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特征范文

        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特征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特征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特征

        第1篇: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特征范文

        【關鍵詞】 農業產業化 發展路徑

        中國的農業產業化發端于山東濰坊,如今發展了近20年,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它是新農村建設的必由之路,也是農村改革不斷深入的產物。農業產業化是傳統農業和現代農業的鏈接紐帶,也是農民增收和提升農業綜合能力的有效途徑因此,在當前消解城鄉二元對立格局、統籌城鄉發展的背景下,推進農業產業化的進程,剖析現階段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困局,探索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具體路徑意義重大。

        1.農業產業化內核剖析

        農業產業化是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主導產業、產品為重點,優化組合各種生產要素,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模化建設、系列化加工、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形成種養加、產供銷、貿工農、農工商、農科教一體化經營體系,使農業走上自我發展、自我積累、自我約束、自我調節的良性發展軌道的現代化經營方式和產業組織形式。這種經營模式從整體上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是加速農業現代化的有效途徑。因而是當前我國農業發展的一項重要改革目標。但是,實現農業產業化發展的路徑不具有惟一性,目前,世界主要的農業產業化發展模式有合作社模式、專業協會模式、企業集團模式等。農業產業化經營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表征,集中體現出了現代農業規模化、集約化和效率化的新特質。

        現代農業試圖走入自我良性發展的軌道,離不開市場經濟的宏觀背景,因而改變農業活動中各種傳統經營狀況,強調市場的價值規律和競爭規律,實現其自身的自我發展,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在系列化生產當中增值,又在供求關系的不斷變化當中實現價格的最優化。因而在政府的宏觀調控的作用下,要建立完善的市場主體和競爭性的市場體系。這就要求我們運用專業化和社會分工的內在動力,順應小生產與大市場對接的內在要求,大力發展農業的產業化經營,連結個別資本、個別生產經營單位和生產者,連結農業生產與市場,用產業化實現農業現代化,從而推動農業優、高產和高效地根本性發展。

        2.現階段我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困局

        農業產業化是“十一五”期間,農業部農業農村經濟工作的一件全局性、方向性的主抓大事,“十一五”末,全國各類農業產業化組織總數約25萬個,帶動農戶1.07億戶,農戶參與產業化經營年戶均增收2100多元,分別比“十五”末增長84%、23%和59%。農業產業化新階段的發展見證了農業綜合實力的顯著增強,基本實現了從粗放型向集約型的歷史飛躍。產業化經營理念廣泛引入,農業生產方式深刻轉變。

        但仍然不可忽視的是隨著農業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深入,綠色農業、有機農業、生態農業、可持續農業等諸多新的農業發展概念涌入人們的視線,新的發展趨勢必然體現出現存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種種困局,如:農民農業產業化觀念意識不足;農業產業化過程中的土地流轉難;農業產業化鏈條窄而短,農產品深加工水平低,附加值不高;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規模小,輻射力弱,帶動力差,自主創新能力不強;農業保險等相關政策支持滯后,產業化投入機制不夠健全;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產業化觀念尚未深入人心等。

        此類發展困局雖因不同的地域差異體現出程度上或特征上的種種差異,但都或多或少以紛繁復雜的形式存在于現階段各地區的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進程當中,因而,嘗試針對這些困境提出幾點建設性的發展路徑,對于超越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瓶頸,有效促進新農村建設有著相當重要的現實意義。

        3.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新路徑探析

        3.1提升龍頭企業的拉動力,培育和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重要環節,是整個體系的主體部分。“強龍興農”仍然是現代農業建設的最強動力。應力爭由松散型利益聯結向緊密型利益聯結轉變,由單個龍頭企業帶動向龍頭企業集群帶動轉變。大力發展鏈條農業,按照高起點、規模大、外向型、輻射強的原則組建龍頭骨干企業,讓其在開拓市場、引導生產、加工增值和綜合服務方面具備強勁的功能。通過引龍頭、借龍頭、建龍頭等措施大力發展以精深加工為重點的龍頭企業。同時,積極引導龍頭企業與農戶建立多種形式的聯結機制,鼓勵龍頭企業為農戶提供技術、信息、農資和購銷等多種服務,讓農戶分享生產、加工、銷售各環節的利益,讓農民真正從產業化經營中得到實惠。以引導龍頭企業走外向型、精加工、大流通和專業化的路子,并注重對龍頭集群企業的政策扶持等多方面的支持。抓住項目和品牌兩個關鍵,在推進龍頭企業集群化上實現新的突破。

        3.2發揮示范園區的帶動力,培育和發展優勢主導產業和基地建設 沒有優勢主導產業的農業發展是毫無特色和生機的發展,各地區要結合自身實際,看清優勢,整合自身各方面的優勢資源集中發展本地主導優勢產業。這樣既避免了主導產業結構單一的現象,又容易形成各地區的優勢互補,并與市場需求呼應。因而,應有力地引導農民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積極發展高效、優質的農業。建立示范園區和主導產業商品基地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的重要前提,也是龍頭企業的首要生產車間。讓產品基地與龍頭企業實現聯動,用輻射帶動規模發展,基本實現“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的發展思路,用示范園區搞連片開發,規模經營,不斷形成集約化、專業化的生產格局,使得優勢產業基地逐步向區域化、規模化、標準化方向發展。于此同時,注重農業基礎設施的配套建設,尤其是示范園區周邊的基礎設施建設。

        3.3加強科技攻關,提高農業產業化的競爭力 科技的研發和創新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生命線,加強科技攻關和科技培訓就是提高農業產業化的本質競爭力。農業科技是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動力,是轉變增長方式的重要支撐,也是農業產業化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當前,農業科技成果相對比較匱乏,科技成果的質量和結構都不能滿足現階段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步伐。農業科研單位、高效和企業的科研成果轉化渠道不暢,速度不夠。農業科技投入不足,結構也不平衡。因而努力提升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科技支撐力,要聚集力量,建構農業科技創新轉化的平臺,理順成果的轉化方式與機制。不斷加大政府的財政投入力度。培養高素質的研發人員。提升廣大農民的科技素質也是重中之重,在縣鄉兩級建立農民職業技術培訓中心,直接將最先進的農業科技傳授到農民手中,將農業科技研發與創新真正落到實處。

        3.4深化可持續發展理念,建立綠色生態農業產業化 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必須重視發展的可持續性。就當前的農業產業化而言,“短、平、快”的項目和技術仍然占據很大一部分。長期以來,人們強調產量,忽視生態保護,對農業進行的掠奪性的經營破壞了生態平衡,也形成了發展模式上的路徑依賴。十七屆三中全會也提出要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生產體系。而世界發達國家的經驗已經告訴我們,21世紀世界農業生產的主要模式和趨勢是發展可持續農業。

        第2篇: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特征范文

        一、農業產業化是提高農業的經濟效益,最終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1 農業生產專業化。農業產業化經營使傳統農業從零星分散、規模狹小的個體生產轉變為日益集中的,由勞動協作和日益深化的社會分工聯系起來的大規模的,圍繞主導產品或支柱產業進行專業化生產,把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作為一個體系來運行,做到每個環節的專業化與產業一體化協同相結合。

        2 農業生產經營一體化。一體化經營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主要特征,作為經營機制的創新,它將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的產前、產中、產后各個環節有機的結合起來,把小農戶與大市場聯系起來,通過多種形式的聯合與合作,形成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聯農戶的貿工農一化、產加銷一條龍的一體化經營體制,使外部經濟內部化,從而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農業比較效益。

        3 農業布局區域化。布局區域化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確立主導產業、擴大經營規模、突破行政區劃限制、實現農業資源優化配置的必然結果。所謂布局區域化是指產業化經營確定的主導產業或生產系列,按照區域比較優勢原則,設立專業化小區,按小區進行資源比較要素配置,安排商品生產布局以充分發揮區域資源的優勢,形成多種類型與特色的作物帶和動物飼養帶。并通過政府的宏觀調控,合理利用農業資源,加快農業生產區域間的大規模分工與協作,促進形成主導產業,同時,必須使農戶得到實實在的經濟利益,以發揮區域化布局的作用。

        二、保證完成國家賦予的商品糧生產基地是墾區農業堅實的歷史重任

        1 發展農業產業化有利于實現農業規模經濟效益。通過發展二三產業分流農業勞動力,將土地向種田能手集中,可以促進農業規模經濟的形成。也可以創造農業產業的聚合規模,使分散的小農戶集中在“龍頭”牽動的一條產業鏈上,實現高度集約化、商品化、專業化生產和高度社會化服務、一體化經營,不僅擴大了經營主體的規模,還有利于形成關聯產業群體的優勢。

        2 農業產業化經營有利于解決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過程中出現的矛盾。傳統農業的本質特征是自給性和封閉性,農戶只能以低價出售很有限的初級產品,獲取不到運輸儲藏和加工增值的效益。而農業產業化經營是專業化、社會化、一體化三者相輔相成、共同促進的演化過程,農業不再是傳統的生產部門,而是逐步成長為產品商品化、流通市場化完全開放的現代農業。

        3 農業產業化經營有利于縮小城鄉差距,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農業產業化經營使農戶不僅得到種植業或養殖業的效益,而且還可以分享工業、商業環節的利潤,同時能夠分流富余勞動力,拓寬就業渠道,使農民走出土地從事二三產業的工作。另外,眾多龍頭企業在原料產區的建立和發展,還可以促進形成農區工業化,有效地拉動農村小城鎮建設,優化城鄉之間的資源配置,縮小城鄉二元結構的差距,加快城鄉經濟一體化步伐。

        4 農業產業化經營有利于增強我國農業的國際競爭力。實施農業產業化經營戰略,培育和扶壯龍頭企業,通過組織農戶實行專業化、標準化和規模化生產,充分發揮家庭經營和農村勞動力成本較低的優勢,依靠精深加工,提高農產品科技含量,在專利、配方、品牌、包裝、價格、服務等方面構造優勢,就能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立于不敗之地。

        二、加強墾區農業產業化發展進程新思路

        1 解放思想,轉變觀念,調整結構,高度重視農業產業化經營

        (1)盡快從傳統的“重農輕工”思想束縛中解放出來。作為農墾企業,大農業是基礎型產業,重視并搞好農業生產固然重要,“無農不穩”。但是,“無工不富”、“無商不活”也是任何一個地區乃至一個國家的現實表現。所以,在應當在重視農業生產的同時,高度重視發展工業和以商業服務業為代表的第三產業。

        (2)盡快擺脫計劃經濟的傳統影響,牢固樹立市場經濟觀念。農墾有幾十年的“國營”農場歷史,“種糧交國家、工資領回家”,農場盈虧與職工個人無關,都由國家承擔。改革開放以來,農場雖然屬于國有,但是不再國營,對農業職工實行了“兩自理、四到戶”(生產費、生活費自理,土地、農機、盈虧、核算到戶)。因此,農業生產要緊緊圍繞市場需求來發展,要遵循自然規律和市場規律來安排生產。

        (3)加快實施戰略性結構調整,強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突出重點地調整產業結構、產品結構、所有制結構、資本結構、人才結構。發揮墾區自身的地理、資源、生態環境、農業生產技術、勞動力等諸多優勢,大力培育工業龍頭企業,協調和密切龍頭與基地的關系,努力構建農業產業化經營格局。

        2 努力開拓國內外市場。農業產業化經營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它的發展必須面向國內外市場,離開市場需求來搞產業化只能是一種空談。隨著產業化的推進,大量的產品急待通過銷售獲得最佳經濟效益,因此,必須積極地采取開拓、挖掘、改良品種、調整結構、深度加工、儲藏保鮮、改進運銷等手段開拓市場,逐步形成全方位開放和高效暢通的流通網絡體系,最大限度地提高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和市場競爭能力。當前,不僅要進一步完善墾區現有的各級各類市場,還應廣泛開辟埠外市場。同時,要進一步改善和加強對市場的管理和監督,加強銷售隊伍的建設,進一步完善全員銷售、銷售大包干和廣告銷售等辦法。

