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農耕文化進校園方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山西河曲有“中國北方民歌之鄉”的美譽,河曲的“山曲”曾是河曲地區老百姓人人皆能吟唱的民歌。但是,隨著交通條件的改善和經濟的發展,橫渡黃河時船夫們酣暢淋漓的船夫號子現如今已經聽不到了。山西其他地區如左權的開花調、沁源小調也同樣陷入尷尬的境況。1986年在對山西民間舞蹈的普查中發現,山西的民間舞蹈有65種。時隔近三十年之后,藝人能夠依靠日常演出維持生活的舞種只剩下臨縣的“傘頭秧歌”、孝義的“懸空椅”。而那些依附于農耕文明、祭祀文化的舞蹈,如靈石縣的“獨龍桿”、浮山縣的“人熊舞”、晉城陵川縣的“五鬼盤叉”以及曲沃的“人莊扇鼓”等,大多只有在重要活動時,讓老藝人們自娛自樂一番了。山西的民間說唱也曾經遍布全省各地,深受老百姓的喜歡。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紅極一時的“太原蓮花落”,長治地區的“長子鼓書”、“襄垣鼓書”、“潞安鼓書”,沁水縣的“沁水鼓子詞”,陵川的“陵川鋼板水”,沁縣的“沁州三弦書”等。進入21世紀以后,這些說唱藝術漸漸被通俗易懂的流行音樂取代。山西有享譽全國的四大劇種,“晉劇”、“北路梆子”、“上黨梆子”“、蒲劇”,而遍布全省的地方小戲更是有50多種。目前,山西衛視《走進大戲臺》欄目成為收視率最高的欄目之一,但是仔細觀察臺下的觀眾,大都是中老年戲迷朋友,基本沒有青少年戲迷。可見,戲曲的未來令人堪憂。
二、高校公共音樂教育傳承地方民間音樂的路徑
公共藝術課是我國高等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校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2006年,教育部印發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對課程設置、教師配備等提出了要求。《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對普通高校公共音樂教育提出明確要求,其內涵是在中小學音樂教育大綱基礎上的一種延伸。其中雖然沒有涵蓋關于本地音樂教育融入教學的具體要求,但是在一些相關課程中,教師應根據教學大綱,將中國傳統音樂理論以及本土音樂納入其中。將地方民間音樂多樣性的內容納入課堂教學中,不僅可以開闊大學生的眼界、提高大學生的音樂文化素養,更是將豐富的民族民間音樂文摘要:音樂文化多樣性是人類共同的精神文明遺產。面對當前地方民間音樂日趨衰落的現狀,普通高校公化利用高校公共音樂教育輻射面廣、大學生數量龐大這個優勢,以“活態”的方式傳承下去。
1.開設相關課程
教師要根據課程標準中指出的“要了解、吸納中外優秀藝術成果,理解尊重多元文化”,確立教學目標。地方民間音樂進課堂并不是以讓大學生掌握民間音樂的技藝為目的,而是以地方音樂為視角,放眼全國甚至全世界的音樂文化。因此,在開設相關課程和制定教學目標時,教師要正確把握教學方向。高校公共音樂教育課程分為必選課程和任選課程,地方民間音樂屬于任選課程范疇,教師在開設此課程時要以自身的優勢、大學生的興趣和音樂品種的重要性為依據。有的教師是民樂專業,即可申請開設《山西民間器樂作品鑒賞》課程,大學生不僅能通過視頻領略中國地方民間音樂的風采,通過教師在課堂上演奏或教奏某種樂器培養大學生興趣的同時,還能提高其音樂綜合能力。還有一些教師擅長聲樂演唱,可申請開設《山西民歌鑒賞》課程,根據山西地域的劃分,講解山西各地不同的民歌類型、特點以及方言與民歌的關系,同時還可以在課堂上開展“人人會唱家鄉歌”的主題活動。除此之外,高校還可以開設《山西民間舞蹈鑒賞》、《山西說唱藝術鑒賞》等相關課程。教師在設計教學大綱時應突出重點、難點,在內容上則應盡可能地讓大學生欣賞到更多的音樂品種、音樂作品,提升大學生對于民族民間音樂的情感和態度,從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例如,《山西民歌鑒賞》課程開設時要考慮山西因地域遼闊、地形多樣,在不同地區形成的民歌呈現的音樂本體和審美特征也各有不同。因此,教師在研制教學大綱時即可按照山西的區域劃分為大學生呈現風格多樣的名歌。
