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水產立體養殖技術范文

        水產立體養殖技術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水產立體養殖技術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水產立體養殖技術

        第1篇:水產立體養殖技術范文

        [關鍵詞] 循環水養殖 生物過濾器 溫室養殖技術

        [中圖分類號] S96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4)07-0159-01

        近年來,水產養殖技術日益發展成熟,伴隨著水產野生資源的萎縮,工廠化養殖正得到迅速發展。但隨之發生水資源短缺、環境污染、養殖成本上升、水產品抗生素殘留嚴重超標等問題,嚴重制約了水產養殖業的發展。部分地區由于對地下水資源的無節制開發導致水資源枯竭,進而導致整個養殖產業面臨無法可持續發展的困難局面。

        目前,水產養殖業內提出了封閉式循環水工廠化養殖,其是環境生態學、微生物學、養殖水化學、物理學、現代電子信息技術等多學科的綜合運用,通過過濾、殺菌、活性炭吸附、生物降解、提高溶氧等方法來調控水質,從而提高水產品產量和經濟效益。

        在國外如歐美等發達國家,循環水養殖系統(RAS)相關研究已較為成熟,并已經形成與之相關的設計、建設、操作等的一整套技術理論體系,其主要原理是水體循環利用,要求日均水利用率不低于95%。工廠化循環水養殖與傳統養殖方式相比,具有節水、節地、集約化和排放可控的特點,符合水產養殖可持續發展要求,是現代養殖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一、以下介紹幾項實用技術

        1.固體懸浮顆粒物的去除

        固體懸浮顆粒物的去除對于減少污染物質、降低生物過濾器等水處理單位的進水污染負荷非常重要。研究表明:日常生產中需要在投餌后一小時水產動物達到排便高峰期時對魚池內懸浮顆粒物進行集污排放。固液分離器是去除顆粒物的主要設備,懸浮顆粒物去除率達到60%以上。

        2.生物過濾器技術

        水中氨氮由魚體排泄、食物殘餌等原因產生,漁業水質標準要求水中氨氮不高于1ppm。用生物過濾器來去除氨氮,其主要原理是通過硝化細菌、亞硝化細菌,將氨氮轉化為無毒的硝態氮,同時起到分解有機物的作用。

        近年來,歐美等地先進國家做了很多關于生物過濾器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初步定量技術指標和經驗設計參數。根據以上了解,生物過濾器的主要影響因素有幾下幾個方面:

        2.1氨氮濃度。生物過濾器一般適宜在低濃度氨氮條件下運行,并有試驗中總結出的氨氮去除率公式為R=0.27C-0.08g/(m2*d)

        C=氨氮濃度。

        2.2溶氧濃度。要求溶解氧濃度較高,一般在氨氮濃度的3倍以上。

        2.3有機物含量。養殖水體中有機物含量較高,過多的有機物會引發有機物消化菌的繁殖,并與硝化細菌、亞硝化細菌生長爭奪生長空間、溶解氧及營養物質。有研究表明,當生化需氧量(COD)與氨氮之比超過2.7時,氨氮去除率將下降70%左右。

        2.4 pH與堿度

        pH最優范圍在7-9間,堿度一般維持在200g/m3,若pH過低,生物過濾器工作效率會大大降低,過高會導致非離子氨的比例加大,養殖動物受到中毒危害的可能性也越大。

        2.5水溫試驗表明,水溫在20-27度時,生物過濾器的氨氮去除率較為平穩。

        2.6 水體的對流混合作用

        有試驗表明,適當增大水體的對流混合將有效地提高氨氮去除效率。

        3.溫室養殖技術

        水產養殖中利用溫室恒溫養殖能夠顯著縮短飼養周期,溫室分為室內溫室養殖與室外溫室養殖兩種模式。

        室內溫室面積小,一般多用于育苗與暫養。室外溫室面積較大,以成品養殖為主,加溫原理是利用太陽能與加溫相結合。

        室內溫室選用保溫性能好的簡易房,砌空心墻,內填保溫材料,頂以雙層農膜覆蓋,正面開門。門內心填充泡沫板,門上開一個15cm2孔,嵌雙層玻璃,以便于觀察。門頂上安裝換氣扇,在一邊墻角處安裝水管,用于排放廢水。

        室外溫室應選址在避風向陽、空氣流動、水源清潔方便的地方,建東西走向的雙坡式日光溫室。北面應建厚60cm、高2m的空心墻,內填保溫物,兩頭山墻也建成空心墻,填滿保溫物,東山墻開門,并安裝換氣扇。用木料、竹竿做成支架,上扣雙層農膜,用鐵絲固定,晴天時上午9點到下午5點掀開,以保證空氣新鮮及充分利用太陽能加熱消毒。建造水池前,用薄膜鋪在地上,以水泥石子做底,可在溫室兩邊安放養殖架進行多層立體養殖,中間留作走道,溫室內備有蓄水池以調節水溫。

        溫室建好后應進行消毒與脫堿處理,可在溫室內安放自動恒溫蜂窩煤爐,并將煤氣通過煙囪排出溫室,煙囪高于溫室頂部。

        第2篇:水產立體養殖技術范文

        關鍵詞 水產養殖業;現狀;對策;重慶;豐都

        中圖分類號 F326.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1)13-0377-01

        豐都縣位于重慶市東南部,三峽庫區腹心,長江橫貫縣境47 km。豐都縣屬丘陵地,呈“四山”夾“三槽”地形,海撥118.5~2 000.0 m,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平均氣溫18.3 ℃,年降水1 091 mm。境內水資源較豐富,長江、龍河、渠溪河、碧溪河等河流流經豐都,旅游資源獨具特色。近年來,豐都縣立足區位優勢、資源優勢、市場優勢、政策優勢,堅持實施以開放促旅游、以開放促移民、以開放促改革、以開放促發展的戰略,促進了全縣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但是該縣的水產養殖業發展狀況不良,尚未形成規模化、產業化。

        1 豐都縣水產養殖業的現狀

        1.1 規模化程度較低,還沒有形成專業化、產業化

        據調查,豐都縣還沒有大規模的水產養殖場,只是在各鄉鎮存在小型的水產養殖,而且現代水產養殖業投入嚴重不足。水產養殖業基礎較薄弱,鄉鎮技術推廣及動物防疫站等辦公條件極差,產業投入的各種資金缺乏,產業化程度低,財政缺乏投入保障機制,與現代養殖業發展不適應。

        1.2 水產養殖業的品種單一

        縱觀全市水產養殖結構狀況,仍以傳統的養殖品種占主導地位。全縣水產品的養殖以魚類為主,產品結構單一,而且魚類又以草魚、鯉魚、白鰱為主,不適應市場的需求,導致全縣成魚價格高。

        1.3 未充分利用該縣水資源

        通過調查了解,豐都縣廣大水產品養殖戶主要以堰塘、池塘養殖為主,在長江上養魚的專業戶較少。在該縣的幾條大河形成規模化養殖的更少,在該縣的主要河流龍河的石板水電站的龍河大壩里有少量的河網魚,其他幾條大河則很少有較大規模的養殖,水資源的養殖利用率較低。

        1.4 漁業病害制約漁業經濟的發展

        每年該縣漁業養殖戶有近1/3,在生產過程中受到不同程度的漁業病害侵襲,經濟損失不容樂觀。

        1.5 養殖專業戶的短視效應嚴重

        受利益驅使和不當的宣傳導向,有些養殖戶為了追逐短期利益將大量的農家肥料倒入魚塘,進行水產養殖,造成養殖環境急劇惡化,魚類受污染嚴重。投放到市場,將嚴重影響消費者身體健康[1]。

        2 發展對策

        2.1 形成規模化、專業化、產業化養殖

        全縣水產養殖業要在縣農業局的統一領導下,合理規劃,統一部署,規模化養殖,形成產業鏈。同時還要開發水產品養殖的生加工。充分利用旅游大縣的優勢,特別是利用名山風景區、豐都雪玉洞等資源優勢,向中外游客進行深入的推廣,形成產銷一條龍。全縣要在政府的統一規劃下,充分利用豐都縣的水資源,發展特色養殖業,形成規模化、產業化。

