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美術課程的特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新媒體;“90后”大學生;人文藝術課程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18-0083-02
對于職業教師來講,備課是我們的工作內容,“備人”則不是每位教師都能做到的。“備人”其實就是研究受教育者――我們的學生――的特點,人是環境的產物,同時我們還要研究當下環境中的學生特點,只有抓住學生特點,才能因材施教,對癥下藥,使教學更有針對性,教學效果事半功倍。作為一名高校人文藝術課教師,最近幾年開始研究當下大學生的群體特點,以下是研究心得和相關教學改革策略設想。
一、新媒體環境下90后大學生群體特點
(一)何為“90后”大學生
理論上,1990―1999年間出生的年輕人我們統稱“90后”,自2008年以來,“90后”們陸續進入大學校園學習、生活。我們教育工作者稱其為“90后”大學生。這批大學生的成長環境與以前的“80后”、“70后”都不一樣,從社會環境來看,他們成長于我國市場經濟飛速發展的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物質條件相對豐裕,信息來源渠道多樣,但是社會貧富分化逐漸加大,“90后”大學生隸屬的社會階層相對復雜;從家庭環境來看,這批大學生大多數來自獨生子女家庭,他們的父輩多為“60后”、“70后”,這代人的父母接受的教育相對完備,思想相對開放,價值觀相對多元,眼界相對開闊,他們目前正是社會建設的中堅力量;從學校環境來說,“90后”的成長伴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深入開展,他們這代人所受教育已經不完全是傳統的“應試教育”,而是吸收了很多西方教育理念的改良教育。這些都對“90后”大學生有著直接的影響。
(二)“90后”大學生所處的新媒體環境
“90后”成長的時期也是互聯網迅猛發展的時期,是新媒體快速成長的時期。“新媒體(NewMedia)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以后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包括網絡媒體、手機媒體、數字電視等。新媒體亦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通過互聯網、寬帶局域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嚴格地說,新媒體應該稱為數字化新媒體。”①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除了在傳播媒介方面可能有所不同以外,在與用戶互動方面有著極大的差異,傳統媒體與用戶的互動往往比較單一甚至滯后,但是新媒體則進入“用戶也是信息生產者”的新局面。
(三)新媒體環境下90后大學生群體特點
1.數碼時代原住民。90后的童年伴隨著互聯網在中國的普及,90后上小學時手機基本普及,90后進入青春期的時候,移動互聯網進入爆發增長期。如果要給這代人畫一幅漫畫,可以畫一個右手拿鼠標,左手握手機的形象。這代人對于電腦、網絡、手機的黏合度超過了之前的任何一代人。信息獲取手段極度多樣化。但是這樣貌似海量的網絡信息海洋,往往是碎片式的信息居多,所以這代人要想擁有系統化的個人知識信息體系仍然必須付出艱苦的努力,并不是“百度”幾下就可以解決的。但是這種海量的網絡信息,反而會帶來90后的認知“幻覺”。
教師要認識到這一點,不斷引導學生閱讀經典,系統掌握專業理論和知識,踏實練習專業實踐技能。否則他們將成為熟練掌握搜索引擎的半瓶醋!如果做不到這些,即使獲得大學文憑,含金量也值得懷疑,將來發展后勁也可能不足,尤其是打算進入學術研究領域的學生。
2.個人選擇多元化。這代人在價值觀、審美趣味、愛好、追求乃至職業規劃方面的選擇十分多樣化。“古風”派可以穿著漢服到大街上玩“快閃”;“穿越”迷則會成群結隊地到雍正陵前燒紙;“火車”迷則會揣著無線電追逐日漸稀少的綠皮火車……很多我們從來沒想過的事情,90后認為理所當然地玩嗨天。個人選擇多樣化的實際反映了這代人思想的多元化,也反映了這代人對自我欲望和需求的尊重,以及他們不隨波逐流的勇敢。這對教師的教學要求提出了雙向要求――首先,教學內容不要“一刀切”,允許學生多角度多樣化的教學反饋。如果可以,盡可能調整教學內容,多準備幾個解讀角度。其次,教師要注意加強對學生進行主流價值觀和集體意識的教育。21世紀的教育既應尊重個體,又不能矯枉過正,對學生放松集體意識和主流價值觀的教育,否則容易墮入自由、散漫的個人主義深淵。
3.感情表達更直接。90后敢愛敢恨,在感情表達方面似乎更直接――一邊看電影一邊用“彈幕”軟件吐槽就是這代人干的事。由于相當一部分人自幼物質豐富,他們可以毫不吝嗇地為喜歡的偶像買單,屬于娛樂圈“粉絲”經濟的基石。他們對于身邊喜歡或不喜歡的人也會不吝于直接表達。這些表達很多都是通過網絡或即時通訊軟件來完成的,比如貼吧、人人網、微博、微信朋友圈等。
這點對于教學評估――對于任課教師要求就高了,因為表達更直接,對任課教師不滿意則毫不避諱地打低分,如果喜歡任課老師則會打高分甚至直接對老師示好。比如給老師送禮物,甚至請老師吃飯等。廣州某高校的一位教師因為工作原因暫時要在北京逗留一段時間,他的一個學生居然專門從廣州坐飛機來北京看他。
4.對即時反饋要求高。電子游戲幾乎是每個“90后”都接觸過的,即時反饋是電子游戲游戲機制的重要特點。“對”或者“錯”,在游戲的虛擬世界里會很直接、迅速地反映出來,玩游戲長大的90后似乎習慣了這種反應機制。對即時反饋要求高成為“90后”思維的重要特點。
如果我們可以抓住“90后”的這些特點在教學上進行相應調整:比如縮短教學測驗和評改時間差,最好當堂給出結果,這可能會對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幫助。
二、新媒體環境下以90后大學生為教學對象的人文藝術課程教學改革對策
(一)利用新媒體優勢,做好教學過程管理
巧妙利用微信群社交功能,延伸課堂,比如《大學生視唱練耳》課程,可以建立該課微信群,讓同學上傳自己的視唱音頻或視頻,教師對此進行考核和評價,這樣不僅可以有效進行公共藝術教育課程的過程考核,而且可以節約課堂教學時間(否則考核會占去不少的課堂時間,尤其是對于80人以上的大課堂),同時還可以有效延伸課堂“空間”――微信可以保存交流的影音資料,這些資料可供師生反復研究和學習。
(二)利用新媒體優勢,做好個性化評價
針對當前學生愛好多元化的特點,師生既可以在課程公共社交群體里交流,也可以一對一交流,這樣既保證了學生的隱私(比如有個別學生擔心自己藝術素養差怕被同學嘲笑,在課堂上不敢開口,與教師一對一交流就可以有效地免去這類學生的擔憂),又可以深化教學效果。
(三)利用新媒體優勢,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能力
一門課程的學生可以有一個全教學班的微信群,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興趣自行組建小組微信群,比如喜好美聲唱法的可以建立“美聲群”,喜好民族唱法的可以建立“民聲群”,喜好通俗唱法的可以建立“通俗群”,在這些群里他們可以進行充分的內部交流,同時也鍛煉了團結協作的能力。教師分別加入每個小組群,便于巡視小組討論情況。這樣可以對學生的具體協作情況有更直觀的了解。
三、結語
“江山代有才人出”,每代人有每代人的特點。教師要與時俱進,善于觀察和研究學生特點,善于研究學生學習環境的特點,如果可以據此對教學做出相應的調整,一定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關鍵詞:中學美術課程;教學水平;對策
一、中學美術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1.教學方法單一
受到傳統教學方法的影響,中學美術課程教學中,教學方法單一,無法豐富教學方式,是現今中學美術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之一。在中學教育中,由于美術等副科不收學校重視,進而使得美術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沒有積極性,進而使得教學方法還停留在以往的方法中。單一的教學方式無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上課氛圍,長此以往下去,學生容易產生厭煩的心理,進而影響中學美術教學。
2.教學缺乏針對性
