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科技創新意義及重要性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課外培養模式;運用
中圖分類號:G4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5)18-0259-01
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有效的培養創新型人才對于我國未來的發展是極其重要的,同時也是十分迫切的。在我們國家教育體制的改革中,雖然對于應試教育有了一些改進,但是還是無法改變一些學生“讀死書”的狀態,并且在這種教育觀念的影響下,我國大學生的創性能力和創新思想收到了極大的束縛,以至于他們正在畢業之后的就業中遲遲無法適應,甚至于放棄自己的學科研究,從事其他毫不相干的工作,這在很大程度上呈現出的是一種大學生資源的浪費,因此,部分的教育學者們提出了課外培養模式的方法,去讓學生們去實踐,以便于更好的激發他們的科技創新能力。
一、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課外培養的重要性
傳統的教學模式注重對知識的講授,基本特征是以教師為中心、課堂為中心、教材為中心。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和能力的培養,特別是創新素質的培養,通常將教學過程看成是知識的靜態傳遞過程,容易將理論與實踐脫離,不利于學生探索、發現和創造知識的意識及能力的培養。因此,為實現創新人才的培養目標,就必須對大學生進行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的培養。加強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的培養,需要從課內與課外兩個方面著手進行,課內創新教育主要表現為課程體系的優化、教學方法的改進,即以啟發式、討論式教學為主,為學生構建良好的創新知識結構,使學生具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但是創新教育具有個性化、多樣化的特點,集中式的課內教學有著其固有的缺陷。課外科技活動是指在緊密結合課堂教學的基礎上,以競賽的方法,培養大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和獨立工作能力,提高自身的實踐和創新能力,通過實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大學生的專業學習興趣、創新意識的活動。大學生所進行的課外科技創新活動不僅是課內教學的重要補充和拓展,而且是提高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
大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重要環節,在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方面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課外科技創新活動已成為培養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主要平臺,成為大學生科技創新教育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課外培養途徑及應用
進行大學生的課外創新能力的培養就是為了更好的鼓勵和釋放在校大學生們的創新思維,給予他們更加廣泛的思維想象空間,并且結合實際一步一步的將這些構想以實物的形態呈現出來,這些結合了專業知識和個人興趣愛好的活動對于實際的科研活動和社會的生產生活都是具有加強的實際意義的。同時,在進行這些課外實踐活動中,應該本著自愿的原則去進行課外活動科目的選擇,更不能出現與課時學分掛鉤的現象,并且在這些活動中總結適合本校發展的課外能力培養模式的規律。
1.以學術活動營造科技創新氛圍。學術活動,是立足于學生專業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具有普及性和廣泛性特點的學術活動,主要是針對低年級學生,側重于培養學生對科技創新活動的興趣、基本技能方法的掌握。我院設有無線電愛好者協會,定期舉行協會內部專業交流講座,同時邀請專業老師傳授專業基礎知識。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協會還不定期地組織面向全院的各種豐富的社團科技活動。
2.以助研訓練指導科技創新實踐。專業指導教師在培養學生的科技創新活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們實踐經驗豐富、業務水平高、事業心強,是學生專業知識水平和科技創新能力能否得到快速提高的關鍵因素。教師隊伍建設是開展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重要推動力,能形成教與學良好的指導和學習氛圍,有利于學生創造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
3.以科研立項培養科技創新能力。科研立項可以引導學生自主提出設計題目及設計方案,培養學生的獨立設計、綜合設計、創新設計能力,鼓勵學生獨立提出有創意和研究價值的課題。建立“芯”苗人才計劃,學生自行組隊同時邀請專業教師作為指導老師。鼓勵申請院芯苗項目的學生,積極參加省新苗人才計劃,為學生搭建了一個層層遞進的階梯型科研立項平臺,強化了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
4.以科技競賽推動教學體制改革。各類競賽在對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在提高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就業競爭力的同時也推動了各高校的教學改革和學風建設。在相關的各項競賽中,許多學生科技作品新穎有創意,他們的科技創新能力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和肯定,同時競賽又推動了學生去進一步學習和思考,使學生處于一種積極思維的狀態。
5.以創業活動促進科技創新發展。培養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目的是為了推動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高校要強化與社會各業界的聯系與合作,拓寬大學生科技創新領域,加強大學生創新創業基地的建設,為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活動體系提供服務和保障。
三、科技創新能力課外培養體系的激勵和保障政策
1.積極營造良好的科技創新氛圍,加強社團以及興趣小組的文化建設,將科技創新培養納入管理活動中,使大學生在科技創新培養中處于核心地位。引導大學生在豐富的校園活動中找到學習的興趣點,根據自身情況參加各種層次的學術活動、科研訓練及各種科技競賽等。
2.為推進科技創新活動工作,制定關于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管理辦法和科技創新獎勵辦法等規章制度。將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學分納入大學生培養計劃中,完善相關制度,使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工作規范化、科學化,為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開展和推廣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3.充分發揮教師在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中的引導作用,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和各項科研活動的開展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和幫助。具備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教師,才能更好地指導學生創新能力的發揮,才能在指導學生科技活動中培育出創新人才。學校要制定相關激勵政策,鼓勵教師指導學生參與各種競賽和學生的科研立項。
4.增加科研活動經費的投入,為學生開展科技創新工作提供資金支持。對于獲得省市科研專項、科研成果的學生,學校要給予相應的物質和精神獎勵。不僅體現了學生科研活動的大力支持,而且保障了學生的科研經費,同時激發了學生科研立項的積極性。
小結;雖然目前在我國的高校教育中,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課外培養理念和模式還處在一個不成熟的階段,但是,這也表明了我們國家和高校在人才培養觀念上的一個重大的變革和創新。通過營造良好的學術、科研氛圍,成立各種學科興趣小組,鼓勵自主創業等措施,都可以很好的實現實現大學生在校期間的課外能力培養模式,同時加大對這些活動的經費支持,我們相信,這樣不僅可以全面的提升我們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同時也可以減少我國技術性人才的流失,實現大學生們的真正價值,讓他們更好的融入到社會和實踐中。
參考文獻
關鍵詞:高校;科技;創新人才;培養
一、科技創新人才的內涵
科技創新人才,指具有科技創新精神的創造型人才,也就是具有創新意識、創造性思維,掌握創新方法和形成創新能力的人才。創新是創新人才應具備的基本素質,而創新素質是一種綜合素質,科技創新人才應該是知識結構廣博、好奇心強烈、想象力豐富、人格高尚的人才。創新能力的形成必須以廣博的知識為基礎。科技創新人才應在掌握扎實基礎知識的同時,具有精深的專業知識,能夠廣泛涉足其他領域,在此基礎上綜合運用所掌握的知識,奉獻新的知識、技術、工具、工藝、產品。從整個社會的發展看,所有知識的獲得、科學技術的進步、生產工藝的更新和整個社會的進步,都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因此,沒有廣博的知識積累,創新就是一句空話。豐富的想象力是創新思維的核心內容和動力,是創新行為的起點。只有具備豐富的想象力,才會有創新思維,創新行為才能進行。在一個以社會和經濟改革為主要動力的迅速變革的世界里,更重視想象力。好奇心是產生和發展創新能力的前提之一。只有具備好奇心,才能推動個體去不斷尋求、發現、創新,達到對未知的理解和現實問題的解決。科技創新人才應拒絕思維定式的束縛,勤于不斷探求未知,敢于懷疑既有現狀的不足,不斷提出新的見解,追求新的突破。科技創新人才必須嚴于律己,形成良好的精神狀態和心理素質。創新活動不是短時間能夠完成的,一項創新往往是經過長期努力的結果,甚至是無數創新人才長期共同努力的結果。創新人才必須能夠經受住時間的考驗,經歷失敗的打擊,百折不撓,愈挫愈進。只有具備這些品質,才能在艱難的環境中或激烈的競爭中,保持樂觀、堅韌的態度,保持創新的熱情。創新人才必須具有高尚的人格,具有與人合作的精神。競爭與合作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社會趨勢,人們相互依賴的程度進一步加深,任何個人的進步與成功很難離開合作。很多創新活動都不是某個人能夠獨立完成的,往往需要多個人的合作與努力。缺乏自主創造力和利他傾向的人很難和別人合作,離開了合作,就難以彌補自身的缺陷,增強自身的力量。因此,創新人才必須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真誠的工作態度和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養成寬厚和善良的性格,樹立利他意識和無私奉獻的崇高品格,增添自身的人格魅力。只有具備這些品質,才能在合作中互幫互助、共同進步。
