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新課程改革教育觀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摘要:讓學生明確學習任務,就是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進行有意學習。實踐表明,如果學生明確了學習任務,積極地參與學習,保持良好的注意及情緒狀態,就能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明確任務;激感
當前,隨著新課程的實施,改革課堂教學成了素質教育的關鍵。優化的課堂教學更是減輕學生負擔,提高學生素質的保證。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是外力,根本的動力來自學生本身,教師的教只有建立在學生自主的學習基礎上,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教師要靈活駕馭課堂的藝術,并善于因勢利導,在錯綜復雜的非線性關系中鍛煉學生的自學能力,激發學生求知欲,從而把教學過程變為使學生會學習的過程,以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那么,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怎樣才能發揮學生的主動作用呢?
1 明確任務,激感
讓學生明確學習任務,就是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進行有意學習。實踐表明,如果學生明確了學習任務,積極地參與學習,保持良好的注意及情緒狀態,就能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教師要引導學生認同教學目標,激發強烈的學習動機和濃厚的學習興趣。
教育家馬卡?連柯曾說過:“愛是一種偉大的感情,它說在創造奇跡,創造新的人?!睈凼墙逃幕A,情是心靈的鑰匙,在語文課堂中,我們應為求用愛心感染學生,用真情來換取信任,我們只有用自己的愛,才能與學生產生心靈的碰撞,才能超越人的自然屬性而達到完美的境界,同時,有了愛,更應具有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動才能心動,心動才能思發、激感,這是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思維活躍的一種重要策略。教師如果用富有激情的教態語言激發學生的情感、興趣,學生就會自覺的花時間、下功夫、動腦筋積極主動地學習,并做到“學有所樂”,達到“學有所獲”。
2 善于激發疑問
古人云:“學啟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小進,大疑大進”。當學生的學習興趣被誘發出來時,教者要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質疑求索,答疑提高,因而一方面教師要精心設計疑問,巧妙提出疑問先讓學生感到“山重水復疑無路”,激勵誘導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尋找,“柳暗花明又一村”,另一方面,是鼓勵、激發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讓學生向教師質疑,讓語文課堂充滿問題,倡導“沒有錯誤的問題只有不完善的答案”以此激發學生批判性、發散思維,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不再是課堂教學的主宰,而是學生創新學習設計師和引路人;學生疑難問題的解答人,教師也不再是課堂教學的惟一權威,而是課堂討論的平等參與者,啟發學生質疑問難的積極倡導者,教師應對學生與眾不同的疑問、見解以及異想天開的設想,對學生挑戰性的語言、觀點予以寬容和尊重,并投以贊許的目光和會心的微笑。同時,教師還應注意學生敢于堅持自己的觀點,敢于說他人沒說過的話,敢于挑戰書本中的“定論”,敢于對老師在課堂上不合時宜的說教說“不”,敢于堅持獨立思考的良好習慣。同時,教師對于學生所犯的錯誤一定要有高度的寬容精神,在給學生提供創造性氛圍時,要做到:公開地向學生表示出,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以及任何探索跡象,都是好事情,當學生對一項活動興趣并非常興奮時,要允許他們按照自己的步調活動,如果學生愿意的話,要讓學生自己開動腦筋想辦法;氣氛要輕松活潑,不反對猜測,特別是猜測具有一定道理的時候,這樣做,無疑會進一步活躍課堂氣氛。因此,教會學生運用自己的思維去學習、探索和研討、反思、批評和質問,這是課堂教學成功與否的關鍵,學生只有在好奇地“問”,自信地“想”和說中,才能更充分地體驗課堂教學所帶來的愉悅。
3 注重教學過程中學生思維的拓展
3.1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各環節,教學的中心應以訓練發展學生的思維為主。比如閱讀教學要重視通過變式訓練來抓語言理解、積累、運用,引導學生不斷向新思維廣度發展。
3.2 教師還應適時指導學生的分析能力,比如理解課文,有著三個層次:第一層,表層性理解,就是知道課文說的“是什么”回答問題只是復述課文中的內容;第二層,解釋性理解,就是懂得課文內容中所隱含的“為什么”,能用自己的話回答問題,能概括出課文的基本觀點或中心思想,能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第三層,創造性理解。就是對課文中系統化的認識,并能根據課文舉一反三。乃至發表自己的新見解。有不少教師就設計不同層次的提問,讓不同水平的學生回答。在布置作業時,還可設計“彈性作業”,不同層次學生有相應的作業要求,這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達到預期的效果。
3.3 教師還要加強反饋與校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自始至終要對學生的認識活動進行監控、調節。教師對學生的回答,要仔細認真地聽,不僅要評價內容是否正確、完整,還要注意語言是否規范,有無語病。不能沒有聽清回答,就草率表態。也不能在學生意見有分歧時,不加評議,把問題擱在一邊,而進入下一個教學環節。此外,教師教學過程中,加強巡視、輔導,采取一對一的個體反饋、指導、校正,也是不可忽視。
4 精心指導學法,培養創新能力
改革課堂教學目的就是要把教學重心從“教”轉到“學”上來,重視學法指導,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最優途徑,使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并能選擇和運用恰當的方法進行有效的學習,學生是否有這種能力,是衡量他們主體作用能否發揮的又一重要體現。進行學法指導大致有如下幾條途徑:學法的直接介紹,教法的滲透轉化,教學過程中的及時點技和引導。教師重視教方法、教規律,目的是為了讓學生逐步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的規律。如《向沙漠進軍》一文,課文第一部分說明為什么要向沙漠進軍,第二部分說明怎樣向沙漠進軍,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依此類推,第三部分主要寫什么?全文的中心是什么?這就是教法轉化為學法。其次,可根據不同課文的特點,教給不同的學習方法并設計出相應的操作程序,把有關學法變成學習過程中可供學生實際操作的具體步驟,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一步一步按程序進行學習。如‘從中心句入手’這一學法,可以設計如下三個操作程序:①找出文中的中心句并理解句意;②讀課文,看看課文圍繞中心句寫了哪些內容?重點寫了什么內容?③文中哪些詞句跟中心句的關系密切,這些詞句是怎樣表現中心的?