教學缺乏針對性也是現今中學美術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在中學教學中,由于學校和教師的不重視,使得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常常出現以完成教學目標為主,提出的教學內容過于寬泛化,沒有針對性,進而使得學生無法理解美術教師教W的重點,影響學生的美術學習。此外,在中學美術教學中,教師在布置美術任務時,沒有針對性和明確的教學目標,泛泛而談進而影響學生創作。因此,教學缺乏針對性也是其中的問題。
二、提升中學美術課程有效教學水平的對策
1.認識到美術教學的重要性
認識到美術教學的重要性是提升中學美術課程有效教學水平的重要途徑。在我國的中學教育中,由于學校和家長過于重視文化課的學習,導致美術等副科在學校不受重視,進而影響到中學美術教學水平的提高。因此,在這樣的狀況下,一方面學校要重視美術教學,通過平常舉行一些美術創作的藝術節活動,進而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其中,進而培養學生對美術課程的重視,進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另一方面,家長也要重視對美術的教育。學校在進行美術藝術節活動時,可以邀請家長與學生共同參與,通過藝術節活動,不斷向家長傳遞正確的學習理念,進而增強家長對美術教育的重視。
2.轉變教學觀念
轉變教學觀念,改變落后的教學理念,進而不斷提高中學美術教學水平。在中學的美術教學中,由于受到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美術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往往采取的是以教師為主的教學理念。在教學中,教學理念對教師的教學方法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因此,在這樣的狀況下,學生容易喪失積極性,進而影響美術教學。所以,通過建立以學生為主,開放、互動的教學觀念,進而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而不斷培養學生的開拓精神。因此,在中學的美術課堂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愛好和特點,將學生的學習特點轉化到到教師的教學理念中,進而找出符合學生的教學觀念。因此,創新中學美術教學觀念,建立以學生為主的教學理念,進而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熱情,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3.優化教學內容選擇
優化教學內容選擇也是提升中學美術教學水平的重要舉措。在中學的美術教學中,教學內容沒有針對性也是其中的重要問題。在中學的美術教學中,教師在進行教學時缺乏針對性,使得美術課堂氛圍不高,進而影響美術教學水平的提高。因此,在這樣的狀況下,優化教學內容選擇,針對學生的特點以及喜愛,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進而不斷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此外,在進行教學內容的選擇時,可以根據當下社會發生的時事熱點,讓學生針對時事熱點進行繪畫,這也是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的一種方式。因此,教師通過優化教學內容選擇,增加學生感興趣的教學內容,進而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美術教學水平。
4.采用多樣化教學方法
采用多樣化教學方法,也是提高中學美術教學水平的一種重要策略。在我國的中學美術教學中,由于受到傳統教學理念的束縛,使得教學方法單一,進而影響中學美術教學效率和課堂效率。因此,采用多樣的教學方法,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而提高教學水平。例如,教師可以采取分組合作的方式進行教學。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特點,將學生進行分組,讓學生合作完成作品。此外,教師也可以利用情景教學的方式進行教學。通過給學生設立相應的情景,讓學生自主發揮,進而提高學生的創作性。因此,采用多樣化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而提高中學美術教學水平。
三、美術在中學中的重要性
美術作為中學試點考試在中學的教育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在以往的中學教育中,美術作為副科在中學的教育中一直處于被忽視的情況。但是,近年來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發展,美術以及音樂等副科在中學的教育中的作用越來越大。在中學考試中,美術作為中學試點考試,對于中學的教育越來越重要。因此,通過優化美術教學方式,轉變教學觀念,進而不但提高我國中學美術教學質量和水平,為中學生的試點考試奠定基礎。
四、結語
綜上所述,中學作為學生成長的關鍵時期,對于學生進行全面的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中學的美術課堂中,教師通過重視美術教育,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創新美術教學內容,進而提高學生對美術課堂的積極性和熱情,提高中學美術課堂的教學水平,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同時,教師通過創新美術課程的教學方式,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為以后的教學提供可參考的意見。因此,通過創新美術課堂教學方式,進而不斷提高美術課堂效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加央歐珠. 新時期提高中學美術欣賞課教學質量的對策探析[J]. 青年文學家, 2012(18):156-156.
[2]徐晶秀. 淺析提升高中美術鑒賞課教學質量的對策[J]. 美術教育研究, 2013(22):157-157.
[3]魯泓群. 提升中學美術課程有效教學水平探究[J]. 教育教學論壇, 2013(8):141-143.
論文摘 要: 隨著中學美術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發展,以及培養學生對本土藝術的熱愛,傳承地方文化等教育目的的實際要求,地方美術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如何有效地開發利用蘇州地方美術課程資源,是我們面臨的一項艱巨任務。本文從當前美術教學的實際出發,分析開發利用蘇州地方美術課程資源的基本策略。
隨著中學美術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發展,以及培養學生對本土藝術的熱愛,傳承地方文化等教育目的的實際要求,地方美術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美術課程標準(修訂稿)》明確指出:各地美術教研機構、研究人員和教師應高度重視做好課程資源開發工作,有組織地在當地進行調查、了解,分類整理,充分加以利用,體現當地美術教育的特色。蘇州地區的地方美術資源優厚而獨特,我們不但有著豐富的自然環境資源,還有著2500多年歷史的吳文化資源。如何有效地加以開發利用,形成具有蘇州地方特色的美術課程,是我們面臨的一項艱巨任務。本文從當前美術教學的實際出發,分析開發利用蘇州地方美術課程資源的基本策略。
一、蘇州地方美術課程資源的界定與分類
首先,這里的“課程資源”是指狹義的課程資源,即“教學內容的直接來源”。“地方美術”一般被理解為“在地方產生和延續的具有本地藝術特色風格的美術創造和歷史遺存”。蘇州地方美術課程資源,就是指具有蘇州本地美術特征的教學內容的來源。其特點是:種類豐富、內容龐雜、特色鮮明、積淀深厚。針對蘇州地方美術課程資源的特點,本文進行了梳理分類,以更好地服務于美術教學。總的來說,可以將蘇州地方美術課程資源劃分為以下四類。
1.具有蘇州本地美術傳統的經典性資源。
傳統的蘇州美術資源豐富、歷史悠久,有一批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優秀美術遺存,堪稱經典,包括在美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吳門畫派,聞名世界的蘇州園林,“四大名繡”中的蘇繡,被譽為“南桃北柳”之“南桃”的桃花塢木刻年畫,等等。這些優秀的美術資源作為美術學習的經典,時常出現在各級各類美術教材當中,使當地的學生了解并熟悉她們。
2.具有蘇州地域特色的自然與社會資源。
