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小學家校合作制度范文

        小學家校合作制度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小學家校合作制度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小學家校合作制度

        第1篇:小學家校合作制度范文

        一大早,學校教導主任向校長反映,說是一位家長來質問他:“我兒子的班主任不管我兒子,你們學校管不管?”教導主任安撫完家長,就去找這位班主任了解情況,班主任的回答則是讓教導主任莫名其妙:“他不理我,我為什么要理他啊?”再深入了解其原因,則更是讓教導主任哭笑不得。原來前幾天這位班主任下班后在公交車站遇到了自己班上的學生,可這位學生卻假裝不認識她,這讓她氣憤不已。于是,從第二天起這位班主任對這位學生也就采取不問、不理、不管政策,這位學生有不懂的去問,她也不理,學生回家跟家長說了,家長便直接告到了教導處。這位老校長不禁苦嘆:“我當了三十多年的教師,從來沒碰到過因為學生校外遇到老師假裝不認識,而老師就不管學生的事。”

        “獨一代”父母、“獨一代”老師、“獨二代”孩子三“獨”共舞,一個“三獨時代”來臨了。當“三獨”碰到一起,會怎樣呢?上面的故事正是發生在“三獨時代”一個比較典型的教育案例,家長在沒有與老師溝通的情況下便直接將老師“告到”學校教導處,而老師僅僅因為學生在校外不理自己而報復式地對學生不管不問。作為“獨一代”的父母和老師如何很好地攜起手,為了“獨二代”健康成長形成良好的教育合力,成為當前基礎教育轉型發展的一個重要議題。

        一、家校合作問題:合而無力

        當前中小學家合作面臨著諸多必須認真解決的問題。

        (一)認識不足

        家庭蘊藏著豐富的教育資源,但是,由于觀念上的落后和認識上的不足,許多“獨一代”老師認為“辦學是一門科學,現在的家長雖然學歷高,但不懂教育”。而大多數“獨一代”家長對于家校合作的真實含義和意義也缺乏認識,不是把孩子送到學校放手不管,“教育是學校的事兒”,就是憑自己的主觀臆想盲目介入,“學校也得聽我們家長的意見啊”。這樣,家庭所擁有的優質教育資源往往得不到應有的開發和正確地利用。

        (二)理念不一

        基礎教育階段的家校合作,是家庭和學校聚焦于學生健康發展所開展的教育合作行動,真誠和互信是切實做好中小學家校合作的基礎。但在具體的教育合作行動上,因兩方在家校合作的認識和價值取向上的差異,家校合作基本上還停留在低水平的形式互動階段,并未形成真正意義上的教育合作。譬如,有校長擔心家長“素質不高”而堅持“家長對于學校發展有建議權,但學校也有不采納權,他們說他們的,我們做我們的。”在這樣的基本認識和價值觀的導向下,學校很難從根本上認同家長的參與,往往只是停留在“做做樣子而已”的層面上。又如,某學校在探索家長如何參與班級管理時碰到一個非常頭痛的案例。一位“很有素質”的“獨一代”全職媽媽,她不斷地向班主任、學校領導“反映情況”“提建議”,次數多了學校“頓然發現”這位家長所有“反映的情況”“提出的建議”都是圍繞著自己孩子的。很顯然,這位家長參與的目的并不是希望通過家校互動,為學校、班級的發展貢獻智慧和資源,而是利用家校合作的名頭,為自己的孩子爭得更多的私利。這樣的價值取向不僅達不到家校合作的目的,更會給學校的正常教育教學和管理帶來阻力和障礙。

        (三)缺少諒解

        中小學家校合作的根本是通過家庭與學校在具體的教育和辦學過程中真誠、積極地互動,有效實現資源整合、優勢互補。具體地說,就是家長和教師的教育合作行動,教師和家長的品德、心理、智慧、能力等等都是家校合作的直接影響因素。而當前中小學家校合作正是教育“獨二代”的“獨一代”老師與“獨一代”家長之間的資源整合、教育合作。因此,受教育者身上的一系列問題,一眨眼卻在教育者的身上形成了認識、價值、利益等一系列的沖突。本文開篇所列舉的案例在大城市中小學中都有不同的表現形式,有些“獨一代”老師雖然懷揣高學歷、立身大講臺,可他們在家也是被人寵、受人疼的獨生子女,當他們在實際工作中“遭遇”了“獨二代”學生時,常常會因為一些細小事情未能很好地轉換角色,而引發“二‘獨’相斗”。如果此時再有家長的不當介入,則有可能形成更大的教育沖突。可見,如何正確認識教育責任、擺正角色、克服弊端、學會諒解,是當前中小學家校合作中“獨一代”家長和老師必須做好的一門功課。

        二、家校合作對策:創新機制

        家校合作的“不斷升溫”對于當前基礎教育的轉型發展是一個可喜的勢頭,但如何立足這一起點,科學借鑒國外先進實踐經驗,深入研究并加快形成具有適用于我國辦學體制下的家校合作制度和運作模式,本文在對當前我國中小學家校合作探索與對實踐現狀基本分析的基礎上,試提出以下思考和對策。

        (一)完善制度建設

        從我國目前中小學家校合作的探索與實踐狀況來看,有兩個發展特點;一是借鑒外來經驗不少,本土化探索不多。發達國家中小學家校合作形式豐富,如“家長督察制”“家長聽證制”“教師教育教學家長評定制”等,這些為國內中小學家校合作探索帶來了生機和活力。但是,從這些年來我國中小學家校合作的成果與實效來看,其“翻板”的價值并不高。二是學校零星嘗試不少,區域整體建制不夠。根據某地區2011年的一次專項調研結果顯示,絕大多數的中小學從近幾年開始進行家校合作探索與實踐,將“獨一代”家長和老師聯在一起,并且不斷涌現成功的做法,但是,從市、區層面上看,尚缺乏規范、完善的制度保障和政府支撐。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應組織力量根據我國基礎教育發展的現實需要,建立適合于我國中小學辦學體制的家校教育合作制度和操作機制,形成規范,從制度和機制上助推和保障中小學家校合作在規范的軌道上不斷前進。

        (二)探索合作框架

        家校合作是當前基礎教育改革的發展主題之一,發達國家和我國港臺地區的成功經驗固然為我們的改革提供了比較成熟的做法,打開了我們的視野。但是,由于辦學制度的差異,如何在吸取這些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深入探索建立中小學家校合作的基本架構是當前有效提升我國中小學家校合作水平的當務之急和明智之舉。2011年,“上海市基礎教育階段家校互動機制創新探索”項目組在市教委的領導下,整合區縣科研力量,在全面總結全市中小學家校合作探索與實踐情況的基礎上,認真學習發達國家和我國港臺地區中小學家校合作研究與實踐經驗,深入思考上海市中小學轉型發展的前景和需要,從“學校管理”“資源整合”和“家教指導”三個方面探索并初步形成了“上海市中小學家校合作基本要素和實施框架”,邁出從市、區、校三級“規范聯動、整體推進,校本為主、注重實效”的重要一步。

        (三)搭建溝通橋梁

        家校合作是教育資源整合探索的過程,特別是當前我國中小學教育正處于“三獨”時代,應充分利用“獨一代”家長和教師在教育中的優勢,聚集孩子的健康成長,積極探索和建構在不同情景下家校溝通的橋梁,暢通薦言、共商、互動的渠道,增強家長與教師之間的相互了解、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譬如,上海市實驗學校(東校)根據家長中“海歸”多、高學歷多、參與積極性高等特點,進行“家校共商機制”的探索,凡是學校大事均通過學校與家委會共同協商,制定對策,攜手解決,提升了學校管理效率和社會公信力。又如上海市普陀區新楊中學通過“社區聽證會”的形式,收集和吸收社區內家長對學校教育教學和管理上的各種意見和建議,變“家長吵鬧”為“積極建議”,堅持十年探索不斷完善,在學校與家庭和社區之間架構起一座寬敞、暢通的家校溝通橋梁,贏得了家長和社區居民的高度認同和支持。

        (四)創新合作模式

        第2篇:小學家校合作制度范文

        一、家校合作的必要性

        1.家庭教育的優勢與不足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父母是孩子的啟蒙教師,在某種意義上也是孩子的終身教師。“由于血緣和親情關系,對于青少年而言,家庭教育最具有權威性,最具有感染力,而且具有天然的聯系性。”“同時,家長與子女一同生活,接觸最多,了解最細,更能從子女的實際出發,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更具有針對性和靈活性,易于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而,家庭教育的優勢是其他社會教育難以具備的。

