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有機化學教學策略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08-0137-01
作為高中一門十分重要的課程,有機化學讓不少學生感到頭疼,因此,如何教好這門課是不少化學教師面對的難題。因此,有必要針對目前高中有機化學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予以解決。
一 高中有機化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教學深度及廣度處理不到位
新課改下的高中有機化學是按照螺旋的方式逐步深入的,目前,不少化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常按照高考的標準對教學內容進行把握,并非真正做到與新課標的教學相融合,將教材深度及廣度擴大,因此,給學生帶來了壓力。有機化學的教學過程中,不少教師常出現越位現象,雖然新課標下的教材從內容上看同傳統教材相差無幾,但其實在知識深度及難度方面均有一定的降低,知識廣度卻有了一定的拓展,并突出了不少核心知識。然而,許多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仍以傳統方式教學,不斷加深知識的難度和深度,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負擔。此種教學方式不僅達不到新課改的要求,更不能與學生接受能力相符合,最終的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2.學生動手實驗的機會較少
在高中有機化學的實際教學過程中,不少教師為了盡可能提高學生的理論及做題水平,在課時安排中盡可能多地安排理論課程,實驗課程則少之又少,因此,學生沒有機會接觸實驗。很多教師采用視頻教學使學生以觀看的方式來學習實驗,孰不知此種方式與動手做實驗仍存在著很大差別。由于化學實驗過程存在著許多不確定因素,每個人在動手做實驗的過程中可能面臨著不同的問題,而要求其自己思考來解決問題,這本身就是一個親力親為的過程,而非簡單地看視頻就可以培養的,這樣做只會固化和限制學生的思維,根本無法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 高中有機化學教學策略分析
1.授之以漁,而非授之以魚
由于新教材中知識編排是按照從簡單到復雜,由個別到一般的順序進行的,因此,對于典型的有機物而言,先對其結構進行重點研究,而后對其物理性質進行簡單描述,接著著重對其化學性質進行介紹,這樣的編排與學生認知規律相符。因此,對于教師而言,應當在夯實有機物的結構、組成、分類、性質及相互間轉化的基礎上使學生掌握有機化學學習的一般規律及其方法。教師應引導學生在認識有機化合物結構的基礎上,得出其可能具有的性質,或從性質方面對有機化合物的結構進行分析。使其掌握有機化學的一般規律,然后再推廣到一類物質上。除了結構外,官能團對于有機物的性質也具有決定作用,因此,教師教學過程中可通過向學生展示模型來使官能團的結構更直觀,應使學生了解,有機物具有哪個官能團,通常就具有此官能團所具有的相應的性質。這樣,可以增強學生對有機化合物結構的認識,并逐步掌握有機化學的一般規律及學習方法。
2.增加實驗課比重,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實驗不僅具有獲取知識和激發學習興趣的作用,還是人們認識物質和研究現象最基本的方法。因此,高中有機化學應當增加實驗課的比重,并以實驗課為載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思考能力、動手能力以及創新能力。實際教學時可按照如下步驟來對學生的實驗能力進行培養:(1)以學生的認知水平為依據進行觀察或實驗活動的安排;(2)注意培養學生獨立完成實驗的能力;(3)啟發學生得出合理結論,并撰寫實驗報告;(4)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并對問題進行論證和說明,從不同角度使其理解和掌握知識,以實現求異的目的。此外,若在課堂進行實驗過程的演示,應注重過程的直觀性、規范性,此外,還應注意此過程僅為示范性過程,示范時可與學生進行互動,并注意引導學生積極進行思考。
3.聯系實際,教學過程中應注重滲透理解及應用
由于有機化學的原理與我們的生產及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因此,生活的各個角落均滲透著化學知識,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當以教材的內容為依據,適當聯系生活實際,可以加深學生對于所學內容的理解及記憶,也大幅度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
三 結束語
綜上所述,只有不斷實踐、思考、積累、總結和完善有機化學的教學方法,加強學生實驗技能的培養,才能使學生學習能力不斷提高,從而在新課改中站穩腳跟,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關鍵詞:高職;藥學專業;有機化學教學