5 創設民主寬松的課堂氛圍
【關鍵詞】教育教學;課改;更新觀念;轉變角色
在大力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國教育界正在進行著一場悄無聲息的變革――這就是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這對于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來說,都是一種全新的挑戰。不管是在教育理念上還是教學方法上,這都要求我們來一次“洗腦”。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理論生長點是“綜合實踐活動”,綜合實踐活動的核心是“探究性學習”。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就是推動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即由被動接受性學習向主動探究性學習轉變。要實現這一轉變,除了教學評價方式的轉變外,還必須推動教師角色的轉變。如何從傳統中走出來,處理好“繼承”與“發展”的關系,我認為首先是教師自身應該從以下十一個方面去“洗腦”,從而改變傳統的教育教學理念:
1.教師不是“權威”,在某些方面,學生會比我們更“內行”
過去,我們在學生面前總是高高在上,一副“傳道、授業、解惑”的“受業恩師”姿態。其實我們必須承認,知識是發展著的,任何人的認識都是有局限性的。我們應該允許教師在某些知識領域有不懂的問題而不是絕對的權威。教師可以向學生學習,可以向學生承認自己不懂的問題,可以請學生幫助老師解決教學中的疑難,讓學生消除學習的“神秘感”。教師不應該以“知識的權威”自居,而應該與學生建立一種平等的師生關系,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是一種平等的交流,是一種享受,是一種生命的呼喚。
2.學生是有主觀意識的“人”而并非“羊”,教師不能牽著他們走
在成功的教育中,學生受到老師的直接影響而成才的例子很多,但與教育的普遍性相比,那些都還是非常典型的“個案”。我們面對的是千千萬萬的無數的個體,我們的教育并非是為培養這些老師模式的少數的“個案”,我們的社會還需要千姿百態的建設者。所以在新的教育形勢下,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而不僅僅是指導者,要變“牽著學生走”為“與學生一起走”,要變“給學生壓力”為“給學生動力”,用鞭策、激勵、賞識等手段促進學生主動發展,這樣才能培養出各具特色的人才。
3.我們不僅僅是教者,我們還應當是學生的“學友”
教育需要營造一種平等的氣氛。我們倡導專家型教師,但不提倡教師站在專家的高度去要求學生。教師要有甘當小學生的勇氣,與學生共建課堂,與學生一起學習,一起快樂一起分享、一起成長。教師不僅要成為學生的良師,更要成為學生的學友,這樣才能營造一種平等、愉快的良好的學習氛圍。
4.我們不能再以“靈魂工程師”自居,因為我們并不能預先設計學生的靈魂
長期以來,人們把教師比作“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其實教師不應該作學生靈魂的設計者,而應該作學生靈魂的鑄造者、凈化者。每一個有正常思維能力的學生都有他們自己的潛在的資源,教師要做的應當是如何去開發、挖掘出他們的這種資源。所以我們要成為學生“心智的激勵、喚醒者”而不是“靈魂的預設者”,要成為學生的“精神教練”。
5.過去我們是學生學習的“信息源”,現在我們只是一個“信息平臺”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成為了學生取之不盡的“知識源泉”,學生往往以教師的教導為至高無上的“圣旨”,缺乏師生互動,更缺乏生生互動。在新課程中,教師不僅要輸出信息,而且要交換信息,更要接受學生輸出的信息。教師要努力促成課堂中信息的雙向或多向交流,因而教師要成為課堂中信息交換的“平臺”。
6.只有“一桶水”永遠不夠,我們必須努力成長為一條“生生不息的奔河”
我們曾經認可“教師要教給學生一碗水,那自己就必須要有一桶水”的觀點。然而隨著時代的變化,知識經濟時代已經到來,教師原來的一桶水可能已經過時,這就需要教師的知識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的更新,需要教師成為“生生不息的奔河”。不僅如此,我們更需要懂得如何引導學生去“挖泉”即挖掘探尋,以尋到知識的甘泉。
7.在課堂上,我們不僅要讓學生能提出問題,而且我們要有勇氣面對學生的挑戰
新的課堂中不能僅僅是教師向學生提出一系列的問題,讓學生解決問題。它要求教師引導學生自己去提出問題,因為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學生向教師提出了問題,便是對教師的挑戰。我們面臨的是數十個活生生的學生數十種各不相同的思維,開放的課堂中教師隨時可能接受學生的挑戰,而成為應戰者,我們必須事先有心理準備,不能臨陣自亂。
8.不斷汲取營養,讓生命之樹常青
中國的傳統文化總是喜歡把教師比作“春蠶”、“蠟燭”,但不管是春蠶還是蠟燭,它們總是在奉獻社會的同時就毀滅掉自己。新時代的教師不能再作“春蠶”或“蠟燭”,而應該在向社會奉獻的同時不斷的補充知識的營養,不斷地更新自我,讓自己的生命之樹常青。我們不能每面對一代學生都只是“老生長嘆”,更不能只講“無私奉獻”一副“老黃牛”模樣。我們在敬業的同時,也應該倡導有益的休閑和娛樂,一是因為“會休息的人才會工作”,二是因為這樣可以保持年輕的心態――要知道,我們面對的都是年輕的生命!