蘇州地處江南,自然地理環境優越、物產豐富,是著名的“魚米之鄉”,也是著名的“水上都市”。蘇州擁有世界獨一無二的“水陸雙棋盤格局”的城市布局,呈現出“小橋流水、粉墻黛瓦”的獨特風貌。其自然優美的水鄉風光、風格古樸的民居和古建筑遺跡,無不閃耀著獨特的藝術光芒。可以說,蘇州就是一座巨大的藝術寶庫,我們要引導學生挖掘身邊的藝術寶藏,在美術課程中體現蘇州的地域之美。
3.具有吳文化特色的民俗與民間資源。
在底蘊深厚的吳文化滋養下,蘇州民俗與民間藝術大量涌現。尤其在民間手工技藝方面,以精、細、秀、雅而蜚聲中外:絲綢、刺繡精美絕倫,木石雕刻技藝精湛,蘇燈蘇扇華美精巧。還有剪紙(窗花、禮花、刺繡花樣)、編織(草編、竹編、棕編、麥稈編)、食品(面花造型、糕點模、糖果造型)等,多姿多彩的吳地美術,涵蓋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美術教學取之不盡的藝術源泉。此外,在美術教學中,民間美術作為民間(民俗)文化活動的載體,是學生學習美術技藝,了解本地民間文化和傳統習俗的重要方式。《美術課程標準》認為,通過美術學習,引導學生參與地方文化傳承和交流活動,是美術課程的核心價值之一。我們要讓學生通過學習蘇州民間美術,傳承和弘揚優秀的吳文化,這是美術教師的一項重要職責。
4.具有時代特征的人文與網絡資源。
蘇州是一座既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又充滿創新與活力的現代化文明城市。古韻今風和諧交融。因此催生出了新的文化和藝術式樣。近幾年,“蘇州印象”專題海報文化展、“情調蘇州”全國創意設計與攝影大賽等文化藝術活動影響越來越大。在互聯網高度發達的今天,人們以網站、郵件、博客、論壇等形式,相互傳遞地方美術信息,交流與合作,擴展了蘇州地方美術的人文資源。這些資源因其新穎有趣而受到老師和學生的喜愛,在信息技術與網絡教學的推動下,逐漸形成一種新的教學形式。
二、蘇州地方美術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策略
根據蘇州地方美術課程資源的不同種類與特征,美術教師可靈活選擇不同的開發策略,以多種美術學習活動方式加以利用。
1.以蘇州經典美術資源為主體,組織“欣賞與評述”。
經典的蘇州地方美術資源是美術學習的主體資源,它們經常出現在美術教材“欣賞與評述”的學習領域中。在日常美術欣賞教學中,美術教師應盡可能多地安排和擴展地方美術那些具有經典性和優秀傳統的學習內容。
例如,在欣賞“中國園林藝術”時,蘇州園林就是重點。我們特別安排了兩節課,專題欣賞“蘇州園林”。利用平時拍攝的園林照片,引導學生有目的地尋找園林中的假山、花窗、門洞等雅致的小景,體驗蘇州園林的精致典雅之美;欣賞文藝紀錄片《蘇園六記》片段,品味園林中蘊涵的文人情懷、隱逸文化。學生用圖文形式評述園林藝術,不少同學在欣賞與分析作品時,附上了收集的圖片,用PPT展示自己拍攝的園林美景照片,生動表述了對蘇州園林的熱愛和贊美。
此外,我們應盡量以最直接的方式讓學生接觸地方美術的精品。我校組織參觀蘇州博物館,那里藏著不少蘇州本土藝術的精品、極品。學生瀏覽“明四家”的墨寶,欣賞經典的明式家具、瓷器、古玩,參觀清代畫家徐揚的《姑蘇繁華圖》……參觀結束后,學生寫了不少“觀后感”來表達他們對地方美術精品的認知和理解。
通過對地方美術經典的學習,學生掌握了那些對他們來說不可或缺的蘇州地方美術的常識,對蘇州地方美術的特點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與認識,增強了對本土藝術的熱愛之情。
2.以蘇州地方自然資源為素材,進行“造型與表現”。
在蘇州的地方資源中,自然資源及基于自然的人造景觀(建筑、遺跡等),是最直觀,也是最貼近學生的美術素材。對于蘇州的孩子來說,這里的蘆蕩荷塘、小橋流水、粉墻黛瓦等景物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但也常常因為熟視無睹,未能發現其中蘊涵的地域之美。美術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些身邊常見的美術素材,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去“發現蘇州、表現蘇州”。
比如,組織學生去最具蘇州水鄉特色的平江路采風,對校園內的控保古建筑——王鏊故居進行調查和寫生,利用集體春游和秋游的時間拍攝地方美景,等等。在這些活動中,同學們輕松愉快地學習,認認真真地創作,對蘇州的水鄉之美、建筑之美有了更深的體驗,取得了良好的學習效果。
我們還開展了手工制作和景觀仿造的活動。學生利用瓦楞紙等廢舊材料,手工制作蘇式民居,仿造古建筑。有同學建造出了粉墻黛瓦的“江南人家”和“水鄉風光”,還有的同學建造出了小橋流水、亭臺樓閣的園林景觀……學生通過他們靈巧的雙手,學會了表現蘇州的地域之美。
3.以蘇州民間文化藝術資源為依托,參與“設計與應用”。
蘇州的吳文化是民間美術的依托和生存土壤。在傳統民間文化日漸式微的今天,蘇州的民間藝人迫切希望能把自己掌握的美術技藝傳授給下一代。蘇州桃花塢木刻年畫社的老藝人王祖德先生,就希望美術教師能為桃花塢木刻年畫的發展做些事。
為更好地傳承和發揚蘇州民間藝術,我校開展了“民間美術進課堂”系列活動。聘請知名民間藝人傳授棕編、剪紙、面塑等民間手工藝。民間棕編藝人徐榮興老師教會了學生利用粽子葉編織各種小動物;章維偉老師的剪紙手藝讓學生們欽佩不已;葉長林老師的面塑栩栩如生,富有江南特色……學生們受到了文化與藝術的極大感染,興致很高,設計出的作品充滿了蘇州地方的審美情趣。
我們還組織學生參觀桃花塢木刻年畫社,近距離欣賞年畫作品。學生在活動中認識了桃花塢木刻年畫不僅具有裝飾效果濃郁、構圖豐富及造型夸張等藝術特點,更有著深刻的寓意和內涵,了解和體驗了桃花塢木刻年畫的設計過程、制作方法,學習創作技巧。這些洋溢著濃厚鄉土氣息的作品,生動翔實地展現了蘇州地方美術精細、典雅的風格,學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熏陶。這次活動之后,在“藏書票設計”活動中,學生仿照桃花塢木刻年畫的制作步驟,創造了許多木刻版畫作品,獲益良多。
我們對蘇州民間文化藝術資源的開發利用,發揮了民間美術的趣味性和應用性,使學生始終保持學習的濃厚興趣和創造欲望,學生設計和創造的美術作品“蘇味”很濃,也為蘇州民間美術的傳承和發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4.以蘇州民俗文化活動資源為契機,開展“綜合與探索”。
蘇州的民俗活動豐富多彩,各種民俗節日、廟會及社區文化活動等,是開展地方美術學習的契機,也是學生參與地方文化傳承和交流的重要途徑。
端午節是一個重要的民俗節日,是現代美術學習的主題之一。2009年,“蘇州端午習俗”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我借此機會,向同學們介紹蘇州端午習俗,帶領學生開展端午彩粽制作和龍舟設計活動,用彩粽裝點教室,營造節日氣氛,組織學生觀看蘇州胥門的劃龍舟比賽,開展龍舟造型設計評比,讓學生參與到民俗活動中來。通過這次綜合性的活動,學生了解了蘇州端午習俗的特色,加深了對民俗節日的喜愛。
此外,我們結合平江社區的文化活動,策劃了一次美術制作與展示活動。“蘇州·橋”是社區開展的“吳風古韻伴我成長”系列活動的主題之一。從中小學生的視角,目光聚焦水鄉蘇州的橋,開展賞橋、做橋及展示的交流活動。在我們的引導下,學生考察了蘇州橋的特點:多而密、小而精、古而秀;收集橋的相關資料,又運用各種不同材料,手工制作了各式各樣的“小橋”。這些“小橋”是學生創造的,很多作品風格古樸,設計獨特,有鮮明的蘇州特色。完成制作后,同學們看到自己的作品陳列在社區展示,都非常開心,收獲不少。此外,元宵節制作蘇燈的傳統活動,也成為學生了解蘇州民俗文化的“窗口”。
5.以電腦網絡資源為媒介,探索地方美術教學新形式。
以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為特征的信息時代,一方面,地方美術資源逐漸信息化、網絡化,另一方面,美術與信息技術、網絡技術的整合,成為一種新興的教學形式。利用新的教學形式,開發電腦網絡資源,為地方美術課程教學開辟了新領域。
網絡《姑蘇行》一課,是美術教師和信息技術教師合作,共同完成的一節網頁設計制作和地方美術(人文)展示活動。學生通過電腦美術創作資源庫和互聯網收集蘇州地方美術的相關資料,進行網頁設計,教師指導學生美化網頁、完善設計。教師扮演來蘇州游玩的“游客”,每組學生都作為“導游”,將本組制作的網頁通過網絡廣播介紹給“游客”,有的展示蘇州園林,有的介紹姑蘇美食,有的推介水鄉風情……在虛擬情境中,師生共同完成了網絡“姑蘇行”。課后,師生通過郵件收發美術作品,利用博客發表美術評論,開展網絡評價,等等。
這些基于網絡的美術教學活動,通過教學互動的過程,促成了美術教學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展示和評價,具有強烈人文性的活動特征,昭示著地方美術教學資源的開發利用正由技術層面向美術文化層面轉化。
