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員工心理素質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焦點小組訪談法
該研究前后共開展了5次焦點小組訪談,受訪員工40人。訪談中使用的提綱按照循序漸進逐步深入的思路,共設計了四個層次,涵蓋基本情況、當前心理狀態、安全意識和工作壓力,各層次用3~5個子問題展開。
2.問卷調研法
研究采用部分人口學問題加上圖1所示的6個量表構成的自陳式問卷,對來自全國鐵路系統18個路局的一線職工進行問卷測試,被試包括車務段、機務段、工務段、電務段、車輛段、客運段、通信段等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根據隨機抽樣原則,盡量選擇有意愿合作、具備較強閱讀理解能力的一線職工回答問卷。問卷分發包括兩種形式:部分被試采取集體施測,現場發放、回收;部分被試通過發送電子版本的問卷,由研究者在網絡后臺接收、查看填答結果。共發放問卷1000份,回收有效問卷716份,有效問卷率為71.6%。問卷回收的全部有效數據采用SPSS19.0進行統計分析。其中,自編安全意識問卷KMO值0.748,Bartlett球形檢驗的結果達到了顯著性水平(p<0.001),因子結構合理。采用主成分因子分析,從22道測題中最終篩出10道測題,信效度良好,包含“思想遵從”和“執行遵從”兩個維度。思想遵從指從思想層面上有遵從安全規章守則的主觀意愿;執行遵從指從執行力上有遵從操作流程的實際行為。間接測量安全心理素質的綜合心理指標包含正負向心理指標和外顯行為指標三類,共選取了5個信效度良好、使用廣泛且題量適中的心理學量表。正向指標涵蓋組織支持和社會支持兩類保護性因素;負向指標涵蓋工作壓力和工作倦怠兩類損害性因素;外顯行為指標探討員工的應對方式。在由6個量表構成的評估體系中,“應對方式問卷”用因子表征心理素質健康程度,6個因子從消極到積極排序:退避—幻想—自責—合理化—求助—解決問題;其余5個量表用分數高低表征安全心理素質受期待的程度:越高分數所代表的心理素質,越符合安全心理需要。
二、研究結果
1.不同工齡組安全心理素質比較
工齡共設為四組,分別為:5年及以下149人、6~10年142人、11~20年175人、大于20年140人。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ANOVA對安全意識(直接指標)和應對方式(外顯行為指標)進行均值差異檢驗,篩選出在工齡組上呈現顯著差異的因變量。對滿足方差齊性假設的變量采用LSD法進行事后多重比較,對不滿足方差齊性假設的因變量采用Tamhane法進行事后多重比較。差異檢驗達到顯著的結果見表2。表3~表4均采用相同統計手段。結果顯示,11~20年工齡組在安全意識的思想遵從上得分最高,且顯著高于5年以下和20年以上工齡組。解決問題是成熟型應對方式,合理化屬于混合型,從上表可見:6~10年工齡組在成熟型應對方式上表現不佳,顯著低于其余三組;20年以上工齡組對合理化手段的運用比其余三組都熟悉,其次是11~20年工齡組。采用相同方式對不同工齡組在正向心理指標(組織支持感和社會支持)上的均值進行差異檢驗,差異檢驗達到顯著的結果見表3。上表顯示,5年以下工齡的員工體驗到更高的組織支持感,具體表現為工作上受到的支持感更強,來自組織的價值認同感也更強;反之,工齡越長,尤其是20年以上工齡的員工感受到的組織支持最低。但在非組織來源的人際支持感上卻呈現出截然相反的態勢,工齡越長,越能體驗到來自親友的支持,這幾乎成為20年以上工齡員工的主要支持感來源。采用相同方式對不同工齡組在負向心理指標(壓力感和工作倦怠)上的均值進行差異檢驗,差異檢驗達到顯著的結果見表4。統計結果表明,6~10年工齡組員工在職場上的人際關系壓力比相鄰兩個工齡組更大,似乎進入瓶頸階段,但隨著工齡的繼續增長,通常能夠順利走出該瓶頸。而20年以上工齡的老員工比5年以下工齡的年輕員工有更顯著的職業發展壓力和更強烈的工作與家庭沖突感,這種沖突體驗在各工齡組中顯著。此外,11~20年工齡組員工更容易在工作中產生過勞感,在工作中體驗到的疲乏無助感最高,相比之下,短工齡員工的工作精力最為充沛。
2.高低學歷組安全心理素質比較
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對217名大專及以下學歷與365名本科及以上學歷的鐵路一線員工進行評估體系的各項指標比較,差異檢驗達到顯著的結果見表5。在正向心理指標上,高學歷組表現出更強的支持感體驗,尤其是來自組織的支持感,具體表現在工作資源和價值認同上。此外,高學歷組來自親友的支持也顯著更多。在負向心理指標得分上,高低學歷組幾乎一致,高學歷組僅表現出更強烈的工作與家庭沖突,而這可能與高學歷組工作責任更大、任務更重、無暇顧及家庭有關。在外顯行為指標上,低學歷組表現出更明顯的不成熟型應對方式———幻想和退縮,其合理化應對方式得分也顯著更高。高低學歷組在安全意識上無顯著差異。
