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行為心理學基礎知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高校學生的英語學習矛盾心理表現在很多方面。比如,英語學習的緊迫性和英語學習的被動性的矛盾;英語語言的認知渴望心理和難以擺脫母語影響的矛盾;英語語言使用過程中語言表達和思維轉換的矛盾;等等。
針對這些高校學生在英語學習和使用過程的矛盾,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有計劃地自然而然的英語學習心理疏導和干預,可以做好以下的工作。
一、高校學生的英語學習心理問題分析。大學新生在中學階段的英語學習基本是都是英語基礎知識教育,重點是在學生的基礎知識的傳授和訓練,比如,語法,詞匯,考試訓練,閱讀和寫作,學生雖然掌握了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但是,對英語語言的文化認知心理和英語使用的情感認知心理還相對缺乏,對英語學習使用和閱讀欣賞都存在一定的畏懼心理。很多學生為了學英語而學英語,學英語的目的就是過四六級給自己的畢業考核和就業增加更大的籌碼,英語學習的動機僅僅局限于考個好分數,學生往往把自己變成被動學習的工具而不是能動的積極的學習主體,英語學習變成了一種機械的記憶和訓練導致缺乏長期有效的學習興趣和心理動力,英語學習的心理認知培養幾乎被忽略,缺乏心理認知或者認同的英語學習必然導致知識的大量機械輸入,而在英語語言知識的自覺使用過程中沒有強有力的英語運用的心理干預而導致英語交際的困難。同時,受母語文化背景的深刻干預和影響下,學生對英語學習和運用難以形成有效的自然的心理和情感的認知。學生在英語學習和使用過程中缺少英語文化背景的熏陶,比如英語文化中深層次的文化心理,情感認知,宗教認同,價值觀,風土人情等,這些東西的天然缺失,必然導致英語學習過程中學生往往會缺乏有效的文化心理認知從而導致英語交際運用的心理認知困難,母語也往往成為難以逾越的心理障礙。對學生學習英語的動機和行為心理進行分析、疏導和干預是有必要的。
二、對英語教學的動機心理進行疏導和干預。
動機心理學是強調了內部動機一需要的作用,亨利·默里需要理論以及亞博拉罕·馬斯洛的著名的“需要層次理論一致認為需要是推動學習的真正動力,這一理論較好地揭示了高校學生英語學習過程的客觀規律,闡明了學習的發生、發展、意義建構、概念形成及理想的學習環境。從動機心理學的角度出發,英語學習的最主要的心理因素是動機。需要是“動機的內部來源,它能激活并指引行為朝向環境中的對象,以緩解剝奪狀態。”英語教學過程是一個學生為主體教師為輔助的過程,學生的學習動機是最主要的學習動力,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是個中介的作用,或者是催化劑或者助燃劑的作用,學生的學習動機如果發生偏差,教師必須加以疏導和干預。要讓學生明確學習目的,啟發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主動性。高校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很多是急功近利型的,其目的就是拿個英語四六級證書,很多學生根本不關注自己的英語交際水平是否得到重視和提高,這完全背離了英語教學的最終目標---交際,而不是考試。動機不同就會導致學習方法和策略的側重點不同。以通過考試為目的而對英語缺乏興趣的學習,在學習心理上是被動的消極的,學習的側重點是基礎知識的機械積累和對試題的強化訓練,其后果是英語學習失去了交際意義,變得無果而終;以交際為目的和動機的英語學習,側重的是英語學習的全面學習,對英語文化的基礎知識、文化背景、社會心理、人文宗教、英語的交際運用等進行全方位的融匯貫通,從而對英語語言的運用和交際能夠達到水到渠成的理想效果。所以,必須對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心理加以疏導和干預,明確高校英語的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英語的交際運用,而不是機械的學習和考試過程,必須喚醒學生的正確的學習動機,調節學生的學習心理,平衡學生的學習方法和策略,從而是學生的英語學習形成一種以交際運用為目的的健康有效、積極向上、生機勃勃的學習心理機制。
三、對高校英語教學進行行為心理的疏導和干預。
外語學習是自覺的外語思維形成的過程。外語思維的行為心理是人的內部語言心理自覺使用外語語言的情感認同。培養學生的外語思維的有效途徑是全方位地讓學生進行外語的聽、說、讀、寫等英語語言交際活動。這些聽、說、讀、寫的活動具有共同性,也就是應該不經于母語的轉化和翻譯使英語表達與思維建立直接的心理聯系。這種不自覺的運用英語表達人的心理和行為離不開環境的影響和干預。行為心理學認為,人的行為的基本構成要素是環境刺激、人的內部心理過程和行為反應,人的行為包含,而并不排斥人的內部心理過程,人的內部心理過程最終決定人的行為,因而,人的行為不是,也不應是那種簡單的、僅做機械的生理因素的分析、僅用刺激與反應的字眼就能“客觀地”加以描述的、與動物等同的行為。只有受行為環境調節的行為,我們才將之稱作為行為。
人的行為,總是發生在某一特定的行為環境中的行為。正是處在某一特定的行為環境之中,人的行為,才最終得以發生。人的一切的行為,就其發生的方式而言,毫無例外地,都是反射。所謂反射,是指人的機體借助于人的心理的活動,來實現的對于環境刺激所發生的有規律的行為反應。在這里,環境刺激又叫“刺激作用”,是指作用于人的機體并引起有機體感應的環境因素,也就是“刺激物”,施加于有機體之上的影響。所有的反射,都是由于環境刺激所引起。
從行為心理學的角度分析,高校學生對英語交際運用的這種行為是一種“反射”,這種反射和環境相關。高校學生的內部英語學習心理和行為,是受英語教學的環境影響的。有效的英語學習行為,既受人的內部心理的影響,也受外部環境的制約和影響。
對于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心理疏導,上面已經做了分析和說明。對高校英語教學進行行為心理的疏導,離不開對教學環境的建設和設計。以交際為目的的高校英語教學,顯然離不開對教學環境的全方位地營造和建設。高校應創造條件,積極為英語學習和教學提供感知語言材料(包括模仿),培養觀察能力,以及理解語言材料(包括識別),培養思維能力,還有鞏固語言材料(包括重視),培養記憶能力,還有應用語言材料,培養運用能力,讓學生活用語言材料,培養創造能力。因此,在學習環境方面,高校在硬件設施和配套服務上要全方位的為學生的聽說讀寫用提供科學的合理的有效的學習環境,現代圖書館、多媒體、網絡、網站、校園英語廣播等的建設為英語學習創造了無限的高校的學習資源,形成了立體化的英語學習和交際運用環境,同時舉辦各種形式的英文競賽、豐富多彩的英語互動活動,都形成多層次全方位的“反射”,有效地干預和影響學生的英語學習的心理和“行為”,使學生形成一種自覺的英語思維和運用心理及行為。同時在課堂教學設計上,要以學生為主體,把課堂變成一個可以影響學生學習和使用英語的文化認知心理的小“環境”,讓學生在課堂上受到全方位的英語環境的“刺激作用”和“反射”,從而形成英語學習和交際的“心理”和“行為”機制。這種教學行為心理的疏導和干預,以學習環境設計的精確性,來解釋學生學習的學習心理和行為;以學習環境建設的合理性,來預測學生的學習心理和行為;以學習環境監督的有效性,來控制學生的學習心理和行為;以學習環境考核的科學性來檢驗學生的學習心理和行為。
綜上所述,以英語交際為最終教學目的的高校英語教學,要培養出合格的能夠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為社會做出更大貢獻的高端人才,必須注重學生的英語學習的心理疏導和干預,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動機和目的,形成自然和自覺的學習心理和行為,同時要加強學習環境的科學設計和建設,以科學的主動學生參與的良好的學習英語學習環境,來影響學生的自主自覺地學習心理行為,培養學生的英語交際運用中所需要的文化認同心理,
最終提高學生的英語交際和運用的意識和水平,從而最終實現高校英語教學的任務和使命。
參考文獻:
[1]《動機心理學:理論與實踐》,郭德俊,2005-10-01,人民教育出版社.
