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體育課程的內容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初中體育;教學內容;選擇與優化
在某些人看來,初中體育教學只是學生放松的一種方式,它并不能真正學習到一定的知識、技能。其實不然,初中體育課程也是有一定教學內容的。體育老師不僅要有一定的教學計劃,還要制作針對性的專業教學方案。從這一方面我們可以看出,初中體育老師課程教學內容是有任務的。眾所周知,學生的壓力很大,體育課程的本質是讓學生的身體素質得到一定的提高,如果加大了體育課程的內容學習,無疑又會對學生造成一定的負擔。但是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如若不進行有效的初中體育課程教學,將會對學生的終身發展造成消極影響。
一、初中體育課程教學概述
初中體育課程教學不僅要讓學生在繁重的學科壓力中得到身體和精神的放松,也要讓學生掌握基本的體育知識。初中體育課程教學內容并不是把體育當作一種完全封閉式的室內知識傳輸,而是通過老師靈活的引導,使學生懂得一定的體育知識理論,并且把這些知識運用在實際的體育鍛煉當中。初中體育課程教學內容選擇的最終目標,就是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以及心理素質。我們在下文中,以人教版為例,采取案例分析的模式探討現階段初中體育課程教學內容選擇中存在的問題,然后提出合適的解決方案,以此來提高初中體育課程教學水平。
二、案例分析中初中體育教學存在的問題
根據初中體育教學調研發現,在現階段當中很多學校的初中體育教學都采用了以下的案例模式。譬如,在體育課堂上,老師單方面地宣布本節體育課程或者是本學期體育課程所要學習的內容或者是目標,接下來則重點對男生進行體育鍛煉,采取“填鴨式”灌輸方法教學。在體育課堂上,由老師單一口令,學生只是照著老師的方法去做,完全沒有初中生應有的活力。在這個教學案例中,我們可以發現,初中體育課程教學內容的選擇方面隱含了以下幾個問題。
1.教學內容無計劃性
初中體育課程教學內容它是具有自己連貫性的,我們知道體育的學習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一節體育課的學習是無法讓學生掌握好基本的體育技能的。在現如今的初中體育課程教學內容選擇中,老師的教學內容無計劃性。這種無計劃性有兩點體現,第一是沒有把自己的教學計劃向學生闡明。學生對所學習的初中體育知識沒有心理準備,這樣一來學生對體育的學習就會存在一種不重視的狀態。第二點就是,當學生下個學期更換體育老師時,會重復學習初中體育課程教學內容,或者是漏掉了某個體育知識以及技能的學習。
2.教學內容有失公允
男女生的生理存在一定的差異這是一個無法避免的事實,但是體育老師應該重視這種生理差異,而不是放任這種生理差異。相比之下,女生需要更多的體育鍛煉,才能讓身體的發育更加完善。而在體育課程內容的學習之中,一些老師會過度偏向男生,這就導致女生在學習初中體育課程內容時心中存在不公平的想法,并且這很不利于男女生的正常人際交往。
3.教學方法過于傳統
在新時代,教學方法必然要跟上社會的發展,現在的初中生,他們正處于活潑、好動熱情開朗的年代,因此,在學習上也要尊重他們的習慣和性格。我們可以繼承優秀的傳統教學方法,但是過于迂腐甚至是不正確的教學手段我們就要果斷拋棄。在初中體育課程教學中,傳統的教學方法會讓整個課堂死氣沉沉,這和設計體育課程的基本初衷是完全相互違背的。并且,傳統的教學方法不利于在體育課堂上發散學生的思維,不能有力地鍛煉學生,也拉開了老師和學生的心理距離。
三、初中體育課程教學內容的選擇與優化
我們通過上文中案例的形式,發覺在現階段的初中體育課程教學內容選擇中出現了這些問題。出現這些問題是情有可原的,但是我們不可以對這些教學問題置之不理。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尋找問題的根源,然后根據實際的教學情況,采取合理的措施去優化初中體育課程教學內容。針對問題提出一定的解決方案,讓學生在優化的初中體育課程中學習真正的體育知識,得到有效的體育鍛煉,從而促進初中體育教學的整體進步。
優化方案一:明確教學目標,確定教學計劃
初中體育課程教學需要合作,這個合作不僅體現在老師和學生之間,也體現在老師和老師之間。我們知道初中體育課程的學習是根據學生的年級從而分為三個階段的,這三個階段各有教學目標。因此,初中體育教師應該明確教學目標,確定教學計劃。老師之間應該達成一致的教學方案,每個學期制定好教學任務。這樣一來,就算是學生更換了體育教師,但是學生的體育課程內容學習卻不會出現差錯。不僅如此,老師在進行體育課程教學時,應向學生說明這個學期的教學任務和計劃,讓學生做好一定的心理準備,這不僅有利于體育課程內容教學的順利進行,還起到了良好的溝通作用。
優化方案二:合理分配初中體育課程教學內容資源
很多女生會因為生理原因在體育課堂上請假,這是正常的,但是也不排除一些女生由于害怕體育鍛煉而撒謊。如果體育老師不假思索地允許每一位女生拒絕體育鍛煉,這不僅助長了不良風氣,也浪費了體育資源,沒有達到體育課程內容教學的目的。所以,老師在有條件的時候可以建立女生的生理期表格,當然這要尊重學生的意愿。更重要的是,老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要一視同仁,對所有的學生都要把體育知識講解到位,合理分配初中體育教學資源,將學生融入在一起進行體育課程教學內容的學習。
優化方案三:與時俱進地采取前沿的教學方式
有人曾說:“音樂可以看作體育的另一種靈魂。”我們知道,在很多體育項目中都會播放一些音樂,以此來激發運動員的斗志。如果我們嘗試著把優秀的音樂融合在初中體育課程教學內容中,也許會收獲不錯的教學效果。這是一種比較前沿的教學方式,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在初中體育教學中采取這樣的教學方法。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之下跟隨音樂一起進行體育鍛煉,不僅燃燒了青春的斗志,還在體育課堂中提高了學生的音樂修養和人文素質。我們認為這種新穎的教學方式,可以對初中體育課程教學內容進行很好的優化。
綜上所述,我們以文章當中案例的模式分析了當前初中體育課程教學內容中的不足,探討了體育教學內容選擇中的問題。不過,我們可以利用教學目標、教學資源、教學方式的改變來優化初中體育課程教學內容,以此來解決教學選擇問題。總而言之,各個學校的體育老師應該根據實際的教學環境對初中體育課程教學內容選擇進行一定的優化,以此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周冰.初中體育教學內容存在的缺失及對策[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1(04).
[2]張菊光.中學體育教學的可行性研究[J].科技信息,2011(18).
[3]李忠俊.初中體育教學選擇與優化的關系辨析[J].山西體育科技,2011(02).