        3 強化農業的基礎地位。墾區的基礎產業仍然要定位于大農業,要按著發展大農業的思路進行基地建設,這是農業產業化的落腳點。離開農業這個基礎講產業化,就變成其他行業的工作了。在大農業中,種植業特別是糧食生產仍然是基礎的基礎。在推進農業產業化過程中,要堅定不移地搞好國家級的商品糧基地建設。同時,為了適應農業產業化的要求,種植業的產品方向應適當分流。

        第3篇: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特征范文

        關鍵詞:農業產業化,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分包,投包,農業政策。

        農業產業化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途徑,是農業體制的創新和生產經營方式的變革,是在鞏固的基礎上,把小生產變為大生產,實現農業規模化、集約化、企業化經營的有效途徑,也是農村穩定,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有力措施;扶持、引導擴大農民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走農業產化之路,是當前農村工作重中之重。

        一、關于農業產業化經營

        農業產業化經營是以國內外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資源開發為基礎,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的主導產業、主導產品,按照產、供、銷,種、養、加,貿、工、農,農、科、教一體化經營的原則,把農業的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各個環節結成統一的利益共同體。在實現形式上表現為生產的專業化,布局的區域化,服務的社會化,管理的企業化。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本質特征是:以市場機制組織農產品的生產、加工和銷售,使三者之間由原來的單純買賣關系變為以利益為紐帶,以契約的方式結成利益共同體,形成促進農業發展的新機制,實現利益一體化。

        從制訂戰略性政策的角度來認識"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基本內涵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推進農業運行的全過程,其中除農業產品市場化外,特別重要的是作為農業生產資料的土地和技術的市場化;二是推進農業運行的高度化。一方面是將傳統的低級產業一一糧食種植業降低比重,通過發展其它種植業,用農業結構調整的方式, 促進農業高度化發展; 另一方面是發展農產品加工業, 使農業向第二產業延伸提高其附加值, 再則是提高農業生產的技術含量和水平, 使大工業技術和"實驗室"技術能普遍而有效地運用于農業生產的全過程.三是實現農業運行的有序化, 不但使農業生產各部門要有組織性地進行局部的分工與協作, 而且還要實現全社會范圍內農業資源的有序和有效配置。

        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 農業從傳統的產品生產演進到商品生產,農業商品化、市場化經營明顯區別于計劃經濟時期的產品農業。基于這一認識上的轉變,將為政府制定和實施農業政策注入新的內容。如何實現農業增產只是問題的一方面, 實現農民增收才是我們工作的中心。這是因為在市場經濟環境下, 農產品市場已經實現了"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的轉變, 農產品短缺的歷史將一去不復返。過去一提到農業往往意味著農業生產以產出為首要目標, 現在所說的農業產業化經營首先必須認識"經營"農業的真實含義,即搞農業生產要與賺錢掛鉤;農業不再是過去的"從田頭到地頭"只求產出不求收益的統購統銷的模式,而是要使農業的產前、產中、產后諸環節一直延伸到"餐桌",讓農業經營者利用市場機制獲得和投資其它產業-樣的平均利潤。農業不僅包括傳統的種植業,也涵蓋畜牧和水產養殖業的向產前和產后的延伸。在產業化經營農業的觀念下,過去單個的某一種農產品都形成了一個產業鏈或產業體系,整個農業將呈現為眾多的各具特色的"鏈條型經濟"格局。積極探索種、養、加相結合,農、工、商綜合經營,貿、工、農一體化,產、加、銷一條龍的產業化經營方式,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從根本上提升農業的經濟效益和市場竟爭力,實現農業的深度和廣度發展,是制訂和實施農業產業政策基本點。

        "經營"農業還體現人們對農業的需求結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人們在對農業產品的質量和多樣化提出新要求的同時,也要求農業功能的多元化,出現了"生態環保農業","旅游觀光和休閑農業"等新的內容,這就要求農業生產者要實現質的飛躍,不僅要懂得農業生產的"田間管理"而且還要懂得農業的經營管理,要樹立競爭意識和品牌經營意識,講究市場營銷策略,努力開拓國內外市場,要借用工商企業管理的理念,用工商企業的經營之道去經營農業生產,推進農業的企業化建設。

        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另一種含義是對農業再生產過程的整合,它包括相關各經濟利益主體的明確分工和利益的合理分享,這是"利益共同體"的內在要求,最終能使各相關的利益主體都得到保障的同時實現降低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市場成本。目前,農業產業經營實現形式是龍頭企業帶動農戶,實行基地化,集約化生產,這種模式是由具體的農產品生產引發和拓展而成的。我國農業產業化經營基本上屬于這個層次,雖然已取得了初步的成績,但仍屬于起步階段。"公司十農戶","訂單農業"多受制于市場開發不力,流通渠道不暢及信用關系脆弱等因素的影響,農民時有增產不增收的現象,靠"田頭擺賣",小商小販式地"慘淡經營"。因此,尋找農戶小規模經營與社會化大市場對接的有效途徑,通過生產要素的合理流轉和配置及在產業鏈上的分工與合作,將各經濟主體的利益有機地結合起來,轉化市場風險,提高農戶的組織化程度,應成為我國政府農業工作的基本出發點。

        農業產業化經營呼喚政府職能的轉變,因而對政府指導和管理農業提出了新的要求,政府在農業產業化經營條件下主要是通過相關政府和法律為各參與主體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從制訂政策的角度來把握,一是要發揮農民主體精神和首創精神,遵重農民意志,不搞硬性搭配,不搞一刀切,實行自愿、自覺的原則,以典型示范引路,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引導農民調整生產要素結構和產品結構,提高農業效益。二是要加大各級政府農業管理機構的設置和職能定位的改革力度,從創造"產業化"農業和"經營"農業的良好環境出發,切實轉變工作思路,為農業產業化發展保駕護航。三是要重視農業產業化經營人才培養。長期計劃經濟的影響,農業生產產品化的觀念使農業商業化經營未能獲得全社會認同,農業經營管理人才奇缺。因此,要十分注重發現、培養農業經營人才,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積極引導具有市場開拓能力人才投身農業產業化經營。

        第4篇: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特征范文

        利益分配機制合理化,是農業產業發展的核心要求。農業產業化經營能否很好的進行下去,關鍵在于產業化經營中龍頭企業是否與農民結成共同利益關系,是否讓農民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本質特征是企業和農戶等經營主體在自愿聯合基礎上進行分工與協作,如果每個參與主體,尤其是農民不能獲得合理的利潤,產業化經營就很難健康發展。因此,合理穩定的利益關系是其健康發展的關鍵,如果農民在農業產業化經營中處于附屬地位或陷于被動的接受地位,難以充分分享到農產品加工流通的利益,其應得的利益不能得到切實有效的保護,農民的積極性就會大受打擊,農業產業化經營也難以實現。因此,在實施農業產業化戰略時,堅持扶持生產、讓利于民、利益均沾、風險共擔和依法按章辦事,盡可能公平公正地處理好各方利益關系,建立一種能兼顧各方利益的利益協調機制。從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著眼,在協調利益關系時,一是要強化農民的組織化程度,避免農民以個體的身份同企業打交道。權利是一個抽象的規定,必須通過組織的力量才能實現⋯。同時可積極探索興辦農民專業合作經營組織,實行農民用土地使用權、產品、技術和資金入股等,與企業結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二是強化合同意識,把農民與龍頭企業問的合作納入法制化、規范化、制度化的軌道。各利益主體要增加履約意識一切按合同辦事,嚴厲處罰違約行為;政府要依法管理,維護合同的嚴肅性,同時加強各地政府之間的協作,推進合同契約關系的履行,保護各主體的正當權益。三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有針對性地調整利益協調的重點。在農業產業化經營起步階段,要重點發展和規范合同契約、“訂單農業”,加強產銷銜接,規范產銷各自的權利和義務。在產業化經營達到一定程度后,可以通過建立風險基金、實行最低收購保護價、返還一定利潤,以及提供良種設備、資助周轉金、進行技術培訓等形式,使企業與農戶建立較緊密的利益連接機制。

        2破解產業化經營的主體培育

        一般認為,農業產業化經營的主體是農民,受益的主體也是農民,離開了廣大農民的參與,農業產業化不可能發展,更不可能長久。但此處的農民非單個的個體,而應是組織起來的農民,離開農民組織化程度的不斷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很難順利進行。現代市場經濟認為,分散的農戶存在著市場信息的不對稱性,生產選擇的盲目性,家庭經營的分散性,經營方式的封閉性,商品交換的滯后性。因此,單個農戶難以成為完整而有力的市場主體和產業化經營主體,難以有效參與市場競爭。目前應強化合作經濟組織的主體功能,積極構建家庭承包制基礎上的農業合作體系,把分散的農戶組織起來,把農村有限的資金、土地、人力等資源集中起來,以整體優勢參與市場競爭,以確保小農戶在大市場中具有平等地位,分享涉農產業和涉農服務利潤。在實踐中一是要在繼續完善已有的專業合作組織的基礎上,圍繞《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的貫徹實施,加強對合作社的規范管理,同時加強對合作社的扶持,在資金、培訓、人才等方面的投入,逐步建立較多的能夠真正發揮作用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二是鼓勵有實力的企業憑借資金、信息、技術優勢,聯結帶動更多的村、鎮創辦各類農業合作組織,開展各種產業化經營活動。農業產業化經營能否形成規模,重要標志是能否形成一批在國際國內具有較強競爭能力、與農戶和基地具有密切的共同利益紐帶關系的農產品加工、銷售龍頭企業。目前要注重引導龍頭企業根據國際市場需求,確定企業的生產方向,并通過協議購銷、合同保護價收購、股份合作等形式,與農戶結成穩定的協作和合理的利益關系,把農民與國際市場連接起來,將農業推向國際市場,加快農業的國際化步伐。三是政府有關部門要切實加強扶持與管理,不論是農民合作經濟組織還是龍頭企業的發展,都應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法律保護和信貸稅收等優惠。這就要求政府有關部門要切實搞好服務工作,為農民產業化經營的主體培育與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與氛圍。

        3破解產業化經營的鏈條延長

        農業產業化水平如何,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是產業鏈的長短。只有對農產品不斷進行精深加工,不斷延長產業鏈,使“短”鏈作“長”、“單”鏈做“多”、“弱”鏈做“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農產品附加值,突破微薄利潤瓶頸,提高農業綜合效益,使農民獲得二、三產業利潤,大幅增加農民收人。據測算,我國農產品加工產業產值與農業產值的比值每增加0.1個百分點,就可以帶動230萬人就業,帶動農民增收193元,而且增長潛力很大。產業化經營鏈條的延長,一是需要新思想觀念。要善于以現代工業、服務業理念謀劃農業發展,樹立大產業思想,促進一二三產業的相互融合,不自我封閉、不互相封閉,這樣才能消除發展產業鏈的思想障礙,跳出“就農業抓農業”原有格局。二是建好“第一車間”,做好優勢特色農產品基地建設,搞好農產品規模化生產、批量化生產、綠色無公害生產,逐步建立健全生產基地標準化生產體系,為農產品的精深加工、產業鏈的延伸提供依據,為塑造優秀品牌奠定堅實基礎。三是培育壯大龍頭企業,搞好農產品加工。要盡快改變當前農產品加工水平低、層次不高、尚未形成“田間到餐桌”的完整鏈條、產品附加值水平低的狀況。要堅持高起點,發展高檔次、高科技、高附加值企業,善于通過招商引資、政策扶持等方式引進具有一定經濟實力、技術力量雄厚、市場廣闊的大型農事龍頭企業,圍繞支柱產業,扶持一些集種植、加工、運輸和銷售等多功能于一體的企業集團,提高農產品精深加工能力;通過鼓勵龍頭企業利用新技術、新工藝開發新產品,提高企業產品競爭力;通過政策調整、資金支持等方式,引導龍頭企業不斷擴大規模,創造知名品牌。在與城市工業布局調整相結合,與原有企業的技術改造、結構調整相結合的過程中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四是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市場占有率。通過品牌培育與推廣,通過搞活農產品市場流通與信息服務體系建設與完善,通過交易方式的改進,通過不斷壯大中介組織、經紀人和運銷隊伍等措施,打開農產品市場,促進農產品銷售。

