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傳統文化的設計案例范文

        傳統文化的設計案例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傳統文化的設計案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傳統文化的設計案例

        第1篇:傳統文化的設計案例范文

        [論文摘要]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以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不僅贏得了世人的關注與尊重,也喚醒了世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思考和重視。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的大勢下,中國要完成從有形的“中國制造”到無形的“中國創造”的跨越式轉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工業設計的創新,而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合于工業產品設計中又是一個創新的渠道,使“中國創造”更具特色、更具民族性。

        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歷史和文明,其傳統文化更是底蘊深厚、博大精深,在現代的各個設計領域,如包裝設計、產品設計、舞臺設計、園林設計等等,已經有很多設計案例成功的運用中國傳統文化,從而使得設計具有一種濃郁的文化底蘊。設計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得益于文化的滋養,同時也傳承著文化的理念,因此,對于現代工業產品的設計和研究來講,如何清楚認識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并加以合理的應用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一、中國傳統文化的概念和涵蓋范圍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它涵蓋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蘊藏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總而言之,無論在何時何地,只要看到它就能聯想到中國,這便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中國傳統文化世代相傳,無論是物質形態還是思想文化,無論是材料還是顏色,無論是建筑還是服飾,都給后人留下了豐富寶貴的、可供借鑒的設計資源。

        1、動植物類,包括麒麟、龍、鳳、鶴、龜、大熊貓;梅蘭竹菊(梅花、蘭花、竹子、)、松、柏、牡丹等等,由于印刷工藝技術的提高,在外觀上很多工業產品都會有一些畫龍點睛的圖案,這樣不僅使得產品外觀更具個性化,也提高了產品的文化品位。

        2、服飾類,唐裝、深衣、襦裙、直裰、繡花鞋、老虎頭鞋、旗袍、偽唐裝、肚兜、斗笠、皇冠、鳳冠、絲綢等,還記得阿萊西的設計師StefanoGio—vannoni設計的“TheChinFamily一清宮系列”嗎,這套設計作品是設計師根據清宮的人物服飾和肖像設計的調味瓶、計時器、研磨罐等,使得中國歷史文化與時尚家居完美融合。

        3、樂器類,包括箏、笛子、二胡、鼓、鑼、古琴、琵琶、簫、塤、嗩吶、蘆笙,還有一些板類樂器,如響板、梆子、木魚等。這些中國傳統樂器歷史悠久,很多樂器的形態都是經典之作,現代工業產品的外形設計可以加以借鑒。

        4、琴棋書畫類,琴棋書畫在中國古代常用來形容文人騷客(包括一些名門閨秀)修身所需掌握的技能,現在來表示人的文化素養。棋類包括中國象棋、中國圍棋、麻將以及與棋類相關的對弈、棋子、棋盤等;書包括中國書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寶(毛筆、墨、硯臺、宣紙)、木版水印、甲骨文、鐘鼎文、漢代竹簡、豎排線裝書等;畫包括國畫、山水畫、寫意畫、敦煌壁畫、八駿圖、太極圖(太極)等。很多現代的平面設計和影視設計作品都從古代的繪畫中汲取靈感獲得成功。

        5、器物類,玉(玉佩、玉雕等)、瓷器、中國結、景泰藍、中國漆器、彩陶、紫砂壺、蠟染、兵器、青銅器、古玩、鼎、金元寶、如意、燭臺、紅燈籠、黃包車、鼻煙壺、鳥籠、長命鎖、糖葫蘆、銅鏡、大花轎、水煙袋、鼻煙壺、芭蕉扇、桃花扇、羅盤、八卦、司南等,這些器物的形態都可以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

        6、民俗民風類,對聯、門神、年畫、鞭炮、餃子、舞獅、中秋月餅等。

        7、民間藝術和工藝類,如剪紙、風箏、中國刺繡、中國結、泥人面塑、龍鳳紋樣、回紋、祥云圖案、風眼、千層底、檐、鷲、臉譜、皮影、武術等。最經典的一個設計便是祥云火炬了。

        8、建筑類,長城、牌坊、園林、寺院、鐘、塔、廟宇、亭臺樓閣、井、石獅、民宅、秦磚漢瓦、兵馬俑等。

        9、思想文化類,諸子百家的思想,特別是儒家(孔盂思想)、道家(老子、莊子)等思想對現代產品設計具有很重要的指導意義。比如莊子闡述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教育人們應該與自然和睦相處,體現在產品設計上就應該講求綠色設計,講求簡約為美的理念。

        二、中國傳統文化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案例

        中國傳統文化的運用在產品設計中已經有很多成功的案例,為產品帶來高附加值,也已成為本土企業打造高端品牌的重要武器。

        2008年方正推出的卓越$2008就以中國紅和牡丹的圖案吸引了大量消費者;在我國,蘭花給人以極高潔、清雅的優美形象,同樣是方正2008年推出的卓越i500臺式機的機箱前滑蓋處印有蘭花圖案,給人以典雅的感覺。與此相仿的,2008年初,聯想公司了一款奧運會火炬典藏版筆記本電腦,這款產品的外殼以中國印象的“漆紅色”色彩與“祥云圖案交相輝映,蘊含著吉祥的中國傳統文化內涵,視覺效果沖擊力十足,整體機身小巧、輕薄、精致。筆記本表面仿漆盒工藝,更體現了華貴高雅的品質。

        在形態上運用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設計案例也有很多,比如TCL女性品牌蒙寶歐(MBO)“旗袍”系列手機,該系列是意大利設計團隊專門為中國女性打造的,以古典民俗的旗袍元素為核心,集合了中國特色元素比如燈籠、折扇、中國結、窗欞、絲綢等,手機的外觀非常個性非常女性化。手機的背面有的還采用了旗袍上面的盤扣式樣,很是新穎。

        由此可見,中國的傳統文化不僅在國內應用廣泛,在國外的設計中也備受推崇,這也說明了中國文化在世界文化的地位越來越重要。

        2006年度德國紅點設計概念獎中,最受矚目的紅點設計概念至尊獎授予了源自德國制造而又蘊涵著“八卦”理念的“陰陽”椅。中國傳統的陰陽八卦與家具設計相融合,不僅時尚美觀,在人機和功能上也較為完善。

        在材料方面,瓷器、竹子等比較有中國特色的材料在產品設計中應用較為廣泛。

        此類產品設計案例不勝枚舉。國際著名的汽車設計大師喬治亞羅說:“設計的內涵就是文化。”沒有文化內涵的產品設計是沒有生命力的,中國傳統文化蘊涵深厚,將其精華應用到產品設計中,將使產品設計具有很好的文化支撐。

        三、傳統文化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方式

        中國傳統文化應用于工業產品設計不能僅僅是簡單的在表面堆砌,既不能刻意追求或者硬貼在產品造型上,又不能把傳統文化泛濫使用;而是應該從符號學的角度從深層次挖掘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結合產品的特點和功能,提煉出某種文化的精髓和核心內容,從而進行創作。在外觀設計上,在深入認識和了解傳統圖形符號的基礎上逐步對其挖掘、變化、改造,結合產品的特點,與外來元素完美融合成為時尚的設計;

        在形態設計上,在對產品有充分的理解,從而借鑒中國傳統的器物的形態或部分形態加以改造,從而成為產品的一個有特色的設計元素。如諾基亞6108,筆化作劍,構思巧妙,整體像一個背劍武士,造型有氣勢,另外一個成功的案例就是祥云火炬,創意靈感來自“淵源共生,和諧共融”的“祥云”圖案。祥云的文化概念在中國具有上千年的時間跨度,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國文化符號,其造型的設計靈感來自中國傳統的紙卷軸。

        在思想文化方面,中國早在春秋時期就對物的設計提出了很多有價值的思想。比如墨子的“非樂、節用”思想,闡明了對物的設計不能過于繁雜,莊子的“返璞歸真”思想,闡述了生態自然、綠色設計的思想,韓非子的“物以致用”,強調了產品的功能最大化的思想,等等。所有這些先民的造物思想雖然在當時沒有針對產品的設計提出,但對現在的工業產品設計的影響卻非常深遠。

        四、總結

        第2篇:傳統文化的設計案例范文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工業;產品設計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五千年以來文化思想和觀念形態的總和,反映的是中華人民的民族特征和民族風貌。中華民族的世世代代都在不斷的創造文化,中華文化都在不斷的繼承和發展。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現代工業產品是新時代的必然要求,既是工業產品的需要,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需要。

