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小說閱讀教學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俗語說:習慣決定命運,語文小說閱讀的目標是建立學生良好的學習、閱讀、思考和認知習慣,同時良好的習慣也是高質量、高效率語文小說閱讀的基礎,二者之間辯證的關系告訴我們,語文小說閱讀教學中必須將學生習慣的養成作為重要內容和根本策略。教師要通過語文小說閱讀教學形成對學生的日常規范和行為指導,通過日積月累的長時間影響,建立起學生語文小說閱讀的基本習慣和基本要求,將語文小說閱讀轉化為學生內在的重要需要。同時,教師在語文小說閱讀教學中要注意技巧和方法的傳授與傳播,通過技巧與方法的領悟和學習有效地提升學生語文小說閱讀的品質和效率,改掉學生語文小說閱讀中的“壞毛病”,形成學生良好的語文小說閱讀習慣定型。
2注重語文小說閱讀教學的過程性
語文小說閱讀教學中應該突出“文章寫了什么?是怎么寫的?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文中有哪些語言含義深刻?我是這樣理解文章的;我理解的理由有這些”等等;開可以進行如“為什么要這樣寫?寫作意圖是什么?寫作意圖是否很清楚?”等等;也可以提出如“為何把這篇課文安排在這一單元?為什么要涉及這道題?等問題,通過不斷設問激發學生自主思考的意愿,將語文小說閱讀教學的主體還給學生,使學生帶著在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中獲得的感受和理解,和教師交流,而不應該是教師帶著對課文已經準備好的理解和感受向學生反饋,把結果和思想直接講給學生聽,讓學生通過過程評價實現對語文小說閱讀能力的有效提升。
3優化語文小說閱讀的方式和方法
方式和方法對學生進行語文小說閱讀,提升語文小說閱讀的效率,體現語文小說閱讀的教學價值有著直接而關鍵的功能和作用。在語文小說閱讀教學中要建立高層次的教學策略,從學生語文學習的實際、過程和細節入手,由淺入深地開展語文小說閱讀教學,遵循“循序漸進、由易到難”的教學規律,通過先進方式和科學方法將語文小說閱讀從感知推向感悟,從客體推向主體,從遷移推向內化,形成對語文小說閱讀教學目標的系統性保障。在語文小說閱讀方式和方法的優化過程中首先要具有符合學生語文學習規律的特點,符合學生認知的基本過程,全面而廣泛地調動學生語文小說閱讀的積極性,起到對語文小說閱讀教學質量提升的支持。其次語文小說閱讀方式和方法的創新過程中要強化語文教學的發展方向,要依據語文教學改革的要求持續推進方式和方法的創新和變革,使語文小說閱讀教學方式和方法更加貼近教學實際和學生特點,科學地提升語文小說閱讀的質量與效率。最后,要在語文小說閱讀方式和方法優化的過程中要重視學生自主的發展,充分將語文小說閱讀教學的主體讓渡給學生,通過路徑、方法的不斷優化,使學生實現主動、積極、連續地發展。
4注重培養學生語言文學的創新能力
?Z文小說閱讀課程與教學是中學生知識體系構建、文學常識積累、社會認知遷移的重要過程和基本階段,是學生形成個性差異和特有能力的重要方式和路徑。在語文小說閱讀教學中必須將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激發和發展列為教育戰略和教學策略,通過合理地安排語文小說閱讀內容,引用現代化手段豐富語文小說閱讀資源,突出學生對語文小說的認知、感悟和自主評價,不斷激發學生多元化思維,提升學生認知水平和知識遷移能力,將生活經驗、文化沉積、思想意識等深層次元素做到全面開發,通過學生特有的方式加以表達,形成學生自主能力、創新能力、創作能力的綜合發展,既能發展學生靈活處理相關問題的能力,同時也能培養出學生創新性思維和勇于創新的思想,以全面的語文小說閱讀指導激發學生高層次技能的全面發展。
5注重語文經典小說誦讀
教師應該針對語文小說內容和語文教學體系進行閱讀指導,特別對于經典小說、經典段落、經典內容更應該做好美詞佳句的誦讀和背誦活動,通過教學強化和反復考核使學生能夠感悟到經典文學、經典段落的價值和意境,在積累學生文學知識的同時,品讀和感悟經典的震撼性、唯美性與欣賞性,重構和豐富學生語文基礎知識和資源空間,增加學生文學儲備,做到對學生語文水平、文學修養、鑒賞能力、欣賞水平的全面促進和提升,使語文小說閱讀教學更加符合新課標的要求和方向,達到從基礎上、從根本上、從系統上全面提升語文小說閱讀課堂效果,發展學生語言和文學基礎素質與能力的作用。
6擴展學生語文小說閱讀能力
語文小說閱讀教學要將創新和發展的目標向外、向高、向深的方向發展,制定出語文小說閱讀的規劃,建立學生自主進行語文小說閱讀的機制和系統,拓展學生語文小說閱讀能力。要千方百計提升學生小說閱讀量和閱讀時間,采用閱讀比賽和小說知識競賽等方式,發揮學校圖書館、學年圖書室、班級圖書角的作用和功能,為學生提供語文小說閱讀的材料和書籍,為學生語文小說閱讀能力的提升提供物質與資源前提。此外,要建立起學生間相互合作、相互競爭的語文小說閱讀小組,通過小說閱讀筆記評價、教師檢查、組間評比等方式,激發學生小說閱讀的意愿和熱情,通過師生間、生生間協調、不懈的努力,全面提升和擴展學生語文小說閱讀技能和水平。
關鍵詞:高中語文;小說;閱讀教學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小說文體的閱讀教學是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對于小說,傳統的處理方法和其他文體一樣,也是分段、概括段落大意、提煉中心思想等,這樣的方法經檢驗,被證明無助于學生切實把握小說的精華,不但不能提升學生的小說閱讀能力,反而讓學生面對小說無所適從。很顯然,對于短小的小小說之類的文本,傳統的分段加歸納思想的做法似乎還可行,而面對厚厚的動不動數十萬字的小說,傳統的方法自然就失效了。小說有人物、情節、環境三要素,引導學生閱讀時也應牢牢抓住這三個要素來展開。下面筆者結合一些實例簡要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圍繞人物設問,引導學生把握人物形象特征
小說必有人物,人物必有特征。而人物的特征,一般主要通過外貌描寫、語言描寫、行為描寫等來實現,也有通過其他人物或事件來側面烘托人物的。在教學中,在學生初讀文本的基礎上,教師應引導學生緊緊抓住作者描寫人物的語段,圍繞著人物的個性特點設問。比如《一個人的遭遇》一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這樣一些問題:1.作者所說的“一個人”是誰?2.小說當中索洛科夫是什么樣的一種遭遇?3.在這篇小說中,作者憑之表達了什么樣的情感?問題拋出后,可以組織學生進一步閱讀和討論。為保證討論的效果,討論前最好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探討之中。在討論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注意引導學生尋找出描寫人物的語句,并試著組接這些語句所描寫的狀態,構擬出一個完整的特征鮮明的人物畫面,最終全面把握小說的人物特征。