關鍵詞:研究型體育課程,內容,程序
1研究型體育課程內容的選擇與組織原則
為了健康,科學、規范的開發研究型體育課程需要遵循一定得原則,按照一定的要求來選擇與組織研究型體育課程的內容。具體如下:
1.1自主性
研究型體育課程開發的自主性體現在尊重學生對體育課題或項目的自由選擇,鼓勵和引導學生從自己的學習生活和所熟悉的社會生活中去選擇體育課題或項目的內容并做出最后的決定。只有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主選擇的內容,才能使學生傾注全部熱情,認真的學習,研究型體育課程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當然,尊重學生的自主性,并非不要體育教師的指導,忽略教師的指導,學生的內容選擇往往會缺乏規范陷入誤區,所以在學生自主選擇體育課題的前提下,體育教師可以采取提供體育研究課題指南的形式,供學生自主選擇。
1.2開放性
學生在選擇體育課題或項目時不設限制條件和具體指向,往往打破體育學科知識序列的藩籬。比如,從來源說,學生可以到社會上做調查,可以外出到體育院校、體育科研機構等訪問請教,也可以在學校中查閱資料、上網、觀看比賽錄用及同學老師討論之中獲得。從形式上看,可以是應用性體育課題,也可以是理論性體育課題。從研究意義上看,可以是目前有結論的體育課題,也可以是目前暫時還沒有結論的體育課題等。
1.3可研究性
內容的可研究性是研究型體育課程的前題。課程開發的“可研究性”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體育課題與項目本身要有可供研究的價值。第二,體育課題或項目適合學生已有體育知識、能力、技能等方面的基礎,也具有學生參與研究的可行性和實效性。第三,體育課題或項目的研究過程有利于學生獲得很多方面的積極體驗。第四,體育課題或項目具有一定的實際價值。
1.4實踐性
體育本身就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加之研究型體育課程著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造能力、研究能力、實踐能力以及體育科學精神、態度、行為和習慣。學生必須參與體育實踐且通過體育課題研究的實踐來提升學生的體育學習和研究能力。
1.5層次差異性
層次差異性一方面體現在研究型體育課程的內容開發在不同學習階段要各有側重,使之不斷提高、深化,可通過對研究的體育知識、方法、過程和實踐等要素的不同強調來實現。另一方面更應體現在同一學習階段甚至是同一年級的不同學期研究型體育課程的內容由淺入深、層層深入的構建上。
1.6可行性
要保證研究型體育課程能夠順利的開展,必須考慮課程內容有較多的可操作性。如體育資源的可利用性:一是物質資源,如學校的體育設施設備、體育經費支持、時間保障等條件的具備;二是人力資源,特別是對體育教師的新要求,是否具有組織和指導研究型體育課程的能力,學生的體育知識技術能力也是一個要考慮的因素,現有的學生水平能否通過努力使課程有效地實施;此外,研究型體育課程的開設是否影響其他課程的整體實施。
以上都是研究型體育課程開發時需要慎重考慮的問題。忽視研究型體育課程內容開發的幾大特點就預示著課程的失敗,課程開設的意義亦隨之消失。
2研究型體育課程內容開發的程序
研究型體育課程內容開發研究型體育課程內容開發的程序分為三個階段:動員準備階段、學生自主選題階段、教師審閱,合并相近題目階段。(見圖2)三者密不可分缺一不可。
圖1研究型體育課程內容開發的程序
動員準備階段。研究型體育課程的開始,首先要由學校領導對參與試驗的學生進行動員,主要闡明本課程的目的和意義,特別強調本課程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培養學生團隊意識與合作能力方面的價值。其后學校要通過多種方式啟發學生選題,為學生自主選題作準備。比如可以通過邀請有關專家開設講座或組織學生參觀訪問等方式增加學生對相關知識的了解。
學生自主選題階段。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題目,體育教師對學生的課題設計要進行適當指導。然后學生提交課題開題匯報,向老師報告自己的初步設想。學生所選的課題,不受學科的限制,可以是運用體育學科的知識就能解決的問題,也可以是需要綜合運用幾門學科的知識才能解決的問題。
教師審閱,合并相近題目。體育教師通過審閱學生提交的開題報告,對學生所設計的明顯錯誤或不合理的課題提出意見,要求學生作出修改,直到基本合理為止。但是體育教師不要輕易否定學生的設想,對淘汰的設計必須要有明確的說明。學生的初步設計方案無論是成功的,還是不成功的,學校最好將其原始資料予以保存,以便為后續的研究提供參考和借鑒。在將學生合理的選題收集到后,體育教師要將相近的題目合并,公布給學生,學生自己協商后做出選擇和決定人員的組合。
經過上述三個步驟,研究型體育課程的內容大體上就確立下來。
3小結
研究型體育課程內容開發的關鍵就是要尊重上述原則和步驟確立出科學合理的研究型體育課題,它直接影響研究型體育課程的開展是否成功,存在一定的難度,需要多方共同努力來完成。
參考文獻
[1] 張武升.創造教育的若干理論與實踐問題[J].教育研究1999,08:16-19.
[2] 楊光偉.活動課程研究綜述[J].遼寧教育2003,03: 22-26.
關鍵詞:普通高校;體育課程;內容資源
中圖分類號:G80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2808(2012)03-0068-04
人類追求健康的腳步從未停止過,從傳統的生物健康觀到三維健康觀再發展到后來的多元健康觀,人們對現代生活壓力下健康意義的認識也變得更為寬泛和準確。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怏速發展,物質生活條件有了顯著提高,但人們的健康水平并沒有得到相應性增長,特別是廣大青少年和大學生群體,他們的身體機能和素質卻呈逐年下降的趨勢。葉新新對1985年、1995年、2000年3次全國大學生體質與健康的監測資料進行分析,結果表明,大學生普遍存在著身體素質與運動能力下降、肺活量及肺活量/體重指數降低等問題。全面提高學生的體質,縮短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是我國體育衛生工作的重要任務之一。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學生的體質與健康狀況,為此出臺了一系列文件,如《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關于開展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的通知》等,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青少年體育活動的開展,但這種近乎強迫式的運動干預,并沒有收到理想的預期效果。究其原因,學生對健康認識的偏差和對運動項目的“不感興趣”成為影響其鍛煉恒常性的最主要因素。我國的高等教育體育課程改革已持續數年,取得了眾多研究成果,運動場館設施的完善、體育課程內容的拓展,為學生提供了多元化、個性化的發展平臺,但由于我國地域條件的差異、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同,很多學校的體育資源還相對匱乏,怎樣利用現有資源進行體育課程的改革,形成特色鮮明的“校本課程”體系,使學生能夠自覺地動起來,是廣大教育者應該思索的問題。
1湖南省普通高校體育課程內容設置現狀分析
歐陽錫斌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湖南省絕大部分高校將一、二年級公共體育課定為必修課,其中一年級開設基礎課,授課內容包括跑、跳等出徑項目以及籃球、排球、體操、武術等,以傳授基礎知識、基本技術和技能為主。二年級進行選項課的學爿,學生按照“三自主”的原則進行選課,內容也得到了進一步拓展,主要包括:籃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出徑、體育保健、網球、健美操、體育舞蹈等,少數條件較好的高校也嘗試開設了攀巖、定向越野、搏擊、高爾夫、輪滑等新興體育項目,受到學生的歡迎。在對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利用上,僅有8所高校開設了相關課程,利用率和開發程度相對較低。曾勇對湖南省62所普通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學情況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體育課程教學內容單一、枯燥,競技色彩濃、趣味性不夠,難以滿足學生的社會發展和個體發展需求。應根據不同專業類型開設相應運動項目,進行職業實用性身體訓練,如旅游專業的學生可增加戶外、越野,導游、酒店管理專業可增加形體、瑜伽、舞蹈訓練,道橋、市政專業的學生增加游泳、攀爬等訓練內容。在理論教學方面,大部分學校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欠賬”,致使學生理論知識匱乏,從而造成鍛煉行為的盲目性和隨意性。
2湖南省普通高校體育課程理論資源的開發
2.1靜下心來,為健康打分
什么是健康?怎樣才算健康?你是一個健康的人嗎?對于大多數即使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來說,健康的概念似乎仍舊停留在不生病=健康的層面上,他們并沒有意識到這種理解的偏斜和錯誤。這也成為影響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積極性的一個根本因素。面對如此情形,就需要體育教師加以正確引導,用《大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來檢驗學生的體質狀況,用《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來判斷心理健康程度,用《中國大學生社會適應量表》來衡量社會適應能力的強弱,并建立評價體系綜合分析學生的健康狀況,篩選出那些不健康或亞健康的個體,讓他們清楚自身的健康水平,從思想上產生緊迫感和危機感。
2.2轉變思想觀念,形成體育自覺
