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農業產業概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農業產業化一直被認為可以很好地解決目前小農戶與大市場的銜接問題,進而推進農業市場化和持續增效,但由于沒能從根本上解決傳統大農業發展的主要矛盾,且受諸多前置條件限制,實踐中大范圍推廣應用的效果并不理想。近年來,盡管各地政府大力倡導和推進農業產業化,但在全國大范圍推廣中,并沒有取得實質性的效果,絕大部分農區并沒有如山東等地一樣建立起完善的農業產業體系,農業產業化的增產增收效果并不明顯,值得深思。
1農業產業化的概念
農業產業化經營始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的山東,當時濰坊等地突破了以種糧為主的傳統農業思維定式,以市場為導向,立足當地特色農產品生產,積極調整種植結構,在全國率先發展起以蔬菜、果品為主的特色高效種植產業。繼而在市場作用和政府扶助下,紛紛建立起農產品后加工及相關服務業,并不斷做大做強,形成了較為完整和穩定的產業體系,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山東也因此由傳統農業大省逐步成長為農業強省,成為各地觀摩學習效仿的榜樣。
農業產業化的概念就是在總結山東成功模式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農業產業化就是借鑒二、三產業發展思路,盡可能還原農業作為一個產業的特質,將目前相對獨立的涉農各要素充分組合起來,延長產業鏈條,從而提高經濟效益的農業經營模式。多年來專家學者不斷總結完善,形成了一個涵蓋了產業化思路、目的、效果、特征為一體的,十分完整具體的理論定義: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地方主導產業、產品為重點,優化組合各種生產要素,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模化建設、系列化加工、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形成種養加、產供銷、貿工農、農工商、農科教一體化的經營體系。
2農業產業化的基本特征
2.1市場化
市場是農業產業化的起點和歸宿。農業產業化的經營必須以國內外市場為導向,其資源配置、生產要素組合、生產資料和產品購銷等要靠市場機制進行配置和實現。
2.2區域化
區域化即農業產業化的農副產品生產要在一定區域范圍內相對集中連片,形成比較穩定的、區域化的生產基地,以防生產布局過于分散造成管理不便和生產不穩定。
2.3專業化
專業化即生產、加工、銷售、服務專業化。農業產業化經營要求提高勞動生產率、土地生產率、資源利用率和農產品商品率等,這些只有通過專業化才能實現。
2.4規模化
生產經營規模化是農業產業化的必要條件,其生產基地和加工企業只有達到相當的規模,才能達到產業化的標準。農業產業化只有具備一定的規模,才能增強輻射力、帶動力和競爭力,提高規模效益[1-2]。
2.5一體化
一體化即產加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經營,把農業的產前、產中、產后環節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龍”型產業鏈,使各環節參與主體真正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均沾、同興衰、共命運的利益共同體。這是農業產業化的實質所在。
2.6集約化
農業產業化的生產經營活動要符合“三高”要求,即科技含量高、資源綜合利用率高、效益高。
2.7社會化
社會化即服務體系社會化。農業產業化經營要求建立社會化的服務體系,對一體化的各組成部分提前、產中、產后的信息、技術、資金、物資、經營、管理等的全程服務,促進各生產經營要素直接、緊密、有效地結合和運行。
2.8企業化
企業化即生產經營管理企業化。不僅農業產業的龍頭企業應是規范的企業化運作,而且其農副產品生產基地為了適應龍頭企業的工商業運行的計劃性、規范性和標準化的要求,應由傳統農業向規模化的設施農業、工廠化農業發展,要求加強企業化經營與管理。
3農業產業化推廣的局限性
3.1山東模式的不可復制性
盡管山東在農業產業化上取得了豐碩成果,但其成功的關鍵是以特色農產品為主導,并非進行傳統糧作種植。如壽光的蔬菜、煙臺蘋果、葡萄產業等,并取得了先發優勢。這在說明了產業化應該建立在當地特色農業產業的基礎上,同時也決定了其不可復制性。畢竟我國對農業的戰略訴求是確保我國糧食安全,我國絕大部分農區也都是以傳統糧棉油生產為主,同質化較重,特色并不明顯。即便有自己的特色農產品,也不能要求都去發展特色生產而放棄糧食種植。
3.2沒有解決傳統農業的根本性問題
制約糧作農業發展的瓶頸主要是土地集約化程度低、經營規模小,使得農戶難以依托有限的土地資源實現其勞動(下轉第365頁)
(上接第363頁)
力價值的充分轉化,從而使農業長期處于隱虧狀態,這不是依靠科技投入所能改變的。農業的“不掙錢”制約了生產主體,即千百萬農戶農業投入的積極性,這里就包括資金、科技和勞動力的投入,反過來又制約了農業增效和單產的提升,從而形成了惡性循環,這才是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癥結所在[3]。而農業產業化,無論是采取什么模式,都主要是在小農戶與市場的銜接上做文章,并沒有著力改變土地分散經營和農民單打獨斗的局面。
3.3市場機制難以發揮積極作用
山東在農業產業化過程中之所以能取得明顯成效,其相對發達的外向型商品化特色農業起了主要作用。特色農業往往就是高效農業,其生產效益足以承載農戶勞動力投入的價值轉化,使山東可以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實現生產要素的優化組合。而特色農業的高效是傳統糧作農業無法企及的,一些地方政府為發展特色農業,在結構調整中“逼民致富”和在企業農戶間“拉郎配”,只會勞民傷財,適得其反。
3.4農戶市場農業意識低下
在小農戶與大市場的結合上,小農戶由于種種原因,談判能力弱,使得農產品優質不能優價,造成了農產品的增產增質卻不增收,損害了農民利益,因此要有一個龍頭企業來主導。這是一種典型的想當然的制度設計。事實上是農戶與企業本身的利益很難調合,農戶不但存在談判力弱的問題,踐約能力也很低。隨著市場行情的變化,農戶或者高價別售,或者求售無門,而農戶的分散使企業和農戶間訴訟成本高昂,所謂的農業訂單,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不過是一紙空文[4]。
4結語
因此,被飽受“三農”問題困擾的政策專家、經濟學者奉為經典的農業產業化,遠非放之四海皆準的靈丹妙藥,解決農業增效的根本辦法還是土地的集約化、實現適度規模經營。因此,不從土地制度上加以變革,任何技術上的改良措施都如隔靴搔癢,難以解決根本性問題。
5參考文獻
咨詢是一個泊來語,英語寫作“Consult”,它的第一層基本意思是向人求教、詢問以便尋得資料和參考意見等;第二層基本意思是會診、看醫生;第三層基本意思是與人商量、商議。在中文的解釋中,咨詢就是“征求意見”。農業產業發展咨詢指政府涉農部門,經營農業的相關企業或組織,在農業產業發展的問題上,向農業產業發展顧問、專家或專門從事農業咨詢的機構征求意見并針對農業產業發展問題的產生、發展和解決,提供專業化的分析和行之有效的綜合性解決方案及實施方法。農業產業發展咨詢業具體說就是農業產業發展咨詢等相關機構和團隊以科技為依托,以信息為基礎,綜合運用農業產業發展科學知識、技術、經驗、信息,按市場機制向政府涉農部門、經營農業的相關企業或組織等提供各種有充分科學依據的可行性報告、規劃、方案等創造性智力服務,為解決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各類社會組織面臨的農業產業發展的復雜問題提供幫助。
2存在的主要問題
(1)農業產業發展咨詢意識不足。一是目前在云南,農業產業發展咨詢意識還不夠強,許多涉農企業尚未認識到農業產業發展咨詢對農業發展所起的“倍增”作用,“借腦”、“融智”、借助社會綜合配套服務“助我發展”的“導入”意識不足;二是一些已意識到農業產業發展咨詢重要的“先行者”,則對購買農業產業發展咨詢服務的對象和做什么樣的咨詢、達到什么樣的目的、如何實施咨詢意見、在咨詢中如何配合咨詢機構等許多問題都不是十分清楚,在相當程度上把做咨詢作為宣傳、炒作的手段。
(2)農業產業發展咨詢業作為一個產業尚未定位。雖然云南農業產業發展咨詢業已有了初步的發展,但農業產業發展咨詢業從產業定位上看仍存在許多發展障礙,突出反映在以下方面:一是部分專業咨詢公司注冊難,要有相應的各級管理部門頒發的資質,才具有資格;二是國家并沒有對農業產業發展咨詢業給出一個準確的定義,國家統計系統也沒有建立對農業產業發展咨詢業的一整套準確、完整的統計指標體系;三是從社會層面看,新聞媒體對農業產業發展咨詢業的報道經常概念不清,統計數據不準確;四是從農業產業發展的認識看,涉農企業及組織等對咨詢業體系認識不足,在需要咨詢服務時不知如何做,農業產業發展咨詢企業對咨詢業體系本身缺乏了解。
(3)農業產業發展咨詢業支撐條件弱。一是農業產業發展咨詢人員整體素質不高,行業隊伍建設滯后。目前還缺乏農業產業發展咨詢人才專門的培養基地和健全的制度,農業產業發展咨詢人才的個體知識結構、群體知識結構、科學專業搭配結構及年齡結構都還很不合理,農業產業發展咨詢的質量難以得到保證。二是農業產業發展咨詢手段的現代化程度低,農業產業發展咨詢企業管理水平不高。目前咨詢機構普遍缺乏資金、信息庫,信息網絡的建設跟不上發展需要,農業產業發展咨詢技術手段還比較落后,所提供的農業產業發展咨詢服務個性化不夠,不能完全滿足客戶的需要。三是農業產業發展咨詢行業規范差、缺乏合理管理方法。尚未形成統一的行業管理,長期形成農業產業發展咨詢機構少、各自為政的局面。
(4)農業產業發展咨詢市場行為不規范。一是市場化程度不高。農業產業發展咨詢企業獲得咨詢項目往往是依靠人緣、行政隸屬關系或行業壟斷優勢。二是農業產業發展咨詢項目形式不規范。突出表現為農業產業發展咨詢項目合同談判上無細節安排、無咨詢人員具體要求、工作的階段性目標不明確、咨詢成果的操作性要求不確切、合同執行不嚴謹等。三是農業產業發展咨詢費用確定無標準。農業產業發展咨詢費用確定基于項目的來源,依項目完成所需必要成本之外的因素確定,而從農業產業發展咨詢企業報價看,不同的農業產業發展咨詢項目需要支付多少成本、稅費也不十分清楚,缺乏合理的費率標準。
3云南農業產業發展咨詢對策研究
(1)農業產業發展咨詢服務內容要向深層次轉變。農業產業發展咨詢業最初的服務是簡單勞動,比如幫助購買種子、詢問種植(養殖)情況、農藥化肥使用情況、農產品加工銷售情況等內容。農業產業發展咨詢業要轉變到為解決涉農企業如何發展才能帶動農業產業發展、為政府涉農管理部門決策農業產業發展服務層面上,最終為農民增收致富。針對農業產業發展前沿問題,如龍頭農業企業打造、農業產業發展專業人才瓶頸、農業產業贏利模式、農產品品牌策略等,開展深入的咨詢服務研究。
