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新生兒疾病預防與護理范文

        新生兒疾病預防與護理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新生兒疾病預防與護理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新生兒疾病預防與護理

        第1篇:新生兒疾病預防與護理范文

        【關鍵詞】重癥監護病房;新生兒;不安全因素;預防;護理

        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NICU)指沒有家長陪護,統一集中地收治早產兒和各種新生兒危急重癥的病房。由于新生兒無自衛能力,也沒有安全防范的意識,因此對于護理人員,提出了更多的護理要求。患者在NICU住院期間,發生任何不安全事件都將導致患者家屬的質疑,甚至出現護患糾紛。我院對NICU新生兒護理中的不安全因素進行分析,并提出安全護理模式,對65例患者進行護理,為提高NICU護理效果,減少新生兒護理不安全事件提供可行性護理模式。現把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NICU從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所收治的130例新生兒患者作為臨床研究對象,患者男76例,女54例;日齡2h~7d,平均(3.6±1.2)d;平均體重(3036.5±125.6)g。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每組65例。兩組患者在性別、日齡和體重等方面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式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臨床護理,包括密切觀察病情、藥物護理、護理與環境護理等。實驗組患者在此基礎上,對NICU護理中的各種不安全因素進行分析,并根據結果予以對應的安全護理手段:①完善規章制度[1]。修訂新生兒安全管理制度,明確在NICU中要安裝錄像設備,在病房中要配備各種應急與防火設備,禁止在病房中采用明火等。同時培訓護理人員。②提高護士綜合素質。確保護理人員應具有的專業素質,要熱愛自身事業,要有奉獻精神。對于比較重要的注意事項要和患者家屬進行細致講解,以贏得患者家屬的信任。③規范入院護理。在患者入院、出院時與患者家屬共同檢查患者皮膚黏膜情況,并簽字作實。在入院后派發住院聯系卡予患者家屬,憑卡了解患者病情,最大程度消除家屬疑慮,建立良好護患關系。④加強用藥管理。在患者服藥前,讓患者家屬了解藥物的必要性和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并承諾一旦發現不良反應,將采取積極的應對措施。⑤降低護理人員壓力[2]。醫院領導關心與體恤NICU護理人員,合理安排護理人員編制,采用彈性工作制,并進行適當情緒疏導,令護理人員得到充分的生理與心理上的休息,緩解壓力。

        1.3 效果觀察

        參考劉黎玲的相關觀察指標[3],記錄兩組患者發生不安全事件的發生率,同時調查患者家屬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調查問卷的滿分為100分,內容包括護理效果、服務態度和護理內容等。

        2 結果

        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的不安全事件發生率為6.2%,對照組為24.6%。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由于在新生兒護理工作中,新生兒不具備語言表達能力,同時新生兒疾病本身的復雜、多變,不同患者之間的差異大,且重癥監護病房不允許家屬陪護等特點,導致在NICU護理工作中將出現眾多不安全因素。

        既往研究發現,重癥監護病房中的常見不安全因素有[4-5]:①護理人員素質不高。個別護士在工作中作風不嚴謹,缺乏與患者家屬的溝通技巧,因此容易導致護患糾紛的產生;②出入院時交接不清晰。有些患者在入院時可能已出現皮膚黏膜損傷,但由于出入院時無家長陪護,護患雙方的交接不明確,可能留下糾紛隱患;③護理人員工作強度大。由于新生兒護理工作數量多,要求質量高,因此容易導致NICU中的護理人員工作壓力重,工作強度大,容易導致人才流失和工作倦怠,令整體護理能力下降,容易產生不安全因素。

        因此,對于上述的不安全因素,需要做好相應的預防措施。由于護理工作中的每一個患者都可能導致各種糾紛,因此安全護理模式的重點,應在于強化護理工作中的各個環節。從規章制度上,完善護理工作中的具體行為和資源分配;從思想上,確立護理人員的奉獻精神和服務意識;從護理工作上,增強透明度,爭取患者家屬的理解和配合。本次臨床研究結果表明,在采取各種預防措施后,患者的不安全事件發生率顯著降低,同時患者家屬的滿意度也顯著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NICU新生兒護理的不安全因素較多,在對薄弱環節采取預防措施后,能降低不安全事件的發生率,提高患者家屬的滿意度,因此值得在今后臨床工作中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程毛鳳.淺議新生兒護理不安全因素及預防措施[J].醫學信息,2014,(8):321.

        [2]郭香芝,張春燕,趙國霞,等.重癥監護病房新生兒護理不安全因素及預防措施[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8,8(26):6372-6373.

        [3]劉黎玲.新生兒病房護理不安全因素及預防措施探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3,8(10):234-235.

        第2篇:新生兒疾病預防與護理范文

        關鍵詞:腕帶識別;新生兒護理;臨床應用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5-0515(2013)10-106-01

        2003年,患者識別的準確性作為醫療安全的首要目標在全美醫療機構評審委員會中被首次提出,并將其列入到《2008年患者安全目標》中去。早在2005年,我國衛生行政部門頒布的《患者安全目標》中,就將患者的身份識別列入到安全管理目標中。患者身份的正確識別被認為是保證患者的醫療安全的重要環節,尤其是在產科護理過程中,腕帶識別為新生兒的安全管理提供了有效的保障,是醫護人員和新生兒家長辨別新生兒的重要依據,也是新生兒進行疾病篩查、預防接種以及診斷護理的重要保證。以往的新生兒護理過程中,常見因嬰兒的錯誤識別導致醫療事故的發生,腕帶識別的作用就是規避風險,提高科室的醫療質量。目前,我院產科的新生兒腕帶識別普及率已達100%,本文就腕帶識別在新生兒護理過程中的應用方法與意義進行探討,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近兩月內于我院婦產科降生的新生兒1681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嬰兒751例,女性嬰兒930例。新生兒出生后都按照醫院統一的流程進行清潔、管理、醫療護理等。

        1.2 腕帶使用方法與新生兒管理

        1.2.1 腕帶使用方法

        選用質地輕柔、防水、防靜電的一次性材料制作而成的腕帶,腕帶可調節,一般佩戴于新生兒的手腕或者腳腕,本院的新生兒統一佩戴于腳腕處,以留出一指的寬松度為宜。在腕帶的兩端有一次性粘貼保證表示對象的唯一性。新生兒進入新生兒室時,就將其科室、性別、姓名(母親姓名)、編號、床位號、診斷等情況依次填寫,填寫相關信息時要注意字跡清晰,且不易被擦拭。

        1.2.2 腕帶使用體會

        腕帶識別有助于提高護理工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新生兒出生后會被安排到新生兒室進行統計的清潔、診斷等,新生兒自身無自主意識和自主能力,需要護理工作者以極高的責任心和耐心進行相關的護理工作。

        由于護理的機械性和重復性、瞬間性等特點,工作時間大、任務重,比較枯燥,護理人員在工作過程中稍有疏忽就可能出現差錯,而新生兒佩戴有腕帶標識的情況下,就可以在各項操作進行前進行有效的核對和篩查,既能提高工作效率,保證新生兒的快速識別,又能保證工作的準確性,確保新生兒各項護理流程的完成。

        在新生兒室,要有一套完整的嚴格的規范制度,既可以為護理人員的工作提供參考準則與依據,又可以對新生兒進行規范化管理。對新生兒進行護理的過程中,要保證腕帶上的標識與床號等相一致,出現不一致的情況要及時核對。

        另外,腕帶的書寫要嚴格按照規范進行,一旦出現錯漏,不僅加重護理人員的工作量,還可能造成醫療事故,引起護患糾紛。腕帶書寫如果不夠公證清晰導致識別困囊,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加重工作量,引起不必要的麻煩。

        1.3觀察指標

        觀察統計婦產科因新生兒身份識別錯誤引起的醫療事故或醫療糾紛的發生率。并與未使用腕帶識別之前的年平均醫療事故發生率進行比較。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實驗數據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其中計量資料對比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對比采用卡方檢驗,以p