1.醫學心理學課程與教學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在課程設置方面,課程內容龐雜,目前我國多數醫學院校開設的醫學心理學課程內容由心理學概論與諸多專業心理學內容合編為一門課程,包括了普通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健康心理學、變態心理學等內容,使得課程內容相對龐雜,在有限的學時每部分內容難以深入講解。而且部分內容與健康心理學、行為醫學、精神病學等學科內容重復,學科本身缺乏系統性和針對性。
在開設課程時間安排上,目前部分醫學院校將醫學心理學課程安排在第三或第四學年,但此時才學習醫學心理學概論、心理學基礎知識部分顯得太遲,不利于學生整體素質的培養,與教學要求形成脫節現象,如果安排在第一或第二學年,課程中有關醫學心理學的內容如心身疾病、心理咨詢與治療、病人心理、異常心理等與醫學專業課程緊密相關,而本階段學生內外婦兒、診斷學等課程尚未開設,學生常常感到難以理解掌握。因此需要根據心理學的知識,從基礎到分支學科,從理論到臨床實踐合理安排課程。
在教學方面,教學目標重結果而輕過程,重認知而輕情感,重概念的記憶、理解而輕知識的整合、實踐;教學方法依舊以講授式教學為主,雖然輔以討論法、演示法、實驗法、案例法等教學方法,但是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上還不夠,學生大多習慣了教師教什么,就被動地學什么,習慣了上課記筆記、考前背筆記、考試回憶筆記的學習方式,這種被動的學習方式不利于學生的認知建構;現今的教學手段由于教學硬件的改善而大量采用多媒體呈現信息,但是這種電子板書如果給學生呈現的信息量太多,也會大大加重學生的認知負荷。
2.醫學心理學課程及教學體系改革的思路
醫學心理學既然成為臨床醫學等專業課程中的主干課程,現有醫學心理學學科的單一課程已經難以適應醫學模式發展趨勢和醫學教育改革的需求,迫切需要改變當前單一醫學心理學課程,架構一個比較科學的、完善的醫學心理學課程及教學體系。
2.1 合理建構醫學心理學課程體系,與相關醫學課程整體協調
優化課程體系的教學安排。可根據教學內容和性質,結合學生心理、能力等因素,將課程分解開設于不同學年,課程包括兩部分內容:其一為心理學基礎。是以心理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為框架,主要包括心理活動過程、人格、心理應激、心理健康等。將這部分內容安排在基礎醫學學習階段,學生通過對個體心理活動的發生、發展及其基本規律的學習理解,有助于學生觀察力的培養,有助于記憶、思維規律和方法的掌握及情緒的調節與控制,這些對醫學生學習其他醫學形態學科有很大幫助,同時有利于學生進行自我心理調整,增強適應社會、應對壓力和耐受挫折的能力,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和良好人格的塑造。其二為醫學心理學內容。是以與臨床相關的醫學心理學內容為框架。主要包括心理測驗、心理咨詢與治療、心身疾病、病人心理和異常心理等,重點放在醫學過程中涉及到疾病、病人與醫生的心理學問題,將這部分內容安排在學生臨床學習階段,因為這些內容與臨床內、外、婦、兒各科教學內容緊密聯系,因此應當與診斷學、內科學、外科學等相關課程及臨床見習同步安排。可以結合實際條件合理采取理論講授與臨床實踐調查相結合的方式,這樣有利于促進臨床學科之間的有機聯系,形成學科知識的整體性、系統性與實用性,有利于學生對理論知識及基本技能的掌握、應用,在實踐中認識和解決服務對象在醫療過程中的各種心理問題。
拓展醫學心理學學科外延,建立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體系是課程改革的當務之急。目前大多數醫學院校臨床醫學等專業開設的醫學心理學課程仍是將諸多醫學心理學分支學科內容合并為一。可以根據學校具體情況選擇開設合適的選修課,如心理學概論、心理測量學、神經心理學、心理診斷學、生理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咨詢心理學、健康心理學、康復心理學、異常心理學等。
更新課程內容、豐富課程資源。在課程中吸納醫學心理學最新的研宄進展。在現有教材資源基礎上,提供多種學習資源,如教材配套光盤、基本練習、實踐活動、參考文獻、推薦閱讀、相關網站等,根據學校實際狀況加強醫學心理學實驗室建設,建立網絡學習環境,供師生交流、合作、查閱信息等。
豐富課程內容和形式,聯系臨床實踐。醫學心理學的課本不只是教師的“教材”,也應該成為學生學習的“學本”,包括形式多樣的學習活動,如材料閱讀、討論、練習、實驗、案例分析等。而且在各章之前提供內容提要、學習目標、案例問題。從臨床實際中編撰醫學心理學課中的一些思考問題和案例。
2.2 合理建構醫學心理學教學體系,提高教學效果
改革教學方法。教學方法是教學諸因素中最具變化活力的因素。在當代教育思想和教學理論以及現代教育技術開發的影響下,必須重視教學方法的改革和創新,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師生教學的互動性、教學活動的生命性、教學方式的現代性。根據不同的主題,在傳統的講授法、演示法、討論法、案例法等基礎上采取一些新的教學方法。比如:①研討式教學法。在學習醫學心理學初期,就向學生介紹和醫學心理學相關的中英文期刊,鼓勵學生自主閱讀文獻并提交讀書筆記,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和研討,尋求新的研宄課題,然后鼓勵有共同興趣的同學組成小組或者設計問卷進行調查,或者準備材料進行實驗,沿著所選定的課題開展研宄。適用于醫學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問題,如情緒理論等;②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法。在學生掌握了基本理論、基礎知識的基礎上,開展以“問題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法,此教學方法在促進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及發揮學生學習主體作用等方面明顯優于傳統教學方法。可根據醫學心理學的教學內容提前向學生提出有關問題,由學生查閱資料后在課堂上展開討論。如,在學習心身疾病一章時,可以讓學生從流行病學、心理社會因素、人格特征、早年經驗和心理治療等方面查閱資料來分析冠心病、原發性高血壓、消化性潰瘍、支氣管哮喘、癌癥等心身疾病的表現特征,然后請同學們根據個人所查閱的資料開展討論,最后由教師做歸納總結,使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不僅是知識的學習,而且也是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訓練,從而達到認知建構的目的。
改革教學手段。將信息技術整合進教學中:①多媒體教學。借助于計算機技術生成文字、圖像、聲音、動畫等多種媒體,使單純用文字描述的心理測驗、心理咨詢、心理治療等心理學基本知識、技能,能以準確、清晰、直觀、形象地場景再現出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和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②網絡教學。建立醫學心理學課程網絡教學系統,提供教學資源、相關鏈接、論壇、留言板、試題庫、郵件列表等欄目,促進師生、學生之間進行網上交流、合作、討論、答疑以及傳送作業等。
改革教學評價。教學評價作為檢驗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手段,應以教學目標為依據,充分體現靈活性與全面性等特點,調動學生積極性、真實反映學生能力,成為學生學習的動力。同時有效地考察教師教學質量、促進教學改革。教學評價可兼顧課堂表現、結業考試、論文撰寫等形式。課堂表現包括學生出勤情況、參與課堂討論、提出創造性見解的情況。結業考試主要采取筆試,不僅考查知識面,也注重考查對基本概念、理論的理解和掌握。課程論文,包括小組合作學習主題報告、自主閱讀的文獻筆記以及案例分析等內容。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心理狀態,而每個人的心理狀態都是由無數個“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構成的。所以了解心理學首先要了解心理現象中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的基本概念和內涵。
今天先介紹心理過程的基本內容。
心理過程指的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反映過程。它包括認識、情感、意志等活動過程。
認識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活動過程,是人腦對客觀對象的屬性及其規律的反映。我們來以一個簡單的認識活動說明認識的基本概念。
我們面前擺著一個水果。