2.開展教學活動
關鍵詞:湖南花鼓戲;傳承與發展;內因;外因
引言
花鼓戲是清代中葉興起的,主要流傳于我國南方各省的地方小劇種之一,是我國古代戲曲的重要組成部分。“湖南花鼓戲是指湖南境內六種花鼓戲的總稱,即長沙花鼓戲、常德花鼓戲、衡州花鼓戲、零陵花鼓戲、岳陽花鼓戲和邵陽花鼓戲,經過悠久的歷史傳承逐漸形成了六個有著不同區域風格的地方花鼓戲。”[1]花鼓戲傳承與發展的研究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研究也為湖湘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提供了一方面的有力支持。
一、湖南花鼓戲傳承與發展的現狀
“湖南戲曲藝術源遠流長,明代永樂年間,弋陽腔自江西傳入湖南,萬歷年間,昆山腔自安徽傳入湖南,促進了湖南地方戲曲的發展。”[2]湖南的地方語言和民間音樂相結合,形成了具有湖南地方特色的“高腔”,在湖南省各地廣泛流行,成就了湖南獨特的文化傳統。湖南花鼓戲作為誕生于農耕文化背景下的一種藝術形態,濃縮了廣大湖南人民200余年的情感,是湖湘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它又是湖湘文化的一種最為形象的典型代表,是一種獨特的文化資源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湖南花鼓戲傳承與發展中的成功之處
說起湖南的花鼓戲,經典唱段《劉海砍樵》、《漁鼓調》等等,大部分人都能信口拈來唱上幾段,可見,湖南花鼓戲已經成為了湖湘文化的經典代表之一。隨著湖南六種花鼓戲小戲種的出現和發展,并在長期不斷的摸索中,其內容不斷的豐富化、腔式腔調多元化,使得湖南花鼓戲曾經風靡一時并獲得了較大的發展。“湖南花鼓戲的傳統劇目,總計約400多個,以反映民間生活為主,多以生產勞動、男女愛情或家庭矛盾為題材,語言生動,鄉土氣息濃厚。1949年后,花鼓戲藝術有了較大的發展,不但整理了如《劉海砍樵》、《打鳥》等傳統戲劇,而且創作了《雙送糧》、《姑嫂忙》、《三里灣》等不少現代戲劇,并把《打銅鑼》、《補鍋》、《送貨路上》、《野鴨洲》攝制成影片。”[3]2008年,湖南花鼓戲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是湖南花鼓戲傳承發展中成功的一面。
(二)湖南花鼓戲傳承發展的嚴峻現狀
然而,在當前社會現實中,湖南花鼓戲正走向整體滑坡趨勢,花鼓戲市場比較蕭條,全省總共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個國辦劇團和民辦劇團,并且從事花鼓戲表演工作的演出人員更加是少之又少。在現代社會的發展中,多元化的文化發展使得一些“歌廳文化”充滿著市場,造成了湖南花鼓戲觀眾急劇流失,并形成一個惡性循環:觀眾流失,票價為支持較高的成本不得不上漲,觀眾少了,演員收入低,演出成本卻一直居高不下,最后,導致花鼓戲劇團難以正常演出。當年數量眾多的湖南花鼓戲劇團如今只剩寥寥幾個,由于得不到資金的支持,一些堅持排練演出的劇團正為生計而苦苦掙扎著。“作為湖南花鼓戲劇團‘龍頭老大’、曾榮獲十屆‘五個一工程’優秀劇目獎,連續三次榮獲文化部最高獎項‘文華大獎’的省花鼓戲劇院現今也陷入尷尬困境。”[4]如今,湖南省各大城市內的高樓湮滅了當年的“戲窩子”,戲臺被拆,新一代年輕人更是只對流行音樂、偶像劇、電子游戲等趨之若鶩。老一輩的戲劇家相繼過世了,迫于湖南花鼓戲的市場現狀,一些好的演員轉業了,“全省從事湖南花鼓戲表演的人員從上萬人銳減到數百人,上千種傳統劇目也僅僅只剩下幾十部流傳存世。”[5]劇院少,規模小,劇團也少,這邊是湖南花鼓戲傳承發展的嚴峻現狀。
