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學生研究性學習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中小學生幸福感;調查分析;缺失因素;提升途徑
[中圖分類號] G62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5-4634(2014)01-0110-05
1 概念界定,調查意義、價值及方法
1.1 概念界定
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是個體依據自定的標準對生活質量所作的整體性評價,是反映某一社會中某一個體生活質量的重要心理學參數[1]。主觀幸福感包括認知評價和情感體驗兩個成分,前者是對生活質量的總體認知評價(即生活滿意度);后者是指生活中的情感體驗,包括正性情感(興高采烈、心平氣和等)和負性情感(抑郁、焦慮、緊張等)[2]。對于“中小學生幸福感”,研究人員多以主觀幸福感的概念為基礎,再結合心理幸福感和社會幸福感的成分進行研究。
1.2 調查意義
中小學生受學習壓力、人際關系、家長期望、人生目標等因素的影響,經常出現較大的情緒波動。雖然有充裕的物質條件,但現行教育過度關注孩子的成績,忽略了孩子的年齡與身心特點,造成孩子各方面壓力過大,在學習上大多數顯得被動,致使孩子的主觀幸福感在學習中缺失,甚至導致生活幸福感的缺失。了解中小學生幸福感狀況及影響因素,探究讓學生感到學習是幸福、快樂的教育教學策略,培養其健康的心態,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幸福觀,對學生身心健康成長有重要作用。
1.3 調查價值
主觀幸福感在學校教育領域中雖有初步研究,但大多是從德育的角度進行研究,在實踐中還沒有形成系統的操作模式和運行機制。中小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形成和培養作為一種新興的教育理念,必將引起教育界的廣泛關注和研究。因此,在學習中提升中小學生主觀幸福感,不但是推進素質教育改革向縱深方向發展的一項重要課題,也將對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培養學生生理、心理協調發展,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構建學習型社會打下堅實基礎,而且對提升學校正確的育人觀具有重要研究價值。
1.4 調查方法
本研究從中小學生在校學習、生活的實際出發,采用問卷、走訪等方法對甘肅省酒泉市肅州區中小學生進行主觀幸福感調查。調查采用自編的《肅州區中小學生興趣愛好調查問卷》、《肅州區中小學生學習心理狀況調查》、《肅州區小學生快樂指數調查問卷》、《肅州區中學生快樂指數問卷調查》、《肅州區中小學生主觀幸福感問卷調查》等自制量表,以酒泉第四中學、東苑學校、南關小學的中小學生為調查對象,采取整群分層隨機抽樣的原則,發放問卷980份,收回問卷826份,其中有效問卷共794份。樣本分布兼顧了性別、年齡及區域,基本符合隨機抽樣的原則。
2 調查結果分析
2.1 總體情況
在對中小學生“快樂指數”的調查中,“快樂指數”為4分或5分的學生占70%以上,為3分的學生占到22.5%。另外,約有5%的學生給出了較低的2分和1分。學生給出的“快樂指數”整體上處于中等以上水平,表明大多數學生的主觀幸福感較高。其中,“快樂指數”最高的是“電視與網絡游戲”,快樂平均分為4.36,其次是“與父母相處”4.35、“中隊生活”為4.06、“與老師交往”3.91,最低的是“課程學習”3.69。
2.2 在團、隊生活方面的主觀幸福感調查
中小學生在共青團、少先隊生活方面的“快樂指數”平均得分為4.06,有57.5%的學生的“快樂指數”為4分或5分,有3.4%的學生給出1分或2分。調查反映了不同性別、不同年級、不同職務對學生中隊生活“快樂指數”的影響。
從性別比較看,男生“快樂指數”平均分為3.97,女生4.15,男生的“快樂指數”低于女生,差距較大;從職務比較看,總體來說,隨著職務的降低,學生給出的“快樂指數”越來越低;從年級比較看,小學六年級~初一學生與初二~初三學生“快樂指數”差距較小,而小學三~五年級學生與兩組高年級學生之間有明顯差異,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生給出的“快樂指數”越來越低。調查發現,團、隊生活“快樂指數”較高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學生交往和團、隊活動兩個方面,其中回答“大家友好相處,在一起學習、玩、交流很開心”的占感受快樂學生人數的40.5%,“大家互相幫助”占14.2%,“活動豐富有趣,團、隊生活充實熱鬧”占11.2%。“快樂指數”較低的原因則主要集中在中隊活動、學生交往和學習三個方面,其中“活動少,中隊生活乏味、平淡、無新鮮感”排在首位,占22.8%。
2.3 在課程學習方面的主觀幸福感調查
中小學生在課程學習方面的“快樂指數”平均得分為3.69,有55.5%的學生的“快樂指數”為4分或5分,有6.9%的學生給出1分或2分。
調查發現,“課程學習”快樂的原因,除了“課程有趣或喜歡”、“學到知識”外,“老師的積極對待方式,如風趣、認真、負責等”也對學生的感受起著積極影響。而不快樂的原因中,除了“課程乏味或不喜歡”以外,還有“學習緊張、累、壓力大”和“作業多”。
2.4 在人際交往方面的主觀幸福感調查
從學生與學生交往、與父母相處、與老師相處三方面考察中小學生在人際交往方面的“快樂指數”,平均得分依次為4.36、4.35、3.91。其中,在與學生交往、與父母相處兩方面均有約85%的學生的“快樂指數”為4分或5分,給出1分或2分的比例僅占2.8%和3.9%。而在與老師相處方面,僅有約66%的學生給出4分或5分,有6.5%的學生給出1分或2分。值得注意的是,在回答原因時,有一部分學生只報告了自己的感受體驗,如“快樂”、“不快樂”、“一般”等,對于原因不作解釋。
2.5 對學生獲得快樂的途徑調查
學校里什么事情讓學生覺得最快樂和最不快樂,以及自己希望獲取快樂的事是什么?根據學生的回答內容,分類(活動、交往、課程學習、休閑娛樂、老師影響力等)進行歸因,“最快樂的事”排在第一位的是活動,其次是交往,第三是學習。“最不快樂的事”由高到低依次排序為學習、交友、與老師交往。“目前最希望獲取快樂的事”由高到低依次排序為學習、交往、玩樂。
3 主觀幸福感缺失的因素
3.1 來源于學習
在我國,成績是衡量孩子們的重要指標,所以學生在學習上的主觀幸福感較低。學習成績好,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到更多的積極情感,這樣的學生主觀幸福感較高。在開放式題目中,學生們感到最不幸福的事排在首位的依舊是學習,原因主要是:考試成績不好、作業多、學習壓力大、上課枯燥等,與前者調查相一致。這說明,盡管近年來課程改革在教學目標、課堂形式、學習過程、教學評價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要取得掌握學科知識和身心健康的和諧發展,還有很大發展空間。
3.2 來源于與老師的交往
老師的影響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與學生交往和實施教育教學的態度、方式方法。通過與學生和與家長間的交往比較,學生與老師的交往能體驗到的幸福指數最低,需引起重視。當老師以德服人、以識教人、以情感人時,打動的是學生的幸福感受,影響的是他們的內心世界,收獲的是他們對老師的認同、親近和更多地向上發展的動力。隨著幸福指數的提高,老師的教育教學也會在寬松的氛圍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 來源于自身成長綜合因素