總之,發掘蘇州的地方美術課程資源,掌握地方美術課程資源開發利用的教學策略,有助于本地美術教師充分利用地方美術資源,促進學生美術學習方式的轉變,積極有效地推進美術課程改革。對于合理地改進美術課程結構,以及培養學生熱愛本土藝術,弘揚優秀民族和民間文化,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中國國家教育部制訂.美術課程標準(修訂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關鍵詞:高中美術 課程改革 方法
“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明確表述:美術是人類文化最早和最重載體之一,運用美術形式傳遞情感和思想是整個人類歷史中的一種重要的文化行為,因此,普通中小學美術學習絕不僅只是一種單純的技能技巧的訓練,而應被視為一種文化學習,通過美術學習,使學生認識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差異性,人類社會的豐富性,并在一種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的特征,美術表現的多樣性以及美術對社會生活的獨特貢獻。隨著新課程的深入實施,加上江蘇省出臺的“五嚴”規定,全省各地中小學都按教學計劃和課程計劃,開齊開足各項課程,藝術課正走在“必修”的普及路上,高中美術教學也得到足夠的重視。如何適應課程改革需要,探索美術教學新路。筆者結合自己多年高中美術教學的體會,談幾點看法,權作拋磚引玉。
一、關愛學生,本領過硬
充滿青春活力的美術教師總是能引起學生的高度注意,和藹可親、幽默風趣,責任心強、脾氣好、不打罵學生的教師最受學生歡迎,可見良好的作風、開朗的個性、溫和的態度和博大的胸懷,是一個美術教師首先應具備的品質,另外美術教師廣博的知識和熟練、準確、輕松、漂亮的技術示范也能拔動學生的心弦,激發學生練習欲望,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相反,如果一個美術教師的專業水平低,哪怕有再好的性格也不會被學生所喜愛。所以要尊重學生人格,關愛學生。知識是財富,是力量,對學生具有極大的魅力。知識淵博的教師,水平高,知識面廣,能對學生產生巨大的吸引力,讓他們“親其師信其道”。
二、轉變觀念,培養興趣
新課程對美術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改變了以往小學生喜歡美術課,初中生不愿上美術課,高中生害怕上美術課的不良現象。長期以來,美術教學忽視了學生的美術興趣和需要,忽視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和生理特點,采用一些機械的、呆板的、枯燥的,成人化的美術教學方式,壓抑了學生個性發展,因而降低了學校美術的育人效果。鑒于此,我們改變課堂教學中“教師主講,學生主練”的僵化的注入模式,采取靈活多樣的方法,努力為學生創造各種機會,使其獲得“成功”的體驗;充分發揮美術教育的與人啟智等功能,調動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進和發展學生個性;通過合作交流等多種學習方法,營造寬松愉快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一定的自由空間里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華,發掘自己潛力,不斷形成對美術乃至其他學科的興趣和審美價值。
三、精心設計,以人為本
隨著科學迅猛發展,知識量急劇增加,單一的分科課程形態,不僅不能適應科學的迅猛發展,而且不利于學生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和創造性思維能力。大多數教師習慣的高中美術課程是以單純的美術欣賞為特點的,這種認識會造成先入為主的印象,影響對新的美術課程的認同。其實,以單純的美術欣賞為特點的高中美術課程只是一個特定的時期的產物,在高中美術課程發展的大多數時間,都是將欣賞和操作活動結合起來的。所以,新的高中美術課程設計,應該說是一種對完整性的恢復,里面包含了美術最主要的各學科知識。比如有繪畫、篆刻、雕塑、設計、國畫、電腦美術動漫等等學科內容。這樣能夠開拓學生的眼界和思維。學習新的高中美術課程,對我們也是一種很大的觸動,不僅要求自己要掌握其中的知識,還要能傳授給學生。要求用一種全新的教學理念來重新的組織和設計美術課教學。在新的美術教學中,我嘗試把新的教學理念注入課堂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針對高中美術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自己的教學效果,談談自己對高中美術新課程標準的認識和體會。在實際的美術教學中,我在美術課中還增設能體現人文教育的教學思想,大力倡導素質教育的教學改革,關注人的全面發展,重視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開設出兩個以上的模塊課程,比如繪畫、攝影、設計、工藝、電腦美術、美術鑒賞等模塊課程,涉及了幾個系列六個模塊。提供相應的課程,讓學生自己根據喜好來選擇不同的學習模塊,提高自身的能力。并在學習中導入其它學科的知識,把美術與其它學科的知識,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即保持美術學科本身的特點,又增加學科之間的橫向聯系。主動學習美術學科中不同領域知識以及體驗其它相鄰學科的互動,獲得持續發展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四、學會欣賞,提高素養
一、獨立學院學前教育專業美術課程現狀
(一)獨立學院學前教育專業美術課程現狀分析
美術課程是學前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學前教育目的一個不可缺失的內容,它不僅是為傳授美術技能技巧而進行的教育,更是為了培養學生藝術素養、審美能力乃至健全人格的教育。反思當前獨立學前教育專業美術課程的現狀,建立新適合獨立學院學前教育專業美術課程體系,是學前教育課程改革發展的一項迫切的任務。
1.美術課程設置缺乏系統性
學前教育專業美術課程比較特殊,它主要培養將來面向幼兒園的教師基本的美術技能,不是藝術家,對于一些技能“實用、夠用就行”課程內容難度既不能非常專業,又要適用于幼兒園需求。目前沒有難度適宜、循序漸進有梯度的美術基本教材作為課程支撐,多是教師自主劃分學習內容,制定學綱,沒有統一標準要求。
學前教育專業培養的是未來幼兒教師,這樣美術課程的培養方式缺乏統一性和系統性也沒有準確的學前教育專業美術課程目標,很難培養出學生的審美素養和美術實際應用能力來勝任未來幼兒園工作需要的。
2.美術課程注重技法教法傳統單一
目前擔任學前教育專業的美術教學的教師,很多是專業美術學院畢業,有較好的美術專業背景,知識結構都偏重美術技能的掌握,這些教師在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進行教學時,也沿用藝術院校傳統的培養教課方式和教學風格,更注重美術技能訓練,而忽略了學前專業美術課程及學生特點。例如素描的練習、單純的卡通圖案的臨摹或簡筆畫的學習,上課也多半是“學生畫教師看,教師示范學生畫”,隨著技能技法訓練的時間增加,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逐漸減弱,還會有部分學生存在“眼高手低”的問題,學生需要通過比較長時間的練習、領悟和積累,才能總結體會出美術的審美經驗。這樣的教學方式對于沒有任何美術基礎的學生來說,非常的困難、單調、枯燥,沒辦法激發出學習美術的熱情和興趣和主動性。
二、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特點及對藝術類課程評價、需求
學前教育專業本科生的藝術類課程的建設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就業十分重要,藝術能力是支撐學生職業生涯的重要支柱。以下通過對學生特點的分析,深入的訪談,及首屆畢業生的調查問卷反饋,探索學獨立學院前教育專業藝術類課程調整的依據。
以獨立院學前教育學生的特點為例,男女生比例不均衡,在學前教育專業中女生顯著多于男生,他們錄取分數普遍低于普本的錄取分數,這也從側面反映出獨立學院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不強。表現為他們缺乏學習興趣,上課精力不集中,知識點掌握不扎實等特點。同時這些學生的基礎知識普遍比較薄弱,大多數的學生在藝術方面學習更是零基礎,大多數學生在藝術技能方面沒有經過正規系統的訓練幾乎零基礎。與此同時,個體能力差異較大,參差不齊。有的學生思維活躍、興趣廣泛,并有一技之長,喜歡參加各級各類文體比賽活動中,并在比賽中能夠取得較好的名次和成績。由于存在學費較高的特點,所以這些學生大多來自家境較好的家庭。他們大多自信心足,具有較強的自我表現力,在就業競爭中相對占有很多優勢。
