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課程改革和教學改革的區別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主要任務
1、解讀、試用和評價數學課程標準。解讀數學課程標準,解析并把握小學數學新課程的內容要點,明確數學學科的教學改革方向;運用數學課程標準理解、把握小學數學新教材,指導新教材的教學;通過解讀和試用,按數學課程標準對教材作評價,提出修改、完善數學課程標準的建議。
2、通讀、試教和評價小學數學實驗教材。通讀并把握小學數學實驗教材的內容體系,將新教材與舊教材對比分析,找出新舊教材的區別和聯系,發現并把握新教材的“新質”;通過小學數學實驗教材的試用,驗證小學數學實驗教材中具有科學性和實用性,并探索總結使用過程中具有規律性的教法,對小學數學實驗教材內容結構、體系及其應體現的基礎性、整體性、均衡性、前瞻性作出評價,對小學數學實驗教材試用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提出修訂、完善建議。
3、探索研究實施小學數學新課程的教學改革。在實驗過程中組織和引導數學教師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改革,運用現代課程論和現代教育理論指導教學實踐,努力探索與小學數學課程改革相適應的教學新方式,新方法。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以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為突破口,借助現代教學手段,構建新的教學模式,形成一套系統的具有科學性和前瞻性的,與使用新教材相適應的新的教學思想和方法。
4、探索研究對實施小學數學新課程的評價。在小學數學課程實驗的同時,加強對小學數學新課程的評價研究,在數學課程標準指導下,探索并逐步形成促進不斷提高教學水平的,促進課程不斷完善的評價體系。
5、總結整理一年來本人在課程改革中好的經驗、典型案例、教學設計,并匯編成冊。推廣符合課改精神,具有創新性、示范性的課堂教學模式與操作方法,使之在更大范圍內發揮作用。
二、具體措施
1、集體備課,重點探索課堂教學新模式,研究教材,教法,設計教案,制作課件。
2、公開教學,上好實踐課,重點探索新課程標準、新教育理念在課堂中的體現。
3、專題研究,重點研究教師教學方式的改變和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以及新的課堂教學評價機制。
4、優秀教學設計、優質課評比活動。
5、定期進行實驗課題的研究活動,組織實驗教師研究探索教學規律。
Abstract: Since the National Vocational Students Skills Competition have been taken for three years, it has improved the qual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greatly. It is a good method to accelerate the refor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which related with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It has been improved the quality of courses, subjects, practicing and training bases, teaching staff, cooperation of colleges and businesses and students greatly. This article was based on the rich experiences to coach students to attend different levels and kinds of vocational skills competitions and teaching reform practices. Combining the characteristic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courses, the effect of vocational skills competitions to vocational education was analyzed from to direct the reform, 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practicing and training bases, to foster more teachers who are both familiar with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practices of colleges have taken to deepen the teaching reform through the students skills competition was to be discussed too.
關鍵詞: 技能大賽;職業教育;改革
Key words: vocational students skills competition;vocational education;reform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2)09-0179-02
0引言
經管類專業培養目標很多“屬于軟能力”,在近幾年工學結合課程改革中,我們一直苦苦探索,如何將“軟能力”“硬化”,以更好地引導教師、學生的教學活動。通過多年的探索,我們發現,很難設計一套指標體系來考核評價經濟類學生的能力,而通過舉辦各級各類技能大賽,如ERP企業經營沙盤大賽、創業之星大賽、現代物流大賽等,更有利于評價和提升學生綜合能力。自教育部等11部委于2008年夏舉辦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以來,隨著技能大賽逐漸受到各界重視,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已成為我國職業教育規模和影響力最大、規格最高、專業覆蓋面最廣、類別最齊全的大賽,在全國職業院校刮起了“普通教育有高考,職業教育有技能大賽”的全員動員之風。這既是我國職業教育工作的重大創新,也極大推動了我國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從而高等職業院校檢驗人才培養工作有了新的評價指標。
我院近幾年積極參加了自治區職業技能大賽,并代表新疆區參加了金蝶ERP大賽,不僅取得西部賽區第二名的好成績,而且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興趣和綜合能力。同時,借助技能大賽平臺,有效促進了校企、校校之間的合作,深化了教育教學改革:
1引領了教育教學改革方向
【關鍵詞】家具設計;教學改革;教學模式
一、《家具設計》課程改革的必要性
《家具設計》是一門十分重要的專業基礎課,是學好環境設計專業的基礎,通過家具設計的學習,學生應初步掌握家具設計的基礎知識及其室內外環境中的應用,為進一步的專業設計課學習打下基礎。目前,大部分院校本門課程還停留在對理論課程的講授上,脫離了企業的實際環境,即使有一部分院校在實訓課中加入了企業模仿的部分,也僅僅是題目的虛擬,缺少公司各個環節的銜接,不利于學生實際動手能力的提高和對企業的適應性,無法滿足社會人才需求標準。導致學生在就業時仍然對實際無法控制與掌握,無從下手,對企業的工作流程與企業環境很難適應。因此本門課程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建設要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適應科學技術發展的需要及未來行業的需要,對本課程進行教學改革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二、教學內容的改革
首先,對課程教案的改革,不局限只是傳統的教材,應在教材的基礎上,增加最新的國內外家具設計行業的新材料、新工藝、新設計等方面動態的內容,豐富教案內容,做到實時更新。同樣在課堂教學內容中也應注重中國傳統家具設計的講授,中國傳統家具系統中所蘊含的設計原則在現代家具主流設計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學生可以通過從中國主義的某些設計元素中設計一系列現代家具,從歷史中獲取更多的靈感。[1]同時不應局限在原來的室內家具的設計,而應該延伸到戶外家具設計。其次,教材建設是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基礎,由于中國家具設計高等教育滯后于家具產業的發展,所以一直缺乏適用民辦本科院校的家具設計專業教材。針對這種現象,可結合家具設計課程改革的實踐,制訂家具設計專業教材編寫計劃。在教材編寫上,可學習并借鑒國際一流大學家具設計專業的教學模式,引入國內外家具材料、家具工藝、家具設計的最新成果。最后,可以改變原來傳統家具設計課程中的模擬設計形式,將作業改為真實設計課題,把項目案例式教學引入課堂。一改國內大部分學校家具設計以及環境設計專業其他設計類課程中存在的共同問題,將我國民辦本科設計教育與國際一流大學設計教育體系接軌。教學課程設計作業要求學生動手實踐,學生自由討論,激發創新思維,分層教學。將單純的家具造型設計作業與國際、國內的家具設計大賽、專利發明大賽設計項目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真正的國際與國內家具設計大賽的激烈競爭中去表現自己的創造性設計能力,同時也是在全方位的考驗教與學雙方的真實水平。[2]這種家具設計課程教學內容的改革,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教學方法的改革