首先,我們會用眼睛觀察它的形狀、顏色、大小,還可以用手摸摸它的表面,用鼻子聞聞它的味道,然后你可能還忍不住咬上一口嘗嘗它的味道。我們這些通過眼、耳、鼻、舌等身體的感官去感受和反映水果的形、色、、味、外表的過程,就叫作“感覺”。這是人最簡單的認識過程,也是認識的基礎。概括來說,“感覺”就是人通過自身感官反映客觀事物的個別屬性過程。
其次,我們對一個水果有了基本感覺后,會通過自身的感官和以往的經驗,把這個水果的基本屬性聯合起來,對這個水果形成一個整體的認識,從而判斷這個水果的來歷和名稱。這個過程就叫作知覺。因此,“知覺”就是人在感覺基礎上結合自身經驗形成對客觀事物的整體認識的過程。感覺和知覺常常是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
我們都知道,通過我們感覺和知覺的事物會在我們的大腦中留下不同程度的痕跡,以便于我們再回憶起它時會在大腦中呈現原來留下的事物的形象、特征和相應的資訊,這種人腦對過去經歷過的事物的反映就是我們說的“記憶”。
我們對事物有了感覺、知覺,就可以直接地感知事物,反映事物的表面特征,并且還能通過我們自己的知識和經驗來間接地、概括地反映事物內在的本質特征。而這個對事物本質特征的概括過程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思維”了。
在我們的心理過程中,我們不僅能通過感知、記憶再現客觀事物的形象,而且還能在這個基礎上創造新事物的形象。我們把這類心理活動稱為“想象”。
以上“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象”就基本構成了人腦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活動,我們把它們統稱為認識過程。
我們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有著自己鮮明的態度體驗,比如成功時的喜悅與快樂,受挫時的沮喪和憂愁等等。心理學就把這種人對客觀事物所持的態度體驗,稱為“情感”。
我們在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還能自覺地確立自己行動的動機和目的,并且根據自己的目標來調節支配自己的行為,努力克服困難以實現自己的理想。這個心理過程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一個人的“意志”。
所以,一個人的心理過程主要就是有認識、情感、意志三方面構成,它們相互聯系、相互制約。認識是基礎,情感和意志是我們行動的動力。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理活動,都在認識、情感和意志等方面由于各自的生活環境、知識和生活經驗的不同,有著自己的特點。因此,人與人之間在心理風格和面貌上就會存在著顯著的差異,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個性心理”。
人的個性心理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個性的傾向性。主要包括興趣和愛好、需要與動機、信念與理想等等。
二是個性心理特征。主要通過我們平時很關注的能力、氣質、性格等方面表現出來。
“能力”是指一個人保證自己能完成某種活動的必要的心理條件。比如你在感覺能力可能較好,而你的思維能力可能偏弱,就是指一個人的能力;
“氣質”通常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脾氣或者說性情。是表現在人的情緒與行為活動中的動力性方面的個性特征。比如有人是急性子,有人是慢性子;有的人脾氣暴躁,而有人則性情溫和等等。這就是指一個人的氣質。氣質表現出來的是人的心理活動的強度、速度和靈活性方面的典型的、穩定的心理特征。心理學上一般把人的氣質分為多血質、膽汁質、粘液質和抑郁質四類。
“性格”指的是人在對現實的態度和行為方式中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而且具有核心意義的個性心理特征。人的性格是人和人之間個別差異的重要特征。如果說人的氣質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遺傳性,更多的時候受到人的高級神經活動類型的影響,那么性格則更多是人在后天在現實生活中慢慢受到環境等各種因素的影響而形成的,它有著非常復雜的結構和特征。
也許有很多人看了類似的心理學知識,會覺得沒有什么太多的用處。接下來就結合我自己的認識談談學習心理學基礎理論的一些感受,希望能為看此帖的朋友提供些啟示。
雖然每一個人都能在不同程度上認識事物,但如何結合上述所提及的人的心理過程的幾個內容: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象。恐怕有不少人就往往會在現實生活中忽略自己的認識過程。
你相信“一見鐘情”嗎?
論文摘要:高職院校市場營銷專業的學生應能熟練地運用消費者行為分析的各種方法,制定適應消費者需求的營銷對策,為增強企業在市場營銷中的競爭力服務。目前,高職院校《消費心理學》課程的教學與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要求相距較遠。本文按工學結合特點提出了《消費心理學》課程應強化實訓教學環節,并就具體改革思路和方案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消費心理學》主要是研究消費過程中消費者心理與行為的產生、發展及其規律的一門學科,并探討在市場營銷活動中各種心理現象之間的相互關系,試圖揭示消費者心理活動和消費活動的規律。《消費心理學》是市場營銷專業的專業核心課以及管理類專業的專業基礎課。
一、強化高職院校《消費心理學》課程實訓教學的必要性
(一)是適應市場經濟發展以滿足企業對現代營銷人才需求的必然要求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和發展,市場的供求關系、消費者在消費水平、消費觀念、消費結構及消費方式等方面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消費者的自主意識、成熟程度遠遠高于以往的任何時候,消費者變得越來越挑剔,對商品和服務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企業從其經營實踐中,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消費者是上帝,消費者是企業利潤的來源,消費者的貨幣選票的投向決定了企業的生存和發展。為了自身的經濟利益,為了爭奪消費者手中的貨幣選票,研究消費者的心理和行為便成為企業營銷管理者的主要內容。
不僅如此,市場交易行為歸根到底是由人的心理活動及其規律所決定的,現代營銷在本質上是一個營銷主體與消費者的心理互動過程,營銷的成效最終取決于營銷行為在消費者心理所產生的預期反應。企業從心理學的角度研究其營銷活動的主要對象——消費者的購買行為特點及其規律,不僅可以使企業及時準確地發現、了解消費趨勢的新變化,在表面已經飽和的市場中發現市場空間,開發、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增強企業的競爭力,同時也能為企業找到更好地滿足消費者需求的策略和手段,在更深層次上,更有針對性的進行各種營銷運作,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公司的生存、盈利性和在高度競爭的市場環境中的成長的關鍵要素是它比競爭者更好更快地識別和滿足還未被滿足的消費者需要的能力。對消費者心理的研究,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使企業經營與消費者需求實現最佳結合的基礎,掌握并有效運用消費心理學,成為現代營銷人員的核心技能之一。
(二)是實現工學結合、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的必然要求
高職院校市場營銷類專業開設《消費心理學》課程基本目標,是通過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消費心理學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了解和掌握消費過程中消費者心里現象產生與發展的規律;能夠運用心理學的觀點分析和解決具體的營銷中的問題,針對消費者的行為特點與心理規律組織營銷活動。但筆者從多年的教學實踐和指導學生畢業設計的撰寫過程看,該課程的教學目標沒能很好實現,離高職院校工學結合人才培養要求相距甚遠。
1.教學內容設計不合理,教學計劃難以有效實施
《消費心理學》課程教學主要以理論為主,較少安排實訓課程。即使有實訓課程,課時的多少、實訓的方式也很隨意,實訓的內容主要以案例分析,簡單的市場調查為主,幾乎沒有綜合實訓。此外,由于高職院校普遍存在實習經費投入不足情況,象《消費心理學》這類課程根本無法使學生獲得去校外實習的資金支持,即便有好的實訓項目、有好的增長見識的機會也因為經費的缺乏而導致教學計劃中途“流產”。
2.理論與實踐脫節,不能學以致用