(2)農業產業發展咨詢服務方式要向團隊協作轉變。農業產業發展咨詢業最初的作業方式是個人作業,即企業創立者是專家型咨詢人才,一個人帶幾個助手,靠個人智慧開展業務。農業產業發展咨詢業要求要組成農業產業專業團隊,如從事農業工作的注冊工程咨詢師、經濟師、農業工程師、農業專家等,形成協同作戰專業化運營的現代咨詢業發展方式。
(3)農業產業發展咨詢項目的獲得行為要進一步規范。農業產業發展項目要進行可行性研究,要有相關國家頒發的具有咨詢資格的企業才能進行研究。但在實際操作中,由農業產業發展項目主管部門來決定項目是否進行咨詢或者是由誰家咨詢企業來做,而沒有從真正農業產業發展需求出發,進行可行性研究,最后的農業產業發展項目評審論證,也只是走一下程序,還是由項目主管部門領導決定立不立項。前期的咨詢活動,從進行可行性研究到形成決策咨詢報告過程,沒有太大的實際意義,很多農業產業發展咨詢企業,沒有實際調研,只是根據項目實施單位提供的材料,按照格式規范一下,形成了可行性研究報告,無法真正起到決策參考作用。
(4)農業產業發展咨詢企業或者機構有待進一步增加。目前云南具有國家建設部、國家發改委頒發的甲級資質咨詢企業或者機構4家,難以滿足農業產業咨詢需求,阻礙了農業產業咨詢行業的發展,咨詢服務質量難以保障。
有人認為,農業企業化概念是在20世紀90年代提出的,因此農業企業化經營也產生于20世紀90年代;還有人認為,農業企業化理論與實踐是在農業產業化之后,因此農業企業化經營也產生在農業產業化之后。其實,農業企業誕生之日就是實行農業企業化經營之時。的推行,使農戶具備了生產經營自、決策權和產品的處置權,農村土地所有權的模糊性和承包權的長期性,使農戶的土地承包權具有準所有權的性質,使農業企業化經營具備條件、成為可能;鄉鎮企業的產生和發展揭示了農業企業化經營的客觀必然性,發展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廣泛適應性,是農業企業化經營的具體實踐;農業產業化的核心是農業企業經營,是農業企業化的繼續,是農業企業化的“三化”(農村城鎮化、農業產業化和農民員工化)結果之一;農業合作經濟組織越來越具有經營的屬性,它是農業企業化經營的重要形式,而不是手段。農業企業化伴隨著家庭承包責任制的實行、鄉鎮企業的發展和農業產業化經營而全面推開、推進。
2、農業企業化與農業產業化的聯系和區別
2.1農業產業化經營存在的主要問題
農業產業化的主體是誰?表面來看,似乎不是一個問題,但現在農業產業化真正意義上的主體是誰?不是農戶,不是農業企業,而是基層政府!農業產業化把應該重點扶持的廣大農戶放在了相對較次的地位,影響了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效率和效果,一方面使基層政府有可能干預企業正常的市場經營活動,造成政府行為的越位,為極少數的農業企業和政府官員提供了的土壤;另一方面,造成政府對企業的發展規劃、咨詢、條件支持等服務的不到位,造成對農戶服務的不到位,造成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和規模化農業經營沒有質的提高。農業產業化實踐中存在經營主體錯位、政府行為越位和服務缺位等現象。
2.2農業企業化與農業產業化的聯系
首先,農業產業化的核心是農業企業,是農業企業化經營。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組織形式主要有:企業+農戶、合作組織+農戶、專業市場+農戶、主導產業+農戶等。由于2007年7月1日開始登記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含農村供銷社)與傳統意義上的農業企業一樣,具有法人資格地位,多數專業市場實行的是企業運作模式,按法定程序登記的農業協會、農業中介組織是具有(事業)法人資格地位的團體……因此“企業+農戶”為產業化的基本組織形式,農業企業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核心環節和關鍵步驟。農業產業化通過合同契約、參股分工、全面經濟核算等制度,使多元參與主體在各個環節互惠互利,實現企業化管理。企業化管理是農業產業化的主要特征之一。
其次,在發展行業農業企業化方面,二者有相同的內涵。農業企業化在對某一個產品進行企業化經營時,其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內涵是基本一致的,二者都是通過建立一定的利益聯結機制,采取或參照企業經營的形式,把農產品種植與銷售、加工等相互脫離的環節聯系起來,從而達到提高各經營主體經濟效益和農民組織化程度之目的。當某個行業內的產品都基本上進行企業化經營時,就是行業農業企業化,行業農業企業化經營即為農業產業化的高級階段。行業農業企業化的特點就是農業生產出來的農產品,大部分或絕大部分作為農產品加工業的原料,種植業成為加工業的第一車間。
其三,農業企業化是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高級階段。根據社會分工和市場交換的不同特征,可將農業產業化的進程由低到高分成商品化、市場化、企業化三個階段。在農業企業化的低級階段,社會分工由垂直型向水平型轉變,在農業企業化的高級階段,生產和資本的集中逐漸形成壟斷性的農業企業集團。農業企業化的充分發展,將直接導致農業產業化。即商品化、市場化階段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農業產業化,而到了農業產業化的高級階段,其典型特征則是農業企業化。
其四,目前各項農業產業化政策其實就是發展農業企業化經營。農業產業化上升為我國的國家戰略后,從國家到各個地方政府、甚至是涉農的各個部門和機構,都相繼出臺了一系列鼓勵和扶持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政策措施,從政策和措施層面證明了農業產業化的核心就是農業企業化經營。
2.3農業企業化與農業產業化的區別
其一,農業企業化概念更明確,更有利于實施。關于農業產業化,一種觀點認為,農業作為一個產業,提“農業產業化”不僅同義反復,而且不科學。即便是農業產業化,也有兩種不同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農業產業化與國外的農工商一體化概念是等同的,他們主張采用“農業產業一體化”的提法。第二種基本上還停留在對農業產業化實踐經驗的總結上,不少地方是作為整體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改革與發展的一種新思路,存在一種試圖把農業和農村經濟改革與發展中的各種新經驗都囊括在“農業產業化”這一個概念中的傾向。農業企業化是指使各個農業經營主體按照或逐步按照企業特點與要求進行生產和經營的過程。農業企業化概念更明確,更利于實施。
其二,農業企業化的組織化、規范化程度更高。“公司+基地+農戶”是農業產業化的基本組織形式,它能否叫產業化,要看其本質,要看參與產業化經營的各方是否真正結成了利益共同體,目前多數是簡單的商品買賣關系。由于農業企業采用現代企業制度來進行組織管理、生產管理、技術管理、質量管理、勞動工資管理、物資管理、經營管理、財務管理,按企業化經營進行經濟核算和成本核算,追求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具有較高的組織化程度。
其三,關注和強調的重點不同。農業產業化強調產業的聯系,引導工商業進入農業,增加“三農”投入,經營主體是企業或政府。農業企業化則強調的是企業化經營這種形式,更加關注農戶,農村城鎮化、農業產業化和農民員工化是農業企業化發展的“三化”結果之一。
其四,組織方式不同。農業產業化強調的是產業的聯系,強調的是二、三產業對農業的帶動,政府干預意識較濃,因此其主要是通過外生性農業企業帶動農業的發展,這就可能造成企業對農業的控制,甚至搞圈地、掠資源,在企業與農業的發展目標不相一致時,企業就可能犧牲農業的利益(這種例子很多)。而農業企業化經營主體之間的合作,很多時候是原有的、自生的,即使企業是游離在農業之外,但多數時候,龍頭企業的掌門人是或曾經是農民,即熱心于推進農業企業化的龍頭企業多數是內生性企業為主,例如整鄉整村推進模式中的農業企業幾乎全部是內生性農業企業,屬于整體利益聯結。
其五,目標(結果)有可能相反。農業產業化是想用二、三產業的發展帶動農業的發展,企業為了獲取利潤甚至是超額利潤,它就必須實現對農業的控制和對資源的占有,讓二、三產業占有農業的資源或利益,是二、三產業向農業內部的拓展,是由外向內引導農業的發展,主要解決農業問題。農業產業化可能向農業返還二、三產業的利潤,也可能爭奪農業內部的利潤。但除非有非市場安排,否則利潤返還幾乎是不可能的。而農業企業化在提高農業自身的綜合生產能力和農民自身的組織化程度的同時,引導農業由內向外發展,提高農業向二、三產業拓展的能力,較好地實踐“以工哺農,以城帶鄉”,向二、三產業要利潤,整體解決“三農”問題。
其六,農業產業化從屬于農業企業化。農業企業化會分為兩部分:產品農業企業化和區域農業企業化。產品農業企業化即為農業產業化經營,產品農業企業化的進一步發展即為行業農業企業化,行業農業企業化為農業產業化的高級階段。區域農業企業化即為在某一個區域整體推進農業企業化,目前有條件整體推進農業企業化的區域是鄉鎮和村屯。雖然農業產業化也可以在鄉村甚至更大范圍內進行整體推進,但它主要是在產業內或產業之間進行推進,而農業企業化在鄉村的整體推進,除了在產業進行推進外,還帶動了整鄉整村的城鎮化、城市化,使農民身份實現由村民向股東、股東向工人的轉變(農民員工化)。從經濟學分類來看,我們也曾經認可胡鞍鋼教授的觀點,認為如果農村經濟屬于宏觀經濟,則農業產業化屬于中觀經濟,農業企業化屬于微觀經濟。但隨著整鄉整村農業企業化的推進,農業企業化已超出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范圍。如果說農業產業化除了在產品和產業的農業企業化經營之外還有其它內涵、也還是屬于中觀經濟的話,農業企業化與農業產業化一樣,也屬于中觀經濟。而且就農業產業化和農業企業化而言,農業產業化從屬于農業企業化,而不是相反。農業企業化是我國繼、農業產業化之后,農村經營體制的第三步改革,是農業產業化的替代戰略。
3、農業企業化經營路徑
農業企業化經營路徑分為四部分:一是農戶企業化經營。這主要是指廣大農戶通過自身努力,或者通過準農業企業、農業企業帶動等形式,成為企業化經營農戶,并由企業化經營農戶發展壯大為農業大戶、聯合農戶,再由農業大戶、聯合農戶發展成為具有法人地位的農業企業的過程。二是準農業企業和農業企業的企業化經營。這主要是指在做大做強準農業企業和農業企業的同時,促進準農業企業向農業企業轉變,農業企業向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業上市公司轉變。三是產品農業企業化經營。產品農業企業化主要是指某一或某些產品通過種養加、產供銷、貿工農等形式,通過龍頭企業、專業市場、合作組織、中介組織等帶動進行一體化經營,也即初級階段的農業產業化經營。產品農業企業化進一步拓展產業鏈,當某個產業或行業內的產品基本上在進行企業化經營時,就叫產業或行業農業企業化,即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高級階段。四是區域農業企業化經營。區域農業企業化是指在某一特定區域內進行的農業企業化經營。就我國而言,按行政區域劃分有村屯、鄉鎮、市縣、省和全國農業企業化之分,其它還有如某某場、某某園區農業企業化等。如果只是區域內的某些產品或產業進行企業化經營,則它與產品和產業農業企業化經營無異;區域農業企業化區別于產品產業農業企業化主要是在于其在某一區域內整體進行農業企業化,涉及農業各產業,土地等各種農業資源,農民身份轉變和農村城鎮化城市化等各個方面。