大學體育的根本任務不僅僅是讓學生掌握一兩門運動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夠轉變人們固有而不科學的思想觀念,形成終身體育的意識,培養真正意義上的體育自覺,即較為清楚地知曉自身的身體機能狀況;體育喜好及不足之處;明白各類項目的運動意義和鍛煉方法;能為自己開具科學合理的運動處方;對運動美有較強的鑒賞能力等,當這種認知得到強化后,就將成為行為改變的動力,即形成有益健康的“知信行”(KAP)模式。
2.3構建立體化理論學習平臺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轉型,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也更加多元化,除了在課堂上學習知識外,書刊、報紙、電視、廣播、網絡等媒體每天都向外傳播著大量的信息,充分利用這些媒介構建立體化的理論學爿平臺,將會極大地擴展理論知識的傳播途徑。我們可以通過櫥窗、校報、校廣播電臺來宣傳普及體育知識,也可以建設專業的互聯網站,采用QQ聊天、在線交流、網絡留言等方式來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幫助解決學生在體育實踐中所遇到的各種困難和疑惑。
3湖南省普通高校體育課程實踐資源的開發
大學體育實踐教學資源的開發是指在貫徹《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學大綱》的前提下,根據學校的教學目標和實際,充分利用學校和周邊的各種環境和條件,將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影響和改變學生認知結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一系列內、外部條件的總和。體育課程理論資源的豐富與拓展使學生在心理上產生了運動的渴望,為鍛煉動機的內化奠定了良好基礎,但在實踐中往往因為找不到自己感興趣的運動項目而倍受打擊,怎樣根據學校自身條件對運動項目進行科學化改造,更好地解決“供需矛盾”,開發出更多新項目來滿足學生多樣化的需求,使他們真正喜歡上運動。
3.1競技體育項目的開發和改造
一直以來,競技體育項目做為我國學校體育的主要教學內容,為學生身體素質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隨著獨生子女的增多,身體素質的下滑及意志力的減退,競技項目的要求與學生的可接受力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矛盾。一些鍛煉效果好的項目,如跨欄、中長跑等逐漸被邊緣化,怎樣繼續發揮這些項目的競爭性、規則性、不確定性和游戲性優勢,使學生樂于參與,這就需要我們對器材和規則做出相應改造,降低難度,增強娛樂性。
3.1.1降低難度,學生敢于接受體育鍛煉安全性是首要的,在練爿中,安全性若得不到保障,不但達不到健身的效果,還會使學生的身心受到傷害。舉例來說,公體院校每年舉行的出徑運動會,其中跨欄項目的高度是嚴格按照競賽規則設定的,面對如此高欄,對于平時缺乏練爿的選手來說,只能望欄興嘆。大多數選手會選擇跳欄、推欄、繞欄的方式完成比賽,在比賽中摔倒甚至受傷的現象也時有發生,觀眾非但沒有得到運動視覺享受,反而會為參賽同學的安全性感到擔憂,這樣的比賽也成為運動會上一道別樣的“風景”。像跨欄這樣專業性較強的運動項目對于普通大學生而言確實很難,在平時的練爿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降低高度的方式來提高學生的可參與性,克服心理上的恐懼,再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掌握技術。
3.1.2器材替換,提高趣味性傳統的競技體育項目具有較強的競技性,對器材也有相應的標準和要求,對技術的要求也較高。如排球課的教學比賽,有時候一次發球就得分或者失分,回合球太少,缺乏對抗性、連續性和觀賞性。到了冬天,球會“變”得很硬,打在手上很痛,也使得很多女生產生畏難情緒,不愿意去打排球。這時如果我們用軟式排球或氣排球代替硬排,情況就會好很多,這種球飛行速度較慢,不易死球,來回球增多,增加了趣味性,而且球質地柔軟,不會對手產生過多的不良刺激,學生的練爿積極性也會得到有效提升。
3.2新興運動項目的開發和利用
新興體育項目是指在國際上比較流行,國內開展不久或國內新創的,深受青少年喜愛并適合在學校開展的運動項目,如攀巖、跆拳道、輪滑、滑板、高爾夫、沙灘排球、網球、射擊等。這些項目受到絕大多數青少年的喜愛和推崇,體現了他們追求新、奇、炫的心理特點,但這些項目對場地、器材、師資等都有較高的要求。
3.2.1項目的選擇生活中的所有事物都是可能的課程內容資源,但不一定都能成為現實的課程內容資源。學校在選擇開設項目時應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量力而行。在經濟條件較好的高校可以根據項目的需要進行場地的建設,或者因地制宜,租用學校附近的俱樂部或社區的場地進行教學。條件一般的學校則應選擇像跆拳道、輪滑、滑板等對場館要求不太高的項目。
3.2.2師資的配備教師的教學素養、課程觀念、創新精神、專業知識都會直接影響到實踐教學資源開發的廣度和深度。由于新興項目開展時間短,體育教師專業技能進修機會少,導致部分項目師資力量的極度欠缺。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可以利用假期送相關教師去體育院校或俱樂部進行專項學爿、培訓的方式加以解決。除此之外,還可以嘗試教師加協會的聯合授課模式,即從學生運動協會抽調1~2名具有相關特長的體育骨干,負責技術動作的講解、示范,教師則進行教學的組織和管理,以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教學內容。同時教師也要積極努力,爭取通過一至兩個學期的學爿能夠掌握基本動作技能,達到獨立承擔教學任務的目的。
3.3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借鑒和改良
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是由各民族共同創造的,其中既有體現中原文化、草原民族文化與南方水域民族文化特點的運動內容,又有盛行于歷代民間節令和宮廷中的民俗體育形式。豐富多采的傳統體育文化,顯示了中華民族的智慧與勇敢,體現了民族的英武與蠻健,更寄托了對人性的完美追求。民族傳統體育種類繁多,但其大多具有較強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包含較強的文化韻味。在漢人聚集區,我們不應苛求人們對多民族文化的理解和推崇。在項目選擇時應有所甄別,集體性項目如珍珠球;技巧性項目如踢毽球、打陀螺、抖空竹;力量性項目如角力、摔跤;武術類如太極拳、木蘭系列;棋類項目如圍棋、象棋以及拔河、放風箏等。這些項目符合大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對場地器材沒有特殊的要求,易于開展和普及。同時我們也可以根據教學要求對項目規則進行適當修改,降低難度,增強趣味性,以便更好地服務教學。
4小結
體育教學改革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形成體育自覺,養成終身體育的習慣,這是一項復雜而又艱巨的系統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學生在思想產生需要向行動付諸實踐的進程中,課程內容的拓展與更新是引發他們鍛煉興趣的最主要因素。立體化理論知識平臺的構建、傳統競技體育項目的變革和改造、新興運動項目的開發和利用、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借鑒和改良,是豐富體育課程資源的重要途徑,這就要求廣大教師要做有心人,要善于觀察、總結和思考。教師和學生在體育教學互動中創造出的各種活動形式及其生成的各種信息,將是充滿無限生機的體育課程資源,這種經驗性課程資源是我們開發和利用素材性課程資源的不竭動力。
參考文獻
[1]羅加冰,應用三維健康標準綜合評價大學生身心健康[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4,(1):63-64,
[2]葉新新,1985~2000年我國大學生體質與健康動態變化[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005,24(2):230,
[3]陳德明,李麗,等,2005年與2010年黑龍江省學生體質健康狀況比較研究[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11,29(6):79-80,
[4]國家體育總局,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關于實施《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通知[EB/0L],http://www,sport,gov,vn,2010-02-20,
[5]季曉靜,王健,等,對體育校本課程的思考[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0,(6):81-82,
[6]歐陽錫斌,歐佑德,等,對“擴招”后湖南省高校體育教學現狀的調查[J],江南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9,29,(1):55-57,
[7]劉垣華,張巧,等,湖南省高校民族傳統體育開展的現狀研究[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1,(2):56-58,
[8]曾勇,湖南省高職院校體育課程教學的調查與思考[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0,9(6):120-123,
[9]李月,黑龍江省高職院校體育課程改革探討[1],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10,28(4):66-67,
[10]常春,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10:40-41,
[11]王建民,謝芳,等,高師體育本科專業綜合實踐教學資源開發的理論研究[J],山東體育科技,2008,30(3):57-59,
[12]田菁,杜欣,等,體育課程內容資源改造的理論研究[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7,(5):87-89,