        2.2 多渠道籌資資源,增加漁業投入

        現代漁業的建設,需要資金投入作為保障。因為基礎設施的建設如新建精養魚池、對老魚池改造、新建排渠道、新建公路都需要資金的支持,所以目前需要積極探索和建立政府主導、漁民主體、社會參與的多元化的投入機制[2]。可以從以下3個方面著手:一是爭取國家和重慶市投資。二是通過村級集資,通過農民的參與來提高農民建設新農村的積極性。三是招商引資。如2010年4月初,豐都縣農委與北京漢業科技有公司簽訂了暨龍冷水魚養殖開發協議書,該公司將在暨龍投資2 500萬元打造重慶最具規模的冷水魚養殖基地。豐都暨龍有較豐富的冷水資源,對開發養殖冷水性魚類提供了先決條件。為了做大、做強暨龍冷水魚產業,2008年以來農委領導從多渠道開展了招商引資工作,于2010年3月與北京漢業科技有限公司簽署了《豐都縣暨龍冷水魚流水養殖開發協議書》。在暨龍鎮九龍泉村上壩開發建設5.33 hm2冷水魚養殖基地,主養品種為鱘魚、虹鱒、裂腹魚,采取無公害的養殖方式,確保冷水魚年產量達到1 000 t,年產值實現4 000萬元。該基地建成后將成為全市最大的冷水魚養殖示范基地,將大大推進全市冷水魚產業的發展和進步。

        2.3 加大技術培訓,改變水產品養殖結構

        豐都縣農民科技培訓中心要加大對廣大養殖戶進行水產養殖技術的培訓力度,邀請水產專家現場進行指導,推廣水產養殖新技術,使水產養殖單產大幅度提高[3]。還要推行岸邊養豬、水面養鴨、水中養魚立體綜合開發模式,促進村民增收。增加水產品的養殖種類,改變單一的結構,除了養魚,還可以養殖養蝦、蟹、牛蛙等品種,發展特種養殖。2008年縣農業局水產科技推廣站全面貫徹落實重慶市漁業工作會議精神,明確了豐都縣推行池塘“一改五化”成套技術、大水面生態養殖技術、名優魚養殖技術、無公害水產養殖技術、稻田養殖泥鰍的試驗示范技術等重點任務,決定當前重點抓好4項工作,力保豐都縣漁業健康發展:一是結合縣農業局農民科技培訓中心的新型漁民培訓活動深入社壇鎮

        永興村重點開展漁業科技培訓;二是做好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查;三是抓好暨龍河冷水魚項目的開發工作;四是進一步搞好豐都縣漁業病害監測和防治工作,切實做到漁業防災減災。

        2.4 發展生態水產養殖業

        隨著整個社會的不斷發展,城市居民喜歡在假期或星期日到鄉村休閑娛樂,由此,豐都縣也應該大力發展關聯產業、精深加工產業,將家庭式的農家樂培育成企業進行運作,形成以水產養殖帶動休閑服務,實現產業衍生,如在養殖環節可以培育市場需求較大供給缺乏的魚類,多余的魚可以加工成魚類休閑食品、擴大現有的休閑垂釣項目至餐飲、娛樂、休閑(垂釣、燒烤)、交通服務一條龍的農家樂服務體系[4]。

        3 參考文獻

        [1] 黃杰,鮑輝.生態漁業發展的實踐與思考[J].科技資訊,2008(30):234.

        [2] 孫怡倪,李嬌.水產養殖富一方百姓[N].鄂爾多斯日報,2008-08-18(2).

        第3篇:水產立體養殖技術范文

        關鍵詞 三疣梭子蟹;單個體筐養殖;立體養殖;效益

        中圖分類號 S986.25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06-0264-01

        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是我國重要的水產經濟動物,在我國南北沿海皆有分布。三疣梭子蟹深受消費者喜愛,市場供不應求。三疣梭子蟹的人工養殖開始于20世紀90年代初,目前的養殖方式有混養[1-2]、圍網養殖[3]、圍塘養殖[4]等。這些養殖方式在促進我國三疣梭子蟹養殖產業發展的同時也存在如水質調控困難、個體之間殘殺嚴重[5]、養殖成活率低、養殖產量較低、效益較低等問題,不能滿足未來梭子蟹養殖產業發展需要。針對傳統養殖中存在的問題,筆者研究在小型化池塘中進行三疣梭子蟹單個體立體養殖技術,對三疣梭子蟹的設施化高效養殖進行探索。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設施

        1.1.1 小型化土池。試驗在浙江省象山縣東盛水產養殖有限公司小型化土池進行。養殖池四周為磚砌而成,規格為30 m×20 m×1.2 m,池底鋪砂20 cm,并設底充氧裝置,底充氧裝置的設置參照施祥元等[6]的方法進行。

        1.1.2 養殖筐設置。養殖筐為32 cm×32 cm×28 cm的塑料筐,筐底部放置25 cm×15 cm×10 cm砂盒1個,放養梭子蟹1只。

        1.2 試驗方法

        1.2.1 梭子蟹大規格苗種培育。2011年5月10日購買抱卵種蟹放于小型化土池中進行苗種繁育和大規格苗種培育,每池放養種蟹20只,5月17日晚放散。為防止相互殘殺,投放防殘網(1.2 m×2.0 m)若干片,大部分梭子蟹附于防殘網。開始階段每天投喂豐年蟲幼體3~5次及豆漿、橈足類等;中后期投喂魚糜、豐年蟲成體、切碎的野雜魚等。仔蟹Ⅱ期以后開始換水,2天1次,每次換水1/3左右。水溫為22~24 ℃,鹽度24左右[1-2]。

        1.2.2 梭子蟹筐養放養規格及養成。三疣梭子蟹大規格苗種培育至6齡(4 g以上)后,從原塘中采用鉤釣方法,將大規格蟹轉入養殖筐進行單個體養殖,池塘底部散養苗種為原塘自繁苗種。每池設置1 000個筐,共放養2 000只梭子蟹,放養梭子蟹規格為6.25 g/只。

        1.2.3 日常投喂及管理。餌料為新鮮的野雜魚,每日17:00—18:00投喂,投喂量一般為體重的5%~10%,視攝食情況增減投餌量。次日6:00—8:00清除殘餌以保證水質清新;筐內水位30~35 cm,每日用砂濾水進行換水,換水量為20%~50%。養殖水溫為(22.9±5.8) ℃,鹽度為25.2±1.8。

        2 結果與分析

        2.1 養殖試驗結果

        三疣梭子蟹大規格苗種培育至2011年7月12日結束,大小較均勻,集中在6~7齡。養殖試驗到2011年12月29日結束,共測定單體筐蟹1 439只,平均體重277.3 g/只,成活率71.95%,產量3 325.2 kg/hm2;池塘底部散養平均產量為1 177.5 kg/hm2。單體筐立體養殖總產量4 502.7 kg/hm2。

        2.2 三疣梭子蟹活動規律

        三疣梭子蟹個體較小時活動比較頻繁,隨著個體生長,白天在砂子表面活動的時間逐漸減少,6:00—7:00開始外出活動,主要是攝食,2~3 h后潛入砂中。

        2.3 三疣梭子蟹蛻殼規律

        蛻殼間隔時間隨著生長發育逐漸增加,第1~6期間隔時間為8~10 d,第7~9期為15 d左右;第10~13期為20~40 d,第14期以上為41~60 d。雌蟹最后一次蛻殼為生殖蛻殼,此時軟殼雌蟹和硬殼雄蟹進行。梭子蟹蛻殼前基本處于安靜狀態,藏匿于沙中,不攝食不活動,蛻殼后1~2 d由于處于軟殼狀態而不攝食。蛻殼期間要求安靜的水環境和較高的溶氧,其蛻殼過程大部分集中于夜間。梭子蟹經過階段性的生長,每次蛻殼后,其殼長、殼寬、殼高及體重發生不同程度的變化,其中殼長、殼寬會增加1/4~1/3,殼高增加1/5左右,而體重增加1/2~1。

