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體育教學學科分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運動人體科學類課程;翻轉課堂;價值;可行性
基金項目:2014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教改研究項目、2014年吉首大學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運動人體科學類課程翻轉教學模式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2014JSUJGA04)
【分類號】G729.2
運動人體科學課程是體育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知識點繁多復雜,應用性強,需要緊密聯系實際,將知識學以致用。體育專業學生的思維活躍,精力充沛,但文化課基礎較差,重術科輕理論。傳統教學重理論、輕實踐,“學”、“用”脫節,學生缺乏學習的動力與興趣,常常出現教學主導、教學主體、教育資源“被分離的”的狀態[1],“缺席的在場”是體育專業學生理論課課堂之常態[2]。我國《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提出加快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創新發展,推動線上線下結合的課程共享與應用。2011年翻轉課堂被加拿大的《環球郵報》評為影響課堂教學的重大技術變革,成為全球教育界關注的教學模式。目前未見運動人體科學類課程運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相關研究。本文基于國內外翻轉課堂的研究成果,運動人體科學類課程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價值探索和可行性分析。
1 翻轉課堂的內涵、應用與研究現狀
教學過程包括知識傳授和知識內化兩個階段。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 model)是通過對知識傳授和知識內化的顛倒安排,改變傳統教學中的師生角色并對課堂時間的使用進行重新規劃的新型教學模式。課前通過信息技術完成知識傳授,課內以師生、生生之間協作方式完成練習或家庭作業的學習任務,完成知識內化。傳統課堂則相反。二者各要素的對比見表1。
2007年,美國柯羅拉多州Woodland Park High School的兩位化學老師喬納森?伯爾曼和亞倫?薩姆斯提出翻轉課堂理念并實施,發現教學效果較傳統方式好得多。2011年“傳統教育的顛覆者”薩爾曼?可汗創辦了可汗學院,指出現代信息技術使課堂“翻轉”成為可能。隨著可汗學院視頻課程風靡全球,這一概念也逐漸成了主流的教育思想,被北美很多國家和地區采用,快速并用于小學、初中、高中和成人教育。
目前,國內許多機構和學者也相繼開展了翻轉課堂教學的理論和實證研究。諶曉安,等基于中國特定的國情(如班級人數、國內學生的學習思維習慣和教師的教學思維習慣的改變等),采用SWOT分析法對翻轉課堂應用在我國教學改革發展中擁有的內部優勢因素與劣勢因素、外部相關的機會因素與威脅因素加以分析,目的是充分發揮、利用其有利條件,控制、化解不利因素,達到最佳的教學狀態和學習效果[3]。張金磊等基于Robert Talbert教授的翻轉課堂模式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系統化教學設計理論,建構了以信息技術和活動學習為杠桿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型,定位于課前與課中兩個重要的時間段,并對每個時間段提出模塊化任務設計,嘗試以技術的介入、活動為引領,建構有利于學習效果提升的個性化學習環境、協作學習環境[4]。曾明星等將翻轉課堂與研討式教學有機結合,構建新型教學模式,充分發揮二者優勢,克服二者弊端,大力提升計算機專業大學生的教學質量[5]。汪磊以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壓力的產生及其管理》專題為例,從四個方面重點(制作教學視頻、指導學生觀看教學視頻、教師課堂教學以及課程評價與考核等)探索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有效教學策略[6]。南京大學梁樂明等教授借鑒可汗學院的特色與成功,應用“教學微視頻”和相應的新型組織管理模式相結合改變傳統教學體系,提高學習者的興趣與效率[7]。
上述研究結果為體育專業運動人體科學類課程的教學模式改革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實踐上的借鑒價值。
2 運動人體科學類課程引入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價值探索
教育教學過程中應達到三個目標維度,即:知識與技能(Knowledge & skills);過程與方法(Process & steps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emotional attitude & values)。它們是統一的不可分割的整體。運動人體科學類課程引入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將傳統沉悶、枯燥、機械化、形式化的體育專業理論課課堂轉變為“自下而上的”“自由的”“人本的”“靈動的”新型課堂,可達到“三維目標”的協調發展的目的。
2.1 有利于知識與技能的掌握
運動人體科學類課程包括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理學、運動生化、體育保健學、運動生物力學等,旨在揭示運動過程中人體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和能量代謝變化規律及其適應機制,評定和監控運動人體的機能及傳授體育保健康復的相關技能,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和應用性,需要緊密聯系實際,才能將知識學以致用,指導教學、訓練和科研。翻轉課堂模式下,教師把講解與示范采用文本或在線虛擬課堂完成,學生在課堂上內化知識與技能的時間相應增加,加上學生課后的總結反思與鞏固練習,有助于提高課堂實效。
