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常見的家庭教育問題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 隨遷子女定點學校:問題與對策 少數民族隨遷子女學校融入的反思與對策 進城務工農民隨遷子女學校適應問題的調查研究 流動文化與教育塑造:對城市隨遷子女學校教育狀況的人類學研究 隨遷子女返鄉就讀的適應問題 農民工隨遷子女入學問題分析 重視隨遷子女教育問題 農民工隨遷子女高考問題探究 隨遷子女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的研究 淺談隨遷子女的家庭教育與策略 江蘇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入學現狀\問題及對策 農民工隨遷子女常見心理問題及對策分析 淺析農民工隨遷子女義務教育公平問題及對策 農民工隨遷子女家庭教育問題及對策 農民工隨遷子女學前教育面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寫作困境與解決對策 低年級進城務工隨遷子女課堂學習的現狀與對策初探 文化資本視域下農民工隨遷子女教育融入困境及對策 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心理健康狀況研究及對策 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義務教育“報名難”問題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1996-4-2.
〔2〕《關于進一步做好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義務教育工作的意見》(國發〔2003〕78號)〔EB/OL〕.http:///ztzl/nmg/content_412440.htm . 2006-10-13.
〔3〕《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2010-2020)》
關鍵詞: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品格教育
中圖分類號:G521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25-000-01
根據2010年全國六次人口普查數據推算,我國2015年留守兒童數據已達6102.55萬人。留守兒童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轉型期出現的呈現一定規模而且將長時間存在的獨特現象。從我國目前研究留守兒童問題的理論研究成果來年,留守兒童的生存環境、家庭經濟情況和家庭成員知識水平等因素直接決定了留守兒童人格的形成,留守兒童家庭品格教育起決定性影響。
一、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基本狀況
品格教育主要指以道德為核心的行為習慣的培養。主要包括穩定的人格因素、良好的道德修養、積極的生活態度、良好的溝通交往能力等基本內容。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品格教育是兒童失去父母陪伴后接受的教育。這既有對兒童品格形成不利的影響,也同時造就了留守兒童在某些方面的特殊品格。目前我國留守兒童家庭品格教育主要呈現以下幾個狀態。
1.隔代監護人在家庭品格教育上的弱化
留守兒童往往與隔代監護人生活在一起,照顧留守兒童的往往是祖父輩的長者,他們對留守兒童有著天然的溺愛成份,隔代監護人的教育目標主要是保證留守兒童的身體健康和學習文化知識,很少關注到兒童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的培養,認為只要孩子能平安的長大就可以,不少留守兒童在這種情況下錯過了品格形成的關鍵期,使本就沒有父母參與的家庭品格教育更加缺失。
2.家庭品格教育內容單一乏味
農村留守兒童的生活環境較為簡單、接觸社會事物相對較少、隔代監護人的文化素質也相對較低。在這種情況下,家庭品格教育主要被道德認知教育所替代,除了教給孩子基本的善惡觀念外,其它重要的人格品質、行為習慣養成方面的教育很少能有效傳遞到孩子的思想世界。很多留守兒童只形成了基本的道德認知,還沒有形成應當在這個年齡具備的人格體系,一些重要的主流思想、價值觀念沒有傳遞給孩子,造成留守兒童在人格上的缺憾。
3.家庭品格教育方式簡單直接
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方式十分簡單,既沒有復雜的形式,也沒有過多的教育手段。隔代人對留守兒童的教育有相當一部分選擇了以溺愛的形式進行,不少隔代監護人對孩子的行為要么不聞不問,要么對孩子行為放任不管,要么就對孩子的行為采取包庇縱容的太度,還有的隔代監護人對兒童教育采用暴力的試,打罵恐嚇留守兒童,對不遵守行為規范的兒童只采用棍棒下的管理等粗暴手段,這種方式嚴生踐踏了留守兒童的自尊,使留守兒童在心理上留下了恐懼的烙印和叛逆的行為原因。
4.家庭品格教育有極大的實踐色彩
留守兒童雖然在沒有父母的監護下成長,但是他們要比同齡孩子更有機會處理社會問題,需要更堅強的面對生活中的挫折,往往在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師,隨著孩子社會實踐機會的增多,留守兒童有更多的機會實踐家庭品格教育中學到的常識,如果大從對孩子的教育引導得當,會使留守兒童可以獲得更好的成長,從而使留守兒童形成較好的家庭教育效果。
二、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應對策略
1.引導隔代監護人樹立正確的家庭品格教育觀念
提高留守兒童家庭品格教育的質量,首先要提升隔代監護人的教育能力和素質,要對隔代監護人的家庭教育理念進行充分的轉變,使家庭監護人在注重道德觀念教育的同時,注重兒童人格的完善和行為能力的培養。要改變傳統家庭教育中重養輕教的觀念,要想辦法讓隔代監護人不能只注重孩子的身體健康,更要注重孩子的心理成長。具體來說,應當在農村舉辦必要的家庭教育培訓活動,廣泛的宣傳家庭教育的基本方法,從而有效改變隔代監護人的家庭教育觀念,起到促進家庭品格教育質量提升的目的。
2.有效彌補父母教育的缺失樹立起榜樣的力量
農村留守兒童家庭品格教育的缺失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父母的缺位造成的,任何隔代監護人的教育都比不上父母積極正確的引導。而且榜樣的力量在留守兒童的教育中是十分關鍵的,必須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形象。經常讓外出打工的父母多與子女溝通,多采用現代科技手段彌補父母教育的缺失,多讓父母傾聽孩子的心聲,多讓父母與孩子進行情感的互動,從而彌補父母不在身邊對孩子的影響,要在尊重理解的基礎上對孩子進行合理的人格教育,要在心理上幫助孩子健康的成長,從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3.形成學校與家庭品格教育的有效銜接
家庭品格教育缺失對農村留守兒童來說是一種常見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就要充分發揮學校教育的替代作用,要使學校與家庭做好有效的銜接,利用學校教育盡量彌補家庭品格教育的缺失。例如,采用家庭作業的方式,布置盡可能豐富的家庭品格教育作業,使家庭品格教育始終處于學校教育的影響下,使家庭有針對性的履行好對孩子的教育義務。
4.創設實踐環境培養行動能力
家庭品格教育不是說服教育,而是要有效改變孩子的行為。讓留守兒童真正通過家庭品格教育來改變他們的行為才是教育的目的。為農村留守兒童創立更多的品格實踐機會,允許他們依據自己的主觀想法獨立完成某些實踐活動,例如購買簡單的物品、幫助需要幫助的同學,參與家庭或社會公益活動等等。
三、結論
留守兒童是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留守兒童的家庭品格教育需要監護人、父母、學校的共同努力來完成,針對留守兒童家庭品格教育存在的教育方法簡單、教育內容缺失和教育行為的失當,可以采取提高監護人素質,加強父母與孩子的溝通,給留守兒童創設更多實踐機會的做法,促進留守兒童家庭品格教育的實現。
參考文獻:
[1]何建云.農村留守兒童道德教育現狀調查與對策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2,01.
