機化學發展的規律性,引發學生到所學習的內容之中去發現理論知識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找到獲得。其實我們只要具有堅固的扎實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同時有端正的科學態度、努力學習、敢于創新、勤奮鉆研,那么一定會有所突破和創新。
我們要堅持不斷地將科研成果及時優化到教學內容之中,整合設計農業院校基礎有機化學課教學內容達到適合學生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把典型有特色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有機化學在社會、生活各方面應用。隨時跟蹤有機化學的科研成果,把科研成果優化整合到有機化學教學內容之中,實現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動精神的優化組合,達到學生掌握較堅實的有機化學基礎知識、具有較強的實際能力和較高的科學素質。培養造就一批建設創新型國家所需要的人才。
因此, 傳統有機化學教學內容已經明顯不能滿足現代科技高速發展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整合優化設計教學內容模塊化科學化,使學生樂于接受從而實現提高有機化學教學質量和效果的目的。重組整合教學內容為對經典的有機化學基本知識進行優化,適當補充化學前沿知識。根據我校的本科人才培養方案,有機化學課程是學科基礎和學科拓展的兩大核心課程。優化整合有機化學課程內容,搭建個性化和多元化的人才培養平臺,促進學生全面和個性的發展是非常必要的。有機化學教學內容的優化整合體現為科學性、基礎性、前沿性、可持續性,是對過去、國內與國外有機化學教學內容的比較和教學現狀的優化,利用吉林省教育廳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重點教研課題研究機會,更新有機化學教學內容,探索、實施、嘗試優化整合有機化學內容的新教學方式,實現全面提高農業院校有機化學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裴偉偉. 有機化學課程教學改革的設想[J].大學化學,1998,(5):12-13.
[2] 羅穎,禹筱元,董先明.提高農科有機化學課堂教學效果的探索[J].廣東化工,2009,(5):201-203.
[3] 邢其毅,徐瑞秋,周政.基礎有機化學(上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4] 鄭家茂,,潘曉卉.深化研究型大學本科人才培養體系改革[J],中國高等教育,2008,(23):14-16.
[5] 王廣慧,于冬梅,侯林.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有機化學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科技信息,2010,(8):215-216.
[6] Katie E. Amaral and Ivan A. Shibley ,Using Popular Nonfiction in Organic Chemistry: Teaching More Than Content[J], J. Chem. Educ., 2010, 87(4):400-404.
[7] 羅云清,劉文叢,鐘雙玲,趙淑杰.有機化學教學的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11,(4):22-25.
[8] 姚利民,康雯.大學研究性教學現狀與原因分析[J].中國大學教學,2009,(1):19-23.
[9] 陳紅艷,廖蓉蘇,胡偉武.有機化學課程的教學改革探究[J].中國地質教育,2010,(4):109-111.
關鍵詞:應用型;教學改革;本科建設;開放性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
當前地方農業高校幾乎都設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為高科技農業、地方新農村建設、地方經濟建設培養本科人才。多數地方農業高校是二類本科院校,其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設置也是參照重點院校進行大而全的學科設置,而立足于地方性、農業性、應用性不是很多,致使學生培養沒有恰當的定位,不如重點高校那樣在理論上工程上深入學習和掌握,也不如高職院校學生那樣實踐和技術掌握的牢靠,從而使學生的就業前景暗淡,學科建設后力不足。本文在調研多個地方農業高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建設現狀的基礎上進行深入的分析和總結,結合本校學科建設的經驗,提出了開放式的應用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本科建設模式,以“知識-素質-能力”為原則,完成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培養方案、實踐體系、教學模式、考核方式、教材建設等方面的分析與研究。
1培養方案
地方農業高等學校在二類本科招生情況不是很好,第一志愿報考率不是很高,經常需要降低分數線來完成招生任務,新生的文化素質和各種能力相對不足。為此培養方案要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的需求;要求培養方案具有彈性,不僅每年新一級學生培養方案要與時俱進,正在學習的學生培養方案也要根據學生的素質和社會的需要進行適當的調整。
通過分析當前多數高等農業院校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培養方案發現它與其他類型的學校沒有什么太大的差別,培養模式也大體相同,使農業高校的學生要和重點院校的同專業學生面向相同的就業市場,造成競爭力不足,另外重要一點是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沒有體現出農業高校的特色。為此要按照農業高校的定位重新規劃培養方案,以服務地方、服務基層的高科技農業和農業信息化為目標進行調整,要加入計算機在農業的應用、農業數據采集、地理信息系統在農業中應用、精確農業等課程,專業課程也要以應用型為特征進行調整,指出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是培養農業信息化和農業科技服務的高級人才,為農業的發展提供高質量的計算機服務。
應用型人才要以培養學生的工程素養為基準,滿足農業建設和經濟社會對大批計算機開發性人才的需要進行,能夠進行農業信息系統開發、農業網絡建設與管理、軟件系統管理、客戶培訓和服務、項目開發、設計和調試等方面從事工作,為此要加大計算機應用方面課程設置,側重應用性、實踐性環節,注重計算機學科應用能力的培養[1]。跟隨信息社會發展步伐,減少硬件的課程,比如模擬電子和電路、單片機原理和微型計算機原理,這些課程內容可以在講授計算機組成原理以實例引入。不應過多強調大而全的基礎課程,應加強知識綜合,強調應用性、針對性和系統性。
2實踐體系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應用型本科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專業的實踐體系的建立和完善。培養方案中設置了課程實驗、課程設計、社會實踐、畢業設計等多種形式實踐內容[2]。在課程試驗中要大幅度提高綜合性和設計性試驗,減少驗證性試驗或讓學生課下自主進行。實驗課要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也要提高學生興趣和主動性。實踐教學以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為主,系統化的進行學生的項目培訓和知識組織以及綜合能力的提高。
