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勞動經濟學知識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高考;經濟常識;計算題
隨著高考文綜政治卷經濟學計算題的逐漸增多,我們怎樣才能輕松應對呢?在此,我僅作一些建設性分析。
一、新課期間各個擊破
高一《經濟常識》共計八篇課文,其中每一課都涉及到計算題。尤其是第一課就涉及到比較難的計算題出現,這對于高一新生和教師都是比較麻煩和頭痛的一件事。因為據經驗表明,每屆高三總復習時,學生都普遍反映高一經濟學是最難的,其中,他們最怕的也有計算題在內(畢竟文科學生,部分學生就怕數學才不敢選學理科的!)。所以,要真正做到讓學生能輕松應對高考計算題,在高一學習過程中,涉及到計算題的知識點各個擊破,讓學生真正的理解其知識要義、打好必要的基礎鋪墊,是非常重要的。同時我還建議,可以做一做簡單的隨堂練習或通過相關知識的高考真題的再現方式,讓學生明白該知識點會如何考查,怎樣考查。
二、單元練習逐一鞏固
常言道:溫故而知新。在學生理解了知識的基礎上,還要讓學生隨時鞏固并能舉一反三。所以,每當單元練習時一定要及時的鞏固該知識點的計算題考查。我個人認為,在平時的單元練習中,甚至可以直接引用高考真題來考查學生,以彌補課堂上沒來得及讓學生見識得完的相關高考真題。當然,這也要考慮學生的具體情況,如果是尖子班的學生,這樣做肯定沒問題也有必要,如果是教改班的學生,可以酌情考慮用簡單一點的高考變式題考查也行。教師也正好通過這一過程,分析學生對該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并針對學生問題講評和鞏固。
三、期末復習分類匯總
盡管前面兩個環節已經做得很到位了,但是在期末復習過程中,對已經學習過的計算題進行必要的分類匯總必不可少,這樣更有利于學生系統并對比性的掌握相關知識點。在此,我對高一《經濟常識》所涉及的計算題,逐課作一簡要的匯總分析:第一課:1,價值量、價值總量、交換價值總量、使用價值總量、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個別勞動時間、社會勞動生產率、個別勞動生產率;2,流通中需要的貨幣量;第二課:按勞分配、按勞動要素分配、按生產要素分配、勞動收入、總收入;第三課:1,股票價格;2,企業經濟效益、企業利潤;第四課:GDP、GNP;第五課:稅收(如:增值稅、個人所得稅);第六課:存貸款利息、銀行利潤;第七課:恩格爾系數;第八課:匯率。這一過程,可以事先布置成家庭作業,讓學生先自己試著匯總后老師再通過直觀清晰的課件在課堂上展示與學生一起鞏固這些知識。
四、品位高考鞏固深化
對高一《經濟常識》所有可能涉及計算題的知識點進行分類匯總的基礎上,很有必要對近年的相關高考題也匯總羅列,讓學生見識。這一過程,最好是辛苦老師們了,畢竟學生手里的資料不全而且辨別能力也是有限的。在此,我將我收集的近年來的一些高考題與大家分享:
第一課價值量的相關高考題:(09四川卷24)十八世紀,亞當。斯密發現在一家扣針廠里,生產一枚扣針需要經過18道工序。這家工廠由10個工人分別承擔1-2道工序,每天共生產48000枚扣針,平均每人生產4800枚。如果讓工人各自獨立完成全部工序,那么他們中的任何一個人,一天連20枚扣針也生產不出來。這說明企業內部的分工協作可以A,減少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B,減少單位勞動時間的商品產量;c,提高生產單位商品所耗費的勞動量;D,減少商品的個別價值。
第二課關于分配制度的相關高考題:某員工在外資企業工作,年薪5萬元;利用業余時間在民營企業兼職,年薪2萬元;購買股票,年終分得紅利1萬元;出租住房,年收入2萬元。該員工一年的勞動收入為:A、10萬元;B、9萬元;C、8萬元;D、7萬元。
第三課關于股票價格、企業利潤的相關高考題:1、(06年高考四川卷24)某人持有每股面值100元的股票1000股,預期股息率為3%,當其他條件不變,同期銀行存款利率從2.5%降為2%時,他的股票:A,升值35000元B,升值30000元c,貶值25000元D,貶值20000元。2、(2009年高考政治遼寧卷12)某企業年初自有資本400萬元,銀行貸款100萬元,當年貸款的年利率為8%,企業的毛利潤率(毛利潤/總資產)為10%,則企業的年凈利潤為:A,29.2萬元;B,32萬元;C,39.2萬元;D,42萬元
第四課關于GNP、GDP相關高考題:(04年高考廣東卷政治試題13),GDP和GNP都是綜合反映一國經濟活動的重要指標,二者的區別在于計算方式上A,GDP不包括本國居民在本國范圍內生產的最終產品和勞務總量;B,GNP不包括本國居民在本國范圍內生產的最終產品和勞務總量;C,GNP不包括本國居民在國外生產的最終產品和勞務總量;D,GDP不包括本國居民在國外生產的最終產品和勞務總量。
第五課關于稅收相關高考題:(07年高考文綜寧夏卷14),我國現行稅法規定,工資薪金收入的個人收入所得稅“起征點”為1600元;全月應納稅所得額不超過500元(含)的部分,稅率為;超過500元至2000元(含)的部分,稅率為10%;超過2000元至5000元(含)的部分,稅率為15%。小明的爸爸月工資為3500元,則每月應納的個人收入所得稅為:A,165元;B,190元;c,400元;D,525元。
第六課關于銀行利息:某居民將2萬元人民幣存入銀行,存期為1年,年利率為2.25%,到期扣除利息稅(稅率為5%)后可得到利息為:A,20360元;B,427.5元;C,360元;D,450元。
第七課關于恩格爾系數的相關高考題:(08江蘇卷14),江蘇居民的恩格爾系數在2000年、2005年和2006年分別為42.5%、40.6%、38.0%,這一變化趨勢表明,我省居民A,食品支出占家庭總支出的比重增加;B,家庭食品支出額在減少;C,消費結構不斷改善、生活水平提高;D,以發展資料和享受資料的消費為主。
第八課關于匯率的相關高考題:(09四川卷26)小張按1美元兌換8元人民幣的匯率換得1000美元,兩年后美元兌換人民幣的匯率下跌了20%。小張又將1000美元換回人民幣。在不考慮其他因素的條件下小張:A,損失了人民幣1600元;B,減少了人民幣損失1600元;c,損失了美元160元;D,減少了美元損失160元。
五、專題測試運用提升
在前面四個環節的基礎上,最后就要做專題測試了,以提高學生對知識的運用和舉一反三的能力。這一過程,我建議運用高考變式題。當然,畢竟高考題在上一環節是無法羅列完整的,所以,如果老師發現還有比較經典的高考題,甚至也可以直接引用學生沒見過的高考題直接考查。總之,達到提升學生運用能力的目的就行。
1.勞動經濟學的教學目標
要探究高職院校勞動經濟學課程改革的主要方向,必須從根本問題出發,確定高職院校開設勞動經濟學課程的目標。同本科院校不同,高職院校培養學生的目標并不要求其有深厚的理論知識和學術功底,而是注重學生的實踐水平、應用能力,將學生培養成應用型、技術型人才。希望培養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知識指導實踐、具備一定的工作技能和職業素養,為以后走上工作崗位打下基礎。這就要求高職院校課程設置、教學內容不能過分注重理論教學,而是以提高學生應用能力為目標。高職院校開設勞動經濟學的專業主要是人力資源管理、勞動與社會保障等經管類專業,作為這些專業的核心課程,勞動經濟學的教學目標應該是讓學生理解基本的勞動經濟學原理、學會運用經濟學思維范式來思考、分析實際問題、學以致用,將學生培養成具備一定經濟學素養的應用型人才。
2.勞動經濟學的課程特點
“勞動經濟學是以市場經濟為前提,以人的勞動和人力資源為起點,研究勞動力資源優化配置的經濟理論與制度的一門學科”,包括人的勞動和人力資源、勞動力市場理論、工資理論、個人職業生涯與職業選擇、就業與失業、社會保障等內容。作為經濟學的分支學科,勞動經濟學具有理論性強、概念抽象、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經濟學和數學功底,另外,它融合了經濟、社會、管理、法律、政治等多方面的知識,涉及面廣、內容龐雜,以上這些學科特點對于基礎薄弱、積極性不高的高職院校學生來說具有很大的挑戰性。
二、當前高職院校勞動經濟學教學現狀與主要問題
目前高職院校勞動經濟學的授課教學普遍存在著教材內容枯燥抽象、實踐指導性差,教學方法手段有待優化,考核方式單一,學生接受能力有限、興趣缺乏,教師專業素養尚需提高等諸多問題,這些問題對高職院校培養應用型人才造成了直接障礙。
1.教學內容枯燥抽象、實踐指導性差
勞動經濟學具有經濟學的一般特征:內容龐雜枯燥、概念抽象、數學模型、公式推導多等特點,如勞動力市場均衡、勞動力流動的主要模式等內容。目前高職院校使用的勞動經濟學教材多數是本科生教材的“精簡版”而非“提煉版”,部分內容缺乏銜接和背景知識介紹,給學生理解造成了一定困難;缺乏與當今中國社會熱點結合的鮮活案例,實踐指導性差,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所學”與“所用”的脫節與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相背離。
2.教學方法和手段有待優化、課堂效率有待提高