二、培養科技創新人才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高校發展的需要
人類已經步入了知識經濟時代,科學和技術的創新能力是國家綜合國力的體現,是影響一個國家國際地位的重要因素,創新能力的競爭越來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不僅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高校發展的需要。高校是我國培養科技創新人才、進行知識傳播的主體,也是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及知識應用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唯有適應社會進步的要求,培養一大批科技創新人才,并實際地參與科技創新,才能獲得社會的承認和接受,贏得自己的生存與發展空間。美國高等教育學家布魯貝克(John.S.Brubacher)指出,高校走出象牙塔已經是一種歷史趨勢,必須平衡純粹的學術研究和應用研究,既要追求知識,又要服務社會。其實,無論是追求知識抑或服務社會,本質上都是創新。高校的創新,理應同時并重兩種指向的創新。我國高校歷來重視創新人才的培養,采取種種措施,利用各種渠道為學生進行創新活動提供機會。這些措施雖然有所成效,但發展不平衡,主要在于一些高校人才培養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不強,課程內容滯后,教師缺少獨到見解,弱化了創新能力的生成機制,創新活動效果不佳,缺乏創新成果。高校競爭,最終是培養創新人才的競爭,是參與奉獻創新成果的競爭。高校把握機會,培養優秀的科技創新人才,奉獻高水平的科技創新成果,才能贏得競爭,獲得發展的機遇和空間。否則,難以適應社會進步的要求,并失去競爭的優勢和社會的支持。從國際環境看,我國要適應世界科技革命的迅猛發展,在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就迫切需要培養造就科技創新人才。目前,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差距,主要表現在科學技術這個第一生產力的水平上,表現在技術進步和創新速度、質量和水平方面。一個國家的國際地位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該國科技創新的能力。國際間的競爭說到底是綜合國力的競爭,是科技創新人才實力的競爭。要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必須重視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努力營造適合創新人才成長的環境,主動適應國際競爭的要求。
三、營造良好的科技創新人才成長、生活和工作的環境
科技創新人才的成長與生活和工作環境密切相關,其所需要的環境是指從事科技創新活動時所需要的條件,社會環境直接影響其創新活動的進展。社會文化環境是科技創新人才成長的土壤,是科技創新人才形成創新意識與發展創造力的重要背景。不同文化環境及由此產生的不同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對科技創新人才的創新觀念和創造力具有深刻影響。應當鼓勵和包容創新,以及具有創新的價值觀念。沒有這樣的價值觀念,科技創新、工作創新、機制創新就會成為一句空話。我國傳統文化具有多重性質,既有“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的思想淵源,亦有在一定程度上阻礙創新的思想觀念。因此,營造良好的社會文化環境和適應科技創新人才的文化環境,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創新活動必須擁有一定的政策環境保障。我國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激勵了創新人才的工作熱情,保證了創新活動的實施。但是,有時實施力度不足,機制不健全。因此,加強創新人才隊伍建設,需要建立和完善一系列相關政策。比如,分配制度是創新人才創新活動的重要保障,有利于創新人才成長的政策環境應當是在保證創新人才基本收入的同時,對從事前沿性基礎科學研究的人才,政府給予特殊政策。同時,重視提高創新人才的經濟收入,使其具有舒適的生活環境,保證創新人才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我國創新人才流動有時還存在障礙和壁壘,部門之間人才流動不暢通。因此,必須重視人才流動制度的建設,將之作為人才隊伍建設的重點。為此,必須為人才流動建立相應的規章制度,給人才流動以法律保障,使人才流動規范化和法制化,為創新人才隊伍建設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一些地區創新人才的激勵機制仍不完善,在人才晉職、評優、評獎等方面仍然存在重學歷、重輩分的現象,忽視了人才的實際能力和貢獻大小。在人才使用上,公平、公正的競爭激勵機制未完全形成,在實際工作中缺乏對創新人才的精神激勵。因此,要完善對創新人才的精神激勵政策。認識到精神激勵是重要的激勵方法之一,能給創新人才以精神支持,使其在進行創新活動時,免除后顧之憂,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創新活動中去。要完善驅動創新人才為經濟建設服務的傾斜政策,提供個人價值得到充分承認和尊重、個人才能得到應有的發揮和贊賞、個人貢獻不會被忽略的氛圍。要制定對創新人才的保護政策,逐步完善相應的法律體系。通過政策傾斜,真正使創新人才在政治、經濟等各方面受到全社會的尊重。創新活動必須有一定的投入環境支撐,發達國家非常重視創新人才成長的投入環境建設,以巨大的科技投入保證創新人才創新活動的進行。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科研經費投入不足,科研基礎條件以及科技資源共享機制相對薄弱,存在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的問題。應當加大經費投入力度,著力營造有利于創新人才成長的政策環境。
四、高校在組織建設管理中,重視對學生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
從某種程度上說,高校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作用貫穿于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每個環節,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因此,高校在組織建設管理中,尤其要重視對學生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國際競爭,實質上是科技和科技創新人才的競爭,在社會的各種資源中人才是最寶貴、最重要的資源。高素質的科技創新人才作為人才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知識經濟時代的作用尤為突出。高校作為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基地,高等教育的教育觀、人才觀直接影響到人才培養的質量。創新能力是創新人才的首要標準和核心能力,要成為新世紀的創新人才,就必須克服傳統文化的消極影響,轉變觀念,樹立創新意識,大力提高創造能力。高校培養的創新人才必須具備合理的知識結構,掌握科學工作的一般方法,能夠正確判斷和解決實際問題;具備較好的國際交流能力、合作精神以及一定的組織能力;具備良好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創新精神與創業精神,了解科技與社會之間的復雜關系,參與跨學科的研發創新工作。高等教育要建立起培養創新人才的機制,自上而下轉變傳統觀念,建立起新的人才觀,把具備創新精神、創新能力作為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的首要任務,引導學生樹立創新意識,充分理解創新的重要性與緊迫性。高校創新環境因素眾多,優越的實驗條件、與同行之間的交流機會、擁有研究自、承擔和參與富有挑戰性的研究項目等,都是學生進行創新活動、養成創新精神和掌握創新方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創造開放、流動、競爭、合作的創新人才培養氛圍,同樣是知識經濟時代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條件。高校在創新人才培養中,應多方面聽取學生意見與建議,保持信息公開和資源共享,使科技創新人才成長擁有良好的硬性環境和軟性環境。培養科技創新人才,高校還應為科技創新活動提供經費支持,使大學生能夠全身心投入到創新活動中去。應當為大學生提供專項經費用于大學生的科技創新項目,為大學生設立創新基金,鼓勵大學生參加科研活動。同時,應當面向世界辦學,在教師招聘、人才引進方面與國際接軌,努力與世界一流高校保持同等水平,為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提供優良的教師隊伍。應以更加開放的姿態,積極引進具有國際水平的優秀學術大師,以多樣化的形式擴大國際合作研究和學術交流。一些高校的教學評價過多注重量的考核,忽視質的把握;注重表面,忽視內在;注重知識傳授的環節,忽視特殊能力的培養和考查,尤其是對教師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考查尚沒有一個科學可行的機制和辦法。教學方法過死,對大學生的評價主要以課程考試分數確定優劣。這些現象束縛了大學生的科技創新意識,因此,必須改進教學評價制度,既要重視量的考核,也應重視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
五、結束語
總之,高校應當深刻認識到培養科技創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切實為大學生創造良好的科技創新環境,為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提供物質及精神上的支持,以培養出國家發展所需要的科技創新人才,為社會進步做出應有貢獻。
參考文獻:
[1]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財富蘊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2]陳曉季.關于培養高科技創新人才的幾點思考[J].湖南社會科學,2001(06).
