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花生常見的病蟲害及其防治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棉鈴蟲;氣象因子;影響;河南安陽
安陽屬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集中,氣候宜人。全年平均氣溫13.6 ℃,降雨量606.1 mm,非常適宜棉花種植,棉花年總產3.4萬t。棉花生長發育及最終產量的形成與周圍的光、熱、水條件之間的關系錯綜復雜,受其因子間組配變化影響最大,而棉鈴蟲的發生發展與危害程度,主要取決于蟲源、食物源、防治技術與措施、氣象條件等多項因素。就宏觀情況而言,在棉鈴蟲常發區,蟲源、食物源普遍存在;防治技術與措施年際間也不會有大的改變,這2個條件都不會引起年際間棉鈴蟲發生與危害程度出現大的差別;氣象條件年際間差別對棉鈴蟲的發生、發展與危害程度影響較大。為此,探討氣象因子與棉鈴蟲發生的關系,以為棉花種植效益的提高奠定基礎。
1棉鈴蟲繁育與氣象條件
棉鈴蟲在安陽市1年發生4代,9月下旬當氣溫降到20 ℃以下時,老熟幼蟲開始在5~15 cm深處的土層筑土室進入冬前滯育期。秋季降溫早,棉鈴蟲滯育也早,反之,則滯育晚。滯育階段棉鈴蟲滯育蛹如遇到一段時期的高溫天氣過程(例如9月或10月氣溫偏高),造成部分蛹羽化,而后遇到秋季低溫、霜凍,將導致全部羽化個體死亡。忽高忽低的劇烈變溫是導致該階段棉鈴蟲死亡的主要氣候原因。11月初,當氣溫降到10 ℃時,棉鈴蟲便以蛹態進入越冬期,棉鈴蟲越冬的關鍵因素是最冷月氣溫的高低,冷冬不利于棉鈴蟲越冬,暖冬有利于棉鈴蟲越冬。
翌年4月下旬氣溫升至15 ℃以上時,越冬蛹開始羽化為成蟲,5月上旬為羽化盛期,第1代幼蟲主要為害小麥。春季氣溫回升早,影響棉鈴蟲存活的關鍵因素是天氣的不穩定程度,尤其是倒春寒、低溫、霜凍、降雨天氣將大大降低棉鈴蟲成蟲羽化率,春季霜凍終止日期出現越晚、越強,降水越多,棉鈴蟲死亡率越高。第1代成蟲盛發期為6月上、中旬,產卵盛期在6月中、下旬。6月底為第2代(棉田第1代)幼蟲危害盛期,成蟲盛發期在7月上、中旬,產卵盛期在7月中旬。7月下旬為第3代幼蟲危害盛期,成蟲盛發期在8月上、中旬。8月下旬至9月上旬為第4代幼蟲危害盛期。在豫北,第2、3代幼蟲為害棉花最重,第4代主要發生在貪青的棉田。此期棉鈴蟲發育最適溫度為25~30 ℃,相對濕度為70%~95%。棉鈴蟲適宜半干旱氣候條件,若降水過多,造成土壤過濕或板結不利棉鈴蟲入土化蛹,同時降水強度大還可沖刷部分蟲卵與幼蟲,據觀察,伴有大風的陣雨常可沖掉60%~70%的卵,對棉鈴蟲種群增長及危害起到抑制作用。
2棉鈴、棉籽的發育與環境條件的關系
(1)棉鈴的發育。棉花鈴期一般50~70 d,鈴期的長短與溫度有關,溫度高則鈴期短,溫度低則鈴期長,一般伏前桃不到50 d,伏桃50 d,秋桃55~60 d,晚秋桃60~70 d以上。結鈴吐絮期要求有充足的陽光,20 ℃以上的氣溫,低于65%的空氣濕度,土壤水分宜保持在田間最大持水量的65%~70%,氮素不宜過多,否則鈴殼增厚,失水慢,吐絮延遲。
(2)棉籽的發育。在棉鈴發育的同時,種子也迅速發育長大。棉鈴的每室內有胚珠9~11粒,在環境條件良好時,均可發育成棉籽,但常有一至幾粒胚珠不能發育成種子,通常叫癟籽。形成癟籽的原因,主要是沒有受精和養料缺乏。氣溫過高過低,光照不足,干旱,濕度太大,肥料缺乏則癟籽增多。
3農作物病蟲害的發生、發展和流行必須同時具備的條件
一是有可供病蟲害滋生和取食的寄主植物;二是病蟲本身處在對農作物有危害能力的發育階段;三是有病蟲繼續發展蔓延的適宜環境。環境條件中氣候條件是決定病蟲害發生流行的關鍵因素。
影響農業病蟲害發生的氣象因素主要有4個:一是氣象、氣候條件,包括溫度、相對濕度、光照和降雨等常見氣象要素;二是可以提供病蟲害營養的農作物,其生長發育階段和狀態是比較重要的;三是天敵的制約作用,包括天敵的數量以及對病蟲害控制作用的大小;四是人類采取的管理方法,氣象、氣候條件與農業病蟲害的關系最直接。因此,天氣、氣候對病蟲害的影響,主要考慮的是天氣條件是否超出病蟲害適宜生長發育繁殖的氣象、氣候條件范圍。
4討論
利用氣象條件防治,環保又經濟。天氣、氣候條件影響病蟲害防治的次數、時間和方法,充分利用氣象因素便可以對農業病蟲害進行有效、環保又廉價地防治。
物理防治是利用各種物理因素,包括氣象條件,人為采取相應的管理措施,以達到消滅病蟲害的目的。病蟲害發生期的預測關鍵是發生數量的預測。而發生數量的預測比較困難,到目前為止,生產上沒有太多非常準確的方法。
5參考文獻
[1] 吳建河,徐巧真,張志芳,等.濮陽棉鈴蟲氣象預報模式的建立與應用[J].氣象與環境科學,2009(4):33-36.
[2] 張翠英,劉繼敏,成兆金.氣候變化對魯西南棉鈴蟲的影響[J].中國棉花,2008(9):9-11.
>> 冬暖棚有機藍莓園藍莓灰霉病發生及預防措施 高寒地區有機藍莓種植與繁育 有機藍莓園建園管理技術 蠐螬的發生與防治 有機廢氣治理技術的研究進展 中國有機農業的研究進展 有機廢氣處理技術研究進展 藍莓菌根研究進展 花生蠐螬的發生與防治 蠐螬的發生特點與綜合防治 幼兒園種植園地開發與指導的實踐研究 河流溶解性有機物與重金屬復合污染研究進展 有機-無機雜化材料的應用研究進展 電化學法處理高濃度有機廢水的研究進展 光催化聯合生物法處理低濃度有機廢水的研究進展 生物炭吸附有機污染物的研究進展 有機薄膜太陽能電池的研究進展 有機紫外防曬劑內分泌干擾效應研究進展 有機磷農藥中毒致神經損傷機制的研究進展 急性有機磷中毒治療的研究進展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16] 郭景芬.果樹害蟲小青花金龜子及其防治[J].中國農村科技,2001(6):17.
[17] 倪同良,李志勇,王曼,等.小青花金龜的發生與防治[J].河北林業科技,2003(3):43.
[18] 李濤,馬德英,羌松,等.烏魯木齊市西郊白星花金龜的寄主及發生規律研究[J].新疆農業科學,2010,47(2):320- 324.
[19] 王學山,寧波,潘淑琴,等.蘋毛麗金龜生物學特性及防治[J].昆蟲知識,1996,33(2):111-112.
[20] 李素娟,王志民,武豫清.琉璃弧麗金龜生物學特性研究[J].植物保護,1995(1):30-31.
[21] 孫元友,李穎,薛俊華.銅綠麗金龜的生活習性及其防治技術[J].吉林林業科技,2009,5(38):54-55.
[22] 張亞坤,蓋新敏.福建松針金龜概述[J].林業勘探設計,2002(1):108-110.
[23] 樊基勝,蔣光月,陶龍.安徽藍莓適生地藍莓豐產栽培技術[J].安徽農業科學,2012,40(8):4509-4511.
[24] 韓明三,王志云,劉學才,等.藍豐藍莓的引種表現和栽培技術[J].落葉果樹,2008(5):8-10.
[25] 安福濤,許國慶,陳彥,等.燈光誘集成蟲防控花生蠐螬的效果研究[J].遼寧農業科學,2011(6):77-78.
[26] 董克鋒,姜惠鐵,高海霞.有機藍莓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J].果樹醫院,2012(7):36-38.
[27] 蘇佳明,沙玉芬,李公存.藍莓主要病蟲害及其防控措施[J].煙臺果樹,2012(4):46-48.
[28] 胡尊松.花生蠐螬發生規律及綜合防治技術分析[J].現代農業,2010(12):36-37.
[29] 黃朝炎,劉尚友,余小清,等.花生蠐螬的發生特點與治理對策[J].湖北植保,2012(6):44-45.
[30] 任敏.花生田蠐螬可持續控制技術研究[J].平原大學學報,2006,23(2):124-126.
[31] 林國憲,劉波,柯鼎新,等.三種生物農藥防治花生蟒蠟的效果比較[J].福建省農科院學報1995,10(2):27-29.
[32] 杜小康,劉奇志,張麗娟,等.Steinernema longicaudum BPS品系線蟲防治花生田蠐螬施用技術[J].農藥,2009,48(5):379-381.
[33] 劉奇志,李俊秀,徐秀娟,等.小桿線蟲防治花生田蠐螬初步研究[J].2007,22(S1):250-253.