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的認知、理解、判斷也隨之改變,帶給學生的主觀幸福感也不同。年級升高,綜合“幸福指數”越來越低。這可能與低年級學生感受到的知識較新鮮、學業壓力較小,課余時間較多、活動開展豐富有關。調查發現,小學三~五年級學生因“學到知識”而給出了較高的“快樂指數”。還發現,高年級及初中生因“學習緊張”而給出了較低的“快樂指數”。由此可見,知識學習依舊是學生評判幸福感受的最直接、最主要因素。另一個內在因素是,隨著信息技術的推廣,電視、電腦的普及,大部分學生沉迷于電視及網絡游戲中,覺得只有在這些游戲中才能找到幸福與快樂。再次,隨著年齡的增長,高年級學生比低年級學生更能意識到父母的期望,而父母的期望在集體主義文化中起著核心的作用,對生活滿意度具有更多的影響。
3.4 教育為學生提供的通過自身努力獲得幸福的 途徑較為單一
一個社會組織形態越先進,提供給大家可選擇的內容也越豐富,提供給個體幸福的體驗機會也越多。有366位學生回答了“怎樣做才能讓自己實現所想要的快樂”這一題目。結果發現,“努力學習”是學生認為至關重要的一個途徑,共有60.1%的學生選擇這個答案。此外,還有與同學交往、考試成績好、靜靜地等待(下課和放假)等,但這些途徑所占比例都很小,均在7%以下。學生尋求實現快樂的途徑較為單一,需要少先隊組織、團組織提供更多機會幫助他們實現愿望。
4 提升中小學生主觀幸福感的有效途徑
研究小組在兩年多的研究實踐中,根據課題的計劃、方案,多方實驗,全面實施,歸納出了提升中小學生主觀幸福感的有效途徑與方法。
4.1 注重從心理學角度塑造中小學生陽光幸福感
1)妥善處理消極情緒,培育樂觀的人生態度。從問卷調查中發現,中學生的消極情緒主要體現為:學習問題,當學習成績不理想,學習問題不能及時解決時;生活問題,由于住校,生活上不習慣時;感情問題,離開父母,缺少依靠的人,感情上孤獨、寂寞時;壓力問題,父母老師給的期望值過高,達不到要求時等等。對于中學生的消極情緒,教師要善于觀察,及時發現,一起找出問題的根源,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妥善處理,使學生能夠積極面對一切,快樂地學習,幸福地生活。(1)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幸福教育激勵學生個體確立人格尊嚴,更加強調學生個性發展[3]。羅素曾經說過:“需知參差多態乃是幸福的本源”,對學生個性的忽視和泯滅不但會窒息學生的創造性,而且更會阻斷學生幸福之源[4]。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學生充滿幸福感的重要因素[5]。和學生建立和諧的關系,首先要尊重學生人格尊嚴,不漠視、壓制、打擊、嘲諷和貶抑學生。在學生碰到困難時老師能以朋友身份真誠幫助;遇到迷惑、煩惱時,能誠懇地提出意見和建議。實踐證明: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化解一切問題的基礎。(2)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適當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培養學生廣泛的興趣愛好,讓學生在繁重的學習之余得到身心的休息,學習與生活中產生的負面情緒自然而然隨著愉悅的活動而得以消除。心理學專家研究發現:全身心投入到一項充滿挑戰的任務中,會給人帶來很大的快樂并充滿著幸福感。(3)幫助學生擁有樂觀的生活態度。幫助學生思考、規劃、管理自己的生活,充實、有張有弛而不忙亂;幫助學生掌握一些擁有樂觀生活態度和經驗的人的事跡,以模仿、激勵甚至改變他們,如比爾蓋茨、史蒂芬霍金、韓美林、桑蘭、張海迪等,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幸福觀。
2)傳授減壓技巧,造就愉悅情緒。在生活、學習或其它壓力存在的情況下,樂觀的人也會產生消極情緒。但是,他們能夠很快恢復愉快的心情。教師應幫助學生學會這種最重要的技巧,幫助學生了解情緒的基本心理知識,對照情緒的分類,整理自己的情緒特點,并帶領學生主動體驗情緒,獲得讓自己處于某種情緒狀態的方法活動。找:24小時內,你都產生過哪些情緒?請寫下來。寫:選擇其中最強烈的一個,寫一寫它是怎樣產生的?想:那時,你身體上有什么反應?你內心有什么感覺?你的這些感覺和哪些想法連在一起?你的這些感覺讓你做了什么或沒做什么?思:你的行為產生了什么后果?悟:這個后果是建設性的(有益健康、學習、人際關系),還是破壞性的(對你的健康、學習、人際關系有害)?同時教師要幫助學生恰當地表達自己的情緒,引導學生把快樂和幸福告訴別人,與別人分享這份情緒。正視不良情緒,指導學生利用適宜的宣泄途徑進行自我疏泄,如眼淚緩解法,眼淚能把機體在應激反應過程中產生的毒素排出體外;運動發泄法,較為劇烈的勞動或體育運動;轉移注意法,做自己感興趣的事,如聽音樂、逛街、吃東西、聊天等。
3)采用“陽性強化法”,培養陽光心態。“陽性強化法”是心理學的一個重要概念,是對人的行為形成與矯治的一種重要方法。它的基本原理是以陽性強化為主,及時獎勵正常行為,漠視或淡化異常行為[6]。對于一些心理出現問題的特殊群體可以積極運用。比如,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焦慮、敵對、偏執、抑郁型等。當這類學生出現情緒失控、不良行為時,應鼓勵他控制情緒、行為,每次控制成功后,均給予獎賞。
正強化法的實施要注意:所選擇的強化行為應是具體的、可觀察、可測量的行為;所選擇的強化物要與被試者的需要相吻合,在所需行為發生之后,應及時呈現;給予強化物時,物質獎勵要與精神獎勵(口頭贊揚)結合起來進行;強化時,在數量上應把握好分寸,既使行為者感到愉快,又不使強化物很快失去吸引力;在撤銷強化物時,可采用逐步消除的方法,或用社會性強化物代替,以繼續維持所需行為[6]。
4.2 開展豐富多彩的團隊活動,培養中小學生陽 光心態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要使孩子成為有教養的人,第一要有歡樂、幸福及對世界的樂觀感受[7]。中小學生科學幸福觀的培養是德育工作的主要內容。然而,傳統的德育活動存在著片面性,在學校德育教育中對學生的幸福觀不重視,忽視了對學生的科學幸福觀教育和享受幸福能力的培養,造成部分中小學生不正確的人生觀。同時,枯燥的說理教育對中小學生來說收效甚微。研究小組發現:開展豐富多彩的團、隊活動,讓學生在體驗中受教育,是培養學生幸福觀、陽光心態的有效途徑。
教育心理學家皮亞杰說過:“知識來源于動作。”著名學者于光遠說:“人之初性本玩,人一輩子愛玩。”[8]學生在玩耍中學習,在學習中玩耍,才是最快樂的、最幸福的。結合學校情況,每個月、每個節日都要開展豐富多彩的共青團、少先隊活動,合理設計每一個節日教育主題及活動,充分領會節日文化內涵,挖掘深化學生幸福觀的體驗資源,組織學生真正動起來、樂起來、懂起來、長起來。同時,重視學生的體質健康和課間娛樂,大課間活動豐富多彩。酒泉第四中學在傳統的廣播操基礎上,大膽借鑒廣場鍋莊舞、韻律操等學生喜愛的活動形式,并逐漸增加花色,學生從徒手跳到手持彩帶,逐步形成了以鍋莊舞為主的校園大課間特色活動。師生在歡快的民族舞蹈中放飛了心靈、愉悅了身心、陶冶了情操,使寄宿制生活更加活潑多樣。南關小學、東苑學校等的大課間活動,主要形式為自創活動,由學校體育老師自己創編。春秋季,練習中華傳統武術;夏季天氣炎熱,活動量不宜大,以集體舞為主;冬季寒冷,選擇節奏感很強、活動量大的韻律操。課外活動時間,由各班班主任與體育老師協調活動內容。此外,中學每年都舉行全校性的春季田徑運動會和秋季球類運動會等活動,讓學生在體育賽場上展現自我、超越自我,體會競技體育帶來的快樂,感受到永不放棄的體育精神;小學每個季節定期舉行“我運動、我健康、我快樂”趣味運動會等活動。這些體育活動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學習生活,讓他們享受到了體育運動的樂趣,增強了集體的凝聚力,讓學生感受到了運動帶來的快樂與幸福。
實驗校各教研組根據研究者需要,每個月進行一次“趣味月月賽”活動,如趣味語文、趣味數學、趣味英語、趣味游戲。趣味游戲包括貼鼻子、瞎子打鼓、端乒乓球、丟沙包、投籃球、套圈、青蛙下蛋等游戲活動。在這些體驗活動中,學生展開思維的翅膀,大膽進行創造性活動,充分發揮個性特長,使每個學生都覺得自己有“用武之地”,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業余生活,讓他們增長了見識,拓寬了知識面,得出了具有個性特色的積極向上的看法或觀點,收獲了成功的喜悅,體驗了幸福的滋味。研究證明:體驗教育是一種行之有效、能令學生真實、可信地走進自己情感深處的活動形式,也是培養學生幸福感的重要渠道。