因此,農業企業化的路徑為:大力發展企業化經營農戶,促進企業化經營農戶向準農業企業、準農業企業向農業企業轉變;發展產品農業企業化,促進產品農業企業化向產業或行業農業企業化轉變;發展區域農業企業化,促進區域內某些產品或產業的企業化經營向區域整體企業化經營轉變;促進行業農業企業化、區域農業企業化向全國農業企業化轉變。
4、農業企業化經營政策建議
4.1提高認識,全力推進農業企業化
農業產業化沒有也不可能完全解決我國的“三農”問題,必須進一步創新我國農村經營機制、完善農村經濟體制:農業企業化已到該總結和提升的時候了。政府部門長期以來對農業企業化存在認識上的誤區,對農業企業化的必要性認識不夠,低估了推行農業企業化的可能性。目前在已實施農業企業化的地方,個別地方存在與農業產業化雷同現象和回歸農業產業化的傾向。為此,建議政府加強農業企業化的調查研究,組織有關部門進行較為深入的理論研究,在積極性較高的地方設立全國農業企業化綜合改革試驗區,爭取在更大范圍、更高層面上推進農業企業化。
4.2堅持家庭承包責任制,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
是我國農村的基本制度。這個制度是根據我國的國情建立的,它予農民以長期而有保證的土地使用權,使農民具有充分的生產自,從而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解放了農村的生產力,推進農業企業化也必須堅持以為基礎,同時必須堅持以“自愿互利、三權明晰、責任明確、收益顯化、注重效率、產業導向”為方針,按照“穩定承包權、搞活經營權、保護收益權”的原則,依法鼓勵農戶通過出讓、入股、轉包、租賃、土地信托、置換、股份收購等形式盤活土地使用權,促進農業企業化經營。
4.3千方百計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
農民是困難群體,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就是提高生產力。因此,農民的組織化不是要不要提高的問題,而是如何提高、盡可能快地提高的問題。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的路徑有:一是發展農業企業化,二是發展農業產業化;三是發展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四是村民自治;五是發揮現有村各種組織的作用;六是發展規模經營;七是促進土地流轉;八是轉移農民,減少農民,農民市民化……總之,路徑是很多的,但最關鍵的一條是我們是否允許農民提高其組織化程度,在市場經濟和法制經濟逐步完善的今天,我們要深刻反省這個問題。
4.4建立農業和農業企業化的長效投入機制
一是構建政府宏觀農業投入機制,提高對農業的支持效率。基于農業弱質性、公益性和基礎性的特點,需要政府不斷規范其農業投入行為,自覺承擔起宏觀農業投入主體的責任和義務。二是建立和完善信貸農業投入機制,拓寬農業融資渠道。三是重構微觀農業投入機制,激勵農戶的農業投入行為。四是擴大農業利用外資的渠道和規模。
關鍵詞:農業產業;電子商務;契合度;前景
一、農業電子商務的概念
農業產業是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主導產業、產品為重點,優化組合各種生產要素,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模化建設、系列化加工、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形成種養加工、產供銷、貿工農、農工商、農科教一體化經營體系,使農業走上自我發展、自我積累、自我約束、自我調節的良性發展軌道的現代化經營方式和產業組織形式。電子商務是指買賣雙方利用互聯網技術完成商品或服務的出售、電子支付、物流以及客戶關系管理的過程,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廣泛性、互通性實現了快速可靠的電子化商務交流。以此為例,農業電子商務就是以農業生產和貿易為基礎而發生的農業產品在互聯網平臺上的農業產品推廣、管理、買賣交易、物流和客戶關系維護等,利用網絡系統作為支撐,對農產品從生產到完成銷售進行全方位的管理的過程和方法。
二、目前我國農業產業經濟發展的現狀分析
糧食是關乎國計民生的重要商品,與經濟發展和國家穩定息息相關,但是我國農業發展落后,農民收入增長遲緩。雖然國家不斷出臺各種補貼和鼓勵政策來增加農民收入,但是這種政策的持久性和實用性并不強,補貼政策并不能從根本上緩解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的現象,更沒有辦法建立健全的農業產業模式。農業產業發展的制約歸根結底來說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產業結構制約。我國農業產業結構主要是以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和副業,但是我國自古以來都以種植業為主,這是由于我國人口多耕地少的局面造成的。傳統觀念中,五谷基本上代表了農業產業,雖然其他種類農業產品都在建國以后也經歷了長足的發展,但是整體上比重還是非常的少,達不到均衡發展的規模,有很多農業產品需要進口,達不到國內需求狀況,這就在某種程度上制約了農業產業的發展。
(二)發展不規模。農業發展沒有形成規模化,這是我國農業發展和西方社會的最大的差距;我國農村有相當一部分農業產業是以家庭為單位的農業生產模式,并不能形成規模化,這也就從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農業生產中的工業現代化和銷售、管理層面向現代化發展,所以以家庭為單位的農業生產嚴重制約了農業產業的升級。
(三)生產效率低。農業生產效率低下,機械化程度低;這和上面講到的第二點有著十分重要的關聯,家庭式的農業生產制約了農業發展之間的互相協助和發展,造成了現在機械程度底,效率低下等突出的特點,家庭小農經濟是我國現在農業產業的主要模式。
(四)市場化發展效率低。農業產品中相當一部分產品的銷售都要有季節和保鮮方面的考慮,所以信息的不對稱導致了產品不能更加合理高效的完成整個流通過程。這也就嚴重制約了農業產業市場化發展的進程。
三、兩者契合的意義
農業產業是關乎國民生活日常的重要產業,農業產業發展是關乎國民生計的重要問題。電子商務是已經被證明改變了中國很多產業格局和產業發展的極有效率的發展平臺,所以在農業產業發展面臨瓶頸的時候,與電子商務的契合會成為一個十分重要的發展契機。新鮮血液的注入會給農業產業發展帶來十分重要的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農業產業和電子商務的契合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減少農業生產的盲目性,提高效率。農業產業鏈十分長而且復雜,而且農業產業在現代技術手段上的落后造成了農業產業嚴重的信息不對稱,這就給涉農的企業甚至到一家庭為單位的生產帶來了極大的不確定性,所以電子商務可以搭起一座信息交流的橋梁將市場信息以最快的速度傳達到農業產業的各方手中,企業通過網絡安排生產、宣傳、分配資源;互聯網將所有信息第一時間傳達到各方的手中,縮短了所有相關商戶之間的距離,從而極大地降低了營銷和管理成本,提高了農業產業的效率。
(二)打破傳統限制。農業產業傳統中交易信息的傳遞和交流,地域限制極為明顯;而依托互聯網的電子商務打破了傳統的產業中各地分割的市場格局,擺脫區域性的市場限制,形成了國家級甚至跨國市場體系,是交易雙方的選擇性擴展到最大。
(三)實現農業產品流通和產業的規模化。電子商務采用的網絡化的交易平臺可以將少量的、單獨的農產品集中在一起,集中形成規模化、組織化。農民可以在一起將各自的少量的產品集中起來與物流配送中心合作,進行批量化的配送,使得農民作為一個群體出現,利益可以得到充分的保證。而且弟子商務平臺上規模化的需求的會使得農民聯合起來進行合作社或者是成立企業來進行規模化的生產、統一定價,質檢、分級,統一管理從而實現了規模化的農業產業發展,使得農業發展達到新的層級中去,規模化的實現會極大地促進農業現代化、機械化的發展,使得農業產業有質的提升。
四、實現兩者契合所面臨的問題和解決方法
農村和城市有著很大的差異,已經被證明改變城市生活和產業發展的電子商務是否也能去改變農業產業的發展呢?農業產業和傳統工業和第三產業都有著本質上的差別,所以就要求電子商務要能夠與農業產業有很好的契合度才可以,所以必須要解決目前阻礙兩者契合的主要問題:
(一)產業集中化、標準化程度較低。農業產業較低的集中化表現在生產單位大部分都是較小家庭單位等,造成沒有集中的產品集散地,產品質量的參差不齊,也沒有形成統一定的產品標準來對產品進行定級和定價,所以就無法形成完善的市場體系和市場規模。這就要求政府要做好引導工作,將先進的產業思想和產業文化植入農村農業產業體系中去,制定相關標準和品牌,以政府牽頭農民組成企業的形式來開展農業生產和貿易,形成集中程度較高的農業企業,來更加有效的利用資源并且形成更加標準化的產業發展。
(二)相關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和傳統觀念的束縛。農業產業大部分從業人員的文化水平不高和小農經濟思想的作祟也會阻礙農業產業集中化的過程,知識文化水平和思想的限制會阻礙電子化的進程,所以從業人員整體的素質對于實現農業產業的電子商務化契合是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在中國的現實狀況中,政府的公信力是非常值得利用的資源,電子商務要發展,觀念要先行,應該以政府為主導來對相關產業從業人員進行培訓和知識思想灌輸以及相關技術的培訓,指導他們逐步實現農業產業的升級換代以及與先進電子科技的結合。
(三)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不足。由于政府財力物力絕大多數都集中在相對成熟的城鎮和產業中,致使農業產業沒有資源去進行基礎設施的建設,農村網民弄夠獲得有效信息的機會少之又少。所以政府要能夠合理的調配社會資源,將資源傾向在農村地區,建立健全完善的農村網絡基礎設施,實現覆蓋農村地區的信息化,扶持農業產業網站和網絡平臺的建設,使得農村電子商務建設的成本降低到合理的水平才能更好地促進電子商務的發展。
農業產業在我國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間,農業產業在中國目前并沒有形成很好的產業形勢,所以農業產業與電子商務的結合會給農業產業帶來飛躍式的發展,會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和作用。(作者單位:河南工業大學經濟貿易學院)
參考文獻:
[1]徐剛,王巍,石宇良,馬興.我國農業電子商務對策研究[J].北京 農業,2011(03).