[13]http://baike,baidu,corn/view/5733522,htm,
[14]宋旭,體育課程內容資源的開發和利用[J],體育學刊,2007,(3):11-12,
[15]謝芳,王建民,等,高師體育院(系)實踐教學資源開發途徑及對策[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0,(7):92-94,
一、教學內容的選擇創生課程
1、選擇教材創生課程的方法。
選修部分:就是根據條件制定自己學校的特色項目(如有些特色學校制訂與自己學校的一些必修內容,如有些學校規定了每個學生必須學會國際象棋和游泳兩個項目,每周都開設游泳課,并配備專職教師。)
校本課程:是指根據自己學校的目標,學校自己制定的一個課程內容。我們學校是一所武術特色學校,就編制了武術學生讀本。
師本課程:很多老師都有自己的特長,那么在開辟校本課程的時候,學校就可以從教師的特長著手,以教師為本,充分發揮教師的特長,讓那些有專長的教師能夠比較好的發揮他們特長,利用這些課程資源進行開展特色教學。
2、選擇教材內容的依據。
(1)依據課程標準進行選擇。目標統領教學內容,我們的教材內容是達到目標的載體,我們只有通過這個載體,才能最終達成課程目標。因此,我們必須圍繞課程目標來思考和選擇。不單單是一節課兩節課的問題,一個好的習慣養成需要時間,在一個過程中,也需要讓學生出現反復。所以,在第一學期里面,老師要把學習習慣養成作為一個重點。再就是抓人體基本活動能力走、跑、跳、攀登、爬越、滾翻等,結合游戲進行活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2)教材內容的選擇必須遵循學生身心健康發展規律。例如,在一年級第一學期的教學內容選擇中,就要有讓新生了解什么是體育課。體育課我該怎么上(里面包含著隊伍怎么排、我的位置在哪里、我該怎么站。為了更好地教學,老師要讓學生知道自己的身體部位(這里是為了今后的教學起到幫助作用),知道左右、前后方位等。簡單的游戲方法,這里再思考游戲中,要想到幼小銜接的問題。小學到初中,初中到高中等,這些游戲學生還能夠記得多少等。對于一些基本活動能力的身體練習需要增加,比如爬,有地面上水平的爬,和垂直的攀爬、走、跑、跳、滾翻、平衡等。
(3)要考慮教材內容的安全性。主要是針對我國目前學校班額大的情況提出的,課堂教學的教學內容的安全性也是我們需要考慮的問題。
二、教學內容的開拓創生課程
除利用教材中的資源進行創生課程外,我們還可對教材內容進行拓展創生課程。
為了適應新課標,僅僅選擇以往的教材是遠遠不夠的,要對選擇內容加工處理、改造與完善,這本身也是對教材的創生。
1、教材內容的縱向創生。
這種創生方法主要是指對同一動作難易程度的變化,是自上而下的,而動作的性質沒有變。如,籃球技術的演變和難度提升:從原地運球變化到背后運球、轉身運球等,是從競技運動項目思考的變化。那么它還可以變化,把運球與街舞結合思考,出現了連續胯下運球,由背后向前胯下運球的變化,這動作既有表演的成分也更有技術的成分,而且技術難度增加很多。
2、教材內容的橫向創生。
這種創生方法是在原有的動作基礎上進行補充其它成分的技術,對原動作演變致使其性質有所改變,甚至淡化了原有動作,而向所補充的動作傾斜。如,籃球運球與石頭剪子布的組合、側臥單臂支撐運球走這兩動作的改組,更注重了石頭剪子布、側臥單臂支撐這兩個有欣賞性的動作,甚至代替了的來的動作。
3、組合順序變化創生新動作。
這種動作的創生對原來的動作沒有任何增刪,只是改變動作順序。動作順序的改變會改變動作的速度、節奏、軌跡等,對人體調協能力的改善有積極的作用。如,簡單動作的順序變化,組合成的操、套路。比如A、B、C、D,四個動作,按照原來順序就是ABCD,可以改為BDCA等等,可以排列出許多種不同的套路。這種創生方法適合于,舞蹈、武術、健美操等項目。
4、多項內容組合創生新內容。
這種創生方法是把兩個或者多個不同的項目組合,它們在新的項目中占的比例均等,并發生質的變以,徹底成為另一種新的項目。如,把乒乓球和羽毛球進行組合,出現了嗒嗒球。
5、器材變化創生新內容。
這種創生,是有效的利用現有的體育器材,提高器材的利用率,既可以節省開支,也可以變廢為寶,開發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特別是在經濟欠發達的地區,這是一種提倡的創生方法。如,報紙、跳繩、紙、棒、球,軟的、硬的、長的、扁的等等物品,可以進行加工,成為一種經濟實用的體育器材,可以給出以下的思路:報紙可以做成什么,繩子的變化可以有多少種等等。可以說這些資料的利用有著廣闊的前景。
6、注重人文內涵,創生人文文化。
論文關鍵詞:新課程 普通高中 選項教學 內容
新一輪課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如何乘著這改革的浪潮發揮高中體育的功效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就成為了新時期廣大體育教師的使命。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教學目標是促進和增強學生的身體健康,提高學生的生理、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但體育課進行的好壞,最直接的反應就是學生對于所學體育教學內容的喜愛程度, 實施選項教學是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身體素質水平以及社會、個人發展的需要,從學校為其提供的若干運動項目中選擇1~2項適合自己的體育運動項目,以達到鍛煉身體,增強體質的目的,使學生掌握科學合理的鍛煉身體的方法與手段。選項教學在一定程度上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以及主動參與鍛煉的意識,也為教師專業特長的發揮開拓了用武之地。
一、選項教學能有效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
1.實施選項教學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最好老師,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促進思維能力和創造精神的提高,才能使他們學會學習,學會健身,學會合作,從而主動建構知識,增長技能,實現終身發展。實施選項教學,能使絕大多數的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來選擇自己喜歡的運動項目。因此,學生內心蘊藏著渴望學習和參與體育活動的極其濃厚的興趣,并表現出極高的學習熱情,有了這份熱情,學生就會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變教師要我學為我要學,積極參與學與練,大膽嘗試和探索,敢于在實踐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2.實施選項教學有利于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
運動心理學指出:“一個人有了認識某種事物的需要,這種占優勢的傾向性就會引起一個人與滿足該需要有關的意志活動,并使人處于一定的情緒狀態之中,也使智力積極活躍起來。”高中生經過了義務教育學段九年的《體育與健康》的學習,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都有了一定的發展,并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身心的發展,學生“項項都要學,項項學基礎”的傳統教學已不能滿足學生生理和心理的需求。高中階段的學生萌發和追求的是身心的滿足和獲取成功的體驗。選項教學正是基于學生的這種需求,在《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指導下萌生出來的一種新型的教學組織形式。它為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和空間。在選項教學活動中,學生激發出一種強烈的求知欲,然后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學生憑借這種積極高漲的學習情緒和敏銳的智力活動,就能更快地掌握知識和提高能力。
3.實施選項教學符合學生的認知與技能水平。
實施選項教學,可使學生獲得某一運動項目比較完整的知識、技術、技能,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如籃球、足球、排球等一些集體性的項目,較長時間的系統學習與訓練,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競爭意識與自我控制能力等;田徑項目則有助于培養學生堅忍不拔的頑強意志、自我超越意識等。實施選項教學,還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運動技術水平。例如,在籃球選項課教學中,首先對學生進行一些基本功練習,如身體素質、基本技術、簡單的裁判規則訓練等,然后依據學生的身體素質、競技水平進行分組比賽,并依次循環,每一輪循環下來,教師針對問題進行講解指導。這種教學方式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與技能水平,往往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教學效果。
二、選項教學能有效促進教師素養的提高
1.選項教學有利于教師專業特長的發揮。 體育教師都很清楚,并不是任何教師對所有的運動項目都很“內行”,也有“弱勢”項目存在。開展選項教學后,學校能根據每位教師的專業特長去安排課務。這既能煥發教師的工作熱情,又能充分展現教師的專業水平和能力,熟練地把自己的特長發揮出來。
2.選項教學有利于教師專業素質和能力的拓展。
隨著選項教學的不斷開展,學生的身體素質,專項運動技能會逐步提高,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要求會越來越高,這就給教師的教學帶來了很大的壓力。有壓力就會有動力,這將能激發教師的教學欲望,促使教師自覺地加強自身建設,不斷吸收新鮮信息,不斷加強自己的業務學習,并在自己的領域內不斷改革,積極進取。
那么在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內容的選擇與確定方面應該注意哪些呢?