首先表現為大多少學生未真正樹立以消費者為中心的營銷理念,他們對消費者需求的關注僅停留在口頭上,他們對市場的定義是通過他們銷售的產品來定義的,而不是通過期望滿足的需求詮釋的。例如針對某一新產品的市場推廣活動,他們不是首先考慮諸如產品的目標消費者是誰、產品能給消費者帶來哪些利益、消費者的購買動機有哪些、不同的消費者對產品的關注點存在哪些差異等問題,而是一廂情愿地選擇一個市場,將所有的市場推廣方式廣告、公關、人員推銷、營業推廣等一股腦地全部搬出來,根本不考慮這樣的市場推廣能獲得怎樣的營銷效果。
其次是運用消費者行為分析方法的能力較弱,難以制定適應消費者需求的營銷對策。由于綜合素質普遍不高,理論知識的掌握缺乏系統性,運用單個的知識點分析問題還好說,一旦運用綜合理論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往往捉襟見肘,覺得無從下手,更難以將所學有效地轉化為有用。譬如針對具體的企業在設定的市場營銷環境下的生產經營活動如何進行評估?如何運用所學知識對消費者行為進行分析,從而為企業制定符合消費者心理的營銷策略等,與現實要求還有不小的差距。
二、高職院校《消費心理學》課程實訓教學的思路和途徑
按照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工作評估方案》(教高[2008]5號)和安徽省教育廳《關于做好安徽省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工作評估的通知》(教秘高[2009]14號)文件要求,《消費心理學》課程教學應重點體現教學過程的實踐性和職業性,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一線需要的高素質、高技能的營銷人才,實訓教學環節必不可少。
(一)《消費心理學》課程實訓教學設計思路
為實現培養目標,使學生真正掌握消費者心理學的基礎知識,并學以致用,以市場營銷專業學生培養目標、《消費心理學》課程特點及其在專業知識結構中的地位為出發點設計實訓教學。基于市場需求的市場營銷人才培養的特點,以未來就業崗位需要為主線,培養學生樹立以消費者為中心的營銷理念、注重消費心理與行為分析的能力訓練,突出“厚基礎、重能力”的特點。通過實訓力圖做到:了解體會營銷人員應該具有的職責、素質和能力,并逐漸培養所需能力;自覺地把所學理論知識融會貫通,學會從消費者角度去思考企業的生產、經營問題,培養學生的專業精神和腳踏實地的工作作風;對消費者的消費心理和消費活動有一個全面直觀的了解,能就具體某企業的產品或服務制定符合消費者心理的營銷組合方案。
根據教學大綱規定《消費心理學》課程的總學時為72學時,鑒于課程的性質和其在專業中的基礎地位,筆者認為其實踐性教學總學時不少于計劃學時的1/3;所選訓練內容應能夠組織落實和考核,操作性強;針對不同訓練要點采取不同的實踐教學方法,避免手段單一;精心設計適宜用不同方法進行實訓的重點教學內容,避免造成不應有的資源浪費。
結合課程特點和市場營銷專業能力要求,本實訓的內容應抓住消費者的情感需求與消費體驗,圍繞兩方面內容展開:一是進行各種以體驗與加深消費者行為分析理論的理解為目的的實訓;二是各種培養學生進行實際消費者行為分析的技能的實訓。著重加強學生動手能力和對消費者行為的分析和引導能力的訓練,實訓形式以角色扮演與情景模擬、實地調研與實地觀察、典型案例分析討論、游戲體驗等為主,根據具體的實訓項目在課堂、模擬實訓室和校外現場三個環境進行,努力創造機會增強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把握。
(二)《消費心理學》課程實訓教學探索
1.角色扮演與情景模擬增強課程學習的參與感
角色扮演與情景模擬演示法是按教學項目,以一定的主題及情景為主線,先把模擬市場的情境確定下來,安排全班同學以小組為單位參與角色演練。在演練過程中體驗和感受角色心理的變化。情景模擬結束以后,請學生對參與演練的成員的表現進行評價,看他們是否真正參與其中,是否有意識關注消費者的心理和需要,是否有意識塑造自己營銷素質。最后,讓學生自己選擇一個問題或角度寫一份結論分析。在這一教學環節,我們并不探討很深的理論內容,只強調學生知識的活化,通過情景模擬讓學生獲得一個具有工作意義的學習結果,除了印證所學的知識,加深理解外,更重要的是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創造能力,讓他們有成就感,激發他們學習興趣。
2.游戲體驗激發吸引課程學習的興趣和注意力
游戲體驗實訓就是將學生將來從事營銷工作應具備的能力通過設計相關的游戲項目,讓學生在做游戲中邊玩邊學,有所感悟。我們知道企業市場營銷成功的第一步就是明確目標消費群體的需求,進行產品心理屬性的設計,得到消費者心理上的響應,贏得消費者忠誠。要明確目標消費者的心理就需要企業營銷人員用心去體驗消費者的內在需要,特別是蘊涵于消費者意識之中的需求。為提升學生用心去交流的能力,在教學中設計了“蒙眼作畫”的游戲。通過游戲使學生明白單向交流方式與雙向交流方式可以取得不同的效果,當我們集中所有的注意力去解決一個問題時,可以取得更好的結果。
3.典型案例討論提升課程學習的理性認識
通過筆者多年的教學實踐發現,采用案例教學,把現實的書面描述,呈現在學生面前,請學生進入被描述的情景現場,進入營銷者和消費者角色,以當事人的身份一起探尋成敗得失,對于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塑造行之有效。為此,在講授完某個重要的知識點后,向學生提供中外企業市場營銷精選案例資料,以小組為單位對案例情景進行分析討論,完成案例中布置的問題,在實訓課上由小組成員輪流一人向全班闡述對案例問題的思考和認識,讓學生在自己和別人的互動討論中獲得新的認識,市場營銷綜合素質和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4.實地觀察與調查豐富課程學習的感性認識
觀察法是消費者研究的一種重要方法,因為深刻了解人和產品之間關系的最好辦法就是在購買與使用產品過程中對消費者進行觀察。營銷人員發現消費者在購買過程中,有不同需要的人可能選擇同樣的目標來尋求滿足,有相同需要的人可能通過不同的目標尋求滿足,準確把握他們的購買動機非常不容易。因為動機是假設性的構建——即它們無法被看到或觸摸、控制聞到或者被實實在在地觀察到,動機無法從消費者行為中很容易地被推斷出來,而觀察與推斷是常用的來識別和“測量”消費者動機的有效方法。所以在學習消費者購買動機這部分內容時,便組織學生利用業余時間以小組為單位到安徽商之都、合肥百貨大樓、瑞景國際、古井賽特等大型購物場所,任意選擇兩個購物區,觀察消費者購買活動,通過和營業人員交流,進一步了解消費者不同的購物動機和購買表現。考察結束后各小組成員紛紛踴躍發言,暢談考察體會。把學生帶到企業現場,在現場調查、考察能很好地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
當然,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由于消費者心理具有較強的內隱性、消費者行為影響因素的復雜性,僅僅通過外部觀察和判斷,甚至在進行實地調查的情況下也很難獲得消費者行為的真實動機以及影響行為的具體因素,培養和提高學生對消費者行為測量和推斷能力應是《消費心理學》課程教學改革下一步努力達到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李小霞.消費心理學.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醫學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現象與健康和疾病關系的科學,是心理學的重要分支學科之一,是心理學與醫學相結合的一門交叉學科,它既是醫學的一門基礎學科,同時也是一門臨床應用學科。醫學心理學涉及了幾乎所有心理學科中各個分支學科以及人類學、社會學等眾多人文學科領域的相關知識,蘊涵豐富人文知識。在醫學心理學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的培養是必不可少的。
1.醫學人文教育現狀分析及與醫學心理學的關系
1.1 醫學人文課程設置不足
人文素質教育課程學時占專業總學時的比例低,我國的醫學院校大約占總課時的8%,美國、德國為20%~25%,英國、法國、日本為10%~15%。基于我國人文教育的現狀,人文教育在“滲透”上下功夫,挖掘授課內容中蘊含的人文素材、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培育人文精神就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因此在醫學教學中如何有效應用蘊涵豐富人文知識的醫學心理學課程是彌補醫學人文課程設置不足的有效途徑。
1.2 知識結構單課程設置不合理
我國醫學院校學生主要以理科生為主,理科知識在整個知識結構中占絕對優勢;另外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我國高等醫學教育歷來注重醫學專業教育,人文類課程多作為輔助課程或者選修課程開設。從而導致醫學生總體人文素質不高、知識結構單表現為道德修養欠缺、溝通協調能力和心理承受力較差等。而醫學心理學包含豐富的人文知識和心理健康知識,對醫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文素質的培養,有助于醫學生建立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狀態、良好的人際溝通和社會適應能力。