[34] 付玉東,阜新林業苗圃蠐螬類地下害蟲防治[J].內蒙古林業調查設計,2012,35(4):75-76.
基金項目 貴州省農業公關項目(黔科合NY〔2013〕3046號)。
關鍵詞:西蘭花;生育期;病蟲害;組合為害;發生規律
臺州地處浙江中部沿海,臺州西蘭花自1989年臨海勞動村80戶農戶成功引種24 hm2以來,經過20多年發展形成了“合作社+企業+基地+農戶”基本模式,近年種植面積穩定在1萬hm2,成為浙江東部的一個特色農業產業帶,被譽為“中國西蘭花之鄉”,其栽培技術和產品定價對全國西蘭花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臺州西蘭花主要為秋播西蘭花,播種期大多為7月下旬-9月上旬,667 m2種植密度2 200~3 000株,收獲期為12月下旬-次年3月。隨著種植制度多樣化、種植結構多元化和冬春氣候趨暖化,西蘭花病蟲發生為害呈加重趨勢,對西蘭花安全優質生產威脅較大[1-6]。為了探索臺州西蘭花病蟲組合發生規律,揭示主要生育期病蟲組合發生為害特性,筆者2002-2010年組織開展了臺州西蘭花主要病蟲發生為害規律研究,以期為病蟲決策防治和綠色防控提供依據。
1 材料和方法
1.1 西蘭花病蟲種類及為害調查
針對西蘭花田間病蟲發生情況,在臨海和三門西蘭花生產基地采取定時定點與不定期相結合,應用蔬菜病蟲測報調查辦法,對田間發生病蟲種類及其為害進行調查。
1.2 西蘭花主要病害組合變化監測
針對西蘭花主要病害病情組合監測,采取定點7~10塊菜地,分別在苗期、蓮座期、現蕾期、結球期、采收期和采后期等生育期,每塊菜地每期調查1~2次,每次抽樣100~200株,統計株發病率。
1.3 西蘭花主要害蟲組合變化監測
2 結果與分析
2.1 臺州西蘭花主要病蟲發生種類
根據2002-2010年田間調查,臺州西蘭花病蟲發生種類主要有20多種,其中苗期病害有猝倒病、立枯病、黑腐病和炭疽病等;蓮座期主要有黑腐病、灰霉病、黑斑病、黑根病和病毒病等;現蕾結球期主要有霜霉病、菌核病等。西蘭花害蟲種類主要有斜紋夜蛾、小菜蛾、甜菜夜蛾、菜青蟲、煙粉虱、蚜蟲、菜螟、黃曲條跳甲、銀紋夜蛾、潛葉蠅、短額負蝗、尖翅蝗、蝸牛、蛞蝓、蠐螬、小地老虎、螻蛄等,其中斜紋夜蛾、小菜蛾、甜菜夜蛾和黑腐病“3蟲1病”為西蘭花主要常發性病蟲,對產量和品質存在較大威脅。
2.2 西蘭花主要病蟲發生為害動態
西蘭花幼苗期病害主要為猝倒病和立枯病,重發年份秧苗株發病率為4%~12%。西蘭花炭疽病主要為苗期和蓮座期的葉部病害,以苗期局部發病較重,葉發病率0.3%~0.5%。西蘭花霜霉病多為蓮座期開始侵染發病,主要為害葉片和花球,流行年份花球發病率達20%~30%,高的達70%以上。西蘭花菌核病為一種土壤傳染而多在結球期發生的真菌性病害,主要發病期在1-3月份,嚴重田塊花球發病率可達30%~50%。西蘭花軟腐病一般為結球期發生的細菌性病害。西蘭花灰霉病在苗期和成株期均可發病。西蘭花病毒病為苗期和成株期病害,局部零星可見發病。斜紋夜蛾和甜菜夜蛾主要為西蘭花高溫期發生害蟲,主害期8-11月,對西蘭花苗期、蓮座期和結球期均可致害。銀紋夜蛾主要為西蘭花蓮座期發生害蟲。小菜蛾為西蘭花全生育期發生為害的害蟲,主害期為春季2-4月和秋季9-12月,在苗期、蓮座期以及結球采收期持續為害。菜青蟲主要在苗期和蓮座期發生為害。菜蚜為持續干燥天氣發生的害蟲。菜螟主害期為9-10月,主要對夏秋播的苗期和蓮座期發生為害。黃曲條跳甲主要為苗期害蟲。蝗蟲主要有短額負蝗和尖翅蝗,主害期為7-10月,在秋播苗期、蓮座期和結球期發生為害較重。蝸牛主要是在苗期為害的軟體動物。地下害蟲主要有小地老虎、蠐螬、螻蛄和蚯蚓等,在苗期局部發生較重為害。
2.3 西蘭花主要病害病情發生特性
根據對主要病害病情系統調查,通過對西蘭花猝倒病、黑腐病、霜霉病和菌核病等主要病害病情消長動態監測,結果見圖1。圖1表明,西蘭花總體病害病情消長呈邏輯斯蒂曲線,先后存在3個組合發生為害的盛期,第1個盛期為播種育苗及其幼苗生長期,以西蘭花猝倒病和西蘭花黑腐病為主體,西蘭花霜霉病和西蘭花菌核伴隨發生,相對集中為害較重;第2個盛期為西蘭花蓮座期和花蕾生長期,主要以西蘭花黑腐病為主體組合發生為害;第3個盛期主要為遲熟西蘭花采收后期,突出為西蘭花菌核病發生為害,表現染病整株枯死狀。
2.4 西蘭花主要害蟲種群消長規律
對西蘭花斜紋夜蛾、甜菜夜蛾、小菜蛾、銀紋夜蛾、菜青蟲和菜螟等主要害蟲種群數量消長動態監測結果見圖2。圖2表明,西蘭花主要害蟲總體消長隨生育期推進而發生種類及其為害漸趨減弱,先后存在3個組合發生為害的盛期,第1個盛期為7-8月,正值西蘭花播種育苗及其幼苗生長期,以甜菜夜蛾和斜紋夜蛾盛發為主集中為害較重,對西蘭花搭好苗架潛存威脅,重發年份甜菜夜蛾平均百株蟲量230條(65~400條),斜紋夜蛾百株蟲量185條(50~400條);第2個盛期為9月下旬-12月下旬,正值西蘭花蓮座期和花蕾生長期,為甜菜夜蛾、斜紋夜蛾、小菜蛾、銀紋夜蛾、菜青蟲和菜螟組合發生為害;第3個盛期為3月上旬以后,主要為遲熟西蘭花采收后期,突出小菜蛾發生為害,尤其對側枝小花球潛存較大威脅,不僅損害花球產量,還損害花球質量。
3 小結
臺州西蘭花主要為秋播西蘭花,播種期大多為7月下旬-9月上旬,收獲期為12月下旬-次年3月,整個生育期主要發生病蟲有斜紋夜蛾、小菜蛾、甜菜夜蛾、菜青蟲、菜螟、銀紋夜蛾、猝倒病、黑腐病、霜霉病、菌核病等20種,其組合發生為害主要為3個盛期,其第1個盛期在苗期,以甜菜夜蛾、斜紋夜蛾、猝倒病和黑腐病為主體,相對集中為害較重;第2個盛期為西蘭花蓮座期和花蕾生長期,主要以甜菜夜蛾、斜紋夜蛾、小菜蛾、銀紋夜蛾、菜青蟲、菜螟和黑腐病為主體組合發生為害;第3個盛期主要為遲熟西蘭花采收后期,突出為小菜蛾和菌核病發生為害。西蘭花病蟲害變化趨勢主要是田間植株生長和氣候條件組合變化所致。
參考文獻
[1] 鐘慧敏.蔬菜常見病蟲害測報與防治[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4:62-105.
[2] 汪恩國.放心菜病蟲害治理[M].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2001:11-90.
[3] 陳文輝,林抗美,劉波.斜紋夜蛾的發生規律與防治[J].中國蔬菜,2001(1):17-18.
[4] 汪恩國,鄭永利.浙江臨海小菜蛾成蟲數量季節消長規律[J].昆蟲知識,2007(2):271-274.
[5] 汪恩國,劉偉明.西蘭花苗期斜紋夜蛾發生危害與防治指標的探討[J].浙江農業科學,2010(3):603-605.
[6] 汪恩國,劉偉明.西蘭花苗期甜菜夜蛾發生危害與防治指標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0(5):232-235.
[7] 李振宇,諶愛東,章金明,等.不同性誘劑誘芯對小菜蛾引誘效果研究[J].應用昆蟲學報,2011,48(2):324-327.
[8] 肖留斌,柏立新,劉艷青,等.幾種因素對斜紋夜蛾性信息素誘捕效果的影響[J].植物保護學報,2010,37(4):365-369.
[9] 陳方景,陳用東,陳關成,等.性誘劑應用于斜紋夜蛾測報的效果研究[J].蔬菜,2012(3):56-58.
