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建筑工業化的含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2)砌塊建筑:特點設計要求;常用砌塊的類型及砌塊墻體構造。
(3)大板建筑:特點設計要求;內外墻板樓板及屋面板類型(材料受力復合);節點構造,外墻板縫防水構造(材料防水構造防水)。
(4)裝配式框架板材建筑:骨架結構系統,框架結構特點;按材料分類,按施工方法分類;結構布置及傳力系統;柱網形式及常用尺寸;框架節點連接;框架結構外墻構造,外墻的類型及材料(磚砌塊板材及幕墻),外墻的擱置位置與建筑立面造型,外墻與外墻外墻與框架的連接;板柱結構系統及其外墻,板柱結構組成形式和力的傳遞,板柱的節點連接,墻體材料及構造。
(5)大模板建筑:特點設計要求;類型墻體材料及節點構造;
(6)滑模建筑:特點設計施工要求及類型。
(7)升板建筑:特點施工要求;樓板類型及構造節點。
(8)盒子建筑:特點及類型;組裝方式與構造。
1 建筑工業化的基本內容
1.1 建筑工業化是指建筑業要從傳統的以手工操作為主的小生產方式逐步向社會化大生產方式過渡,即以技術為先導,采用先進、適用的技術和裝備,在建筑標準化的基礎上,發展建筑構配件、制品和設備的生產,培育技術服務體系和市場的中介機構,使建筑業生產、經營活動逐步走上專業化、社會化道路。
1.2 建筑工業化的基本內容是:采用先進、適用的技術、工藝和裝備,科學合理地組織施工,發展施工專業化,提高機械化水平,減少繁重,復雜的手工勞動和濕作業;發展建筑構配件、制品、設備生產并形成適度的規模經營,為建筑市場提供各類建筑使用的系列化的通用建筑構配件和制品;制定統一的建筑模數和重要的基礎標準(模數協調、公差與配合、合理建筑參數、連接等),合理解決標準化和多樣化的關系,建立和完善產品標準、工藝標準、企業管理標準、工法等,不斷提高建筑標準化水平;采用現代管理方法和手段,優化資源配置,實行科學的組織和管理,培育和發展技術市場和信息管理系統,適應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
2 建筑工業化的發展
建筑工業化是我國建筑業的發展方向。近年來,隨著建筑業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和建筑規模的持續擴大,建筑業發展較快,物質技術基礎顯著增強,但從整體看,勞動生產率提高幅度不大,質量問題較多,整體技術進步緩慢。為確保各類建筑最終產品特別是住宅建筑的質量和功能,優化產業結構,加快建設速度,改善勞動條件,大幅度提高勞動生產率,使建筑業盡快走上質量效益型道路,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我們主要吸取我國幾十年來發展建筑工業化的歷史經驗,以及國外的有益經驗和作法;考慮我國建筑業技術發展現狀、地區間的差距,以及勞動力資源豐富的特點;適應發展建筑市場和繼續深化建筑業體制改革的要求;重點是房屋建筑,特別是量大面廣、對提高人民居住水平直接相關的住宅建筑。
3 實現建筑工業化的措施
建筑工業化,首先應從設計開始,從結構入手,建立新型結構體系,包括鋼結構體系、預制裝配式結構體系,要讓大部分的建筑構件,包括成品、半成品,實行工廠化作業。一是要建立新型結構體系,減少施工現場作業。多層建筑應由傳統的磚混結構向預制框架結構發展;高層及小高層建筑應由框架向剪力墻或鋼結構方向發展;施工上應從現場澆筑向預制構件、裝配式方向發展;建筑構件、成品、半成品以后場化、工廠化生產制作為主。二是要加快施工新技術的研發力度,主要是在模板、支撐及腳手架施工方向有所創新,減少施工現場的濕作業。在清水混凝土施工、新型模板支撐和懸挑腳手架有所突破;在新型圍護結構體系上,大力發展和應用新型墻體材料。三是要加快“四新”成果的推廣應用力度,減少施工現場手工操作。在積極推廣建設部十項新技術的基礎上,加快這十項新技術的轉化和提升力度,其中包括提高部品件的裝配化、施工的機械化能力。
在新型結構體系中,應盡快推廣建設鋼結構建筑,應用預制混凝土裝配式結構建筑,研發復合木結構建筑。在我國,進行鋼結構建設的時機已比較成熟,我國已連續8年世界鋼產量第一,一批鋼結構建筑已陸續建成,相應的設計標準、施工質量驗收規范已出臺;同時,鋼結構以其施工速度快、抗震性能好、結構安全度高等特點,在建筑中應用的優勢日顯突出;鋼結構使用面積比鋼筋混凝土結構增加面積4%以上,工期大大縮短;在工程建設中采用鋼結構技術有利于建筑工業化生產,促進冶金、建材、裝飾等行業的發展,促進防火、防腐、保溫、墻材和整體廚衛產品與技術的提高,況且鋼結構可以回收,再利用,節能、環保,符合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關鍵詞:綠色建筑生命周期歐洲 實踐活動 建筑節能 可持續發展 產業化
中圖分類號:TE08文獻標識碼: A
所謂“綠色建筑”的“綠色”,并不是指一般意義的立體綠化、屋頂花園,而是代表一種概念或象征。綠色建筑概念是指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
由綠色建筑定義可以認定綠色建筑是指建筑對環境無害,能充分利用環境自然資源,并且在不破壞環境基本生態平衡條件下建造的一種建筑,故又可稱為可持續發展建筑、生態建筑、回歸大自然建筑、節能環保建筑等。
與“節能建筑/低碳建筑”相比,綠色建筑的范疇更廣泛,它不僅要求為人們提供健康、舒適、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動的空間,還要求在建筑全生命周期(包括物料生產、建筑規劃、設計、施工、運營維護及拆除、回用過程)中實現高效率地利用資源(包括能源、水資源、土地、材料),同時最大程度地減小對環境的影響。
《詩經?小雅?鶴鳴》:“他山之石,可以為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綠色建筑的實踐活動。20世紀60年代,美國建筑師保羅?索勒瑞提出了生態建筑的新理念。1969 年,美國建筑師伊安?麥克哈格著《設計結合自然》一書,標志著生態建筑學的正式誕生。
1980年,世界自然保護組織首次提出“可持續發展”的口號,同時節能建筑體系逐漸完善,并在德、英、法、 加拿大等發達國家廣泛應用。1990年,世界首個綠色建筑標準在英國。