4.3 改進評價機制,讓學生在成功中找到幸福感
新的課程改革的評價強調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手段多樣化、評價過程科學化、評價結果人性化。筆者研究小組從以下方面進行評價方式的改革,從而讓學生在成功中找到幸福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改進評價標準,進行個性化評價。“辣椒沒有冬瓜大,冬瓜沒有辣椒紅。各個孩子的潛能和天賦存在著巨大差異,每個人都是寶藏。”[9]素質教育要求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但這并不等同于“統一規格”和“平均發展”。長期以來,為了統一的高分數,老師們拼命地填,學生們玩命的咽。學生所體驗到的是枯燥、疲憊和高度的挫敗感,不是積極、愉快地在求知過程中發現新知的巨大幸福感。統一掩蓋了個性,束縛了學生的靈性、悟性。老師對學生的評價不應只關注知識技能方面的指標,還應考慮情感態度和評價過程、方法的有效性。對學生的評價重點應放在自我發展的縱向比較上,關注學生點滴的進步,給予循序漸進的鼓勵,讓每個孩子都能感受到成長的樂趣,體驗到成功的幸福。
2)改進評價方式,進行靈活多樣地評價。研究小組注重把評價視角引導到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上來,改進評價方式,進行靈活多樣地評價,從而提升學習幸福感指數。(1)建立網絡班級,架起溝通的橋梁。現行教育機制導致大部分家長存在只關注孩子學業成績,而忽略孩子學習過程中凸顯的個性思維及情感狀態。如何能讓家長盡快與學校達成共識,把評價的重心轉到關注學生的發展上來?研究小組不但利用校訊通平臺實現家校的及時聯系,還開通了網絡班級,在網絡班級中把家長們都“請”了進來,共同參與班級管理,共同見證孩子的成長。在網絡班級中,老師設計制作了四個板塊:我的事例、我的話、老師的話和家長的話。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把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個性思維、細小的進步以及遇到的困難等及時地記錄在孩子的事例欄中,再寫出評語反饋給家長。家長將學生在家的情況、對學校的建議反饋給老師。學生通過老師的話和家長的話了解自己,反思自己的行為,并把自己的想法記錄下來。通過網絡班級這個平臺,教師、家長、學生間加強了聯系,關注了學生縱向的比較、在學習過程中的點滴進步和變化,使學生的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及時給予學生的評價和反饋,使每個孩子都能體驗到備受關注的快樂感。(2)建立跟蹤機制,在記錄中進步。建立學生在校內外的跟蹤機制,目的是記錄學生進步的歷程,促進學生的轉變和發展。如:在日常作業中當有的學生作業做錯了,鼓勵他再完成一次,后完成的作業和其他同學的一樣打“優”。把兩次作業(也可能是三次)分別寫上日期,裝訂在一起,讓孩子從中體會到自己進步的過程。同時還可以跟蹤學生課內知識向課外延伸的作業。也可以捕捉學生在校外生活中發現的問題。例如過“六一”兒童節時,孩子們把這一天的每一項活動都記了下來,把這天的所有花費都計算出來,并寫上了自己的話:“我今天花錢不多,我是一個勤儉節約的好孩子,我要繼續保持這個好習慣。”還有的寫道“我今天花錢太浪費了,爸爸、媽媽掙錢不容易,以后我要少花一些錢。”教師把這些富有創意、寄予學生情感的體驗歸入學生成長檔案袋中,記錄下他們小小的進步、真實的感受。(3)建立成長記錄冊,在自評中成長。實驗校為學生設置成長記錄冊,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由老師自主設計一些生動有趣的欄目,學生可以自主參與,一年級新生則由家長代替記錄。學生根據學習中的表現不定期的用自己喜歡的形式為自己評價。從使用成長冊的情況看,學生很愿意參與這種自主評價,每一次填寫都在不自覺中反思著他們逐漸形成的價值觀,對培養學生的自我評價能力效果很好。
3)改進評價主體,進行多元化參與評價。評價主體的多元化是指教師、家長、同學及本人都可以作為評價者,可以綜合運用教師評價、自評、互評、家長評價等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教師的教學情況進行全面的考查。
老師評價主要結合教學目標、內容和學生的學習環境、學生的個體差異等設計適合自己教學和學生學習的評價工具,制訂切實可行的評價標準,關注學生發展的過程,實施過程性評價。過程性評價的任務是對學生日常學習過程中的表現、所取得的成績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態度等方面的發展做出評價。
自評和互評由老師設計學生自我評價表和小組評價表,評價表選項中的語言多以鼓勵性語言為主,評議結果以選擇形式出現。學生自我評價表有情感狀態、知識技能、過程與方法三大項,包括數個小評價目標。小組評價表中也有數個小評價目標。學生在小組合作中的表現、對問題解決所做的貢獻,也作為評價內容。同時,教師要允許學生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評價方式,以利于學生充分展示自身的優勢,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體驗成功。
為了更好的發揮家長的評價效力,在學生進行
(下轉第118頁)
一個階段的學習后,教師可根據其中幾次特長作業、階段測試的記錄對學生學習的總體狀況或其中的幾個方面先給予描述,然后家長再有針對性地進行反饋,這樣有助于學生了解自己的優勢與不足,確定下一步階段改進的目標,更好地體現通過評價促進學生發展的作用。通過參與評價,家長對孩子學業考試分數的重視有所減弱,多數家長已不單純以分數高低來衡量孩子,開始以賞識的眼光看待孩子,在多角度的日常評價中去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家長參與到孩子的評價中,增進了教師、家長間的交流,為學生進一步發展找到了切入點。
教師要充分領會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評價理念,理解實施評價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評價以讓學生在成功中提升學習幸福感為主旨,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5 結束語
學生給出的幸福指數帶有很強的個人主觀感受,受個人情緒、認知、態度、人生觀、價值觀、生活環境等多方面影響,幸福指數的高低,并不能反映辦學質量的強弱,教育者更應重視由“幸福指數”所傳遞的各類信息,科學施教。研究者將進一步分階段進行幸福指數調研,研究出在學習中提升中小學生幸福感的途徑、方法,幫助一線教育者及時調整教育教學方略,使教育真正成為國家和人民滿意的教育。
參考文獻
[1]栗鑫.初中生主觀幸福感與學習成績關系的研究[J].河南職工醫學院學報,2008,(3):275-276.
[2]王燕.初中生主觀幸福感與社會支持關系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12,(6):71-74.
[3]馬宗軍.激勵學生個性發展,培養學生健全人格[J].中學教學參考,2009,(24):86.
[4]樊亞奎.論教育的幸福維度[D].開封:河南大學,2003.
[5]李悅.教師幸福感和學生幸福感的關系[J].前沿論壇,2009,(9):15.
[6]郭念鋒.國家職業培訓教程――心理咨詢師(三級)[M].北京: 民族出版社,2012:111-112.
[7]黃堯.怎樣培養學生的幸福感[J].安徽教育,2007,(9):26.