[3]布魯貝克.高等教育哲學[M].王承緒,等.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4]高士琦.將培養高素質科技人才放在重要戰略地位[J].黨建研究,2001(05).
[5]宋克勤.國外科技創新人才環境研究[J].經濟與管理研究,2006(01).
關鍵詞:企業工商管理;科技創新;重要性
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企業要想搶得發展先機,需要重視科技創新,運用多種措施方法,不斷提升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完善內部科技創新體系。企業在科技創新過程中,面對著出現的各類問題,需要及時采取應對措施,發揮出科技創新促進工商管理水平提升的作用。此外企業通過科技創新,并將成果運用到實際生產中,既可以實現自身的進一步發展,還能推動著整個社會的進步。
一、科技創新在企業工商管理中的重要性
(一)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隨著國內外市場競爭的加劇,企業要想占據更多市場份額,需要抓好工商管理,結合市場實際變化情況,不斷創新工商管理模式,同時從市場需求出發,盡快制定出與之相應的管理模式。對此企業要重視科技創新,為自身核心競爭力的提升創造有利條件,通過科技創新,除了能夠提升產品的技術含量以外,還會讓自身內部管理模式得到完善,實現產品與服務質量的提升,有利于更好的拓展市場。
(二)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企業通過加強科技創新,轉變工商管理模式,可以獲得更大的發展,這一點能夠在國內很多有科技床的工商管理案例中得到印證,企業在科技創新的工商管理模式下,獲得了更大的經濟效益,為企業的長遠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科技創新對于企業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前提,處于核心地位1。對此企業應緊跟時展步伐,加強科技創新,避免受到外界環境變化的影響,讓企業的快速發展有充足的動力。
(三)實現企業經濟效益的提升
企業通過開展各項經營活動,主要目的是盈利,而科技創新能夠為企業帶來更大利益,是企業穩定快速發展的重要基礎。在當前社會形勢下,經濟全球化進程不斷加快,以科技創新為基礎的國際競爭越來越激烈,很多重大科學發現及技術發明逐步轉化為生產力,讓經濟社會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國內外企業成功經驗與失敗教訓中可知,科技創新能夠為企業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持,提升企業的市場競爭力,為企業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
二、企業工商管理中加強科技創新的對策
(一)以科技創新為企業經營戰略思想
在社會發展與進步過程中,企業要盡快轉變自己的思想,在企業工商管理過程中加大科技創新力度。現階段我國大多數企業管理者對于科技創新認識不充分,在工商管理中缺乏較強的科技創新意識[2]。對此,企業管理者要盡快轉變思想觀念,以科技創新提升工商管理水平,要積極更新經營理念,增強經營意識。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作用,為企業的發展提供可靠保障。
(二)打造素質高、能力強的工商管理隊伍
近幾年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速度很快,企業公司管理人員也要重視提升自己的能力,尤其是創新能力、信息化管理能力和團結合作能力。在當前市場發展形勢之下,如何從整體上提升工商管理人員的素質與能力,是企業應該引起重視的問題3。企業要深入市場展開調查,根據企業生產經營一線崗位職能要求,有針對性的培養工商管理人員知識與技能,既要完善他們的學科理論體系,還要豐富其實踐經驗,讓工商管理人員掌握更多現代信息技術。只有這樣企業才能培養出更多素質高、能力強的工商管理隊伍,為科技創新奠定人才基礎。
三、實例分析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市場很大,企業為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更多份額,需要真正意識到科技創新在工商管理中的重要性。近年來科技公司發展速度很快,秘訣就是做好了工商管理,并將科技創新列為了工商管理的重要內容[4]。在銷售過程中,以某手機科技公司為例,其采取饑餓銷售模式,在同行業之中實現了自身的飛速發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了有利地位,并逐步走向國際化,由此可見科技創新在工商管理中的重要性。第一,公司采取扁平化的管理方式,即相信員工具備較強的自制能力,知道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員工都有做好產品的愿望;第二,從組織結構上看,公司未進行層次分級,主要包括三級,分別是7個創始人、部門leader和員工。公司內部沒有輕重之分,每個員工都非常重要,在其工作崗位上發揮著重要作用,員工之間不存在利益上的關系,通過緊密的配合完成各項工作。只有公司7個首席創始人擁有職位,其他無明確的職位,都是公司的技術工程師,沒有職位晉升,公司領導根據其實際表現決定工資。由于員工之間沒有利益關系,員工就會更加安心的工作,不會受到工作以外事情的影響,這樣無疑工作效率很高。公司采取這種無層次分級的管理模式,能夠減少很多不必要的工作環節,極大的節省了時間。在2012年815電商大戰中,公司在設計、策劃、開發以及供應鏈等環節中,總共花費了不到1天的時間,上線后微博轉發量很快便超過10萬次,產品銷售量超過20萬臺。公司在銷售與宣傳過程中,通過對互聯網技術的運用,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公司采取電商預定模式,實現了以銷定產,這種銷售模式獲得了極大的成功,是傳統零售商無法比擬的。公司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好的銷售成績,與其利用科技創新的工商管理有著必然聯系。“為發燒而生”是公司手機產品的設計理念,通過這種理念的驅使,公司獲得了巨大成功。在每款手機產品中,都采用了先進的科學技術,并運用了世界頂級的科技原件;第三,公司注重對產品成果的創新,這也是手機受到廣大消費者青睞的主要原因。手機產品性價比很高,與社會進步結合的非常完美,公司在工商管理中狠抓科技創新,同時采饑餓銷售模式,從而實現了自身核心競爭力的提升,在激烈市場競爭環境中站穩了腳步。公司的產品不直接面向大眾消費市場,而是關注部分消費群體,讓其作為廣告媒介,同時采取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從而取得了今天的成績。通過分析公司的做法,主要是創新了銷售模式,充分反映了企業工商管理中科技創新的重要性[5]。因此,企業要想在激烈市場競爭者占據有利地位,需要切實增強創新意識,積極轉變傳統的思想觀念,通過科技創新提升公司管理水平,實現企業的穩定健康發展。
四、結語
總之,在社會的進步與發展過程中,市場競爭也日益白熱化,企業面臨的危機與機遇并存。企業在工商管理過程中通過加強科技創新,才能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并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因此企業要結合自身實際情況,積極在工商管理中加強科技創新,將管理模式與社會發展完美結合起來,對于科技創新過程中存在的風險,要積極分析并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只有這樣企業才能獲得成功,并逐步建立起適應自身發展的工商管理模式,為自身的進一步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作者:鄭曉卉 單位:廣州華南商貿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1]關秋麗.工商管理在企業管理中的理念實施[J].企業研究,2013(22):26-27.
[2]王冰.企業工商管理的未來發展方向[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4(24):35.