9.把課堂還給學生,我們來做“裁判”
我們不能總把課堂視為自己的課堂,而應該還課堂給學生。教師不能作課堂的統治者,因為統治者總免不了令人“懼怕”。教師應該從統治的“神壇”上走下來,與學生融為一體。在新課程中,教師不能再是居高臨下的,而是與學生站在同一個平臺上互動探究,讓學生們在平等的交流中去充實他們自己的課堂,而讓我們教者在參與其間的同時,“裁判”學生,也“裁判”自己。
10.教育是第三產業,我們是學生的“服務員”
在歷代神位上有“天地君親師”,現代也有著濃厚的尊師重教的風尚。雖然我們在教育學生時要對他們講“尊敬老師”,讓他們學會做人,但面對現代的經濟社會,我們不能總是以“為師”的長者自居。學生家長花錢,我們出力來教育孩子,這實際上就是一種商業服務關系(當然也不能完全等同于商業關系),只是我們從事的這種商業活動更為特殊、更為復雜罷了。為學生服務是我們教師的職責。所以我們不能總是高高在上,一定要擺正自己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的位置,充當好自己的角色。
11.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學生,我們要重新思考“因材施教”的含義
過去,人們習慣把教師比作“辛勤的園丁”?!皥@丁”是令人尊敬的,但“園丁”又是令人遺憾的,因為園丁把花木視作“另類生命”。園丁在給花木“澆水、施肥”的同時,還要給它們“修枝”、“造型”,他們都是按照自己的審美標準把花木塑造出來供人們欣賞。而在園丁看來不合自己情趣的“歪枝”、“殘枝”是可以“判死刑”的,他們可以隨意“修剪”,可以培育出以曲為美的“病梅”,這實際上就是教師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學生身上。我們必須意識到,教師與學生的生命同源。教師應該允許學生的缺點存在,應該允許奇才、偏才、怪才、狂才的發展。教師應該給學生的成長引路,給學生的人生導向,而不是限制學生的發展空間,更不能給不服自己管教的學生或有某種缺陷的學生“判死刑”。古人說的“因材施教”,并非是讓我們只針對學生自身的有利條件而“施教”,同時也要針對學生身上存在的不利因素甚至缺點而采取積極的正面的引導。教師應該多一些愛心,多一些對“問題學生”的理解與關懷,將學生的缺點當作財富而施教,因為它可能使你成為教育家――沒有任何一個教育家不是因為對問題學生的教育獲得成功而成為真正的教育家的。這一點值得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深思。
參考文獻
[1]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通識培訓叢書》,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關鍵詞】新課程 教學 問題 思考
新課改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新精神,為學生的發展奠定基礎??赡壳霸谖覀冞@偏僻落后的少數民族地區,教學中“滿堂灌”、“一言堂”的現象基本還是主流。教師占領著課堂,庖丁解牛式的把知識傳輸給學生,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者。時間長了學生就出現思維惰性,人云亦云,眾口一詞。回歸課堂就是要解放學生,讓學生煥發激情,積極主動的學習自己感興趣的知識,解決自己經過努力或同伴討論能解決的問題,體驗學習的樂趣和成就感。下面筆者就我縣新課程教學改革中的問題,思考談談自己的思考和見解。
1 我縣當前課堂教學改革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1.1 在教學模式上依然如故
從目前看,不少教師的教學方式相對滯后,在新的方式尚未探索成形且得以鞏固、效果也難以稱好時,不少教師就會又回歸到傳統的教法上來施教于課堂。也有不少教師面對大班額的群體,認為討論、互動、情景生成等新的教學理念和方式不適應現實的教學環境,便認為只能采用“老一套”來施教。凡此種種心態,反映在教學實施層面就會“依然故我”。
1.2 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上有所欠缺
細察我縣的教學狀況,我們無不感到還有許多教師陷入陳舊的教育模式中,以完成教學內容作為課堂的終極目標,而忽略對學生的各方面的能力的培養,特別是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上有所欠缺。總是擔憂學生素質低,不能適應新課改,學生的主動性不高,在課堂中會出現冷場現象等等,于是,在教學中教師難免會全程主宰教學過程,這樣就禁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1.3 部分教師缺乏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和使命感
部分教師對新的課堂改革模式的學習缺乏鉆研精神,不能領會新的課堂教學改革的實質,導致有些教師在課改實踐中縮手縮腳,瞻前顧后:不肯改、害怕改、不會改的情況比較普遍;缺乏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和使命感、缺乏背水一戰的勇氣和決心、缺乏持之以恒的恒心與毅力、缺乏刻苦鉆研的習慣和精神!