一、機械適度深植技術
(一)機械選擇
主要選用浙江永康市勁力園林機械廠“川久牌” CJ-LD530型地鉆機和山東博勝動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AG43型地鉆機等機型,這些機型的鉆地機具有動力強勁、勞動強度低、苗木移栽或補栽成活率高、功效好、見效快、適合各種地形、使用方便靈活等特點。這兩種機型發動機油耗低,重量輕(10千克左右) ,單人可操作,每小時可以開洞200個左右,開洞深度達30 ~ 40厘米, 洞穴地表直徑可達16 ~ 18厘米,茶苗種植深度可達12 ~ 18厘米(人工開挖種植深度一般8 ~ 12 厘米) ,一臺機械每天可以開洞1600 ~ 2000個,可完成1畝茶園種植,能節省大量勞動力成本。
(二)機械旋轉深植技術優點
旋轉式打洞機旋出來的為深層土壤,土壤墑情好,具有一定的持水量,土壤又比較細碎,栽后容易土壤壓緊填實和保濕。機械旋轉出來的洞穴徑體積較大,移栽茶苗根系舒展度好,沒有盤根現象,栽后根系容易恢復活力,有利于側根深扎,比人工開挖種植深度深5 ~ 8 厘米,從而可提高抗旱性和成活率,該項技術尤其適合于山區或水源條件差的地方或雨量少的秋冬季、早春進行茶苗移栽。
(三)機械鉆頭選擇
旋轉式機械鉆頭可根據移栽茶苗大小進行選擇,一年生茶苗種植主要選配直徑15厘米、長度60厘米的機械鉆頭,假如移栽茶苗株形大(如2年生茶苗),可選擇直徑和長度為30厘米×80厘米的機械鉆頭。
(四)選用壯苗移植
選擇1 ~ 2年生壯苗或輕質容器苗進行移植,茶苗株高35~50厘米,有效分枝3根以上,地莖粗0.3~0.4厘米,根系發達,側根數5條以上,長度達10~20厘米。壯苗移植成活率高,成活率達98%以上,抗逆能力強,生長速度快。
(五)茶苗根系蘸泥漿處理技術
ABT生根粉按照25 ~ 50毫克/千克對水,同時按照0.5% ~ 1%對水比例加入51%中阿撒可富硫酸鉀復合肥(17-17-17),50千克水對拌“生地”紅壤做泥漿可以蘸根處理茶苗3000株左右。通過深栽和泥漿水蘸根,茶苗種植后可節省澆“定根水”工序,節約了澆水成本,提高了茶樹種植成活率和抗旱能力,對于澆灌條件不夠或山地茶園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水肥管理技術
(一)抗旱排澇技術
1. 水分要求
茶樹生長,既喜溫、喜濕,但又怕旱、怕澇。茶樹的芽葉生長強度、葉片形態結構及其內含物的生化成分等指標,均以土壤相對含水量80% ~ 90%為最佳,而根系生長則以65% ~ 80%為好。在適宜的土壤溫度下,茶樹生長旺盛,體內含水量一般約占全株重量的60%左右,幼嫩芽葉含水量可達80%左右,光合作用等生理代謝功能增強,物質代謝趨向合成,有利于體內干物質的積累,使芽葉萌發快、數量多、嫩度好、內含物豐富。特別是鮮葉中氨基酸與多酚類物質的增加,對形成香濃味醇的紅綠茶品質都較有利。但如果在旱季,當根系層土壤含水量降到田間持水量的60%左右,并伴有高濕與干燥的空氣時,茶樹體內水分代謝容易失調,導致芽葉萌發受阻,鮮葉產量與品質均下降。旱季灌溉,使土壤含水量保持在田間持水量70% ~ 90%的茶園,無論是鮮葉還是加工后的成品茶,其品質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產量一般可增加30%以上。但茶園土壤水過多同樣有害,會使土壤物理性狀變劣,土壤空氣減少,削弱茶樹根系呼吸和吸肥、吸水能力,時間稍長,茶樹新梢生長受到抑制,尤其是紅黃壤茶區,土壤中常形成低價鐵、錳及其他還原性物質,再加上腐敗性嫌氣細菌的活躍,形成茶樹濕害。
2. 灌溉方法
考量茶園灌溉方法的優劣,主要看三個方面:一是看灌溉水的分布均勻程度,以及能否做到經濟用水;二是能否做到有利于茶園小生態的改善;三是能否達到提高茶葉產量、品質與經濟效益的目的。茶園推廣噴灌、滲灌、滴灌等灌溉方法,能夠取得顯著的節水增產的經濟效果。
3. 排水措施
新植茶園的水利系統主要包括保水、灌水、排水三方面內容,由渠道、主溝、支溝、隔離溝和山塘、水庫、管道與機埠組成,相互配套,緊密聯系,形成茶園溝溝相通,減少與避免茶園水、土、肥的流失和低洼處漬水現象。
(二)綠肥套種技術
新植茶園土壤面積大,容易滋生雜草和土壤水分蒸發。倡導有機栽培,合理套種冬季、夏季綠肥。選擇耐陰,生長期短,植株矮小,不與茶樹爭光、爭水、爭肥,同時還能培肥和改良土壤的綠肥作物。作物的種類應以豆科作物為主,如大豆、花生、蠶豆或豆科綠肥紫云英等。1 ~ 3年生茶樹行間可種植1 ~ 2行綠肥,達到以耕代撫、以短養長、改善茶園內小氣候,增加收益。夏季套種綠肥可以抑制雜草生長,減少土壤水分蒸發,降低地表溫度,提高抗旱能力;冬季套種綠肥可以提高土壤覆蓋面,達到提高土壤溫度2 ~ 3℃的效果,預防凍害。
1. 綠肥種類
4 ~ 5月播種的夏季綠肥有花生、大豆、綠豆等,10 ~ 11月播種的冬季綠肥有蠶豆、紫云英、苜蓿等。
2. 綠肥優點
綠肥收獲后進行根部覆蓋或深埋,能增強土壤保水保墑能力,同時起到抑制雜草生長的效果,增施有機肥,節省肥料成本,改良茶園土壤結構,促進茶樹生長,提高茶葉產量和品質。
三、病蟲、草害防控技術
(一)病蟲害防控技術
茶樹害蟲主要有茶葉螨、茶枝鐮蛾、茶尺蠖、假眼小綠葉蟬、茶蚜、茶毛蟲和黑刺粉虱等,病害主要有炭疽病、輪斑病、云紋葉枯病和白星病等。防治策略上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掌握病蟲發生規律,加強預測預報,按照病蟲害防治指標和防治適期,采取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學防治相結合的綜合措施,優先應用殺蟲燈、性誘劑和粘蟲色板等防治手段,盡量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
1. 農業技術措施
①摘光茶樹上的蟲蛹、蟲卵、蟲囊,人工清除樹冠下表土中的蟲蛹和蟲卵,以減少茶園內越冬病蟲的基數。
②封園噴施0.5波美度石硫合劑或45%石硫合劑晶體(250 ~ 375克/畝)200 ~ 300倍 液, 噴藥時, 茶叢的上下、內外,葉片的正面、背面,蓬內的枝條及地面的雜草都要噴到。
2. 常見病蟲害綜防技術
(1)茶尺蠖防治
茶尺蠖1年發生5 ~ 6代,4月為茶尺蠖第一代幼蟲盛發期,第一生后,每間隔20 ~ 35天應注意下一代幼蟲盛發期。防治措施:①采用頻振式殺蟲燈誘殺成蟲或人工除蟲;②第1、2、5、6代優先使用茶尺蠖核型多角體病毒制劑在幼蟲2~3齡前期防治;③使用2.5%魚藤酮300 ~ 500倍液 、 0.3%苦參堿1000 ~ 1500倍液、蘇云金桿菌、15%茚蟲威2500 ~ 3500倍液、2.5%聯苯菊酯1500倍液在幼蟲2~3齡時防治。
(2)假眼小綠葉蟬防治
假眼小綠葉蟬1年發生9~11代,注意有2個為害高峰,第一個高峰在5月中下旬 ~6月下旬,第二個高峰在9月中下旬~10月中旬。防治措施:①注意小綠葉蟬為害高峰,蟲口高峰來臨前5 ~ 10天安裝黃板防治,蟲口密度較小的茶園只使用黃板;②蟲口密度大的茶園,配合若蟲高峰期使用煙堿?苦參堿、藜蘆堿、24%蟲螨腈1500 ~ 1800倍液、15%茚蟲威2500 ~ 3500倍液防治。
(3)薊馬防治
8 ~ 10月是薊馬為害高峰期。防治措施:①可采用色板誘殺;②采用15%茚蟲威2500 ~ 3500倍液或2.5%聯苯菊酯1500倍液防治。
(4)茶餅病、炭疽病防治
3~5月和9~10月注意茶餅病,5~6月梅雨期和秋季多雨期關注炭疽病。防治措施:采用甲基硫菌靈或百菌清等進行防治。
(二)雜草防治技術
茶園雜草不僅與茶樹爭水、爭肥和爭光,而且還會惡化生態條件,有利病蟲害的發生。由于雜草抗逆性強,適應性廣,繁殖率高,吸肥能力強,如不及時清除,會造成茶園土壤貧化、荒蕪或成低產園。
1. 高標準建園
建園時選擇秋、冬季通過機械開溝撩壕方法深翻土壤、表土下埋,“土塊翻邊,草根朝天”,清除惡性雜草地下根莖。通過太陽曬烤和凍土方法,促進土壤熟化,達到斬草除根效果。
2. 中耕除草
貫徹“除早、除小、除了”的方針,在雜草初發期通過中耕鋤草方法疏松土壤,改善土壤水、肥、氣、熱條件,促進土壤礦物質風化,提高供肥能力。
四、凍害預防技術
茶樹原生長在亞熱帶溫暖的環境中,形成了喜濕怕寒的特性,茶樹遭受凍害后,輕則影響茶葉產量和品質,重則造成嚴重落葉乃至全株枯死。
(一)凍害類型