三、幼兒園教師藝術素養需求
通過深入研究國內外關于的相關理論,結合獨立學院教育系學前教育專業的實際情況,編制了學前教育專業幼兒教師跟蹤調查問卷。通過調查分析,結合教師的訪談調查,我們發現幼兒園教師在藝術領域工作遇到的困難包括有缺少藝術素養及藝術基礎知識,不了解藝術領域幼兒年齡階段特點;藝術技能、技巧方面不具備完成工作的能力;無法順利引導幼兒完成藝術領域的教學;藝術專業技能與幼兒園需求脫節。我們需要在這些方面進行調整,對學生進行培養,重點從藝術素養及藝術基礎知識和藝術技能、技巧方面抓起。
四、構建適合獨立學院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發展的藝術類課程模式
隨著學前教育的發展,學前藝術特色教育、早期閱讀、特色體育等新的幼教理論不斷涌現,學前教育呈現多元發展態勢,迫切需要學前教育專業培養多樣化的幼教專業人才。為進一步滿足社會對學前教育本科專業人才的需要與市場需求,對獨立學院學前專業藝術課程作了如下調整。使學生掌握較寬廣的藝術基本知識,形成扎實的藝術技能,培養一定的藝術審美能力、藝術創造能力和藝術教育能力,并能把自身所形成的藝術素質轉化為實際的教育教學能力。
(一)明確學前教育專業美術課程的教學目標
在教學之初,教師就應該明確整個美術課程的實施目標,其中關鍵的是要根據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組織美術教學內容。美術教師要始終堅持將美術活動與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相結合,只有樹立一個準確的教學方向,才能把握好學前教育專業美術教學和學習的任務。教師要拋開學院派美術學習的教學目標,不能始終把技能訓練放在首位,也不能以此作為衡量學生學習成績好壞的唯一標準。只有明確了學前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和美術課程的教學目標,并且從理論中學習和認識幼兒美術獨特的作用,引導學生了解幼兒審美心理發展,才能在今后的實際美術教學中發揮作用。
(二)調整學前美術課程教學內容及學期安排
學前教育美術課程的內容不能僅依賴于幾本美術教材,教師在教學內容的篩選和更新上要充分考慮當前幼兒園發展的需要,貼近幼兒園的實際情況,考察駐地幼兒園美術教學的情況,學習內容要體現美術使用性。借鑒美國培養中小學美術教師的美術課程體系《Art education》 內容,在課程內容之初,首先要解決什么是“美”,怎樣理解“美”的問題,要讓我們的學生從藝術課程最初就建立起美的意識,從根源上理解和感受“美,”在生活中發現和積累“美”。才能在日后的工作教學中有意識的引導幼兒發現和體會生活中美繼而用美術技能表達美,這樣的“審美意識”要貫穿學前美術課程始終。
(三)探究學習與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
探究性學習指學生在學科領域內或現實生活情境中選取某個問題作為實破點,通過質疑、發現問題;調查研究、分析研討,解決問題;表達與交流等探究學習活動,獲得知識,激趣,掌握程序與方法。
美術課程的學習非常適用于這種學習方式,在課堂上教師所需做的是引導學生觀察,發現事物的特征并啟發學生用自己方式方法來描繪出事物的狀態,體會其中的審美經驗,而不是單調、機械、乏味的反復臨摹練習或照葫蘆畫瓢真情實感的繪畫創作。
(四)不斷完善美術考核及美術教學的評價體系
在美術作業考核方面,因為學生個人能力和個性上的差異,統一的作業要求可能對一部分愛好美術動手能力強的同學感覺簡單不能滿足表達的欲望,而對一些基礎較差能力較弱對美術又不是很感興趣的同學,作業就變成了一種負擔,打消了他們美術學習的積極性。為了客觀真實地反映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評價形式應該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
學前教育專業藝術類的課程改革,體現了藝術教育要為其內在價值而教的宗旨,打破了教師教學長期形成的慣性,完善藝術課程評估體系,通過多渠道多途徑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益,我們要立足現實,面向未來,積極探索藝術型學前教育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為社會培養出更多合格的現代幼教人才。(作者單位:天津師范大學津沽學院)
參考文獻:
[1]滕守堯主編.藝術課程標準解讀[M].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2
[2]馮曉霞主編.幼兒園課程[M].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1
【關鍵詞】農村小學美術課程;課程資源;開發利用
美術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美育在素質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也得到大家的共識。但是,相對于城市,農村小學美術教育比較薄弱,很多農村小學沒有專業美術教師,也沒有完善的美術教學資源。在農村小學美術教育中,性,正在日益彰顯。因此,教師如何結合農村小學的實際和其獨特的資源優勢,結合美術課標的精神,開發與利用課程資源顯得尤為重要。
一、開發利用美術課程資源的價值
美術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是美術課程、美術教學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是美術課程改革的主要突破點。隨著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尤其是在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三級課程計劃框架中,創造性地實施新課程,對深化美術課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有利于學生學習方式的多樣化,激發學習興趣
課程資源對學生的發展具有獨特的價值。與傳統教科書相比,課程資源是豐富的、大量的、具有開放性的,它以其形象、具體、生動、活潑和學生能夠親自參與等特點,給學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活動,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身臨其境,在愉悅中增長知識、培養能力、陶冶情操。課程資源開發過程中,師生之間教學互動、教學相長,打破了以往以學科中心、教師中心和課堂中心,傳統單一的學習方式,有利于學生學習方式的多樣化,引導學生從被動知識接受者轉變為知識的共同建構者,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能力。
(二)有利于拓展教師視野,提升教師的業務素養
美術課程資源的開發,就是探尋一切有可能能夠與美術教育教學活動聯系起來的資源;美術課程資源的利用,就是充分挖掘被開發出來的課程資源的價值,并最大限度地作用于美術教學活動。開發與利用美術課程資源,美術教師要樹立課程資源意識,在理解教學文件、把握教科書的基礎上,在紛繁復雜的社會中選擇優質課程資源參與教學的創造性實施。與此同時,在開發利用美術課程資源的過程中,能夠拓展教師的教育視野,提升教師自身的業務 素養。
(三)有利于實施新課程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美術教學資源的開發利用,是為了能更好地取得教學效果的手段。沒有美術課程資源的廣泛支持,再好的美術課程改革設想也是很難變成實際教學成果,因為課程資源的豐富性和切實性程度決定著課程目標的實現范圍和實際水平。
在大力倡導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今天,我們應當突破教材體系,教學手段的制約,充分開發各種美術教學資源,將它們合理、高效地整合到美術課程中來,給學生一個個生動奇妙的美術課堂,讓學生在探索中學習美術,豐富教學內容,更好的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二、農村小學美術課程資源開發利用的現狀分析
(一)教學設施落后
農村小學雖然都有美術教師,但很多學校從來就沒有配置專門的美術教室和有關美術教學的用具和材料,教師很難按學科特點進行規范的教學。美術教學就是直觀教學,需要教師親自示范,不示范就起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
