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小學體育健康課程標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標準教材 選編教材 合理搭配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2.122
筆者在中小學從事體育教學工作多年,在日常教學工作中的一項很重要的內容就是編寫教案探討教學。國家教育部基本上每隔幾年就出版發行《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新教材。全國中小學校的體育教學工作基本上是以這一教材為標準制定本校的體育教學計劃和進度的。但是我們國家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各省各地區情況千差萬別,每一所學校的基本建設和體育場地場館設施狀況差別就更大,如果完全按照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來制定本學校的體育教學工作計劃和教學進度,難度是很大的,而且也不符合現實。
所以,要想使學校體育教學工作既不違反教育部制定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基本精神和原則,又可以充分照顧到各個地區學校的不同狀況,各個學校體育教學的自選自編教材與《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教材的合理搭配就顯得尤為重要。現在《體育與健康》課程的主旨是健康,也就是說不論開展什么樣的體育項目,都要遵循健康這一要素。
大家知道,建國初期和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們國家曾針對全國中小學生的身體狀況制定過《中小學生國家體育鍛煉標準》及《體育大綱》,那時的原則和標準是以運動成績為基本要素,提倡培養尖子生和優秀運動員,忽略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更忽略了全體學生身體和心理的均衡發展,雖然看似強健了體魄,但對學生心理和生理健康的全面均衡發展是欠缺的。那么,怎樣才算是真正的健康呢?筆者以為心理和生理的均衡發展才是真正的健康。要達到這一目的,標準教材和自編自選教材的合理搭配使用是符合現代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基本原則的。下面,筆者就標準教材與自編自選教材的合理搭配作一簡要分析。
1 自編教材應遵循《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基本原則
在具體實施《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時,無論學校學生情況有多么不同,都不能違背《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所體現出的健康這一基本原則。
健康,應該是全方位的、科學的、合理的。如果我們在進行體育教學工作時,不能遵循這樣的基本原則,或者只注重學生單一的身體素質,或者偏袒學生的運動成績;亦或只顧學生快樂,亦或不管體質好壞,都是對《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基本原則的違背。
前面說過,我們對健康的理解,應該是全方位的。健康包含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這兩方面內容。生理健康似乎容易理解,就是人們常說的身體健康的生理指數;心理健康就不那么容易衡量了。其實,要真正理解心理健康并不難,心理健康就在我們生活中善良,誠實,團結,友愛;熱愛祖國,熱愛家鄉,艱苦樸素,積極進取等等這些人類共同的優秀品質,都應該是心理健康的衡量標準。
所以,在具體實施《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教材和自選教材時,都應在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兩方面達到均衡發展。
2 標準教材和自選教材的分配比例
關于這一點,筆者在此不能給出一個標準。因為各個民族各個地區各個學校情況不同,標準教材和自選教材在體育課教案里所占比例不盡相同。
比如在標準教材里,有相當的內容是和“水”有關的,但是這些內容在我國西北地區,特別是在廣大偏遠山區學校就不能或者不能完全體現在體育教案里。而標準教材里的有關冰雪方面的內容,在我國南方廣大地區學校也同樣不能或者不能完全體現在體育課教案里。所以,在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學校,體育教師就要因地制宜地根據本地區本學校的具體情況來制定和編寫相應的體育教案了。
體育課不同于其他科目,對于自然環境,場館場地,體育設施器材的依賴性很強,而恰恰在這些方面各個民族地區學校之間的差別非常巨大,客觀上造成《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教材很難在所有學校統一實施使用。學校《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在具體實施時,體育教師應該根據本校具體情況制定適合本學校體育場地場館情況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教案。至于標準教材和自選自編教材在教案里所占比例的多少,也不能一概而論,只要不違反《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原則和精神就行。
在雨多水多的地區,我們可以加大與水有關的體育項目開展比例,比如水球、游泳、跳水等等;在山多沙多的地區,我們同樣可增加跑跳攀爬以及耐力方面的體育項目開展比例,比如蹬山、野外跑、沙漠步行等等。在體育設施較為完善的地方學校,可以適當提高體能技巧訓練等方面的項目比例,例如體操、舞蹈等;而在體育場館設施相對落后的地區學校,我們又可以增加游戲類項目的比例,例如具有民族特色的角力、對抗、摔跤等。
【關鍵詞】體育教學;問題;中小學;渝東北
前言
《體育與健康》新課標已推行多年,在它指引下,舉國上下都在進行新的教學改革探索,不斷總結出一些好經驗,在一定程度上推動著中小學的體育教學質量的提高。但是,筆者通過教育見習與實習的機會對重慶農村地區中小學的體育教學進行觀察,發現不少農村中小學的體育課堂教學顯現出不少有悖于或與《體育與健康》新課程標準要求不同步的一些有礙于體育課堂教學質量提高的問題存在。針對這些問題的顯現,筆者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設意見,以求該地區農村中小學的體育教學如何在《體育與健康》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盡快推進重慶農村地區中小學體育教學朝著健康、穩定、持續的改革方向發展,以此提高農村地區的體育教學質量,達到與發達地區且體育教學改革成功的地方一起均衡發展。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以重慶渝東北地區部分農村中小學體育教學為研究對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法
通過校園圖書館平臺與網絡查閱了大量相關文獻資料。
1.2.2田野調查法
從重慶渝東北地區選取20所農村中小學(10所中學,10所小學)進行了實地調查訪問。
1.2.3綜合分析法
對所收集的資料、數據、信息進行綜合分析判斷。
2重慶渝東北農村中小學體育教學問題存在現狀
筆者通過教育實習期間的機會,對其渝東北農村地區的農村中小學的體育教學現狀進行了實地調查,獲取了大量真實信息、資料數據,經過對這些可貴的資料、數據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分析提煉出該地區農村中小學體育教學存在的一些問題。
2.1渝東北地區教育主管行政部門與學校領導對體育教學重視力度不夠