        1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工業產品

        中國傳統文化是各個時期中華文明的演化與匯集,既有物質形態也有思想文化,涵蓋著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文化常常反映的是當時的政治和經濟環境,它不斷的作用于政治和經濟環境,并迫使其發生改變。傳統文化也可以說是一種與武力相對應的社會治理方式。傳統文化主要是指意識形態所創造的精神財富,通常是指宗教、信仰、學術思想以及風俗習慣等等。有著廣闊的涵蓋范圍的中國傳統文化為現代產品設計留下了無數寶貴的借鑒資源【1】。產品表達信息的媒介是產品的形態。產品的形態是設計師向外界展示自己的思想理念的重要方式,也是消費者決定是否購買該產品的決定性因素,所以產品的形態設計是判斷產品是否成功,衡量產品設計是否成功的標桿,在產品設計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產品形態中融合中國傳統文化會顯著提高客戶對產品的滿意程度,這也是傳統文化繼承發展的主要方式。

        2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工業產品中的應用

        在當下的產品設計中,文化已經是產品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帶有中國傳統文化的產品更是引人注目。中國傳統文化通常蘊含著和諧美滿,這種美好的寓意會樹立產品的良好形象,直接影響著產品的銷售量。

        2.1產品設計借鑒的文化資源類型

        2.1.1思想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經歷時間的沉淀的諸子百家思想,尤其是儒家、道家以及佛教的影響最為深遠。這些思想對現代產品設計有很大的指導意義。例如,道家推崇的天人合一思想教育人們和諧相處在產品設計的應用非常廣泛。這種講求綠色設計,簡約為美的理念是很多設計師所喜愛的。除了主要的文化思想,民間具有鮮明特色的風俗也是很多設計師喜歡應用的,比如中秋月餅、舞龍舞獅、年畫、鞭炮等等【2】。2.1.2器物服飾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很多獨特的器物服飾。器物中的樂器類更是傳統文化最好的詮釋者,傳統的笛子、二胡、琵琶都是現代產品設計中經常出現的元素,它們的外形和內涵都是經過時間考驗的優秀設計。其他比如中國結、瓷器、兵器也都體現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值得人們不斷借鑒。服飾類的產品往往追求的是新穎獨特,在現代的產品設計中,旗袍、繡花鞋、唐裝等傳統文化相關的服飾一直深受消費者喜愛。2.1.3建筑工藝中國歷史上有很多偉大的建筑,長城自然是必須要提到的,除它之外,兵馬俑、寺院、鐘樓、民宅都是很好的設計借鑒物。而這些建筑的靈感都是來自于自然,我們的先輩對自然的理解非常到位,他們對自然界中的動植物都做了很好的解釋,對于他們的應用也是恰到好處,通常會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這也是設計師應該重點注意的。

        2.2中國傳統文化在設計中的應用案例

        第一個要提到的是月餅的包裝設計。中秋節是中國人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注重的是親人團聚。我們不難發現,月餅的包裝設計是產品能否成功的關鍵。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紅色代表的是喜慶,藍色代表的是夜色,黃色代表的是月亮,這三種顏色幾乎統治了月餅的包裝,很難看到別的顏色應用,這就是受傳統文化的影響。除此之外,很多商家也會在包裝上設計一些傳統的中秋詩詞,以此引起人們內心的情愫,激起購買欲望。第二個應用案例是就是2008年奧用火炬的設計。傳統文化不是完美無缺的,在現代的社會中,傳統文化在面對造型形態的空間處理時,制作工藝和材料運用都有很大的不足,傳統人工的制造形式限制了傳統文化的應用。2008年的火炬設計就是整合傳統與現代文化的最佳典范,它完全將傳統文化與現念無縫對接,設計出了震驚世界奧運火炬【3】。中國傳統文化的應用也同樣帶來了很多負面結果,很多設計者都是表面堆砌傳統文化造成傳統文化的濫用,降低了傳統文化的內涵。設計者在運用傳統文化時要在形態和思想文化兩方面來考慮,力求在產品中完全展現自己的思想理念。

        3結語

        全球各國在傳統文化上都有著各自的特色,中國傳統文化具有更加鮮明的特質,將中國傳統文化設計進產品是向世界展示中國的重要形式。在未來的產品設計中中國傳統元素是必不可少的,設計者要合理利用上文中提到的可借鑒文化資源,設計出優秀的產品,這對產品本身和中國傳統文化都是大有裨益的。

        參考文獻:

        [1]陳艷.中國傳統文化在工業產品設計中的運用[J].包裝世界,2011,01:60-61.

        [2]范大偉,王新燕.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工業產品設計中的應用[J].科技信息,2010,06:284-285.

        第3篇:傳統文化的設計案例范文

        一、仿制應用

        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對傳統藝術文化的仿制運用相當普遍,比較典型的是在文化產業開發旗幟下的旅游熱點建設和各類冠于文化地標的地產項目。這些建設項目大部分依托原有遺址或傳世建筑進行擴建、重建,其建筑和環境的營造是對傳統建筑及其視覺元素的復制或仿制,比如云南的大理古城、麗江古城,湘西的鳳凰古鎮,山西的平遙古城等,為了保護古城風貌,新增建筑與老建筑在形態、結構、材料上追求一致,以便能夠融于老城的環境氛圍。在環境藝術設計中,對傳統文化藝術的復制運用需要對傳統文化進行深入的了解和研究,掌握傳統文化的形式規律和構成。比如建筑,傳統的建筑形制最能體現地域文化特色,對其仿制應用必須對造型、結構、材料以及規劃布局等方面進行詳細的了解,弄清其工藝流程和建構方法。建筑環境的仿制同樣需要對傳統文化進行分析研究,空間結構、家具樣式、陳設布局、色彩搭配都是構成室內環境的重要環節。仿制設計因為直接復制運用傳統的視覺符號和視覺語言,因此風格上較容易融入遺存的傳統建筑語境之中。但是,由于仿制運用重在復制,這種仿制運用只適合于特殊環境的營造,比如古建筑環境的維護與改造,以及主題性環境設計。在這一類環境藝術設計運用中,其設計的任務就是創造氣氛,營造的環境觀賞性多于實用性,沒有時代特色且與人們的現實生活是脫離的,如同演出用的布景道具。如果現實環境中出現大量的仿制建筑或者仿制空間,會讓人有“贗品”的感覺,沒有真實感,因此難以得到人們的普遍認同。

        二、裝飾應用

        環境藝術設計中對傳統文化的裝飾運用,主要是提煉典型的視覺符號作為環境空間的裝飾元素,多集中在具有傳統文化訴求的店面設計或餐館、茶室、酒店等室內環境設計,目的是使室內環境具有某種傳統文化特色。通常的做法是,運用一些典型的傳統紋樣或文化視覺符號對室內六個界面進行裝飾設計。這種以裝飾為目的的設計常常流于形式,用于裝飾的視覺元素大都為圖案、工藝品、古建筑構件或藝術品。對傳統元素的裝飾運用比較容易使空間環境富有特色,但往往只是流于表象。裝飾設計往往為了強調視覺沖擊力,會強調視覺元素的特點,會對裝飾元素進行改良,把一些不同時代、不同背景的視覺元素進行混搭構成,加強視覺沖擊力以形成特色。對傳統文化的裝飾應用是當下環境藝術設計中較為普遍的手法,目的是使空間環境具有某種傳統文化特征,需要設計師在了解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分析和挑選出最有代表性的傳統視覺符號系統或視覺語言,并利用這些視覺符號對室內空間界面展開針對性的裝飾研究,最終設計出具有傳統特色的裝飾方案。通常是利用手工藝品、雕刻(塑)、傳統紋樣、紡織工藝品、服裝、圖騰用品等傳統視覺元素,對界面進行裝飾設計,來達到營造傳統文化氛圍的目的。由于裝飾設計重在視覺效果,典型的傳統視覺元素通常會被突出或夸張運用,其色彩、造型和材質也是重要的視覺元素,運用得當會出現很好的效果。近年來各地出現的室內設計案例中有許多是重在裝飾的,但是有很多案例設計只是簡單地運用符號進行堆砌,只要感覺是中國的傳統元素都拿來用,不講規矩章法,沒有主次地胡亂拼湊、混搭、張冠李戴,用來裝飾的物件缺乏細節,工藝粗糙致使整個室內空間環境不夠嚴謹,缺乏統一性,有拼湊之感。