[2]郭紅霞.農村留守兒童家庭品格教育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J].雅安職業技術學院報,2014,03.
[3]董偉偉.我國農村留守兒童人格教育問題初探[J].三農問題,2013,08.
關鍵詞:獨生子女;家庭教育;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G5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7)01-0080-03
一、獨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
隨著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發展,家庭教育也在發生著變化。由原來的呵護孩子,轉變為既要呵護孩子,重視孩子的質量,又要重視家庭教育,保證其教育的效果,許多家庭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財力和精力,并且甘之如飴。特別是獨生子女家庭,家長們把所有的心血都傾注在孩子身上,對他們的教育更是尤為關心,圍繞著他們的成長、成才問題傾其所有,心甘情愿。孩子的教育問題的成功與否直接影響著他們的整個人生,也影響著一個家庭是否和睦;對于國家來說,孩子是祖國的希望,是民族的未來,家庭教育出符合社會發展的人才,才是響應了我國少生優生政策的直接體現。因此,獨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已然成為社會上一個熱點話題。廣大家長們為孩子付出了巨大艱辛,為我國的教育事業添磚加瓦,但與此同時,由于個體的差異性,在家庭教育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值得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
(一)家庭教育不夠理性
獨生子女家庭和多子家庭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在多子家庭中,家庭教育有重新調整的機會。如果第一個孩子的家庭教育不陳宮,那么還有機會在下一個孩子身上重新進行。可獨生子女家庭就不存在這樣的機會,他們的家庭教育機會有且只有一次。家長們殷切的盼望著孩子們能夠成為國家棟梁之才,如果他們的家庭教育不成功,家長們就會覺得所有的希望都落空了,也直接影響了家庭的和睦。目前,這種家庭教育不理性的行為主要表現在父母對獨生子女的期望過高。從古至今,孩子一直都是父母的心頭肉,父母對孩子有無限大的包容性,同時也有很大的期望。尤其的獨生子女家庭,他們在家庭中的地位更是無人能比,父母可以包容他們任何的缺點,同時,也對他們寄予厚望,甚至有些“厚望”已經超出了孩子自身的能力。這也從另一方面反映了父母對孩子的家庭教育過于盲目,不夠理性,出現一些荒唐現象:即使家庭的經濟條件一般,也會滿足孩子各種各樣的要求,孩子要什么,父母就買什么;和其他伙伴發生爭執時,父母百般呵護自己的孩子,并不指出孩子的過錯……這些行為都違背了孩子身心發展的規律。當前家長們對獨生子女的考試成績也尤為關心,大多數家長認為只要得高分,就一定能成才,分數幾乎成了衡量孩子一切的標準。因此,一些家長為了督促孩子能夠提高分數,就會實行獎懲制度,分數高時,就會多發放零花錢;相反,分數低時,就會少發放或者不發放,甚至還會出現父母打罵孩子的情況,這也促使了孩子為了能夠提高成績,不得不想盡各種辦法:考試作弊、改分數等等,這無疑會對孩子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帶來不良的影響。與此同時,隨著改革開放,社會競爭日趨激烈,這種激烈的競爭不單單存在于成年人之間,也對獨生子女的教育起到一定的作用。父母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不顧孩子喜歡什么,出生不久就給孩子報名各種興趣班:書法、畫畫、寫作、鋼琴等等,他們希望孩子學得更多,會得更多,將來得到的更多。有的父母甚至把自己未完成的愿望強加到孩子身上,希望通過他們的努力替自己完成心愿。不可否認,父母的這些付出一方面可以積累孩子的知識儲備,開發他們的智力;但另一方面,學習的內容過多也給孩子帶來了精神壓力,導致道德教育的相對不足。這些都不符合人類自身的發展需求,也不符合社會對現代人才的發展要求[1]。
(二)家庭教育內容不夠全面
目前我國大多數家庭的教育觀都是希望子女成才,而成才的必經之路便是通過努力學習,提高分數去獲得。因此,不少家長都圍繞著如何高效的學習來教育孩子,這也體現了家庭教育內容的單一性、片面性。具體表現為:
1.忽視對獨生子女集體意識的培養
在獨生子女家庭,孩子沒有兄弟姐妹,每天陪伴他們的只有長輩們和不會與之交流的玩具,這也使得他們缺乏集體意識,不懂得互幫互助、團結友愛和共同分享。加之長輩們的過渡溺愛,長此以往,會讓獨生子女養成孤僻、自私和任性的品行。
2.忽視對獨生子女的道德培養
目前,許多家庭不重視孩子的興趣愛好、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他們給孩子灌輸的是一種只有學習好才是硬道理的思想。放假對于孩子來說,也只不過是換個環境學習而已。父母不鼓勵孩子參加學校組織的文體活動,不參加社會的實踐活動,并以“浪費學習時間”、“耽誤學業”為由,把孩子禁錮在家里,讓孩子面對寫不完的作業和習題。
3.忽視對獨生子女獨立生存能力的培養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獨生子女家庭中父母更是把最好的都留給孩子,對他們的照顧無微不至。不少父母不讓孩子走進廚房,幫忙做飯;孩子的臟衣服更是由父母全包。孩子遇到困難,無論是學習中還是生活中,首當其沖的往往是父母。這就造成獨生子女缺少自主意識和勞動觀念,進而具有較差的獨立生存能力和適應社會的能力。
4.忽視對獨生子女身體素質的鍛煉
當代社會物質資源極其豐富,不少父母為了讓孩子過得好一些,在物質上充分滿足孩子的要求:玩具、電腦、營養品等。家長們只要聽到某某品牌的營養品有助于孩子的發育,無論價格多貴,都會不遺余力的購買,這種盲目消費造成了孩子的營養不均衡,“肥胖兒”也屢見不鮮。加之父母很少讓孩子參加活動,一味的學習、學習,缺少體育鍛煉,因此這些孩子并不健康。
(三)家庭教育方法不夠科學