根據我國現時農業及國民經濟的發展狀況和農業的基礎地位,實現農業產業化是增加農產品供給和提高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有助于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的轉變,有利于縮小城鄉差距,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在過去的二十年中,許多學者從不同的方面研究了農業產業化,且主要集中于理論研究。本文將對農業產業化的實證研究作一綜述。
一、農業產業化的相關理論
理論界對農業產業化的概念尚未有統一的規定,但總體上指的是以市場為導向,實行農業的專業化、規模化、集約化和標準化經營的過程和結果。它是相對于傳統的生產經營方式而言的一種較高級的生產經營方式(陳少強,2009)。
農業產業化是二戰后發達國家興起的一種農業縱向組織經營形式,它主要依靠經濟和法律關系將農業與其相關的工商服務等行業聯合而成,國際上把這一現象叫做“農工一體化”;而在中國,農業產業化是1993年山東省在總結農業和農村發展經驗時,作為一種新的農業發展戰略而首先提出來的。
自其產生以來,學界便已對它作了廣泛的研究,概括起來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農業產業化的內涵、實質和基本特征;農業產業化產生和發展的條件和客觀必然性;農業產業化與農村改革、農業發展的關系;地區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戰略、規劃和政策建議;農業產業化的組織形式和運行機制。
這些均屬于定性的理論研究,這些工作為進一步研究和發展農業產業化提供了基礎。而隨著農業產業化的理論和實踐不斷發展,對它的定量的、實證性的研究也越來越多了。
二、農業產業化的實證研究綜述
(一)國外學者關于農業產業化的實證研究
Rusten(1996)以墨西哥為案例對發展中國家農業產業化,尤其是合同農業的發展問題進行了研究,認為通過合同農業與有關農產品加工、銷售企業結合,有利于小規模經營農戶進入市場,獲得信息、資金和技術,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
Eaton等(2001)則對世界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訂單農業進行了研究,認為訂單農業的成功發展取決于多方面因素的作用:首先農戶要有要求,企業的產品要有銷路;其次合同條款的設計要合理,農戶的選擇要有針對性,還要為農民提供好的培訓和服務;再次,政府要在法律、農業技術推廣、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為訂單農業的發展創造條件。
Decio Zylbersztajn(2003)應用交易成本理論,對巴西東北部1523戶參與西紅柿訂單生產的農戶履約情況進行的定量分析表明,農戶的履約率與農戶經營的規模呈正向關系,規模越大的農戶履約率越高;農戶離農產品銷售市場的距離越近,農戶違約的概率越大;價格隨行就市的合同比固定價格的合同履約率高。
(二)國內學者對農業產業化的實證研究
1.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的量化
姚文戈、馬成林、孫立城(1997)在對農業產業化的理論分析基礎上,確定了反映農業產業化程度的指標體系,并探討了利用灰色關聯評估模型評價區域間農業產業化程度的方法。
姚文戈、滕代娣(2005)使用逐步判別分析方法構建農業產業化階段識別模型。從定量角度證明: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是一個與其所處經濟環境密切相關的漸進的客觀過程,這一過程經歷了起步、成長和成熟三個階段,每一個發展階段都是不可逾越的。運用階段識別模型,可以判斷某一具體區域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階段,且其發展階段與農業專業化水平密切相關。
丁建中等(2007)根據農業產業化的概念和特征,從指標選擇的可操作性、有用性、可比較性的角度出發,提出區域農業產業化水平綜合評價指標體系、評價方法以及“四三二一”的權重確定原則,并選擇區域內部差異顯著的江蘇省進行實證分析。
張雪峰(2010)從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基礎、規模化、市場化、一體化等五類方面構建了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評價指標體系。借助SPSS軟件,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對2008年江蘇省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進行實證研究,為其進一步發展提供政策指導。
2.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的制約因素定量分析
劉磊等(2007)闡釋了農業機械化和農業產業化的深刻內涵,通過分析二者之間的相互關系,并依據我國農業機械化和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現狀,提出了加大資金投入、推進科技創新、優化農業機械裝備結構和區域布局、發展農業機械化產業化經營等具體措施。
薛曉娟(2009)對農業信息化和農業產業化的相關性進行實證分析,認為農業信息化和農業產業化在理論上存在互動關系,即農業產業化促進農業信息化,農業信息化推動農業產業化。
陽立高、廖進中、柒江藝(2010)分析了農業產業化與城鎮化的關系,提出了城鎮化是現階段拉動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核心動力的觀點。
三、農業產業化實證研究的不足與未來研究的方向
盡管國內外學者已對農業產業化進行了不少實證研究,但這些研究或者是僅研究農業產業化的某個方面、某個具體地區或某特定環境,或者僅僅從一個方面來考慮解釋變量。由于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水平是個復雜的問題,需要從多方面綜合的考慮其影響因素。用實證的方法定量的給出不同因素對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的不同影響,并據此提出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思路、策略和模式,為農業產業化發展提供適當的建議,便成了今后研究農業產業化問題的方向。
參考文獻:
[1]夏慶利.中國農業市場發育與產業化[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9.
[2]蔡志強.農業產業化經營中的龍頭企業制度[D].北京:中國農業大學,2004.
[3]陳吉元.農業產業化:市場經濟下農業興旺發達之路[J].中國農村經濟,1996(8).
[4]陳少強.中國農業產業化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
[5]丁建中,陳逸,劉堅,彭補拙.區域農業產業化水平綜合評價――以江蘇省為例[J].經濟地理,2007(1).
[6]丁力.農業產業化的實質、形式與政策[J].中國農村經濟,1997(2).
[7]樊綱.論現階段我國農業產業化開發[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7.
[8]胡鞍鋼.農業產業化理論與實踐[M].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1999.
[9]黃祖輝,王祖鎖.從不完全合約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組織方式[J].農業經濟問題,2002(3).
[10]林毅夫.農業產業化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7.
[11]劉磊,宗希云,徐向峰,楊廣林.農業機械化與農業產業化的關系[J].農機化研究,2007(3).
[12]牛若峰.中國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特點及方向[J].中國農村經濟,2002(5).
[13]牛若峰,夏英.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組織方式和運行機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14]伍德里奇.計量經濟學導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15]薛曉娟.農業信息化與農業產業化相關性研究[D].西安:西北大學,2009.
[16]陽立高,廖進中,柒江藝.城鎮化拉動農業產業化發展研究――基于湖南省部分地區的實證分析[N].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
[17]姚文戈,陳光.吉林省農業產業化發展條件的實證分析[J].稅務與經濟,2005(6).
[18]姚文戈,馬成林,孫立城.農業產業化程度的評估方法[J].農業工程學報,1997(S1).
[19]姚文戈,滕代娣.農業產業化發展階段的實證分析[J].當代經濟研究,2005(6).
[20]張雪峰.江蘇省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實證分析[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0(7).
[21]周立群,曹利群.商品契約優于要素契約――以農業產業化經營中的契約選擇為例[J].經濟研究,2002(1).