        盡管家庭教育具有很大的優勢,但是它自身也存在著許多不足。由于我國實行獨生子女政策,因而對于大多數家長來說,他們都是第一次直接面對孩子在成長中各個階段的問題。家長缺乏對孩子生理、心理特點和年齡特征的研究,再加上教育理念的不足,教育素養的欠缺,許多家長往往根據自己的成長經歷、生活體驗來構造自己對孩子教育的基模。但是家長當年成長的環境與孩子目前成長的環境已經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使得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容易發生偏差。尤其是當孩子進入青春期時,家長逐漸地發覺自己在面對孩子教育的各種問題時,越來越力不從心。此外,社會生存競爭的日趨激烈,使得家長非常希望孩子通過讀書升學獲得更高的文化資本和社會資本,取得未來就業和發展的競爭優勢。在這樣的思想的支配下,許多家長都把抓孩子的學習成績作為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務,忽視了孩子品德的教育和行為習慣的培養,阻礙了孩子的全面發展。

        2.學校教育的優勢與不足

        學校是專門從事教育的機構,其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德、智、體等全面發展的人。學校教育遵循青少年身心發展的特點、采取科學的教育方法和策略,對學生進行教育和教學。學校教育的組織性、計劃性、科學性和系統性,以及教育者的文化素質、思想素質和教育、教學的一切物質設施、教學環境等,都是家庭教育所不能比擬的。

        然而,在人們對學校教育寄予厚望的同時,學校也面臨著僅靠自身的力量無法應付來自社會各方的壓力和挑戰:教育經費嚴重不足、教育公益性弱化、教育質量下降、教育機會不均等、學生缺乏學習興趣、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社會環境不佳等等。這些問題的出現迫使學校由過去的封閉狀態走向開放,開始尋求來自社會多方面力量的支持和配合,尤其是家庭教育的支持和配合。

        由此可見,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都有其各自的優勢和不足,必須把兩者有機結合起來、密切合作、優勢互補,才能形成最大的教育合力,共同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

        二、影響家校合作的因素

        美國學者Henderson&Berla(1994)的一次調查結果表明,當家長參與到孩子的學校教育和社區教育中時,學生的表現可以產生如下諸結果:學生獲得更高的學校等級和更好的學校成績;學生的出勤率提高,完成作業的情況有所好轉;需要參加補習班的學生越來越少;學生在學校中表現出更加積極的態度;學校擁有學生更高的畢業率;學生的升學率的提高。這些結果都是每一個家長和教師樂于見到的。雖然家長參與孩子的學校教育能夠產生如此顯著的結果,但是目前家長作為一種非常重要的教育資源卻沒有被有效地利用。究其原因,我們得出了以下主要因素:

        1.家長方面

        (1)目前我國并沒有任何法律條文明確規定家長參與學校的教育既是家長的權利,也是家長的義務,也沒有任何法律條文來說明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限度。這使得家長在參與學校教育的過程中容易處于尷尬的境地。(2)時間上的沖突。大多數家長擁有全職工作,而且許多工作時間又與學校作息時間重合,這使得許多家長在教師上班的時間很難或者是不能參與學校的教育。下班后,家長又擔心自己與教師的聯系,會影響教師的休息。因而,許多家長在不知不覺中放棄參與孩子在學校的教育。(3)家長對自己教育角色認識的不足。我國還沒有形成真正意義的家校合作文化氛圍,使得不少家長認為,既然學校是專門的教育機構,教師是經過專門訓練的工作人員,那么教育子女的責任在于學校。只有在學生的成績出現倒退時,才想到與教師聯系。(4)家長和學校并沒有得到真正的交流。由于缺乏有效的交流方式和平臺,因而家長在與教師交流的過程中處于被告知的地位,許多教師只有在學生出現問題時才與家長進行聯系,甚至把家長請到學校,希望借助家長的力量來共同解決學生出現的問題。然而,在問題產生之前,教師并沒有與家長聯系,借助家長的力量,防患于未然,這使得部分家長對教師的教育能力產生了質疑。此外,部分家長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低下,教育理念欠缺,在與教師交流的過程中,信心不足,甚至不愿與教師交流。

        2.學校方面

        (1)學校領導者的態度。我國的學校實行校長負責制,校長的辦學理念反映了學校的辦學方向。學校領導對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價值認識直接影響家校合作的程度。目前,社會對學校教育的要求越來越高,部分家長因為一些教育的事情常常向教育主管部門投訴學校或教師,這使得學校和教師對于家長參與學校的教育產生了警惕,做任何事都“權衡再三”,甚至畏首畏尾。(2)教師因素的影響。首先,許多學校的班級人數多、班額大,使得教師,尤其是班主任的教學和班級管理的任務特別繁重。班主任除了要完成每天的教學工作外(上課、備課、批改作業、輔導學生等),還要忙于班級建設、學校的日常評比等。此外,學校給予教師的教學壓力、家長對孩子的學習期望以及同行的競爭,都帶給教師巨大的工作壓力,這就使得許多教師沒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參與家校合作。其次,家長的素質參次不齊,使得部分教師缺乏與各種類型的家長交流、溝通、合作的經驗和能力。

        三、促進家校合作的策略分析

        家庭和學校是學生成長的兩個最重要的場所,加強兩者的合作,有利于促使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兩者的協調一致,形成最大的教育合力,共同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因而,要保證中小學家校合作的順利開展,必須采取以下措施。

        1.制定和完善有關家校合作的法律、法規,為家校合作順利開展提供法律保證

        在美國,克林頓總統于1994年3月31日簽署《目標2000:美國國家教育法案》,該法案把“美國學校將推進家庭和學校的合作”作為到2000年美國教育要實現的8個目標之一。之后,布什總統于2002年1月8日簽署《不讓一個兒童落伍法案》,它規定凡是接受聯邦教育資金資助的學校,都必須有一項書面的家長介入政策,包括學校與家長合作的相關條款,學校必須與家長合作制定開發和培養兒童的計劃,并與家長達成一致意見。該法案的目標之一就確保家長的參與以提高教育質量。

        我國必須制定有關家校合作的法律、法規,明確規定家長參與學校教育是家長的應有的權利和義務,使家長在參與學校的教學活動、管理工作、決策等方面做到有法可依。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可以依法制定符合本地區的有關家校合作的規章制度和實施細則,使家校合作逐步的走向科學化、系統化和制度化。此外,還必須建立一套嚴格、科學的家校合作評價體系。如可以把對于教師參與家校合作的評價,納入教師績效工資的考核范圍,完善激勵機制,激發教師的熱情和積極性。

        2.分級成立家長委員會,發揮家長委員會在家校合作中的作用,為家校合作順利開展提供組織保證

        我國應該成立國家、地區和學校層面的家長委員會。國家家長委員會在宏觀方面對各個地區的家校合作工作給予指導,并將一些地區成功的經驗進行總結,然后進行推廣。地區家長委員會保障本地區家長參與家校合作的權利,并與各校家長委員會密切合作,共同推進本地區的家校合作工作的順利開展。同時地區家長委員會還利用本地區各種教育資源開展活動,提升本地區家長的整體教育素養,提高家庭教育的能力。學校家長委員會,是聯系家庭和學校的橋梁。學校家長委員會作為家長的代表參與學校的管理,充分享有對學校教育的知情權、參與權、評議權、監督權和決策權,了解學校辦學理念和辦學方向,知曉學校的各種事物(包括管理機制、日常活動、學科安排、課程設置以及學生班級情況等),并對學校的工作給予大力的支持。學校家長委員會廣泛收集家長的意見和要求,反映給學校,向學校提出各種建設性的意見,協助學校改進工作,促進學校的教育改革,并將學校改進后的信息及時詳細地反饋給家長。學校家長委員會還可利用家長會議和各種活動來促進家長與家長、家長與學校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如讓教子有方的成功家長介紹自己的育兒心得,提高整體的家庭教育子女的能力和信心。同時學校可以借助家長委員會這個平臺對家長進行教育學知識和教育技能的培訓,提升家長的整體教育素養,并將學校各階段的工作任務、目標、教學要求、各學科的教學內容和教學計劃告訴家長,使得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協調一致,形成教育共識。

        3.成立專款專項的家校合作資金,為家校合作順利開展提供經濟保證

        家校合作是一個系統工程,家校合作活動的開展涉及到教育場所、活動設施、家長培訓的教材和資料,教師的勞務費等等,因而它在實施的過程中需要一定的資金進行保障。對于大多數學校來說,教育經費非常緊缺,許多學校很難拿得出一筆專門的費用來確保家校合作的長期開展。因而必須多渠道地籌措家校合作資金,包括:政府投入、家長捐助、企業界的資助等,以確保家校合作的順利開展。

        4.調動廣大教育工作者投身于家校合作的科研活動中,為家校合作的順利開展提供智力支持。

        作者單位:

        第3篇:小學家校合作制度范文

        對初中學生反學校文化的成因進行了微觀研究,論證了學生反學校文化的條件。學生反學校文化與教

        學內容、教師的教學態度、組織形式、教學時機、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室的物理環境等都有密切關系。只