        三、解構應用

        第4篇:傳統文化的設計案例范文

        (1)注重閩南文化經典案例的價值取向與德育教學目標的一致性。中職校德育校本課程建設既要關注學生現有水平,從中職校學生的實際狀況入手,注重基本職業能力的培養,培養學生具備一定的職業道德和品行,又要關注學生發展的需要,讓學生充分理解和認識社會對他們的基本的道德期許和行為準則要求,從而學會為人處世。閩南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十分豐富而獨特的內涵,其在價值取向、民俗信仰、語言藝術、勵志創新等方面自成體系。如何把閩南文化經典案例融入德育校本課程建設中?我們認為應該注重經典案例與德育教學目標的一致性。我們把閩南文化作為教育優勢資源,既承載對傳統文化保護、傳承、發展的歷史使命,又把閩南文化的勵志、創新等優秀傳統與學校德育的工作主線緊密結合,形成具有閩南文化特色的德育校本課程。(2)注重理論教育和實踐活動的統一。德育工作覆蓋于學校的方方面面,既有德育理論教育,又有德育活動教育。在基于閩南文化特色的德育校本課程建設中,我們要把閩南文化知識和精神內容貫穿于德育理論教育課程中,讓德育課的教學內容以閩南文化為實例和支撐,同時,在校本課程中要融入具體的實踐活動,設定具有閩南文化特色的活動方案。以活動方案為主線,指導班級或專業學部開展相應的德育實踐活動。通過實踐活動,把知識性、理論性內容活動化,把教育思想和目標活動化。德育理論、閩南文化經典案例等通過德育實踐活動加以展示,使教育過程更加生動形象,更容易接受。(3)注重校本課程的可行性和適應性。德育校本課程建設,應因地制宜,循序漸進,量力而行,科學推進,切忌盲目照搬。不同學校在地域特點、師資質量、學校經費、教學設備、社會物質環境及精神文化環境等方面不盡相同。因此,在進行德育校本課程開發和建設時,我們特別注重可行性和適應性的統一。我們對學校在閩南文化特色教育方面的優勢進行可行性論證,突出了學校的區位優勢、師資力量、經費配備等優勢,提高了德育校本課程開發的成功率。基于閩南文化特色的德育校本課程建設源于我校師生多年的教育實踐,具有很強的適應性。一方面,加強德育校本課程的培訓實踐,注重德育隊伍的能力和技術培訓,提高德育校本課程建設的能力。另一方面,在校本課程建設中我們圍繞學生的適應性,強化對學生德育活動的指導。我校學生多來自閩南地區,學生學習生活空間相對穩定,但是由于受到當前信息化潮流的沖擊,學生的生活、心理、思想狀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與傳統閩南社會環境有所脫節,對傳統閩南文化的傳承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所以,應在德育課堂中融入閩南傳統文化素材,把閩南文化中的傳統文化精髓在德育課堂中進行展現,一定要適應學生現實情況,強化指導。

        二、開發流程

        (1)調研論證,明確思路。我們通過閩南文化專題調查、德育專題理論研究、專家論證等方式,確定基于閩南文化精神的德育教學課程建設的基本思路。然后,組建校本編寫隊伍,明確工作分工,編訂德育教師工作手冊,啟動德育教師隊伍培訓。由于教師們此前對課程標準的認識還很膚淺,甚至對其體例、內容還很陌生,我們在制定《德育校本課程標準》之前,便先組織教師研究新頒布的國家課程標準,特別是對《思想政治課程標準》進行了深入的分析與研究。通過開展編寫隊伍的校本建設理論學習和編寫工作培訓,統一思想,提高大家的校本課程建設能力和水平。在此基礎上,結合德育校本課程的特點與要求,確定了《德育校本課程標準》的基本框架:第一部分為前言,從總體上闡明德育校本課程的性質、特點、基本理念和設計思路;第二部分為課程目標,分別闡明課程的總目標和分類目標;第三部分為內容標準,分專題提出具體目標、內容標準和活動建議;第四部分為實施建議,分別對教材編寫、活動實施、活動評價以及課程資源開發提出比較翔實的要求與建議。這為整個德育校本開發活動提供了基本依據與準繩。(2)收集材料,編寫課程。組織德育課程編寫隊伍,開展課程開發研討會,劃分任務,分類對閩南文化進行收集整理,初步形成典型案例文稿。我們還與閩南師范大學閩南文化研究院、東南花都閩南文化展館、泉州師范學院等高校和研究機構合作,收集并編寫通俗易懂的閩南文化知識讀本,歸納有關勵志和創新的閩南文化精神的案例。針對當前中職學生的特點,我們盡量規避閩南文化知識中的學術性文稿,而主要以案例和活動內容為主融入德育教學中,并編寫德育校本課程。德育校本課程簡述如下:序言第一章閩南先賢:愛國與愛鄉篇以鄭成功、“開漳圣王”陳元光等閩南歷史名人的實例,編寫德育課程。第二章閩南印象:傳統與現代之感悟篇圍繞廈漳泉等典型閩南文化古跡編寫閩南印象,突出傳統文化感知與心靈的感悟。第三章閩南現代名人堂:勵志與德行篇以中國近現代文學家林語堂的實例編寫勵志教育課程;以教育家、慈善家陳嘉庚的實例,編寫德行教育課程,等等。第四章閩臺同根同源:愛拼創業啟示篇結合閩臺人文和企業文化實例介紹,以創業就業為導向,啟發學生的愛拼思想和創業激情。(3)設計學習情境與課堂活動。設計學習情境,重點突出德育課堂的活動化,依據編寫的閩南文化內容和所體現的精神品質,通過活動的形式展現出來。以閩南文化為基礎,創新教學方式,開展以閩南文化精神為主題的系列活動。比如:開展以閩南印象為主題的情景活動,如海報設計比賽、閩南語歌曲習唱、閩南文化歷史講堂。實地考察漳州歷史古街、漳州文廟、漳臺宗親文化族譜對接館、林語堂紀念館、閩南文化展示館等風景名勝古跡,品嘗漳州的特色小吃,了解當地風土人情,感知閩南傳統文化。校本課程編寫要突出具體實例配合德育活動,加入學生參與的情景教學環節,創新德育課程。(4)閩臺互動交流,突顯特色。我們還積極開辟閩臺文化溝通渠道,與臺灣高校、出版社、研究機構、臺資企業建立聯系,收集臺灣地區的閩南文化讀本、案例,對校本課程進行修改和擴充。針對閩南區域閩臺合作優勢和豐富的臺資企業資源,結合中職學校學生特點,對校本課程中的企業管理模式進行修改和完善。在校本課程中增加臺資企業文化,有針對性地向學生介紹有關學習階段、頂崗實習和就業階段的知識,進一步提升校本課程的深度和實踐性。(5)修改和完善。我們確立了以點帶面、點面結合、分步實施、逐漸完善的原則。我們先在低年級新生中進行試點,先指定有經驗的教師根據德育讀本中的內容和活動方案進行操作,摸索出經驗后,再給其他教師上觀摩課,課后大家交流研討,對校本課程中的不足之處加以修改完善。在活動模式基本定型后,予以全面推廣,廣泛運用。我們還把校本課程交給有關專家、教師、家長乃至社會有關人士去閱讀,請他們提出修改意見。通過具體教學實踐和專家評估,尋找校本課程的不足,適時組織教師對受教育學生進行跟蹤調研,對校本課程進行完善。通過不斷總結德育校本課程建設的經驗和做法,在校本課程中及時加入對德育新情況、新問題的研究成果。通過發現問題、研究問題、確立課題、總結經驗、指導實踐、完善校本,形成我校自身的德育特色。

        三、校本課程建設中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第5篇:傳統文化的設計案例范文

        【關鍵詞】服飾品;傳統文化;傳承

        目前,充分挖掘傳統文化元素,將傳統文化元素充分滲透到服飾品設計當中,已成為服飾品設計教育主流的發展趨勢。在開展服飾品設計教育過程中有效傳承傳統文化元素,可有效提升服飾品設計效果,促使學生能夠充分結合各地的傳統文化元素來完成服飾品設計工作,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服飾品設計靈感,使學生的服飾品設計更加具備自然性以及傳統性,另一方面還可以提高學生服飾品審美能力,使學生在服飾品設計過程中能夠體驗到強烈的自豪感以及滿足感。

        一、服飾品設計中傳統文化傳承意義

        (一)激發學生服飾品設計創造力眾所周知,服飾品設計對于學生有著較高的要求,不僅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審美能力,還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文化素養。目前,服飾品設計更多的還是融入了大量現代時尚元素,對于傳統文化元素的應用相對較為匱乏,這不利于學生服飾品設計能力的提升。將傳統文化有效傳承到服飾品設計教育當中,可幫助學生儲備大量的傳統文化知識,提升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使學生能夠借鑒各種不同的傳統文化來進行服飾品設計,提升學生的服飾品設計能力,激發學生服飾品設計的藝術創造力,培養一批綜合素養較強的服飾品設計人才,確保服飾品設計教育既能夠滿足現代時尚風格,又能夠體現出傳統文化特色,以此促進服飾品設計的發展。