1、創意產業
⑴創意。創意是指從無到有形成的思路、方案和設計等,具體指與眾不同的想法和設計發明,具有原創性、效用性和獨特性,體現為創造力在社會經濟活動中的運用。創意是人類社會為了面向未來,把握發展脈絡,引領創造與創新,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用具有新穎性和創造性的理念與想法、意念與意向、愿景與企盼來指導生產實踐,并使之產生效益的行為。⑵創意產業。創意產業一詞最早出現在1997年英國成立的“創意產業特別工作小組”;為了快速推動20世紀90年代興起的創意產業,英國“創意產業特別工作小組”、理查德•凱夫斯(文化經濟理論學家)、張傳偉(2008)等部門、學者從本國的社會經濟文化實際出發,從不同的角度對創意產業的定義進行了相關界定。由于各國本身經濟文化的差異及學者研究的側重點不同,因此對創意產業的理解也不同,目前在全球范圍內對創意產業還沒有一個統一明確的定義。我們認為創意產業是指利用個人和團隊的創造力、技能和才干,創造出受知識產權保護的專利、商標、版權、設計、自然科學研發成果、就業機會潛力、財富等并表現出具有科學技術性、文化藝術性、服務娛樂性特征的產業。
2、創意農業
借助創意產業的思維邏輯和發展理念,人們有效地將科技和文化要素融入農業生產,進一步拓展農業功能,提升農業附加值,從而使一種新興特色農業業態—創意農業于20世紀90年代后期在發達國家率先發展起來,而我國的創意農業也于21世紀初在發達省、直轄市起步并逐步發展起來;同時國內學者馮建國(2010)、王愛玲(2010)、王銀芹(2010)、章繼剛(2010)圍繞創意農業的概念從不同角度進行了界定。我們認為創意農業是指以農村的生產、生活、生態等“三生”資源為基礎,以農業產業為核心,對農業的產前、產中、產后等環節中的農業生產經營過程、形式、環境、工具、模式、方法、技術、產業、產品等通過科技、文化、生產、生活、生態、品牌、景觀創意等途徑進行創新性設計,從而大幅度提高其效益,實現農業增產與增值、農民增收的新型產業。
3、休閑農業
休閑農業是農業和旅游業有機結合的一個新興產業,起源于19世紀30年代的歐洲。20世紀70年代得到迅速發展,在日本、美國、英國、法國等發達國家和我國臺灣、香港地區形成產業規劃。我國大陸也于20世紀90年代首先在北京、成都、深圳、廣州等大城市興起,本世紀初得到了迅速發展。同時馮建國(2011)、舒伯陽(2006)、鄭遼吉(2006)等國內學者和農委會、湖南省休閑農業協會等部門對休閑農業相關領域也展開了不同層面的研究,并從不同側面或角度對休閑農業的內涵進行了界定。我們認為休閑農業是以農村自然資源、田園景觀、歷史民俗風情、農耕文化、生態環境等農業資源為基礎,結合農業生產經營活動,圍繞農業產業發展為核心,利用科技、創新等手段,精心打造新技術與新品種試驗示范、科技培訓與科普展示、農事體驗與民居生活、鄉村旅游與休閑娛樂、健康養生、農業增產與農民增收的新型的農業生產經營形態。
4、創意休閑農業
創意休閑農業是現代農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也是現代農業的重要表現形式,是創意農業與休閑農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的結果,是創意農業、休閑農業的更高級發展階段。結合創意農業和休閑農業的概念,我們認為創意休閑農業是指以農村自然資源、山水田園景觀、人文歷史民俗風情、農耕文化、生態環境等農業資源為基礎,以“兩型社會”建設為目標,圍繞農業產業對其產前、產中、產后等環節中的農業生產經營工具、形式、技術、過程、環境、方法、模式、產品、產業、銷售、物流等通過文化、科技、生產、生活、生態、景觀、信息、營銷、品牌、服務創意等手段進行創新性與新穎性設計,精心營造新技術與新品種試驗示范、新產品展示與交易、會議交流與科技培訓、科普考察與科普教育、參與體驗與民居生活、鄉村旅游與休閑娛樂、康體養生、農民增收、農業增產與增效、農村繁榮的新型的農業生產經營形態。通過對創意休閑農業內涵的初步界定,我們認為休閑農業或創意農業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認為是創意休閑農業的萌芽或起步發展階段。
二、創意休閑農業的特征
1、外溢效應與滲透性
創意產業主要包括文化、科技、知識、信息等核心元素,通過創意手段形成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能產生大量衍生產品的高附加值產業。根據調查統計,美國工業企業平均投入一美元就能產生2500美元的銷售收入,而日本日立公司的設計工作在每1000日元銷售收入中所發揮的作用約為51%;可見創意具有很大的溢出效應,好的創意可以滲透到多種產品甚至產業,形成創意產業集群。創意也是創意休閑農業的關鍵所在,通過創意手段積極開發、生產創意休閑農產品,在創造性思維的激發下,創意休閑農業產業也將對其他相關產業甚至區域整體發展產生強大的示范輻射帶動作用。
2、高附加值與高風險
把創意休閑農業產業分為核心與附加兩部分,其中核心部分通過人類智慧的應用,產生獨特的、深具個性的創造性思維;而附加部分則通過勞動、資本等傳統資源把創造性思維變成現實的產品。同時兩者相互滲透、相互促進,附加部分以核心部分的發展為前提,如沒有核心的知識密集型創意,附加部分難以產生高附加值。一般來說利潤越高的行業其風險就越高,但行業的差異導致風險的制約因素也有所區別,我們認為創意休閑農業的高風險性主要包括交易主體的利潤回收方式、創意休閑農產品的生產機制、屬于農業的范疇等三個方面。創意產生的時間、市場的認可度等都難以科學的預測,即使進行了廣泛的市場調查,也難以保證所生產的創意休閑農產品是人們所需的產品,能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同時部分創意休閑農業產品(如方形西瓜、企鵝茄子等),很容易被復制,產品本身缺乏市場風險分攤機制,需要生產者不斷翻新新的創意休閑農產品才能保證市場的新鮮感。
3、創意休閑農業是一種新型資源產業
創意休閑農業是一種新型資源產業,它在農業產業本身的基礎上融合了創意、休閑、科技、文化、信息等方面的要素。由于創意休閑農業這一詞本身,我們便可直觀地看出“創意”是創意休閑農業發展最為重要的資源;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它是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類型,隨著科技、教育、社會經濟及文化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創意休閑農業是新型資源產業,其特點主要包括:一是創意休閑農業具有可再生性。創意休閑農業是以農業產業為基礎,通過現代創意激活傳統農業產業的精華或者對其改造提升,使其煥發出新的生命力,成為能夠被國民所接受的創意休閑農產品。二是創意休閑農業不僅具有傳統意義上的服務功能,可以作為資源要素輸入經濟系統中產生效益,更重要的是創意休閑農業本身還能夠產生需求,創造市場,具有放大效果。三是,創意休閑農業具有科技、節能環保、文化的突出優勢,創意休閑農業所依賴的主要是創意觀念、科技、文化等等。
4、創新性對創意休閑農業發展的作用十分重要
創意休閑農業以創意休閑農產品為核心價值,以創意為激活要素。面對同一類型的創意休閑農產品,創意的獨特性、原創性越強,產品的市場影響力也就越高;如果沒有新穎創意的激活,即使擁有再好的農業資源(包含其衍生資源如農業文化資源、民俗資源、農村人文景觀資源等),也很難將其轉化為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無論對于何種創意休閑農產品,創新性都是其賴以發展的決定因素之一,也是創意休閑農業的重要特征所在;創新方式千變萬化,但沒有創新性的創意休閑農產品將很難獲得市場和消費者的認可。
5、創意休閑農業是一種綜合性的產業
創意休閑農業屬于大農業的范疇,是現代農業的重要表現形式,從其概念上來看,創意休閑農業的發展可以帶動旅游業、餐飲業、交通運輸物流業、建筑業、文化娛樂業、商品零售業、食品加工業、包裝業、咨詢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創意休閑農業在傳統農業的基礎逐步向一、二、三產業延伸與拓展,促進三次產業的相互滲透融合,包含了一、二、三產業的功能,成為一個綜合性的產業,有助于推動城鄉、區域、經濟、人與自然、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統籌發展的催化產業。
三、創意休閑農業與休閑農業、創意農業的區別
1、創意休閑農業是休閑農業、創意農業的更高發展階段
休閑農業或創意農業一般都是以城市為依托發展而來,環城游憩帶理論與人們休閑消費理念的提升為休閑農業或創意農業的形式與內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目標。由于區域休閑農業存在產品雷同、資源相似等問題而使市場出現了下滑的趨勢,相關主管部門、行業協會、經營者等為了促進休閑農業的持續快速穩定發展,并在原有基礎上進行創新升級,滿足人們對刺激、驚險、時尚、養生、美容等創新性、新穎性休閑產品的更大需求。休閑農業應在原有基礎上通過一系列創意手段進行創新性設計,融入科技、人文歷史、科技、創意等眾多元素,為廣大休閑消費者提供鄉野質樸與時尚韻味、生態自然與養生美容、傳統與現代融為一體的休閑產品,促進休閑農業由低端性生產型產業向高端性創造型產業(創意休閑農業)升級,促進創意休閑農業的新一輪發展;同樣創意農業的發展,只有融合休閑的元素與功能,才能提升創意農業的發展空間,呈現出了向休閑創意的新一輪轉變趨勢。為此兩者的相互結合與滲透,向更高一級的創意休閑農業升級已成為兩者發展的必然。
2、創意休閑農業體現“創意”與“休閑”在產業發展過程中的核心支撐作用
一般來說,雖然任何產業都包含有創意的內容,但創造性在傳統產業中只是附屬而非主導。創意在傳統產業中還只是一般化的理念,如科學研究中專家學者的創造性;而在創意休閑農業產業中,“創意”與“休閑”就成了產品生產、包裝、銷售等環節的核心。創意休閑農業之所以是休閑農業、創意農業的更高發展階段,主要原因在于不僅保留了原有產業固有的特性,更加注重對“創意”、“休閑”本身的關注,更加注重“創意”、“休閑”的過程,突出“創意”與“休閑”在創意休閑農業產業發展過程中的核心作用。創意休閑農業雖然沒有脫離農業的范疇,但已不是傳統國民經濟統計意義上的產業,它依托現代農業科技、農業資源與農業文化,通過農業產業鏈各環節的分解重組,融合并滲透農業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充分體現“創意”與“休閑”的核心價值,不是對休閑農業或創意農業的簡單復制與開發,而是依靠人類的靈感、想象力與智慧,通過一系列創意手段對傳統休閑農業、創意農業進行改造提升,從而使傳統農業煥發出與人們對新、奇、怪、特、時尚、養生、美容等需求相吻合的強大生命力,創造出大量的社會、經濟、生態效益。沒有創意的激活,傳統農業資源再豐富,也很難轉化為深受當代消費者歡迎的農業休閑產品。