        4破解產業化經營的人才

        在農業產業化經營過程中,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如果缺少各種人才,農業產業化就難以順利推進,產業化水平就難以大幅度提高,產業化經營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在于人才。因此,在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同時必須增強人才意識和強化人才觀念,制定和實施人才戰略,按照人才素質高水準、人才作用高效率的要求,完善人才引進政策和培育機制,努力培養造就一批高素質的產業化人才隊伍。一是重視人才引進。如在招聘鄉鎮公務員和事業人員以及“村官”時,可以盡量多招聘農業專技大學生,以及懂經營、會管理的各類人才,不斷提高基地與龍頭的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引導優秀企業經營管理人才以不同方式向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流動。對具有企業經營管理能力的公務員,可下派到產業化龍頭企業進行鍛煉培養。制定高級人才引進的優惠政策,重點引進適應龍頭企業發展的現代企業管理和科技創新的高層次、復合型人才,以及擁有核心技術和產品的研究開發人才。二是重視人才培養。做好農村基層管理人才培育,逐步調整農村村級干部的學歷結構和知識結構,全面提高其政治素質、科技和管理水平。確立培訓陣地,針對農業產業基地和龍頭企業的發展需要,確定農業實用技術人才培訓計劃,按不同層次、不同專業技能開展培訓。加大對農村經營能人培養力度。通過各種培訓及農業科技推廣,全面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與經營能力、管理水平,在農村著力培養一批有文化、懂經營、善管理、敢拼搏的農業產業化經營管理人才、技術人才和經銷隊伍。三是重視人才開發。在職業高中學校,要盡量多設置相關的農業專業技術課程;在各類農業院校,可以把農村生源學生列入國家學費減免和生活資助范圍,吸引更多的青年學習農業科學技術。要積極構建人才資源開發激勵機制,逐步使農業產業/4Acj-開發走向規范化、制度化的軌道。

        5破解產業化經營的管理體制改革

        農業產業化是農村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在產業化的背景下,農業不再是單一的生產環節,包括生產、加工、流通等環節在內的完整產業體系,即所謂“從田頭到餐桌”,涵蓋農產品產前產中產后各個領域的全部內容。農業產業化是農業生產的縱向一體化過程,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各部門的密切配合、相互協作,其發展必然要求城鄉界限、部門界限、行業界限和所有制界限的突破,要求傳統管理體制的創新,建立完善與之相適應的管理體制。而現在的實際情況是農業與農業關聯產業實行農工分離、農商分離的管理體制,部門分割、城鄉分離,切斷了行業之間、城鄉之間的經濟聯系,致使農業產業鏈條被人為分解。本來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各個環節是互相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促進的,而管理體制卻將再生產過程分割成很多部門和很多層次,各部門、各層次又分屬于不同的行政單位,這既不利于農業結構調整,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經營,也不利于城鄉經濟協調發展。這種條塊分割、職能的分散,一是會因為執行鏈條和環節的過長,使涉農政策難以及時完全地落實到實處;二是部門問如果相互推諉,會妨礙再生產過程相互協調和經濟的正常運行(供銷、糧食、商貿),不利于產業化的正常運行。三是不同涉農部門在抓產業化的過程中如果缺少必要的溝通和聯系,必將導致盲目建設、重復建設和無序競爭,難以形成合力,獲得整體效應。因此,產業化經營的推進,離不開現行管理體制的改革。要通過深化改革,強化政府的綜合服務功能,弱化條塊分割的政府部門管理職能,以促進農業各環節的一體化。目前可考慮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將各部門的涉農資源進行整合,在條塊交融的基礎上統籌城鄉發展。在此框架下既可以強化對小農的保護,將涉農行業的收益盡量留在農民手里、農村內部,用于農業和農村社會的發展;又便于統籌協調,整合各種涉農政策及資源,最大限度地發揮其作用,使產業化程度不斷提高。

        第5篇: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特征范文

        關鍵詞:綠洲農業;農業產業化;農業現代化

        中圖分類號:F320.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3890(2009)07-0020-04

        產業化是目前全球農業的方向,也是現代農業的標志,已成為各國農業發展戰略的選擇。農業產業化的概念是由農村工作者提出的,并迅速引起理論界的廣泛關注。雖然至今尚未有一個大家一致贊同的定義,但基本內容已趨一致,即以國內外市場為導向,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對當地農業的支柱產業和主導產業進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把產供銷、貿工農緊密結合起來的經營體制,實現農業的專業化、商品化和社會化。它是以市場為導向,以利益為聯動,以骨干企業為龍頭,以提高集約化水平和經濟效益為中心,對農業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綜合性開發、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形成農工商、科工貿一體化的利益共同體。農業產業化就是把被傳統農業和傳統計劃經濟所割斷的各個產業鏈環連接起來,按照市場經濟要求,重新組合優化,在農業內部形成一種新的經濟循環過程。

        農業現代化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世界各國的農業現代化有共性,也有個性,而基于目前中國的國情和農業現代化所處較低水平階段,中國要走一條適合自己國情的社會主義農業現代化之路。根據中國國情和未來農業發展趨勢,借鑒國外農業現代化的經驗,21世紀中國農業現代化的內涵可以概括為:(1)生產手段的現代化;(2)勞動者的現代化;(3)管理組織的現代化;(4)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的現代化;(5)資源環境的優良化。

        一、加快產業化經營對綠洲農業實現現代化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綠洲農業雖然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有長足的進步,但基本上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業,直接受制于自然條件的影響,生長周期長、資金周轉慢、技術進步滯后、比較收益低、多環節的農產品流通渠道、扭曲的農業利潤分割方式、脫離資源優勢的農產品加工項目,使綠洲農業在市場和產業的競爭中始終處于提供初級產品的極為不利的地位。相對于既定的農業資源而言,農村勞動力供給嚴重過剩,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尖銳;農業現代化所需要的巨額資金難以籌措,農業投入不足。而通過實施農業產業化經營,擴大農戶經營的外部規模效應,把傳統體制下被人為分割的生產、加工、銷售諸環節有機地連接起來,通過擴大農產品生產的外延,延長農業的產業鏈條,實行產加銷一體化經營。農產品加工、運輸、貯藏、銷售的增值利益,使農民作為生產者和經營者分享其應有的利益。

        通過實施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民應用增加的收入,可以采用新技術、開發新產品,提高農業的比較效益,增強農業開發的深度和廣度,擴大農業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的能力,加速改變農業弱質產業地位的進程。因此,農業產業化就是在家庭承包的基礎上,把農戶生產通過龍頭企業組織與國內外市場連接起來,實現農產品生產、加工、

        銷售的緊密結合,是促進綠洲農業發展和實現綠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途徑。

        二、農業產業化對綠洲生態農業現代化的拉動作用分析

        隨著改革深化,農民和農村在向市場經濟邁進、逐步實現農業現代化過程中會遇到較多困難,實行農業產業化可進一步促進農村改革與發展,使農業現代化由單項突破進入整體推進的新階段。具體而言,農業產業化的作用表現在如下方面:

        (一)農業產業化加速了綠洲生態農業現代化過程中的技術變革

        中國的農業技術變革主要由政府引導和推動,其主要是對農業科研和技術推廣扶持,但在技術變革中終端往往因為農民擁有的要素結構和人力資本的限制而受阻。在傳統的綠洲經濟中,作為先進技術接受者的農民,一方面由于受教育水平的限制,對于現代化的技術需要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去接受;另一方面先進適用技術的引進需要資金,從農民的角度考慮,短期利益和以往的經驗比投入資金、引入新技術以帶來高收益更容易采納。而在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龍頭企業追求自身利益過程中,龍頭企業一方面在資金上可以給予農民支持,向農民提供優惠的技術服務和與此相應的要素,同時,在先進技術的采用方面可以起到示范作用,使農民更快地接受現代科學技術,從而強化農民對新技術接受的意識和能力,使更多的農業適用技術迅速得到推廣。

        (二)農業產業化可以減少農業資金的流失,為實現綠洲生態農業現代化積累資金

        綠洲傳統型農業受區域環境因素的制約,一直是弱質產業,由于農業比較利益低,以致經常發生農業資金向非農產業的流轉,特別是在市場配置資源的情況下,這種趨勢更加明顯。綠洲農業僅靠自身積累式的發展很難實現傳統農業到現代化的轉變,必須加大對農業的投資力度,才能使農業更快、更穩的發展。而實行農業產業化經營,可使原來僅靠生產經營的農民獲得來源于加工增值的更多收入,從而提高了農業的比較經濟收入,強化了農民對農業投入的誘因,而且使農民具備了對農業進行投資的資金基礎;另一方面,實行產業化經營的企業為能夠保持穩定的優質原料來源,必然會投入一定的資金,修建自己的原料生產基地,這就在某種程度上解決了農業投資長期不足對綠洲農業現代化的束縛。

        (三)農業產業化經營有利于加快農業科技進步,推進綠洲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變

        農業科技進步,是新階段綠洲農業發展的力量之源。綠洲經濟由于受地域分布特征的制約,農戶的小規模分散經營,制約了現代科技的應用,影響了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而通過農業產業化經營對農戶生產環節和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大大提高了生產、加工、銷售環節的規模化、專業化、集約化程度,為應用現代農業科學技術奠定了組織基礎;龍頭企業為了提高產品質量,積極應用現代的加工技術和裝備;農產品原料基地的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為采用優良品種、改進栽培技術、應用農業機械、搞好儲藏運輸創造了條件。對于地處運輸不便之地的綠洲,先進、適用的儲藏運輸技術保證了綠洲農產品更加安全、快捷地進入大市場,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綠洲農產品的競爭能力。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實行龍頭企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模式,促進農戶從事小而專的商品生產,建立了有一定規模的商品生產基地,使龍頭企業有穩定的原材料來源,提高集約化水平,實現布局區域化。對于綠洲經濟而言,技術對于資源的邊際替代率不可小視,一方面,龍頭企業從自身可持續發展的角度,會加大力度采用一些對綠洲脆弱的生態環境產生正的外部效應的現代農業科學技術;另一方面,專業化、規模化生產要求龍頭企業必須采用先進適用的現代農業科技來改變綠洲經濟現有格局中存在的生產分散、產品質量差、加工層次低等問題。綠洲經濟走產業化的道路,通過采用現代農業科學技術,從技術上實現傳統綠洲經濟到農業現代化的轉變。

        (四)農業產業化引起綠洲農業區產業結構的非農化,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加速了綠洲傳統農業到綠洲生態農業現代化轉變的實現

        農業現代化的一個主要特征就是農業現代化的程度越高,農業所需勞動力就越少。將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到城市,可以解決部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但是對于綠洲區而言,僅依靠城市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是十分有限的。主要出路是不斷地進行農業的深度和廣度開發,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農業產業化經營不僅在農產品的深度加工上有廣闊前景,可以把一個產品發展為一個產業,而且也拓寬了農業的領域,使農業從單一的種植業、原料生產、初級加工向精加工、深加工以及保鮮倉儲、運輸銷售等環節延伸,向工商業、運輸業、建筑業、服務業和高科技等領域拓展,從而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綠洲區農業人口負重大,已成為制約綠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絆腳石”,只有將傳統農業中剩余的農業勞動力從農業生產中轉移到農產品的加工等環節中去,才能實現綠洲農業的快速發展和向現代農業的轉變。而農業產業化通過將農業產業鏈進一步延伸,不僅使綠洲農業人口負重減輕,同時也增加了農業人口的人均收入,加快了綠洲區農村現代化的實現。

        (五)農業產業化加快農業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進程,促進農產品深層次開發,實現農產品多層次增值,提高農業經濟效益

        農業產業化經營,通過龍頭企業把若干農戶結合起來,形成農產品生產基地,發展適度經營規模,實行連片種植,統一采用生產技術,提高規模化程度,為提高農業比較效益開辟新的途徑。一是農業產業化經營可以促進農產品基地專業化生產、區域化布局,延長產業鏈,提高農業集約化水平,并可以充分利用綠洲現有的資源,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增加農產品附加值,提高農業比較效益,從而提高綠洲區有限資源的利用效率,做到以最少的投入達到最大的效益。二是龍頭企業與農戶結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采取保護價收購、提供服務、部分利潤返還等形式,使農業獲得社會平均利潤,增加農民收入。三是農業產業化經營能在貿工農一體化的系統內流通以節省交易費用,提高農業的經濟效益。