1.4 不善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部分教師不善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忽視學習小組的建設與利用,導致學生在課堂上受束縛較嚴重:不肯展示、害怕展示、不會展示;如果在課堂展示上有所失誤,個別教師則斷然制止或粗暴呵斥,讓學生無所適從,從而扼殺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談不上激活創造力了。
2 在今后課堂教學改革中應做的工作
2.1 立足我縣實際,讓課改在現實的土壤中“生根”
新課改不是擯棄傳統與現實,一味地去追求“跨越”,體現“全新”,那無疑是在建造“空中樓閣”。我們應讓課改在“本土”上植根。把課程改革與本地本校具有傳統色彩的好做法、好經驗進行整合,使之在新的理念建樹下與課改接軌,并為課改服務。處理好“探究學習、自主學習與接受學習的關系”、“繼承傳統與創新的關系”、“教學中求活與求實的關系”,“追求互動生成與要否進行知識講授”的關系、“能力培養與知識積累的關系”等等。這些現實問題不容回避,這也正是課改任務的艱巨性和歷程的艱難性所在。因此,我們在課改進程中能應多一份清醒與冷靜,少一些盲從與狂熱;多一分穩妥與扎實,少一些輕浮與散漫。
2.2 讓集體備課成為提升教師專業成長,提高教學有效性,實現教學方式轉變的重要途徑
提倡集體備課。在集體備課中,除了要研讀教材內容,還應研讀教材體現課標精神的具體所在,還要交流各自在“用教科書教”時,運用了怎樣的方法,安排了怎樣的活動,設計了怎樣的問題,將企盼達到怎樣的效果等這些有助于“改革”與“轉變”的具體問題上。如果學校里每周的集體備課都能重視落實這些實際問題,那么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在同步于理念的學、思、做合一的進程中,必將會逐步地呈現出好的效果來。
2.3 教師在課堂教學改革中要解放思想,相信學生
我們深信:給學生一個機會,學生會還我們一個驚喜。我們應該由舊模式下“主演”變成在課堂上傳授知識的名“導演”,由站在黑板的前面變為身處學生們中間,成為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合作者、評價者。我縣有部分學校也在進行課堂改革探索,相信改革者不難發現,許多學生在新的教學模式下學習主動性增強了,表達能力提高了,同時,這樣的課堂也深得學生的喜愛。
2.4 在課堂改革中,加強班級小組建設
因為小組建設可以發揮小團隊的作用,是實現課堂教學改革的關鍵。因此,在課堂教學改革中,各學區(校)要注重抓好小組建設:制定出臺并組織學習小組考評制度、改變傳統的座位安排、對學生重新進行分組、加強對小組長的教育與培訓,重視對小組的考評與管理。這樣,當小組建設初見成效時,高效課堂才能打造起來。
2.5 要真正營造教師“個人反思”的研究氛圍
營造教師“個人反思”的研究氛圍,把教師工作上升為一項真正意義上的“行動研究”。讓“學-思-做”的工作方式成為廣大教師職業生存方式,從根本上改變廣大教師的職業思維習慣,在終身學習的歷程中打造為一名“學習型教師”,讓學校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學習型組織”。
2.6 改革現有的教育教學評價體系
課改背景下,我們必須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正確定位自己學校的辦學模式與管理模式,堅持走具有自身特色的辦學道路。首先,學校管理者要結合社會發展的總體形勢和人才需求,以及當今國內外教育改革的基本動向,充分做好本學校的管理工作。要在與實際相結合的情況下,推廣具有自身辦學特色的教育管理模式,以充分解放教學中的生產力。其次,教學管理工作不僅僅要與時代大背景結合,更要立足自身的辦學規模和辦學條件。學校管理者要充分研究本校的師資力量、生源特點、辦學經驗以及社會影響力,在充分掌握自身特點的情況下,與新課改理念原則相結合,發揮最有效地管理。最后,定位學校發展目標,擬定學校中長期發展計劃。發展計劃重視管理工作在縱向發展過程中的改變與發展。它強調學生與教師的專業發展、個性發展和共同發展。能夠激發教師和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發展動力和內在動力,有助于在教學過程中實現師生的多元、全面和可持續發展,并在發展的過程中同時培養學生健全豐富的數學情感與認知態度,提升教學管理的實效性。
二、堅持以人為本、創新管理理念
辦學的關鍵是教育,而辦學的前提是教育思想。因此,探討新課改下小學教育管理之路的首要任務就是創新辦學理念,樹立正確的教育管理理念。學校管理必須要堅持的第一思想是“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以每位孩子的健康成長為本”。“以人為本”的核心思想就是要發展的人的個性,發展人的能動性、發展人的自覺性,而不是要讓人在管理框架的約束下遭受奴化和壓抑。“以人為本”的教育管理模式對人的思維、情感、情緒等內心的滿足更加重視。因此,不僅僅要從物質手段上入手抓好教育管理工作,更要從情感思維上開拓小學教育管理的新思路。首先,教學管理工作要以教師為本,要體現教師的存在價值與意義。在小學教育中必須要對廣大教師提供一個廣闊的、公平的、可以展示自我的舞臺,為教師營造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不斷強化教師對學校管理工作的認同感和對學校的歸屬感,進而喚醒教師的主人翁意識,挖掘教師的教學潛能。其次,“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最終體現在每位學生的全面發展與進步上,不管是學校教育管理者還是上課教師必須時刻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教學理念,不斷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強化學生的思想道德水準和科學文化內涵。學生首先是一個身心健康、富有人文關心與真善美的人,其次才是教育的對象和知識的繼承者,教師不僅僅要關注學生學習成績的提升和綜合能力的培養,更要致力于學生人性的挖掘。同時,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都有自己的發展個性和特點,多姿多彩的教學課堂由充滿個性與激情的學生組成,因此,在學校管理工作中要注重學生個性的尊重和保護,實現學生個性與教學共性的完美結合。
三、創造美好的學校環境,為教學管理營造良好的氛圍
學校是教書育人的文化場所,是傳遞知識的神圣殿堂。學校中唯有充滿豐厚的文化底蘊與文化內涵,才能在潛移默化中達到教書育人的作用,完成引導學生、感染學生的積極目標。學校環境的創設離不開教師整體氛圍、學校氛圍、班級風貌和師資力量等教學硬件。良好的師生關系體現了和諧的學校氛圍。要努力打造師生一體的教學環境和管理環境。學校教育管理工作者要積極開發、合理利用校園環境中的教育資源,為學生發展服務。要不斷的提高學校管理的效率。在追求認真與謹慎的前提下,小學教育管理還應當在創新與效率上追求更高的境界。過于死板,重視命令式指導和權威的管理方式盡管從表面上看達到了井然有序的管理效果,但難以從實處上推行素質教育。同時也對教師的專業進步和學生的個性發展造成嚴重的制約?,F代學校管理模式要更新觀念與方式,創造寬松有序、活潑溫馨的管理環境,通過開展學生自我教育、師生情感互動、學校組織文化活動、學校與家庭親密接觸等有意義的溝通方式,真正營造社會、學校、教師和學生互動交流的美好環境,促進學校的蓬勃發展,提高教師的專業進步,促使學生的個性成長,真正實現素質教育。
