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范文

        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第1篇: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范文

        【關鍵詞】幼兒 良好行為習慣 養成教育

        1幼兒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重要性和規律性

        1.1幼兒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重要性

        我們都知道行動養成習慣,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這句話深刻地揭示了良好行為習慣對于人一生的重大影響。孩子的命運從思想、行為開端,但要落實于行為習慣之中。養成良好的習慣是一個人獨立于社會的基礎,又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質量,并進而影響他一生的成功和幸福。幼兒期是培養良好習慣的重要時期,注重這一時期各種習慣的培養,是為他將來成功地走向社會壘下的第一塊堅實的基石。

        良好的習慣是指符合當前社會規范和幼兒自身發展水平的,在生活衛生、道德品質和認知學習諸方面所表現出來的穩固自動化了的行為。良好的習慣是有規律的、整潔衛生的;獨立的、不妨礙他人的;有利于個人發展和社會文明的習慣。這種良好的習慣是通過有目的、有計劃的練習而形成的,它可以使幼兒對社會生活有更好的適應行為。

        1.2幼兒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規律性

        幼兒良好習慣的形成有一定的規律:一是趨早性。即人的良好習慣萌發于幼兒期,宜從小培養。二是漸進性。幼兒習慣的形成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內容由少到多,要求由低到高,逐步積累逐漸定型。三是反復性。幼兒在習慣形成過程中會出現反復,他們的行為起伏變化,表現不穩定。而且,幼兒期善于模仿,容易接受外界影響和成人教導,他們正處于從不知到知,從不會到會的關鍵期。“少小若無性,習慣成自然”,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如果教育不當,把握不好,這一時期常常會使幼兒養成不良的行為習慣。

        2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關鍵措施和注意的問題

        2.1幼兒應該養成哪些好習慣

        幼兒在成長發育過程中應該養成好習慣,主要有好的生活習慣:應養成基本的自理習慣,如飯前洗手、按時作息、自理生活、做事有計劃、做事專注、認真、整理玩具、不亂丟雜物、不挑食等習慣;還要養成好的行為習慣:應學會基本的與人相處等習慣,如尊重別人、關心別人、禮貌待人、愛護環境、遵守秩序、自制自控、耐心傾聽、行為文明等;良好的學習習慣:按時完成作業、合作學習、獨立思考、善于鉆研、制訂計劃、正確書寫、觀察比較、保護圖書、細心認真等習慣。

        2.2培養幼兒良好習慣的辦法

        在幼兒習慣培養過程中有很多可以利用的好辦法,比如說教師榜樣法、情景表演法、游戲教育法、環境教育法、歌謠教育法、家庭協作教育法等。下面簡單的介紹幾個習慣培養方法。

        教師榜樣法指的是:幼兒具有很強的模仿能力,幼兒的習慣其實就是父母與老師習慣的影子,因此教師一定要規范自己的行為,把自己的無形教育措施潛移默化地轉移到幼兒的習慣中,幼兒對老師是非常崇拜的,經常會聽到小朋友們說:“這是老師說的”“這是老師做的”,比如老師在教育孩子們關心他人時,教師應當通過關心小朋友為別的孩子做出榜樣,地上掉了碎紙,老師自己首先撿起來,這種以身作則的榜樣,會逐漸變成幼兒的習慣。

        情景表演法指的是:情景表演具有模擬生活場景、增強幼兒體驗的作用,因此可以根據教育的重點和幼兒的特點按照不同的主題設計情景,讓幼兒在情景中模仿與體驗。比如客人來了招呼客人的情景,幼兒生病了關心幼兒的情景,小朋友弄臟了小手的情景,組織幼兒參與情景表演,強化幼兒的行為方式,促其養成習慣。

        歌謠教育法指的是:朗朗上口的童謠,簡單易記,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因此老師可以把相關行為規范編制成歌謠,讓幼兒記誦,既能培養幼兒的語言能力,又能強化幼兒的行為習慣養成。尤其在開始活動前,先記誦童謠,然后開始活動,可以促使幼兒按童謠中的要求去做,便于養成習慣,比如在吃飯前,先讓幼兒記誦童謠“吃飯了,快坐好,慢慢吃,細細嚼,不說話,不挑食,人人夸我好寶寶。”幼兒經過這樣幾次訓練和強化,能夠較快地形成正確的行為模式。

        家庭協作教育法指的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幼兒模仿較強的時期,父母的作用尤其重要,因此要形成家長與幼兒園的教育合力,增強教育力度,如果做得相反,幼兒園的教育力量就有可能弱化甚至抵消。在具體工作中要通過多種措施提高家長對幼兒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認識,比如聘請幼兒教育專家給家長們舉辦講座,定期舉辦家長學校,交流教育心得,克服家長在教育幼兒中的誤區,使家長主動配合幼兒園,家長有意地給孩子們樹立榜樣,做孩子模仿的對象,達到家園要求一致,形成教育合力。

        總之,幼兒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是很重要的,但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家庭、幼兒園共同努力,堅持不懈,反復強化,才能使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為他們的人生奠基。

        結語

        總而言之,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是幼兒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我們應當樹立正確的理念,將習慣養成教育來作為基本的幼兒教育培養目標。在幼兒的日常生活中養成,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加以強化,在家庭教育中進行鞏固。這樣,才能有望在幼兒時期培養孩子們的良好行為習慣成為可能。

        【參考文獻】

        第2篇: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范文

        一、習慣的養成要調動幼兒的積極性,變“要我做”為“我要做”