3.高低崗位級別安全心理素質比較
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對75名科員與87名科級以上職務的鐵路一線員工進行評估體系的各項指標比較,差異檢驗達到顯著的結果見表6。在正向心理指標上,高職務員工表現出更強的支持感體驗,尤其是來自組織的支持感,在工作資源的獲取、工作價值的認同以及組織對自身利益的關心三個指標上都顯著更高。此外,高職務員工也更擅長將來自親友的支持轉化為自身正向心理資源,顯示出更高的社會適應能力。在負向心理指標得分上,高職務組體驗到的工作壓力、職業不適感受顯著更低,同樣表征了更好的工作適應能力。不同行政級別組在安全意識和應對方式上無顯著差異。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對345名助理工程師和73名工程師及以上職稱的鐵路一線員工進行評估體系的各項指標比較,差異檢驗達到顯著的結果見表7。高低職稱組在安全意識、正向心理指標及外顯行為指標上均無顯著差異,僅在負向心理指標上表現出壓力感和職業倦怠感的差異。高職稱組雖然在工作壓力感受上體驗更強烈,但卻沒有轉化成對應的職業倦怠感,低職稱組雖然報告了更低的壓力感,卻同時體驗到更強的工作不適、不勝任的感受。綜合來看,高級別崗位群體安全心理素質相對更佳,而高職務比高職稱更體現員工的社會適應能力。
三、分析與討論
1.安全意識
安全意識隨工齡的變化呈現出先上升、后下降的曲線趨勢。過短和過長工齡都不利于個體對安全意識的理解和尊重,中度偏長的工齡段(5~20年)群體處于安全意識最佳狀態。5年以下工齡的一線員工(短工齡)可能由于經歷較少,對安全的認識仍較薄弱;而20年以上工齡的員工(長工齡)則可能因為對人員與事務的過度熟悉而導致安全意識懈怠。針對此現狀,建議加強一頭一尾工齡段一線員工的安全意識教育。對短工齡員工給予更多的案例警示類教育,以彌補其經歷欠缺的不足;對長工齡員工則應加強安全意識教育,轉變其工作態度。
2.組織與社會支持
組織支持感指員工所知覺到的組織對他們工作中的支持,對他們利益的關心和對他們價值觀念的認同〔6〕。工齡越短的員工,感受到來自組織的支持越強烈,越能體驗到歸屬于組織、以組織為家的主人翁責任感。而從組織支持和社會支持的對比來看,短工齡員工的支持感來源集中于工作單位,但隨著工齡的增長,員工逐漸不再依賴從組織中獲取支持,而轉向生活中的其他來源,包括親人和朋友等一般人際關系。工齡的增長使員工和組織的關系逐漸變得松弛,這也可能導致職業責任心的衰退,工作對員工來說更多成為一種謀求生活的工具,而非精神追求。當前鐵路系統很多部門越來越重視新員工的適應性培訓,但對老員工的組織凝聚力培育也不能忽視,應將此工作提上日程。此外,對低職務、低職稱的一線員工應針對性地開展送關愛、下基層活動,同時輔以心理健康教育,使基層員工能切實獲得來自組織的幫助,并從內心里認同組織支持,繼而將這種認同轉化為工作中的高效行動力。
3.工作壓力與倦怠
【關鍵詞】技工院校;心理健康;德育教育;心理咨詢
目前技工院校學生大都為15~20歲的青少年,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具有生理發育快、心理狀態不穩定、感情用事、缺乏深思等青春期特定的心理特征。作為我國勞動大軍的重要后備力量,培養造就積極健康的心理素質,對促進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因此,探索學生健康心理素質培養有效途徑,已成為技工院校教育教學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的環節。
一、技工院校學生的心理現狀概述
技工院校學生來源層次復雜,素質千差萬別,由此而形成的心理差異無法一概而論,但可以歸納具有普遍性的不良心理狀態,如下:
(一)逆反心理
初中生起點的學生逆反心理明顯,具體表現為對學校、教師和家長的教育具有逆反情緒,或采取一種較為強烈的對抗態度,或采取一種無動于衷的冷淡態度。
(二)失落心理
有些學生本來極其希望上高中或大學,但由于成績和家庭經濟等原因,非自愿地選擇了技工院校,感覺受到了社會的拋棄,由此而產生悲觀的情緒,滋生失落心理。當然也有些學生是由于遇到其它挫折,內心受到壓抑,因而產生失落心理,成為迷茫一族。
(三)自卑心理
青少年一方面具有很強的攀比心理,另一方面又不具備相應的調控心理,于是種種挫折、失敗和逆境帶來諸如沮喪、憂郁、苦悶等情緒反應,久而久之,形成自卑心理,缺乏進取的動力。