二、湖南花鼓戲傳承和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湖南花鼓戲傳承發展危機的表現,一方面是觀眾對于戲曲藝術情感的淡化,另一方面是戲曲編創隊伍的蕭條。”[6]湖南花鼓戲現如今面臨如此大的生存危機,究其原因我認為主要可以分為八個方面的問題,任何事物的發展都離不開其內部因素和外部環境及內因和外因的影響,這里我把湖南花鼓戲傳承和發展過程中存在八個方面的問題分為外部和內部因素影響兩大類。
(一)內部自身因素對湖南花鼓戲傳承和發展造成的問題
1.湖南花鼓戲專業人才的流失和斷層
近年來,湖南花鼓戲的專業人才正處于日漸稀少甚至出現斷層的趨勢。究其原因,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湖南花鼓戲專業院校招收的生源地主要出自農村,而考生家庭經濟條件成為影響生源的主要原因。由于從事戲曲表演比較艱難和清苦,家境富裕的孩子不愿進戲班,學戲的孩子多為農家子弟,而這些孩子家庭經濟條件多數較差。湖南花鼓戲大學階段學費一年5000元,雖不比其他專業高,但是這樣的數字也把眾多家境并不富裕的孩子擋在了門外。
其次,“在我國現期狀況下,戲曲專業成才較難,收入較低,這也是是影響考生擇業考慮的重要因素。”[7]戲曲專業,特別是戲曲表演專業很難成才,也很難做出成就。“湖南花鼓戲是一門綜合藝術,講究‘唱念做打舞,手眼身發步’。”[8]要成為一個優秀的花鼓戲演員,不僅需要自身的努力,先天條件也十分重要。拔尖的往往只是少數人,大多只能進入劇團跑龍套、演配角,或改行另謀出路。同時,花鼓戲演員的工資較低。對于學生和家長而言,學戲曲表演可能是項回報率很低的投資,所以花鼓戲專業對考生的吸引力大大降低。
再次,湖南花鼓戲很多老一輩的有名藝術家已經逝世,而新一代的藝術家的成長需要較長一段時間,在并不太好的湖南花鼓戲市場條件下,更是很多戲曲人才都不愿意再從事花鼓戲表演這條路,這就使得我國花鼓戲人才出現了流失和斷層現象。
2.落后的管理模式
在湖南省內現有的湖南花鼓戲劇團中,很少有采用現代先進管理模式進行管理的,一般還處于建立之初的管理模式之中。這樣落后的管理模式非常不利于湖南花鼓戲的傳承。
(1)繁瑣的人事制度
“繁瑣的人事制度具體表現在劇團本身基本沒有自。”[9]通過對湖南省花鼓戲劇團的了解,其中不少人反應的人事制度方面的問題具體表現就是:即使發現一個立刻可以使用的人才,劇團也不能做主自己馬上把他調招進來,因為在這之前必須要通過政府人事局人事部門和編委中的人事編等等部門的審核,在等待一層一層審核的時候,一些藝術人才往往因為花鼓戲藝術團不能馬上解決其編制問題而另尋去處。
(2)落后分配制度
“深受過去老一輩花鼓戲劇團分配制度影響,劇團仍然是實行檔案工資制,”[10]同時其中存在很多腐敗的現象,如靠關系評上職稱,有些甚至是假冒職稱。劇團有些演員到現在為止連初級證書都沒有,可是那些人往往是一線演員,因為與領導的關系的原因職稱的評定不能公平的進行,所以到最后劇團出現一線演員罷工罷演的現象,有些演員更是另謀出路去了。
(3)演出制度
因為近年來湖南花鼓戲演出市場不太景氣,演出自然不會很多,這種現象直接導致了劇團中很多演員對于演出的不重視,那些請假、拒演、缺席的現象非常嚴重,制度形同虛設。
3.戲曲內容陳舊,時代感不強
“戲曲的題材和內容是廣泛的,但是以人們的現實生活需要為依據的。時代不同,題材的要求也是不同的。”[11]由于湖南花鼓戲的特殊性,使其對于農業農民歷史情有獨鐘,一部戲曲史即是一部中國農業農民發展史。縱觀各種戲曲劇目,從遠古的大禹治水,到新時期的改革開放,各個朝代、各個歷史時期的生活生產都有所反映。諺語說的好“唐三千,宋八百,演不完的三國戲”,就是針對這種情況而言的,戲曲觀眾就是在欣賞戲曲劇目的同時完成對歷史與現實的對照的。
湖南花鼓戲在戲曲的題材和內容創新方面有著不小的問題。首先,湖南花鼓戲在其戲曲本身內容思想上就有著不同程度的思想糟粕,如一些封建迷信的貞潔觀、婚姻觀、宿命論、愛情觀等等,與現代社會的現金思想完全相悖,這種情況不得以改變的話,湖南花鼓戲的傳承和發展將會受到很大的影響。第二,“湖南花鼓戲在其內容和題材上的創新較少,最重要的是它沒有結合現代社會實踐賦予湖南花鼓戲新時代的內涵。”[12]特別是近年來,社會發展飛速,人們的思想觀念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不斷變化著,陳詞濫調的湖南花鼓戲在現代市場中已經很難符合人們的口味了。