2.2 有利于過程與方法的體驗
翻轉課堂從微觀層面來看,具體實施步驟可用“流程說”來解釋,即學生先觀看教學視頻,再回到教室做作業,遇到問題時向老師和同學請教(薩爾曼?可汗);宏觀層面上則是通過對知識傳授和知識內化過程的顛倒,從而改變傳統教學中的師生角色并對課堂時間的使用進行重新規劃[8]。由此可見,翻轉課堂重視教學過程和方法:學習速度和進度方面,未掌握知識和機能的學生可反復觀看相關資料(如文本、在線平臺上的視頻、音頻等),已經掌握的學生可深入學習;教學方法方面,廣泛采用的研討式、項目驅動式學習教學模式;學習效果評價方面,學生完成體育知識和技能的學習之后,根據在線測試的效果來評價自己的學習效果,小組成員和體育教師則根據學生的進步程度進行客觀評價。通過教學流程和方法的改變,實現了時空限制、思維限制和教師角色改變,縮短了師生的空間距離與心理距離,構造學習者新的認知方式,讓學生可以自控式地深度學習,滿足其學習需求,體驗到學習的愉悅,獲得個性化和人性化教育體驗。
2.3 有利于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育
教育是培養人、發展人的重要場所,教育的本質首先應體現在“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上,具體表現為“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翻轉課堂以學生為中心,通過在線教學環境營造、學習成果展示、情境設置以及師生的交流、生生的合作等手段注重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育,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端正學習態度,培育賢?、讬f作、創新、團隊協作精神等,體現了翻轉課堂模式下的運動人體科學類課程教學對“人文性”的重視和以學生為本的特點,而不能像傳統課堂教學一樣把學生體育知識、技能的掌握看成教學的全部。
3 運動人體科學類課程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可行性
3.1 課程特點
運動人體科學類課程重理論,強實踐,需要緊密聯系實際,更好地為體育教學、訓練和科研服務。翻轉課堂把學生掌握知識的作業過程轉變為課內和課余交流學習成果、從事科學實驗、項目協作探究的過程,符合運動人體科學類課程的特點。
3.2 學生特點
體育專業學生的思維活躍,精力充沛,善于表現,肯吃苦耐勞,但其文化課基礎相對較差,重術科輕理論、“學”“用”脫節的情況普遍存在,如以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則僅能完成知識的傳授,而知識的內化效果勢必受到影響。
3.3 教學資源與學習條件
隨著社會科學技術以及新媒體平臺的崛起,學生們獲取信息渠道增多,所能接觸到的知識域更為廣闊,方式也更為靈活,參與信息互動的平臺與互動形式也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高校教師能夠勝任信息技術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軟件開發教學資源的設計、制作與等任務,具備開發教學資源的條件。
參考文獻
[1] 陳桂生.教育原理(第三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14.
[2] 荊雯,池靜蓮.體育專業理論課課堂教學的反思與重構.北京體育大學學報[J].2015,38(7):98-104.
[3] 諶曉安. 運動人體科學類課程應用翻轉教學模式的SWOT分析[J]. 黑龍江科技信息,2014(19):125.
[4] 張金磊,王穎,張寶輝.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2012(11):46-52.
關鍵詞 設備構造 課程 現狀 存在問題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設備構造類課程教學水平的提高是項系統工程,除受到訓練場地、教學裝設備、教學訓練大綱合理性等客觀條件影響之外,還受到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創新思維、老師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等因素的制約??偨Y起來具有以下缺點和不足:
(1)學生主體意識“有”而不“強”?,F代教育理論認為,教學實施過程中,學生是主體,教師為主導。主體地位不能改變,學生應在教師的合理引導下,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不斷使自身素質的發展與教育的最終目的相適應。在這一過程中,“主體”和“主導”相輔相成,最終達到教學相長的良性循環。
以《內燃機》課程為例,學生在教學實施過程中能夠表現出一定的主體性。如:學生能夠在課堂活動中,對教師的教育信息和教育指令產生一定的聯想和思維碰撞,會從教師的主導性作用的信息和方式中獲得一定的操作悟性。但就學生整體而言,這種程度的主觀能動性卻顯得不夠強烈。多數學生只是按部就班的跟隨,不會動腦,更不會調動自身的能動性,不能夠主動地提出新問題,找出新方法,對內容的理解過多浮于表面,無法探究到問題之間的本質和內在聯系。部分學生甚至錯誤地認為這些知識與部隊工作關系不大,即使學得再好,對自己能力的提高也有限。殊不知,萬丈高樓平地起,正是這些看似“關系不大”的基礎,支撐起了一座座空中樓閣。
(2)學生創新思維 “創”而不“新”。創新性思維通常涵蓋三個層面內容,一是更新;二是創造;三是改變。近幾年,掀起“創新”教育熱潮后,學生的思維方法較之以前發生了較大的轉變,主要表現為開始嘗試并大膽進行創造性學習。但學生的創新性思維更多的是停留在“更新”的層面,對創新一詞理解的還不夠深刻,缺乏對知識的創造和改變過程,最終依舊無法突破傳統教育模式和理念的桎梏。
(3)教學方法重“教”而輕“學”。在傳統的教學理念影響下,設備構造類課程主要采用講授和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方式,教學過程中往往以教材為核心,圍繞教材按章按節、抽絲撥繭、掰開揉碎地把知識傳授給學生。表面上看,理論和實踐教學看似結合,實則是簡單的“1+1”關系,理論講授依舊是照本宣科,與實踐教學脫節嚴重,學生的專業素質和綜合技能難能得到質的飛躍。