四、實施合理的激勵機制,完善教育管理隊伍建設
學校要留住人才,為社會培養更多有用的人才,必須要建立健全激勵約束機制,樹立起以人為本、求大發展的思想觀念,實施班級績效管理措施,建立起一支高素質的教育管理隊伍。要對教育管理者開展經常性評估,及時對管理者的管理效果與教學效果做出反饋。在管理方面,學校應該積極地組織教師接受相關的教育管理培訓,通過科學規范的管理,讓小學管理從根本上適應時展的需求。
五、結語
一、教師角色的改變
首先,教師要擺脫舊的教育觀念。更新教育理念,教師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不能把傳授知識作為自己的首要任務和目標。教學應采用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的方式,注重學生的發展和能力的培養,要將自己的定位,從灌輸者轉變到引導者、合作者的角度上來,以學生為主體。
其次,教師要培養學生能夠將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的能力,要能夠去發現數學問題,將實際問題歸結為數學問題與求解過程。所以,不僅要把數學教學活動搞好,還要將數學課堂教學作為學生發現數學的實踐活動課,通過設計與生活實踐密切聯系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發現數學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在現實生活中充滿著無數的數學問題,“數學教學應建立起課內外結合的教育空間體系,突破教材限制,向室外延伸,引導學生深入生活實際,幫助學生形成數學問題的初步印象”。
另外,學生要對學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要為自己而學,要積極主動探知,而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獲得學習知識的能力,發展自己,充分享受到學習成功的樂趣。
二、新課程改革對初中數學教師的要求
教師應具備整體把握新課程標準的教學能力。初中數學教師必須認真學習新課標,對新課標深刻認識、整體把握,以新課標為指導,構建以學生為本的數學課程體系,積極引導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只有教師盡快把握新課程標準,并將新課程標準貫穿于實際教學中,才能為學生的學習和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教師應具備創新能力,可以靈活運用新課程教材。由于初中數學課程的內容發生了較大的調整,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具備很強的對新課改的領會能力。在領會新教材意圖的基礎上,全面了解新舊教材變換之處,根據教材改革的要求及時更新數學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靈活運用好新教材。
只有如此才能夠使學生學會分析新教材,用好新教材,才能讓學生養成知識發現、探索和創新的能力。
教師應具備對教學行為的反思能力。教師應該定期反思:是否完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如何、學生是否掌握了教學內容以及對教學內容的反饋、是否有遺留問題等。通過研究自己教學中的成功之處和不足之處,以及梳理學生出現的主要問題和解決的方法,來不斷積累教學體會和經驗。通過觀摩課向其他教師學習,取長補短;通過看資料,案例等,不斷充實自己。
三、初中數學新課程改革中應處理好的幾個關系
隨著國家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依然有部分教師還處在從原來的舊教學理念轉變到新教學理念的過渡時期,在教學中也會不可避免地產生困惑,從而制約了新課程的深入改革。筆者認為,要推進初中數學新課程改革,就必須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教學內容的具體化與抽象化之間的關系?!稊祵W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該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因此,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該盡量使抽象問題具體化、直觀化,使所有學生都可以在不感到困難的情況下,了解數學問題的本質,增加學習的趣味性。
現代信息技術與教材的關系?!稊祵W新課程標準》強調:“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工具”。現代信息技術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改變了教師的授課方式,電腦和網絡已經成為教師教學的重要參考工具,甚至超越了傳統教學中的黑板粉筆?,F代信息技術的進步,表明傳統教學方法中的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本書的時代即將過去。但也不應該走入另一個誤區:用多媒體課件完全代替教材。在教學中依然要以教材為主,現代技術教學作為輔助,做到合理利用教學資源,不斷提高數學教學實效。
可以預言,隨著國家新課程標準的全面實施,尤其是隨著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的進入實驗區,高中物理教學無論是在理念層面還是在操作層面,都將面臨許多新的挑戰。因此,高中物理教學如何才能適應新課程改革所提出的各項要求,就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筆者認為,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學,主要應在以下兩方面尋求新的突破:
1. 在教學設計的立意上要有新的突破
眾所周知,在應試的重負之下,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設計時,通常都是從知識的理解記憶、技能的規范操演和解題的強化訓練來立意的,課堂教學的目的幾乎被唯一地定位在向學生傳授應試所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上。因此,“傳道、授業、解惑”就被片面地當作傳遞知識、教授技能和幫助學生解決在掌握知識與技能中存在的問題。這樣一來,灌輸也就必然成了主要的課堂教學模式。
在新課程改革中,依據現代教育理念所提出的教學根本目的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新課程標準又把它具體化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個維度的課程目標。由于課堂教學是課程實施的重要渠道,因此,為了使課堂教學能夠真正成為充分體現新課程理念的實踐場所和實現新課程目標的重要保障,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就必須突破單純以”雙基“來立意的舊框框,本著教學要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這樣的高度責任感,從三個維度來全面構思教學內容、精心安排教學活動。