筆者經過對渝東北地區所選取的20所農村中小學進行調查得知:該地區的不少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當地教委)和學校領導對體育學科的認識、觀念有失偏頗。農村學校體育先天發育不良帶來了桎梏性的病根。這種病根的存在自然就會表現出諸如對農村學校體育的場館硬件建設不到位、資金不支持、對學校的體育教學工作缺乏有效的監管與評估等一系列問題就會顯現。
2.2渝東北農村學校體育教師難以獲得領導的支持,工作缺乏活力
一個學校的體育工作的生力軍是體育教師和相關的主管領導,如果這一人群的工作出了問題那就證明整個學校的體育工作是失敗的。然而,據調查得知:渝東北農村地區中小學的領導由于受上級主管行政部門的重視不夠,加上本身自身的重視觀念問題,造成學校領導對自己學校的體育發展缺乏規劃部署,沒有規劃的發展目標,自然就形成了沒有方向;同時也就沒有向上級申報關于體育學科的硬件軟件建設的膽識和動力,校內缺乏對體育教學、科研、競賽、娛樂等活動缺乏應有的監管措施、激勵機制、評價標準。這樣的學校體育外部、內部環境的不健康,體育教師從何獲得工作的動力和壓力,使其農村學校體育幾乎處于雜亂無章的境地。
2.3渝東北農村學校體育教師缺乏對課程標準的研讀和使用
《體育與健康》課程新標準已經推出多年,在一些發達地區進行了比較成的、深入的改革和探索,總結出來不少值得借鑒的經驗。但是,據筆者的調查顯現:渝東北農村地區的中小學體育教師有95%的教師從未看過《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新綱要標準,近90%的教師沒有翻閱細讀過《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內容體系。這樣的現狀存在,新課程標準的實現談何實現?實現的途徑又從何談起?課程標準是一個綱領性的文件,從教學的角度來講,它是教學的指導性文件。由于眾多教師對《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新標準、新理念缺乏深入研判,致使不少農村中小學的體育教學還是處于完全的消極的“放羊”狀態,想怎么上就怎么上,對標準的執行和發展就成了一句空話!對標準的冷漠、無知、使用也就處于落后貧瘠之極。嚴重影響了農村地區中小學的體育教學質量。
2.4學生從不參閱《體育與健康》教材、教師用書使用不合理
新課程改革從課程的結構、內容、實施、評價、管理、學習方式等眾多方面都進行進行了變化,它是一個新課程體系的建立。據筆者調查顯示:在體育教學室內課堂中,沒有一個學生能拿得出相應的教材,學生對教材的閱讀率相當低!教師手中沒有配套齊全的新課程標準要求的教材、教師用書,一般上課都是隨便抓上一本大學時候的專業教材去神吹亂吹,明顯專業教材的內容體系結構、要求和中小學生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是有區別的。
2.5師生互動缺乏、形式化嚴重
摘 要 2002年和2003年,教育部先后頒布了《義務教育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實驗)》和普通高中體育與體育健康課程標準(實驗)》(以下簡稱《課程標準》),這標志著新一輪的體育課程改革拉開序幕。自新一輪的體育課程改革實驗開展以來,許多地區以新課程理念為導向,在教學改革方面進行了持續不斷、扎實具體、全面深入的探索,其間在教學目標、內容、方法、評價、課程資源開發等方面產生了可喜的變化。同時,在體育課程改革推進的過程中面臨著幾方面的阻力,包括體育教師能力欠缺、可利用資源不足等問題。排球作為中小學體育課程重要組成部分,在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課程標準》實施以來,排球課程改革的效果如何,期間還存在什么問題與阻力,如何進一步推進排球教學使其更符合《課程標準》的精神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內容。
關鍵詞 中小學排球課程 改革 思考
一、緒論
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深入,中小學體育課程在培養全面、高素質的學生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排球運動是學校開展較普及、參與人群較廣泛的一個體育項目,如何依據排球運動的特點,結合中小學體育發展需求,進行切實可行的排球教學改革,是新時期中小學體育體育教學所面臨的新問題。
二、我國中小學排球課程教學現狀
我國中小學排球課程經過幾年的試驗后取得了不錯的成果,包括在教學觀念、方式、內容及體育資源開發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變化。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我們的改革是邊實踐邊進行的,所以很多不容忽視的問題和困難也逐漸暴露了出來,需要我們認真反思和面對。
在教學目標上,新排球課程教學追求教學目標的多元化,強調學生身心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目標的達成,促進學生形成堅持體育鍛煉的習慣和健康的意識,獲得全面的發展。
三、我國中小學排球課程改革的必要性
《課程標準》中提出了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基本理念包括四個方面: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培養學生健康的意識和體魄;改革課程內容與教學方式,努力體現課程的時代性;強調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幫助學生學會學習;注重學生運動愛好和專長的形成,奠定學生終身體育的基礎。
(一)以往的排球教學過于強調排球技術、技能、戰術的學習,并將學期末學生的運動成績作為考核學生成績的主要依據,這就使得教師在上課過程中強調技術、技能的學習,讓學生感覺不到體育課的樂趣,缺乏上課的興趣跟主動性,不利于學生身心素質的發展。因此,排球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環節就是改革教材,在保持舊教材由淺人深、由易到難、層次分明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在對教學大綱的編排上要改變以往的以技術教育為核心的教學要求,增強娛樂性,淡化排球運動的競技性,以求合理地將排球教學中的教育功能、社會功能、娛樂功能與學生運動能力的培養、學生的個體需要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二)排球課應以培養學生健康意識、健身能力和健身習慣為目的,重點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以往的教學中忽視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學生的整體素質的不到全面的發展,能力普遍不高;教師上課的隨意性大,指導學生鍛煉的技能差,學生缺乏自主學習的動力。排球運動作為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我們應充分利用排球運動的優勢去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與素質,改革排球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體現出自己的個性特征,使排球選項課更能全面發揮其健康身心的作用,根據這種思想,排球課程教學改革目標應該是:
1.通過排球課程的學習,增強學生體能,使學生學會應用基礎理論、基本技能、基本知識進行身體鍛煉,并具有初步指導中小學排球教學與業余訓練的能力、組織競賽能力、裁判工作能力以及科研創新能力等能力結構,培養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體育人才和合格的中小學體育師資.
2.通過排球課程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健康方面的基本知識并懂得排球運動在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中的作用;掌握科學從事體育鍛煉的原理、方法和技能并將所掌握的排球知識、技能運用于自己的體育教學實踐和生活實踐中,加強對學生體育鍛煉知識的傳授.