對綠色建筑的系統研究應始于上個世紀70年代初,由于世界能源危機和人類環境明顯惡化的雙重原因,各個發達國家開始著手于解決能源危機和改善環境方案的研發,其中最主要的行動是在建筑和交通方面,綠色建筑運動也應運而生
1992年巴西的里約熱內盧“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與會者第一次明確提出了“綠色建筑”的概念,綠色建筑由此漸成一個兼顧環境關注與舒適健康的研究體系,并在越來越多的國家實踐推廣,成為當今世界建筑發展的重要方向。西方發達國家在綠色建筑建設方面已經走在前列。
例如:美國新匹茨堡戴維勞倫斯會議中心:該中心是美國”新”匹茲堡地區一項重大的綠色建筑標志,利用其環保的節能減排的智能結構,充分利用自然光和從阿勒格尼河來的自然氣流,幫助換氣和降溫,以減少光和熱的投入。加上其他節能設施,創造了每年節省能源約35%的新記錄。通過廢水回收處理系統,可降低對飲用水的使用近60%。會議中心的建筑材料盡量使用無毒產品。這種前衛創新的設計已作為第~批”綠色”會議中心和世界上最大的”綠色”建筑,由美國綠色建筑協會(USGBC)評為綠色建筑評價系統LEED黃金等級的可持續發展的建筑。
英國是歐洲綠色建筑開展實踐最早的國家,從當初的亞歷山大?派克根據其“自維持住宅體系”理論,進行實踐的自維持住宅,到如今的綠色校園,綠色辦公建筑已經歷30余年,其間涌現出一些成功的綠色建筑作品,之中綜合多種綠色建筑要素的成功作品是建于1997-1999年的諾丁漢大學朱比利校園(Jubilee Campus,University of Nottingham,UK)
德國的綠色建筑中最為出名是位于法蘭克福的商業銀行總部大廈,在這些梯形部分每隔8層就安排了1個高達4層(約14米)的空中花園,而且花園是錯落上升設置的,這讓每層的辦公室都可以接觸到花園般的景色。同時,中庭和空中花園的設置使得在全年的大多數工作時間里,該大廈僅靠自然通風和采光手段已經滿足內部通風和采光的需要,使得該建筑自然通風量達60%,這在高層建筑中是非常難得的,大廈也成為歐洲最節能的高層建筑之一,使用第一年的耗電量僅為185 kwh/m2/y。
因為政府對發展綠色建筑的大力支持,歐洲許多國家較早地的制定了本國的綠色建筑評估體系,目的是推動本國綠色建筑的實踐。特別是環境保護方面非常重視的英國,德國,法國以及北歐四國。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綠色建筑概念開始引入我國,1994年我國發表《中國21世紀議程》,同時啟動《國家重大科技產業工程 ―2000年小康型城鄉住宅科技產業工程》,2005年10月建設部、科學技術部共同制訂了《綠色建筑技術導則》,建設部于2006年聯合國家環保總局等單位共同編制并分布實施了《綠色建筑評價標準》,該標準以“四節一環保”為主軸, 要求建設項目以先控制項目評估,再評估一般與優選項,評估完成后,按各評估項目總分,將招擬建項目分為三個等級,并以此分級作為“綠色建筑創新獎”為評審標準,對綠色建筑市場朝健康、科學的方向發展起了莫大的推動作用。
2013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以〔2013〕1號文轉發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制定的《綠色建筑行動方案》,該《行動方案》對“十二五”期間新建建筑以及既有建筑面積的綠色行動提出了量化目標,提出:“十二五”期間完成新建綠色建筑10 億平方米;到2015 年末,20%的城鎮新建建筑達到綠色建筑標準要求。因此,在“十二五”期間,圍繞新建建筑的綠色節能設計和既有建筑節能改造為主要業務的建筑節能行業發展空間巨大。
為了實現“十二五”發展目標,盡早盡快踐行《綠色建筑行動方案》,應大力提倡建設綠色建筑。綠色建筑是順應時展的潮流和社會民生的需求,是建筑節能的進一步拓展和優化。綠色建筑在中國的興起,是我國建立創新型國家的必然組成分。
建設綠色建筑,首先要轉變觀念。綠色建筑是一個廣泛的概念,綠色并不意味著高價和高成本。比如延安窯洞冬暖夏涼,把它改造成中國式的綠色建筑,造價并不性很高;新疆有一種具有當地特色的建筑,它的墻壁由當地的石膏和透氣性好的秸稈組合而成,保溫高,再加上非常當地化的屋頂,就是一種典型的鄉村綠色建筑,其造價只有800元/平方米,可謂價廉物美。
綠色建筑是一個宏觀的概念,材料的循環再利用,新能源開發等很多問題都不應停留在個體建筑上,建筑師應該著眼大局,將其放在城市整體規劃中進行思考,不但要建設綠色建筑小區,更要建設綠色社區;綠色建筑中出現的許多技術問題,比如污水處理、太陽能的采集和利用,地源熱泵及地熱綜合利用等,不僅僅是建筑專業范圍內的問題,還需要建筑師和其他專業的工程師相互配合,共同解決。
建設綠色建筑,是推動現代建筑工業化重要載體。粗放的建筑方式給城市的生態發展帶來垃圾污染、噪音污染等問題。“無粉塵、噪音、污水污染,每百平方米建設面積可減少5噸建筑垃圾產生。”這是我國建筑工業化領軍企業遠大住工有關科研部門得出的結論。綠色建筑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建筑物使用效率,節約與循環利用能源、水和材料,通過合理的設計、施工、操作,建立完整的建筑物生命周期,盡量減少并最終消除建筑物對人類健康和自然環境的消極影響。綠色建筑擺脫了傳統建筑粗放式生產模式,采用“工廠化造房”“搭積木”式的建筑模式,讓城市建筑朝著綠色環保的方向發展。
綠色建筑以工業化流水線生產方式制造建筑,從根本上改變傳統建筑方式對資源能源的大量消耗及對環境帶來的巨大破壞。集成綠色建筑包括主體在內大部分構件和部品均在工廠生產、配送。只需要通過機械設備進行簡易拼裝,這種生產現場和施工現場分離,現場施工機械化的先進生產方式使得工業化建筑能夠實現成套成片快速建設。
結論:(1) 總體而言,綠色建筑是必由之路,這是基于全局的判斷;
(2)經濟發展與綠色建筑的發展將互為推動,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依賴于包括建筑在內的各行業的可持續轉型,而綠色建筑的有效推動也是以經濟發展為基礎的,沒有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綠色建筑作為一種更高的要求,只能停留在人們的理想之中。
關鍵詞:土木工程;現狀;發展趨勢
引言