(四)職業心理障礙
技工院校學生就業面向企業生產或商業服務一線,主要是技能性崗位。這些崗位的工作強度相對較大,工作質量要求較高,工作流動性也較強,因此在部分學生身上就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消極或逃避心理,鑄成職業心理障礙。
二、探索技工院校學生健康心理素質培養的有效途徑
面對復雜的不良心理問題,單一的教育手段注定是不能奏效的。筆者認為,學校必須采取多種互補的手段,鍛造出健康心理素質培養的“組合拳”,實現全方位出擊,才有可能取得較好的培養效果。
(一)以日常德育工作為載體,全面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德育教育說白了就是人心的教育,與心理教育有著密切的聯系。應該說,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德育教育首當其沖要針對技工院校生的心理特點,遵循心理健康的有關規律,幫助學生走出自卑、失落的陰影,樹立信心,端正學業思想;開展各種文化活動鍛煉學生的心理素質,注重學生心理問題的發現與疏導,只有這樣,德育教育才能順利開展,并取得應有的效果。
當然,對于技工院校而言,德育工作具有“學校、家庭、企業、社會”四位一體的網絡結構,內涵豐富,形式多樣,我們需要積極搭建學生喜聞樂見的德育實踐教育載體,如重大時事、傳統節日、重要紀念日、宣傳櫥窗、廣播網絡、社區活動、企業實習等;采取學生樂于接受的德育實施方法途徑,如德育案例、主題班會、學生座談、專題講座、日常行為規范等;灌輸和滲透內容新穎的德育教育內容,如安全法制、創業勵志、心理健康、國學經典、現代思潮、企業文化等,從而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健康發展。
(二)以心理健康教育課為平臺,普遍提高學生心理調節能力,提升心理素質
目前技工院校普遍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材通常以普通心理學為基礎,以青少年和青年心理學為主線,以職業教育為特點,滲透社會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的新體系,向學生傳授心理衛生、心理咨詢、心理輔導等方面的知識,使學生掌握一定的心理調節和自我心理減壓方法等。事實證明,通過教學,可以有效解除學生在自我意識、人際交往、學習生活等方面所產生的各種各樣的心理困惑,使學生心理素質得到顯著的提升。平心而話,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還有很大的潛力可挖,可以釋放更大的能量:一是需要及時更新內容,讓內容與時俱進;二是需要采取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如案例教學法、討論法、角色扮演法、多媒體等;三是需要培養專職的高水平的師資隊伍等。只有這樣,才能取得更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三)以心理咨詢工作為抓手,化解學生心理頑疾
當前對技工院校心理咨詢工作存在諸多認識誤區:一是誤認為學校心理咨詢的對象是有心理疾病的學生,學校無法承擔這樣的責任,應由醫院的心理醫生才能承擔;二是誤認為德育工作可以代替心理咨詢工作,將德育工作等同于心理健康教育,認為沒有必要專門開展心理咨詢工作。事實上,學校心理咨詢的對象不僅僅是有心理疾病的學生,更多的是希望得到心理交流與疏導的學生。高度重視與做好心理咨詢工作,是學校引導人才健康成長的必然要求,也是學校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的重大使命,責無旁貸。為此,技工院校尚需在以下兩方面努力:
第一,建設并完善心理咨詢專門機構和場所。如成立心理咨詢室;配備必要的辦公場地和設施設備等,為心理咨詢專業人員開展心理咨詢和廣大學生接受心理咨詢提供必要的安全環境以及營造宜人的和諧氛圍。
第二,加快并加大心理咨詢專業人員培養。學校缺乏心理咨詢專業人員,有效的心理咨詢工作就無從談起。心理咨詢專業人員的培養不在于多,而在于精;而且要立足于自身培養,還要通過國家心理咨詢師的執業資格考試,這是走出學校心理咨詢工作開展不力或效果不佳困境的關鍵。
總之,加強技工院校學生健康心理素質的培養,是高素質技能人才培養的必然要求,只有加強認識,多管齊下,才能走出健康心理教育的困境,取得健康心理素質培養的良好效果。
參考文獻
[1]馬明駿.技工學校大德育教育模式之我見[J].廣西勞動保障,2010(4-5):53-55.