1. 注意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內容的基礎性
現在有人認為體育與健康課程可以淡化運動技術教學,只要活動起來,身體受到鍛煉,精神得到滿足,就達到了體育教學的目的。其實不然,無論什么類型的運動,都必須以一定的基礎運動能力和身體素質作保障的。學生不掌握最基本的運動技能,不具備基礎的跑、跳、投能力和身體素質,那么學生在學習中就會感到吃力,力不從心,對體育課失去信心,失去興趣。
2. 對傳統教材優化、整合,對競技性內容進行改造
傳統教材是我們體育工作者經過幾代人實踐總結的結晶,并且在教學實踐中取得了較大的成果。傳統的田徑教學是學生最怕,也是教學效果最不理想的,那么是不是就此將田徑項目統統刪除呢?事實上,田徑項目是其它運動項目的基礎,其內容的開設是必須的。對于鉛球、背越式跳高、跨欄跑等趣味性較差,技術要求高,難以掌握,又無益于終身體育的項目可只作介紹,對有些項目,在體育教學中不一定學習過于繁雜的競技技術和追求運動技術,但可以對這些項目進行適當的改造,通過簡化規則,簡化技、戰術,降低難度要求,改造場地器材等手段開發新的課程內容;以游戲和比賽的形式來組織教學,這樣學生既掌握了最基本的動作方法,又能達到預期目的。球類和體操及其它項目,部分學生往往是因為掌握某個技術動作的難度大、進度慢而失去信心,產生自卑心理,從而厭學。那么我們可以選擇同類項目中難度小、易掌握的技術動作,進行分組教學,不同組別練習不同難度的內容,這樣學生既掌握了基本動作,又增強了信心,培養了興趣。
3 .激發運動興趣,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
體育教學的對象是學生,主體是學生,制定教學內容要充分考慮高中學生的需求、愛好,選項教學能根據高中學生特點,注意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重視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應用,注重學生的運動興趣、愛好和個性發展,促進學生自覺、積極地進行體育鍛煉,以全面發展體能和提高所學的運動技能水平、培養積極的自我價值感,為學生終身鍛煉和保持健康奠定基礎。
4.開發、利用民族、民間體育項目,大力發展新興體育運動項目
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教學內容除了繼承、改造、發展傳統教材外,民族、民間的一些體育類項目(武術、射箭、街舞、民間舞等)也是課程內容的重要資源,開展這些項目有利于繼承和發揚民族的體育文化,同時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將時代文化注入民族、時代性。當然引進新興體育運動項目進入課堂教學不能盲目,一定要根據學校的條件,體育教師的自身能力,學生的愛好,適量選擇。
關鍵詞:陽光體育;中職田徑課程;內容設置
2007年4月29日, “全國億萬青少年學生陽光體育運動”已正式啟動,這是新時期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戰略舉措。通過陽光體育運動可有效的吸引廣大青少年學生走向操場、走進大自然、走到陽光下進行體育鍛煉。由于受傳統教學思想的影響,中職田徑課程內容的設置仍然采用傳統模式,致使田徑課缺乏健身性和趣味性。因此,在陽光體育運動的形勢下,體育教師有必要對田徑課程的內容設置進行改革。
1陽光體育的涵義
1.1陽光體育運動的概念
2006年12月23日在北京舉行的全國學校體育工作會議上首次提出了陽光體育運動。根據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陽光體育運動”的內容主要包括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激發學生運動興趣,培養學生堅持體育鍛煉的意識和能力;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幫助學生學會學習;關注地區差異和個體差異,保證每一個學生受益;努力做到“育體――育人”的新教學觀。[1]
1.2開展陽光體育運動的現實意義
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增長,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得到提高,但參加體育鍛煉的時間卻逐漸減少。近年來,我國青少年體質已明顯下降。最近的一次全國青少年體質健康調查報告表明,學生肥胖人數在過去5年內迅速增加,眼睛近視比例,初中生接近60%,高中生為76%,大學生高達83%。[2]針對這些問題,國家教育部貫徹落實了對學校工作的要求,包括依法保障學生睡眠和體育鍛煉的權利;學生的體育活動時間不少于1小時等。
“全國億萬青少年學生陽光體育運動”的啟動意味著學校體育的春天到來,其現實意義在于號召學生到陽光下、操場上、大自然中去鍛煉身體,陶冶情操。因此,我們應以“陽光體育”為背景,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以創新的手段推進中職田徑課程內容設置的改革。使他們在"陽光體育"背景下健康的成長。
2我國中學田徑課程內容設置的現狀
近年來,廣大中職體育教師對田徑教材內容、教學形式、技術難度和競技規則等進行了改革嘗試,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普遍上田徑課仍沿用傳統模式來設置教學內容,致使體育課單調、乏味。有關研究者對我國中職在校生進行抽樣調查發現:喜歡田徑運動的男生只有10.31%,喜歡田徑運動的女生只有4.5%。[3] 因此,有必要對中學田徑教學內容進行改革。
目前,在中職教學大綱中,田徑的比重達14%~16%,有的省份實際上比重更高。新的課程大綱中田徑有18課時,是課時最多的體育項目。[4]教學內容沒有以青少年的身心特點、性別、年齡和興趣進行設計,學生通過上田徑課并沒有學到太多的田徑知識和健身知識。
3中職校田徑課程內容設置存在問題
通過對中職田徑課程內容設置的現狀進行分析,結合“陽光體育”背景,從發展青少年的身體素質、田徑運動的健身性以及田徑運動的趣味性三方面入手,對田徑課程的內容設置進行探討,得出以下結論:
3.1現階段,學校田徑課程的內容普遍是由掌握某個項目的技術為教學目標來設置的,其教學內容具有較強的專項性和單一性。
3.2田徑運動各項基本練習有較高的健身價值和娛樂價值,其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應用性較廣。
3.3由于田徑教學普遍采用傳統模式,導致了教學內容普遍存在狹隘、枯燥、單調等問題。
3.4由于青少年身體素質的局限性,加上田徑項目的教學時數有限。因此,大部分學生根本就無法在很短的時間內掌握某項目的完整技術。
4“陽光體育”背景下我國中職田徑課程內容設置的開發策略
隨著“全國億萬青少年學生陽光體育運動”的廣泛開展,必將為田徑課程內容設置的改革提供廣闊的空間。這就要求我們既要敢于打破傳統模式,還要增加田徑教學內容的健身性和趣味性,以符合青少年的實際和需求。
4.1按發展身體素質來設置教學內容
身體素質包括主要包括速度、力量、耐力、靈敏、柔韌和協調。教師可以根據中學生的年齡、身心發展的需要,首先確定發展學生身體素質的主要類型,然后再按相應的素質類型進行二級分類,再安排相應的教學內容。比如發展速度素質的可練習30米、50米、80米和110米跑等;發展力量素質可練習原地或跳起推杠鈴等;發展耐力素質可練習1000米、1500米、2000米和3000米跑等;發展靈敏素質可選擇反向站立起跑、聽信號起跑練習等;發展柔韌素質可選擇側壓腿、弓步壓腿等;發展協調素質可采用競走、三線折返跑等。
4.2按田徑運動的健身性來設置教學內容
現行田徑教材的基本活動形式包括走、跑、跳、投。根據教學實際情況的需要,教師可將這些專門性的練習內容趣味化和簡單化,再靈活的安排教學內容,比如單腿跳30米迎面接力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必要時教師可參與進來,不僅使體育課充滿生機和活力,而且讓學生達到強身健體和陶冶情操的效果。