隨著社會和科技的發展,建筑物的規模、功能、造型和相應的建筑技術越來越大型化、復雜化和多樣化,所采用的新材料、新設備、新的結構技術和施工技術日新月異,節能技術、信息控制技術、生態技術等日益與建筑相結合,建筑業和建筑物本身正在成為許多新技術的復合載體。而超高層和超大跨度建筑、特大跨度橋梁及作為大型復雜結構核心的現代結構技術則成為代表一個國家建筑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
一、土木工程的涵義
土木工程是指建造各類工程設施的科學、技術和工程的總稱。土木工程的含義可從兩方面去理解。一層含義是指與人類生活、生產活動有關的各類工程設施,如建筑工程、公路與城市道路工程、局壩水電和水利工程、鐵路工程、橋梁工程、隧道工程、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工程等。另一層含義是指為了建造工程設施應用材料、工程設備在土地上所進行的勘察、設計、施工等工程技術活動。經過多年的發展,目前土木工程的實踐和研究已取得顯著成就,無論是結構的力學分析,還是結構設計的理論和方法以及結構的施工手段,都有了非常大的突破;特別是近若干年,在高層、大跨結構和鋼結構方面成績尤其驚人。但展望未來,土木工程領域中仍然有許多課題需要我們進一步探討。
二、土木工程的發展現狀
據有關統計,我國已建成的高層建筑,20層以上的多達10000多棟。其中,超過100m的有500多棟,200m以上的有50多棟,甚至有20多棟的高度超過300m。而我國目前最高的高層建筑是上海環球金融中心大廈,于2008年8月29日竣工,整體設計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SRC結構)和鋼結構(S結構),其建筑擁有95層,主體高度為492.5m。
就公路和鐵路事業而言,已處速發展的狀態。雖然我國的高速公路起步較晚,但是于2010年新建2.4萬公里,使全國高速公路的總里程約達7萬公里,穩居世界首位。
而鐵路于2010年已達到8.5萬公里的營業里程,特別是青藏鐵路的開通對我國鐵路事業的發展來說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目前,鐵路建設主要為城市輕軌和地鐵兩方面的建設,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已實現地鐵的開通,其開通的總長度為215公里。在橋梁建設方面,我國已建造過各種材料不同類型的橋梁,而其中的某些成果已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就世界跨徑前十位的各類橋型中,在斜拉橋中我國占6 座,在懸索橋中我國內地占2座,實現了我國由橋梁大國向橋梁強國的歷史性跨越,并使其成為展示我國綜合國力的窗口之一。
三、土木工程的發展趨勢
(一)高性能材料的發展
鋼材將朝著高強、具有良好的塑性、韌性和可焊性方向發展。日本、美國、俄羅斯等國家已經把屈服點為700N/mm2以上的鋼材列人了規范;如何合理利用高強度鋼也是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它復合材料也將向著輕質、高強、良好的韌性和工作性方面發展。
(二)計算機應用
隨著計算機的應用普及和結構計算理論日益完善,計算結果將更能反映實際情況,從而更能充分發揮材料的性能并保證結構的安全。人們將會設計出更為優化的方案進行土木工程建設,以縮短工期、提高經濟效益。
(三)環境工程
環境問題特別是氣候變異的影響將越來越受到重視,土木工程與環境工程融為一體。城市綜合癥、海水上升、水污染、沙漠化等問題與人類的生存發展密切相關,又無一不與土木工程有關。較大工程建成后對環境的影響乃至建設過程中的振動、噪聲等都將成為土木工程師必須考慮的問題。
(四)建筑工業化
建筑長期以來停留在以手工操作為主的小生產方式上。解放后大規模的經濟建設推動了建筑業機械化的進程,特別是在重點工程建設和大城市中有一定程度的發展,但是總的來說落后于其他工業部門,所以建筑業的工業化是我國建筑業發展的必然趨勢。要正確理解建筑產品標準化和多樣化的關系,盡量實現標準化生產;要建立適應社會化大生產方式的科學管理體制,采用專業化、聯合化、區域化的施工組織形式,同時還要不斷推進新材料、新工藝的使用。
(五)空間站、海底建筑、地下建筑
早在1984年,美籍華裔林銅柱博士就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設想,即在月球上利用它上面的巖石生產水泥并預制混凝土構件來組裝太空試驗站。這也表明土木工程的活動場所在不久的將來可能超出地球的范圍。隨著地上空間的減少,人類把注意力也越來越多地轉移到地下空間,21世紀的土木工程將包括海底的世界。實際上東京地鐵已達地下三層:除在青函海底隧道的中部設置了車站外,還建設了博物館。
(六)結構形式
計算理論和計算手段的進步以及新材料新工藝的出現,為結構形式的革新提供了有利條件。空間結構將得到更廣泛的應用,不同受力形式的結構融為一體,結構形式將更趨于合理和安全。
(七)新能源和能源多極化
能源問題是當前世界各國極為關注的問題,尋找新的替代能源和能源多極化的要求是21世紀人類必須解決的重大課題。這也對土木工程提出了新的要求,應當予以足夠的重視。
此外,由于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經濟還不發達,基礎設施還遠遠不能滿足人民生活和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所以在基本建設方面還有許多工作要做。并且在土木工程的各項專業活動中,都應考慮可持續發展。這些專業活動包括:建筑物、公路、鐵路、橋梁、機場等工程的建設,海洋、水、能源的利用以及廢棄物的處理等。
參考文獻:
一、鋼結構建筑在我國發展的基礎