根據茶樹凍害發生的季節可分為越冬期凍害和萌芽期凍害。茶樹萌芽期凍害主要是霜凍,分早霜凍和晚霜凍,早霜凍多發生在秋末,對名優茶影響最大的是晚霜凍,名優茶常遭受晚霜凍或倒春寒危害。晚霜凍或倒春寒多出現在3~4月,此時大地回春,茶芽開始萌發,特早生和早生品種已到收獲季節,若遭晚霜或倒春寒危害,輕則造成芽葉葉尖變紅,重則造成成片芽葉焦枯,嚴重影響明前茶的產量和質量。
(二)預防措施
晚霜凍或倒春寒對特早生和早生名優茶的影響大,積極做好預防十分重要,可采取以下措施:
1.增施有機肥
在秋冬季增施廄肥、堆肥、焦泥炭等熱性有機肥料,并配合施用磷鉀肥,既能提高土溫,又能增強茶樹抵抗力。
2.熏煙驅霜
熏煙的作用是在茶園空間形成煙霧,防止熱量的輻射擴散,利用“溫室效應”預防晚霜凍,效果明顯。方法是在晚霜來臨之前,根據風向、地勢、面積設堆,氣溫降至2 ℃左右時點火,既防晚霜凍又積肥,一舉兩得。
3.噴水洗霜
有水源及噴灌設備的茶園,可利用設備在晚霜危害時進行噴水,把附著在茶樹芽葉上的霜洗去。
4.覆蓋防霜
關鍵詞:農家自建菜園;有機菜園;施肥;病蟲害防治
蔬菜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物,中國農家自古以來都有自建菜園的習慣,通過自家生產來滿足自身的蔬菜食品需求。在20世紀50年代前,農家自建菜園的生產都是通過有機手段來進行的,且多為露地生產。50年代后,隨著化肥農藥以及植物激素的推廣,農業生產進入化學時代,更由于工業化的發展,周圍環境包括土壤、空氣、水源等污染均有所加重,隨之帶來了復雜的食品安全問題,民眾要求無公害蔬菜生產的呼聲四起,有機農業(包括有機蔬菜)的推行已提上議事日程。針對這一情況,筆者對通州區2個有代表性鄉鎮做了調研,說明建立農家有機菜園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并初步提出了建設有機菜園的技術要點。
1?農家自建菜園現狀調研
此次調研,筆者選擇了通州區的興仁鎮與五接鎮作為調研對象,兩鄉鎮均位于長江下游沿江人口稠密地區。
興仁鎮位于南通市東郊區,屬砂壤土地區,全鎮人均耕地400 m2,常年種植糧食及油料作物,可達到自給。在蔬菜生產方面,農戶自家一般都建有菜園,用以解決生活所需,不足部分則依靠外來蔬菜供應,多余部分則在附近菜市場作商品供應。全鎮平均每戶自建蔬菜地67 m2左右,另用33 m2左右“十邊”零星土地及水面種植雜糧及水生作物。常年普遍種植的秋冬季蔬菜有油菜(可作秋冬季4個月左右的主要蔬菜)、大白菜、大蒜、蔥類、香菜、菠菜、茼蒿等。春夏季菜有小白菜、萵苣、馬鈴薯、韭菜、四季豆(包括地刀豆)、卷心菜、豇豆、茄子、各種瓜類(如黃瓜、絲瓜、冬瓜、菜瓜、甜瓜、苦瓜等)、扁豆、莧菜、空心菜以及稀有蔬菜等,水生蔬菜有菱角、茨菰、荸薺等。在“十邊”種植的有菜用大豆、蠶豆、胡蘿卜、紅小豆、糯玉米、花生、芝麻、紅薯等。水面種植的有菱角、慈菇、荸薺等。
五接鎮位于南通市西,遠郊區,屬黏土地區,人均土地600 m2,農家自建菜園每戶達60~100 m2、“十邊”零星土地60 m2左右。常年芋艿種植面積較大,而馬鈴薯種植面積校少,因為歷史習慣黃花苜蓿種植面積校大,成為每年春季的時令可口蔬菜,韭菜種植較為普遍,家家都有一塊韭菜地。常年蔬菜種植種類與興仁鎮基本相同,“十邊”零星土地多種植菜用大豆、菜用蠶豆及各種小雜糧。
2?有機農業(包括有機蔬菜)的概念及其優越性
用有機手段生產出來的有機食品是一種真正源于自然、高品質無污染的健康食品。當前有機食品的概念已受到國際公認,幾乎全球所有國家都在朝著有機食品的方向發展,而有機蔬菜的生產則應是有機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機農業是指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農藥、生長調節劑、家畜飼料添加劑的農業生產體系,其產品是根據有機農業和有機食品的生產規范、加工標準生產而成,并經有機食品認證的一切農副產品。
實踐證明,發展有機農業可以幫助解決化學農業帶來的一系列食品安全與生態平衡問題,如大面積使用化學肥料與農藥后帶來的有害物質的殘留、土壤水源污染,能源過度消耗,對物種多樣性的危害等。有機農業的優越性如下:(1)有機農業整體是一種生態型農業耕作方式,由于不使用化肥農藥及植物激素,避免了有害物質的殘留,同時清除土壤中有毒成分,重視使用清潔水源,規范生物農藥和非化學合成農藥的使用,這樣可保證土地、水源、空氣、食品直至野生動植物、菌菇類以及微生物避免遭受有害物質的侵害,這樣的環境條件生產出來的產品非常有利于人類的健康。(2)有機生產措施避免使用化肥農藥,大幅度節藥了農業的直接成本,其降本幅度一般可達40%~50%。據美國一項研究,有機農業的成本一般要降低40%左右。(3)有機農業可提高種植效益。目前中國的有機食品價格一般要比普通產品高出20%~50%。如進口日本有機大米在北京、上海市場賣出每千克198元的價格。目前市場上已先后出現了有機農產品如稻米、雜糧、牛奶等。(4)有機農業相對是一種勞動密集型農業,其生產過程需要較多的勞力,有助于提高農民就業率,符合中國農村勞動力相對比較豐富的實情。
綜上所述,發展有機農業是實施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需要,是轉變現代農業發展方式的需要,也是提高農業競爭力的需要,它已成為發展現代化農業中十分迫切的一項事業。
3?建立農家有機菜園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3.1?自建農家有機菜園的必要性
(1)農家自建有機菜園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蔬菜新鮮度。因為有機菜園所生產的蔬菜可以通過就近現采現用,因此比起菜市場與超市所購的蔬菜更為新鮮,口感也較好。(2)有機蔬菜營養高、口感好,一般水分含量相對較低,VC含量高。(3)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蔬菜的安全性。由于農家有機菜園不用化肥農藥而且是自建自用的,因此在食品安全方面,應是最可靠最放心的。(4)自建有機菜園不但可節約成本,且可自收自供,因此可以大幅度節約家庭日常開支。(5)農家菜園可自產自供,節約了每戶每天上街購菜時間,有便于廣大農民的日常生活。
3.2?自建農家有機菜園的可行性
3.2.1?群眾有發展有機生產的迫切要求
由于目前蔬菜食品安全已給廣大人民群眾生活帶來安全隱患,而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出路在于發展有機生產,所以這已成為廣大群眾的迫切要求。
3.2.2?歷史上有傳統基礎
中國的農業生產自古以來直至解放前夕,有傳統的有機生產基礎,在此基礎上現階段再推廣有機農業的耕作方法應是有基礎且可行的。
3.2.3?發展有機農業的實破口
因為蔬菜是一種鮮活農產品,與人民生活更為密切相關。選擇推廣農家自建有機菜園先行一步,可以先易后難,然后再將有機農業措施擴展到糧油、養殖方面去,從而從根本上解決食品安全這一社會難題。
發展有機農業自建農家有機菜園,在具體實施上會有一定困難,這主要是多年來在群眾中已形成了化學農業的生產習慣。化學農業的特點是操作方便,省工省力,但農業成本高,并且產生有害的污染,嚴重影響人民的身體健康。現在再從化學農業的基礎上重新建立有機農業系統具有一定的難度,因此需要各級政府與農業部門大力展開宣傳,要向群眾講清講透有機農業的概念和發展有機蔬菜的重要性與可行性,特別要指出發展有機農業是從根本上解決食品安全的唯一出路,同時應廣泛開展科普宣傳,講明實施技術要點。各級農業服務部門,尤其是基層農業服務站,必須將有機農業的技術推廣作為經常性工作,對此工作做出科學規劃,加強培訓,積極培養示范戶,以點帶面,扎實推行。
4?建立農家有機菜園的技術要點
4.1?建立農家有機菜園的技術標準
(1)肥料必須以有機肥為主,基本不再施用化學肥料。(2)病蟲害防治必須改化學防治為主為以農業、生物、物理以及人工綜合防治為主,基本不再施用化學農藥。(3)蔬菜促控不使用植物激素物質。(4)原則上不使用未經確實論證的轉基因蔬菜品種。(5)有機蔬菜生產基地必須定期進行土壤和水源檢測,防止有害物質的污染。
4.2?農家有機菜園施肥技術
4.2.1?重視有機肥
為滿足蔬菜對肥料的要求,必須選擇優質的有機肥代替化肥。可選擇的種類有農家廄肥,包括各種畜禽糞肥,如豬圈肥、羊窩灰、家禽(包括雞、鴨、鵝等)糞肥以及人畜糞尿;各種餅肥如豆粕、菜籽餅等經腐熟施入,以及其他有機肥料。