受到學科特征、教師自身能力和考核方式的限制,目前高職院校勞動經濟學課程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還相對滯后,為完成教學目標和最終考核,填鴨式教學、單一式講授現象普遍存在,學生參與性差,把主要精力放在生硬記憶知識點、突擊式備考上,課堂效率低下。
3.考核方式單一、缺乏應用型人才導向性,對學生、教師的激勵性不足
成績考核是教師授課、學生學習的主要激勵之一,但目前高職院校的成績考核沒有突出應用型人才導向性的特點。就目前高職院校勞動經濟學期末考核的總體情況來看,普遍存在兩大問題:一是期末考試所占比重大,課堂表現、課后作業、社會實踐等環節占比小、甚至不計入考核;二是期末考試題中,記憶性題目居多,缺乏對學生能力的考查,題目陳舊、答案固定。校方對教師的考核過分看重學生成績,忽視就業率提升、學生滿意度等因素,導致教師缺乏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動力。
4.學生接受能力有限、學習熱情欠佳
相比本科院校的學生而言,高職院校的學生高考成績不理想,基礎相對薄弱。高職院校開設勞動經濟學集中在人力資源管理、勞動與社會保障等管理學專業,這些專業的學生通常理科思維欠缺、數學功底欠佳,也不具備扎實的經濟學功底,因此普遍反映勞動經濟學晦澀難懂,失去學習熱情。
5.教師專業素養有待提高
目前高職院校的勞動經濟學教師多數是高等院校畢業的碩博士,受到所接受教育的影響,他們通常學術功底扎實,教學態度嚴謹,但也存在著注重理論講授、缺乏實踐經驗、靈活性差,對學生自身情況和實際需求了解不足、教學方法不當、難以調動學生積極性等特點,這直接導致教師與學生雙方平行無交流,降低了教學質量。
三、高職院校勞動經濟學課程改革的主要原則
目的決定行動,高職院校勞動經濟學課程改革應始終秉持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核心目標,校方和教師應對高職院校學生就業動態、企業對于高職人才的技能需求保持高度的關注,以企業所需定學生所學。學生是課程改革的實施對象,根據皮亞杰提出的“建構理論”,學習是學生是根據接受的信息自己主動架構知識體系而非被動地接受知識,要保證課改的有效性,必須堅持學生本位原則。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知識儲備狀況和接受能力,做好前期學習需求調查工作,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可能做到根據不同學生具體情況因材施教。
四、高職院校勞動經濟學課程改革的主要方向與具體舉措
1.教學內容通俗化、簡明化、趣味化、本土化
要做到教學內容通俗簡明,首先要選取符合高職院校需求的、合適的勞動經濟學教材。高職院校的勞動經濟學教材不能直接借用本科院校,也不能僅僅是其“刪減版”或“精簡版”,部分章節的數學模型推導、相對晦澀生僻的國外各流派經濟理論與假說、與我國當今社會勞動市場發展相脫離的勞動經濟學理論、陳舊的、不符合我國國情的國外案例、層次較深的拓展性知識等內容可作有選擇性的、適當的刪除;長篇大論式的解釋性敘述應提煉主要信息,語言敘述上應避免過多使用專有名詞,多用通俗化語言;對于與社會、學生個人關聯較多的章節,如就業、工資、社會保障、個人職業生涯與職業規劃等章節可適當增加篇幅;在案例的選取上,應加入與社會實際、社會熱點、企業勞資關系相關聯的鮮活案例,如大學生與農民工等薪、畢業生頻繁跳槽、公務員辭職潮等,以增強教材的可讀性。基于勞動經濟學內容龐雜、抽象,高職院校學生接受能力有限的特點,應充分利用多媒體設備,在課件展示中較多加入圖片演示、視頻講解等內容,避免長篇理論敘述,以較形象趣味的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如展示人才市場圖片、招聘會現場照片等幫助學生理解勞動力市場的供求平衡。鼓勵教師自創和使用本土化案例,通過對學生熟知的、身邊的社會熱點、企業案例的剖析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運用勞動經濟學的理論,比如介紹當地知名企業的員工工資計算方法來向學生講述工資的生成制度。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學內容的通俗化、簡明化、趣味化、本土化并不意味著刪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破壞勞動經濟學的基本框架,否則會使學生陷入思路混亂、似懂非懂的狀態;更不能只重視實踐而忽視對基本理論的講解,因為沒有扎實的理論作基礎,就無法有效的指導實踐。教師在課程開始和結束時還要注意幫助學生理清教材的寫作思路、框架和體系,并做好學科背景介紹工作,如針對人力資源管理等管理類專業的學生補充基本的經濟學原理知識。另外,根據學生自身需求有針對性地做出個性化的教學計劃,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實施小班、分組教學,避免學生聽統一的“大課”。
2.多元化教學方法并用,注重教學實際效果
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教師單純講述的方式早已不能夠適應當前高職院校學生的學習需要,隨著信息化的普及和校園人文環境的日益開放,多媒體教學、網絡資源教學等教學方式不斷涌現。勞動經濟學內容龐雜、理論枯燥,高職院校的學生很難產生學習興趣,學生參與性較差,這對教學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戰。案例教學是幫助學生理解勞動經濟理論、運用經濟學原理解決現實問題的有效途徑,案例的選取要注重現實性和把握好難易程度;項目式教學作為新式的教學方法也受到廣大學生和教師的大力追捧。在課堂教學中,要注重學生的參與度,避免教師一個人唱“獨角戲”,可以利用課堂演講、小組討論、開放式提問、情景模擬等方式,提高學生的參與程度,這些方法的運用應注意實際效果,避免出現小組討論成為個人發言、學生因回答錯誤造成的心理負擔等情況。豐富的網絡資源是對課堂學習內容的有效補充,網絡資源有內容豐富、實踐性強、貼近生活、通俗易懂等特點,教師可以通過網絡答疑、向學生推薦與勞動經濟學相關的網絡資源來幫助學生拓寬知識面、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如《職來職往》《聚焦社保》等電視節目、前程無憂等招聘網站,以及各高校、調查機構、媒體的勞動力市場調研報告等。高職院校以培養應用型、技術型人才為主要目標,高職院校一般擁有實習基地、合作企業等校外資源,邀請企業管理人員走進校園講課,帶領學生實地參觀和調研當地人才市場都不失為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勞動經濟學、成為應用型人才的好方式。
3.改革考核方式,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導向
考核是對學生學習效果和教師授課成果的考察,更是對學生和教師來說至關重要的激勵方式。改革考核方式才能從有效地指引高職院校勞動經濟學的改革向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前進。期末考核應避免單純理論記憶性考察、復雜計算、生僻難點的考核,注重考查學生運用勞動經濟學原理分析、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和素質,并加大課堂表現、社會實踐等在期末考核中的權重比例。對于高職院校勞動經濟學教師的績效考核也因順勢而變,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適當降低教學成績所占的比重,加大對學生滿意度、學生就業率等軟指標的考核比重。
4.加強高職院校勞動經濟學教師隊伍建設,提升專業素養
教師是課程改革的實施者和主導者,必須重視教師隊伍的建設、可以通過精神獎勵和適當的物質獎勵激勵調動中青年教師的職業榮譽感、不斷探索培養高職院校應用型人才的教學方法,比如在高職院校勞動經濟學教師績效考察、職稱評定中加入相應的培養應用型人才考核指標;還可以通過培訓的方式幫助勞動經濟學教師改變教學理念、拓寬教學思路、交流培養高職院校應用型人才的先進經驗。
五、結語
1產業經濟學與物流人才培養
“產業經濟學”在西方又稱“產業組織學”或“產業組織理論”,是戰后迅速發展起來的應用型經濟學科。產業經濟學主要內容包括企業理論(研究企業的本質)、市場理論(研究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和市場績效)、市場競爭(寡頭壟斷企業競爭模型、企業合謀與卡特爾行為)、產業結構理論(產業結構形成與發展、演進規律、變動因素)、產業關聯理論(產業關聯分析方法與產業波及效果分析方法)、產業結構優化(產業結構高度化、合理化和地區產業結構優化)、產業布局(產業布局影響因素和產業布局政策)以及產業政策理論(產業組織政策、產業結構政策、產業技術政策等)。作為一門應用經濟學,產業經濟學主要運用經濟學理論來深入分析現實產業中的市場行為。物流產業作為國民經濟中重要的基礎產業,且其與其他各個產業的融合度非常高。按照產業經濟學教學內容體系,可以培養學生對物流產業的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和市場績效深入的研究,掌握物流產業的發展規律和趨勢。在物流產業具體崗位上能夠從整體或者系統地了解和掌握所在企業的市場行為等狀況。因此,產業經濟學作為物流相關專業或者高級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的應用經濟學課程,需要我們將重點工作放在如何能夠構建符合現代物流產業高級人才需求的教學模式,從而在現代產業體系不斷完善以及產業轉型升級驅動下,專業人才能夠被不斷吸納到現代物流產業中。