【關鍵詞】 理工院校大學生;心理素質訓練;實證研究
The Empirical Study on Mental Quality with Group Psychological Guidance in Engin eering University Students. Wu Sha, Li Zhenshan, Yang Yingchao, et al. D ivision of student Administration,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K unming 650093,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how to improve the mental quality ofengineering university students with group psychological guidance. Meth ods To choose 1 07 students in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subjects. The eff ects of intervention were compared by the mental quality with group psychologica l guidance. Results Reflectivity, meta-cognition, creativity an d motivation ofmental quality of engineering university students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 tween before and after guidance. Conclusion Group psychological g u idance can improve the mental quality of engineering university students.
【Key words】 Engineering university students; Group psychological guid ance; Empirical study
什么是大學生心理素質呢?許多心理學家都給出了各自的見解。2002年,王滔[1]對已有研 究進行嚴格篩選和分析,列舉了10個具有代表性的定義,并對其成分進行了分析。由此,王 滔等[2]在問卷調查收集的實證數據和對心理素質基本涵義進行的理論分析的基礎 上,構建 了“大學生心理素質三維結構模型”。他們認為,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是由認知特性、個性及 適應性3個維度10個因素26個成分構成的三維立體結構。認知特性是個體在認知活動中表現 出來,直接影響個體認知活動的機制和水平的特質因素。個性是人們行為的內部傾向,表現 為人們在思想、情感和行為上的穩定的個別差異,也表現為個體獨特的行為模式。適應性是 個體認知特性維度和個性維度的基礎上,通過與社會生活環境的交互作用而表現出來的習慣 傾向。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好壞就取決于個體的認知特性、個性和個體對環境的適應能 力3個方面。
理工院校大學生群體是我國大學生最重要的1個組成部分,由于其獨特的專業特點、發展方 向及校園文化氛圍,具有區別于一般大學生的心理特點[3],因而其心理健康問題 也有其特 殊性。2001年,陳文莉等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4],生活事件、人格特征、社會支 持是影響 理工科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陳文莉等指出,理工科大學生在對社會支持的主觀尋求 和客觀給予方面,客觀給予對心理健康水平的調節作用更大。許多研究都表明[5],只有優 化大學生的心理素質,開展心理素質教育,才能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因此,積極探索 理工院校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模式,顯得更為重要。
心理素質訓練(或團體心理輔導)可以促進大學生心理素質提高[6,7]。基于對大 學生心理 素質概念的科學理解,借用具有較好信效度的大學生心理素質問卷,結合以理工院校學生特 點自編的訓練課程,在以班級(40~50人)為單位的大團體下,本研究實證考察心理素質訓 練對理工院校大學生心理素質是否有明顯改善。