建國6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鋼結構行業有了巨大的發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礎。建國以后一段時間我們的鋼產量很少。上個世紀50~60年代之間,我們國家實行的是節約用鋼的政策。鋼太少了,不能多用,要節約,要少用:到了上世紀80年代,我們鋼的產量有了較大發展,這時候在我們建筑用鋼上,提出了合理用鋼的政策,不是節約用鋼,是合理用鋼;從上個世紀90年代到今天,在全國提出的叫鼓勵和發展建筑用鋼。從鋼產量說,我國2006年生產粗鋼418782萬噸,全行業生產鋼材4668543萬噸。2007年上半年生產粗鋼2375806萬噸,同比增長168%,生產鋼材2702467萬噸,同l:b,N長239%。2007年全年的粗鋼產量為4.89億噸,占全世界產量的36.4%,比排名第二位到第七位的總和還多12006年中國鋼材消費等于美國、日本和俄羅斯的總和。中國鋼材市場銷售旺盛。建筑鋼材數量、品種、質量基本滿足鋼結構住宅建筑的需要。中國加入WT0后,建筑鋼材品種更豐富,價格更合理。品種結構出現新變化,新產品開發力度加大。熱軋H型鋼到2006年底達到500多萬噸。彩涂鋼板2006年也達到300萬噸,其他鋼結構用的中厚板、型鋼、鋼管、高頻焊接H型鋼、冷彎型鋼及涂鋅鋼板等都有明顯增長。寶鋼、武鋼、馬鋼的耐火耐候鋼在工程中得到了使用;武鋼、浦鋼、鞍鋼厚板在工程中廣泛使用;馬鋼、萊鋼H型鋼供不應求;寶鋼彩色板成為搶手貨;一大批生產建筑鋼材的冶金工業項目正在建設之中,為鋼結構住宅提供了各種品種規格的鋼材。從政策上說,1998年建設部發了一個《關于建筑業進行推廣應用十項新技術的通知》,在這個《通知》的第五條,就提出了要把推廣使用鋼結構作為建筑新技術來推廣使用;國務院1999年72號文件提出了發展鋼結構住宅、擴大鋼結構住宅的市場占有量;1999年《國家建筑鋼結構產業“十五”計劃和2010年發展規劃綱要》提出了在“十五”期間,我國建筑鋼結構行業這一環保型、基于工業化和再次利用的結構體系要作為國家發展的重點;2002年,建設部了《鋼結構產業化技術原NIJ>;2003年,《建設事業技術政策綱要》指出,2010年建筑鋼結構用鋼量要達到鋼產量的6%,即1500萬噸以上;2005年7月份,又公布了國務院常務會議批準的《鋼鐵產業發展政策》,明確了我國鋼鐵工業的產業政策目標、產業發展規劃、產業布局調整、產業技術政策以及促進企業的組織結構調整、投資管理、原材料政策、鋼材節約使用及對行業咨詢設計施工等單位的政策和要求;今年,國家剛剛正在進行的十大規劃產業調整,提出來第一個就是鋼產業的規劃調整。這是非常關鍵的,所有這些新的政策、也正是由于這些新的政策指引了我國鋼結構迅猛發展。從環保方面來說,資源緊缺、環境污染等問題是我國國民經濟運行過程中遇到的最大難度之一。據統計,我國建筑中99%為高能耗建筑,能耗占全國總能耗的28%,其中住宅使用能耗占20%,預計將來要達到45%以上;耗水量占城市用水的32%;城市用地中有30%的土地用于住宅建設;建造住宅所消耗的鋼材占全國鋼材使用總量的20%,住宅建設所使用的水泥占全國總用量的176%。我國現在的節能住宅發展是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的,我國住宅建設的物資消耗是發達國家的3倍以上,我國住宅建設的鋼材消耗量比發達國家高出1O%~25%,衛生潔具的耗水量比發達國家高30%以上,每拌和1立方米混凝土要比發達國家多消耗水泥80公斤。我國是人VI大國,能源消耗量很大,更加沒有權利揮霍珍貴的自然資源。要實現住宅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全面審視住宅建設的指導思想,在住宅建設工作中,重視建筑的節能性能。鋼材作為一種可回收再利用的材料,在建筑結束其生命周期之后,主要材料還可以回收循環利用,既減少了建筑垃圾又節約了資源。這一特點,使鋼結構住宅有著其他結構無可比擬的優勢。從北方施工工期說,?冬季施工的起止日期為:當冬天到來時,如連續五天的日平均氣溫穩定在5℃以下,則此5d的第一天為進入冬季施工的初日,當氣溫轉暖時,最后一個5d的日平均氣溫穩定在5。C以上,則此5d的最后一天為冬季施工的終日。一般來說基本上從本年11月中下旬到第二年的3月中旬左右,大約4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內,工地無法進行澆灌混凝土等濕作業,這么一個長期的停工時間對于緊張的工程進度來說是非常關鍵的,而鋼結構則不受冬季施工條件的限制,快速的城市化進程需要在短期內建設大量的住宅建筑。這也是鋼結構住宅得以推廣,尤其是在北方地區大力推廣的主要原因
二、鋼結構建筑在我國發展需要面對的主要問題
這些體系的構成雖有不同,但都有以下共同的特點:
1.骨架采用鋼結構;
2.采用體系化的思想形成住宅產品;
3.由嚴格的模數協調體系;
3.墻體干法施工:
4.提供了多樣化自由設計,以滿足客戶的不同要求。
我國鋼結構住宅的建設還處在起步階段,國內目前的研究還主要集中在結構體系的選擇,鋼材的防火和防腐,以及配套墻體材料的研究上。對鋼結構住宅的平面設計的研究還比較欠缺,關鋼結構建筑模數化的研究更是缺乏。鋼結構住宅建筑設計除了要遵循住宅建筑設計一般原則外,還需解決四大問題:“平面布置的系列化原則與住宅多樣化功能的矛盾”,“建筑設備標準化設計與多標準住宅房型的矛盾”,“住宅單元的標準化設計與建筑空間造型多樣化的矛盾”“協調鋼結構住宅的外墻板與住宅平面開問關系”。作為需求量最大的建筑產品之一,目前我國僅有幾百萬平方米的鋼結構住宅,與發達國家相距甚遠。要發展鋼結構住宅,我國還存在著很多問題有待解決,特別是在建筑模數化、標準化方面的研究還很欠缺,而且設計和建造理念仍然落后,沒有體現工業化特點。
三、鋼結構住宅在北方大力推廣需解決的主要技術
1.鋼結構材料以及結構體系特征
建筑用型鋼的生產、運輸以及結構體系的受力特點是要解決的關鍵技術之一。
2.北方寒冷地區地理氣候特征由于寒冷地區對采暖供熱有特殊要求,鋼結構住宅在框架和墻體等方面應滿足其要求,是需要解決的關鍵技術之二。
3.北方寒冷地區居民生活模式北方地區的居民有著和其他地區明顯的生活差異,鋼結構住宅戶型如何在平面上體現這些差異,是需要解決的關鍵技術之三。
4.北方高層經典戶型
在滿足北方居民對住宅使用習慣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改進,使其既不影響使用,又適應鋼結構的結構體系的特征。這是需要解決的關鍵技術之四。
關鍵詞:土木工程;現狀;發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TU198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土木工程建設關系著人們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目前,中國的施工工地隨處可見,不管是路網的建設,還是隧道橋梁的建設;這些土木工程在給人們的生活工作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的環境污染問題;可以這樣說,土木工程的建設是把雙刃劍,既可以對人們的生活狀態進行改善,又會出現些資源消耗嚴重和環境污染惡化的問題。