關鍵詞:廣東工業大學 科技創新 學術科技活動
1、學術科技活動現狀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義
1.1研究背景
近年來,全國各大院校不斷向研究型高校努力邁進,科技創新規模日益擴大,學術氛圍逐年增強。在當今科技迅猛發展的時代下,科技創新能力在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過程中變得愈發重要。2015年恰逢“挑戰杯”開賽之際,做為承辦方的我們更要抓住此次良機,努力將我校科技創新氛圍推向新的高度。通過了解,廣工大學子積極參與各類學術科技活動,對科技創新也保持著較高熱情,但仍有一部分學生沒能及時得到活動的相關信息,少數參賽學生也無法獲得專業老師的技術指導。
1.2調研的目的和意義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創新精神是發展的不竭動力,科技創新能力就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的決定因素。在激烈競爭的今天,也對高校和當代大學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就剛列入一批重點本科的廣東工業大學而言,推動學術科技活動的良好開展更是變得至關重要。通過進一步了解工科大學生對學術科技的認識度,并以廣東工業大學為例分析現狀、找出問題,提出可行性建議,為學校改善校內學術科技活動提供參考。
科技創新以知識為載體、以實踐活動為主要形式、以培養學生的科技創新意識和開發學生的創造力為目標,是促進大學生成才的重要渠道和手段,并且提高學術科技水平和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已逐漸成為大學生培養的新趨勢,更是為今后就業創業提供了理論基礎和實戰經驗。但在現今中國大學自由教育的模式下,學生自我控制能力不強,容易迷失方向,虛度年華。通過激發學生對科技創新的興趣和熱情,可以引導他們充實生活、找回自我,并對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也起到良好的作用。作為一所教學研究型地方綜合性大學,廣東工業大學致力于培養基礎知識扎實、創新意識濃厚和適應能力拔尖的復合型應用性人才。
2.廣東工業大學工科學生學術科技活動的現狀調研
2.1調研時間
2014年11月6日――2014年11月14日
2.2調研對象
廣東工業大學工科專業學生
2.3調研方法
本次調研主要采用問卷調查配合訪談的形式,通過實地考察和查閱資料的方法。在確定課題之后,首先對老師和學生進行采訪,并對采訪內容進行分析得出目前學校學生學術科技氛圍并不是很好,對此我們提出假設,設計問卷,進而對在校學生進行問卷調研,最后通過對問卷的分析得出問題所在。其中問卷部分采用配額抽樣法,以無記名的方式,提高問卷的可信度。并對廣工九個工科學院進行問卷調查,向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的學生發放問卷、得到數據、整理分析、得出結論。在后期數據處理階段,我們還使用了SPSS數據處理軟件及Excel和專業數據分析平臺問卷星來對數據進行分析,全面的剖析學生對學術科技活動的現狀了解,從而探索現狀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可行性建議。
2.4樣本數量
共發出問卷988份,回收有效問卷831分,有效問卷率84.1%
2.5調研數據分析
2.5.1問卷調查分析
通過對調研問卷的數據進行分析可知,我校整體學術氛圍相對一般,科技創新水平適中。其中,大一參加學術科技類活動的人數明顯高于其他年級,分析認為主要由于大一的課程較少,學業壓力和就業壓力較小,學生有較多的時間投入到學術科技活動中。此外,我校男生參與學術科技活動的熱情和人數明顯高于女生,分析可能是由于在科研方面男生性格優勢明顯并且廣工男生人數偏多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2.5.2訪談分析
在訪談中,我們采訪了相關學院的科研教授、輔導員老師及優秀學生代表,他們一致認為我校學術科技氛圍還有待提高,在營造氛圍方面還有諸多問題急需解決。他們指出,學生很難長期保持對科技創新熱情,尤其是大一新生,往往半途而廢。并且,在采訪中他們也表示學校在學術科技活動信息宣傳方面力度還是值得肯定的,但在學生層面反響卻不盡如人意。通過分析,參與科技活動積極性不高的主要原因有:1.學生主觀能動性不強,沒有自發的去了解學術科技相關信息;2. 部分科技活動比賽項目沒有給出相應的例題,同學參加后覺得比賽題目難度大,沒有信心完成;3. 科技活動設立的獎項不多,個人獎項較少,低年級獲獎比重小,整體獲獎比例大約為1/50;4.學業繁重,社團事務瑣碎,沒有足夠的時間參與科技比賽。
3.加強和改善廣工大學術科技活動的建議
3.1學生層面的建議
3.1.1正確認識,勇于面對。學生要認識到參與學術科技活動的重要性,努力提高自身學術科研能力,培養科技創新思維。同時,要勇于面對科技創新中的困難,耐心學習,奮力投身其中,盡量多的參與學術科技活動,在活動中慢慢領悟科技真諦。
3.1.2積極參與,深入研究。學校舉辦了眾多科技類的學術科技競賽,其中不乏像“挑戰杯”、電子設計大賽、數學建模這樣重量級的比賽。同時,同學們通過參加比賽、加入科研團隊、深入學科研究,逐步提高了個人的科技創新能力。并且,學生的積極參與,也使學校的科技創新氛圍得到了更好的營造。
3.1.3端正態度,扎實學習。部分同學片面追求競賽成果,這樣嚴重影響了研究的延續性,學習科研不扎實,無法掌握技術技能,浪費了大學寶貴的時間。還有同學認為比賽競爭激烈,擔心自己的付出無法得到回報,就沒有了熱情。這些都態度不端正造成的,參加科技活動是幫助我們鍛煉個人實踐能力、鞏固專業知識、開拓科創思維的有效方法,同時還可以在科技創新過程中其帶來的樂趣和成就感。
3.2學校層面的建議
3.2.1逐步完善、建立機制。確立并完善相關制度,嚴格依制度行事,明確相關活動工作人員的職責,做好跟進工作。建議將科技創新作為選修課的一部分對學生進行更系統的培養,并設立專門的獎懲制度,這樣就提高了科技創新在學生層面的重視程度。此外,應注賽事透明化的問題,要保證賽事公開、公正、公平的進行,防止在評選過程中出現現金交易、拉關系等情況的出現,必要時可以引入第三方作為公證。
關鍵詞:科技創新;經濟發展;第二次轉型;措施
伴隨著國內外經濟形式的變化,我國在十二五期間加快推進了我國經濟的第二次轉型,加快國民經濟的長足健康發展,提高我國經濟發展的抗風險能力,科技創新作為我國經濟轉變的重要環節,對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本文就對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發展經濟的重要性進行分析,并探究如何構建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經濟發展的第二次轉型,以供參考。
一、堅持科技創新的重要性
(一)有效創業型經濟的高成本問題
之前,大多企業結合低成本和對外開放優勢,促進了我國經濟的發展,但進入21世紀以后,低成本的優勢已經不能適應新的發展需要,各種費用上升,像地價、水、礦產資源、能源等,貸款利率的提高、原材料價格的波動大等,這些因素都制約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因此,由低成本優勢轉向科技創新勢在必行。當前,我國絕大多數地區都存在自主創新率較低的問題,做的往往是高端產品,干的卻是比較基礎的工作,像一些高科技產品,都是國外的技術,因此,只有加強科技創新,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高成本的問題,進而促進經濟的轉型。
(二)以科技創新為核心,是解決三大瓶頸制約的有效策略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口的增多,我國的土地、環境和資源的矛盾愈演愈烈,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若按照之前的發展模式走下去,資源、生態將不堪重負,面對這些問題,就要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提高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比重,大力發展智力型服務業,以促進經濟的飛躍。但這一切的實現都離不開科技創新,只有發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經濟,才能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三)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順應世界發展潮流
縱觀歐美發達國家,他們轉型升級為創業型經濟,激動的科技投入,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美國是率先發展創業型經濟的國家,于是獲得了較快的發展,現階段,世界經濟正處于管理型經濟向創業型經濟轉變階段,我國的創業經濟類型也得到一定的發展,北京中關村、深圳都升級為創業型經濟,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都在積極發展創新性經濟,因此,我國大力發展以科技為核心經濟順應世界發展的潮流,也是國內外發展的必然趨勢。
二、實現途徑
(一)強化科技創新,加大技術改造
在制造業發展中,盡管很多產業的生產規模也居世界前列,但競爭優勢依然不明顯,因此,要進行技術和產品的創新,建立獨特的產業技術體系,提高我國制造業在國際分工格局的地位,增強制造業的核心價值;目前,我國農業人口眾多,土地資源有限,因此,要立足國情,抓住科技革命、信息和生物技術革命帶來的契機,推進農業技術革命,為農業的發展提供科學技術支持;發展現代化服務業,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合理規劃產業布局,將西部地區的資源優勢和東部地區的技術優勢進行有效的結合,產業布局進行地區性的階段調整,促進國民經濟整體動態的平衡;堅持以人為本,加大科技創新,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使人才和科技都能較好的適應產業結構和布局的需求,實現經濟的快速發展。