1 對象與方法
1.1 被試 本研究以昆明理工大學107名自愿選修“大學生心靈成長課堂――心理素質訓練 ”的在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其中,一、二、三年級分別為47人、42人、18人,男、女生分 別為74人和33人,工科類、理科類和文科類分別為87人、14人和6人。
1.2 工具 調查工具采用西南大學張大均、王滔編制的“大學生心理素質問卷”[1]。該問 卷分為3個維度和10個因素,共130個項目。其結構是:認知維度,包含反映性、創造性、實 踐性、元認知4個因素;個性維度,包括動力特征、情緒特征、意志特征、自我特征4個因素 ;適應維度,包括自我定向適應和社會定向適應2個因素。該問卷各個維度及因素的一致性 信度在0.61~0.80之間,重測信度在0.65~0.81之間,說明該問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問卷的 題項和因素的擬合情況經多位專家考察,具有較高的內容效度,經相關分析也獲得較好的結 構效度[7]。問卷采用Likert5點記分,從非常符合到非常不符合分別給予5~1分的 評定。本研究中,問卷的Cronbach α系數是0.895,這說明該問卷的內部一致性較佳。
1.3 研究過程 前測:在實施心理素質訓練之前,對研究對象團體施測“大學生心理素質 問卷”。干預訓練:對研究對象實施心理素質訓練。后測:訓練課程結束,再次對研究對象 團體施測“大學生心理素質問卷”。
1.4 數據處理 所有研究數據處理方式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
2 結 果
本研究的目的是研究心理素質訓練對理工院校大學生心理素質是否有明顯改善。為此,以訓 練課程對受訓學生心理素質各個維度及因素得分的變化,作為訓練課程對受訓學生心理素質 提高是否有效的評估指標。本研究對受訓學生訓練前、后心理素質各個維度及因素在“大學 生心理素質問卷”的得分進行重復測量方差分析(見附表)。
根據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的結果(見附表),此107名學生受訓后在“大學生心理素質問卷” 的3個維度上的變化如下:在心理素質的認知維度上,結果表明,訓練前后有十分顯著的差 異,F(1,106)=31.995,P
分析心理素質之個性維度的變化,結果表明,訓練前后差異不顯著,F(1,106)=0.871,P=0. 353。說明訓練前后受訓學生心理素質的個性維度沒有明顯變化,這符合個體個性相對穩定 性的特征。其中,在個性維度的各因素上,動力特征[F(1,106)=6.757,P
而在心理素質的適應維度上,結果表明,訓練前后差異也不顯著,F(1,106)=0.010,P=0.91 9。說明訓練前后受訓學生心理素質的適應維度沒有明顯變化,這可能與對受訓學生缺乏真 實社會生活情境訓練有關。其中,分析認知維度下各因素的變化,個人定向[F(1,106)
3 討 論
本研究再次驗證心理素質訓練對于促進受訓學生心理素質的某些維度及因素的發展是有效的 。
研究結果發現,經過10次的心理素質訓練對受訓學生最為顯著的發展是在認知特性上,因為 課堂是認知活動的場所,作為一門課程的心理素質訓練使學生在此認知活動的過程中獲益。 認知維度的反映性和元認知特性在訓練后的顯著提高,其原因可能是團體中溫暖、信任,使 受訓學生在團體中參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增強,不斷嘗試自我探索,由于得到團體的支持, 使得受訓學生更加認識自我并愿意接納自我,使他們看問題更加客觀,對周圍事物的認識更 符合實際,為其元認知的發展提供了內在動力和發揮認知潛能的機會,同時為元認知的發展 創造了良好的社會和心理環境。而心理素質的創造性思維在訓練后有明顯改善,這可能與訓 練活動的設計中涉及了思維模式改變的訓練有關。這些都顯示出心理素質訓練的有效性。