首先,對于教學內容的構思,要以課程標準中的相關條目為依據,以所用教材的相關內容為參照。在“知識與技能”維度,不僅要關注物理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還要關注物理學的歷史進程、取得的主要成就、未來的發展趨勢、與其他學科之間的關系以及對人類社會方方面面的影響。在“過程與方法”維度,要注意把物理規律的探究過程、物理探究的重要意義、物理科學研究的主要方法、物理學發現并提出問題的獨特角度和物理學思考并解決間題的典型思路等納人教學的內容。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維度,要把揭示大自然的奇妙與和諧、展現探索自然規律的艱辛與喜悅、關注身邊的物理現象和與物理學相關的熱點間題、判斷大眾傳媒有關信息是否科學等納人教學內容中。
其次,對于教學活動的安排,要以教學內容為依據,以教師本人以及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所在學校的現實條件為基礎。在“知識與技能”維度,要根據知識的內在邏輯和技能的復雜程度以及學生在學習中的接受邏輯和心理特點,有度又有序地安排教學活動。在“過程與方法”維度,要留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嘗試運用實驗方法、模型方法和數學工具來研究物理間題、驗證物理規律,嘗試運用物理原理和方法解決一些實際間題;讓學生有機會發表自己的見解、并與他人討論、交流、合作;還要讓學生通過物理課程,來學習如何計劃并調控自己淺談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學的學習過程,逐步形成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 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維度,要注意發展學生對科學的好奇心與求知欲,激發他們參與科技活動的熱清;鼓勵他們主動與他人合作,并通過合作學習來培養敢于堅持真理、勇于創新、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以及團隊精神;要創造條件,讓學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將所學的物理知識服務于他人、服務于社區,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個維度的課程目標不是互相孤立而是有機統一的,在課堂教學中不能把它們割裂開來分別操作。這是因為就課堂教學而言,三個維度的課程目標既涵蓋了當今素質教育的核心部分和重點內容,又針對當前中學物理教學中存在的現實問題和薄弱環節,體現了物理教學的完整性;就學生的發展而言,健全人格的堵育是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必要條件,健全的人格是一個整體,如果課堂教學只偏重培養人格中與認知有關的部分而忽視其它部分的培養,就可能會導致學生完整人格的解體和內心世界和諧的破壞,其結果必然嚴重影響學生的終身發展。所以,教師必須有意識地以更高的立意,從三個維度出發對課堂教學進行精心設計,力求在教學中把三維目標的各項要求融為一體,使學生在掌握物理知識與技能的同時,親身經歷與體驗學習和探究的過程,潛移默化地受到科學方法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滋養和熏陶。與此同時,還要特別注意避免對三維目標采取形式主義的態度,機械套用、生硬拼湊,或者“穿靴戴帽”、畫蛇添足。事實上,教師只有通過完整的教學才可能培育出學生健全的人格。
2. 在因材施教的方式上要有新的突破
在傳統課堂教學中,學生常常被看成單純的認知體。在教學活動剛開始甚至尚未開始就被人為地劃分為好、中、差三個等級。一種流行的觀點是,學生在學業成績上呈現出的個別差異,在很大程度上是與生俱來的素質差異造成的結果,課堂教學對于這種差異的改善作用極小或完全不起作用。在這種觀念的支配下,面對參差不齊的學生,教師只能按正態分布的原理,以全班學生的平均水平為基準,根據中等學生的學習情況來設計和實施教學,不難預料這必然會導致有人“吃不了”、有人“吃不飽”的狀況。這種置學生間客觀存在的個別差異于不顧,只管把既定的知識甚至僅限于與應試有關的知識“灌輸”給學生的“一刀切”式教學,完全背離了教學的因材施教原則,嚴重地損害了許多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妨礙了他們的健康成長。
新課程改革所遵循的現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師首先要充分認識到學生不是單純的認知體,而是富有朝氣和生命活力的完整的人。因為包括教學在內的“任何一種活動,人都是以一個完整的生命體的方式參與和投人,而不只是局部的、孤立的、某一方面的參與和投人”。其次要充分認識到學生不是一模一樣的標準件,也不是一個僅以年級或班級為標志的抽象群體,而是一群具有多元智能和獨特個性的具體的人。第三要充分認識到學生不是容器式的被動接受體,而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積極的學習主體。理論和實踐都早已證明,“如果提供了適當的學習條件,大多數學生在學習能力、學習速度、進一步學習的動機方面會變得十分相似”,人為地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是武斷和缺乏根據的。
【關鍵詞】課程改革現狀學生觀教學觀
所謂語文有效教學是指語文教師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從學生學習特點和語文學科特點出發,在規定的時間內,通過有效的教學行為,發揮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創設平等融洽的師生互動關系,引導學生主動學習語文,最終使全體學生達到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實現學生認知能力和情感態度全面發展的教學活動。審視目前小學語文課堂的現狀則是:課堂講授平鋪直敘多,創設情境少,無視學生的興趣、需要和新舊知識的銜接與鋪墊,不能很好地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語文知識的欲望;教師講得多,學生活動少,教師的講解獨占課堂,不關注學生的感受、體驗和需求,忽視他們思考的過程、說的過程、寫的過程,依靠課后的強化訓練和重復操練實現對知識的鞏固,抹殺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了他們的學習負擔;隨意提問多,激發思維少,課堂教學上雖然關注了師生互動,卻往往以預設的教學問題把學生納入自己事先搭好的教學框架,幾乎無法激發思維,影響了思維的密度和長度,達不到應有的效果;低效互動多,當堂落實少,課堂教學只追求形式互動,追求表面的課堂活躍、氣氛熱烈,而忽視活動的效益和及時反饋矯正,不關注教學目標的落實,更不能將教學目標"落實"到底;重復作業多,分層布置少,作業設計不科學,缺乏針對性和有效性,啟發學生思考、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能力和分層分類選擇的作業太少;課堂講授多,課下延伸少,教師把講功用在了課堂上,但隨著課堂時間的減少,學生自主修習時間的增多,這種依靠課堂指導的方式越來越受到挑戰。當前小學語文教學"少、慢、差、費"效率低下的現狀還沒有得到根本性的變革。