1.3 人文素質教育與醫學心理學的關系
當前我國高等醫學院校的人文素質教育仍單純以講授式為主,理論和實踐相脫節,不利于大學生素質的拓展及各種人文知識的培養。醫學心理學在教學過程中可采用多種學生喜愛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如案例分析、心理劇表演、現場心理咨詢、心理學專題講座、心理學影視賞析、團體心理咨詢等方法向學生傳授心理學和人文知識,彌補其他人文素質教育的不足。
2.醫學心理學教學中人文精神的培養
2.1 醫學心理學基礎知識對醫學生人格的影響學
習心理學知識有利于醫學生確立辯證的、積極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心理現象是人世間最復雜的現象之一,心理學科學地揭示了這種現象的生理機制,探討了大腦反映客觀世界的各種形式,并揭示了其發生、發展和變化的規律。列寧曾經提出:心理學提供的一些原理已使人們不得不拒絕主觀主義而接受唯物主義。心理學對于心理現象的研究,對于意識的起源、發生和發展的研究,對于人對客觀現實的反映過程的研究,都能進一步和具體地論證意識是高度組織起來的物質的產物,意識是對客觀世界的反映等哲學命題,從而有助于我們確立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因此在醫學心理學教學中,通過心理學理論的學習,首先可以幫助醫學生正確地認識心理現象和社會現象,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其次有助于醫學生更好地了解自己,如對心理學基礎理論和心理測量的學習,可以幫助醫學生了解自己的人格特點,有利于他們辯證地看待人生,進而使他們能夠有的放矢地發展自己、完善自己。
2.2 心理學基本理論中包含豐富人文精神
心理學的—些理論體系本身具有很強的人文精神,如精神分析和人本主義等心理學派強調對人本性的研究。人本主義心理學以人為本、重視人的價值、尊重人的尊嚴和權利、實現人的自身潛能、關懷人的現實生活等思想行為反映了人文精神的內容。在教學過程中,向學生傳達這方面的知識,可采用兩種方法:一是以學生為中心,促進和諧、溝通的師生關系,在開放、平等參與的教學過程中,為學生提供發揮其能力的自由環境,讓學生體驗到人文關懷;二是在教學中通過介紹有關心理學理論流派知識、進行案例分析以及組織心理學電影賞析等方式,向學生傳授心理學中的人文精神,并與生活實踐、心理咨詢治療和醫學臨床相結合,讓學生切實感悟到人文精神的內涵,并在實踐中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們,提高其人文素養。
2.3 醫學心理學有利于增進醫學生對病人的人文關懷
世界衛生組織給健康下的定義是:不僅僅是沒有病和不虛弱,而且是身體上、精神上的完滿狀態以及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和道德健康。但是由于我們受傳統生物醫學模式的影響,迄今為止,大多臨床醫護人員都還沒有把人文社會因素和心理因素與人的健康和疾病聯系在一起,在臨床上往往是把人當作一個有生命的機器,只見病、不見人,缺乏人文關懷。在醫學心理學教學中,通過對醫學生進行有關現代醫學模式、心理健康、心理應激和心身疾病等方面知識的學習,結合實際病例和疾病進行講解,使學生們真正了解到心理、社會因素對疾病的影響,為今后走向臨床實踐后,能夠從多角度綜合考慮影響病人的人文社會因素和心理因素,增加對病人的人文關懷打下基礎。
2.4 醫學心理學有助于提高醫學生人際關系的能力
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醫患關系中的醫患溝通越來越受人們的關注,而作為將來的醫務工作者的醫學生的人際溝通能力也越來越受到重視。人際關系可以說是人的人文素質和心理行為的綜合表現,良好的人際關系往往有助于生活質量的提高和學業的成功。因此,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既是醫學生的人生重要課題,也是醫學生獲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徑,同時也為今后走上工作崗位,處理好醫療工作中各種復雜的人際關系打下基礎。但有關調查顯示醫學生的人際關系不容樂觀,人際困擾的檢出率較綜合院校大學生高3。醫學心理學課程具有豐富的人際關系教學的知識,如在病人心理與醫患關系的教學中,可以將“醫患關系”進行擴展,由特殊到一般,以換位思考的方式,由體驗病人心理到體驗人際交往中一般人的心理,向學生系統介紹影響人際交往的因素、人際交往的原則和技巧。
在心理咨詢與治療的教學中,可讓學生通過學習心理咨詢過程中人際溝通的一些方法,幫助學生了解有關心理學理論和方法在人際交往中的應用,使他們學會有效的人際溝通,以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
2.5 醫學心理學有助于醫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
在醫學生的整體素質中,心理素質是重要的組成部分,而醫學職業的特殊性又使醫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顯得尤為突出。相關研究表明,醫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較差。我國醫學生的心理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人際交往障礙、情緒控制力差、學習障礙、生理與心理成熟不協調、社會適應能力差、自我意識不健全。醫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文素質的培養是相輔相成的,心理健康教育應包括德育等人文素質的培養,應能夠幫助醫學生全面地認識自己,學會積極地控制和調節自己的情緒,充分發掘自身的潛能,培養樂觀進取、不畏艱難、自信自律、誠實守信、友善合群、開拓創新的健全人格。
醫學心理學作為一門研究解決醫學領域中的有關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為問題的學科,涉及的心理學內容非常廣泛,但大部分內容都與心理健康教育密切相關。研究顯示,在《醫學心理學》的教學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是有成效的。在醫學心理學教學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在開始上課前對學生進行心理調查,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授課時應根據學生的具體問題,結合醫學心理學的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教授心理健康知識,傳授調節和維護心理健康的原理和方法;課后可舉辦心理健康教育專題講座,將個別心理咨詢和團體心理咨詢相結合,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總之,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醫學心理學課堂教學,既豐富了教學內容、增強了其實用性,又提高了學生維護心理健康的能力、改善了學生心理健康狀況。
【關鍵詞】中職;計算機基礎教學;積極心理學;應用效果
據相關心理學的研究報道,能將人們心理活動、愿望、意圖等進行驅使的力量即為動機[1]。而引導、推動學生進行學習的強大動力與直接原因是學習動機。學習動機不僅能夠對學生的學業成績具有直接的影響,而且還能對其學習行為進行支配,并影響其努力程度與學習態度。隨著社會進入信息時代,中職學校的教學中已經普遍開設了計算機課程。然而,中職學生具有基礎文化較差的特點,在學習內容豐富的計算機課程時,難免會感到吃力。因此,教師應仔細分析積極心理學與計算機基礎學習的關系,并將其進行充分地利用,從而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提高。
一、積極心理學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丁•賽里格曼曾提出積極心理學的含義,并使其得到心理學界的廣泛關注[2]。積極心理學屬于心理學的一種,該學科的主張為:在良好條件下,一般人該怎樣更好地發展與生活,而有天賦的人又該怎樣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潛能。教育教學中的積極心理學對教師有著以下要求:教師對每一位學生的學習動力、潛能與力量都應用一種具有發展性、開放性、欣賞的眼光進行看待,同時,將積極心理學進行充分地利用,使學生的健康心理得到培養、學習興趣與素質均得到提高。
二、積極心理學對計算機基礎學習的意義
有資料表明,我國中職生具有以下幾點心理問題:1.對學習缺乏自信,缺乏學習興趣,沒有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2.存在較為強烈的消極、逆反心理;3.在人際交往方面存在較大障礙;4.缺乏控制情緒的能力;5.對個性發展進行盲目地追求[3]。雖然大部分的中職生存在以上問題,但是有數據顯示,在節制維度、心靈觸動、持重以及寬容等品質的得分上,中職生均比普通高中生高。由于在普通教育中中職生處于劣勢,因此,其整體心理狀態與普通高中生比較明顯較低。但是,若將科學的教育方法應用于中職學校的課堂教育中,幫助學生將正確的發展道路進行挖掘,則會促進大部分中職生形成積極心理。所以,在中職計算機基礎學習中應用積極心理學存在較為重要的意義。