        要養成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必須將每種習慣的內容細化為每個年齡段的目標,每種目標又包含四個方面的因素,即“認識――情感與態度――能力與技能――習慣”。在日常工作中應通過系統教學、游戲活動、生活活動、家長工作、環境創設五種途徑,遵循“將每種好的行為先讓幼兒認識,再產生情感,端正態度,然后通過培養其能力和技能,最后變成幼兒的自覺自愿的行動――即形成好的習慣”的原則,在習慣養成過程中,真正使幼兒變“要我做”為“我要做”。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關鍵在于幼兒本身,要調動起幼兒的積極主動性,讓幼兒自我約束自己,能自覺按照各種行為的要求,規范自己的行為。如針對“牙齒衛生習慣的養成”,可以通過先讓幼兒觀察隔夜的變質的漱口水,知道牙齒內的殘留物質會變質,聞起來又酸又臭;接著與幼兒一起做“醋泡雞蛋的實驗”(把一個生雞蛋放入醋瓶中,兩天后發現雞蛋硬殼全部被腐蝕掉了,只剩了一層薄皮),實驗結束后訴幼兒,蛋殼與牙齒的主要成分是相同的鈣,如果不刷牙,牙齒內的殘留物質也會像醋腐蝕蛋殼一樣腐蝕牙齒。

        二、習慣的養成應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認知規律,生活經驗提出不同的側重點

        幼兒因年齡不同所處的家庭環境不同,其認知規律和生活經驗也不同,養成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必須不同年齡區別對待。

        1.根據年齡段有所側重 一方面,不同年齡班的孩子注重不同行為習慣的養成,在小班應以生活衛生習慣和語言習慣為主:因為幼兒初入園,獨立生活能力相對較弱,應注重生活衛生習慣養成;同時,有許多幼兒在家中沒有接觸普通話,從家庭走到幼兒園,要學習使用普通話和禮貌用語。在中班應以健體習慣,勞動習慣和審美習慣為主:幼兒有了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在自我服務的同時,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加強身體鍛煉通過種種手段來感受和表現美。在大班應以學習習慣和社會往習慣為主:通過兩年多的幼兒園集體生活,小朋友之間已經非常熟悉,出現一些沖突,矜持也是很正常的,要解決好矛盾就要學會交往;同時大班的幼兒面臨升入小學學習,要搞好幼小銜接,應注重學習習慣的養成。

        另一方面,同一種習慣在不同年齡段也有所側重。如,禮貌用語的使用習慣,在小班主要學習使用,在中班會正確使用,在大班會主動恰當的使用,再如書寫習慣,在小班主要通過繪畫訓練正確的握筆姿勢,在中班練習書寫數字,在大班學習簡單的漢字基本筆畫書寫,并保持書寫紙張和繪畫畫面的干凈整潔。

        2、根據幼兒的認知規律有所側重 幼兒以形象思維為主,喜歡多種感官在一定程度上的共同參與來學習。在培養幼兒正確的洗手時,可以把正確洗手每一個環節的照片張貼在盥洗室內,讓幼兒每次洗手時都能看得見。同時,在洗手的過程中配上一些好聽的兒歌或歌曲,讓幼兒邊洗手邊朗讀邊唱,更能調動幼兒的積極性。

        3.根據生活經驗有所側重 如使用筷子可以訓練幼兒手上的小肌肉和大腦的平衡能力,在中班可以讓幼兒學習使用。使用前,先發給每個幼兒一雙筷子,讓幼兒自由使用,教師通過觀察將幼兒分成會使用和不會使用兩部分,會使用的又分為正確使用和不正確使用兩種情況。教師根據幼兒的情況提出不同的要求,并在活動區中提供筷子和有關材料,讓幼兒自由選擇訓練的學具:可以遵循由易到難的順序,從夾皺紋紙團到夾花生米再到大豆,最后練習夾玻璃球,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原來會使用筷子的使用起來更是活了,原來使用方法不對的糾正了使用方法,原來不會使用的學會了使用,每個孩子都有成功感。

        三、教師的身體力行有助于幼兒養成良好行為習慣

        幼兒年齡小,自制能力差,教師的榜樣作用勝過千言萬語的說教,如幼兒禮貌用語的使用,在幼兒入園時,如果教師主動與幼兒及其家長打招呼,并恰當地使用禮貌用語,幼兒在回答教師的同時,學會了用禮貌用語與老師交流;再如,要求幼兒飯前便后要洗手,教師在給幼兒分餐前,用正確的方法主動洗手,同時提醒幼兒洗手,教師自己便后主動洗手等,都會給幼兒起到良好的榜樣作用,比教師的言語要求效果要好得多。

        四、習慣的養成離不開家長和幼兒園的密切合作

        第3篇: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范文

        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條件。因此我們選取了三個切入點:家庭、幼兒園和社區。這三者代表著幼兒的個人生活、幼兒園生活和社會生活,與幼兒息息相關,它們構成了幼兒生活各個側面。

        【關鍵詞】家園 社區攜手 良好習慣的養成

        一、問題的提出:

        從開學初教師的上門家訪及調查問卷中發現,大多數幼兒在家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不少家長很重視對幼兒的認知教育、智力開發,把幼兒行為習慣的培養則以“孩子還小”為理由而包辦代替或不予以糾正,在幼兒發展中存在著認知能力和行為能力不和諧性、不同步性。不少幼兒在表演節目時還很自信,但一旦讓他們去獨立完成一件簡單任務時,就顯得不知所措。培養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僅靠幼兒園教育單方面是不夠的,家庭和社區的參與恰好與幼兒園教育互補,形成了優勢的立體教育網絡。這三者是幼兒發展的重要資源,我們積極努力的探索三者攜手合作的方法與途徑,挖掘其潛在的教育價值,促使孩子在三者的攜手下養成并鞏固良好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健康快樂文明的生活,這也是我們的立足點。

        二、行為養成中家園社區攜手教育的原則和活動開展框架

        攜手教育原則:在幼兒園、家庭和社區三方面攜手的教育行為中,我們共同遵循身教、堅持和關愛的教育原則。身教就是言傳身教,是社會中的每個人都應該做到的,要求孩子有教養的生活,就應該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身邊做起,成人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能為孩子起對良好的示范榜樣作用。

        三、行為習慣養成中家園、社區攜手教育的方法與過程:

        我們以幼兒行為習慣的培養為切入口,展開了家園、社區攜手教育的研究與探索。并以案例的形式將我們的實施記錄下來。

        案例1:玩具的整理和歸置

        在幼兒的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的東西放的亂七八糟,孩子隨意歸置各種游戲、活動材料的情況,玩具和游戲材料該怎么放?如何養成孩子的良好整理習慣?