關鍵詞: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 實驗稿 課程內容
1.引言
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于2001年的正式啟動,課程改革經過十年的實踐探索后,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改革過程中對《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新《標準》)的存疑與爭論日漸增多。為了貫徹和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國家課程標準修訂組在廣泛調研和綜合各方面正確建議的基礎上,于2010年8月完成了《標準》的修訂工作。2011年12月《教育部關于印發義務教育語文等學科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通知》明確指出新修訂的《標準》將于2012年秋季開始執行。回顧《標準》,將其與修訂版進行比較和分析,可以讓我們更準確地把握修訂后《標準》的精神與實質,謀劃新《標準》的實施策略。
2.新《標準》與實驗稿課程內容的比較分析
本文以新《標準》設置的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四個學習方面,與實驗稿水平目標進行相應的比較研究,旨在為新《標準》在課程內容上作出的調整進行直觀的闡述。鑒于新《標準》與實驗稿的高中《標準》分離,因此在對體育與健康課程內容的比較上,研究涉及水平一至水平四,即一至九年級的課程內容。
2.1運動參與
新《標準》與實驗稿在運動參與這一學習方面的比較,實驗稿在水平一至水平四的運動參與上,設置了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通過體育與健康課程使學生具有積極參與體育活動的態度和行為,二是使學生用科學的方法參與體育活動。而新《標準》則強調學生要參與體育學習鍛煉,體驗運動樂趣和成功。從表述看,新《標準》適度降低了對學生的要求,運動參與上實驗稿強調要積極參與;新《標準》重點關注學生的運動參與行為,弱化對學生參與運動動作學習和展示的規定;新《標準》的相應調整體現了“以人為本”,認識到對學生體育興趣的培養,促其具有積極的體育態度與行為是需要一定的過程與時間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應首先讓學生參與進來,在課程中逐漸形成積極的態度和良好的體育活動行為,進而產生體育興趣,體驗運動樂趣。另外,實驗稿的提出要讓學生用科學的方法參與體育活動,對于小學和初中階段的學生及體育教師,從操作層面說具有一定的難度。新《標準》在這一方面做了較大的調整,強調要讓學生體驗運動的樂趣和成功的愉悅。
2.2運動技能
在運動技能學習領域上,實驗稿從獲得運動基礎知識;學習和應用運動技能;安全地進行體育活動;獲得野外活動的基本技能四個方面確定各水平段的學習目標,而2011年版新課標則從學習體育運動知識;掌握運動技能和方法;增強安全意識和防范能力三個方面確定各水平段的學習目標。總體來說,2011年版剔除了獲得野外活動的基本技能這一課程內容,而轉為更針對課內教學。在各水平段的學習目標上,實驗稿在獲得運動基礎知識上,要求學生知道簡單的運動術語和能觀看比賽,以及了解運動規則。而2011年版則側重運動的基本知識和體驗,尤其將奧林匹克的知識納入其中,同時要求學生隊體育比賽進行分析,提高學生體育學習和鍛煉的能力。在技能的掌握上,實驗稿對學習目標的確定是要求學生掌握簡單的技術動作和戰術,2011年版更強調掌握運動技術的練習方法,并將體育游戲列為重點內容,對運動項目的戰術方面沒有進一步的要求。在安全教育方面,實驗稿在水平一階段不作要求,課程內容以避險、規避危險的方法、注意運動安全方面提出要求。2011年版則不僅要求學生掌握一定的安全運動常識和規避方法,而且對運動損傷的預防和處理及日常生活中運動安全意識提出要求,較實驗稿有更高的要求。
2.3身體健康
在身體健康學習領域,實驗稿從形成正確的身體姿勢;發展體能;具有關注身體和健康的意識;懂得營養、環境和不良行為對身體健康的影響四個方面確定了各水平段的學習目標。而2011年版則從掌握基本保健知識和方法;塑造良好體形和身體姿態;全面發展體能與健身能力;提高適應自然環境的能力四個方面確定了各水平段的學習目標。從設置的內容看實驗稿和2011年版都將身體形態和發展體能列為重點內容,不同的是實驗稿中強調要讓學生建立健康意識,強調營養、環境、不良行為對健康的影響,而2011年版則更關注學生掌握保健知識和方法,提高學生適應自然環境的能力。在兩版新課標中,身體健康這一學習領域中,在發展體能和關注身體姿勢形態沒有較大改變,實驗稿中懂得營養、環境和不良行為對身體健康的影響這一內容要求學生掌握營養與健康、環境和不良行為與健康方面的知識。2011年版在提高適應自然環境的能力這一內容上,在水平一和水平二階段要求發展戶外運動能力和增強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水平三和水平四沒有相關要求。
2.4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
在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學習領域上,因2011年版將原實驗稿的兩個學習領域合并成一個學習領域,在這即按2011年版的學習領域進行比較分析。實驗稿在這一學習領域從了解體育活動對心理健康的作用,認識身心發展的關系;正確理解體育活動與自尊、自信的關系;學會通過體育活動等方法調控情緒;形成克服困難的堅強意志品質;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體育道德;學會獲取現代社會中體育與健康知識的方法六個方面確定了各水平段的學習目標,而2011年版則從培養堅強的意志品質;學會調控情緒的方法;形成合作意識與能力;具有良好的體育道德四個方面確定了各水平段的學習目標,從內容設置上看,新課標2011年版較原實驗稿在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方面作出了較大的調整,剔除了體育活動對心理健康作用及認識身心發展的內容要求,以及不再強調正確理解體育活動與自尊、自信的關系,也不對獲取體育與健康知識的方法作出明確要求,更強調培養意志品質、調控情緒、合作意識及能力的培養、形成良好的體育道德。據此來看,新課標2011年版更注重學生的實際,在體育運動中培養學生的這些能力。對各水平段的學習目標進行的調整,可以看出目的更注重實際,學習目標總體較實驗稿有所降低,但更突出重點,更注重解決實際的問題。
3.結語
新《標準》的推出與實施,標志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又邁出堅實的一步,承擔基礎教育重任的體育教師應著力思考新《標準》推行后的實施方略,準確地把握新《標準》的內容與實質。另外,新《標準》較之原先的實驗稿,在各部分都有不同程度的調整,尤其在課程內容上,新《標準》課程內容的表述方式改變,要求體育教師重新審視實驗稿修訂后的內容。同時,中小學應針對新課標的課程內容體系制訂符合本校實際的教學計劃,認真組織和實施新課標,不斷提高教育質量。
參考文獻:
[1]季瀏.《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修訂說明與分析(一)[J].中國學校體育,2012(3):14-16.
[2]張允蚌.體育教學模式改革與課程發展的研究[J].浙江體育科學,2006,28(5):73-74.
[3]陽劍,劉海元.新課程背景下的體育教學模式[J].體育學刊,2008,15(6):67-69.
[4]程國棟.體育教學模式研究綜述[J].安康學院學報,2007,19(5):122.