許多年輕教師大都繼承了這種以講授為主的傳統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基本以“灌輸”為主,師生互動,學生反饋不夠,教學效果一般不是很理想。并且,針對軍事教育而言,弊端尤為突出。近年來,教學形式和規范的要求越來越嚴格。以設備構造類課程為例,大部分教師受到傳統教育理念的束縛很難在教學中大膽的進行教學方法創新,課堂上一味地追求“穩”,忽略和抹殺了學生的自主意識,其結果就是教師在課堂上講解得滿頭大汗,而學生則是“走馬觀花”,很難對所講內容留下深刻印象,更不要說提升他們自身的任職能力和部隊鴝妨α恕
(4)教學內容易“引”而難“深”。設備構造課程的主要內容包括裝備的功能介紹、結構原理、動作過程以及維護保養等,就目前現有的教學資源分析,課堂教學方法單一,缺乏信息化等新型教學手段;教學內容枯燥乏味,教師課上對知識的深度和廣度掌握不夠,不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最終導致學生學習主動性較差,課程教學目標無法達到預期效果。
從學生的角度來看,同樣的內容,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來說,可能太過簡單,深度拓展不夠,聽起來不夠“過癮”;對于基礎差一些的學生來說,可能就變成了“天書”,無論從知識的廣度還是深度來講都一竅不通。從教師的角度來看,特別是年輕教師,教學時間短,缺乏部隊一線實踐經驗,本身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有待提高,對裝備的實際作用掌握不夠,不能深層次挖掘院校教育和部隊戰斗力之間存在的內在聯系,雖然理論教學可以做到旁征博引、深入淺出,但是從部隊實際出發,難以全部引申到部隊關注和急需解決的問題上,這必然導致課堂教學和部隊實踐存在脫節現象,很難抓住學生的“胃口”從而“對癥下藥”,想要做到“既要有理論層次,又要有實踐經驗”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參考文獻
摘 要: 醫學類高職高專為推動落實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進行了課程體系優化,增開了系列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等,近兩年取得了實質性的成效,但仍存在創新創業課程體系不科學、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脫節等問題。本文通過對問題的剖析,提出了構建醫學類高職高專創新創業課程體系的可行性建議。
關鍵詞: 醫學類高職高專 創新創業課程 構建策略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指出“要把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作為推進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的突破口”,根據《關于做好2016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教學〔2015〕12號)的要求,從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要開設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即對全體學生開設創新創業教育必修課和選修課,并納入學分管理[1]。醫學類高職高專院校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積極響應國家政策,不斷優化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并進行學分規定。但是由于醫學類高職高專教育的特點,在創新創業課程體系構建上仍存在一定的問題,需要進一步優化與重構。
一、醫學類高職高專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構建中存在的主要問}
(一)課程體系欠科學。目前醫學類高職高專院校所開設的創新創業課程主要是國家要求開設的通識教育課程,課程體系欠完善,通常以選修課形式開設,部分學校規定了創新創業課程所占學分比例,但課程培養目標不明確,多數都是流于形式,為應付上級檢查或考核而設。課程內容單一、質量不高,沒有形成統一、結構合理的創新創業課程體系,也沒有真正納入學分制管理。課程的作用沒有得到發揮,創新創業課程的教學效果欠佳。
(二)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脫節。醫學類高職高專院校重專業教育,輕創新創業教育,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脫節。醫學是典型專業教育,專業特色明顯,應用性強,專業要求高,社會公眾、高校和醫學專業學生均將專業學習置于大學生涯最重要的位置。但醫學類院校與職業教育學校的最大區別是:將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相結合,培養出兼具文化、知識和技能的高等人才,激發醫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醫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醫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是創新創業課程的使命,也是醫學生人文素養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2]。
(三)課程內容與實踐融合不夠。醫學類高職高專創新創業課程內容理論多于實踐,大多數創新創業課程設計中缺乏實踐環節,基本上以課堂教學為主,課外活動為輔,還有的學校開設幕課、SPOC等,輔以SYB創業培訓。教學模式較單一,局限于書本上現有的創業知識,欠缺案例分享、小組討論、創業團隊互動等實戰環節。很多教師由于缺乏實戰經驗,致使對學生創業團隊的輔導力不從心。在實踐活動方面,大多是參與或者組織一些創新創業競賽活動,參觀一些創業成功人士的創業場所等,這些實踐活動形式太過于單一,對于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及實踐能力的培養不夠,不能滿足新時期創新創業教育的需求[3]。