        于是怎么玩、怎么放以及孩子們究竟該怎么做的問題就擺在老師、家長乃至社會的面前。我們嘗試把幼兒園、家庭和社區連結起來,教育從幼兒園展開,在家庭中繼續和鞏固,在社區的參與下得以延伸,在三者攜手的立體教育網絡中對孩子進行培養和教育。

        一次,在社區參觀小學。孩子們發現在美術教室中,哥哥姐姐們用廢舊的包裝盒來分門別類的放置一些美工材料,使教室變的整潔又可以很方便的尋找所需材料。孩子們馬上提出:我們活動室里有很多玩具和游戲材料經常很亂,也可以用這個方法來把它們收拾整齊。

        回到幼兒園,老師和孩子們一起收集了各種包裝盒,如:月餅盒、餅干罐、大紙板箱等等,師生一起把它們制作成收納箱。然后根據游戲材料的大小放入相應的收納箱中,并用照片、圖片表示材料和數量。于是活動室中的各種各樣盒子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生活中孩子們也經常會和爸爸媽媽說“這個盒子不要丟掉,還可以裝東西呢!”事實證明,有了可操作的整理方法和具體的標志,各種游戲、活動材料的歸置整理對孩子而言變的易如反掌,他們很樂意進行整理。

        案例2:交往行為規范的培養

        從活動怎么玩到物品怎么放,我們看到在家園、社區的共同努力下,教育成效日益顯著,孩子的行為習慣在悄悄的進步。但對于孩子而言,一日活動規范還包含著許多良好行為習慣。我們從小處做起,從細微處落點。在走廊上、午睡室等場所中出現了溫馨小提示,用可愛的卡通人物提醒孩子注意上下樓梯要扶好、跑跳之后要休息、開門關門請注意,午休時間請保持安靜等行為規范。

        這樣的方法簡便、易行,孩子們很快就接受了。當劇烈活動結束后,有些孩子還沉迷于游戲中,不經意間看見了小卡通人的“說話”,孩子很快就自我提醒要休息喝水了。排著長長的隊伍經過樓梯去做操,老師只能照顧到頭尾幾個小朋友,在卡通人的提醒下,排在中間的小朋友也能注意上下樓梯的安全,照顧好自己。在孩子們的日常生活中,卡通小人的隨時提醒滲透著日常行為規范,不知不覺中孩子們的行為習慣在改變,在生活中他律逐漸轉變為自律。

        家庭是幼兒園教育的延伸和配合者,家長們的參與讓一日行為規范教育更有聲有色。在《我是有禮貌的好寶寶》的主題活動中,請家長和孩子一起查閱有關文明禮儀方面的資料,并請他們利用假日帶孩子到公園實踐“魔法三句話”的威力,與孩子討論:“請”“你好”“對不起”三句話有什么魔力?為什么大家都喜歡講文明懂禮貌的好寶寶?你還知道哪些有魔法的話……在真實的環境中,孩子們不僅實踐了文明禮貌的好行為,而且理解了行為含義,樹立幼兒從小講文明有禮貌的信念。

        社區是個小社會,對孩子而言最直接的社會體驗是在社區,我們把孩子帶進社區大課堂中,在和社區的合作中,幼兒一日行為規范教育逐漸拓展為社會行為規范教育。

        四、行為習慣養成中的家園、攜手教育的成果及思考:

        教育家曾說過,“播下一種行為,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相信我們今天的付出,會得到豐厚的回報!

        幼兒園是有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的責任,但要培養良好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僅靠幼兒園教育是遠遠不夠的,家庭和社區是幼兒園教育的互補者和合作者,其中蘊涵的各種資源有著無可比擬的教育價值。特別是社區,它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著重要的意義,在與社區溝通、配合的過程中,孩子們意識到社區是個獨特的地方;社區內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幫助自己及家庭;認識到自己的社區范圍很廣,他們從中受到的教育也很廣泛。為此,充分利用家庭、社區教育資源,善用家庭、社區教育資源,對于發展幼兒教育,促進幼兒健康成長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事實證明,只有充分利用豐富的家庭、社區資源,讓孩子關心社會、關注社會,他們才會了解社會生活,才會有教養的生活,才會輕松愉快地融入社會生活。

        參考文獻

        [1]許曉蓉《幼兒園整合社區教育資源策略探究》學前教育研究

        [2]崔哲、鄭力、張巍、《充分利用園外教育資源,引導幼兒在探究中主動學習》學前教育研究

        第4篇: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范文

        關鍵詞:幸福課堂 良好行為習慣 養成

        中圖分類號:G625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5)03-0216-02

        善于構建幸福課堂的學校是人才的搖籃,夢想的故鄉。幸福課堂的成功教育,就是讓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夢,就是給了每位孩子一個夢。沒有夢想的教育,也是沒有意義的;不能給人夢想的學校絕對不是好學校。對學生來說,幸福課堂的標準只有一個:給多數學生一輩子切實有用有益的知識、本領、思想越多,對學生一生健康成長的幫助越大,此學校越好。每個學生心中都有一個美麗的成才夢,幸福課堂應成為孩子們一生的驕傲,能為孩子們的成長提供豐富有效的精神營養;幸福課堂的環境、氛圍,能給孩子們的成長打上自信、自強的烙印;從學校中獲得的許多東西,應成為孩子們一生的財富。而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是幸福課堂的前提和保障。筆者對幸福課堂背景下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談談粗淺的看法:

        1 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的意義

        基礎教育改革要求我們關注學生學習的全過程,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而受傳統教育的影響,教師在課堂上往往注重了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學生學習行為習慣的養成。小學生良好學習行為的養成在學生全面發展中的作用日趨重要,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可以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俄國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對一個人的良好習慣有過絕妙的比喻DD“良好的行為習慣乃是人在神經系統中存入的道德資本,這個資本不斷地在增值,而人在其整個一生中就享受著它的利息。”因此,良好的學習習慣是人才成長,終生發展的基礎。習慣若自然。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的養成,對學生終身受益,而且裨益于社會;反之,不良的學習習慣一旦形成,要改變它,則十分困難,也會對學生的身心造成傷害。由此可見,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在人一生中的重要意義。

        不良的行為習慣任其發展,必然影響學生日后的健康成長。小學階段是學生長知識、長身體,形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關鍵時期。學校教育如何抓住這一有利時機,及時培養學生良好學習行為習慣是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同時也是成就幸福課堂的基礎所在。

        2 如何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我國近代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說,只需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著名教育家陳鶴琴認為,習慣貴在從小培養,他認為:“教育一個人要從小就注意,講話怎樣講,批評怎樣批評,做人的態度,對人的禮貌,以及一切的一切都要從小養成。從生命個體來說,小學階段是兒童世界觀形成的奠基階段,又是培養行為習慣的最佳期,如同一張白紙,應在上面畫出最新、最美的畫。從生命群體來說,公民道德素質的培養,也必須從小抓起。萬丈高樓平地起,整個社會道德大廈的基礎必然建立在全體公民的日常行為習慣上。而習慣的培養雖然不是一個新問題,但新時期我們必須用新的視角來看待和研究養成教育問題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2.1明理

        所謂明理,就是讓學生明白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道理,端正學生的認識態度,進行內在激勵。 人的行為受認識、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動的調節。這三種心理活動構成了人的態度整體,而態度整體又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人對外界影響的選擇和行為方向。因此,明理的目的就是為了促進學生正確認識行為規律,獲得正確情感體驗,形成符合規范的行為意向,進而達到端正行為態度、產生良好的行為動機之目的。幾年來,我們充分利用集體晨會、班隊會活動、學校廣播、黑板報、宣傳欄、手抄報、參觀、觀看專題片等多種形式,采取老師講、班干部講、家長講等多種方法,讓學生明白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道理,使學生產生積極的心理動機,自覺配合學校的養成教育。

        2.2示范

        在學生明確“為何做”、“做到什么程度”的基礎上,樹立示范榜樣,以點帶面。

        學生的思維方式是以形象思維為主,特別是年齡小的學生,越具體越形象的事物越容易接受。榜樣示范法就是一種形象的教育,它能把社會真實的思想、道德關系表現得更直接、更親切、更典型。這種有血有肉、有情有理的活生生的榜樣,能給人以極大的影響。另外,學生具有模仿和仰慕先進的心理特點,這些都是榜樣示范法對孩子起作用的心理學基礎。榜樣是無聲的力量,是學生良好道德的典范,是行為規范化的模式。它就像一面鏡子讓學生時刻對照,調整自己的行為。因此,在行為習慣養成教育中,應特別注重榜樣的作用。

        在榜樣選擇中應堅持“高、近、小”相結合的原則,除定期講述、等偉大革命導師,老一輩革命家、英雄人物、勞動模范等高層次榜樣的事跡外,還經常介紹學校、教師、學生中先進事跡。倡導學校把評選出的優秀少先隊員的相片、事跡張貼在宣傳欄里,鼓勵學生、激勵學生,使學生身邊的小榜樣們“小”得可愛,“小”得實在。

        2.3強化

        “養成教育”始于“養”,終于“成”,以“養”為手段,以“成”為目的。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必須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而“導之以行”是最為重要的一環。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訓練法。訓練要強調反復二字,不反復訓練難成習慣。因為教育是一項長期工程,養成一個好習慣不是一天兩天、一月兩月的事,必須長期抓,持之以恒;矯正一個不良習慣更不是三天兩天的事。為此,在學生的行為訓練中,我們注重“強化”二字,尤其對小學生來說,因缺乏自我控制力,外在強化又往往起著根本的作用。根據專家的研究發現,21天以上的重復會形成習慣,85天的重復會形成穩定的習慣。所以一個觀念如果被別人或者是自己驗證了21次以上,它一定會變成你的信念。

        2.4反饋

        所謂反饋,就是對學生的行為結果進行評價,進行反饋激勵。反饋分正反饋和負反饋。正反饋是對良好行為養成的評定,它能給學生以激勵和信心,從而產生新的行為動機,具有強化作用;負反饋是對不良行為養成的評定,它可用來調節和控制養成教育的操作過程,使其符合《規范》和目標,具有矯正作用。為了激勵學生保持良好行為,預防和克服消極的思想行為,進行單項評價與綜合評價相結合、終結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相結合、校內評價與校外評價相結合、外部評價與自主評價相結合等多種評價手段,并大張旗鼓進行表彰,形成較強的正面影響力量,促進了良好習慣的養成。一個好的習慣如果不經常反饋,一不留意,還會回復到從前,因此,還需要通過反饋刻意地提醒和鞏固。