2應用型課程教學模式改革思路
所謂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導下,依據相應的教學目標而建立起來的較為穩定的教學活動框架。由于教學目的、任務和側重點不同,不同類型的課程教學模式也表現出極大的差異。一般來說,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教學模式則更偏重于強調應用能力的培養,學生在掌握基礎理論知識的同時,要善于利用掌握的知識準確地、創造性地解決具體的實際問題,因而,教學模式更注重體現對學生在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的培養,這種教學模式稱為應用型課程教學模式。應用型課程教學模式的實質是把人力資源轉化為應用型人力資源的過程,而學生是否具備了應用知識的能力,是決定這一轉化是否成功的關鍵。因此,應用型課程教學模式不同于傳統課程教學模式或一般的理論型教學模式,是一種以專業知識、專業素養和應用能力培養為主導的專業訓練教學。將產業經濟學這一應用經濟學作為物流相關專業或者物流產業高級人才培養的重要專業課程,可以從多個方面來進行教學模式的創新。在課程內容設置方面,建立與時俱進的教學內容。隨著資源、環境以及社會等客觀因素的變化,產業始終處于變動狀態。例如,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勞動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產業不斷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從而在中西部地區形成了不同的產業集聚體,這樣,產業經濟學的理論與實踐教學必須能夠相結合,特別是對于西部地方高校,在產業經濟學課程內容設計上必須進行調整,否則,學生無法進一步掌握較新的產業經濟學理論知識,更不可能深入到物流產業園區進行實踐。在現有內容的基礎上,通過借鑒國內外優秀教材的理論框架,實現產業經濟學知識體系更加科學化,同時,從產業發展的動態觀來不斷更新教學內容。在課程講授方法方面。克服灌輸式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從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激發學生學習和創新意識,培養學生自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課程設計可以以系統、綜合地運用產業經濟學理論知識的原則,采取學生自主進入物流產業園區,實現與物流企業緊密接觸,若條件容許可以參與其生產經營過程,進而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這樣,使學生對物流產業有了更為直觀的和感性的認知,有利于后續產業經濟學課程的教學,與實踐接觸,可以極大激發學生主動對產業經濟學理論知識的學習。在實踐課題引導方面。強調提倡學生以探索性、自發性的學習方式,并通過學生個體或者團隊為單位在區域物流產業園區進行實踐,并進行研究,以此來鞏固產業經濟學理論知識,獲取一定的經驗,提高能力的人才培養方法。教師需要把握好課程課題選題,包括探索性課題類型、課題內容和難度要適度。課題的內容需要以應用性為主,學生通過自己或者小組的努力達到課題的進度要求。否則,學生會因難度太大,而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來完成,將影響學生其他專業課程的學習。另外,主講教師必須知道和熟悉學生選題的內容,即對學生的選題難度和內容結構要有所把握,主要目的是能夠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掌握學生研究過程,能夠給學生恰當的指導意見。同時,在每一個規定的研究階段,需要在班級進行匯報、討論、研究以及指導,幫助學生進行問題的分析和解決。
3基于物流產業人才培養的產業經濟學研究性教學模式創新
有很多課程設立案例教學內容,這種教學方法將鮮活的經濟社會事件以案例的形式展現給學生,讓學生能夠掌握相關的理論知識,并能夠利用這些理論知識來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不過,若從動態角度或者親身實踐角度來講,一些案例教學并不能完全達到預期目標。也就是說,案例研究中的許多知識點、問題的討論是在我們事先已經設定好的學習和研究討論材料,對于學生來說,只是在現成的研究案例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而脫離現有經濟社會現象或者沒有能夠做到動態地以及系統地對一些知識點的掌握。科研本身就是一種創造,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增加學生科研的考核內容,涉及學生研究的任務,結合產業經濟學理論知識來進行分析實際問題。也就是教學的作用不僅僅需要給學生講授產業經濟學理論知識,同時需要鼓勵學生進行創造性的學習和思維,激發起學生的創新意識。具體來講,教師事先并未給定特定的案例,而是根據教師所講授的理論知識框架,將授課班級按照學生人數分為若干小組,然后由學生根據小組實際情況進行選題。學生所要選擇的案例不僅僅是活生生的現實經濟現狀本身,而且更重要的是就所研究案例的某一個知識點和理論框架的應用,對所存在的問題進行理論分析,這種方法對于問題的研究要比案例研究深刻一些。這種方式即鍛煉了學生收集國內外文獻的能力,又比較全面的能夠掌握理論知識。對產業經濟學某一個理論框架下的“研究”,需要學生提出對于此問題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義、理論基礎、理論知識在所研究問題中的應用。按照教學計劃,產業經濟學分為四個教學內容板塊:產業組織理論、產業結構理論、產業管理理論、產業發展理論,重點是產業組織和產業結構理論。將每一個部分特別是前兩部分的理論作為一個研究性主題。授課過程中按照自然班級將每一個班級分為若干研究小組,每一個研究小組需要在以上四個理論框架的每一個理論體系中選擇一個“選題”,這個“選題”的核心內容是圍繞本模塊的理論體系,選擇其中一個產業經濟問題進行研究,研究對象是當前的物流產業,研究周期是本模塊的教學計劃執行完畢。具體來講,研究性教學模式的具體操作包括以下幾個階段。第一階段:教師講授基本知識。這一階段的教學主體是教師。將知識點的重要概念和理論體系傳授給學生,例如,產業組織理論中的產業組織理論淵源、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和市場績效的理論框架和衡量指標等。第二階段:學生研究階段。這一階段的主體是學生。在教師講授的知識框架下,學生小組就某一個產業組織問題在自己查閱大量的文獻和所研究的現實問題的現狀、本質以及存在的問題等基礎上,自己對其中的一些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基于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和市場績效的分析框架下的中國物流產業分析”,這樣小組將會對中國物流產業的發展歷程、現狀、存在的問題用市場結構、行為和績效的各種指標來分析,并且,能夠學會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和市場績效等各種衡量指標的計算、理論含義及其如何應用。第三階段:課堂討論。這一階段的主體是教師和學生。每一個小組均需要將自己所研究的問題在課堂中進行討論,學生與教師共同討論問題,教師在研究問題討論過程中,對于學生理解不到位、或者不透徹的知識點、或者不全面的地方需要加以重新解釋,教師就此問題展開對該知識體系進行詳細講解,這樣就能夠使學生對此問題得到更好的理解。第四階段:鞏固和繼續完善、跟蹤研究。這一階段主體仍然是學生本人。主要是在第三階段的討論的結果中尋找對某一問題研究的深化,或者改進或者延續。
4結束語
1工學和經濟學各自發展情況分析