一、土木工程的涵義
土木工程是指建造各類工程設施的科學、技術和工程的總稱。土木工程的含義可從兩方面去理解。一層含義是指與人類生活、生產活動有關的各類工程設施,如建筑工程、公路與城市道路工程、局壩水電和水利工程、鐵路工程、橋梁工程、隧道工程、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工程等。另一層含義是指為了建造工程設施應用材料、工程設備在土地上所進行的勘察、設計、施工等工程技術活動。經過多年的發展,目前土木工程的實踐和研究己取得顯著成就,無論是結構的力學分析,還是結構設計的理論和方法以及結構的施工手段,都有了非常大的突破;特別是近若干年,在高層、大跨結構和鋼結構方面成績尤其驚人。但展望未來,土木工程領域中仍然有許多課題需要我們進一步探討。
二、土木工程的發展現狀
1、土木工程理論的發展
土木工程的發展包括兩個部分,即土木工程理論和土木工程設計,理論是基礎、設計是理論的體現,只有建立堅實的理論基礎,才能讓土木工程設計得到最大的進步。土木工程理論包括力學、統計學、計算機等學科,需要對每個學科綜合加固,切實保證理論基礎的可靠性。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也給土木工程帶來了極大的飛躍,針對建筑、道路、鐵路、橋梁、隧道等專業開發了相應的計算軟件,這給土木工程的設計帶來了很大的突破。隨著信息化進程的加快,土木工程發展的信息交流得到了很好的進步,對于國家各個建設項目、甚至國際項目的優勢理論都可以與同行進行交流學習。
2、土木工程設計的發展
土木工程設計和規劃改變了憑借經驗設計的慣例,趨利避害地全面考慮土木工程的安全、環境、經濟等所有因素。隨著新材料、新結構、新工藝、新施工方法的出現,人類更有可能從事更大規模的土木工程修建,;高層建筑不僅在數量上越來越多,超高層、超大跨橋梁和大跨結構等大型復雜結構的興建,結構設計呈現更長、更高、更柔的發展趨勢。土木工程設計是建立在堅實的理論基礎上的,隨著對土建項目要求的增長,土木工程設計也更加向更復雜的方向發展,只有把握好新技術、新優勢才能把土木工程設計想更加完善的方向發展。目前,土木工程設計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在形式、受力等方面取得了進步。
3、土木工程施工的發展
3.1建筑材料的發展
復合材料高強鋼材等全新建筑材料在土木工程中得到了不斷發展和應用。如:碳纖維、鋁合金、鎂合金、鍍膜玻璃、雙層中空玻璃、玻璃纖維增強塑料(玻璃鋼)、各種節能混凝土等新型工程材料已在工業和民用建筑中得到廣泛使用,它們在強度和耐久性上表現出優越性,為高層、大跨和結構復雜的大型土木工程建設提供了重要物質基礎。但是,這些材料也有其缺陷,如:有些彈性模量偏低,有些成本太高,應用范圍比較窄,所以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3.2土木工程實施工藝的發展
工程實施的設備、工具不斷地向自動化、機械化、科學化發展,如:同步液壓千斤頂、直升機安裝技術、滑模等先進技術的出現,使得大規模的、高層的、復雜的土木工程不斷發展并得以實現。預應力技術是施工工藝中最為突出的技術之一,可以應用在大跨度、大開間等多層和高層建筑,還可應用于核電站、預應力儲倉、橋梁結構、公路工程等等。
隨著應用系統工程的理論和方法不斷應用于組織管理中,推進了土木工程的科學快速發展。并且,工程逐步趨向結構和構件標準化和生產工業化,使得土木工程的發展逐步實現節約成本、提高工程效率等需求,對于以往不能實現的施工工程,現在也可以實現。
鑒于以上土木工程的發展,雖然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在這個人口劇增、交通擁擠、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的社會發展趨勢之下,可以用來建筑的土地越來越少,促使土木工程不得不快速、科學地發展,才能滿足社會發展需要。
三、土木工程發展趨勢
1、空間的開發應用
伴隨著城市發展的加快,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城市人口不斷增加,許多城市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生存空間擁擠、交通擁堵、用地緊張等一系列嚴重的問題,給人類居住帶來了極大的影響,成為了現代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嚴重障礙。因此,為了解決這一系列問題,土木工程的發展趨勢逐漸向高空和地下延伸。作為城市發展的標志之一,高層建筑不僅僅在數量上越來越多,在高度上也是不斷提高。據不詳細統計,我國目前已建成20層以上高層建筑10000多棟,100m以上的建筑多達500多棟。通過大量修建高層建筑,極大地緩解了人口居住問題,更大程度地利用了空間。
人類可以通過修建高層建筑來利用高空空間,那么能不能通過某種渠道來利用更廣闊的太空空間呢?其實早在1984年,美籍華裔的林銅柱博士就大膽地提出了在月球上生產水泥并預制混凝土構件來組建太空實驗站的設想。雖然這一設想在目前的條件下難以實現,不過這并不代表在不遠的未來不可以實現。也就是說,土木工程在未來的活動場所可能超出地球的范圍到達太空。
與高空相對應,地下空間同樣是土木工程的發展前景之一。城市地下空間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一旦得到合理開發,對于節省土地資源以及減輕城市交通壓力將產生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是現代城市開發的必然趨勢。在我國的一些大型城市如:北京、上海、廣州。已經建立起較為完整的地鐵干線,極大程度地緩解了交通壓力。
海底建筑同時也在蓬勃發展,事實上,我國的香港澳門一直在進行填海造地工程,以此來增加城市建設和工業生產用地,而日本的青函海底隧道的中部不僅建設了車站,還建設了博物館。