我國傳統產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發展的過程伴隨著高消耗、高排放等特點,因此,要加大技術改造,充分利用信息和高新技術,進行科技創新,再生產服務環節提高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提高產品質量,加大科技投入,突破技術障礙,促進企業經濟的快速發展。
(二)融入經濟全球化
我國的經濟發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就要堅定不移的對外開放,融入全球化和一體化,充分利用國內外的兩個大市場,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和資本,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將我國經濟發展模式和全球化經濟的發展進行有效的對接;從單向開放轉變成雙向開放,進行資源整合,達到優勢互補的目的,提高我國經濟發展在國家上的競爭力;發展經濟時,由沿江發展向跨江聯動發展,不斷強化空間合作和分工協作;形成競爭新格局,對經濟產業結構進行合理的規劃,錯位競爭,優勢互補,政府也要加強調控,避免各地區間的過度競爭,重復建設,要進行有效的協調。
(三)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
為了滿足科技創新的需要,就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進行有效的市場調節。建立有效的價格機制,憑借價格信號去調節科技創新產品的市場供給、資本等資源的配置;政府要創設有利于科技創新產品發展的環境,引導和鼓勵科技創新的企業,給予一定的支持,政府要構建科技創新支撐體系,從產品市場和要素市場兩個方面去改革,積極推進能源、資源價格市場化的步伐,以促進經濟向著科技創新方面轉變。
(四)積極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加快科技成果轉化
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推進科技創新平臺的建設,將整合科技資源和加快科技成果轉化作為經濟轉型過程中工作的重點,建立大型的科研部門,建立重點的研究項目,并給予資金支持,加大對科研資金、科研資源的合理利用,并將科研成果及時進行轉化;憑借科技優勢,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實現經濟、環境協調發展的目標。
(五)積極培養科技創新人才
狠抓教育,應樹立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意識,建立科學的用人競爭機制,著眼于產業結構的調整,培養創新領軍人才隊伍;立足于國家化發展的態勢,積極引進海外優秀人才;著眼于集約化經濟的發展,招攬回國優秀人才;積極建立優秀團隊,建立優勢互補的創業團隊;將教育的重點放在高技術的應用及研究上,確保每個學生都具有科技創新意識,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結語:
我國經濟的第二次轉型是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本文對科技創新在積極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進行了簡單介紹,并從不同方面探析了如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發展我國經濟,進而促進經濟轉型和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辜勝阻.中國經濟第二次轉型的新動力[J].人民論壇,2011(09)
[2]劉剛.經濟增長的新來源與中國經濟的第二次轉型[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05)
[3]郭紅生.電氣自動化工程控制系統的現狀及其發展趨勢[J].科技創業月刊,2011(12)
關鍵詞: 高校 共青團組織 科技創新教育 陣地建設
大學生的創新教育是歷史選擇的必然,開展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已經成為學生課外從事學術創新創業實踐的重要依托資源,是“第一課堂”的重要補充和有效延伸,是“第二課堂”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和素質拓展舞臺的重要支撐,同時成為高校共青團組織凝聚青年學子、服務青年成長成才的富有潛力和活力的陣地。在新形勢下、新條件下共青團組織在大學生科技創新教育中如何有效科學地進行陣地建設,從而提高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使科技創新活動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腳踏實地”?
1.加強制度建設,完善大學生科技創新教育陣地的保障功能
健全的制度建設,是組織管理科學化、規范化、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和保障。規章制度的建設應從宏觀和微觀兩方面著手。從宏觀方面講,主要是學校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而進行的科技創新教育培養的方向性規定,在教育理念、課程改革、創新型人才引進管理等方面如何最大化培養、訓練和激發大學生的創新理想、創新情感、創新興趣和創新意志。從微觀方面講,主要針對有利于科技創新活動而制定的具體辦法和規章制度。如:為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提供必要的經費、設備、場地及建立這些物質有效使用和管理的保障制度;組織人事與科技成果的管理制度;對指導老師和參與科技創新優秀大學生的評價獎勵制度等方面做出明確的具體要求,使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規范、科學、可持續化開展做到有章可循,有據可依。
2.深化團隊建設,延伸大學生科技創新教育陣地的引領功能
科技活動的有效開展,加強團隊建設是其基本條件。團組織應當建立和加強“三位一體”的科技創新團隊[1]:即學生科技創新技術團隊、學生科技創新教師指導團隊、學生科技創新管理團隊。通過有效的激勵機制,充分激發指導教師、管理者、學生的積極性,將三支團隊有效結合,共同培養能夠適應社會、服務社會的高科技實踐型人才。
學生科技創新技術團隊建設,首先以“優秀學生科研人才庫”為平臺,選拔具有一定科研素養、在科創活動中有成果且表達能力強的優秀科研人才到普通大學生中開展科技交流、沙龍講座等,以朋輩模式指導和帶動大學生參與科技創新活動。其次以學生學術科技類社團為補充,團組織在其工作指導、資金劃撥、活動審批等多方面予以支持,鼓勵創新、提升社團的活力、凝聚力和影響力,積極加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普及力度,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促進科技活動的廣泛性與多樣性。
指導教師的水平也直接影響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層次和質量。學生科技創新教師指導團隊建設一方面可深入挖掘校內外資源,聘請在學生科創能力培養方面有熱情、有經驗的知名專家學者入選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導師庫”,擔任項目、競賽指導老師或評委,明確導師職責、落實指導工作量、開展評獎評優等途徑調動導師參與科技宣傳、科技講座、科研指導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另一方面,通過“導師庫”平臺,牢固樹立導師的創新教育理念,突破“知識傳授型”舊觀念的束縛,樹立“智慧開發型”教育觀念,加深其對高校培養“雙創”――創新與創業型人才的重要性的認識,為大學生科技活動的開展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持。
學生科技創新管理團隊是科技創新活動成功與否的保障性因素。目前在各高校直接負責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組織管理工作的主要是學校各級團干和學生會、團學聯學生干部。因此,要明確管理模式,提高業務管理水平,抓好四個環節“立項申報、過程指導、結題評審、成果展示”的組織管理工作,早日實現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網絡化操作和信息化管理。
3.營造科創氛圍,優化大學生科技創新教育陣地的催化功能
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是一個龐大工程,營造科技氛圍、培養科研興趣,提高學生參與科技的意識是開展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強有力的催化劑。多渠道深度挖掘成功科創團隊和個人,發揮科技創新典范、科技類協會等學生社團組織的引領和示范作用,營造科創氛圍。通過“科技競賽”、“科創嘉年華”、“學術沙龍”、“科研微課堂”等形式,拉近學生與科技活動的距離;利用網站、微信等多媒體平臺的立體化宣傳,讓學生輕松愉悅地主動走入科研、親近科創,將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由“自發型”轉變為“自覺型”,將科技創新活動的參與率從“個別化”轉變為“普及化”,形成人人關注科技、人人感受科技、人人參與科技的良好氛圍。
4.落實點面結合,推進大學生科技創新教育陣地的培育功能