改革教學方法就是要在本課程教學內容改革的基礎上,通過理論課程、多媒體教學、課堂討論、實際調研、團隊合作、企業考察、方案展示等,把理論和實訓相結合,真正改變傳統單向授課模式,做到以學生為主體的翻轉課堂教學。在教學方法的改革中,把老師本身從一個單純教學演示角色轉變為一個復合型的教學導演角色,從傳統教學方法的教學傳授者轉為教學活動組織者。變“灌輸式”為“啟發式”,變“重點培養”為“普遍培養、因材施教”。[3]在教學改革中,提倡創新思維教學法,對學生進行設計啟發,培養學生自主創新設計。在教學方法上可以拋開傳統的教學形式,把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學內容的示范作用及學生之間的相互作用有機地結合起來。如家具設計課程中的人體工程學部分,讓學生以自己為設計對象,體驗躺、臥、坐哪種位置、哪種角度最舒服,最符合自己的需求,通過參與、親身體驗,不僅獲得了感性認識,且對設計有了較直觀的認識,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設計。采用優秀家具實物或播放家具圖片、幻燈、視頻的形式,讓學生了解古今中外家具設計大師的作品。通過分析這些大師的優秀作品,在立體的形態中分析家具設計的要素、特性、結構、人體工程學等,把體現在立體設計中的節奏、曲直、剛柔、質感、色感,隨著環境、角度、時間而變化的因素,與穩定的形、色、質的本質的區別,理解大師的作品。“教師課堂教學必須突出案例教學”與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目標進行對接,進一步體現出專業建設或課程教學的校企融合、協同創新相一致。根據本專業的特點及社會對本專業學生能力的需求,將實際方案帶到學生課堂中,構建課內實踐與課外實踐相結合、校內實訓與企業實踐相結合實踐課程體系,完成由學生向職業人的轉變,實現與企業的零距離接觸。走“產、學、研”一體化的教學改革道路,并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校、企合作,產、學、研結合”技術人才的培養模式。[4]
四、教學評價的改革
教學評價的改革把區別學生轉向發展學生,不再看重結果,轉而看重過程,通過過程性考核方法來評價學生的學習掌握程度。通過學生之間的自評和互評,能夠明確自己的不足與差距,找出問題的癥結所在并進行自我反思與改進。同樣使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進步,增強自信心,從而更快、更好、更客觀、更全面地對學生學習效果進行評定,達到學習評價的真正目的——以評促學。
五、結論
總之,民辦本科院校環境設計專業家具設計課程的教學改革是一項系統性的工作,有非常明確的方向性和開創性,并且涉及課程體系設置、培養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多方面的改革,其中重點是強化課程體系建設,特別注重學生素質培養和能力培養,建立以家具設計和應用能力培養為主線的教學模式,即在基本設計理論學習的基礎上,大力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全面提高教學質量。[5]以實際課堂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為重點,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能力為本位多個環節上進行改革,才能真正實現根本的改革,實現民辦本科藝術教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方海.代家具設計中的“中國主義”[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
[2]彭亮.家具設計課程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家具與室內裝飾,2004(06).
[3]張文超.我國本科家具設計專業課程教學方法改革的研究[D].東北林業大學,2007.
[4]馬振山.家具產業人才培養中校企合作模式分析[J].家具與室內裝飾,2008(07).
【關鍵詞】《現代推銷技術》 教學改革 目標 原則 教學實際
一、前言
在《現代推銷技術》課程教學中,鑒于課程教學特點以及學生對該課程的認知程度,對該課程進行必要的教學改革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果,重點突出《現代推銷技術》課程的實用性。為了提高《現代推銷技術》課程教學改革實效,具體應從明確教學改革目標、把握正確的原則以及貼近教學實際等方面入手,做好《現代推銷技術》課程教學改革工作,加深學生對《現代推銷技術》課程的印象,降低課程教學難度,使課程教學能夠得到有序有效開展,滿足課程教學實際需要,為課程教學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幫助。
二、《現代推銷技術》課程教學改革應明確改革目標
結合《現代推銷技術》課程特點,根據教學改革的實際需要,要想提高課程教學改革效果,首先就要明確教學改革目標,具體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將課程教學改革作為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
為了提高《現代推銷技術》課程的教學質量,除了要進行正常的教學準備以及制定具體的授課教案之外,還應根據教學目標的變化,積極進行教學改革,著重改革教學目標和教學手段、方法,使課程教學改革能夠成為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
(二)將課程教學改革作為降低教學難度的有力措施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考慮到《現代推銷技術》課程的專業性,如果不有效降低教學難度,將影響課程教學效果。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在《現代推銷技術》的教學過程中,應積極進行教學改革,運用現代教學手段和方法,突出降低教學難度的目的。
(三)將課程教學改革作為重要的教學切入點
每一門課程在教學過程中,都會遇到意想不到的變化,比如教學對象的變化、教學環境的變化,為了能夠適應教學變化,需要進行積極的課程教學改革,使課程教學能夠緊跟形勢發展。在這一過程中,課程教學改革成為重要的教學切入點,對教學效果有著重要影響。
三、《現代推銷技術》課程教學改革應把握正確的原則
基于《現代推銷技術》課程的特殊性和專業性,在教學改革中,要想提高教學改革效果,就要把握正確的原則,突出教學改革目的,使教學改革能夠落到實處,滿足教學改革的實際需要。為此,在《現代推銷技術》課程教學改革中,應把握以下原則:
(一)《現代推銷技術》課程教學改革應把握全面性原則
教學是教與學的結合,教學改革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具體的課程教學改革中,應對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和教學方式、方法進行全面改革,提高教學改革的全面性,對整個教學過程都進行有效的改革。
(二)《現代推銷技術》課程教學改革應把握實效性原則
在具體的教學改革中,應突出教學改革目的,并落實各項教學改革措施,使整個教學改革過程能夠達到預期目標,提高教學改革的整體效果,滿足教學改革的實際需要。
(三)《現代推銷技術》課程教學改革應把握針對性原則
根據《現代推銷技術》課程的教學實際,在教學改革中,應找準每次課程改革與其他課程改革的區別,明確每次教學改革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重視每次改革對《現代推銷技術》課程教學的影響和促進作用,推動《現代推銷技術》課程教學改革不斷向前發展。
四、《現代推銷技術》課程教學改革應貼近教學實際
《現代推銷技術》課程有與其他課程不同的課程特點,在教學改革中只有貼近教學實際,才能提高教學改革效果,使《現代推銷技術》課程的教學改革落到實處。為此,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現代推銷技術》課程教學改革應注重學生的層次及其接受能力,在實施教學改革之后能夠切實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對學生的職業能力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在提高整體教學效果的同時,強化實踐性教學。
其次,《現代推銷技術》課程教學改革應注重教學中的可操作性,在具體教學改革措施的制定中,應注重教師和學生的接受程度,以及在教學實踐中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滿足實際教學需要。
再次,《現代推銷技術》課程教學改革應改變原有的教學理念,突出對教學結果的關注,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和考查,注重教學實效性,并將教學實效性作為主要的教學改革側重點。
五、結論
通過本文的分析可知,鑒于《現代推銷技術》課程的教學特點以及學生對該課程的認知程度,對該課程進行必要的教學改革能夠有效提高教學效果,突出《現代推銷技術》課程的實用性和實踐性。為了提高《現代推銷技術》課程教學改革實效,具體的措施是從明確教學改革目標、把握正確的原則以及貼近教學實際等方面入手,做好《現代推銷技術》課程教學改革工作,進而加深學生對《現代推銷技術》課程的印象,提高學生對《現代推銷技術》課程的學習興趣,豐富課程教學方法,降低課程教學難度,使課程教學能夠得到有效開展,滿足課程教學實際需要,最大限度地提高《現代推銷技術》課程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喻圻亮,陳永生.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J].職業時空,2010,6(07):87-89.