        3 結論與討論

        目前三疣梭子蟹的人工養殖主要以土池養殖為主,其中養殖產量較高的圍網養殖產量僅為1 125 kg/hm2[3]。該研究采用單個體筐立體養殖技術進行三疣梭子蟹設施化養殖,大幅度提高了養殖成活率和單位面積養殖產量,單體筐養成活率達到71.95%,單體筐養殖產量和立體養殖產量分別達到3 325.2、4 502.7 kg/hm2,成活率和產量都明顯高于傳統的土塘養殖和混合養殖。

        養殖用水經過砂濾池處理,保證了水質清新,有利于三疣梭子蟹的生長,便于觀察梭子蟹的活動。采用定時投喂,定期清除殘餌,定期換水的管理措施,水體中微生物數量少,減少了病害的發生。采用底充氧進行增氧,整個養殖過程溶氧維持在5 mg/L以上,使水體成富氧狀態,能迅速有效地分解水中的有害物;同時底充氧促使池塘水體上下翻騰避免了鹽躍層和氧躍層,維持良好的水環境,促進梭子蟹的生長和發育[6]。采用單個體筐養,個體之間不接觸,避免了個(下轉第267頁)

        (上接第264頁)

        體間互相殘殺,使成活率大幅提高;在養殖筐中放置干凈砂盒,利于三疣梭子蟹隱蔽。采用梭子蟹單體筐立體養殖方式,是一種生態高效養殖模式,該模式不需要搭建大棚,投資低,產量高,可以進行多品種養殖,推廣前景較好[3-6]。

        4 參考文獻

        [1] 王永東.三疣梭子蟹秋季乳化病防治措施[J].科學養魚,2012(1):60.

        [2] 陳金山.海水混養技術之一——三疣梭子蟹、日本對蝦、花蛤混養技術[J].中國水產,2008(12):52-53.

        [3] 周錫瑞.低潮位圍網養殖梭子蟹技術[J].科學養魚,2010(5):23-24.

        [4] 徐君卓,許文軍,孫忠,等.梭子蟹圍塘養殖新模式[J].現代漁業信息,2010,25(3):22-24.

        第4篇:水產立體養殖技術范文

        關鍵詞 池塘養殖;底排污技術;特點;四川安岳

        中圖分類號 S96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20-0246-02

        隨著人們經濟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態、綠色、環保食品逐步成為人們重要的市場需求。而漁業的快速發展,導致養殖水體水質惡化、魚病頻發、飼料轉化率低、產量下降、質量降低、養殖成本增加,乃至喪失養殖功能、影響水產質量安全等一系列的嚴重問題。因此,建立環保、高效健康的養殖模式是現代漁業的發展趨勢。池塘養殖底排污關鍵技術的應用在治理水產養殖污染和修復環境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

        為全面提升安岳縣現代漁業養殖技術水平,重點打造一批典型示范戶,帶動全縣水產養殖業發展,安岳縣水產漁政局多次與通威技術中心設施漁業研究所、重慶通威飼料有限公司有關專家、技術人員就池塘養殖底排污技術示范進行了溝通交流,開展技術合作,通過實地篩選,確定了22個示范點,確立了以安岳縣華林、柜之堰、昌舉3個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為重點打造樣板,取得了顯著成效。

        1 主要技術內容

        1.1 池塘平移法底排污水自溢系統

        平移法底排污水自溢系統,是指在養殖池底安裝排污設施,其排污設施包括在養殖池底具0.7%~2.0%的坡度,然后在塘底的最低處設置2~5個排污口,在排污口設置攔魚網,池塘主體通過池底的排污口與排污管道系統連通,然后在養殖池內、外設置固液分離池,排污管的出水口端與固液分離池底部連通,固液分離池底部設置有“碗口型”的移污插管口,固液分離池上部設置有污水上清液排水管,污水上清液排水管通過管道與人工濕地連通[1-2]。池塘排污系統可以留住上層溶氧高的水體,排出底層養殖沉積物和污水,達到自動清淤效果,為魚類創造良好生長環境,為農戶實現持續健康養殖,確保水產品質量安全打下基礎。

        1.2 養殖沉積物綜合利用

        固液分離池收集的養殖沉積有機物用來種植瓜果蔬菜,上清液滴灌濕地種植的水生經濟植物,多余的水排入人工濕地,養殖濾食性魚類和種植水生蔬菜、花卉等。

        1.3 生態養殖池塘配套人工濕地魚菜共生技術

        在底排污池塘配套人工濕地,濕地中魚菜共生。人工濕地面積為養殖池塘的5%~10%,種植水生蔬菜、花卉的浮床面積為人工濕地面積的10%~30%,吸收水體中營養鹽類和二氧化碳,防止水體富營養化,起到生物碳匯的作用。浮床內養殖泥鰍、黃鱔等進行魚菜共生立體種養模式,結合無土栽培蔬菜技術,選擇適宜水生蔬菜(空心菜)、花卉(睡蓮)品種,并在養殖過程中對水體進行理化指標檢測以及浮游生物動態變化監測。

        2 技術特點

        2.1 技術水平位居國內前列

        在底排污池塘不僅建立了生態、高效、持續的現代水產養殖體系,還為該技術配套研制先進的環保技術與裝備,顛覆常規養殖方式,達到池塘水域利用的最大化。

        2.2 環保設施工程化

        創新設計池塘養魚集中式底排污工程施工圖,實現環保漁業設施建設的規范化、標準化、工程化。

        2.3 科學的運行模式

        配套組裝池塘底排污等環保工程自溢系統,定期排出底層50%以上污染物,通過自然固液分離,達到池塘自動清淤,沉淀物作為農作物有機肥,上清液通過魚菜共生、濕地生物凈化,達到漁業水質標準,100%循環利用,養殖廢水零排放,有效防治面源污染。

        2.4 創立池塘“八字”生態環保養殖新模式

        修改傳統養殖中的條件限制,加入新的科學理念,創立“水、種、料、防、分、管、機、質”的池塘新“八字”生態環保養殖模式。“水”,即符合國家漁業水質標準;“種”,即當年繁殖的優質黃顙魚苗種;“料”,即正確使用飼料及投喂;“防”,即以防為主,防治結合;“分”,即防止大魚吃小魚,使魚苗苗種規格整齊;“管”,即實施養殖過程的科學管理、智能化管理;“機”,即配套安裝增氧機、投餌機、魚糞回收機、充氣抬網捕魚機以及建平移法自溢底排污水系統等;“質”,即建立質量可追溯系統,從而保障水產養殖生態良性發展[3-4]。

        3 示范效果

        安岳縣所建成的22個示范點,池塘通過底排污技術改造后,一是病害明顯減少,二是平均單產提高5 250 kg/hm2以上,三是利潤顯著提高。安岳縣華林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示范面積5.33 hm2,2014年實現平均利潤7.35萬元/hm2(有流水),2015年實現平均利潤7.65萬元/hm2,分別比原來提高96%、104%。安岳縣柜子堰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示范面積10 hm2,2014年實現平均利潤5.4萬元/hm2(有流水),2015年實現平均利潤5.85萬元/hm2,分別比原來提高 80%、95%。安岳縣昌舉水產品養殖專業合作社示范面積8.00 hm2,2014年實現平均利潤3.9萬元/hm2(有流水),2015年實現平均利潤4.65萬元/hm2,分別比原來提高73%、106.7%。

        4 結語

        池塘養殖污染防治集成技術,突破水產養殖污染防治的技術難題,將池塘養殖底部沉積物和污水經固液分離、人工濕地、魚菜共生等物理、生物技術處理后達到國家規定的漁業水質標準,實現養殖水體持續良性生態循環。提出了生態、環保效益經濟的全新科學養殖模式,為控制水產養殖污染提供了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撐。提高了水域的生物生產力和安全性,實現再生水資源的循環利用,提高了水產養殖的污染治理和生態環境治理,促進養殖水體生態系統良性循環,確保持續產出質量安全的綠色水產品。

        5 參考文獻

        [1] 孫棟,陳有光,段登選,等.工廠化循環水養魚池曝氣釋放器養殖效果的研究[J].長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2):36-41.

        [2] 程果鋒,吳宗凡,顧兆俊,等.組合跑道式養殖池系統設計及水力學特征[J].漁業現代化,2015(1):6-10.

