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禮儀教育概念界定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職業發展;現代服務類專業;即時技能
[中圖分類號]G718.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893X(2012)01−0048−03
一、問題的提出和概念界定
1.問題的提出
職業學校現代服務類專業有很多像禮儀形象、口語技巧、面試場景發揮、應變技巧、導游即時講解、餐廳即時服務技巧、商務服務技巧等等,我們將這些技能都歸屬于即時技能項目。它對學生良好職業素養的形成、職業生涯規劃和職業發展有很重要的直接影響。現代服務類專業的即時技能一般既是專業基本素質能力,也是專業核心技能。要使學生在自己專業對應的職業領域里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即時技能是必須具備的能力要素。職業學校注重即時技能的訓練,不僅能夠培養學生過硬的專業技能,而且能夠培養學生的獨立適應和經營能力、自主創業和創新能力。
一個人職業生涯成敗的關鍵因素是職業基本素質能力,也是支撐人生的根基,如果專業技能水平很高,職業基本素質能力很差,職業生涯也難以很好發展。[1]在現代服務類專業學生的求職面試中,往往通過設置一些場景來考核職業基本素質,如自我介紹、禮儀形象測評,也通過考核反應能力、設置場景觀察其處理即時問題的能力等方式決定面試成功,比如像在面試場所設置“場景”來考核即時觀察和處置能力,圍繞一個或幾個話題設置群體面試場景來考察即時應變能力等都是對專業基本素質的測試方式,可見即時技能中專業基本素質的重要性。
建立在學生基本素質能力基礎上的還要求學生應當具有的一技之長,肯定是適應職業發展所必備。在現代服務類專業中像旅游服務的現場應變技巧、商務服務的營銷水平、美發操作的關鍵環節等既是專業核心技能,也是專業即時技能。
2. 概念的界定
綜上所述,“即時技能”作為一個全新的概念,它是個人或群體現場立刻表現的技能,一旦使用出來,效果就立即顯現,而且出現的差錯和失誤無法彌補,其技能效果非此即彼。而“職業發展”就是員工在自己選定的領域里,通過積累知識和提升能力,在某一領域有深入和廣泛的經驗,對該領域有深刻而獨到的認知。在職業院校現代服務類專業中強化即時技能的訓練,不僅對相應職業有影響,而且對良好職業素養的形成和實現職業發展的目標都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開展即時技能的研究,可以達到探索職業院校提升學生即時技能的有效途徑,搭建職業發展階梯,實現職業的良性發展,培養出具有良好職業潛能和創業精神的高素質的勞動者。
二、國內外即時技能訓練的現狀
1. 國外的現狀
國外的職業院校非常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注重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培養的學生不僅具有過硬的專業技能,而且具有很強的獨立適應和經營能力、自主創業和創新能力。如美國、加拿大等北美國家,通過職業院校的董事會,實現學校教育與企業實踐的有效互動,既注重學生即時能力的培養,又引導學生自主經營和選擇實習的企業,培養的學生具有較強的職業能力,并通過各種能力的綜合發展,有效地促進人在職業活動中的創造和發展,從而取得較好的工作績效和業績,帶來職業成就感。德國、英國等歐洲國家,將市場營銷、公共關系等納入現代服務類專業的核心課程中,同時注重學生的經營設計和即時能力的發揮。像英國的BTEC課程體系中強調對自我管理和自我發展、與他人的相處與工作配合、溝通、應用技術、設計和創新等通用能力的培養。因為這些通用能力是可遷移的能力,所以在學生的職業學習中對專業職業能力的應用和發展個性等均扮演了重要角色,從而為學生繼續學習提供了一個基礎,使其更具有競爭力。德國的雙元制中將專業課程體系職業化與模塊化相融合的同時,非常注重專業核心技能的學習與訓練,從而掌握產品生產的核心技術,這些無疑與我國職業教育中“專業素養+技能”的人才培養模式是相通的。[2]而在專業素養和專業核心技能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屬于即時技能范疇。
2. 國內的現狀
在我國,即時技能雖然是一個全新的概念,但在職業院校的各個專業技能項目中都不同程度地觸及到,現代服務類專業中像禮儀表現、口語技巧等表現的比較明顯直觀,工科類專業技能中也比較常見,如對產品核心部位的加工、裝配等,由于失誤差錯將無法彌補,直接影響產品質量甚至造成產品報廢。在國內職業院校不同專業技能訓練中,應當說針對屬于即時技能的訓練都很重視,但一些研究還只是在某些方面,比較零亂,更缺乏系統性,很少列舉出針對即時技能方面的專題研究,更少將即時技能對學生職業能力發展的影響進行系統的研究。比如在現代服務類專業中注重對學生系統地開展即時技能的訓練還沒引起重視,相應的研究更是滯后。
三、即時技能訓練研究的目的和內容
1. 研究目標
通過對即時技能的研究,達到全面科學地、系統地形成基于職業發展的現代服務類專業即時技能的基本概念,為職業院校學生職業發展奠定基礎,使它具有導向、訓練、培養等功能。通過對現代服務類專業即時技能的實證研究,探索影響學生職業素養和職業發展的即時技能,列舉各個專業的即時技能項目,制訂即時技能項目訓練標準。按照現代服務類各個專業中的即時技能項目訓練標準進行訓練,并不斷反饋信息,研究即時技能對學生職業發展的影響,并通過提升即時技能促進職業的良性發展。
現代服務類專業即時技能的理論研究:包括即時技能的概念界定、內涵、目標、特點、類型和實踐意義。制訂現代服務類專業即時技能項目及訓練標準。研究現代服務類專業即時技能對學生職業素養和職業發展的影響。研究如何使即時技能的訓練符合職業院校學生實際,探討制約學生職業發展的因素,促進學生職業的良性發展。[3]
2. 研究內容
在即時技能的研究中,我們將其分為某一專業類別通用的即時技能和專業核心即時技能兩大類,如旅游類專業的通用即時技能是禮儀表現、口語技巧等,導游專業的核心技能是導游講解要求條理清晰、內容準確、詳略得當、生動而富有感染力,妥善處理突發事件和特殊情況的反應能力等。酒店服務專業的核心技能是酒店現場服務技能技巧,而餐廳擺臺、客房做床只是該專業的基本技能——基本功,既不屬于核心技能,也不是即時技能。顯然即時技能在對學生職業能力發展的影響中顯然尤為重要。
四、即時技能訓練的實現路徑
即時技能一般通過職業基本素養、講演能力、儀容儀態、職業心理素養、項目技能和綜合技能等訓練環節實現。(以旅游服務專業為例)
1. 職業基本素養
包括三個方面:職業基本功,如宴會及會議服務崗位需要有過硬的臂力通過俯臥撐的訓練來實現,導游講解員崗位需要標準流利的普通話通過語音訓練來實現。職業應變能力,如酒店服務崗位需要肢體協調、反應機敏通過場景訓練來實現,導游講解員崗位需要較強的應變能力通過案例訓練來實現。職業意識,通過提升職業理念來實現。
2. 講演能力
語言表達準確、規范、流暢有條理,邏輯性強,語音清晰,語速適中,同時具有生動性和趣味性。按此要求訓練才能實現逐步提高學生的講演能力。
3. 儀容儀態
衣著打扮端莊整齊,言行舉止大方得體,符合導游人員禮儀禮貌規范表情生動豐富,手勢及其它身體語言應用適當。在酒店服務中還要求操作優雅,要給人以美的感覺、美的享受等。
4. 職業心理素養
以職業道德為重點訓練學生的優質服務意識,以職業生涯指導為核心訓練學生的職業心理素質,以服務意識為導向訓練良好的情感自控能力。
5. 即時項目技能
導游符合規范程序;講解內容準確,無明顯錯誤;內容講解條理清晰,詳略得當,重點突出;有一定的講解技巧,生動而富有感染力。酒店服務流程規范無誤,動作嫻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微笑適度;操作節奏感強,細致入微。
6. 職業即時綜合技能
熟悉并能正確運用旅游服務規范,掌握具體服務技能,服務程序正確完整;思維反應敏捷,情緒控制穩定,考慮問題周到,具有及時、妥善處理突發事件和特殊情況的反應能力。
五、即時技能訓練的意義
1. 提升技能水平
強化即時技能對現代服務類專業學生職業發展影響的研究,可以提高職業院校對即時技能訓練的重要性的認識,將即時技能作為現代服務類專業的系列重要技能項目,根據各個專業特點,研究即時技能的具體項目,按照項目進行訓練。這樣,通過加強現代服務類各個專業即時技能的訓練,對職業院校學生良好職業素養的形成、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和學生職業發展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將職業院校相應專業的技能項目中屬于即時技能項目的歸納整理出來,進行有針對性的強化訓練,可以有效提升技能教學水平。因此,樹立即時技能的概念,開展相關的研究,匯編專業即時技能項目,對所有職業院校的各個專業都很實用。按照專業類別劃分的通用即時技能和專業核心即時技能兩大類,分別對學生良好職業素養的形成和掌握行業核心技術并不斷創新都很重要。注重即時技能可以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對職業院校真正能夠培養應用性技能型、創新型人才有直接影響。
2. 利于職業發展
相當一部分職業學校存在著對專業一般技能和核心技能概念模糊的認識,造成技能訓練的重心偏移,專業培養與崗位需求脫節,培養的人才到企業派不上用場。由于在生產經營實際中需要的核心技能考核難度大、難以實施,多年來職業資格考核形式仍沿用過去的老一套,造成職業資格考核的偏差,學生難以適應企業崗位的需要,甚至到企業頂崗前還要“回爐”進行二次培訓,造成人才培養的浪費,降低了人們對職業教育的吸引力。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企業的生產和經營分工日益精細化,越來越注重員工的團隊協作,迫切需要職業學校注重綜合技能的訓練,注重崗位綜合技巧的訓練。[4]比如在酒店服務專業技能考核中,由過去的餐廳服務高級工、中級工技能鑒定只考核餐廳擺臺一個項目,客房服務高級工、中級工技能只考核做床,變現在的考核酒店服務中現場服務技能技巧等核心技能的內容。在考核中通過設置場景、案例,考核這些“活”的技能技巧、應變和設計能力,學生學習訓練不僅有興趣,而且頂崗實習時很快就能適應企業崗位工作,極大地提升了該專業的科技含量,也增強了人們對專業的認可和吸引力。
參考文獻:
[1]姜大源.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2]姜大源.當代德國職業教育主流教學思想研究理論實踐與創新[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1.1 視頻欣賞:原創皮影小動畫——《太牛了》。師: “同學們,這段視頻的內容是通過什么藝術形式表現的?”生:“皮影。”由此引入課題,告訴同學們皮影是廣為流傳的民間美術之一。
1.2 引出課題《中國民間美術》。
2 如何界定民間美術簡介
2.1 民間美術的概念:民間美術是勞動人民自己創造的,用以美化環境、豐富民間風俗活動和日常生活,反映勞動人民的思想、情感和觀念,并且與老百姓的生活習慣和風俗習慣有很大聯系的藝術門類。
2.2 民間美術的特征。圖片欣賞,學生比較、討論。教師設疑:通過齊白石的蝦和這幅武強年畫的比較,同學們覺得民間美術有什么特征呢?師生問答、教師引導講述,得出結論。民間美術的特征:①民間美術在古代是相對于“宮廷美術”和“文人士大夫”而言的;在現代是相對于職業、專業藝術家的美術,是以農民為主的勞動者的美術。②集中程式性特征。③民間美術遍及全國各地,帶有濃郁的民族性和地方特色。④民間美術與民俗密切相關。
3 民間美術的主要種類
3.1 教師設疑:哪位同學來告訴我,你還知道那些屬于民間美術的內容?