        要教師正面引導,可以緩解學生的反文化現象。

        關鍵詞:反學校文化;動因;正面教育

        一、反學校文化的內涵與理論基礎

        什么是反學校文化?在同一文化系統內,在價值傾向

        上占主導地位的文化構成為主流文化;與主流文化的價值

        傾向相異但并不對立的文化構成為亞文化;而與主流文化

        的價值傾向相對立的文化成分,則為反文化。學校文化指

        學校全體成員或部分成員習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觀念和行

        為方式。反學校文化是與學校主流文化相對立的一種文

        化,它所倡導的價值標準與行為規范是與學校的主導價值

        規范相悖的。[1]

        教育社會學視野中的學生反學校文化研究起步較晚,

        處于萌芽階段,多年來理論研究大多停留在對西方相關理

        論的介紹與述評上,如趙小段(2004)[2]與史錚(2004)[3]等

        都對理論進行了詳盡述評。該領域的實證研究較少,主要

        有2000年吳瓊洳[4]對臺中市某中學、2002年鄧俐伽[5]對

        廣州市某中學的實證研究。不同時代、不同地區、不同環

        境、不同學校、甚至于不同班級,學生反學校文化的具體表

        現不同。所以在國內進行反學校文化的實證研究很有必要

        性與現實意義。

        20世紀60年代,反學校文化的研究是作為英國亞文

        化研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開始的,經過四十多年的理

        論發展,西方反學校文化的研究越來越成熟,在英美對反學

        校文化的研究中,哈格里夫斯、威利斯、艾坡和吉諾斯等人

        的研究都有一定的影響。反學校文化的現象有兩種,一種

        是與學校文化功能或權威相對立的學生運動,在一些社會

        學家眼里可以看成是勞工階級文化在學校里的一種延伸,

        但也有人傾向于這是學生的自主反抗,代表人物艾坡和吉

        諾斯;另一種是反對學校制度對教育的壟斷以及對社會所

        造成的負面影響,希望在打破現存的學校制度的基礎上,建

        立一種“去學校化社會”,代表人物是無政府主義學者伊

        萬.伊利奇。[6]國內外大多數相關研究關注的是第一種情

        況,即學生與學校文化功能或權威相對立的、對學校文化的

        自主反抗。

        2006年9至11月,筆者運用質的研究方法,對上海市

        H校初二(8)班全體學生進行了近三個月的參與式觀察訪

        談。研究表明,學生在班級中是否反學校文化要具備一定

        的條件與前提。那么學生在什么情況下反,又是在什么情

        況下不反呢?

        二、學生反抗學校文化的動因

        研究發現,學生反學校文化的常見方式,課內:說話,做

        小動作,做其他作業,惡作劇,睡覺,不執行教師的學習指令

        等;課外:遲到,作業不做、拖欠,中餐不吃,浪費,吃零食,罵

        人、打架、背后罵教師等違犯校紀校規、班紀班規行為。那

        么,學生為什么要反抗呢?

        11與學科性質、教學內容有關。

        相對而言,主科語數外物理與副科中的音體美等課程,

        大多數學生不反;考試科目不反,非考試科目就反;對主科

        積極、對副科冷漠;大多數學生不要學副科,但反的方式有

        強弱之分。不管主科還是副科,只要教學內容無意義或有

        難度,學生就不要學。如英語,大多數同學有畏學情緒;又

        如政治課,要么玩樂、要么集體睡覺。

        21與教學的組織形式有關

        如果教師不善于組織教學,性格懦弱而壓服不了學生,

        學生就欺負教師,不肯主動學習,課上搗亂現象突出。在與

        同學、任課教師的談話中,筆者發現該班同學們對原英語教

        師T5(現教歷史)很有看法,他們認為T5教學管理、教學

        方式比較落后,教學方法相對教條,不夠靈活。于是全體反

        抗,不愛學英語,不肯背單詞,從而整個班級英語成績滯后。

        這種觀念在筆者訪談T5老師時得到證實。T5認為:“對初

        5

        第23卷第4期

        Vol.23No.4

        四川教育學院學報

        JOURNALOFSICHUANCOLLEGEOFEDUCATION

        2007年4月

        Apr.2007

        3作者簡介:石明蘭(1968—),女,江蘇南通人,淮陰師范學院教育系講師,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系2004級碩士,主要研究方向:教育

        基本理論與教育社會學。

        中教師而言,教學并不難,難的是教學組織與教學管理。”