4.2.2?培肥土壤
在施用有機肥的基礎上,通過深翻改土、整地輪作等措施,將有機菜園的土壤逐年培育成肥沃的菜園土,其標準要求做到以下幾點:(1)土層一般耕作層達到20~30 cm,熟化土層在30~50 cm;(2)腐殖質和速效養分含量高,腐殖質達5%~6%,速效養分明顯高于一般土壤;(3)團粒結構好,生物活化作用強烈;(4)土壤保溫保水性能好,抗旱力強。
4.2.3?改進施肥方法
以重施基肥為主。由于蔬菜作物一般生育期較短,在施肥方法上,可在作物播種或移栽前重施基肥,翻耕入土,以后可不再施用或少施追肥。
4.2.4?提倡無公害生產
增施有機肥料除了可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狀,還能促進土壤對有毒物質的吸附作用,提高土壤的自凈能力。有機肥要施用腐熟的堆肥、畜禽糞等廄肥以及綠肥等,禁止施用未經處理的垃圾和污泥。提倡施用菌肥或生物制劑肥料如生物鉀肥,還可利用生物菌肥將禽畜糞發酵后使用,亦可利用生物菌肥將秸稈還田,增加土壤有機質。提倡施用抑制劑,可減少污染物的活性,如使用石灰、磷酸鹽、硅酸鈣等重金屬改良性抑制劑,可提高土壤pH,從而使鎘、銅、鋅、汞等形成氫氧化物沉淀,還能降低對放射性物質的吸收率。控制土壤氧化-還原狀況,如淹水可以抑制對鎘的吸收,使某些重金屬可以和土壤中硫化氫反應生成硫化物沉淀。此外,推廣水旱輪作、糧菜輪作等均可防止土壤的污染。
4.3?農家有機菜園病蟲害防治技術
4.3.1?農業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是指綜合運用各種農業生產措施,創造一個有利于蔬菜生長而不利于病蟲繁衍擴展的生態環境,從而減輕和控制病蟲危害的措施。該方法可以避免采用化學方法而造成污染,既利于蔬菜的高產優質,又可降低成本,因此在蔬菜病蟲的防治實踐中應作為首選的、基礎的措施來應用,此法在群眾中有豐富的成功經驗。(1)合理調整作物布局,優化環境,抑制病蟲滋生蔓延,如黃條跳甲、小菜蛾等均為常見的蔬菜害蟲,如能在前茬安排親緣較遠的蔬菜作物,就可控制其發生。(2)輪作倒茬,避免多年連作。如通過水旱輪作,可減輕蔬菜菌核病,也可減少地下害蟲的為害。又如茄子黃萎病、黃瓜蔓割病通過輪作亦可減輕為害。(3)合理間套夾種。如番茄、青椒套作玉米,可以減輕棉鈴蟲的為害。玉米與白菜、青椒間作可減輕有翅蚜的遷飛傳播。十字花科與蔥蒜類間作,可減輕蚜蟲侵害。(4)調整播種及收獲期。如小白菜,抓緊早春播種1~2期,可避免菜青蟲為害。(5)選用抗病抗蟲品種。蔬菜有多種抗病、抗蟲品種可注意選用,如南通市通過引種脫毒種薯克新1號,成功避免了馬鈴薯晚疫病害。(6)選用無病蟲種苗。播前經過精選種子,去除帶病蟲種粒,同時做好種子消毒處理,選擇無病土育苗,及時間苗定苗,及早汰除病株劣苗。(7)實行深翻冬翻、高畦低壟,可將深層病蟲暴露出來,凍曬而死。如高畦壟作可減輕白菜軟腐病、黃瓜疫病等病害。又如利用夏季換茬間隙將菜地深翻灌足水后加蓋塑料薄膜,能使10~15 cm土層溫度達到70 ℃,可殺死大量病菌,達到高溫消毒的目的。(8)合理施肥,及時排灌,可以提高蔬菜抗病蟲能力。(9)施用腐熟有機肥及沼氣肥,不但可以改善土壤結構,且可避免爛根,增加根際微生物拮抗作用,減少枯萎病及地下害蟲等病蟲的發生。(10)加強中耕除草,保持田園清潔,減少中間寄主,如可以減少紅蜘蛛、地老虎等病蟲的發生。
4.3.2?物理防治方法
通過利用病蟲對溫度、濕度或光譜、顏色、聲音等的反應能力,用調控辦法來控制、驅避或殺死病蟲。目前已有多種方法應用于生產實踐,如在設施栽培中可通過控制溫濕度,遏制病菌的生長和侵染,減輕霜霉病、細菌性條斑病、黑星病的危害。利用太陽能進行高溫悶棚,可防治多種土傳病害及線蟲。又如在大棚或溫室中鋪蓋地膜,可降低棚室濕度,減輕發病,地膜還可阻止一部分土壤病菌向植株地上部分侵染。利用高溫處理種子殺死病菌。利用害蟲趨黃習性,采用黃板、黃盆、黃色黏紙黏條誘殺。利用蚜蟲對銀灰色的忌避習性,鋪設銀灰色膜或掛條驅避蚜蟲遷飛傳毒,減輕番茄、青椒病毒病等。利用一些害蟲的趨光性誘殺成蟲,新型雙波誘蟲燈可發出長短兩種光波,用于害蟲防治可增加誘蟲量,減少殺傷天敵。
新型覆蓋材料——防蟲網,也是一種很好的物理防治方法,它具有抗拉、抗紫外線、耐水、耐腐、耐老化、無毒無味等優點。菜農可根據需要選購不同類型的防蟲網,實施菜田全封閉覆蓋,從而切斷害蟲的潛入途徑,有效地控制蟲害。實踐證明防蟲網不但可有效防治害蟲,還可防暴雨、防強風、防冰雹,適度遮光,改善生長條件,且可將水澆在防蟲網上進行灌溉,因此是一種理想的覆蓋材料。
4.3.3?生物防治方法
指以菌治蟲、以蟲治蟲或以各種生物制劑防治病蟲害。實踐證明這是一種經濟安全,對蔬菜及環境無污染且不傷害天敵,害蟲不產生抗藥性的防治方法,近年來已受到人們普遍重視。
為了驗證有機菜園不用化肥與農藥的可行性,近4年來筆者進行小面積庭院種植試驗,供試蔬菜作物達30多種。在種植過程中做到不施用化肥,以優質有機肥代替化肥,主要施肥品種有雞糞或人糞尿等;從不施用農藥,以農業及人工防治代替化學防治。試驗結果表明,各種蔬菜均能正常健壯生長,與采用化學措施栽培的蔬菜相比并不遜色,不但沒有減產,同樣取得了豐產豐收,蔬菜品質包括新鮮度、安全度以及各種蔬菜的口感均有所改善,瓜果開裂程度有所降低。4年的生產實踐證明了采用有機手段生產蔬菜是可行的,增加了建立有機菜園的決心。
4.4?有機菜園的基本技術要點
4.4.1?優化作物布局
為區別對待,大體將蔬菜作物分為3種類型。第1類:需肥量少,病蟲發生輕微的,有各種菜用大豆、菜用蠶豆及豌豆、黃花苜蓿、扁豆等,這類蔬菜作物因自身具有固氮根瘤菌,在生長過程中可基本不用施肥,也很少需要防治病蟲。第2類:需肥量中等,病蟲害發生一般,如油菜、胡蘿卜、芋艿、韭菜、菠菜、大蒜、蔥類、香菜、空心菜等,這類作物在生長過程中一般只需施用有機肥,不需用化肥,病蟲發生也不太嚴重,可按其特點,因作物因苗情區別對待。第3類:需肥量較多,病蟲發生較重,如小白菜、大白菜、卷心菜等,對這類作物可特殊對待,一般選擇在肥力上等的土壤種植,并重施有機基肥,在病蟲防治上重視采用農業生物、物理及人工有效防治方法綜合控制。在病蟲特殊嚴重的年份,在其他防治方法難以奏效時,也可采用如菊酯類低毒、殘效期短的農藥防治,但施藥后要嚴格執行安全間隔期才可采收,嚴禁使用中毒或高毒農藥品種。
4.4.2?優化品種布局
選擇優良品種的標準,應掌握品質優良、產量較高、抗性較強、適應性好4個方面,群眾中的優質種源應重點挖掘。以通州市興仁鎮與五接鎮為例,當地蔬菜優良品種如下:南通黑菜品種:黑塌棵(有多種類型)馬耳頭,大葉塌棵等;小白菜品種:南通小白菜、上海青菜;大白菜品種:黃芽菜、青等;菜用大豆:綠皮綠仁(綠茶豆)、黑皮綠仁、節節青、開鍋爛等;南通瓜類品種:本地黃瓜、芝麻梨(甜瓜)、牛角瓜;扁豆品種:各科雜色扁豆,荷包扁豆、白扁豆、石港大粒蠶豆;芋艿品種:紅梗芋、白糖芋;赤豆品種:大紅袍等。
【關鍵詞】綠色建筑;屋頂綠化;屋頂花園;節能減排
1 引言
屋頂綠化,因為其種植植物所在的特殊的自然環境,我們必須根據其特殊性選擇適應性的植物種類和植物搭配,才能提高植物存活率,并取得較好的造景效果。
2 屋頂綠化植物的選擇
2.1 屋頂綠化植物選擇的要點
各種植物分布的最大的特點就是地帶性分布,在各種氣候條件和地理條件下,植物生長具備明顯的的地帶性特征。因此在不同地區發展屋頂綠化,應該選擇適合在當地生長,并且適應屋頂特殊的氣候條件的植物類型。
建筑物的屋頂的氣候條件比較惡劣,屋頂上的日照、溫度、風力等都遠比地面惡劣。首先,屋頂不僅光照強度比地面更大,光照時間也比地面更長,強烈的陽光及其不利于植物的正常生長;其次,屋面的地勢高且風速大,這就造成屋頂植物的蒸騰作用比地面更強,土壤的水分蒸發的更快;還有,為了減輕對屋頂樓板的荷載,屋頂花園的種植土層的厚度一般控制在15到40厘米之間,相對地面比較薄,這就將導致土壤蓄水能力相對的比較差,土壤就易干燥。而且,屋頂花園種植土層與大地完全隔離開,種植土層無法通過毛細作用吸收地下深層土的水分,僅能夠通過不多的自然降水來補充水分含量,容易導致植物大旱大澇。 [1]
植物造景就是應用喬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來創造景觀,充分發揮植物本身形體、線條、色彩等自然美,配置成一幅幅美麗動人的畫面,供人們觀賞。為了創造豐富的景觀,選擇植物時除了要考慮屋頂花園的生態條件,還要兼顧植物的美學效果,多樣化的植物選擇是創造優美花園景觀的必備條件。