[2]王忠孝.試析如何構建會計專業教學做一體化模式下的課程體系[J].中國校外教育(下旬),2014(S5):453,467.
[3]張莉.基礎會計教學做一體化模式初探[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08(11):182-183.
[4]呂聰敏,趙悅品.高職院校計算機基礎課“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探析[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08(11):174.
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全國38個實驗區的啟動,我市某些縣、區也被浙江省教委列入2003年教學改革實驗區。新課程將會如生機勃勃的春風走進廣大教師的生活。作為一名體育教師,在新形勢下,如何去解讀體育課程標準并轉換角色去適應新課程標準呢?我想從下面幾個方面談談我對體育課程改革和體育教師角色定位的一些認識,以供廣大同仁們參考。
2 體育課程改革與發展的新動向
2.1 課程目標越來越強調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協調發展
從“增強體質”到“增進健康”,體育課程目標實現了由單一的生物體育觀到生物――心理――社會的三維體育觀的轉變。這也意味著體育課程將在“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指導下,通過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促進學生身體健康水平的提高,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使學生具有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與合作精神,提高學生對個人健康和群體健康的責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發揚體育精神,形成積極進取,樂觀開朗的生活態度。
隨著體育課程改革的深入,體育課程目標已經出現多元化的發展趨向。終生教育的基本理念是“教育一直是一個過程,它既不受時間限制,也不受空間限制。無論在何處,教育總是貫穿于全部生活之中。”淵源于終身教育的終身體育思想正日漸成為我國體育課程的重要目標之一。學校體育工作應重視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和能力,使他們形成堅持鍛煉的習慣,為終身體育奠定基礎。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越來越重視用體育來減少現代文明病的發生,緩解和消除身心的疲憊,豐富生活內容,提高生活質量。因此,體育課程改革應十分關注學生體育興趣和愛好的培養。只有激發和保持學生的興趣,才能使他們自覺、積極地進行體育鍛煉,為他們打下愛練愛玩和會練會玩的基礎。
素質教育是一種弘揚人的主體性的體育,它尊重學生的人格,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重視人的個性發展。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體育課程目標的改革必須強調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要為教師和學生留有廣闊的選擇余地和發展空間,保證絕大多數學生都能完成課程學習目標,使每一個學生都能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和成功的滿足。
2.2 體育課程內容日益多樣化和彈性化
體育課程內容是實現體育課程目標的載體,體育課程目標要順利實現,內容的選擇很重要。一直以來,由于受競技運動的影響,人們對競技運動與學校體育的本質區別認識模糊,于是,競技運動項目就構成了體育課程內容的主體。誠然,競技項目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體育鍛煉的積極性無疑具有正面的作用。但如果不對競技運動項目進行任何改造就直接搬到課堂中,就難免會造成課程內容的競技化、成人化傾向。此外,我國以往對每一項教材規定具體的學時比例,目的在于全國都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事實上卻造成了統一性有余而靈活不足的結果。
體育課程內容改革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多樣化和彈性化。通過對教育部95年版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體育教學大綱》與2000年《體育健康教學大綱》的比較,我們不難發現,我國體育課程內容的多樣性和靈活性越來越大。新頒布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試行)與以往教學大綱的一個顯著區別,是課程標準著重構建了本門課程學習的目標體系和評價原則,對完成課程目標所必須的內容和方法只是提出了一個大體范圍,各地區、學校、教師和學生都有相當大的選擇余地。
我校化學教研組在學校正確領導下,根據本校化學組教學的實際情況,針對教學內容要求脫離學生實際需要、學生學習興趣不高、教學效果差等一系列問題,展開了深入的探討與研究,積極推進旨在解決上述問題的課堂教學改革,調整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努力提高教學效果。
【關鍵詞】教學改革實踐研究
1.化學課程改革的背景
隨著教育事業的發展,各類教育的功能及其定位都已經非常明晰的時候,中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定位必須走出原來的誤區,同時還必須結合生源的實際情況。培養目標定位的調整對課程體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們必須從培養方案、課程標準和教材等方面入手進行整體的改革。
近年來,中職學校生源情況的變化,和培養目標定位沒有及時作出相應的調整,也使學校的校風建設陷入困難的境地。學生上課睡覺的情況普遍存在,老師難以開展正常有序的教學活動,教學工作的成就感大打折扣,慢慢地在老師中出現了厭教怕管的情緒。盡管班主任付出了艱辛的努力,學校也采取了各種措施加強學生管理工作,連續采取了多次的專項行動,不斷地強化學生的一線管理,但收效甚微。
我校化學組課程包含護理、影像技術、口腔工藝技術等三個專業,開設醫用化學;藥劑和醫學檢驗技術專業開設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藥物化學和天然藥物化學等五個科目。護理專業是學校的重點主干專業;藥劑和醫學檢驗技術專業,所開設的五門化學相關課程,涵蓋了基礎和專業兩個課程領域,相應的學科難度較高,課程結業考試中,不會寫常見醫用化學物質分子式,不會簡單的溶液計算的現象常有發生。
2.化學課改革的指導思想
