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新生兒護理課件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產婦家庭; 親子課堂; 新生兒護理
【中圖分類號】R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6455(2010)11-0128-01
隨著新生兒的第一聲啼哭,新的家庭成員誕生了,產婦及家屬在欣喜的同時,對于育兒護理知識的缺乏也隨之而來。針對此情、我科與2009年2月-12月成立了《產婦家庭親子課堂培訓班》(后面簡稱培訓班),對產婦及家屬進行培訓輔導,通過生動形象的多媒體教學、示范、一對一輔導實踐,讓產婦及家屬對新生兒護理、健康知識、母乳喂養的掌握有了實質性提高。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選取2009年2月-12月在我科分娩(包括順產和剖宮產)、產婦和新生兒無哺乳禁忌癥、產婦無產科并發癥、營養狀況良好、產后2-7天、母嬰同室、新生兒胎齡37周-42周、體重>2500g-3999g、Apgar’s評分≥8分的產婦及家屬納入標準[1]。篩選出220例家庭參與產婦家庭親子課堂的培訓。
1.2方法:培訓班時間為每周二-周五下午4-5點,用多媒體課件、布娃娃、新生兒衣服、尿布做教具,讓有經驗和有資質的責任護師,采用多媒體觀摩、示范、一對一輔導實踐的方式對產婦及家屬進行培訓輔導。培訓班結束發放問卷調查,調查培訓內容在培訓前后產婦家庭的掌握程度。發放問卷調查220份,回收問卷調查220份,回收率100%,將結果進行統計分析。具體培訓班內容如下:
1.2.1正常新生兒生理特點[2] :體溫:新生兒體溫調節中樞不完善、皮下脂肪少,易受外界環境影響而變化,注意保暖;皮膚:新生兒皮膚嫩,易損傷而發生感染,衣物應清潔;呼吸:新生兒腹式呼吸為主,呼吸淺快、每分鐘20-40次;心率及血液循環:新生兒耗氧量大,心率較快、易波動、波動范圍在每分鐘90-160次,血液多集中在軀干和內臟,四肢易發冷、發紺;胃腸道:新生兒胃容量小,腸道容量大,哺乳應少量、多次,新生兒噴們括約肌不發達,易溢乳,缺乏淀粉酶,不能消化淀粉類物質;神經系統:新生兒大腦皮層及錐體束未發育成熟,哭鬧時有肌強直、眼肌活動不協調、對明暗有感覺,有吸吮、吞咽、覓食、擁抱、握持等先天性反射活動;免疫:新生兒免疫系統發育不完善,易患呼吸道、消化道感染、敗血癥;其它特點:受母體雌激素的影響,新生兒出生2-3天可有乳腺腫大,女嬰1周內陰道有白帶及血性分泌物,新生兒肝內葡萄糖醛酰轉換酶活性不足,出生2-3天可出現生理性黃疸。新生兒出生2-3天攝入少易出現生理性體重下降。
1.2.2母乳喂養指導:我院是愛嬰醫院。正常新生兒均提倡母乳喂養,對產婦及家庭母乳喂養指導有重要意義。產婦的營養、休息、家屬關心、心情愉快是保證乳汁分泌十分重要的因素。結合多媒體圖片觀看,指導哺乳姿勢、方法,哺乳時間原則按需哺乳,哺乳次數,間隔、持續時間由孩子的需要決定,每次哺乳時應吸空一側再吸另一側,哺乳后擠少許乳汁涂于上,保護免受損傷,哺乳后抱起孩子輕拍背部,排除空氣,以防吐奶,每次哺乳時應吸空一側再吸另一側,講解母乳喂養的優點,激發產婦喂哺熱情。
1.2.3日常護理: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室溫在26-28℃,示范新生兒穿脫衣服、更換尿布、沐浴室觀摩新生兒沐浴,沐浴后臍部護理,75%酒精消毒臍帶殘端、臍輪,沐浴用品清潔、柔軟、專用,尿布、衣物易暴曬。
2結果
見表1。
3討論
產婦家庭親課堂培訓班通過形象生動的多媒體教學、示范訓練、實踐課程促進以家庭為中心的產科護理成為婦產科發展趨勢,加強家庭成員的凝聚力和維護身體安全的母嬰照顧。目的主要是保障產婦、嬰兒健康,滿足產婦家庭全面掌握新生兒知識,認知水平,利于新生兒健康成長,是一種人性化護理服務。
通過產婦家庭親子課堂培訓班的開展激發產婦及家屬學習興趣,提高了教學質量,讓健康教育具體化、多樣化,淺顯易懂,易于掌握。同時也增強了責任護士責任心,積極主動學習的熱情,提高了護理服務滿意度。
參考文獻