        他自認為,沒有教好學生,不善于課堂組織管理。

        31與教學時機有關

        如果教育時機不對,教師動機再好,學生也不予理睬,

        并且堅決抗議。比如:放學時間到了,班主任T1把全班同

        學留下思考如何進行班級建設,但沒有人聽,全體抗議,教

        室里鬧翻了天,有人嘴里罵罵咧咧。T1進來很生氣,大聲

        訓話,特別是對小龍(該班第二搗蛋分子),說得較難聽。

        最后也沒有什么結論,讓學生回去思考,以后再談。這種思

        想教育方式明顯無效,影響整體情緒。事實上同學們敬畏

        新班主任T1,但為何全體反抗?因為此時、此類教育方式

        不合適。有的同學餓了,午餐不吃或少吃,迫不及待地要回

        家,許多作業等著去做。

        41與教師的教學態度有關

        如果教師教學態度較好,不管主科副科都不反,而且積

        極配合。班主任T1同時擔任數學課,他講課風趣、對學生

        充滿了愛意,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越來越濃;英語教師T3

        對大家友好,對差生更關懷,同學們對英語的興趣日漸上

        升;物理教師T4教學風格獨特,語氣堅定有力,思維敏捷、

        條理分明,同學們對物理的學習越來越上軌道。如果教師

        教學態度不夠友好,甚至于有意對付學生,那么,“哪里有

        壓迫,哪里就有反抗。”不管什么學科、不管與教師曾經有

        什么樣的感情。比如:兩次語文課,一次罰站26分鐘,另一

        次17分鐘,一人有錯全體受訓。按理同學們對語文老師

        T2很有感情,做過兩年班主任并一直教語文,女教師年輕

        充滿活力,但學生偏偏不買賬,對老師心中生怨,教學氣氛

        緊張,導致學生的心智冰凍。我們似乎可以套用魯迅先生

        的那句名言:世上本沒有差生,教育失誤太多了,慢慢才有

        了越來越多的差生。

        教育的復雜性在這里得到明顯體現。調查發現,同一

        個教師在不同的班級,心理環境不一樣,教學效果也就不

        同。T2曾是8班班主任,同時教8班與1班的語文,但8班

        語文成績最差,1班是語文年級第一。如果說,T2教學能

        力、態度不好,為何能帶好其他班?為何學校要她做團隊工

        作?為何別的班能教好,自己的班就教不好?這正如醫生

        “病不醫已”。自己帶的班級有不良情緒參與管理,而別的

        班級不良情緒少了點,多了些理性,所以教學效果較好。能

        做好某班的班主任不一定能教好這個班的課,一個好班主

        任不一定是一個好的學科教師,一個好的學科教師不一定

        能做好班主任。能做好快班的班主任不一定能帶好慢班,

        但是能帶好慢班的肯定能帶好快班。教學能力與管理能力

        在有的教師那兒就是兩張皮,很難統一。會教書的不一定

        會管理,會管理的不一定會教書;既能教書又會管理的教師

        不是太多。這里涉及的因素太多。

        51教室的物理環境發生變化,學生的心理環境也相應

        發生變化。

        座位調換,愛說話的坐在了一起,這個小群體立即在班

        級中引起反響,而且誘導性較強,不愛說話也參與其中,影

        響了整個班紀。小艷是留級生,開學初她極少開口講話,后

        來偶爾講幾句,現在是滔滔不絕。但只要環境再變一下,她

        又變回原樣默默無聞。

        政治課上,因為才換了座位,一些同學很好奇,有機會

        與新左鄰右舍說話了。幾個話簍子坐在第一排,忙著與后

        面的新人交流。小龍一直與后面及右邊同學說話,小動作

        特多,忙壞了,說累了就趴在桌上睡覺。坐在南邊靠窗的五

        個同學是最不安分的。小辰沒有坐相,用筆亂指,嘴里念念

        有詞,沒完沒了,一直在找人說話。被老師提醒多次,仍我

        行我素。老師硬請他讀書,他慢慢吞吞,吱唔著讀完。睡覺

        的同學有6人。雖然老師也提醒,但幾個人依舊睡覺,不理

        會,做練習時他們也一直在睡,老師也只能視而不見。

        61與學生的學習興趣有關

        不管任何學科任何教師,只要學生對教學內容本身有

        興趣,上課就樂意配合。如小立愛好體育,理想是做足球運

        動員,在體育課上表現很好,老師喜歡他,他也很喜歡體育

        老師。小蕾雖然認為語文老師T2有點太過嚴厲,但她愛好

        語文,愛看小說等課外書,所以相對于其他學科,語文學習

        最為認真。小龍愛好唱歌,音樂課積極主動,老師喜歡,同

        學們欣賞,常常上臺領唱,課堂表現良好。但是,如果音樂

        課的內容不符合他的興趣也會反抗,如:一次班會課上,集

        體練唱《我們走在大路上》,他不停地罵破歌、爛歌、傻冒

        歌,唱的時候故意怪腔怪調,唱到“向前進”時就伴隨搞笑

        動作。

        71與學生的小年齡有關

        研究表明,孩子懂事與否與其生理年齡相關。初二8

        班有反學校文化傾向的學生在全班同學中年齡相對較小。

        小龍、小蕾年齡最小,他們才過13歲生日,比同學小幾個月

        甚至1歲,明顯看出,行為和紀律方面較差。在對小龍的訪

        談中,他很自然地冒出一句:“我在班就是最小嘛!”意思便

        是只有他可以自由放任,以小賣小,沒有人會與他計較。

        81與學生所在家庭的社會經濟地位、家庭教育方式以

        及家長對學業成績的關心度有關

        調查發現,學生反學校文化與所在家庭的社會經濟地

        位、教育方式及父母對學業成績的關心度相關,本班

        84.85%的家庭社會經濟地位處于中下層,父母職業為工

        人、一般員工、初級職稱。經濟資本、文化資本和社會資本

        可以相互轉換。一般來說,沒有經濟資本也就沒有文化資

        本和社會資本。家庭困難、沒有條件買課外書,孩子從小智

        力背景相對較窄,與學校主流文化不相一致,他們在學校里

        得不到他想要的東西,于是就有反抗心理。父母的教育方

        式、對孩子學業的關心程度對孩子心理的影響較大,專制型

        或放任型的家教方式,孩子相對比較逆反或自由放縱,小

        蕾、小龍家長教育方式都是專制型,小辰的家教方式是放任

        型;家長對孩子的學業過度關心或放任不管,反而導致孩子

        失去了自主性與自制力,不會掌握自由度;小蕾與小龍家長

        對學業是過度關心,小辰的家長則從來不管。

        三、正面教育———學生不反學校文化的唯一條件

        研究表明,只有一種情況下學生與教師非常配合,即教

        師尊重、信任學生,正面引導、鼓勵和支持,并給予個別輔

        導,這時課堂效果明顯變好,立竿見影。

        T1老師是新班主任兼教數學,他上數學課前說:“通過

        6

        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4月

        與同學們兩個星期的零距離接觸以及對同學們家訪,知道

        家長對教師的工作非常支持配合。同學們有許多優點,特

        別是小辰,雖然有時玩心重,我也是從這個年齡過來的,都

        正常、健康,我認為大家都優秀,盡管有這樣那樣的缺點。

        將來本班也會出好多金鳳凰,進入市重點高中,你們都有機

        會,關鍵是走正道,現在還來得及,到初三時就遲了。以前

        的錯誤既往不咎,建文明班級,衛生紀律好,讓教師們對我

        們刮目相看。一個人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

        事,集體力量大。兩個星期觀察下來,發現同學們一天比一

        天好。最后我希望同學們也要體諒家長的辛苦,要學會感

        恩。”

        班主任這段話語重心長,充滿了愛意,對好生提出了更

        高的要求,給差生以積極的鼓勵,令班級的每個學生心情舒

        暢,集體感、自尊感油然而生,可以說這次班會的效果是立

        竿見影。接下來的數學課堂紀律與學習積極性明顯好轉,

        特別是小辰,他在班級最能搗蛋,但他在這堂課上的表現,

        真讓我們刮目相看。第一,他積極上黑板做題,而且正確;

        第二,課堂主動回答問題;第三,老師讓做題好了的同學站

        起來,他站得較早,老師假裝好奇地問:“你也做好了?”讓

        他明白老師是多關心他。第四,表揚全體同學的時候,最后

        再次提醒小辰,作業書寫格式不對,并指出更改方法。這堂

        課老師三次個別輔導他,增強了自信與參與能力;課后我查

        了他的作業,基本上按照老師的要求完成了任務。

        人人喜歡聽好話,給點陽光就燦爛,這是共性,何況13

        歲的孩子,他們正處在青春躁動的初期。表揚鼓勵的效果

        也許是暫時的,但給我們以深刻的啟示:教師曉之以理,導

        之以行,并給予適當的監督和幫助,只要持之以恒,學生樂

        意接受,一定會有進步。

        參考文獻:

        [1]鄭金洲.教育文化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38.

        [2]趙小段.西方反學校文化研究述評[J].上海教育科

        研,2004,(10).

        [3]史錚.青少年反學校文化研究綜述[J].當代青年研

        究,2004,(2).

        [4]吳瓊洳.國中學生反學校文化之研究[EB/OL].

        [5]鄧俐伽.初中學生反學校類型及其成因———基于廣

        州市的研究[D].廣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

        [6]錢民輝.教育社會學:現代性的思考與建構[M].北

        京大學出版社,2004:155.

        (上接第2頁)加強和學校的聯系。如經常的“校訪”,積極

        參與家長會,參加學校開放日活動,在老師的允許范圍內,

        參與班級的一些教學活動,主動承擔學校的建設和管理等

        等,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21學校要轉變觀念

        家長是否樂意參加學校教育活動很大的一個因素就在

        于學校開展的活動是否有吸引力,也就是說,家長是否能夠

        得到所期盼的信息。所以學校在開展家長活動時,一定要

        先調查家長的需求,根據每個家庭的不同特點,根據每個家

        長的不同需要,安排活動。

        其次,學校要充分認識家校合作的重要性,認識家長參

        與學校教育所蘊含的巨大價值,積極主動地爭取家長參與

        學校,把家校合作作為學校的教育目標來加以貫徹,并為此

        提供條件和便利,在必要的時候,還要建立一定的制度來加

        以規范和約束。MaryLouFuller指出:即使承認家長參與

        的重要性,也并不意味著學校管理者和教師做好了充分的

        準備,采取積極的手段促進家長參與。[8]所以,學校為了與

        家庭建立融洽的合作關系,應盡量將合作的細則具體化,將

        宏觀的變成可以操作的。如將要實現的教育目標,活動的

        具體內容,求助于家長的具體幫助內容等等。

        (三)家長和學校相互溝通

        學校和家庭作為孩子成長最具影響力的兩大環境,雖

        然二者各自的功能和角色不同,但是二者的培養目標是一

        致的,這就使學校和家庭之間的交流和溝通成為可能。家

        校之間坦率而頻繁的信息交流與溝通是建立良好的家校合

        作關系的基礎,是家校合作和共享資源的前提。[9]家庭和

        學校通過彼此之間的信息交流和溝通,不僅可以更深入地

        了解雙方的處境、地位及教育期望,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孩

        子發展的全過程。哲學解釋學的理論告訴我們:只有在理

        解和對話的前提下,真正意義的交流才可能實現。因此,家

        庭和學校只有建立在互相理解、互相對話的大背景下,合作

        才能得以保證。為此,家庭和學校都要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顧明遠,孟繁華.國際教育新理念[M].海南:海南出

        版社,20011281

        [2]馬忠虎.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199911551

        [3]周乾坤.基礎新教育理念[EB/OL]

        [4]吳志宏.中小學管理比較[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

        社,199812831

        [5]岳瑛.我國家校合作的現狀及影響因素[J].天津市

        教科院學報,2002,(6):531

        [6]李飛,張桂春.中美兩國家校合作機制差異之比較

        [J]1教育探索,2006,(3):501

        [7]徐明峽,吳建成1影響現代家校合作制度建構的環

        境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03,16(3):71

        [8]MaryLouFuller&GlennOslen編著,譚軍華等譯.家

        庭和學校的聯系———如何成功地與家長聯系[M].