(四)創新創業課程師資隊伍建設不強。創新創業課程對指導教師的知識結構、能力水平、實踐經歷及授課方式等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醫學類高職高專院校的創新創業課程授課教師主要來源于校內兼課教師,專任教師很少,名師更是匱乏。某些教師缺乏創業實踐與經歷,偏重理論教學,無法更好地指導學生開展創新與創業活動,課程地位較低,課程開出率及質量不高。加之學校對創新創業課程不重視,教師指導和講授創新創業課程的積極性普遍不高。
二、存在問題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認識不足,重視不夠。開展創新創業教育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而對于醫學類高職高專院校來講,不管是學校層面還是教師層面,大多認為作為醫學生,畢業時馬上創業是不現實的。因為醫學生畢業后的服務對象是人,是為人的身心健康保駕護航的,不能有失敗。醫學生在校實踐經驗不足,需要經過多年的磨煉才能有創業條件。因此,對醫學生而言,所謂的創新創業教育就是通過開設一兩門選修課,給學生傳授一定的創新創業基礎知識,或者講解幾個創業案例,忽視對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創業意識等綜合素質的培養。
(二)醫學類高職高專教育學制短,課程任務重。醫學教育屬于精英教育,專業性強,課程門類繁多。學生課業負擔繁重,除完成正常的課堂學習活動外,還有見習、實習等教學環節。醫學??平逃甑膶W制較短,學生在完成專業必修的課程學習外,沒有更多的富余時間參與創新創業教育及實踐活動,即使迫于修業需要,選修一兩門創新創業教育課程也是走走過場,混個學分。
(三)就業形勢良好,創新創業意識不強。在“健康中國”建設大背景下,醫學類院校畢業生的就業前景相對較廣,社會需求量大,學生畢業就業壓力小。在就業形勢較樂觀的前提下,醫學院校對創新創業課程的重視程度相對不足,創新創業課程開設量不足,質量不高,某些醫學院校將創新創業課程設為選修課,將其設置為就業指導課程的組成部分,課時量少。學生缺乏創新創業興趣和意識,更多的學生滿足于畢業時及時找到一份與專業對口的工作。
三、醫學類高職高專院校創新創業課程體系的構建
(一)通識教育模塊。此模塊課程主要是針對低年級學生,著重向學生介紹與創新創業有關的基礎知識及醫學生應具有的創新創業專業知識,包括創新創業精神、創新創業團隊、創新創業機會、創新創業風險、創新創業資源、創新創業計劃及國家鼓勵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解讀等方面的內容。面向全體學生,開設《創業基礎》、《創業經濟法》、《創業精神與實踐》、《創造性思維與創新方法》等通識性課程,學分設定一兩學分,可以幕課、SPOC等在線課程的形式開展,主要對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文化基礎知識教育,著重培育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引導學生掌握基礎性的創新創業知識并激發初步的創新創業意識,幫助學生深刻認識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及“雙創”優惠政策,了解創新創業對國家、學校、個人發展的重要意義,提升其作為新時代青年的責任感和擔當力[4]。
(二)專業教育模塊。醫學類高職高專培養的是面向基層的應用性技能型人才,專業實用性強,技術含量高,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更有針對性、可行性。在創新創業課程設置上要緊密結合專業及社會需求,一方面可以通過開設專業必修課程的形式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如開設《醫療企業創辦基礎知識》、《中醫館的開設》、《鄉鎮診所之路》等,此類課程可邀請一些有實戰經驗的行業大師、技師等來主講。另一方面可以通過第二課堂以獲取職業資格證書的形式開展,如育嬰師、中藥調劑師、保健按摩師等,獲取一個證書給予一定的修業學分。另外,如果學生課程任務重,就可以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專業課程教育中。
(三)實踐教育模塊。實踐活動是創新創業教育的關鍵。可增加實踐類課程的開設比例或者提高實踐活動所占學分,完善學分體系,結合課程體系豐富學分制度,將學分分為創新創業理論課學分和實踐學分,并明確規定實踐學分所占比例。將學生的創新創業訓練成果、各類技能競賽獲獎、開放實驗成果、社團成果、創業成果等納入學分管理。通過這種學分制度既能鼓勵廣大學生將更多的學習重心轉向創新創業實踐,又能調動學生的自主性,為實現學生個性化培養提供廣闊空間。學生在獲取創新創業學分的過程中,自身的創造力得到激發,綜合素質得到提高,這對學生今后的工作、生活都有積極的影響[5]。
(四)創業孵化模塊。針對有創新意識和創業潛質的學生,根據創新創業需要,允許他們跨學科、專業選修課程??梢酝ㄟ^創業孵化課程的開設,有針對性地向學生介紹創辦企業可能需要面對和解決的常見問題,如企業組織建設與管理、市場營銷策劃、商業模式創新、企業形象設計、法律風險防范等,引導學生掌握創新創業的方法和技巧,并學會運用這些方法和技巧分析和解決現實中的問題。此模塊的課程主要面向有創新創業興趣的大二或大三的W生,屬于精英教育模塊,要求學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及一定的創業積累[4]。
總之,醫學類高職高專院校要高度重視創新創業教育,以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為依托,以專業教育為背景,推動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課程教學的融合,面向全體學生,服務個性發展,貫穿人才培養的全過程。
參考文獻:
[1]國務院.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Z].〔2015〕36號,2015.