        (六)“小生產”與“大市場”連結起來,加速了農業企業化與市場化的步伐,推動了農業經濟市場化

        隨著綠洲經濟逐步走向市場化,綠洲經濟必須參與市場競爭。中國農業產業化的基礎是家庭承包經營。但家庭承包經營的特點就是農戶的分散性、無組織性。而綠洲區的農戶由于地域特征,所經營的土地更加分散。面對強大的競爭市場,他們無所適從。弱小的農戶獨自承擔自然和市場雙重風險,成為制約綠洲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農業產業化則把分散的小農戶組織起來,形成聚合規模經濟,提高農業整體素質,提高農業的市場集中度。從根本上解決農業分離而封閉的狀態,把農業與其他經濟部門,特別與市場有機地結合起來,實行一體化經營,把千家萬戶的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連結起來,加速了綠洲農業企業化與市場化的步伐,推動綠洲農業經濟市場化。它既可以讓農戶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又可以讓市場正常運轉并且品種繁多,滿足不同層次消費者的需要,從而較好地解決“小農戶”與“大市場”不對稱的矛盾。

        總體來說,農業產業化是指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優化組合一、二、三產業的相關部門,大規模進行農產品商品化分工分業的聯合生產和銷售,以整體推進農業向現代化持續發展的有效運行組織經營機制和格局。農業現代化所追求的終極目標是建設先進而發達的農業,為此所采取的手段或措施是改變農業生產方式,提高農業生產力水平。對綠洲農業現代化而言,當務之急是在農業生產中采用現代化的生產方式和生產要素。但是,當前隨著中國農村經濟的深化改革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在農業生產領域大規模采用先進生產方式和生產要素的同時,受到小規模農戶分散經營的制約,又遇到農業生產力水平和生產方式落后于產前、產后等部門的阻礙,使一體化經營難以真正形成。農業現代化必須依賴農業產業化來克服農業小規模家庭經營局限性,而農業產業化又必須借以農業現代化來提高農業生產力水平,增強農業產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

        沒有農業產業化,就沒有綠洲農業現代化。農業產業化是綠洲農業現代化的基礎和載體。農業產業化的全面實施,加速了綠洲農村和農業現代化的進程。

        三、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措施

        (一)強化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實現管理組織的現代化

        政府要根據農業產業化的總體發展規劃,對重點建設造成的產業結構、產品結構趨同進行調控,解決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等多種形式的協作與聯合;從發展方向上進行引導,包括在生產基地建設、工商企業參與、農戶生產以及市場、效益、結構、技術等方面進行引導;在政策資金上扶持,多方融資,突破農業產業化的資金瓶頸;協調部門與部門之間,條塊之間的工作關系和利益關系,克服各利益主體之間的工作關系不協調和利益磨擦,從而實現農業管理組織的現代化。

        (二)大力培植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導產業、龍頭企業和生產基地,實現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的現代化

        積極培育龍頭企業,強化龍頭的帶動功能,建立科學合理的利益聯結方式和利益分配機制,促進龍頭企業發展;創造優勢名牌產品,實施名牌戰略。努力開拓國內外市場,擴大農產品出口。加強對綠色龍頭企業的培育,選擇規模較大、起點較高、技術力量較強的龍頭企業按照綠色經濟運作的要求,重點扶持,依托其為產業骨干,組建突破城鄉界線和所有制結構的企業集團,形成輻射面更大的規模優勢,產生更強的產業牽動能力,帶動輻射范圍內的農業企業實現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的現代化。

        (三)合理擴大農戶土地經營規模,建立生態農業生產基地,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基本保障

        生態農業生產基地是農業產業化的基本依托,也是解決小生產與大市場接軌的重要環節。為此,應當大力提倡和支持以土地大戶租賃制和土地股份合作制等方式實現土地向部分生態農業戶或經濟組織合理集中,依靠經濟手段推動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發展。土地實現規模化經營是農業現代化過程中農業機械化、農業科學技術等得以推廣的基本保障。

        (四)積極調整農村經濟結構,突出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特優農產品,實現農地園林化

        因地制宜發展優勢農業,培育區域性主導產業,是農業發展的自然基礎,也是產業化形成規模效益的前提。抓好特色農產品基地建設,逐步形成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生產的格局,積極發展特色農業;要按照“特色+優質+規模+品牌=效益”的思路,統籌規劃、突出特色,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區域優勢、行業特色和品種特色,發展壯大特色農業,突出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農地園林化。

        (五)加快建立和健全適應農業產業化經營所需要的社會化服務體系,促進勞動者現代化的實現

        各涉農部門要不斷完善服務網絡建設,強化服務功能,對農戶在技術、種肥、農膜農藥、資金等方面開展專業服務。引導農民積極發展各種專業協會、研究會、中介組織等農民自我服務體系,開展有償或互的自我服務,使農戶有更便捷的渠道了解、接受、采納農業新技術、新產品,培育適應農業現代化所需要的新型農民。

        參考文獻:

        [1]陳獻政.加快兵團農業產業化進程[J].新疆農墾經濟,1998,(4).

        [2]孫占潮,張建樹,謝繼存.發展生態農業產業,促進生態經濟良性循環[J].農業環境與發展,2000,(4).

        [3]董樹亭,靳相木.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理論與實踐[J].山東農業大學學報,2003,(4).

        [4]賀峰,等.論生態農業與中國農業現代化[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5,(2).

        [5]黃祖輝,王祖鎖.從不完全合約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組織方式[J].農業經濟問題,2002,(3).

        [6]劉書楷,陳利根.農業資源可持續利用與綜合管理基礎研究芻議[J].生態農業研究,1999,(2).

        Speeding up the Agriculture Industrialization Management to Accomplish

        the Oasis Ecological Agriculture Modernization

        Yang Xiuhua, Li Yuxi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Trade, Shihezi University, Shihezi 832003, China)

        第6篇: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特征范文

        關鍵詞:農業產業化,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分包,投包,農業政策。

        農業產業化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途徑,是農業體制的創新和生產經營方式的變革,是在鞏固的基礎上,把小生產變為大生產,實現農業規模化、集約化、企業化經營的有效途徑,也是農村穩定,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有力措施;扶持、引導擴大農民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走農業產化之路,是當前農村工作重中之重。

        一、關于農業產業化經營

        農業產業化經營是以國內外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資源開發為基礎,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的主導產業、主導產品,按照產、供、銷,種、養、加,貿、工、農,農、科、教一體化經營的原則,把農業的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各個環節結成統一的利益共同體。在實現形式上表現為生產的專業化,布局的區域化,服務的社會化,管理的企業化。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本質特征是:以市場機制組織農產品的生產、加工和銷售,使三者之間由原來的單純買賣關系變為以利益為紐帶,以契約的方式結成利益共同體,形成促進農業發展的新機制,實現利益一體化。

        從制訂戰略性政策的角度來認識"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基本內涵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推進農業運行的全過程,其中除農業產品市場化外,特別重要的是作為農業生產資料的土地和技術的市場化;二是推進農業運行的高度化。一方面是將傳統的低級產業一一糧食種植業降低比重,通過發展其它種植業,用農業結構調整的方式,促進農業高度化發展;另一方面是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使農業向第二產業延伸提高其附加值,再則是提高農業生產的技術含量和水平,使大工業技術和"實驗室"技術能普遍而有效地運用于農業生產的全過程.三是實現農業運行的有序化,不但使農業生產各部門要有組織性地進行局部的分工與協作,而且還要實現全社會范圍內農業資源的有序和有效配置。

        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農業從傳統的產品生產演進到商品生產,農業商品化、市場化經營明顯區別于計劃經濟時期的產品農業。基于這一認識上的轉變,將為政府制定和實施農業政策注入新的內容。如何實現農業增產只是問題的一方面,實現農民增收才是我們工作的中心。這是因為在市場經濟環境下,農產品市場已經實現了"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的轉變,農產品短缺的歷史將一去不復返。過去一提到農業往往意味著農業生產以產出為首要目標,現在所說的農業產業化經營首先必須認識"經營"農業的真實含義,即搞農業生產要與賺錢掛鉤;農業不再是過去的"從田頭到地頭"只求產出不求收益的統購統銷的模式,而是要使農業的產前、產中、產后諸環節一直延伸到"餐桌",讓農業經營者利用市場機制獲得和投資其它產業-樣的平均利潤。農業不僅包括傳統的種植業,也涵蓋畜牧和水產養殖業的向產前和產后的延伸。在產業化經營農業的觀念下,過去單個的某一種農產品都形成了一個產業鏈或產業體系,整個農業將呈現為眾多的各具特色的"鏈條型經濟"格局。積極探索種、養、加相結合,農、工、商綜合經營,貿、工、農一體化,產、加、銷一條龍的產業化經營方式,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從根本上提升農業的經濟效益和市場竟爭力,實現農業的深度和廣度發展,是制訂和實施農業產業政策基本點。

        "經營"農業還體現人們對農業的需求結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人們在對農業產品的質量和多樣化提出新要求的同時,也要求農業功能的多元化,出現了"生態環保農業","旅游觀光和休閑農業"等新的內容,這就要求農業生產者要實現質的飛躍,不僅要懂得農業生產的"田間管理"而且還要懂得農業的經營管理,要樹立競爭意識和品牌經營意識,講究市場營銷策略,努力開拓國內外市場,要借用工商企業管理的理念,用工商企業的經營之道去經營農業生產,推進農業的企業化建設。

        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另一種含義是對農業再生產過程的整合,它包括相關各經濟利益主體的明確分工和利益的合理分享,這是"利益共同體"的內在要求,最終能使各相關的利益主體都得到保障的同時實現降低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市場成本。目前,農業產業經營實現形式是龍頭企業帶動農戶,實行基地化,集約化生產,這種模式是由具體的農產品生產引發和拓展而成的。我國農業產業化經營基本上屬于這個層次,雖然已取得了初步的成績,但仍屬于起步階段。"公司十農戶","訂單農業"多受制于市場開發不力,流通渠道不暢及信用關系脆弱等因素的影響,農民時有增產不增收的現象,靠"田頭擺賣",小商小販式地"慘淡經營"。因此,尋找農戶小規模經營與社會化大市場對接的有效途徑,通過生產要素的合理流轉和配置及在產業鏈上的分工與合作,將各經濟主體的利益有機地結合起來,轉化市場風險,提高農戶的組織化程度,應成為我國政府農業工作的基本出發點。

        農業產業化經營呼喚政府職能的轉變,因而對政府指導和管理農業提出了新的要求,政府在農業產業化經營條件下主要是通過相關政府和法律為各參與主體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從制訂政策的角度來把握,一是要發揮農民主體精神和首創精神,遵重農民意志,不搞硬性搭配,不搞一刀切,實行自愿、自覺的原則,以典型示范引路,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引導農民調整生產要素結構和產品結構,提高農業效益。二是要加大各級政府農業管理機構的設置和職能定位的改革力度,從創造"產業化"農業和"經營"農業的良好環境出發,切實轉變工作思路,為農業產業化發展保駕護航。三是要重視農業產業化經營人才培養。長期計劃經濟的影響,農業生產產品化的觀念使農業商業化經營未能獲得全社會認同,農業經營管理人才奇缺。因此,要十分注重發現、培養農業經營人才,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積極引導具有市場開拓能力人才投身農業產業化經營。

        二、關于農業產業集約化、規模化發展

        沒有土地規模經營,就沒有高效的農業產業化經營!這是國內外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樸素而寶貴的經驗。農業產業化作為我國農業市場取向改革的繼續和延伸,必然要求引入新的市場關系。作為生產要素之一的土地市場建設尤其為首,因此,必須加快培育農村土地市場,實現農地流轉的市場化。目前我國土地經營大都停留在聯產承包責任制基礎上的"分包"這一層次上,土地經營規模狹小,地塊零散,調整頻繁,土地使用權流轉機制沒有形成,極大地阻滯了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另外,個體農民無力改善農業基礎設施和進行農業技術改造,集體組織的弱化難于將分散的勞動集中起來,削弱了農業生產持續穩定發展的后勁。這種分散經營的結果還會引致土地低效率利用,同時也無法滿足"大農業"所要求實行機械化,規模化生產的條件。筆者認為:制訂相關并實施有關政策,建立土地使用權流轉機制,通過土地入股的方式實現分散的土地使用權再次集中,把土地資源的配置問題與農業產業化經營問題結合起來,促進農業土地資源向優勢產業和優勢龍頭企業轉移是當務之急,是我國解決農業產業化經營所面臨問題的關鍵性工作。