        第5篇:水產立體養殖技術范文

        摘要采取丁[魚歲]池塘健康、生態立體養殖法,通過精心飼養,投放主養品種30~60g/尾丁魚種1.875萬尾/hm2,出池平均412.3g/尾,平均產量7 119.3kg/hm2,凈增8倍,成活率92.1%;實現總產成魚13 381.8kg/hm2,投入產出比1.00∶2.93。表明該養殖技術效益高,可以進行推廣應用。

        關鍵詞丁[魚歲];池塘;健康養殖技術;效益

        中圖分類號s965.19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7-5739(2010)03-0329-01

        丁隸屬于鯉科、雅羅魚亞科,屬,是我國從歐洲捷克引進來的名貴新品種,無肌間刺,含肉率及蛋白高、脂肪低,營養豐富,味道鮮美[1,2]。經飼養實踐證明,丁[魚歲]這一品種在存活、生長、飼料轉化、抗病、抗寒、起捕、市場需求、經濟價值等諸多方面都具有良好的養殖優勢[3]。筆者開展了丁[魚歲]池塘健康養殖技術試驗,現將試驗情況報告如下,以供養殖戶參考。

        1材料與方法

        1.1池塘條件

        試驗池地點在川中遂寧,位于明星發電引水渠南北堰閘門前池左岸邊。面積6 133.33m2,池水深1.9~2.2m,池底平坦,淤泥少。年平均水溫17.3℃,最佳生長水溫22~28℃有150d左右。ph值7.3~7.6,溶氧5~7mg/l,氨氮、亞硝酸鹽和cod含量均在漁業用水標準之內。池水透明度在30~35cm,引用水清、新,無污染。

        1.2試驗魚種

        要求放養魚種規格均勻,體表光滑,體壯活潑,鱗鰭完整,無傷、無病[4]。主養魚種丁[魚歲]放養規格在30~60g/尾,鰱、鳙魚種等混養魚種規格在110~180g/尾,于2月25日投放,共放魚種14 260尾,其中,放丁[魚歲]魚種1.875萬尾/hm2,放混養鰱鳙魚種4 500尾/hm2。

        1.3試驗實施

        1.3.1放養前準備。采用干塘清塘法,進行池塘消毒。在魚種下池前7d,用生石灰2 250kg/hm2對漿全池潑灑;在消毒3d后,施畜糞水4 500kg/hm2;魚種下塘前4~5d,把池塘水位關到1.3~1.5m。在魚種下池時,用3%~5%的食鹽浸泡5~10min。浸泡濃度視魚種健康與水溫狀況而靈活掌握。漁用工具也要進行嚴格消毒。

        1.3.2投餌。根據丁[魚歲]食性,確定飼料投喂品種,以保證育成生長的需求。按照定質、定量、定位、定時的“四定”原則進行投喂。丁[魚歲]采用粗蛋白32%~35%的硬顆粒配合飼料,每天投喂2次,即上午9~10時、下午4~5時在固定位置各投喂1次,采取“少-多-少、慢-快-慢”的投餌方法,以在1h之內80%的幼魚吃好、吃飽為度。鰱鳙魚采取常規養殖的方法。

        1.3.3水質調控。在育成過程中,隨著幼魚不斷長大,且水體負載量逐漸增加。因此,池塘水位相應增加,每10d增加水位10~15cm,當水位線達到1.8m后,采取15d左右換新水15cm左右。并保證池水有一定肥度,每月施2~3次的糞水,使池水透明度在30~35cm。在5~9月每15d用em菌15 kg/hm2來調控水質,使池水水質肥、活、嫩、爽。早晚巡塘,搞好池塘清潔衛生,做好日常工作日記。

        1.3.4病害防治。魚病防治是丁[魚歲]與鰱魚種套養成敗的關鍵環節之一。因此,在養殖過程中,采取“以防為主,防治結合,對癥下藥”的魚病防治原則,堅持每月用二氧化氯或溴氯海因殺菌滅毒1次;每2個月用靜蟲清殺蟲1次;在魚病流行季節,每15d用魚蝦康、腸炎爛鰓寧等內服魚藥做成藥餌投喂1~2次。在養殖過程中未發生疾病。

        2結果與分析

        于11月12日出池,丁[魚歲]出池產量4 366.5kg,平均產量7 119.3kg/hm2,尾均重412.3g;混養鰱鳙魚出池產量3 841 kg,平均產量6 262.5kg/hm2;實現魚平均產量13 381.8kg/hm2;平均產值373 934元/hm2,平均成本127 744元/hm2,平均利潤246 190元/hm2,投入產出比為1.00∶2.93(見表1、表2)。

        3結論與討論

        由于采取池塘丁[魚歲]健康、生態立體養殖法,且丁[魚歲]與鰱、鳙魚之間不產生爭食和殘殺,形成池塘中相互促進共存的良好生態環境[4]。在飼養中進行科學施肥、合理投喂配合飼料,保證了魚種生長所必需的營養要求,因此取得了池塘丁[魚歲]出池成活率92.1%、平均產量7 119.3kg/hm2、混養魚平均產量6 262.5kg/hm2、實現平均總產量13 381.8kg/hm2的顯著成績。

        5~9月每月定期潑灑生石灰,用量控制在225~270kg/hm2;定期加注新水和更換新水,保證池塘水位;同時靈活掌握施肥量和每15d用em菌15kg/hm2來調節水質肥度,使池水透明度保持在35cm左右,池水始終處于肥、活、嫩、爽的狀態中,并且池水溶氧保持在5mg/l以上,為魚類生長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5]。

        苗種下塘必須嚴格消毒,防止病菌入池;定期對水體消毒殺菌、滅蟲;魚病流行季節定期投喂藥餌,發生魚病時準確診斷,對癥下藥,才能有效地控制魚病和達到“三高”效益的目的[6]。試驗實現平均產值373 934元/hm2,投入產出比1.00∶2.93的經濟效益,就充分顯示了這一點。

        試驗由于放養的丁[魚歲]規格不一致和偏小,出池規格在200~750g/尾,個體相差較大,300g以下丁[魚歲]占出池產量的45%。故而在選擇魚種投放時一定要整齊,尾重50g以上的魚種為佳,才能獲得最佳效益。

        4參考文獻

        [1] 韓育章.丁[魚歲]的生物學及養殖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漁業致富指南,2004(11):38-39.

        [2] 王佳喜.丁桂魚(丁[魚歲])的生物學與繁養技術講座第十六講丁桂魚魚種培育的日常管理和運輸[j].漁業致富指南,2007(8):52-54.

        [3] 喬桂芹.丁[魚歲]靜水主養技術[j].河北漁業,2006(11):22,29.

        [4] 袁泉.鄧永生.鰱魚種池塘套養丁[魚歲] 技術試驗[j].科學養魚,2009(4):31.

        第6篇:水產立體養殖技術范文

        [論文摘要]近年來,鹿寨縣漁業生產發展較快。但是針對這幾年水產養殖業的基礎設施比較薄弱養,集約化、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程度低資金投入不足,制約了水產養殖業的發展漁業水域環境污染和水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等存在制約問題。通過加強水產養殖管理制度建設,規范養殖生產管理,加大科技投入,抓好試點示范和技術培訓,增加科技含量,推廣新技術、新成果取得明顯成效。以市場為導向,調整養殖品種結構等措施。使得水產業發展走上穩定、走向規模、走出效益。

        近年來,鹿寨縣漁業生產發展較快,據2008年統計,全縣養殖水面達24400畝,其中山塘水庫養殖面積12330畝,池塘養殖面積12168畝,網箱養魚面積1500平方米,淡水水產品總產量達6717噸,比2007年增加571噸,增長8.5%,實現產值4338萬元,占農業產值的1.58%。水產品產量每年以8%左右的速度遞增,己逐步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新興產業。

        一、自然條件和生物資源

        鹿寨縣交通便利、通訊發達,地處桂中稍偏北,屬亞熱帶向中熱帶過渡地帶。氣候溫和,熱量豐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太陽輻射多,光熱、水量基本同步,年均降雨量為1672毫米。全縣有集雨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22條,全長1100公里。面積7萬多畝,山塘水庫1812處,面積2萬多畝,池塘面積1.3萬多畝。現有河流魚類資源豐富,共有魚類110多種,主要經濟魚類近40個品種。貝類、甲殼類、兩棲爬行類、浮游植物、浮游動物、底棲動物、水生植物、陸生植物資源十分豐富,發展漁業生產有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區位優勢。