根據我國教育部的分類標準,工學包括土建、水利、化工、電氣、材料、能源、地礦、海洋工程、生物工程、農業工程、公安技術等學科;經濟學包括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經濟史、經濟思想史、環境經濟學、國民經濟學、財政學、金融學、統計學、產業經濟學、勞動經濟學等學科而根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在2009-2013年,我國在工學和經濟學領域中,授予碩士學位的學生分別占總數的38. 8%和8.31%授予博士學位的學生分別占總數的40. 13%和6.44%,國內共21406名博士生導師中,工學和經濟學的博士導師數分別為8614名和743名;2014年開設工學和經濟學學科的大學分別為527所和426所這些數據可以直觀看出工學和經濟學在我國學科研究中的地位,這兩個學科均取得了很好的發展其中經濟學科學被視為社會發展過程中,應該如何合理選擇和利用稀缺資源,并生產出社會所需產品和合理分配產品的學科;工學所輻射的分支范圍更廣,目前所培養的人才最多,尤其是19世紀技術革命以來,工學科學的分化和綜合發展,推動了該學科的興旺發展,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知識源泉盡管工學和經濟學在各自的領域中,均取得不同程度的發展成績,并促進了經濟社會的發展,但目前這兩門學科尚處于相對獨立的狀態,甚至受到各自學科領域中條條框框的劃分限制,很多學科之間己經達成的共識,事實上尚未全而彰顯出來
2工學和經濟學融合發展的建議措施
筆者認為,單學科的發展,面對龐大而復雜的社會經濟發展系統,不可能面面俱到地提供社會經濟發展所需的全部知識點,而更多時候需要眾多學科的同時發力,方可應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各種問題,并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在此,筆者提出了工學和經濟學融合發展的若干建議措施
2. 1尋求學科之間的知識兼容點
工學與經濟學之間的分支科學眾多,每種學科都有可能取得飽和狀態,而我們將工學和經濟學融合發展,就需要突破學科之間條條框框的限制,尋求學科之間的知識兼容點,進行兩個學科之間的知識交流,形成學科協調效應譬如工學中的農業工程和經濟學中的環境經濟學,我們站在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視角,就需要研究如何在提高農業經濟發展水平的同時,保證農業發展環境的無污染,此時就需要借助環境經濟學中的節能環保知識點,保證農業工程的環保性開展再如農業屬于中國重要的產業經濟之一,其發展需要借助龐大的資金鏈支撐,因此有必要將工學中的農業工程與經濟學中的金融學互相融合
2.2強調學科之間的公共辦學理念
根據教育部《關于做好普通高等學校木科學科專業結構調整工作的若十原則意見》,其中鼓勵高等學校致力于打破學科壁泉,在遵循專業學科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建立交叉學科專業,強調工學與經濟學相融合的辦學理念當前己有諸多學科互相融合的實際教學案例,并且取得了一定成功,結合工學與經濟學各自的發展特征,其公共辦學具有明顯的可行性筆者認為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尤其是在國際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下,涉及到經濟發展的各種資源要素,正處于不斷變化狀態,而社會需求正處于不可逆轉的擴展階段,要求參與社會經濟發展活動的相關人員,具備盡可能多的專業知識,以便適應日益復雜的社會環境,即應該致力于培養復合型的專業人才,從側面要求我們強調學科之間的公共辦學理念,工學與經濟學的融合發展,正符合我國學科發展的總導向筆者認為學科之間公共辦學理念的強調,必須結合學科之間的知識兼容點,對兩個學科之間的資源展開統籌配置,進而明確交叉學科學習的目標、手段和途徑,以及研討兩個學科兼容之后在社會經濟活動中各個領域起到的作用,譬如經濟學研究如何提高社會經濟活動的效率和效益水平,而工學則重點研究在社會經濟活動開展期間,如何提供科學的技術與工具,使得兩者均能夠共同致力于預期目標的實現
關鍵詞:貨幣流通;經濟常識;匯率
中圖分類號:G63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7712 (2012) 10-0221-01
一、價值量、價格的計算
例1:某商品生產部門去年的勞動生產率是每小時生產1件商品,價值用貨幣表示為260元,該部門今年的勞動生產率提高了30%。假定甲生產者今年的勞動生產率是每小時生產2件商品,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甲生產者1小時內創造的價值總量用貨幣表示為( )
A.364元 B.400元 C.520元 D.776元
分析: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單位商品價值量,其與社會勞動生產率成反比,大部分考生不知道將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30%轉化為單位商品價值量是如何計算的。
解:今年單位商品價值量為260/(1+30%)=200元。
甲1小時生產2件,則其價值總量為200*2=400元。故選B。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價值量為商品數量;價值量指單位商品價值量,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而非由個別勞動時間決定。
二、物價、貨幣幣值的計算
例2:一年前,某商品的價值為30單位白銀,若2010年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50%,且白銀升值了10%,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今年購買該商品需支付的白銀為( )
A.約為18.18單位 B.為18單位 C.22單位 D.18.5單位
解:2010年該商品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50%,則其價值為:
30/(1+50%)=20單位白銀
白銀升值10%后,其價值為20/(1+10%)≈18.18單位白銀。答案選A。
三、流通中所需的貨幣量計算
公式:流通中所需貨幣量=商品價格總額/貨幣流通速度
=單位商品價格*商品數量/貨幣流通次數
例3:如果去年全社會銷售商品總量為1000億件,平均價格為110元,按實際需要發行紙幣1萬億元。今年全社會商品價格總額提高10%,實際發行紙幣1.21萬億元。其他條件不變,這會引起( )
A.通貨膨脹,物價水平上漲5% B.通貨膨脹,物價水平上漲10%
C.通貨膨脹,物價水平上漲15% D.通貨緊縮,物價水平下跌5%
分析:根據材料,可先解出去年貨幣流通次數,然后算出今年所需貨幣量,最后算出通脹率。
解:去年貨幣流通次數為1000*110/10000=11次。
今年商品價格總額提高10%,則今年需要貨幣量為1000*110*(1+10%)/11=1.1萬億元,今年實際發行1.21萬億元,故會引起通貨膨脹。通貨膨脹率為(1.21-1.1)/1.1*100%=10%.故答案選B。
本題易錯點為部分學生數學計算不過關,不知道是用(1.21-1.1)/1.1,還是用(1.21-1.1)/1.21。所以往往得不出正確答案。
四、匯率的計算
例4:如果以前一件10元人民幣的M商品出口到某東盟成員國N國的關稅為5%,本外幣間的匯率為1:8。2010年該商品實行零關稅,中國生產M商品的勞動生產率提高25%,其他條件不變,則一件M商品在實行零關稅之前和之后出口到N國的價格用N國貨幣單位表示分別為( )
A.80,84 B.84,80 C.84,64 D.84,100
分析:本題考查關稅、匯率與商品價值量等知識點,意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
解:M商品在實行零關稅前用N國貨幣表示為(10+10*5%)*8=84單位,
M商品在實行零關稅之后用N國貨幣表示為[10/(1+25%)]*8=64單位
答案選C。
五、存貸款利息、債券利息的計算
基本公式:
存款利息=本金*利率*存款期限
貸款利息=本金*利率*貸款期限
債券利息=本金*利率*債券期限
例5:如果你以7.70的匯率賣出1萬美元,并將換得的人民幣存入銀行,存期三年,年利率為4%,利息稅為20%,存款到期應得本息合計為( )
A.7392元 B.79464元 C.84392元 D.86240元
分析:第一步先算出1萬美元=77000元人民幣
第二步算出存入三年應付利息為77000*4%*3=9240元
第三步算出稅后利息為9240-9240*20%=7392元
第四步算出本金+利息為77000+7392=84392元。答案選C。
六、股票價格、股息計算
股票價格公式=預期股息/銀行利率=(票面金額*股率*股數)/銀行利率
注:票面金額與股票價格是兩回事。
例6:李先生在深圳股市購買了某股份公司上市股票100股,每股票面金額20元,預期每年可獲3%股息,而當時銀行存款利息率為2%,如果沒有其他因素影響,一年后李先生購買的100股股票價格應為?如果一年后李先生將這些股票轉賣掉,其收益一共為多少?