四、建議和結論
從我國目前中小學排球課程改革的情況來看,我們是在邊實踐、邊總結、邊進行理論創新的過程中使排球教學逐步完善,只有不斷的推陳出新、改進各方面存在的不足,針對暴露出的問題敢于面對和沉思,才能不斷推進教學不斷進步。新一輪體育教學課程改革過程中,排球教師在觀念上發生積極地變化,注重利用多種手段推進教學,從學生個體實際出發,因材施教,關注學生全面發展;開發和利用多種教學資源;改革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排球教師在推進教學改革的過程中自身也得到了發展。排球課程改革有效地激發了學生主動學習排球課程的積極性,能夠認識到體育教學對自身發展的重要性,以更加積極的心態面對體育課。雖然在推進排球課程改革的過程中遇到些許阻力,但無論是教育主管部門還是排球教師要善于分析、闡述,發現問題,積極實驗,并加以改進。在堅持新課標精神的基礎上,相信新一輪的排球課程會取得令人滿意的結果。
參考文獻:
關鍵詞: 中小學體育 教學內容 選擇 優化
1.引言
2001年實施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由過去的以規定教學內容為主的教學大綱,變成了以目標和標準為主的課程標準,對教學內容不再作具體的規定。以往體育教學大綱具體規定了體育教學的內容和比例,教師的教學設計是圍繞大綱規定的教學內容展開的,完全是為了完成教學內容體系而制定相應的教學目標。《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是根據學習目標的達成來設計的,是以學習目標達成作為主線來進行教學安排,把教學內容理解為達成學習目標的一種手段,強調教學內容不等于教科書。教學內容不是教科書上限定的內容,教學內容是靈活的、可選擇的,只要能達成目標的內容應該就是可取的。在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教學實踐中,由于體育教育目標的多維性,教學內容的多功能、多指向、多手段等特點,體育教學內容必須緊扣體育課程的總目標。作為體現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中學習領域目標基本特征的實踐教材,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如何體現課程目標的要求,又是如何相互銜接和交互影響的,以及運動項目中各種教學素材之間的實際作用是否一致,這就需要體育教師對體育課程內容進行選擇和優化,使教學內容既以《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為依據,又符合學生身體特點的設計,充分體現學生的個性發展和身體需求。
2.體育教學內容選擇的原則
2.1與教學目標相統一原則
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內容的選擇應有利于完成新課程標準提出的“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等領域的學習目標,所選內容應是健康的、文明的、有教育意義和鍛煉價值的,還要有意識地選擇一些具有中國特色、地方特色的體育運動項目,并依據新《課程標準》的目標體系對所選內容進行衡量后再行選用。
2.2科學性、健身性和安全性原則
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內容的科學性原則主要是指能體現體育與健康本質的運動技能類的教學內容,強調的是對運動技能客觀規律的認識;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內容的健身性原則主要是指運動技能類教學內容能有效地為增進學生身體健康提供載體,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體育鍛煉能力;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內容的安全性原則主要是指在體育教學環境和條件下實施時是安全的。
2.3人文性原則
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內容的人文性原則是指體育與健康拓展類教學內容,強調的是人的情感、意志、態度、價值觀。
2.4可行性原則
應結合本地和本校的實際選擇教學內容,再好、再科學的體育教學內容,如果在本地和本校難以開展,就無法進行選擇。
2.5綜合性原則
不同的運動項目形式,或一個項目中不同的練習方法,經過不同形式的綜合而實現新的創造,出現新的體育教學項目內容,也就是對運動技能所具有的功能的綜合。這樣的綜合才能使學生和教師理解那些對他們產生影響的新事物。
2.6趣味性原則
體驗運動的樂趣是體育學習的動機和目的之一。要在具有目標統一性和可行性的被選教學內容中挑選那些具有趣味性的教材,枯燥無味的教學素材(或項目)不應該進行選擇。
2.7與社會體育和地區體育特色相結合原則
在遵守上述原則的基礎上,所選體育教材要盡可能體現地方特色。學校體育最終是為學生的終身體育鍛煉服務的,因此,在選擇體育教學內容時,要盡可能與社會上流行的體育項目相結合,以便增強學校體育教育的實效性。
3.中小學體育教學內容的選擇
3.1教學內容的選擇要以《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為依據
《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主要是構建了本門課程學習的目標體系,對完成課程目標所必需的內容只是提出一個大體范圍,給教師選擇教學內容和方法留有相當大的余地。因此,在不同層面教學設計中,教師要把握目標統領內容的要義。在中小學體育課上,教師在選擇安排教學內容時,必須以新“課標”為依據,在課改中不能脫離新“課標”規定的范圍,不搞自由化,教師不能想教什么就教什么、擅長什么就教什么,不能學生喜歡哪些內容就教哪些內容,要減少隨意性,增強計劃性和科學性。
3.2教學內容的選擇要符合各地各校的自身情況
體育教學內容和方法受地域和氣候條件的影響很大,能夠在某一個地方實施的內容和方法,不一定適應在另外一個地區實施;體育運動需要一定的場地器材條件做保證,某一個學校能夠實施的教學內容和方法,另外一個學校不一定能夠實施;體育教學內容和方法選擇還受到教師隊伍素質、學生的興趣愛好、體能和運動技能基礎等的制約。所以在選擇體育教學內容和方法時,一定要以目標統領內容為指導思想,充分考慮地域文化的特點、場地器材的可能性、體育教師隊伍專項分布情況、學生的興趣愛好、體能和運動技能基礎。
3.3教學內容的選擇要考慮各項目之間的有效遷移
各個體育項目之間有著內在聯系,有的相互促進,有的相互影響,即所謂的正遷移和負遷移。教師選擇教學內容,安排教學順序,包括學期教學進度計劃、單元教學計劃和課時計劃,都要考慮各項目之間的有效遷移,使學生更快更好地學習掌握體育技能,少走彎路。
3.4教學內容的選擇要體現學生個體差異
在中小學體育教學內容上要因材施教,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年齡學生的需要,從學生的運動興趣和健康的角度出發進行體育教學內容的選擇。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要考慮到學生身心發展的客觀規律,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從體育教學中有所收獲。因此,體育教師就要從學生的具體情況出發進行教學內容的選擇,了解學生對體育運動的需求和學生自身的身體情況,從而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教學內容的選擇和編排。
3.5教學內容的選擇要有靈活性
教學內容的選擇安排要有一定的靈活性。無論是學期教學計劃還是單元和課時計劃,教師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都不能教條死板,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天氣變化和場地情況進行調整,靈活掌握。
4.結語
正確理解和把握中小學體育課程目標統領內容與教學設計的關系,有利于提高教師教學設計能力;有利于教師選擇科學有效的教學內容;有利于提高教師實踐新課程的能力,是推進體育與健康新課程實驗的有力保障。最后,我們在選擇的體育教材時要做到:教師能教,學生愿學,場地允許,且與群眾性體育緊密結合的項目。
參考文獻:
[1]董玉泉.中小學體育與健康教學案例專題研究[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
[2]毛振明,賴天德.論體育教學目標與體育教學內容的關系[J].中國學校體育,2005,(6).