為了能讓孩子金榜題名,學有所成,家長們用盡各種教育方法,其中也存在一些不適當的方式。比如:首先,現在的獨生子女家庭中,父母承包了孩子幾乎所有的勞動,穿衣、整理書包、洗襪子等等,他們為孩子提供的過多的關心和幫助,長此以往,致使孩子離不開父母的照顧,對父母有很強的依賴性,自理自立能力較弱。其次,較為常見的就是父母打罵孩子,他們平時不注重方式方法,出現問題只會用暴力解決,仍然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的古訓,認為父母永遠是對的,孩子的錯的,孩子只能服從父母的命令,按照父母的安排做事,不能對父母說“不”。這種行為只會壓抑孩子的想法,讓孩子產生和父母對立的情緒。再次,也存在這樣的父母、他們以工作為重心,對孩子的學習和生活不聞不問,認為滿足孩子的物質生活就是對他們最好的表現。認為學校才是教育孩子的地方,當孩子出現問題時,首先想到的就是學校老師沒有教育好,他們很少從自己身上找原因,這也導致了孩子對父母的不滿。還有一種錯誤的教育方式是有些父母經常用“別人家的孩子”教育自己的孩子,不但不稱贊自己孩子的優點,甚至拿別人家孩子的優點和自己孩子的缺點相比較,甚至在外人面前數落自己孩子,這不僅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更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二、獨生子女家庭教育的對策
(一)重視德育教育
目前,學校教育已經把過去的“應試教育”逐漸的加以改革和完善,引導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培養學生多方面、多途徑的成才。父母是家庭教育的實施者,更應該注重其教育方式,要有h見卓識,從大局出發,積極配合學校的育人理念,讓孩子不單單要學習書本上的知識,更要學習書本以外的知識,讓他們認識到在學習的同時,更要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講文明、懂禮貌,團結友愛,樂觀積極。幫助他們學會勞動,學會生活,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幫助孩子成為一個德才兼備的人。
(二)培養獨生子女的多方面能力
父母對獨生子女進行教育時,不能只局限于學習,更要培養他們的綜合能力。首先是要培養獨生子女的自立自理能力。把他們放在和父母同等的位置上,參加家庭勞動,鼓勵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依賴父母。鼓勵他們遇到問題首先要自己努力克服,自己解決不了時,再尋求他人的幫助。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不躲避勞動,提高他們的自主意識。其次是培養獨生子女的集體意識。不少父母每天都把孩子禁錮在家里,不斷的學習,很少讓孩子有機會同其他小伙伴一起玩耍的機會,這也使得一些孩子不會與他人友好相處。因此,父母在鼓勵孩子在完成學習任務時,與其他小伙伴多交流、多溝通,更要教育孩子在與小伙伴交往時,懂得謙讓和分享,培養他們的集體意識,這種能力將會隨著他們的成長遷移到他們未來學習和生活中[2]。同時還要鼓勵孩子積極進行體育鍛煉。身體是革命的本錢,父母要定期和孩子去鍛煉身體,這不僅能讓孩子有一個健康的體魄,為他們的學習和生活帶來好處,更能增進親子關系,讓家庭更和睦。
(三)提高家長素質,建立和睦家庭
家庭環境會影響家中每一位成員的身心健康。作為父母更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行為,為孩子創造一個輕松、舒適的家庭氛圍。同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教育孩子的同時,更要嚴于律己[3],為孩子樹立榜樣。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時也要與時俱進,不能采用老一輩人的教育方法,要隨著科技的進步積極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父母平時也要多讀書,養成好讀書,讀好書的習慣,這不僅會讓自己掌握更多的知識,豐富自己的知識水平,還能對孩子起到一個耳濡目染的效果。在為孩子選擇興趣班時,也要多尊重孩子的意愿,不能因為父母喜歡什么就要求孩子學什么,這樣只會打消孩子學習的積極性,不利于他們的成長。同時,父母在要求孩子全方面發展的同時,也要培養自己多方面的興趣和愛好,這樣才能和孩子有更多的共同語言。父母對孩子的態度也十分重要。要做到愛孩子,但不寵孩子;要把孩子放在一個與其他家庭成員平等的位置上,而不是放在家庭成員之上。讓孩子感覺到自己只是普通的一員,毫無特殊感,這樣才有利于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四)運用科學的教育方法
第一,因材施教,這不僅是教師在教學中的方法,更適用于家庭教育,尤其是獨生子女家庭。父母要全面、正確的了解孩子的優勢和劣勢,根據其自身特點,選擇適當的教育方式,不能因為他們的“唯一性”,對其寄予過高的期望。第二,沒有賞識就沒有教育,賞識會讓孩子變得更好[4]。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多多夸獎孩子,稱贊孩子,讓他們感覺到自己是父母的驕傲。同時,適當的懲罰也是必不可少的。父母不能一味的贊美孩子,在他們犯錯時,父母有責任和義務幫助他們如何面對自己的過錯,并以適當的方式給予懲罰,讓孩子在未來可以更加積極正確的面對自己犯下的錯。第三,家庭中要形成一種民主氛圍。父母要尊重孩子,不能用“父母”的身份壓制孩子的想法,使孩子懼怕表達。
(五)加強同學校老師的聯系
孩子的主要教育活動場所主要是家庭和學校,因此,父母要和老師勤溝通,密切配合,互相交流教育信息[5]。讓父母及時了解孩子在學校的動態,在了解他們學習情況的同時,還要幫助孩子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了解他們和同學之間的相處情況,這樣更有利于和孩子的溝通。
總之,獨生子女的家庭教育方式與多子家庭教育方式是存在差異性的,他們所處的環境不同,在這種環境下對毒癥子女的影響既有積極的一面,又有消極的一面。為了更好的培養獨生子女的身心健康,使其成才,家庭教育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父母要運用科學的教育方法,全方面、多方位的培養孩子的各種能力,與學校老師保持一致,齊心協力,只有這樣,獨生子女才會更積極、健康,家庭才會更和睦,社會才會更進步。
――――――――――
參考文獻:
〔1〕劉暢.獨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問題[D].華中師范大學,2008.
〔2〕徐運華.獨生子女家庭教育研究初探[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0(02):82-83.
〔3〕龔曉潔.當前獨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工會論壇(山東省工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06):121-122.