解:根據公式可得:
一年后李先生購買的100股股票價格為(20*3%*100)/2%=3000元,
與購買時的差價為3000-2000=1000元,
一年后的股息為20*100*3%=60元,
所以,一年后李先生將股票轉賣后共獲收益為1000+60=1060元。
七、經濟效益的計算
公式:企業利潤=總產值-總成本=生產性投入+毛利潤-各項成本總和
經濟效益=總產值/總成本=成本利潤率+1
例7:某企業年初自有資本400萬元,銀行貸款100萬元,當年貸款年利率為8%,企業毛利潤率(毛利潤/總資產)為10%,則企業的年凈利潤為( )
A.29.2萬元 B.32萬元 C.39.2萬元 D.42萬元
解:企業當年總資產為400+100=500萬元,
毛利潤為500*10%=50萬元,
支付貸款利息100*8%=8萬元,
關鍵詞跨校修讀學分計量經濟學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424文獻標識碼:ADOI:
跨校修讀學分是遼寧省教育廳自2014年以來實施推廣的在線開放課程建設項目,以遼寧省精品資源共享課為基礎,借助網絡教學管理平臺,打破傳統教學模式,將省級精品課作為學生可以選擇修讀并修得學分的課程,是一種新型教學管理模式。到目前為止,該項目已開展5年多時間,其為推動高校優質教學資源共享及緩解高校課程或教師資源不足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但是在項目開展過程中,跨校修讀學分課程的建設方或使用方都遇到過一些問題,其中課程建設方圍繞相關問題及解決方案進行了頗多教學研究(羅菲,2014;吳海娜,2015;紀常鯤等,2016;江紅霞等,2017等)。隨著跨校修讀課程門類不斷豐富,使用課程人數倍數增長,從使用方角度探究精品課程應如何轉型升級更適于跨校修讀學分使用,成為當前需深入思考的重要方面。
計量經濟學是經濟類專業核心課程,經濟學的每一個分支的發展,如宏觀經濟學、金融經濟學、勞動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和教育經濟學等都需要計量經濟結論的支持,計量經濟學在整個經濟學科體系具有重要價值,但是由于其在中國的引入和發展較晚,與發達國家的教學研究水平相比還有差距,所以計量經濟學難教、難學是高校教學和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普遍問題,如何提高教學質量顯得尤為緊迫。各高校授課教師紛紛在教學過程中廣泛探索適合計量經濟學的教學方法(李子奈,2010;秦長城,2014;王新華等,2018;李惠娟,2018;胡小莉,2018等)。作為計量經濟學教學改革的一次新嘗試,筆者自2018年開始進行計量經濟學課程跨校修讀學分的探索與實踐,并將具體情況及經驗教訓做以歸納與總結。
1計量經濟學跨校修讀學分實踐做法
沈陽農業大學計量經濟學跨校修讀選用的是國家級精品課——東北財經大學教學團隊開發的計量經濟學跨校課程,沈陽農業大學是跨校修讀學分課程使用方,東北財經大學是課程建設方,第三方教學管理平臺為學堂在線。自2018年起,雙方學校開始合作,現已在沈陽農業大學2015級、2016級經濟管理學院本科生教學工作中實踐兩個教學周期。利用跨校修讀平臺的支持,我校在兩輪授課中分別嘗試了兩種教學模式:第一種是教師課前布置教學任務,學生在線學習完成自主學習,課堂上通過小組匯報、討論等形式檢驗學習效果,教師梳理重點和難點,并在課后通過線上作業鞏固學習。第二種是以課堂教學為主,部分章節的內容由學生在線學習完成,教師負責組織課堂討論和答疑,跨校修讀平臺作為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豐富課程教學資源,拓展教學時空,教師和學生運用跨校修讀平臺互動和交流。經過將近2年時間的實踐,目前我校在學堂在線計量經濟學課程修讀的活躍率達到46.55%,平臺使用效果良好。
2計量經濟學跨校修讀實踐取得的成效
跨校修讀學分模式能夠滿足“互聯網+教育”背景下教師的教學資源建設和學生的在線學習需求。系統具有良好的交互功能,能夠實現小組討論,開展PBL學習、生生互評等多種形式的師生教學互動。經過兩個教學周期的實踐,計量經濟學課程的教學取得以下成效。
(1)學生運用學習平臺,學習效率提高。在線平臺幫助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變化,學習效率提高。第一,學生學習的時間、地點不再受限,隨時隨地可以進行線上學習,學習方式由被動填鴨式教學向主動獲取知識方向轉變,且可以在線上與老師、同學互動,提出疑問,所有在這個課堂的同學都可以看到問題和回答,避免了傳統課堂中學生走神不知道同學老師在討論什么而消極不去參與的現象。第二,學生的學習內容不僅僅來自于本校的教師,而且可以學習到省內高校優勢專業教師開發的精品課程資源,不同的老師對于同一個知識點的解析方法不同,學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理解的更加透徹,拓展了學生課程學習的廣度和深度。第三,在線平臺有助于學生充分利用各種課外資源,開闊視野,發揮各種想象,收集數據、建立模型、分析實際經濟問題并撰寫相關調查報告或者經濟學論文,這對計量經濟學知識的吸收有重要影響。
(2)教師教學方式轉變,監督學習進度。課程使用方教師在根據課程建設方教師講授的內容為學生梳理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知識時,會有新的思考、新的探索,也是使用方教師得到進修的一種渠道,間接提高了使用方教師的教學水平。在線下與學生講授或互動過程中,由于學生已經觀看完線上學習視頻,學生有了自己的思考和疑問,帶著疑問和使用方教師進行互動,師生一起探討,對教學質量的提高有極大幫助。對于表現突出,課程內容無法滿足其對知識渴求的學生,鼓勵參與教師的科研團隊,在進行科學研究過程中,實現對計量經濟學知識的活學活用,增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此外,學堂在線系統具有強大的統計功能,能夠真實記錄學生學習軌跡和實現對學生在線學習的全過程考核,教師在另一端隨時檢查、監督學生的學習進度,讓學生有意識、有計劃地進行自主學習。利用學堂在線平臺中統計功能、大數據分析學生的網絡學習行為,利用智能評價技術提高評價的科學性、針對性,改變傳統的以結果性考核為主的評價方式,探索多樣化的考核評價模式。
(3)學生學習多樣化,學生互動答疑更加便捷。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習內容、學習時間、學習地點等呈現多樣化,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更加便捷。只要是在課堂內的學生便可以評論發言,教師和學生都可以進行評論回復闡明自己觀點,第一,可以促進學生互相學習,學生之間的表達方式更容易讓對方理解;第二,可以減輕教師的工作量,教師不能一直在平臺上回復,利用師生的力量,讓學生的疑問得到快速解答;第三,教師在查看評論及留言時,更好的了解大多數學生的薄弱點,而后在課堂上著重強調、講解。傳統的答疑方式,需要學生和教師約定時間進行統一面對面答疑,如遇老師不在辦公室的狀況那問題就要擱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會受到削弱,便捷的答疑方式解決了這一問題,教師或學生可以隨時隨地登錄平臺進行答疑回復。
3計量經濟學跨校修讀實踐中的問題與對策
3.1計量經濟學跨校修讀實踐中的問題
(1)學生數學基礎薄弱、畏懼網絡自學。經濟管理學院學生大部分為文科學生,多數學生在前期學習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概率論與統計學等幾門課程的時候比較費力,為了應付考試而去學習,理解不到位,導致在后期學習計量經濟學時難上加難。此外,在學習計量經濟學之前也需要經濟學基礎,而經濟學理論性強且比較抽象,在實際使用計量經濟學解決問題時又需要計算機基礎,因此很多學生畏懼計量經濟學,當聽說通過跨校課堂自學部分課程內容時,容易產生畏難退縮心理,還是比較依賴于教師的課堂教學。在我們的兩輪實踐中,通過期末考試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表明,第一種教師課前布置教學任務,學生在線學習完成自主學習,課上小組匯報的效果沒有第二種以課堂教學為主,在線學習作為課下補充的效果好。第一種更符合跨校修讀學分的初衷,但是目前來看,計量經濟學這門對基礎知識要求較高的課程必須輔以必要的課堂教學。