        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311121

        第4篇:小學家校合作制度范文

        一、近五年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現狀調查與分析

        通過對改革開放20年來,全區經濟社會發展歷程的理性思考和認識,我們認為從*年起,隨著國家糧食定購政策的逐步放開,經濟結構開始進入了加速調整的時期。農業產業化經營起步,主導產業、工業園區、新城開發和民營經濟相繼興起,生態環境和基礎設施條件逐步改善,城鄉經濟社會逐步走上了良性運行的道路。

        1、城鄉經濟快速增長,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20*年,全區國內生產總值(GDP)達到了28.4億元,比*年增加13.1億元,年均遞增13.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達到了7.76億元,比*年增加2.*億元,年均遞增6.3%;第二產業增加值達到了7.45億元,比*年增加2.94億元,年均遞增10.6%;第三產業增加值達到了13.19億元,比*年增加8.14億元,年均遞增21.2%。三次產業結構比重由*年的37.5:29.5:33調整到了27.4:26.2:46.4。在經濟總量快速增長的過程中,農業增加值在全區GDP中的比重逐年下降,這表明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已取得了初步成效。20*年,全區人均GDP達到了8281元(折合1001美元),第二產業增加值占全區GDP的比重為26.2%,農業勞動力占全社會勞動力的比重為51.4%,按照美國著名經濟學家霍利斯·錢納里的判斷指標衡量,目前我區正處于工業化的前期階段,已開始進入工業化社會;全區二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了72.6%,人口城市化率達到了40.5%(按常住人口計算),標志著城市化的特征已初步顯現。

        2、城鎮開發建設步伐加快,聚集資源要素的能力顯著增強。近幾年來,隨著新城區的開發建設,城市規模迅速擴大,人口明顯增加,對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顯著增強。到20*年底,城市建成區面積達到25平方公里,與*年相比擴大了7平方公里。城市人口達到了14.1萬人,比*年增加4.22萬人,平均每年新增人口8440人,每年轉移農村人口3000人左右。與此同時,重點小城鎮的開發建設逐步興起,6個建制鎮鎮區面積平均達到了1.1平方公里,集鎮人口平均達到3200人。其中建成區面積最大的總寨鎮達到了1.9平方公里,聚集人口最多的西洞鎮達到了4631人。城市和小城鎮的開發建設,不僅帶動了建筑建材行業和房地產業的快速增長,而且也帶動了城鎮工業園區的發展。特別是南郊工業園區,目前開發建設面積已達到7平方公里,入駐企業85戶,20*年完成工業產值4億元,占到了區屬工業總產值的26%;清水梧桐苑工業小區,目前開發建設面積已達到2.25平方公里,入駐企業14戶,20*年完成工業產值7240萬元,占到了清水鄉鎮企業總產值的81.3%。上述情況表明,我區的城鎮開發建設與城鄉工業發展已走上了互動融合的道路,城市化與工業化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局面正在形成。

        3、農業產業化經營穩步推進,具備了中級發展階段的明顯特征。近些年來,通過大力調整農業結構培育規模化生產基地,主攻招商引資興辦加工流通企業,使農業產業化得到了快速發展,逐步形成了奶牛、制種、蔬菜、草畜、林果、糧食等六大支柱產業。20*年底,全區奶牛存欄達到了2.64萬頭,比*年增加2.42萬頭,年均遞增64.4%;肉牛飼養量達到了13.25萬頭,比*年增加5.09萬頭,年均遞增10.2%;肉羊飼養量達到了66.2萬只,比*年增加28.6萬只,年均遞增12%;雞飼養量達到了582.3萬只,比*年增加300萬只,年均遞增15.6%。以洋蔥和溫室(棚)為主的蔬菜面積穩定在12萬畝左右;糧經制種面積穩定在16萬畝左右;經濟林面積穩定在10萬畝左右;糧食面積穩定在20萬畝左右。從調查分析情況看,我區畜牧業正處于高速增長的時期,發展潛力大、后勁足,應該是今后一個時期農民增收的主要支撐點。目前依*調整種植業結構促進農民增收的空間已十分有限,今后種植業發展的著力點應放在產業產品的升級換代上。全區建起各類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184戶。其中,乳品加工企業4戶,肉(蛋)品加工企業4戶,種子加工流通企業38戶,蔬菜加工流通企業28戶,果品貯藏加工企業4戶,糧油加工企業96戶,棉花、啤酒花、牧草等加工企業10戶。年加工銷售各類農產品55萬噸,占到了全區農產品總量的65.5%。全區發展起各類合作經濟組織68個。其中在民政部門登記的22個,作用發揮比較好的有7個。總體來看,目前我區的農產品基地建設和龍頭企業發展都已初具規模,基本形成了“公司+中介組織+農戶”的半緊密型聯合體,正處在農業產業化發展的中級階段。但中介服務組織發展相對滯后,企業與農戶之間利益聯接機制不完善,仍然是制約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重要因素。

        4、城鄉社會事業持續發展,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全區共有中小學195所,在校學生48945人。其中農村學校176所,城市學校19所,全部實現了辦學條件標準化,“普九”各項指標均達到了部頒標準。教育資源能夠滿足社會就學需求,但資源布局不盡合理,優質資源向城鎮集中的趨勢明顯。城鄉文化設施基本完善,城市建起了文化中心、圖書館和博物館。農村建成達標文化站17個,村組文化室1461個,廣播電視站19個,有線電視入戶率達到了59%,比*年提高了33個百分點;程控電話入戶率達到了58%,比*年提高了52個百分點。全區共有醫療衛生機構156個。其中縣級醫院3個,鄉鎮衛生院20個,醫護人員1757人,醫療床位1095張。每千人擁有醫生數2.2人,床位4.6張,初步形成了三級預防保健網絡。但對照全面小康社會的標準衡量,上述指標中大部分都存在差距。

        5、基礎設施條件逐步改善,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承載能力不斷增強。在城市,重點完

        成了道路交通、休閑廣場、污水處理、供水供暖、綠化亮化,以及城市電網改造、住宅小區建設和工業園區的“五通一平”工程。其中,新建拓建道路78公里,城區道路總面積達到了3*.3萬平方米;開辟公共休閑廣場9處,總面積達到了18.5萬平方米;新建公共汽車站3處,公交候車亭27個,開通了10路城市公交;新建自來水廠2座,日供水能力達到了18.4萬噸;新建污水處理廠1座,日處理污水能力達到2.9萬噸;建成集中供暖站93處,供熱總面積達到了291萬平方米;城區綠化覆蓋率達到了24%,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了5.8平方米;開發建成標準化住宅小區40個,城市人均住宅面積達到了18.4平方米。在農村,累計投資1.5億元完成了農村電網改造,投資5*萬元初步完成了農村公路客貨運“村村通”工程,投資1300萬元配套完善了六個建制鎮的基礎設施,投資2.*億元完成了180項骨干水利工程,投資4350萬元完成了33項生態治理項目。城鄉基礎設施條件逐步得到了改善。

        總結分析近五年發展的情況,我們認為,自*年以來,隨著我區產業化、工業化、城市化的相繼起步,城鄉各項改革逐步深化,對外開放程度逐步提高,城鄉交流合作日益加強。特別是黨的*屆三中全會確立“五個統籌”的發展方針以后,在這種大背景的影響和推動下,全區上下統籌發展的意識逐步增強,城鄉經濟社會開始進入了相互滲透、融合發展的萌芽時期,突出表現在五個方面。

        一是人口城市化的趨勢日益明顯。最近五年,全區常住人口增加2萬人,增長了6.2%。城市常住人口增加2.6萬人,增長了27.7%。其中,城市人口自然增長3300人,固化外來人口8700人,轉移農村人口1.4萬人。20*年人口城市化率達到了40.5%,比*年提高了11.3個百分點。這表明城市聚集人口的能力在不斷增強,農民追求城市生活的愿望非常強烈。

        二是城鄉產業融合發展的趨勢日益明顯。從城市工業和鄉鎮企業發展的情況看,隨著城鎮工業園區的興起,大批企業項目突破區域限制向園區集中,以往鄉鎮企業與城市工業分割運行的局面被打破,城鄉工業發展的關聯度逐步加深。從第三產業發展的情況看,在城市批發市場為農村市場供給商品的同時,大批農村勞動力涌入城市從事三產,逐步使城鄉商貿、服務融為一體,形成了城鄉產業融合發展的格局。

        三是城鄉發展互為依托的趨勢日益明顯。集中表現在農村主導產業為城市提供原材料,支撐著城市工業的發展。一方面,農村為城市建設和發展提供了土地、農產品、勞動力資源,逐步拉長了城鄉產業鏈條,形成了貿、工、農一體化發展的格局。另一方面,城市為農村的發展提供了資金、技術和人才,隨著城市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向農村的逐步擴散,發達的城市文明在不斷影響著農村。由此可見,城鄉發展已緊緊交織在一起,互為依托的局面正在形成。

        四是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的趨勢日益明顯。據不完全統計,*年,各級政府投入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為50*萬元,投入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為550萬元,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比為9:1;20*年投入城市基礎建設的資金為2.5億元,投入農村基礎建設的資金為1.1億元,城鄉基礎建設投入比為2.3:1。城鄉基礎建設投資的年均遞增率分別為49.5%和111%。這表明,近年來隨著城市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也被逐步擺上了重要議事日程,投入力度在逐年加大,統籌建設的趨勢比較明顯。