3.2 視頻欣賞。
3.3 學生總結。分類:①剪紙;②年畫;③刺繡;④玩具:風箏、泥玩具、布玩具、活動玩具⑤民間雕塑:石雕磚刻、木雕、泥人面人、面塑。
4 民間美術的藝術語言有什么特征
4.1 欣賞圖片,教師分析講解,師生互動。《鐘馗》:鐘馗是中國民間最為人們熟悉的角色,是驅鬼辟邪的門神。年畫《大吉》、剪紙《富貴大吉》:雞諧音“吉”,寓意吉祥,牡丹象征富貴。《劉海戲金蟾》:這蟾蜍并非普通蟾蜍,它是擁有三只腳,與其他四條腳的蟾蜍不同,寓意財源。
4.2 教師設疑:通過這么多圖片的欣賞同學們對民間美術的藝術語言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民間美術的藝術語言有什么特征呢?
4.3 學生分析討論、師生問答、教師引導。
4.4 教師總結分析,得出結論:民間美術的藝術語言特征:寓意性和象征性是民間美術最重要的藝術特征。
5 民間美術和民俗的關系
5.1 民俗:民俗,即民間風俗,指一個國家或民族中廣大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包括生產生活、歲時節令、人生禮儀等。
5.2 民間美術與民俗。欣賞圖片,教師分析講解,師生互動。《賜福生財灶王》:過年不是一天,是一個過程,從祭灶開始。農歷臘月二十三日送灶王爺上天,向玉皇大帝報告他所在的一家,在過去一年的表現。為了讓灶王爺說好話,要供奉糖瓜,送行時還要用糖糊在他嘴上,讓他上天言好事。到除夕再把灶王迎回來,畫的兩側通常貼一副對聯: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橫批:一家之主。虎枕、虎帽和繡有五毒圖案的耳枕:人生禮儀也是人一生中有重大轉折的民間習俗。小孩誕生禮(滿月、百日、周歲)時長輩將這些自己親手縫制的禮物送給孩子。虎枕、虎帽象征用戶的威嚴來保佑孩子,也希望孩子長的像虎一樣健壯威武。五毒圖案以辟邪、保佑孩子健康平安。
喜花:婚禮是人生禮儀中最重大的喜慶禮儀,新房用這些大紅剪紙喜花裝飾的喜氣洋洋,寓意夫妻恩愛美滿幸福。
5.3 教師設疑:民間美術的題材很廣泛多與民俗有關,欣賞了這么多民間美術作品,請大家說說民間美術與民俗有何關系?(組織學生討論研究、分析理解)
5.4 師生問答、教師引導。
5.5 教師總結分析,得出結論。民間美術與民俗的關系:①民間美術貫穿于整個民間生活之中,他們的制作與民俗活動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②民間美術題材與語言多有民俗根據,它必須符合民俗觀念、傳說、活動的要求,并作為約定,俗稱的語言符號在民間廣為應用,民俗文化離不開民間美術;③民間美術既是民俗文化的造型載體,更是民族精神的視覺象征。
6 課堂小結
本節介紹了民間美術概念和民間美術的分類以及民間美術的基本特征、藝術語言的基本特征和民間美術與民俗的關系。
[關鍵詞] 高職院校 禮儀 教學模式
當代青年人自尊意識和社交意識愈加強烈,渴望獲得他人尊重、認可。而高職院校的學生更具有特殊性,由于生源和未來的就業面向,他們有別于一般意義上的大學生(普通本科院校的學生)。高職院校學生主要來自普通高中、職業高中和中等職業學校這幾個渠道,且多數學生來自農村和不發達城鎮,生源比較復雜。受傳統交往模式的影響,在人際交往中缺乏應有的交際技巧,不善于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按照自己的理想模式與人交往,往往產生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導致難以融入集體,難以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造成他們特有的苦惱與困惑;另一方面雖然他們堪稱是“準社會人”,但還不是真正的社會人。由于培養的目標性面向,他們有一種強烈的走向社會的需要,但又普遍存在很多心理困惑。如他們知道,在人才招聘會上,言談儒雅、服飾得體、儀表端莊、神態大方、禮儀到位的大學生更能受到用人單位的青睞,但他們無法克服內心的自卑,難以建立自信。
高職院校學生這種文明禮儀修養匱乏的現狀與我國禮儀之邦的美譽是極其不相稱的。其禮儀素養教育的薄弱,在某種程度上已嚴重制約了高等職業技能的實用型人才的培養,也嚴重制約了真正意義上的素質教育的深化和發展。因此,加強高職院校禮儀素養教育,提高學生的文明道德和禮儀修養,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從高職院校的辦學特點出發,筆者結合自己的親身教學,經過反復實踐逐漸摸索,總結出了一套比較實用的“以身作則原則――理論知識講授――情景模擬訓練――社會實踐活動――理論水平提高”的“五步走”教學模式,贏得了廣大學生的歡迎與好評。
一、以身作則原則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教師在傳播知識的同時,要以自己的言行舉止、禮儀禮貌對學生進行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對學生的言行舉止發生作用。因此,“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禮儀教師要十分注意自己給學生留下的印象,要使自己從各方面成為學生能夠仿效的優秀的榜樣。在日常生活中,要不斷提高自己的禮儀素養,嫻于禮儀,愛護學生,隨時隨地都有適當的言行舉止,服飾整潔,舉止大方,行為檢點,于無聲中將禮儀傳遞給學生,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良好效果。
試想,如果作為一個禮儀教師舉止隨意、談吐粗俗、穿著沒品位,那怎么可能給學生做表率,怎么可能讓自己所教授的內容有說服力?相反,如果學生對禮儀老師的評價是――“看起來就是個優雅的禮儀老師”,那樣的贊語將是學生送給老師的最好的禮物。
二、理論知識講授
理論是指導一切實踐的基礎。“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對于每個知識點,在帶領學生進行實際操作之前都要先進行專業理論知識的講授,但在講授過程中,應盡量避免單純的枯燥無味的純理論知識灌輸。講授的形式可以是通俗易懂幽默詼諧的語言,可以是圖文并茂生動形象的課件,也可以是針對性強說服力強的案例,通過這些反反復復的深入淺出的透徹講解,再對每一種禮儀行為做出準確、規范的界定和示范,并觀看相關的專家講座視頻等相關影像資料加深知識烙印。經過了這樣多的環節,學生把握了一定的理論知識,豐富了知識結構,同時也不再片面地把禮儀理解為一種簡單的操作行為,還能提高思想認識。
同時,在講授過程中,還要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讓學生根據所學理論討論身邊的禮儀。比如,在講授社交禮儀時,教師可讓學生們回憶一下自己所遇到的不文明的行為,讓學生去親身觀察、發現生活中和校園里的非禮儀現象,并提出自己對這些現象的看法,在課堂上開展討論、辯論或演講,這樣做可使學生從渾然不知的當局者變為清醒的旁觀者,許多平日里不以為然的小事或小節,放在大家的共同討論中就被放大了,正確與錯誤產生了強烈的對比,讓學生進行自我教育,印象必定十分深刻。
三、情景模擬訓練
對于很多知識點,都可以在理論教學的基礎上進行情景模擬訓練。主要形式是,針對當堂課所學知識點,設置一個情景,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先分組進行單獨練習,然后分組當眾表演。表演結束,先由學生互評,再由老師點評、打分、小結。比如,在進行求職應聘的禮儀實訓時,可以先由教師提出訓練內容,然后由教師將模擬應聘的禮儀進行簡單講解、演示,引發學生的模仿興趣,再將學生分成小組,由學生自行設計應聘情景進行演示,演示完畢學生互相點評,最后由教師進行點評,總結經驗指出不足,提出進一步的改善措施。這樣的教學模式針對性強,課堂氣氛熱烈,每一個學生都積極參與,都可從中受益,不僅知識點得到了及時回放,也讓學生真正掌握了禮儀技能。
四、社會實踐活動
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在學生的思想和行為中間,有一條小小的鴻溝,需要用實踐把這條溝填滿。”確實,學生良好的禮儀行為只有在不斷地實踐中才能逐漸形成。這就需要教師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來實現禮儀認識的“后延”,給學生架設一條認識轉化的橋梁。通過課內活動向課外延伸,則既可培訓技能、檢驗效果,又可使教學內容更豐富、教學意義更深刻。學生在學校學到的各項禮儀可以在社會生活中得到鍛煉和檢驗。同時,學生通過盡可能多地參加社會活動來實踐理論,能逐步將知識內化和吸收。這樣,經過實戰的磨練,禮儀規范和禮儀程序對學生來說不再是枯燥的原則、特征與僵死的概念、定義,而是活化了的、升華了的生動具體的經驗、智慧、知識、能力和技巧。
教師可根據各校的實際情況,鼓勵學生立足校園并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向社會延伸,積極參與課外活動和社會實踐,學以致用。比如,在校園內成立校園文明禮儀推廣小組,定時定點對寢室、食堂、課堂、校園公共場所等進行文明禮儀的規范督導,既能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鍛煉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又能促進和諧校園的建設。
五、理論水平提高
系統的職業教育畢竟不等同于短期的職業培訓,為了提升職業院校學生的理論水平,提高他們的整體素質,禮儀教師應該重視學生學習后的理論總結。比如,學生平時學習要有禮儀隨記,學期結束要有禮儀總結,做完調研要有相應的調研報告,參觀實訓后要有相應的分析總結,還可以向他們推薦《論語》、《禮記》、《三字經》、《弟子規》、《增廣賢文》等國學經典書籍并要求做筆記寫讀后感。除了這些書面作業外,還可以要求學生在課堂上即興點評、即興說話,這一系列措施能夠一定程度上加深學生對禮儀文化的認識,使理論得到提高,反過來又能更好地促進實踐,形成一種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胡丹.關于高職院校社交禮儀課程教學的思考[J].南通紡織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3,12.