[關鍵詞] 孕婦學校;孕期營養;拉瑪澤;家庭化分娩;母嬰床旁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3.71 [文獻標識碼]C[文章編號]1674-4721(2011)08(a)-116-02
以家庭為中心的產科監護(family-centered maternity care,FCMC)是為婦女及其家庭提供監護的一種方法[1]。本院婦產科在90年代初實行母嬰同室,2000年初實行家化分娩(丈夫陪伴)等家庭化護理措施,但母嬰同室、家化分娩只解決了產時、產后的問題。FCMC要求是一個連續的家庭過程,包括妊娠、分娩、產后和嬰兒的監護。本院婦產科2009~2011年1 270例孕產婦實施FCMC,取得了良好的護理效果和社會效益。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有家庭陪伴、家庭支持、家庭參與需求的孕產婦1 270名,建立產科監護檔案。其中,20~30歲848例,31~40歲415例,41~45歲為7例;城鎮1 123例,農村147;初產婦1 231例,經產婦39例。
1.2 方法
1.2.1 以家庭為中心的產前監護鼓勵孕婦在家人陪伴下參加本院孕婦學校。將孕期營養、妊娠保健、新生兒護理等制作成多媒體課件,以互動的形式讓準父母們了解孕期、產時、產后的各種生理變化和可能出現的病理改變,提高孕婦自我監護能力。建立產科監護檔案,根據孕婦自身條件,由孕婦、家屬和醫務人員共同制定分娩計劃,并組織參觀母嬰病房,讓產婦有充足的心理準備[2]。
拉瑪澤分娩法,也被稱為心理預防式分娩準備法[3]。對要求自然分娩的932例,從懷孕28周開始夫妻一同訓練。
1.2.2 以家庭為中心的產時監護病房布局溫馨合理,每間病房配備功能床、席夢思床、嬰兒床各1張,設立獨立的衛生間,方便產婦及家屬的休息,保證了家庭的私密性。在以家庭為中心的產時監護中,靈活的探視制度鼓勵婦女在待產和分娩時與支持人員不分開[4]。在孕產婦住院期間,允許家人24 h陪伴。孕婦進入產程后,可由丈夫或產婦的母親全程陪伴,給予心理支持,根據孕婦及家屬的需要討論并告知產程進展的狀況。對需要剖宮產的產婦,責任護士及時向產婦及家屬介紹剖宮產手術方式及麻醉的過程,使家屬和產婦消除顧慮和擔憂。不論是自然分娩還是剖宮產手術后出生的嬰兒都在媽媽身邊處置,做到母嬰不分離。
1.2.3 以家庭為中心的產后監護
產后期對于產婦、新生兒和家庭是一個關鍵的轉變時期。醫務人員在幫助產婦及家庭其他成員轉變角色中起著重要作用 。本院改變以往封閉式護理模式,開展全程母嬰床旁關愛護理服務。
本院將新生兒接種、篩查加入母嬰床旁護理中,此項操作減少了交叉感染的概率,降低了產科出錯率,規范了病區護理管理,贏得了產婦及家屬好評。本院針對產婦、家庭、新生兒的生理、心理、社會需要為孕婦及家屬提供一對一的床邊宣教,保障母乳喂養實施,與產婦及家屬在信任的基礎上構建了更加和諧的關系。
2 結果
納入的1 270例孕產婦中,陰道分娩692例(54.4%),剖宮產分娩578例(45.5%)。全部產婦均掌握產前注意事項、嬰兒撫觸技術和產后注意事項,其中,1 263例(99.4%)掌握嬰兒沐浴技術,1 251例(98.5%)掌握了母乳喂養(19名產婦因自身疾病實行人工喂養)。1 257例(99.0%)產后情緒良好,心理健康,有13例(1.02%)發生產后抑郁。產婦及家屬對護理服務滿意度均達到95%以上,98.1%的產婦滿意度達98%以上。
3 討論
本院通過對1 270例孕產婦實施以家庭為中心的產科監護模式,明顯改善了產科服務,產婦及其家庭對其分娩經歷的滿意度提高。對孕婦及家庭而言,以家庭為中心的產科護理有利于幫助產婦及家屬完成稱職父母角色的轉變[5],大大促進了母嬰健康。實施以家庭為中心的產科監護,醫院的市場地位也相應提高,成為本地分娩首選醫院。但是,真正實施以家庭為中心的產科監護模式的路是漫長的,正像FCMC所提出的那樣:創建以家庭為中心的醫院所需要的根本改變,是醫務人員必須有新的態度[1]。孕產婦檔案分析也顯示,參與者均有較高的教育水平,心理需求也相應提高。如何讓所有醫務人員都能將分娩視為生理過程,而不是疾病,在分娩過程中如何滿足每個產婦及其家庭在社會心理、教育、身體、精神和文化上的需求,如何跨學科協作為孕產婦及其家庭提供更有意義的信息是在今后工作實踐中還需探索的問題[6]。
[參考文獻]
[1](美)菲利普斯著.俞康民,馮曉(譯).以家庭為中心的產科監護[S].北京:現代教育出版社,2009:1.