高職和大學的教育存大著一定的差別,其表現主要有兩點分別是: 在培養的標準上,高職主要培養技術型人才; 在培養的形式上,高職以社會的需求為目的,以適用的能力為主設計相對應的培養方案,以學生的應用能力為重點進行培養人才。有機化學屬于藥學專業一門比較重要基礎性課程,可以直接稱其為藥學的核心。在經過對有機化學的學習后能讓學生更好的學習藥物的組成結構及其性質合成,了解藥物的結構及藥效的相互聯系。為以后的藥物生產,藥物質量的檢測及新藥的研發打下堅實的基礎。在高職,有機化學教育的改革實踐中出現了很多非常出色的教育工作人員。針對教育方法他們提出了很多觀點。從總的方面來看,所有高職院校的有機化學課的學習還沒有更有效的方法。本文以高職院校學生學習水平差課時少有機化學知識應用廣的一些主要特點,提出了在有機化學的教學中著重關注的問題,為培養合格的藥學專業人才盡一份力。
1有機化學與藥學的關系
藥學和有機化學的是同時存在的,他們一同走過了極為久遠的歷史路程。有機化學是在19世紀初其出現的,有機化學當時注重的是關于有機體的問題,針對的目標大多數是,從有機體中經過分離純化的有機化合物。藥學的持續發展,也在帶動著有機化學的進步。我們堅信藥學和有機化學在將來的社會發展中它們依舊會相互緊密結合,共同促進發展。因此學生們如果能把有機化學學好可以為藥學專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2有機化學的課程特點
有機化學所研究的是有機化合物這一門科學。研究其結構,理化性質、合成方法、應用及命名,以及有機化合物相互間的轉變所遵照的規律等。針對有機化學的課程來說,最主要的特點是其整體性特別強,大多數教學內容都遵照各官能團化合物來給章節順序排列,但它們沒有被孤立也不是零散個體,他們都有著很強的聯系。因此把握好有機化學教學的結構,對于學好這門學科是比較有益的。
3有機化學在高職藥學專業中,探討內容整合、編排方式及教學方法
在選擇教材的,高職醫藥類專業大都選擇用劉斌主編《有機化學》,內容主要以官能團教授各有機化合物的相關的主要化合物,著重講述構效關系有機化學原理。在結合高職教材的基礎理論問題,以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為重點介紹,讓學生可以從整體上理解并運用有有機化學的相關知識,避免針對性的理論知識講述,應盡可能的采用藥學普遍的化合物及化學現象的案例,增強實際應用性。在有機化學的教學經驗中了解到,如一程不變的按原來的課本的順序拿過來應用,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學人員與學生都會感到自如,但當把教材的內容學完后大多數的學生都會感覺有機化學的知識太過復雜,各種化合物品種眾多,需要硬背的知識太多。在這樣一種問題上,依照大學的有機化學課本,對高職的教學內容進行一定的編排和調整,全部的課程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有緒論、命名和異構 ,這一部分是講述,有機化學的歷史、基本理論概念這些基礎性的內容。學習有機化學這類學科的內容,對于高職學生來說并沒有什么自信心。如果在學習的初期學生對學習就沒產生興,讓學生對這一學科失去自信心的話,那么在以后的教學中,對老師和學生都會是一種折磨。因此開始對基礎內容的理解程度,對于學生和老師來說非常重要的。這就使教師用簡潔易懂、有趣的方法把有機化學的內容在藥學中的作用,展現給學生。用易懂的形式把有機化學的理論知識解釋給同學,讓學生深入理解,讓學生樹立學好有機化學的信心。第二部分,幾章化合物的相關內容。這幾種化合物比較簡單,主要的難點就是對學生清楚講述基礎的有機化學中的基礎概念及術語,講述的目的是讓學生深入的理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引導學生自主的學習提高學習的水平。第三部分,講從醇到藥用,高分子材料的內容。這一章節化合物的理化性質有些雜亂不好理解,如果我們仔細分析便會察覺,其化合物的理化性質是由其自身的結構特點位判定的。因此本章的重要學習內容是在了解各化合物的性質結構及其變化的基礎上,深入清楚并分析各類化合物其結構特征和理化性質之間的聯系,主要是各類化合物電子效應,只要掌握其分析的方法,推測其自身的理化性質就容易多了。并且是高職學生對有機化學學習的主要目的。第四部分,有機合成的簡介,在有機化學中,最難學習的部分便是有機合成,其主要是熟悉和掌握各類化合物的理化性質和相互轉化反應的基礎上,建立適合的逆合成分析思路。使學習者對整體內容關于化合物性質歸類匯總,在其思想中形成一套完整的體系,然后經過多多的練習來設計形成思路。對于高職的學生這章的內容難度較大。
4結束語
在我們的教學中,首先必須要跟學生說明有機化學這門學科,其在藥學專業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不可動搖的。在引導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的基礎上,再把有機化學這一學科的基本特征展現給學生,循序漸進的進入到主題的內容上。此種方式的學習經進實際的實踐,得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教學沒有固定的模式和方法法,教師的教學方式與方法也應隨著目標人才培養、學生自身的能力發生改變。
參考文獻:
[1]許玉芳.高職藥學專業有機化學教學探索[J].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
[2]黃聲嵐.高職藥學專業有機化學教學法探討[J].海峽藥學,2014,26(03).
[3]吳小瓊.高職有機化學教學改革與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3.