4.劇團方面不注重湖南花鼓戲的宣傳
通過觀察湖南省花鼓戲劇團在其日常的工作安排,發現戲團的主要工作都是因為一些政治任務或者單位邀請進行一些排練和演出,宣傳這一項幾乎處于空缺狀態。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發展,新一代的年輕湖南人民對湖南花鼓戲并不是非常了解有些甚至根本沒聽過湖南花鼓戲,“在這種社會現狀下,花鼓戲劇團對花鼓戲的宣傳工作不到位直接導致了青年人對湖南花鼓戲不了解而產生的排斥感,”[13]青年人這一大塊潛在聽眾和消費者就白白被埋沒了。這種不作為明顯阻礙了湖南花鼓戲的傳承和發展。
5.傳承方式極其落后
湖南花鼓戲是一個古老的地方戲種,而湖南花鼓戲的傳承方式也是從老一輩那里流傳下來的,基本上都是口傳心授的模式。非常顯然的,這種傳承方式在老一輩藝術家不斷逝世而新一輩藝術家難以培養的社會大局面下市非常不合理的,這樣落后的傳承方式將進一步導致湖南花鼓戲人才的流失和斷層的繼續擴大。
(二)外部因素對湖南花鼓戲傳承和發展造成的問題
1.社會大發展,人民欣賞觀念和娛樂活動的變化
社會飛速發展這是湖南花鼓戲所處的一個大的社會環境,在這個社會環境中,人們現在的娛樂活動基本都是在電影、電視、和流行音樂等直觀可視化較高的媒體上進行,而湖南花鼓戲這種古老而又遙遠的娛樂活動顯然與現代人民的欣賞觀念不相符合。
2.政府對湖南花鼓戲傳承發展的忽視
“改革開放以后,在湖南幾乎所有的政府都把其工作中心完完全全的放在在經濟發展建設之上,而文化建設這一塊基本都沒有什么建樹,”[14]政府在較長一段時間內對湖南花鼓戲不聞不問,既沒有看到他的發展現狀也沒有規劃他的發展前途,極少的資金援助,大有任其自生自滅之勢。然而,政府才是湖南花鼓戲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和保護的強力后盾,如果政府不加強對湖南花鼓戲的關心,湖南花鼓戲很有可能消逝在歷史的洪流之中。
3.自然環境方面
“相比其他因素,自然環境對花鼓戲的生存影響不大,但是如果自然環境惡劣那么肯定是不利于劇團的生存的,比如交通不便,直接影響劇團的演出情況。”[15]地理位置的偏僻也不利于劇團“走出去”,如:湖南益陽的資陽區和赫山區早已以資江為界分為管理,赫山區的所有行政部門以及企業也已遷至資江之南,唯有赫山區花鼓劇團仍在江北偏僻之地,劇團的演出應該跟黨的工作緊密相連,但離區委、政府和宣傳文化部門很遠,對湖南花鼓戲傳承發展工作的開展極為不利。若能著手規劃將劇團遷至資江以南,則對發展和工作較為有利。
三、針對湖南花鼓戲傳承與發展問題的解決方案
既然在花鼓戲的傳承和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如此多的問題,那么我們怎么來解決這些問題,讓湖南花鼓戲這種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中國能夠源遠流長呢?我認為應該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對湖南花鼓戲的傳承人的保護
要對湖南花鼓戲進行傳承與發展,最為重要的是保護好傳承人,包括戲曲的編劇、導演、表演、音樂研究人才等等。“戲曲要復興,人才是關鍵。對那些湖南花鼓戲藝術人才我們需要做到保護、培養、尊重三方面一體化。”[16]讓人高興的是近年來,湖南花鼓戲傳承人員特別是一些湖南花鼓戲研究和表演的名家大腕都得到了社會的尊重和關心。“戲曲藝術總體來說屬于口頭傳承藝術樣式,其藝術的精髓全都保存在戲曲藝術家的身上。人在藝在,人去藝亡。”[17]對湖南花鼓戲藝術家而言,尤其是那些身懷絕技,具有特殊貢獻的老一輩藝術家要予以最大程度的特殊保護,對那些優秀的中青年戲劇藝術家也應該予以保護和培養。鑒于一代樂師和演員還有傳授戲曲技藝的能力,要趁這大好時機,趁戲曲老藝人健在的時候,集中財力人力,抓緊時間進行搶救、整理,進行重點保護。雖然20世紀50年代以來,我們曾多次開展過湖南花鼓戲遺產的搶救與保護工作,但工作的重點主要停留在劇本的搜集與整理的層面上,而湖南花鼓戲真正關鍵的傳統技藝以及擁有這些技藝的傳統藝人,相反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視和及時的傳承。