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中最基本的區域經濟單元,是農業、農村、農民經濟實力和社會發展水平的綜合體現。發展壯大縣域經濟,是促進城鄉一體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需要,也是增強縣級經濟綜合實力和競爭力的最佳選擇。縣域經濟產業鏈的建立、延伸和改造,不僅可以有力地推動了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而且還可以帶動傳統意義的以農業為主業的縣域經濟內部的演變,使之升級換代,富于競爭力。因此,充分延伸傳統農業產業鏈,實施產業鏈延伸帶動戰略,可以提高以農業為主的縣域經濟的專業化水平、優化其產業結構、提高其經濟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實現縣域經濟的全面可持續發展。
一、縣域經濟和產業鏈的內涵
有關縣域經濟內涵的界定,學術界曾作過諸多討論。2003年第二屆縣域經濟論壇將其概述為:“縣域經濟首先是區域經濟,而不僅僅是產業經濟,即農業經濟,或者是縣城經濟。它是以縣域行政區劃為單位,一、二、三產業俱全的與外界緊密聯系,又相對獨立的綜合性的區域經濟。其實質,是以縣城為中心,鄉鎮為紐帶、以農村為腹地,發展產品加工業為重點,城鄉一體、工農并進、由各種經濟成分和不同產業構成的區域經濟”(黃小晶,2006)[1]。縣域經濟具有區域性、綜合性和開放性的特點。首先是區域性。這是縣域經濟最基本和最突出的特點。縣域經濟與其歷史人文、特定資源相關聯,因而具有明顯的區域特色。縣域經濟的區域特點帶來了縣域產業的特色化和多樣化。其次是綜合性。縣域經濟是功能完備的綜合性經濟體系,涉及生產、流通、消費、分配各環節和三次產業各個部門。從地域的經濟活動分布上看,它既是城鎮經濟,也是農村經濟。再次是開放性。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縣域經濟不是封閉的,它要接受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指導,不能搞人為的市場分割。同時,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它可以突破區域和邊界,在更大的區域內進行資源配置,形成跨區域的經濟協調網絡,獲取區域競爭優勢(王傳民,2006)[2]。
總的來講,縣域經濟可以界定為以縣級行政區為地理空間,以縣級政權為調控主體,以市場為導向,優化配置資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備的區域經濟。
自然界的生物之所以能維持生態平衡,是由于有生生不息的生物鏈在維系,而企業要想在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中求得穩定發展,依靠的正是上下關聯的產業鏈。產業鏈被認為是一個十分傳統的概念,早在1958年赫希曼就在《經濟發展戰略》一書中從產業的前向聯系和后向聯系的角度論述了產業鏈的概念。目前,學術界對產業鏈概念還沒有達成一個統一的認識。賀軒、員智凱(2006)認為:產業鏈是產業經濟學中的一個概念,是建立在產業內部分工和供需關系基礎上從最初始的原材料生產和銷售到中間產品生產和銷售,再到最終產品生產和銷售全過程中各個環節所形成的一種企業群體的關聯圖譜。產業鏈分為垂直的供需鏈和橫向的協作鏈。垂直關系是產業鏈的主要結構,通常將其劃分為產業的上、中、下游關系;橫向協作關系則是指產業配套。從現代工業的產業鏈環節來看,一個完整的產業鏈包括原材料加工、中間產品生產、制成品組裝、銷售、服務等多個環節[3]。趙緒福(2006)認為:產業鏈是指從初始資源直到最終消費的路徑上,由若干相關產業部門基于經濟活動內在的技術經濟聯系,客觀形成的前后順序關聯的、有序的經濟活動的集合[4]。張鐵男、羅曉梅(2005)認為:所謂產業鏈,是以生產相同或相近產品的企業集合所在產業為單位形成的價值鏈,是承擔著不同的價值創造職能的相互聯系的產業圍繞核心產業,通過對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控制,在采購原材料、制成中間產品以及最終產品、通過銷售網絡把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中的過程中形成的由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最終用戶構成的一個功能鏈結構模式[5]。
綜上所述,產業鏈可以定義為:在縱向上從原料采集、運輸、半成品、成品生產,到產品進入分銷渠道,最終到達消費者,實現商品市場價值的整個過程,這個過程涉及生產者和生產活動的組織及利潤分配;橫向上是兩個或多個提供相似產品的競爭與合作,共同推動核心產品升級的同類型企業或組織。產業鏈延伸則是將一條既已存在的產業鏈盡可能地向上下游不斷拓寬和延伸,使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二、當前環境下農業支撐型縣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
農業是中國大部分縣域主要或重要的經濟部門,是縣域經濟發展的現實起點和重要支柱。農業支撐型縣域經濟具有豐富的農業資源,農業發展條件比較優越,但同時其它資源又相對比較匱乏。這種模式使縣域經濟在具備發展優勢的同時,也面臨著以下主要問題。
(一)傳統作業方式的制約
從目前情況看,大部分縣域還是依靠傳統的農業生產和作業方式及初級的工業模式來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農業內部產品結構層次低,經營規模小;農業產品加工增值能力弱,導致市場競爭力弱;農業產業化組織程度低,松散型、半緊密型的居多;農業產業化水平不高,對經濟的拉動力弱。即使農村剩余的勞動力就地從事農業生產,其綜合效益也是遞減的,導致我國農業呈現出低水平的增長,縣域尤其是農業縣域,農業產業呈現的低層次發展,使得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困難,直接制約了廣大農村及整個縣域經濟的發展。
(二)傳統農業產業鏈的制約
傳統的農業產業鏈屬窄短型,農業衍生型經濟不發達,農產品附加值低,主要出現在短缺經濟時代。這種類型的產業鏈只含有農產品的初級生產和銷售環節,既不存在向前和向后部門的縱向延伸,也沒有在橫向上的拓展,因此,難以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價值,提升農業的比較利益。
圖1傳統農業產業鏈
(三)相關輔助行業發展嚴重落后的制約
首先,農業的信息化水平較低。農業信息化是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農業信息化帶動農業現代化,對于切實加強農業基礎建設,進一步促進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在農業信息化方面,特別是在農業信息系統建設、涉農信息資源開發方面取得一些進展。然而,我國農業信息化水平較低的現狀并沒有改變,農業信息化工作隊伍服務能力需要進一步加強,廣播、電視、報刊等媒體傳播農業信息的潛力還需要進一步開發。這些都形成了對現代農業建設的制約。
其次,農業技術手段陳舊、落后,新品種、新技術推廣不利。目前,我國農業技術成果的推廣率只有30%~40%,轉化成果普及率僅為30%,而在英國、法國和德國,農業技術推廣率達50%~60%,美國更是高達 80%~85%。我國農業科技對農業生產的貢獻率為35%~40%,而發達國家已達到70%~80%,只有發達國家的一半左右。與國外一些發達國家相比,農技推廣機構、農技人員的數量、質量存在著較大差距[6]。
最后,融資途徑少,融資困難。目前我國農村商業性金融供給嚴重不足,原國有商業銀行除中國農業銀行外已大部分撤出農村市場,新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外資銀行基本不愿涉足農村,農村信用社資金運用“非農化”趨勢明顯,投向大型基礎設施建設、房地產等項目的資金明顯增加;另外,中小企業及農業個人信貸限制多,擔保中介機制尚不健全,進一步加劇了農民融資的困難。
(四)政府的市場引導和制度建設職能滯后的制約
首先,在耕作方式上,現有的農村耕作方式都是基于家庭聯產承包制責任制展開的。這種以家庭為單位的耕作方式使得作業范圍受到局限,無法帶來規模經濟效應,不利于農業生產和經營效率的提高。其次,在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上,由于缺乏政府的引導和合理的規劃,農戶的生產預期是由現期市場需求或銷售價格高低的誘導作出的,現期生產決策所依據的市場需求或價格是由前一期的生產規模所決定的,這種信息的非對稱性使得初級產品市場的生產經常產生波動,出現低價競賣或高價競買的現象。最后,在農業產業鏈的協作上,各節點組織從自身利益出發作出市場決策,上下游組織缺乏供應鏈的寫作思想。如何激勵和約束產業鏈節點組織行為以實現共贏,需要政府或者公共部門進行制度設計和制度供給以加強產業鏈協作,解決協作的問題,以提高產業鏈整體競爭力。
三、基于產業鏈延伸的農業支撐型縣域經濟發展模型
圖2 基于產業鏈延伸的農業支撐型縣域經濟發展模型
基于產業鏈延伸的農業支撐型縣域經濟的發展指的是通過對傳統的農業產業鏈進行縱向(向前可以延伸到為農戶提供種源、化肥和農業機械設備的供給,向后可以延伸到初次加工和深加工,以及銷售服務部門)和橫向方面(如播種和農作物生長過程中所需要的科技、信息、金融等服務供給;全自控、現代化的育苗、育種車間及大小樣式各異的塑料大棚、銷售業、運輸業和其他服務業)的延伸[7],有效的帶動農產品深加工或精加工企業、農用物資加工、設施農業及技術研發等關聯產業的形成和集聚,實現產品生產和培育技術的升級、產品附加價值的提升、產業結構的升級優化,最終促進農業型縣域經濟的全面發展。產業鏈延伸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模型如上圖2所示。
因此,基于產業鏈延伸促進縣域經濟的發展可以說是在傳統農業產業鏈的基礎上,在縱向層面向前、向后的延伸,以及在橫向層面向外圍產業的拓展,也可以說是以第一產業為核心向第二、三產業的延伸和拓展。
四、依托產業鏈延伸促進農業支撐型縣域經濟發展的對策