[2]黃靜.大學生文明禮儀習慣的調查與分析[J].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2.
一、確立媒介素養教育的目標和內容
學校確立了媒介素養教育的目標,讓學生通過全面認識和學習媒介傳播的知識,樹立正確的媒介觀和傳播觀;通過積極主動地使用媒介,趨利避害,成為媒介合理的使用者;通過學習制作媒介產品,學會理流和合理表達,成為理性、負責的傳播者。學校從小學生經常接觸的媒介入手,主要圍繞懂媒體、用媒體和做媒體三方面來確定媒介教育的內容。低年級的學生要掌握電話、手機等媒介種類。中年級的學生要掌握報紙、圖書、電視、廣播、網絡等媒介種類;高年級的學生要掌握廣告、動漫、QQ、微博、微信等媒介種類。學校充分遵循小學生自主性、實踐性原則,讓學生在做中學、在玩中學。根據學校的媒介素養教育目標、學校的特色活動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學校編制了“通識媒介課程”和“媒介安全教育課程”共24個主題的課程,低年段、中年段和高年段校本課程內容不同,螺旋上升。
二、開展媒介素養課程的教學實踐
1.在班隊和綜合實踐課程中實施根據我國目前教學體系的實際情況,為了不增加小學生的學習負擔,同時又能通過學校教育提高其媒介素養,學校把媒介素養教育融入綜合實踐活動和中隊活動課時中,以下面兩種模式開展媒介素養主題課。一是以中隊活動的模式開展媒介素養主題課。通過教師講授、收集資料、辯論會、打擂臺、情境體驗、調查匯報等方式探討電視節目、雜志廣告、報刊專欄、流行歌曲等媒介類型及發展的趨勢。如學校的李老師以中隊課模式上的一節媒介素養主題教育課“我是小小新聞記者”,通過“媒介破冰游戲—新聞概念界定—回顧新聞記者的一天—校園小記者的體驗—辨析假新聞—我們的約定—新聞素材大家談”七個環節,讓少先隊員掌握新聞的概念及作用,了解記者的職業素質及選擇新聞素材的方式,從而提高其觀察社會、獨立思考的能力。二是以綜合實踐活動的模式開展媒介素養主題課。小學生的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不強,同時他們又活潑好動,樂于參加各種活動或游戲。根據這個特點,學校以綜合實踐活動的模式開展一些教育主題活動,主要分為“活動準備—活動實施—活動總結—拓展提升”四個階段,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參與意識,在熱情高漲的活動中提升其媒介素養。2.在學科課程中滲透學校根據不同學科的特點,將媒介素養教育的內容融入學科教學中,采用“參與式”的方法,讓學生了解不同形態的媒介和不同的媒介信息所代表的不同涵義,學會正確辨識、判斷和選擇媒介,有效地把握、運用和利用媒介,并了解不同媒介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它的價值意義。比如,學校的謝群英主任在六年級的數學課教學中,創新數學課堂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嘗試讓學生根據所學所思制作微課,擔當“小老師”,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自信心提升了許多。在語文課教學中,教師指導學生了解新聞選題、新聞采訪和新聞寫作知識,并結合學校開展的主題活動親自寫新聞,張貼班級墻報欄,給學校廣播站或報社投稿。通過親歷新聞的采訪過程,學生體驗到了媒介的運作程序。在信息技術課教學中,教師教會學生了解網絡新聞運作流程以及各種互動性的信息傳播工具,讓學生初步掌握通過電子媒介進行表達和溝通的技能,力爭做一個負責任的傳播者。由于兒童很容易沉迷于流行音樂,音樂教師就在教學中把流行音樂作為教學資源,通過比較傳統音樂與流行音樂,幫助學生探索兩種音樂所具備的美學價值和意義。3.以社團活動形式開展教學第二課堂活動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它不僅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增長其知識,提高其審美能力,而且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學校發揮教師的特長,制作了動畫欣賞、校園網絡維護、微視頻、攝影技術、互聯網資訊、新聞簡報、電影欣賞等興趣小組活動課程綱要。同時,學校還成立了校園網絡維護小社團、微視頻制作小社團、攝影社團、校園新聞播報小社團、紅領巾成長小記者團等,帶領學生參與學校網站的維護、設計微視頻宣傳學校的“十美少年”評比標準、撰寫校園活動新聞稿等各項媒介素養實踐活動。短短一年的時間,學生面對媒介各種信息時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價能力、制作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應程度都得到快速的提升。許多學生對制作微視頻、電腦小報、手抄報,設計公益廣告,做廣播員、小記者等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使學校的媒介素養教育更加多元化。
三、有效促進學生媒介素養的提升
通過上面的考察我們可以看到,文化這一概念的本質可以從動詞和名詞兩種詞性來分析。作為動詞的“文化”就是對人的心靈、人的行為進行文飾和教化,經過這樣一種文飾掩蓋了人的鄙俗粗野的一面,進一步提升人的心靈并利用這些成果來教導民眾、轉化世俗從而達到更高的境界,更加遠離動物性本能,更加具有人性的境界。在此意義上,“文化”是一個持續的與人類社會相始終的過程,所謂的“文治教化”,與簡單粗暴的“武功”相對。而作為名詞的“文化”可以看作是這樣一種人文活動的成果,具有觀念形態、實物形態和操作形態三種表現形式。臺灣學者鈕則誠認為,就華人殯葬文化而言,“慎終追遠”是觀念形態、“行禮如儀”為操作形態、“陵寢墳墓”屬實物形態;其中前兩者可歸于軟件文化,后者則為硬件文化。(鈕則誠,2006,p129)這樣一種人文活動從道德意義來看就是道德教化。國內道德教化論研究學者詹世友指出:在道德上,“化”指人的內心狀態得到某種變化,即人的理智、情感、意志都以善的價值為目標和指向,從而被塑造成型了一種深厚的、有著超出本能的個別性狀態的、與他人甚至外物相通的曠達胸襟的精神品德,而且還截斷了倒退到野蠻、粗鄙狀態的回路。(詹世友,2002,p5)他進一步引用荀子:“長遷而不返其初則化矣”。(《荀子•不茍》)來佐證。由此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文化對人身上的動物性本能進行掩蓋和文飾、對人的心靈進行教化和提升這一特征。只有通過這樣一種教化,才能凝聚適當的心境,進而安頓生命,也才能培養出生命教育的核心價值:關懷與愛。(鈕則誠,2010,p79)。
殯葬文化與殯葬活動的化育生命作用
殯葬文化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死亡的文飾而發揮著教育生命、教化心靈和提升人性的作用。下面就從殯葬詞源上和殯葬行為上分別進行梳理
(一)殮、殯、葬的涵義
斂分為小殮、大殮。小殮是給死者穿裹壽衣壽被;據國內殯葬學者王夫子(2007,p269)的考察,壽衣層數和質地因財力和官階的不同而各異。在小殮之前是為逝者沐浴凈身的過程,臺灣學者尉遲淦教授(2011,p97)認為,沐浴不僅是為亡者洗凈身體上的污垢,還具有使逝者獲得新生的意義。為逝者更換一套新的衣裝也有開始新生活的意味。在這一沐浴更衣的過程中,一方面把死亡這一生命結束的事件看作生命形式的轉化,將生命的消逝看成靈魂獲得新生去了另一個世界,并秉持“事死者如事生”的恭敬態度,對生者而言毫無疑問是一場生命教育:教育所有的人即便是對逝去的生命也要予以尊重;另一方面,在上古時代,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情況是時有發生的。在生命結束時,人們不是把死人尸體當作垃圾隨手丟棄,而是為他穿戴新的衣帽供奉飯食,舉行隆重的裝殮禮儀,并且對遺體進行保護,不僅表達了活人的依戀不舍的情感,更是讓活人看到生命盡頭的美好莊嚴,給生者帶來對彼岸世界的憧憬。小殮使逝者的血肉之軀初步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之外,起到了隔離生死的作用。從活人的視角來看,大多非正常死亡的死相都是很難看的,一般人會感到害怕,因而有助于人們克服對死亡的驚恐,堅定生活的信心和勇氣。其中的教育意義值得深入探究。
大殮是相對于小殮來說的,是指將初步裝殮的亡者遺體移置于棺木之中的過程。漢族民間俗稱為“歸大屋”。這就使尸體進一步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之外。用棺木裝殮尸體就徹底消除了尸體暴露于荒野的可能性。臺灣學者尉遲淦認為,在傳統的大殮中的諸多環節都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比如封棺材的釘子叫子孫釘,(尉遲淦,2011,p27)而封釘這一動作又是由特定的人來進行的。(同上,p59)這當中既有對逝去生命的惋惜和不舍,又有對活人珍愛生命的教育,還有對后代生命生生不息傳承不已的美好期盼。大斂的時間一般是在小斂的第二天,就是人死后的第三天舉行,在醫學不發達的古代,這一時間間隔也反映了人們等待他生還的熱切盼望。這其中通過對逝去生命的呵護而對活人進行的生命教育意義是十分深遠的。“殯”可以理解成“停柩”,如《禮記》:“夏后氏葬于東階之上”、“殷人殯于兩楹之間”、“周人殯于兩階之上”。《說文》解釋為“死在棺,將遷葬柩,賓遇之”。人死后并不是立即埋掉,而是把死者放置在棺槨中,通過一系列的社會性活動表達人們對于死者的依依不舍、深切懷念、感恩圖報等感情,這就是殯。為什么要殯?殯最初之起因就是親屬“不忍”死者很快地離去,而要通過一系列的作為來表達這種“不忍之心”,宣泄這份難以割舍的情感。同時這一時間間隔也為把喪事辦得從容體面做好了準備,便于召集親朋故舊前來吊唁。在各種殯殮儀式當中,絕不僅僅是表達對逝者的某種情感,在深層次,更是透過這種情感的表達使在場的每一個人對于死亡、對于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有更為深刻的理解與領悟,獲得人生的激勵與啟迪。比如挽聯挽幛的內容、殯殮儀式的稱謂等等。
“葬”就是“藏”的意思,就是“掩埋尸體使不得見”。《禮記》:“國子高曰:葬也者,藏也。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見也。是故,衣足以飾身,棺周于衣,槨周于棺,土周于槨”。人們在對尸體采取一定的處理措施以后,最后進行入土為安的處置(廣大中原地區)。孟子最早對殯葬的起源做了探討:“上世嘗有不葬其親者,其親死,則舉而委之于壑。他日過之,狐貍食之,蠅吶嘬之。其顙有泚,睨而不視。夫泚也,非為人泚,中心達于面目,蓋歸反蘽梩而掩之”。(《孟子•滕文公上》)意思是說,大概在上古時代,曾有不埋葬父母的人,父母死了就抬去丟在山溝里,過了幾天經過那里,看見狐貍在啃他父母的尸體,蒼蠅蚊蟲也在上面吸吮。那人頭上冒出汗來,斜著眼不敢正視,這些汗不是流給別人看的,而是內心的悔恨表露在臉上,于是他就回家拿了鋤頭簸箕把尸體掩埋了。由此可見,葬的過程通過掩埋對尸體做了最后處置,讓它徹底的永恒的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之外了,也最終安頓呵護了逝去的生命,彰顯了人類所特有的“不忍之心”。另一方面,它也安撫和慰藉了處在喪親之痛中的每一個人,讓他們得以對死者釋懷,勇敢的面對生活,堅定的走完人生之路。換言之,人們通過“事死者如事生,事亡者如事存”的殯葬活動,通過表達懷念和感恩先人的情感,追憶先人的美好德行,不僅培養和感恩孝親之心,涵養和化育了自己的德行,還獲得了一種人生終極的超越性,獲得了一種安身立命的生命智慧,獲得了如何生活下去的生命終極關懷。非常遺憾的是,在過去的幾十年中,我們曾經將殯葬活動批判為封建迷信,完全沒有看到這樣一種“慎終追遠”的活動所具有的“歸厚民德”的道德教化作用和獲得安身立命的生命教育功能。