教學設施是教學活動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各校應該配備美術教學設備與器材,配置美術專用教室,并提供儲藏教具、工具材料的場所及展示學生美術作品的場所;學校的圖書館應配備美術書籍和其他美術資源,包括教師參考書、美術雜志、幻燈片和光盤等,供教師備課及上課、學生學習使用。”然而,由于農村地區經濟落后的原因,很多學校無法有效地配置美術教學設施。
(二)教學師資匱乏
師資狀況決定課程資源的識別范圍、開發、利用的程度。長期以來農村小學美術師資匱乏。我們以湖南省湘潭縣為例,每所鄉鎮的中心小學大多只有一名專職美術教師,而所下轄的小學基本上沒有專職美術教師。因此,小學美術課大多也成為了語文、數學的練習課,即使有美術課,也是由非美術專業的語、數老師兼代,更不是按照課標來進行美術教學。教師上課以“放羊”為主,美術課堂教學缺乏生機,美術課堂教學效果不理想。
(三)教育認識不足
在應試教育的指揮棒下,對農村小學對素質教育的認識不到位,嚴重阻礙了教育的改革進行,忽視了美術課程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教育主管部門與學校在美術課程開設、教學資源的配置開發、師資的培訓和待遇等方面都不能提供良好的制度、政策保障和較好的物質條件,導致小學美術教育已經成為當前農村教育中最薄弱環節。與素質教育要求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德、智、體、美、勞等全面發展的新型人才背道而馳。
三、開發與利用農村小學美術課程資源的對策
(一)充分發揮師生開發美術課程資源的主體作用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中指出:“教師、教育管理者以及各種層次的教育研究人員,乃至學生和社會人士等作為具有內生性的課程資源的主要生命載體,他們自身創造性智慧的釋放和創造性價值的實現,是課程教學不斷向前發展的不竭動力。”這說明教師與學生是最重要的美術課程資源。美術教師作為學生利用美術課程資源的引導者、開發者,要轉換角色,改變教學行為方式,不能僅僅充當課程的實施者,也要主動地去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教師要樹立科學的課程意識,把美術課程資源當做實現新的美術課程目標的中介,充分發揮其在課程實施過程中的作用。在教學中,學生不僅是教學的對象、學習的主體,而且是課程的資源。學生豐富的學習生活經驗能生成出新的美術課程資源,充分開發與利用學生資源能有效地提升課堂教學效益,增強他們學習的自主性,拓寬學生的視野。
(二)充分利用校園環境開發美術課程資源
校園是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其環境資源是最便利的美術課程資源。美術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首先要著眼于校內現有的課程資源。良好的校園環境有利于激發學生的美感。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充分利用校園環境,圍繞校園中的長廊、過道、櫥窗、教室布置,教師帶領學生參與黑板報、長廊和櫥窗中作品設計。甚至可以把學生帶出教室,讓學生在校園里嘗試寫生,貼近大自然,完成美術課堂教學。在遵循多元文化整合教育和課程理論原則基礎上,選擇能讓受教育者接受的自然資源,滿足社會發展需要,滿足學生發展需求。通過這些活動,既展現學生藝術才能,又培養學生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
(三)充分利用現代信息化資源豐富美術課程資源
《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農村、邊遠地區及少數民族地區,應充分利用遠程教育網絡,引進優質美術教學資源,提高美術教學的效益。”
信息化進程的飛速發展,突破了各種資源的時空限制,使得課程資源的廣泛交流與共享成為可能,為美術學科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化資源,它將是最富有開發與利用前景的資源類型。網絡豐富的圖片、文字、多媒體資源為師生的美術學習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改變了過去對教科書的依賴。[8]為此,教師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各種網絡資源為美術教育教學服務,積極參與網絡資源的建設,運用網絡技術貢獻自己的教育教學經驗成果,與廣大同行交流和分享;另一方面,還要鼓勵學生學會合理選擇和有效利用網絡資源,從而增加和豐富自己的學習生活經驗。
“美術教育的課程,是根據學生心理的多方面因素和發展順序,結合美術學科內容結構而設定的教學內容、安排、進程、時限并包括大綱和教材。”由于歷史原因,我國美術教育的發展曾經長時間受到制約,美術課程的結構較為單一,學科體系相對封閉,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管理、教學評價以及人才培養目標等方面缺乏美術學科的自身特點,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新課程改革在總結我國以往美術教學經驗的基礎上根據當代社會發展的需求提出了新的美術課程理念和目標,構建了新的課程內容和實施細則。教育部2011年修訂的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肯定了美術學科的獨特價值,將美術課程的“視覺性”特征放在首位,明確指出美術課程應以對視覺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創造為特征,并理清了“視覺性”與“實踐性”、“人文性”、“愉悅性”三者之間的關聯,更準確地把握了美術教育的“審美”本質。1.重視審美教育,把握美術教育的核心價值正如2011版美術課程標準前言中所述,“美術以視覺形象承載和表達人的思想觀念、情感態度和審美趣味,豐富人類的精神和物質世界……當代社會的發展對國民的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學習圖像傳達與交流的方法、形成視覺文化的意識和構建面向21世紀的創造力已成為當代美術課程的基本取向”。當代社會在經濟發展、文化交流、社會管理等領域對圖像的消費和依賴程度越來越高。隨著“讀圖時代”的來臨,美術教育的重要性已成為我國社會的共識。基于此,明確美術課程的“視覺性”特征,鞏固審美教育在美術課程中的核心地位是當前美術教育發展的首要問題。在美術教學中,我們應充分認識到美的形象、色彩乃至精神對人生的重要影響,積極引導學生通過美術學習發展視覺表達、交流能力,最終使學生具備運用美術語言和新興媒材與技術富于創意地表達自己的思維與情感的能力,并能在生活中充分地享受美和創造美。這不僅是美術教育的核心價值,也是提高國民生活品質、促進社會和諧的有力措施。由此,新課程標準對當前美術課程的定位和建議可謂及時而精道。2.注重創造能力的培養,滿足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當前,我國社會已進入了高速發展時期,對創造性人才的需求極為迫切。新課程改革要求美術課程不僅要通過教學活動培養學生審美能力,還應該根據“倡導個性化的藝術學習”的新課程理念和目標鼓勵學生大膽地進行個性化的藝術嘗試,幫助他們認識到自己的獨特性和價值,并以此為契機強化教學環節中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訓練,提升學生的自信,激發學生的創造能力。因此,在當前的美術教育中,教師和教學管理人員要充分承擔起引導者的重任,重視美術教育對人的想象力、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的協調發展功能,在美術教學中創造有利條件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鼓勵他們綜合運用美術及相關學科知識將自己的創意轉化為具體成果,使學生逐漸能夠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推動社會進步。毋庸置疑,如何促進美術素養和創造力的全面提升是當前我國美術教育面臨的重大課題,也是提升美術學科教學實力的重點。我們必須深刻地認識到:當代社會的美術教育應該對每個人的生活產生積極影響,為社會積累創造力。這是當代美術教育的重中之重,需要每位美術教育的參與者付出艱辛的努力去實現。
二、關注美術與自然、文化、生活的聯系,凸顯“人文性”特征,提高人文素養