眾所周知,一個真正的戲角兒成長起來非常之難。發展戲曲藝術,不同年齡層次的人才都不可或缺。中年演員在目前的處境中,既有傳承藝術的責任,又有面對市場、面對生存的難題。“如果要使卓有成就的老演員、出類拔萃的中年演員、初顯鋒芒的青年演員能夠成為一個整體,形成戲曲傳承團隊,首要的任務是要消除他們的后顧之憂,尊重他們的創造性勞動,給他們創造一個相對寬松的生存與發展空間。”[18]總之,無論是德高望重、技藝精湛的湖南花鼓戲戲曲大家,德藝雙馨、才情勃發的中青年湖南花鼓戲戲曲人才,還是好學上進的年輕戲曲演員,都要予以保護,千萬不能在缺人才的同時又浪費了人才。“傳統戲曲要復興,每個劇種都需具有代表性的尖子演員,就像當年的漢劇有陳伯華、粵劇有紅線女、豫劇有常香玉。”[18]只有名角才能從根本上代表其所在的劇種。今天的戲曲要立足于舞臺,同樣還得有領軍的演員和名角。有人就有戲,保住人就保住了戲。“當下,要避免各自為戰的狀態,要整合優勢,聯合各方。戲曲院團要穩住人心,保證演藝人員有工資、福利待遇、養老保障,無后顧之憂。保護戲曲人才,要有愛才之心,識才之眼,護才之膽,育才之方,用才之道。”[16]
(二)構建湖南花鼓戲的搶救、保護體系
湖南省文化部門要組織專門人士對瀕臨失傳的湖南花鼓戲劇本,逐一建立檔案,加緊制作規范的樂譜,對老藝人的唱腔和舞臺表演進行錄音、錄像,有條件的應制作教程。同時,地方政府要統籌規劃,對群眾基礎深厚、影響范圍廣、發展潛力大,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都比較強的戲曲曲目,要給予特殊政策扶持,培植有代表性的精品劇目。要像抓經濟工作那樣,實行保護工程領導包掛責任制,跟蹤督查,限期完成。
(三)做好湖南花鼓戲重點劇目的改造和創新工作
湖南花鼓戲要得到更好的繼承與發展,必須大膽借鑒兄弟劇種乃至國外現代藝術的表演觀念和表現手法。通過種種與時俱進的新的藝術手段,對湖南花鼓戲進行積極的改造和發展,使之既具有區域民族特點,又能夠反映時代的民族風貌而被人民群眾喜愛和接受。這里要注意解決好傳承與發展的關系,在縱向繼承時不能自我封閉,不能排斥對湖南花鼓戲有用的東西;在橫向借鑒時,要注意選擇有助于強化并展現自身特色的內容,讓外來的藝術與傳統共存共榮,最終求得湖南花鼓戲藝術的更大發展。
(四)搞好群眾性花鼓戲文化的創建活動
沒有觀眾就不會有戲曲,加之湖南花鼓戲又不是一種外來輸入文化,而是一種自生文化,一種需要有無數觀眾自發地喜愛、癡迷的文化,然而觀眾的斷代又正是當今湖南花鼓戲發展所面臨的最嚴重的問題,因此,振興湖南花鼓戲,不僅要做好劇種、曲目的搶救、保護和改造、創新工作,還要培養觀眾的熱情,擴大觀眾群體,提高觀眾的藝術欣賞水平。為此,就要把地方戲曲的普及提高融入到群眾文化創建活動中去,通過送戲下鄉、戲曲調演、節日慶賀、廣場文藝乃至機關學校的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尤其是設立湖南花鼓戲編創、演出權威大獎賽等多種渠道,在全湖南范圍內營造出一種熱烈向上、輕松活潑的傳唱湖南花鼓戲的氛圍,盡可能多地吸引群眾參與。此外,地方政府部門要注意引導那些不需政府撥錢,自發組織、演員進出自由的民間湖南花鼓戲劇團,他們本就深受群眾喜聞樂見,再加上專家的指導點撥,往往更能發揮地方戲曲普及與提高的生力軍作用。
(五)抓好文藝團體和演出市場的建設與管理
振興湖南花鼓戲,僅僅依靠政府的扶持和民間湖南花鼓戲團體的自覺是遠遠不夠的。本著“政府牽頭、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群眾受益”[18]的發展思路,應把地方戲曲納入特色文化產業發展軌道。在政策方面,積極改革劇團的用人制度,創新投入機制,引入市場機制,讓市場主導代替行政主辦,鼓勵湖南花鼓戲劇團與企業合作;在演出方面,可以通過出售企業冠名權、為贊助企業有償宣傳、票證的有價使用、贊助廣告等劇團、企業“二合一”的形式,開展各種專業性和群眾性的地方戲曲演出活動,也可實行政府、企業、劇團“三合一”式互惠共榮的協作,收到宣傳政策、宣傳企業、傳播戲曲文化、娛樂基層群眾的多重效應,從而使劇團走上良性發展、不斷壯大之道。