(二)殮、殯、葬的文飾作用
以往的殯葬文化研究學者大多就殯葬行為本身研究殯葬,而沒有看到一個最簡單不過的道理:人類進行的這一殯葬過程與死后尸體發生變化的過程是同步進行的。如果我們在這兩個過程相互比照的視角下審視殯葬,它對活人的關懷、呵護以及生命教育功能就更為明顯。現代死亡學把死亡過程劃分為瀕死期、臨床死亡期和生物學死亡期三個階段。其中生物學死亡期是死亡過程的最后階段。根據死亡學數據顯示,人死亡1分鐘后,血液就會凝結在一起并導致皮膚變色,成為尸斑;死亡4-5分鐘,瞳孔放大并失去光澤;死亡后1-4小時,身體肌肉開始僵硬并使頭發豎立;死亡后4-6小時尸僵開始擴散,凝結的血液開始使皮膚變黑。這些現象在活人的眼中是慘不忍睹的,可是由于小殮的緣故,這種現象被掩蓋和遮蔽住了,映入人們眼簾的是莊嚴肅穆的衣錦衾被。因此我們說,殮殯等行為針對的是逝者遺體,考慮的卻是活人的感受,呵護的是活人的身心。人死后24-72小時,由于身體內細菌的作用,體內富含蛋白質的各種內臟開始腐爛;死亡后3-5天,身體開始出現浮腫,帶著血液的泡沫開始從口和鼻子中流淌出來。這種現象在大殮后也只能發生在封閉嚴嚴實實的棺木之中了,不僅避開了活人的視線,避免了活人的恐懼,也使活人遠離了細菌的傳染,從衛生角度來看,著實充滿了對活人的呵護與關懷。人死亡后8-10天,各種因腐爛而產生的氣體充斥腹部,舌頭從嘴里伸出來了,由于血液開始分解,身體也隨之由綠色變成紅色。慶幸的是,這已經是發生在墓地里了,因為殯的過程一般是3天,最長也不過7天。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與死后尸體發生變化同步進行的殮殯葬等活動完全掩蓋了前一過程,這些活動與其說是針對死人處理尸體的活動,還不如說是從活人的立場進行的,是發生在特定場景的呵護、關懷和教育活人的活動。所以我們說殯葬文化的本質是生命文化,殯葬活動是以死亡事件為契機,以尸體存在為特定背景而進行的一場針對活人的生命教育活動。它掩蓋了死亡的不堪入目的一幕,它用殮殯葬這一人文過程掩飾了死亡的自然過程,凸顯生命的美麗謝幕。在此一意義上,我們可以說死亡意識和殯葬文化養育和培植了生命的成長。人類的文化進步和文明成長得益于死亡和殯葬的推動。國內死亡哲學研究者靳鳳林教授(2005,p24)更是從死亡現象學的視域把人定義為“人是基于死亡意識而建構生存信念并使之外化為文化創造活動的綜合統一的歷史性此在”。他在這一視域下對文化亦做出了新的界定:“文化是人性的主要表征和人類所獨有的生存方式,是人類賦予自己的生命行為以尊嚴、價值和意義,從而超越死亡的基本手段”。(同上,p326)
(三)殯葬活動的生命教育與生命傳承屬性
黑格爾在《哲學史講演錄》中說過“任何人都要死,自然的死亡是一種絕對的法律,但這是自然對人所執行的法律”。(段德智,2006,p280)即便任何人都無法逃避死亡這一“天刑”,人類卻可以通過男女兩性結合組成婚姻家庭,通過生兒育女來達到自己生命延續的目的。這樣,肉體生命就可以一代又一代的傳承和延續下去。同樣的,死亡與殯葬就成為了精神生命傳承的交接棒儀式。比之于生命出生側重于肉體生命的繁衍,殯葬祭祀更側重于精神生命的接續,前者是體內遺傳,后者是在體外遺傳。人類的殮殯葬祭活動就是生命精神、生命智慧傳承的載體和中介。
臺灣殯葬教育學者鈕則誠(2006,pp129--130)考證后認為,由死亡文化所型塑的喪禮和葬禮,是華人社會四種生命禮儀(冠禮、婚禮、喪禮、祭禮)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冠禮是莊嚴的成年禮儀,表示生命教育的初成;婚禮為神圣的婚嫁禮儀,形成生命繁衍的姻緣;喪禮為慎終的喪葬禮儀,代表生命莊嚴的安息;祭禮為追遠的祭祀禮儀,象征生命薪傳的圓滿。在此我們可以看到傳統文化從來都是把喪祭活動看作是生命傳承的一個重要環節。因此,在殯葬活動中,如何通過特定的儀式讓在場的每一個人體驗到生命的有限,體驗到海德格爾所說的人是“向死而在”的這樣一個生命存在事實;充分發揮喪禮所具有的“盡哀、報恩、養生送死有節、教孝、人際關系之確認與整合”(同上,p133)等功能就是殯葬生命教育必須肩負起來的崇高使命。
結論
關鍵詞:大學生;網絡思想教育;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2)22-0235-02
引言
目前,對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界定和說明都比較少,有部分資料則是對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和界定,但是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包括的范圍比較廣,也有部分文獻對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進行了簡單界定,在綜合多方觀點的基礎上,筆者認為,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在網絡環境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根據大學生身心特點的發展,嚴格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及其內容,對大學生網絡受眾進行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繼而對他們產生影響,以使他們具有符合社會主義要求的政治觀點、思想觀念和道德規范。
一、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
(一)網絡思想教育
思想教育主要是針對受眾進行有關哲學方法論及思想方面的影響,引導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也同樣包含這三方面的教育。網絡是把雙刃劍,一方面能夠節省空間和時間資源,能夠優化資源配置,另一方面信息化的事物反過來又壓制和束縛著人類本身,造成信息異化。
(二)網絡政治教育
大學生網絡政治教育首先是網絡政治理念教育,使大學生明白網絡受眾可以以匿名形式出現,參與各種政治活動,讓他們樹立正確的網絡政治觀念。其次是網絡民主觀念教育,在具體的政治生活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者應防范大學生在進行網絡政治活動中的不良情緒和錯誤傾向,確保他們擁有正確的網絡民主觀念。三是進行網絡政治安全教育,在進行教育過程中,要從自律和他律兩個方面進行。四是進行網絡政治方面的言論教育,在進行政治教育中,應該讓大學生認識到網絡的平等性和壟斷性。
(三)網絡道德教育
在網絡環境中的道德教育內容,除了思想政治教育要結合道德教育本身的內容,還要和網絡特點聯系起來。首先就網絡倫理原則問題應該有個清醒的認識,在對大學生進行教育時,應該結合網絡現象,根據國內外公認的網絡原則進行引導。其次是網絡道德規范方面的教育,對國內外的主流網絡規范有所了解,并對大學身進行這方面的教育。三是網絡禮儀教育,為了能夠使大學生在網絡社會的行為文明并自覺遵守,應該對大學生進行網絡禮儀方面的教育,也有助于他們在網絡中愉快和諧地交往和相互理解。
二、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
(一)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就現狀
1.在理論研究方面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在不斷加強
諸多學者對此都進行了深入研究,主要有謝海光、宋園林、張再興等人,研究主要針對三個方面進行,一是對近年來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方法進行總結和提煉。二是對網絡大環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進行整合,并對此進行進一步研究。三是針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力求多角度、多學科的專題研究。
2.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建設初具規模
據相關部門統計,到2001年5月,全國已有200多所高校創建了思想政治教育網站,2010年,筆者在百度等一些搜索引擎上共搜索到相關高校800多所,與前兩年相比,數目有一定的增加。經過不斷的學習和完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網站在注重實效、突出特色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3.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逐步創建
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熟悉思想政治教育規律、跟蹤網絡發展的現狀、有效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組織是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開展的保證。隨著網絡的不斷發展,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高校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建設工作進行了加強,在浙江已經建立了一個多達300人的高校網上評論員隊伍,并對高校進行分層次的管理培訓。
4.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顯著
近年來,經過廣大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不斷努力,各高校為大學生網絡活動建設了較好的網絡環境及校園文化氛圍,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載體,以及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隊伍等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這些對大學生的思想素質、政治素質、道德素質及心理素質的發展和完善都有一定的推動作用。
(二)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
1.對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
高等教育的宏觀管理者沒有對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制定相關的政策。網絡發展比較迅速,相對網絡發展的速度及網絡對大學生的影響,相關政策的制定和發展具有一定的滯后性。高校對這方面仍然重視度不夠,對網站只是進行簡單的處理。
2.教育實踐中的時效性和互動性不佳
網絡環境下,及時性和互動性是其最大特點,信息豐富、傳遞及時等特點與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的周期性產生了矛盾。現如今的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未能充分把握網絡特點,不能及時有效地傳播大學生比較喜歡而又比較樂于接受的網絡教學資源,使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失去了時效性。