        二、漁業生產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一)漁業生產發展現狀

        “十五”期間以來,鹿寨縣漁業生產在縣委、縣政府的重視和支持下,在上級業務部門的指導下取得了較快的發展,全縣養殖水面由2000年的2.2萬畝增加到2007年的2.75萬畝,增加了0.55萬畝,增長25%;養殖產量由2000年的4776噸增加到2008年的7617噸,增加了2841噸,增長59.48%;單位面積產量由2000年的217公斤增加到2008年的275公斤,增加58公斤,增長26.73%;水產養殖勞力由2000年的0.65萬人增加到2008年的0.76萬人,增加0.11萬人,養殖漁民人均收入由2000年的4408元增加到2008年的5710元,增加1302元,增長29.54%;全縣人均占有魚量由2000年的12.56公斤增加到2008年的19.3公斤;2000年全縣水產品總產值2865萬元,2008年全縣水產品總產值4338萬元,增加1473萬元,增長51.41%,占農業產值的1.58%。

        “十五”期末以來,我縣水產養殖業發展變化很大,在養殖方法和措施上不斷更新。由科學養殖取代了天然養殖,提高了養殖產量;由投放大規格魚種取代小規格魚種放養,提早起捕商品魚;由多層次、多品種的立體養殖取代了單一品種養殖,提高了水體中餌料利用率;由養殖名貴魚逐步取代部分常規品種魚,提高了漁業經濟效益;由單一追求養殖數量逐步向數量和質量轉變,增強產品市場競爭力。逐步建立了一批技術密集型、資金密集型的規模養殖基地,規模化、標準化、專業化、產業化程度進一步提高。

        (二)主要經驗及存在問題

        1、主要經驗

        (1)政府重視,加強領導。水產養殖業作為大農業的一個組成部分,近年來,已經越來越顯示出它的優勢,各級政府十分重視,把它作為我縣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一項具體工作來抓,并提出了適合我縣水產養殖業發展的配套政策和鼓勵政策,鼓勵農民利用非基本農田保護外的低洼低產田和荒地進行魚塘改造,充分利用原丟荒的山塘水庫進行科學養殖,積極調整水產業內部結構、品種結構和區域結構,綜合開發大水面養殖,全縣水產養殖面積和產量逐年增加。

        (2)加大科技投入,增加科技含量,推廣新技術、新成果取得明顯成效。多年來,我縣不斷加大漁業新技術、新成果的推廣和應用。2003年參與了“柳州市池塘萬元水面養殖項目”實施,2005年我縣實施了“羅非魚標準化養殖”等項目,以科技項目為依托,不斷推廣各種新技術、新成果取得了顯著成效。近年來,又推廣了大水面積綜合利用化肥養魚技術;80:20養魚技術及配合全價顆粒飼料養魚技術等。由于各種新技術的應用和推廣,全縣漁業總產量穩步增長。

        (3)以市場為導向,調整養殖品種結構,推廣優良、優質新品種。近年來,我縣在品種結構調整上下功夫。堅持保大宗推優良的原則。在保留大宗品種草、鯉、鰱、鳙魚養殖的基礎上,加大優良、優質品種魚的引進和推廣,積極引導廣大漁農調整養殖品種結構,發展優良、優質品種魚類養殖,提高養殖經濟效益。培育引進優質品種近20種。其主要品種有黃沙鱉、黃桑魚、大口鯰、雜交鯰、本地鯰、本地塘虱、光倒刺鲃、倒刺鲃、銀鯽、東北鯽、湘云鯽等,逐步形成了以養殖黃沙鱉為主的養殖基地。

        (4)加強服務體系建設,建立產前、產中、產后服務體系。漁業主管部門及水產技術推廣機構加強對養殖戶的培訓及技術指導,提高整體養殖技術水平,并實行技物結合,推廣各種新技術、新品種,引進或調運各種漁用物資。加強向漁農提供漁業政策、生產信息、流通信息、魚病防治、安全生產等有關方面技術和信息,推動了我縣漁業生產的發展。

        2、存在問題

        (1)水產養殖業的基礎設施比較薄弱:基礎設施仍十分薄弱,池塘老化嚴重,基本上屬于泥基塘,池塘淤泥過深;未有良種繁育基地,示范工作難度較大;很大部分池塘山塘水源來源于天然降水或自然溝水,縮短了養殖周期,降低了產量。

        (2)集約化、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程度低。我縣水產養殖基本上是以個體小規模分散經營為主,養殖從業人員文化水平低,綜合素質不高,標準化養殖程度低,致使水產品食用安全未有保障。規模化、標準化養殖面積還不夠大,尚未形成,規模化、標準化養殖程度仍較低,所有這些都不能適應現代漁業生產發展的需要。

        (3)資金投入不足,制約了水產養殖業的發展:科技推廣經費幾乎為零,各種項目經費的投入較少,制約了漁業生產的進一步發展。

        (4)漁業水域環境污染和水產品質量安全問題仍然有待解決。近年來,由于一些企業超標排污造成漁業水域污染而發生魚塘和江河死魚的現象時有發生,給漁業生產帶來了較嚴重的負面影響。由于漁業水域環境污染,水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十分突出。

        三、漁業生產面臨的形勢和發展潛力

        (一)面臨的形勢

        近年來,水產品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日益突出。產業結構不合理、低質廉價水產品過多,優質產品比例不高,效益偏低,在一定程度上挫傷養殖生產者的積極性;區位優勢未能充分發揮,品牌產品未有創出,規模化、產業化生產沒有形成。標準化養殖程度低,水產品質量安全未能保障,漁業基礎設施、科技推廣手段落后;科技含量不高,產品流通不暢,發展后勁不足等問題都有待于解決。

        (二)發展潛力

        1、改造低產池塘,提高池塘產量,發展潛力較大:我縣淺水塘、漏水塘占的比例還較大,如能加以用科學的方法進行底質改造使其形成深水塘,保水塘則可大幅度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加快提高漁業科技水平,在養殖模式、餌料選擇、苗種培育和品種選擇上做好文章,提高產量及效益方面潛力還很大。

        2、江河網箱養魚、水庫養魚及水庫網箱養魚有較大的發展潛力:我縣有集雨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22條,全長1100公里,主要河流有洛江、洛清江、石榴河等,洛清江是縣境內的主要干流,縣境內己建成黃冕電站、江口電站、龍興電站,每個電站筑壩后上游水流平穩,庫容量增大,適宜于一定容量網箱養魚,同時全縣有蓄水工程883座,其中較大的水庫有18個,有可利用水面近10萬畝,綜合開發大水庫,發展網箱養殖潛力較大。目前,我縣水庫養魚產量相對較低,只要增加科技含量,加大投入仍還有較大的發展潛力。

        3、稻田養魚發展潛力較大:我縣稻田養魚有著憂悠的歷史,建國初還形成一定的規模,后由于大量使用農藥和化肥等原因,養殖面積和產量一度下降,到2008年養殖面積不到1000畝。目前,我縣有保水田15萬畝,只要采用科學的生態養殖技術、稻田養魚有相當大的發展潛力。

        4、開發地方優質種養殖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我縣水產品資源豐富,本地鱉、黃桑魚、鱔魚等優質水產品肉質品位好,價格高,市場供不應求,養殖前景好,只要開展深入研究,采取科學的仿生態健康養殖方法,保持肉質品位,保證產品質量,提高養殖產量,并上規模、上檔次,形成生產優勢突出,商品供給能力強的區域化生產格局,大力發展地方特色水產品養殖具有較強的潛力。四、發展的總體思路、基本原則和重點

        (一)總體思路

        以十七大精神為指導,用科學發展觀統領我縣漁業生產,認真貫徹執行相關法律法規。優化產業結構,鼓勵和發展優勢品種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生產,積極培育龍頭企業,推進水產養殖業產業化經營。依靠科技與體制的改革和創新,提升養殖水產品質量,增強水產品市場競爭力,促進水產養殖業持續健康發展。