        (二)調動學生服飾品設計的積極性眾所周知,我國傳統文化有著深厚的藝術底蘊,并且在不同地區以及不同年代均有著較為鮮明的風格特色。從民族角度來看,我國傳統文化包含了藏族文化、傣族文化以及彝族文化等內容;從地區角度來看,我國傳統文化包含陜北文化、江南文化以及中原文化等內容;從工藝角度來看,我國傳統文化包含刺繡文化、扎染文化以及印花文化等內容。將傳統文化有效傳承到服飾品設計教育當中,可調動學生服飾品設計的積極性,促使學生主動了解傳統文化的內在風格以及本質特征,加深學生對于各種傳統文化元素的深刻了解,促使學生敢于應用傳統文化元素,使學生的服飾品設計理念更加趨向于傳統性以及文化性。

        二、服飾品設計中傳統文化傳承問題

        (一)服飾品設計教育理念存在偏差目前,國內服飾品設計教育理念存在一定偏差,過于追求服飾品的現代感以及時尚感,忽視了傳統文化元素對于服飾品設計教育的重要性,使得學生在服飾品設計過程中更加青睞于添加現代元素以及時尚元素,導致服飾品設計逐漸喪失了鮮明的傳統韻味。如此一來,服飾品設計就會越來越趨向于國外的藝術風格,難以將國內的傳統文化特色充分體現在服飾品設計當中,一方面不利于國內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承,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推廣屬于國內的服飾品設計風格,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服飾品設計發展水平。

        (二)服飾品設計教育模式有待改進目前,國內服飾品設計教育模式存在一定不足,主要依靠課堂教學模式來培養學生的服飾品設計能力,但由于課堂教學時間有限,學生難以深入了解傳統文化特色,無法將傳統文化元素有效應用到服飾品設計當中。同時,從服飾品設計教育的評價體系來看,過于看重學生服飾品設計的現代感以及時尚感,沒有對服飾品設計的文化感以及傳統感進行有效關注,導致學生在服飾品設計中不會主動去融入一些傳統文化元素,使得服飾品設計難以有效傳承傳統文化特色。此外,服飾品設計教育主要以理論教學為主,實踐教學相對有限,沒有讓學生前往現場去深入了解傳統文化特色,導致學生難以將傳統文化合理滲透到服飾品設計當中。

        (三)服飾品設計教育內容較為有限目前,國內服飾品設計教育內容主要以教材為主,而教材所涉及到的傳統文化內容十分有限,無法幫助學生對傳統文化形成深刻認識。同時,服飾品設計教育沒有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優勢,導致學生只能接受有限的服飾品設計教育內容,無法擴充學生的傳統文化知識儲備量,使得學生無法將傳統文化有效應用到服飾品設計當中。此外,服飾品設計教育欠缺相關的競賽以及演出等校園活動,無法調動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學習積極性,導致學生的傳統文化較為欠缺,難以在服飾品設計中體現傳統文化元素。

        三、服飾品設計中傳統文化傳承策略

        (一)轉變服飾品設計教育理念目前,我國服飾品設計更青睞融入國外時尚文化元素,而國內傳統文化元素融入相對較少。要想將傳統文化真正傳承到服飾品設計當中,還需要明確傳統文化對于服飾品設計教育的實際價值。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許多服飾品設計人員認為添加國外文化元素能夠提升服飾品設計效果,使服飾品更具時尚感。為此,可轉變服飾品設計理念,樹立傳統文化元素在服飾品設計中的重要地位,促使學生在服飾品設計中主動運用國內傳統文化元素,并學會將傳統文化元素與國外時尚文化元素進行有效結合,在不破壞服飾品現代感的前提下注入一些歷史感,使服飾品設計能夠充分體現出傳統文化特征,這樣一方面能夠有效傳承國內傳統文化元素,防止國內傳統文化失傳,另一方面有助于創建屬于我國特有的服飾品品牌,提升我國服飾品品牌在全球的實際影響力。同時,教師應不斷提升自己的傳統文化素養,了解大量與服飾品設計教育相關的傳統文化元素,包括旗袍、中山裝、國畫、少數民族文化等內容,通過言傳身教的方式來提高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幫助學生形成一種基于傳統文化元素的服飾品設計理念,以此促進傳統文化在服飾品設計教育中的有效傳承。

        (二)創新服飾品設計教育模式目前,服飾品設計教育模式主要以課堂教學為主,這就極大限制了學生課后對于服飾品設計的學習效果。為此,可創新服飾品設計教育模式,大力推動第二課堂教學的發展,使學生能夠在課外時間充分學習到服飾品設計內容,并積極了解傳統文化的內在涵義,從而將傳統文化充分融合到服飾品設計當中。例如,可制作網絡教學課程,主并將網絡教學課程分為三大模塊,第一大模塊主要介紹不同的傳統文化,使學生對傳統文化形成有效認識,第二大模塊主要介紹服飾品設計內容,幫助學生掌握一些有效的服飾品設計方法第三模塊主要介紹傳統文化與服飾品設計有效融合的方法以及案例,使學生學會將傳統文化與服飾品設計進行充分結合,使其服飾品設計更具鮮明的文化特征。同時,還可以對教育評價體系進行有效變革,將學生傳統文化的掌握程度作為服飾品設計教育的重要評價指標,鼓勵學生積極將傳統文化作為服飾品設計的核心元素,并提高傳統文化在服飾品設計教育的比重,以此促進傳統文化在服飾品設計教育中的傳承。此外,還可以帶領班級學生深入市場,讓班級學生體驗到不同質地材料的顯著特征。例如,侗族刺繡中棉麻的質樸感以及珠片的華麗感能夠提升服飾品的時尚風格,侗族刺繡中面料的厚薄粗細能夠提升服飾品的藝術魅力。通過這種方式,能夠促使學生結合自身情感來選擇相應的傳統文化元素,提升服飾品設計的情感價值。

        (三)開展服飾品設計教育活動只有讓學生深刻認識到傳統文化,才能幫助學生將傳統文化更好的應用到裝飾品設計當中。為此,可大力開展服飾品設計教育實踐活動,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實踐活動環境,不斷培養學生對于傳統文化元素的認知以及理解,以此提升學生的裝飾品設計水平。例如,在介紹瑤族服飾品特色時,可帶領學生前往實地現場去了解瑤族服飾品搭配特點,包括服裝款式結構、頭巾特色、披肩風格、銀飾搭配以及腰帶材質等,使學生充分真正了解到瑤族服飾品的鮮明特色,并學會將瑤族服飾品特色合理應用到自己的裝飾品設計當中,這樣不僅能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還能提高學生服飾品設計水平,有助于學生將傳統文化元素以及服飾品設計進行有效結合。再如,在介紹漢畫像石裝紋樣特色時,可組織學生前往博物館觀看漢畫像石藝術的裝飾紋樣,并從包袋設計特點、耳飾設計特點以及絲巾設計特點三個方面進行講解,使學生了解到漢畫像石藝術裝飾紋樣的圖案表現形式、色彩表現形式、工藝表現形式以及構圖表現形式等內容,再通過實際案例進行深入剖析,從而幫助學生有效掌握漢畫像石藝術裝飾紋樣的實際特色。

        (四)組織服飾品設計教育競賽要想真正將傳統文化有效傳承到服飾品設計教育當中,就需要將傳統文化滲透到服飾品設計教育實踐當中。為此,可組織一些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服飾品設計教育比賽,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其中,使學生能夠將自己掌握的傳統文化知識充分應用到服飾品設計當中。例如,在開展服飾品設計競賽過程中,可由學生任意選擇傳統文化元素,如刺繡、扎染以及印花等傳統工藝,充分發揮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藝術審美能力以及服飾品設計水平,使學生能夠將傳統文化巧妙應用到服飾品設計競賽當中,并對學生的服飾品設計作品進行客觀評價,鼓勵學生在未來的服飾品設計中積極添加傳統文化元素。同時,還可以將參賽學生服飾品設計競賽作品進行展覽,讓參與模特表演的學生各自搭配不同款式的服飾品,將融合傳統文化的服飾品充分展現給全體學生進行觀看,讓學生能夠對傳統文化元素形成深刻認識,激發學生的服飾品設計靈感,促使學生能夠將傳統文化合理應用到服飾品設計當中。