關鍵詞: 有機化學 高效性 有效途徑
有機化學的特點是:數量龐大、種類繁多、結構復雜的有機化合物和變化多樣的有機化學反應,多數學生反饋的情況是:聽懂不難,但記住較難,運用更難,即使花了不少時間,也掌握不好。針對這種現象,我采取了以下教學策略,使學生學得輕松、愉快,且考試成績遠遠超過同一層次的非試驗班,體現了化學課堂教學的高效性。該教學策略在課題組中不斷推廣與完善,效果不錯。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一、處理好必修、選修內容的深、廣度的關系
《有機化合物》必修模塊的知識難度不大,主要介紹幾種常見有機物的結構、性質、用途、反應類型和一些概念,在教學過程中不能拓展太多,只能初步上升到官能團的角度分析簡單有機物的性質,并初步從有機物的結構分析簡單的有機反應類型等,不要一步到高考的要求,難度太大,學生會喪失信心、興趣,得不償失。選修模塊則是在必修模塊的基礎上,系統地學習有機化學的知識。學習時可從結構決定性質的高度,對各類有機物代表物的結構特點、性質、反應類型進行歸納、總結。處理好必修、選修內容的深廣度的關系,是化學課堂教學高效性的有效途徑。
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學習有機化學之初,學生認為有機化學難學、無機化學簡單的想法,這很可能導致學習興趣減弱甚至喪失。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化學課堂教學高效性的有效途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1.實驗。化學是一門實驗科學,可以利用有顏色變化的實驗現象引起學生的注意,如演示苯酚遇氯化鐵溶液顯紫色,含有醛基的物質與新制的氫氧化銅加熱產生紅色沉淀的實驗;也可以分組或設計實驗探究,如制取銀鏡、乙酸乙酯;毛和纖維織品的鑒別;用油脂制取肥皂等。實驗時學生的興致濃厚,同時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得到提高,學生對知識掌握得很牢固,提高教學效率。
2.聯系生產、生活、社會。有機化學和社會、日常生產和生活的關系非常密切,教學中應經常注意聯系。如乙烯可以作為植物生長調節劑;花、水果香味、炒菜提香用白酒和白醋,以引出酯的概念;食品袋和快餐盒是由什么制成的等,使他們感受身邊的化學物質和化學變化及應用,提高學習化學的興趣,學習效率有很大的提高,成績自然提高。
3.引入科學史。在化學教學過程中貫穿化學史,如乙醇一節,教師可以向學生講述杜康酒、凱庫勒在夢中發現苯分子環狀結構的故事創設問題情境,利用這些科學事跡創設問題情境,既使學生認識到科學研究的曲折與艱苦,又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培養學生科學的世界觀、方法論、自學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推動課堂教學發展及質量提高。
三、抓好化學用語的教學
要學好有機化學,首先要過好化學用語這一關。學生寫化學用語是一個難點。化學用語,教師首先要示范好,把方法和要點講清楚,然后舉一反三針對性地訓練到位。每類物質的化學用語一定要讓學生掌握好。為了讓學生掌握方程式的書寫方法,在教學中每講到新的反應類型的時候都可以用結構式的形式把有機化合物的斷鍵和成鍵的過程展示給學生看,讓學生在第一印象中就記住這個類型反應方程式的書寫要點。如在酯化反應中,通過動畫演示酸脫羥基,醇脫氫的過程。把結構式和口訣放在一起,學生就記得更深,化學用語的掌握,還要通過課堂練習、小測、學習小組比賽、抽查等方法加深鞏固。學生掌握好化學用語是化學課堂教學高效性的保障。
四、引導學生掌握合適的學習方法
引導學生掌握合適的學習方法,是化學課堂教學高效性重要的有效途徑。
1.抓主線:結構性質用途制法。結構決定性質是學習有機化學的法寶。例如:不飽和烴中的雙鍵、叁鍵由于其中的一個、二個鍵易斷裂,化學性質比較活潑,加成和加聚反應為它們的特征反應;烴的衍生物的性質決定于官能團的性質,如甲酸乙酯、葡萄糖,它們都含有醛基,因此都具有醛的主要性質(如銀鏡反應等)。因此要根據官能團種類分析烴的衍生物的性質。學生找到了規律,就可以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只要抓住一條主線,就可以掌握全局,學習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2.引導學生學會歸納小結,使知識系統化、網絡化。教材中的有機化學知識比較分散、零碎,部分學生感覺到“亂”,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讓學生在整體上把握有機化學知識點,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及時對比、歸納、總結,如將烴和烴的衍生物及其之間的相互關系系統化、網絡化:
3.引導學生總結官能團的性質、顏色變化的反應、反應類型與物質類別的關系、溶解性等。
對復雜的有機物系統化,使學生很好地掌握和應用,輕松自如地學好這門功課。
五、講練結合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一、情感教育的含義
當前“唯理智”式的教育大搞機械灌輸和題海戰術,漠視了學生的情感需求和個性發展,忽視了師生正常的情感交流。情感教育作為教育過程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于發展學生的自我調控能力、形成積極的情感體驗、健全完美的個性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國古代對情感教育的研究,當追溯到春秋時期的《雍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它告訴我們,缺乏情感因素的“知學”遠不及享受樂趣、陶醉其中的“樂學”。
二、影響七年級學生數學學習的情感因素分析
1.學習負擔因素。很多家長抱怨,孩子小學的時候成績非常好,到初中的時候成績逐漸下滑。這是由于小學與初中的學習內容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小學數學教材涉及知識面少,題型簡單,教師有足夠的時間反復訓練,而初中數學涵蓋的知識面較多,靈活性增加,課堂容量大,教學進度快,學生未能掌握就進行新課教學,導致他們感到不適應,出現畏難情緒。
2.教學目標因素。由于小學沒有升學壓力,教師能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內外活動,集知識性與趣味性于一體,寓教于樂,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初中階段迫于升學壓力,教師過于強調知識性,忽視了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初中階段注意知識的發展過程,注意思想方法的滲透和思維品質的培養,使步入初中的學生不容易適應,跟不上教師的思維,聽課存在障礙。
3.生理心理因素。七年級學生一般在十三四歲左右,處于青春發育時期,心理產生閉鎖,他們不再象小學生那樣積極發言、討論熱烈,與教師產生心理隔閡,教師在課堂上往往呼而不應,引而不發。
三、七年級數學教學的情感教育策略