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培育是一個長期性、連續性、完整性與系統性的過程。因此在堅持“實踐性原則、學生主體性原則、創新性原則”的前提下,實施點面結合的創新訓練,努力做到普遍性與重點培養相結合,既注意科技創新的群眾性,又重點培育科創精品,提升大學生科技創新的高端化是進行大學生科創教育的重要途徑。
面:即面向大多數學生進行普及性、分層次的創新訓練。鑒于大學生不同年級在個性特征、已有經驗、知識結構和優勢能力等方面表現出的階段性特點,大學生的創新教育應注重個體差異性和科技創新活動的層次性、階段性,幫助年輕大學生確立正確、合理的期望,建立創新教育的常態化、長效化機制。在大學生創新基地的平臺上,綜合全程導師制,整合資源,開展從下往上金字塔式的“卓越科苗計劃”、“學術節”、“創新論壇”的三級培養體制,并予以相應的創新學分認證。“卓越科苗計劃”即針對低年級學生的實踐基礎培訓階段,主要加強實踐基本技能的學習和培訓。可組成科苗團隊(一般5人/組),實施導師與科創團隊的雙向選擇,減少學生科研的盲目性,增強實踐過程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結合導師的科研方向和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文獻檢索、調查研究、數據處理、總結報告書等初步的科研思維和科研方法。學術節和創新論壇則是在卓越科苗團隊的基礎上,層層遞進,即針對高年級學生的實踐應用階段,使學生從基礎知識的積累到綜合知識的融合,從依賴輔導到獨立創新,從單純模仿到個人創造,并結合專業和個性最終全面提高學生個人綜合能力。
點:即面向已有良好創新素養的優秀人才或有潛力的學生科研項目進行重點的引導培育。以豐富多彩的科技競賽活動和各級各類創新性實驗項目為切入點,對已有良好創新素養的優秀人才重點引導,獨立完成課題的選題、分析、設計、研究、論文撰寫;對有潛力的學生科研項目重點培育,給予場地、設備、經費、專家智囊團等軟硬件支持,鼓勵跨學科合作,對學生科技成果進行技術論證、質量評估、成果評審和推薦等工作,指導發表高水平的學術論文。同時注重依托“挑戰杯”等有社會影響力的科技賽事和創新性實驗計劃培養大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2],打造科創精品,培育科創精英。
5.拓寬支持渠道,豐富大學生科技創新教育陣地的配套功能
拓寬支持渠道,豐富陣地的配套功能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加強校企合作,建立科技活動區和創新基地。在企業建立科技展區、交流培訓基地等大學生科技創新和實踐能力的綜合實驗平臺,一方面可豐富學生科創所需的儀器、材料、場所等方面的配套設施,另一方面可作為大學生創新人才培養課外基地的延伸。二是加強校際合作,構建國內外交流互訪平臺,讓學生“走出去、請進來”,鼓勵跨學科合作,培育國際視野。三是加強產學研一體,構建成果的轉換和孵化平臺。其中,學生的創新活動要想轉化為實際生產力,團組織必須在資金渠道、生產渠道、研發渠道、人事渠道、營銷渠道及宣傳等方面提供配套支持,使得創新活動順利開展有強有力的組織保障,進而讓科研項目“落地”,加強科技創新的實際意義,將成果運用于實際生產中。
6.重視市場觀念,促進大學生科技創新教育陣地的轉化功能
目前大學生參與科技創新往往只是依靠自己的興趣愛好,缺少前期的市場調查和實際需求的分析,造成項目與社會、市場脫節,產生的成果難以被市場接受;或者只重視過程的刺激性和探索性,而忽視創新成果的轉化應用,造成資源浪費。如果將高校的科創成果看成商品,那么這些商品經歷了從市場調查、選題、技術選擇、項目方案、論證評估到最后轉化投產的等一系列空間、時間及價值形態上的變化過程。團組織在大學生科技創新育人中的陣地建設就應當做好上述每個變化過程中的市場觀念引導,指導大學生科技創新前的選題和在科技創新過程中的與市場的充分交流。利用學校大學生創業谷等創新創業平臺,積極引導成熟可行的學生科技成果落戶,并給予各項政策扶持和經費支持。扶持有發展前景的應用型技術成果的市場對接、與企業合作,推進成果轉化和實際運用。
參考文獻:
1創新型大學建設
1.1創新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有沒有創新能力,能不能進行創新,是當今世界范圍內經濟和科技競爭興旺的決定性因素。只有堅持創新,走自主創新之路,才能推動經濟持續發展,提升參與經濟全球化的競爭力;只有堅持創新,才能占領科技發展的制高點,擺脫受制于人的困境;只有堅持創新,才能有效的實現由知識向現實生產力的轉變。創新成為社會對國家發展和人類進步提出的普遍要求,成為時展的最強音。
1.2創新型大學
作為國家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人才培養基地的大學,擔負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的重任,是科技創新的主要動力和源泉,是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的主要推動力,有著科教興國、人才強國的雙重使命。縱觀高等教育的發展,大學經歷了從創建之初的單純以傳授高深學問為己任,發展到教學與科研相統一,再到利用人才、智力、設備、信息等優質資源直接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大學發展的內在規律表明,大學的功能已經從產生之初單一的傳播功能向創新轉變。目前,單純的以知識傳播為功能的大學已經不能滿足國家與社會發展的需要。在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影響到國家競爭力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大學,能否擁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學,大學自身創新能力的強弱,將成為國家綜合國力強弱的重要標志。大學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下,如何保持與社會的良性互動,發揮服務社會、引領社會的功能,擔當更多的社會責任,為培養創新人才創造更好的環境和條件,就必須以一種新型大學模式即創新型大學的形式出現。創新型大學是以滿足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大需求為目標,站在國際高等教育及科技發展的前沿,以新思想、新知識、新技術的獲取、創造、集成、傳播和應用為途徑,以培養創新型人才為特色,以營造濃郁的創新文化為動力高水平大學。
1.3創新型大學的內涵
創新型大學是科學研究自主創新能力和創新人才培養能力都很強的大學。創新型大學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首先,大學的發展戰略,要站在國家層面,適應國際科技前沿,滿足國家戰略需求及社會發展需求,成為知識、技術的源頭以及人才庫、思想庫;其次是科技創新能力,創新型大學必須具有能參與國際競爭的學術能力,必須對綜合國力的提高及社會發展起到較強的支撐和引領作用;再次是創新人才培養能力,創新型大學必須是能吸引和培養科技精英的平臺,其教育教學體系必須能培養具有較強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人才;最后是創新生態環境,創新型大學的運行機制、管理體制,必須是能營造有利于創新精神的培養、創造能力的提升、創新資源優化配置的創新環境。
2創新型大學建設必須緊緊圍繞科技創新,提升科技創新能力
創新型大學建設應在抓好基礎研究的同時大力加強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和高新技術產業化工作,以高度的責任感和緊迫感,立足自主創新前沿,提升科技創新能力。
2.1創新型大學科技創新的意義
創新型大學不僅在文化傳播上有重要地位,而且在經濟建設上也有重要影響。創新型大學不僅是傳道授業的場所,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創新型大學是新知識、新技術發展的實驗室,是人類新文明的重要標志,是國家發展的思想庫、科技發展的發動機、產業發展的孵化器。新型大學在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中發揮生力軍作用,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國家發展的重中之重。抓住了自主創新,就抓住了國家發展的關鍵,就抓住了國家發展的根本,就抓住了國家發展的未來。在國家中長期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了科學和技術發展的重要性,創新型大學應從國家整體利益出發,積極參與,凝聚力量,整合資源,相互協作,擔當重任。
2.2創新型大學科技創新的主要內容
(1)創新型大學科技創新平臺的建設構筑科技創新平臺是為了將學科建設、人才建設與科技發展統一起來,實現人才和資源的充分共享,繼而形成的一種新的、交叉的、重要的科研組織運行模式,最大限度地釋放大學創新活力,提高科技競爭實力和創新水平。(2)產學研結合的推進產學研結合是科研、教育、生產不同社會分工在功能與資源優勢上的協同與集成化。創新型大學應主動融入以企業為主體、以應用研發為重點的創新活動,把大學的人才、技術、智力要素與企業的資金、設備要素結合起來,形成與企業“產研分工、優勢互補、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合作機制,為企業創新提供知識和技術支持,把自身創造的知識、技術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實現知識與技術的產業化。(3)科技創新環境的營造創新型大學要真正成為創新教育的主力、科技創新的搖籃,還要為其營造一種適于創新的文化氛圍和制度環境。這種文化氛圍的核心就是追求真理、追求光明、追求進步,使教師從社會道德和責任出發,以學術為職業進行科學技術的創新活動。良好的制度環境需要不斷進行科技體制與機制創新,就是要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激勵學者開展原創性的科學研究,寬容失敗,鼓勵冒尖,完善科技創新評價體系,不斷提高科技管理水平。
3結論
關鍵詞: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團隊建設;體系構建;戰略和措施