關鍵詞:留守兒童;教育誤區;心理問題;教育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7-0195-01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打工經濟”普遍盛行,在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農民工大量涌入城市,由于受到戶籍制度和自身各種條件的限制,他們的子女無法進城生活,只能留在原籍所在地的農村由父母交予其他人撫養或者獨自生活,于是便產生了一個龐大的弱勢群體,即農村留守兒童群體。農村留守兒童生活成長環境的不健全、教育主體的弱化和家庭教育存在的缺失,對他們的學習、人身安全、心理健康及道德品質的發展等諸多方面都將產生極其不利的影響。由此便引發了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由于農民工規模的不斷擴大,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也在日趨突出,甚至直接影響到我國農村甚至整個國家人口素質的提高和社會的穩定。為此,農村教師,在面對大量留守兒童時,不僅要傳道解惑,更要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隨時隨地與孩子溝通,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積極研究行之有效的解決策略。下面,筆者就將針對農村留守兒童中長期存在的一些常見的問題探究其成因并談談相應的解決對策。
1.農村留守兒童存在著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在農村學校,留守兒童所占的比例相當大,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也成了備受學校關注的問題。由于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打工,導致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環境和條件發生了顯著的變化。他們缺少了父母在衣食住行方面的關懷,缺少了與父母之間的情感溝通。留守兒童存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其一是留守兒童監護人的教育理念存在誤區。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主體一般為祖輩或代養親戚,他們的教育理念存在很多誤區。
其二是留守兒童監護人的教育方法不當。多數留守家庭由于父母外出打工,經濟能力及生活水平有了大幅提高。
其三在于留守兒童的心理存在種種問題。由于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留守兒童會覺得自己沒有依靠和堅強的保護。
其四還有留守兒童的行為問題。兒童正處于認識人生的關鍵時期,是行為習慣的養成和性格塑造時期,由于不能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幫助,容易產生心理缺陷。他們缺乏安全感,對周圍的一切事物都充滿了懷疑,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充滿了不信任。他們對家人和老師的管教置之不理,甚至在公共場合頂撞老師,經常做出讓老師和家長意想不到的行為。
2.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
留守兒童作為一個普遍存在的社會問題,早應當受到高度重視。解決留守兒童題,不應視為只是農民工自身和農村的問題,也不應只視之為農村中小學的事情,而應動員全社會共同努力,為留守兒童創造平等地享受教育和健康成長的環境和空間。針對以上問題,筆者將結合自己長期從教于農村、長期教育留守兒童的經驗體會,談談留守兒童問題的解決策略。
首先,創設良好的環境是教育留守兒童的前提。良好的環境能使兒童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留守兒童缺少這樣的環境。學校是情感教育良好環境的基礎,而教育工作者恰好是情感教育良好環境的主持人。教師愛學生,關心學生,學生之間團結友愛,互相幫助,使孩子們在這樣的環境中感受到溫暖、信任、愉快從而激發起孩子們的學習熱情,獲得豐富的知識,愛心也會自然流露,自卑感自然也會消失。
其次,建立專項檔案是有效教育留守兒童的關鍵。每個孩子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所以建立專項檔案尤為重要。檔案中應對留守兒童的家庭結構、學習情況及心理發展變化狀況進行詳細的記錄。
其三,理解與溝通是教育留守兒童的核心。心理學家說:"現代教育的主要任務就是要了解孩子,而了解孩子的核心就是理解。"只有和學生建立一種平等的、信任的師生關系,才能互相理解。
其四,組建特別照顧小分隊是教育留守兒童行之有效的途徑。用真正的師慰留守兒童受傷的心靈,補償留守兒童的親情和父母的愛,以消除他們心中的苦悶與孤僻,使他們感到自己的心靈得到了關懷。教師定期向留守兒童學生家長通報學校、班級工作計劃和實施方案,讓家長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現,在外務工的家長也可以針對教師反映的情況及時與孩子進行友好溝通,這樣既加強了學生、家長、教師、監護人之間的聯系,形成教育合力,又消除了孩子被父母遺忘的心理錯覺。
>> 從關注大學生社會化問題的角度探究家庭教育之失 從學生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談“以人為本”思想對學生工作的意義 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的法律問題探析 淺談班主任工作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 高職院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 淺談班務工作中“留守學生”的教育問題 淺談高校學生黨建工作中的信仰教育問題 學前教育學生實習工作中的問題及對策 學生素質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問題思考 漫談教育問題學生的得與失 當代大學生道德底線教育新論 加強大學生的道德底線教育 讓人文教育守住學生的人生“底線” 從“失聯”到“失信” 班主任工作中教育公平問題探析 高校學生工作中的誠信教育探析 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的情感教育探析 微博在大學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功能探析 大學生村官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探析 高校大學生就業工作中的思想教育探析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3] 鄭邦山.學以報國、學以為民――堅持以人為本,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5(2):31.
[4] 司馬光編撰.資治通鑒全鑒[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11:4.
[5] 張覺撰.荀子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73.
[6] 楊霄.全面發展:高校學生工作的新理念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4):104.
[7] 劉泓泉.新媒體時代高校學生工作突發事件處理之對策[J].常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9):111.
[8] 王一寧.學生工作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多種實踐形式[J].職教通訊,2014(23):78.