        (五)豐富服飾品設計教育內容服飾品設計涉及到較多的專業知識以及文化底蘊,僅依靠教材內容難以有效提升學生的服飾品設計能力,也無法將傳統文化有效傳承到服飾品設計教育當中。為此,可豐富服飾品設計教育內容,借助互聯網平臺來整合有效的服飾品設計教育資源,使學生能夠了解到更多的傳統文化,從而將傳統文化充分應用到服飾品設計當中。例如,可從網絡平臺下載相應的服飾品設計教育資源以及傳統文化資源,并將其上傳至班級統一的群當中,以便于班級學生隨時學習服飾品設計的相關內容。同時,還可以讓班級學生統一下載服裝設計App,如服裝設計平臺、糖果女孩學服裝設計以及穿針引線等學習軟件,指導班級學生積極使用這些App,這樣一方面可增加班級學生對服飾品設計的學習興趣,還可以促使班級學生將傳統文化積極應用到服飾品設計當中。此外,還可以指導班級學生在網絡平臺自行下載相關的裝飾品設計教學視頻、傳統文化講解視頻等內容,再統一上傳到云盤當中,有助于擴充服飾品設計教育內容,實現服飾品教育資源共享,以此提高班級學生應用傳統文化進行服飾品設計的能力。

        四、結語

        第6篇:傳統文化的設計案例范文

        關鍵詞:物態文化元素;非物態文化元素;空間設計;轉換設計

        檢 索:.cn

        中圖分類號:J59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8-2832(2015)03-0096-04

        The Applied Research?of the Cultural Elements of Hakka’s Traditional Physical and Unphysical State of Matter in Space Design

        ZHAO Yong-jun(Guangdong Literature & Art Vocational College, Guangzhou 511400, China)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Hakka Culture is made up of physical and non-physical cultural elements, which complement each other. Physical cultural elements represent the material carrier, while non-physical cultural elements reveal the traditional spiritual essence through its material form. they respectively form the material and spiritual level. objective: the article is to explain how to apply the physical and non-physical cultural elements of the traditional Hakka Culture to space design through actual cases. method: collect and sort out the traditional Hakka Cultural elements, then extract their feature and the spiritual essence. transform the extraction so as to convert it into a resource for space design. Conclusion: Practices have proved that it is an effective way to convert the traditional Hakka Culture, especially the non-physical cultural elements, into a resource for space design by extracting their feature and the spiritual essence and transforming the extraction. This, in turn, helps to promote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Key words :the cultural elements of physical state of matter; the cultural elements of unphysical state of matter; space design; conversion design

        Internet :.cn

        每一種文化都是依附在各種載體之上的,這些載體往往是與創造這種文化的人們的生活生產、、思維方式、行為規范息息相關的,是人們在生存方式上區別于其他族群的標記。這種文化載體可以稱之為“文化元素”。“如何在表現形式上更符合現代人的審美情趣,這就需要對傳統文化元素進行有效整合,使其具有時代感”。物態與非物態文化元素均承載者豐富的歷史與文化信息,并具有重要的開發與利用的價值。客家傳統文化有著鮮明的特點,在物態與非物態文化元素方面有豐富的資源,為將嶺南傳統文化融入到空間藝術設計中提供了優質樣本與研究對象。本文以河源客家“姓氏”傳統文化設計項目教學為案例, 探討將傳統的文化元素在空間設計中的應用問題。

        一、物態與非物態文化元素解釋

        (一)物態與非物態文化元素的概念

        文化的載體可以分為物態與非物態兩種,物態文化元素是可以看到,觸摸到的物體,物態文化元素以物態的形式存在,并與人們的生活生產息息相關,同時有體現文化的特征。物態文化元素載體有建筑、裝飾、服飾、生活生產工具等。非物態文化元素是人們共同遵守與認同的精神文化及與其相適應的行為規范,其存在的形式是非物態的,其載體主要體現在人們的思想及其指導的行為中。非物態文化元素載體體現在禮儀,風俗、行為方式、、哲學思想等方面。物態文化與非物態文化分別構成了文化的物質層面與精神層面。相對于物態文化元素,非物態文化元素所代表的是該文化的精神內容,是物態文化元素形成的動因與精神顯現,而物態文化元素是文化精神內涵的物質顯現。二者相輔相成構成了文化的主體。

        (二)非物態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的區別

        非物態文化元素的概念不同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他們有相似性,但也存在區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形式包括:語言、文學、音樂、舞蹈、游戲、神話、禮儀、習俗、手工藝、建筑術及其他藝術”( 聯合國的公約)。其中建筑藝術與手工藝等是以物態形式體現的,非物態文化元素則更傾向于非物態的載體,更注重文化精神。

        二、客家傳統文化與設計項目背景

        (一)客家傳統文化簡述

        “客家”(Hakka)可以做如下界定:“它是南遷漢民于南宋末年至明末清初,在贛閩粵與畬族、瑤族等土著民族融合而成的,具有獨特方言、文化、風俗的一個漢族民系”。文獻指出這只民系所創造的文化同廣府文化、潮汕文化共同構成了嶺南文化。三大族群文化均脫胎于中華傳統文化,同時也有各自的獨特性。客家人因其遷徙的歷史,居住的環境等各種因素影響,逐漸形成了有別于其他族群的文化特征--既保有傳統中原文化特征,又容納了南方少數民族文化精粹,其在民俗、風情、文化、語言等方面有鮮明個性。因其獨特性,“客家”“可以說是一個文化概念”更為準確。

        (二)設計項目背景

        在遷徙的歷史過程中,客家人時刻沒有忘記自己的根源,較其他族群文化更注重祖先崇拜,所以客家人的聚集區中祠堂文化與祠堂建筑相當盛行。這也是龍川縣政府決定籌建“客家姓氏文化館”及“百姓文化街”項目的原因。從微觀的角度看,該項目以姓氏文化為主題 ,從宏觀的角度看,實際是客家文化的集中體現。客家姓氏文化中,從小孩出生起名、教育、婚嫁、生子到殯葬融入了幾乎所有的客家文化內容,所以在該館的設計中需要充分融入客家傳統的文化元素,以便更深刻的展現客家姓氏文化。

        三、傳統文化符號梳理

        作為獨特且底蘊深厚的文化,客家文化符號載體相當豐富,做全面梳理非本文所能做到,在此將其做大的分類,我們把客家文化符號分為物態文化符號和非物態文化的符號。

        四、文化元素載體圖像梳理

        空間設計最終是以三維空間的形式體現,所以將設計元素的原始依據以圖像的形式體現是設計的重要步驟。物態文化元素因其以物質形態的方式存在,在做梳理的過程中需要將該文化元素的物質載體圖像梳理出來。而非物態文化元素多存在于人們的思維與行為方式中,其多以動態的形式體現,在載體圖像的搜集方法上應以行為的場景為目的,同時要做好圖像內容的解讀工作。文化元素載體圖像是空間設計程序中元素轉換的原始依據。雖然并非收集的所有原始素材都會運用到項目設計中,但收集的過程本身就是對設計背景深入了解與消化的過程,有助于將設計方案做的更有深度與內涵。所以在展開設計前,需要盡可能的梳理出具有代表性的載體圖像作為篩選的資源。

        五、傳統文化元素的轉換設計路徑

        對傳統文化的發揚,不能簡單地采取拿來主義,而是要對民族文化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在把握其精髓的基礎上,進行再設計、再創造。無論物態與非物態文化元素,在轉換為空間設計元素過程中都需要正確且嚴謹方法。物態文化元素以物態的形式存在,在設計運用中可根據其形態、材料及使用功能進行現代視覺的轉換設計,設計程序操作相對容易。而非物態文化元素則存在于人們的思想、行為、生活方式中,多以非物態的形式存在,但其也有相應的物態載體,如客家建筑的平面布局就是儒家思想的行為規范的物化顯現。客家祠堂中所進行的儀式即是客家“崇尚祖先,追根問祖”的非物態文化的物化顯現。非物態文化元素所包含的內在精神在轉換為空間設計元素時需要尋求物態化的載體,設計程序需更寬的思路與路徑。

        (一)物態文化元素的轉換設計

        物態文化元素一般以二維或三維形態存在,其轉換設計實際是將一種二維或三維空間形態轉換為另一種二維或三維空間形態,在轉換過程中把握住其源形態的典型形態特征進行形態的再設計。如北京奧運會上,以祥云為原形態所做的各種應用設計。具體的設計路徑如圖1。

        油紙傘的轉換設計應用:“油紙傘”,諧音“有子傘”體現了客家人對于生育的觀念,希望多子多福。應用設計上,將該元素形態直接運用到空間設計的天花上,作為照明的燈具使用。改變了元素本身的使用功能卻保留了該元素的原本內涵。(圖2)

        姓氏圖騰的轉換設計路徑:客家人崇尚祖先,對于自己的姓氏起源極為重視。以印章為元素進行轉換設計,使之以姓氏圖騰的形式再現,同樣保留了元素的原本內涵。(圖3)