        2.5建立長效機制

        注重校園精神文化建設,營造風清氣正的校園環境,增強了師生凝聚力,引領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創建班級特色文化,促進學生良習慣養成,倡導班級個性文化,著力打造特色班級,利用具有個性特色的“班級簡介”,科任課教師的照片、班主任寄語班級奮斗目標等內容引領,熏陶、感染、激勵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給學生養成良好習慣以創造、自主與發展的機會與平臺。努力經營制度文化,做學生良好習慣養成的助推器,將《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作為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行動準繩。搭建多樣平臺,張揚學生個性,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努力為學生提供展示自己個性的機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主動性,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其自身的潛能得到充分地發展,以促進學生良好個性品質與行為習慣的形成,利用學校紅領巾廣播站、黑板報、等對學生進行自我教育。

        中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說:“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這正好驗證了那些科學家的說法,也從而更加說明在兒童時期對學生進行行為習慣養成的教育,不僅是關鍵期,還是最佳期。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已顯得越來越重要。好習慣養成,一輩子受益;壞習慣養成,一輩子受累,要改也難。先生說:“教育就是幫助學生。”陶行知說:“教育就是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將這兩句話合二為一:教育就是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的確,對一個小學生來說,養成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良好的生活習慣,進而養成一種良好的思想品德修養,實在是比學會一些具體知識重要得多。

        “人之初性本善”“茍不教性乃遷”也正是說明了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離不開教育,它不是自然形成的。幸福教育是為每一位學生的終生幸福打好基礎,其核心意義是為學生智慧和人格的同步發展創造最佳環境與條件,使學生都有理解幸福的思維,有創造幸福的能力,有分配體驗幸福的境界,有奉獻的品格。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必須通過教育者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訓練活動才能達成。

        參考文獻:

        [1]林格.教育就是培養習慣[J].新世界出版社,2011-06-01.

        [2]張兆紅.好習慣成就好人生[J].同心出版社,2010-4-1.

        第5篇: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范文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指出:“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習慣。”幼兒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學校教育制度的基礎階段,更應該注意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從兒童心理發展過程來看,年齡越小,培養其良好的習慣就越為重要。而小班幼兒往往是看或聽,然后可能即時模仿也可能延時模仿,所以小班幼兒形成良好的道德習慣比較困難,因為他們身邊的干擾因素較多,不能分辨什么是對與錯,不能明辨是非,因此此階段的幼兒更需要家長與老師攜手幫助幼兒及早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一、注重在幼兒園一日活動中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小班是幼兒跨入集體生活的一個轉折點,也是進行常規教育的關鍵期。幼兒剛剛進入一個新的生活環境,在新環境中建立新的規則,培養生活習慣相對容易些;同時,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也決定了教師進行常規管理的有利條件。因此,對小班幼兒進行良好的生活習慣的培養是極為重要的,是小班的核心課程之一。

        1.循循善誘,向幼兒提出明確而嚴格的要求

        作為負有照顧和教育兒童責任的幼兒園教師,我們需要為兒童提供指導,幫助他們獲得和發展適宜的社會行為,為兒童營造安全、可信賴的環境和心理氛圍,以緩解其焦慮和恐懼感;通過各種表達方式讓兒童知道他們是被愛、被接納的;尊重兒童,認可他們的能力和價值,被別人需要,從而獲得自信、懂得喜歡自己等等。同時,要認識到指導兒童行為的最終目的是幫助兒童做到自我管理,達到自律、自覺,表現出適宜的社會行為。

        教師在提出每一點要求的時候,事先都經過周密考慮,做到要求合理。根據幼兒能力,提出的要求逐步提高,循序漸進。比如,上課的時候,要安靜地坐好,不防礙別人等。接著,提出關于社會行為的要求,比如,待人要有禮貌,看到老師阿姨要問好,接受人家的禮物,或者得到人家的幫助要道謝等。

        2.教師以身作則,讓幼兒在示范中學習

        幼兒有很強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他們模仿的最直接的對象是老師,對老師言談舉止,觀察最細,感受最強,而且不加選擇地模仿老師的言行。對于幼兒,老師的話可以說是“最高指示”,經常可以聽到孩子們為自己的言行辯解:“老師就是這樣說的……”這就對老師的言行提出了較高要求。因此,注意從自身做起,嚴于律己;凡要求孩子們做的,自己首先做到;不讓孩子做的,自己千萬不能違反,一旦違反,要在孩子們面前勇于承認錯誤。所以教師要做到自我控制,規范自己的言行舉止,為幼兒起表率作用,成為兒童禮貌行為的榜樣。

        3.不斷鼓勵,讓幼兒在練習中慢慢養成良好行為習慣

        鼓勵和表揚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所需要的一種精神營養,更是一種強化良好行為習慣的好方法。孩子愛聽好話,喜歡被人稱贊,而且在人們對他的評價中認識自己。由于孩子的自我意識較強,對成人的評價很敏感,根據幼兒的這個特點,教師就應采取不斷鼓勵的辦法,矯正幼兒不良的行為。比如,大家在午睡的時候,往往有個別幼兒起來小便時腳步走的很重,這就可以給他一個暗示,提醒他矯正;當幼兒小心走路的時候,就微笑著點頭表示他做的對。

        4.借助游戲活動,培養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

        游戲是幼兒的主導活動,在游戲中幼兒心情愉快,思維活躍,接受能力強。幼兒通過游戲的活動過程,能學會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比較容易形成一些良好的品質。同時,一些不良的行為習慣也容易表現出來,有利于教師及時發現,給予糾正。如組織幼兒玩“配對”的游戲。請幼兒在一套圖片中找出自己喜歡的圖片,然后再拿著這張圖片到毛巾架和茶杯架前,找出與小圖片完全一樣的標記。此時,我就告訴幼兒:“好孩子,你找到了自己的小毛巾和小杯子,這張漂亮的小圖片就送給你作為獎勵。”這樣一來,小朋友們很快就認識了自己的小毛巾和小杯子了。