總的來說,屋頂因為其特殊的位置,生態的條件是比較惡劣的,屋頂的溫度、日照、風力條件都比地面惡劣,這些都是不適合于植物生長的因素。同時,由于屋頂的種植土厚度不可能很厚,所以植物基本無法像在地面上那樣從土壤中吸收全部的生長需要的水分和養分,這也是不適合于植物生長的因素。[2]因此,我們在植物的選擇上,應該有針對性的選擇能適應以上惡劣條件的植物種類,具體選擇要點如下:
2.1.1 適合生長在貧瘠地的品種。選擇根系淺但側根和須根發達,比較耐貧瘠的植物。
2.1.2 耐大溫差的品種。屋頂沒有遮蔽物,因此極端溫差比較大,選擇的植物應該能抵抗屋頂較大的溫差。
2.1.3 耐大風的品種。建筑物頂層風力較大,因此要求植物固著性好,樹體應較矮。
2.1.4 耐短期積水的品種。屋頂綠化在大雨后的一段時間內土壤濕度較大,因而要選擇耐短期積水的植物。
2.1.5 選擇耐修剪、生長緩慢的品種。可以降低養護管理費用,省時省工
2.2 幾種常見的屋頂綠化植物及其特點
2.2.1 多肉植物
多肉植物是使用最多的屋頂綠化植物材料,在德國、中國、日本等地也大量推廣用。其中以景天科景天屬使用最多,如:佛甲草(見圖1),垂盆草,凹葉景天(見圖2),金葉景天等。目前我國使用佛甲草較多。[3]
2.2.2 地被植物
地被植物與其它屋頂綠化的植物相較,有較多的色彩與質感展現。需要選擇各種具耐旱性的地被植物。經觀察試驗有銀紋沿階草、蔓花生、越橘葉蔓榕、矮筋骨草、斑葉絡石等比較適合屋頂綠化使用,這些植物根據葉片厚薄、地下部發達與否而具有不等的耐旱能力,日后維管工作內容與頻率亦有差異。
2.2.3 草坪
選擇自身比較低矮、具匍匐蔓延性與耐旱性的草種,亦可作為大面積的屋頂綠化植物材料,如百慕達草(狗牙根,見圖3)或地上走莖的假儉草(見圖4)等耐旱性較強,日后維護管理不需要過分注重修剪、病蟲害防治與施肥,甚至不需設置灌溉系統。
2.2.4 低矮灌木
低矮灌木里柃木屬、赤楠屬、黃楊屬、子屬、偃柏等種類具有發展潛力,這些灌木都具有植株低矮、分枝茂密、葉片細致、生長緩慢、耐旱強等特性。
3 屋頂綠化植物的養殖
屋頂綠化的植物必須被精心的管理。屋頂綠化的植物被種植在屋頂,根系與大地被切斷了正常的聯系,無法通過根系吸收到生長所需的水分和養分,因此必須完全依靠人工養殖和人工施肥來保證正常生長。屋頂植物所面臨的氣候環境非常惡劣,風大雨大,蒸發量大同時極端溫差也大于地面,這些都是非常不利于屋頂植物生長的因素。[4]正因為如此,對屋頂綠化的植物必須妥善管理,否則得話很容易造成植物生長不良以至于死亡,這將給屋頂綠化的推廣帶來極不利的影響。所以在屋頂綠化設計之初,就應該充分考慮這些不利因素,最好在屋頂上設有滴灌式灌溉水管,保證植物生長所需的正常水分,應定期對植物進行施肥,對土壤松土,對植物枝葉進行支撐修建,噴灑必要的防病蟲害的藥物等。
4 小結
植物配置應遵循植物多樣性和共生性原則,以栽植生長特性和觀賞價值相對穩定、滯塵控溫能力較強的本地常用和引種成功的植物為主。以低矮灌木、草坪、地被植物和攀援植物等為主,有條件的情況下,適當點綴耐旱小喬木。
屋頂綠化植物配置應以今后養護管理的低成本低維護為原則,選擇耐粗放管理的植物為主,尤其是應將耐旱、耐寒,耐夏季高溫的植物定為首選植物。
參考文獻
[1]歐陽秀明. 屋頂花園植物選擇與配置.江西農業學報2008(1).
[2]單進. 北京地區屋頂綠化植物材料的選擇與配置.北京園林,2008 .
關鍵詞:農林復合經營 經濟效益 生態效益 社會效益
本文主要就黃淮海地區農林復合經營效益進行了分析,以期為實現當地農林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良好借鑒。
1 黃淮海地區農林復合經營的模式總結
農林復合經營以生態學、生態經濟學為基本原理,最大限度地發揮森林的綜合效益,是一種林、農、牧、漁等相結合的經營方式。常見模式有:
模式1:林農復合型是一種實現了同一土地單位上林木與農作物有機結合的生產經營模式。根據組成成分不同又可分為以林為主、以農為主、農林并舉這三類。常見的形式有林農間作型、綠籬型、農田林網型等。模式2:林牧(漁)復合型是一種在同一土地單位上將林木與農作物有機結合的生產經營模式,它主要包括林牧間作型、牧場飼料綠籬型以及林漁結合型等類型。模式3:林農牧(漁)復合型是指在同一土地單位上綜合經營林業、農業、漁業,各產業間可以相互結合,有效地提升了經營效率,在當地比較普遍。模式4:特種農林復合型,這種經營模式主要以生產特殊品種的農林產品為目標,主要包括林木-資源昆蟲結合型、林木混交型、林-藥間作型等復合系統。
2 農林復合經營的效益分析
2.1 經濟效益分析 徐州市豐縣有一農戶選用在種植金銀花的地里養雞這一模式,近年來取得了良好收益。這一農戶承包了220畝地種植金銀花,承包價為每年單千斤小麥的價格。金銀花生長周期一般為20年,第三年進入盛產期。金銀花采花期結束后其葉子即可以出售也可以打碎做飼料。金銀花枝曬干也可以用做飼料。在金銀花地里的雞都是散養的,其主要食物為地里的蟲還有由金銀花葉子和枝干做成的飼料。這種雞的肉口感純正,肉嫩且香,而且其雞蛋營養價值極高,因此這種雞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具有較高的市場價值。
為詳細分析種植金銀花的經濟效益,運用凈現值法來分析這種投資法案。凈現值(NPV)計算公式為:
NPV=■■-C
式中:NPV――凈現值;NPV■――第t年的凈現金流量;K――貼現率(資本成本或企業要求的報酬率);n――項目預計使用年限;C――初始投資額
表1 金銀花種植初始投資額表 單位:元/畝
■
注:土地價格按單千斤小麥的價格折算(文中小麥價格為1.6元/千斤)
實地調查得知單種植金銀花每年每畝地凈收益(凈收益=現金流入-現金流出)大約為5000元,假設投資成本為10%,則:凈現值為22570。由此可知:在金銀花地里養雞的成本低,每只雞大約為100元,因此收入也很可觀。
2.2 生態效益分析 豐縣自進行農林復合經營以來,農田林網完善、河道退耕還林、新農村村莊綠化等一批高標準造林工程得以實施,全縣15萬畝重點公益林得到有效保護,水土流失和沙化程度顯著降低。豐縣農林復合經營的生態效益主要表現在防風沙和土壤改良兩個方面:一是防風沙。豐縣農林復合生態系統有效地降低了風速,并改變了其他一系列小氣候因子;二是土壤改良。實施農林復合經營使當地土壤侵蝕、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2.3 社會效益分析 ①林業覆蓋率提高。自實施農林復合經營之后,豐縣林業用地面積87.2萬畝,村莊綠化覆蓋率為65.3%,林木覆蓋率38.98%,高出全省平均的21個百分點,高標準農田林網面積115萬畝,林網率98.5%,四旁植樹2600萬株,活立木蓄積330萬立方米。②林木病蟲害得到有效控制。近幾年,豐縣共發生林木病蟲害1.9萬畝,防治面積1.86萬畝,防治率為97.9%;林木病蟲監測覆蓋率達98%;林業有害生物成災率控制在3‰以下;產地檢疫苗木48萬株,產地檢疫率達99%。③木材加工業發展迅速。由上分析可知,豐縣具有發展木材加工產業的資源優勢和良好的外部條件。近年來,豐縣堅持用工業理念謀劃林業發展,大力發展高效林業,不斷壯大產業規模,優化產業結構,形成了特色鮮明的木材加工產業體系。
3 政策建議
3.1 加強對農林復合經營的宣傳教育 農民是農林復合經營的主體,而農民本身接受的文化知識較少,素質偏低,因此通過多種有效渠道,在農民群眾中深入宣傳農林復合經營的基本知識很重要。加強人們對農林復合經營的認識,有利于人們生產積極性的提高,也有利于農林復合經營的推廣。
3.2 政府應加強對農林復合經營的投入,建立專門管理機構 林業是一個特殊的行業,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林業相關產業需要政府的關注與資金投入。當前,我國尚未建立專門的農林復合經營管理機構,以致于農林復合經營無法形成規模等。因此,建立專門的農林復合經營管理機構十分重要。
3.3 提高農林復合經營的科技含量,努力進行技術創新 我國農林復合經營的技術水平還不高,存在許多不足,主要有:缺乏對土地利用方式的定量研究;在技術研發中,組裝配套技術研究不足;技術水平與地方建設的結合度不高等。因此,經營單位必須加強技術創新,提高農林復合經營的科技含量。
參考文獻:
[1]劉世巖,曹有成,等.混農林業及其應用概況[J].防護林科技,2010.