(2)學生還沒有養成網絡聽課的學習習慣。從傳統的教學模式到新型教學模式,學生需要時間的逐漸養成良好的網絡聽課習慣。剛開始接觸新模式,學生不適應,如未能按時進行網絡學習,學習的效果可能也并不好,一方面是因為從前汲取知識都是在課堂內,看著老師板書,聽著老師講解,記著手里的筆記,在此種環境中能有很好的聽課效率;另一方面是因為從前使用電子設備都是觀看娛樂視頻,沒有利用電子設備進行學習的經驗,無法注意力集中,容易被網頁中的其他因素干擾。
(3)教材、案例的安排及構成有待優化。目前普遍認為案例教學在計量經濟學授課中有助于引導學生從實際經濟問題出發建立模型、分析問題。傳統的教學環境因為學時限制難以實現探索性的大型案例教學,而在跨校修讀線上課堂背景下,通過混合式教學模式則可以節約課時實施此類案例教學。但現實中面臨的問題一是計量經濟學術語由于翻譯的問題常常有多種表達方法,跨校修讀如果采用不同教材容易使學生產生混淆;二是現有線上課堂提供的案例一般是針對某一章節的內容進行的,內容主要注重模型假設、參數估計和各種檢驗的理論和方法,學生反映案例有些抽象化,面對實際解決經濟問題時依舊感到迷茫。
3.2可能的對策
(1)增加各課程間的溝通,打破壁壘。制定更加科學的專業培養計劃,在學習計量經濟學前,打好數學基礎、經濟學基礎以及計算機基礎,增加各課程間的溝通,打破壁壘,形成系統性的學習,讓每一門課程發揮其最大的效應。線下要更加有針對性的輔助線上,諸如對學生集中有疑問的知識點進行二次講解、增加實踐教學環節、鼓勵學生參加國家級或省級項目、參加學生比賽等,讓學生利用已學習的知識形成作品,提高學生理論應用能力。
(2)加強平臺建設,助于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加強平臺的建設,使平臺更加人性化、便捷化,營造良好的網絡課堂環境,有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第一,定期及時的進行平臺維護,達到支持PC端、手機客戶端觀看視頻。第二,視頻可進行倍速播放,對于基礎較好的同學可以節約時間,對于基礎較弱的同學可以將播放速度調慢,讓基礎參差不齊的同學找到合適的聽課方式。第三,可線上觀看PPT,并可以在線上做電子筆記,在聽課的同時及時記錄。第四,可以在電子設備中設置提醒鈴聲,每到一個時間點就會提醒學生學習,對于按時且積極聽課、互動的學生進行獎勵。讓學生享受學習的便利,找到學習的興趣,培養其良好的學習習慣。
(3)提高案例質量,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在案例教學中,使用方不能完全依賴于建課方,應充分利用線上教學節約課時的條件,精選文獻中的現實問題作為案例在課堂上講解;或作為課后閱讀材料提供到跨校修讀平臺,并讓學生們在網絡平臺上討論文獻讀后感,指出文獻中的優點與不足,吸收文獻的長處,避免將來自己寫論文時出現類似問題。使用方應協助建課方進一步提高教學案例的質量,利用案例讓學生理解如何運用知識點解釋社會經濟現象,對此有所理解,有所領悟,培養和引導學生形成知識體系運用計量經濟學去解決實際的經濟問題。當學生對新知識有了直觀的感受,不再是一頭霧水,不再認為老師講授的內容勝似天書,那么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而然也就會提升,從被動變為主動,從不思考到提出問題,主動與老師互動,達到良性循環的狀態。
(一)課程的系統性
高鴻業的《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第5版)作為微觀經濟學的經典教材,十分適合本科生學習。該教材共有11章。首先簡單介紹西方經濟學.然后介紹了消費者理論(包括需求、供給理論、均衡價格和效用論),生產者理論(包括生產論和成本論)。接下來講述不同市場結構下生產者如何生產和定價,包括完全競爭市場和不完全競爭市場理論,以及生產要素的價格決定。最后,在介紹一般均衡的經濟效率的基礎上,重點分析了市場失靈和政府應如何行使職能避免這一情況。整個微觀經濟學理論條理清晰,邏輯嚴密,體現出很強的系統性和連貫性。
(二)理論的抽象性
作為經濟學的基礎課程,微觀經濟學對抽象思維有較高的要求。比如,在課程中廣泛使用的彈性這一概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很難理解其含義且很容易混淆;此外,一些距離現實生活比較遠的理論,如寡頭壟斷理論、市場失靈等在現實中也很難找到合適的案例來解釋。再者,屬于社會科學的微觀經濟學課程并非如自然科學一般可以在實驗室再現,缺乏社會實踐經驗的學生對于理論的理解缺乏深度。
(三)定量、圖形分析
使用頻繁微觀經濟學理論的研究主要以定量分析為主,并結合定性分析,其理論的得出往往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與影響,變化較多,學生理解起來不太容易。其次,在很多經濟學理論的求證中,往往是大量使用數學知識推導得出因變量對自變量變化的反應程度,數學基礎比較薄弱的學生掌握這些也有一定的難度。第三,微觀經濟學課程中使用大量的圖形來說明變量之間的關系及變化過程,很多圖形比較相似,學生不容易牢固掌握。
二、教學過程中的主要問題
通過長期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在本科階段的微觀經濟學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有以下幾個問題。
(一)切合實際的案例
比較少微觀經濟學是在馬歇爾的均衡價格理論基礎上,吸收美國經濟學家張伯侖及英國經濟學家羅賓遜的壟斷競爭理論以及其他理論逐步建立起來的。教材中主要也采取西方國家的經濟案列,缺少對于亞洲特別是我國當前熱點和焦點問題的案例(如土地價格、房地產行業問題等)。這使得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對于案例的理解有距離感,僅停留在表面層次,不夠深入,很難運用所學理論解釋現實的經濟問題。
(二)課時相較于內容偏少
從教學時間的安排來看,相對于這一課程的特點、學生情況和教學內容,48學時較為緊張。學生往往要在一堂課掌握近一章的內容。即使課前進行了預習,學生完全吸收課堂內容難度也較大。這就導致前一章內容還未掌握好,教師已進入下一章趕教學進度。由于課程內容的連貫性,學生往往陷入囫圇吞棗的惡性循環,教學和學習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缺乏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
由于教學的評估方式主要以期末考試為主,這就決定了學生以書本為主、教師以應試為主,從而忽略了課堂教學的真正意義。作為解釋現實問題的經濟理論,其初衷是為了解決社會問題服務的。因此,對于理論的學習并不僅僅是弄懂數學公式的推導,或是概念的死記硬背,更重要的在于學會應用已掌握的理論分析現實問題,并嘗試給出解決途徑和方法。
三、改進微觀經濟學教學的幾點建議
結合微觀經濟學教學中存在的以上一些問題,筆者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以提高微觀經濟學的教學質量。
(一)精心設計課堂內容
由于微觀經濟學內容龐雜,因此,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對教材內容有所取舍,精心設計好每一堂課,包括如何引入話題,如何突出重點、如何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對學生提出問題等。遵循由淺入深、由抽象到具體、由理論到實踐的原則,讓學生既能緊扣課本地掌握重點知識點,又能從抽象理論中體會其真正含義。講課過程中,以價格決定機制為主線,讓各章內容貫穿于這一體系當中,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始終有一條明確的主線。
(二)豐富教學手段借助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優點
對教材進行梳理、歸納,通過動畫、短片、圖片等形式引入課堂內容,并通過課件的制作使學生清晰微觀經濟學理論脈絡、重點概念、定理等內容,加強學生感性認識,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多媒體教學往往節省了大量的畫圖時間,且能夠使學生更清楚地認識到變量的變化過程及相互間的影響,教會學生如何看圖、看表。其次,加強課堂互動。微觀經濟學課程本就是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從提出和分析現實經濟中的焦點、熱點問題入手,教師引導、學生參與的信息雙向交流過程能夠將枯燥的理論講解轉化為活躍的理論討論,并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度。