        前提下,平均分包形成的土地使用格局已不能適應社會化大生產、大市場的要求。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土地的稀缺性進一步提高,土地經營格局的相對凝固化使想多耕地的人不能多耕,不想耕地的人又不能不耕;耕地的人不愿增加對土地的投入,不想耕地的人又不愿放棄所承包的土地。這樣就不利于土地向農業龍頭企業集中,不利于土地的規模化,集約化經營,也不利于農業勞動力進一步向第二、三產業轉移。平均分包土地只能解決農民基本生活條件問題,對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土地利用率來說存在明顯缺陷:(一)、農業粗放經營,規模過小。(二)、出現農戶兼業或棄耕現象,土地丟荒,降低土地效率。(三)、國家集體因發展和建設需要征用農村土地十分困難,不利于農村城市化規劃與發展,妨礙農村小城鎮建設。(四)、土地開發和流轉過程中經濟利益分配不公。(五)、因征地完全失去土地的農民的生活難以保障。為此,把解決土地的所有權、使用權、承包權問題作為突破口,改"均田制"為"投包制",實現土地經營從"公平"到"效率"的飛躍,是新時期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結點"。建立土地使用權流轉機制的基本設想是:在不改變原土地所有制的前提下將土地折價入股,農戶土地經營權轉換為土地收益權,土地經營從實物形態轉換為價值形態,使土地收益和分配股份化,從而保證了農民承包土地的收益。,通過股份合作社(村、鎮集體經濟實體、農業公司)土地所有權的入股,把所有權同處分權分離開來,集體的土地所有權不變,土地處分權在股份合作社里,收益權在農戶手中,實現土地"三權"分離,這樣使土地可以在股份合作社或更大的范圍內集中、流動和合理規劃使用,實現更大規模,更高起點上配置土地資源。農業也就能夠由粗放經營走向集約經營,由小生產轉向大市場。

        目前,我國正積極調整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大力發展"三高"農業,逐步形成開發了一批各具特色的農業商品基地,對增加土地效益,實現農業專業化生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農業基地化、專業化生產并非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終結,它僅僅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前端,是初級階段。從土地使用權結構上來看,"基地化"生產,是以農戶分散生產為特征的,是在有限的土地上集中了大量的農戶進行同一品種、類型的農業產品生產。這種以分散農戶做主體的生產模式,必然不能適應靈活地變換農產品種的生產。由于分散經營的模式自身存在不能適應市場變化的缺陷,農戶的利益只能命系于目前單一市場功能的"龍頭企業",而這種帶有明顯"中介"性質的組織和農戶之間并未能達成"共擔風險,共享收益"的共識,脆弱的信用關系常常因為市場價格變化的不利影響而相互毀約,使處于相對弱勢的農戶利益得不到保障。

        和我國中西部地區相比,廣東順德、南海、東莞等農業產業化發展程度要高一個層次。這里"農田基礎設施的建設較好"、"農業科技投入較大"、"農村信息網建設較快"等。但筆者認為最根本的原因還在于他們敢于大膽革除不適應農村經濟發展的舊的土地管理體制,建立了加速土地使用權有償流轉的機制,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產出率。順德、南海在土地使用權流轉制度建設中走在全國的最前頭,早在1993年便開始了以土地使用權為中心的農村股份合作制改革。這項改革在保證集體對土地的所有權的前提下,改變土地分散經營的格局,從整體上對土地資源進行綜合規劃和利用,促進土地的合理流轉和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并通過向村民配置股權,把土地承包經營權轉換為土地收益權,進一步明確了農民在集體經濟組織中的地位,明確了產權關系和利益分配關系,保障了村民承包經營土地的收益權。目前他們在進行"固化資產"改革,就是將村里集體資產、土地量化成為若干股,其中20%為集體股,80%為個人股。集體股所得紅利用于村里公益事業各項集體福利,個人股按聯產承包責任制或現在可以入股的人數平均分配,股份可以在一定的范圍內流通、轉讓。土地管理權歸村、鎮股份合作社,股份持有人有投包土地使用權的優先權……。他們改革的成功之處在于:(一)、實現了土地資源的重組。由于農戶土地經營權由分散承包向投標集中招包方式轉變,承包期內農田基本建設投入有了保障,大規模利用土地成為可能,建設農田"園林化、布局區域化、作業機械化、農藝規范化、經營規模化、服務社會化、管理科學化"的現代農業示范園區便有了條件。(二)、由土地資源的重組引發勞動力資源重組。因為推行股份合作制后,保障了農民對土地的收益權,使土地的承包權與經營權從原來不可分割關系轉變為可分離關系,為部分有資金有門路的農民放棄對土地的"依戀"提供了條件。他們從被"束縛"的狀態中解放出來,一心一意從事第二、三產業,加快了農村過剩勞動力轉移的速度,實現了勞動力資源的優化組合。(三)、一部分有技術專長的農民(當地農民、外地農民和外商等)通過投標獲得了發展規模農業和"三高"農業所需的"大土地",使"龍頭企業"的成長、發育有了根基。因為建立在土地規模經營基礎上的龍頭企業(即擁有自有土地使用權、擁有自有生產基地的大型農業經營者)才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主力軍,一句話,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最終需要"大農場"的建設來奠基。(四)、實行土地"三權分離",改變了原來因人均分包土地,使土地難于集中規劃和合理利用的狀況,為土地集中統一規劃、統一開發、統一管理創造了條件,加快了農村城市化進程。

        目前,我國農村土地使用權流轉機制基本上沒有形成,從全國范圍來看,土地在農戶之間的調整大都采用行政方式為主。土地作為農業生產中不可替代的生產要素,如果不能實現流轉的市場化,那么農業產業化經營必定是殘缺不全的。因此,必須高度重視農村土地市場化問題的研究,發揮政府在農業產業化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在充分照顧我國農民各方面利益的基礎上,制定和實施農業土地使用權流轉政策,用市場化的理念實現土地資源向大型龍頭企業、農業公司集中,進而實現農業土地結構的調整和優化。

        三、關于龍頭企業培育與建設

        培育經濟實力較強、具有健全銷售渠道和較強農產品深加工能力,與農戶結成利益共同體的農業龍頭企業是實現農業產業化、現代化的重要基礎。在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調整中,龍頭企業擔負著開拓市場、技術創新、引導和組織基地化生產與農戶經營的重任,是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調整的重要力量。

        "公司十農戶"的經營模式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初級階段,在這個階段中,按照"一體化"農業的要求,全面重新配置資源,形成一大批產業關聯度大、技術裝備水平高、經濟實力雄厚、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和企業集團,使其產品在國內外市場中占有相當份額,形成農業主導產業和產業開發體系,使農產品加工業增加值在農業增加值中的比重有較大提高,帶動更多的農戶和生產基地,促進農民收入穩定增長。目前,在未能形成大規模、集約化農業生產的情況下,把龍頭加工、流通企業建設好不惜為明智之舉。農戶可根據加工企業對農副產品原料的需求狀況來調整自己的種養結構,將自己的生產進程變成產業鏈上的一個有機環節。這樣,通過龍頭企業的組織與帶動,使眾多的分散經營的小農戶逐步走向專業化生產,從而在一定的經濟區域內形成了規模化經營。大力發展加工型龍頭企業,使更多的農產品在深加工中成倍增值,改變我國農產品加工能力不足,包裝落后,銷售渠道不暢狀況具有積極意義。據了解,發達國家的農產品加工業產值大都在農業產值的三倍以上,而我國還不到80%。發達國家農產品的加工程度-般都在9O%以上,我國只有2O%一3O%。因此,必須把培育龍頭加工企業作為發展農業產業化的關鍵工作來抓。從長遠的角度來看,我國農業生產應選擇規模化、集約化發展方向,構建擁有自有農業生產基地的"大農場"才是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程度的根本出路。目前,由于我國龍頭企業數量少、規模小、帶動力弱,普遍存在組織程度低,產品流通渠道不暢等問題。尤其是企業與農戶各個環節的聯結上沒有建立起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穩定機制,影響了農戶追求產業化規模經營發展的動力。因此,政府農業工作機構如何轉變職能,創造條件,加快龍頭企業尤其是具備市場開拓能力的大型企業建設和規范顯得特別重要。

        目前,我國沿海地區外商投資經營的農業開發企業正發揮著重要的帶動和龍頭作用,這也是我國龍頭企業建設的重要力量。我國政府應充分認識并制訂實施優惠政策,大力引進國際先進農業企業管理人才和吸收先進管理技術。學習外商興辦農業企業的管理經驗,積極推行農業企業化管理模式。充分利用外商資汛靈活、渠道暢通的優勢,,拓寬銷售渠道,拓展國內外市場,解決農民"賣難"問題。同時要突破引進外資只興辦工商實業的傳統觀念,大力倡導引進外商興辦農業。

        培育龍頭企業要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真正將農業產業化模式與市場機制結合起來,我國政府農業工作重心應放在支持、引導、協調、規范和服務上。實施政策的著力點應放在為農業發展提供諸如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公益性技術服務,金融、信息服務等"公共產品"上。特別應避免培育龍頭企業時政府農業機構具體介入,因為那樣做將違背市場經濟中市場主體要做到"四自主"的最基本原則。各級政府應清醒地認識到,市場機制的誘導才是企業真正成長、壯大之道。出臺引導、扶持政策為的是鼓勵農業生產的組織創新和技術創新,使之不斷提高和改善農業經濟效益,而不是因政策的實施或因政府的硬性捏合,象設立政府工作機關那樣"人為造就"龍頭企業,最終造成農業"龍頭企業"的建設和培育對政府的嚴重依賴,削弱農業的組織創新能力,并讓政府財政背上包袱。

        四、關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必然涉及到土地使用結構調整和農產品結構調整。這是農產品市場狀況發生變化的結果。目前,我國農業經濟所面臨的市場格局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一方面,表現為農產品的供需狀況已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急劇轉變。從市場需求的變化來看,在解決了溫飽和進入了小康階段后,在食品需求當中,增長最快的不是作為原料的初級農產品,而是經過多次加工具有較高附加值的農副產品,消費者的食品支出中歸初級農產品生產者的份額日益下降。相反,對肉、禽、蛋、魚和蔬菜、瓜果類副食品的需求明顯增加。市場需求的變化方向已通過市場價格機制明確指示農戶縮減或淘汰目前已不受歡迎的傳統作物和品種,特別是質量低劣的品種,而開發和擴大具有市場潛力的新興作物或新產品種植成為農業企業家能否在農產品市場中獲利的關鍵。另一方面,農業生產成本發生也發生了變化,農業勞動力機會成本的上升,誘發農業工資的攀升,隨著耕作方式的改變,種植業更多地依賴化肥、農藥和農膜等現代物質的投入,由于這些投入品的價格不斷上升,使種植業在農業產業結構中處在最不利的地位,糧食作物中的一些傳統品種,盡管受到強有力的行政干預,種植面積仍然大幅度減少,農戶們只好被動地應付那種"用最好的土地來生產最不值錢的東西"的政策。與此同時,新的、比較優勢產生,使一大批新興品種和優質品種的開發和引進,農產品結構正在廣大農村發生深刻變化,再考慮到"入世"將帶來農產品市場的整體開放,有理由認為,這種市場格局的深刻變化將導致全國性農業基本矛盾的尖銳化。調整農業產業和產品結構正好是這一市場格局變化內在要求。

        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歸根結底是實現在新的市場格局中的農業效益和體現農業結構變化中的比較優勢。所以,從制定政策的思路上考慮,為保持農業生產的持續增長,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標,就必須把發展效益農業作為農業生產產業化經營的一項基本政策來實施。因為效益農業的實質是農民追求利潤最大化的農業,因而必然是以市場為導向的農業,農業生產產業化的變革充分顯示了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也顯示了效益農業與農業現代化的高度一致性,這啟示著我們必須為農業的政策環境的進一步改善作出努力。因此,各級政府要從提高我國農業整體效益的要求出發,制訂切合實際的可操作性的政策,鼓勵農戶對農業結構作深刻的調整。我國目前調整農業結構最大的困難是在對用地結構的調整政策的理解和運用上,系列農業政策中對區域性糧食自給或基本自給目標的追求造成我國農業產出結構調整的范圍和靈活性受到限制。如何使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政策適應當前農村市場經濟發展,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又一重大課題。