        五是城市文明加快向農村擴散的趨勢日益明顯。近幾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城鄉文化相互滲透,科技、信息交流日益廣泛,資源共享程度逐步提高,不僅加快了城市文明的擴散和傳播,也帶動了農民思想觀念的轉變。農村的生活習慣、生活方式在逐步發生變化,農民的法制意識、健康意識、保障意識和追求豐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愿望都在進一步增強。

        從以上分析可以判斷,我區隨著城鄉產業的逐步融合,經濟領域二元結構的矛盾趨緩,統籌理念開始向社會發展領域延伸,城鄉二元結構逐步突破的趨勢初步顯現。通過近些年的改革和發展,不僅為推進城鄉一體化創造了條件,也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城鄉發展中存在的差距和問題

        1、城鄉經濟發展上的差距。由于受體制、機制的約束,城市、農村在資源配置和收益分配上不平等。特別在二、三產業發展過程中,城市聚集了各類城鄉資源要素,并取得了較好的收益。而農村只是廉價提供土地、農產品和勞動力等基礎性資源,大量的收益最終落在了城市,從而導致城市和農村發展不平衡,城鄉經濟二元結構特征還很明顯。近五年來,全區農業增加值增長了35.4%,年均遞增率只有6.3%;工業、建筑業增加值增長了65.2%,年均遞增率達到了10.6%;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了161.2%,年均遞增率達到了21.2%。由此可以判斷,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增長明顯慢于城市。

        2、城鄉居民收入上的差距。20*年,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均達到了7582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只有3810元,城鄉居民收入比例由*年的1.6:1擴大為2:1。同時,有12個鄉鎮的農民人均純收入低于全區平均水平,還有9%的農民人均純收入低于2000元。城市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7.8%,農民的恩格爾系數為41.7%。雖然這些年城鄉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但總體來看,城鄉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在繼續拉大,農民的生活條件遠不如城市。

        3、基礎設施建設上的差距。由于資金投入上的“城市偏向”和缺乏統一規劃,城鄉基礎設施建設不同步,存在著明顯的二元化現象。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基本依*政府投資,近些年建設步伐越來越快。而農村道路、交通、通訊、水利設施建設相對落后于城市,興辦各類公益事業都需要農民出工出錢。特別在現行財政體制下,區、鄉財政支出壓力逐年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非常有限。盡管每年都有一批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但很難滿足保障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

        4、教育、衛生事業上的差距。突出表現在城鄉教育資源配置不合理,優質教育資源向城區集中,大量的農村學生涌向城市,導致城市學校班額超編嚴重。農村校點較多,但教學條件不如城市,生源出現了逐年減少的趨勢。城鄉師資水平差距拉大,素質高些的教師多數不愿在農村執教。農村勞動力就業技能差,整體素質有待提高。農村執業醫生相對較少,技術力量薄弱,醫療衛生條件不如城市。特別是村級醫療保健設施簡陋,農民就醫難的現象依然存在。

        5、城鄉社會保障上的差距。城市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健全,居民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逐步得到落實。20*年,城市居民參加養老保險的達到了10646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達到了14122人,參加失業保險的達到了1*06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達到了13890人。農村社會保障基本不落實,目前只為“五保戶”提供了低保金,為部分雙女戶辦了養老保險。除此外,農民均不享受社會保障。近幾年隨著城市的開發建設,城郊土地被大量征用,“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日益突出。

        通過調查分析,我們認為,歷史形成的城鄉二元化發展格局,已經越來越難以適應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如果像過去那樣,單向推進農村改革或城市改革,難以有效地解決當前發展中存在的各種矛盾和問題。現階段要加快城市化進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立足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大背景,統籌考慮城鄉關系和工農關系,著眼于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對市場取向的農村改革與城市改革進行整合和并軌,從體制上求創新、機制上求突破,整體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城鄉一體化的核心內容在于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就是要通過統籌規劃、統籌政策、統籌產業、統籌資源等,逐步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縮小城鄉差別,使城市與農村成為相互依托、相互促進、同步發展的統一體,實現城市與農村的共同繁榮、共同富裕。當然,我們也必須看到,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目前還面臨著許多困難和問題。突出表現在:

        一是思想認識不到位。調查情況顯示,對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問題,部分干部群眾思想上還存在一些模糊認識。這里需要說明的是,推進城鄉一體化不是簡單的讓農民進城,而是要優化城鄉資源配置,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使農村經濟發展、社會文明和農民生活向城市看齊;推進城鄉一體化不是變相的“劫富濟貧”,不能以減緩城市發展速度、降低城市發展層次為代價,關鍵在于改善城鄉關系,實現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不是城鄉一個模式發展,而是要更好地發揮比較優勢,走各具特色的發展路子。要準確把握和認識城鄉一體化的本質內涵,必須走出上述思想認識上的誤區。

        二是發展規劃不統籌。集中表現在城市經濟和農村經濟發展上各自為政、自成體系,尚未形成城鄉統籌發展的總體規劃和指標體系,部門之間、鄉鎮之間協調性差,缺乏必要的規劃控制手段;城市、小城鎮和康居工程缺乏統一規劃,重視單項工作的年終進度,不重視社會投資的整體效益,指導工作上缺乏依據,落實工作上缺乏連續性。由于整體規劃不健全,一些具體的發展規劃和建設規劃難配套。如小城鎮建設、康居工程、旅游開發等都沒有總體規劃,目前還停留在探索實施的階段。

        三是政策體系不完善。突出表現在支持小城建設和工業園區發展的政策不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籌資渠道窄,鄉鎮拿不起,銀行貸不到,土地收益用不上,民間投資進不來;支持社會事業發展的政策不完善,特別是農村公益事業建設項目,除國家投資以外,基本由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負擔,籌資渠道越來越窄。

        四是體制機制不健全。主要表現在公共財政體制、城鄉戶籍制度、社會保障制度、土地流轉機制、農業產業化經營機制等方面的改革與創新不夠,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城鄉經濟社會的發展。

        五是工業化與城市化發展不協調。從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經驗來看,工業化既是城市化、產業化的前奏,也是動力源。而從我區的實際看,近五年增幅最大的是第三產業。第二產業中,建筑業年均遞增率為21.6%,工業年均遞增率為4.8%,工業增長速度相對較慢。相反,由于大規模的投資拉動,城市發展速度明顯加快。這說明,我區城市化不是建立在工業化的基礎之上,而主要是*第三產業推動和規模投資拉動的。城市具備了承載人口的能力,但工業不具備吸納更多勞動力就業的能力,使城市聚集資源要素的能力受到了限制。

        三、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思路、目標和原則

        今后一個時期,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總體思路是:以黨的*大精神為指針,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目標,著眼于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統籌城鄉發展規劃,統籌城鄉產業布局,統籌城鄉政策體系,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引導工業向園區集中,科技向產業集中,土地向業主集中,人口向城鎮集中,優化城鄉資源配置,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堅持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以科技進步為支撐,以實施“五大戰略”為重點,主攻“一城四鎮、一帶雙沿”(即:中心城市、四個小城鎮、城郊、沿路、沿山經濟),做強工業增長極,培植城郊經濟帶,壯大農村產業群,努力實現城市與農村、經濟與社會、人口與生態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目標是:

        ——經濟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到2015年,全區GDP達到80億元,年均遞增9%,人均GDP達到16000元;工業增加值達到17億元,年均遞增13%,三次產業結構比重調整到21:38:41;全區財政收入達到5億元,年均遞增10%。

        ——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全區人口城市化率上升到7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80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000元;消費結構明顯改善,城市、農村恩格爾系數分別下降到30%和35%左右;電話入戶率達到90%以上,有線電視入戶率達到100%,自來水入戶率達到90%,人居環境和生活質量根本改善,城鄉差距明顯縮小,人民普遍過上富足的生活。

        ——社會公益事業配套完善。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體系健全,農村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2年以上;文化設施比較完善,農村文化事業長足發展;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完善,90%以上的農村人口參加社會統籌保障;城鄉公共衛生體系基本健全,每千人擁有醫生數達到3人。

        ——社會文明程度明顯提高。城鄉居民思想道德素質、科技文化素質進一步提高,基層組織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普遍加強,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制度全面落實,社會秩序良好,群眾安居樂業。

        ——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全區森林覆蓋率提高到6%左右,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以內。人口、資源與環境的關系更加協調,社會步入經濟可持續發展,環境和諧優化,生活蒸蒸日上的良性發展之路,提前五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

        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必須堅持以下五條原則:

        1、堅持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的原則。要堅持從實際出發,著眼于經濟社會和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充分考慮區域長遠發展與品位檔次的提升,高起點定位,高標準設計,科學制定完整的規劃體系。要明確分區功能和產業發展重點,合理布局,凸現地方經濟特色。

        2、堅持因地制宜,梯次推進的原則。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從鄉村經濟條件、自然環境和人文背景出發,分區域、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城鄉一體化,做到統籌兼顧,突出重點,量力而行,分步實施。