大學生科技項目以及科技競賽活動是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重要平臺,是大學生學習科技知識、培養實踐動手能力、提升就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在加強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建設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計算機與通信工程學院學生就業的過程中發現,企業看中的不僅僅是學習成績,更重要的是科技創新實踐能力,所以我們只有通過鼓勵學生參加科技項目、完善大學生科技競賽的長效機制,充分發揮大學生參與科技創新的主體意識,大大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全面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才能培養出受行業企業歡迎、有競爭力、真正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一、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意義和必要性
1、學術思想方面。人的意識往往決定著人的行為,因此創新創業精神和理念的培養應當是高校開展創業教育的重中之重。對于學校來說,對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教育不應該只是美化學校形象的形式要求,而要落實到實處,真正為了培養大學生的實際創業能力而做出努力;對于教師來說,學生的進步應該成為教師的責任,作為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教師,他們必須首先端正對創業教育的態度,不能為了教育而教育,而忽視教育的目的和意義,必須認真對待每一個學生每一次實習的過程和結果;對于學生來說,對于創新創業課程的學習關系到自己的前途和未來,一定不能掉以輕心,敷衍對待,而要虛心學習一切相關內容,仔細鉆研、認真消化,讓創新創業的精神貫穿于自己的創業過程當中,為實現“事業有成”的目標而不懈努力。
2、學術觀點方面。我國創新創業教育起步較晚。雖然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意識到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性,但還處于摸索階段,畢業生創新創業能力不強,自主創業比例不高,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團隊建設及體系構建
1、團隊建設。學生是參加科創活動的主體,團隊構建是否科學合理直接影響到科創的最終成果。學生團隊的建設從最初的臨時性組隊、室友、朋友間組隊,逐步向著科學的方向進行發展,形成系統的組隊方式。教師團隊的良好構建是學生科創水平提升的推動劑。對于學生團隊申請的院校兩級科技創新、創業項目,指導教師每兩周召開一次例會對所帶團隊進行答疑解惑,通過為期一年的時間,對所帶學生團隊完成各類專業和實踐知識的普及和指導;對于我院主要組織和參與的省級以上科技類競賽,部分教師具有豐富的指導經驗。各項賽事均有一到兩名經驗較為豐富的指導教師負責該類賽事,確保各位同學能夠迅速了解相應比賽的各項事宜。
2、體系構建。對于有一定基礎的同學,我們引導他們參加院校兩級科技創新、創業項目,通過固定指導老師為期一年的指導,提升團隊同學的科研能力。在經過項目立項為期一年的學習后,同學們具備了參加省級、國家級競賽的能力。我們構建多層次的大學生科技競賽機制,鼓勵學生參加各種科技競賽,從而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為了更好的服務于我們的學生科技創新工作,設立一個學院學生創新實驗室、一個ACM培訓俱樂部,相關的各類講座宣講若干。學生創新實驗室創建于2009年,是一個面向學生全面開放、學生自主管理的實驗室。實驗室為學生參加科技創新創業項目、參加各種科技競賽、進行自主創新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實驗平臺。ACM俱樂部有功能完善,服務器支持強大的在線程序測評系統與虛擬測評平臺,以此為基石,在全校范圍內舉辦了多場ACM程序設計大賽,共吸引千余人次參賽。除了創辦ACM比賽,ACM俱樂部還致力于創造更好的技術與編程學習環境,在學校營造起良好的學習和分享氛圍。由俱樂部成員主講的ACM程序設計基礎與算法系列課程在國內知名的網絡課程分享平臺上后,更是惠及了國內諸多熱衷于ACM競賽的大學生,影響更為深遠。
三、深化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戰略和措施
我院學生雖然在絕大數的比賽上已經取得了日益驕人的成績,但是在高水平競賽的比賽中,由于諸多條件受限,同學們難以在較短的時間內實現突破式的進步和發展,在國家級一等獎的獲得數量上更是難以突破。為了提高高水平競賽的成績,擬在以下幾個比賽上加強輔導。對于ACM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大賽,繼續舉辦兩次校內選拔賽(個人賽、團隊賽),對校內選拔賽成績優異的學生進行不定期培訓;面向所有對編程感興趣的新生,再次開展為期三周的線上公開課;在網絡科創平臺上開通ACM專欄,展示ACM程序設計與算法教學課件等學習資源;安排相關教師進行網上答疑;在網上記錄并公布學生的平時解題情況以及解題數,參加網絡賽之前每個學生至少做300道練習題。對于挑戰杯,組織專業老師對報名隊伍進行篩選、培訓,開設專門的課程,例如如何寫項目申報書、如何申請專利、比賽答辯中需要注意的事項等課程,并進行賽前預答辯。通過選出優秀的學生團隊進行專門培訓、賽前預答辯,提高我院學生高水平競賽的成績,從而提高我院學生的整體科創水平。
參考文獻
[1]高策、畢婷婷,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現狀及對策分析,高教論壇,2014(19).
關鍵詞: 科學研究 創新型人才 培養途徑
1.引言
作為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高校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進程中,擔負著為社會提供創新人才和進行科技創新的重任。隨著國家對創新體系建設的深入,高校在知識創新、技術創新體系承擔的科學研究任務日益繁重,經濟、社會迅速發展對人才創新能力要求也不斷提高。如何兼顧融合科學研究和創新型人才培養,發揮科學研究對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積極作用已經成為擺在高校面前的重要命題。
2.科學研究對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性
2.1科學研究是建設一支創新型高素質師資隊伍的根本保證。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對學生的影響莫過于教師的言傳身教,要培養出德才兼備的學生,必須建設一支創新型高素質師資隊伍。而教師創新素質不同于其他人的創新素質,美國學者史密斯認為,所謂創新型教師,就是那些善于吸收最新科學研究成果,將其積極運用于教學中,并且有獨特見解,能夠發現行之有效的新教學方法的教師[1]。因此,要建設一支創新型高素質師資隊伍必須重視科學研究工作。科學研究作為探索未知的實踐性創造活動,不僅能夠有效克服教師創新意識薄弱、學科知識落后、知識結構不均衡的缺點,而且可以激發教師進行研究探索的興趣,培養鍛煉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培育科學洞察、獨立思考、邏輯推理與決策力。同時,科學研究作為一項系統研究工程,具有復雜性、多學科性、偶然性等特點,教師通過科學研究可以不斷深化專業領域,拓展學術視野,掌握新的知識與理論,提高學術和教學水平。所以,廣泛開展科學研究,不斷強化教師的創新意識,是高校培養創新型高素質師資隊伍的重要途徑之一,也是高等教育迎接創新人才培養挑戰的必然選擇。
2.2科學研究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內在要求。
隨著社會對創新型人才需求的不斷提升,高等學校的培養目標正在從注重傳授知識、單純強調課堂教學,轉向強調綜合應用和培養基礎扎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富有創新精神的人才。教育目標和方向的轉變必然要求改革現有教學和人才培養模式,探索和拓展符合創新型人才成長的培養手段。科學研究作為教學以外的高校另一種社會職能,是一種智力、心力和勞力相綜合的創造性的勞動,學生參與科學研究活動,可以更多地了解和感受科學研究的全過程,加深對現有知識的理解,擴大知識面,有利于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和團結協作能力的培養。同時,依托科學研究開展教學改革,可以豐富教學手段和內容,實現教學與科研互補互動。因此,充分發揮高等學校的教學資源優勢和科學研究優勢,基于科學研究的各組成要素拓展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是全面推進創新人才培養的內在要求。
2.3科學研究是構建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的基礎。
要培養創新型人才,必須準確把握創新型人才的內涵,而什么樣的人才是創新型人才呢?美國《創新雜志》對創新型人才所下的定義是:運用已有的知識想出新辦法、建立新工藝、創造新產品[2]。國內學者對創新型人才的內涵的普遍共識是“具有創新思想”或“具有創新精神”。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將創新型人才定義為具備敏銳創造性思維和合理的知識結構且能夠孕育出新觀念,并能將其付諸實施,取得新成果的人。簡單地說,創新型人才除了具備較強的創新綜合素養外,更要有突出的創造性和科學性。因此,培養一名合格的創新型人才的著眼點不僅是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理論、具備就業和謀生技能,養成德才兼備的全面素質,而且要在發展智力的基礎上突出科學精神、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而良好的科學精神、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必須在科學研究的氛圍和環境中才能得到培養、鍛煉和熏陶。所以構建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必須以科學研究為基礎,實現教學與科研的有機融合。