二、抓住矛盾事件,把握故事情節
對于小說而言,人物形象的塑造還得在情節的展開中實現,因此情節的把握也很重要。如何把握情節呢?這看起來簡單,因為很多人覺得讀了后應該自然知道情節,但實際上并非這么回事。首先,這里講的是閱讀教學中的情節把握,不是一般日常生活中的休閑閱讀的情節感知。作為閱讀教學的情節把握,不僅要知道故事梗概,還要知道故事如何展開,各個人物在其中發揮什么作用等。一般而言,小說故事情節展開往往靠一些巧合的矛盾事件來推動,抓住這些矛盾事件,即可一步步理順情節發展脈絡。比如《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就要引導學生搞清楚林教頭作為教頭,為什么落得個“風雪山神廟”的境地?這顯然是一個矛盾。據此問題,引導學生一步步逆推倒溯,最終弄清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的前因后果。
三、把握事件環境,體會小說內涵
小說中人物及故事情節的展開必然是在一定的環境下進行的。這里的環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自然環境,如故事情節展開時的天氣、地理狀況等,比如《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風雪就是自然環境。二是社會環境,故事進行時,必然有特定的社會環境作為背景,如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的故事之所以會發生,就在于當時朝敗,高太慰篡權,其子高衙內橫行霸道,因想林沖之妻,故意設計陷害林沖。如果沒有這些社會背景,故事情節的展開也就失去了依憑。在引導學生閱讀小說時,就要注意引導他們把握小說事件展開時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又不是截然分開的,而是相互融合,共同作用于事件的。一般而言,作者都會以自然環境來折身社會環境。此外,自然環境的描寫有時是為了烘托人物心態,或烘托小說情感基調。比如魯迅先生的小說《祝福》,祥林嫂被置于這樣的一個環境:魯四老爺那破舊、陰暗的書房,平淡如水的年年搞,家家弄的祝福,世俗的人們對寡婦的鄙視,人與人之間心靈上的冷漠,等等。這些內容共同構建起了一個悲慘世界,揭示了悲劇對于祥林嫂而言必然發生的殘酷現實。
四、把握小說三要素,提煉小說主題
再長的小說,最終也有一個主題,這是小說的靈魂,不可或缺。但小說主題不是明確說明的,需要通過文本的閱讀予以提煉。如何提煉呢?這就得在全面把握小說三要素的情況下進行。就拿《祝福》一文來說,其中祥林嫂頑強而淳樸,但身世遭遇卻十分悲慘,丈夫死亡,孩子丟失,在封建禮教意識隆重的社會環境下,她自然被認為是不吉祥的象征,即所謂“克星”,因此處處遭人嫌棄和迫害,最終以悲劇結束人生。是誰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劇?帶著問題引領學生思考,學生很快就能體會到一切緣于黑暗的封建社會禮教制度,而這,剛好就是作者要揭示的主題。
小說人物、情節、環境三要素在分析把握時可以分開進行,但在小說行文中,三者其實是相輔相成的,人物形象特征往往在情節中實現,而情節的展開卻依托于特定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比如《林黛玉進賈府》小說選段中,王熙鳳出場時“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形象很好地刻畫了她精明、能干、潑辣的性格特征,但這種性格特征的刻畫是在故事情節展開過程中實現的,而這些故事情節又以古時大戶人家家庭事務管理需要專人管理的背景來展開的。可見,在引導學生閱讀小說,把握小說內容時,對三要素可分步把握,但切不可斷了他們之間的相互聯系,應注意他們三者之間的內在聯系。
小說的閱讀能力,當然非一日之功可成,也非一文所述能及,需要廣大高中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實踐中,積極踐行上文所述觀點,以期能以最短時間最高效率培養學生的小說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摘 要】英語閱讀能力的培養直接關系到學生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的發展,也直接關系到整個高中英語教學效率的發展。所以,如何做好高中英語的閱讀教學一直是教師思考的問題。在下文中,筆者將分別從四個方面就如何實現高中英語的有效性閱讀教學進行方法探究。
關鍵詞 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方法;提升
在當前的高中英語教學過程中,依然存在著學生學習興趣不高、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效果差等問題。因此,在下文的具體論述中,筆者將就結合自身的教學實際來簡要論述如何做好高中英語的閱讀教學工作。具體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個。
一、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閱讀教學的實施是高中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個長期的教學工作。所以,在這樣一個長期性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要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在當前的高中英語閱讀過程中,筆者發現很多學生都存在著:一邊朗讀一邊閱讀或者閱讀過程囫圇吞棗以及閱讀過程咬筆頭等不良習慣。這樣的一些習慣都會影響學生的閱讀效率的提升,而且在這些不良習慣下開展的閱讀,學生很難對閱讀材料有一個準確的理解。