[3]夏磊.針對現代中小學生身體特點科學設計體育教學內容[J].實踐與探索
[4]潘紹偉.學校體育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毛振明.體育教學改革新視野[M].北京體育大學.
[6]王司宇,于英華.科學合理選擇教學內容七要素[J].教學研究.
【關鍵詞】課程標準;課程目標;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
【中圖分類號】C43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2095-3089(2012)13-0064-01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倡通過課程學習,學生將掌握和應用體育與健康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與方法,增強體能;學會學習和鍛煉,發展體育與健康時間和創新能力;體驗運動的樂趣和成功,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發展良好的心理品質,合作與交往的能力;提高自覺維護健康的意識,基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積極進取、樂觀開朗的生活態度。因而也就形成了新的課程學習目標。
新課程目標分為了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等四個方面。
1運動參與
運動參與是指學生參與體育學習和鍛煉的態度及行為表現,是學生習得體育知識、技能和方法,鍛煉身體和提高健康水平,形成積極的體育行為和樂觀開朗人生態度的實踐要求和重要途徑。
課程強調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內容、形式多樣的方法,在小學階段注重引導學生體驗運動的樂趣,激發、培養學生的運動興趣和參與意識,在初中階段引導學生逐步形成體育鍛煉的意識和習慣
運動參與的目標
1.1參與體育學習和鍛煉
1.2體驗運動樂趣與成功
2運動技能
運動技能是指學生在體育學習和鍛煉中完成運動動作的能力,反映了體育與健康課程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的基本特征,是課程學習的重要內容和實現其他學習方面目標的主要途徑。在小學階段,要注重體育游戲學習,發展學生的基本運動能力;在初中階段,要注重不同項目運動技術的學習與應用,鼓勵學生參加多種形式的比賽,逐步增強學生的體育與健康學習能力、安全從事運動的能力,加深對體育運動的理解。無論在小學還是初中階段,都要重視選擇武術等民族民間傳統體育項目進行學習。
運動技能的目標
1.學習體育運動知識
2.掌握運動技能和方法
3.增強安全意識和防范能力
重要內容和期望的重要結果。
課程強調引導學生努力學習和鍛煉,全面發展體能,提高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形成關注自身健康的意識和行為。小學階段要注意引導學生懂得營養、行為習慣和疾病預防對發育和健康的影響;初中階段應要求學生了解生活方式、疾病預防等對身體健康的影響,自覺抵制各種危害健康的不良行為,初步掌握科學鍛煉的方法,提高體能水平,基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身體健康的的目標
1.掌握基本保健知識和方法;
2.塑造良好的體形和身體姿態;
3.全面發展體能與健身能力;
4.提高適應自然環境的能力。
4 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
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是指個體自我感覺良好以及與社會和諧相處的狀態與過程,與體育學習和鍛煉、身體健康密切相關。既是課程學習的重要內容,也是課程功能和價值的重要體現。
課程十分重視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堅強的意志品質、良好的體育道德、合作精神與公平競爭的意識,幫助學生掌握調節情緒和與人交往的方法。小學階段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自尊、自信、不怕困難、坦然面對挫折,引導學生在體育活動中學會交往;初中階段要注意指導學生掌握調節情緒的方法,培養果敢、頑強的意志品質和團隊合作精神。
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的目標
1.培養堅強的意志品質;
2.學會調控情緒的方法;
3.形成合作意識與能力;
4.具有良好的體育道德。
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四個方面是一個相互聯系的整體,因此各個學習方面的目標主要通過身體練習實現,不能割裂開來進行教學。
關鍵詞: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體操;教學課程改革
前言
“體操”一詞來源于希臘語(gymnastik6),即赤膊的意思,因古希臘人在鍛煉身體時多赤膊而得名。從古到今,田徑、體操作為體育運動的基礎項目是世界公認的,歷來受到世界各國體育教育家的重視。體操是我國體育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學校體育自有體育課程以來,體操教學就一直是體育課的重要內容之一。學校體育是國民體育的基礎,是貫徹終身體育教育的關鍵環節,也是貫徹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學校體育重要組成部分的體操,在培養造就一代接班人的學校教育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學校體育發展中有著深刻的影響和積極的作用。
一、學校體操教學理念的轉變影響課程體系的構建
我國的學校體育最早受日本和德國影響,采用兵操等形式教學,接受了軍事化體育思想的影響。到了2 0世紀5 0年代通過對舊學校體育的批判和學習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的先進經驗,建立起相關的學校課程體系和學校體育制度。其中最主要的內容是“兩課,兩操,兩活動”。體操以其特殊的地位和價值在中國的學校體育中早有一席之地。其對中國現代學校體育的發展與推進國民體質健康水平提高所發揮的作用與意義都是巨大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體操是我國現代體育課程的前身。
然而,近些年來在我國的中小學校,由于體操項目本身存在一定的危險性,加之體操器械缺乏或已損壞,部分體育教師在體操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方法的選用和保護與幫助的不當,導致學生喜歡體操而害怕上體操課的現象,有些地方和學校甚至取消了體操教學的內容。究竟這一現象的發生,除上述原因外,還有社會的因素。上世紀70年代末,我國開始實行一對夫妻只生一個孩子的生育政策,80年代中期,這些孩子開始入校學習。被稱為“小皇帝”的這些孩子集幾代人的
寵愛于一身,養成了任性、專橫、禁不起挫折和磨練,加之家長對體操理解的片面性,一提及體操他們會立即想到競技體操比賽時的畫面,認為體操是高不可攀的,同時也是危險的運動項目。由于我國的父母教育子女的“安全教育"模式:即什么都為子女準備好了,不敢讓子女嘗試新鮮的事物。所以當聽說或者看見孩子在練習體操(特別是器械體操)時,他們會對孩子說:“那個太危險了啊,你身體那么差,你不能去玩那個,去玩那個安全的滑梯去”。家長對孩子的態度不是支持、鼓勵或表揚正在練習興頭上的孩子們,而是阻止、打擊、消減他們的積極性。學校也本著體育課就是讓學生自己活動,只要不出現教學事故的原則,忽略了體操運動對學生身心發展的特殊作用。因此,在義務教育階段體育教學中,體操少開、不開已是常規現象,體操實際在義務教育階段的體育課堂教學中的地位明顯下降。