        (二)基本原則

        1、穩定政策,強化管理,依靠科技,完善服務,增加投入。

        2、因地制宜,調整結構,在集約化、規模化上下工夫,大力發展大水面網箱養殖,提高名優水產品比例。

        3、以漁為主,多種經營,綜合利用,全面發展。搞活水產品加工和流通,走產供銷一體化,農工漁相結合的道路,促進傳統漁業向現代漁業邁進。

        (三)發展重點

        1、發揮區域資源優勢,調整優化品種結構,合理配置資源,加快不同特色區域養殖發展。不斷擴展區域特色產品養殖,建設優勢產品產業帶,打造區域特色產品。大力發展地方特色養殖,同時注重培育優勢品種,打造品牌走向市場。

        2、培育壯大龍頭企業,推進產業化經營。通過招商引資等途徑,以“公司+基地+農戶”等多種形式,進行產業化經營,推進水產養殖業向規模化、標準化、專業化、產業化發展。

        3、加強優良品種選育,提高良種覆蓋率。(1)加快水產良種場建設。爭取有關部門支持或引導群眾建立良種繁育示范基地,通過實驗基地的示范帶動作用,形成水產苗種繁育體系。(2)采取選育與引種并舉的措施,推進養殖苗種良種化。重點開展洛清江等河流名貴魚類如光倒刺鲃、黃顙魚、本地鱉、班魚等的繁殖馴養。同時有計劃地引進優良品種,不斷豐富和滿足養殖生產需要。通過引進繁養,實現苗種生產供應良種化。

        4、全面實施標準化生產,不斷提高產品質量。(1)推行無公害水產品養殖系列標準。嚴格按照水產養殖標準組織生產,嚴格水產品質量標準,確保產品質量安全;嚴格投入品使用和休藥期制度,確保無藥物殘留;嚴格執行無公害水產品國家標準,提高養殖業產品質量,增強產品市場競爭力。(2)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優勢,建立優勢養殖產品標準化無公害養殖示范基地,帶動水產養殖業向無公害化發展。

        5、加強和完善水產養殖基礎設施和保障體系建設。(1)進一步完善水產養殖水源、電力、交通、場地以及重點項目的設施建設。(2)建立和完善水產養殖保障體系。一是水產技術推廣體系建設;二是漁業環境監測體系建設;三是病害防治體系建設;四是水產品質量監測體系建設;。五是服務體系建設。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水產養殖管理制度建設,規范養殖生產管理。認真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及相關法律法規,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我縣水產養殖證制度建設,通過完善水域養殖證制度,切實維護養殖生產者的合法權益,保護漁業水域生態環境,保障水產品質量安全,促進水產養殖業持續健康發展。

        (二)加強水產養殖苗種生產和流通管理,把好苗種關。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及相關法律法規,切實加強水產養殖苗種管理,保護和合理利用種質資源,加強水產品苗種選育和苗種生產經營管理,提高水產苗種質量。一是搞好苗種生產基地建設和管理,確保苗種的規格和質量;二是加強苗種流通管理,做好苗種質量鑒定和檢疫,防止疾病蔓延。

        (三)抓好試點示范。按照各鄉鎮養殖特點和不同的養殖區域,扎實抓好試點示范工作。一是抓好池塘、山塘水庫“四大家魚”高產養殖試點示范工作;二是抓好坑塘流水養殖示范工作,培育農民增收新亮點;三是抓好優質水產品養殖試點示范工作;四是抓好大水面網箱養魚試點示范工作;五是抓好稻田養魚試點示范工作。通過不斷試驗示范,總結配套技術,擴大推廣面積,整體推進漁業生產發展。

        (四)加強水產養殖質量安全管理,把好產品質量關。鼓勵和倡導水產養殖單位和個人發展健康養殖,減少水產養殖病害發生,控制養殖用藥,保證養殖水產品質量安全,推廣標準化養殖,生態養殖,保護養殖水域環境。一是加強養殖用水管理,禁止將不符合水質標準的水源用于水產養殖;二是加強養殖生產管理,嚴格按健康養殖標準和規范組織生產;三是加強漁用飼料和水產養殖用藥管理,嚴禁使用違禁投入品,嚴格執行休藥期制度;四是加強養殖水產品藥物殘留的監控,做好藥物殘留抽樣檢測工作。

        第7篇:水產立體養殖技術范文

        關鍵詞葦田;河蟹;鱸魚;混養技術

        盤錦市有蘆葦濕地面積8萬hm2,年產蘆葦50萬t。蘆葦濕地是“天然的物種庫”,葦田的浮游生物和底棲生物是魚蟹等天然的餌料。為了充分保護、利用蘆葦濕地資源,實現蘆葦濕地利用和資源經濟效益最大化,筆者從2002年開始進行了葦田河蟹與鱸魚混養試驗研究,連續7年實現了蘆葦產量不減,產河蟹112.5kg/hm2,產鱸魚97.5kg/hm2,增收3 450kg/hm2的目標。

        葦田河蟹與鱸魚混養模式是以葦田育葦為主,水產養殖為輔的多樣化、多層次、立體化生態種養殖模式[1]。河蟹、鱸魚以葦田水中浮游生物和底棲生物為天然餌料,其排泄物又是蘆葦的有機肥料,互惠互生,形成良性的生態經濟鏈。目前,鱸魚人工育苗和苗種培育還沒有形成規模和產業化,這是制約鱸魚養殖發展的瓶頸[2]。因此,要進行鱸魚人工育苗和苗種培育科技攻關,使葦田河蟹與鱸魚混養有一個新的突破。現將蘆葦田河蟹與鱸魚混養技術總結如下,以供農戶參考。

        1葦田工程建設

        按照葦田濕地科學育葦、水產養殖立體開發要求進行工程建設。蘆葦濕地多數地區鹽堿較重,為了灌溉、排鹽,田間格堤一般確定為長1 000m、寬200m,四周由環溝、環壩形成封閉式田塊。田塊內高差應小于50cm,每個田塊(條田)都有獨立的進、排水閘。環溝(養殖側滲溝)要求寬6m,深1.5m。田間格堤是距環溝(養殖側滲溝)外側1m處,用挖環溝(養殖側滲溝)取出的土建底寬7m、頂寬5m、高1m的矮壩。

        此種工程建設優點:一是田間格堤可以隔水,有利于控制田間隔水層,便于田間管理人員通行,收割期可以作運輸車道;二是田間格修成1 000m×200m條田,便于機械作業,田間排灌,節省水資源,促進蘆葦生長,提高產量;三是利用環溝(養殖側滲溝)可以進行葦田排鹽,調節蘆葦適合生長的鹽度。利用環溝的水體可以養殖魚、蝦、蟹等淡水養殖品種,可以利用環溝兩側、通風透光和邊際效益應所增產的蘆葦以彌補挖溝損失的蘆葦產量。

        在灌溉、排水閘門環溝內,要設置防逃攔網。攔網上的上綱要縫塑料布,還要在閘門附近堤壩上架設防逃圍布。具體操作如下:在矮壩靠近葦田一側,挖一條寬15cm、深15cm的小溝,然后插竹竿(竹竿一般70cm長,插入土中15cm),間距為0.8~1.0m,在距竹竿頂部5cm處拉上聚乙烯繩,起連接作用。將寬度適宜的塑料布一邊固定在繩子上,另一邊放入小溝內,將浮土回填踏實。應注意防逃圍布要高出地面50cm。

        2科學育葦

        葦田排灌是葦田穩產高效的關鍵,做好“三灌三排”[3]。即第1次灌溉是蘆葦發芽期,一般在3月中旬灌溉,3月末排水;第2次灌溉是蘆葦拔節期,一般在4月中旬灌溉,5月上旬排水;第3次灌溉是蘆葦抽穗期,6月中旬灌溉,9月末自然落干。

        值得注意的是,灌溉后一定要按要求時間及時排水,防治葦芽悶死。總之,葦田灌溉本著“春淺,夏深,秋濕”的原則,用水層來調節蘆葦生長適宜的溫度。葦田鹽度超過7‰,蘆葦就不能正常生長,影響產量,同時也影響河蟹生長。因此,要定期測定葦田水的鹽度,如果鹽度超標應采取灌溉排水方法,把葦田鹽度降到3‰以下。