元認知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個體對個性的自知力[8]。因為心理素質訓練課程的目標 指向于目 標取向行為的動力性,所以包含于個性維度的動力特征有顯著提高。而個性維度的情緒特征 和意志特征,在訓練后無顯著性發展。這可能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這一結果符合個體個性 相對穩定性的特征;二是訓練課程沒有很好地將個體的認知與行為結合起來。對個性的認知 必須轉化為實際行為,才能形成穩定的內化的個性特征,在相互轉化過程中,要注意反思自 我的認知和行為,在元認知水平上進行信息加工[8];三是參與本次訓練課程的107 名學生被 劃分為3個班,分別由3名教師作為領導者和3名教師作為協同領導者(兼觀察員),且每個 班以8至10名為單位,分成了4或5個小組,由于團體太大,無法保證每個小組由1名教師全程 帶領分享,受訓學生很可能對交流私人事件感到猶豫或根本沒時間進行較深入交流,故造成 開放自我、剖析自我深度不夠等問題。此外,包含于個性維度的自我特征之所以較訓練前降 低,其原因可能與訓練課程時數過長有關。
大學生的適應性水平比其它基本的心理素質維度,更有可能受到成長經歷和發展環境的影響 [5]。雖然心理素質訓練創設了一個類似真實的社會生活情境,但由于更多的只是 藉由課堂 內的小組訓練活動開展,而沒有與外在真實社會環境相聯系,故無法發展受訓學生的社會心 理適應過程。所以,包含于認知維度的實踐性和適應維度上均無顯著改變。這不同于以往類 似研究中指出的,經過心理素質訓練后成員的適應性增強[9,10]。為此,我們建議 ,為提高 心理素質訓練的長效性,除了保證課堂內的小組訓練活動外,還應增加受訓學生在應對真實 生活學習環境及經歷中的實踐性和社會心理適應性訓練。
有研究指出[11],文化環境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生活在其中的人們的情感反應及其 表達方式 。所以,我們認為,對大學生整體心理素質的培養和改善可以考慮將心理素質從文化的角度 來建構,真正融合校園生活情境和真實社會生活情境,將心理素質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進 一步探索更快捷實效的培養高素質理工人才的途徑。
受訓學生在心理素質訓練后感到自己的改變是 多個方面的、多個角度,是整體的,這也表明 心理素質可以互相影響。本研究結果表明,受訓學生在訓練后更加明確了生活目標,在對問 題的知覺和分析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創新意識有所增強,對問題的自我覺察、自我評價 、自我調節顯著提高。
4 結 論
綜合以上討論,本研究得出如下結論:第一,與以往研究一致,本研究在理工院校背景下, 通過心理素質訓練的實證研究,得到了心理素質訓練對理工院校大學生心理素質有明顯改善 ;第二,在本研究實驗條件下,心理素質訓練只能提高理工院校大學生認知特性中的非實踐 性成分和個性的動力特征。
本研究雖然顯示了心理素質訓練在短時間內對于理工院校大學生心理素質水平具有一定的促 進作用,但其遠期效果及臨床驗證仍有待進一步追蹤觀察和深入研究。
5 參考文獻
[1]王滔.大學生心理素質結構及其發展特點的研究.西南師范大學教科所碩士論文 ,2002
[2]王滔,陳建文.大學生心理素質三維結構模型探析.高等教育研究,2006,27(4):8 1-85
[3]史永安,王東莉,裴學進.科學認識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5(4):37-39
[4]陳文莉,王光狀,褚慶柱.理工科大學生心理健康研究.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1( 2):64-70
[5]王滔,張大均,陳建文.當代大學生心理素質發展特點研究.心理科學,2003,26(5 ):847-850
[6]陳華.團體心理輔導促進大學生心理素質提高的實踐研究.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2004,12(6):455-458
[7]洪鴻,楊鳳池,李梅.應用團體輔導技術對醫學院校新生心理素質的干預研究.中 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5,13(1):11-13
[8]丁立平,姚樹橋.“大五”與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及學生人格健全發展.中國心理 衛生雜志,2003,17(2):122-123
[9]劉欣.團體心理咨詢在大學生心理素質中的作用.醫學教育探索,2006,5(3):280 -282