        2 結果

        使用腕帶識別的新生兒在住院期間,無一例因身份識別錯誤造成的醫療事故或醫療糾紛。未普及腕帶識別之前因身份識別錯誤引起的醫療事故的年平均發生率為2.1%,在新生兒護理過程中使用腕帶識別與不使用的醫療事故發生率間有顯著差別,具有統計學意義。對比結果如表1。

        表1 腕帶識別使用前后因身份識別錯誤造成醫療事故的發生率比較

        組別 醫療事故發生率

        腕帶識別使用前 2.1%

        腕帶識別使用后 0

        3 討論

        醫療安全管理是整個醫療過程順利進行的重要保障,而護理工作涉及的工作人員多,涉及工作種類與工作程序也多,是面向患者的第一線,所以,護理安全又是醫療安全的重點工作。如何保證護理工作的安全、有序、嚴謹是提高護理安全需要重點討論的問題。

        無論是哪個科室,護理工作都有其自身的一套護理程序,護理過程中銜接環節往往較多,不同的護理人員負責某一項專門的工作,通常,任務量較大,工作的重復性也大,難免會出現疏忽,其工作性質與工作特點決定了其度快速篩查與核對工作的依賴性。

        在婦產科的新生兒護理工作中,護理的對象是完全沒有自主意識的嬰兒,且新生兒的各項生理機能不健全,比較脆弱,需要護理人員的精心對待,防止新生兒出現各種獲得性感染或其他病癥。同時,新生兒的護理工作也是復雜,護理人員要對新生兒進行疾病預防與控制,還要做好疾病篩查工作,工作內容量大,新生兒的各項面部或身體特征不明顯,在無有效識別物的情況下極易發生錯誤。腕帶識別的出現有效解決了新生兒身份識別與確認的難題,也有效避免了因確認核查失誤造成的護患糾紛。

        本文通過對醫院產科新生兒未普及腕帶識別前的年平均醫療事故與醫療糾紛發生率與腕帶普及應用的情況進行比較,,可見腕帶識別應用與新生兒護理后,無一例因身份識別錯誤引起的不良事件,其對醫院整體醫療護理安全水平的提高也有重要的意義。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也會逐漸推動醫院信息識別系統的進一步發展,為新生兒的身份識別提供更準確更優質的服務。

        參考文獻:

        [1] 李露露.身份標識腕帶在婦產科安全管理中的作用[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1,5(22):139-140.

        第3篇:新生兒疾病預防與護理范文

        關鍵詞:新生兒;注意事項;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7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12)03-0276-02

        隨著現代醫學模式的轉變和深入發展,兒科護理已由單純的疾病、保健護理發展為以小兒及其家庭為中心的身心整體護理和包括小兒生長發育在內的疾病預防、保健等方面的護理。因此,作為兒科護士,除掌握兒科護理特點外,加強兒科護士的護理道德修養是十分重要的。護理新生兒,表面上看來是一件很簡單的事,與一般的觀察與護理并無不同。其實不然,護理人員認真做好新生兒的觀察和護理,不僅能及時發現病情并給予及時的處理,而且是捕捉病因、爭取時間,求得高療效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減少新生兒死亡率的有效措施。因此,我們必須認真做好這項工作,掌握好這項護理技術。

        1 新生兒的觀察,可以從如下幾方面進行

        1.1 觀察新生兒面部及全身皮膚的顏色。如觀察新生兒黃疽出現的時間、發展快慢。生理性黃疽一般在出生后的3至4天出現,7至10天后消退。如黃疽出現過早(24小時內),發展過快,應注意發現并及時報告。如新生兒有病理信號,即出現面色蒼白、皮膚濕冷、有花紋等癥狀,說明其微循環灌注量不足,如病情進一步發展,以致出現面部及四肢發維,體溫不升,對刺激反應消失,則表明病情正在惡化。

        1.2 觀察新生兒有無面色蒼白,陣發性青紫,拒乳、嘔吐、嗜睡、煩燥,重至昏迷、呼吸不整或暫停,出現抽搐等腦癥狀,如出現新生兒尖叫、眼球震顫、四戚肌張力亢進等,即提示有無新生兒顱內出血發生。這種情況在臨床上多見于早產兒、胎頭吸引兒,急產嬰兒中也偶有發現。

        1.3 觀察新生兒的呼吸、心率。注意呼吸節律、頻率及心律的改變。一般新生兒每分鐘呼吸40至45次,呼吸均勻,心率每分鐘120至140次,如出現病理信號時,即出現呼吸、心率增快,面色發灰,煩燥不安、紫紺,呼吸淺促,這表明患兒肺的有效通氣不足,肺泡氣體交換有障礙,應及時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給氧并增加氧氣的吸入量。如出現雙吸氣,抽泣樣呼吸,吵吸不整或暫停等,則為中樞性呼吸衰竭的表現。這種情況在臨床觀察中多見于早產兒,吸入性肺炎的嬰兒,且病情變化快,發展也快。

        1.4 觀察新生兒是否嘔吐。重點關注嘔吐物的顏色、次數、量、氣味。一般情況下,新生兒一次進食量過多,牛奶溫度不適,或進食后過早搬動,均可出現溢奶,或嘔吐少量殘奶。若嘔吐物帶有咖啡色樣物,淡紅色帶泡沫狀,且嘔吐頻繁、量多,嘔吐呈噴射狀,均應注意并及時向醫師報告。

        1.5 觀察新生兒的睡眠。一般新生兒睡眠時安靜舒坦,呼吸均勻,有時面部會呈現出各種表情,這些均屬正常現象。如果他們在睡眠時煩燥不安,入睡后又全身干澀,面紅、呼吸聲粗,應引起警惕,這可能是發熱的預兆。如出現腹痛、腹脹等現象,新生兒會在睡眠時表現出煩燥不安,額部微冷濕潤,手足心濕潤的現象,應注意并及時向醫師報告。

        1.6 觀察新生兒的大小便。注意大便性狀、氣味、次數、顏色及時間。新生兒胎糞呈墨綠色,粘稠,3至4天后大便呈金黃色軟膏樣,稍帶酸味,亦可呈淡黃色,便稍干。新生兒多數在24小時內排出胎糞,極少到48小時。

        若第一次排便延誤,可能是某些疾病最初表現的一個征象,如胎糞性腸梗阻,胎糞梗阻綜合癥,腸閉鎖和腸梗阻。這些疾病的成功治療依賴于早期診斷,因此,注意觀察新生兒首次排便時間是很重要的。小便一般在24小時內出現,如超時應注意。另外,還應注意尿液氣味。據有關文獻報道,如新生兒尿有一種楓糖樣氣味,類似糖燒焦的臭味,同時嬰兒表現無力,昏睡或驚厥,即為“楓糖尿癥”,是亮氨酸、異亮氨酸代謝異常所致。這類嬰兒如不及時察覺,得不到及時治療,多數會在出生后幾周內死亡。

        2 護理方面應注意做到

        2.1 注意新生兒的體溫調節。新生兒的中樞神經系統發育未完善,體溫調節機能弱,體溫隨室溫而波動,故易發生高熱或體溫不升。因此,嬰兒室應做到通風良好,陽光充足。室溫應保持在攝氏22至24度,相對濕度在55~65%間為宜。冬天預防嬰兒體溫不升,可加用熱水袋保溫,用時要注意經常檢查觀察,以防燙傷。有條件的家庭可放置保溫箱,箱溫的高低隨小兒體重決定,體重愈輕,箱溫宜稍高。保溫箱的溫度一般在攝氏28至34度范圍內,同時也要注意濕度的調節。

        2.2 注意新生兒的臍部護理。要注意觀察新生兒有無臍滲血,臍周有無紅腫或感染跡象。要及時處理并更換消毒棉墊,保持臍部的干燥、清潔,避免污染。同時要注意臍帶脫落的時間。

        2.3 注意對新生兒皮膚的呵護及清潔。大小便后要清洗臀部,洗后用軟布輕揩,臀位涂10%靴酸軟膏,勤換尿布,以防尿布疹的發生。浴后可在皮膚皺折處涂上少量花生油,以防皮膚擦傷。