3.高校科學研究和創新型人才培養相結合的現狀和問題
3.1高校科學研究和創新型人才培養相結合的現狀。
隨著國家對科技創新的重視,以及自身科研水平和能力的提升,高校在科技創新體系中的引領和支撐作用日益突出。據統計,“十一五”以來高等學校承擔國家“973”重大基礎研究項目占半數以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一直保持在70%以上,重點重大項目都在50%以上;依托高校建設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共有分別占全國總數的64%和31.7%;高校獲國家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分別占授獎總數的52.3%、37.0%和30.9%[3]。同時,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達23.3%,人數達2907萬,研究生人數達140萬[4]。在科學研究和創新型人才的規模和質量迅速發展的狀況下,兩者的結合日益緊密。主要表現為:科學研究逐漸成為教學創新思想的重要源泉,為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提供了借鑒素材;部分高校設立了針對大學生的科研專項課題和學生科研助手崗位、組建了課外科研興趣小組、實施了科研項目吸納學生參與研究的計劃,做出了讓學生直接參與科學研究的嘗試。
3.2高校科學研究和創新人才培養相結合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雖然科學研究和創新人才人才培養的結合不斷加強,高校從內部管理機制和人財物投入進行了改革,但作為一種創新人才培養的新嘗試,兩者在結合過程中仍然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例如政策單一孤立不夠系統、學生參與度流于表面不夠深入、結合方式簡單覆蓋面狹窄等,而其中最大的問題是結合途徑單一,對科學研究的利用率較低。科學研究是一項系統工程,涵蓋了項目、平臺、團隊、產學研合作等眾多要素,每個要素又包含了不同創新層次。因此,要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創新人才就必須建設一個涵蓋科學研究全部創新要素和不同創新層次的結合體系。而目前科學研究和創新人才培養的結合仍是以科研項目為主,且僅僅停留學生參與學習的初級創新層次。對于平臺、團隊、產學研這些科學研究的重要組成要素,由于存在著人員復雜、經費較大、運行繁瑣等問題,高校在利用這些要素方面雖然也積極做出了嘗試,但都是斷斷續續、點到為止。這種單要素結合方式,不僅造成高校內部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匱乏,而且導致學生創新環境、培養手段的單一和創新資源的巨大浪費。
4.基于科學研究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徑
4.1積極引導和鼓勵學生參與科研項目。
發揮科學研究的積極作用,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最好方式莫過于積極引導和鼓勵學生參與及主持科學研究活動,讓其親身體會和學習創新的過程。首先,營造寬松的科研政策和濃郁的科學研究氛圍,為學生參與科學研究制定扎實的校園文化環境和政策制度。其次,按照學生個人創新能力的大小設立合理的學生參與科學研究活動的層次。一要吸收學生參與到大型科研項目的研究中,尤其是國家層面的重大科學研究活動,如“973”、“863”、“國家攻關”等國家中科技計劃項目。通過參加重大科研計劃,可以使學生對于大型科研項目一個較為全面的認識,接觸科學發展的前沿和先進的科學研究手段,在掌握嚴謹的研究方法的同時,鍛煉自身的實踐能力和團隊合作的精神。二要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符合自身知識水平結構和解決問題能力的一般性科研課題,例如省市一級的自然科學基金課題等,使學生學會在具體科研實踐中運用所學的專業知識解決科學問題,并在科學研究中檢驗知識的科學性和客觀性,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三要針對學生設立低門檻的科研課題,讓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專業特長,凝練自己感興趣的課題和方向,在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下開展一些深度的研究,真正當回科技創新的掌舵者。
4.2整合開放科研創新平臺,建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基地。
高校科技創新平臺是為了將學科建設、人才培養與科技創新統一起來,實現人才和資源的充分共享,繼而形成一種新的、交叉的、重要的科研組織運行模式[5]。作為高校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高校科技平臺的根本任務就是整合、集成、優化科技創新資源,提高高校科學研究和創新型人才培養能力。經過多年的建設和發展,高校內部已經建設了完善的包括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高科技學園區、各類研究所等科技創新平臺在內的創新平臺體系,具備了向學生開放的物質條件基礎。因此,高校要主動將科研平臺納入到創新型人才培養過程,圍繞課程設置、社會實踐、畢業設計等培養環節,提高科研平臺在創新型人才培養過程中的效益。首先要在學生培養方案別是研究生教育培養階段增設學生科技創新實踐科目,將進入科研創新平臺實習鍛煉納入到學生的綜合考評,促進學生主動進入各類科研創新平臺學習。其次要改變科研平立運行、單獨面向學生開放的現狀,從整體和宏觀的角度設計開放型學校科研創新平臺制度,建立“競爭、開放、流動、共享”的科技創新大平臺運行機制。最后要明確平臺向學生開放的方式和方法,并考慮由此而造成的運行成本負擔,從人員、經費、設備、項目等物質方面給予物質條件支持,保障平臺對學生進行實質型開放。
4.3深化產學研合作模式,聯合培養創新型人才。
企業作為科技創新的主體,在激烈的市場和技術競爭壓力下,對創新型人才有著強烈的渴望和評價標準。同時企業作為產品生產者,掌握著豐富的創新資源,以及對創新發展方向有著敏銳的判斷力。因此在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過程中必須加強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業的生產經驗和實踐資源,培養企業急需的應用型、創新型人才,實現創新人才從學術型向產業型的平滑過渡。第一,高校要結合專業培養目標,緊密依靠行業專家和企業的技術骨干,共同制定和開展人才培養方案,推進專業建設、課程建設、教學團隊建設,讓企業創新理念全面融入創新人才成長過程。第二,在企業設立創新型人才培養基地,改變過去簡單參觀介紹的實踐模式,讓學生深入工廠生產一線,親自體驗企業的科學管理、先進設備、高新技術,及時了解掌握行業的發展動態、新技術、新產品,以此開闊學生視野,激發創新的欲望和創造的潛能。第三,建立共同的研發機構,拓寬校企合作的規模和深度。既可依托高校現有的科研機構,又可在所屬的產業領域內獨立建設適應未來發展的研發中心。通過共同建設面向行業共性、關鍵性技術的研發平臺,在深化產學研合作的同時,可進一步拓展培養創新型人才模式,尤其是為碩士、博士等高層次創新型人才培養提供了研發載體。
4.4注重建設學生創新團隊,培養科研創新合作意識。
高校科研創新團隊是由以科技創新為目的,圍繞共同目標,愿意相互承擔責任的若干技能互補的科技研發人員組成的團隊。由于研究氛圍濃重、研究目標明確、學術交流活躍、創新思想迸發,高校科研創新團隊一直都是科學突破、技術創新的重要力量,并成為創新人才凝聚和培養的重要載體。因此,建設大學生創新團隊,聚集擁有共同科研興趣愛好和目標的大學生,可有效調動學生的創新積極姓,加快創新思想在學生群體中的傳播。大學生創新團隊建設的途徑有很多,但基本以下面三種模式為主:(1)發揮校園學生社團的凝聚力,圍繞具有共鳴性的科研熱點,通過政策引導和輿論宣傳,引導學生自發組建紀律較為松散的各類課外科技創新型社團。(2)依托國家各類科技競賽,如全國大學生機器人大賽、“挑戰杯”科技創新大賽等賽事,在投入一定人力和財力的基礎上,通過公開競爭的方式組建競賽型創新團隊。(3)以研究生科研能力培養為目標,在導師的指導下組建課題型研究創新團隊。
5.結語
創新型人才培養有其自身規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為學生提供參與創新創造實踐的機會,營造寬松融洽的學術氛圍,使學生在接受固定課程體系學習和基本創新技能訓練的同時,參與科學研究項目,接受科研一線教師的指導,通過親身學習和體驗科學研究開發實踐,把握科技創新的實質,接受創新文化熏陶。因此,培養造就科技創新型人才必須充分利用高校科學研究條件,依靠科技創新實踐促進科技創新型人才的創新意識和素質的全面提高。
參考文獻:
[1]田淑梅,劉波平,韓益鵬.淺議高校教師的創新能力素質[J].科學教育論壇,2005,(23):187.
[2]黃志廣劉效梅試論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模式和途徑[J].教育與現代化.2007,(4):10-13.
[3]國家科技三大獎高校獲164項占授獎總數64.8%.news.省略,20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