【關鍵詞】中職學生 心理健康 教育
中圖分類號:G4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515(2012)1-248-01
現在人們把健康定義為;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就青少年學生而言,心理健康應為全面健康的主要內涵。但是,長期以來,關心學生成長的熱點大多集中在飲食、身體、學業成績以及升學就業等問題上,卻忽略了與每個學生發展息息相關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很多教育工作者倡議,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應從學校抓起。
對于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心理障礙問題,我們應該做的是要思考出現問題的根本原因,從而更加關注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這些學生中有一些文化基礎較差、行為習慣不良,他們缺乏自律,不好教、不好管。且大多是獨生子女,隨著生理、心理的發育和發展,客觀上他們需要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引導和幫助,但我們恰恰在這方面的教育明顯滯后。如果他們成長的關鍵時期得不到及時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偏差的糾正,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心理不健康問題就會形成,為以后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埋下隱患。影響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一是學習帶來的心理壓力大;二是人際關系不協調;三是自信心不足;四是逆反心理。
眾所周知,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一個人優良思想品質形成的基礎,是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必要條件。素質教育應包括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的心理健康。基于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目前心理問題的多樣化,教師應從學生心理問題出現的源頭著手,從而創造一個寬松和諧的育人環境。
1 在學習方面,將心理教育課程化,幫助學生認識自我。中考失敗往往會給中職學生帶來無形的壓力,讓他們產生自卑心理,認為自己是“失敗者”,感覺在其他人面前低人一等。因此,改變這些學生的心態尤為重要。按照多元智能理論,沒有差學生,只有差異性。文化成績差,絕大多數不是智力問題,而是學習習慣問題。他們文化成績差,或許在其他方面很有天賦。由于這些學生長期處在教師的視線之外,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和重視,因此缺少成功的感受,這就需要教師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為他們搭建展示才華的舞臺,帶給他們精神的愉悅和成功的體驗。對于學生的每一次進步,都要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授人魚不如授人以漁,同時,還要告訴他們存在的差距及縮小差距的方法,讓他們找到人生的坐標和努力的方向。
愛的基礎是尊重和信任,是以全面發展的眼光去分析和對待學生,對于中職學生更應如此。這些學生在初中甚至小學就己經被學校和教師所忽視,在家里又嚴重“營養不良”,可以說他們的童年和少年并不快樂,教師沒有理由歧視他們,而要格外尊重他們。長期得不到關注的人,真誠的關心和愛護會讓他們感到彌足珍貴,只有用愛心才能幫助他們重新拾起自信和自尊。在教育教學中教師要做到引導、引導、再引導,耐心、耐心、再耐心。對他們不能求全責備,要多一些尊重,少一些歧視;多一些關愛,少一些冷漠;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抱怨。要為他們想得多一點,講得多一點,做得多一點,真正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
針對學生不良心理反應等問題,以故事、表演或有趣的心理測試等方式提出,激發學生的表現欲,讓學生在輕松、歡快的心境下,打開心扉,注重自我心理修養能力的培養;把教育要求及時轉化為行為訓練要求,并注重從行為角度評價心理素質的變化,真正做到言出必行、言行一致,可指導學生制訂自我心理修養計劃,分步實施,并定期進行自我對照檢查,以解決心理問題。
2 在環境方面,將心理教育環境化,幫助學生養成自我。學校是學生的第二個家,學生從學校中不知不覺地接受教育和影響。因此,優雅、潔凈、文明、舒適的校園環境能給學生良好的心理影響。
3 在教育方式方面,面對心理教育多樣化的局面,幫助學生了解自我。多角度進行心理健康知識宣傳,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無視學生差異性的教育和不尊重學生個性的教育是失敗的教育,適合的才是最好的。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揚長避短、因材施教,努力為中職學生尋找最近、最佳的發展空間。在施教過程中,教師要根椐教學的不同階段、不同內容和學生的特點規律等具體情況,做到有的放矢。為了讓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思維、大膽反復地進行練習,掌握知識技能,教師必須選擇適合學生特點和學生樂于接受的教學方法,這不僅有利于教學任務的完成,而且能有效促進師生和諧相處。
根據中職學生的發展需要,召開主題班會。組織學生參加小案例的互動討論,撰寫心理小論文,通過學生自撰心理小論文的過程,進行自我心理調試,提高心理素質。加強學校與家庭的聯系,營造適合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班級、家庭及學校環境。開展心理咨詢和心理輔導。堅持小型多樣、生動活潑為主體的各種活動。
4 在家庭教育方面,將心理教育家庭化,幫助學生創造自我。作為教師;應充分發揮家長的作用,爭取與家庭教育的配合。在教師的指導下,家長如果能夠從子女和自身雙重角度上考慮教育問題,合理調整教育行為,這將對改善家庭教育質量、提高家庭教育效果、糾正子女的不良心理包括逆反心理產生良好的作用。作為家長,對子女應給予適度的愛。同時,家長對子女的期望水平也應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這樣才有利于子女的成長。
綜上所述,作為一名中等職業學校的教師,我認為,我們一定要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進行教育,即要做到教育與學生的心理相匹配。這就要求我們在了解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心理特點的情況下,對癥下藥,采取多種方法,轉變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不良心理;使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不良心理得到控制,轉化為前進的動力。實踐證明,青春期常見的心理問題經過合理的教育和疏導,會得到有效的控制和轉化,這樣才能營造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健康成長的有利環境。
參考文獻
一、留守兒童常見的心理問題