        二、家園配合共同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也是永久的學校;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也是終生的老師。家庭中的各種習慣是孩子最初接觸到的行為規范,對孩子行為習慣的形成有著重要影響。因此,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離不開教師的引導,同樣離不開家庭的配合和補充。只有將教師的教育模式延伸到家庭教育中來,才能鞏固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

        第6篇: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范文

        關鍵詞:小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2)04-0042-01

        1.課題的提出

        小學階段是學生良好習慣形成的黃金時期,對于學生的成長、成才非常重要。我們希望通過對培養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研究,能有效地調動班主任、任課教師、學生、家長的積極性;建設良好的校園風氣,改善班級面貌,喚醒學生責任意識,激發學生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使之成為高素質的新世紀人才。

        2.課題研究目標

        (1)施一系列的培養實踐,喚醒學生責任意識,激發學生責任情感,使我校學生思想品德、行為習慣發生可喜的變化。

        (2)研究,提高老師的認識和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教學水平,讓教師善于積累資料,總結經驗。

        (3)可實踐操作學生自我、家庭、集體責任感的培養途徑、方法,提煉出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培養的終極目標、載體及內容,使之成為高素質的新世紀人才。

        3.研究的具體內容:

        (1)調查并分析小學生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存在的不良行為習慣及成因。

        (2)對成功的家庭教育和不滿意的家庭教育進行個案分析。

        (3)探究家庭環境、校園環境和社會環境對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培養的影響。

        (4)探索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及其養成教育的一般方法和措施,探索建立班級和學生的評價考核實施辦法(細則)。

        (5)編寫培養學生習慣為主要內容的校本教材。

        4.課題的研究方法

        (1)講道理:學校講,班主任講,讓生明白從小養成好習慣的重要性,明白養成好習慣是自己成人成才的需要。

        (2)反復訓練:習慣的培養是不能單靠說教的,要靠嚴格的訓練:反復訓練,慢慢地孩子就養成了好習慣。不能企圖只提醒兩三次學生們就能做好。

        (3)自我約束:利用小學生良好習慣養成記錄簿,記錄在養成某個好習慣的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自己的想法及克服困難的心情和養成好習慣的措施。

        (4)教育活動:是載體,是動力。學校和班級要有計劃有組織的在不同時間段多渠道、多種形式的競賽活動。

        (5)成立“紅領巾文明禮儀監督崗”,在學校、社區、家庭中爭做小宣傳員,宣傳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同時監督同學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5.課題研究的主要階段、起止時間及成果形式

        第一階段(2011年9月至2012年4月)起步探索研究階段。選題,撰寫課題申請評審書;成立課題組、確立研究人員;撰寫實施方案;學習相關理論知識;前期調查與分析;收集資料,初步開始研究。

        第二階段 (2012年5月至2012年11月)為實施試驗階段。分工合作,分頭行動,集中研究。做好階段性組織實施工作,撰寫階段性總結,不斷提高研究質量,總結經驗,提高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工作藝術和水平。成果形式:階段性總結、個案分析等。

        第三階段(2012年12月至2014年8月)全面研究階段。研究內容:廣泛收集整理資料、總結經驗,對培養學生責任意識及良好行為習慣方面的典型個案材料進行研究,集結素材,整理成相關的有價值的文集。 成果形式:階段性總結、論文、調研報告、教師教育隨筆等。

        第四階段(2014年9月至2014年11月)總結升華階段。成果形式:論文、課題結題、課例、典型個案、校本教材等。

        6.課題研究預期成果

        6.1通過研究,探索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及其養成教育的一般方法和措施,探索建立班級和學生的評價考核實施辦法(細則),增強學校德育工作的實效性;

        6.2使教師(特別是班主任)的育人觀念得到轉變,班級管理中“以學生習慣的管理為基礎,以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為重點,注重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和提高,關注學生的健康和發展”;

        6.3提高家長、教師對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重要性的認識。

        6.4教師工作札記、反思、案例、故事等。

        6.5形成一套培養學生習慣、文明、禮儀為主要內容的校本教材。

        7.課題研究的條件保障

        7.1經驗保障。課題組教師有豐富的教育教學經驗和從事教育科研的愿望,已經積累了一定的養成教育經驗,具有進一步研究的能力。

        7.2組織健全。有專職或者兼職負責教育科研工作人員,學校有電腦、多媒體等現代化教育技術設備,為課題提供硬件支持。

        7.3領導重視。學校領導班子科研意識強,學校領導在人員、經費方面給予重點保障。

        7.4措施得力。①實行責任人負責制,明確分工,責任到人。②實行定期檢查,期末總結。③定期召開教學經驗交流和研討,及時總結經驗,交流方法,互相學習。

        8.課題研究對象和課題組成員分工

        8.1研究對象。從2011年9月起,在新樂中學小學部針對低、中、高年級學生組 織實施“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及其養成教育”研究實踐,實踐周期為三年半。

        第7篇: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范文

        【關鍵詞】習慣培養 素質養成 小學生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4-0117-01

        良好的習慣對于我們的生活和學習是一份享用不完的財富,它能成就美麗人生。而較高的綜合素質或某方面超強的素質會讓我們受益無窮,影響終身。可以說,小學時期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比學習知識更重要。

        一 充分認識行為習慣養成的重要性,弄清行為習慣與素質的關系,是培養小學生良好習慣的前提

        素質教育追求的是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即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要注意在一定共同要求的基礎上對學生因材施教,要從這五個方面來評價學生的素質水平,“不求個個都能升學,但愿人人都能發展”。