        主要參考文獻

        1、廣東南海市農村改革試驗區資料匯編

        第7篇: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特征范文

        摘要:漁業是我國農業的一個部門,漁業產業化屬于農業產業化一部分,目前處在發展階段。文章旨在以具體的例子去研究農業產業化的經營組織,通過運用實地調研的方法,訪談番禺區海鷗島水產養殖的龍頭企業及養殖戶,探討番禺區海鷗島漁業產業化經營的發展狀況,同時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相關對策。

         

        關鍵詞:農業產業化;漁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養殖戶

        中圖分類號:f30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3)02-0030-02

        一、引言

        農業產業化經營就是以國內外市場為導向,以提高效益為核心,以科技進步為手段,以各類中介組織為龍頭,以龍頭帶動農戶的形式,把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形成一體,形成一體化經營,形成有機結合、相互促進的組織形式和經營體制。研究農業產業化,有利于提高農業的比較利益,解決家庭經營的規模不經濟與交易成本高的問題,因此對于實際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特以番禺區海鷗島的漁業經營組織為例,通過實地調研來研究農業產業化問題。

         

        在我國,對“農業產業化”的研究比較多。張皓若(1996)指出了實施農業產業化戰略是我國農業實現轉變的有效途徑,并提出了推進農業產業化的途徑,但他沒有說明農業產業化的具體含義。隨后,有很多學者從多個角度研究了農業產業化,對此進行了補充完善。例如,康云海(1998)研究了農業產業化中農戶行為。尹成杰(2001)研究了農業產業化與農業結構調整之間的關系。楊明洪(2002)、牛若峰(2006)各自從不同的角度研究了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形式的問題。上述研究在理論方面進行了充分的闡述,但終歸是定性研究,缺乏一定的實際調查研究。在對實際情況的調查研究方面,周立群和曹利群(2001)對山東省萊陽市農業產業化進行了詳細的調查,以了解當地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進程。此研究并非僅停留在理論研究的層面上,能夠把理論與實際很好地結合起來。 

         

        二、實地調研分析

        本文以番禺區漁業產業化經營發展較快的海鷗島地區為例進行微觀調研。我們訪談了海鷗島的漁業基地共六家(包括華名養殖基地,金海養殖基地,悅豐養殖基地等),其規模都在350畝以上,其中有最大的規模達到1036畝。與此同時我們也訪談了當地的養殖戶數家。通過對企業的現狀對比分析和養殖戶的實際及主觀意愿調查,探討漁業產業化經營的發展。

         

        (一)海鷗島漁業產業化發展現狀

        近年來,番禺養殖生產呈現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如今,番禺區充分利用海鷗島的“番禺區名優水產養殖試驗基地”的產學研平臺和規模漁業企業資源優勢,加強水產新品種新技術引進、試驗、示范和推廣工作,加快水產健康養殖技術應用推廣、建立水產品質量追溯制度、打造優質健康咸淡水產品品牌、發展水產品深加工業,促進漁業品牌化、產業化發展,以提高番禺區水產品質量安全和市場競爭力。目前已經形成了“番海黃鰭鯛”、“金海南美白對蝦”、“新一代羅非”、“金洋筍殼”等著名品牌。

         

        (二)當地漁業產業化經營模式

        漁業產業化經營模式一般包括企業+基地,企業+基地+養殖戶,中介組織+養殖戶,企業+協會+養殖戶,水產批發市場+營銷大戶+養殖戶,企業+合作社+養殖戶等。而目前海鷗島存在以下幾種經營模式。

         

        1.企業+合作社+養殖戶

        例如海鷗島華名養殖發展有限公司,以合作社為依托,養殖戶為基礎,通過提供飼料賒購、統一收購水產品的服務,帶動了區內的石樓鎮、化龍鎮、石基鎮、魚窩頭鎮等養殖戶300多戶農民進行規范養殖。企業還以“賒賬形式”供應飼料、藥物及免費提供技術應用服務,扶持養殖戶進行生產,并訂價回收養殖戶的魚類產品,供應番禺、廣州、東莞、中山、深圳、香港等地的批發市場。目前帶動并規范養殖面積達30000多畝,每年銷售魚類水產品30000噸以上。

         

        2.企業+協會+養殖戶

        這種模式以專業開發公司為龍頭,以漁業專業協會為紐帶,以眾多的專業養殖戶為基礎,通過有效的利益連接機制,結成經濟共同體。如悅豐企業與番禺區漁業協會合作,通過標準化養殖技術推廣及農業龍頭企業的示范帶頭作用,扶持和引導周邊地區養殖戶改變原有落后的養殖模式,帶動周邊地區商品魚養殖戶共計232戶、生產基地養殖面積22000多畝,初步形成了公司+基地+農戶及從研發—魚苗—飼料—養殖—產品回收—內銷及出口的產業化模式,擁有一批高素質的忠誠企業的科技和管理人才,設備完善的檢驗檢測中心,養殖基地并于2005年獲得無公害產地和無公害產品認證,與此同時也通過了檢驗檢疫備案注冊登記,成為符合出口水產品標準的養殖示范基地。目前養殖面積達到1030多畝,水產品產量達到2550噸,年銷售總額達到2300多萬元。

         

        3.企業+協會

        如沙南金海企業,加入到番禺區漁業協會,同時也擔任了協會的理事單位,其在養殖技術、經營管理方面加強與其他漁業龍頭企業的交流與合作。在協會的引導下,提高了企業自身的競爭力,也打響了“金海”這個品牌。目前養殖面積362畝,年產量約300多噸。

         

        (三)調研結果分析

        通過調研,我們在各方面對漁業產業化經營企業進行橫向對比,具體如下。

        1.成本利潤方面

        我們把企業漁業產業化經營采取不同模式所帶來的收益進行對比。

        由表1可知,企業+協會+養殖戶模式的企業每年每畝的總投資成本最低,企業+合作社+養殖戶利潤水平最高;企業單干的投資成本最高,且凈利潤最低;對企業不同產業化經營程度的利潤對比分析可見實行漁業產業化經營明顯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

         

        2.政府支持力度方面

        番禺海鷗島地區漁業產業化經營的企業或多或少都有享受到政府的補貼,其中,政府給予企業+合作社+養殖戶模式以技術支持;給予企業+協會+養殖戶模式以項目補貼,為100萬每項目;給予企業+協會以及企業單干模式以基地建設補貼,推塘費2000元每畝。

        3.市場銷售方面

        漁業產業化經營后,海鷗島企業以產品質量為保證,運用多種策略,成功打造自己的企業品牌,定價平均高于市場價5元/斤,銷往本地及外地市場,銷售利潤大。而其中,萬興企業利用著名的魚品牌“番海黃鰭鯛”達到較好的效益,并抓住機遇,成為亞運會的水產品主要供銷商。

         

        4.質量和環保方面

        從訪談中得知,企業大都有較充裕的資金增設高科技設備,管理自動化。有增氧器、飼料投喂機以及水質監測器,能夠時刻保證水質和產品的質量安全。其中悅豐企業還極力打造環境友好型漁業,自己生產飼料,自己培育魚種,從源頭上節約資源,杜絕污染,保證安全。

         

        5.生產技術與生產條件方面

        在所有訪談的企業中,雖然金海的經營面積最小,但是每年每

        畝的凈利潤卻有0.55萬元,這主要得益于其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條件,如采用美國阿科蔓生態膜;種類主要為蝦,品種達十多種,專業化程度高。

         

        (四)當地企業與養殖戶產業化經營客觀情況及主觀意愿分析

        1.企業方面

        據調研和收集資料得:番禺區海鷗島并未全面實現漁業企業產業化經營。其中50%的企業都已實現漁業產業化經營,如華名養殖基地,江鷗村龍頭企業悅豐等。而另外50%的企業大多具備漁業產業化經營的規模和經濟實力,同時具有主觀意愿成為漁業產業化經營的主導者,走漁業產業化經營道路。

         

        2.養殖戶方面

        通過對20戶養殖戶進行參與漁業產業化經營的意愿調查可知,83.3%養殖戶都希望能夠以較高的價格與龍頭企業進行合作,并希望通過龍頭企業的技術,資金,和人力資本的支持帶領他們走向規模化經營的合作道路。但有16.7%的養殖戶不管什么條件都不愿意進行產業化經營合作,希望自己“作主”,他們普遍認為該地區漁業產業化經營前景不好。

         

        3.企業與養殖戶在實行漁業產業化所持觀點

        企業實行漁業產業化的原因有:政府推動,鼓勵企業實行漁業產業化;實行漁業產業化能得到政府資金、技術方面的支持;漁業產業化能減少生產成本,降低生產風險,穩定產品供應,增加收入。

         

        企業未實行漁業產業化的原因有:政府剛在與企業商議當中,還未真正開始實行;部門養殖戶不愿意參與到漁業產業化的行列當中。

        養殖戶參與漁業產業化的原因有:參與漁業產業化能分散自身經營的風險,穩定和增加收益;參與漁業產業化能提高生產效率,集體經營,減少自身勞動力的損耗;參與漁業產業化能確保產品的銷售,減少市場滯后帶來的影響。

         

        養殖戶未參與漁業產業化的原因有:不了解漁業產業化,不信任漁業產業化經營;希望通過自身經營獲取收入,自力更生;養殖只為一種休閑的生活方式,充實生活。

        綜上所述,龍頭企業和養殖戶大都有意愿相互合作,一起走向漁業產業化經營的模式,同時也要求龍頭企業要具備雄厚的資金實力,養殖戶要有較高的產業化經營意識。然而,在經濟學理論中,只有具備“愿力”(愿力既是指有需求,愿意去接受產業化并主動去實行產業化的意愿)和“能力”(具備支撐愿力的經濟基礎,或者是物質基礎)的較好結合的經濟事物才能發展得更好。而對還存在3000多戶養殖戶的番禺區來說,在這方面還是有著很大的發展潛力。

         

        三、海鷗島地區漁業產業化經營的建議

        結合海鷗地區的實際情況,作為海鷗地區的漁業產業化能否在市場上立足腳跟,我們針對其不足之處提出了以下幾點建議。

        1.要提高養殖戶利益保障

        產業化經營的最大吸引力就在于要經濟利益上的增加,而企業養殖戶雙方簽訂合同契約、實行股份合作制和風險補償制度的建立都是有效的利益增收機制保障機制,政府就要在其中做好協調引導的作用。還有企業的盈利和養殖戶的收入率要大致相等,落實企業與養殖戶共擔風險的原則。在實現產業化經營,尤其要注重龍頭企業和養殖戶的利益。這主要因為,其關系的好壞不僅關系到企業本身的發展, 自身的利益, 而且關系“ 利益共沾, 風險共擔”漁民的關系。

         

        2.積極推進政策性漁業保險的實施

        在我國政策性漁業保險還處于試行階段,而我省也將在2010年內有望實施,這無疑能填補我國漁業保險的空白。作為水產養殖業示范區的海鷗島應大力推廣普及漁業保險,這能夠大大降低企業和養殖戶的養殖風險,尤其是風險承受能力較低的養殖戶,這無疑將會為該地區漁業產業化經營提供強有力的風險保障。

         

        3.產品的標準化生產

        位于珠三角地區中心地帶的海鷗島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經濟優勢,要想獲取更多的市場份額和增強其市場競爭力,新產品的銷路必須大于傳統產品的銷路,才具有持續競爭的能力。在海鷗島地區,要進一步發展產加銷一體化格局,提高漁業標準化生產程度,在縱向上實行生產經營一體化,延長水產品深加工產業鏈,建設一批內聯千萬家養殖戶外聯國外市場的龍頭企業。加強市場信息基地設施和市場組織網絡建設,在商品魚集中產區,交通樞紐和大中城市興辦新的批發交易市場、民辦流通組織和專業運銷大戶,參與流通。如五湖四海國際水產交易中心。海鷗島地區的水產養殖要通過爭創名牌戰略增加產品價值,名牌是現代化社會消費心理和文化價值取向的最大特征之一,企業要發展,必須在質量上下功夫,建立良好的信譽和名牌產品,方能在競爭激烈的農產品市場占據有利的發展地位。

         

        參考文獻:

        [1] 張皓若.積極推動農業的產業化加快實現農業的兩個轉變[j].農業經濟問題,1996(6):2-8.