現在人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在大多數的獨生子女家庭中,由于父母及家人對孩子的過分寵愛,造成了一些青少年學生抗挫能力差,不能承受壓力,特別是技工院校的學生表現更為明顯。一方面,由于學業的落后,他們大多比較自卑,不愿意面對困難,自信心不強,甚至有厭世心理,需要教師和家長的關注和積極引導。另一方面,由于家長們更多關注物質給予和智力投資,鮮有重視孩子的心理培養,學生自我意識較強,唯我獨尊,關注個人利益,自私狹隘,團隊意識差。這些心理特征不利于他們的社會性發展和身心健康。擁有健康的心態和積極向上的人格特征是學生良好發展的基礎,也是學校德育的目標之一。如何在技工院校做好德育和心理調適工作,培養具有健康人格心理的社會主義勞動者,為他們將來正確處理各種人生問題做好準備,是一個重要而艱巨的任務,也是亟待入手的教育工作。
一、將心理健康教育貫穿始終
首先, 在我校每屆新生入校時,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狀況普查,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檔案,全面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第一手資料。其次,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學生在校期間,針對學生身心發育規律,系統地給他們講授心理衛生知識,幫助他們正確對待學習、生活中的各種矛盾和問題,樹立正確的積極的自我觀念,建立健全完善的人格,能夠恰當地認同他人,面對接受現實,對社會活動有積極的傾向性,這樣有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成長。再次,開展豐富多彩喜聞樂見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寓教于樂。形式可多元化,例如開展小話劇、舞蹈、歌詠比賽等文體活動,在活動中愉悅師生心情,活躍校園氛圍,豐富學生的成功體驗,增加他們的人際交往機會,加強心靈溝通,培養美好的情緒情感,有助于健康心理的形成。板報、講座、咨詢等活動,向學生介紹宣傳心理衛生知識、良好人格素質的標準以及預防心理疾病發生的方法,引導他們學習學會和諧相處的技巧和方式,幫助學生健全心理防御機制,在困難面前,特別是遭遇危機時,保持良好心態,積極面對。
二、引導學生立志,樹立遠大理想
理想是青年人成長道路上的方向和精神動力,樹立崇高遠大的理想,會使人意志堅定,前進有目標,行動有動力,為將來成就事業奠定思想基礎。首先,引導學生端正人生態度,樹立積極向上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特別要以遠大的理想激發斗志,在為實現理想的過程中勇敢拼搏,不斷完善自己,自覺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其次,培養良好心理素質,為學生創業做準備。通過心理健康課、創業事跡導讀,社會實踐等活動,提高學生成就動機,優化人格特征,并適時進行成就訓練,培養樂觀向上的精神,增加實地體驗,形成創業心理準備心態。
三、增強學生自信心
現今社會,充滿挑戰與競爭,也存在機遇和希望。成功源于自信心,自信心是需要培養的。學校和教師要為學生創設機會,讓學生通過個人努力,贏得成功,讓學生感受到成功并不遙遠,通過執著地努力完全可以實現,摘得勝利果實。學校可以通過開展演講大賽、文藝節、百科知識問答、技能競賽和主題班會等活動,讓學生展示風采,發揮特長,通過獲取更多的小成功增強自信心。值得注意的是,為使活動面對全體學生,要設計多層次評價標準,讓學生感到人人都有成功的可能,跳一跳可以夠得著,消除自卑和心理障礙,充滿信心,投入學習中,為未來就業打下良好的心理素質基礎。
四、激發學生競爭意識
競爭無處不在,每個職場中的人都不可避免地面對競聘上崗和擇優錄用。現在社會,人們具有心理壓力較為普遍。每個人在創業、應聘、就職時都會或多或少地承擔風險,應對困難。怎么才能讓自己在困難面前從容面對,沉著做好職場達人呢?技工院校學生在求職擇業中的過程中應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正視社會現實,敢于競爭,善于競爭。在校期間,我們就要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公平競爭能力,有意識營造競爭環境,引導學生在競爭中得到鍛煉。比如模擬面試和競聘現場,鍛煉學生沉著冷靜交流,表達自己優勢特長。我們還可以通過學生會干部選拔工作,讓學生在演講中,向評委和聽眾陳述想法,要求語言邏輯性強,思路完整。這樣可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積極進取精神和競爭意識,提高實踐能力。
五、訓練學生抗挫折能力