        素質,是一種習慣,好的習慣更是一種能力。因此,習慣是一個人相應的能力和素質的真實再現。習慣是素質的具體體現,素質教育就是培養良好習慣的教育。一個人沒有基本的良好習慣,何談素質。一位哲學家這樣說過:“播下行為的種子,你就會收獲習慣;播下習慣的種子,你就會收獲性格;播下性格的種子,你就會收獲一定的命運。”

        二 理解和明確“習慣”與“素質”的內涵與外延是培養小學生行為習慣的基礎

        人的習慣,狹義地說就是一個人在長時期里逐漸養成的、一時不容易改變的行為、傾向或社會風尚,是生活中相對穩定的部分,是一種生活方式。良好的習慣包括學習、做人、衛生、飲食、閱讀、安全、運動、勞動、禮貌等習慣。當習慣一旦養成,它就像在模型中硬化了的水泥塊――很難被打破。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我國現代著名文學家巴金曾說過:“孩子成功教育從好習慣培養開始。”而素質是一個人在社會生活中思想與行為的具體體現,它包括政治思想素質、道德素質、心理素質、身體素質、知識素質、業務素質、審美素質、勞技素質八個方面,其中業務素質、審美素質、勞技素質合稱能力素質。在當今時代,人既要有較好的身體素質,又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質;既要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質,又要有高尚的品德素質;既要有淵博的知識素質,又要有較強的能力素質。惟此,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才算是高素質的人。

        三 堅持不懈、多方配合、形式多樣、方法科學、措施得當,是培養小學生良好習慣的關鍵

        1.抓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應從早從小,抓全抓實

        一生成就斐然的英國唯物主義哲學家培根曾說:“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從幼年起就應該通過教育培養一種良好的習慣。”首先應從孩子生活的點滴抓起,長期抓住一日生活中的各個環節對學生進行教育、指點。由于一年級的小學生年齡較小,對良好習慣的形成并沒有多少認識。生活活動中,教師要通過圖片、事例的講解,培養孩子多方面的良好習慣。其次是通過重復訓練對孩子進行強化教育。一個人的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必須反復訓練,逐步強化,使孩子盡快地從“要我做”向“我要做”轉化,有效地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最后是注意方式方法,調動孩子的積極性、主動性。

        2.家長和教師要盡力給孩子創造一個形成良好習慣的環境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身處什么樣的環境,就易行成什么樣的習慣。身教往往比言傳的效果更好,不管是家長還是老師,都應隨時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要足夠重視孩子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

        3.培養良好習慣的目標要貼近生活,直觀具體有實效

        培養習慣的目標要“貼”是貼近生活,“小”是具體的,“實”是有實效的。我們通常培養的習慣分成三大類:生活的習慣、學習的習慣和與人相處的習慣。如生活的習慣要從生活中吃飯睡覺、穿衣洗漱開始作出要求;學習的習慣要從學生握筆和坐姿開始抓起;與人相處的習慣要從同伴間相互關心和幫助,學會謙讓,有好玩好吃的東西要大家一起分享做起。

        四 教育要統一要求,協調配合,不能各行其是

        第8篇: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范文

        關鍵詞:行為習慣;培養

        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說過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確實,兒童期是形成習慣的關鍵時期,孩子的心靈是一塊神奇的土地,你播種一種思想,就會收獲一種行為;播種一種行為,就會收獲一種習慣;播種一種習慣,就會收獲一種性格;播種一種性格,就會收獲一種命運。幼兒愛模仿,可塑性強,因此幼兒期是養成良好習慣最重要的時期,也是好習慣最容易形成的關鍵時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思維習慣對于孩子的生活、學習以至事業上的成功都至關重要。良好的行為習慣能使幼兒受益終生,促進幼兒整體素質的提高。

        通過這些年的幼兒教育工作經歷,發現現在幼兒的體魄很健壯,頭腦聰明,但令人擔憂的不良行為習慣也存在不少。在衛生習慣上,有亂扔紙屑、不愛惜東西的;在生活習慣上,有獨立生活能力差、依賴性強的;在飲食習慣上,有偏食、挑食、不愛惜糧食的;在道德行為習慣上,不珍惜他人的勞動成果,有意搞破壞的,不遵守紀律的,任性、不友愛同伴、不尊敬長輩的。

        這些不良行為習慣的形成原因有三:一是家長的意識問題。家長只注重想到的是孩子知識能力的培養,能認多少漢字,能背多少唐詩,會幾十以內的加減法;只培養孩子繪畫、舞蹈、樂器等愛好的興趣,而不注重行為習慣的培養;二是祖輩的過于嬌寵、縱容、遷就、有求必應,致使孩子形成過多的依賴、任性、霸道、等不良行為習慣;三是幼兒園教師忽視了一些細節問題上的培養與教育,認為有專職保育員的管理,不必去多費口舌。這些生活上不良行為習慣看似小事,但在幼兒期如不及時的糾正、正確引導將對幼兒的健康成長產生負面影響。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本人從以下點來探討如何來讓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D、細心觀察,正面引導,糾正不良行為習慣

        幼兒的一些不良好的行為是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形成的,教師要細心觀察,正面引導。例如:晨間活動結束后,柜子里的物品雜亂無章,幾種拼圖混在一起,美工托盤里放滿了廢紙、剪刀和雙面膠,油泥蓋子和罐子分了家。戶外活動結束回到教室許多幼兒將自己的衣服直接往裝衣服的筐中一扔,少數幼兒一團塞進筐里只有個別幼兒疊整齊后才放人置里。教和幼兒朝夕相處,是幼兒最直接的模仿榜樣,教師的言談舉止給幼兒以耳濡目染的影響,在教師的潛移默化長期熏陶下,幼兒逐漸形成自己的行為習慣、是非標準,并以此來檢驗和調整自己。因此我們老師對班級里的物品都要固定位置擺放,讓大家都知道物品擺放的固定位置,并且規定了“哪里拿,哪里放,用完了就放回去。”的規則,老師們也逐漸都遵守了。教師有了良好的整理習慣,柜子上、活動室到處整潔了,沒有看到多余的東西了,孩子們在不經意間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了。只有自身正,才能正孩子。