1 目的意義
稻蟹種養是根據稻養蟹、蟹促稻、稻蟹共生的理論,把原有矛盾的種植業與養殖結合起來,充分利用人工新建的生態系統,使其發揮各自的作用,收到“一水兩用、一地雙收”的經濟、環保、可持續發展效益,使傳統單一的平面種植向種養結合的立體化生產轉化。
2 實施地點
稻蟹種養結合項目,以米東區10萬(667m2)水稻生產基地為平臺,充分利用米東區農民水稻種植方面的技術優勢,結合新疆光熱資源豐富的條件,進行示范推廣。
3 主要技術指標
通過兩年的成功示范推廣,2011年米東區實施稻鍰共作生態種養技術面積達到700(667m2)。
稻蟹共作生態種養技術可實現生產單體重量100g以上成品蟹25~30kg/667m2、優質生態安全稻谷600kg/667m2,按照目前市場價格稻和蟹兩項累計可增加收入2800元/667m2以上。
“稻蟹共作”技術項目,投放單體重量6g的扣蟹3kg,約500只/667m2,于每年的4月下旬投放至已整好地的稻田內,9月下旬開始捕撈。水稻育秧是每年4月上旬育秧。5月上、中旬插秧。穴源13cm,行距28cm,每穴7株,基本苗為18324穴/667m2、128萬株/667m2,產稻蟹400kg/667m2。
4 經濟效益
2011年米東區實施稻蟹共作生態種養技術面積700(667m2),平均產成品蟹22kg/667m2。市場售價最低100元/kg,最高180元/kg,稻田蟹新增效益2200~3960元/667m2。由于“稻蟹共作”完全按照不施農藥、化肥技術規范要求進行生產稻蟹,稻蟹符合優質、生態、安全的特點,新增效益240~720元/667m2(水稻品種不同加價幅度不同),稻蟹兩項新增效益2800元/667m2以上。
5 技術難點
5.1防逃技術
螃蟹縣有較強的逃逸性,稻田養蟹的關鍵技術之一是做好防逃工作。
5.2暫養技術
扣蟹生產在新疆還處于試驗階段,扣蟹來自內地。內地扣蟹出塘時間與米東區稻田投放時間不同步,同比蟹苗到疆后的暫養技術是一難點。
5.3環溝內的水草培植
環溝內需要有沉底水草,可以使螃蟹隱蔽生長和采食,水層表面還要有浮面水草供螃蟹活動。雜草又是水稻生產的制約因素,如何探索在稻田里培植水草,又不影響水稻生長和產量是個技術難題,目前米東區還沒有合適的水草品種資源。
6 技術創新
針對技術難點結合米東區的生產條件,2010年在借鑒內地成熟技術的基礎上,揚長避短,因地制宜,進行創新。
一是訂制抗老化膜圍欄,解決防逃難題。按照生產要求訂制了抗老化膜防逃膜,克服了新疆光照和紫外線強防逃膜易破損的難題。
二是設立暫養池緩解扣蟹投放時間差的問題。2010-2011年,在農戶篩選和地塊選擇時,把稻田田塊地塊的荒灘和排水溝開挖成暫養池。先把內地先期運進的扣蟹投放其中,待米東區稻田整地完畢或插秧后打開暫養圍欄讓自行扣蟹爬入稻田。
三是選擇空心菜、蓮藕做水草。在沒有找到合適水草品種資源的情況下,2011年選擇了在深水條件下也能生長的蔬菜品種一空心菜和蓮藕做水草,收到了良好效果。
7 河蟹養殖
7.1田間工程與配套設施建設
7.1.1田塊選擇
稻田養蟹的田塊要求不漏水,靠近水源,進排水方便,水質好,無污染源,環境安靜,交通方便。質地以壤土或沙壤土為好。一般以農戶為單位,面積以3~5(667m2)為宜。有條件的地區,可實行集中連片規模養殖,單元面積以5~10(667m2)為宜,以獲取規模生產經營效益。
7.1.2田間工程建設
田間工程通常由暫養池、環溝和田間溝三部分組成。環溝通常可沿田埂內側四周開挖,也可離田埂距離1~2m,開挖成環形。溝寬2~3m、深0.8~1.2m,坡比1:(1.3~1.5)。開挖的土壤主要用于加高加固田埂。田間溝又稱畦溝,可視田塊大小,在田中開挖數條橫溝或十字溝、井字溝,溝寬、溝深均為0.5m,并與環溝相通。暫養池主要用來培育、暫養河蟹苗種和成品,通常在田塊的一端開挖,池寬度4m以上、深度1.5m左右,長度視田塊大小而定,一般為10~15m。有條件的地方,也可將田頭的蓄水溝、豐產溝、進排水渠利用起來,作為稻田養蟹的暫養池或環溝,以增大水產養殖的水域空間。環溝、田間溝和暫養池面積一般占稻田總面積的10%~30%。
7.1.3配套設施建設
稻田養蟹的田塊都要設置防逃墻,防逃墻材料以經濟、實惠、防逃效果好為原則。一般可采用鈣塑板、塑料薄膜、水泥板、鋁鉑板等材料,防逃墻埋入土內10~20cm,高出地面50cm,用木樁或竹樁支撐固定,四角成圓弧形。同時,要按照水稻種植、水產養殖調控水位和水質的要求,建好進排水系,確保灌得進、排得出,并在進排水口安裝鋼絲、聚乙烯雙層密眼網,以防河蟹逃逸和敵害生物侵入。
7.2苗種放養
7.2.1消毒施肥
藥物消毒一般在苗種放養前15~20天進行,暫養池或環溝分,別用100kg/667m2生石灰或14kg/667m2漂白粉兌水溶化隨即潑灑。一般在苗種放養前10天左右進水50~60cm,暫養池施放經發酵的干雞糞200-400kg/667m2,培養浮游生物,作為蟹苗、蟹種的基礎餌料。
7.2.2移植水草
在暫養池、環溝內移植伊樂藻、輪葉黑藻等水生植物,移植水草的數量以覆蓋溝面積的1/3為宜。
7.2.3苗種準備
蟹苗(大眼幼體)要求淡化3~4天,淡化鹽度不大于3,體質健壯,活力強,呈金黃色,大小均勻;幼蟹或蟹種要求規格整齊,體質健壯,色澤純正,爬行活躍,附肢齊全,無病無傷。選購時,按照苗種質量要求,嚴格把關,并逐步向自繁自育自養方向轉變,以確保河蟹苗種質量和放養的成活率。
7.2.4苗種選擇
中華絨鰲蟹分長江水系和遼河水系兩個品種,長江蟹生長周
期長,個體大,抗寒性不強,投放稻田時間在每年的2月,成熟期在10月以后。遼河蟹生長周期短,個體稍小,投放時間以3--4月為宜,成熟期在9~10月。遼河蟹抗寒性好,而且地理緯度與新疆北疆地區相近,比較適合本地稻蟹共作推廣需要,2011年稻田養蟹全部采用遼河蟹。
7.2.5放養時間
蟹苗一般在4月中旬至5月中旬放養。苗種先放入暫養池內進行暫養,搞好養殖管理,待秧苗拋栽或有效分蘗結束后,再將稻田水位加深,讓其進入稻田攝食生長。
7.2.6蟹種消毒
放養餐種時,需用20mg/L高錳酸鉀洗浴10-15分鐘。
7.2.7放養模式
蟹種培育,一般放養大眼幼體0.5~1.0kg/667m2;成蟹養殖,一般放養規格為100-200/只的蟹種500~1000只/667m2。不管哪種模式,均可分別搭配放養鰱魚種10尾。
7.3餌料投喂
7.3.1蟹種培育
蟹苗放養后前3天以暫養池中的浮游生物為餌料,若池中天然餌料不足可撈取浮游生物或增補蛋黃、豆漿等,直到第一次蛻殼結束變為I期幼蟹。I期幼蟹后投喂新鮮的魚糜、豆腐糜,日投餌量為幼蟹體重的100%,每天分6次投喂,直至出現Ⅲ期幼蟹為止。Ⅲ期后,日投喂量為幼蟹體重的50%,一天分3次投喂,至蛻變為v期幼蟹。v期幼蟹后,餌料種類主要有浮萍、水花生、輪葉黑藻、野雜魚、螺蚌、豆渣、小麥、黃豆粉以及配合餌料。7月上旬前早晚各投1次糜狀野雜魚、螺蚌、小麥粉、黃豆粉或配合餌料;7月中旬至8月底隔天傍晚投喂一次;9月上旬至11月,每天傍晚投喂一次。日投餌量為蟹體重的5%以內。浮萍等水生植物放養在暫養池和環溝內,任蟹取食。
7.3.2成蟹養殖
植物性餌料有豆餅、花生餅、玉米、小麥、南瓜及各種水草;動物性餌料有小雜魚、螺螄、河蚌等;還有配合餌料。一般6月中旬前動物、植物餌料比為60:40;6月下旬至8月中旬為45:55;8月下旬至10月為65:35。日投喂量3~4月為蟹體重的1%;5~7月為5%~8%;8~10月為10%。每天投喂兩次,早上占30%,傍晚占70%。
7.4水質管理
7.4.1水質調控
一是按照水質主要因子變化情況來管理水質。河蟹養殖要求水中溶氧保持在5mg/L以上,PH7~8,透明度40cm左右,氨氮及其他因子適宜。要定期測定水質狀況,并采用換水和潑灑生石灰水等措施及時調節。
二是按照天氣變化、河蟹攝食活動情況來管理水質。通常晴天,河蟹攝食活動正常,則反映水質較好;而連續陰雨或水質過濃,河蟹攝食量突然減少,則需及時換水增氧。
7.4.2水位調節