        3蟹魚混養

        扣蟹的選擇以個體整齊、肢體完整、體表光澤、體質健壯為宜[4]。一般4月初開始在葦田環溝投放扣蟹3 000只/hm2進行養殖,扣蟹規格為120~160只/kg。鱸魚苗種選擇以個體整齊、無體表傷、無病菌感染、活力強的苗種。一般5月中旬,把規格30~33尾/kg,葦田環溝投放野生鱸魚苗種450尾/hm2進行養殖。

        該葦田河蟹與鱸魚混養模式,基本上不投喂餌料。河蟹餌料來源主要是依靠葦田內的水生生物。養殖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可以投放一些餌料作補充。每年7~9月正是河蟹攝食高峰期,可以投一些低值貝類(藍蛤、田螺等)生物餌料。

        4收獲

        目前已經用機械或半機械收割蘆葦。一定要加強收割管理,千萬不要傷害蘆葦秋芽,保護蘆葦資源。每年10月是河蟹、鱸魚起捕階段。河蟹起捕可以用地籠網或夜間岸上人工捕獲。如果起捕的河蟹不肥,可以把起捕的河蟹集中一起在池塘育肥,然后再出售。鱸魚可以用掛網或把環溝水排干后起捕。經過每年4~10月的養殖,河蟹、鱸魚基本達到了養殖規格。河蟹平均養殖規格為90g/只,鱸魚平均養殖規格為270g/只。

        5參考文獻

        [1] 王德林.葦田綜合高效養殖與循環經濟模式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08(24):238,240.

        [2] 孟曉金,劉洪文,董順義,等.河蟹鱸魚混養技術[J].河北漁業,2004(5):41.

        第8篇:水產立體養殖技術范文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的精神,緊緊圍繞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這個中心,把龍蝦養殖基地建設作為推進全市農業結構調整、促進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加快中國龍蝦之都建設的重要舉措來抓,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擴大養殖規模、增強市場競爭實力為主線,以項目為抓手,以科技為支撐,以財政投入為引導,突出龍蝦繁育和品牌戰略,推動龍蝦養殖基地建設,進一步優化區域布局,加快機制創新和科技創新,培育和壯大龍蝦養殖企業,打造可持續發展、生態型的產業鏈,建立穩定的龍蝦生產及綜合服務體系,逐步適應城鄉居民對龍蝦數量、質量日益增長的需求。

        二、工作目標

        堅持“稻蝦連作、林養結合、野生寄養、連片開發、以產促銷、集群發展”的工作思路,推行“公司+基地+農戶”等產業化經營模式,繼續建設、以及干渠兩個橫跨100公里的龍蝦養殖帶,逐步構建“百畝起點、千畝連片、萬畝發展”的養殖布局。年,新建龍蝦苗種繁育基地30個,新增龍蝦苗種繁育5000畝,新建龍蝦養殖基地100個,新增龍蝦養殖面積3萬畝,龍蝦總產量達到7萬噸,打造2-3個省級以上龍蝦名牌產品。力爭龍蝦一產產值達7億元,帶動10萬農民從事龍蝦養殖、捕撈、運輸增收致富。

        三、主要任務

        (一)加快建設龍蝦苗種繁育基地

        一是加強龍蝦苗種生產體系建設。建立健全有特色的覆蓋全市的多層次的苗種繁育體系,在保護、利用好現有繁殖基地的前提下,要把條件成熟的龍蝦養殖基地培養轉變成繁育基地,堅持良種培育標準化,苗種生產規范化,實施和完善苗種監督制度,逐步實現水產種苗產業化。按照“布局合理、種質優良、機制靈活、管理規范”的要求,建立1個省級龍蝦良種場,6個市級良種場和30個種苗繁育場(點)。二是繼續開展產學研。依托農業大學、農科院水生所等科研院所,開展龍蝦苗種繁育工廠化生產研究。三是加大《市克氏螯蝦人工繁育及大面積推廣科技項目》成果轉化工作力度。

        (二)大力推廣三種基地建設模式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建設一批“百畝起點,千畝連片,萬畝發展”的生態化、標準化龍蝦養殖基地。重點推廣三種養殖模式。一是推廣稻田養殖。實行種養結合立體開發,充分利用我市稻田資源,加快宜漁宜蝦稻田改造力度,實行稻蝦連作、稻蝦共生,計劃今年推廣2萬畝。二是推廣池塘養殖。加快低產魚塘、荒灘、荒水改造力度,實行池塘生態養殖多層次開發,發展龍蝦養殖,計劃今年推廣8千畝。三是推廣林渠養殖。充分利用林地水域資源,實行林養結合立體開發,溝中養蝦,渠上種樹,計劃今年推廣2千畝。

        (三)加快龍蝦養殖基地標準體系建設

        針對當前我市龍蝦養殖存在的資源利用不合理、產品質量不高、發展速度緩慢、經濟效益低下等突出問題,結合我市實際,參照國家標準,積極會同質監等部門制定稻田養殖、池塘養殖及林間養殖龍蝦技術規程,市場準入、產品質量地方標準,并在全市范圍內推廣執行,構建龍蝦養殖基地技術體系。

        (四)抓好龍蝦養殖示范基地工程

        市局重點抓好包河區佳佳龍蝦養殖基地及長豐下塘龍蝦養殖基地的示范推廣工作,各縣區要充分發揮龍蝦養殖示范基地示范區的輻射帶動作用,重點抓10個龍蝦基地建設示范樣板,通過召開龍蝦基地建設現場會等多種形式,擴大影響,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投入龍蝦養殖。

        (五)大力開展龍蝦無公害認定工作

        將龍蝦養殖基地產地認定工作,作為工作的重點之一,充分發揮基地在龍蝦養殖中的示范帶動作用。對已建成的養殖基地,要納入近期的產地認定計劃,做好申報的技術指導工作;對正在建設和即將建設的養殖基地項目,要與有關方面做好銜接。力爭年,龍蝦養殖產地評價認定面積2萬畝,產品認證達到10個以上,推進無公害龍蝦的生產。

        (六)積極探索龍蝦的深加工

        積極與科研院所、大專院校聯手開發聯手攻關,探索龍蝦廢棄物的深加工,提高產品附加值,開展甲殼素的研究開發生產利用,延長龍蝦產業鏈條。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推動快速發展。各縣區要要加大對龍蝦基地建設的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力度,充分認識龍蝦經濟對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把發展龍蝦養殖業作為我市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突破口,精心組織實施,強力推進,切實解決龍蝦養殖基地建設中出現的問題,確保龍蝦養殖基地建設工作的穩步推進。

        (二)加大投入力度。發展龍蝦養殖是一項“惠民、利民、富民”工程。年市局將繼續爭取財政資金對龍蝦基地建設實行以獎代補。各縣區要積極爭取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增加對龍蝦養殖基地建設的投入。要創新機制,多渠道籌措資金扶持產業發展,鼓勵民營企業、私營業主和社會工商資本以參股、租賃承包等方式發展龍蝦養殖基地建設。

        (三)狠抓技術培訓。發揮各級漁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作用,通過開展龍蝦養殖技術培訓班、科技入戶等多種形式,把龍蝦養殖技術落實到田間地頭,指導養殖場(戶)進行生產。

        (四)大力宣傳發動。要充分利用報紙、電臺、電視臺、互聯網信息平臺等各類媒體,宣傳龍蝦基地建設成就和經驗;抓住關鍵環節,圍繞建設重點,不失時機地搞好專題宣傳;辦好龍蝦基地建設簡報,不定期通報本地龍蝦基地建設工作中的重要事件和建設進展情況,交流建設經驗。

        (五)實行動態管理。建立登記和統計制度,加強對龍蝦基地建設的動態管理。從數量、質量、效益、進度、生產等方面進行登記與統計,科學客觀反映龍蝦基地建設工作成效和進展情況。