1.情知交融。教師要充分發揮情感在教學中的積極作用,設置有梯度的問題,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獲得發展,給學生以積極的情感體驗。(1)激發學習興趣。教師要將教學內容與生動有趣的事例、未知領域、生活實際聯系起來,使看似枯燥乏味的知識變得妙趣橫生,讓學生產生進一步琢磨、探索的興趣情緒。如在《有理數的乘方》教學中,教者用古印度的梵塔問題引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在貝那勒斯圣廟里有三根細針,有64個大小不等的金盤片套在柱子上(梵塔)。僧侶們要將這些金片從一根針移到另一根針上,規則是每次只能移動一片,而且不可將大盤放在小盤之上。當某一天將金片完全轉移到另一根針上,世界末日就會來到。聰明的你,認為這個古老傳說可信嗎?”(2)挖掘文化情感。教師要對教學內容進行加工處理,充分挖掘教學內容背后的隱性情感或歷史素材,感受數學家們在推動數學前行中煥發出來的感人力量,達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如針對學生期中考試成績不理想、心存畏難情緒的狀況,教師讓學生查閱有關數學家們不畏艱苦、努力學習的故事。生1:蘇步青發奮苦學,廢寢忘食,四年演算上萬道數學習題。生2:祖沖之為求出圓周率的密率,反復演算,需計算到圓內接16384邊形。生3:陳景潤在進軍“哥德巴赫猜想”時,演算的手稿有幾麻袋,歷經十年,終于攻克了“1+2”。(3)誘發學生美感。數學具有簡潔、對稱、和諧之美,教師要充分挖掘、展示和創造數學之美,引導學生探索美的規律,提高鑒賞美的能力。
2.互動交流。教師要加強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他們在互教互學、相互溝通、彼此分享中心靈相通,情感產生共鳴。在智慧碰撞、思想交鋒中形成濃厚的研究氛圍,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1)靈活分組。教師根據學生的基礎水平、學習能力、個性特征等進行異質分組,讓他們在合作學習中承擔不同的角色。如在《三角形內角和定理》教學中,教者以6人為一小組,讓組織能力強的一位同學擔任組長,負責協調分工,推選操作能力強的3位同學分別探究銳角、直角、鈍角三角形的內角和,推選一位同學統計,負責記錄研究的過程、數據的處理,推選一位同學發言,負責匯報研究成果。合作學習讓他們體驗到關懷、接納和支持,幫助他們建立相互依賴、彼此信任的伙伴關系。(2)角色互換。教師還要利用合適時機,把課堂的主動機還給學生,讓他們充當“教師”的角色,去出題、提問、分析、輔導和評價,他們在互動中感受學習的樂趣,體驗教師的艱辛,豐富了自己的內心世界。
3.積極評價。教師要施以積極的評價,讓學生據此調整學習行為和學習策略,從而促進學生認知水平的提高,培養學生積極的情感態度。積極的評價也能促進師生關系的融洽,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促進學生健康全面地發展。對成績不理想的學生,教師要用折線圖對比他們的歷次成績,對他們取得的點滴進步給予及時的鼓勵。對進步顯著的學生在表揚成績的同時,要表揚他們付出的艱辛努力。對學生回答部分正確時,教師要肯定成績,鼓勵其發揮優勢,彌補不足。當學生回答錯誤時,教師在糾正答案的同時,也要肯定其勇氣和態度。
一、精選實驗,激發學生參與興趣
小學生對實驗操作有特殊敏感性,教師要抓住學生的心理,適時引入教學實驗,從不同維度激活學生參與實驗的積極性。科學實驗眾多,教師要做好精心選擇。首先要考量教材學習內容,科學實驗要緊緊扣住教材學習內容。其次是針對學生學習興趣展開設計,小學生學習興趣非常廣泛,而且不同年齡其興趣價值取向也存在個體差異,教師要深入到學生之中,探知學生認知水平,精心設計實驗。
在教學《植物的不同與相同》時,教師設計校園觀察實驗:在校園中尋找有生命的物體,根據觀察對比,這些植物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要求每一個同學都要做好觀察記錄,準備在課堂上進行展示。學生跟隨教師到校園中展開觀察,學生參與興趣很高,尋找、觀察、記錄、討論、總結,整個操作過程顯得非常緊湊,實驗秩序保持良好。課堂展示時,有學生這樣總結:我觀察了冬青和兩種植物,其相同點是:兩種植物形體都不算高大,都能夠長葉開花。不同點是:冬青是木本植物,則屬于草本植物;冬青一年四季常青,到冬天枝葉枯萎;開放鮮艷,花朵較大,而冬青也開花,但都是小碎花,不夠鮮艷。教師組織學生對觀察實驗情況進行點評,找出存在的問題,總結獲得的成果。
從學生的具體表現可以發現,教師引導學生到校園展開實地觀察實驗,極大激發了學生的參與熱情。學生實地觀察并做出詳細觀察記錄,豐富了學生的學習感知,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這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有重要幫助作用。
二、規范操作,確保學生實驗安全
在學習《家鄉的水資源》時,教師設計科學實驗:到學校附近采集一部分污水,或者是到工廠附近采集水源樣品,再準備一些小活魚、活蝦,然后進行實驗操作。將活魚、活蝦放入污水中,看這些魚蝦有什么反應,將相關實驗觀察結果記錄下來。在實驗材料準備時,教師特別強調:采集污水帶有一定的危險性,要幾個同學一起,并在家長陪同下進行,任何人不得隨意獨自去采集。實驗開始時,學生都能夠按照要求準備好實驗材料,確保實驗順利進行。
教師設計科學實驗,需要采集一些污水水樣,因為涉及安全問題,教師特意給出規范說明,并且加以特別強調,這是非常有必要的。因為野外水源情況復雜,學生年齡尚小,抵御風險能力較弱,教師給出硬性規定規范操作,消除了安全隱患。
三、科學分工,提升學生實驗品質
在教學《盡可能多地提出問題》時,教師設計一個實驗任務:以小組為單位,組織成員實際觀察生活現象,參與家庭勞動,并在具體活動中發現問題,將問題集中整合,提交到班級展開集體討論。教師特別提醒學習小組組長,要做好分工,盡量關注更多方面。這個實驗操作屬于分散行動,學生自由度很高,但分工明確之后,學生重點關注一篩齜矯媯提出的問題也帶有典型性。小組集合成員問題,組織成員對相關問題進行梳理總結,形成問題集錦,提交到班級中,教師根據各個小組操作情況,再進行整合優化,最后形成重要學習資源。
教師設計問題征集活動,并且以實驗形式進行操作,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參與到生活實踐中,在具體體驗之后形成問題,極大豐富了課堂問題資源,也為學生科學思想成長創造良好契機。
一、結合教學實際,開展游戲教學
對于小學生來說,最喜歡的莫過于游戲。所以,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想要激發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知識的興趣,要求教師應該注重結合教學實際內容,開展游戲教學法。這樣,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會大大提高,學習的效率可以得到有效的保證。教師應該加強對于教學內容的掌握和了解,把教學內容以游戲的形式展現出來,讓學生在玩游戲的過程中掌握信息技術知識。