苗種放養初期,環溝水位保持0.8~1.0m,田面以上水層深1~2cm;初夏,秧苗有效分蘗基本結束時,則應將水位加深至15cm以上,田面以上水層深4~5cm;夏秋季為高溫季節,除在擱田時將水位降至田面露出外,其余則應堅持10-15天換水1次,以防水質變化。同時,環溝還要投放浮萍等浮水植物來遮陽。
7.5病害防治
7~10月,每月用土霉素制成藥餌投喂1~2次:高溫季節每隔20天左右用生石灰10kg/667m2兌水溶化,隨即溝面潑灑,或用二氧化氯等殺菌劑潑灑消毒,用以預防腸炎、黑鰓、水腫等細菌性蟹病。
7.6敵害防治
及時清除水老鼠、水蛇、青蛙、蟾蜍、水鳥、克氏螯蝦等河蟹天然敵害。
7.7日常管理
堅持專人值班,早晚各巡田一次,做到四查:一查水質情況;二查河蟹攝食情況;三查防逃設施完好程度;四查病蟲敵害侵襲。發現情況,及時采取相應對策。同時,要做好防風等工作,以防大風、大雨沖垮防逃設施,造成河蟹逃逸。
8 水稻拋栽與培管
8.1稻田施肥
施足基肥,基肥以長效餅肥和畜禽糞肥等有機肥為主,可施餅肥200-300kg/667m2或畜禽有機肥1000-2000kg/667m2。
8.2秧苗拋栽
一般5月上旬進行秧苗拋栽,采用寬行稀植、淺水拋栽的方法。拋栽密度一般行距28cm,穴距13~15cm,以株秧葉齡計算,如旱育秧4~5葉齡,達到10萬株/667m2基本苗即可。
[關鍵詞] 沼氣 農業 應用 淺析
[中圖分類號] S21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6)05-0289-01
宛城區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大區,全國所有糧食作物、經濟作物都宜種植富有中原糧倉之稱,是國家的商品糧、棉花生產基地。2014年糧食總產量35.1萬噸,棉花總產量2.5萬噸,畜牧、蔬菜、林果花卉、食用菌四大特色產業規模進一步擴大。
宛城區2014年底有無公害基地14個面積28萬畝,有機基地16個面積1.2萬畝,溫棚保護地栽培面積近1萬畝;有規模畜禽養殖場(戶)815個,牛、羊、豬、禽存欄量分別達到4.4萬頭、5.3萬頭、31.8萬頭和314.3萬只;每年大量的農作物秸稈、養殖場的糞便處理成為難題,農業污染日趨嚴重,群眾意見很大。全區農作物秸稈還田面積僅占40%左右,大量的農作物秸稈堆放在田間地頭,養殖行業每年能產生約150萬噸的畜禽糞便,其中用于直接農業生產的大約只占60%,其余40%約60萬噸,都直接間接排放了。
農村沼氣主要原料正是農業農作物秸稈和畜禽糞便,大力發展農村沼氣正好解決了農作物秸稈堆放和畜禽糞便隨意排放的難題。隨著國家“小型公益事業設施補助資金農村能源項目”和“國債沼氣建設項目”的實施,宛城區農村沼氣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截至目前宛城區已建成戶用沼氣池23553個,養殖場建設小型沼氣池32個,中型沼氣池4個,大型沼氣池5個,建立沼氣服務網點42個。有沼氣建設和服務技術人員76名,沼氣施工隊6個、維修隊18個,配件門市部6處,儲料池30個,抽渣車、配料車各8輛,施工模具120套,維修工具20套,行業發展十分迅猛。在使用沼氣的同時,產生的大量沼液和沼渣,宛城區每年產生約100多萬噸沼液沼渣,個體農戶用不完,處理不當就成了污染和浪費。
近年來,農業部把降低農藥化肥使用量,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秸稈粉碎還田、用有機肥替代部分化肥,實現有機無機相結合,提升耕地基礎地力,作為十三五期間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而大力發展使用沼氣資源作為有機肥源無論對保護農業環境還是培肥土壤地力,還是穩定地提高產量以及農產品的品質,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
通過在宛城區袁黃莊村的蔬菜基地試驗表明:在同等肥水管理條件下,在農業中應用沼渣、沼液與不應用沼渣、沼液農業相比較,黃瓜平均增產18%,番茄平均增產15%,青椒平均增產17%;同時化肥使用量減少40%,農藥使用量減少了約20%;農業增施沼渣、沼液后,不但增加了產量,而且農產品品質得到改善,化肥農藥使用量減少,進而增加了經濟效益。
沼氣資源農業生產中的應用范圍很廣,沼氣除了在生活中作燃料和照明以外,在農業溫室大棚內用沼氣燈燃燒時,燃燒生成的二氧化碳氣體,是最好的作物葉面氣肥,還增加大棚內的溫室效應,間接起到保溫作用。可提高棚內溫度2-4度;燃燒發出的光,有利于作物的光合作用;可蔬菜提早15―20天上市。增加產量20%。
沼液內含有速效氮0.04%、速效磷0.03%、速效鉀0.03%―0.04%,及其他作物需要的多種營養物質和活性物質,如微量元素、生長素、抗生素、丁酸、吲哚乙酸等。?在稀釋10倍的沼液中進行浸種,可實現幼苗“胎里壯”,提高抗病、抗蟲和抗逆能力,為高產奠定基礎。茄果類農業種子以浸泡4―6 小時為宜,瓜類蔬菜種子以浸泡2―4 小時為宜。極宜作葉面追肥使用,效果有時比單純的化肥還要明顯。特別是在日光溫室蔬菜反季節的栽培中使用,有明顯的壯秧、保果增產優質效果。沼液能給作物補充營養,調節代謝,促進生長,增強光合作用,有利保花保果,果實膨大,產品光亮度好,品質優秀。同時對蚜蟲、紅蜘蛛、白粉虱等害蟲的危害及根腐病、疫病等病害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用沼渣(含沼液)做基肥的施用量為2―2.5 噸/畝。生產試驗證明, 畝施沼渣(含沼液)1.5―2.5噸,連施3年,土壤有機質增加0.2%―0.8%,如同時進行秸稈還田,秸稈腐化速度將極大提高,土壤板結性狀得到很快提升,活土層從30 厘米增加至40 厘米。作為追肥的施用量以1.5噸/畝為宜,可在農業根部周圍開溝挖穴澆灌,并覆土以提高肥效。但要避免直接與農業根系接觸,以免發生燒傷。也可結合灌水,把沼渣加入水中,隨水均勻施入田中。
沼氣資源在使用中應注意事項以下幾點:
①采用沼氣為大棚加溫時間不應過長,以免溫度過高不利作物生長,最好是在大棚溫度最低時段進行,即凌晨時段;同時產生二氧化碳濃度增高后,蔬菜等作物的光合作用增強,水肥管理得跟上,才能取得效果。一般大棚每10平方米安裝一個沼氣燈。
②沼液浸過的種子,都要用清水淘凈,然后播種或催芽。
③沼液葉面追施或防治病蟲害要澄清過濾好,以防堵塞噴霧器。噴施時,以葉背面為主,有利于吸收。用來追施幼苗,一定要兌水稀釋后施用,否則會使作物出現灼傷現象。
④沼渣不要撒施土表。施于表土容易揮發一是降低肥效,二是造成溫室短時期內有害氣體濃度過大,宜采用穴施、溝施,然后蓋土。
⑤不要過量施用沼液、沼渣。特別是沼渣的量不能太多,一般要比施用普通豬糞肥少。若盲目大量施用,會導致作物徒長,行間陰蔽,造成減產,甚至會造成肥害。
⑥不要與草木灰、石灰等堿性肥料混施。草木灰、石灰等到堿性較強,與沼液、沼渣混合,會造成氮肥的損失,降低肥效。
隨著人民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人們更加傾向對綠色無污染食品的消費。在生產過程中,農業更容易受到農藥和化肥的污染,而將農村常見的沼氣資源應用在農業生產中,更符合無公害綠色有機無污染農業生產的規程和生態農業的要求,在實現農業生產無害化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同時對減少農業面源污染,減少農藥化肥使用量也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宛城區年鑒》2015年
[2]《南陽市農業年鑒》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