        2.4 注意新生兒的喂養。喂食應定時、定量,同時注意糖水的補充。在喂養時要注意觀察其吸吮力及進食量的多少,食后有無嘔吐。重視母乳喂養,按時抱送喂乳,注意巡視母乳的喂養情況,排除由于母親過大、過短,造成吸乳困難的現象。

        綜上所述,護士是新生兒病情信號的第一接收者,因而護士要有高度的責任感,豐富的臨床知識和熟練的護理技能。在臨床護理上,護士要做到細心觀察,發現問題迅速處理,及時報告,給新生兒以精心的護理。這樣才能使新生兒在住院護理過程中,得到周全的照料,避免發生不應該出現的差錯和事故,盡到白衣天使的天職。

        參考文獻

        [1] 崔焱.兒科護理學.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8,6-7

        [2] 陸以佳,徐翠霞.現代護理學[M].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66

        [3] 曹澤毅,主編.中華婦產科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371:51

        [4] 樂杰,主編.婦產科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4-96

        第4篇:新生兒疾病預防與護理范文

        關鍵詞:新生兒黃疸;病因;治療效果

        新生兒黃疸是一種新生兒常見疾病。臨床上將新生兒黃疸分為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其中根據不同病因,病理性黃疸又分為膽紅素生成過多、肝臟膽紅素代謝障礙以及膽汁排泄障礙三類。生理性黃疸不經治療,最遲在生后2 w后消退。而病理性黃疸往往是由于患兒體內代謝的異常引起膽紅素的升高,如果不及時治療,嚴重影響神經系統的發育,造成神經系統永久性的損害。本研究通過研究臨床新生兒黃疸的治療及療效,總結臨床經驗。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研究選取2013 年12月~2014 年12月就診于我院新生兒科的新生兒黃疸患兒48例。其中男嬰25例,女嬰23例,年齡分布于1~30 d。其中早產兒6例,足月兒42例。黃疸時間分布于1~4 d。所有患兒均無其他系統合并癥。

        1.2診斷標準 根據《實用新生兒學》制定的新生兒黃疸診斷標準,生理性黃疸:面部及軀干出現黃疸,血清膽紅素一般不超過171~205 μmol/L。病理性黃疸:四肢亦出現黃疸,早產兒血清膽紅素>256 μmol/L,足月兒>205 μmol/L。

        1.3方法 入院詳細詢問病情,重點了解可能引起黃疸的病史。完善血尿便常規檢查,網織紅細胞進行計數、血清膽紅素、血清蛋白、ALT、AST等檢查。經檢查后,發現入選病例中25例為生理性黃疸,往往由于新生兒體內紅細胞過多破裂引起,生理性黃疸的治療:注意新生兒的保暖,適當提早喂養,供給足夠的水分和熱能,及早排出胎便,減少膽紅素的腸肝循環,可以減輕生理性黃疸的程度。光照治療可以使膽紅素含量減少,因此給予短期光照等對癥支持治療;4例為新生兒溶血造成黃疸,一般情況下給予光照治療,如病情危重,必要時給予換血治療;12例為母乳喂養引發黃疸,給以光療、茵梔黃口服液、媽咪愛等藥物治療,持續不退的暫停母乳喂養3 d,改為人工喂養,同時給予支持療法:注意保暖,增加熱量、營養,預防感染;黃疸消退后繼續母乳喂養,鼓勵乳母多次少量喂奶,增加患兒大便次數。4例因感染引發黃疸,新生兒抵抗力低,容易并發感染,需給予抗生素抗感染治療,避免病情惡化引起敗血癥的發生;3例因肝膽代謝異常導致黃疸,可給予藥物糾正代謝異常,如為先天性肝膽疾病,必要時需要手術治療。

        1.4觀察指標 給予相應治療后,觀察患兒黃疸消退情況。診斷標準如下:給予治療5 d 后[1],患兒黃疸完全消退,膽紅素也下降至正常范圍內為治愈。治療7 d后,黃疸沒有消退,膽紅素仍維持在較高水平,則為無效。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AA 13.0 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結果均以均數±標準差(x±s)形式表示,P

        2結果

        所有患兒均找到引起黃疸的病因,包括生理性黃疸、新生兒溶血、母乳喂養、感染因素以及肝膽代謝異常。采取相應治療后,48 例患兒中45例治愈,其余3 例治療無效,治愈率為93.75%。

        3討論

        新生兒期是小兒發生巨大變化的時期,其特點是發病率高、病死率高。研究報道,新生兒期嬰兒的死亡率約占總死亡率的1/3~1/2,嚴重危害小兒生命健康。因此,新生兒的疾病預防與治療成為廣大醫療工作者研究的熱點。新生兒黃疸是其中最常見的疾病[2]。新生兒膽紅素超過86 μmol/L,就可以出現肉眼可見的黃疸。造成新生兒黃疸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多見的有新生兒溶血、母乳喂養、肝膽性疾病等等。本研究中,造成新生兒黃疸的原因包括生理性黃疸、新生兒溶血、母乳喂養、感染因素以及肝膽代謝異常。其中生理性黃疸可以選擇觀察,其余均需要積極治療原發病。明確發病原因后,治療手段相應選擇較容易。一般情況下,各種治療手段的臨床療效良好。由此可見,新生兒黃疸臨床治療的根本在于原發病的治療,只要控制原發病的進展,即可到達新生兒黃疸的臨床治愈。因此,新生兒黃疸臨床治療的關鍵在于找到引發黃疸發生的原因,根據不同病因采取及時、針對性治療,大大地提高了新生兒黃疸的治愈率。

        參考文獻:

        第5篇:新生兒疾病預防與護理范文

        1 新生兒疾病篩查的發展

        1.1 篩查技術:1961年美國Guthrie醫生建立了新生兒苯丙酮尿癥(PKU)篩查方法,他通過細菌抑制法,對濾紙干血樣中的苯丙氨酸進行半定量測定。此后歐美一些國家相繼利用相同方法對同型胱氨酸尿癥、糖尿癥等疾病進行了篩查。1973年加拿大Dussault等采用干濾紙血片法測量T4篩查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低癥(CH),1975年日本Irie等采用同樣方法測定TSH篩查CH[2-3]。在1998年以前,我國CH篩查以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法)為主,1998年以后,CH篩查主要采用靈敏度較高的時間分辨免疫熒光分析法(DELFIA),少數地區采用ELISA法和EFIA法,RIA法已基本不再采用[4]。1985年我國開始使用細菌抑制法篩查PKU,截止目前熒光定量法已經被大部分地區采用,但還有少數地區采用定量酶法來測定血苯丙氨酸(Phe)水平[5-6]。篩查技術方法向著簡單易行、結果精確、費用低廉方向發展。

        1.2 篩查疾病種類:我國主要對新生兒血標本篩查CH和PKU這兩種疾病。由于地理位置不同,高發疾病種類也有差異,也由于技術水平和經濟水平的差異導致新生兒疾病篩查的病種也不同。例如:廣西廣東地區增加了G6PD 缺乏癥篩查,江蘇和上海部分地區增加了先天性腎上腺皮質增生癥(CAH)篩查[7-8]。

        1.3 新生兒篩查比率:全國各地(除)均建立了新生兒疾病篩查中心,每年篩查290萬人次新生兒,依據國家統計局數字按照每年出生1 500萬人計算,我國平均篩查率只有19.3%左右。按照衛生部《全國新生兒疾病篩查工作規劃》2012年中部地區新生兒遺傳代謝病篩查率達到50%,以省為單位的新生兒疾病篩查工作基本實現信息化管理。2015年中部地區新生兒遺傳代謝病篩查率達到80%,以省為單位的新生兒疾病篩查工作全面實現信息化管理。

        1.4 我國發展情況:我國的新生兒疾病篩查自20世紀80年代初期開始。1981年,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附屬新華醫院和上海市兒科醫學研究所開始對新生兒篩查3種疾病(CH、PKU和半乳糖血癥),1982年3月成立了全國11省市PKU篩查協作組,首次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新生兒PKU篩查。隨著隨著新生兒疾病篩查的普及,新的篩查實驗室不斷增加,至2009年,全國已建立了179家新生兒疾病篩查中心。衛生部臨床檢驗中心負責對全國新生兒疾病篩查中心進行質量控制[8]。1994年《母嬰保健法》頒布,新生兒疾病篩查有了法律保障。