關鍵詞:創造性思維;小學二年級學生;教育戲劇;干預效果
一、創造性思維和教育戲劇的主要內涵
關于創造力的定義多種多樣。總的來說它是一種產生出人意料和高品質的、與問題任務相關的新思想的能力(Sternberg,2003)。吉爾福特總結出創造力的六個特性:流暢性、變通性、獨特性、再定義性、敏感性和洞察性。創造力的思維特點為創造性思維,它是創造力的核心,具有流暢性、變通性、獨特性的特點,創造性思維是發散性思維和聚合性思維的辯證統一。
臺灣張曉華(2004)給出以下定義,“教育戲劇(Drama in Education)是將戲劇與劇場的技巧應用于學校課堂的一種教學方法”。我國研究者馬利文等人在初中生中開展教育戲劇的實踐研究中提到,教育戲劇教學分為兩個基本部分,即熱身游戲和創造戲劇。兩個部分各有各的作用,游戲能夠讓參與者放松身心積極投入到活動中來,創造戲劇則是表現自我的機會,通過戲劇的創造和表演重新認識自我和他人。兩者在程度上是遞進的關系。
二、研究設計簡介
研究目的:
驗證教育戲劇是否有利于提高小學二年級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探討教育戲劇是如何提高小學二年級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試圖探究出一種可供參考的運用教育戲劇培養小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教學模式。
研究對象:
本研究通過整群隨機抽樣,從北京市某小學二年級中選取八個自然班中的260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接受創造性思維前測。根據測試結果,從中選擇兩個創造性思維水平相當的班級進行研究,實驗班8班和控制班1班的主要任課教師、教學設備、學業成績和智力水平等相當。男女比例約為1:1,平均年齡為9歲。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了我國著名心理學家鄭日昌編制的《創造性思維測驗》為測量工具,將每個分測驗分半,一半用于前測,一半用于后測,使得該測驗更加適用于小學二年級學生。該測驗的分半信度為0.62,計分者信度為0.96。其效標效度為0.31。
具體來說,言語測驗部分包括:1.詞語聯想。詞語聯想是讓被試者根據題目中給出的兩個字,如“人”和“開”進行組詞,要求后面的詞的最后一個字和前面的詞的最后一個字相同,不能出現重復的詞。根據組詞的數量計算流暢性得分,數量最多者記1分,其他被試按照該比例計算流暢性得分;按照組詞的類別計算變通性得分,如本次測驗中整理前后測所有詞語共得到7類(學習生活名詞、其他名詞、學習生活動詞、其他動詞、形容詞、數量代、副連助嘆擬),“學習生活”是指與學習和生活關系密切。如果一名被試的答案包括7類,那么他的變通性得分為1分,其他人的變通性得分按照該比例計算;獨特性得分是先將7類中每一類的總數與所有詞語的總數相比得到一個比值,再用1減去該比值得到每類的獨特性指數,再與每個被試在每類所畫的數量相乘得到一個小分,最終將該被試每類小分相加得到7類總分,把總分最高的人定為詞語聯想部分的1分,其他被試按照該比例計算獨特性得分。2.故事命題。故事命題部分是給出一則短故事,讓被試讀完故事后擬定標題,要求擬定的標題越多越好,越和別人不同越好。其流暢性、變通性、獨特性的計分方法同詞語聯想。其中,通過整理前后測所有故事命題得到5類(遠主題名詞、遠主題名詞短語、遠主題動詞、近主題名詞短語、近主題動詞短語),“遠”和“近”是按照與故事主題相關程度劃分的。
圖形測驗部分是添畫,是讓被試根據給出的橢圓形補畫出圖形,讓橢圓成為所畫事物的一部分,要求讓人一眼就能辨認出所畫的東西是什么,畫得越多越好越獨特越好。其流暢性、變通性和獨特性的計分方法同詞語聯想。通過整理前后測所有答案將畫作分為九類(人、動物、植物、食物、交通、家居、軍事、自然、卡通)。
測驗總時間是30分鐘,其中詞語聯想部分規定在5分鐘內完成,其余各題不單獨計算時間。三道題的每個維度最高分為1分,測驗共計9分。
其中,考慮到二年級小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同時為了減少測驗過程中的測驗效應等因素,將施測時間控制在一堂課內。另外由于所測三性的重復,本研究未采用原測驗的“亭子和路”的小設計。另外,由于“畫影子”部分在類型上是有客觀分類限制的,而創造性思維是不應受到限制的,所以未采用畫影子部分。
三、 前測結果分析
在本研究中,二年級學生前測總人數為260人,創造性思維前測的總體平均分為2.28分。其中,創造性思維的三維特性即流暢性、變通性、獨特性的平均分分別為0.57分、1.12分、0.58分。可見,小學二年級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流暢性和獨特性平均分接近,標準差接近,變通性平均分比流暢性和獨特性平均分高,學生變通性整體水平高于流暢性和獨特性,見表1;從頻數統計得出,所有學生創造性思維總分的離散性程度不大,呈正態分布,其中最大值為4.76分,最小值為0.21分,平均數為2.28分。
從1班和8班的前測平均分來看。1班總平均分2.24分,流暢性0.56分,變通性1.13分,獨特性0.56分。8班總平均分2.33分,流暢性0.58分,變通性1.16分,獨特性0.59分。可見,1、8班的總平均分及流暢性、變通性、獨特性平均分較為接近。通過t檢驗得出1班和8班之間在平均分、流暢性、變通性和獨特性的差異均不顯著,所以1班和8班在參與前測的所有班級中的創造性思維水平是相當的,因而本研究選取1班和8班分別作為控制組和實驗組。詳見表2:
表2 1班和8班前測情況對照表
四、干預效果分析
(1)創造性思維干預效果
統計結果顯示,實驗組8班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后測平均得分高于前測平均分,增益值是2.58分,t檢驗結果表明,8班前后測得分之間的差異達到極其顯著水平(P值為0.000)。另外,從個案分析角度來說,8班某同學創造性思維總分增益值最高達到4.67分,流暢性增益值最高達到1.85分,變通性增益值最高達到1.65分,獨特性增益值最高達到1.89分。這些說明經過8周教育戲劇對小學二年級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干預以后,實驗組8班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水平都有了顯著提高,干預是有成效的。具體情況見表3:
表3 創造性思維水平的變化
學生數 前測( ) 后測( ) t P
8班 35 2.33 0.64 5.43 1.19 -17.52 0.000
1班 33 2.24 0.64 2.84 0.70 -5.39 0.000
(2)流暢性干預效果
統計結果顯示,實驗組8班創造性思維流暢性前后測得分之間的差異均達到非常顯著水平(p值為0.000)。說明教育戲劇對促進二年學生創造性思維流暢性發展方面是有顯著效果的。具體情況見表4:
表4 流暢性變化
學生數 前測( ) 后測( ) t P
8班 35 0.58 0.21 1.76 0.51 -16.71 0.000
1班 33 0.56 0.20 0.76 0.24 -3.82 0.001
(3)變通性干預效果
統計結果顯示,實驗組8班創造性思維變通性前后測得分之間的差異達到非常顯著水平(P值為0.000)。說明教育戲劇對促進二年學生創造性思維變通性發展方面是有顯著效果的。具體情況見表5:
表5 變通性的變化
學生數 前測( ) 后測( ) t P
8班 35 1.16 0.26 1.91 0.29 -11.65 0.000
1班 33 1.13 0.29 1.31 0.24 -2.593 0.014
(4)獨特性干預效果
統計結果顯示,實驗組8班創造性思維獨特性的前后測得分之間的差異達到了非常顯著水平(P值為0.000)。說明教育戲劇對促進二年學生創造性思維獨特性發展方面是有顯著效果的。具體情況見表6:
表6 獨特性的變化
學生數 前測( ) 后測( ) t P
8班 35 0.59 0.21 1.77 0.50 -16.85 0.000
1班 33 0.56 0.20 0.77 0.25 -3.84 0.001
從教育戲劇對不同性別小學生創造性思維發展影響的差異來看,統計結果表明,實驗班8班男生創造性思維前后測得分之間有顯著差異(P值為0.000),增益值是2.59分。實驗班8班女生的創造性思維前后測得分之間也有顯著差異(P值為0.000),增益值是3.51分。控制班1班男生創造性思維前后測得分之間差異與8班相比不顯著,增益值只有0.67分。控制班1班女生創造性思維前后測得分較8班相比也無顯著差異,增益值只有0.53分。表明教育戲劇對促進小學二年級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無論男生女生均有顯著效果。同時,實驗班女生的增益值高 于男生,在同樣的干預內容和干預方法下,女生卻比男生有更高的增益值,說明教育戲劇對促進小學二年級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方面,女生比男生更有效。具體情況見表7、表8:
表7 男生創造性思維水平的變化
學生數 前測( ) 后測( ) t P
8班 17 2.32 0.60 4.91 1.21 -9.62 0.000
1班 18 2.25 0.67 2.92 0.73 -4.30 0.000
表8 女生創造性思維水平的變化
學生數 前測( ) 后測( ) t P
8班 18 2.35 0.65 5.86 0.99 -21.09 0.000
1班 15 2.22 0.63 2.75 0.67 -3.20 0.006
(5)實驗組和控制組后測比較
統計結果顯示,實驗組8班創造性思維水平以及流暢性、變通性和獨特性的后測得分與控制組1班之間的差異均達到了非常顯著水平(P值為0.000)。說明教育戲劇對促進二年級學生創造性思維發展方面是有顯著效果的。具體情況見表9:
表9 實驗班與控制班創造性思維后測的差異比較
五、討論與結論
(一)干預效果產生的原因