我們進行課改的指導思想是:以“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為指導,結合學生實際,正視入學新生的實際文化水平,結合不同的專業要求,降低教學難度,根據本組各個專業的不同性,賦予一定的新的教學思想來重構教學內容,實事求是地讓學生在原有基礎上有所提高,真正發揮中等職業學校教學課程的預期作用,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習效果和學生的學習自信心。
3.化學課課改的原則和措施
3.1探索教學理論,深入課改實踐。布魯姆在《教育評價》中說:“一個帶著積極情感學習課程的學生要比那些缺乏熱情、樂趣或興趣的學生學習的更加輕松、迅速”。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進行的學習所得的結果是和學生在老師的壓力下、帶著強迫感進行學習的學習效果所不能比擬的。在一定的動力基礎上,采用科學教學的方法,這樣才可能實現高效率的教學。在教學的方法上,也要根據學生的需要構建課堂,放棄冗長低效的傳授式,以問題式、探究式的教學模式展開課堂教學,明確學生的需求,使學生在問題解決中完成對知識的學習。在引入項目教學法,按學生需求構建課堂的過程中,我們不僅考慮了學生需求,更考慮了學生的專業需要。例如,護理專業對今后工作中必須掌握的溶液配制、常用的化學消毒滅菌法等教學的項目目標,更體現了衛生學校教學目標和專業需求。
3.2培養實踐技能,提高教學效果。我校的化學教學既有文化課程,也有專業課程,在本組的教學改革中一直堅持以培養學有所用的技能人才為準則。開設文化課是職業學校教育與職業培訓的重要區別之一。中等職業學校文化課教學,必須正視入學新生的實際文化水平,實事求是地讓學生在原有基礎上有所提高,才能真正發揮中等職業學校開設文化課的預期作用。同時,原有的教學方法,或是普通中學的教學方法完全不能滿足職業學校的需要。既然學生不喜歡,這樣的課堂也不適合中等職業學校的發展,那么我們就努力創造出學生實際需要的學習情景,引領學生去操作,去體會。
3.3打破課程界限,重構教學內容。課程學習的目標必須建立在對學生尊重的基礎的,以學生原有的基礎為生長點,并最終為學生的發展服務。通過調研發現,護理專業的學生對化學課的需求以及醫院對該專業學生的要求技能中,人體生理與病理相關的化學知識、化學消毒滅菌以及溶液濃度的計算與溶液配制是最重要的,至于化學物質的性質和應用等相關知識,只需要學生知道就可以。如果按照教材的內容框架教學,有大量今后工作應用不多,學生覺得紛繁復雜的化學理論知識,面對這樣的情況,必須對化學教學的內容進行整合和重構,大膽的對教材中的內容進行取舍,一方面節省課時,用有效的課時有效的為專業服務,另一方面,使化學教學符合學生的實際和專業需要,使學生學有所用。真正放棄只為知識目標的完成,用的不學,學的沒用的教學現狀。
4.課改實踐中的思考
普通文化課的課程改革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1)要把重塑學生學習的自信心作為課程改革的立足點和出發點
(2)要把握好兩個原則和一個結合,即按需施教原則和因材施教原則、普通文化課教學改革必須與學校整體的課程改革結合起來按需施教原則是指普通文化課要根據新的課程體系的需要來組織教學內容。因材施教原則是指普通文化課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組織教學。
關鍵詞:微生物學;實驗教學;雙語教學
英語作為應用最為廣泛的國際性語言,巨量的新知識、新理論和新方法以英語的形式發表。不能熟練掌握英語,就無法以最快的速度接受這些最新的科技成果,這是要學習英語特別是科技英語的原因,也是課程教學改革強調開展雙語教學的意義所在[1]。生物學相關專業的課程普遍包含實驗課,探索在實驗課程中如何開展雙語教學,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基礎上,更有效地提升學生的科技英語的應用能力,是非常值得探討的教學改革課題[2-3]。實驗課這一實踐教學環節,具有開放性強、師生互動多、學生直接接觸實際應用場景多的特點。作者所在的教學團隊,從事微生物學實驗教學實踐近十年,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對學生需求和社會需求有深切體會。我們開展雙語教學改革,充分利用實驗課的特點和優勢,以應用推動學習,培養學生學習和掌握科技英語的興趣,提升學生綜合應用科技英語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一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培養與學科發展前沿接軌、與國際人才市場需求接軌的微生物學專業人才,為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一、微生物學課程改革現狀
微生物學科有兩個基本特點:一是理論基礎和實驗技術均起源于西方,發展于西方;二是具有鮮明的實踐性和應用性。基于這兩個特點,目前國內高等院校微生物學課程改革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微生物學理論課改革,強調課程內容的系統性和應用性[4];二是微生物實驗課改革,增加綜合設計性實驗項目的比重,突出實驗項目與微生物產業鏈和科研活動的關聯[5-7];三是微生物學雙語教學改革,目的在于將理論教學與科技英語教學相結合[8-9]。這三個方面的教學改革各自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理論課與實驗課的改革及其緊密的結合,強化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著力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應用能力。相關英語課程和雙語教學的改革,使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初步掌握了閱讀英文原版教材和文獻資料的能力,開闊了學生的視野。目前改革研究的一個空白是,忽略了科技英語教學與實踐教學環節的聯結,缺乏在實踐教學環節中強化學生科技英語能力的訓練。這一環節的缺失,不能不說是微生物學課程體系改革的一大缺憾。
二、微生物學實驗課雙語教學改革的路徑
基于以上認識,本研究以提升學生科技英語應用能力為目標,借助實驗課堂這一相對開放的平臺,將科技英語引入微生物學實驗課,分別在教學內容、教學形式上做出改革,嘗試初步建立微生物學實驗室科技英語教學規范,結合學生職業發展需求,有針對性地設定培養目標,以期推動微生物學實驗教學改革進程,打通微生物學課程改革的最后一個環節,完善微生物學課程體系建設。
(一)充實學習素材
1.在實驗講義中補充科技英語內容。
現有《微生物學實驗講義》(2012年版,以下簡稱《講義》),是作者所在的微生物學實驗課教研組,以沈萍等編寫的《微生物學實驗指導》(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為主要參考素材,結合教學資源、學生數和學時數等實際情況,在自行編寫的舊版實驗講義基礎上補充、修訂編寫完成的。本研究將在該《講義》中補充科技英語內容,包括微生物學及相關學科中涉及的化合物、試劑、小型器皿、儀器設備等,還包括實驗技術、研究方法和一些專有名詞。這些補充的內容將以附錄的形式添加在每個實驗項目之后,便于學生與實驗內容對應學習,又不破壞《講義》本身語言和內容的流暢性和可讀性。2.編寫《微生物學實驗室科技英語手冊》。本研究將多方查閱微生物學及相關學科英文原版實驗指導資料,編寫《微生物學實驗室科技英語手冊》。手冊擬分為試劑、耗材、小工具、器皿、儀器、方法、技術、標識和說明書示例九個部分,對微生物學實驗室中涉及的科技英語詞匯進行全面系統的匯總。