三、積極心理學應用于中職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方法
首先,中職計算機教師應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4]。由于計算機課程是一門內容豐富的課程,因此,教師制定的教學目標應該是具有層次化以及多元化的。比如,在對金融、會計專業的學生進行“Excel知識與技能”的指導后,將其專業需求進行充分地結合,并適當地增加與專業相關的技能學習。其次,增加對情感目標的關注度。課程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知識、技能以及情感目標,教師應根據學生不同的特點將可考核、可量化的目標體系進行制定,從而使學生的良好品質得以更好地形成。在課程教學內容的設定方面,教師應及時地關注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情況,并根據每一屆學生的具體情況設定與時俱進的計算機課程內容。目前,市面上大多數的計算機教材內容只注重講解理論知識,而忽略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導致學生喪失了學習計算機的興趣。因此,中職計算機教師應重組教學內容,并突出課程的實踐性與系統性。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制作主題班會PPT,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同時鞏固了基礎知識,并掌握了基礎的計算機的操作技能。在教學方法方面,中職計算機教師必須將課堂任務進行明確,可以防止學生在課堂中產生“放空”狀態;將課堂交流進行強化,為學生提供自我展示的平臺,從而激發其學習潛能,并得到積極的情感體驗;計算機教師還可以在課堂上開展個性化的任務,使每個學生的學習潛力得到實現,還能促進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情感交流;教師應經常鼓勵學生在課堂上發言,發言與提問的內容可以是學生在生活中所遇到的,這樣能夠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激發,并將學生“學習計算機是無用、枯燥、困難”的想法進行破除。在教學評價方面,中職計算機教師應經常使用恰當并激勵的語言對學生進行評價,以滿足其被欣賞的需求,并使其體驗到成功的喜悅。首先,教師應將評價方式進行改進。可以利用電子學檔將學生的電子檔案進行建立,并給予每一位學生查看、互評與自評的權利,這樣能對學生起到激勵作用,并將其個人強項進行充分地展現。其次,將積極的評價標準進行建立。讓學生認識到必須通過積極地爭取才能獲得令人滿意的學習效果;最后,教師應對學生的進步進行關注,并讓其發現自己的優點,從而使其學習能力進行提高。結語中職計算機教師應將積極心理學進行仔細地研究,對積極心理學在計算機基礎教學中的意義進行充分地認識,同時,應明確將積極心理學應用于中職計算機基礎教學中的方法,使學生的不良情緒得到緩解,并使其學習計算機的興趣與積極性得到提高;使中職生在計算機基礎學習中獲得成功的快樂感,并使其自信力得到成功地累積,最終能夠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標。
參考文獻:
[1]龍瓊芳.積極心理學在中職計算機基礎教學中的應用[J].職業教育,2016(05):49-51.
[2]王艷華.淺談中職計算機教學中學習動機的激發[J].教育科學,2014(09):115.
[3]朱禛,柏航,黃運來等.人性化計算機教學系統的研究及討論[J].信息系統工程,2015(09):159-160.
在人才培養方案中,課程體系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當前我國高校應用心理學專業課程設置與社會需求、專業實踐能力培養相脫節,高校要在認真研究應用心理學專業教學規律的基礎上,合理設置應用心理學專業課程,逐步創建完成培養學生專業實踐能力的課程體系,要圍繞實踐能力的培養設置課程體系。主要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學科基礎模塊,二是專業方向模塊。學科基礎模塊主要內容有公共課程與學科課程兩個部分,重點培養學生的基本能力,對學生傳授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專業方向模塊主要內容有專業理論課程和專業實踐課程,要求學生在掌握專業理論的前提下培養實踐能力。為了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水平,首先需要全面整合專業方向模塊的課程,增加一定比例的實踐課程,添加專業技能訓練課;可以增加心理學方面的拓展性課程與應用性課程,將教學內容與職業資格培訓內容緊密聯系在一起,不但要求掌握一定的基本理論,而且要掌握職業崗位人門技能。
2. 提高專業技能水平
(1)加強心理學實驗室建設。在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過程中,實驗室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應該建設完善的實驗室。實驗室為學生提供了見習與實踐的場所,對于高校來說,實驗室應該對學生開放,不但要發揮日常實驗教學的作用,而且還需鼓勵學生在實驗中創新、在實驗中探索,使實驗室發揮更大的作用。再有,在實驗室開放項目中可以引進校外資源,不斷加大開放力度,鼓勵學生進行心理學研究。
(2) 建設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在心理學專業學生培養實踐服務能力過程中,社會實踐基地發揮著重要作用。高校要重視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爭取在最短時間創建完成具有較髙服務能力、可以有力保障學生的實習與見習的一個較為固定的場所,包括不同行業的實踐基地,主要涉及心理咨詢與治療基地。
(3) 引人體驗式教學法。體驗式教學法就是將學生置于學習的主體地位,教師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指導,有利于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在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體驗教學主要有兩種方式,第一,情境模擬體驗:學生可以根據案例要求,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在言語與行動的表演中,親身感受人物的心理特點。第二,行為體驗:主要就是將學生和教師都當作學習的主體,教師和學生處于相同的地位,為了幫助學生掌握技能可以利用行為再現的模式。
3.做好見習與實習工作
學生的心理學見習與實習在專業實踐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有利于學生掌握綜合性的專業實踐技能。為了讓學生在見習與實習中掌握真正的實踐技能,收到較好的效果,要重視做好下面這些工作:第一,要將心理學的學習與經濟、社會、文化、教育、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讓學生認i只到心理學涉及社會各個領域,因此見習與實習存在著不同層次。第二,建設一個設備先進的實踐基地。實踐基地有力支持著實踐教學的順利實行,為了使實踐教學收到較好的效果,應該確定專業對口、實習內容多、針對性強的部門讓學生實習,在共建的基礎上形成實踐基地。第三,保證學生的實習與見習擁有大量的時間。在大一與大二的學習當中都要安排一定的見習時間,學生升人大三以后要在每學期設置一定的時間供學生實習。第四,要對學生的實習與見習進行科學評價與考核,應用合理的考核手段,在一些重點實踐環節讓學生享受充分的教育,以培養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
關鍵詞:設計心理學;產品設計;應用
在當前市場經濟背景下,設計心理學對于把握消費者心理,可以推動更加符合消費者需求的產品的產生,進而有效提升產品競爭力具有顯著作用[1]。本文將綜合分析設計心理學與產品設計,探索設計心理學應如何高效應用到產品設計之中。
1設計心理學概述
設計心理學是心理學的一部分,設計心理學包含了心理學諸多的基礎知識與原則。對于任何設計或者實踐活動而言,人都是第一要素,對于設計心理學而言也同樣如此,人的心理與需求就是設計心理學的主要研究對象,例如,格式塔心理學以及認知心理學等等。故此,在設計過程中要對所涉及的基礎心理學理論知識部分進行合理地甄別與選擇,更好地把設計需求以及相關的理論知識結合起來。設計心理學這門學科的主要研究內容為消費者的需求,在其研究的過程中,首先,要對消費者的基本信息做一個較為細致地了解,并基于這些基本信息進行建模。其次,設計心理學還需要對被研究者的使用過程進行研究,對被研究者使用過程中的相關信息進行分析。再者,為了能夠對經驗進行總結,從而實現進步升級,還需要對用戶的評價反饋進行分析,因為用戶的反饋與評價是對設計的肯定或考核。最后,設計心理學還需要研究消費者對于產品的審美以及產品的各種使用環境。而作為產品設計師也只有在綜合考量了以上幾種因素的條件下,才能設計出更加出色的產品,從而提升產品競爭力,更好地滿足用戶需求。