(三)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在教學活動中
關鍵詞:高中政治;復習效率; 教學方法;教學實踐
伴隨著新課改在全國范圍內的廣泛推行,一方面要求教師要打破應試教育的束縛和桎梏,給學生“減壓減負”,另一方面又要求學生實現有效學習,因此對于教師來說,其教學壓力很大。要想在高考中能夠有所收獲,必須在復習中刻苦努力,需要科學的學習方法的指引,要能夠刪繁就簡,化抽象為具體,將零碎的知識點加以整合、歸納、總結,提高復習的效率,才能確保政治總復習的效果。
一、夯實基礎,細化知識
高中政治的復習的確需要構建知識網絡體系,甚至是搭建立體化知識架構,但是這些系統化、理論化的整個模塊知識離不開學生對基礎知識點的基本理解和掌握。簡而言之,即任何的知識網絡結構的搭建都需要有著對基礎知識全面、細致的把握作為支撐和保障。高中政治學科中,牽涉到政治、經濟、文化以及哲學等方方面面的學科知識,而且其中更不乏有些艱澀、難懂、少見的知識點或概念,需要學生去透徹地理解,作為高考解題的依據。而在總復習階段,學生要能夠在每個知識點上花足夠的時間用以琢磨、研究,為第二輪總復習階段知識網絡的建構打下堅實的基礎。
如在高中政治《生產、勞動與經營》的單元復習中,有關于股票、債券和保險等多種投資方式的概念理解。作為尚未走進社會、真正和投資理財打交道的高中生而言,對于這些生僻概念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難,所以在進行第一輪復習的時候,我就深挖知識點,將其加以對比分析講解,幫助學生掃清知識點、理解障礙,為后續的知識模塊劃分奠定基礎。
二、提綱挈領,整理歸納
在將思想政治高考大綱范圍內的所有知識點進行逐一細化講解之后,一方面要求學生不可松懈,抓緊時間對各知識點進行深入、透徹的理解記憶;另一方面積極引導學生,幫助學生選取一種最為全面、細致的知識網絡架構模式進行知識點的填充和聯系。在高中政治第二輪復習環節,我將課本的各個知識點進行逐一的細致研究,然后提綱挈領地引導學生按照科學、合理的劃分方式制作知識體系完備、知識講解透徹的知識框架圖,并在復習的過程中,積極地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及時地充實、完善知識網絡,便于學生的記憶和掌握。在此過程中,要注意充分發掘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讓學生嘗試構建自我獨特的知識結構,然后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相互交流、完善,推進高考總復習的進程。
如在高中政治中,必修二模塊是對經濟生活知識的講授,我就抓住政治經濟學中最基本的網絡關系鏈條――“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將整本教材的知識點進行重新整合、歸納,然后再尋找其與經濟生活四環節的聯系節點,然后以此構建知識網絡,幫助學生更好、更快地進行知識記憶和理解,提高高中政治總復習的效率和質量。
三、精講強化,鞏固練習
在新課改的理念下,要求我們完全摒棄傳統高考復習中的“題海戰術”,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學生就不需要做題。據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適當的習題練習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在習題數量相對減少的情況下,要求教師在題目的選擇上“宜精不宜多”,而在這方面,歷年高考真題的練習往往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高考復習環節,以憑借精講習題來鞏固和強化學生對于知識點的把握,讓學生在練習實踐的過程中發現知識遺漏點,查缺補漏,提高學習效率。
在高中哲學模塊中,往往存在“學生基本理解概念或定義,但是一遇到題目還是一無所知”的教學難題,這就說明學生對于知識的整體把握還是不夠到位。這時,形象、具體的習題能夠給學生帶來“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外驚喜,教師在帶領學生處理習題的時候,整理總結出一定的解題技巧,利用題目中出現的知識點引出其他相互聯系的知識點,構建知識網絡,培養學生全面的思維能力和水平,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高中政治復習效率。
總之,高中政治的總復習需要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特點和教師的合理科學指導,確立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不能生搬硬套,因為每種方法都有其特性,并不存在所謂的高考復習“萬能法”,需要教師不斷創新、不斷探索。
參考文獻:
我國高等農林教育改革提出要構建多層次、多類型、多樣化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高等農林人才培養體系[1],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是改革試點專業之一。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迫切需要進行配套的課程與教育教學手段的改革。“農業經濟學”是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最重要的基礎理論課,是專業課程體系的基礎與核心。以其為先導探索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課程改革,可以在教學內容、方式等方面為其他課程及人才培養改革提供直接的指導和范例。
按照改革方案,人才培養分為拔尖創新型、復合應用型和應用技能型。為此需要針對不同類型人才培養的要求來完善和調整課程內容、教學目的、教學重點及教學方法。“農業經濟學”是經濟學基本原理在農業部門的具體應用,屬于應用經濟學和部門(或產業)經濟學的范疇,以我國農業農村社會經濟現實為研究材料,以農業經濟基本原理和方法為線索,進行農業經濟內在規律解釋和政策分析。在一代代農經人的努力下,農業經濟學課程體系不斷發展完善,但在內容設置和教學實踐中仍存在急待解決的問題,難以滿足按類培養人才的需求。從課程體系上看,說教化的理論范式,使課程內容政策化;課程外延邊界不清,體系凌亂;缺乏嚴密的經濟學基礎,研究方法欠規范[2_3];從教學實踐看,作為研究型課程,教師科研業務水平顯著影響教學,有的老師教學僅是承襲所學,或是照本宣科,同時學生受到就業壓力的影響,對基礎理論課缺乏興趣和學習主動性,造成了教學形式一言堂,教學方法枯燥等問題[44];從教學效果和考核看,一考定終身的閉卷筆試是最常用的考核方法,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應用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寫作能力、團隊精神等綜合素質沒有通過教學和考核很好的培養起來。
針對以上“農業經濟學”教學存在的問題和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本研究以模塊化為突破點,以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為例,對“農業經濟學”課程進行內容重構和設計,試圖探究人才分類培養的教學手段和方法,為提高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提供幫助。
二、“農業經濟學”模塊化教學設計的原則
我國在20世紀90年代初首先在職業教育中引人了模塊化教學方法。本科髙校模塊化教學研究集中在宏觀層面的課程體系模塊化,比如建立基本素質模塊、專業基礎模塊和專業應用模塊,對理論課程和微觀層面具體課程的研究較少。模塊化是相對于長周期教學方式而言的一種教學形式,每個模塊是相對獨立、具有獨立功能、瞄準不同培養目標、具有較強實用性和針對性的一部分教學內容[8]。各模塊之間在內容上要有邏輯關系、銜接融洽,在培養目標上各有側重、相互補充。模塊化教學與人才分類培養具有很好的兼容性,既方便設計不同的教學形式,又利于不同興趣的同學自主選擇深人學習的模塊,有針對性的提高個人能力。