2、高性能新型材料的發展與應用
毫無疑問,鋼結構將成為今后大型建筑結構的主流形式。同時,鋼結構將在高強度,良好塑性、韌性以及可焊性的道路上進一步發展。日本、俄羅斯、美國等幾個國家已經開始把屈服點在700N/mm2以上的鋼材列入規范。高性能混凝土以及其它新型復合材料也將向著輕質量、高強度、良好的韌性和工作性能方向發展。如鋁合金和玻璃纖維增強塑料的出現使用,就是現代土木材料發展的良好例證。
3、計算機應用
自從進入21世紀以來,計算機在我國以野火燎原之勢迅速普及。隨著建筑結構計算理論的逐漸完善,計算機在土木工程結構計算中占據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計算結果更能充分發揮材料的性能并保證結構的穩定安全。通過計算機也有利于設計出更優化的方案進行土木工程建設,以減少成本、縮短工期、提高經濟效益。不難想象,計算機將在土木工程發展過程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4、建筑工業化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大規模的經濟建設,飛速發展的新型技術推動了建筑業機械化的進程,尤其是在重點工程建設中有相當程度的發展。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與其它工業部門相比仍然處于落后的階段。所以建筑業的工業化是我國建筑發展的必然趨勢。要不斷推進新材料,新工藝的發展。同時要建立合理的適應社會化大生產方式的管理體制,采用專業化、統一化、區域化的施工組織形式。
5、環境工程發展
進入新世紀以來,環境問題已經越來越成為社會生活的焦點,氣候問題更是對人們的生活工作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為了更好地構建和諧社會,進行可持續發展,土木工程與環境工程必將融為一體不可分割。城市綜合癥,冰川消融,氣候變異,沙漠化,水污染等問題無一不和人類生活息息相關,同時也和土木工程密切相關。土木工程建設過程中尤其是大型乃至超大型工程建設對環境的影響必須成為土木工程師重點考慮解決的問題。
結束語
目前,我國土木工程的某些領域已處于世界先進行列,但我國土木工程的設計、施工和理論研究方面的總體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展望未來,不僅要加強新型結構型式、新型建筑材料、新的技術手段的理論探索和應用研究,更要加強土木工程二級學科間理論和技術的融合與滲透,實現土木工程的更大突破。
參考文獻
[1]任秋榮,葉龍,李向召.土木工程發展現狀及趨勢[J].制造業自動化,2011.(12).
[2]莊實磊.淺談土木工程的特點與發展趨勢[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2.15(11):272.
關鍵詞:土木工程 現狀 發展趨勢
引言
縱觀人類文明史,土木工程建設在和自然斗爭中不斷地前進和發展。在我國的現代化建設中,土木工程業越來越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同時,隨著社會和科技的發展,建筑物的規模、功能、造型和相應的建筑技術越來越大型化、復雜化和多樣化,所采用的新材料、新設備、新的結構技術和施工技術日新月異,節能技術、信息控制技術、生態技術等日益與建筑相結合,建筑業和建筑物本身正在成為許多新技術的復合載體。而超高層和超大跨度建筑、特大跨度橋梁及作為大型復雜結構核心的現代結構技術則成為代表一個國家建筑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所有這一切都說明在土木工程中越來越體現了技術與創新的作用,誰能在世紀之交把握住土木工程學科的發展趨勢。誰就能在知識經濟時代開創土木工程學科的新紀元。
一、土木工程的涵義
土木工程是指建造各類工程設施的科學、技術和工程的總稱。土木工程的含義可從兩方面去理解。一層含義是指與人類生活、生產活動有關的各類工程設施,如建筑工程、公路與城市道路工程、局壩水電和水利工程、鐵路工程、橋梁工程、隧道工程、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工程等。另一層含義是指為了建造工程設施應用材料、工程設備在土地上所進行的勘察、設計、施工等工程技術活動。經過多年的發展,目前土木工程的實踐和研究己取得顯著成就,無論是結構的力學分析,還是結構設計的理論和方法以及結構的施工手段,都有了非常大的突破;特別是近若干年,在高層、大跨結構和鋼結構方面成績尤其驚人。但展望未來,土木工程領域中仍然有許多課題需要我們進一步探討。
二、土木工程的發展現狀
我國的土木工程建設從20世紀50年代起一直沒有停過,且發展很快,尤其在近年來,發展極為迅猛,幾乎整個中國成了一個大的建設工地。新的高樓大廈、展覽中心、鐵路、公路、橋梁、港口航道及大型水利工程在祖國各地如雨后春筍般地涌現,新結構、新材料、新技術大力研究、開發和應用。發展之快,數量之巨,令世界各國驚嘆不已。
截止2000年底,我國鐵路運營路程已達6.78萬公里,居世界第4位,亞洲之首。鐵路朝著城市輕軌和地鐵兩方而發展。同時,我國也在積極建造高速鐵路,武漢至廣州的高速鐵路運營時間僅需4小時。此外,磁懸浮列車也在發展。橋梁工程也取得了驚人的成就,伴隨著橋梁類型的不斷翻新,主跨跨度一再突破。楊浦大橋、南浦大橋、蕪湖長江大橋、南京長江二橋等大跨橋梁的建成都標志著我國的大跨結構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己跨入世界水平先進行列。目前,我國己建成千米以上大橋3座、800m以上大橋8座、600m以上大橋15座、400m以上大橋40座,重慶萬縣單孔跨度達420m的鋼筋混凝上拱橋更引起世界同行的莫大興趣。在水利建設方面,50年間全國興建大中小水庫8.6萬座,水庫總蓄水量4580億立方米。建設和整修大江大河堤防25萬公里,目前防洪工程發揮的經濟效益達7000多億元。在大壩建設方面,我國先后建成了青海龍羊峽大壩、貴州鳥江渡大壩、四川二灘大壩等水利工程。
三、土木工程的發展趨勢
(一)高性能材料的發展