2設計心理學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機理
通過在心理學上具有普遍意義的模型能夠簡單表示人們的購買過程,即S—O—R,其中S表示受到刺激,O表示信息處理,R表示做出反應。簡單來說就是消費者通過感官來接受相關產品信息的刺激,然后在經過大腦對這些信息進行處理分析,從而形成相關的形象或判斷,最后在指導其自身作出是否購買的反應。在這一模型中,認識與意向這兩個因素主導了人的整個心理活動。其中的認識過程,主要包含人的思維、知覺以及感覺,這里主要是指人對于產品的認識,都是從大腦對于產品的感知開始的,然后才是對其進行分析判斷,從而形成初步認識。而對于意向過程而言,其主要是指人的情感、注意以及意志三個方面的內容,其中情感是指行為人對于產品態度的反應,注意是指行為人對于產品的指向性或集中性,而意志是指人為了完成一定的目標,而自覺努力的心理狀態[2]。然而從心理活動發展到現實的交易行為還需要一個過程,即需求――動機――行為,三者的關系為動機對行為進行支配,而需求將直接影響動機產生。需求是指行為人對于某特定目標的欲望,這屬于心理的范疇,需求為行為的產生提供動力。故此,在實際的產品設計過程中,不僅應當對人的感覺、意識和思維進行研究,還應當重視對行為人需求心理的分析研究。所謂人的心理活動,就是指客觀事物在人的大腦中的主觀反映,將現代心理學的優秀研究成果應用到產品設計當中,就能夠讓產品更加適應人的心理需求。但是,作為消費者的心理,不是簡單地反應,而是交織著復雜的情感的心理活動,與此同時,人的審美觀以及心理活動是歷史發展的,會隨著時間與條件的變化而轉移。尤其是在我國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物質文化水平逐年提高,人們的求新意識也日益突顯,致使現代人的消費心理呈現日趨多元的趨勢,再加上當前市場上各種促銷方式的產生,導致了市場競爭日漸趨于白熱化。在激烈的市場競爭背景下,各大企業都面臨著巨大的市場競爭壓力,要想提高市場占有率,就必須抓準消費者的心理。而適應消費者的心理不應當僅從促銷商品出發,還應當充分考慮所設計的商品的適銷性。所謂產品的審美功能,就是指產品通過其外在表現形式,從而以此來喚醒消費者的審美感受,以滿足消費者的審美需求[3]。這種功能是基于人的情感以及情緒的,是一種精神功能。審美感受不是憑空出現的,而是要依賴產品的外觀的形態、質感以及色彩等因素。作為產品,其外在形式是先于功能傳達到人腦之中的,消費者通過視覺對產品的外在形式進行反應,從而引發心理的感受。一個好的產品不僅要有其應有的使用價值,也要有美的形式,以此來讓消費者通過視覺喚醒對于產品的美感,從而產生愉悅的心理,激發消費者的購買欲望。故此,在產品設計階段,設計者必須對消費者的審美心理做細致地分析研究,通過應用諸如色彩與比例、對比與呼應以及重點與主次等法則,設計出更加具有審美價值的產品。總之,產品設計師應當對設計心理學做充分地研究,重點關注消費者對于產品的各種心理,并在此基礎上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應用現代工藝手段,設計出實用性強、外觀又好的優秀產品。
3當前我國產品設計所存在的問題
隨著我國制造業與工業的快速發展,對于產品設計的重視程度也日益提升,但是就當前我國的現狀來看,我國在產品設計上還存在諸多的問題,例如,設計效果不佳,預期發展目標達不到等,具體如下:
3.1對消費者的需求不夠重視
當前,我國在產品設計的過程中,仍然存在著諸多的個人印記,對于消費者需求的重視程度不夠,未能充分了解消費者對于產品性能以及審美的需求,從而導致設計出來的產品不符合群眾的需求。例如,我國工業汽車行業的發展初期就沒有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合理的創新,通常都是注重對國外車輛的引進。與此同時,在實際的汽車設計過程中,設計師也很少將人們的性格、審美以及偏好等因素與汽車設計結合起來[4]。從而導致設計出來的汽車嚴重缺乏創新性,模仿的痕跡十分明顯,本土化的特點卻又十分不足,進而致使人們對于這類工業產品的滿意程度一直不夠。再者,部分設計人員在進行產品設計的過程中,過度地追求創新發展,導致設計出來的產品標新立異,表現出過分獨特的色彩,但是這類標新立異的設計由于缺少科學的市場調研,再加上設計師個人能力的不足,導致設計出來的產品難以適應市場需求。
3.2缺乏必要的反饋與信息支持
所謂反饋,其內涵就是對用戶提供相應的信息,基于信息支持,讓用戶提前了解關于產品的使用以及操作結果等方面的信息。通常情況下,產品設計人員在研究出新一代的產品的時候,上一代的產品可能還未完全投入到相應的市場中。但是就這部分產品而言,其研發或者設計過程必然缺少充足的市場調查研究。而當一小部分的產品投入到市場中進行銷售的過程中,產品設計人員通常也不會對產品的市場流通做必要的反饋工作,具體表現為缺少對產品的操作順暢程度、操作失誤率以及是否符合消費者的真切需求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進而致使其難以對后期加工程序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
4設計心理學應用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策略
4.1轉變設計理念
傳統的設計理念違背了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忽略了人的主體地位,故此應當被更加科學的設計理念取代。“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充分關注人的感受,并以設計心理學的要求為基礎,更加符合時代的發展趨勢。有鑒于此,作為企業管理者,應當自覺向設計人員傳輸人本化的設計理念,以為了用戶需求而設計作為基本出發點。
4.2應用科學的產品設計調查方法
以往人們在選擇產品的時候,較多的關注點都在產品的質量以及功能之上。而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人民群眾無論是審美水平,還是審美需求都得到了質的提升,在選擇產品的過程中,不僅會關注產品的質量與功能,還會對產品的審美設計做一定的考究。對此,需要設計人員綜合全面地了解用戶對于產品的真正需求,并以此為基礎進行產品設計[5]。但是在實際的用戶需求調查研究中,容易受到諸多內外部因素的影響,例如,受調查用戶不愿意配合等情況。針對此問題,就需要在產品設計的實際調研中,依據不同用戶的特點進行區別調研,應用更加具有針對性的調研方法,為提高產品設計的市場適應性打下堅實基礎。
4.3建立建成科學的用戶模型
要想有效提高調查研究工作的實效性,就需要依據調研內容,建立建成科學的用戶模型,具體如下:首先,相關工作人員應當在產品設計之前,認真了解分析的用戶的實際需求,并依據相關的可靠信息,建立相應的用戶模型。通過建立科學的用戶概念模型,就可以幫助用戶對產品的性能以及其他相關因素做更加全面的了解,在問題發生的時候,也能大大提升解決問題的時間。其次,事實上在建立用戶模型的過程中,是存在諸多干擾因素的,這一點需要相關的設計人員有清晰的認識。諸多的干擾因素必然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用戶模型建立的科學性。有鑒于此,在對用戶需求進行調研的過程中,相關的工作者一定要確保獲取的用戶信息的真實可靠性,降低用戶模型建立失誤的可能性。最后,在進行產品設計以及用戶需求調查研究的過程中,相關的工作者可以充分調動自己的人物力資源,通過借助多種外部力量來幫助找出調研工作或設計工作中的紕漏或不足。
關鍵詞:應用心理學;人才培養模式;醫學院校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14-0093-02