因此,針對這樣的一些情況,筆者認為教師應當及時地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并且及時地糾正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不良習慣。而且,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主要是要在課堂教學實施的過程中,有效地幫助學生認識到自己在閱讀的過程中如何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例如:在高中英語模塊七第一單元的閱讀材料的閱讀教學過程中,該部分的閱讀材料主要是介紹電視和音響器件的發展史。所以,在引導學生開展閱讀并且培養學生閱讀習慣的時候,教師就可以要求學生用眼睛進行閱讀,而不是用嘴巴進行朗讀。并且要求學生在閱讀的第一遍進行瀏覽式閱讀,在第二遍的閱讀的過程中則注意將電視和音響器件的發展史分別表示出來。
此外,在學生進行閱讀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在教室內來回巡視,發現學生的不良閱讀習慣及時加以糾正。長此以往,學生良好的英語閱讀習慣也必將獲得有效性的提升和發展,整個高中英語的閱讀教學效率也必將獲得提升。
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
閱讀教學的實施主要是在課堂上進行,而學生英語閱讀理解能力的發展則還需要學生在課外也能夠積極地投入其中,繼而才能夠促進學生的能力發展。
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的實施過程中,還應當積極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從而在意識的牽引下,學生能夠在課外積極地開展英語閱讀,并且在課外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地提升自己的閱讀理解能力。
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筆者認為教師主要可以在一開始的階段給學生布置一定量的閱讀素材和任務,然后逐步地教師開始慢慢地減少任務的布置。并且在這個過程之中,教師還應當積極地引導學生,給學生一些鼓勵。而且教師進行閱讀任務的安排時,教師還應當給學生布置一些較為有趣的閱讀材料。
例如:教師在一開始的階段就可以布置英國小說《誘拐》的英文版給學生作為一個禮拜的閱讀材料。因為《誘拐》這篇小說的英文版其中涉及到的詞匯都比較簡單,而且句式也相對容易理解,故事性較強、且情節曲折,能夠有效地調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
所以,借助這樣的一些閱讀材料的推薦,學生的閱讀興趣將獲得激發和加強,隨之學生的自主閱讀意識也將在此基礎上獲得培養。
三、有針對性地傳授閱讀方法
高中英語的閱讀材料囊括的類型很多,涉及到的文體也非常豐富。而不同的閱讀材料所涉及的閱讀問題不同,閱讀的思維邏輯和方式也不一樣。
所以,在教學實施的過程中,筆者認為教師可以采取多樣化地方式開展閱讀教學,并且有針對性地選取不同的教學方法開展好高中英語的閱讀教學工作。
而且,高中英語的閱讀問題的設置一般包含有判斷題、信息解讀題、詞義猜測、文意深化解讀這些問題。而且閱讀的題材也涉及有科技說明文、故事、記敘文等。
所以,為了更好地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并且實現高中英語閱讀理解的有效性教學實施。教師就一定要有針對性地選擇教學方法并且因材施教。
例如:針對推理判斷性的閱讀理解題目,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這樣來解答:
1.讀清題意、忠于原文、不可臆斷從而完成推理
2.分清推理題的類型,如果是細節推理題則應依照語篇內容抓住關鍵信息詞。
如:有這樣一個題目“It can be inferred from the text that( )”,根據文章中的unemployed、homeless等具體的信息,可以發現答案為B-the unemployed who receive help may still be among the homeless
3.態度觀點的判斷題,則是要注重作者在文中的敘述語氣。
通過細化這樣一個類型的題目解答方式并結合具體的閱讀材料實施的教學能夠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而這樣也將幫助學生掌握一定的閱讀技巧,整個的教學效率也將獲得提升。
四、加強教學反思和總結
閱讀教學的實施和效率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且,在這個復雜而漫長的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還應當積極地對教學方法加以改進。
所以,在高中英語的閱讀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也應當積極地、不定期地對教學實施加以反思和總結。并且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改進教學實施的方法,從而更好地深化閱讀教學的實施,以實現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效率的提升和學生的能力發展。
隨后,教師就會在下一次英語課堂教學開始之前首先將該內容加以補充教學。而教師通過這樣的一種方式也將有效地發現教學中需要改進的地方從而不斷地完善閱讀教學的實施。最終,實現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教學實施。
參考文獻
[1]蘇雪茹,高中英語閱讀教學如何優化之我見[J],中學生英語·教師版,2014年第1期
[2]覃建華,分層教學對提高高中英語閱讀教學質量的作用[J],中學生英語·教師版,2014年第1期
P鍵詞:翻轉式閱讀教學;實踐;高職語文
基金項目:安徽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編號:SK2015A762)
G633.3
翻轉式閱讀教學就是通過信息技術的輔助,把傳統的閱讀教學結構翻轉過來,學生在課前完成相關知識的學習,課堂上根據所要掌握的閱讀知識,通過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完成知識的內化、能力的培養和素質的提高[1]。高職語文教學中,小說單元常常是學生拿到課本閱讀興趣最大的部分,學生和教師都心向往之,熱情期盼,但是每每教學結束,效果卻不盡如人意。這次我們就以美國作家歐?亨利的《最后一片常春藤葉》為例,看看翻轉式閱讀教學中小說教學如何開展,對比傳統教學班級到底效果如何。