        休閑椅的轉換設計路徑:將客家涼帽與石鼓結合進行形態再設計,使之從一種三維形態轉換為另一種三維形態,改變了元素的使用功能,保留了元素的形態特征。(圖4)

        售票站的轉換設計路徑:以涼帽與斗笠的形態為原型進行再設計,改變了元素的原使用功能,保留了元素的形態特征。(圖5)

        物態文化元素的轉換設計是將一種形態轉換為另一種形態,其轉換路徑基本是形態之間與使用功能之間的轉換設計,設計程序相對簡單,可操作性較強,也是傳統文化空間設計項目常用的一種設計方法,屬于較為淺層次的轉換設計。(圖6)

        (二)非物態文化元素轉換設計

        非物態文化元素是以非物態形式存在,如儒家思想對客家人的行為具有重要的支配作用,作為一種指導人們行為的哲學,它以非物態的形式存在于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客家文化中有很多物態元素都體現了儒家思想,但其在轉換設計為空間元素的困難在于如何體現人們行為方式的時間維度。非物質文化元素的轉換設計需要尋找可體現該元素文化精神的物態載體,再進行轉換設計,其設計程序既要考慮元素的形態美,又要考慮其文化內涵,是非物態化元素的物態化設計。其設計程序需深厚的文化底蘊與嚴謹的推理思維,屬于較深層次的轉換設計。(圖7)

        圖8展現了客家祭祀民俗中“追根問祖”,勞動民俗中“堅忍不拔”,禮儀民俗中“儒家思想”三種非物態文化的轉換設計過程。以水流、樹根的形態作為“追根問祖”文化的物態載體,隱喻“追根溯源,落葉歸根”之意。水流中的巖石形態作為“堅忍不拔”精神的物態載體。體現儒家禮制的客家建筑平面布局作為“儒家思想”的物態載體。

        傳統客家建筑的平面布局、流水、樹根、巖石作為客家傳統文化中“儒家思想”,“追根問祖”,“堅忍不拔”三種族群精神(非物態文化元素)連同油紙傘、圍龍屋、灰磚灰瓦、姓氏圖騰等物態文化元素共同構成了客家姓氏文化館的設計元素被整合到展示空間中,較好的運用了客家傳統的文化符號,是整個展館既體現出傳統文化的底蘊,又展現出現代的視覺經驗。(圖9)

        傳統文化由各種物態文化和非物態文化元素構成,并通過一定的形式進行傳承的,物態文化和非物態文化兩者輔相成的,物態文化往往是非物態文化體現的載體,如客家姓氏祠堂是物態文化元素,而在祠堂所從事的體現追根問祖的相關活動則是非物態的。所以非物態文化往往是物態文化的精神體現,是傳統文化的本質。對于傳承傳統文化的空間設計來說,對非物態文化元素的挖掘與轉換應用要更具意義。

        結論

        設計藝術與傳統文化的有機融合是歷史的潮流,也是未來設計藝術發展的主要方向之一。我國有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優秀的傳統文化不僅需要傳承,更需要創新。本文通過設計實踐,運用提取典型形態和精神內涵因子,尋找替換圖形,是將客家傳統物態與非物態文化元素,特別是屬于精神文化層面的非物態文化元素轉換為空間設計資源的有效路徑,從而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細心剖析本民族獨特而豐富的形式元素,構建具有民族特色的設計體系,才可使我國的設計走向世界、立足世界的根本。

        參考文獻:

        [1]斌,傳統文化元素在現代包裝設計中的應用 [J].包裝工程,2014,35(8):18-25.

        [2] 胡希張、莫盼、董勵、張維耿.客家風華[M].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4

        [3] 吳衛光.圍龍屋建筑形態的圖像學研究[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

        [4] 謝重光.客家形成發展史綱 [M].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1.

        [5] 姚青華.民間色彩在中原特產包裝設計中的表達[J].包裝工程,2014,35(8):121-124.

        第7篇:傳統文化的設計案例范文

        【關鍵詞】新中式風格;傳統文化;餐飲空間設計

        一、我國餐飲空間設計的現狀

        社會的不斷發展,帶來餐飲業的迅速騰飛,餐廳的數量及種類也越來越多,餐飲消費已經成為現代人們日常消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餐廳進行消費時,人們所享受的不單是食物的美味,更是它所提供的優質服務和舒適宜人的用餐環境。餐飲空間的特色化、個性化越來越成為經營者及消費者關注的焦點。我國的現代設計起步較晚,室內設計水平還處在初步探索階段,設計思想體系不夠完善,大多設計作品仍停留在借鑒模仿階段。由于我國在歷史上很長一段時期處于封建統治下,由此形成了較為固化的傳統文化與西方國家的現代設計思路基本背離。室內設計中出現了很多一味模仿照搬西方設計的作品,在設計的形式上不能體現出我國的獨有特色,在文化內涵上也得不到傳承和發展。將我國幾千年傳承下來的生活方式及審美心理拋之于外進行設計,這無疑只是在形式上的膚淺表達,是沒有情感的設計。

        二、新中式風格的概念和歷史文脈

        新中式風格指的是在傳統中式風格的基礎上,結合現代人的生活及審美方式,融入現代時尚的“新元素”,運用現代的設計手法來演繹中國傳統的優秀文化內涵。新中式風格并非是對傳統中式元素的簡單堆砌和照搬,而是在充分理解我國傳統文化及當代文化的前提下,提煉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并將之運用于現代的室內空間設計中,表達出傳統中式風格中的氣韻和風味。對傳統元素和符號進行精準的簡化、提煉,才能將其中的文化內涵生動表達出來并被大眾感受到。新中式風格的集大成者當屬美籍華人建筑大師貝聿銘,他提出的“中而新”的設計理念是新中式風格的準則。即設計上以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內涵為內核,賦予設計鮮明的民族和地域特征,同時體現出時代性和創新性,運用新材料、新技術、新結構、新理念,將新中式風格的設計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切忌一味強調傳統元素的堆砌或一味強調時尚創新而喪失了傳統文化的底蘊。

        三、新中式風格餐飲空間案例分析

        近年來,人們對傳統文化的回歸和保護意識快速加強,體現在餐飲空間設計上即是將中式傳統元素融入到餐飲空間的裝飾設計上。把中國傳統元素看作是有生命力、有情感的東西,賦予餐飲空間更多傳統文化的內涵,體現餐飲空間的風格和意境。貝聿銘先生在中國的第一個作品——北京香山飯店,是他將現代設計手法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相結合,意圖尋找中國自己的民族設計之路的實踐探索。建筑的外部形式采用了我國傳統的江南民居造型,融入西方現代建筑設計手法,營造了一個具有中國氣質的建筑空間。將建筑與地形相結合,營造了高低錯落的庭院式空間,恬靜地依偎在香山的懷抱,仿若本就生長于此的滿地植物。前庭、大堂至后院,以一條中軸線為空間序列主軸,流華池中小橋與平臺相連,都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筑中深深庭院、曲水流觴的意境之美。香山飯店在色彩設計上以白色為主調,灰色為副調,黃褐色為點綴色,從室外到室內都體現出高雅、和諧、清秀之感。造型設計上,采用現代設計手法重復使用方形(大門、漏窗、磚飾、宮燈等)、圓形(月洞門、茶幾、燈具等)兩種基本的幾何造型,巧妙地將我國古典園林設計的元素運用現代設計手法表現出來,時尚且富有中國氣質。當然,光尋歷史的根是不夠的,還要現代化。有了好的根可以插枝,把新的東西,能用的東西,接到老根上去。貝聿銘先生以實際行動表明了他想引導中國設計師走出一條屬于我們自己的、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設計之路。新中式風格即是這條設計之路上的形式及內涵的呈現。

        四、結語

        第8篇:傳統文化的設計案例范文

        論文摘要:傳統藝術與現代設計是藝術設計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在設計領域中傳統與現代有著密切關系,充分運用傳統民族元素于現代設計之中,是創造中國特色設計的關鍵。在本門課程改革的教學中,充分把握藝術設計類課程教學的特色,發揮以學生為主,教師為指導的教學方式,從教學的方式、過程和考核方法三個方面做了全面改革。基本確立了以學生為中心的,強調個性培養和創意性思維的形成的教育方式,以用一種全新的教學理念來面對新時代的大學生教育。