3.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載體比較落后
根據相關部門調查顯示,多數大學生認為應以教育網站來作為規范和引導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載體。在這個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世界里,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建設也必須與時俱進,緊跟網絡發展的步伐,充分利用大學生的興趣愛好作為載體,才能促進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開展。
【關鍵詞】 送禮行為;文化;送禮者;受禮者
一、禮品的界定
禮品,顧名思義:就是送禮的物品。《韋氏20世紀大詞典》把禮品定義為:不圖補償,自愿捐贈給別人的任何東西。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不同的送禮者,送禮的風俗、習慣、愛好不同,禮品也沒有特定的范圍。我們這里的禮品,衣食住行可以說無所不包,從高檔的物質型的珠寶首飾、化妝服飾品,到平時中國人最常送的煙酒糖果保健品,以及基于文化精神內涵的書籍、音像、電子制品、工藝品,都是禮品,簡而言之,只要是送禮的物品就是禮品。
二、中國人的送禮與西方送禮的差異
1.購禮的方式不同。國人為了方便,往往從客人住地附近的商店購買禮物。英美人喜歡購買禮品在一地,而送往另一地。因為異地禮物具有“異國情調”,好滿足受禮人的獵奇心理。有的中國人很喜歡跨國郵寄來的禮品,英美人會盡量避免跨國郵寄禮品,以避免給受禮者帶來不便及額外的海關費用。
2.送禮的方式不同。中國人送禮比較重物,講究禮品的價格檔次,中國人不太注重禮品的包裝美,覺得價格相當就對得起客人。英美人送禮注重其形式的本身。他們認為,禮物貴賤不在價格,而在于禮物是否投人所好,給人一份驚喜。
3.送禮的對象不同。有的中國人為感謝領導或便于工作、提升等,會千方百計地找機會給上司送禮,他們將禮物送給客人家的男主人或女主人。英美人做下屬的不宜送上司任何禮物,以免影響正常的工作關系,送禮往往送給客人家的女主人。
4.不宜送禮的場合(對象)不同。中國人忌諱別人在剛辦完喜事或喪事之后補送禮品,否則會視為不祥。英美人對朋友不送內衣或首飾等,以免引起誤會,他們送禮還會避開“13”這個數。
5.受禮方式不同。中國人接受禮物時,多會埋怨客人不該破費。有時竟讓客人把禮品拿回去,有的是先客氣一番,然后將禮物擱置一旁,轉入其他話題。待客人走后,才打開禮物。英美人接受禮物時,會立即說“It’s very nice.”“I really like it.” “That’s what I just wanted.”之類的贊美話,以不辜負送禮人的一片心意。
三、從文化方面分析中國式送禮(送禮)行為
1.人際關系文化的影響。人際關系是人與人之間在活動過程中直接的心理上的關系或心理上的距離。人際關系反映了個人或群體尋求滿足其社會需要的心理狀態,人際關系的變化發展決定于雙方社會需要滿足的程度。禮品消費行為與人際關系息息相關,通過禮品可以激勵他人,教育他人,可以取得控制、獲得補償,可以顯示知識和修養、表達友善和愛心,也可以擴大個體的影晌。中國人送禮的行為規范別值得注意的是,禮品反映出送禮者對受禮者的地位尊重程度,并不反映送禮者的經濟能力(往往超能力送禮)。
2.面子文化的影響。構成中國人際關系結構的一個重要因素是“面子”,中國人的“面子”觀念極強, “面子”具體地調整著中國社會人際關系的方向和程度,是中國人內在人格的重要特征之一。中國社會的集體因素強,中國人在消費中更重視別人的看法和意見,更關注個人的消費的社會群體效應。中國人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今天,不論是富是窮,不論是身份貴賤,不論在城市在農村,都追求要臉要面,將送禮、維系體面和關系等視為基本需要,將爭臉、給面子和禮尚往來列為基本行為規范,形成中國人社會中恒久而普遍的禮品消費行為。正是從這個方面來說,中國的送禮行為受到了面子文化的影響。
3.儒家中庸文化的影響,易形成跟風的潮流。中庸文化(儒家傳統文化)是對中國消費者行為影響最大的傳統文化價值觀之一,它是一種折中調和的思想,是一種不偏不倚。孔子“溫而厲,威而猛,恭而安”更是中庸準則的典范。中庸是對圣人的最高評價,無過無不及是處世的最高準則。在這種觀念的引導下,總是傾向于相信多數,認為多數人的行為和意見是正確的。禮品消費也同樣容易形成跟風的潮流,中國消費者購買動機中群體因素影響強烈。禮品消費從而也隨著時代變遷,經濟條件的變化,打上了其時代的烙印。
關 鍵 詞:民族傳統體育;武術新定義;形式邏輯
中圖分類號:G85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7116(2014)01-0023-06
An analysis of problems existing in and ways to
correct the new definition of Wushu
YANG Jian-ying,GUO Fu-mo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angzhou 310014,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consolidate basic theories about Wushu, firstly, in terms of formal logic and specific content, the authors dissected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new definition of Wushu which was given at the national level, and pointed out the followings: in terms of form, the most prominent problem is the mixing up of “definition” and “concept”; in terms of specific content, major problems include inaccurate connotation definition, chaotic category relationship, neglecting traditional Wushu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extensions, ignor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demarcation” and “division” etc. Aiming at the said problems, the authors corrected the new defini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oncept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according to requirements for concept definition by applying formal logic. Lastly, the authors formed two types of Wushu concepts from such two perspectives as “property definition” and “occurrence definition”.
Key words: 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new definition of Wushu;formal logic
目前,國家層面使用的武術定義是2009年7月國家體育總局武術研究院組織全國50余位專家在河南登封舉辦的“武術定義和禮儀標準化研討會”上經充分討論,在高度民主集中的基礎上形成的。該定義表述為“武術是以中華文化為理論基礎,以技擊方法為基本內容,以套路、格斗、功法為主要運動形式的傳統體育”。相對以前的武術概念,新定義既取得了新突破,也產生了新問題。對此,學術界早有討論。如新華社記者王俊璞[1-2]的《武術新定義融入中華文化內涵 新定義著重突出文化性》、《武術新定義誕生記》、喬熛等[3]的《武術新定義誕生 武術事業新時期》、周偉良[4]的《“武術”定義的新成果》等從不同角度對武術新定義取得的新進展和重大突破進行了總結。又如張顯[5]的《質疑武術新定義》、黃文龍等[6]的《中國武術新定義辨析》、周偉良[7]的《武術概念新論》、盧元鎮[8]的《中國武術競技化的迷途與困境》等則從多方面論證了新定義存在的問題。
對于新定義既不能全盤否定,也不能盲目遵從,而應該客觀地對待,形成既符合武術的客觀實際,也符合形式邏輯界定概念的基本要求的更為準確的表述。對于新定義取得的新突破,以上學者已經總結得很全面,對于存在的問題,雖已有學者討論,但還有進一步探討的空間。本研究擬從概念的形式和內容兩方面展開更為深入的剖析,并給予修正,以形成更為客觀、嚴謹的武術概念。
1 武術新定義存在的問題剖析
給一個事物下定義、界定概念,必須牢牢把握兩方面:其一,形式上,必須遵循形式邏輯下定義、表述概念的基本要求;其二,具體內容上,必須根據不同領域的專業理論知識盡量接近事物本質,全面、客觀、準確地進行表述[9]。因此,對武術下定義、表述概念,首先要從形式上遵循形式邏輯的基本規范,其次必須由武術專業人群根據武術專業理論知識確定形式邏輯所規定的形式中的具體內容。武術新定義存在的問題正涉及形式和內容兩方面。
1.1 武術新定義在形式上存在的問題
武術新定義在形式上存在的最明顯問題是將“定義”與“概念”混淆,其他細節問題還包括沒有弄清“劃分”與“分解”的區別、將“交叉關系”視為“屬種關系”等等。這里重點討論前者,對于其他細節問題將穿插在接下來的具體內容中討論。
“定義”與“概念”是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兩個名詞,兩者的聯系在于:定義是明確概念的邏輯方法之一,它揭示了概念的內涵;區別在于:定義僅揭示事物的內涵,而概念除了要揭示事物的內涵之外,還要運用劃分的邏輯方法明確事物的外延。也就是說,定義僅僅是概念中的一方面,而非全部。
2009年7月于河南登封召開的“武術定義和禮儀標準化研討會”所形成的成果“武術是以中華文化為理論基礎,以技擊方法為基本內容,以套路、格斗、功法為主要運動形式的傳統體育”,到底是武術的定義,還是武術的概念?——該表述中既用“屬加種差”的方法揭示了武術的內涵“以中華文化為理論基礎,以技擊方法為基本內容”的“傳統體育”,也用劃分的方法明確了武術的外延“以套路、格斗、功法為主要運動形式”,這顯然是武術的概念。如果僅僅是給武術下定義,表述為“武術是以中華文化為理論基礎,以技擊方法為基本內容的傳統體育”即可,無需畫蛇添足地加上“以套路、格斗、功法為主要運動形式”。冠名武術定義研討會,卻形成了武術概念,這是邏輯學方面出現的一個明顯失誤。改正方法有二:其一把新成果中相關武術外延的內容刪掉,其二,把“武術定義研討會”改為“武術概念研討會”,把新成果“武術的定義”更正為“武術的概念”。
客觀地講,僅從形式上,新定義優點大于缺點,因為從大方向上該定義遵循了定義事物普遍采用的“屬加種差”的邏輯方法,將武術的“屬”確立為“傳統體育”,將“種差”確立為“以中華文化為理論基礎,以技擊方法為基本內容”,只是在細節上有所疏忽,沒有對定義與概念進行辨別。
1.2 武術新概念在具體內容上存在的問題
1)內涵方面。
“概念的內涵,就是概念所反映事物的特有屬性”,一般運用“定義”的邏輯方法揭示,常采用“屬加種差”的方法。新概念將武術的內涵定義為“以中華文化為理論基礎,以技擊方法為基本內容的傳統體育”,從武術專業知識角度來看是否合適?