[2]付恩硯,陳飛宇.醫學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困境分析[J].亞太教育,2016,8(15).
[3]馬永斌,柏.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生態系統的構建途徑――基于清華大學創業教育的案例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5):138-140.
[4]林雪治.進階式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與實施策略[J].教師教育學報,2016(2):67-68.
關鍵詞:SCI; CSSCI; 體育科研
中圖分類號:G8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2076(2016)04-0056-04
Abstract:Based on documents, web survey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the author queried the source journals included by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JCR), an important retrieval evaluation tool, and then mad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with the data of CSSCI source journals in terms of dynamic changes, publication frequency, research horizons, subject categories and so on. It analyzed the difference of sports discipline in survival mode and academic background of research group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discussed the future prospects of Chinese sports scientific literature, with a view to offer new perspectives and ideas for Chinese sport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1 研究目的
在體育科學研究評價領域,權威期刊的遴選,以及科研成果學術影響力等,一直是學者們關注和討論的問題。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簡稱SCI)歷來被公認為世界范圍最權威的科學技術文獻的索引工具,能夠提供科學技術領域最重要的研究成果[1]。在中國,南京大學于2000年5月研制成功的《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簡稱CSSCI),成為我國公認最權威的社會科學發展科技文獻索引之一,亦成為評價我國體育科學研究成果的最重要工具之一。
探討CSSCI與SCI體育類期刊的異同,有助于認識中國體育科學研究與世界體育科學前沿之間的區別與差距。國內外不同機構對各學科核心期刊的認定有不同的序列和數量,篩選出的核心期刊的品種和數量便會存在很大的差異。各體系大多采用的公認度較高的以下指標中部分作為評價依據:影響因子、基金論文比、Web下載量、總被引頻次、被引頻次累積量、被引用期刊總數、期刊累計數、獲獎或被重要檢索系統收錄、引用該刊的期刊數、期刊半衰期、他引影響因子、二次文獻轉載或收錄、被索量、被摘量、被摘率、他引量等。在SCI與CSSCI的諸多相關信息中,存在著評價機構、學術文化、學科歷史、科研背景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使得兩者并不在一個學術平臺上。
中國體育科學研究的進步與發展,不能無視世界體育學術水平、前沿領域的狀況。對國內體育科研工作者而言,盡管CSSCI的科研水平較高,反映出我國體育學科最新成果以及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的發展水平,基本滿足了體育學科的科研信息需求。對于世界體育科研的前沿與動態,我們卻知之甚少。將代表中國最權威學術期刊之一的CSSCI,與世界公認的科學論文索引權威SCI相提并論,有助于更為清晰和深刻地認知中國體育科研正在行走和將要行走的道路。
2 研究對象與方法
2.1 研究對象