課程設計是以班級為單位教學,對已經學習過的某門課程的知識進行綜合,一人一題進行計算機項目開發,學生獨立設計和完成,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為核心,應該以農業相關的項目為主,比如養殖業管理系統、種植業信息系統、糧食質量追蹤管理系統、氣候數據自動采集等等,培養學生與農業相關的信息系統或處理系統,提高學生就業能力。如果課程設計的題目較大,又綜合已學過的多門課程,則采用多名學生協同完成,進一步增強學生交流能力、合作解決問題能力。為了提高學生閱讀源程序的能力,鼓勵學生在課程設計中引用開源項目的部分內容,或把課程設計的內容融合到網絡上協作的項目開發中,使學生在實際應用中提高自己的成就感,也可以加快學生的項目開發經驗積累和編程能力的提高。
畢業設計以解決農業信息化和高科技農業系統為主進行的設計與開發的綜合性應用項目,把學習到的農業知識進行現實化、實用化,進一步提高學生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畢業設計要按照軟件工程和信息開發的標準編寫文檔、撰寫程序代碼,提交一個項目總結和程序系統,包括開發文檔、程序源代碼、數據庫結構、配置文檔和測試文檔,這是本科四年的計算機知識總結和能力培養的集中體現,要學生獨立完成,在答辯委員會的嚴格審核和測試下完成畢業設計,畢業論文不再進行包含大量基礎知識和重復開發文檔內容的撰寫,側重于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培養出應用型的人才。
3教學模式
課堂教學更應該注重自主學習和互動式教學,以培養學生靈活掌握基本理論和應用技術為中心,減少講授的時間,大幅度增加討論課、分析課、現場觀摩課,補充新技術講座。提高第二課堂的學時,教師多多參加學生自學輔導,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要貫徹“知識-素質-能力”這個基本原則來組織教學和教學準備[3]。
當前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的應用豐富了教學手段,也為學生進行構建主義形式的知識掌握提供了基礎。圍繞教學大綱的知識材料以網絡的形式,讓學生主動去學習去,尋找自己需要的內容,可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網絡輔助教學使學生隨時得到幫助,也可以使學生一起協同學習,提高學習的興趣。多媒體以豐富多樣知識形式展示給學生,拉近學生與實際應用之間的距離,讓學生更加自然地掌握計算機的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為此要建立“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教師成為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教師利用情景、協作、討論等諸多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和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學生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深刻理解和熟練掌握。
校園網絡的應用要充分化和高度化,讓網絡教學成為課堂教學有益的必不可少的部分,來進一步提高學生知識掌握和能力的培養。學校要加大教學資源建設的投入,使校園網上的應用更加豐富。即學校購買其他高校優秀課程資源或優良的公司開發的教學資源,快速構建學校的教學資源平臺,在此基礎上學校要依據自身的特色和學校的定位,進行各個課程網絡資源的二次開發或原創性開發,使網絡教學資源更好地服務于本校的教學。
4考核方式
當前很多地方農業高校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考試仍然是傳統的閉卷考試,以分數判斷學生對課程知識的掌握程度,對于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強調素質和能力來說不是很適合。隨著信息社會的發展,知識是爆炸性的增加,知識的獲得變得非常容易,不一定需要記憶和嚴密的推理,關鍵是判斷學生學習和掌握知識的能力,是否通過課程能夠提高學生的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是一關鍵指標,為此要采用符合學科的項目系統開發、課程報告等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的改變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對當前的閉卷考試進行改良,以多種方式的綜合為主,由知識測試、課堂狀況考查和試驗檢查或試驗設計能力組成。課堂狀況考查比重加大可以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回答問題和討論課的積極性,促使學生更加獨立地完成作業和專題報告,使學生主動地獲得知識。激勵學生與教師的互動,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知識組織和表達能力、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計算機專業素質和創新能力。
5教材建設
在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的指導下,地方農業高等學校都選擇了清華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機械電子工業出版社、科學出版社等優秀教材,甚至選擇了國外著名大學的教材應用于教學。這對于應用型本科建設是不太恰當的,學生學習變得非常吃力,花費更多的時間去掌握知識,降低了素質和能力的培養,從而使現在的地方高等學校培養出來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本科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低下。為此要進行教材選擇方向的改變,選擇滿足“知識-素質-能力”原則的教材,選擇符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教材。當前很多出版社都認識到這樣的問題,也陸續出版了很多關于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應用型教材。對這些教材進行分析,發現多數都不是非常適合地方農業高等學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為此進行教材建設已經成為當前比較迫切的任務,地方農業高等學校要聯合起來,研究如何使教材內容滿足本類學校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符合農業信息化建設,符合當前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最新發展,同時也注重學生的當前知識水平和能力。
6結束語
隨著高科技農業對信息化要求的提高,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在地方農業高校中的地位大大加強,其本科專業建設變得非常緊迫。在總結本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建設的基礎上,本文提出了一個開放式的學科建設模式,按照“知識-素質-能力”的原則進行培養方案、實踐體系、教學方式、考核方式和教材建設等方面進行全方位教學改革,對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新的教學思路進行深入研討,提出專業建設措施。當前社會需要創新能力更強的人才,培養學生技能和實踐能力為成為必要,為此各個地方農業高校要更新教育觀念,加大教學改革,進一步提高地方農業高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本科學生的專業素質和各個方面的能力,為地方經濟建設和農業信息化做出更多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李鴻.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定位初探[J]. 計算機教育,2008,(04):94-96.