        二、激發幼兒的主動性,在自主中提高幼兒的行為習慣

        我們提倡讓幼兒自己建立規則。幼兒積極參與討論“怎樣讓我們的教室變得干凈整潔?”“圖書角的圖書應該怎樣擺放”等等。孩子們制定了許多切實可行的規則如:物品從哪拿的還放哪去、外套隨時脫隨時疊整齊放好、筆和筆套不可以分家、圖書角的圖書應分類擺放等等。最后孩子們用圖標的方法給每個區角都設計了相應的規則。為了保證讓物品不隨便擺放為了讓幼兒較快的收拾整理,孩子們還在每個區域給物品貼上了和物品相對應的圖標,收拾起來就很容易歸位。

        三、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培養和鞏固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

        對幼兒來說,生活就是學習的教科書,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應當是貫穿于幼兒生活之中,滲透在各種日常游戲、活動中,通過在日常生活和大自然中不斷體驗、理解、接受,逐步轉化為幼兒自覺的情感態度和行為模式,從而形成習慣。為此,我們給幼兒創設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如:“小超市”、“服裝店”等,讓幼兒隨時都有機會在活動區參加活動,使他們有條理地收拾玩具、愛惜游戲材料鞏固了共同制定的游戲規則,這樣,幼兒的良好整理習慣經過多次重復,自然而然地、習以為常地形成良好行為習慣。

        四、家園密切合作,共同培養幼兒的習慣養成

        習慣的培養不只是說教,而要家園共同配合,不斷地將良好的整理習慣轉化為幼兒個人的需要、準則,并用來支配自己的行動,才能養成幼兒良好的整理習慣。于是,我們利用家長會、圍繞在家庭中如何對幼兒進行整理習慣的培養展開討論,通過討論,使家長知道培養幼兒良好整理習慣的重要性,要求家長在家不要事事包辦,讓幼兒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長應該給幼兒創造整理的機會,如讓幼兒自己整理床鋪,穿脫、折疊衣褲、整理自己的房間、玩具,周日整理好自己人園的箱包等。同時,要求家長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榜樣,孩子在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時家長要及時的給予表揚,并鼓勵孩子繼續保持良好的整理習慣。

        五、循循善誘,向幼兒提出明確而嚴格的要求

        在提出每一點要求的時候,事先都經過周密考慮,做到要求合理。根據幼兒能力,提出的要求逐步提高,循序漸進。開頭的時候,我只要幼兒掌握簡單的生活規則。比如,上課的時候,要安靜地坐好,不防礙別人等。接著,提出關于社會行為的要求,比如,待人要有禮貌,看到老師阿姨要問好,接受人家的禮物,或者得到人家的幫助要道謝等。

        第9篇: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范文

        一、明辨是非――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

        通俗地說,是非觀就是人們對待是與非的認識和態度,是世界觀的一種反映,對同一事物、不同的人也許有著截然相反的看法或認識,而大多數人對是非的看法或認識的趨同則構成了社會的是非觀。可見,在教育中老師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是非觀,讓他們依此支配自己的行為以及辨別別人行為的對與錯,認識到“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重要性。在上述事例中,除隨意扔紙團的這兩個同學之外,其他同學也缺乏明確的是非觀,他們對身邊的人和事不是旁觀,就是熟視無睹,“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理導致他們對身邊的不良現象也沒有起到監督和制止的作用。因此,老師可以就這件事利用班會課在同學之間展開課堂大討論,擺出這一現象,讓同學們談談自己的看法。在此基礎上,老師可以通過講故事、分析案例等方式對學生進行是非觀的教育,增強他們的是非感,讓他們認識到自己是集體,是社會的一份子,在是非面前,能夠旗幟鮮明地做出正確判斷的人是一個有道德責任感的人,同時影響和感染其他人也能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則更能反映這個人的集體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

        二、自覺規范――幫助學生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不以規矩,不成方圓”。《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中學生守則》提出了學生進行自我管理的具體要求,也是老師進行學生管理的依據。在上述事例中,這兩個學生顯然沒有根據這些日常行為規范來嚴格要求自己,因此老師要帶領學生認真學習、熟悉其中的內容,讓學生了解怎樣做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中學生,以此為標準來規范自身的行為。在實施過程中,旨在培養學生自主管理的能力。采取值日班長負責制,每天一個值日班長,大家輪流,組長協助值日班長從紀律、衛生、學習、兩操等方面對班中同學進行量化管理,值日班長還要在記載本上寫出當天值得表揚的地方和不足之處,當然實施學生自主管理并非是任學生自由發展,教師的引導作用不可忽視,應達到教師的監督與學生。自主管理的和諧統一,所以老師要根據記載情況,對好的現象在全班進行表揚,對不好的現象以鼓勵為主,在維護學生自尊心的前提下進行個別教育,讓他們先反省自身行為,然后老師再向他們提出努力的方向和改進的措施,旨在幫助他們認識到得體大方是一個中學生必備的素質,也是以后走入社會能更好地與人交流、融入社會的保證。讓學生進行自我管理給他們提供了鍛煉能力的機會,促使他們增強自我的責任感,在操作過程中,逐漸使學生由他律變為自律,由外在的約束變為內在的需要,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樹立個人良好形象,促使優良班風的形成。

        三、學習榜樣――幫助學生從生活中尋找學習典范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图片中文字幕一区校园 | 天天在线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 日本一道本日韩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片 | 一本精品日韩中文字幕在线 | 五月丁香六月综合激情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