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我國的學校體育工作發展迅速,截止2002年《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頒布與實施成為現代體育課程發展的又一里程碑,體育課程改革正經歷著以全新的教育理念為指導,對原有的體育課程進行深化改革并突出健康目標的一場重大變革。與傳統的體育課程相比,其基本理念與策略主要存在6個轉變,即改變現行體育課程過于注重運動技能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過程的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改變現行體育課程結構過于強調學科本位、內容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以適應不同地區和學生發展的需求,體現體育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改變現行體育課程內容“難、繁、偏、舊"的現狀,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注重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和能力;改變現行體育課程的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機械訓練的現狀,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需求,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勇于實踐,培養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改變現行體育課程的評價過分強調運動成績的現象和過于注重甄別的功能,發揮體育課程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改變現行體育課程管理過于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體育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
由于課程理念與策略的變化,促使課程環境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因此,《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實施促進學校體操教學的課程體系發生相應變化。在此次課改中,體操由傳統的教學模式轉為目標定向模式,由教師和教學對象自主選擇。目前《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推行的結果來看這一改革有利有弊,褒貶不一。好的一面是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專項和學生的需要,選擇體操項目作為課堂教學的內容,而缺乏連續的教學計劃與必要的時間保障,直接導致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體操教學的異化現象。原有的主體地位并未得到體現,相反在課程改革推行過程中遭受了變相的冷遇。在這種情況下,了解基礎教育發達國家學校體育中體操教學活動的發展方向,對于我們的課程教學與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再以日本為例,近年來日本體操教學理念正在發生轉變,以跳箱運動為例,他們認為,課程中所追求的并非單純的能夠跳過多高的高度,此外還應包括空中的姿態、跳躍的力度以及嘗試并展示各種姿態的跳箱方法等。因此,日本小學體操課程體系也正是緊緊圍繞這些內容而建立的。體操課程教學中所追求的并不僅僅是定量的高度或標準,更多的應該是對課程教學理念的傳達,對于學生身心素質全面發展的貫徹與執行。我國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體操教學理念的改革應該借鑒類似經驗,將學生的全面發展與創造性開發作為指導教學過程的核心理念,圍繞此中心進行課程體系的構建與教學設計的設置。
二、對體操鍛煉價值的認識影響學校體操教學內容選擇
體操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有隊列隊形練習、徒手體操、輕器械體操、技巧運動等等,合理選擇體操項目內容,堅持鍛煉,能夠全面增強人體運動系統、內臟器官和神經系統的功能,促進人體的正常生長發育和全面發展。為全面和有重點的鍛煉人體提供了有利的條件。青少年時期是身體形態發展的重要的階段,通
過科學的選擇體操內容并進行練習,對青少年正確的身體形態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不同的人群可以根據年齡、性別、’職業、身體條件、訓練水平以及不同的設備條件,因人、因時、因地制宜,選擇適合自己的項目和動作進行練習。
對于成長高峰期的少年兒童來說,通過對體操基本知識,基本技術技能的學習和掌握,有助于改善身體的基本形態和培養正確的身體姿勢,促進各器官系統的協調發育,提高力量、靈敏、柔韌等身體素質和各項身體活動能力,增強在各種環境下的自我保護和社會適應能力,培養勇敢堅毅吃苦耐勞等優良品質。’此外,矯正體操內容的練習對那些已經養成不良身體習慣的青少年兒童來說,具有矯正
51。不良身體姿勢的作用
然而,由于對體操主體認識的片面性,導致基層體育教師在如何選用適宜的體操內容進行體操教學上面出現了一定的誤區,都選用競技體操的內容來進行課堂教學。競技體操于1953年從前蘇聯傳入我國后便迅速在各類學校開展起來。多年以來,我國學校體操一直采取以競技體操為主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教學中追求的是動作技術的完善性和動作的規格,以完成動作難度的大小來論“英雄”,缺乏對體操健身功能及健身手段的研究與開發,再加上沒有對體操健身功能的宣傳和該如何選用體操內容來進行正確健身方法的指導,使人們對體操形成一種片面的認識,即“體操難度大、有危險、不易開展”。調查結果顯示,99%以上的人都認為參加體操鍛煉有利于增強體質,但有一半以上的人認為體操活動危險,三分之一的人認為沒有體操器械,還有一小部分人認為體操是一個人的舞臺,它很難與同伴進行交流、溝通,缺乏娛樂性,所以不好玩。
三、結論
經過對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體操教學與改革研究的問卷調查和結果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一)體操是許多國家認定為教育學生的重要資源。我國在50年代至70年代一直將體操列為中小學的必修內容,并取得了明顯的效果。2000年頒布的《體育與健康教學大綱》中也把體操作為中小學體育教學的重要內容。但當前義務教育階段體育教師中對體操重要性的認識欠缺,對《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中的教
育理念理解程度不夠,在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體操教學選用內容上存在著一定的難度,體育師資結構中專業體操教師和女性教師偏少,這些因素是義務教育階段體操教學開展不力的客觀因素。
(二)體操是學校體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符合于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并對其健康成長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場地、器材的缺乏是制約體操教學開展的主要原因。
(三)當前義務教育階段體操教學內容仍集中在單雙杠、技巧、跳馬等經典內容上,未能考慮到體操內容的廣博性,更沒有考慮到如何將經典體操內容進行改造利用,體操教學內容存在著呆板性。
(四)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部分領導不重視體育課的教學,在學校引進教師時刻意減少體育教師的名額,而讓毫無專項的非體育專業的教師兼帶體育課;班級學生人數的增多(有些學校班級人數突破80人大關),均制約著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體操的教學。
(五) 《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教學理念確實促進了中小學校的體育教學改革,它更新了體育教師的教育觀念,樹立了“健康第一”的教學指導思想,但在具體的實際操作、選用內容時廣大的中小學育教師還有很大的困難。《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落實執行有待操作理論研究的加強。