一、翻轉式閱讀教學過程
1.教師確定教學目標,制作微視頻
(1)確定教學目標和相關教學資料
翻轉課堂和傳統課堂教學都圍繞統一的教學目標。《最后一片常春藤葉》學習目標的確立依據有三點:一是課程標準對小說閱讀的要求;二是歐?亨利小說的特點――情節曲折,構思巧妙,往往用一種出人意料的結尾,增強文章的感染力;三是學生的閱讀水平,以及對本文的理解把握。
為了便于學生了解作者背景,教師在資源庫里上傳了作者歐?亨利的生平、寫作特色、補充閱讀――《麥琪的禮物》、小說的結構分析,學生可以在沒有完全理解、吃透的情況下隨時查看相關資料。
(2)制作微視頻
為了讓學生了解文章的主旨和精彩之處,教師利用白紙和筆,自己講解,錄制了8分鐘的微視頻,提前一周上傳到空間內,供學生觀看,并提出問題促使學生思考。
2.學生觀看教學資源,自主留言
預習是閱讀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課前學生先行自學,是“訓練閱讀最主要的階段”[2]。每一位學生都要在網絡平臺上留言,可以發表自己的看法或提出疑問,教師根據學生的留言了解學生對自學資料的掌握情況。根據空間顯示統計,86%的學生都在網絡資源上傳一天之內觀看了資源庫中的教學內容并留言,有12%的同學重復觀看并且做再次留言。由此可見,學生主動預習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參與度很高。在觀看留言時,針對學生的疑惑,教師給予了回帖指導。
3.教師分析留言,解決問題
根據留言來看,大部分學生首先是被文章中的友情所打動,在三位畫家身上感受到了人間真情,因此這個情感目標已經達到了,在課堂討論時就可以一帶而過了。有部分學生留言批評瓊西的人生觀是錯誤的,甚至有學生認為她看到樹葉凋落就覺得自己要死了,是愚蠢的,這是學生根據自己的生存環境給瓊西的評價,是否有失公允,課堂討論時可以引導學生展開思考。留言的統計和匯總,給教師帶來了很大的工作量,但是卻促使每一位學生都能發表自己的看法,是教師了解學生的第一手資料,使課堂教學更有針對性。
4.合作討論,糾正反饋
課堂上把學生按照座位順序分成小組,每組4位同學。以學生合作討論為主,教師多用啟發式教學,幫助學生排除障礙,啟發學生自己思考和研究,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教師進行適度的拓展和延伸。
二、翻轉式閱讀實踐過程與傳統課堂比較
翻轉式閱讀在《最后一片常春藤葉》的閱讀實踐中,受到了教師和學生的喜歡。通過課堂教學、網絡反饋,對比傳統教學班級,我們發現在翻轉課堂中,教師和學生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出現了一些積極的教學效果。
1.學生閱讀興趣和發言積極性提高
與實踐中傳統教學班級相比,翻轉式閱讀教學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提高。參加翻轉式閱讀實踐的學生,在課堂教學之前,有大量的時間反復閱讀文本,可以把自己的疑惑跟帖留言或是在交流群里提出來,老師和同學都可以解答,這樣借助多媒體教學資源,在課前就基本上解決了學生看不懂文本的問題。因此,在課堂上學生有話可說,學習的自信心大大增強了,翻轉課堂的討論就能更加充分。許多問題一經提出,學生自己在思考討論以后就解決了。教師在課堂上,只是起到了穿針引線的作用,學生的發言就像一粒粒珍珠,散落在思想的海洋里。
2.學習由被動變主動
翻轉課堂真正實現了把課堂還給學生,只有讓學生動起來,才能真正體現自主性學習。學生的學習有了質的提高,從以前的被動學習到現在的主動探究,對課文的理解加深了,發散思維大大提升,能有獨特的思考,形成自己的見解。
3.課堂教學效率提高
筆者在課前查閱了大量有關《最后一片常春藤葉》的資料,寫出了非常翔實的教案,傳統課堂的學生在課堂上跟著教師,按照預先設定的教學環節,逐步解讀小說,完成本課的教學目標,少有驚喜、沒有波瀾。 在翻轉課堂上,我們發現學生的關注點似乎不在于小說的“情節、環境、人物”這三個方面,而是更集中于老貝爾曼這個“人物”身上,對于這個人物,許多同學分析了他外在與內在的矛盾,他靈魂的閃光點,同時還表達了對老貝爾曼從厭棄到感動到敬仰的改變。課堂教學不應該只關注知識的獲得,更應該關注審美的提高和思維能力的發展,通過思想的撞擊,學生對文本的把握整體有了顯著提高,在不斷的合作學習中,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很大提高,課堂上學生暢所欲言,很好地鍛煉了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教師的信息技術處理水平也隨之有很大提升,攝取的知識量明顯增多,視野也開闊了。
此次高職課堂的翻轉式閱讀教學實踐,是針對高職學生目前的學習情況,運用翻轉的教學理念,探索高職語文閱讀教學方法的改進,充分發揮了電子傳媒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積極作用,培養了閱讀教學中高職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愛上閱讀、享受閱讀,自然就會提高閱讀效率,并且激發了高職學生在語文閱讀中的成就感,引導學生體驗情感要素,提高審美能力,這里翻轉的不僅是教學形式,也是教學內容的轉變,在完成工具性教育的同時,更多地引導學生分辨真假、是非、善惡,提升其判斷能力、邏輯思辨能力、審美能力,這是高職語文閱讀教學必須實現的轉變。
參考文獻
關鍵詞:高中語文 有效閱讀 教學方法
閱讀教學長期以來都沒能讓學生明白自己才是真正的讀者,學生已經習慣于教師的傳授甚至于灌輸,無法自主學習,甚至不知道掌握“過程與方法”也是一種學習并且是最重要的學習。為此,我們在教學第一線開展語文有效閱讀教學方法的探討,應該是語文教學提高效率的重中之重。本人在一線教學中經過實踐,總結出了“五步閱讀法”,與同行商榷。
一、有效閱讀方法探討的內容
1.關于“有效閱讀”
有效閱讀是指以盡量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閱讀效果。閱讀的有效性包括如下三重意蘊:①有效果,指對閱讀活動結果與預期閱讀目標的吻合程度的評價;②有效率,閱讀活動是一種精神性生產活動;③有效益,指閱讀活動收益、閱讀活動價值的實現,即指閱讀目標與特定的社會和個人的閱讀需求吻合程度的評價。
2.高中語文有效閱讀教學方法――“五步閱讀法”