例如,在學習《鍵盤操作》的時候,為了避免枯燥地利用鍵盤圖示讓學生了解鍵盤,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一些打字游戲,使學生逐漸熟悉鍵盤的每個按鍵。例如常見的熟悉鍵盤打字游戲有打地鼠、青蛙過河和拯救蘋果等。通過這些學生感興趣的游戲,可以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得到保證。學生在玩游戲的過程,也就是學生在學習鍵盤打字知識的過程中,很好地實現了在玩中學習信息技術知識。
二、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人對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可以使其求知欲望得到有效的激發,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也是這樣,通過借助小學生對于一些美好事物的向往,充分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小學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創設教學情境,進入良好的學習狀態,學生能夠明確信息技術課堂學習的目標,學習有了方向,學習的效率也就會大大提升。
例如,在學習《ACD see》的時候,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現出一副帶有瑕疵的照片。然后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假如這張照片沒有瑕疵,那么會是什么樣子的?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都會想要去掉照片的瑕疵,想要使照片變得更美。這個時候教師可以引出ACD see,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學習相關圖片編輯知識。學生在求知欲望的驅動下,學習的效率會大大提升,學習的有效性得到了很好的保證。
三、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
對于小學生來說,組織其進行合作探究學習,能夠降低學生心理的學習知識的難度,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大大提高,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所以,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注重組織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學習,針對信息技術具體教學內容,讓學生開展合作學習,從而熟練掌握相關知識,提高自身的信息技術綜合素養。
例如,在學習《認識WORD軟件》的時候,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給學生布置一個任務:在課件上展示一段文字,其中文字的大小不同,格式不同,顏色也不同。然后讓學生通過Word 軟件把這些字體變得更加美觀,最后進行小組展示。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在小組內進行分工,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特長,利用WORD中的知識來美化字體。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學生學習的興趣得到了激發,學習的效率會大大提高,從而提升自身信息技術綜合素養。
四、組織信息技術知識競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每個學生都具有好勝心,尤其是小學生,對于勝利的渴望更加強烈。所以,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結合教學實際內容,組織學生開展信息技術競賽。使學生在好勝心的驅動下,更加積極主動參與到信息技術競賽中,從而有效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強化學生對于信息技術知識的掌握。
例如,在鍛煉學生打字速度的時候,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打字競賽,布置相同的任務量,然后看看哪位同學能夠以最快的時間最準確的方式完成打字任務。通過這樣的競賽方式,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知識的興趣會得到有效的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得到了很好的保證。同時,學生在競賽中展現出的不足,會成為學生之后學習的動力。
五、聯系生活實際,激發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知識的積極性
信息技術與我們的生活是緊密相連的,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聯系生活實際開展小學,增強學生的認同感,那么會使教學效率快速提高。所以,這就需要教師加強對于信息技術知識的研究,找到其與學生實際生活的結合點,從而有效開展信息技術生活化教學。
一、設置情景,融合探究教學
探究教學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的作用毋庸置疑,因此,在優化課堂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教師也同樣可以在課堂中適當的融合探究教學的理念,通過探究教學來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 因此,筆者在教學中會根據教學的需要,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活動. 例如,如圖,有一個圓柱,它的高等于12厘米,底面半徑等于3厘米. 在圓柱的底面A點有一只螞蟻,它想吃到上底面上與A點相對的B點處的食物,需要在側面上爬行的最短路程是多少?(π的值取3) (動畫演示全過程)
通過這個情境的設置,有效的將數學問題生活化,讓數學以更為生動的形象出現,而不是以嚴肅的、刻板的形式出現,有利于減少學生學習的心理壓力,提升學生學習的效果. 當然,我們設置這個情境的目標,也不僅僅局限于此. 筆者在這個情境的基礎上,進一步向學生追加了動手探究的教學環節,讓學生在實踐中,探索相關的數學知識. 如讓學生動手操作做一個圓柱,尋找從A點到B點的最短路線. 然后再分組討論:將圓柱的其中一條母線剪開,展開成一個長方形,思考從A點到B點的最短路線是什么. 這個探究過程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將抽象模型轉化,凸顯數學本質,提高學生分析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同時,筆者在課堂上給學生布置了一道習題,以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
甲、乙兩位探險者,到沙漠進行探險. 某日早晨8:00,甲先出發,以6千米/時的速度向東行走,1小時后乙出發,以5千米/時的速度向北行進. 問:上午10:00時,甲、乙兩人相距多遠?