本研究使用的數據來源于美國科技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ISI)出版的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中的光盤版(SCI-CDE)與擴展版(Science Citation Index-Expanded, SCIE)。及由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主持評選出的《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hinses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CSSCI) (2010-2011年版)。
2.2 研究方法
采用文獻資料、網絡調查和統計分析等方法,查詢了用于期刊引用分析研究的重要檢索評價工具,《期刊引用報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簡稱JCR)中所收錄SCI體育類來源期刊和背景資料,與中國CSSCI體育類來源期刊數據進行統計、對比和分析。
3 結果與分析
3.1 對比:CSSCI與SCI體育類期刊的差異
SCI是根據加菲爾德的引文集中定律和布拉德福的文獻分散定律編制而成。80/20定律表明:大約20%的期刊收錄了某學科80%的重大的、值得關注的科研成果。SCI最大限度地收錄了世界上各學科的主要期刊和文獻,其信息平臺提供的信息囊括了可回溯到1900年的涉及到100個學科的全世界8 700份領先的學術、科學期刊中的當前和回溯性的文獻信息、作者摘要、及引用參考。SCI國際學術期刊,能提供有價值的信息服務,其收錄的6 037種來源期刊(其中含光盤版期刊3 764種)為對象,將期刊所屬的170個主題范疇歸并為21大類。
CSSCI是由南京大學開發、香港科技大學加盟,被教育部列為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大項目的《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以中文社會科學期刊登載的文獻為數據源,按照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原則,從全國3 500種社科期刊中精選出學術性強、期刊質量高、編輯規范的期刊作為其來源期刊。CSSCI評價系統以引文指標對學術期刊進行定量評價后再聘請專家進行定性評審,遴選出其來源期刊。單指標量化評價方法的局限性在于,單純用被引指數來評價學術期刊的影響力,在很大程度上只能反映基礎研究類論文的學術影響力,應用類論文的學術影響力則很難反映出來[2]。2014年更新的數據庫中,CSSCI來源期刊目錄共533種,學科分類為25類,其中體育類期刊有10種。
3.1.1 來源期刊動態的比較
美國ISI公司自1975年起,在SCI基礎上每年發行上一年度世界范圍內的檢索工具《期刊引證報告》,JCR在其期刊分類體系中專門列出了體育類期刊(Sport Sciences)。ISI網()的查詢結果顯示,1999年SCI體育類期刊共60種。[3]
SCI對入選的刊物進行動態管理,每年評出有前景的新刊,淘汰利用率不高的舊刊。2014年查詢到的體育類期刊(Sport Sciences)共56種,與1999年相比,美國《運動醫學標準與不當療法報告》(SPORTS MEDICINE STANDARDS AND MALPRACTICE REPORTER)2004年從SCI源期刊中刪除;意大利《運動創傷及相關研究雜志》(EUROPEAN JOURNAL OF SPORTS TRAUMATOLOGY AND RELATED RESEARCH)2005年從SCI源期刊中刪除;美國《運動標準與不當療法報告》(EXERCISE STANDARDS AND MALPRACTICE REPORTER)2005年從SCI源期刊中刪除;美國《醫師與體育醫學》(PHYSICIAN AND SPORTS MEDICINE)2006年從SCI源期刊中刪除;英國《人類活動研究雜志》(JOURNAL OF HUMAN MOVEMENT STUDIES)2007年從SCI源期刊中刪除;美國《體育哲學雜志》(JOURNAL OF THE PHILOSOPHY OF SPORT)2008年從SCI源期刊中刪除。新增期刊有:德國《運動免疫學評論》(EXERCISE IMMUNOLOGY REVIEW)為2005新收編;新加坡《運動科學與健康雜志》(JOURNAL OF EXERCISE SCIENCE & FITNESS)為2007新收編。十多年來,SCI體育類來源期刊在減少6種的同時,僅新增2種。
2000年CSSCI收錄體育類來源期刊為7種,分別為:《體育科學》《上海體育學院學報》《武漢體育學院學報》《天津體育學院學報》《北京體育大學學報》《成都體育學院學報》《體育與科學》;2006年新增《中國體育科技》和《體育學刊》為來源期刊。2010年新增《西安體育學院學報》。CSSCI體育類期刊從2005年7種增加到2010年的10種,增長率高達43%,而SCI此間的體育類期刊總數基本沒有變化,期刊遴選則是有進有出。SCI的常換常新與CSSCI的有增無減形成鮮明對比,體現出中西方文化在流動性方面的較大差異。