(二)“浸入式”學習環境的創設
這一部分是學習材料改革的延伸,目的在于為學生提供“浸入式”的科技英語學習環境,刺激學生的學習欲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使之形成主動應用科技英語的習慣和能力。具體做法是,我們將全力營造一個充滿科技英語學習氛圍的微生物學實驗室,使學生在耳濡目染中潛移默化地接觸科技英語。例如,在各類儀器設備、藥品器材柜上加貼英文標簽,使用中英雙語撰寫各類儀器設備的操作規程等等。
(三)變革教學形式
充分利用實驗課教學“探索性強、開放性強、交流互動多”的特點,營造交流和學習環境,為提升學生的科技英語應用能力提供條件,為“浸入式”的科技英語學習增加助力,是這部分改革的任務。初步形成實驗課程雙語教學的教學規范,是這部分改革的改革目標。
1.增加講授、演示中使用英語教學的比例。有計劃地在實驗教學安排中,按照“先單詞,繼短語,再句式”的次序,逐漸加大英語在實驗課講授和演示中的應用比例,對學生形成使用科技英語的暗示。
2.鼓勵學生在實驗課上使用英語進行交流,營造使用科技英語的環境。
3.要求并鼓勵學生使用英語撰寫預習報告、實驗報告,培養學生使用科技英語的習慣。
(四)完善課程評價體系
考慮到學生面臨著不同的職業發展方向,而這些方向對科技英語的能力要求存在很大的差別,本研究認為不能以統一的標準要求所有學生,而應該有所區別。比如,對所有學生,只要達到識記和應用基本專業詞匯的目標即可;對將來從事相關領域工作的學生,則要求他們達到能夠應用科技英語進行交流的程度;而對那些有志從事相關領域科學研究工作的學生來說,則要求他們能熟練運用科技英語,閱讀科技文獻,撰寫科技論文,進行學術報告。如何達成這一目標,需要在改革實踐中進一步摸索。
三、微生物學實驗課雙語教學改革中的關鍵問題
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是提高學生能力的根本所在。因此,微生物學實驗課雙語教學改革中要解決以下兩個關鍵問題。
(一)激發學生對科技英語的學習興趣
1.讓學生知道學有所用。
學習科技英語知識,對學生裨益頗多,例如在出國深造中、在研究生面試中、在閱讀原版教材與英文文獻中,掌握較多實驗室科技英語知識的人,更容易占得先機。學生認識到這些,便能從主觀上充分篤定學習科技英語的重要性,提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建立獎勵機制。
本研究中將本著針對性、及時性、不規律性和全體發展性的原則,采用情感激勵、尊重激勵和分數激勵的形式,對學習態度積極、學習效果好和進步幅度大的學生給予獎勵,以期提高學生的自我認識,進而激發學習興趣。
(二)培養學生養成學習科技英語的習慣
1.充分利用實驗室平臺的開放性,營造科技英語學習環境,提供豐富的學習素材。實驗課堂不同于理論課課堂,學生之間和學生與任課教師之間可以隨時用英語交流。這不僅使學生鞏固了科技英語詞匯,還同時鍛煉了英語聽說能力。
2.傳授科技英語的學習技巧,鼓勵學生多讀、多說、多寫,讓學生在掌握實驗技能的同時,提高科技英語應用能力,體會到一舉兩得、事半功倍的學習樂趣。微生物學作為生命科學領域的重要分支,是生物學相關專業必修的重要基礎課或專業基礎課[10-11]。它包含大量的實驗課,是微生物學課程的重要特征,但微生物實驗課的雙語教學一直是個空白。微生物實驗課具有實踐性強、相對開放、師生直接交流較多的特點,結合實驗課程開展雙語教學,更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習科技英語的興趣,提升學生科技英語的應用能力,更有利于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具備更強競爭力的復合型人才。本研究是微生物學實驗課雙語教學改革有益的嘗試,本研究的成果以及形成的教學規范,將有望在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等課程中試行,進而在其他理科和工科的實驗教學中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韓立新,于詩卉.高校雙語教學改革的若干問題思考[J].教育科學,2013,(6).
[2]劉靜雯,曹敏杰,朱艷冰等.生物工程專業課程雙語教學的改革與實踐[J].集美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4).
[3]龔薇,陳珊,黃剛等.雙語教學在醫學八年制生物化學教學中的改革探索[J].現代醫藥衛生,2012,(10).
[4]張繼英.微生物學課程教學改革措施及成效[J].現代農業科技,2014,(12).
[5]喬永超,何玉林,黃大林等.微生物學綜合設計性實驗教學改革探析[J].華夏醫學,2014,(1).
[6]葉輝.微生物學實驗教學改革與學生創新能力培養[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4,(2).
[7]周鋼,孫艷,李萍等.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微生物實驗課程體系改革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2,(10).
[8]盧偉東,郭立忠.應用型高校《微生物學》雙語課程本科教學的研究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4,(10).
[9]魏賽金,李昆太,吳曉玉.生物技術專業微生物學雙語教學模式探索[J].大學教育,2013,(16).
[10]陳彬.基于能力本位的微生物學課程改革初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1,(23).
關鍵詞:體育;教學觀念;轉變
中圖分類號:G80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4590(2007)06-0080-03
Abstract:Teachers'changes in their teaching ideas have to pass through 3 related stages such as the changes in cognitional, convictional and practical forms. There exist some main problems embarrassing the PE curriculum reforms:not enough understanding of the mechanism of ideological changes in PE teaching; the undue complicated content system of PE teaching ideas; the neglect of the inertia power of traditional PE teaching ideas and not enough understanding of conditions of PE teaching ideological changes.