二、加強學習研究,多維度解題
數學的答案只有一個,但是通向這一目的地的道路卻是多種多樣的. 正所謂“條條道路通羅馬”,數學亦是如此. 初中數學教師要想優化課堂教學設計,要想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就需要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為學生呈現更多的可能,讓學生從更多的角度去了解問題的本質,去尋求問題的答案,這樣才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這就要求教師以多維度為教學視角,注意教學的多面性. 比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數學問題的“一題多解”,遵循由特殊到一般的規律,將公式或結論進行推廣,以此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思維品質.
例如,求證:cos■ + cos■ + cos■ = ■. 在學生用“三角證法”完成解題之后,教師接著從復數證法的角度切入,當學生還在思考另一種可能的時候,再與學生一起研究公式的推廣cos■ + cos■ + … + cos■π = ■(n為奇數,且n ≥ 3).
此外,我們所說的多維度教學,還包括充分運用課堂中學生的錯誤這一重要的教學資源.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可避免的會出現一些錯誤,教師要糾正,但是不應該把錯誤當成純粹的錯誤,而要借題發揮,發揮學生的“錯誤”,讓學生把握正確的解法.
例如,直線l過點P(2,-1),它在y軸上的截距等于它在x軸上截距的2倍,求直線l的方程.
學生解答為:設l的方程為■ + ■ = 1,則b = 2a……①,又由P(2,-1)在l上,得■ - ■ = 1……②,聯立①,②,得a = ■,b = 3,所以直線l的方程為2x + y - 3 = 0.
此時,筆者要求學生用另外一種方法來解此題:
設直線l的方程為y + 1 = k(x - 2),令x = 0,得到y = -2k - 1,令y = 0,得x = ■,由題意,得-2k - 1 = 2?■,解得k = -2或k = -■,故直線l的方程為2x + y - 3 = 0或x + 2y = 0.
此時,筆者順勢提出:為何兩種解法得出的結果卻不相同?學生在反思的過程中,不但發現了自己的錯誤,而且也明白直線方程的截距式不包括截距為0(過原點的直線)的情況,這樣學生就會對截距式直線方程有了更全面的理解. 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還有許多方法能幫助學生在解題時靈活應用所學知識,獲得簡易的解題思路,教師要在課堂講解例題時教給學生一些常用的解題策略.
關鍵詞:加強課外閱讀; 提高; 語文教學能力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最難教的是閱讀與寫作。這是所有語文教師的共識,尤其在農村小學更是如此。農村學生閱讀實踐少,見識少,大大制約了他們的閱讀能力與寫作能力,同時制約了農村小學的語文教學效果。隨著新課程推廣實施,對學生的閱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表現為:提前閱讀,加大閱讀量。從一年級就開始有閱讀的要求,三年級閱讀測試中就有兩篇較長的文章。對寫作,形式更是靈活多樣。魯迅是一位大文豪,曾有人問他寫作的秘訣,他就指出他沒有什么秘訣,只不過是讀得多罷了。可見閱讀與作文的關系是多么密切。只有通過加強學生的課外閱讀,增長他們的視野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與寫作能力。
首先,課外閱讀是課內閱讀的必要延伸。它能有效鍛煉學生的閱讀能力,由于課堂時間是有限的,課堂內的閱讀也是有限的,在課內閱讀中學生只是走過堂式的被動閱讀,閱讀具有更多的目的性,即為學閱讀而閱讀。教師在課內閱讀中更多的是傳授閱讀方法。這種習得的閱讀方法,學生只有在課外無限的閱讀中加以運用、實踐,方能轉化為自己的能力。如果沒有大量的課外閱讀,學生的能力是很難得到提高的。
除了閱讀方法外,通過課外閱讀還能鞏固在課內學過的字詞,也能獲得更多的新詞,大大豐富了學生的詞匯。在遇到新詞時,通過上下文或查閱資料獲得新詞意思,也能提高解詞的能力。
其次,加強課外閱讀能增強學生見識,農村學生由于生長的環境相對封閉,見識少,從課外書上可見到自己不曾見識的事物,在寫作時,不至于因為無知而無話可說:比如《我家的小檔案》,學生不知如何下筆,很多學生是不知小檔案為何物,更別說《我家的小檔案》了。
第三,通過課外閱讀不但可以了解很多不知的事物,還可以學得新的句型與寫作章法,這句法與章法積累多了,在自己寫作時就能加以變通與運用,從而提高了寫作能力。
對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新語文課程標準》也作了明確規定:“5-6年級要拓展自己的閱讀面,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00萬字,背誦優秀詩文60篇。”可見課外閱讀在語文教學中有相當比重,而農村學生幾乎很少閱讀,原因有客觀的如辦學條件差,社會家庭等因素,也有主觀的,如對課外閱讀不夠重視,缺乏興趣等。總的概括如下:
1.閱讀興趣不高。由于農村學生受家庭影響,沒有形成一種讀書的家庭氛圍,好多學生讀書積極性不高。雖然老師也有強調他們要多看課外書,但他們卻因缺少良好的閱讀習慣和方法,囫圇吞棗,受益不深,因而感受不到課外閱讀帶給他們的快樂。
2.閱讀環境不完善。農村小學缺乏資金,不能建立一個象樣的圖書室,藏書更少,而學生大多數家庭經濟狀況不好,買書少。學校也沒有開設課外閱讀課,從而使學生的課外閱讀受到限制。
針對農村的這種實際,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來加強學生的課外閱讀實踐。
一、創設閱讀環境
學校、家庭、社會都要積極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使每個學生都有一個良好的閱讀環境。
1.學校要完善。學校應多方集資逐步完善教學設施。每個農村小學應著力建起圖書室。圖書室是學生讀物的主要來源,信息時代要求我們的學校教育要培養學生的圖書館意識。提高學生利用圖書館查索工具找到所需信息和知識的能力,有了圖書館,可以組織學生上課外閱讀指導課,這樣讓學生感受到圖書館是一個學習的樂園,是學習知識的好場所。