        [2] 康云海.農業產業化中的農戶行為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1998(1):6-11.

        [3] 楊明洪.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形式演進:一種基于內生交易費用的理論解釋[j].中國農村經濟,2002(10):11-15.

        [4] 尹成杰.關于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思考[j].管理世界,2002(4):1-6.

        第8篇: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特征范文

        關鍵詞:農業產業化;農民;企業;營銷;品牌

        中圖分類號:F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0)15-0017-01

        1 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的意義

        農業產業化把傳統的生產方式與現代的科學技術融合起來,加速了農業現代化的進程。農業產業化把農產品生產與農產品加工、運銷聯結起來,提高了農業的綜合效益。農業產業化促進了農業科技的推廣應用、農產品的深度加工和多次增值、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和農業向社會化、專業化、現代化的轉變。農業產業化的更大規模、更高層次發展,促進了與農業產業化相聯系、相配套的農用生產資料市場、信息市場、技術市場、資金市場等也應運而生,規模不斷擴大。農業產業化經營提供的服務更加完善,農業資源實現了在更大規模上的配置,農業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進一步增強。

        2 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趨勢

        在經營范圍上,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態勢:一是由單一生產環節上的聯合經營向某一生產項目的全程經營轉化;二是由以種植業為主要經營范圍,向林、牧、副、漁各業的綜合經營方面發展;三是由生產領域內的經營活動,向分配、流通、消費等領域延伸。

        在組織的深度上,由一般性經營聯合,開始向科研、推廣、服務等專業化經營探索。這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者追求和尋找的高層次、高水平的經營新動向。

        在經營組織的模式上,由傳統的松散型向規范化的緊密型轉化。組織內部制定有大家共同認可的章程和嚴格健全的各種制度,使組織經營機制的運行正常有序。

        3 農業產業化的基本特征

        3.1 市場化

        市場是農業產業化的起點和歸宿。農業產業化的經營必須以市場為導向,改變傳統的小農經濟自給自足、自我服務的封閉式狀態,其資源配置、生產要素組合、生產資料和產品購銷等靠市場機制進行配置和實現。

        3.2 規模化

        生產經營規模化是農業產業化的必要條件,其生產基地和加工企業只有達到相當的規模,才能達到產業化的標準。農業產業化只有具備一定的規模,才能增強輻射力、帶動力和競爭力,提高規模效益。

        3.3 集約化

        農業產業化的生產經營活動要符合“三高”要求,即科技含量高,資源綜合利用率高,效益高。

        3.4 社會化

        農業產業化經營,要求建立社會化的服務體系,對一體化的各組成部分提前、產中、產后的信息,技術、資金、物資、經營、管理等的全程服務,促進各生產經營要素直接、緊密、有效的結合和運行。

        3.5 企業化

        不僅農業產業的龍頭企業應是規范的企業化運作,且其農副產品生產基地為了適應龍頭企業的工商業運行的計劃性、規范性和標準化的要求,應由傳統農業向規模化的設施農業、工廠化農業發展,要求加強企業化經營與管理。

        4 農業產業化過程中應處理的三個關系

        4.1 企業與基地建設

        第一,企業以技術服務為導向建設原料生產基地。通過為農戶提供生產特色農產品的產前、產中、產后技術服務,培育專業村和專業鄉鎮,把滿足農戶技術需求與建設穩定的原料生產基地有機地融為一體。

        第二,企業以利益保障為導向建設原料生產基地。通過與農村專業合作組織或農戶簽訂有法律效力的購銷合同,構建穩定的利益聯接機制,以有效的利益保障激勵專業村和專業戶發展,并以此為基礎,最大限度地建設具有區域特色和比較優勢的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

        4.2 正確處理龍頭企業和農戶的關系

        由于農業產業化的進一步發展需要發揮農戶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企業和農戶這兩大市場主體很好地結合起來,在農業產業化經營中充分釋放能量。在處理公司和農戶的關系上,必須堅持“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原則,使公司和農戶真正結成利益共同體,形成總廠和車間的關系。公司應對農戶的生產經營活動進行“全程監控,全程服務,全程管理,實行企業化管理”。要按照公司的要求,在產品品種、產品質量等方面嚴格把關。農戶對公司的經營活動既要關心、支持、配合,也要參與監督。雙方的權利義務應當以契約形式給予明確界定,形成合理的利益關系,使農民得到實惠,讓公司和農戶都吃定心丸,實現共同發展。

        4.3 正確處理資源性開發與資本性開發的關系

        在農業產業化初期,由于生產規模小,產業化水平低,靠資源性開發是不可避免的。隨著知識經濟時展,科學技術投入農業的速度加快,高技術、高附加值的新產品不斷問世,單靠資源性開發已遠遠不能適應現代市場對產品高質量、多樣化的需要。因此,在當前選擇發展項目,確定支柱產業,開發主導產品都應當走以高起點、高投入、高產出的資本性開發為主的路子,努力加快由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的轉化。只有這樣,才能既節約資源,降低生產成本,又可提高產品的質量和在市場上的競爭力。

        5 農業產業化經營過程中的兩個重點

        5.1 農產品營銷戰略與策略

        (1)要積極應用政治權利和公共關系。由于農業是弱質產業,利益低下,資金緊張,農業產業化經營系統一般難以進行廣泛的宣傳和促銷,往往要充分依靠政治權利和公共關系這兩個策略。一方面,積極利用政府力量,獲得宣傳支持,引導百姓消費,擴大有效需求。另一方面,農業產業化經營系統應積極參與社會活動,改善與社會各界的關系,樹立良好的形象,獲得社會各界的關心和支持,通過公共關系達到宣傳促銷目的農業產業化經營系統可以利用報紙,電視臺等大眾媒體以及其他社會機構為農產品營銷創造有利的外部環境。

        (2)應該充分重視戰略性營銷,用好市場調研、市場分割、市場優先、市場定位等戰略性組合。農業產業化經營必須源于對農產品消費需求的深入調研和仔細研究,通過市場研究,尋找潛在需求,捕捉市場機會。根據一些細分變量來分割市場,進行比較、評價,選擇其中一部分作為自己為之服務的目標市場,針對它的需求特點開發適宜的產品,制訂合適的價格、渠道、促銷策略,實現產品的既定目標。

        (3)充分利用好產品策略、價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銷策略等戰術性組合。由于四大策略各自包含若干個具體策略,形成各自的亞組合。因此,高績效的市場營銷活動不僅在于這四大策略的靈活運用和不斷創新,而且在于靈活運用和有效組合每一個亞策略,形成動態優化組合,協調一致為顧客需求服務。

        5.2 農業企業品牌建設

        5.2.1 加強農產品安全質量體系建設

        為適應國內外市場變化需要,必須加強農業執法監督體系建設,突出抓好動植物防疫、檢疫監督工作,大力發展優質專用、綠色和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努力改變目前農產品無標生產、無標上市的狀況,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農產品安全質量不僅直接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而且關系到企業的興衰成敗。要抓緊制定和完善農產品質量標準,建設一批農產品標準化示范生產基地和無公害生產基地,建立和健全農產品質量檢測檢驗標準,不斷實現農產品“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無公害管理。

        5.2.2 抓創立品牌,提高農產品競爭力

        企業與大學、農科院等科研院所建立長期合作關系,獲取科技人才和科研成果支持,使企業的產品和技術得以及時更新升級。企業應注重產、學、研相結合,吸引科研單位以技術參股、技術轉讓等形式,參與新產品開發、新項目實施。如有條件應建立企業研發機構,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強先進技術的開發應用,加快綠色產品、有機產品的開發和生產步伐,提高產品加工深度和附加值,帶動農業和加工業向優質、高效、創匯方向發展企業要積極培育國家、省、市級名牌食品,以優質品牌拓展市場,以優質服務占領市場,不斷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優勢。舉辦交易會,推介品牌,提高其知名度知名度。

        5.2.3 農產品品牌決策與管理的創新

        農產品品牌決策與管理的創新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1)要有一個好的品牌名稱和醒目易識的品牌標志。(2)提高商標意識,提高品牌質量,注重品牌保護。企業一方面應對自己的品牌進行商標注冊,求得法律保護;另一方面應加強內部管理,提高產品信譽,提高產品質量,珍惜和維護品牌信譽。(3)加強品牌推廣和擴展樹立品牌形象,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品牌認知度企業在宣傳推廣品牌的過程中,要特別注重品牌形象的一致性,樹立品牌的獨特性,形成強勢品牌,提高品牌資產。

        5.2.4 正確處理培植特色產業與爭創名牌產品的關系

        發展農業產業化,必須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培植特色支柱產業,在數量上必須達到一定的規模,以求得規模效益。但僅使產品具有特色還遠遠不夠,還必須通過提高產品的質量和檔次,不斷提高產品在市場上的知名度和市場的占有率,實施爭創名牌的戰略。在培植特色產業的同時,必須把爭創名牌產品放在極其重要的地位。名牌戰略是推動農業產業化不斷升級的重要手段。農業名牌戰略不僅是企業的經濟行為,更是農戶、企業和政府的聯合經濟行為。只有農戶、企業和政府相互協作,密切配合,農業名牌戰略才能順利實施。因此,在農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中,在強調企業創名牌的同時,更應提高廣大農戶的名牌意識。

        參考文獻

        [1]洪英士.農業產業化中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02.

        第9篇: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特征范文

        關鍵詞:農業產業化;支撐體系;龍頭企業

        中圖分類號:F3文獻標識碼:A

        農業產業化是包括農業在內的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出現的農業經營形式。它的產生和發展離不開必要的支撐體系即環境保障。在這個支撐體系中,政府、龍頭企業和社會的職能和任務各不相同,各有側重。

        一、政府支撐體系

        農業產業化的產生屬于一種誘致性制度變遷,其過程并非一蹴而就。在這一過程中,政府既不能置身其中,采取某一固定模式簡單地強制推行,也不能袖手旁觀,無所作為。政府應定位于“只掌舵、不劃槳”,即站在產業化經營之外因勢利導,按照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集中精力于農戶、企業和市場干不了或干不好的事,在政策信息引導、整體規劃布局、協調平衡關系、培育市場體系、維護經濟秩序等方面發揮作用,著力為農戶、企業等經營主體自主發展產業化經營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一)政策法律支持。新古典經濟學派的政府職能理論認為,政府的首要職能是制定和實施法律。從實踐層面看,農業發達國家荷蘭的一條重要經驗就是政府的農業支持政策。可見,政府支持農業產業化的首要任務是制定相關的政策和法律法規。

        1、穩定政策。農業生產經營中,勞動者需要及時準確地掌握自然與經濟方面千變萬化的信息,合理地配置各種資源,及時做出經營決策,因此農業生產的決策者最好是直接的生產者,顯然這種經營組織形式就是家庭。因此,以家庭經營為主就成了世界各國農業經營的普遍現象。我國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必須以穩定為前提,改變這一政策會使其失去群眾基礎。

        2、完善農業產業政策。產業政策包括產業結構政策、產業布局政策、產業組織政策等。在產業結構政策上,政府制定鼓勵發展產業的先后次序應依次為畜牧業、果蔬業、其他大宗農產品。實踐證明,畜牧業的產業關聯性最強,比較容易延長產業鏈條,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和綜合效益。在產業布局政策上,政府應因勢利導,以當地的自然資源為基礎,結合勞動力、技術、資金等生產要素資源的比較優勢,同時考慮本地的產業傳統,確定有特色的支柱產業和主導產業。在這方面,要強調科學決策,強調現代公共治理中的“跨地區治理”理念,將毗鄰地方政府間的互相拆臺、隔離、破壞、轉嫁社會成本的“地方保護主義”轉變為互利合作、雙贏共贏的伙伴關系,避免各地區重復建設、盲目發展、布局趨同。在產業組織政策方面,應采取促進集中、抑制競爭的政策。因為經過多年的市場化取向改革,目前我國農業發展中的突出問題是分散的小規模農戶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對接的矛盾,是農業產業組織過度分散和過度競爭問題。這樣的病癥決定開出的政策藥方應是促進集中與聯合、抑制過度競爭,大力培育各類農業專業合作組織。