Key words: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ideas; change
1 問題的提出
一般而言,有什么樣的教學觀念,就有相應的教學行為和教學效果;一定的教學行為和教學效果,總會反映、折射出相應的教學觀念。正因為教學觀念對教學實踐具有先導性作用,本次體育新課程改革剛起步,就把轉變教學觀念作為重點,并力求通過多種途徑的培訓和宣傳來解決體育教師的教學觀念問題。然而,經過一番鬧騰之后,我們并沒有真正看到那種體育課程專家們所設計的美妙境界。客觀審視我國近年來體育新課程改革所面臨的諸多尷尬境遇,陳舊落后的教學觀念仍然是制約教學實踐改革步伐的根本原因。既然教學觀念的轉變是體育課程改革必須邁過的一道坎,我們就需要在對體育教學改革現狀進行反思的同時,深入研究教學觀念轉變的內在機制,重新探究促進廣大體育教師教學觀念轉變的行動對策。
2 教學觀念的內涵與層次
教學觀念在教育界是個常談耳熟的詞,關于這個詞的內涵,至今并沒有一個明確的界定,在各類教育辭書中也沒有查到“教學觀念”之辭條,但在某些學者的專著中可以發現一些對“教學觀念”的界說。有的學者認為,“教學觀念是關于教學的看法和思想,更確切地說,是人們思考教學問題獲得的結果。轉變教學觀念是指轉移或改變原先對教學的看法、思想、思維結果”[1]。有的學者則認為,“教師的教學觀是指教師從實踐的經驗中逐步形成的對教學的本質和過程的基本看法”[2]。也有學者認為教學觀念是人們思考教學問題所獲得的結果,它包括人們對教學“實然”的認識及其思維方式,也包括人們對教學“應然”的價值判斷和選擇結果[3]。
總體來看,教學觀念就是人們對教學現象和教學問題的看法、觀點和思想。但在實際的表述中,尤其在書面文獻中,又可以不時地看到“教學理念”、“教學信念”之類的表述,人們也認同這些詞與教學觀念類同的含義。
在英語文獻中關于觀念有“Philosophy”、“ Ideology”和“ Idea”三個意義相似的表達。雖然這三個詞都有觀念的含義,但從所涉及的教育研究文獻分析,它們在內涵上還是有所區別的,分別對應的中文表達應為“理念”、“信念”和“想法”,而這種區別也正反映了教學觀念的層次結構。
處于第一層面的是“教學理念”,它是一定時期教學的公共價值觀的反映,是對教學中的現象和本質的理性認識,是對教學活動“應然取向”的判斷。“教育理念是教育主體對教育問題經過深思熟慮的產物,是在教育學知識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對教育基本事實的抽象和概括,是教育知識上升到思想的范疇”[4]。教學理念體現在個體身上只是一種認知形態的教學觀念,即教師通過相關的培訓和學習了解、熟知、理解甚至認同教學觀念的內容與要求,并能夠以口頭或書面的形式表達出來,但他只是以知識的形式為教師所擁有,對其教學行為很少或很難產生實質性的直接影響。體育課程改革中提出的新的體育課程觀、教學過程觀、學生觀、評價觀等等新的體育教學理念,是體育課程專家根據體育課程的特點、功能以及社會需要對體育教學所構建的應然圖景,雖然通過新課程的培訓為廣大體育教師所熟知,但并沒有在他們的教學中真正體現出來,就是因為教學理念總是指向于未來的,是一種教學理想,而理想總是給人追求的,而與現實總是或多或少保持著一定的距離。
處于第二層次的教學信念是為教師個體堅定認同的教學觀念,當教學理念中作為教學觀念核心的教學價值觀與教學理想已經為教師所接受,并進而內化到其生命深處,就成為一種深層觀念、一種精神自覺或理想信念,成為個體信念形態的教學觀念。作為教師心理結構的有機組成部分,教學信念相對教學理念有更大的可能通過教學行為反映出來。認知形態的教學觀念可以為符合公共教學理念的個體教學信念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礎,但影響教學信念形成和變化的更多原因還是教師的原始理論以及所處教學情景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學信念一旦確立就具有極強的惰性,不易轉變。“真正對教學實踐產生影響的是教師頭腦中固有的‘教學理論’。對教師而言,這種‘教學理論’是教師自己經過學習和親身體驗自發產生的,而不是專家直接教授的”[5]。現實生活中,很多體育教師談到體育教學,總是能夠滔滔不絕地表達出他們自己的“理論“和見解,雖然他們所堅信的“個人理論”與公共的教學理念有很多的矛盾甚至沖突,但這些卻往往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他們頭腦中,并成為影響他們教學活動的主導力量。
教師的教學信念對教學行為有直接影響,但教學信念與教師的教學行為并非總是一一對應的關系,真正直接策動具體教學實踐行為的,往往是具體教學情景下的瞬間產生的“主意”或“想法”,這是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身體力行的實踐形態的教學觀念,是教師教學信念與具體教學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教師對公共教學理念認知的程度、對教學資源的分析判斷以及教師工作態度與能力等方面的綜合反映。無可否認,在體育教學改革中,許多教師對體育新課程的理念還是表現出高度的認同,但在具體的體育教學活動中,他們更多地還是采用過去駕熟就輕的教學活動方式,缺乏自覺參與教學改革的動力。比如許多教師很認同差異教學的理念,甚至也知道差異教學理念下相對應的行為策略,但這些策略相對他們習以為常的教學方式畢竟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甚至需要承擔更多的風險,“一念之差”可能使教學策略的選擇大相徑庭。可見,即時性的教師個體實踐形態的教學觀念對教學實踐起著直接的作用。
3 教學觀念轉變的階段性特征
教學觀念轉變是指新的教學觀念取代陳舊的教學觀念進而轉變教師教學實踐行為的持續過程。由于教學觀念包括三個相互聯系而又特點鮮明的層次結構,因此每一個教學觀念的轉變總是要包括三個層面的不可分割的階段。
首先是教師認知形態的教學觀念從舊到新的轉變。這種轉變實際上是教師向原有教學觀念結構中注入新的知識要素,用新的理論和觀點去剔除其中的過時理論與舊觀點,從而實現觀念要素的結構性調整。本次體育新課程實施之初,對體育教師提出了培訓上崗的要求,并進行了多層次的理論培訓,通過現代教學觀念的大力宣傳和推廣為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提供知識儲備和認知基礎,并為其向實踐轉化創造輿論條件。但教師掌握了先進的教學理論并不意味著教學觀念的實質性轉變,因為此時真正支配教師教學實踐的仍是既有的舊教學觀念。因此認知形態的教學觀念的轉變不是目的,而是教師實現教學觀念轉變并進而實現教學實踐變革的前提條件和基礎。
二是教學信念的轉變,是新的認知形態的教學觀念逐步轉化為信念形態的教學觀念階段。這個過程實質上是新的認知形態的教學觀念與教師教學經驗逐步融合的過程,突出表現為新的教學觀念與教學理想信念的整合以及教師教學價值觀的轉變。符合新課程改革理念的信念形態的教學觀念的建立需要把抽象的理論與現實生動的教學實踐結合起來,在教學實踐中尋求教師對新的教學理念從理解、認同到內化、踐行的轉化,是一個觀念同化的的過程,這一過程無疑是漫長而艱難的。體育新課程改革的許多新理論、新觀點相對現實確實有其先進性,但理論所勾畫的美好圖景需要有適合其成長的土壤。忽視或無視觀念變革的現實可行性,新思想、新觀念也就難以得到教師的認同,也就不具有觀念變革的實際意義。