        3、堅持以人為本、生態環保的原則。堅持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把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擺在第一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高度重視和認真解決人口資源和生態環境問題,立足當前,科學合理地利用各種自然資源。重視保護生態環境和歷史文化遺產,促進經濟、社會和生態三大效益的有機統一。

        4、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原則。既要明確政府職責,注重發揮好政府在城鄉規劃和基礎設施建設中的引導推動作用,又要堅持按市場機制運作,充分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基礎性作用,放開一切可以放開的領域,按照“誰投資,誰建設,誰受益”的模式,運作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走經營資本、經營資源的路子。

        5、堅持城鄉統籌、互補互動的原則。推進城鄉一體化,必須著眼于城鄉資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工業化、城市化、產業化相互促進,共同發展,不能顧此失彼。既要不斷增強城鎮聚集資源要素的能力,引導人口向城鎮集中、工業向園區集中,構筑更高的發展平臺,又要增強農村產業發展的實力,引導科技向產業集中、土地向業主集中,推動土地集約化經營,逐步形成城鄉協調發展,良性互動的局面。

        四、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戰略選擇

        今后一個時期,要重點抓好五大戰略的實施:

        1、實施工業強區戰略,加快城鄉工業化進程。以園區建設為重點,以項目建設為支撐,以科技創新為動力,擴大工業總量,調整優化結構,培植工業支柱,爭創名優品牌,提高經濟效益,做強城鎮工業增長極,拉動城鄉一體化發展。到2015年,全區工業增加值達到17億元,年均遞增13%;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21.3%,提高6.7個百分點。一是加強工業園區建設,構筑招商引資平臺。在堅持抓好南郊工業園區基礎設施配套完善的同時,加快實施西郊工業園區開發建設規劃,力爭用三年時間,完成園區道路、水電、通訊、綠化等“五通一平”工程,基本滿足企業項目入駐的要求。進一步理順工業園區管理體制,盡快形成封閉管理、獨立運行的管理服務機制,從入駐手續、項目審批、企業融資、工商稅務、權益保障等方面,為入駐客商提供全程化服務,真正把工業園區建成招商引資上項目的平臺。在此基礎上,逐步完善清水、總寨等鄉鎮工業小區建設規劃,多渠道籌資搞好基礎設施建設。二是狠抓項目建設,擴大工業經濟總量。堅持大小并舉,內外結合,城鄉配套的原則,充分發揮工業園區的聚集效應,舉全區之力,千方百計招商引資上項目。既要搶抓機遇,爭取國家、省市和外商投資,集中精力發展大項目和重點企業,又要立足資源優勢,突出重點產業,引導和鼓勵城鄉民間投資,發展中小企業項目,培植工業發展的后續梯隊,謀求擴大工業經濟總量。力爭到2015年,工業經濟中園區工業所占比重達到80%以上。三是調整優化結構,培植工業發展支柱。調整的方向是向高新技術看齊,調整的目標是加快產業產品升級換代步伐,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調整的重點是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生物制藥、新型建材和名優家具。逐步拉長加工產業鏈,形成工業發展的四大支柱產業,培植一批知名企業和名牌產品。四是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為核心,進一步規范公司制改造。要適應市場需求,積極探索實踐,建立出資人制度。逐步完善董事會、監事會和股東大會各司其職、相互激勵、相互制衡的管理機制,切實加強企業成本資金、產品質量和生產安全管理,提高企業運行質量。

        2、實施產業富民戰略,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繼續按照“企業+中介組織+農戶”的模式,以產業發展為支撐,加工企業為龍頭,機制創新為重點,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一是壯大農村優勢產業群。在逐步改造提升糧食、林果等傳統產業的同時,沿路鄉鎮主攻奶牛、蔬菜和高效制種,沿山鄉鎮主攻肉牛、肉羊和優質牧草,推動戰略性主導產業規模化擴張,發展集約化經營,培育名品、精品,提高生產效益,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在此基礎上,積極開發肉雞、菌菇和特色水產養殖,培育農民增收的新亮點。二是做強加工龍頭企業。堅持“扶強、扶優、扶大”的原則,抓好現有龍頭企業發展。特別要支持那些經營機制好、產業關聯度大、帶動輻射面廣,與農戶關系密切的龍頭企業,集中精力做大做強。在此基礎上,大力開發果蔬飲品、畜禽產品加工,向農畜產品加工的深度和廣度進軍。三是創新農業產業化經營機制。要引導龍頭企業、大戶能人、鄉村組織和涉農服務單位興辦各類服務實體,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與此同時,要引導一些有條件的龍頭企業,以入股或租賃的方式固化原料生產基地,把農民的土地納入企業集中經營管理,建立企業、農戶之間科學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逐步形成緊密型利益聯合體。通過創新完善運作機制,促進土地向業主集中,農民向非農產業轉移,提高土地集約化經營程度。

        3、實施城鎮帶動戰略,加快農村城市化進程。按照《酒泉市加快城市化發展綱要》的精神和要求,全力配合實施城區道路交通、供水排污、垃圾處理、熱電聯供、文體設施、綠化亮化等十大工程,不斷加強街道、社區建設,拓寬社區服務領域,提高城市管理服務水平。在此基礎上,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與中心城市配套的原則,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準確定位,突出特色,加快發展農村小城鎮,帶動城鄉一體化發展。結合我區的實際來看,開發建設小城鎮必須要突出重點、擇優發展。綜合分析六個建制鎮發展的基礎條件、人口資源狀況和區位優勢,我們認為,目前清水、總寨和西洞已初步建起了工業小區,為小城鎮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而且均地處312國道沿線,區位優勢明顯。尤其是西洞鎮,大部分處于城市規劃控制區以內,具備優先發展的條件,應該體現城市功能分區的特點,與城市配套發展;金佛寺鎮人口相對較多,在沿山區域具有區位優勢,對周邊鄉鎮輻射帶動能力相對較強;上壩鎮雖然人口較多,但距離總寨鎮很近,工業基礎薄弱,應與總寨鎮聯合發展;三墩鎮基礎條件相對薄弱,而且隨著酒航路的開通,區位優勢被逐步弱化,輻射半徑較小。因此,建議優先發展清水、總寨、西洞、金佛寺四個小城鎮。重點抓好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科學制定小城鎮發展規劃。要結合當地和周邊鄉鎮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產業特色、區域特點等,準確定位小城鎮發展方向,盡快修編小城鎮發展總體規劃和建設詳規,用于指導小城鎮建設和發展,做到一次規劃,分步實施,保持建設的連續性。二是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在政府投資的基礎上,合理配置和利用鎮區資源,積極建立以民間投資、招商引資為主的多元化投融資機制,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實施道路、水電、供暖、環衛和工業小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不斷改善基礎條件,增強集聚生產要素和經濟要素的能力。三是積極培育小城鎮的支柱產業。高度重視小城鎮的產業結構調整和支柱產業發展,把小城鎮建設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緊密結合,加快發展工業小區和第三產業,走好強工促農、興商建鎮的路子,聚集生產要素,繁榮鎮區經濟,增強小城鎮自我發展的能力。力爭到2015年,把四個小城鎮建設成設施完善、功能配套、主業突出,具有較強帶動能力的次區域中心,人口分別達到6000人以上。

        4、實施城郊開發戰略,培育發展城郊經濟帶。城郊開發是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突破口。從現狀看,我區城郊資源的開發利用很不充分,一方面,表現在城市的人流、物流、信息流集中輻射在城郊,但利用效率不高,沒有完全起到推動城郊經濟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的作用;另一方面,表現在城郊大量的果園、水域、濕地、生態風光和閑灘空地等開發層次不高,利用不充分。實施城郊開發戰略,就是要充分發揮城郊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對運行效率低下、甚至閑置的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利用,使城郊經濟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最終達到致富農民的目的。今后一個時期,城郊開發建設要突出走好三條路子:一是借城開發的路子。充分利用城市的技術、信息、市場和人才,開發科技附加值高的產業和產品,在做強園區工業的同時,大力發展高產奶牛、無公害蔬菜、小商品生產和面向城市的服務項目,逐步把城郊優勢轉化成經濟優勢。二是借路辟景的路子。充分利用酒航路、酒嘉路、酒金路和312國道交通便利、人流集中的條件,開發建設休閑旅游景點,帶動城郊旅游業發展。一方面以漢唐博物館、法幢寺、北郊公園、植物園、西漢勝跡園和“天外天”太空城為重點,對環城旅游資源進行統一規劃、集中整合、綜合利用,形成規模宏大、檔次較高的核心旅游景區。另一方面,以海馬泉的開發建設為龍頭,利用周邊水域開發休閑旅游景點,逐步形成功能配套的濕地保護景區;以清水河沿岸開發為重點,健全完善基礎設施,發展民俗風情游覽景點,形成生態風光旅游景區。三是借景生財的路子。在抓好主景區建設的同時,進一步完善政策和機制,吸引更多的民間投資參與城郊旅游開發,利用一些閑散的果園、水域等興辦農家樂園。鼓勵農民依托旅游景區(點)發展餐飲、娛樂項目,吸引更多的城市居民和外來人口到農村度假、休閑、消費,繁榮城郊經濟,促進農民增收。在發展過程中,必須高度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利用,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同時,要統籌考慮景區(點)開發與農戶小康住宅建設的問題,可以在景區(點)內適量布局一些高標準小康住宅,以緩解城郊用地的矛盾,推動農村康居工程建設。