[2]鄭修霞.產科護理發展趨勢[J].護士進修雜志,1998,13(3):17.
[3]陳京立,辛超英.在實施病人健康教育過程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中華護理雜志,2001,36(6):479.
[4]劉敏,周潔.家庭產科監護模式下母嬰床旁護理探討[J].醫藥論壇雜志,2010,30(23):87.
[5]王艷.家庭化產科護理模式的應用及效果觀察[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09,5(24):70.
關鍵詞:院校合作 兒科護理 課程建設
校企合作是國內外職業教育成功的本質與精髓,也是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校企合作在高職護理專業人才培養中的典型體現是醫院和學校的合作,簡稱院校合作[ 1 ]。《兒科護理》課程是高職護理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為培養具備兒科護理崗位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的高素質高技能應用性護理人才,形成護生、醫院、學校三贏的局面,我院以院校合作為切入點,自2008年起與襄陽市中心醫院、第一人民醫院、中醫院三家三甲醫院合作開發崗位任務引領型《兒科護理》課程,實現了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根本性改變。
1 院校合作開發任務引領型《兒科護理》課程的模式
“4343”模式是一種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開發模式,即把課程開發過程分為四個階段、三個步驟、四個核心環節和三個轉換。“四個階段”是指學習培訓-市場調研-人才培養模式論證-課程開發;“三個步驟”是指改革課程建設理念-開發任務引領型課程-構建保障體系;“四個核心環節”是指崗位調研確定相關專業崗位-分析專業崗位工作任務和職業能力-確定課程單元-反復論證形成任務引領型課程;“三個轉換”是指從典型工作任務到職業能力的轉換-從職業能力到課程單元的轉換-從課程單元到教學活動設計的轉換。
2 院校合作開發任務引領型《兒科護理》課程的具體做法
2008年上半年,我校兒護專職教師和行業技術專家組成課程開發組,學習高職教育改革相關文件,轉變教育理念。首先,對襄陽市三家三甲醫院和我院歷屆畢業生進行社會調研,在此基礎上確定本課程的培養目標和所對應的專業崗位。然后,課程開發組對兒科護理崗位
所需完成的工作任務以及完成這些任務所必需的職業能力進行分析,提練出典型工作任務。隨后,以典型工作任務為載體,參照護士執業資格標準,充分考慮小兒生長發育特點,重構教學內容,確立課程單元。最后,在我院07級、08級高職護理班中選取2個班按照崗位工作過程設計教學活動,組織教學,在實踐中論證和推進改革,體現出教學內容與崗位工作任務相對接,教學過程與崗位工作過程相對接,實現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做一體化。
3任務引領型《兒科護理》課程的構建內容
3.1課程內容的選取和序化課程內容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具體保證,課程內容重構是高職護理教學改革的關鍵[ 2 ]。本課程以兒科護士主要就業崗位新生兒ICU病房、兒科病房、兒童保健站、防疫站4個工作崗位的主要護理工作任務,以及完成這些任務所必需的知識、技能、態度為載體,參照護士執業資格標準,選取教學內容,按照新生兒期到青春期生長發育的特點和學生成長規律進行序化,確立本課程的4個課程單元:新生兒護理、社區兒童保健、兒童疾病預防、兒童疾病護理。在課程內容選取上緊扣培養目標,淡化學科意識,以典型工作任務引領知識、技能和態度,讓學生在完成工作任務的過程中學習相關知識和技能,發展綜合職業能力,克服了傳統學科課程以學科為中心或圍繞知識內在邏輯設計課程內容的缺陷,改變把知識、技能與工作任務相剝離的傳統格局,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一體化整合,實現了學習內容由學科性向職業性的轉變。
3.2教學活動的設計
3.2.1教學活動模式教學活動模式應充分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解決人的健康問題為主線,以護理程序為框架來組織教學。本課程每個學習任務均是由臨床真實病例導入,學生分組討論,找出患兒存在的健康問題,教師引導學生制定護理計劃,并輔導學生實施相應的護理措施,最后對護理結果進行評價,按照護理程序評估―診斷―計劃―實施―評價的真實工作過程展開學習與訓練,將知識和技能學習融入到實際護理工作過程中,最大限度地把學習與工作過程聯系起來,解決了學習與崗位工作脫節的問題,體現了教、學、做一體化。