美術活動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是人類審美智慧的體現,具有明顯的人文特征。2011版新課程標準著意強調了美術與自然、文化、生活、社會的緊密聯系,倡導通過良好的美術教育使學生學會欣賞、尊重、關注生活中的美及美術現象,進而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藝術的偉大之處在于能將生活中處處存在但易逝的美凝固并升華為永恒之美。當今社會的多元文化環境為美術教育發展帶來了更多的契機和挑戰。事實證明,枯燥的課堂灌輸式教學和單純的藝術知識和技能訓練已不能適應當代社會對美術教育的需求。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當前的美術教育需要以豐富的人文視野積極擴充教學資源,通過豐富的美術教學活動把校園內外的各種自然資源、社會資源和網絡資源等美術課程資源進行合理、有效地整合,讓學生在美術學習中充分體驗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的快樂,養成親近自然、融入社會、熱愛生活、關愛生命的情感態度和行為習慣,在愉悅、系統地學習美術知識的同時得到精神情操的陶冶,提升人文素養。目前我國的美術教育領域還較明顯地存在著城鄉差異大,發達地區和偏遠地區教學資源分布不平衡的情況。因此,更需要教師在美術教學中正視地區差異,靈活地結合當地的自然、人文和生活特點,因地制宜地開展美術教學活動。現代化的生活方式和快節奏生活,大都市的展覽館、博物館及便捷的網絡文化資源與邊遠地區優美的自然風光、閑適質樸的生活和民族風情雖然具有顯著的不同,但經過美術教師的發掘與巧妙整合都能成為激發學生審美感受與創造力的優質美術教學資源,為當代人提供更多參與現實生活、積累審美經驗的機會。
三、重視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改革,深化“實踐性”特征,提升教學品質
2011年制定的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美術課程的改革不僅是內容的改革,也是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的改革。重視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的改革,是本次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特點。”不僅如此,新課程標準對深化美術課程的“實踐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倡在美術教學中通過多種媒介的運用,發展學生的想象能力、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這就需要當前的美術教學能夠很好地把課內與課外、傳統媒介和新媒體各自的優勢充分結合起來,通過師生合作提升教學品質。
1.教、學合一,師生共同促進教學發展
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的過程,美術教學尤為如此。在當代美術教育中,學生的主體地位進一步加強。作為教學活動的引導者,美術教師必須具備良好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才能勝任教學工作。蘇聯著名的教育家瓦•阿•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師必須善于讀書,要對自己所教的學科和教材有深刻的認識,在講課時能直接訴諸學生的理智和心靈;要有扎實的心理學知識,懂得各種研究兒童的方法;要有良好的語言修養。這些素養能夠使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方案、運用教學方法和手段以及教學科研和學生管理等環節中以更好的狀態投入教學,真正做到以學生的發展需求為中心。另一方面,學生課堂參與度的提升能夠促進學生在獨立思考與團隊協作中進行自我發展和完善,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種師生雙方的協調發展是當代美術教育發展中有益的嘗試,能夠更好地實現教、學合一,教學效果良好。
2.關注社會發展,以多元教學手段提升教學水平
在當代,美術學科的人文特質和“實踐性”特征更為明顯,逐漸呈現出多學科交融、多種媒介介入的復雜面貌,包含了繪畫、書法、手工、工藝設計、鑒賞、民間藝術、建筑、雕塑、科技等藝術門類和現代多媒體技術。因此,在美術教學中僅著眼于專業知識的直接傳授已不能滿足當代社會對美術教育的要求,必須深入開展實踐教學,積極擴大美術教學的外延才能彰顯當代美術教育的特色。除了范畫、游戲、故事等傳統教學輔助之外,靈活地運用計算機、網絡、影像、音樂、參觀、訪問、探究、討論等多樣化的教學方法;運用多種媒介開展互動交流,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能力;因地制宜地利用當地的美術教學資源開展具有地域特色的美術教學……這些都是有益的教學實踐與嘗試,也是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提升教學水平的有效途徑。當代社會獲取信息的便捷使美術教育對社會生活的反饋更為直接,與時俱進地改革教學過程與教學方法是當前美術教育適應社會發展的不二法門。在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和綜合—探索等各個美術學習領域中,教師和學生的協同參與和實踐能夠更好地在美術教學中使學生懂得什么是美,能夠欣賞美、發現美和創造美,進而豐富和完善自己的人生,促進美術教學品質的提升。
四、注重評價與教學的協調統一,強調“愉悅性”特征,培養綜合能力
我校地處玉環海島的鄉鎮,具有悠久、濃郁的海島漁村的文化氛圍,筆者嘗試以漁村船文化為基點的美術本土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的教學實踐。從“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綜合?探索”四大學習領域出發設計玉環本土文化“漁村船文化”系列課例,多角度全方位挖掘了漁村船文化作為美術課程資源,其內容涵蓋面全,并以“一元多課式”進行了系統化利用實踐教學。經過一學年的實踐探索,深深感到學生能從系統化的船文化課例美術教學中,細細品味漁村船文化的魅力,從內心深處感悟漁村船文化的內涵,并喜歡上船文化,從而自覺地傳承和發揚玉環縣本土文化,增強了學生的民族審美情趣和熱愛家鄉的情感,給美術課堂教學增添了新的活力,使美術教學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可見,本土文化“一元多課式”美術教學,能增強美術教育的目標實效。
所謂本土文化“一元多課式”美術教學是指結合美術教材,將某一本土文化元素多角度全方位挖掘,作為美術課程資源,并系統地開發課例納入到美術教學中進行分冊、分課實踐教學。
一、從“造型?表現”學習領域設計本土文化課例
針對本土文化這一元素,從美術新課標提出的“造型?表現”學習領域整體地挖掘其造型美術成分作為美術課程資源,結合現用美術教材中的“造型?表現”課拓展設計有關本土文化的繪畫課、手工制作課等本土文化美術教學課例,體現出本土文化的自然魅力,使學生感知美、表現美、創作美,從而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增強學生關注和發揚本土文化的意識。
針對漁村船文化這一元素,整體挖掘其漁村船的造型美術成分作為美術課程資源,開發《泥塑船模型》的手工制作課納入浙版九年級上冊第4課《用泥造型》中,體現了人與自然的人文主題理念。在教學中,教師首先播放玉環籍世家造船傳人黃福興老人與船結緣,手工制作船模的真實故事VCD,以引起學生興趣導入新課。這可以進一步地使學生深入了解玉環海島漁村的船文化特色,培養學生關注和發揚玉環本土文化意識;也提升了“造型?表現”課的文化內涵,為學生實踐泥塑船模作好了鋪墊。在深入教學環節中重點講析玉環漁船造型的總體特征與結構,使學生從玉環漁船的造型結構、圖案色彩寓意以及實際用途這三方面欣賞玉環漁船的風采,了解玉環漁村船文化的發展史和藝術特征,開拓了學生手工制作船模的創造思維。現場示范講析泥塑船模的步驟要點,激發學生自主DIY做船模的熱情,培養其動手、創新能力。同學們帶著濃厚的興趣和豐富的想象,制作出了造型各異、富有創造力的船模型。
二、從“設計?應用”學習領域設計本土文化課例
針對本土文化這一元素,從美術新課標提出的“設計?應用”學習領域多角度地挖掘其有利的美術成分作為美術課程資源,結合現用美術教材中“設計?應用”課拓展,設計有關本土文化的設計制作課、設計繪畫課等本土文化美術教學課例,體現出本土文化的人文魅力,有利于學生了解生活,動腦動手,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及增強學生關注和發揚本土文化的意識。