首先,從教育戲劇的內容和過程上來看。教育戲劇包括暖身游戲和創造戲劇、結束三大部分,這與心理健康課程的內容和形式的要求是一致的,能夠將教育戲劇的形式運用到心理健康課程中去。“暖身游戲”的形式深受小學生的喜愛,能夠調動起他們加入課堂中來的積極性。第二部分的“創造戲劇”通過向學生展示小故事讓學生寫標題,或是給出幾個關鍵詞讓學生安排角色和劇情表演戲劇,編排和表演的過程本身就是培養創造性思維的過程。例如學生結合教師給出的具體問題情境“如何幫助畫家脫離危險”,學生分小組運用頭腦風暴法迅速思考出了如“讓助手從旁悄悄提醒”,“給畫家的鞋安上彈簧”等各種各樣的解決方案,這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流暢性是一種提高,同時教師從旁提示學生盡量想出獨特有價值的方案,孩子們能夠充分發揮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想出與眾不同的方案,這體現了對創造性思維獨特性的培養。第三部分“結束”可以與每次干預的課后作業結合起來。可以說本研究的干預方案充分結合了教育戲劇的內容和過程,將創造性思維的三維特性緊密結合在干預過程的點點滴滴中,因而能夠得到顯著的干預效果。
其次,從教育戲劇的特點來看。課堂上所進行的戲劇活動大多為角色扮演,多屬于即興創作,并非那種有劇本或者眾多觀眾在場的正式戲劇。一方面適合小學二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思維特點,另一方面也與創造性思維的三維特性想符合。全部的學生都能參與其中。學生參與戲劇活動可以使他們得到最大的學習機會,每名學生都能在創造戲劇中找到適合自己的角色。另外,參加戲劇演出的學生可以被視為參與者或游戲者,而不是演員,課堂的重點不在于表演的結果而在于戲劇創造的過程體驗,可以說通過小組商量角色和劇情等一系列的過程就是培養創造性思維的過程。
(二)其他可能影響因素
在實驗組和控制組前后測t檢驗時出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即控制組前后測也達到了顯著水平。這可能與控制組學生在創造性思維方面的自然成長因素的影響有關。另外,也可能是因為學生受到了練習效應的影響以及教師期待效應的影響造成的。
總體來說,教育戲劇對培養小學二年級學生創造性思維發展具有顯著效果,在創造性思維的流暢性、變通性和獨特性三維特性的發展上,教育戲劇的形式也具有一定的優勢。就性別而言,無論是男生還是女生,采用教育戲劇的形式都能夠促進其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其中對促進女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優勢更為明顯。可見,教育戲劇有利于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六、研究的不足
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對于干預是否具有持續的后續作用,干預過程中的一些客觀因素的控制,為何教育戲劇的形式對于女生的效果比男生顯著,為何后測標準差要比前測標準差
數值大,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提高在多大程度上解釋其創造力的提高等方面還有很多的缺憾,也是我們今后需要繼續完善的方面。
參考文獻
1.張曉華.創作性戲劇教學原理與實作[M] .臺北:成長文教,2003.
2.Landy, R. (1994). Drama therapy, concepts, theories and practice. Springfield: Charles Thomas.
3.馬利文,趙小剛.初中開設教育戲劇活動課程初探[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7.
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要陣地,有關學生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培養的問題一直受到教育界和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并成為當前高校教學改革的一個熱點,由此引發了對研究性學習的探討。研究性學習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學習方法的掌握,學習能力的培養。推廣探究性學習不僅是時展的需要,更是推動高校教學改革的中堅力量。但率先提出研究性學習的是在基礎教育階段,因此,有關研究性學習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基礎教育階段,高校研究性學習以及評價的探討還未深入。
筆者分別在CSSCI和中國知網中以“研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探究性教學”等詞為主題搜索文獻,統計如下表1。表1
發現,高校研究性學習評價的研究論文還只占少數。高校人才的培養,使得我們不能僅僅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還必須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方法以及在知識獲得過程中所表現的態度、情感等。學習評價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研究性學習更有效服務于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基于此,筆者認為,應當建構起與高校研究性學習相適應的評價體系,提高高校研究性學習的學習質量,促進高校的教學質量改革。
二、研究性學習評價的新觀點
當前高校學生缺乏實踐觀念和創新意識,缺乏主動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傳統評價體系中往往采用總結性評價,對方法以及教學過程的評價,則需要我們轉變當前的評價理念,采用新的評價觀點。
(一)研究性學習評價應關注學生學習過程
張肇豐對研究性學習作過如下定義:“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去獲取知識和應用知識的學習方式。” 任長松教授將研究性學習定義為:“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圍繞一定的問題、文本或材料,在教師的幫助和支持下,自主尋求或自主構建答案、意義、理解或信息的活動或過程”。學者在對研究性學習下定義時,雖表達語句不同,但都明確表明了學生和教師在研究性學習中相應的角色、各自承擔的任務。研究性學習把更大的學習自由權交給學生,讓學生主動尋求問題的解決之法,研究性學習的這些特點使得研究性學習的評價必須關注學生的問題求解過程,即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生在研究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研究方法、創新能力、實踐能力以及所體會到的研究經驗都是總結性評價所無法評價到的。研究性學習評價,強調發揮評價的改進和促進作用,希望通過對學習過程的評價,改善學生尋求知識的方法,讓他們真正學會自己學習。
(二)研究性學習評價需要注重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并存
傳統教學評價方法往往只注重對教學結果的評價,通常采用試卷考察學生對已有知識的掌握。但在考察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學習方法的掌握以及學生的情感態度體驗等方面,試卷就顯得力不從心。研究性學習一方面是讓學生學到知識,另一方面是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研究、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因此,在考察學生是否掌握了探究知識的方法、以及在探究過程中表現出的團隊合作、學習態度等,我們則可以采用定性的評價方法。如問卷調查或是評價量規等,調查學生對研究性學習以及研究性學習評價的認識,通過前測問卷、后測問卷評價學生學習行為的變化、情感態度的變化。也可以是讓學生完成體驗自評報告,在報告中詳細闡述研究成果得到的過程以及情感體驗,或是對學生的作品進行分析。因此,研究性學習評價應當定性和定量相結合,從多個方面考察學生的研究表現。
(三)評價主體的多元化、方式的多樣化
(四)學生成績的計算
本研究將研究性學習評價分為三個階段,課題確定階段、研究實施階段以及結題階段在成績總評中各占20%、50%、30%,每個階段,教師評價、學生評價以及他人對學生的評價各占50%、25%、25%。
即學生的總評成績:課題確定階段的成績*20%+研究實施階段的成績*50%+結題階段的成績*30%。
每階段的成績:教師分數*50%+自評分數*25%+他評分數*25%
論文摘要:為解決基礎教育領域嚴重缺乏研究性學習指導教師的問題,本文以河北民族師范學校為例結合地方高師院校及學生的特點,對在高師院校教育學課程中開展研究性學習進行了理論的探索和初步的實踐。
在我國的基礎教育和中等教育課程體系中,“研究性學習”課程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受到越來越多的學者和教師的重視。然而,在研究性課程實施過程中,學校缺乏能夠有效指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教師。
要想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在基礎教育師資培養過程中普遍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教學實踐,構建起高師院校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模式,培養出具有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教師。《教育學》是高師院校的公共必修課程,選擇該課程開展研究性學習,能夠影響到更大范圍內的師范生,促使各學科專業的學生在進行研究性學習時積累經驗、掌握方法、培養能力,為將來任教奠定基礎。
一、研究性學習概念界定