        1.5 篩查情況:徐艷華等1985年~2006年間新生兒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低下癥和苯丙酮尿癥篩查情況進行了回顧,期間共對13 666 750例新生兒進行了苯丙酮尿癥(PKU)篩查,檢出患兒1 170例,患病率為8.6/10萬(1 11 681),同時對13 666 750例新生兒進行了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低下(CH)篩查,6 505例,患病率為49.2/10萬(1:1 063)[9]。全國按地區分析,西部地區CH發病率高于東、中部地區, 可能是由于西部多山區、高原,較易導致碘缺乏,或西部地區篩查覆蓋率較小和篩查切值不同所致。PKU發病率南方低于北方,以廣州最低。1998年之后發病率明顯提高,這可能與檢測方法的改進與可疑患兒召回率增加等有關[10-12]。

        1.6 護理進展:護理方法的改進有利于提高篩查率,由于新生兒年齡小,許多家長因為心疼小孩而放棄篩查,所以首先應該安排專門人員對需篩查人員家屬進行宣教,做好采血前解釋工作,簽訂知情同意書,確保每位新生兒得到篩查。其次改善采血方法也有利于家屬更容易接受篩查。采血必須在嬰兒出生滿72 h后,充分哺乳后進行,暫時不宜進行篩查者在1個月內采血篩查。控制采血室溫度,溫度宜在22~25℃之間,采血時間可以安排在每天上午新生兒沐浴后進行;選取采血部位:宜采用常用的腳根內外兩側,采血前保證新生兒足部足夠溫暖,下肢發冷者或寒冷季節可用溫暖的濕毛巾(≤42℃),熱敷足根,充分按摩局部皮膚,讓足根周圍皮膚充血變紅,以保證血液順利流出。采血方法:按摩新生兒足根,常規使用75%的乙醇消毒皮膚待干后,一手用大拇指和食指包繞新生兒足根部并繃緊皮膚,另一手用無菌采血針穿刺。刺入深度2~3 mm,使血液自行流出。輕輕用無菌干棉簽棄去第一滴血,通過輕微擠壓交替放松,以形成較大的血滴(約1 cm),不得局部用力擠壓,如擠壓超過3次,穿刺點仍未有血液滴出時應重新穿刺部位,以免造成皮下淤血,影響采血效果和質量,每個新生兒取3個血斑,每個血斑≥8 mm,多血斑取血滴入濾紙,血樣必須透過采血卡濾紙背面,取血后用消毒棉球壓迫止血3~5 min,必要時用膠布加壓止血。血標本充分涼干,不能互相重疊或豎立放置,避免標本堆積引起交叉污染。取血后妥善保存血樣,避免紫外線照射和液體污染,血樣保存于4℃冰箱,可長期保存以備復查[13-15]。

        2 新生兒疾病篩查存在的問題

        由于新生兒疾病篩查對先天性疾病預防治療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有利于提高國民整體素質,因此新生兒疾病篩查在世界各地得到了重視并且獲得了廣泛開展。在新生兒疾病篩查過程中篩查技術不斷革新,篩查疾病病種不斷增加,但是目前還存在很多問題[16]。

        2.1 新生兒篩查率低:雖然新生兒疾病篩查得到了較快的推廣,但是篩查中心數量相對于我國每年1 500人的出生率來說較少,到目前為止部門經濟欠發達地區還沒有設置新生兒疾病篩查中心。新生兒疾病篩查相關知識普及不足,大部分地區的新生兒疾病篩查屬于收費項目,患者依從性差,另外國家投入資金相對較少等導致新生兒篩查覆蓋率相對較低。

        2.2 篩查病種需要增加:目前常規篩查疾病為PKU和CH,而實際存在的新生兒疾病包括異染性腦蛋白質營養不良、戈謝氏病等。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檢測技術水平的提高,這些遺傳代謝病(Inherited metabolic diseases,IMD)逐漸引起社會重視,這種疾病由人體內某些酶、膜及受體等的生物合成遺傳缺陷導致,大多數在嬰兒期起病,涉及機體各系統組織器官。IMD影響兒童身心健康發育,如早期發現可調整飲食和補充相應缺乏物質控制治療疾病,降低病死率和致殘率。目前己發現的遺傳代謝病達600多種,常見的即有30余

        種。總發病率約占出生人口的1%。可導致小兒智力發育異常和身體發育障礙。 2.3 篩查技術有待創新:由于傳統的檢測方法需要每檢查一種疾病就需要采血一次,另外檢測時間長,結果不穩定等導致篩查者和家屬都較難接受。1966年Tanaka等首先將氣相色譜-質譜聯用技術(GC-MS)應用于診斷遺傳代謝性疾病,之后通過不斷改進[17]。它可同時檢測有機酸、氨基酸、糖類和核酸的堿基,可有效篩查遺傳代謝病。該技術一次能篩查多種IMD,靈敏度及準確度均高。我國于20世紀末引進了GC-MS技術,應用于高危兒童的篩查,并陸續在全國推廣應用,該技術穩定,各地陽性檢出率相似,為8.26%~10.4%。雖然該技術應用范圍廣,但存在著分析成本高、耗時長等缺點。目前最新的串聯質譜分析技術(Tandem massspectrometry,MS/MS)正逐漸成為新生兒遺傳代謝病篩查的有力手段。該技術有篩查病種多(一次能篩查出氨基酸代謝異常、脂肪酸代謝異常及有機酸血癥等30余種遺傳代謝病)、分析時間短(每次分析只需2 min)等特點。該技術靈敏性高、特異性強。從2005年后,全國各地相繼開始應用串聯質譜技術用于新生兒遺傳代謝病的群體篩查。

        2.4 篩查質量有待提高:新生兒疾病篩查缺少監督,大部分省市區沒有制定督導方案,也沒有專門針對新生兒疾病篩查的專項監督指導工作,缺乏統一管理和統一的技術規范,篩查質量不能保證。隨訪制度和評估制度有待于進一步完善,對于陽性或疑似陽性患兒由于經費或其他原因導致不能及時隨訪,特別是對流動人口的新生兒實行早期篩查及對病例的隨訪與評估均有待加強。

        2.5 護理水平有待不斷提高:護理水平是新生兒疾病篩查中提高篩查率的重要環節,它關系到新生兒疾病篩查陽性患者的發現與及時治療與否,由于篩查技術不斷更新,篩查病種不斷增加,護理人員需要及時更新知識適應新技術新病種,盡可能的提高篩查率。

        第6篇:新生兒疾病預防與護理范文

        【關鍵詞】治療;新生兒;疾病;預防

        【中圖分類號】R72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44-5511(2011)11-0432-02

        目前,新生兒因為各種疾病造成的死亡率在嬰兒的死亡中所占的比例超過了60%,新生兒的死亡已經成為嬰兒死亡的最主要部分,它也是降低嬰兒死亡率的關鍵。治療新生兒疾病的成功率也放映了一個國家和衛生單位水平的主要指標,降低新生兒死亡率也成為一個醫療單位急需解決的問題,因為它還反映了一個單位的治療水平。

        在這里,本文主要探討關于新生兒患病的原因、新生兒患病后的臨床表現以及新生兒的護理方法和預防措施等闡述在新生兒疾病的治療中需要注意的因素。

        1.資料和方法

        1.1新生兒疾病內容:新生兒疾病中所占比重比較大的疾病有四種,缺氧缺血腦病(或顱內出血)、新生兒敗血癥、新生兒肺炎、化膿性腦膜炎。

        (1)或顱內出血:該病的早期癥狀主要表現為過度興奮、肢體顫抖、睜眼時間長,甚至抽風,重病兒一開始可表現嗜睡、昏迷、肢體發軟、前囪飽滿,觸之像面鼓。這類疾病的新生兒可以在做顱腦B超、磁共振及化驗等診斷出來。