        3、落實財政稅收政策。財政稅收政策是政府對農業產業化進行物質支持的重要方面。各級財政部門要逐步增加扶持農業產業化的專項資金投入。對從事種植業、養殖業和農林產品初加工的重點龍頭企業免征企業所得稅;在財政補貼和稅收方面支持龍頭企業對農戶提供技術培訓、信息服務以及研發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對于龍頭企業從事國家鼓勵類的產業項目,引進國內不能生產的先進加工生產設備,落實進口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的免征政策;對能帶動當地主導產業發展的大型農業產業化項目的龍頭企業貸款,可給予適當貼息。鑒于目前農村流通組織的建設滯后,已嚴重阻礙了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現實,要研究制定培育大型流通龍頭企業的財稅扶持政策,加快農村流通服務業的發展。

        4、做實信貸政策。資金是現代經濟的“血脈”,沒有資金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就會“枯落”。政府應出臺政策,鼓勵國有商業銀行優先安排扶持農業產業化經營資金,依據企業生產周期和貸款用途合理確定貸款期限,實行利率優惠,對資信好的龍頭企業核定一定的授信額度;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工商資本和外資以控股、參股、兼并、租賃等多種形式投入農業產業化經營;對完成現代企業制度改造已上市的龍頭企業采取傾斜政策;積極探索建立以重點龍頭企業為主體的農業產業化發展投資基金;對出口型龍頭企業提供政策性金融支持。

        5、現代國家治理需要政策,但更需要法律。法律與政策相比,沒有它靈活、高效、果斷,但法律比政策限制更嚴格、更具有穩定性、有更強的約束力。凡需嚴格執行的事務就不宜使用政策而需運用法律。農業產業化經營在農產品質量標準、產地環境標準、生產技術規范、農產品質檢制度、生產記錄可追溯制度、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制度等生產與流通標準化管理方面特別需要相關法律的支持。

        (二)產業發展規劃支持。國家及地方農業產業化主管部門指導制訂農業產業發展規劃是政府支撐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主要包括生產基地建設、主導產業確立、市場體系完善三個方面。生產基地建設是基礎,它可以帶動農戶提高標準化生產水平,提升農產品品質,滿足龍頭企業加工需要。基地建設的前提是以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礎;原則是結合當地實際,突出特色,突出科技,合理布局。具體措施包括:制度建設上進一步完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機制。資金引入上鼓勵民間工商金融資本和國外資本參與生產基地建設。保障體系上制訂加強農田水利、土地整治、道路交通、流通設施、通訊信息等基礎設施建設規劃,改善生產條件;盡快健全生產基地的法律保障體系,使基地建設走向法制化、規范化;健全多種經濟成分、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全方位的基地服務體系,提高服務水平和服務效益。

        農業產業化的核心是市場,政府必須做好市場體系的發展規劃,這是政府責無旁貸的職責。完善市場體系發展規劃包括做好農產品市場、農業生產要素市場、市場基礎設施的規劃與建設以及農產品市場主體的改造及結構優化等。在規劃中要特別注意地區、部門、行業間的合作,打破地區封鎖、部門分割和行業壟斷,逐步形成地區性乃至全國性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大市場。

        (三)農業科技與農業信息支持。農業科技是一項社會性事業,也是農業產業化的核心推動力和著力點,政府需做好這項工作。首先,加快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增加農業科研投入,提高科研人員的待遇,穩定農村科技隊伍,吸引農業科技人才投身于科技興農事業,增強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其次,鼓勵有關科研院所、大專院校采取技術承包、技術入股等多種形式與龍頭企業合作共建研發機構,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鼓勵它們提供科技信息、技術培訓等服務;第三,大力組織實施農業品種、技術更新工程,加速品種技術更新步伐,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速度;第四,著力培養農民技術員和科技致富能手,加強科技示范戶、示范村的建設,激發農戶自覺學習、運用科技的動力。

        農業信息對農業產業化發展至關重要。政府是社會中最大的信息擁有者,而信息又是政府服務社會和公眾的主要內容。因此,政府應承擔起農業信息的搜集、整理、加工、貯存和的重任,建立起農業信息咨詢交流的平臺,促進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四)農業管理體制改革支持。原有的農業管理體制嚴重地違背了經濟規律,割斷了地區、部門、行業之間的聯系,阻礙了專業分工、社會化協作。農、工、商各部門間的互不聯系、互不關心,造成產銷脫節、產需脫節;部門分割、城鄉分離,又切斷了行業之間、城鄉之間的經濟聯系。改革傳統體制,打破行政區劃、行業界限,整合行政管理部門間合作上的碎片,建立農業產加銷一體化管理體制,將農業生產、購銷、加工、儲備、生產資料供應、科技服務和農產品進出口協調權歸于一個以權威領導機構牽頭、由相關部門主要領導參加的農業產業化協調小組統一管理,為農業產業化提供體制支持是非常必要的。

        二、龍頭企業支撐體系

        龍頭企業是農業產業化的“火車頭”,它在產業化經營中起著引導者、組織者、市場開拓者以及營運中心、信息中心和服務中心的作用。沒有強大的龍頭企業,產業化的龍身就難以騰飛。

        (一)企業家的培養。企業家是農業產業化經營中的稀缺資源之一。因此,要特別注重企業人才資本的創造,要在普及國民教育的基礎上發展職業教育、職業培訓,造就一代農村實業家和精明的農村商人階層。

        由于長期受小農意識的影響,一些企業的“掌門人”短期思維、小富即安、不重效率、缺乏責任感和誠信精神、法治意識淡薄,這些已嚴重制約了龍頭企業的發展。因此,在企業家的造就中,重點是培養企業家精神,使企業家懂得人生追求的價值,學會從長期、全局、戰略的角度思考問題,勇于創新,善于發現機會,敢于承擔風險,重視提高效率,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講究誠信,奉行法律至上,嚴格履行法定義務,守法經營,擔當起社會賦予的責任。

        (二)龍頭企業的壯大。龍頭企業的發展壯大是農業產業化發展的一個關鍵因素。做大龍頭企業,除依靠人力資本外,還要有雄厚的資金實力、活躍的技術創新能力、強大的市場開拓能力以及科學的管理體制等。這些能力的獲得和制度的建立,一方面依靠政府的有力支持,另一方面也需要龍頭企業自身做好自己該做的本職事務,比如通過各種形式吸納工商金融資本加入,提取專項資金加強企業的技術研發、改造和引進,發現、培養和使用營銷人才,建立健全自己的銷售網絡,實行股份合作制或股份制改造,加快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等等。

        (三)利益聯結機制的建立。在產業化的利益鏈條中,要處理好龍頭企業與農戶這兩個重要的節點,他們之間合理利益聯結機制的建立是農業產業化成敗的一個關鍵。

        產業化經營中的每個主體都是關注自身利益得失的,當這種關注溢出共同利益的底線時,如加工企業為了追求更多的利潤而降低原料采購價,農戶為了降低生產成本而忽視農產品的質量等等,就必然與產業鏈的整體獲益發生沖突,解決沖突的手段只能是依靠制度。

        合理的利潤創造與分配機制的建立,一方面需要政府制定相關的政策、法規來加以約束;另一方面更需要龍頭企業與農戶在實踐中,在遵循客觀規律的基礎上不斷探索。目前普遍看好的利益聯結模式是“公司+合作經濟組織+農戶”。這種形式不僅解決了公司與分散農戶對接的問題,而且協調了公司與農戶的利益關系。一方面公司不與農戶直接交往,而是與代表農戶的合作經濟組織簽訂合同,這既能有效組織農民實行標準化生產,也會提高農戶違約的機會成本,增強守約激勵,降低了公司與分散農戶進行交易的成本;另一方面合作經濟組織擁有豐富的親緣、地緣等“社會資本”,可以低成本地將農戶組織起來形成規模效應和團體力量,改變由于農戶力量分散、弱小,有時不得不依附于龍頭企業,甚至成為其轉嫁風險的對象的不利地位。這兩方面的合力產生了公司與農戶雙贏的效果。

        三、社會支撐體系

        (一)農民自身素質的提高。農民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重要主體。要改變農民的小生產經營方式,走產業化發展道路,就要更新農民觀念,提高農民素質。要教育、幫助農民樹立整體、全局、大局意識,樹立市場、競爭、合作、法律、科技等意識。這樣,農民才能突破一家一戶的小生產,把農業生產做大做強;才能根據市場需求而非自身經驗、自家傳統安排生產;才能注重提高農產品質量和產品宣傳推薦,搞好營銷;才能加強農戶與農戶、農戶與龍頭企業的合作,多從整體和長遠角度考慮共同利益,不因過分地關注自身利益的得失而損害整體利益、長遠利益;才能堅持合法經營,誠信經營,重合同,守信用,減少機會主義行為;才能努力學習和應用科學技術,提高產量和質量、增加附加值,等等。

        (二)農業專業合作組織的建設。產業化發展的誘致性因素之一是為了避免中間商的盤剝,避免中間盤剝的最重要組織形式就是建立合作組織。產業化離不開各類農業專業合作組織提供的各種產前、產中和產后服務,離不開合作組織從事的將分散農戶與龍頭企業的低成本對接,離不開合作組織對農民組織化程度的提高和農業規模經濟的提升。因此,無論政府、龍頭企業、農民,還是其他社會組織,都應該重視農業專業合作組織的建設和發展。

        (三)社會化服務體系的發展。農業產業化的一個重要特征是服務的社會化,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建立是農業產業化健康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撐,它包括為農業生產準備的種苗、化肥、飼料等產前生產資料服務,也包括為農作物種植、畜禽養殖提供的病蟲害防治、動植物防疫等產中技術服務和加工、儲存、運輸、質檢、信息、銷售等產后服務。在農業產業化服務中,社會應提供更多的服務。

        首先,有關教育機構在農民的觀念教育、技能培訓等方面應發揮自身的資源優勢,承擔起提升農民綜合素質的社會責任。如各職業中學、職業中專以及其他農業院校,應主動提供農民所需的各種教育培訓服務。這一方面能夠加強教學、科研與生產的結合,提高教學和科研水平;另一方面也提高了農民素質,促進了農業發展,推動了產業化經營,實現了教育機構存在的多重價值,可謂一舉多得。

        其次,保險機構應提供相應的農業保險服務。農業作為一個弱質產業,要承受市場與自然雙重風險,從這個角度講,農業更需要各類保險為其護航。這一方面需要政府制定相關政策促進農業保險的發展,同時也需要保險機構在有效防范自身風險的前提下,承擔起一份社會責任,主動開展各類農業保險服務,分擔農民參與產業化經營的風險,構筑有效抵御產業化經營風險的屏障。

        第三,法律服務機構應主動提供相關法律服務。農民法律意識淡薄,法律知識欠缺,往往成為弱者甚至是受害者。農民在產業化經營別需要法律服務,法律服務機構應努力創造條件,滿足農民需求,包括提供各種法律咨詢、幫助提起相關法律訴訟。當然,法院以及仲裁機構加大對農業違約行為的懲罰力度,提高合約的執行度也是非常必要的。

        總之,只有政府、龍頭企業與社會各方形成合力,共同構建起支撐體系,農業產業化才能順利健康發展。

        (作者單位:河北工業大學廊坊分校)

        主要參考文獻:

        [1]彭希林.農業產業化與農業結構調整、城鎮化協調發展的理論與經驗分析.湖南社會科學,2006.2.

        [2]邵春杰,孔令丞.農業產業化:現實選擇與理論依據.經濟經緯,2005.2.

        [3]遵義市委黨校課題組.遵義市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及理論的思考.理論與當代,2005.8.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视频一区中文字幕 | 日本视频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 九九色在线视频网站 | 最新国产99热这里只有精品 | 亚洲视频手机在线观看 | 免费精品国自产拍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