一般人們從廣義和狹義兩方面來理解“研究性學習”這一概念。廣義上,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學習方式。狹義上,研究性學習是一種課程形態,是為充分展開“研究性學習方式”所提供的有計劃的、相對獨立的學習機會。
本研究中,筆者將高師學生的研究性學習從廣義上來理解: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從學科領域和社會及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課題,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去建構知識、應用知識并解決問題的一種學習方式。
二、地方高師院校教育學課程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實施程序
(一)研究性學習前期準備
學生們由于長期處于接受式學習的思維定式中,所以在首次接觸研究性學習時,很可能會表現出困惑、茫然和無所適從。因此在開展研究性學習之前,教師需要通過講座等形式為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作必要的知識鋪墊。
(二)實施過程和方法
第一階段:成立課題研究小組,進行職責分工。
課題研究組人數一般以4~8人為宜,便于合作與集中。組員在小組中根據自身愛好和特長負責不同的研究任務,此外還要有不同的職責分工,例如,負責記錄研究進展和活動情況的“記錄員”、負責小組與教師以及其他小組進行聯絡的“聯絡員”等等。
第二階段:選擇和確定研究課題。
教師指導學生要注意選擇研究課題的科學性、創新性、可行性,這是學生選擇既有價值又適合自己的課題的必要條件。
第三階段:制定課題研究方案。
課題研究方案制訂的是否合理決定了課題研究效率的高低。研究方案應包括課題的名稱、研究的方法與途徑、實施步驟與進度、成果的表達形式、課題組成員的分工。在制訂課題研究方案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指導學生根據課題內容的不同選擇最適合的研究方法。
第四階段:進行開題報告。
指導教師組成評審小組,所有課題小組參加。第一步由小組匯報:課題的由來、課題的意義、課題研究的可行性、研究的方法、計劃進度及人員安排;第二步由評審小組和全班學生對其開題報告提出質疑,小組成員針對問題進行答辯;第三步是評審小組評議,綜合各方意見,決定能否開題;第四步是向各組提供修改意見,組織學生豐富和完善其研究方案。
第五階段:小組實施課題研究。
在本階段,學生按照課題研究方案開展研究,通過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調整方案,使課題得以完成。在研究過程中,學生進行分工合作,通過查閱文獻資料、開展調查、走訪專家和有經驗的實際工作者等方法收集相關方面的教育信息。之后對信息進行處理--判斷信息的真偽,識別信息的價值;將資料整理、歸納,使其條理化、邏輯化;最后綜合整理信息進行判斷,得出相應的結論。
第六階段:成果交流,結題報告。
學生將本組的研究成果撰寫成課題研究報告發表在網上,指導老師進行初步評審,同時,各組可以在對別組的研究成果進行質疑和評論中進行充分交流。
在成果交流之后,召開結題報告會。由每組匯報人員在限定的時間內簡要匯報開題后課題的具體實施過程、小組成員如何分工、取得哪些研究成果以及在研究中的體驗與收獲。
(三)總結評價
研究性學習評價在研究性學習中非常重要,它直接關系到研究性學習能否沿著正確方向發展,關系到研究性學習意圖能否實現。對高師院校學生實施教育學研究性學習進行評價應堅持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方法多樣化、評價內容多視角化、評價全程性、評價激勵性原則,在研究性學習的前、中、后期進行開題評價、中期評價和結題評價。
參考文獻
[1]周光禮,朱家德.重建教學:我國“研究性學習”三十年述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2):39-49.
[2]金建生.研究性學習理論及實施模式探索[D].陜西師范大學,2002.
一、研究性學習的內涵
廣義的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學習理念、策略、基本思想及方法論,它泛指學生主動探究的學習活動,適用于學生對所有學科的學習。
狹義的研究性學習則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并確定研究專題,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它正式出自我國教育部2000年3月新頒布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課程計劃(實驗修訂稿)》中,它屬于一類全新的必修課。
二、研究性學習專題研究實踐模式的具體實施流程
研究性學習專題研究實踐模式是指學生從自己的愛好特長出發,選擇自己所處的學習生活及社會生活和周圍自然的某一事實為研究對象,以考察、探索、收集、整理、分析、概括、推理等為方法,親歷實踐,付出情感,學會合作,培養探究能力,獲得知識的一種學習活動。
專題研究是研究性學習的主導模式,以其靈活性大,選擇性強,易于操作等諸多優點,而被國內外研究性學習開展方式所普遍采用。
下面從專題研究性學習實施流程圖入手,對專題研究性學習的實施步驟進行詳細解剖,以形成條理分明的經驗性方案:
從上圖分析,可以將專題研究性學習實施流程劃分為以下9個具體步驟:
1.師生積極互動,促進研究課題的順利進行。
在研究性學習中,從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都要靠同學們自己動腦、動手,教師則是學生學習的參與者、指導者、組織者和促進者,他們之間是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
2.組織、動員階段
本階段主要是組織專家進行科普、學術講座,積極帶領學生外出參觀訪問,調動學生自主探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活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存,誘發探究動機。
3.指導擬題、分組階段
(1)指導擬題階段
選擇課題必須經過反復推敲。下面就選題的原則與程序加以詳細分析:
第一方面,分析選題應遵循的幾個原則:
科學性原則:研究性學習是科學嚴謹、實事求是的活動,因此研究課題本身必須是科學的。
生活性原則:選定的課題源自對生活現象的思考,有改善生活的實際意義。
可行性原則:要求選擇的研究性課題有可操作性,能夠付諸實施。
創新性原則:創新性原則要求學生選題,要盡量選擇具有創新性的課題,力求新穎、獨特。
第二方面,分析選題的一般程序:
1.選定方向。指導教師要啟發他們善于觀察生活、發現問題,把時間和精力集中在這個方向上開展研究。
2.提出問題。學生往往會提出一些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需要研究者分析這些問題能否成為付諸研究的課題。
3.選擇問題。學生以選擇研究性課題的基本原則為依據,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確定一個有研究價值的問題作為自己探索的方向。
4.加工問題。所謂加工問題,是指從研究的時間、地域、對象、內容、方法等方面對選定的研究問題進行修改和限定,從而使問題更加集中明確,使之成為可以真正付諸研究的問題。
5.確定課題。經過對研究問題的精細加工,仔細推敲,再用恰當的文字把研究內容表達出來,該問題就可以作為我們的研究性學習課題了。
(2)課題分組階段
研究專題擬定后,學生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自由組合成課題小組,至于小組內部的合理分工,則由小組成員共同協商完成。
4.收集資料、課題論證階段
研究小組首先收集資料,然后對收集的資料加以分析整理后,進入課題論證階段:
(1)明確課題小組的研究意向、所涉及的學科范圍
(2)選擇小組指導教師
(3)制定課題研究計劃(檢索文獻計劃、訪談或考察計劃、活動進程計劃、選取研究方法)
(4)預期達到的目標和活動的結果
(5)撰寫開題報告
(6)小組開題展示、講解、答辯
(7)聽取開題評審組意見,完善開題報告
開題評審小組由外聘專家、相關教師、感興趣的學生代表團共同組成,在聽取研究小組的開題匯報后,對小組的設計方案進行評議,提出進一步的修改意見,課題小組針對開題報告加以討論修改后,最終確定研究課題。
5.展開研究階段
學生按照課題研究方案的具體計劃,分工合作開展研究。首先,將專題研究任務加以分解,小組成員經過精細分工后,各負其責,各展所長,積極完成子任務的研究職責。同時,又要與組員通力合作,定期對課題的研究發展交流意見,隨時修正彌補研究計劃存在的偏頗、漏洞,逐步完善課題研究的全過程。
6.撰寫報告、論文階段
專題研究小組在感性體驗和理性思考的基礎上,整理資料,加工處理信息,全面梳理專題研究成果,以恰當的方式對研究進行論文,調查報告,實驗報告等形式的寫作。
7.研究成果交流、評議階段
研究成果交流評議階段,學校邀請有關專家、師生共同組成交流評議組,對各課題小組展示的研究成果進行思維地碰撞和意見地交流,培養學生學會針對不同課題進行客觀地分析、辯證地思考、流利地申辯。并通過研究成果的答辯過程,將學生的自我評價、組員互評、小組評價、教師評價、評議組點評協調融合,引導學生一步步優化研究成果、完善自我發展。
8.評議中的新問題
在結題報告交流、評議過程中,如果發現研究成果存在不足,則需課題小組重新回到研究階段,針對報告中發現的新問題加以分析討論,制定完善的解決方案,以求進一步修正課題小組的研究性學習成果。
9.學習評價
研究性學習的評價標準強調伴隨研究性學習全過程的形成性評價。在研究性學習進行中的各個階段,運用形成性評價,教師、家長和學生可以及時發現研究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不足,加以修正和引導,確保研究按正確的方向順利進行。
關鍵詞:初中地理;選題指導;大膽假設