        (2)新生兒敗血癥: 該病的主要癥狀是新生兒出現發熱、面白、身體出現血點、食欲低下、腹脹、精神欠佳及肝脾腫大。

        (3)新生兒肺炎:該病的主要癥狀表現為咳嗽、呼吸急促、吐沫及呼吸不規則等癥狀,這種疾病通常出現在接觸呼吸道感染的人群、胎膜早破等。

        (4)化膿性腦膜炎:這是一種死亡率較高的疾病,由于細菌及毒素直接侵犯到腦細胞組織,可使腦細胞受到嚴重破壞,這種疾病的癥狀表現為體溫不升或有發熱、面部發白或變青變紫、哭聲弱或尖叫、拒乳、前囟飽滿、抽風等,且這類癥狀常與敗血癥同時出現。

        除以上四種以外,還包括由于新生兒體內膽紅素過高,在膽紅素和腦細胞結合后回造成新生兒腦細胞功能發生故障,從而造成新生兒患核黃疸疾病。以及由于生產引起的新生兒顱內出血,新生兒血糖過低所造成的腦功能障礙等。這些都會導致新生兒身體發育不良或出現智力障礙,嚴重者則會導致新生兒死亡。

        1.2表現癥狀:新生兒的各種疾病雖然有所不同,但是他們在臨床上經常出現的癥狀表現卻有一些共同之處。主要包括以下四點:新生兒不吃和不哭及新生兒的體溫和體重不增。這些癥狀的出現沒有特定的規律性,有時候會同時出現,有時候也會間歇性地出現,只是某個癥狀會表現得相對明顯一些,不過新生兒疾病常見癥狀的臨床表現是先后出現這些癥狀,而這些都只是新生兒生病前的癥狀,并非疾病發生后的癥狀,所以,我們應該了解常見疾病中,新生兒疾病的早期癥狀的特異性,不要等癥狀出現后才開始治療,以免耽誤治療,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2結果

        2.1引起疾病的原因:引起新生兒患各種疾病的主要原因有很多,但具體包括以下三點。

        (1)新生兒疾病感染。多數醫院資料表明,新生兒疾病感染的原因主要為口腔粘膜感染、宮內感染和臍部感染,其中以口腔粘膜感染和宮內感染居多。而這些感染的主要來源為生產過程中醫療器械引起的感染,傷口的感染,環境條件引起的感染,由此可見,提高醫療單位產科的器材質量和環境衛生質量是非常重要的,同時對圍產期的保健加強,防止新生兒窒息。

        (2)環境條件及保護措施不當。很多新生兒會在天氣寒冷的季節或氣溫較低的環境下患上各種疾病,并表現出嚴重的癥狀,比如在新生兒疾病中常見的硬腫癥,它是導致新生兒,尤其是早產兒和體重偏低的新生兒在寒冷季節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體重偏低的新生兒因此患病的比重在所有新生兒中的概率最大。在此,告誡我們需要注意的是保護好新生兒的健康,注重他們的保暖,同時保護好孕婦健康,避免嬰兒早產,預防新生兒的各種疾病發生。

        (3)新生兒在胚胎中發育不成熟。據相關報道,很多新生兒早產或死亡,主要原因還與其在母體內胚胎發育不良有很大關系。據醫院介紹,這其中的關鍵是因為母體胚胎盤較小,導致嬰兒的呼吸系統出現障礙,從而造成新生兒肺透明膜病,這些情況不僅會導致嬰兒早產,還會導致新生兒肺部出血,呼吸衰竭,甚至以后出現智力障礙和死亡的危險。

        2.2治療方法:針對新生兒的疾病治療方法在臨床上有很多種,在這里本文主要選取幾種常見的疾病來闡述各種疾病的治療方法。

        (1)呼氣末正壓等技術療法:呼吸系統衰竭是新生兒死亡的最主要原因,與此有關的疾病包括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新生兒肺炎、新生兒胎糞吸人綜合征和衰竭等。針對新生兒的這些癥狀,醫學上經常采用的措施為,呼氣末正壓、間隙正壓呼吸和自應用持續氣道正壓等技術。通過使用這些醫學技術可以大大提高新生兒呼吸衰竭的搶救率,不過,在臨床上有一些新生兒的呼吸系統衰竭而得比較嚴重或出現一些其它的癥狀,在這些情況下無論是呼氣末正壓技術還是間隙正壓呼吸和自應用持續氣道正壓技術,對新生兒此類疾病的治療仍然起不到多大的作用。

        盡管治療新生兒呼吸衰竭并不能全部治愈,但是我們也要通過減低機械通氣氣道平均壓或注重技術質量和安全。

        (2)通過應用高頻通氣比較難用的常頻呼吸機來治療。近年來,醫學上通過使用高頻人工呼吸來治療治療新生兒的呼吸功能不全等疾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高頻通氣主要使用對象為常頻通氣失敗或有氣漏者,它是一種搶救重癥呼吸衰竭的有效通氣模式。在使用這種治療方法時,需要注意的是保證高頻通氣頻率每分鐘要要大于60次,或者是不小于正常呼吸頻率的4倍。使用時要改善高頻通氣血流的比例,維持氣體交換,時刻保證新生兒呼吸所產生的潮氣量接近肺的解剖死腔。使用此方式目的是保持肺泡在通氣時有足夠的肺泡,從而減少其對循環功能的影響和避免造成對新生兒肺部的壓傷。

        (3)體外膜肺氧合治療。臨床上,有一部分新生兒呼吸嚴重衰竭,即使在經過常頻或高頻的機械通氣后仍然無效,在有藥物的幫助下,其效果也微不足道。這種情況下導致新生兒的死亡及其的多,但是近年來,醫學上采用體外膜肺氧合治療的方法已經使其中不少的新生兒得到了成功的搶救。

        體外膜肺的組成部分主要包括四種,節律調控泵、體外灌流系統、節律調控泵、熱交換器和膜肺――氧合器。其中ECMO的注射方式為靜脈――動脈和靜脈――靜脈方式。在具體操作時,要將新生兒的血液引流到氧合器中,這樣做是為了保證氣體的交換,同時還要保持新生兒體內血液的氣體平衡。

        這種方法的治療主要針對嚴重的肺透明膜病、胎糞吸人性肺炎、持續胎兒循環的患者,但是要保證這些患者的病情雖然嚴重的,可他們應該有恢復的希望,同時還要保證這些新生兒沒有出血傾向,體重不小于7公斤。體外膜肺治療的操作和所需設備比較復雜,而且還要保證有一支須有一支嚴格掌握和熟練執行的隊伍。

        (4)一氧化氮吸入一氧化氮療法:這種治療方法也被稱為內皮源性松弛因子療法,據資料顯示,通過可選擇性擴張肺動脈,可以降低新生兒肺血管的阻力,減少新生兒肺內分流,這種療法對糾正新生兒低血氧有很好的效果。它減少了新生兒體外膜肺的應用,從而提高了新生兒肺動脈高壓的療效。

        因為這種療法在應用中會產生一種自由基,同時吸人一定濃度的氧,使血小板功能降低,增加高鐵血紅蛋白的形成。

        3.結論

        在新生兒疾病的治療中,新生兒疾病的篩查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醫療單位必須加強其管理,因為新生兒疾病篩查是一項責任重大且要求很高的工作,它的工作直接影響了新生兒疾病的感染和治療。

        在新生兒的整個篩查過程中,要注重濾紙的選擇、采血卡的填寫、血樣的采集、血樣的遞送、檢查技術的控制、試劑的選擇和結果的判斷。在這些方面醫護人員要對此嚴格把關,進行隨時督察。對確診后的新生兒要及時對此飲食控制和給予藥物治療,以保證新生兒疾病篩查的質量。對實驗室檢測重出現異常的新生兒或可疑病例,要對他們及時進行復查,對復查中仍然表現為陽性的新生兒要召回嬰兒室進行確診檢查。