3.1.2 出版頻率的比較
期刊的出版頻率是指期刊出版的周期或間隔時間長短的頻率。60種SCI體育期刊的出版頻率,月刊(Monthly)僅7種,比例為11.7 %;雙月刊(Bimonthly)共16種,占26.7%。一年四期的季刊(Quarterly)共31種,比例為51.7%。其中出版頻率為一年三期(Tri-annual)的期刊有2種:美國《探索》(QUEST);美國《運動管理學雜志》(JOURNAL OF SPORT MANAGEMENT)。出版頻率為一年兩期(Semiannual)的有3種:英國《運動生物力學》(SPORTS BIOMECHANICS);英國《體育教育和社會》(SPORT EDUCATION AND SOCIETY);新加坡《運動科學與健康雜志》(JOURNAL OF EXERCISE SCIENCE & FITNESS)。而德國《運動免疫學評論》(EXERCISE IMMUNOLOGY REVIEW),則為一年一期(Annual)。
CSSCI的10種期刊,出版頻率為月刊有3種,占30%;雙月刊的有7種,占70%。兩相比較,中國的權威期刊明顯較國際權威期刊出刊頻繁。在中國,權威期刊一年僅出一期或兩期的頻率幾乎不可想象。對于科研成果的出版頻率而言,科研是否嚴謹、成果是否真實,不能簡單用學術周期來評判學術成就的高低。但國際公認權威期刊超過半數的季刊及更長周期的出版頻率,應該引起中國“又好又快”發展道路上,對“短、平、快”方式的重新權衡。
3.2 分析:中美體育科研工作的差異
中國體育科學研究的發展,需要公正、健全的科研評價指標體系。評價手段和標準,關系著科研機構、科研人員的切身利益,更影響到良好的學術環境的生成,科研人員積極性的激發,乃至國家體育科研整體水平的提升。因此,對于評價方法和評價工具的正確認知,有助于針對性地認識SCI與CSSCI的“數量”分析的局限性,避免產生盲目、片面、甚至錯誤的崇拜和追逐。在對比SCI與CSSCI表象上的“知其為何”之后,更需要深入分析二者背后的“何以如是”。
3.2.1 學科生存方式的不同
中國的體育大學和體育學院,是當前體育學科發展的主力軍;而美國的專業體育大學非常罕見,使得體育學科生存的背景存在巨大差異。期刊名稱能反映出學科文化格局的基本構造。SCI的美國《體力與訓練研究雜志》(J STRENGTH COND RES);美國《適應性體育活動季刊》(ADAPT PHYS ACT Q);美國《運動行為雜志》(J MOTOR BEHAV)此類期刊名稱,與中國CSSCI的《北京體育大學學報》《上海體育學院學報》《成都體育學院學報》《天津體育學院學報》《武漢體育學院學報》的期刊名稱,體現出不同的體育學科生存方式?!扼w育科學》與《中國體育科技》由國家體育總局主管,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主辦,《體育與科學》由江蘇省體育科學研究所主辦;更體現出強烈的“中國特色”。
CSSCI的體育期刊名,無一例外屬于“體育科學理論綜合類”,其100%的占有率與SCI僅10%的“綜合類”期刊比例相比,顯現出完全不同的學科格局。中國體育學科話語權的掌控機構,代表著中國體育科學研究的權威,以“大雜燴”的形式統攬著體育科研的方方面面。這與SCI注重期刊專業領域的指標大相徑庭。CSSCI體育類期刊的學科重點和學科優勢,埋沒在“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大綜合學科背景中,需要引起重視。未來發展對于專業不斷分化、細化的趨勢,必將挑戰中國的“壟斷綜合”式權威期刊。
SCI體育類期刊的類別分為:運動醫學類31種,占51.67%,運動生理學類13種,占21.67%;體育科學理論綜合類6種,占10%;體育教學和運動訓練5種,占8.33%;體育哲學社會科學類3種,占5%;運動心理學2種,占3.33%[3]。在國際通用的期刊類別劃分中,運動醫學類的雜志被歸類的主題范疇為體育科學。被北京大學圖書館等單位組織評定為核心期刊的《中國運動醫學雜志》,并不在體育類期刊之列。表現出我國體育科學分類方式,與世界公認的分類方式存在較大差異。與此同時,《中國運動醫學雜志》亦不在CSSCI的來源期刊之中,即CSSCI中的運動醫學類期刊為空白。中國有關運動醫學和運動生理學的相關研究,分散在各種體育核心期刊中的運動醫學欄目中,尚未到達“自立門戶”的專業水平。SCI體育類期刊的運動醫學和運動生理學期刊共占73.4%的比例,此種期刊遴選與分類的方式,傳遞出體育科學前沿的研究領域和未來的發展方向。顯然,運動醫學在“體育學”或“醫學”的學科歸屬問題以及學科獨立等問題上,國內外學術期刊并不同步。
美國體育科研的目的非常明確,主要服務于重大比賽。其課題多由奧委會的科研機構和有條件的大學研究機構共同承擔,研究成果直接用于運動訓練實踐,科研信息的反饋迅速[4]。與之相比的中國體育科研,則顯現出理論與實踐的嚴重脫節??蒲行畔⒏虏患皶r,理論成果如何與運動訓練實踐合理對接等,是今后體育科研價值轉化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3.2.2 科研群體背景的不同