有些教師認為研究性學習不宜在初中進行,也有人以為研究性學習就是讓學生到校外學習活動,這都是誤區。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筆者在教學過程中通過開展研究性學習很好地解決了知識學習與能力培養;應對學業水平考試與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具體做法如下:
一、指導先行,做好選題指導
初中階段的研究性學習應包括“準備階段、實施階段、總結階段”三個階段。在實施過程中應該做好詳細的預案,把每個階段、每個環節應做的事設置得詳細、具體,特別是一些預想不到的問題。讓學生通過尋找問題,學會觀察,發現問題(研究課題)、記錄問題、查找資料。初步理解尋找信息的途徑,初步體驗科學研究的一般過程;同時嘗試對信息進行分析、篩選、整合、概括,學習怎樣提出問題。我們在選題中要盡可能選擇一些學生知識能力所及的課題,將其范圍界定在與學生生活有關的現象的范疇內。
通過動員,學生的研究熱情很高,很多小組都提出自己的課題,結合本地、本校和學生的具體情況,我們設計了兩個研究性課題:“利國鎮鐵礦資源的歷史”“微山湖利國段生態系統考察報告”。其中利國地區微山湖生態系統研究這個問題比較切合實際,但有些大,分工不明確,為此我將該研究性課題細化為:水資源以及養殖業;微山湖周邊野生動物和植物資源的調查;南水北調對利國地區生態以及經濟發展的影響。
二、大膽假設,小心論證
初中生在智能結構、身心特點、生活閱歷、認知水平和理解能力等方面水平較弱,對于科學研究方法的掌握以及對科學研究的過程體驗相對很少。所以在研究性學習實施中,教師輔導在前,學生實踐在后,按照“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進行。培養學生的地理能力,要求教師在引導過程中,精心設計地理探究活動的過程,讓學生“重演”地理學家發現和解決問題的歷程,像地理學家那樣觀察、思考、提出假設、得出結論。
在研究性學習中,實踐性主要是指學生通過自己提出問題和研究問題來了解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最后解決問題。為此我們按照分工的小課題進行網上和圖書館、閱覽室雜志中資料的收集,然后做出資料卡;做成一份問卷調查,由微山湖畔黃山村的學生進行調查;由我本人親自帶隊到事先選好的地點進行考察、拍照、采集樣本。最后按照分工進行材料的分析、整合、調查報告的撰寫和展板的設計。后來我們通過學校將“對微山湖利國段生態系統保護的建議”報送給相關部門,受到環保部門的好評。調查活動中同學們學會了搜集資料、分析問題,主動地運用了所學的地理知識、理論去分析問題,如繪制利國段微山湖簡圖、當地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氣溫和降水圖等,都給我帶來了驚喜。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我還有意識地引導同學們進行學科間知識的借鑒,如生物、政治、歷史等方面的知識,我也通過自己的收集給大家提供相關的知識和平臺,從而有力地推動了研究性學習的發展。
通過研究性學習,同學們走出校門、走進自然、走進社會,有利于他們了解自然、了解社會,有利于增強在實踐中運用知識的能力及學習、研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激勵評價,展示成果
初中研究性學習評價必須遵循初中學生的身心特點,依照初中研究性學習具體目標進行評價。評價中不能太注重成果,不必太關注“做得好不好”,而應該多關注他們“是否做了”,多進行過程指導;要運用表揚勉勵的手段,分階段評價的方法和從發展的觀點去評價,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
展示的成果也有很多:研究性學習報告(將整個的研究原因、方法、過程、結論形成一個研究報告)、展板(圖片、文字)、地理小論文、地理手抄報、研究性學習的感想、體會反思等。我們學校兩個研究課題:“利國鎮鐵礦資源的歷史”“微山湖利國段生態系統考察報告”,學生撰寫了質量很高的研究性學習報告,并做成展板獲得區教研室綜合實踐活動一等獎,受到學校、家長的好評,也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地理的熱情。
一、教師要轉變教育觀念
成績不好,升學率降低……顯然,這是受應試教育、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影響所產生的顧慮。教師應加強對研究性學習的目的、意義和實施方法的認識,消除上述顧慮。研究性學習讓學生學會了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方法,把知識應用于社會實踐,這不僅使學生看到了學習文化知識的重要價值,提高學習積極性,還加深了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要充分認識研究性學習對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和重要意義;要改變自己的角色:在研究性學習中,學生與教師一樣能通過互聯網,各種媒體等多種途徑獲取信息,教師已不再是知識的壟斷者,而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因此要建立平等、民主、教學相長的師生關系。
二、教師要注意自身科研素質的提高
研究性學習是一門全新的課程,其開放性、探索性和實踐性等特點,對習慣于純學科課程教學的廣大教師來說,是一次嚴峻的考驗。教師必須加強學習,重視自身科研素質的提高。要學習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的具體方法,懂得如何做課題。研究性學習中課題實施的一般過程是:選題立題成立小組、制訂方案課題實施課題結題成果展示。選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⑴從學科學習的疑難中找課題;⑵從學生身邊找課題;⑶從各種媒體上找課題等。成立小組、制訂方案,主要是選聘好指導教師,確定課題組長、寫好課題開題報告。開題報告應包括課題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義、人員分工、研究步驟、所需條件、成果表示形式等。課題實施主要為文獻閱讀網上查找實地考察專家走訪資料整理實驗論證。課題成果可以是課題報告、論文、作品、產品或設計方案、建議等;課題報告主要有課題名稱、指導教師、課題組成員、執筆人;正文包括引言、論點、論據、結果等。要學習本學科甚至跨學科的最新科研成果發展動態,掌握信息技術,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教師要重視相關資料的積累,逐步豐富適合本地本校實際、受歡迎的研究課題的綜合性資料儲備。
三、要做好對學生的指導工作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 有趣 給力 明顯 堅定 深遠
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活動。是以科學研究為主的課題研究活動。它也不等同于問題課程,雖然也以問題為載體,但不是接受性學習,而是以研究性學習為主要學習方式的課程。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實踐性較強的教育教學活動。研究性學習不局限于對學生進行純粹的書本知識的傳授,而是讓學生參加實踐活動,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和獲得各種能力。當然,這里的“實踐”的含義不僅是指社會調查,收集資料,它還包括選題,制定研究計劃,請教專家學者,撰寫研究報告等一系列的過程。英語是一門語言學科,更是一門藝術,如何讓英語學科在學生們面前更具魅力、更具吸引力?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的研究性學習給了我很多的啟示:
一、研究性學習讓英語更有趣
語言學是枯燥無味的,更何況是英語,是中國學生所不熟悉的語言,生長在故土的中國學生缺少學習英語的環境和氛圍。“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何把枯燥無味的語言學習變成學生們感興趣的活動呢?研究性學習不妨是一劑很好的良方。在教 “festivals(節日)”時我們把學生分成下列幾組:第一小組研究外國有哪些節日,分別在什么時候。第二小組研究外國節日的風俗、文化。第三小組研究外國的節日與我們中國的節日有哪些共同點與不同點。在學習“fashion show(時裝秀)”時我們讓學生分成以下幾組:第一小組研究時裝的款式。第二小組研究時裝的顏色。第三小組研究時裝的搭配與組合。第四小組研究時裝的年齡特征。我們要求學生課后在網上查閱資料、到圖書館查閱資料、深入服裝廠調查設計師等等活動,使學生的學習一下子由課堂延伸到了課外,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學生由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變成了求知者,學生們走出了校門,打開了眼界、更接觸了社會和自然。通過同學們的努力,他們了解到了很多外國的節日。有圣誕節、萬圣節、感恩節、復活節等等。服裝方面了解到中國有中山裝、夾克衫、旗袍、棉襖等等。外國有西裝、牛仔裝、獵裝等等。后來東西方文化的不斷融合,我國的節日、衣著與外國的已經沒有太多的不同。學生們把他們的研究在進行報告的那一刻顯示出的是一臉的自信與自豪。是研究性學習讓孩子們品嘗到了快樂,更深刻感受到了學習英語的趣味。
二、研究性學習讓學生更給力