一讀求通識,即通讀文字,整體感知課文,初步了解課文大意,感受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調。在閱讀時要了解相關資料,包括作者、背景、注釋、文體等,以知識識記、積累為重點。
二讀梳篇章,即梳理文章結構,把握文章的寫作思路。“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現代著名語文教育家葉圣陶先生這兩句話的意思是,作者寫文章是有一定思路的,閱讀時要細加探究,只有遵循這條思路才能把握文章的要義。
三讀悟真意,即盡可能通過作者對寫作對象的描寫去理解它的象征意義,以及理解重要詞句的深刻含義或作用。
四讀賞精華,即鑒賞評價文章的內容與表達技巧,能判斷文章內容的積極或消極意義,能指出文章的寫作特點及其效果。
五讀學寫作,即“讀寫兩相宜”環節,讓學生學習課文的寫作技巧,進行寫作訓練。
五步閱讀法,清晰地呈現了閱讀由表及里、由整體到局部的閱讀流程,知識點和閱讀的能力點分解到各個步驟,一目了然,閱讀任務的指向性明確具體,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避免了閱讀的盲目性和低效性。
3.從閱讀教學角度出發,形成文體教學序列
根據高中學生認知水平與閱讀能力的發展梯度,我們可以按文體分類,劃分高一、高二、高三不同學段閱讀教學不同的側重點。高一側重現代散文,高二側重古詩文,高三側重科學論文。要努力從學生實際出發,結合教材內容,進行教材和教學內容的重新整合,做到教學有選擇、教學有重點、教學有突破,避免面面俱到、流于表面、不得要領、沒有方法的低效、無效教學。我們還應形成古詩文閱讀方法的研究小組、詩歌小說閱讀方法的研究小組、科學論文閱讀方法的研究小組、現代散文閱讀方法的研究小組,由備課組長領銜,組織對文體知識和文體寫作規律的梳理,從文體特點出發,總結不同文體的教學要點與閱讀方法。
4.從閱讀主體角度出發,引導學生閱讀體驗
學生是閱讀的主體,學生閱讀的過程就是體驗的過程,在教師指導下的閱讀體驗更有效,能力提升也更明顯。整個閱讀過程是學生的過程,根據五步閱讀的不同層次,教師參與的程度和發揮的作用不同。求通識,立足學生自主,進行知識搜索、整理和識記;梳篇章,主要給方法,然后放手學生去練;悟真意、賞精華,教師不僅要給方法,還需要有指導與點撥;學寫作,可以讓學生獨立寫作,教師當堂給以點評。要讓學生真正理解“過程與方法”是一種最重要的學習。
二、有效閱讀教學方法的反思
閱讀是有規律可循的。有效的閱讀必須是方法正確、思維對路的閱讀。語文有效閱讀教學方法的探討重點就在過程的突破上要從文體特點入手,根據寫作的規律,歸納出閱讀的思路,讓我們找到把握文章的“穴位”,掌握“四兩撥千斤”的巧力。
閱讀過程中必須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語文課程課標準》中指出閱讀教學應“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情趣”。
閱讀能力的提升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即使有了閱讀的方法,如果沒有閱讀量的儲備,還是紙上談兵、坐而論道。方法的來源是閱讀,方法的掌握還是閱讀,方法不能替代閱讀,因此,閱讀教學中指導學生進行足量的閱讀是十分必要的。
參考文獻
關鍵詞: 新課程古典小說教學教學方法
在現行人教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中,初中語文課本中古代經典小說共四篇(《智取生辰綱》、《楊修之死》、《范進中舉》、《香菱學詩》)。這些篇目全部集中在九年級上冊語文課本中,所選篇目為經典長篇節選,這些課文,容量都較小,人物集中,個性鮮明,情節單純,結構緊湊,故事性強,情感性強,針對性強,可讀性強,文質兼美,易為學生接受與理解。因此,在常規的教學活動中,我們應抓住小說這一文體的特點,遵循新課標提出的要求,結合初中學生的年齡、閱歷、認知水準、思維能力、情感體能、想象思考所能達到的水平,緊扣小說的三要素,避免教學內容的“繁、難、偏”,簡簡單單地進行小說的教學活動,從而使學生輕輕松松地讀小說,學知識,懂做人,養情趣,明事理,提素養。
現階段中學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是“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以奠定“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在語文素養中,文學素養的培養是學生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方面。而文學素養的培養和提高,一方面源于學生語文綜合知識的積累與運用,另一方面是很關鍵的一點,是讓學生對文學作品產生閱讀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根據文本,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有的放矢地進行古典小說的教與學,才能實現“教學相長”,共同提高多項能力。在日常教學中,通常我是這樣進行古典小說篇目的教學活動的。
一、以人物品讀為中心展開古典小說教學
小說反映社會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說中的人物,我們稱為典型人物,這個人物是作者根據現實生活創作出來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雜取種種,合成一個”,通過這樣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有普遍的代表性。小說塑造人物的手段可以是概括介紹,又可以是具體的描寫;既可以寫人物的外貌,又可以刻畫人物的心理活動;既可以人物的行動對話,又可以適當插入作者的議論;既可以正面起筆,又可以側面烘托。小說的環境描寫和人物的塑造與中心思想有極其重要的關系。在環境描寫中,社會環境是重點,它揭示了種種復雜的社會關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長的歷史背景等。
教學中解讀人物我一般采用下列幾種方法。
1.加強誦讀,品味人物,感悟人物的心理和情感的細微之處,使學生產生心理和情感的共鳴。
2.揣摩細節,認識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豐富性、復雜性,體會人性的多維性。