2.家長要配合。通過家長會、家訪向家長宣傳課外閱讀對豐富學生知識、開發智力、增長見識的重要意義。要求家長經常帶孩子到書店、圖書館幫助孩子選擇合適的書。一般而言,低年級學生以拼音讀物為主,中高年級學生逐步過渡到純文字,選擇讀物要做到:①內容健康,因為不好的閱讀材料會誤導學生。②符合兒童的年齡特點,心理特點。③類型要多樣,古詩、兒歌、童話、寓言、歷史故事、神話故事、科普知識等都應涉及,閱讀面要廣泛。除陪孩子購書外,家長還應多陪孩子一起讀書,總之,家長要努力為孩子創設一個良好的閱讀環境。
二、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能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地探求知識,老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強、好勝心強的心理特點,通過多種方式來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
1.榜樣激勵。教師要經常向學生介紹偉人、科學家及身邊成功人士是如何讀書的,以榜樣的力量激發學生的課外讀書興趣。革命導師馬克思的一生都在書中度過的,他一生學習了幾種語言,閱讀了大量的國內外資料,將軍看書時竟把墨水當醬油吃……古往今來,凡是對人類有所作為的人,無不是博覽群書,勤奮學習的。
2.好書引讀。根據學生特點,教師可選擇一些精彩畫面的書給學生看,讓學生猜猜里面寫了什么。學生易被吸引,就會熱情地閱讀,還可選一些貼近孩子生活的讀物讓學生讀,學生讀來倍感親切就會去讀。這樣可有效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3.收獲激情。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學習的愿望。”要經常召開讀書匯報會,如利用早讀,交流所摘錄的好詞佳句,舉行朗讀比賽,摘抄本展評,講故事比賽等形式,讓學生交流讀書體驗,教師要即使給學生鼓勵,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生的讀書情感,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獲取知識,在博覽群書中采集各種類型的信息材料,使學生逐漸把讀書作為精神生活中不可少的內容。
三、加強引導,使學生善讀書
在現實中,不少學生的課外閱讀的效果不盡人意。主要是由于閱讀方法不當,沒有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因此,廣大教師和家長要互相配合加強對學生的課外閱讀指導,使學生善讀書、增強課外閱讀效果。
1.要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閱讀習慣是在長期的閱讀實踐中漸漸形成的,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首先在培養天天閱讀的習慣,這要求針對自己的學習生活情況,選擇適合的讀書時間,不能想讀就讀,不想讀就好幾天不讀,所讀之書一旦選定就要讀完,不能虎頭蛇尾,半途而廢,讀書要一本一本地讀,切忌粗枝大葉,而且每天的閱讀量要適合自己,開始可以少讀些,慢慢地就可增加閱讀量。其次是要培養“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對書上的好詞佳句,不理解的字詞可以邊讀邊用筆圈一圈、劃一劃,有感觸時,也可以寫一寫。最后是作筆記的習慣,要引導學生摘抄好詞佳句,精彩片段。
2.要培養恰當的閱讀方法。曾有人這樣指出:不同之書,應區別對待,應讀之書宜緩宜熟,應用之書宜速宜簡。讀書方法有多種:粗讀、略讀、精讀、品讀等。小學生背誦的古詩詞、名人名言可品讀,對一些報紙,信息資料可略讀。小學生讀書一般的程序是:先領略全文,把握主要內容,接著到各部分,理解詞句,再到整體,領悟作者的寫作思想與寫作技巧。這些方法教師主要在課內閱讀中加以培養。
課外閱讀關鍵在于堅持,教師及家長要經常了解學生課外閱讀的執行情況,督促學生完成定時定量的閱讀任務,只要持之以恒得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讀書就會逐漸成為自覺行為。課外閱讀將給孩子同樣多的樂趣,將給孩子一個多彩的世界。
參考文獻
[1] 崔戀. 《小學語文教學論》. 人民教育出版社
[2] 石忠仁. 《教育原理》. 人民教育出版社
[3] 馮忠良. 《教育心理學》. 人民教育出版社
[4]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
關鍵詞:小學語文 人物傳記 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6097(2014)07-0054-02
作者簡介:陳友廷(1986―),廣東汕頭人,本科學歷,小學一級教師,廣東省惠州市南壇小學實驗學校語文教師。研究方向:小學作文教學。
現行小學語文教材所選編的課文不僅題材多樣、內容豐富,而且涉及面也廣泛。以人教版教材為例,教材按專題組織單元,每個單元為一個專題,有些單元還安排了不同呈現形式的綜合性學習內容,使得學習的內容與形式更加豐富多彩。在這些專題當中,“人物傳記”沒有被獨立為一個單元,而是散見于諸多專題當中,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詹天佑》《在花山》《將相和》《晏子使楚》等幾篇課文,此外,根據人物傳記的特點,《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西門豹》也可以歸入其中。
近代著名國學大師梁啟超曾旗幟鮮明地提倡讀傳記,他在《國學入門書要目及其讀法》一文中指出:“讀名人傳記,最能激發人志氣,且于應事接物之智慧增長不少,古人所以貴讀史者以此。”正因為人物傳記對學生成長有莫大的促進作用,所以在初高中語文教材中,人物傳記是非常常見的。其實,同樣的道理,小學生正處在人生的成長階段,通過閱讀名人傳記,他們可以把自己與傳主對比聯想,名人所走過的人生道路,不論是成功的或失敗的,都有可能引起他們的思考,給他們以啟示。那么,哪些策略有助于優化人物傳記類課文的教學呢?