針對在實施新課程中面對的許多矛盾和困惑,教師必須更新觀念。
一、樹立現代學生觀
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必須樹立現代學生觀:把學生看成是處于發展過程中的人,也就是說他們還是一個不成熟的人。教師要善待他們,要理解他們的不足,學習中、回答問題時允許他們犯錯誤,學生是可教的、可能的、有潛力的;把學生看成是一個完整的人。"學生作為一個生命存在,具有關注和要求自己向上的主動發展的需要和可能,教育的任務是把這些需要與可能轉化為現實的力量。"學生的成長需要教師等成人的介入,教育者一定要善待我們的孩子們;把學生看成是學習的主體,新課程理念下,教師必須把課堂還給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在對話中實現有效的學習。教師應在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過程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吸引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去主動發現,主動探索;把學生看成是有差異的人,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興趣、需要、性格、氣質和思維特質等方面的個體差異,要提倡個別化或個性化教學。
二、樹立新的教學觀
現代教學觀認為,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設計者、指導者、參與者和評判者,教師作為組織者,就是通過組織活動、創設情境、探究問題等方式讓學生自主、積極地去發現和領悟需要掌握的知識,教師必須具備駕馭課堂的能力。作為設計者,教師必須把課程內容轉化為具有探索性、開放性和適應性的教學問題,建構起開放的、生成的、充滿生命力的對話式教學體系。有效的設計會調動起師生的每一根神經,讓師生的每一個細胞都活躍起來,這力量來自于學生和老師的互動與交流。作為指導者,教師要有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智慧和超越時空再現歷史的學識,說明和解釋已知條件下事情發生的狀況和特點,揭示知識的建構過程,指引學生去發現規律,利用規律,實現學生的自主成長。作為參與者,教師要經常和學生一起探索知識的關系、結構、特征和規律等,就像葉瀾說的:"不僅要成為學生資源的激發者,而且要不斷捕捉、判斷、重組課堂教學過程中生成的資源,成為課堂教學過程生成的重組者和動態生成的推進者"。作為評判者,教師必須通過學生對認識結果進行表達、交流、批評和修正,引導他們對自己結論的正確性作出分析和論證。評判不僅應該可信的指明學習上的不足,而且應該指出補正的道路。
三、構建良好的教研觀
積極參與教學研究活動,是教師不斷提升自我的成長需要,是創建新的教育生活世界的追求。因為只有一定的教育教學研究經驗,才能觸及教育的本質和生命成長的本質,才能將自己教研思想轉化到自身的教學活動中,從而建立起自己的學生觀、教學價值觀、教學過程觀和教學評價觀。教學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有很多的領域需要我們去求索,一邊教學,一邊研究,理念與實踐相結合,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學思想和風格。作為新時期的教育工作者,應該擁有提出新的教學思想,教育理論的追求。
參考文獻: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 信息技術 思考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9682(2011)10-0164-01
隨著我國新一輪高中課程改革方案的出臺,我校開始全面使用新教材、新課程綱要進行教學。從2009年9月份開始到現在經過了三年時間的教學實踐,每一位教師都有這樣一種體會:新課程確實給學校帶來了新的活力;給課程帶來了新的生機;給師生帶來了新的體驗。筆者認為新課程改革給我們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挑戰。作為一門傳統的薄弱學科,如何在實施新課改后,真正提高信息技術的教學質量,真正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是每個信息技術教師值得思考的問題。下面筆者就在教學實踐中的體會談談對新課改下信息技術教學的認識與思考。
一、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
人的學習最初都來自實踐,來自面對面的交流。信息社會中的信息交流應當是信息技術教育的基本問題,所以信息素養的培養也同樣少不了交流,缺不了理論結合實踐。我們只有將實際問題引入教學中,將教學內容應用到實際中,才能讓學生學到真正有用的知識。平時可讓學生充分運用網絡及所學的知識進行創作,鍛煉學生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如用電腦設計黑板報、統計成績、進行美術創作、制作網頁等。學校應定期組織以電子報刊、電腦繪畫、電腦動畫、網頁制作為主要內容的電子作品評選活動,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設計自己的作品,以提高學生的素質,培養他們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學習能力。參加校內外實踐活動,學生的網絡信息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傳遞以及相互之間的合作等方面的能力都會得到提高。
二、“任務驅動”教學模式
“任務驅動”是一種良好的教學指導思想,能使學生在更好的教學環境和氛圍中體現自己的中心地位。以《搜索》教學為例,要讓學生明白掌握一定的搜索技巧有助于我們更快更準地搜索到需要的信息。教學過程中我們緊抓知識脈絡,將教學目標任務化,以任務為驅動,教學設計過程設計了國慶節去敦煌旅游,請學生分別用分類查找的方法、關鍵字查找的方法查找去敦煌的往返車次、景點、住宿酒店。實踐證明,根據學生的興趣和希望獲得成功體驗的心理設計的任務,使得每個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都得以發揮,也使每個學生的心理和愿望得到滿足。在積極、互動、協作的課堂氣氛中,課程目標很好地得到了實現。
三、營造一種動態的、充滿生機的課堂