三是具體教學工作中的實踐形態的教學觀念的轉變,這是教學觀念轉變的歸宿。新的教學信念的形成,為教師改進教學活動方式確立了正確的行為取向,而要使教學信念真正具有直接引領教學行為的意義,則需要教師在教學設計和教學問題處理時既要始終保持與教學理念相統一的那份“理性”,又要體現出具體教學情景中行為方式的創造性和“合理性”,這種教學實踐中即時性的觀念的轉變是教學改革所需要的,也是教學觀念轉變的根本目標。一旦實踐形態的教學觀念得到轉變,教師認知的教學觀念的科學性與合理性就能在教學實踐中得到證明,就能加速教師對認知形態的教學觀念的接受和內化,教學信念也就得到進一步鞏固。
教學觀念轉變的三個階段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但真正能夠推動教學改革有效推進的教學觀念轉變必須以實踐為基點,需要推動教師認知形態的教學觀念向教學信念的轉化,并成為教師身體力行的教學行為。只有把教學觀念轉變指向于生動具體的教學實踐,才能使教師由觀念主體成為觀念變革的真正主體,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對觀念轉變的理想要求與教學的現實條件之間的距離保持清醒的認識,使教學改革成為他們自覺自為的行動。
4 體育新課程改革中的問題檢視
體育新課程改革,關鍵是體育教師教學觀念轉變,這是所有體育教學的管理者和改革的決策者都肯定的,也是符合改革規律的。一些教師通過理論學習,在深刻了解新的體育教學理念的基礎上,積極投身于教學實踐的探索,已經或者正在創造性地改變著他們的教學行為。但客觀地審視近年來體育教學改革的現狀,理論上繁榮并沒有帶來更多教學實踐的新氣象。一些教師基本理解了體育新課程改革的理論,也堅定地認同新的體育課程理念,但迫于諸多內外部因素的障礙,或大氣候大環境或教學評價指標或自身素質基礎,導致不能以轉變了的新教學觀念指導新教學實踐,而是繼續原有的觀念與實踐。也有相當多的教師對體育新課程理論并沒有真正理解,或者以各種理由拒斥新理論,以維護他們自己的“教學理論”與習慣性的教學活動方式,或者對新的體育教學理論一知半解,斷章取義,沒有形成完整的教學理論認知結構,以支離破碎的理論來引導教學實踐。當前體育教學中出現的以強化素質訓練解釋為貫徹“健康第一”的理念,以“放羊式”教學解釋為尊重學生的個性,都是體育教師觀念偏差的表現。這些問題的存在都表明了我們在體育新課程推廣中對觀念轉變的認識與實踐問題。
4.1 對體育教學觀念轉變的機制認識不清
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一方面需要明確教學觀念的層次結構,區分它們之間的聯系與區別;另一方面需要認識到教學觀念轉變的階段性特點,確立實踐性教學觀念轉變的根本歸宿。但至今為止,在體育學科領域,教育觀念、教學觀念、教學理念、教學信念等在教學研究中常常交織在一起使用,反映出我們對這些概念的理解是含糊,因此也就不可能明確體育教學觀念轉變的機制,突出地表現為一些學者試圖在抽象的教學理念與具體的教學實踐行為之間尋找一種直接的對應關系,而沒有真正致力于通過認知形態的教學觀念的轉變來提高教師的素質和理論素養,形成正確的教學信念,以在宏觀上全面影響教師的教學行為。
4.2 體育教學理念的內容過于龐雜
一場大規模的體育教學改革,教學觀念的研究自然成為研究的熱點,紛至沓來的研究成果也層出不窮,有些是吸收一般教育學的,有些是來自訓練學的;有些是借鑒國內其它學科的,有些是引進國外的;有些是現代的,有些則是后現代的,讓人目不暇接、耳滿為患。而這些新的體育教學理念,常常是用高深晦澀的文字表達淺顯的道理,到了一些體育學科領域的培訓專家的口中往往已經打上了個體感性的烙印。體育教師聽到的是一天一個“理”,一個新觀念還沒有得到理解和消化,又一個新的理念出現了。本輪體育課程與教學改革六年多來,各種版本的體育新課程教學理念眾多,仔細考察這些年的研究文獻,那些看似吸引眼球的學究化語言、學院式話語和新的時髦名詞,很多并無新的內涵,只不過貼上了新的“標簽”罷了。但這些新的教學理念對于熱衷于尋求教學實踐出路的體育教師而言,近乎是看天書,望而生畏,不得其解。體育新課程培訓轟轟烈烈地搞了幾年,能夠把“健康第一”、“終身體育”這些最基本理念說正確一二的也是鳳毛麟角。
4.3 忽視傳統體育教學觀念的慣性
體育教師面對新的教學觀念,頭腦中并非空無一物,他們通過過去的專業學習和教學經驗,已經形成了自己的“教學理論”和教學信念,進而建立起了自己的“教學觀念結構”。這種已有的“教學觀念結構”具有一定的慣性,表現為體育教師有時對新出現的教學觀念,從主觀上不愿意去理解,仍然堅守原有的觀念;有時用原有觀念對新觀念進行“削足適履”;有時用老辦法去和新觀念尋求“對號入座”。比如在體育教學的價值取向上,有些運動員出身的教師可能更認同于通過教學提高學生的技術水平,他們可能會把他們的觀念去解讀終身體育教學理念以左證他們原有觀念的正確性;而被傳統的“以增強體質為主”教學觀念影響較深的老教師可能更認同于通過教學發展學生的身體素質,他們可能會從“健康第一”的理念中去找出他們信守的觀念的合理性。這種教學觀念轉變過程中的慣性現象似乎并沒有真正引起改革決策者的重視,而是過于理想化地估計體育教學觀念轉變過程,過多地從“應然”的角度出發對體育教師提出要求,以為教學觀念轉變只是通過公眾理論的學習和更新就能夠達到目的,并直接在教學實踐中體現出來。
4.4 體育教學觀念轉變的條件性認識不足
從教學觀念轉變的階段性特征來看,體育教師認知形態的教學觀念的轉變到影響他們的體育教學實踐,需要有一個包括培訓、學習、體驗、修正直至最終認同的復雜過程,而每一個環節都離不開現實的條件。體育新課程改革總體上有一定的“城市傾向”,很多新理念甚至都是從國外引進的,但在現實的班級規模下,在現行教育評價制度下,在現有的體育課程資源,尤其是廣大的農村學校體育設施條件下,苛求教師認同這些教學理念并付諸于他們的教學生活中,所有努力的結果都是可想而知的,任何改革框架的建構與實施都可能因脫離實際而不能付諸實施。體育新課程推進過程中,教師參加培訓某種程度上僅僅是教師個體在知識結構方面的改變,參加培訓前后的教學環境卻沒有變化,而其身處的教學環境更利于傳統教學觀念的生存,傳統教學觀念就更可能成為主導他們的教學實踐。
5 結語:體育教學觀念變革的實踐性要求
明確了教學觀念轉變的機制,體育新課程教學觀念轉變中的問題也就清晰起來,改革所面臨的尷尬境遇也正是這些問題自然形成的結果。而要使體育新課程改革真正走出困境,就需要從根源上解決教學觀念轉變的問題。
5.1 致力于改變體育教師認知形態的教學觀念轉變的系統新課程理論學習是必要的,但必須堅定教學觀念轉變的實踐基點,倡導校本培訓制度,促進教師符合新理念的新的體育教學信念的建立和實踐形態的教學觀念的形成。
5.2 對于國外體育教學理論的引進、其它學科教學理論的借鑒和一般教學理論的應用,都必須體現本土化、通俗化和簡約性的要求,形成真正屬于體育學科自己的教學理論,便于廣大一線體育教師消化與吸收。
5.3 充分估計體育教師教學觀念的“慣性”作用,確立階段性的改革目標,合理地把握改革步調,“高步頻、小步幅”地向體育課程改革的理想目標接近。
5.4 體育教學理論只有在特定背景下才能內化為體育教師的教學信念,并成為改變教學實踐的積極力量。因此,需要努力創造適合教學理論生存的教學環境與條件,為體育教師的教學觀念轉變提供必要的資源保障。
參考文獻:
[1] 楊啟亮.轉變教學觀念的問題與思考[J] .教育科學,2000(2).