隨著科技的高速發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心理學在社會生活領域的應用日益廣泛,對應用心理學人才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長,這為應用心理學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因此,新世紀大學本科應該怎樣培養應用心理學人才,是當前心理學專業所面臨的必須明確解答的重要課題。在我國經濟、社會、政治等方面不斷變化與發展的大時代背景下,社會對心理學的需求越來越大,同時設置心理學專業或應用心理學專業的高校也越來越多,因此盡快提高心理學專業水平,確定符合目前社會發展需要和學科內在發展方向,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課程體系和人才培養模式,保質保量地為社會輸送合格的心理學專業人才,是新增心理學專業建設和完善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1998年教育部頒布的《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指出:應用心理學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備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能在教育、工程設計部門、工商企業、醫療、司法、行政管理等部門從事教學、管理、咨詢與治療、技術開發等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但是,心理學100多個學科,除了十幾個是基礎學科以外,其余的全部是應用學科。因此,應用心理學本科短短的四年的時間,不可能把學生培養成無所不能、無所不知的心理學的全才和通才。例如,作為師范類院校開設應用心理學專業,不太可能培養出在工商企業、醫療衛生等領域從事相應工作的心理學專業的高級專門人才。但目前多數學校的應用心理學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過于籠統、過于寬泛、不夠具體,沒有結合院校類型進行分類指導,培養目標存在不足,并且醫學院校應用心理學專業設置、發展的時間多晚于師范院校,所以在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及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多存在不足。
同時,我國高校的心理學專業主要培養從事心理學教學和科研的研究型人才,社會需求量不大,但隨著碩士、博士教育的發展,本科生如果再定位于這一方向則就業范圍極窄。發達國家與地區的心理學專家都把心理咨詢放在21世紀心理學應用領域的首位,我國的有關用人單位也提出在教育部門的工作者應加強心理咨詢與心理衛生方面的訓練,例如,對重大事故地震、海嘯等災后人群進行心理干預,針對壓力造成的自殺、暴力等社會問題的心理輔導,心理疾病的咨詢與治療等,這既反映了我國社會對心理學人才需求開始逐漸與國際接軌,同時也表明社會對異常心理的關注在逐漸增強。因此,對具有一定醫學背景的應用心理學專門人才的需求也逐漸增多。
一、醫學院校應用心理學專業培養目標
近年來,隨著應用心理學專業辦學時間的延長和辦學經驗的豐富,各類型院校都在根據的辦學特色,不斷調整應用心理學專業培養目標。為充分了解醫學院校與師范院校應用心理學專業培養目標的差異,本次研究對多所醫學院校和非醫院校人才培養目標進行了比較。結果表明,非醫高校的應用心理學人才培養的主要方向多為:(1)心理咨詢方向;(2)人力資源管理方向;(3)市場營銷方向;(4)學校心理咨詢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醫學院校的應用心理學人才培養方向主要為:(1)心理咨詢與治療;(2)心理衛生保健;(3)心理健康教育。
比較醫學院校和師范院校應用心理學專業培養目標差異可以看出,非醫院校應用心理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范圍更為廣泛,而醫學院校則更為集中,多為身心健康相關的方向。但在培養目標設置中,醫學院校的辦學特色在培養方案中的體現并不明顯。
二、醫學院校應用心理學專業課程體系設置
1.“醫學”與“心理學”知識兩不足。醫學院校應用心理學專業的培養時間是4年,主干課程是醫學和心理學。4年的時間應用心理學專業的學生要完成臨床醫學專業5年和心理學專業4年的課程,既要學醫學課程又要學心理學課程,由于時間限制,導致學生對醫學知識體系掌握不完整,對心理學知識體系掌握不扎實。醫學和心理學是兩個完整、成熟的專業體系,在4年的時間里系統完成兩個專業的全部課程顯然是不現實的,現行醫學院校應用心理學專業的課程設置大多是截取醫學專業的相關課程和心理學專業的相關課程,平行開課。這種做法既破壞了醫學專業的完整性也破壞了心理學專業的完整性,導致醫學院校應用心理學專業的畢業生既不能像醫學院校的畢業生那樣擁有完整的醫學專業的知識,也不能像師范類院校的畢業生那樣擁有堅實的心理學專業的知識,最終影響了學生的培養質量。
由于醫學院校的應用心理學多為新上專業,發展時間短,多缺少專業師資,各高校普遍存在著因人設課的情況;在課程體系方面,缺少研究性課程和拓展性課程,導致學生專業知識面較狹窄,動手能力差,無法把書本上的理論知識拓展到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去;在課程銜接方面,初級課程和高級課程問缺少銜接,課程的總體設置難以體現學科的內在聯系。此外,“由于我們多年來對心理學應用方面的基礎理論研究重視不夠,又缺乏相應的師資力量,因此在教學上只能零碎地引進一些西方國家的現有成果叫”,這也直接導致了課程內容的陳舊和脫離現實。當然,上述現狀也和我國心理學界理論研究與應用研究長期割裂開來的現狀是分不開的。長期以來,我國心理學界普遍存在注重基礎理論研究,輕視應用研究的傾向,兩者問缺乏相互聯系,更無法相互促進,同時,本土化應用研究較少也間接導致了教學中只能引進西方的研究成果。
2.不能很好地體現應用心理學專業的“應用”理念。目前,在醫學院校應用心理學專業的心理學專業課的開設過程中,雖然有較多的實驗與實踐學時的設置,但因為受到授課教師、實驗實踐場所及教學經費的限制,實踐教學課時間不足,實踐時間少,實踐技能不足,不能體現應用心理學專業的“應用”特色。
三、醫學院校應用心理學專業師資隊伍建設
現有的醫學院校應用心理學專業的師資絕大多數出自傳統心理學人才培養模式之下,其本身的教育背景即與醫學院校應用心理學專業人才培養存在一定差距,對人才培養質量造成一定影響。并且很多新增醫學院校應用心理學專業的師資存在師資隊伍數量、職稱結構、年齡結構不合理的狀況。年齡較長、職稱較高的教師大多非心理學專業出身,教學經驗豐富、有一定的實踐能力,但專業技能薄弱;新人職的青年教師學歷較高,有一定的專業技能,但教學經驗欠缺,實踐能力并不強。雖然新、老教師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形成互補,但這種整體較弱的狀況仍然限制了應用心理學專業人才培養的質量。
四、改進措施
1.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醫學院院校應及時總結既往工作經驗,開闊視野,進一步完善本科人才培養方案,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供有力保障。加強“知識、能力、素質”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并應用到專業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中,突出“應用性”這一明確目標,著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培養與訓練,并體現醫學院的辦學特色,實現應用心理學專業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全面發展;在方案設計中著重培養應用心理學專業學生必須具備的幾種基本能力,即量化地研究人的心理與行為的研究能力、心理測量能力、心理咨詢能力、設計與實施心理健康活動能力。同時注重學生醫學素質的培養,適當調配醫學課程在教學環節中的比重。
2.課程體系改革。醫學院校應以應用型心理學人才知識、能力、素質分析實現矩陣為基礎,充分發揮醫學院校的辦學特色與辦學基礎,充分考慮學科體系的完整性,系統構建應用心理學專業課程體系。在多方調研與考察的基礎上,慎重選擇醫學課程與心理學課程,做到課程的合理配置與調整。可以通過優質核心課程建設,帶動課程群建設;整合兩大類課程的相關內容,精品課程群建設,從而促進課程體系的完善與發展。
3.加強應用型專業師資隊伍建設。構建一支教育理念先進,具有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較強的創新和實踐能力的師資隊伍是實施應用型人才核心能力培養的關鍵。醫學院校應用心理學專業應以專業建設為龍頭,以教學、科研建設為中心,堅持“提高學歷層次”和“充實雙師型人才”的培養原則,實行“培養、引進、交流、聘請”的彈性培養策略,立足現有師資隊伍,加大人才引進和培養力度,加強師資進修培訓,強化師資隊伍管理,以建設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為基礎,以培育學科帶頭人為龍頭,以提高教學水平為主導,分期分批投入經費,不斷優化師資結構,全面提升師資力量,建設一支年富力強的教育教學質量過硬、科學研究成果突出、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的師資隊伍。
參考文獻:
[1]馬利軍,張靜宇.對醫學院校應用心理學專業課程設置的再思考[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9,(3):66-68.
[2]林賢浩.醫學院校應用心理學專業本科教育的反思[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9,(4):31-33.
[3]蔣柯.應用心理學專業本科生研究型培養模式探索[J].貴州師范學院學報,2010,26(2):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