首先,作為內涵之一的“中華文化”既籠統,也不全面。形式邏輯要求給一個事物下定義時“定義項中不能包括含混的概念或語詞”[9]27,“中華文化”是一個十分寬泛的詞語,它包括很多內容,難道都是武術的理論基礎?另外,“以中華文化為理論基礎”只是針對傳統武術,對現代競技武術顯然不合適。以現代散打運動為例,撇開具體技術,僅從文化角度,它與西方拳擊運動幾乎沒有區別。無論從訓練過程中的強度、密度、運動量的控制、訓練方法的選擇、訓練周期的安排,還是從訓練和競賽的具體組織實施方法、場地器材服裝的選擇、比賽結果的判定,現代競技散打和西方拳擊運動一樣,都是建構在具有明顯西方文化特色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之上的運動項目。確切地說,現代散打運動更多的是以西方文化為理論基礎,而非以中華文化為理論基礎。如果將“中華文化”作為武術概念的內涵,無疑將把現代競技武術主要分支的現代散打運動排除在外。因此,表述為“以中華文化為理論基礎”不全面。
其次,作為內涵之二的“技擊方法”并不是所有武術內容的內涵,不能反映中華武術的新發展。對于傳統武術而言,用“技擊方法”還勉強說得過去,因為各拳種的絕大多數動作都是圍繞技擊方法而形成的。對于現代散打運動而言,這種表述也十分貼切,因為其每一動作都是“技擊方法”。但是,對現代競技武術套路,情況就完全不同了。在競技體育領域,現代競技武術套路屬于難美表現類運動項目,它是武術在現代化發展過程中從技擊術領域質變到藝術領域的一個新分支,其具體動作僅僅具有象征性技擊含義,早已失去了技擊價值。用戴國斌[10]的話說,套路和散打是“兩種不同的運動形態,形成了兩個不同的編碼和解碼系統”。可以肯定地說,用這種套路動作與技擊對抗,每戰必敗。因此,競技武術套路中的動作根本就不是技擊方法。如果把“技擊方法”作為武術概念的內涵,現代競技武術套路無疑將被排除在外。另外,被武術管理中心確定為第130個拳種的木蘭拳,其中基本沒有多少技擊方法,難道也將其排除在外?顯然,以“技擊方法”作為武術概念的內涵,等于否定了武術現代化發展的主要成果——現代競技武術套路及其他新內容,不能全面地反映武術全貌。
最后,作為新定義之屬概念的“傳統體育”與武術不是屬種關系,而是交叉關系。“傳統體育”是否屬于“武術”?也就是說,是否所有的武術內容都包含在“傳統體育”之中?僅僅對現代競技武術而言,還勉強說得過去。因為可以稱現代競技武術為現代體育,因為它融入了太多的現代元素,是傳統武術現代化發展的產物;同時也可以稱其為傳統體育,盡管它融入了很多現代元素,但仍蘊含著一些中國文化的傳統。稱其為現代體育,是相對傳統武術而言,稱其為傳統體育,是相對外來體育項目而言。因此,稱現代競技武術為傳統體育,雖然不是很恰當,但尚不會出現太大的問題。但是,對傳統武術而言,問題就大了,因為傳統武術根本就不屬于體育,更不用說屬于傳統體育了。以傳統武術中徒手技法為例,其中不乏二龍戲珠、海底撩陰、雙峰貫耳、腦后摘盔等致命的技擊招法,這些是現代體育規則所能容忍的嗎?以武術中的器械為例,只是到了近幾十年才改為目前這種樣子,之前刀劍都是有重量并且開刃的武器。1958年時任國家體委運動司司長李夢華為貫徹國家層面發展武術“淡化技擊”指導思想,而在一次簡短的報告中說:“即便是練習槍刀劍棍,也不應該理解為戰斗武器,而應理解為運動器械。”[11]他之所以這樣強調,正說明當時人們仍把武術器械理解為戰斗武器。追尋童年習武之初的記憶,有位曾參加對日寇白刃戰的老武術家向我們講解刀應該如何用力才能夠快速刺入人體,刺入之后應該如何用力才能夠既迅速拔出又讓對方立刻斃命的技巧。這種技巧顯然是武術中的刀術技法,但是,如果將其歸為體育,恐怕既有悖常理,也難以被人們接受。程大力[12]將“真正的武術”界定為“殺人術”、“殺人藝術”或“藝術殺人”,可能正是基于這種考慮。客觀地講,無論武術徒手技法還是器械技法,長期以來都是自衛應敵的技術,只是在發展過程中產生了體育化發展的趨向,有些發展成為具有一定安全保障的競技運動,有些發展成為人們健身的手段而已。
在體育界,盧元鎮、張洪潭等名家都極力反對把武術歸屬于體育。盧元鎮[8]指出“中國武術是一個多元化的文化叢體,它以多個觸角與哲學、軍事、教育、醫學、養生、競技、娛樂、休閑、民俗等相關聯,具有跨領域、跨學科、跨人群的性質,它不僅僅屬于體育,體育部門對它的定義只能算是其中一家之言。”有學者引用張洪潭[5]的觀點指出“武術與體育在本質上是兩個不同的事物”。在武術界,邱丕相[13]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曾提出質疑:“難道由于武術歸體育部門來管,它只帶有體育屬性嗎?誠然不能!從廣義上說,武術的定義并不是體育能夠涵蓋的。”在其新近再版的專著《武術初階》中又強調“武術在古代并不是作為體育形態出現的,武術作為一種社會形態,首先是一種中國傳統的技擊術,從嚴格意義上武術廣泛的功能和社會價值,體育尚不能涵蓋它的全部。”[14]李印東[15]在其博士論文專著《武術釋義》中也以圖示的方法說明“武術和體育的邏輯關系不是屬種關系,而是交叉關系”。如果以體育涵蓋整個武術,顯然有悖常理,既不符合武術界的認識,也不符合體育界的認識。另外,隨著武術的發展,目前很多內容跨入舞臺藝術領域,成為“演藝武術”,這些恐怕“傳統體育”也難以涵蓋。應該說,中國的傳統體育包括拔河、跳繩、秋千、風箏、毽球、導引養生術等很多方面的內容,而武術的主體原本是如何克敵制勝的技擊術,只是有一部分內容具有了體育化發展的趨向,成為健身術和競技運動,并逐漸成為當今武術的主流而已,武術與“傳統體育”是上述邏輯學中所列舉的第4類——交叉關系,而非下屬關系。“傳統體育”不能涵蓋整個武術,所以將其作為武術的上屬概念,顯然是犯了邏輯學方面的錯誤。
2)外延方面。
劃分是“把一類事物分成許多小類,或把一個屬分成幾個種”,而分解則是“把一個具體事物分成許多部分”[9]60。例如,我們對“樹”進行分類時,可以分為針葉樹、闊葉樹,而絕不能分為樹根、樹干、樹枝、樹葉等組成部分,前者是劃分,后者是分解。分解后的部分不一定具有整體的屬性,而劃分之后的小類都具有原事物的屬性[16]。新概念中將武術按照“主要運動形式”劃分為“套路、格斗、功法”3大類,是否合適?