3.剖析小說的環境、人物肖像描寫和作者的敘述性語言,探究任務性格的社會性。
4.認識小說中對比、呼應、懸念、鋪墊、穿插等手法對表現人物的意義。
二、從作家角度延伸展開古典小說教學
在中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但一斑并不等于全豹。不妨借此機會,趁熱打鐵,向學生推薦該作家的其他作品,以幫助學生全面了解其風格。如課文《智取生辰綱》只是《水滸傳》中第十六回部分,將七位英雄智取不義之財,而楊志費盡心機的英雄形象鮮明地展示在讀者面前。教師可以趁熱打鐵,向學生介紹《水滸傳》這部中國古典名著,讓學生關心楊志后來的命運,激起學生探知的興趣。
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還要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教師的“領”實際上就是“導”,是從學生的“學”出發的,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去探索、去總結,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總結規律的能力。
三、讀寫結合展開古典小說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應把讀寫結合起來,以讀帶寫,以寫促讀。篇幅較長的小說,可編故事梗概、故事提綱。學生喜歡楊志、孫悟空等人物,教師還可引導學生采用讀寫結合的方法,去試著分析小說中的人物形象。采用這種教學方法,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和寫作水平。課本中所選的小說,除了在思想上給予我們啟迪教誨,在情感上給予我們熏陶感染之外,在寫法上更能給予我們極大的啟發。如《智取生辰綱》中人物心理的刻畫,《范進中舉》中跌宕起伏的情節,這些寫法都是我們在文本教學中進行作文教學的上佳之例。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小說應以關注課外讀寫為落腳點,以寫輔讀,以讀促寫,以達到強化思維、訓練表達、積累思想的教學效果。可以嘗試采用下面的方法來具體實施。
1.評論小說的內容或寫法。
2.點評故事中的某個人物或其行為。
3.對小說中某個細節發生聯想和感觸。
4.延伸續寫法,對一些結尾含蓄雋永的小說,續寫故事。
四、影視欣賞法展開古典小說教學
多媒體的運用必將對教學產生深遠的影響。在小說教學中,完全可以利用多媒體的優勢,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采用多媒體手段,直接播放根據小說改編的影視作品給學生觀看,可使學生對小說主人公的外貌、語言、動作、所處的環境等方面有直觀的了解。對文別表現人物的情節,可以重復播放。這種方法比學生讀文字小說效果要好得多,學生對人物和小說的理解會深刻得多。以課文節選的《楊修之死》中的情節描寫為例,幾個情節的展示讓學生倍感興趣,待看完影片后,再讓學生讀文本,學習中的疑惑就會煙消云散,而且對人物印象深刻,記憶長久。
當然,我們不能以影視的欣賞來代替文本的賞讀,必須始終把文本的賞讀放在第一位,影視有輔助作用,在教學中的運用要把握好度,主次分明,明確影視在教學中的具體作用。
五、新課程背景下古典小說閱讀教學方式的探索與思考
1.新的小說閱讀教學方式明確了在閱讀教學中師生的角色定位,讓學生成為閱讀的主人。
課堂上老師徹底改變了滿堂灌的教法,老師起的作用是促進、組織和指導,實現學生學習習慣及學習方式的轉變。學生由被動接受教師的知識傳輸轉變為主動搜集、分析、篩選、歸納和整理資料,主動探究、主動吸收知識;由偏重于機械記憶轉變為探究過程,注重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2.新的小說閱讀教學方式要體現閱讀與寫作相結合的思想。
通過閱讀與寫作相結合的訓練,激發學生的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達到以讀帶寫、以寫促讀的目的,實現閱讀寫作的良性循環。
3.新的小說閱讀教學方式體現了學生之間良好的合作關系的建立,做到資源共享。
新的閱讀教學方式要求學生自己搜集資料,自我解決,完全尊重學生的自主能動意識,積極培養學生的個性。但由于學生手中資料、個人文化的積累程度等因素的制約,學生個人的力量往往難以解決復雜的問題。同時,由于時間的限制,每個(或每組)探究的課題有限,因此,分組研究是開展這一教學模式的最基本形式。學生之間必須合作――充分交流、切磋,將自己的信息資源共享,最大限度地占有資料,相互啟發,相互爭論,從而取得“突破性”的成果――探索出未知的知識。
4.中學語文教師應具備多種文本解讀的理論及方法。
文本創作活動及其成果、讀者對文本的解讀,都是和主體的個性緊密相連的,現代人日益重視和珍惜個性,強調人文精神,強調尊重人、理解人。因此,中學語文教學應該允許教材解讀的多元互諧。這就要求中學語文教師以多元文本解讀理論和方法武裝自己,以便在教學過程中游刃有余地發揮主導作用。
5.教師解讀文學文本必須運用藝術思維方式。
文學是一種審美的意識形態,文學作品的美具有飄忽、朦朧的特點,決定了解讀、審美體驗和意義闡釋的不確定性。只有用直覺領悟和心理體驗的藝術思維方式才能進入藝術,也只有用空靈蘊藉的語言才能傳達作品的審美蘊涵。由于文學作品的藝術美是不能用純粹客觀的詞語來描繪的,因此教師往往要通過模糊的具有詩意的彈性語言進行富于情趣的美感描述,激起學生去欣賞玩味的興趣。在這個意義上,教師只是藝術王國的一個“導游”,文學的美景主要靠學生自己去領略。教師采用形象比喻和意境描述的方法,就能夠有效傳達教師意識和作家意識相遇、相認、相融合時的初始經驗,同時也容易誘發學生的想象,對文本的審美韻味產生創造性的理解。解讀文學文本必須運用藝術思維方式,這是中學語文教師文本解讀的關鍵。
6.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是教師必備的技能。
在古典小說教學中,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影視教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這樣的教學中,教師對多媒體教學手段的掌握要熟練,教學才能正常開展。
總之,無論是小說的教學還是其他文體的教學,其教學方式都是多種多樣的,我們應根據實際教學需要來調整教學內容和方式,只有這樣,才能做到老師教得“簡單”,學生學得輕松。
參考文獻:
[1]小說教學的探究.云南教育.2007,(5).