        在新生兒疾病的治療過程中,除了以上幾點需要注意的因素外,還必須根據實際情況和新生兒的不同狀況來進行準確的治療。

        參考文獻

        [1]梁金玉,王秀珍,王喜梅.新生兒苯丙酮尿癥Guthrie過篩試驗8 154例小結〔J〕.河北醫藥,1985,14(1):3;

        [2]石晶,熊英,母得志.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藥物治療臨床證據[J].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09,11(9):740-744.;

        [3]王一堂,主編.現代臨床急診醫學.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2002, 1 196;

        第7篇:新生兒疾病預防與護理范文

        論文摘要:兒科護理學是護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門以整體護理概念出發,研究從胎兒至青春期小兒的生長發育、衛生保健、疾病預防和臨床疾病護理的專科護理課程。兒科護理學的對象是兒童及其家庭,包括生理、心理、社會問題。本文針對新生兒撫觸這一醫療新技術,提出了它在臨床中的作用。通過與寶寶的親密接觸,幫助父母與孩子發展溫暖而又親切的關系,在出生后的最佳時機,以最好的方式促進他們的成長與發育,是對嬰兒健康最有益的最自然的醫療技術。本文首先介紹了嬰兒撫觸的研究進展,然后討論了新生兒撫觸的以及對其生長發育的影響。

        1 緒論

        1.1 課題背景

        對嬰兒的撫觸不僅是母嬰肌膚的接觸,更重要的是促進母嬰間的交流,令孩子感受到媽媽的關懷和愛護,媽媽溫柔的撫觸給孩子帶來被愛的滿足,使他感受到安全、自信、幫他養成獨立的個性,具備思考和判斷能力,溫柔得撫觸流露媽媽無限的愛意,令孩子更加珍惜自己,珍惜母愛,珍惜愛與被愛,幸福一生。

        皮膚是最大的感覺器官,是神經系統的外在感受器,這種觸覺感受器可將所感受到的刺激,通過傳入神經進入中樞神經系統,大腦皮層對這些沖動進行分析、判斷,而做出相應的反應。[2]消除不良情緒所致的一系列不良反應,從而促進新生兒身心健康發育。[3]因此,可通過撫觸刺激促進神經系統發育,減少嬰兒的焦慮,有利于孩子的獨立自信性格的建立,使孩子更聰明。

        然而,當今社會,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忙碌的母親對孩子的這種關愛越來越少了,我相信所有的父母們都會對自己的孩子百般疼愛,讓孩子健康地成長,但她們是否了解小孩子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也許并不是牛奶、玩具,而只是你們那輕輕的撫觸,這是對孩子莫大的鼓舞與撫慰。希望本文能夠為當代母親們提供一些有用的建議,為了我們的下一代能真正的健康成長提供科學的醫學論證。

        1.2 國內外研究現狀

        撫觸源于1881年,科學家對運動后的肌肉進行按摩,發現肌肉可以很快地從疲勞中恢復過來。1940年Aargar在臨床中觀察到如果嬰兒在出生后數周內經常得到母親的撫觸,能促進呼吸及循環功能發育,使嬰兒淺而不完全的呼吸變得較平穩,這是最早的有關新生兒撫觸的研究。20世紀50年代末,Dr. Harlow在實驗中發現饑餓的小獼猴寧可選擇母猴的替身物品也不愿選擇食物,他認為在人類這種影響可能會延伸至嬰幼兒期以后。Harlow的實驗為以后有關嬰幼兒的撫觸研究奠定了基礎。1997年美國強生公司中國有限公司將嬰幼兒撫觸技術引進我國,一些醫療機構先后結合我國國情,對嬰幼兒撫觸開展了一系列臨床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4]我國1998 年引進此項技術,起步較晚,但已相繼在上海、北京、廣東、浙江等大城市開展對早產兒、新生兒撫觸研究,并取得與國際一致的結果。得到中華護理學會、圍產醫學會、兒科醫學會的認可,嬰兒撫觸引起我國醫務工作者的興趣及社會、家庭的關注,嬰兒撫觸的普及正在興起。

        2 新生兒撫觸分析

        2.1 基礎介紹

        新生兒撫觸不僅能促進新生兒生長發育,還可以促進新生兒的智能發育,提高其機體免疫力,是一項既實用又簡便且極為有益的技術。

        現在的撫觸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5]:

        國際標準法(OCT)

        新生兒全身,按操作標準順序從頭面部、胸部、腹部、四肢、手足、背部撫觸,力度從輕到重,并揉搓大肌肉群。

        國內改良簡易法(MDST)

        新生兒在半裸狀態下撫觸,在COT 基礎上改進。

        國內改良簡易加經絡按摩法(MDSTAC)

        在MDST基礎上加中醫經絡中脾經與腎經。

        改良脊背提捏法

        柯國瓊等對200 例新生兒在傳統輕柔的撫觸方法基礎上改良,撫觸次序從頭到脊背、臀部撫觸,在脊背兩側自下而上,從內到外捻動,每按三捏一提拉。

        目前的主流撫觸主要包括,先仰后俯,從頭到背;先俯后仰。[5]嬰兒撫觸作為一種自然的新型醫療技術,受到國內外專家認可,撫觸可增進母嬰之間的交流,對孩子輕柔的,不僅僅是皮膚間的接觸更是一種愛的傳遞,寶寶的肌膚與媽媽的身體不斷接觸這種頻頻的撫摸及寶寶各種可愛的反映會刺激媽媽體內分泌兩種激素,第一種是催乳素,可促進乳汁分泌的增多,而促進母乳喂養成功;第二種是催產素,能促進子宮復原加快,有利于媽媽體形的盡快恢復。[6]然而,我們還必須考慮到撫觸對嬰兒心理和行為的影響,撫觸后的嬰兒是否對撫觸產生心理依賴或成癮等有待研究,可對受過撫觸嬰兒進行追蹤觀察和心理學發育的研究,最好從出生后注意心理行為的觀察,使之形成撫觸的系列研究。 2.2 實驗分析過程

        為了探討新生兒撫觸的最佳,我們對新生兒最初幾次撫觸時的舒適度進行了比較,并整理成圖表形式進行了分析。

        臨床實驗主要是通過對照的方法進行分析的,我們將新生兒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和觀察組。其中,對照組為傳統的新生兒撫觸,具體做法是讓嬰兒仰臥位,即由護士先進行頭部,再進行胸腹部、四肢、背部、臀部順序依次按摩;觀察組為新的撫觸技術,具體做法是先俯臥位后仰臥位,由護士先進行背部,背側面頭部、四肢、臀部,再進行仰臥位面部,胸腹部順序依次進行按摩。兩種撫觸方式都在新生兒撫觸上午在沐浴后,下午在喂奶后1h左右進行,每日兩次,每次15~20min。觀察新生兒撫觸過程中的表現,如是否哭鬧等,從而得出撫觸與嬰兒舒適的之間的關系。

        下面是對兩種不同最初撫觸不同部位新生兒的狀態以及撫觸次數的比較:

        經觀察兩組新生兒撫觸不同部位對新生兒狀態有顯著性差異。即觀察組撫觸的新生兒哭鬧狀態明顯少于對照組。

        觀察組新生兒哭鬧狀態需平均撫觸次數明顯少于對照組;而對照組新生兒安靜狀態需平均撫觸次數明顯多于觀察組。

        3 討論

        3.1 俯臥位新生兒更安全,舒適

        胎兒在宮內生長的姿勢是胎頭俯屈,頦部貼近胸壁,肘關節屈曲,上臂接近胸部,前臂在胸前交叉或平行,膝關節和髖關節重度屈曲,大腿貼近腹壁,小叉或平行蜷曲于宮內。胎兒自母體內娩出后,來到一個絕非與子宮內安全、封閉相比的一個環境,通過新生兒撫觸提供了延續母體接觸和維持安全感的生命之路。[7]而且,新生兒大腦皮質及紋狀體發育尚未完善,神經髓鞘尚未形成,輕微刺激可產生全身應答反應即“泛化反應”。 [8]這種反應多在新生兒取仰臥位時出現。因而,在進行新生兒撫觸時,先俯臥位新生兒感覺很安全、舒適,表現安靜、不哭鬧;而后仰臥位繼續新生兒撫觸,新生兒更愿意接受。