對現代競技武術而言,無疑套路、格斗、功法是將武術劃分之后的3類內容。因為在現代競技武術領域首先得到開展的是競技武術套路(20世紀50年代后期),然后是競技武術散打(1979年試點,1989年成為正式競賽項目),最后是競技武術功法(2004年始第1屆武術功力比賽),這3塊內容相互獨立,所以可以將現代競技武術劃分為套路、格斗、功法3類。然而,對于廣泛流傳于民間的傳統武術,情況就完全不同了。溫力[17]曾將武術傳統的訓練體系提煉為從基本功、套路,到拆手、喂手、對抗性練習、實戰的訓練過程。程大力[18]將拳種流派下面的內容概括為“有各自不同風格和內容的基本功、功法、內功、若干拳術套路、若干器械套路、拳術和器械的拆單練習、拳術和器械的對抗練習等等。”周偉良[19]從很多拳種中總結歸納出“以拳法為諸藝之源,以套路為入門之法,最終以‘既得藝,必試敵’即由招至化這樣一個‘不離日用’的基本習武程序。”在絕大多數傳統武術拳種的技術訓練體系中,基本功、套路(單練、對練)、拆招、喂手、散手、實戰等,構成了一個有機技術體系,套路、格斗、功法僅僅是這個技術體系中的3個環節,而非3類。如果對流傳于民間的傳統武術進行分類,可以按拳種分為少林拳、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等不同拳種,也可以按地域分為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珠江流域等不同地域的武術,還可以把每個拳種橫向切開,劃分為徒手和持械兩類,但是絕對不能劃分為基本功、套路、拆招、實戰等。因為前3種劃分之后的每一小類都具有武術的本質屬性,可以單獨成類,而后者只是列舉了每個拳種的技術環節,每個環節不一定具有武術的本質屬性(如武術中的踢腿、劈叉、下腰、翻腰、站樁、舉石鎖等一些功法練習只是武術技擊的輔手段,根本不具有技擊含義),這顯然是分解。
形式邏輯明確概念外延的方法是劃分,而非分解,將武術概念的外延表述為“套路、格斗、功法”僅適合官方開展的現代競技武術,不適合在民間廣泛流傳的傳統武術。如果上述武術新概念僅僅是針對現代競技武術沒有問題,如果也涵蓋傳統武術,那將犯混淆“劃分”與“分解”的邏輯錯誤。
2 按照形式邏輯表述概念的要求對武術新概念的修正
2.1 對內涵的修正
由于揭示概念內涵邏輯方法是定義,而定義一般采用“屬+種差”的方法,所以,首先應該確立武術的屬概念,在此基礎上再界定相應的種差。
既然傳統體育與武術是交叉關系,不是屬種關系,不能涵蓋所有的武術內容,那么就應該選取更大能夠涵蓋武術整體的屬概念。經反復推敲,“人體運動文化”是一個合適的選擇。由于半個多世紀以來,國家層面一直把武術定位于體育領域的技術層面,由此導致了本來作為一個“多元化的文化叢體”[8]的武術失去了很多文化特色。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國家層面把文化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武術界很多學者也開始從文化角度重新認識武術,武術的文化景觀得以重現。邱丕相[14]13在《武術初階》的序言中總結道:“我們不能僅僅將武術作為一項技術來認識,也不應把它只看作強身健體的手段,更不能只從防身自衛去考慮。應該說,這些認識都沒錯,但是不全面,站得不夠高,看得不夠遠”;“中國武術是以身體動作詮釋中國文化的生動載體,是寶貴的文化資源與教育資源。”站在文化的高度從人文學科的視角重新認識武術,是研究武術和發展武術的制高點,由此而言,可以將武術歸屬于“人體運動文化”。人體運動文化既包括舞蹈、雜技,也包括體育、技擊術,是一個涵蓋面更廣的屬概念。目前的武術既有一部分仍屬于技擊術范疇,也有一部分發展成了體育運動,還有一部分跨入了藝術領域,只有“人體運動文化”才能涵蓋這么龐大復雜的文化現象。因此,將武術的屬概念確立為“人體運動文化”是一個恰當的選擇。
鑒于新概念中“以中華文化為基礎”既籠統含混,也不能涵蓋基本喪失中國文化特色的現代武術散打等內容,所以建議將其直接拿掉。但是,拿掉之后,又將出現涵蓋面過寬的邏輯問題,勢必把國外武技也包括進來。因此,還必須加以限定。其實,解決這個問題很簡單,只需在其屬概念加上“由中華民族創造的”修飾語即可。因為盡管現代散打喪失了眾多中國文化特色,但是無可否認的是,它是由中華民族創造的。而且“由中華民族創造的”語義明了,清晰易懂。因此武術的屬概念可以限定為“由中華民族創造的人體運動文化”。
屬概念確定之后,就要確定種差,即武術不同于“由中華民族創造的人體運動文化”這個“屬”中其他種類的事物的屬性。對種差的確立,既可以從武術的性質角度出發,也可以從武術形成發展的角度出發,下面分別論證。
武術新概念之內涵“技擊方法”存在的最大問題是忽視了武術的新發展,把競技武術套路等內容排除在外。為了把這些內容涵蓋進來,可以將“以技擊方法為基本內容”修正為“以具有技擊含義的動作為主要內容”。首先,對于競技武術套路中的動作而言,雖然失去了技擊價值,不再是技擊方法,但是,這些動作畢竟由技擊動作演化而來,大部分還保留著象征性的技擊含義,所以可以稱其為“具有技擊含義的動作”。又由于競技武術套路中還有少數動作根本沒有技擊含義,所以直接稱“以具有技擊含義的動作為內容”過于絕對,加上“主要”二字,稱“以具有技擊含義的動作為主要內容”更為恰當。其次,如此修正,也涵蓋了現代競技武術散打和傳統武術。因為現代散打技術體系中的每個動作都是實實在在的技擊方法,都已經是技擊方法了難道還沒有技擊含義?無可否認,這些技擊方法肯定是“具有技擊含義的動作”,傳統武術亦然。因此,以“具有技擊含義的動作”作為武術概念內涵的種差,基本能夠涵蓋所有的武術內容,是一個更為合適的選擇。
有學者可能質疑:概念應該反映事物的本質屬性,而技擊是武術的本質屬性,將概念內涵的種差修改為“具有技擊含義的動作”是否會擴大武術的本質?形式邏輯教材在講解事物的屬性時說:事物有很多屬性,其中有些是特有屬性,有些是偶有屬性,特有屬性又包括本質屬性和固有屬性[9]15-16。而界定概念只須揭示事物的特有屬性即可,不一定必須揭示事物的本質屬性。因為界定一個事物,從不同角度出發可以選取不同的屬,由此也分別對應著不同的種差。例如,從中國傳統文化的角度認識武術時,武術與書法、繪畫、舞蹈、戲曲、雜技以及其他民族傳統體育的種差就是“武術主要由具有技擊含義的動作組成”。而如果從世界技擊術的范圍來認識武術,武術與世界其他國家武技的種差就是“由中華民族創造的,具有技術多元、內外兼修、形神兼備、詩意審美等的中華文化特色”。從不同角度出發,事物的特有屬性是多元的,而本質屬性則是相對固定單一的。鑒于形式邏輯界定概念的要求,此處沒有必要一定揭示武術最本質的屬性,只須揭示與相應的屬概念相對應特有屬性即可,而“以具有技擊含義的動作為主要內容”正是武術相對由中華民族創造的其他人體運動文化的種差。
綜上所述,武術的新定義可以表述為:“以具有技擊含義的動作為主要內容,由中華民族創造的人體運動文化”。
以上定義是“以概念所反映的對象的性質作為種差的定義”,屬于“性質定義”[20]。形式邏輯告訴我們,“一類事物的種差,可以是這類事物現有的屬性,也可以是這類事物發生或形成過程中的情況”,“用事物發生或形成過程中的情況作為種差的定義”[9]46稱為發生定義。對于武術而言,也可以根據現有武術內容的歷史形成過程進行定義。現有的武術內容,無論是保持著原有技擊本質的隸屬于技擊術范疇的武術,還是經健身化、競技化發展之后跨入體育領域的武術,或是進軍藝術領域的演藝類武術,都是在技擊的基礎上,圍繞技擊而逐漸形成、發展起來的。技擊是各類各色的武術內容的本源和核心。長期以來,針對競技武術套路對武術技擊特點的淡化,武術界很多學者曾展開激烈爭論,但是,強化技擊特點也好,淡化技擊特點也罷,都沒有離開技擊,都說明競技武術套路與技擊的內在聯系,是在技擊動作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武術現有的各類各色的內容都是圍繞技擊而發展起來的。因此,也可以從“形成過程”的角度,將“圍繞技擊而發展起來”的作為種差,將武術“發生定義”表述為“由中華民族創造的圍繞技擊而發展起來的人體運動文化”。
2.2 對外延的修正
前面已經論證了將武術概念的外延表述為“套路、格斗、功法”,混淆了“劃分”與“分解”,僅考慮官方開展的競技武術,沒有兼顧廣泛流傳于民間的傳統武術。而“武術不僅僅屬于體育,更不僅僅屬于競技體育,尤其不屬于行政壟斷體制管制下的、以‘金牌至上’為理念的競技體育”[8],所以,應該突破競技體育的思維限定,改變單純從競技武術出發考慮問題的單一思維模式,著眼于武術的整體全局,界定包含所有武術內容的新概念,這樣才既符合武術發展的實際,也符合武術主管部門新近提出的“大武術觀”。
把武術分成幾個小類,可以根據不同標準進行多種劃分。例如:根據文化學方面賴以構建的理論基礎,可粗略地劃分為傳統武術、競技武術;根據活動人群,可大體分為學校武術、大眾武術、專業武術;根據技術風格,可劃分為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少林拳等不同拳種;根據形成的地域,可分為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珠江流域的武術等等。但是,這些都不是完全遵循形式邏輯的嚴格意義上的“劃分”。形式邏輯對劃分事物有嚴格的要求,既不能子項兼容,也必須窮盡母項,還應按照同一標準。以上顯然難以滿足這么苛刻的劃分條件。
翻閱各種武術資料,發現老一輩武術家蔡龍云[21]1在表述武術概念時曾采用“徒手或器械”的分類方法,邱丕相[14]13在《武術初階》中介紹武術“原本”時將其稱為“徒手或手持武器用于搏殺格斗的方法與技藝”,也采用了“徒手或手持武器”的劃分方法。從邏輯學角度,將武術劃分為“徒手”、“持械”,應該沒有邏輯問題。
首先,這種分法是“劃分”而非“分解”。無論是徒手技擊、徒手演練,還是持械技擊、持械演練,都具有武術的特有屬性——技擊,其主要組成動作都具有技擊含義。以形意拳的徒手練習為例,其中包括三體式(站樁)、五行拳(單勢)、十二形(組合)、雜式捶(單練套路)、安身炮(對練套路)、形意散手等組成部分,基本上包括了武術技擊的全息影像。即使競技武術領域的長拳套路,其動作雖失去了技擊價值但也大多基本保持著象征性的技擊含義。武術器械中,以溫力[22]著《六合大槍》為例,其中介紹的槍術既包括攔槍、拿槍、劈槍、挑槍、撥槍、闖扎槍、穿指挑槍等單勢對扎技法,也包括六路單練套路,還包括四路對扎套路,這些技法都可以拆開實戰,可以說,這套槍法同徒手拳種一樣,也基本包括了武術的全息影像。其他很多武術器械也都如此。即使現代競技武術中的花槍套路,其大部分動作也保留著象征性的技擊含義。因此,把武術分為徒手和持械,絕非將其肢解之后的組成部分,而是將其劃分之后的兩大類內容。
其次,這種劃分不存在子項兼容、未窮盡母項、未按同一劃分標準等邏輯問題。將武術劃分為徒手技術和持械技術,屬于劃分中最特別的“二分法”,兩者之間既沒有相互交叉的內容,也是按照一個而非兩個標準進行的劃分,同時也涵蓋了武術的所有內容,窮盡了武術這個母項,因此,從形式邏輯劃分事物的角度,不存在任何問題。
按照運動形式將武術劃分為徒手和持械,以此作為武術概念的外延,可以解決將武術劃分為套路、格斗、功法帶來的邏輯混亂問題,應該是一個比較科學的選擇。
參考文獻:
[1] 王俊璞. 武術新定義融入中華文化內涵 新定義著重突出文化性[EB/OL]. http://.cn/o/
2009-07-11/21504477185.shtml,新華網,2009-07-11.