研究性學習讓學生走出了課堂,學生在進行調查、訪問、交流的過程中,學會了怎樣與人交往,與人溝通,當他們遇到困難和挫折時,會想到求助,會想到用其他的方式去達到目的。這些知識都是書本知識所無法給予的,即使書本上介紹了,或者講解了,那也是紙上談兵,只是些理論知識而已。我們學習知識的目的,無非就是運用知識,運用所學到的知識去服務社會,為自己能夠立足社會奠定基礎。我們在學習“shopping(購物)”時,我們組織學生到超市、大賣場、到菜市場等等,面對面的對著營業員,用簡單的英語與業主(學生裝扮)交流。例如:“Can I help you? / What's the price? / Is that all? / Here's the money.”等等。學生們在這樣的環境和氛圍中體驗到了英語的快樂、更體會到了英語的作用并由此而產生自豪感。使學生由害怕學英語到喜歡學英語,在交流和訪談的過程中不斷地改變談話的方式,使語言更親切、態度更和藹、目的更明確。使學生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學會了與人、與社會、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真正地從各個方面培養了學生的參與社會、立足社會、改變社會的能力,研究性學習讓學生更給力。
三、研究性學習讓效果更明顯
學生們在進行研究性學習的時候,往往是按小組進行活動的,他們會把種種活動看著是一個小小的聚會、一次終身難忘的經歷。他們會周密安排,細心布置,甚至于包括活動時間的安排、需要帶哪些工具、材料等都會考慮周到。這些安排和布置無形之中是對學生的一次考驗,是對他們處理事件能力的一次鍛煉和提升。他們在活動過程中所遇到的種種成功和失敗都對他們的將來產生一定的影響。有些事件已經做過了,對他們來說是一次經歷。特別是一些失敗的經歷那更是記憶猶新,即使將來遇到類似的問題也會揚長避短,避免相同事件的再次發生。成功的經驗那更是將來處理事件的一筆可貴的財富,在現實生活中碰到相似的問題也會是胸有成竹,底氣十足。親身經歷的事件是很難忘卻的,這是他們走上社會的前奏,是接受社會鍛煉的熔爐。把學習帶進了社會和社會實踐相結合,這樣獲得的知識才堅固,效果更明顯。
四、研究性學習讓意志更堅定
學生畢竟是書生意氣很濃的主體,他們接觸社會的時間不長,經驗不足,在進行研究性學習的時候往往會因為某種原因導致碰壁,甚至于失敗。這時候的學生在經過大量的研究性學習中,一般情況下都能保持冷靜的態度,向老師請教或者小組進行討論商量,制度方案、制定下一步的目標。一次失敗就是一次教訓,他們會把種種教訓結合起來進行考慮,吸取經驗和教訓。例如:在教學“pollution (污染)”時,學生們通過調查發現,污染有:生活污染、工廠污染、自然污染等等。他們有時為了證明某個工廠對周邊環境的影響,會克服重重困難,尋找污染源,取樣檢查、提供證據、書寫書面報告等等。他們也許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遇到各種各樣的阻擾,但堅持真理的信念不變,在一次又一次的困難面前他們毫不言敗,一次又一次地鍛煉了他們的意志。
五、研究性學習讓想象更深遠
研究性學習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能力發展有更多的想象力,我們在學習“invention(發明)”時,會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從周圍的物體散發到周圍的壞境,從居里夫人想象到愛迪生,從飛機想象到航天飛機、宇宙飛船等等。從想象到創意,從微不足道的現象想象到更為復雜的發明。更為可喜的是我校周佳敏同學能夠從撿乒乓球這個不起眼的現象入手,反復研究,不斷探索終于發明了乒乓球快速集球器,減少乒乓球運動員因為撿球而浪費了寶貴的時間,從而節省了大量的體力。她的研究性學習不僅使自己的想象更豐富而且為社會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她的發明和創造對周圍學生的影響也是十分巨大的。是研究性學習的成果的放大和超越,意義更深遠更偉大。
研究性學習在英語學科中的運用是英語學科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有機整合,它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方式,使英語學習更有趣、學習效果更明顯、意義更深遠、學生更給力。在以后的教學實踐中要多加以補充和運用。
【參考文獻】
論文摘要:高中地理研究性學習的特點:選題內容廣泛,研究方法多樣,研究過程趣味性強,研究結果有實用價值。筆者結合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實例,提出了提高高中地理研究性學習效率的有效途徑。
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以學生發展為本”,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倡導學生積極參與,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學習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課題,應用問題并解決問題。目前,研究性學習已經成為許多中學教學改革的熱點。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許多研究性學習活動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筆者結合自己研究性學習的教學實踐,談談如何提高高中地理研究性學習的效率。
一、高中地理研究性學習的特點
認識高中地理研究性學習的特點是我們提高研究性學習效率的基礎和前提。
1.選題內容的廣泛性
地理是一門涉及范圍廣泛的學科,研究的內容從自然現象到人文。地理學科的特點為研究性學習的開展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學生可以從氣象氣候、土壤植被、地貌等方面選擇自己喜歡的研究課題 [1]。
2.研究方法的多樣性
研究性學習與傳統教學不同,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多種方法解決問題,獲得知識。例如學生可以通過查閱資料、利用網絡、現場觀察、問卷調查、咨詢專家、實驗分析等手段主動解決問題。
3.研究過程的趣味性
地理課程充滿著自然奧秘和科學情趣,研究性學習就是鼓勵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去探究。在我們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中,有的學生在觀察水循環時,看到濃密的烏云瞬間變成傾盆大雨,雨水又通過小河流向大海,高興地跳躍驚呼,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熱情。
4.研究結果的實用性
在研究性學習中,學生選擇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課題進行研究,如環境污染、節約用水等問題,研究結果可以為這些問題的解決提供參考。如有的學生在節約用水的研究性學習中,設計了簡單的雨水收集管道,將搜集的雨水用來澆灌花草,非常具有實用價值。通過研究性學習,學生把書本知識與實踐相聯系,達到學以致用。
二、提高研究性學習效率的途徑
2008~2009學年筆者組織學生進行了以“福州市水資源與水環境問題研究”為主題的研究性學習,學生因此在很多方面有了提高。結合這次實踐活動,總結出提高研究性學習效率的一些途徑,供參考。
1.選題要恰當
研究性學習的選題要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上,同時要與社會現實,周邊的生活環境結合,盡量讓學生研究熟悉的環境,這樣既可以降低研究的難度,也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我們選擇“福州市水資源與水環境問題研究”為主題,一是這一課題與課本知識“地球上的水”聯系緊密,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本知識的認識;二是水資源與水環境問題是大家身邊常見的問題,貼近生活,學生容易產生興趣,也便于學生觀察、研究。
2.目標要明確
研究性學習要想取得預計效果,首先要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本次研究性學習,從總體上有三個層面的目標,一是加強學生對水循環和水資源保護等知識的認識和理解;二是從情感價值上講,使學生樹立節約用水、保護水環境的意識和責任感[2];三是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方式要靈活
研究性學習就是要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采取不規則的、活躍的、主動的獲取知識的方法。本課題在調查階段,學生可以通過實地觀察、拍照、走訪專家、調查問卷、實驗分析等手段認識問題;在解決問題階段,同學們可以小組討論,也可以全班討論;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主體,以老師為指導”的教學方式,體現獲取知識途徑的多元化和靈活性。
4.組織要嚴謹
為了保證這次研究性活動的質量,特制訂了詳細的計劃。把整個研究活動劃分成三個階段:
(1)選題分組階段:時間為期一個月,這個階段主要對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動員,成立研究小組,確定研究課題,撰寫研究開題報告,制訂詳細的研究計劃。
(2)研究實施階段:時間為期五個月,各小組有步驟地進行深入的研究,在研究過程中組長每個階段向老師匯報研究進展情況,并進行階段性小節。
(3)成果展示論文答辯階段:課題最后,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調查報告、撰寫小論文或小發明、小制作,舉行成果交流會,評價學生的研究成果。
三、結語
研究性學習是教學改革的一個新方向,也是培養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嘗試[3]。科學、合理地開展研究性學習,首先要認清不同學科研究性學習的特性,按照學科的性質確定明確的研究目標,制訂嚴謹的研究活動計劃,才能使研究性學習達到預期的研究效果。研究性學習目前仍然處于探索和起步階段,許多問題有待進一步探討和完善。
參考文獻:
[1]劉志.研究性學習在高中地理學科中的實施[d].首都師范大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