(一)性格孤僻。留守兒童由于父母長期在外,跟隨年邁的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缺少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
(二)心理自卑。他們中絕大部分存在比較嚴重的自卑感。他們認為父母不在身邊,沒有依靠和保護,因此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障礙。
(三)逆反心理嚴重。根據我們下發的調查問卷,我們感受到絕大部分留守兒童逆反心理極強,同長輩、老師、家長、同學的對抗情緒很嚴重。
(四)電視、網絡成癮。一些留守兒童愿意借助電視、網絡等媒體消磨時間,漸漸成了“小電視迷”、“網上游民”。
(五)行為道德缺失。有些留守兒童在行為習慣上容易發生消極變化,但是很難及時得到糾正。
二、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兒童父母常年在外,每年溝通交流的形式多以電話和網上視頻為主。溝通交流時間、次數有限,導致家庭教育嚴重缺失。
(二)學校教育的弊端。農村小學,經濟條件差,師資薄弱,缺少,甚至沒有專業的心理健康老師。對于學生的一些心理問題不能及時有效的疏導和教育。
(三)社會不良環境的熏陶。留守兒童是處于學齡期的孩子,效仿心理、好奇心較強,很容易受到社會上不良風氣的影響。
三、改善留守兒童現狀的教育對策
(一)加強家庭教育,給予留守兒童更多關愛。首先,出外打工的父母要與孩子定期交流和溝通,交流內容除了孩子的生活、學習外,更要注重與孩子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溝通。其次,父母還要主動跟老師聯系,了解孩子在學校的學習、生活狀況。最后,臨時監護人或者其他親屬要真正擔負起教養孩子的責任和義務,不能過分溺愛和放任,讓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
(二)以學校教育為主導,發揮學校的教育功能。學校作為教育的主陣地,要盡可能利用各種教育資源,開展各種形式的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一是組織學校教師參加各級、各類培訓,學習、了解兒童心理規律,使學校逐漸有專業性較強的心理輔導老師。二是建立留守兒童檔案資料。班主任要建好班級留守兒童檔案,包括學生姓名、性別、出生日期、家庭住址、父母姓名、外出務工地址、聯系電話、家庭狀況等。三是進行家訪活動。教師只有走進學生家庭,才能更加了解他們,才能取得家庭的支持,有效地對學生進行教育。四是辦好農村家長學校。發揮家長代表的榜樣示范作用,定期組織家長座談會,交流家庭教育的優秀經驗、方法,引導家長改變陳舊的教育方式。五是要定期組織豐富多彩的關愛活動。學校可以利用兒童節、國慶節等重大節日舉行校園文藝表演、演講賽、才藝展示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多為留守兒童創造展示機會,讓他們感受到來自老師、同學的關愛和集體的溫暖。六是重視感恩教育。很多留守兒童認為父母外出務工,不關心自己,他們在外賺錢就應該滿足子女的所有愿望,這是父母對他們的一種感情償還。這種偏激的思想必須及時糾正并加以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父母外出打工的目的,理解父母的辛酸,尊重父母。
由于世界全球化進程的進一步加快,中西家庭教育的差異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反映中西家庭教育差異的影視作品也越來越多。其中,《洋妞到我家》就是一部典型的代表作。這部電影折射出當下中國中產家庭正面臨著的種種現實困境,尤其是家庭教育問題。在這部影片中,媽媽代表了中式教育,而互惠生娜塔莉則代表了西式教育。在影片中,中西家庭教育差異表現得淋漓盡致。
關鍵詞:
《洋妞到我家》;中西文化;家庭教育;教育方法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1]。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從古至今都受到全世界人們的關注。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對未成年孩子進行教育的過程,涉及面較廣。一般來說,家庭教育以品德教育為主,旨在培養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質,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如生活習慣、勞動習慣、學習習慣等。近年來,由于世界全球化進程的進一步加快,中西家庭教育的差異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反映中西家庭教育差異的影視作品也越來越多。其中,《洋妞到我家》就是一部典型的代表作。這部電影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大齡媽媽(皮皮媽媽)在生活和工作的雙重壓力下,產生種種不滿,天天生活在抱怨之中。為了能擺脫困境,早日帶女兒出國,她不惜血本,每月花費6000請來了哥倫比亞藉互惠生娜塔莉吃住在家,教5歲女兒學習英語。但是,中西文化差異給這個家庭帶來了種種碰撞、誤會甚至是危機。這一切讓孩子成長,也讓皮皮媽媽開始思考,如何教育孩子。最后,她終于認識到:在她和身邊朋友們紛紛想“走出去”的時候,大量國外年輕人期待的卻是“走進來”。中國給予了世界太多的機會,學中文正成為國外年輕人改變命運、改變生活、走向夢想的基石,而自己“走出去”也許會得到,但失去的則是更多。影片結尾,在互惠生中國區聚會中,有一位互惠生告訴自己的朋友,自己的護照無限期延長,因為自己的家人都來到中國并在此定居。雖然結局很完美,一個中國家庭變得越來越和諧,中西方的交流越來越流暢。但是,這部電影也折射出當下中國中產家庭的正面臨著的種種現實困境,尤其是家庭教育問題。在這部影片中,媽媽代表了中式教育,而互惠生娜塔莉則代表了西式教育。在影片中,中西家庭教育差異表現得淋漓盡致。
一、中西家庭教育差異在影片中的表現
(一)家庭教育目標自古以來,中國家庭教育都是以家庭為本位,認為家庭成員,尤其是孩子是家庭的一份子,應以家庭或家族利益為重。在中國家庭教育中,孩子要以學業為重,避免任何一切與學習無關的活動。教育的最終目標就是要孩子取得好成績,找到好工作,從而達到光宗耀祖“成才”的目的。而西方的家庭教育則是以個人為本位,認為孩子是獨立的個體。因此,在西方家庭教育中,家長更加注重尊重孩子,鼓勵孩子進行自主選擇,重在鍛煉孩子的獨立自主能力。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更加注重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從而達到讓孩子“成人”的目的。在這部電影中,中西家庭教育的目標有明顯區別。娜塔莉和皮皮玩捉迷藏的游戲,為了贏得游戲,皮皮竟然藏在垃圾桶中。娜塔莉認輸后,皮皮開心地大喊“我贏了,我贏了”!但是,媽媽看到后卻非常生氣,并且怒斥娜塔莉,“你要做垃圾行,我女兒是公主”!簡單的一句話,卻道明了中西家庭教育的根本區別。作為西式教育的代表,娜塔莉熱情獨立,即使皮皮媽說她是“乞丐”,她也很開心的說自己是個“好乞丐”,可以身無分文在荷蘭呆上兩天,有較強的獨立生活能力。相反,皮皮媽媽對孩子的教育就只在于學業,以“移民”為終極目標,旨在讓孩子有個美好的未來,最終實現她的“公主夢”。