(六)探尋適合自身發展的管理方法,加強劇團內部管理和營銷管理
制定相關規章制度,對劇團成員進行精簡,對人員要求方面求精不求多,對劇團成員的出勤、出演進行考核,并制定相應的處罰機制,加強劇團成員的工作意識。
加強對于湖南花鼓戲的宣傳,俗話說的好:只有了解他才能愛上他。如果觀眾對花鼓戲根本一點了解都沒有,怎么會有人去花錢買票進劇場看戲呢?因此,加大對湖南花鼓戲的宣傳,提高人們對花鼓戲的了解程度和欣賞水平是花鼓戲得以順利傳承和健康發展的前提條件。
四、結語
以上我對湖南花鼓戲傳承和發展的現狀,在傳承發展中出現的問題以及針對這些問題所提出的解決方案進行了粗陋的分析。在這篇論文中,我們不難看出對于湖南花鼓戲傳承發展的問題,在全國很多戲曲中都出現了,所以,從解決湖南花鼓戲傳承與發展問題的方案我們可以引用出適合大部分傳統地方戲曲傳承發展的方案,例如:是對戲曲人才的培養和保護;對戲曲曲目內容進行創新和發展;對戲劇團體的管理方式進行整改;良好的市場化操作;政府的支持與關心等等。這些解決方案應該都是適用于各個地方戲種的。湖南花鼓戲和全國其他地方戲種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我們要倡導全社會的人一起努力來保護他們,讓他們在中國大地上永久的唱響下去。
參考文獻:
[1]徐振貴.中國古代戲劇統論[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7:55-56.
[2]傅謹.中國戲劇藝術論[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35.
[3]鄭傳寅.湖南花鼓戲論文集[A].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2:12.
[4]戴黎明.地方戲曲音韻研究[M].商務印書館。2006:25.
[5]劉訣決.湖南通史[M].長沙:湖南出版社,1994:98.
[6]歐陽黨文,劉趙黔.湖南花鼓戲名劇段選[M].湖南文藝出版社。2005:124.
[7]賈古.湖南花鼓戲音樂研究[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29.
[8]張偉然.湖南歷史文化地理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5:109.
[9]張燕瑾.中國戲曲史論集[A].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44.
[10]王月明.湖南花鼓戲藝術特色探析[J].戲劇文學,2007(9):5-6.
[11]唐文標.中國古代戲劇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8:352.
[12]施叔青.西方人看中國戲劇[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8:90.
[13]張績生.中國戲曲藝術[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2:110.
[14]李昌集.中國古代曲學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12.
[15]張紫晨.湖南花鼓戲戲曲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9:73.
[16]閨定慶.排優人格[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1996:29.
[17]易健.美學論綱[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18.
[18]趙輝.湘楚文化背景研究[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