        廣西大學教學改革實施已經~段時間了,作為參加教學改革的教師,對實施改革性教學還是有了一點經驗和體會,希望通過匯報和交流,達到學習、溝通和資源共享的目的。由于專業原因,對藝術設計類課程實施教學改革個人覺得還是非常有必要的。因為本來藝術設計專業就是一個以學生為主體的專業,學生本身就是專業人才,也是思維和技法的擁有者和主導者。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教學方法的改革范圍和深度就可以更大,更深,也可以充分發揮以學生為主的、強調獨到創造性思維的教學和學習方式。在培養學生的個性思維,創意能力及社會實踐能力、動手能力上產生更有價值的成就。

        在這里我從三個方面,不同的角度把這門設計專業基礎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形式和教學結果分別作了改革和匯報。其目的是想引發對藝術設計這一特殊專業的學習和教育的方式與同行進行一次交流和互動,希望從中可以得到更多的建議和意見,也希望能夠推陳出新,打破常規,用大膽的嘗試和獨特的方式對待特殊專業的教學,以求取得更多的收獲,在未來的教學當中應用、完善和發展。

        一、本門專業課程的課程介紹

        (一)本課程的性質和目的

        《傳統藝術與現代設計)是一門藝術設計專業基礎課程。當今時代,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的關系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出現不和諧的發展,從社會的各個領域甚至出現沖突的矛盾關系.其主要原因是現代社會與世界的全球~體化的模式與各國、各民族文化特色上的沖突。但從另~個角度去看,兩者又是唇齒相依的,沒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底蘊支撐,設計是沒有個性和生命的,更不能體現一個國家的風格。因此,如何把握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兩者之間的關系,延續“傳統繼承發展派”的藝術設計風格,也是我們當代設計師必須關注的重要課題。

        作為未來設計師的藝術設計專業的大學生有必要熟練掌握本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的脈絡,用具有中國特色的設計去感動世界,讓世界知道“中國設計”的價值和意義,同時又要不違背全球一體化的時展大背景。所謂“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這正是對中國現代藝術設計的明確定位。傳統藝術與現代設計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中國5000年的文化歷史厚重的基礎為現代設計提供了無盡的文化藝術題材和元素。怎樣使現代設計更具有文化底蘊和時代氣息,更具有歷史內涵和民族特性是非常值得研究和探討的學術課題。本課程通過對中國傳統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解析及與外來文化之間的交流積對話,充分融合傳統與現代的元素和理念,進一步闡明了傳統與現代的關系,詮釋了傳統元素在現代設計中的地位和意義,為民族傳統文化在現代設計藝術中的弘揚和運用提供了一個較完整的結合方式。

        (二)本門課程教學的內容簡介

        《傳統藝術與現代設計)是在了解和掌握了中西方傳統文化藝術知識的基礎上,通過理解、變革和應用三個過程,把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精髓有生命的運用到現代藝術設計當中,使現代設計在良好的視覺藝術基礎之上進一步增加文化底蘊和內在品質,從而在使中國設計能有機會世界設計大舞臺上脫穎而出,形成具有較強民族特性和藝術個性的設計風格,更適合現代藝術設計的潮流風范。其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中國傳統文化藝術

        本章主要是闡述了中國傳統圖形與傳統文化的關系。以中國國畫為例,中國傳統國畫之中的創作六法之首一氣韻生動!氣韻:抓住事物表達的精神內涵,形態準確,體現出精神氣質,形與神之間的關系,氣韻的感受。意象造型:不似之似,精神之象,既表現事物的表象,又再現事物的內質。動靜虛實;和平有度,和鑿自然。東方;和諧完美,國畫中自不是空,而是體現船在白紙上,白是水。在疏密關系上強調;疏可跑馬.密不透風。傳統藝術中線的藝術,平面化、裝飾化、程式化、均衡、簡化。這些中國傳統線條的氣質和個性是必須要理解和把握的,并在將來的設計中予以滲透和應用。

        2.中國傳統圖案

        本章內容是中國傳統圖案的基本特征:特殊的美術式樣“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依賴性很強”。中國傳統圖案的內容包括:正面肯定的吉祥圖案,吉者一福善之事。祥者一嘉慶之征。表示贊美和頌揚的圖案。六合“東西南北加上天地統稱六合”。它們的構成法則足以文字為基礎,用文字做為裝飾元索構成圖案。這些圖案的內涵意義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圖案與傳統文化的關系,是應該掌握和理解的。

        3.現代視覺藝術對傳統圖形的繼承

        本章以中西方現代藝術設計思考的立足點為基礎:直接把傳統元素應用到現代設計中去為出發點,首先是舉例說明了西方藝術設汁的思考方式.用右腦畫素描,用右腦思維方法。反畫法、意念思維的表現等等。其次是設計藝術表現出的生命感,設計的個性一不一樣的東西,造型一表意,觀念一創意的體現。同時理解形態美的概念。西方對傳統結構的剖析,光、形、結構、輪廓、體積、質感。固有色、透視、成功的藝術家更強調某一點。但結構更為重要,是不可忽略的一點,必須充分理解形態美的本質~結構為本。通過了解以上的相關知識后,掌握國內外設計師怎樣將傳統元素運用到現代設計當中。

        4.現代藝術設計的觀念

        現代藝術設計方法觀念。觀察與表現:對藝術創造能力的自我開發。模仿與創造:來自生活的真情實感。功能至上:美觀、經濟、結構合理、運輸儲存方便。設計是生活的藝術:生活的概念,設計來源于生活,是自我價值的實現。設計藝術家的基本能力:造型能力。跟一觀察與分析,手一表現與技藝,腦一思考與想象,心—創造愛與情感。審美判斷能力,敏銳的感受,對美的認知。觀察的能力,感受生活,了解自然,學習自然。有了表現的激情,觀察就會深入。就會生動。藝術創作的基本因素—情感、思想、想象、靈感。通過一系列學習和理解,最終做到把握好視覺秩序,形式與思想的相互作用。其中最為關鍵的是現代設計觀念的形成過程,設計創意思維的形成過程

        5.形的分析

        形一思想、愿望的傳遞。藝術設計中形的類別和表現形式:有機形,動物,植物的生長形態一有彈性,有一種內在的生命力,具有一種發展性,完形心里。幾何形,具有理性的明快。機械形,冷漠感、缺少人性、工業機械美、力量感。自在形,手繪的自由形,個性的自由,偶發性,自然、生動、出人意料的新奇感,過程的美。象征的形,形式、意味的統一。設計是人類在造物過程中造型構想的表現形式,是生活的藝術。設計的象包括衣食住行,包羅萬象。同時,也反應了一個民族的精神面貌,構成一個時代、地域的生活樣式。從傳統的藝術形態當找到形的特性和表現語言在現代藝術設計當中運用。

        6.傳統藝術與現代設計案例分析

        重點列舉三大重點案例,從中得到較大啟發和思維拓展。中國歷代藝術作品分析鑒賞,國外藝術作品賞析及設計作品賞析與中國現代設計的聯姻和發展。傳統藝術在現代設計各個領域的應用研究。通過欣賞解析,透徹掌握設計案例的特點并加以吸收應用。

        二、本課程教學改革的方式和過程

        (一)教學方式的改革一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個體培養為主的教學方式

        了解了本門課程的大體脈絡和具體內容后。我們可以根據本課程的具體情況擬定教學方案了。由于本門課程涉及較多較寬的知識面,有一定的文化深度要求。因此在教學上要結合學生個人情況采取了分類、分別小范圍、獨立教學的方式。在初步的理論講授結束后。首先在班上重點選擇幾個不同文化底蘊、比較有代表性的的同學。結合其綜合素質的考慮,以其為主體,讓他們完全自主的從自己的觀點和思想出發思考并闡述對中西方傳統藝術的認識和看法,同時擬定一個議題,此議題將以傳統文化為基礎展開對未來自己現代設計的一個構思和展望,然后以此議題為中心輻射出去,在相同層次和有共同認識的同學中展開聯合討論和研究,最終組合成一個有機團隊。此團隊完全由同層次類別及對此議題有共同研究興趣的學生組成。這種由學生找學生的方式,在共同感興趣的課程議題的前提下,充分保證了學習過程的主動性和完全參與性,同時也對最終的學習成效提供了有力保障。由于對傳統和現解和看法的不同,不同層次的同學提出的觀點和議題將是廣泛和具代表性的,當議題形成同類學生取得共識之后,由老師出面指定針對每一個同學的綜合情況確定其在此議題中充當的角色和工作范圍。比如有學生對中國傳統書法有一定的了解和興趣、有學生對西方傳統古典繪畫有強烈興趣,則可以將其準確的定位于在課題議題中的位置和未來主攻方向。這樣就可以充分的用其所長,再以其興趣為引導使其在課程議題中看到自身的價值的同時發揮所有的想象力和潛能,為教師下一步實施教學和推進課程進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基礎。在未來的教學進程中教師可以輕松自如的把握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程度和專業高度而因材施教,這樣就完全符合了藝術設計課程對學生個人能力和個性創意思維培養的教學宗旨。