在美國的大學中,高水平運動隊的教練員、絕大部分的體育課教師和課外體育健身指導員一般不屬于大學體育部固定配置人員。校運動代表隊的教練員都是采用合同聘任制方式聘用的,這些教練員專門從事運動隊的訓練與管理工作,不承擔體育課教學任務;絕大部分體育教師都是采用外聘的方式來聘用的,一名被外聘的體育教師一般都是同時在幾所大學擔任某個運動項目課的體育課教學工作,這些被外聘的體育教師有的是具有教師資格的體育教師,有的是具有職業運動員資格的運動員,他們一般都沒有什么所謂的專業職稱,都是按照課次的數量給予報酬。[5]
美國體育科研成果有許多都來自于其他學科的教育科研人員對體育領域和體育問題的研究。例如杰?科克利(Jay J.Coakley),作為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在體育社會學、閑暇、大眾文化、種族關系與社會心理學方面都有較深的造詣。他倡導并創辦了《體育社會學雜志》(Sociology of Sport Journal),多年來一直擔任該雜志主編,其專著《體育社會學――議題與爭議》成為世界暢銷的體育產業MBA教材。在美國,經濟學教授出版《體育經濟學》專著;管理學專家撰寫《運動管理學》教材,此種早已形成常態的學術現象,是體育科學與其他學科高度綜合的有力佐證。體育科研工作者的學科背景和專業身份,無疑為體育科學發展的深度和廣度奠定了基礎。
有學者對2003年中國體育核心期刊中2 633篇論文的高校教師進行項群統計,結果顯示:專業體育院、系教師1 809篇,占68.71%,大學公共體育教師占24.0%,大學非體育專業教師發表的論文僅占7.29%。反映出我國體育科研主要集中于體育院、系[6]。大學體育教師和體育院系的專業教師,成為中國體育科學研究的最主要群體,這與中國大學體育教師職稱評聘的指標與方式不無關系。CSSCI的10種期刊這一事實說明,中國體育科研的核心力量,來自專業體育院校,以及國家體科所。究其學術背景,均以體育為起點,用體育的視角探討社會學問題、經濟學問題、管理學問題等。對我國尚不完善的體育學科語言體系而言,美國學者用社會學的知識探討體育現象;用經濟學的理性分析體育事件;用管理學的統籌協調體育事務等;此類眼光、視野,甚至立場、方式,與中國大相徑庭。
兩相比較,中國大學體育教師和教練員在科研方面的壓力較大,大學對體育教師與教練進行職稱評聘的首要評價指標,是科研成果而非課堂教學或競賽訓練。美國的體育教師和教練員,可以脫離大學教師職稱評聘的學術壓力,完全依靠其授課能力和訓練水平獲取報酬。這種采用合同聘用制,使體育教師和教練流動于大學體育教學與訓練崗位的方式,在中國公立高校主導的高等教育體制下,至少目前不具備可行性。中國參與學術競爭的體育科研群體,大多成長于體育專項技術技能的常年訓練,甚至是專業運動員出身的教練員、體育教師?;诖朔N背景生成的體育科研成果,在國內學術界獲取評價認同和學科話語權,尚需時日。中國體育科研走向世界的夢想,在改變學科生存方式的同時,亦需重新認知科研群體的學科背景、科研能力、文化底蘊的重要性。
4 結論與建議
2000年研發的CSSCI與始自20世紀60年代初的SCI相比較,不能僅用簡單的差異和距離來評判優劣。由于我國的科學評價機制起步較晚,SCI亦成為我國科學評價事業的基礎,以及中國科技走向世界和世界了解中國的窗口。CSSCI在中國所取得的權威地位和社會關注度,有其自身的歷史背景和文化根基。觀察與分析兩者間的異同點,是為中國體育科學研究的去向探尋更為清晰的發展思路。從世界權威科學技術文獻索引工具受到的啟發,使我們將目光不只局限于CSSCI的期刊數量、文章數量,或被引頻次,更將視野置于體育科技文獻的專業細化、新興學科等科研領域的前沿,以免產生對SCI與CSSCI的認識偏誤和功能曲解。
任何一種科研成果評價標準都會有利有弊,簡單絕對地使用SCI或CSSCI作為科研成果的主導性評價標準,必然存在諸多局限性,并生成一些并不可靠的評價結論。在未來推動體育科學良性發展的評價體系中,定量指標和同行評議相結合,根據各學科和期刊不同的實際情況,充分考慮綜合指標進行評價的方式將得到發展和完善。因此,學會有效使用SCI、CSSCI此類文獻檢索工具,快捷方便地獲取體育學科發展前沿的最新信息,使其更好服務于體育科研的各個領域,才能真正體現文獻檢索工具的價值,為中國體育科學研究的學術競爭力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
[1]劉文娟,等.SCI、SSCI收錄我國體育科技論文的統計與分析[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3(4):37-39.
[2]劉文娟,盧石.我國5種體育類核心期刊遴選體系的比較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0(2):70-72.
[3]盧石,等.SCI體育期刊評價指標的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2(4):440-442.
[4]李訓錦.中外體育科研的比較研究[J].北京體育師范學院學報,2000(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