[2] 高凌飚,王晶.教師的教學觀――一個重要而嶄新的研究領域[J].學科教育,2000(5).
[3] 王傳金,謝利民.觀念研究:何去何從[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7): 52-55 .
關鍵詞:大學 英語 EGP ESP
一、后大學英語時代大學英語改革現狀
隨著高職教學改革的進一步深入,大學英語課程改革進入了后大學英語時代。近年來隨著高考的改革,很多高職院校認為,大學英語不再是重要的學科,應當讓位于專業課,所以一些高職院校中的大學英語課時一減再減。且長期以來,高職大學英語經常就是大學本科英語的“壓縮版”或“精簡版”,高職院校大學英語仍停留在EGP階段,教學目標仍舊傾向于單純的傳授語言知識,強調通過對語言技巧的系統學習來提高英語水平,英語應用能力考試的通過率依然是大多數高職院校追求的主要目標。教師在大學英語教學中仍延續著與高中英語內容重復的單詞、語法,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內容及方式與學生所期望的有很大的距離,與高中英語課程并沒有什么本質上的區別。面對高職大學英語課程中存在的這些問題,專家學者和一線教師們紛紛提出ESP教學才是大學英語教改的必然趨勢。[1]
二、EGP與ESP的不同
EGP 是英文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的縮寫,意思為一般用途英語。ESP 是英文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的縮寫,意思是專門用途英語。在我國高職課程中,大學英語課程就屬于EGP范疇,ESP有很多的分支,在本文中為了便于理解,將ESP視為各門學科專業英語的總稱。EGP與ESP這兩門課程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手段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一致性,但是兩者有很大的區別。[2]
1.課程類別不同
目前, EGP在我國高職院校與《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體育與健康》等一起屬于“素質與基礎學習領域”課程。雖然有些教師將各個學科開設的ESP列入英語教學領域的一個分支,但在各個專業的人才培養計劃中,ESP均被列為“專業學習領域”或“專業拓展領域”課程。[3]
2.教學目標不同
EGP主要培養學習者聽、說、讀、寫、譯的基礎英語技能。ESP重點培養學生在一定工作環境中運用英語來開展工作的能力。前者所注重培養的是學生的“語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而后者所注重培養的是學生的“交際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是兩個不同的層面。
3.教學模式不同
ESP課程的教學模式通常以學生的專業“需求分析”為基礎,在此基礎上設計出教學模式,目前我國職業院校ESP教學模式主要有:項目化教學、企業實踐教學、 競賽教學法等。而EGP課程的教學模式仍是單純的傳授語言知識的純理論課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形式較落后,但是卻能夠鞏固學生們聽說讀寫譯的基本語言功底,為下一步的學習打下基礎。
三、EGP與ESP相結合的大學英語教學現狀和改革
1.EGP與ESP相結合的大學英語教學現狀
盡管劉潤清教授、劉法公教授、蔡基剛教授等許多的知名學者都在不同場合下指出,大學英語的教學應該與專業英語相結合。然而如何才能將兩者有效地結合起來開展教學,目前的高職院校主要有以下兩種教學思路:1)有些院校認為應該把EGP教學任務全部下放到中學階段去完成,學生一進入高校時便直接進行ESP專業學習,所以目前某些高職院校已將大學英語課程由必修課改為了選修課,學生可以不經過EGP的學習直接進入ESP的學習;2)有些院校將ESP課程的學習作為GEP學習的后續課程,形成一個較完整的高職院校英語學習體系。[4]
2.EGP與ESP相結合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
針對3.1中提到的目前高職院校的兩種教學思路,筆者通過調查發現,第一種做法忽視了對高職學生的學情分析。雖然《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已提出了和大學英語教學幾乎相同的教學目標、能力標準、課程安排和課程設置,但是根據高職院校學生高考的英語成績和入學時的摸底考試成績不難看出,他們與《高中英語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距離較大。在這種情況下,省略EGP學習,直接進入ESP階段的學習對于高職院校的學生而言顯然難度較大,難以取得預想的教學效果。第二種做法,一般是采取兩學期的EGP學習后進入一學期的ESP學習,相對第一種做法而言,這種做法能夠從高職學生的學情出發,有完善的、系統的課程學習體系,但是在實際教學中發現在GEP和ESP的銜接過程中不甚理想。[5]
針對以上兩種教學思路的優缺點,筆者認為EGP與ESP相結合的大學英語教學應該以第二種教學思路為基礎,進一步完善GEP和ESP的銜接過程。采取1-2個學期的EGP教學后,再進入ESP學習階段。在EGP教學階段,應采取語言類課程的教學模式,引入ESP課程的相關詞匯,閱讀、聽力和寫作材料均以學生所學專業相關知識為背景,即采用傳統語言類課程以某個話題為模塊,圍繞“聽說、讀、寫、譯”四部分展開話題,只是將模塊的話題由日常話題轉為與學生專業相關的話題,“聽說、讀、寫、譯”的材料內容由日常生活材料轉為學生職業情景材料。這樣既吸取了語言類教學模式能夠鞏固學生語言基本技能的優點,又能夠與學生所學的專業相結合,為下一步ESP課程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四、結語
將 EGP與ESP相結合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現在仍處于初期,隨著改革的深入仍會暴露出許多的問題需要我們不斷的進行完善,只有沿著這條改革思路繼續前行才能最終實現基礎課與專業課的真正結合,滿足職業教育的需求。
參考文獻:
[1] 蔡基剛. 我國大學英語教學重新定位思考[J]. 外語
研究,2010( 4) .
[2] 谷志忠. 高校ESP 教學現狀剖析與應對策略[J]. 外
語電化教學,2010( 5) .
[3] 蔡基剛,廖雷朝.ELP還是ESP,再論我國大學英語的改革方向[J].外語電化教學,2010(9)
[4] 王守仁. 關于高校大學英語教學的幾點思考[J]. 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