關鍵詞:教材;閱讀教學;講課文;教讀法
初中蘇教版教材中,魯迅作品分別散見于: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民俗風情”―《社戲》;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童年趣事”―《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小說之林”―《孔乙己》;九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學會讀書之感悟品味欣賞”―《故鄉》;九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學會讀書之迅速捕捉閱讀信息”―《藤野先生》;名著閱讀專題《朝花夕拾》等文章。
一、教材是課堂教學中溝通師生的橋梁,也是完成語文教學的憑證
葉圣陶于20世紀40年代在多篇文章指出:“知識不能憑空得到,習慣不能憑空養成,必須有所憑借,那憑借就是國文課本。” “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這個看似不再新穎的觀點在今日的語文教學中仍發揮著舉足輕重的指導和糾正作用,沖擊了死板的以教材為主的語文教學,強調了語文教學應該在利用教材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
這兩個看似矛盾的觀點是從不同的角度去看語文教材。閱讀教學中體現的則是“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分歧。現行的語文閱讀教學提倡二者的統一,那何時教教材,何時用教材教呢?一個重要的前提是理解二者的不同目的,然后對選文有一定的理解和辨識,根據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不同的教學目的設計閱讀教學。
王榮生在中外母語教材的比較研究中對語文教材的選文的功能作出鑒別,分為“定篇”“樣本”“例文”“用件”四種。“定篇”是指蘊含文學素養、文化素養的中外名篇,反映在教學策略層面是“講課文”,如《社戲》《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祝福》。“例文”“樣本”是為語文知識服務的直觀性質的道具,如小說《孔乙己》。“用件”的作用不在于文章具體講了什么,而是讓學生以其為載體或者扶梯輔助其他語文學習的活動,如《拿來主義》。上述的四類在課程目標實施中即為“用教材教”,反映在教學策略層面就是“教讀法”。
二、教師教學標準的衡量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課程的基本理念”中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尤其是在大量的觀課、評課中,衡量的標準往往是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藝術。但實際上“教了什么”應當作為衡量教師教學活動的基本標準,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不是決定性的衡量標準。
講課文的對象是“定篇”,重在悟文品字,體會作者思想、情感。如分析《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首先要自我發問:在這篇課文中,最值得講的在哪里?從何處講起?在中學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固然要常教常新,但不能忽略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傳授,尤其是初中的教學,更應從基本的語言入手。單元標題“童年趣事”就給這篇文章解讀提供了一個符合教材編排邏輯的切入點:文章語言運用里體現出來的童心童趣。“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的趣味。”將具體的字詞句放回文本的具體語境中,去感受語言和文學。正是把這個文字描寫的明明不能稱作樂園的地方稱作樂園,才能進一步設疑,激發學生的興趣去挖掘文本,去體會童心童趣。
三、“講課文”和“教讀法”的區別
閱讀教學中的“講課文”和“教讀法”的區別在于對教材文本的認知和處理上。若是就單獨的課堂教學效果而言,講課文與教讀法是各有特色,不同的教師根據自身的素養和對語文教材的把握,將具體的方法應用于具體的課堂。“講課文”是在具體的文字分析中引導學生理解感受,在潛移默化中形成一定的閱讀思維和閱讀方法;“教讀法”則是教給學生正確的閱讀方法,使得學生能自我理解感受。若方法使用得當,效果自然各有千秋。
但語文教育的好壞不能以短期的精彩,而應以較長的一段時間內的實踐效果為標準。講課文和教讀法都要避免一個嚴重的問題,即主題先行。因而教師自身要處理好閱讀過程中的“言傳”和“意會”的關系。教師的“意會”是要準確地通過引導,將設置的問題“言傳”出來,幫助學生以主體的身份去感悟,然后達到自身的“意會”。教師的“言傳”只是一針見血的點撥,但正是從這一缸水折射出的一滴水,可以變成學生頭腦中的星星之火,在指導學生意會、再發言交流的過程中漸成燎原之勢,培養學生正確的閱讀習慣和較好的人文素養。
參考文獻:
[1]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編.葉圣陶教育論文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
[2]王榮生.聽王榮生教授評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關鍵詞:初中語文 閱讀教學 實踐 思考
《語文課程標準》對學生閱讀能力提出了明確要求:要引導學生準確無誤地領悟與利用祖國語言文字,不斷積累和豐富自己的語言知識,培養閱讀的能力與技巧,開啟學生的思維。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既是重點也是難點,同時還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關鍵。縱觀近幾年各年級的教學檢測情況,發現語文試卷重在考察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感知、理解與領悟能力。閱讀試題具有以下幾個特點:材料選自課外;注重對文章的整體感知、理解與感悟;開放創新是試題突出的特點。然而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我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嚴重抑制了學生的個性,影響了初中語文閱讀課堂教學的效率。
一、閱讀教學實踐過程中的一些問題
首先,在傳統閱讀教學中,教師把閱讀當成了機械的分析題,片面強調文章具體內容的解讀,而不重視閱讀的過程。這不利于學生對文章思想的把握。其次,在傳統的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高高在上,唯我獨尊。教師單一、機械地向學生灌輸知識,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這是不尊重學生個體地位的表現,抑制了學生個性的發揮。第三,閱讀量不足。在傳統的閱讀教學中,閱讀材料僅僅是課本上十分有限的課文。這就造成了學生閱讀量不足,教學效率低下。此外,師生互動性不強。在傳統的閱讀教學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性不強,久而久之學生喪失了學習興趣。因此,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改革迫在眉睫。
二、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策略
(一)精心設計內容,增強閱讀的趣味性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重點是精心設計與巧妙安排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受到熏陶。在教學方法設計上,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互動式的教學,采用快樂教學法、文章想象法、文章意境想象法等教學方法,千方百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語文閱讀課成為學生的最愛。比如八年級上冊的明清小說《范進中舉》這一課,為了尋找古文與現代人的結合點,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封建科舉制度的腐朽,筆者是這樣舉例子的。1901年,慈禧太后下令改革科舉制度,考試內容增加了中外政治歷史項目。為了遵守慈禧太后的旨意,考官硬是把拿破侖硬是塞了進去《項羽拿破侖論》,考官趕時髦,可考生哪里懂得其中的風情?于是就出現了笑話。一考生寫道:“夫項羽,拔山蓋世之雄,豈有破侖論”、“拿全輪而不勝,而況于拿破侖也哉?”等,學生聽了忍不住捧腹大笑。這樣使得學生學習興趣大增,活躍了課堂氣氛。
(二)善于設置懸念,創設問題教學情境