        第9篇:水產立體養殖技術范文

        關鍵詞 池塘養魚;增效;模式;內陸

        中圖分類號 F326.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2)11-0261-01

        近年來,雖然池塘養殖技術不斷提高,單產不斷增加,但由于養魚成本提高,整體效益不如以前,池塘養魚生產發展提高與經濟效益不同步,使池塘養殖成本效益率有逐年下降的趨勢。當前,絕大部分是以鮮活水產品上市,產品附加值低,各地水產品供應充足,導致漁業經濟效益不高,要讓池塘養魚業持續、協調發展[1-4],保持良好的經濟效益,就必須轉變思想、更新觀念,積極探索增效的養殖模式。

        1 科學規劃布局,以特色品牌型規模養殖取代零散養殖

        池塘養魚涉及千家萬戶,面廣、點多,不能形成整體優勢,無法實現集中銷售和生產,導致市場混亂,養殖效益不高。隨著農業部《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的頒布,有力地推動了區域水產經濟、區域規模經濟的發展,打造出區域、地域、湖域為名稱的水產品牌,發展了本地的優勢水產品種,如綏芬河河蟹、“興凱湖”的大白魚、湖鯽、“鏡泊湖”的紅尾魚等著名水產品牌,帶出了地方水產主打品牌,以大而精和名特優的拳頭產品帶動區域水產業的發展,這些品牌的形成不但增加了水產品的市場附加值,而且使漁民得到了切實的經濟實惠。普通鯽魚養殖效益一般在6 750元/hm2,而湖鯽養殖效益可達2.25萬元/hm2。

        2 根據市場需求,由簡單的混合型養殖向以主養市場價格高的品種的養殖模式轉變

        近年來市場價格比較高的魚類品種之一是草魚,以草魚為主養魚時,青鮮飼料的投喂量可占總投飼量的40%,甚至更高,草魚飼喂可以充分利用水、綠嫩草資源,減少養殖成本。該種養殖方式既能生產出市場價格高的品種,又可減少配合飼料的用量,從而提高了經濟效益。鳙魚,又名花鰱、胖頭魚。隨著拆燴魚頭、魚頭豆腐煲和火鍋魚頭等菜肴在各地的興起,鳙魚價格也呈上升趨勢,2 kg以上的鳙魚價格達到12元/kg,深受消費者喜愛。一養魚戶在4 000 m2的池塘內采取主養鳙魚、套養鯉魚的養殖模式。鯉魚投喂配合顆粒飼料,鳙魚以施肥(新鮮豬糞尿)肥水為主,鯉魚飼養120 d,產量可達9 180 kg/hm2,鳙魚產量達5 835 kg/hm2,鳙魚市場價格為14元/kg,可實現盈利2.04萬元/hm2。而主養吃食魚,秋季集中上市,魚價低,成本高、飼料需求量大,效益非常不好。與主養吃食魚相比,經濟效益顯著增加,是一種值得借鑒的養殖模式。

        3 適應市場變化,以提供野味、自然、優質的水產品養殖模式取代追求高產量的養殖模式

        市場為導向,從消費者的需求出發,采用更接近自然的養殖模式,加大養殖商品魚的活動范圍,可改善魚肉品質及口味,大大降低發病率。為消費者提供有野味、自然、質優、無污染的水產品。可以改變過去的池塘養魚追求單位水面高產量的養殖模式造成的魚味道越來越差、魚藥物殘留超標、魚病頻繁發生、養殖水質惡化等現象,消費者難以接受,造成產量雖高,但養殖效益很低等問題發生。因此,可以轉換養殖魚類品種,根據市場情況開展囤養野生雜魚、反季節養殖大規格魚種等,賺取季節差價,反而會獲得一筆額外的收益,如適度養殖泥鰍魚、麥穗魚等池塘的野雜魚,目前市場價格都很高。或將池塘養的魚在上市銷售前移入江邊網箱暫養,可大大改善魚的味道,提高經濟效益。

        4 采用均衡上市,一年養“二茬”魚,錯開商品魚集中上市時間的養殖模式取代傳統養殖模式

        傳統的養殖方式普遍采取春放秋捕,1年養1茬商品魚,經濟效益較低,采取1年養2茬商品魚可大大提升經濟效益,達到9 000元/hm2。多種規格放養代替同種單一規格,全年均衡上市,以改變秋季集中上市造成市場價格過低的現狀,導致市場銷售不暢、養殖效益不高、魚價低、賣魚難等現象發生。做到淡季和旺季均衡供魚。此外,還可大大降低飼料量,降低成本約2 400元/hm2。具體做法是:4月下旬至5月初放養第1茬魚種,鰱鳙魚種1 800~2 250尾/hm2,鯉魚6 000~7 500尾/hm2。6月下旬至7月上旬第1茬商品魚全部出池上市后,池塘消毒4~5 d后,進行第2茬魚種培育,鰱鳙烏仔7.5萬尾/hm2,放養鯉魚烏仔6.0萬尾/hm2。魚種出池規格100 g,魚種產量7 500 kg/hm2,商品魚出池規格750 g;產量達到6 150 kg/hm2。4—5月起捕1齡魚種池寄養的隔年不符合上市規格的成魚,6月上市2齡魚種池套養的成魚,7—8月上市成魚池中的商品魚,9—10月再起捕成魚池中的成魚,同時采取借用一齡魚種池暫養一部分成魚到翌年3—5月上市,使魚實現全年均衡供應市場。

        5 營造良好環境條件,由污染水質的養殖向實施生態健康環保、可持續發展的養殖模式轉變

        推行生態健康環保養魚,漁業、果園、畜禽等一體化立體養殖,節能低耗,良性循環,降本增效,保護生態環境。常用的立體養殖模式有雞—豬—魚、牛—雞—豬—魚、家畜—雞—豬—魚等。綠色無公害的優質水產品生產的前提是優越的環境、健壯的品種、良好的水質。一是投喂優質綠色全價飼料,不能含有抗生素、違禁藥物等添加劑。二是推廣使用生物制劑凈化水質,調控理化因子,營造生態健康養殖環(境。三是控制放養密度,合理混養,盡量讓魚在仿自然環境、仿野生環境下生長,大范圍地增加魚類運動量,提高魚的品質[5-6]。因為魚類活動量少,魚體肉質松散,口味下降。四是大力推廣使用生物制劑及中草藥防治病害。減少用藥污染,改良品種,提高抗病害免疫能力。我國中草藥資源豐富,采用中草藥防治魚病成本低,且中草藥具有不污染環境、無毒副作用、無殘留等優點,真正符合目前的健康養殖要求。

        6 因地制宜拓展,以多元化、全方位的休閑漁業養殖模式代替一元化養殖模式

        據統計,度假區魚塘利潤是傳統養殖的4~5倍,可達7.5萬元/hm2左右。漁場也增加了門票、觀光、休閑等附加效益。完善漁業生產結構,發展集餐飲、娛樂、觀賞、休閑、垂釣等于一體的全方位、多元化的休閑漁業。發展游釣既可使商品魚分流,增加收益,緩解“賣難”的問題,又可通過間捕出池,減輕商品魚的在塘量。當地釣出的魚價比市場高出4元/kg左右,發展游釣既可滿足釣魚者為節假日生活增添了樂趣的需求,又可使養殖戶增收,實現雙贏。

        7 結語

        轉變內陸池塘養魚模式,發展無公害水產品養殖,能夠促進水產品質量的全面提高,為市場提供安全可靠、符合標準的水產品,從而帶動了優質、高效的可持續漁業經濟,保證了水產業的健康發展。

        8 參考文獻

        [1] 王衛東.增加內陸池塘養魚經濟效益的六條措施[J].漁業致富指南,2011(8):29-30.

        [2] 王衛東.從飼料角度談養魚生產如何節本增效[J].農民科技培訓,2011(4):35.

        [3] 毛國慶.如何提高池塘養魚的綜合效益[J].科學養魚,2003(2):33.

        [4] 高培平,孫紹廣,吳秀芹.內陸池塘漁業增收措施[J].科學養魚,2005(3):47.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理论欧美理论在线看 |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第二页 | 中文字幕在线区中文色 | 中文字幕中出在线观看 | 亚洲成老女aV人在线视 | 亚洲成AV人在线观看网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