按照產業鏈延伸促進農業支撐型縣域經濟發展的模型來看,主要通過在縱向上向前延伸和向后延伸,使產業發展的各環節有機地聯結在一起,構建起一個完整的產業發展形態,實現資源的綜合利用;在橫向上向外圍產業拓展,通過產業鏈關聯作用,把不同的產業有機地組織在一起,形成一個更為廣泛的產業發展空間。并且,在產業鏈縱向和橫向延伸中,要注重促進優勢特色產業培育和發展,構建起以優勢特色產業為核心的產業集群,提升競爭力。
(一)進行農業產業鏈的縱向延伸
1.發揮資源優勢,延伸和培育特色產業鏈
農業驅動型縣域經濟發展主要不是基于農產品的數量擴張,而是重在市場性農業的發育和建設。其主要特點是農業及其延伸產業的發展成為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的主體力量,表現有三:一是面向市場,培育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名、優、特、新農產品;二是農副產品進入市場前已在縣域內初步加工或深加工,提高了農產品的附加值;三是已經有比較成熟的農村市場主體和市場制度。制度創新推進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化和農業生產科技含量的提高,激勵了標準化生產、市場化營銷和品牌戰略的自覺實施,使農業由弱勢低效產業轉變為強勢高效產業。因此,政府要選擇本地區最具優勢的產業,加大引導和投入力度,聚合各種要素,進行重點培育,盡快把企業群體做大,把產業鏈做長。如山東壽光蔬菜產業集團有限公司圍繞蔬菜生產中的各個環節,突出完善了良種繁育、生產種植、加工配送、生物工程、技術推廣于一體的產業鏈條,基本形成了集蔬菜生產資料供應、菜果配送營銷、蔬菜加工出口、農技推廣培訓、科技項目研發五大體系于一身的大型蔬菜產業化集團,為當地經濟發展起到了強有力的推動作用[8]。
2.轉變作業方式,實現農業集約化、規模化經營
轉變作業方式的關鍵是要建立土地經營權流轉制度,培育農村土地要素市場,促進土地資源在大范圍流動。科學選擇農業生產、經營模式,實現農業規模化生產。如在堅持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實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建立農業合作經濟組織和行業協會;建立農業利益組織聯合體等方式,都有利于農業生產和經營效率的提高。為此,首先要培育和壯大農業產業化的龍頭企業,發揮產業的聚集效應;其次,注重科技創新,實現農業產業方式由勞動、資源密集型向知識密集型方向轉化,以提高生產效率和市場競爭力;再次,注重培育優勢產業和產業基地的建設,發揮出產業的規模效應;最后,探索建立和完善農業產業化體系中的利益機制,積極推進契約型合作模式向資產聯合型模式轉化。
3.進行農產品深加工和廢棄物的循環利用,提升農產品附加價值
傳統的農產品經過加工后直接銷售,經濟效益低下,農產品競爭力也非常弱。而經過深加工的農產品,價值得到提升,農民可以獲取更多的效益。進行農產品深加工,首先要扶持、發展和壯大產業鏈中的一些龍頭企業。龍頭企業指基礎雄厚、輻射面廣、帶動力強的企業或集團,它具有開拓市場、引導生產、深度加工、提供服務等綜合功能。它們基礎設施完備、資金雄厚、技術研發能力強,在推進農產品深加工的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其次,轉化和推廣農產品深加工的技術,打破產業鏈延伸的技術瓶頸。例如,鶴壁浚縣食全食美食品有限公司采用現代生物技術從鴨血中提取SOD岐化酶,可年產鴨血生物制藥(SOD岐化酶)10t,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9]。
(二)進行農業產業鏈的橫向延伸
1.加強和完善輔助服務行業的建設
(1)積極進行農業科技研發和推廣。科技研發和科技推廣對農業產業鏈的延伸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可從以下方面加強農業科技研發和推廣。①農技研發要根據市場要求和區域特點進行。產業鏈的延伸、增值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技術的突破,而一項技術在實踐中被采納、推廣,必須很好地解決與市場的接口問題,往往實驗室內可行的技術在現實中可能會因為成本過高或效益過低而不受歡迎,在一個區域可行技術在另一個區域就不見得適用。因此,必須根據區域特點推動成本有效、現實可行的科技技術的研發和創新。②創辦農業培訓班,推動農業科技推廣,提升農民科技水平。為此要加快完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創新農技推廣組織形式,積極開展農業科技入戶,引導鼓勵農業科技人員以技術服務、技術承包、技術入股等形式,直接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快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③完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農技研發和創新不僅僅是農民或企業的責任,要建立和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形成產學研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科技研發體系,即以企業為主體,結合相關的高等院校、農技科研院所合建研發機構,不斷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和產品檔次。④在普及現有農業技術的同時,要圍繞基地建設和農產品深加工,建設現代農業生產示范園區,積極引進、示范農業高新技術,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
(2)不斷推廣和普及信息服務。面向農業產業鏈的信息服務,將有助于實現農產品生產和交易的信息化和網絡化,降低農戶的種植和市場風險,提升效益。第一,在農產品生產前期,幫助農戶和企業進行網上采集信息,網下發展“訂單”。通過上網,用戶可以采集到各種農副產品的供需信息以及農業生產新技術、新品種,通過篩選、分析、甄別,為農戶提供包括種子種苗、種養技術、市場價格、供求情況等各方面的實用信息,指導農戶進行種養結構調整。網上還可以聯系到龍頭企業和農產品經銷商的農業生產訂單,通過發展“訂單農業”,進一步降低分散生產的千萬家農戶抵御市場的風險。第二,在農產品生產中期,各級涉農服務部門把通過平臺采集到的農業生產實用技術、病蟲害防治、市場行情、農產品精深加工及綜合利用、保鮮、儲運、包裝技術指導等分類進行編輯,通過網絡、電子郵箱或印發宣傳資料,及時送進千家萬戶的農民手中,為農戶生產提供全方位的技術指導和服務。第三,在農產品生產后期,進行農產品網上營銷。網絡營銷的實現,確保了農產品銷路暢通,供銷協調,交易成本降低。通過把各種農副產品的供求信息在平臺上進行,主動向市外、省外甚至國外的農業龍頭企業、農產品經銷商發送電子郵件,直接“上門”推銷各種農副產品,把分散生產的農副產品集中銷售,形成規模效益,使農戶獲取更多利益。
(3)完善融資途徑。積極發展農村金融組織,逐步培育功能健全的農村資金市場,為產業鏈延伸吸引更多的社會資金。
(4)完善產業鏈基礎配套設施。硬件基礎設施和集群公共服務機構、集群機構等共同構成產業鏈發展的基礎結構。硬件基礎設施包括全部為產業鏈提供硬件支持的要素,如道路、水電、通信網絡等設施。另外,還要協助建立產品銷售市場、展示市場,進行相應的基礎設施投資和建設,促進市場的繁榮,引導外部協作機構進入產業鏈內部,尤其是產業發展所需的配套企業和機構。
2.轉變競爭中的競底觀念,發展多途徑的關聯產業
(1)發展生態旅游觀光產業
利用農作物在生長過程、收獲中的可觀賞性,結合當地的旅游資源,開發生態觀光旅游業。首先需要對先天性旅游資源進行科學、合理開發,加強配套設施建設,為旅游產業發展提供良好的前提條件;其次,應拓展旅游產業鏈,促進餐飲、住宿、購物、娛樂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再次,應適時拓展旅游功能,將觀光旅游、休閑旅游和文化旅游等相結合,滿足游客的多樣性需求,增強旅游吸引力;最后,應創造良好的旅游環境,如改善景區交通、治安、衛生條件等,為游客創造愉悅的旅游氛圍,樹立旅游產業品牌,盡力提高游客的滿意度和重游率。
(2)建立產前產中農用設施和物資供應市場
農業產業鏈在橫向和縱向上延伸后,播種和農作物生長過程中所需要的全自控、現代化的育苗、育種車間及大小樣式各異的塑料大棚,可有效的帶動農用物資加工、設施農業及相關產業的發展;并且隨著農業特色產業鏈的形成,一鄉一類、一村一品的專業化、規模化生產經營必將代替“小而全”式的小農經營模式,規模化的農業生產更加需要農業機械和物資,因此,建立有序、公平交易、提供高質量產品的農資市場,是保障農業產業鏈有效延伸的必不可少的一環。
(三) 轉變政府職能,加強宏觀調控
發揮政府的職能是推進農業產業鏈有效延伸的條件之一。政府應扮演引導者、調控者和服務者的角色,為農業產業鏈的延伸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做好政府引導。結合實際需求,政府有關部門制定農業產業鏈延伸規劃并具體實施,制定并落實有關政策、法規,為農業產業鏈延伸提供政策指導和法律依據。第二,做好政府協調。通過協調農業產業在地區之間的產業布局,合理調節地區之間的利益關系;通過協調農業產業單位內部各方之間存在的矛盾和問題,合理調節相互之間的利益關系。第三,做好政府服務。健全信息網絡提供信息服務,健全技術咨詢和推廣機構提供技術服務,通過金融體制改革提供政策性的貸款服務。此外,還要在搞好基礎設施建設、健全市場體系和規范市場秩序等方面的服務,為農業產業鏈延伸后的優化協調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
參考文獻
[1]黃小晶.區域產業政策與中國區域協調發展[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92-93.
[2]王傳民.縣域經濟產業協同發展模式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14-15.
[3]賀軒,員智凱.高新技術產業價值鏈及其價值指標[J].西安郵電學院學報,2006(2):83-86.
[4]趙緒福.產業鏈視角下中國農業紡織原料發展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40-42.
[5]張鐵男,羅曉梅.產業鏈分析及其戰略環節的確定研究[J].工業技術經濟,2005(6):77-78.
[6]楊寶祝,吳建偉.面向農業產業鏈的信息服務業分析[J].農業網絡信息,2009(5):7-9.