[2] 王俊璞. 武術新定義誕生記[J]. 中華武術,2009(8):30-35.
[3] 喬熛,喬曉蕓. 武術新定義誕生 武術事業新時期[J]. 少林與太極,2009(9):7-8.
[4] 周偉良. “武術”定義的新成果[J]. 中華武術,2009(8):31-34.
[5] 張顯. 質疑武術新定義[J]. 體育學刊,2011,18(6):12-15.
[6] 黃文龍,屈國鋒,王建華. 中國武術新定義辨析[J].搏擊·武術科學,2011,8(3):13-15.
[7] 周偉良. 武術概念新論[J]. 南京體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24(1):10-13.
[8] 盧元鎮. 中國武術競技化的迷途與困境[J]. 搏擊·武術科學,2010,7(3):1-2.
[9] 金岳霖. 形式邏輯[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0] 戴國斌. 武術:身體的文化[M]. 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11:202.
[11] 蘇曉晴,李一平,施文忠. 試論時期中國武術發展的特征[J].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1999,33(6):29-32.
[12] 程大力. 中國武術文化發展大戰略:保護與改革[J]. 體育文化導刊,2005(1):21-25.
[13] 邱丕相. 對武術概念的辨析與再認識[J]. 上海體育學院學報,1997,21(2):7-10.
[14] 邱丕相. 武術初階[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13-15.
[15] 李印東. 武術釋義——武術本質及功能價值體系闡釋[M]. 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6:37.
[16] 張起建. 新編形式邏輯[M]. 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8:81.
[17] 溫力. 武術傳統技術體系和訓練體系的形成[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1997,31(2):13-17.
[18] 程大力. 中國武術文化發展大戰略:保護與改革[J]. 體育文化導刊,2005(2):16-20.
[19] 周偉良. 行健放歌——傳統武術訓練理論的文化詮釋[M]. 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05:74-86.
[20] 連麗霞. 形式邏輯簡明教程[M]. 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1:38.
[論文摘要]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在我國高校越來越受到重視,筆者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探討:給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一個正式的“名份” ;提升師資隊伍專業素質,加強師資培訓;課程的設置與測評工具應進行“本土化”改良;不同年級的學生授課方式和內容要有所差別;加強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理論建設。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設置的相關理論起始于20世紀60年代,90年代從歐美國家傳入我國,在各大企業引起廣泛的重視。近年來,由于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以及社會發展的需求,許多高校開始重新審視這一門課程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開始大力推進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由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在我國起步較晚,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育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問題,例如高校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設置界定不明確;師資隊伍專業素質薄弱;課程的設置與測評工具缺乏“本土化”改良;課程考核方式不合理;等等。針對這些問題,筆者提出以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實施策略。
一、給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一個正式的“名份”
很多高校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設置界定不明確,沒有給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一個正式的“名份”。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模糊設置,必然導致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毫無計劃性。目前,多數大專院校對于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設置大多是“時隱時現”,界定不明確,導致許多大學生對于這門課程的重要性質認知嚴重不足,對于自身的職業生涯規劃漫不經心、毫無計劃性。只有對這門課程做一個非常明確的界定,例如屬于全校性選修課,還是必修課,或是限選課等;學生修完該門課程后可以得到幾個學分;學時是如何安排的;等等,學生和老師才會對該門課程的性質有一個明確的認識,上起課來也才有的放矢。例如云南財經大學就是采用必修課程的形式來開設這門課程的,所有學生在大學一年級第一學期開設《生涯規劃與“三生教育”》課程,大學一年級第二學期開設《職業發展與創業》課程,每周2學時,屬于必修課,1學分。據筆者的調查,修完課程的大部分學生都認為受益匪淺。
二、提升師資隊伍專業素質,加強師資培訓
目前高校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師資隊伍的專業化水平普遍不高,而且,大多數高校的職業生涯規劃師資隊伍來源于黨務、政工、學生工作管理領域,且大多沒有職業指導師職業資格,他們雖然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和教學經驗,熟悉學生情況,但專業化程度較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針對性不強,尤其是對社會上企業的用人情況及人員發展道路缺乏全方位的了解,使得該課程的主要內容僅停留在做職業測評和講解就業政策等較低的層面上。
針對上述問題,我們應該建設高質量的職業指導教師隊伍,建立必要的教學組織(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研室或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工作坊),同時提升師資隊伍專業素質,加強師資培訓,使我們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師具備相應的專業素質——心理學、社會學、人力資源管理、教育學等專業知識,經過經常性的專業培訓,通過職業指導師從業資格考試,具備職業指導相應年限的工作經驗。擔任該課程的教師不僅需要對職業生涯規劃有專門研究,而且應與學生的對口單位有緊密的聯系,了解這些行業對用人的要求以及人員發展道路。因此,學校應建立職業生涯規劃指導教師的培訓制度,讓擔任該課程的教師到校外進行考察、學習,推動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指導水平。此外,學校還可以考慮聘請校外的人力資源負責人員兼任該課程的教師,甚至參與教材的編寫,以此提高課程的適用性。據筆者對云南省五所有代表性的高校的調查結果顯示:在“如果學校開設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課程,最主要的內容應包括哪些方面”這個問題上,49.7%的學生選擇市場需求和行業動態仿真。由此可見,該門課程內容的適用性是絕大部分學生都很看重的。
三、課程的設置與測評工具應進行“本土化”改良
目前,我國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材以及授課方式等,很少考慮到“本土”學生的實際特性以及專業特色。如目前我國使用的測評工具很多是從西方引進來的,很多測評脫離我國的實際,導致測評結果的科學性被懷疑,學生在使用過程中經常感覺到與自己的實際特點不相符。
職業測評是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中的重要內容,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改革應以測評建設為首要切入點。職業測評是運用現代心理學、管理學及相關學科的研究成果,通過心理測驗、情境模擬等手段,對人的能力水平、個性特征等因素進行測量。我國大多數測評體系來源于國外,甚至照搬照抄,缺乏與我國大學生個性特點相匹配的測評體系,對于個體的“自我”測評正好是職業教育的首要步驟,因此做好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測評體系建設,對于我國現階段發展水平而言顯得尤為重要。
四、不同年級的學生授課方式和內容要有所差別
許多院校開設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存在不合理性。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年級、專業差別,授課時各個年級與各個專業的學生“一鍋端”,脫離實踐談理論,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學生對自我、專業、職業的模糊認識問題,亦無從談起對職業人生的合理規劃。
大學一年級:初步了解職業生涯規劃的意義。把就業指導與國防教育、入學教育、專業介紹相結合,側重專業感知和職業生涯設計,幫助學生確立職業理想、奮斗目標。許多新生進入高校后對自己的專業與未來十分迷茫,要想做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就要從入學起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首先,引導學生認識自我。結合職業測評系統,幫助學生建立個人職業生涯規劃檔案,全面了解自己的職業興趣、能力、性格等個人特質,初步樹立職業規劃意識。其次,由相關教師開設系列講座幫助新生了解大學生活、大學環境及人際環境。第三,向新生介紹所學專業的課程設置和內容,以及相應的工作領域及其發展方向。
大學二、三年級:培養和提高職業所需的基本素養與修養,使大學生熟悉自己的專業與行業的發展,做到心中有數,確定職業生涯發展目標。對職業的熟悉包括以下3個方面:一是對該行業性質特點及其發展前景的掌握,使規劃者對職業具有宏觀的認識;二是了解行業內各種職能的分工及其發展道路,使規劃者對職位的認識進一步具體化、細致化,助其明確自己的職業發展目標;此外還有對職業操守、人際溝通技巧、社交禮儀等職業交際能力方面的掌握,使規劃者全方位地了解職業的特點,做到既懂“做事”,也會“做人”。這樣,規劃者結合對自身及職業的了解,更易于作出適合自己的職業定位,以及規劃出日后的職業發展道路。
大學四年級:輔導相關求職技巧。面臨找工作的畢業生在最后一年應結合前三年的職業規劃,加強求職技巧的訓練。就業指導老師應對畢業生開展簡歷制作、面試技巧、面試禮儀、現場應變能力測試等相關講座,幫助學生成功就業。
五、加強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理論建設
由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相關理論是新近引入的理論,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對這一理論比較陌生。只有加強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理論方面的建設才能做好其他的相關工作,它是普及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知識的必由之路。職業規劃課程建設,包括課程的基礎建設、課程資源庫的建設,選擇合適的職業生涯規劃教材、編寫教學大綱和案例集、制作相關教學課件。同時,探索現代化的授課方法,設立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網絡輔助教育平臺,提供職業規劃指導課程實施的優勢資源,包括發展和強化職業指導機構、設置信息化和網絡化互動平臺、配置專業化的職業指導人員、引進科學的職業心理測試工具。
在加強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理論建設的時候,還必須考慮到該課程的考核方式的問題。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是一門傳授方法的實用性課程,應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其切實地了解自己、職業以及社會,獲得實實在在的求職、工作經驗。這種教學目的決定了該課程的考核需要開創靈活、實用的方式,并爭取使考核具有實踐意義。切忌成為背概念式的測量考核,偏離了課程的實用意義,也增添了學生的學業負擔。
參考文獻:
[1] 李舒怡.高等院校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思考[j].高等農業教育,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