        3.2 撫觸對母嬰均有明顯的作用

        研究表明,新生兒撫觸能改變睡眠節律、促進新生兒識別能力、運動能力和社交能力的成熟,使新生兒兒茶酚胺,腎上腺素、血清素等分泌平衡,從而增強其免疫功能,增強應付環境壓力的能力;新生兒撫觸有助于活動寶寶全身的肌肉,使肢體更健壯、身體更健康; 新生兒腦部的觸覺區域比任何其他區域發展快,新生兒撫觸能促進情緒的調適以及各種感覺統一;新生兒撫觸能處理許多新生兒的日常問題。

        撫觸可以使新生兒奶量攝入增加,睡眠狀況改善,胎糞及黃及黃疸持續時間減少,分析原因為: ①輕的撫觸可使迷走神經緊張性增高,使胃泌素和胰島素的釋放增多 ,一方面促進新生兒的食欲,使奶量攝入增加,另一方面促進體內糖原、脂肪、蛋白質的合成,使消化吸收食物的能力增加,從而體重隨之增加。腹部撫觸可加強腸蠕動,加之奶量攝入增加,促進胎糞中膽紅素排出體外,腸道正常菌群建立,有利于降低間接膽紅素濃度,從而使生理性黃疸盡快消退;背部撫觸時新生兒會抬頭四處張望可增加頸部肌肉的支撐力量,繼而抬高頭和肩,從而增強雙臂和雙肩的力量,提高脊柱的柔韌性,促進肌肉及骨骼的發育,以后會逐漸更高地抬起頭和肩使胸部得以展開,從而加深呼吸節奏,肺活量擴張,氧氣量增加,此外胸部的展開,腹腔也同時伸張,有助于消化。②每天定時的撫觸能更好地促使新生兒形成正常的覺醒睡眠節律,Harrison的研究顯示,人體觸覺是最原始的感覺反應,皮膚又是面積最大的體表感覺器官,溫柔的觸摸可延長新生兒的慢波睡眠時相,此時生長激素分泌明顯增高,對新生兒的生長有利。③撫觸傳遞了母子情感,使新生兒產生安全感,從而減少哭鬧時間。④撫觸時為創造一個良性氛圍,同時播放一些柔和的輕音樂、在室內放置一些玩具和鈴鐺,可提高新生兒的視覺和聽覺的敏感性。

        新生兒大腦各部分腦神經發育非常迅速,外界刺激越頻繁,腦神經細胞發育速度較快,新生兒出生后已具備視、聽等各種基本生理功能,并能對照顧的方式、環境的刺激作出回應。其中觸覺是最原始的感覺功能,皮膚又是面積最大的感覺器官,是中樞神經的外在感受器,通過加強新生兒全身皮膚感受器的刺激使中樞感受點興奮性增強,刺激神經細胞的形成及其與觸覺間的聯系,逐漸促使其神經系統發育和智能的成熟,促進大腦、小腦平衡的發育。同時,新生兒撫觸可使新生兒情緒穩定,反應靈敏,增強嬰兒的睡眠,并能改善睡眠質量。

        第8篇:新生兒疾病預防與護理范文

        新生兒窒息是指由于產前、產時或產后的各種病因,使胎兒缺氧而發生宮內窘迫或娩出過程中發生呼吸、循環障礙,導致出生后一分鐘內僅有心跳而無呼吸或未能建立規律呼吸,以低氧血癥、高碳酸血癥和酸中毒為主要病理生理改變的疾病。

        新生兒如果發生窒息,若不及時處理或處理不當,將影響各臟器的正常功能,直接影響新生兒的生存質量。

        資料與方法

        2007年1月~2010年10月收治足月分娩的新生兒2226例,發生窒息102例,窒息發生率4.58%,其中重度48例(窒息兒總數的47.1%),死亡6例(新生兒總數0.27%),搶救成功率94.12%。

        評價指標:判斷新生兒有無窒息及窒息的嚴重程度,可按出生后1分鐘Apgar評分來區別,是以新生兒出生后1分鐘內的呼吸、心率、喉反射、肌張力、皮膚顏色五項為依據,每項0~2分。滿分10分,8~10分屬正常新生兒,4~7分為輕度窒息,0~3分為重度窒息。Apgar評分以呼吸為基礎,皮膚顏色最靈敏,心率是最終消失的指標。

        急救:搶救新生兒的關鍵是在于醫護密切配合迅速實施有效的急救技術,即,A、B、C、D、E復蘇方案。A:建立通暢的呼吸道;B:誘發和建立呼吸;C:建立正常循環;D:藥物治療;E:評價與監護。

        清理呼吸道:搶救新生兒窒息最關鍵步驟是清理呼吸道,隨手在頭頸和鼻梁間用力一把向口擠勒,一邊清除口鼻內的粘液。對于有大量黏液溢出者,應頭偏向一側,并盡快用吸管吸引以免回流到咽后部吸入氣道;用吸球者應先排除空氣后再吸。如遇呼吸暫停,口鼻內還有黏液,再次用吸管或吸痰球吸凈口鼻黏液。對于羊水有胎糞污染時,當胎兒頭面出產道后必須立即用手法擠出口鼻黏液,同時用雙手緊箍新生兒胸部,以防止氣道未通暢前出現喘息呼吸把胎糞吸入,另一名急救者應立即用新生兒喉鏡暴露氣管。

        建立呼吸:擦干羊水和吸黏液本身就是一種觸覺刺激,若新生兒對這兩種操作并無反應,則可采用彈拍足底或摩擦背來促使呼吸,但呼吸不規律應首先面罩給氧,在沒有任何設備時亦可口對口的人工呼吸(一般30秒左右),如評分在4分以下仍無自主呼吸或無改善立即給氣囊面罩復蘇器人工呼吸進行加壓給氧。通氣頻率30~40次/分,呼吸比1:2,壓力20~30cmH2O。

        在復蘇氣囊使用后仍不見效,立即氣管內插管給氧,氣囊壓力不能超過35cmH2O。

        建立正常循環:窒息進行性加重,會造成心臟收縮力的下降以至停止。在緊急復蘇的過程中要觀察自主呼吸的情況,當心率<60次/分,在正壓人工呼吸的同時即進行正確的胸外按壓。胸外按壓和人工呼吸的比例3:1,即90次/分按壓和30次/分呼吸,方法包括:指壓法、雙手環繞法。部位在胸骨下1/3,兩連線下1cm處。按壓深度約為胸骨前后直徑的1/3,30秒重新評估,如心率仍<60次/分。

        藥物治療:藥物主要用于極重度窒息兒通過胸外按壓不能恢復正常循環,心率<60次/分或心率為0者應立即按醫囑給予1:10000腎上腺素靜脈滴注。

        用藥指正:對于新生兒100%氧進行正壓通氣和心臟按壓30秒以上無反應,心率<60次/分或心率為0,立即進行藥物治療。

        給藥途徑主要包括:臍靜脈、末梢靜脈、氣管內滴法。

        常用的藥物:腎上腺素、納洛酮、碳酸氫鈉、多巴胺以及擴容劑的應用。

        藥物用量及指證:①腎上腺素:對于新生兒100%氧進行正壓通氣和心臟按壓30秒,心率仍<60次/分或心率為0。1:10000腎上腺素溶液0.1~0.3ml/kg快速靜脈注射或氣管內滴注,根據評估結果,3~5分鐘后可重復1次。②擴容劑:當心率正常但脈搏微弱,給氧后仍蒼白,復蘇效果欠佳,血壓下降,可予生理鹽水,大量出血則要輸入同型血或紅細胞懸液,經臍靜脈注射,5~10分鐘內注入,劑量10ml/kg。③碳酸氫鈉:有自主呼吸或氣管進行正壓通氣,心臟按壓和用腎上腺素之后心率回升不理想或心臟停搏,確定或估計有嚴重的代謝性酸中毒時,可考慮應用5%碳酸氫鈉3.3ml/kg等量5%~10%葡萄糖液稀釋后自臍靜脈緩慢推注(>5分鐘)。④鹽酸納洛酮:在新生兒出生前4小時內母體應用過麻醉劑、鎮靜劑,正壓人工呼吸使心率和皮色恢復正常后仍出現嚴重的呼吸抑制。納洛酮0.1mg/kg靜脈、皮下、肌肉注射或氣管內注入。