(六)教學評價是檢查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實施改變了原有的傳統評價方案,盡管不少學校制定了新的體育教學評價方案,但由于《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只給出了評價目標方案,并沒有具體評價方法,加之體操屬于主觀評分性項目,這給體操教學評價帶來了一定的難度,目前體操教學評價體系尚未能夠與《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吻合。
四、建議
(一)增強人們對體操內容的廣博性、鍛煉身體的全面性、義務教育階段進行體操教學的必要性和對《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中教育精神的認識;我們的高等學校體育教育部門建立新型的體操教學模式,培養符合現實社會需要的綜合性體操教育人才;體操界的專家、學者重新審視中小學的體操教學內容體系,充分開發體操的健身功能并編排出版符合社會發展需求和中小學學生身心健康的指導性教材。
(二)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加大對基層學校的資金投入和器材供給,地方學校也可以采用一些互惠互利的商業性政策增加體育經費和器械,使其滿足體育教學需求;在器械的添購上建議在義務教育階段學校不要過多用鋼筋、水泥制作的“冷器械”而選用塑膠制作色澤明亮的“暖器械”。
(三)學校體操教學的研究者,從事學校體操教學、訓練的教師、教練員和體操學習者加大對體操項目進行改造利用,使經典的體操教學內容向健身化、娛樂化、社區化、平民化轉變。
(四)提高體育在中考時所占的比例,增加體操項目的動作,并用編組的方式在中考時隨機抽取,以促進學校的體操教學;適應增加體育教師的數量,特別是女教師的人數,可以歸定每所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體操專項教師不少于1名,女體育教師不少于2名;減少班級授課的人數;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也要加強課外體育活動的管理。
(五)我們的教育主管部門要加大對基層體育教師的培訓和指導,并加大監督、檢查的力度,使《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精神真正落到實處。
(六)體育教育主管部門注重落實體操評價體系的研究并使其實效性和可操作性得到加強,為評價體系的實施創造有利條件。
參考文獻
[1]童昭崗主編.體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童昭崗,孫麒麟,周寧主編.人文體育一體育演繹的文化[M].中國海關出版社,2002
[3]季瀏主編.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解讀[M].湖北:武漢體育出版社,2002
[4]吳維銘主編沖國學校體操歷史與發展研究[M].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7
[5]羅時銘主編.中國近代體育變遷的文化解讀[M].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6
[6]譚華主編.體育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M].2005.
[7]李春光等.我國體操科研論文選題現狀的研究[J].福建體育科技,2004.8:26—28.2006.6:98.101.
[8]李佐惠等.中美學校體操教育發展歷程的比較[J].體育學刊,
[9】李麗等.美國體操走強的若干因素分析[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6.1:80.85.
關鍵詞:伊寧市;初中;體育與健康課程;學習評價;現狀調查與分析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2)30-0013-03
一、引言
2001年教育部頒布實施的全日制小學、初級中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實驗稿)頒布實施到今天已經12個年頭了,在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基本理念、課程目標、內容標準、評價等方面與以前體育教學大綱有很大的差別。總結這12年實施的效果,可謂是有得有失。2011年12月教育部又頒布了《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修訂稿),從課程性質、課程目標、內容標準、評價等方面與2001年《課程標準》(實驗稿)也有一定的差異。
在初中體育與健康課程學習評價方面,兩個版本的《課程標準》從評價的內容、方法、標準等方面都有不一樣的地方。從2005年起,新疆伊寧市初級中學開始實施九年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到現在7年的時間里,可謂是經歷了2次體育與健康課程學習評價的改革。了解伊寧市初級中學體育與健康課程學習評價的現狀,能夠對今后實施《課程標準》(修訂稿)起到借鑒作用。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從新疆伊寧市20個初級中學中隨機抽取8個為研究對象。
2.研究方法:運用文獻資料法,查閱有關體育與健康課程評價方面的專著以及相關論文,對相關資料進行內容分析;運用問卷調查法,在新疆伊寧市8個初級中學共發放教師問卷16份(每校兩份),學生問卷400份,共回收教師問卷16份,學生問卷400份,其中廢卷2份,有效問卷398份;運用數據統計法,對問卷調查所獲得的數據進行常規統計處理與分析。
三、結果與分析
1.伊寧市初中體育與健康課程學習評價形式的調查與分析。
體育與健康課程學習評價形式討論的是誰對學生進行學習成績評定的問題,即評價的主體。體育與健康課程學習評價主體主要有體育教師、學生自評、學生互評、醫生、家長、社區等。
由表1可以看出,37.5%的教師評價占學生體育總評成績的91~100%,50%的教師占總評成績的81~90%,12.5%的教師占總評成績的71~80%。體育教師在整個評價主體中占絕對性的優勢,至少占70%,這個比例和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要求的相差較遠。體育與健康課程要求要充分發揮學生評價這個主體的作用,培養學生自我認識、自我教育的能力,讓學生對自己在體能、技能、態度、行為和人際關系等方面有一個清醒正確的認識,發揚長處,彌補不足。可能由于體育教師害怕麻煩,工作任務重,直接代替學生和其他主體進行評價,這種做法嚴重背離了體育與健康課程評價的目標和作用。
由表2可以看出8所學校都讓學生參與了體育與健康課程學習成績的評定,分為自評和互評兩種形式。有5所學校學生評價占總成績的0~10%,2所占11~20%,只有1所占21~30%。反映了學生在整個體育與健康課程學習評定方面的地位比較低,沒有充分發揮學生這個評價主體的作用,不能有效調動學生體育學習的積極性。
僅僅靠體育教師一個人的即時評價是不夠的,大多數評價都應該依靠學生自己或其他學生互相評價,因為學生在體育教學中的一切學習行為、所有伴隨行為而發生的心理現象,都要受到自我意識水平的影響。自我評價能幫助學生把注意力集中于學習過程上,而不是結果上。學生互評,能引起同伴對某種關鍵部分的注意,強化他們自己的學習。
從表3可以看出,家長、社區、醫生這3個評價主體所占的比重甚小,全部8所學校所占總成績比重都在10%以內,這和體育與健康課程要求建立多元化的評價形式不符。
家長是最了解自己的孩子的,家長對學生的評價可以促使家長和學生參加課外體育鍛煉,增強家庭體育氛圍,調動學生學習體育的積極性;醫生通過每年的體檢,會客觀的對學生的身體各方面做出評價,有利于學生判斷自己體育學習和鍛煉的效果,增強學生的健康意識;社區是學生最基本的生活場所,學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社區度過,社區的工作人員的評價也會反映學生在社區的體育鍛煉情況。
多元化的體育與健康課程評價形式可以激勵和促進學生學習,提高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提高學生正確認識自己、自我教育的能力。
2.伊寧市初中體育與健康課程學習評價方法的調查與分析。
在調查的8所學校中,有5所學校一學期只在學期末考一次試,3所學校期中和期末考兩次試,4所學校在學期初和學期末考兩次試。但是在學習每節體育與健康課上,8所學校在課堂上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都做出了及時反饋,都比較重視過程性評價,提高學生學習的效果。相比過程性評價而言,體育教師更喜歡終結性評價,因為它更方便、簡單。