3.2.2教學活動形式依托校內仿真教學環境和行業資源優勢,將教學活動合理安排在學校和醫院交替進行,具體教學形式包括:校內課堂教學、床邊與現場教學、周末臨崗見習、頂崗實習等。教學進程采取學生入學后先臨床見習1周、校內學習配合周末臨崗見習、頂崗實習三個階段,這樣讓學生早期接觸患者,增強崗位體驗,鞏固專業思想,體驗護士角色,培養在特定臨床情境中質疑推理的能力,有利于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
3.3教學方法的優化組合教學方法改革的重點在于實現教學方法的最優化。本課程形成以案例教學為主的多樣式教學法,即案例教學配合實戰演練、回憶學習、捆綁式教學、仿真教學、床邊教學、換位教學、角色扮演多種方法的靈活運用,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科學地選擇最優方案進行教學,以達到最佳效果。如兒科常見疾病的學習以案例教學和床邊教學為主,在教學中將學生所學的知識與一定的真實工作任務掛起鉤來,在掌握知識的同時,讓學生體驗、理解和應用解決實際護理問題的方法,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3 ]。如兒童生長發育與健康評估的學習以案例教學、捆綁式教學和實戰演練相結合,學生3~6人為一捆綁小組,到社區幼兒園為不同年齡小兒進行體重、身高、頭圍、胸圍等項目的測量,以小組展開討論,評估小兒的營養和發育狀況,給出健康指導,在習得知識的同時,鍛煉和培養了學生的溝通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如青春期健康指導的學習以回憶學習和換位教學相結合,高職護理專業學生正處于或剛剛經歷過青春期,由學生回憶自身的健康隱患,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小組代表發言,充分發揮學生主動學習、自覺學習的積極性。以案例教學為主的多樣式教學法,改變以課堂、教師、教材為中心的傳統灌輸式教學,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學生自我學習,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能力和整體素質的培養。
3.4考核體系的構建考核體系的合理構建有利于保證護理人才培養質量。本課程采用終結性考核與形成性考核相結合、絕對評價與相對評價相結合、多種評價方法并用的考核體系。終結性考核仍以期末筆試為主,形成性考核包括操作抽考、階段測驗、臨床見習表現、平時學習表現的綜合評價,考核場地以學校和醫院相結合,改變傳統的重結果輕過程、重理論輕技能單一的考核方式,堅持“注重過程考核、突出技能培養”的原則,真正做到了淡化知識,突出能力,注重過程。
3.5學習資源的建設專職教師和行業技術專家合作開發了豐富的學習資源,包括基本學習資源和擴展學習資源。基本學習資源有與課程改革配套的校本教材、課程標準、課程整體設計、教學活動設計、PPT課件、綜合測試等,擴展學習資源有動態指導、技術圖庫、病例庫、熱點專題等。所有學習資源均在襄陽職業技術學院《兒科護理》精品課程網站上,學生可在學校計算機房、電子閱覽室通過網絡進一步學習《兒科護理》課程,為學生提供了自主學習平臺。
4 討論
課程開發是職業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務,也是推動職業教育改革和提升教學質量的重要舉措,其實質是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以崗位需要和職業標準為依據,重新構建課程。本研究以院校合作為切入點,開發任務引領型《兒科護理》課程體系,實現了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根本性改變。其成功首先在于學校領導對教學改革的高度重視,并編制了《課程開發指導手冊》作為課程開發的工作依據和行動指南。其次,襄陽市三家三甲醫院有“依靠教育貯備人才提升能力”的理念,重視人才、支持教育。最后,課程開發組成員有明確的課程開發思路,有較強的改革與創新意識,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和臨床工作經歷。任務引領型《兒科護理》課程開發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不足之處在于對教學過程考慮過少,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才能很好地將改革成果引入教學,目前,我們正在考慮將改革成果上升到操作層面和實踐層面上進一步探索,以利教學相長。
參考文獻:
[1] 陳敏,馮維希,張海云,等.院校合作下學習情景建構與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10,25(3):209-211.
[2] 涂明華.高職高專教育護理人才培養模式與課程體系改革的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