針對漁村船文化這一元素,多角度地挖掘其有利的相關漁村船的美術成分作為美術課程資源,開發《剪船形窗花》的設計制作課納入浙版美術九年級上冊第3課《向民間藝術家學習》的教學,在教學中首先用多媒體展示優秀的民間剪紙藝術作品,激發學生的興趣導入新課。接著簡介中國剪紙的造型美、裝飾美及其獨特的刀味、紙感等基本知識,同時結合以賞析溫嶺籍剪紙藝術家郭獻忠的船形剪紙作品和玉環海島漁村船文化的漁船圖片為切入點,讓學生嘗試剪具有玉環海島漁村船文化特色的船形窗花,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及創造力、動手能力,增強學生對民間藝術及玉環漁村船文化的了解和興趣,增強民族感和自豪感,從而增進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趣。這節課的教學設計非常成功,整節課結合了玉環海島漁村船文化等知識進行美術教學,內容豐富,思路清晰,突出教學重點,弱化教學難點,貼近學生生活,激發了學生學習剪紙的興趣,煥發了美術課堂的光彩,激活學生的創作思維,剪出了意想不到的窗花作品。
三、從“欣賞?評述”學習領域設計本土文化課例
針對本土文化這一元素,結合現用美術教材中“欣賞?評述”課,拓展設計有關本土文化的欣賞課等教學課例,使學生充分地了解本土文化的內涵,加深對本土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增強自身的民族審美情趣和熱愛家鄉的情感,從而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針對漁村船文化這一元素,全方位地挖掘相關漁村船文化的美術成分作為美術課程資源,開發《船的欣賞課》的欣賞課,作為浙版美術教材七年級上冊第1課《走進美術》延續課展示。在學生了解、掌握美術不同種類特點的基礎上,先介紹玉環海島漁業發展簡史,欣賞玉環漁村漁船的圖片,讓學生了解玉環漁村船的主要種類及藝術特點。同時結合賞析臺州海洋藝術家的優秀美術作品,逐步提高視覺感受,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充分加深學生對玉環本土文化――漁村船文化的理解、傳承和發揚。在課堂拓展教學中,賞析題材豐富、洋溢著海洋氣息的漁民畫作品,讓學生了解漁民畫創作的特點,且要求學生嘗試創作有玉環海島特色的漁民畫,從而激發學生探索和創新的積極欲望,拓展學生的人文視野,提高人文素養。
四、從“綜合?探索”學習領域設計本土文化課例
從美術新課標提出的“綜合?探索”學習領域出發,細致地挖掘其局部美術成分作為美術課程資源,結合現用美術教材中“綜合?探索”課,拓展設計有關本土文化的綜合學習美術課等本土文化美術教學課例,使學生具體地了解美術與本土文化及生活環境的關系,增強學生關注和發揚本土文化的意識,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提升文化素養。
關鍵詞:微課;高職;學前教育;美術教學
1 “微課”的含義
微課在教育界短時間內的推廣,使很多人對其理解各執己見。“微課”當然首先還要是“課”,擁有和“課”一樣的性質,它和普通“課”的區別就在“微”字上。這體現在以下兩點:
第一,“微”體現在時間上。普通一節課是40分鐘左右,微課的時間取決于所錄制微課的專業課程特性。微課比賽時間不超過十分鐘。
第二,“微”體現在知識點上。普通的一節課都有一個較大知識點,在這之下有很多小知識點組成。微課的知識點小、精、難,有計劃組合在一起,可以把一整門學科串聯起來。
2 學前教育專業美術課程的微課設計原則和知識點網絡結構
微課介入學前教育專業的美術課程,意義重大。學前教育專業的美術課程,有其自己鮮明的特點。首先,該美術課程的對審美感覺的培養更加重視。相比技能而言,審美更加重要,這是國家幼師標準決定的,在專業能力方面,只有環境創設與利用和美術課程相關,因此審美感覺尤其重要。其次,該美術課程的內容涉及范圍廣且學習深度淺。主要分為美術基礎和幼兒園實用美術兩部分,美術基礎又分為素描基礎、色彩基礎和兒童畫三部分;幼兒園實用美術分為兒童故事插圖創編、手工和幼兒園環境創設。最后,該美術課程實用性很強。兩部分課程內容都和幼師工作中實際需要的美術技法緊密相關。
對學前教育學生而言,眾多學習科目填滿了大部分課余生活,時間顯得尤為寶貴。微課教學具有的實踐操作性在職業教育中具有天然的優勢,是高職教學的新利器。制作學前教育專業美術課程的微課要緊跟以下幾個原則:
第一,針對性。并非課程中所有知識點都適合開發微課,微課針對的知識點要同時滿足幾個特點:短小精悍的、有代表性的、不容易掌握的特點。如一個章節大知識點有三個,那微課中三個大知識點的分知識點都要涉及,且分知識點是學生普遍認為有難度的,不容易掌握的,連起來又能組成總體架構的。微課要選取這樣的有針對性的知識點來保證微課學習的節奏和效率,針對解決一個疑難困惑去設計,就更能切實解決學生實際的疑惑,同時要注意內容與課堂教學教學目標相一致。
第二,啟發性。不要因為微課的“微”,而摒棄很多傳統教學中優勢環節――問題啟發。微課時間短,展示內容有限,如果還想達到各知識點串聯效果,須利用提問將不在微課中涉及的知識c進行啟發引導。通過先向學生呈現問題,然后針對具體問題進行分析解決,然后抓住該知識點和其他知識點的共同性進行啟發提問。
第三,輔。微課自身性質決定其輔助身份。教師可將新課的預習做成“微課”,也可將學生共同的困惑做成微課專題、亦可以將課后的延伸做成微課,與課堂教學相結合,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讓學生查漏補缺,實現有效課堂。
第四,幽默性。微課的出現,很大程度上就是解決了學生不愿學的問題。吸引力是微課必須擁有的東西。要在這么短時間內吸引學生注意力,保證教學過程的完整,幽默的語言和特別的畫面效果必不可少。
第五,漸進性。各個模塊的微課知識點應該由易到難,疑難問題的微課應由簡單的微課做鋪墊。在平常的教學中,教師會發現很多學生對于一些問題的不理解,追根求源是很多基本的概念法則沒有搞清楚。因此,微課知識點整體架構不能忽視基本的概念問題,這些同樣是教學中的困惑,在整體知識架構的時候,一定要把難度循序漸進,尤其是一些對于學生來說容易混淆的,粗心容易出錯的地方可以進行比對式講解,逐步分析,層層深入。
第六,實用性。微課需要對美術技能實際操作有很強的指導。因此,知識點的選擇要更容易轉換成操作,制作微課的過程中講解要透徹,語言要容易理解。微課效果最終還是要看學生使用的時候是否對學習有直接的幫助。
要根據這些原則來制作微課,必須先把學前教育專業美術課程的內容知識架構規劃好。由于此研究還在初級階段,知識點的框架結構內容著重在《美術基礎》的《素描基礎》和《色彩基礎》上。《素描基礎》主要的微課知識點為素描含義、構圖、透視、畫直線、素描打形、素描大關系、素描寫生人物線描臨摹、裝飾線描。《色彩基礎》主要的微課知識點為色彩基本含義、常用的色彩工具、色相環解讀、補色、色彩的情感、色彩的遷移、裝飾畫。
3 學前教育專業美術課程微課在教學中的使用初探
這些微課的使用主要在課中和課外。
在課堂上,一些微課可以使用在一堂課的導入之中,但是要注意微課的類型,技法演示的微課就不適合,欣賞和含義類的微課適合放在此部分。微課可用在教師巡回指導的過程當中。因為在巡回指導之前,教師理應做過技法的示范,而后進行實際指導。然而課時有限,學生多,微課的作用就非常明顯。學生不懂,求助的選擇就多了。教師的親自指導無法滿足所有需要幫助的學生,然而微課的利用恰巧能夠解決這個問題。
在課外,微課可用來預習解惑,亦可用來溫故延伸。溫故可以用來查漏補缺,加強理解。微課可以彌補課時不足的壓力,能有效解決和處理課時少,難點重點不宜講授透徹的矛盾。由于時間關系,課上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不能把相關內容充分展開來講授,微課可很好地彌補這些不足。預習可以讓教師把最重要的內容在課時不足的課堂上最大化的展開、強調。很多大的知識點是由小知識點組成的,這些小知識點中也會有相對重要的,亦是相對不容易理解的。通過微課預習這些內容,將大大縮短學生的理解時間,也有助于教師更充分的指導。
為了讓這些美術課程微課更好地被學生接受,研究還對一些細節進行了思考:
第一,無ppt。當下,教師上課離不開ppt,這種形式已越發的失去其吸引力,美術微課取消ppt,全程采取鉛筆手寫的形式,增加現場感。
第二,標注。這里的標注分為文字標注和圖片標注結合的方式。
第三,背景音樂。音樂美術同屬藝術領域,微課中的背景音樂雖然做不到音樂匹配,然而舒緩、愉快的感覺是必不可少的。
第四,時間控制。美術微課時間控制在5分鐘以內,講解更集中,持續時間更容易接受。
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微課應用于高職課程教學趨勢已勢不可擋。學前教育專業的美術課程有其自身的特點,也因此在微課設計上有很多區別于其他專業之處。如微課類型要更豐富,起到預習作用的需要概念理解微課,起到查漏補缺的需要技法型微課,起到溫故延伸作用需實驗型的微課等,這樣才能最大化體現出其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李秉德.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