(二)家庭教育方法據研究,家庭可以根據父母與子女的關系分為“權威型家庭”和“平等型家庭”。顯而易見,中國家庭屬于前者,重視服從和權威。在中國家庭中,家長擁有絕對的權威,經常在家庭教育中使用諸如此類的語言,如“不行”“不可以”等等,嚴重忽視了孩子獨立意識的培養。孩子要守規矩,愛學習,很少有自主選擇的機會和權力,父母是家庭的主導,會代替孩子做出選擇和決定。因此,中國家庭教育環境相對比較刻板,受父母教育觀念影響極大。西方家庭則屬于后者,重視尊重和平等。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家長多會采用民主和開放的方式,追求家長和孩子之間的對等關系,尊重孩子,把孩子看作是獨立的個體,鼓勵孩子勇敢嘗試,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和獨立意識,家庭環境較為寬松,以孩子的意愿為家庭教育導向。在這部電影中,皮皮的媽媽不僅嚴格要求皮皮,而且也給娜塔莉立下了規矩,同時以中國的諺語“不立規矩,不成方圓”來要求娜塔莉遵循以下規定:第一,洗澡不能超過15分鐘;第二,衣服穿得整齊一些;第三,用完衛生間要打掃干凈;第四,內衣外衣不能混著洗,內衣自己手洗;第五,房間不能亂,要把衣服放在衣柜里;第六,皮皮有自己的專用工具和食物:筷子用完后要用開水燙,過濾網用來過濾骨頭和魚湯,使用一次性手套去掉食物里的骨頭和刺,硬的食物要磨碎。皮皮吃的是無公害的有機水果和蔬菜。吃水果要削皮,必要的時候還要用開水燙燙;第七,皮皮的作息時間也有明確的規定:每天下午5點鐘彈鋼琴40分鐘,練完琴后學英語。每天晚上9點鐘睡覺,不可以看電視;第八,不能帶皮皮出去,因為外面有很多的陌生人。可以說,中國的家庭教育方式在電影中表現的惟妙惟肖。皮皮媽媽總是告訴皮皮和娜塔莉,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允許做,要求他們“我怎么說,你怎么做”。每當孩子或娜塔莉提出質疑時,皮皮媽媽總強調一個詞“規矩”,或者就是一個更簡單的回復,“不可以”!由此可見,中國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權威不容質疑,孩子嚴重缺乏獨立自主意識。然而,在娜塔莉和皮皮單獨相處時,卻有著完全不同的教育方法。她沒有把皮皮看做是一個孩子,而是把她看做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追求與她之間的平等交往。在皮皮哭鬧要媽媽的時候,娜塔莉沒有像中國家長一樣哄孩子,而是跟她玩游戲,教會她生活和交往的基本原則。帶皮皮出去玩,娜塔莉也不像中國家長一樣,幫孩子做好所有的事情。她要求皮皮自己攜帶水壺,帶她去乘坐地鐵,即使學習英語,也是用非常輕松愉悅的方式,在情景教學中教會皮皮說英語。甚至,皮皮走丟的時候,正是娜塔莉曾經教過皮皮如何辨別警察,才讓皮皮找到了家。在西方國家,家庭的大部分將通過引導的方式教育孩子。父母不會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到孩子身上,反而是告訴孩子事實,讓他們了解并作出判斷。正如娜塔利一樣,雖然她的家庭生活條件很不好,媽媽在她年幼時就去世,還經常受到后媽的欺負,但是她有較強的獨立生活能力,樂觀向上。
二、原因分析
(一)中西傳統思想差異中西家庭教育的差異可以追溯到傳統觀念的差異。中國文化源遠流長,長期以來受到儒教、道教和佛家思想的影響,所以中國人重視學業,忽視了其他方面的全面發展[2]。在學校,我們應該尊重教師,強調學生應該遵守所有的規則。在家里,家長的權威是一種普遍現象。西方國家大多以人本主義教育思想為出發點,注重理性,重在培養一個健康的人,一個有主動性和創造性的人。在學校里,教師就像是顧問,無論在課堂或課下,老師和學生都是平等的。同樣,在家庭里,父母把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實體,相互尊重,尋求平等。在這部電影中,中西傳統思想的差異在一開始就有所表現。當皮皮爸爸第一次見到娜塔莉時,他被一個熱情的擁抱和無數個親吻給嚇到了。皮皮媽媽對此的回應就是“:我們這兒不興這個。”在中國傳統思想觀念中,親吻只適合情侶或夫妻。中國人信奉男女授受不親,直到現在,很多人也會避免單獨和異性相處,避免肢體接觸。但是在西方很多國家,親吻只是一種問候的方式,沒有其他含義。由此可見,中西傳統思想截然不同,這自然而然就導致了中西文化差異,進而形成中西家庭教育差異。
(二)中西價值觀差異價值觀是文化中最深層的一部分,它支配著人們的信念、態度和行動。中西文化是兩種不同的文化體系,在個人和群體的關系方面,中國思想家偏重于群體秩序中的個人,講“人倫”;西方思想家偏重于個人組成的群體,尊“個性”。前者從群體的尊卑秩序講個人,后者從個人利益講群體[3]。也就是說,西方人相信個人主義,強調的是自我和個人的成就,與集體、社會的關系松散,相互依賴程度弱;而中國人更強調集體主義,強調社區或集體的和諧,與集體、社會聯系緊密,相互依賴度強。正是由于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價值觀的差異,中西家庭教育才有著截然不同的目的和方法。在這部電影中“,孔融讓梨”的故事就是一個典型代表。當皮皮一家人吃飯時,皮皮爸爸給皮皮出了一道題,“從前有一個小孩,他面前擺了一大堆梨,有大有小,你猜他會拿哪個吃?”皮皮毫不猶豫的回答“,孔融把大的讓給別人吃啦!”為此皮皮爸爸還表揚了皮皮,但是娜塔莉卻說“自己喜歡給別人,為什么?”雖然皮皮媽媽告訴娜塔莉這個在中國人盡皆知的道理“孔融讓梨是中國人的美德”,但是娜塔莉卻對此不大理解,認為“最好的要留給自己。吃好的,臉漂亮,聰明,得到機會”,看到這里,我們不難理解中西價值觀的差異對家庭教育帶來的影響。
三、對中國家庭教育的啟示
(一)避免過度保護,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在中國,最常見的就是皮皮媽媽一類的家長。她們對孩子無微不至,全方位地愛護孩子,無論是生活上還是學習上,都無一例外。但是,這種過度保護式教育的結果就是孩子自理能力較差。影片中的皮皮由于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5歲還不會自己吐魚刺,結果喉嚨被卡,緊急送往醫院。因此,在今后的家庭教育中,中國的父母應該把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平等對待,尊重孩子的想法和選擇,給予更多的鼓勵和肯定,在加強監管的同時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同時,家長要加強與孩子的情感交流,經常傾聽孩子的想法和意見,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他們明辨是非。
(二)改變教育方法中國的素質教育應該從家庭教育開始。學校和家庭一起為孩子們提供一些實踐的機會。同時,鼓勵孩子們培養興趣和愛好,關注和提高孩子的綜合素質能力。父母也應該考慮孩子自身情況,提出合理的目標和方向,使他們的家庭教育能適應孩子的年齡和智力水平。同時,父母也應該改變對孩子的評價標準。不要強迫孩子沒日沒夜地學習,而要注重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中國,很多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成為一個偉人。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強迫孩子學習,參加各種各樣的培訓班,但是他們卻忽視了孩子能力的培養和孩子的意愿。這就是現今中國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合理之處。在這部電影中,皮皮媽為皮皮安排好一切,包括她的生活和未來。父母的希望沒有錯,但是所有這些都需要以正確的方式進行。
總之,中國的家庭教育方式亟待改變。父母應該把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不是老一代人的希望。只有這樣,中國的家庭教育才能有很大的進步和提高。由于中西方的傳統思想和文化價值觀存在很大的差異,中西家庭教育的目標和方法也大為不同。本文以電影《洋妞到我家》為題材,從家庭教育觀的角度,對比分析中西家庭教育差異,旨在找出原因,取其精華,棄其糟粕,進一步改善中國的家庭教育,促進社會進步。
參考文獻:
〔1〕.2015春節團拜會上講話,2015-2-17.
〔2〕崔秀云.從WaysofLearning看中西家庭教育的文化差異[J].讀與寫,2014,(8):34-35.