關鍵詞:植物組織培養;課程體系;指導思想;教學內容;實踐教學
植物組織培養是20世紀初發展起來的一門新技術,是現代農業生物技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已經日益廣泛地應用于各類植物的良種快繁與無病毒種苗的生產。植物組織培養技術的應用對于提高園林園藝植物生產的技術水平與質量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植物組織培養》這一現代生物技術課程體系的技術含量和應用價值都很高,該課程的研究開發,無論對于農林高職園林園藝專業的建設,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創業能力的培養,還是實行產學研結合以及為農業生產和地方經濟建設服務等,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植物組織培養》課程的指導思想
《植物組織培養》是園林園藝專業的一門專業課,針對農林高職人才培養強調應用性和職業性的特點,應當充分體現出該課程的應用性和實踐性。因此,應將其定位于服務“三農”和區域經濟,服務生產一線;目標定位是使學生熟悉該課程的基本理論知識、熟練掌握相應的技能,培養從事園林園藝植物組織培養、苗木銷售與技術服務的技能型人才。為此,需要對課程內容進行認真的研究與定位,針對學生文化課基礎和實踐動手能力較差的特點,明確以理論知識“必需、夠用”為基礎,重視實踐教學,突出實踐能力和職業素質的培養。
《植物組織培養》課程的教學內容
根據農林高職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植物組織培養》課程應以應用為主旨,根據應用性、實踐性和針對性的原則構造課程內容體系,使學生了解和熟悉相應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熟練地掌握一般技術和實用型技術,具備應用相應技術進行花卉、蔬菜、果樹等良種快繁與無病毒種苗生產的能力。
(一)理論教學內容設計
本著循序漸進的原則,應將課程內容分為基本理論與基本操作、器官培養及個體植物組織培養等三大模塊。
基本理論與基本操作模塊使學生了解和熟悉組織培養的基本理論;正確掌握常用培養基的配制與滅菌方法、外植體的選擇、滅菌和無菌接種等一般技術。
器官培養模塊要求利用植物的莖尖、莖段、葉、根、花粉、種子作為外植體進行組織培養,使其發育成完整的植株。其中愈傷組織培養是器官培養過程中的重要環節;莖尖培養既能快繁,又能脫毒,是各類植物種苗生產的有效技術;花藥培養是植物育種和種子生產的重要手段。以上三項組織培養技術是《植物組織培養》課程教學中的重點技術。
個體植物組織培養模塊園林類的不同專業側重于不同個體作物的組織培養,對此,可靈活地進行取舍剪接。該模塊的主要內容有花卉、蔬菜、果樹、樹木、經濟作物等個體植物的組織培養。
(二)課程內容力求圖文并茂,采用案例教學法
以圖表形象地說明問題,引用有實際應用的實例,以案例教學內容來強化學生對基本原理和方法的理解。不斷創設問題情境,盡量以問題為中心設計和組織教學內容,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吸收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成功經驗,充分體現出課程內容的先進性和現代性。
(三)理論教學內容的組織與安排
三大模塊對應的教學內容與時數(1)基本理論與基本操作模塊:總論內容;教學時數15學時。(2)器官培養模塊:總論內容;教學時數25學時。(3)個體植物組培模塊:各論內容;教學時數20學時。
課程重點、難點及解決方法(1)課程重點:培養方案設計、培養基制備、外植體處理、無菌操作等的理論根據和操作技術以及污染、褐化、玻璃化等組織培養易發問題的原因及控制措施。(2)課程難點:培養方案設計、污染、褐化、玻璃化等易發問題的原因及控制措施。(3)解決的辦法:第一,理論授課加強教學互動,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問題情境法、案例式、直觀教學、啟發式等多樣化的教學法,教學方法的選擇與教學內容的安排要有針對性;第二,理論內容與實踐內容融合,并增加實踐的反復次數;第三,加強課外輔導和答疑,實行個體化指導,因材施教;第四,實行考核形式多樣化,加強實踐考核,以考促訓;支持學生開展課余的組織培養實踐操作活動,做到課內與課外相結合,拓展教學空間;第五,鼓勵學生自行設計組織培養方案,實施獨立操作,具體可在實驗實踐課活動或課余時間中實施完成;第六,加強產學研結合,學生積極參與一項實驗實訓基地生產、科研項目的實踐活動;第七,開展豐富多樣的各項組織培養技能比賽,以賽促練。
教學內容的組織與安排(1)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先講基本理論和基本操作,然后過渡到器官培養,最后講個體植物組織培養與栽培技術,即先基本、后綜合,先易后難,由感性到理性,由具體到抽象。課程內容體系由總論開始,對組織培養的普遍問題分別講述:實訓室規劃布局、組織培養設備和器材、配制培養基、無菌接種、馴化及組織培養應用原理,然后轉入器官、無毒苗、花藥花粉培養,最后轉入花卉、蔬菜、果樹、樹木、經濟作物等具體植物的培養。各論主要講個體植物的培養方法,這部分內容以總論內容為基礎,是理論內容的實際應用。(2)將操作性強的教學內容直接融合滲透到實踐教學內容中講授。(3)對于重點或難點教學內容,教師在充分講解之后要讓學生課下完成作業或寫課程論文,以理解和消化所學的內容。(4)通過課內外結合等多種形式開展教學活動,拓展教學空間,達到理論聯系實際,融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素質教育于一體。
《植物組織培養》課程的實踐教學
(一)實踐教學的設計
以培養實踐動手能力為原則和目的,合理安排實踐教學內容根據組織培養崗位能力的要求和用人單位的建議確定教學內容。對內容進行適當的增刪,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能力、團隊精神和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具體可按基本技能、單項技能、綜合技能模塊編排實踐內容。單項技能與部分綜合技能項目要求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興趣自選外植體,自主設計培養基配方進行試驗,開展學、研結合的實訓活動。
實踐教學采取動態教學管理的模式按照“基本技能—單項技能—綜合技能”的實訓形式,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分層次分階段,有針對性地進行技能的反復強化訓練,而且要做到全程跟蹤,實行動態的教學管理。
實踐教學要做到“五結合”(1)實踐與理論相結合有助于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應用,促進實踐技能的掌握。在教學實踐中可采用以下兩種方式:第一,融合式,即把理論課中可操作的內容融合到實踐教學中,邊做邊學,或先做后學,學做結合;把專業技能訓練融合到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中,在實踐中掌握技能的同時,對做法產生疑問和探究心理,以提高《植物組織培養》課程的教學效果。第二,反復式,即讓學生接觸實踐,帶著問題學教材,邊做邊學或先做后學,然后再通過實踐去找書本學習和總結,學生在反復多次的實踐中使理論水平與實踐技能都有很大的提高,同時自學能力、思維能力都得到加強。(2)教學、生產及科研相結合是學習組織培養知識的有效途徑。鼓勵學生參與生產科研活動,反過來又會促進實踐技能的學習與提高,學有所用,使學習實踐更加主動和更有目的性。(3)課內外相結合是充分發掘教學空間、強化實踐技能培養的需要。課堂內的正常實踐教學遠遠不能實現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因此要充分利用課外時間開展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業余時間有知識可學,有事可做。在具體實踐操作中,可以根據學生個體的差異性實施個性化培養,進行分層次的訓練培養,強化他們的動手能力。(4)校內外相結合是確保實踐能力培養到位的重要舉措。校內培養主要側重基本功和單項技能的培養,校外頂崗實習則側重綜合技能的培養,兩者有機結合能促進學生熟練掌握和靈活應用技能,使實踐水平有質的飛躍,以使學生更好地適應崗位。(5)實踐教學與素質教育相結合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使綜合素質與職業能力同步提高。企業崗位不但要求有相應的崗位知識與技能,而且還要求有較高的職業素質、較強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和創新精神。在實踐教學中,素質教育寓于其中,更具有針對性、實用性和實效性,比單純說教的效果好得多。
建立知識與技能相結合的考核制度《植物組織培養》課程的實踐教學比重大,要建立相對獨立的實踐教學考核制度與考核辦法,采取口試、操作技能比賽、辯論等靈活多樣的考核方式,達到以考促訓的效果,保證每個學生都能掌握該課程的主要技術。
堅持實踐教學重于理論教學的原則理論教學以“必需、夠用”為度,強化實踐技能的培養。為此,在教學計劃中要明確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的學時比重,壓縮、刪減、整合理論內容,增大實踐教學的比重,反復訓練,從而促使學生的技能由生到熟,熟能生巧。
形成教學、生產、科研“三位一體”的課程特色《植物組織培養》課程既可以用于教學,又可以服務于生產和開展科研活動,可以結合地方特點開展相關植物的快繁與脫毒技術的研究與推廣,或積極爭取省、市(廳)級有關植物組織培養課題進行立項研究,走出一條教學帶動科研、教學服務生產、科研促進教學、生產充實教學之路,形成教學、生產、科研緊密結合的“三位一體”的課程特色。
(二)實踐教學內容的組織安排
實踐教學內容實踐教學內容盡量減少重復性、驗證性的實驗項目,多增加生產性、設計性、綜合性的實訓項目。實踐教學內容的項目確定為基本技能、單項技能、綜合技能三個基本模塊。另外,實踐教學內容吸收采納最新科研進展和先進實用技術作為實訓內容項目融入實踐教學中去。具體的實踐教學內容與安排如下:(1)基本技能:培養基的制備;教學時數6學時。(2)單項技能:器官培養技能;教學時數14學時。(3)綜合技能:果樹、蔬菜、經濟類組織培養;教學學時20學時。
實踐教學方法(1)按照認知規律和技能掌握的難易程度,按照先基本技能,再單項技能,最后綜合技能的先后順序分層次、分階段地逐級訓練,做到循序漸進。(2)實行“小班制”實踐教學模式,對全班學生分組實訓單人操作,實施個體化訓練和分層次訓練。確保每位學生均有機會參與實踐動手操作,以便教師面對面、手把手地指導學生實訓實踐,這樣有利于學生實踐技能的掌握和提高。(3)學生可自主確定試驗方案,自行設計,自己動手操作,直至成功。實踐訓練期間發現問題要先讓學生自我分析與討論,自行尋找解決問題的答案。如果解決不了再請教師提供指導性意見,直到問題得到圓滿的解決。(4)在實踐教學中實現“以考促訓,以賽促練”,使課程考核成為提高技能的催化劑,成為促進技能培養的有效過程和手段。
參考文獻
[1]劉慶昌,等.植物細胞組織培養[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3.