[7]張滿園,張學鵬.基于博弈視角的農業產業鏈延伸主體選擇[J].安徽農業科學,2009,37(1):397-399.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農墾企業管理人員,即大型國有農業企業管理人員。選擇北大荒集團的原因是:①政策支持導向明顯。2012年3月國務院頒布《關于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的意見》,明確指出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是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重要主體,是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關鍵。要支持龍頭企業發展,做大做強龍頭企業。黑龍江北大荒農墾集團是中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典型代表。②北大荒集團已由昔日“北大荒”,變成今日“北大倉”,特別是在北大荒農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成功上市以來,集團內部急需通過管理調整和人員重組,特別是管理人員的選派來進一步提升“北大荒”品牌價值。
2扎根理論的研究方法
扎根理論分析需要采取如下步驟:步驟一:資料收集。主要采取訪談形式進行。訪談采取了重點訪談與群體訪談兩種形式。將重點訪談資料作為扎根理論的主要資料,群體訪談資料作為驗證與補充。因以下研究所需,在本文中分別將3段重點訪談標注為A(北大荒商貿集團訪談)、B(黑龍江省農墾總局訪談)、C(北大荒米業集團訪談)。步驟二:開放式譯碼。從概念化現象—深度挖掘范疇—命名范疇—提煉范疇的性質和挖掘性質的維度。這一過程通過循環式發展確保了從定義歸納范疇的科學性和準確度。首先,對北大荒集團的訪談記錄進行分解,本次訪談共貼出了903個標簽化概念(A北大荒商貿集團企業訪談259個,B黑龍江省農墾總局382個,C北大荒米業集團262個),使得全部有效原始資料分解成獨立的事件;其次,研究團隊再對每一個標簽對應的標簽進行規范,繼而產生了311個規范化概念(A北大荒商貿集團企業訪談150個,B黑龍江省農墾總局114個,C北大荒米業集團47個);最后,根據這311個規范化概念之間的屬分關系、同一關系、相關關系,通過主題分析把關系類似或重疊的概念聚攏,確定類屬的屬性和維度,即范疇化,共產生了156個范疇(A企業范疇用AA1,AA2,…,AAX表示,B企業范疇用BB1,BB2,…,BBX表示,C企業范疇用CC1,CC2,…,CCX表示)。步驟三:主軸譯碼。主軸編碼是通過深度分析一個概念類屬,圍繞這一類屬尋找并建立相關關系,即“軸心”,繼而分辨主要類屬(主范疇)與次要類屬(副范疇)的過程。主軸譯碼依據的典型模型是因果條件—現象—脈絡—中介條件—行動策略—分辨主要類屬與次要類屬的結果。在開放性編碼階段,共產生了156個范疇,再通過主軸譯碼階段,由這156個范疇分類提煉出123副個范疇,3個主范疇,其中,3個主范疇分別命名為“AAA1行業政策導向型管理人員勝任力形成”、“AAA2企業崗位職責型管理人員勝任力形成”、“AAA3員工認知型管理人員勝任力形成”。步驟四:選擇性譯碼。即在核心類屬選定后,討論核心類屬(也叫核心范疇)與主范疇、副范疇之間的系統聯系,用故事線串連整個事件或現象,見圖1。
1 中國農業科技園概況
我國對農業科技園的探討始于20世紀80年代,1994年提出農業科技園建設,到1996年才開始發展,至1999年后全國開始進入建設農業科技園的高峰。目前,我國共有國家級農業科技園65個,分別是2001年8月第1批認定的21個國家農業科技園、2004年4月認定的第2批15個國家農業科技園、2010年12月認定的第3批國家農業科技園27個,另外,還有2010年3月有公布確定沈陽輝山農業科技園和江西井岡山農業科技園為國家級農業科技園。目前,全國縣級以上的地方農業科技園已達六千多個,園區的類型也呈現多樣化,有政府主導、科研院校主導、企業主導、國際或者地區之間的合作以及其他類型的農業科技園。
我國農業科技園的概念是在1994年提出的,從無到有,至今雖只經歷了18a的發展歷程,但農業科技園的學會組織、發展模式、類型、理論等各方面不斷深入,發展迅速,如:成立了中國農學會農業科技園區分會,已舉辦過11屆中國農業園區論壇等,出版了《中國農業科技園區持續發展》和《農業科技園區規劃理論與實踐》等眾多的相關專題論文集。現階段有關農業園區規劃的法規有:《農業科技園區指南》、《農業科技園區管理辦法》、《“十一五“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發展綱要》、《農業部關于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的意見》等,以及各省、市、縣的農業科技園均有相關的法規和政策,但目前還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關于全國農業科技園區通用法律法規體系和技術標準規范體系,致使各地的農業科技園發展導向模糊,各農業科技園良莠不齊,但總的方向仍然保持快速向前發展。
2 中國農業科技園的歷史沿革
如同其他任何事物一樣,都要經歷從萌芽到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只有經歷了曲折漫長的成長,才能不斷的完善。本文把農業科技園發展歷程和前人研究的資料進行綜合整理,從科技史的角度展開研究,針對農業科技園史進行梳理,把農業科技園發展劃分為五個階段進行研究,力求呈現中國農業科技園清晰的變革過程。
2.1 農業科技園萌芽(20世紀80年代~1992年農業產業化的提出)
農業科技園萌芽時期是20世紀80年代到農業產業化的提出。長期以來,中國農業一直是傳統型農業。改革開放后,隨著農業體制和結構的調整,人們的認識也進入質的深化,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號召下,農業與科技的相聯性變得更為緊密,農業技術與農業科技大步的走入普通農民的視野,探討如何推動發展生產力是這個時期的主旋律。與此同時,改革開放讓更多的人接觸到外面世界的信息,同一時期這個階段,美國、法國、日本等發達國家都完全實行了農業機械化和規模化,生產方式也逐步由粗放型轉化到集約型,其農業生產特點和效益有較之明顯的優勢。
我國根據實際情況提出要實現農業現代化,這是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化的過程和手段,最主要的就是提高資源利用率和生產力,但是如何突破呢?人們已經意識到應該實行農業科技變革。農業科技變革是一個求變的過程,是呈隱性的,人們開始大量的把產前、產中、產后各種整體與部分相結合,只是當時無法清晰的表達出這個概念,這一時期一直持續到農業產業化的提出。
2.2 農業科技園的發端
農業科技園的發端是以農業專業化、產業化經營作為一種新的生產經營方式。農業產業化誕生于1992~1993年,是我國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的時期。農業產業化經營是一種新的生產經營方式,主題是探討如何形成規模和提高產量。
20世紀80年代末新加坡首先明確提出了農業科技園這個新概念,新理論需要一個時間檢驗的過程,直到新加坡農業科技園成功得到肯定時,很多國家開始效仿設立農業科技園區的做法。中國此時正是全國農業產業化的運作期,各地都開始運行農業產業化,打造產前、產中、產后一體化經營特色。國內對農業科技園探討還只停留在與農業產業化進行對比,以及對新加坡的農業科技園進行研究,如:發表最早的農業科技園的論文是1992年刊登在《東南亞研究》期刊上的《新加坡的農業科技園》一文,中國農業科技園區正是基于此而開始發端。
2.3 農業科技園的興起
農業科技園興起階段為1994~1999年,這時期農業科技園的建設還處于摸索階段。
隨著科技的進步,利用科技成果圍繞農業產業化進行發展成為必然趨勢,在農業現代化的基礎上,進而提出了現代農業概念,即:利用生物學、信息技術等高科技運用到農業產業化生產當中。當然這一期間的類型是以政府主導為主,科研院校參與為輔。因為在建立農業科技園的時候,選擇的是高投入、高技術的項目,同時需要配置相應的技術和管理人員,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
這一時期農業科技園主要是以引進國外技術為主。1993年北京建立的以展示以色列設施農業和節水技術為主體的示范農場,1994年上海建立的引進荷蘭技術進行工廠化生產的上海孫橋現代農業開發區[2]。值得注意的是,煙臺、南京、上海、廣州等一些城市也都相續開始在做農業科技園的實踐嘗試,雖然規模和動作比較小,還處于興起階段,但這一舉動直接推動了我國農業科技園區的建設。
2.4 由點到面發展
農業科技園興起后實踐的直接后果,即經濟效益導致了對農業科技園的發展由點到面全面鋪開,這一階段為2000~2011年。據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聯合管理辦公室統計,2002~2008年間,試點的36個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就自主開發科技項目2331個,引進農業新技術3870項,實現年產值959.92億元[3]。
這一時期各種農業科技園如雨后春筍般的涌現。據不完全統計,截止2012年,全國各級各類農業科技園已達六千多個。從類型上來看,由興起的政府主導單一模式發展為以企業型主導園區、科研院校主導或參與的綜合農業科技園等各種類型。從功能上看,從示范功能發展出培訓功能、科研功能、示范功能、推廣功能以及公司與農戶形成基地的“龍頭”功能。當然,還可以從經營方式、立項類型、生態類型等各種角度進行劃分。總之,不管如何劃分,農業科技園區的發展蓬勃向上,有力地推動了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對農民的增收起著顯著的作用。
2.5 農業科技園現今狀況
農業科技園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初步形成了多形式、多層次、多功能的示范園區,包括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開發區、企業和民營農業科技園區、都市現代農業科技園區、工廠化高效科技園區、生態農業園[4]。農業科技園有效輻射帶動了農業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及農業產業化,使大家認識到科技支撐現代農業發展是農業科技園的必然選擇。
企業—生產—科研三者高度結合,相互依賴的程度加深,但農業科技園只是一個平臺,與國外對比,還存在很大的差距。目前存在的問題就是管理體制和政策及科技人員三者之間的協調關系,人的因素決定著農業科技園的發展之路,目前急需突破現有的理論框架,加深農業科技園的認識,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把外延和學科交叉結合進行徹底研究應用,才能最大限度的挖掘生產潛力,所以現今階段依然處于成熟完善階段。
3 中國農業科技園的未來發展
農業科技園自萌芽、發端、興起、發展,這一切悄然的轉變,它的歷史進程與人們的認識和政府的重視程度緊密相聯。從事物發展的關鍵主體來看,人的因素至關重要。為農業科技園源源不斷地輸入人力資源,才能保證農業科技園日益發展壯大,更好地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由此,培養適應農業科技園區發展的相關人才就成了必然。目前,國家研究生教育逐步加大專業碩士人才培養的力度就在此方面邁出了可喜的一步,特別是農業推廣專業碩士的培養,不僅學制縮短至兩年,而且更加注重與生產實際的結合,這無疑為農業科技園的發展儲備了潛在的人力資源。農業科技園建設逐步走向常態化和高端化的發展趨勢,對農業科技人才的需求不斷增長,一方面可以促進涉及農業科技人才培養的相關學科的發展,另一方面農業推廣專業碩士的培養正迎合了農業科技園發展的需求,二者一拍即合,具有很大的合作潛力。我們相信,在不遠的將來,二者密切合作,定能開拓更為廣闊的互惠雙贏空間。
參考文獻
[] 王朝全.從農業技術的物品特性論農業科技園的制度邏輯[J].中國科技論壇,2003(2):67-70.
[2] 張天柱.現代農業園區規劃與案例分析[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