關鍵詞方式不科學知識缺乏專項資金培訓
中圖分類號:G626文獻標識碼:A
自古以來,我國就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人口占到總人口的60%左右。我國有將近3億的兒童和青少年生活在農村,如何提高農村地區的教育質量問題,已經成為提高國民整體素質中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其中,家庭教育質量的提高也是重要的一個方面,家庭教育對一個孩子的一生都會產生重要的影響,而且對孩子在學校的教育情況也有密不可分的關系。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漸漸都意識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然而,對于物質、文化生活都相對落后的廣大農村地區來說,孩子的家庭教育還存在相當多的問題,家庭教育觀念還相當的薄弱。因此,如何提高農村地區兒童家庭教育的質量和水平就顯得非常的重要了。
1 我國農村地區兒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1)對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觀念淡薄,認識不足。不少農民家長不能正確認識家庭教育的作用。他們要么期望不高,孩子自己能發展到哪個層次就到哪個層次,或者因為經濟原因,覺得即使孩子將來考上了大學家里也是供不起,又見現在大學生就業不太容易,所以就對孩子放任自流,不管不問。甚至希望子女快點長大,初中畢業了就可以外出打工掙錢,養家糊口了。
(2)家庭教育的知識匱乏,方式不科學。有些家長的教育方式簡單粗暴,這些簡單粗暴的教育方法導致孩子的逆反心理嚴重。與此同時,另一些家長則溺愛孩子嚴重。祖輩溺愛孫輩是常見之事,關鍵是有部分家長也太嬌慣孩子了,這樣的結果是現在的孩子越來越任性、懶惰、自私、脾氣暴躁。另外,農村家長們在對子女教育觀念、方式方面意見有時不統一,尤其是祖輩和父輩之間。如果雙方沒有達成共識的話,往往會出現這樣一種情況,就是孩子在父母面前時,父母就以他們認為對的方式教育孩子,而當孩子在祖輩面前時,祖輩就以他們認為對的方式教育孩子。這樣無視孩子心理發展特點的教育會給孩子帶來很多不必要的困惑。①
(3)不注重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有些夫妻會當著孩子的面吵架甚至大打出手,有的父親常常喝酒、打麻將等,孩子從小耳濡目染,想讓他不會這些不良行為都難。還有就是言行不一,造成孩子對父母的信任缺失。父母答應孩子的事情沒有做到,這樣孩子難免就會失望,次數一多,孩子就對父母失去了信任。
2 對我國農村地區兒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的原因分析
(1)農村地區孩子的家長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現在農村小學生的父母大多屬于初中畢業甚至沒有畢業就去沿海打工的一代,結婚較早,由于文化底蘊差,素質不高,面對養兒育女重任,他們也是一片茫然,不知所措。他們家庭教育知識缺乏,又限于經濟條件和信息的不流通等因素,也沒有及時的補充家教知識。
(2)近年來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使得一些家長認為讀書無用,對孩子的學習放任自流。在農村,很多家長由于文化水平低,不能輔導孩子家庭作業就算了,更要命的是一些家長直接對孩子說:“讀書多有什么用,學習好又怎么樣啊?讀了大學還是找不到工作,讀個初中畢業就去打工好了。”
(3)現在每家的孩子都較少,長輩大都比較溺愛驕縱。以前農村家家戶戶都是兄弟姐妹好幾個,父母農活又忙,跟不都顧不上孩子,大多任其自由發展了。現在孩子少了,一家就一個,最多兩個,幾個大人就只有那么一個小孩,對其溺愛嬌慣就在所難免。往往父母省吃儉用也要千方百計滿足孩子的需要,造成孩子任性、自私、虛榮心強,殊不知這樣照樣會害了孩子的一生。
3 提高我國農村地區兒童家庭教育的一些對策
魯迅先生曾說過:“童年的情形,便是將來的命運”,古諺中也有“融四歲,能讓梨,香九齡,能溫席”都說明家庭教育更應從娃娃抓起。家庭教育的成敗決定孩子的一生。那么如何提高農村父母的家庭教育水平呢?
(1)作為家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所以父母對孩子的家庭教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首先,必須要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作為農民家長,在物質方面,我們提供給孩子的沒法也沒有必要去跟城市相比。然而在家教方面,我們不能讓孩子落后太多,輸在起跑線上。作為父母,一定要提高自身的素質,在農閑時多學一些教育類,尤其是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識,看電視時也多關注一些教育類的節目。
其次,父母要注意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應該努力為孩子創造一個民主、和諧的家庭氛圍。父母關系一定要融洽,尊重子女的意見,對于孩子的學習,要多加鼓勵,也不能把靠高分當作唯一目標。另外,對待孩子的成績或其他方面有好的表現時要有適當的獎勵,而對待孩子的錯事或表現不好也應有相應的懲罰。
再次,家長要為孩子做好榜樣,注意言傳身教的影響。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曾說過:“不要以為只有你們在同兒童談話,或教育兒童、吩咐兒童的時候,才是進行教育。你們生活的每時每刻,甚至你們不在家的時候也在教育兒童。你們怎樣穿戴,怎樣同別人談話,怎樣議論別人,怎樣歡樂和發愁,怎樣對待敵人和朋友,怎樣笑,怎樣讀報―――這一切對兒童都有著重要的意義。”父母是孩子仿效的模板,一舉一動都在孩子眼里。②
最后,家長一定不能溺愛孩子,要激發子女去奮斗。家長應該讓孩子知道我們是農家子弟,要保持農家子弟的本色,要有農民吃苦耐勞的精神。適當地讓孩子去田間勞作,讓他們體會到生活的艱辛,感受農民的勤勞和豐碩果實的來之不易,從而體恤父母的艱辛與不易,體驗親情的可貴,學會感恩,他們就會努力學習,為了自己美好的明天去奮斗,而且也增加了他們對農村的感情。
(2)作為學校,一定要起到傳播知識的作用,不僅向學生,也要向學生家長。
首先,加強家校合作,學校應該定期開展家長會,通過家長會向廣大家長宣傳新的教育理念,提供一些科學的教育方法,提升家長的家庭教育水平。其次,學校還應開設家庭教育熱線,方便家長隨時咨詢。③
另外,可以利用大學生寒暑假時間向鄉親們傳授教育學和兒童心理學方面的知識也是值得參考的。這些大學也可以考慮給這些做了社會實踐的學生增加學分,給以倡導和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