[2]王清連.植物組織培養[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2.
一、研究問題與研究目的
公共關系學理論認為,公共關系的三要素是社會組織、公眾和傳播活動。當下以“微”見長的新興媒體手段已成為承擔公關傳播活動的重要載體。本文擬以新媒體環境與公關行為的互動關系為框架,探討《公共關系學》課程內容設計的創新,并結合課堂教學實踐經驗,分析如何從學生學習興趣和行業實際出發,有效篩選公共關系實操案例,由此提升教學效果。
二、新興媒體環境與公關實踐的互動關系
1.公關主客體之間粘性增強
自2010年“微博元年”之后,中國民眾開始接觸并理解真正意義上的“自媒體”,中國也逐步進入了一個全民自媒體的傳播新時期。“眾聲喧嘩”的傳播環境也在不斷拉近公共關系主客體之間的互動頻度、深度和廣度。作為公共關系主體的社會組織或公眾人物,其公共形象得以在自媒體和社交平臺上得到更廣泛傳播,但其言行舉止亦會在網絡和線下空間得到呈現、放大和監督。而作為公共關系客體的社會公眾,則可以通過更有效率、更便捷的途徑獲取相關組織或公眾人物的信息,并對其公關形象做出評價或互動。
2.新媒體拓寬公共關系傳播活動的邊界
公共關系活動是社會組織或公眾人物,為謀取有關公眾的理解和合作而從事的一種交流、溝通、勸說活動。公共關系實務常用的操作方式,比如文字傳播、實像傳播、媒介事件、主題活動等都需要借助大眾傳播媒介的宣傳和信息釋放,以在更大范圍內獲取公關效果。社交媒體、移動智能媒體給公共關系傳播活動的創新提供了機遇與可能,同時也為公關活動客體的細分和傳播針對性提供了條件。
3.網眾傳播賦予危機公關新的時代特征
“網眾”指稱的是真實而普通的社會成員,因為積極的媒介使用而被“網絡化”,與其他真實的人相互聯結,他們因認同、愛好、欲望、利益等諸多動機而發起或參與“網眾傳播”,成為社會行動者。基于新興媒體的傳播語境也帶給危機管理新的時代特性,一是面對突發危機,政府、社會組織或公眾人物已很難通過堵、瞞、騙的方式混淆輿論和視聽;二是危機公關主體應學會主動和善于應用自媒體,創造性地化解危機,維護公眾形象。有研究者通過考察“非典”以來我國公共關系事業的發展和變革,認為“非典”昭示了現代性危機和風險社會的到來,發現互聯網時代的對話主義主導了公關范式。我們認為,公關主體亟需積極探索社會化媒體傳播優勢,創造與公眾之間信息交流和意義溝通的條件,從而建立社會組織和公眾之間在危機中溝通、共識和信任的公共關系。
三、創新《公共關系學》課程的內容構成
1.基礎理論:解釋什么是公共關系
《公共關系學》課程的首要任務即是從史、論、方法三個層面出發對公共關系的基礎理論予以教學:一是從史的層面講解公共關系的歷史發展脈絡,并在此過程中厘清“公共關系”這個概念的多重含義。二是從通識的層面,教學公共關系構成要素、職能和類型等基礎理論。三是從方法的層面,講授公共關系實踐中常用的傳播手段,及其基本特點和應用技巧等。基礎理論的教學解決的一個核心問題,即什么是公共關系?對此問題的強化和認知,將為進一步開展公共關系模擬訓練和實際問題解決提供理論支撐。
2.傳播環境:交代公關活動需適應的多重環境
公關活動的開展需要扎根于特定的社會土壤,并根據不同的公關需求,有人群針對性地開展傳播活動。傳統意義上“以紙為介”定義下的閱讀已被數字化和“讀屏”習慣所顛覆和改造。自媒體傳播意味著信息生產“去中心”的實現和信息傳播效能的無限釋放。與傳媒環境相應適應的是公眾媒介使用習慣和興趣的轉變。因此,公共關系課程,不能單一停留在新聞稿撰寫、常規新聞會等傳統手段的理論教學。很難想象,面對喜歡觀看網絡直播、使用彈幕視頻和二次元動畫的“御宅族”,這些傳統公關手段會發揮多大傳播功能。公共關系課堂內容亟需全面、深入地向學生介紹我國公共關系傳播環境的現狀和特性,以供學生在從事公關實踐時開放視野、明確方向。
3.行業實操:掌握如何開展公共關系活動
公共關系是一門實際應用性很強的學科。訓練學生采取適當、有效的傳播手段,達成公共關系實踐目標,是《公共關系學》課程教學的重要任務。一是組織開展模擬訓練。例如將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劃歸為不同企業的公關職能部門,并為其設定突發危機事件,讓學生在課堂時間內完成應急公關處置,并對后續公關處理進行系統安排。模擬訓練有助于學生對課堂理論的理解,并發揮其創意思維和能動性,體驗公共關系行業的魅力。二是邀請從業人員進課堂開展互動教學,學生借助其講述,在較集中的時間內對公關部門組織架構、日常工作、危機管理和媒體關系等相關問題建立起系統認識。
4.對比認知:判別公關、廣告和營銷的異同
公關、廣告和營銷三者之間既有關聯,又有性質上的不同。但是,目前行業中的許多公關企業為了擴大市場,逐漸在主營公關業務之外,涉足廣告、營銷等領域。正是因為三者之間關聯緊密,且在行業實踐中走向聚合,《公共關系學》的課堂教學有必要專門就此問題作以詳解。值得一提的是,課堂講授中還應將“炒作”或“做秀”這類現象與公關、營銷、廣告等概念加以區分。公共關系或社會化營銷的手段可以不斷創新,但應順應社會主流價值選擇和道德觀念,避免引發不良社會反響。
四、課程案例篩選的技巧和原則
具體結合到此前分析的媒介環境和當代大學生的媒介接觸習慣、信息接受興趣等,《公共關系學》課程教學案例的篩選應著重從以下四個角度予以考量。
1.時新性
移動智能傳播時代,各種自媒體平臺、新聞類APP的信息推送會把即時發生的新聞主動伺服給受眾,快時效的傳播把“新聞”變“舊聞”的效率提高了。同時,受出版周期的影響,教材中使用案例的更新較慢,多年前的案例或學生不熟悉的案例很難幫助學生理解相關知識點。因此,課堂案例的篩選要重視其時新性,以新鮮的信息刺激學生的信息接收興趣。比如2014年10月,總理訪問德國期間在當地逛超市、送象征中德合作的“魯班鎖”給默克爾等親民舉動受到中外媒體的關注和報道。筆者在講解“政府常規公關”這一理論點時應用了該案例。因為事件發生不久,所以學生的新鮮感和求知欲仍在,學習興趣由此而來。
2.接近性
接近性指的是案例相關信息在地理、心理、情感、利益、年齡等方面的相近或相似,從而引發學生對案例內容的熟悉感和學習興趣。比如2015年“五四”青年節前夕,西南科技大學校組織了一場名為“青春的律動”的快閃活動。相關視頻在網絡上的廣泛傳播令西南科大名聲大噪,“五四快閃”隊伍更受邀赴湖南衛視錄制節目。媒體傳播幫助西南科大在公眾中樹立起了積極、創新、包容等外部形象,是組織機構利用策劃活動和媒體傳播進行公共關系維護的典型案例。課堂上結合該案例的視頻、圖文材料,對公共關系學的具體概念進行講解,加深了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
3.啟發性
啟發性指的是該案例能夠引發學生舉一反三,通過對比觀察近似的案例或公關事件,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并創造性地提出該公關實踐的優點和不足。比如“危機公關管理”一節的講解中,筆者在課堂上引入某地一起發生后的公關處理進行分析,并安排學生在課下搜集近10年來影響較大的,對其進行危機公關案例分析。結果發現,學生不僅能夠通過案例分析,掌握有關危機公關的理論重點要點,而且能夠梳理出10年來政府(組織機構)危機公關跟隨媒介環境的改變而發生的變化和進步,能夠具體指出哪些公關措施仍有不足,并提出改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