“農業經濟學”模塊化教學改革,要按模塊化思想對農業經濟學課程內容進行整合重構,要充分考慮其作為專業基礎課和理論課的地位和作用,從較髙的立意和目標出發,力求滿足培養不同類型人才的需要,為此應遵循以下原則。
首先,要將高等農林教育改革的基本方針,“為生態文明、農業現代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人才支撐、科技貢獻和智力支持”作為導向,模塊設計貼近農業農村社會經濟發展和改革實踐。在理論教學中強化實證案例和數據,提高闡述和分析問題過程、總結觀點、分析政策現狀與走向等能力,通過實際動手來深化對實際問題的理解。對農業經濟理論教學做到以事實說話,避免說教灌輸,以問題為先導進行教學,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其次,農林經濟管理學科的發展方向要在課程模塊化中有突出的體現。該課程承載著培養農林經濟管理各層面人才的重任,故而課程內容整合必須從我國“三農”實際出發。作為應用經濟學下屬學科,農業經濟學必須時刻關注經濟學理論發展的前沿,及時補充理論發展和實證研究案例,運用規范的研究方法。但又不能停留在解決問題層面,中國的農業經濟研究應為農業經濟學科直至整個經濟學界做出實證與理論上的貢獻,從而滿足拔尖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需求。因此研究方法規范化和研究成果國際化應成為農業經濟學追求的目標。
第三,“農業經濟學”課程模塊化要瞄準致用性,將應用經濟學的學科性質體現為學以致用的精神。早期模塊化教學研究中強調實用性,這與致用性有本質區別,實用性強調拋棄學術性的學習。本文認為農業經濟的學術研究依舊有很強的致用性。致用性原則要求重視主動思考的習慣和實際動手能力的培養。通過作業或專題實踐教學等形式,組織學生就某些問題進行文獻和材料的搜集、整理、分析,通過撰寫論文、調查報告或項目策劃書等形式提髙學生寫作能力,以討論、演講、答辯、辯論等形式培養學生表達能力。并且在期末考核時將能力培養環節的表現記入成績,以激勵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第四,“農業經濟學”課程模塊化要貫徹面向人才分類培養的原則。模塊化的目標是提高學生在某一領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要適應學生未來職業走向,為學生就業和職業規劃做準備,因此內容上要及時補充新理論、新現狀、新問題等提高教學內容與實際的結合程度,教學中要保證學生接觸到農業經濟理論和實踐前沿,利用實驗室和實踐教學基地等資源,以社會實踐為輔助,增加學生接觸農業經濟實際的機會,也使學生的理論聯系實際能力、組織協調等工作能力得到鍛煉,從而為學生就業時與崗位順利對接提供保障。
三、“農業經濟學”課程模塊化設計的依據
“農業經濟學”課程模塊化重構須以農業經濟基本原理和農業經濟形勢變化為依據。農業經濟學是本科生的基礎理論課,以西方經濟學、發展經濟學等為先修課程,一般在大二學期開課,這一時期學生對經濟學原理和實際問題的理解往往比較淺顯和機械。作為第一門農林經濟管理的專業課,農業經濟學承擔著構建基本專業知識框架的重任,尤其在當前農業通識教育欠缺的情況下,農業基礎知識和農業經濟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教學不能削弱而是要強化。因此,重構農業經濟學課程必須以農業經濟基本原理的完整、全面為前提,突出與實踐聯系緊密、能激發學生主動思考的內容。
同時在經濟全球化和農業國際化的時代背景下,農業經濟學課程還要關注全球農業經濟發展,了解世界農業發展前沿,把握農業經濟趨勢、熱點和影響全局的變遷,將對我國農業經濟的研究至于全球化和國際化的背景下,以現代教育理念為指導,瞄準不同類型人才培養目標,更新教育內容、教育手段和教學方法,促進課程體系的進步。
四、“農業經濟學”模塊化前提是對教學內容的多元化理解
農業經濟學課程被詬病的一個理由是繁雜,當前教學或教材內容一般包括:(1)農業(產業)經濟,主要從農產品市場、農業產業發展、農業產業政策角度分析農業經濟。(2)農業經濟管理,這是基于不同管理主體的分析,從微觀的農業家庭經營、到農業企業和合作社,再到各級政府的農業管理均在闡釋之列,但各主體的分析卻因內容不同被肢解到不同的章節。例如對我國建國初期合作化運動的論述就分散到土地、家庭經營、合作社、農業政策等多個問題上。(3)農業生產經營管理,繼承了生產經濟學的外衣,從生產要素角度研究農業經濟,但又加入了要素的宏觀經濟分析。
為滿足人才培養和全面闡述農業經濟學理論的需要,不能隨意取舍上述內容,但是單一研究線索又使內容結構和銜接難以令人滿意,若進行教學內容的模塊化設計,需要首先對教學內容進行線索梳理。本文從多元視角梳理了課程內容,多元是從多個線索理解農業經濟學課程思路,模塊化是將聯系緊密的內容整合在一起形成主題板塊,針對不同類型人才培養的要求設計教學重點、教學手段、教學方法、考核辦法等。
對課程內容和課程研究思路進行線索梳理是理解課程知識體系的前提。傳統農業經濟學課程體系中,農業生產(體現在資源、勞動力和土地等要素的利用方面)被放在核心位置,其影響農產品市場和消費,并要求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制度不斷調整與之適應。新課程體系對農業經濟學闡釋有兩種思路:一是農產品市場和消費推動農業產業發展,農業產業發展體現在農業內部是農業生產能力、結構、科技等變化,體現在農業外部是農業關聯產業和農業產業化,后者又與農業生產經營的制度變化互為推動;另一種思路基于農業是社會經濟發展的起點,與經濟發展有著復雜關系的觀點,先分析農業發展的直接方面,包括資源利用、農產品市場、農業生產經營等,再分析其對社會經濟進一步的作用,包括農產品國際貿易、農業產業經濟、農業與資源環境以及農業組織制度變化等。不過,學者的共識是,將農業發展置于整個社會經濟中,討論其與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資源環境的關系,尋求農業發展的路徑和支持政策。
通過上述對農業經濟學研究思路的整理發現,至少從這樣幾條線索來整理繁雜的課程內容才不致疏漏。一是以不同性質的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為線索,農戶——農場——合作經濟——農業企業——農業產業組織;二是以農業經營管理層次為線索:農業生產管理——農業生產經營管理——農業產業組織管理——農業產業管理——農業宏觀管理;三是以農業與社會經濟系統的關系為線索:農業利用資源——提供農產品和市場一促進經濟發展——具有資源環境功能并受其制約;四是以涉農市場為線索,農業要素市場農產品市場農業科技與人才市場——農業資本市場——農業生產服務市場——農業生態服務市場。
五、“農業經濟學”課程模塊化設計方案一以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為例
課程模塊化是以上述原則和依據為指導,對各內容線索上的知識點和當前實際情況、問題、政策等進行盤點,與原有教學內容一起拆分組合構建課程模塊。“農業經濟學”模塊化的基本框架是,首先將課程內容劃分為五個基本部分,包括:農產品市場和消費、農業生產發展與要素利用、農業產業發展、農業生產經營制度、農業宏觀調控。各部分設計若千教學模塊,按人才分類培養對知識、能力、素養等不同層次的要求進行教學目標、重點和教學方法的設計。
這里以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和農產品市場和消費部分為例介紹課程模塊化改革。首先完成兩方面工作:即修訂知識點,將當前農產品市場和消費領域與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密切相關的內容充實到教學中;明確復合應用型人才的職業導向。修訂的主要知識點包括:我國批發市場建設歷程、國內外批發市場趨勢、期貨市場形勢、農村電子商務建設、互聯網加農業模式、農產品消費形勢與營銷渠道。重點突出的職業導向包括,農產品營銷類自主創業、農產品經紀人、合作社經理人、農產品市場企業高管等。然后按“理論學習、實踐學習和自主學習”的層次對教學要求進行分解,明確復合型人才能力培養目標,據此設計教學手段。最終該部分設計了農產品供求理論、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理論和農產品經營管理實踐三個模塊,學生可以自主選擇不同模塊進行深入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