        (二)教學過程的改革——學生全程發揮,盡顯個人風采,教師引領方向、畫龍點睛

        在進一步的教學過程中,隨著課程教學的逐步推進,在把中西方傳統文化藝術脈絡和特征分割細化、分散整理落實到不同學生個體之后.教師此刻可以逐步將學生逐個引入到幾個不同的中心議題上來,也就是最初不同深度層次的學生們自己擬定的課程議題。此時教師必須起到一個集中、匯總、推陳出新的重要作用。相當于每個學生在努力的走著自己的路,各自都是平行的行走著,老師現在要在每條路上放置一盞燈,讓他們看見燈光后順著燈光方向并用自己的方法走到一個新地點。在每個學生提出自己新的設計觀念或創意之前,教師必須把每個課題組對中西方傳統文化藝術特征和前期基礎性的知識做一次徹底的總結和評論,當然這個總結的前提也是在每個同學根據個人所長闡述了自己對傳統的認識和看法以及對未來設計中自已會怎樣去運用的基礎上進行的,否則就沒有意義,也就是在以學生的觀念和看法為前提下的總結性概括。期間還必須與學生進行多次的討論、研究和互動。以求最大限度的發揮學生積極主動性和潛力,這點對于未來學生提出和形成自我個性的創意觀念和設計風格是至關重要的。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作用就好比是一個撐船的舵手,不管有多大的風浪,航線有多寬廣、多少條。永遠保持著船的最短行程和正確的航向。至于船上的水手們。完全可以讓他們自由的選擇干活和生活的方式。正是基于對中西方傳統文化藝術認識的巨大差異和廣博的范圍,才能使得一個班的幾十個學生可以根據個人能力大小和知識儲備的優劣從各自不同的方向去選擇和追求自己想學到和得到的東西。也才更全面的體現出這樣的教學方法對于此門課程在教學上的必要性。

        當然藝術設計課程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學到最實用的知識、思維創意的方法和動手制作技法,這也是設計教學學以致用的教學根本目的。因此在學生眾多的觀念和看法及思維面前,要求老師也要有一雙雪亮的眼睛和敏銳的洞察力。也就是最終要把學生引導到思維和創意上來,這也才是教學的最后目標。基于此目的。在最后的辯論中,每一個同學都將會提出自己的創意構思和個性想法。然后以此為基礎去設計屬于自己那一部分的作品,最終的作業完成形式將是以中西方傳統文化藝術為創意基礎,提取諸多不同傳統設計元素之后,綜合形成的一個系列套裝設計。而在這個套裝設計的諸多設計項目中,既有每個學生各自的單體設計案例元素,同時又有以不同層次的小組為單位的團體設計項目,這樣就達到了既鍛煉個體和又考核團隊合作思維、講究配合,為目標的團體創意精神的學習目的.為將來在社會工作中既保持個性風格又講求團隊合作的設計師工作模式的習慣形成打下了夯實的基礎。同時教師也就達到了完成此門專業基礎課程所要追求的教學效果。

        (三)課程成績及評定上的教學改革——注重整體表現,全面綜合評定,做到準確考核每一個學生

        作為一門設計專業的設計基礎課程,

        通過這樣一種考核方式。我們可以真正的讓學生理解藝術設計教學的關鍵所在,培養的目標是什么,也進一步說明了設計到底應該怎樣去做,它應該是一種綜合能力的體現,是一種思維創造的表現,而不是僅僅用一張畫面就能說明問題的。

        第9篇:傳統文化的設計案例范文

        關鍵詞:英語教學;語文教學;傳統文化

        大家都知道,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是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重要任務。而在新目標英語教材中,其教學內容設計,充分展示了豐富的英美文化,擴展了中學生的閱讀視野。而且,在這一階段,使用現有教材仍是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的重要內容和手段。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結合學生實際,充分挖掘教材,潛移默化地滲透中華傳統文化教育,使語言技能的教學和傳統文化意識的培養同步進行。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讓學生在了解西方先進文化的同時,也加深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理解,從而發展和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鑒于此,我將在本文中,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和思考,簡要地做一些分析和探究。

        一、傳統文化翻譯的特點

        首先,中國傳統文化翻譯使用大量的專業性詞語。傳統文化愛好者對英語文化新聞報道中的專有名詞了若指掌。但是,不太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外友人理解起來就有一定的障礙。如一些中國傳統節日的翻譯:LanternFestival(元宵節),而“lantern”本是“燈籠”的意思;TombSweepingDay(清明節),而“tomb-sweeping”本是“掃墓”的意思;DragonBoatFestival(端午節),而“dragon-boat”本是“龍舟”的意思。其次,中國傳統文化翻譯中有時牽涉到成語、諺語以及古詩詞的翻譯,此時要準確把握詩句的含義,不要一味地追求句式的對仗工整。再次,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翻譯是建立在了解其濃厚文化底蘊的基礎上,不僅要了解它的來源、典故,還要了解它的傳統民俗如食品、服裝、節日、禮節、宗教等各個方面的知識。

        二、生態教學法培養傳統文化翻譯能力的策略和方向

        生態教學指的是把課堂教學主體(教師、學生)和與課堂教學相關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要素和環節在生態學的基本原理指引下有機聯系、協調統一、相互促進。生態課堂各要素、環節中始終貫穿的是聯系、發展、共生、平衡、開放等生態理念。在高校英語教學中,特別是培養學生傳統文化翻譯能力方面,需要教師的教授、講解、分析、指導和學生的學習、討論、總結、交流有機結合。

        (一)課堂教學內容應體現整體性和聯系性。生態理念認為,一切事物都處于一個整體之中,整體是部分存在的前提。在生態化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時應以聯系性和整體性作為指導。其一,教學內容要體現相鄰知識系列的整合,要體現性質相近課程的整合。在傳統文化翻譯教學中,應恰當地融入英美文學、語言學、詞匯學、修辭學等課程內容,體現與其他自然學科和社會學科的整合。其二,教學內容應充分體現學生與其生存環境的聯系,重視對學生聯系意識的培養。

        (二)課堂教學過程應體現教學主體間的互動交流。傳統文化翻譯教學過程應貫徹動態性、聯系性、發展性等生態理念。教學過程應重視師生間的互動交流。教師應充分考慮學生的主體性和主觀能動性,多鼓勵學生積極融入課堂教學之中。另外,還應增加學生之間的交流機會。學生之間的交流不僅能鞏固知識,還能拓寬彼此視野,活躍課堂氛圍,增加課堂的生機和活力。

        (三)課堂教學應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傳統文化翻譯課堂教學方法應貫徹多樣性、聯系性等生態理念。一是文化背景知識介紹與導入。背景介紹主要指教師選擇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在教課的同時講解給學生,使他們對與課文內容有關的特定文化知識有所了解,形成一定的文化意識。進行不同的文化對比指教師在講解本國文化知識的過程中側重與外國文化內容進行聯想和比較,使學生形成全球文化意識。二是傳統文化中的內涵探索。教師可以在傳統文化教學中介紹詞匯的文化內涵,實現詞匯與文化教學的結合。三是案例分析實踐。教師可以根據特定的教學目的編寫相關的案例,通過學生之間的討論和辯論,培養學生的能力,包括分析技巧、思辨能力、翻譯技巧和溝通能力。四是角色扮演與情景模仿。常見的有兩種形式,一種是通過規定情景和目標完成角色扮演;另一種是在整個過程中,學生是任務完成的主體,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指導學生運用所學的文化知識、翻譯技巧、策略完成特定情景下的傳統文化翻譯任務。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利用課外時間把課文改編成情景劇,充分地了解課文中出現的傳統文化知識。五是適度地使用多媒體。傳統文化翻譯課堂的構建離不開豐富多樣的教學資源,例如:播放視頻,利用模型、照片和PPT等能夠改變學生的學習思路,拓寬他們的視野,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

        (四)課堂教學評價要多樣化。生態理念認為,多樣性是生態系統存在的基礎和前提。生態系統要充分發揮其作用,離不開各個部分多樣性的存在。傳統文化翻譯課堂的生態化必須以多樣化的教學評價作為重要條件。教育生態學要求教學評價應當有益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其獨立的學習能力,實現其全面發展。例如:同學之間的評價可以用來提高學生的翻譯能力,這種評價既能刺激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訓練其批判性思維能力。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午夜三级A三级三点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精品碰碰 | 亚洲有码在线观看 | 免费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 | 欧美性爱A免费在线观看 | 最新版天堂资源高清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