1 背景與意義
概率統計課是高等農林院校數學教學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對于概率統計課專業設置與發展研究,具有別開生面的研究意義。一方面,它為培養農林院校學生創新和思維能力提供良好的環境和手段;另一方面,還為學生將來的研究和工作提供必備的數學素質和工具。
理工農醫藥是高等農林院校開設概率統計課的主要專業,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相關課程的理解,并使之應用到相關課程上去。由于課堂教學的方法比較單一,而且也存在著很多的弊端。因此“死板硬套”類教學模式嚴重偏離了應用于實踐的教學方法。更不用說使用其解決生產生活與實際中遇到的問題了,因此這一類的教學方法很難有實踐能力,更談不上有創新能力。在國內的某些高等農林學校,概率統計課的教學,往往不能把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有機地統一在一起,所以很難在概率統計教學中都收到很好的效果。
概率與數理統計是實際應用性很強的一門數學學科,它在天文、地理、經濟、金融與保險、經濟模型預測等眾多領域都有廣泛而又深遠的應用。本文根據多年來的教學經驗,總結了相關專業學生對概率統計課的教學模式效果的反饋,進行了大膽改革與積極的實踐,采取靈活多樣并在實踐中逐步完善的教學模式,已經本文由收集整理取得的很好的效果。
2 按層次、有針對地創新實踐教學
主要內容和最終成果:比較詳盡地探討高等農林院校概率統計課的創新型實踐教學特點,通過理論聯系實際,探討高等農林院校概率統計課創新型教學方法與教學效果。加強對學生的學習指導,通過實踐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1)改革教學方法,加強對學生能力的培養;(2)引進多媒體輔助教學,提高教學效果;(3)運用課堂討論式教學法,增強學生積極學習的參與意識;(4)運用案例教學法,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5)開展數學實驗課,提高學生的適應教學方法并處理相關應用的能力。
主要研究方法和手段:高等農林院校概率統計課的教學不是一件簡單的工作,往往教師付出了很多,但收效甚微。絕大部分的概率統計課的教學只注重了內容的教學,而忽視了手段、方法和結構的教學。雖然內容在整個教學中有一定的重要性,但是在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內容教學的同時,卻忽視了一個更為根本性的問題,即教學內容與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和教學結構的結合。
要采取多種改革教學方法,加強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并引進多媒體輔助教學,提高教學效果,運用討論式教學法,積極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開展數學實驗課,提高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教學過程是由教師和學生雙方共同活動所產生的過程,教師和學生是教學過程中的兩個側面,教學總是師生之間既對立又能統一的雙邊活動過程。傳統的教學結構主要是以教為主,以學為輔,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始終占據著主體地位。本課題主要研究的是在高等教育現代化環境下,如何創建新型教學模式,引進創新型實踐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產生學習動機,使學生把當前所要學的新知識、新概念和對當前所學的知識的原有認知結構聯系起來,以形成自己的認知學習,同時這也是我們高等農林學校概率統計課教學改革研究的重點。
3 主要特色和成果效益
3.1 特色
(1)創新意識對于塑造創新型老師,推行高等農林院校概率統計課創新型專業課程設置對教學發展的意義和作用重大;(2)高等農林院校概率統計課創新型實踐教學應具有的教學特色和教學藝術;(3)創設問題情境,創造優質課程。
3.2 創新點
(1)以農林院校的學生為本,以概率統計素養教育為方針,以培養學生掌握概率統計知識,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為目標, 不斷推進和完善高等農林院校概率統計專業配置與教學研究。
(2)以概率統計實驗必修課,數學建模選修課和數學創新活動為輪廓構建“金字塔”式的實踐教學體系。在該體系中,統計實驗是必修課,全體學生都能從中獲益;對于能力強,比較感興趣的學生可以通過數學建模選修課和創新活動,使自己得到概率統計方面的數學實踐訓練,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創造力得到開發和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