在語文教學中,課堂是陣地。只有在和諧活躍的課堂氛圍中,學生才能主動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去。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設置懸念,從學生的需求出發,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教師要根據課文內容的特點,創設問題情境,為學生學習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比如七年級上冊《回憶我的母親》這一課,筆者先借助多媒體教學手段,創設了問題情境:同學們,母愛是人類最值得歌頌的、最偉大的愛。在不久前的家長會上我為你們的母親拍攝了圖片。現在給你們播放滿文軍的《懂你》,請你們找找你們自己的母親,想一想你們的母親是不是愛你的?她們如何表達對你們的愛?與作者的母親有什么異同點?音樂響起,帶著這些問題,學生很快就進入了課堂學習的狀態,并且迅速進入自己的角色,主動對課堂內容進行探究,把握人物形象。這樣學生的思維達到活躍的狀態,為語文閱讀教學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三)在閱讀中比較,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俄國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曾經說過:“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運用比較法閱讀是良好的學習習慣與學習方法,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把風格相似的文章進行比較,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訓練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同時引導學生在比較中看到差別,進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把握文章。比如九年級上冊魯迅的《孔乙己》這一課,可以把它與八年級上冊《范進中舉》進行比較。孔乙己與范進二者都是封建科舉制度的受害者與犧牲品,從而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到封建社會的殘酷性。同時,比較法還可以延伸到課內與課外的比較。八年級下冊自清的《背影》一文,教師要求學生在課外查找有關寫父親的文章。以學生查找的《父親》、《父子情》與《我的報童夢》為例,與所學的《背影》進行比較。就題材來看,都是寫父子之情;從體裁來看,都是記敘文。然而從父親的身份和地位、父子之情的表現形式比較,有很大的區別。三位父親的身份與地位相差甚遠,表現形式不盡相同。這樣課文的重難點就更加清楚、透徹了,學生思路清晰,無形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加深了學生對父母的理解與愛戴。在今后的閱讀中更加得心應手。
(四)深入感悟理解,進行閱讀延伸與拓展
初中各年級學生在學習課文之后,要根據學生對課文的掌握程度,發表自己的見解與看法,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教師可以運用一些現代教育技術,設計一系列的問題,讓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理解自由表達。學生通過課文問題的探討,積極進行探究,進一步加深對課文主體的理解。在思考與探究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得到了延伸拓展,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從而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時,教師還要讓學生大聲朗讀,對于對話較多的小說或記敘文等,可以引導學生分角色表演,這樣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結語
總之,在初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掌握良好的閱讀教學策略,結合各年級學生特點提升學生良好的閱讀能力。然而它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廣大教師的認真實踐與積極探索,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為傳承祖國的傳統文化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關鍵詞】現代文閱讀教學 策略 中職學校 教學方法
在新課程改革的形勢下,為了彰顯語文教學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目標,語文閱讀教學的任務不外乎兩個:一個是要努力提高學生的閱讀和寫作水平,另一個就是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促進學生個性的養成和人格的健康發展。反思新課改實施以來的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現狀,我們必須探尋優化閱讀教學新的策略。本文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分析。
一、激活文字,創設形象
語文教材呈現在學生眼前的僅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開想象,不懂得進行再創造,那么出現在頭腦中的可能只是詞語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無表象組成的生動畫面。這樣就不可能進入作者所創設的意境之中,不僅無欣賞樂趣可言,而且難以理解作品的意蘊。現代文閱讀教學中,教師的任務之一就是引導學生馳騁想象,透過文字看到圖畫,透過語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獲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例如閱讀欣賞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我請學生根據畫中的荷葉和生活中所見,把荷葉與芭蕾結合起來,想象朱自清筆下的荷塘:滿眼繁茂的荷葉,荷葉片片相連;因為出水很高,才像亭亭的的裙,像優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的裙――于是,靜靜的荷塘幻化為動態的舞臺,們穿著綠色的裙子,翩翩起舞,輕盈地旋轉。隨著想象的馳騁,學生進入到月光籠罩下的荷塘美景中,死的文字變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象中得到了復活。
二、注重學生的思考提問,激發主體意識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主動探尋就涉及思考、提問,問題是教學活動的歸宿,問題又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
首先是對重點詞句或者優美語段提問。閱讀文章總是從詞語到句子,從句子到段落,一邊閱讀,一邊把文章的各個詞語、各個句子、各個段落的內容聯系起來,整體感知文章的內容。遇到語言優美、辭藻華麗的語段,學生往往首先是驚嘆,然后暗自神傷,接下來一步很重要,可能會有少部分學生把它抄下來,經常翻看,進而試著運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去,這方面主要是就閱讀的實用性而言的。就閱讀教學而言,如果對部分語句、段落不理解或理解不透,自然影響對文章整體的理解。因此,對重要語句、優美段落的理解或質疑,無疑是閱讀的基礎。對語句、段落的隱含義的理解,一不能離開特定的語境,二不能忽略寫作的背景,切不可斷章取義、望文生義。在品讀課文重點句段時,尤其要創造良好的教學氣氛,精心設計問題情境。
其次是對文章的主旨性內容提問。這種提問直接指向閱讀目標和要求,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并且閱讀著力點集中在文本的重難點,具有很強的集中性,在閱讀中起到了導向作用。在閱讀中圍繞文章的主旨內容進行質疑提問,正是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到為完成閱讀目標而需要深入加工的信息之上,使信息加工更有效。
三、注重教學方法的靈活多樣
在教學方式上,教師可通過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進行自主閱讀,設身處地地感受體驗文學作品中的藝術形象與情感。
1.表演式教學。對于一些故事情節豐富曲折、人物形象鮮明的文章,可以選擇讓學生自己去理解、把握、表演。如在教話劇《雷雨》的時候,對一個班的要求是發揮學生的想象,讓學生自己編劇,自導自演;而另外的一個班則讓他們去觀看屏幕上的話劇,切實地加深體會。通過不同的方式來比較教學效果,對于教師而言,也是一種豐富。
2.體悟式教學。讓學生獨自體驗、品味、感悟文學作品的意蘊。如在教學沈從文的小說《邊城》時,筆者沒有首先對這一作品的主題思想進行分析,而是先引導學生閱讀小說,然后在預習閱讀的基礎上讓學生理解作品中濃郁的湘西地方風情,再發表對這部作品的感悟和體驗。有的學生說,文章很美,其人物形象描寫血肉豐滿、思想獨異,閃耀著人性的光輝;有的學生說,翠翠是美的化身,爺爺是善的化身;還有學生說感受到了湘西的鄉土風俗;等等。這種教學方法不僅加深了學生對作品的理解,還能使學生深入到作品的意境中,受到作品情感的熏陶。
3.探究式教學。讓學生在課內外閱讀中自己尋找答案。教師在課堂上要善于設計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在學生想知道而不知道、口欲言而又無可言時提出問題,充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探究意識。如在講授《荷塘月色》一文時,講到“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一句時,我說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作者頗不寧靜呢?請大家自己去查資料、找原因。第二次上課時,學生都拿出了自己在課后找到的資料,分別對作者不寧靜的心緒作了有理有據的分析論證。
四、在鑒賞品味和合作分享中提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