        評估:對于嚴重窒息和新生兒一般情況差要5~10秒評估1次,直至評分≥7分,或在嬰兒窒息期內每2~4小時重評1次,直到24小時。復蘇的全過程,評估-決策-操作,是貫穿在復蘇搶救過程中,這三者是一個循環的過程。呼吸、心率、皮膚顏色重要指標的觀察是關鍵。

        護 理

        新生兒復蘇后24小時內,隨時可能再次發生窒息,所以觀察病情注意患兒體溫、面色、哭聲、呼吸、心率、嘔吐物外,還要嚴密觀察神志、瞳孔、前囟門張力、肌張力、抽搐、吸吮反射、尿量、皮膚顏色及窒息所致的各系統癥狀等變化,給氧至皮膚紅潤,呼吸平穩后30分鐘。重度窒息患兒應適當延遲開奶,防止嘔吐誤吸及壞死性小腸結腸炎。

        討 論

        新生兒窒息是以低氧血癥、高碳酸血癥和酸中毒為主要病理生理改變的疾病,嚴重窒息是導致新生兒傷殘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祖國醫學稱新生兒窒息為初生不啼、嬰兒假死癥、悶氣生、夢生、草迷等。

        新生兒窒息大部分是胎兒宮內窘迫的延續,與母親因素、胎兒因素及分娩時情況有密切關系。新生兒窒息的搶救成功最關鍵是爭分奪秒,并根據新生兒窒息不同的原因,均采取ABCDE復蘇方案,其中A是根本、B是關鍵,評估貫穿整個復蘇過程。

        參考文獻

        1 降低孕產婦死亡率和消除新生兒破傷風項目教材.衛生部婦幼保健與社會衛生司.

        2 新生兒窒息復蘇指南.衛生部婦幼保健與社會衛生司.強生兒科研究院、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婦幼保健中心.

        3 樂杰.婦產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

        第9篇:新生兒疾病預防與護理范文

        【關鍵詞】兒科護理 教學方法

        兒科護理學是研究小兒的生長發育規律、兒童保健、疾病預防和護理,以促進小兒身心健康的一門學科,小兒處于不斷生長發育的過程中,在解剖、生理、病理、免疫、心理社會、臨床表現、治療、護理等各方面均與成人有許多不同之處,且各年齡期的小兒之間也存在差異[1],如何合理安排兒科護理課程,在有限的課時里,讓護理、助產專業學生掌握常見兒科護理知識,并使理論與實踐二者有機結合,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1 .因材施教,靈活采用適當的教學方法

        大家都知道,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不同的教師有不同的教學方法,而要想做到“得法”卻是比較困難。這就需要教師明確培養目標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優化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

        1.1 明確培養目標

        我們以加強對學生基本技能及臨床邏輯思維能力訓練為手段,目的是為了培養適合我國國情的基層社區護理醫技人員。 本課程突出高職高專學生的培養目標和定位,應把課程教育思想、觀念與教學實際聯系起來,按照實際、實用、實踐的原則,理論課程以“必須、夠用”為度,以職業技能訓練為核心,以就業為導向,全面有序地進行課程改革,以適應新形式下對兒科衛技人才培養的新觀念。 我們培養的兒科醫學人才應是畢業后能服務于農村、基層社區的專門人才。

        1.2分析學情,優化教學內容

        我校招收的大專生,他們的起點是高中生,文化知識相對扎實,但動手能力較弱,針對這些特點,我們做到該精講的必須精講,如總論、新生兒常見疾病、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腹瀉病、支氣管肺炎等;這些臨床常見病、多發病,我們在教學大綱的指導下多安排課時,并安排實訓課和見習課,使理論與實踐二者有機結合;一些臨床極少見的疾病,要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讓他們自學,如遺傳性疾病、傳染性疾病患兒的護理;同時開設兒童常見心理問題、兒童學習困難等問題內容的講座課,以補充學習內容的不足。

        1.3注重本課程的特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兒科護理學的生長發育、兒童保健和營養、住院兒童的護理、新生兒及新生兒疾病患兒的護理章節,是其他護理學科所不存在的。另外,相同系統疾病的護理中,由于兒童具有與成人的不同解剖、生理、心理和發病的特點,形式了與成人不盡相同的護理措施和方法,這是兒科護理學的亮點。興趣是激發學生學習的最好的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積極采用啟發式教學法,努力激發學生學習兒科護理學的興趣,使學生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例如:在講小兒各年齡分期及各期特點時,采用啟發式教學,先讓學生講相關年齡的故事,然后逐步啟發引導學生歸納出各年齡組特點及其相關護理措施,這樣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掌握了有關內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4以問題為基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法

        教師根據教材和教學大綱的要求提前選擇病例并提出問題,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及相關文獻,通過閱讀、思考、組織小組討論等方式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最后由教師進行點評和總結。通過實施這種教學方法,能夠使課堂教學與臨床密切結合,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利于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有利于提高學生邏輯推理的能力。可以培養學生的評判性思維,提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明確學習方向,提高了學生的自學能力、討論技巧、整體素質和團結協作能力。是一種理論聯系實際、啟發式教學相長的教學過程。

        1.5靈活運用現代化教學工具,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提高,教育要面向現代化,要適應生產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并在教育手段上要加以革新,傳統的教學已經不適應現在的教育要求,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已逐漸被廣大教師所采用。多媒體教學可以利用圖片、視頻、動畫等,集音、色、形與一體,直觀形象,能夠直接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徹底改變了板書加粉筆的傳統教學方式。例如:在講述“新生兒的喂養法”時,本人采用了放錄象的方式,學生看得津津有味,增強他們學習兒科護理學的興趣。單純的說教容易使學生厭倦,如果能夠有效地利用多媒體,調動學生的潛能,增強了學生的感官認識,使有意識的學習活動和無意識的學習活動相結合,便會很好的調動學生的自覺性和積極性,課堂效果很好。

        2.加強實驗教學

        兒科護理學是一門實踐力很強的學科,除了加強兒科常用技術操作、兒科常見疾病的臨床見習外,還要加大開展綜合性實驗的力度,在已有單一實驗的基礎上聯合婦產科護理,外科護理,內科護理,基礎護理教研室共同開設相關聯性實驗,使學生熟練掌握橫向思維的方法,為臨床思維的建立奠定堅實基礎。

        3.強化練習,鞏固課堂教學內容

        要很好地完成一堂課的教學計劃,要在即將結束課程時加上必要的反饋環節,做到心中有數。每次課都留出一定的時間,根據本節課教學目標,重點提出幾個需要掌握的問題,當堂掌握;還會讓同學做練習,使知識系統化,形成兒課護理學的知識樹。結束本節課之前本人還會提一些問題,讓同學下課后通過預習下次課的內容自己解答問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提高下節課課堂教學效果作鋪墊。

        4.教師深造學習,努力提高自己教學水平

        授課之前教師必須到醫院實踐一段時間,不僅要進行護理實踐,還要在醫療實踐,一方面,通過臨床實踐教師可以熟悉護理操作規程及護理術語等,熟悉臨床護理新技術,有利于教學,另一方面通過臨床實踐教師可以收集一些典型臨床病例,為課堂教學積累有用的臨床資料。同時爭取各種外出學習的機會,。開展教研室活動,集思廣益,精心選擇題目,進行深入討論,做到“必有所學、必有所悟”,形成一個融洽的、不斷進步的學習氛圍。

        相關熱門標簽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香蕉综合在线 | 亚洲乱码一二三四区 | 五月天激情视频A级在线版 中文字幕国产在线观看 | 亚洲一区在线观看网站 | 日本免费人成网视频免费看 | 久久精品国产99久久6动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