在調查的8所學校中,所有的學校都采用定量的方法評定學生的體育與健康課程學生成績,只有2所學校采用定性的方法評定,評價方法還是比較單一。我們認為要根據體育與健康課程的目標和內容,采用多元的體育學習成績評定方法。體能和運動技能可以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法進行評定,學習態度、情意表現和合作精神可以采用以定性為主的方法評定。
8所學校都采用了絕對性的評價方法,只有1所學校采用相對性評價方法。可能是由于體育教師認為直接參考制定好的標準比較簡單,而采用相對性評價方法比較復雜。
評定方法的選用將關系到能否調動學生學習體育與健康課程的積極性、關系到能否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以及是否注重學生的進步幅度等。
3.伊寧市初中體育與健康課程學習評價內容的調查與分析。
伊寧市初中目前對學生的體育與健康課程學習成績評定的內容主要有身體健康、運動技術、心理健康、運動參與、情意表現、合作精神、體育與健康課程知識7個方面,但是大多數體育教師把運動參與、心理健康、情意表現和合作精神4個內容合為一個,即體育態度。
由表5可以看出,伊寧市的8所初級中學在評定體育與健康課程學生的學習成績時,都以身體健康和運動技術為主。這也是一個可喜之處,全國大部分初級中學在評價學生體育與健康課程學習成績過程中都出現各種各樣的偏差和誤解,從而扭曲了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本質屬性,而伊寧市初級中學評價時則體現出其本質屬性,這也是《課程標準》(修訂稿)在評價方面明確表明了評價的理念之一。
這8所初級中學在運動參與、情意表現和合作精神方面所占的比例只有20%,顯然比例是比較低的。這也與我國在評價體育與健康課程內容時缺少規范性的指導有關,出現了隨意的現象。部分學校用出勤率代替了這3者,可能是由于教師認為比較麻煩或者沒有掌握這3者評價的方法,根本沒有達到體育與健康課程評價的目的。
體育與健康課程知識只占總成績的5%,反映了長期以來體育與健康課程在評價中的地位,這與體育與健康課程在評價方面總體要求不相符。《課程標準》(修訂稿)特別強調要重視學生學習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學習方法、鍛煉方法,讓學生獲得終身體育鍛煉的技能、意識和方法。
四、結論
伊寧市初中體育與健康課程學習成績評定的主體以體育教師為主,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家長、醫生和社區這些評價主體所占比例較少;伊寧市初中體育與健康課程學習成績評定方法以定量、終結性和絕對性為主,對定性、過程性和相對性重視不夠;伊寧市初中體育與健康課程學習成績評定內容中身體健康和運動技術所占比例較高,而運動參與、心理健康、情意表現和合作精神以及體育與健康課程知識所占比例與《課程標準》要求不符。
參考文獻:
[1]汪曉贊等.我國中小學體育學習評價改革發展對策的調查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8(4):4-7.
關鍵詞 體育與健康;健康第一;教學大綱;課程標準
一、前言
體育與健康課程是一門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以增進中小學生健康為主要目的必修課程,它是對原有的體育課程進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標的一門課程。我校自開始實施新課程以來,一直堅持“主體、創新、探究”的新課標理念進行教學授課,接下來我著重對我校初中部實施新課程的情況進行分析。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
瑞安市集運實驗學校初一段的114名學生。
2.研究方法
(1)問卷調查法。制定問卷表分別對初一段學生進行調查,共發放問卷114份收回114份,其中有效問卷113份,回收率為100%,有效回收率99.1%。
(2)數理統計。查閱和研究有關文獻資料,將收集的資料進行整理,歸類然后進行比較分析。
3.結果與分析
(1)學生對新課程的認識。通過問卷調查了解我校學生對新課程的認識狀況如下表(1)
從表(1)顯示我校學生對體育新課程還不了解,但對新課程的實施還是充滿期待的。為了加深了解,我又從教學目標、內容、評價等幾個變動較大的方面進行了問卷調查如下表(2)
從表(2)顯示大部分學生對采用新的評價形式――等級制是非常贊同的,認為等級制更合理、更科學。調查中發現學生對體育課只要求多安排自由活動的時間,學生對新課程一點都不了解。
(2)《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與現行體育教學大綱進行比較,深入分析新課程標準精神實質。
(3)實施新課程的必要性。“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的新課程標準是以促進學生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等整體健康水平的提高為目標,構建了技能、認知、情感、行為等領域并行推進的課程結構,融合了體育、生理、心理、衛生保健、環境、社會、安全、營養等諸多學科領域的有關知識,真正關注學生的健康意識。鍛煉習慣和衛生習慣的養成,將增進學生健康貫穿于課程實施的全過程,確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實到實處,使學生健康成長。新課程突破學科中心,打破單純地強調學科自身的系統性、邏輯性的局限,改變以往單一的記憶、接受、模仿的被動學習方式,每周還增加了一節理論課。新課程真正實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師生的互動性、學科的探究性。
三、如何在我校實施新課程
1.對實施新課程我校做出的一些措施
為了更好地開展和實施新課程,在新學期開學前我校就及時預訂和購買了新課本并發放給每位學生。教師還訂購了教參和教學用書。教研處及時地對課時做出了調整,把原來的每周2課時改為3課時,增加了1節室內體育與健康知識課,形成了“1加 2”的教學模式。體育教師還統一參加了暑期的新課程培訓,并專門成立了初一段備課組每周進行集體備課。
另外,學校還新購買了大批體育器材,開展新的達標制度。我校是一所既有高中又有初中的完全中學,學生來自不同的地方,新生成績差異大,開展實施的難度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要求教師讓學生多接觸新課程,深入了解新課程的精神實質。
2.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為目標的體育教育理念
教學內容上,教師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多關注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運動項目,大力開展深受學生歡迎的民間、地方、校本教材,以保持與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步。如我校經常開展的新課程研討課、新課程展示課等。調查中發現學生不喜歡上室內理論課,甚至個別學生認為上理論課沒必要。我校是采用班級編制進行理論授課的,并且還專門抽調了一位體育教師負責,授課中教師也發現個別男生坐不住不想上理論課。教學方法上,在教學方法的更新上,注意教學情景的創設,貼近生活、貼近社會實踐、緊貼學生實際,激發和保持學生自覺積極參與運動的興趣,將體能、知識和技能發展容于實效性、趣味性教學之中。
四、結論與建議
體育新課程在我校正在逐步的開展和實施,雖然在實施的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困難、會出現很多困惑,但教師要在不斷積累經驗的同時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始終圍繞以健康第一為目標,以學生的學習和鍛煉為中心,側重培養學生的體育意識,讓學生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提高他們自我鍛煉身體的能力。同時注意增加體育教材的科學性、趣味性和實效性,使新課程在我校更好地深入開展和實施。
參考文獻:
[1]賈同方,田加剛.淺談體育課的設計與組織[J].中國學校體育,2002.5.