一、引導學生學會概括并抓住人物的精神本質
人物傳記中的“人物”都是歷史、文化領域的名人,很多都是杰出的政治家、文學家。歷史是絢麗多彩的萬花筒,歷史人物有其復雜性。在錯綜復雜的歷史條件下,大量的歷史人物有的功大于過,有的過大于功。因此,在教學當中,立足文本,注意引導學生學會概括并抓住人物的精神本質就顯得特別重要。
以《詹天佑》一文為例,“詹天佑是我國杰出的愛國工程師”這句話出現在文章的開頭,是文章的靈魂,文章所選擇的材料都是表現詹天佑的“杰出”及“愛國”的。三則材料在表現詹天佑的“杰出”與“愛國”時各有側重,但值得注意的是“杰出的愛國工程師”是偏正結構。“杰出”就在于詹天佑不但有強烈的愛國心,而且有出眾的才能,杰出中也包含著強烈的愛國心。在修路的過程中,詹天佑創造性地開鑿隧道、學以致用地設計“人”字形線路,都是他愛國精神與科學態度、創造才能相結合的產物。京張鐵路提前兩年竣工,更說明了詹天佑杰出的成就,他長了中國人民的志氣,滅了帝國主義者的威風。所以詹天佑的“杰出”與“愛國”在文章中始終是相輔相成,互為依托的。學生只有緊緊抓住詹天佑“杰出”與“愛國”的本質,才能通暢地理解全文。
二、合理補充必要的歷史背景知識
小學課文的選用受制于學生的理解能力,常常選用一些篇幅較短的文章,有時為了需要,還會對文章進行刪改。而人物總是處于一定的歷史環境當中,有時候由于時代久遠,如果不補充說明具體的歷史條件,學生對人物的認識和理解很可能會產生偏差。如在教授《詹天佑》一文時,首先必須點明當時的歷史背景。由于課文的第二段就有詳細的說明,學生理解詹天佑處于清政府腐敗無能的歷史時期沒有困難。然而,在“勘測鐵路”一段中,詹天佑到底遇到了什么樣的困難,對學生來講,“困難”一詞很抽象,如果不根據歷史事實在這里補充必要的材料,學生對詹天佑那種修筑鐵路的決心就不會有一個清晰的印象,因此筆者查找資料作了補充,把詹天佑當時所遇到的困難羅列了出來:
1.京張鐵路經費被控制在英國匯豐銀行手中,
正當工程進入第二段時,匯豐銀行故意刁難,拖付工錢,造成誤工。
2.帝國主義趁機欺凌,他們派人打扮成獵人的模樣,在詹天佑修筑鐵路的地段巡視,以便隨時看中國人出洋相。
3.鐵路要經過皇室親戚的墳地,他們率眾鬧事,要求改道。詹天佑忍辱負重,終于讓鐵路從墓墻外通過。
4.和詹天佑一起修筑鐵路的好友,有的墜入深澗,不幸犧牲;有的中途逃跑;最讓詹天佑感到痛心的是,女婿被綁架,心愛的女兒不幸身亡。
……
通過以上材料的補充,學生充分感受到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詹天佑面臨的挑戰是多么艱巨,從而更好地幫助學生深刻理解其“愛國”“杰出”的本質。
三、善用題材資源進行寫作拓展訓練
人物傳記里的人物往往是著名的歷史人物,因其經歷和貢獻而有很大的影響。傳記的編寫者在概括人物全貌的同時,往往選擇重大的、有代表性的、最能反映人物特征的事件詳細記述。如果教師在教授人物傳記類課文后善于抓住機會,就是進行寫作拓展訓練的好機會。
(一)改編體裁,錘煉語言
《晏子使楚》一文在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感受語言藝術”專題中,這個專題比較特別,除了相聲還安排了劇本這種對小學生來說很陌生的文學體裁。為了加強學生對劇本的把握,筆者引導學生把《晏子使楚》改編為劇本。學生通過改編,不僅對劇本這種體裁有了更深刻的把握,還在改編的過程當中通過設計人物的對話錘煉了語言,對通過語言來表現不同人物的性格有了更深刻的體會,達到了一箭雙雕的效果。
(二)寫讀后感,沉淀思想
典型的人物事例,鮮明的人物性格,往往能觸發學生的思考。通過寫人物傳記的讀后感,一方面可以積累素材,另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用自己的思維舞動思想的雙翼,生發出具有個性色彩的感嘆和議論,從而沉淀自己的思想。《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文寫的是少年時代的事情,教師可抓住時機,通過寫讀后感來激發學生對自己讀書目的的思考,激勵學生將自己的前途和國家命運聯系在一起。此外,《在花山》一文也非常適合學生寫讀后感,通過學習我們可以深刻領悟到這樣的道理:關心人民,關心他人,才能贏得人民的支持,贏得他人的擁護。
(三)活學活用,編寫人物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