        5、實施科教興區戰略,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堅持把科技進步和提高人口素質放在重要位置來抓,進一步加強技術創新和人才培養,為城鄉一體化發展提供科技支撐和人才保障。一是實施科技創新工程,大力推進技術進步。工業方面,要以高新技術工業園區為示范點,圍繞主導產業、骨干企業和重點產品,狠抓科技攻關和新產品開發,廣泛采用先進技術設備和工藝,促進產品更新換代,積極發展高新技術工業,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農業方面,重點圍繞農業增效和特色農產品開發,加快先進實用技術的推廣應用。引進推廣良種繁育技術、標準化生產技術、節水農業技術、生物工程技術和農產品精深加工技術等,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提高農業科技含量。二是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在穩定現有農技推廣機構的基礎上,按照經營和公益性職能分開的要求,促進一般性技術推廣工作和經營項目逐步走向市場。支持科研單位、龍頭企業和各類合作經濟組織,以多種形式開展聯合協作,建立科研與生產緊密結合的新機制,積極培育多元化的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三是著力培養人才。在認真抓好基礎教育、成人教育的同時,突出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和素質教育,采取多種方式培養和引進人才。尤其要加強企業職工和農民的職業技能培訓,著力提高一線勞動力的科技文化素質。四是加快信息化進程。積極推進科技信息化,大力實施政府、企業、學校和居民上網工程,整合城鄉信息資源,努力建立統一兼容、資源共享、高效實用的區鄉村信息網絡平臺,讓先進的科學技術滲透到經濟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使科技轉化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

        五、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保障措施

        1、統籌城鄉發展規劃。著眼于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加強規劃的基礎性研究,形成城鄉一體的規劃體系。從目前我區各項規劃的制定情況來看,我們認為,近期應結合酒泉市城市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調整,盡快編制《全面小康建設規劃》、《區域城鎮體系規劃》、《旅游產業發展規劃》和《農村康居工程建設規劃》。為保證規劃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建議《全面小康建設規劃》由相關部門負責編制,其它三個規劃由政府出面,聘請專家或委托資質較高的單位編制,為各鄉鎮研究制定各自的詳細發展規劃和建設規劃提供依據。應進一步加強規劃制定和實施的依法監督和統一管理,建立嚴格的違犯規劃責任追究制度,切實維護規劃的權威性、嚴肅性和相對穩定性,做到一部規劃管到頭,一張藍圖建到底。

        2、健全完善政策體系。一是完善支持小城鎮發展的政策。在堅持政府壟斷土地一級市場、規范培育二級市場的前提下,探索建立土地一級市場供給主體多元化的機制。在堅決執行國家土地法規、審批程序和規劃方案的基礎上,允許小城鎮規劃區內集體的土地,以入股、出租等形式直接進入土地市場,參與小城鎮的開發建設;對小城鎮在鎮區改造過程中,通過土地整理等方式形成的富余地,允許直接進入土地市場;對小城鎮的企業用地,可以通過集體建設用地流轉、土地置換、分期繳納出讓金的方式合理解決,也可以采取農戶入股或企業租賃的方式解決;小城鎮建設用地的有償使用收益全部留給鎮級財政,統一用于小城鎮的開發建設。探索建立小城鎮建設的多元化投資機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打破行業、區域和所有制界限,采取股份制、租賃制、合資經營等多種方式,鼓勵單位和個人投資興建小城鎮基礎設施和公益設施。在統一管理的前提下,實行誰投資、誰所有、誰經營、誰受益,逐步把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推向市場,允許公平競爭,拓寬融資渠道,實現建設投資多元化。二是完善支持工業園區發展的政策。重點是對工業園區實行封閉管理,杜絕外部干擾;園區內資源基本由工業園區壟斷經營,土地收益要適當給園區留一部分;園區上繳市、區的稅收以20*年為基數,五年內增量部分全部留到園區,五年后增量部分按20%留到園區,用于園區基礎設施建設。三是完善支持科技創新和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政策。每年安排100萬元支持農業科技創新。同時,適當安排扶持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經費,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四是探索建立公共財政體制。適應政府職能轉變的需要,使財政逐步退出競爭性領域,轉移到滿足社會公共需求上來,把財政資金重點用于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公益事業、生態建設、統籌全區職業技能培訓和建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完善鄉鎮財政管理體制,實行重點小城鎮財政超收部分全部留給鎮級財政的辦法,增強各鎮加強基礎建設和提供公共服務的能力。

        3、探索完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機制。在堅持落實黨在農村的各項政策,長期穩定土地承包經營制度的前提下,著眼于實現土地集約化經營和追求土地效益最大化的目標,支持農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結合我區實際,應主要采取以下七種流轉方式:⑴互換。對零星分散承包地,允許農戶通過調換的方式進行流轉,發展土地適度規模經營;⑵轉讓。農戶間通過協商,可直接轉讓全部或部分土地經營權;⑶轉包。有其它經營門路或有特長,不愿種地但又不愿放棄土地承包權的農戶,可通過協商將土地經營權在一段時間內轉給他人;⑷出租。農戶通過簽定經濟合同,在一段時間內可將土地租賃給本地農戶或外地經營者,以提高承包土地的經濟效益;⑸入股。農戶可將土地經營權折價入股,與集體或個人、或企業按照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原則,建立股份合作制,結成經營聯合體;⑹招標承包。對農戶自愿流轉的土地,村集體經濟組織可統一對外招標承包;⑺委托發包。對那些外出打工或人少地多的農戶,可委托村委會將土地轉包給其他農戶。實踐當中,還要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積極探索新的流轉方式,爭取在土地流轉機制上有新的突破。

        4、深化戶籍制度改革。適應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需要,進一步放活政策,簡化手續,探索建立城鄉統一的新型戶籍管理制度。逐步取消現行以農業和非農業性質劃分戶口的戶籍管理制度,推行以實際居住地登記為“居民戶口”的城鄉一元化戶籍管理制度,讓農民享有自由進城和自由遷徙的權力。鼓勵農村富余勞動力向城鎮轉移,農村人口在城鎮落戶,落戶后在一定時期內計劃生育政策不變。為使這項改革穩步推進,建議先將城市和“城中村”居民,統一登記為“居民戶口”,逐步向農村推進。建議由公安局研究制定具體實施辦法,力爭用五年時間,完成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統一登記為“居民戶口”的工作。

        5、深化城鄉管理體制改革。積極適應建立新型城市管理體制的要求,以強化街道管理、發展社區服務為主題,進一步創新機制,完善設施,拓寬服務領域,滿足社區居民生活需要,提高城市管理服務水平。對納入城鎮規劃區內的村組,逐步“撤村建居”,促其向社區管理模式轉變。繼續深化鄉村管理體制改革,著眼于集中資源、組團開發、形成發展“拳頭”,積極穩妥地推進撤鄉并鎮、合村并組,逐步實現由行政區劃向經濟區劃的轉變。

        6、統籌城鄉社會事業發展。進一步調整教育布局,優化資源結構,改善農村辦學條件,全面提高九年義務教育水平,大力普及農村高中階段教育,發展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整合城鄉衛生資源,健全以鄉鎮衛生院為主的鄉村衛生服務網絡。深化農村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全面落實醫療衛生保障措施,逐步建立以大病統籌為主、兼顧基本醫療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以先進文化為導向,創新體制、機制,配套完善設施,鞏固文化陣地,發展文化產業,促進城市現代文明向農村擴散。通過統籌城鄉社會事業發展,逐步縮小城鄉差距。

        7、統籌城鄉社會保障體系。重點是突破體制界限,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城鄉勞動力市場。積極探索完善農村社會保障機制,逐步把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從城市向農村延伸,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促進農民由土地實物保障向社會統籌保障轉變,力爭到2015年建起城鄉統一的社會保障體系。關注弱勢群體,健全完善社會救助體系,逐步形成經濟發展與社會保障同步提高的新機制。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夜色福利院在线看 | 亚洲AⅤ综合在线欧美一区 亚洲另类sm视频在线观看 | 日本一区不卡高清更新二区 | 亚洲日韩国产精品午夜福利 |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 | 在线亚洲精品专区线路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