摘 要 通過對泰國Sukrutai學校小學體育的深入了解研究,并參與到其教學中,并且根據收集的文獻資料和實地教學比較,探析中泰兩國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差異。汲取泰國先進的體育教學經驗,對我國小學體育教學改革有著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 快樂體育 中泰 小學體育教學 差異
體育教學是實現學校體育目的的基本手段,對體育教學進行研究是學校體育改革的重點。我國與泰國同屬亞洲國家,具有東方文化親緣關系。隨著兩國的不斷發展,交流活動也逐漸增多,對于小學的體育教學也有著較好的交流。筆者根據收集到的文獻資料和在泰國Sukrutai學校的實結,比較分析兩國的小學體育教育的不同差異,汲取其先進的改革經驗,以期對我國正在進行的小學體育課程的改革提供借鑒。
一、中泰小學體育教學的比較
(一)體育教學指導思想的比較
兩國都很重視培養學生的全面發展,促進學生心身全面發展。學校體育的多種功能逐漸得到不斷的開發,并發揮了多種體育教學效果。但是由于兩國的社會制度、文化觀念及理論來源不同,兩國的學校體育教學指導思想存在著許多不同之處。
中國在小學的體育教學中多強調教師的主導,調動學生的能動作用,將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和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相結合。從總體來看,體育教學的指導思想,仍然強調教師為主導。
泰國的體育文化是集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為一體的體育文化。在體育教學中,將西方的教學模式和泰國民族傳統體育的教學模式相結合。教學過程是教與學的雙邊活動過程,教與學并重,師生關系和諧。課堂上更強調的是學生的身心娛樂,這也體現了泰國的體育教學是愈娛于教,是一種快樂體育。
(二)中泰小學體育教學現狀的比較
學習和參與體育教學,我們不難發現,中國的小學體育課程多半是以田徑、體操、籃球等西方主流體育為主,在教學過程中對于課堂的組織紀律性相當看重,一方面是應付檢查完成教學任務,另一方面則是擔心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充分體驗的過程中稍有不慎就發生教學事故,這就導致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很難通過體育的學習充分體驗到運動的意義和樂趣。雖然學生都喜歡體育課,但是似乎對于他們而言,吸引他們的并不是課程的內容,而是體育課的休閑性,一旦完成任務,他們便可以獲得自由活動,這也是學生們的天性使然,過于壓抑和枯燥的課堂已經讓他們疲于應付,所以,體育課勢必會成為他們的愛。
泰國體育課程則是東方體育和西方體育結合,形式活潑,注重學生的個性的培養,認為體育就是快樂的。這也就是筆者將其稱為“快樂體育”的原因。泰國的大部分學校體育都是基于對于生命意義和快樂的尊重與追求,自主通過各種形式進行身體鍛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起到的作用則是引導,在Sukrutai學校進行體育教學的那段時間應該是比較放松的一段時間,也是在這段時間內發現的教學差異,也讓我們開始進行反思。在泰國的小學體育教學中,老師可以以輕松愉快的氣氛帶引學生進行活動,形式豐富多樣,內容由教師的想法而定,不拘泥于國內的各種教學目標方案。而學生則是能夠最大限度的張揚個性,從中獲得身心的愉悅和滿足,同時又能夠體驗著體育所帶來的魅力,從而掌握著自利的滿足感,最終構建出具有內在的和諧之美。
二、中泰小學體育教學的差異對我國現階段體育教學改革的啟示
中泰兩國在小學教學的諸多差異上可以看出兩個國家的不同制度,汲取泰國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一些先進經驗對我國的小學體育教學改革有著很大的幫助。
在中國,體育教師有規定的教學任務,必須全面、透徹地貫徹教育部頒發的《體育與健康教學大綱》的內容和體系,按著既定的教學目標和人才培養方案行動,必須保證學生牢固的掌握大綱規定的全部內容并達到所要求的標準。
在泰國,國家沒有統一的教學大綱,泰國的“快樂體育”的教學方式,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師能為學生創造出自主學習的分為,并為每一個學生都選擇的提供學習幫助。泰國的小學體育教學中,不僅重視學生生理上的鍛煉,更重視學生內心的快樂體驗。由于身心的不可分割性,健康必然是在心理認同的前提下的身體狀態。所以,中國的小學體育教育要注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重視學生內心的“快樂”體驗,才能真正的實現身心的全面健康的發展。
三、結論與建議
我國注重按形式教學,教師在教學中占主導地位,泰國注重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態度與能力,教師在教學中屬于引導者與合作者。
從體育教學目標比較分析看出,兩國均注重增強學生體質,我國注重德育和智育,對學生的教育也偏重于指令性的集體行為和組織紀律方面,對其個性發展關注較少。泰國體育教學目標不僅是增強體質,增進健康,更主要的是培養學生的能力,發展學生個性及其德行。
我國體育教學課程標準是國家統一課程標準與省級統一課程標準并存,課程彈性與靈活性不足;泰國則國家沒有統一的標準,在各省或州有統一的體育課程標準,教師可根據現實存在需求而定教學內容,有足夠的靈活性。
提倡快樂體育、體育就是娛樂,用體育全面影響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在體育教學中要求教學組織方法多樣化,趣味性、健身性、游戲性、自主性應該被充分體現。
加強倆國聯系,建立中泰體育教師的交流溝通平臺,尊重地方差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通過對學校體育的交流,加快中國小學體育的教學改革。
參考文獻:
[1] 馬軍.國外體育教學探討[J].體育科技.1998.19(3):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