以往上課時往往會出現“一放就亂,一管就死”的局面,如何有效地調控課堂,把握好“管”與“放”的分寸,也是教師需解決的難題。一方面,按新課程的要求,在合適的時機、階段,教師必須增強對教學指導的開放性,要敢于“放手”,善于從學生身心發展水平和實際學習興趣出發,讓學生去主動探索,鼓勵學生質疑、發表自己獨特的想法,切忌將預設的教學目標,自己的經驗、態度、價值觀強加給學生。另一方面要看到課堂教學的復雜性,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常常隨機應變,注意課堂中的熱鬧而不混亂,即學生可以處在一種熱烈研討、你爭我辯的自主學習氛圍中。其中最主要的是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亟待提高。
四、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
新課改提倡學生自主學習,這些理念對改革高中信息技術教學具有極強的指導意義。信息技術學科所要教學的知識可謂浩瀚無邊,我們不可能完全掌握這么多內容,只能無限地提升,不斷地獲取。信息技術教師不可能把信息技術的每個知識點都掌握,更不可能把每個知識點鉆研透后再教給學生。同樣,學生的知識技能也不可能完全依賴教師的教導獲得。所以,學生要更好地獲取知識,緊跟時代的發展步伐,就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師講多少,學生學多少”的模式。教師要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解決實際中遇到的問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主動地去獲取信息,彌補自己的不足。只有這樣,學生才能適應信息社會飛速發展的需要。例如,在講“文件的下載”時,我是以文字的下載為示范,學生很容易學會。這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網頁上有很多漂亮的圖片,這些圖片如何下載呢?很多學生認為小菜一碟,動手一試才知道并不容易解決。有些學生在練習過程中發現,圖片是不能簡單地復制下來的。這些與學生實際學習和生活都緊密相關的技巧,我們要善于發現,并創造條件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鍛煉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
五、處理好課本與課件之間的關系
一、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
《課程標準》有針對性地反復強調,要重視培養、激發和保持學生的運動興趣,并指出“運動興趣和習慣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終身堅持鍛煉的前提”,“是實現體育與健康課程目標和價值的有效保證”。強調重視激發和保持培養學生的運動興趣,是我們體育課程建設的一個進步。為此,廣大體育教師在體育教學實踐中進行了積極的探索,有效地激發了學生體育學習和鍛煉的熱情,提高了體育學習和鍛煉的效果。
對于接受義務教育階段的中小學生來講,學習既是他們的權利,也是他們的義務?!扼w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是國家對未來公民健康素質和體育文化素養提出的基本要求,是政府意志的體現。對于國家規定的必修課程,作為學生來說,有些教材(如田徑、體操、武術等)學起來可能有些單調、枯燥,但是只要對實現課程目標有好處,就得認真去學,而且還要學好。新制定的《普通中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在提倡選項教學的同時,把田徑教材特別規定為學生必修內容,而且還專門為其規定了學時與學分,就是為了發展學生的體能素質。體育課程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要“關注個體差異與不同需求,確保每一個學生受益”。
二、提倡學生體育想象
1、通過各種渠道盡可能擴大學生的知識面。美國學者恒內斯在《培養創造行為》一文中提出:“創造力包含了知識、想象和評價能力,沒有知識就不可能有創造力?!崩纾嚎梢宰寣W生編一些健美操、游戲等代替耐力訓練,這樣既可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也可以把這一枯燥的練習變成愉快教學,以激發練習的情緒,使其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2、發展學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驅使行為的一種心理動力,能驅使人去進行想象和探索事物的規律。例如通過形體課、健美操、體育舞蹈可以對學生進行形體美、姿勢美、動作美等美育教育,可以讓學生學會欣賞美、創造美、從而使他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三、培養自鍛能力,發展學生個性
剛才提到了要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自由選擇練習,這是有前提的,就是學生必須具備一定的自鍛能力。所謂自鍛能力,就是指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的科學鍛煉身體的方法進行獨立鍛煉的能力。我們知道人的能力是個性心理特征之一,與活動緊密聯系著,人們只有通過不同的活動,才能形成和發展各自不同的個性。自鍛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要通過培養才能產生,因此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自鍛能力極為重要。
自鍛能力包括以下幾個要素:
1、認識能力:包括學生對學習、鍛煉的進取動機,以及對體育知識、技術和方法的理解、分析能力。
2、實踐能力:即運用所學的體育知識、技術和方法獨立進行體育鍛煉的能力。
3、調節能力:即在獨立鍛煉過程中進行自我調節的能力,包括對練習次數、運動時間、運動強度、動作姿勢的調節能力。
4、檢查能力:即對鍛煉效果的自我評價、自我修正能力。
以上四個要素相互溝通、有機聯系,我們在實踐中不能忽視其中一點。
通過上述對自鍛能力的概念及要素的論述,我們可以推想出這樣一種教學方法: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既有目的又有目標,既有約束又無束縛,既有集體學習又有自由活動范圍,去自主、積極學習。事實證明,這種方法不僅有效,而且已被普遍承認是一種發展個性的好方法。
四、引導學生自主創新
學生學習知識,除了依靠注意力、記憶力、觀察力、想象力等智力因素外,還要受到興趣、情感、動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影響。在教學中,教師重視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開發學生的智力,能促使學生由“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從而迸發出極大的學習熱情,處于主動學習的最佳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