鋼材將朝著高強、具有良好的塑性、韌性和可焊性方向發展。日本、美國、俄羅斯等國家已經把屈服點為700N/mm2以上的鋼材列人了規范;如何合理利用高強度鋼也是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它復合材料也將向著輕質、高強、良好的韌性和工作性方面發展。 (二)計算機應用
隨著計算機的應用普及和結構計算理論日益完善,計算結果將更能反映實際情況,從而更能充分發揮材料的性能并保證結構的安全。人們將會設計出更為優化的方案進行土木工程建設,以縮短工期、提高經濟效益。
(三)環境工程
環境問題特別是氣候變異的影響將越來越受到重視,土木工程與環境工程融為一體。城市綜合癥、海水上升、水污染、沙漠化等問題與人類的生存發展密切相關,又無一不與土木工程有關。較大工程建成后對環境的影響乃至建設過程中的振動、噪聲等都將成為土木工程師必須考慮的問題。
(四)建筑工業化
建筑長期以來停留在以手工操作為主的小生產方式上。解放后大規模的經濟建設推動了建筑業機械化的進程,特別是在重點工程建設和大城市中有一定程度的發展,但是總的來說落后于其他工業部門,所以建筑業的工業化是我國建筑業發展的必然趨勢。要正確理解建筑產品標準化和多樣化的關系,盡量實現標準化生產;要建立適應社會化大生產方式的科學管理體制,采用專業化、聯合化、區域化的施工組織形式,同時還要不斷推進新材料、新工藝的使用。
(五)空間站、海底建筑、地下建筑
早在1984年,美籍華裔林銅柱博士就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設想,即在月球上利用它上面的巖石生產水泥并預制混凝土構件來組裝太空試驗站。這也表明土木工程的活動場所在不久的將來可能超出地球的范圍。隨著地上空間的減少,人類把注意力也越來越多地轉移到地下空間,21世紀的土木工程將包括海底的世界。實際上東京地鐵已達地下三層:除在青函海底隧道的中部設置了車站外,還建設了博物館。
(六)結構形式
計算理論和計算手段的進步以及新材料新工藝的出現,為結構形式的革新提供了有利條件。空間結構將得到更廣泛的應用,不同受力形式的結構融為一體,結構形式將更趨于合理和安全。
(七)新能源和能源多極化
能源問題是當前世界各國極為關注的問題,尋找新的替代能源和能源多極化的要求是21世紀人類必須解決的重大課題。這也對土木工程提出了新的要求,應當予以足夠的重視。
此外,由于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經濟還不發達,基礎設施還遠遠不能滿足人民生活和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所以在基本建設方面還有許多工作要做。并且在土木工程的各項專業活動中,都應考慮可持續發展。這些專業活動包括:建筑物、公路、鐵路、橋梁、機場等工程的建設,海洋、水、能源的利用以及廢棄物的處理等。
參考文獻:
[1]段樹金.土木工程概論[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5.
關鍵詞:建筑;生態設計Abstract: Ecological residential is progress of human thought and cognition to improve performance in a certain extent. Build ecological residential consumption great period in this resource, can improve the human survival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space environment, so ecological residential building has not fresh, can be said to be the future for a long period of tim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esidential trend. In this paper, main points of eco residential function and design to do some analysis and the author's understanding, together with you to explore.
Keywords: construction; ecological design
中圖分類號:J81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碼
1我國生態住宅的建設現狀
1.1生態住宅的核心是綠色生態住宅,我國對此也制訂了相關技術原則與建設標準。于《綠色生態住宅小區建設要點與技術導則》,首次明確指出了“綠色生態小區”的概念、內涵和技術原則,要求住宅在能源、水、電、氣、聲、光、熱環境及綠化、廢棄物處理、建筑材料方面符合國家有關的定性定量指標,提出了相關技術手段,保護、利用、防御自然,做到與環境共生,節約能源,創造循環再生型的建筑生涯,提供舒適健康的環境。
1.2我國生態住宅的倡導者自成立以來一直致力于“綠生態住宅”的標準制定和推廣。“綠色生態住宅”的概念一經提出,響應者眾多,無論是從人的健康還是生態的角度看,先行一步總是主動、有利的。商會積極推動綠色生態住宅的建筑標準應用于實際。截至目前,國內共有200多個樓盤按照“綠色生態住宅”標準進行了建造,其中建成的和部分建成的已有很多,其中包括著名的北京當代萬國城項目。生態住宅涵蓋了全國各地,有的按其全部標準進行設計與建造,有的則只是集中精力做好其中的某一項或幾項標準。
1.3近年來,政府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積極提倡綠色生態健康住宅,陸續提出了“綠色住宅”、“生態住宅”和“健康住宅”等理念,而購房者也將整個住宅小區的綠色生態狀況作為判斷小區優劣的主要指標。從廣度深度上創建綠色生態住宅區,必將給中國住宅業注入無限的活力和生機。
2生態型住宅建筑設計要點
生態一般是指人與自然的關系,生態型建筑應該處理好人、建筑和自然三者之間的關系,它既要為人創造一個舒適的空間小環境(即健康宜人的溫度、濕度,清潔的空氣,好的光環境、聲環境及具有長效多適的靈活開敞的空間等);又要保護好周圍的大環境自然環境。同時對自然界的索取要少,對自然環境的負面影響要小。這主要指對自然資源的少費多用(包括節約土地,在能源和材料的選擇上,貫徹減少使用、重復使用、循環使用以及用可再生資源替代不可生資源等原則)。又要減少排放和妥善處理有害廢棄物(包括固體垃圾、污水、有害氣體)以及減少光污染、聲污染等等。對小環境的保護則體現在從建筑物的建造、使用,直至壽命終結后的全過程,建筑設計時應注意以下幾方面:
2.1以人為本,創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環境
設計中強調以人為本,決不是“人類中心論”。建筑活動的主要目的是為人類生產、生活提供健康、無害、舒適的環境。我們強調高效節約不能以降低人的生活質量,犧牲人的健康和舒適性為代價。但也不能只強調人的健康和舒適,而不顧對自然環境造成污染與破壞。建筑應滿足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利用自然條件創造優美的外部視覺景觀,改善室內環境品質,提高舒適度,降低環境污染。滿足人們生理和心理需求,才是綠色生態建筑的基本內涵。
2.2使用潔凈能源,降低能耗,保護自然資源及綠色生態
建筑要通過優良的設計、優化工藝和采用適宜的技術、新材料、新產品,改變傳統建筑產業的粗放、浪費污染型的生產工藝,實現清潔生產、工藝生態化。要盡可能提高自然資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積極采用潔凈能源,采用清潔的生產技術(如自然通風和通風道技術),減少廢棄物。把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和保護生態環境兩大課題結合起來,以最低的資源,最少的污染獲取最高的社會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
2.3循環、有效利用資源與能源
循環使用建筑材料,廢物再生利用,水循環使用,能源的多級多層次利用,使用高效率的設備和控制系統。擴大代用、再生利用材料資料,將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等有用的經驗轉化為標準、規范條文,以利推廣。
2.4保護利用環境,尊重歷史、自然設計與地方相結合
利用基地周邊的自然條件,保留和利用地形、地貌、植被、濕地和自然水系,保持綠色空間,保持歷史文化與景觀的連續性,使建筑空間布局充滿活力。并盡可能減少對自然環境的負面影響,如減少有害氣體、廢棄物的排放,減少對生物圈的破壞。
2.5整體優先,全壽命設計
設計必須從整體出發,經濟性應從全壽命周期通盤考慮。通過科學合理的建筑規劃設計、適宜的建筑技術和綠色建材的集成,增強其性能及靈活性,延長建筑整體系統的使用壽命;通過技術進步和轉變經營管理方式,提高建筑工業化、現代化水平;提高建筑業的勞動生產率和科技貢獻率;積極發展智能建筑,提高設施管理效率和工作效率。
2.6保護生態系統調控城市氣候
創建舒適健康、高效清潔、和諧優美的生態環境是我們的生活追求。這要求設計及規劃采取合理的城市結構與綠地系統布局,考慮建筑通風與遮陽,控制污染,合理處理與建筑相關的垃圾及工業廢棄物,廣種喬木并用當地雜草綠化(節約水資源)改善城市氣候,鋪地盡量用可滲透性地磚,以利于水和植物的生長。
3生態住宅的實現策略分析
3.1追求舒適和健康是生態住宅的基礎
生態住宅首先要滿足的是人體的舒適性,例如適宜的溫度、濕度以滿足人體熱舒適。此外還應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如有充足的日照以實現殺菌消毒,有良好的通風以獲得高品質的新鮮空氣,以及無輻射、無污染的室內裝飾材料等。在心理方面,生態住宅既要保證家庭生活所需要的安全性、私密性,又要滿足鄰里交往、人與自然交往等要求。健康還有另外一層很重要的含義,是指住宅與大自然的和諧關系。住宅應盡可能減少對自然環境的負面影響,如減少有害氣體、二氧化碳的排放。
3.2追求高效是生態住宅的核心內容
所謂高效,是指盡可能有效地利用資源和能源,特別是不可再生的資源和能源。我們知道,建筑業以及與建筑業相關的其它產業(如建材生產、運輸等)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和資源。而生態住宅正是要杜絕這種粗放、浪費的模式,以最低的能源、資源成本去獲取最高的效益。
3.3追求美觀是生態住宅與大自然相和諧的完美境界
生態住宅與大自然相和諧不僅體現在能量、物質方面,也同時體現在精神境界方面,包括生態住宅與自然景觀相融合,與社會文化相融合。生態住宅立足于將節約能源和保護環境這兩大課題結合起來,所關注的不僅包括節約不可再生能源和利用可再生潔凈能源,還涉及節約資源(建材、水)、減少廢棄物污染(空氣污染、水污染)以及材料的可降解和循環使用等,因而它所占據的視點最高,所關注的領域也最廣。
3.4與生態住宅完美結合的相關處理
一是能源的再處理。要盡可能節約不可再生能源(煤、石油、天然氣),并積極開發可再生的新能源,包括太陽能、風能、水能、生物能、地熱等無污染型能源。充分考慮氣候因素和場地因素。如朝向、方位、建筑布局、地形地勢等。盡可能利用天然熱源、冷源來實現采暖與降溫。充分利用自然通風來改善空氣質量、降溫、除濕。材料的無害化、可降解、可再生、可循環。建筑材料應盡可能利用可降解、可再生的資源,同時還要嚴格做到建材的無害化(無污染,無輻射)。
二是水的循環利用與中水處理。在適當的范圍內進行雨水收集、中水處理、水的循環利用和梯級利用,特別是對于水資源匾乏的地區。結合居住區的情況(規模密集、區位、周邊熱網狀況)采取最有效的供暖、制冷方式。加強能源的梯級利用。結合居住區規劃和住宅設計來布置室外綠化(包括屋頂綠化和墻壁垂直綠化)和水體,以此進一步改善室內外的物理環境(聲、光、熱)。使用本土材料、降低由干材料運輸而造成的能耗和環境污染。在技術成熟、經濟允許的情況下,適當地使用新材料、新技術.提高住宅的物理性能。注重不同社會文化所引發的生活方式上的差異以及由此產生的對住宅設計的 。
4結語
綜上所述,住宅建筑應從空間角度去關注人們的生活,生態宅建筑更應如此,要在現代住宅建筑的基礎上從更加宏觀的環境與資源角度關注人類生活,它將住宅與環境資源及人類活動更加緊密地融為一體,它在注重空間使用效率的同時,更強調發揮環境和資源的效益。
參考文獻:
[1]周浩明,張曉東.生態建筑:面向未來的建筑[M].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