現在的家長對孩子普遍嬌慣寵愛,窮什么也不能窮孩子。從小生活在優越環境中的青少年學生,大多承受不了失敗的打擊,抗挫折能力差。失敗是成功的必經之路,只有經受挫折才能獲得成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我們引導學生明白,渴望成功的同時也要準備迎接失敗,通過挫折積累的經驗和教訓是最好的財富。參與競爭時,也要因時因勢,合理規劃,把握時機。競爭失利時,要及時總結經驗,調整好心態,充實自己,重新迎接挑戰。理想與現實是有距離的,社會大環境、用人單位需要和個人能力特長都是客觀情況,任何的選擇都不可能百發百中,要坦然對待挫折,理性看待社會需要,正視自己的不足,同時也要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在逆境中鍛煉自己,完善自己,克服心理障礙,增強適應環境能力,以良好心態等待成功的到來。
關鍵詞:通信 素質 人力資源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于信息溝通的需求將越來越大。尤其是3G的運用將給人們帶來更多的便利,能夠滿足人們更多更高層次的需求,而三網融合的趨勢,也將給通信行業帶來更大的變化與發展空間。語音收入不再唱主角,增值業務彰顯了它的魅力。
1、通信行業發展趨勢
全球通信產業已經進入新的大融合、大變革和大轉型的發展時期。以下一代通信網絡、云計算、物聯網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作為國家戰略性新型產業,正成為下一輪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無所不在的、智能化的寬帶通信網絡,為互聯網的蓬勃發展和不斷創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通信業的轉型創造了有利條件。通信業將進一步向信息服務拓展,并促進信息化與工業化的深度融合,推動傳統產業升級,發展民生信息服務,深化信息通信技術在各行業的應用。
新時期的通信產業將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1)在管道智能、異構網絡、光纖寬帶接入等基礎電信網絡領域加快部署,為信息化的發展奠定基石。(2)通過構建云計算數據中心、升級智能終端、發展互聯網和物聯網新應用,培養新的核心競爭力,實現ICT融合。(3)在提供豐富應用和用戶新體驗的同時,信息安全、可信計算、綠色通信越來越受到關注。(4)在ICT融合進程中,軟件已悄然成為信息化發展的核心,正引發傳統產業的變革。
2、員工素質能力管理研究
2.1 能力素質模型的適用性
2.1.1 能力素質模型的概念
能力素質模型就是用行為方式來定義和描述員工完成工作需要具備的知識、技巧、品質和工作能力,通過對不同層次的定義和相應層次的具體行為的描述,確定核心能力的組合和完成特定工作所要求的熟練程度。這些行為和技能必須是可衡量、可觀察、可指導的,并對員工的個人績效以及企業的成功產生關鍵影響。
2.1.2 能力素質模型在通信行業的適用性
不是所有的企業都適用能力素質模型這種管理模式,目前是國內外的大型企業和一些集團企業在應用。國內有海爾、聯想、華為、中興通訊等等將人力資源管理重點放在這項工作上。當然,也不是只有大型企業可以用這個模型。可以看出,技術型、創新型的企業或企業當中技術含量高的部門更適合這一管理模式,而勞動密集型企業則不宜引用這種管理模式。
2.2 能力素質模型在通信行業的應用
2.2.1 研究方法
通過成立專家項目組,運用行為事件訪談、問卷調查、頭腦風暴和多方位評價的方法,從理論與實證相結合的角度,探討管理人員要取得出色的業績需要哪些素質,建立管理人員素質模型,從而為企業中層管理人員的招募、選拔與任用、培訓與開發、績效評估與綜合素質測評、薪酬管理、職業生涯規劃等人力資源管理工作中提供參考。
其中行為事件訪談是主要采用的一種方法。它采用結構化的問卷對優秀和一般的任職者分兩組進行訪談,通過對比分析訪談結論,發現那些能夠導致兩組人員績效差異的關鍵行為特征,繼而演繹成為特定職位任職者所必須具備的素質特征。BEI訪談的主要特點在于要求被訪對象(即特定職位的任職者)詳細描述他們在顧客服務、團隊合作、危機處理、問題分析等方面遇到的若干(通常為2-3件)成功的和失敗的典型事件或案例,特別是他們在事件中的角色與表現以及事件的最終結果等等,從中總結并歸納被訪對象的思想、情感與行為,繼而衡量與評價對方的能力水平,了解與發掘其動機、個性以及自我認知能力等決定人的行為的“素質”特征.最后通過歸并組合標識,形成該職位的素質模型。
2.2.2 研究思路
管理人員能力素質模型的構建充分考慮移動運營商的特性以及未來競爭環境與競爭態勢,結合通信行業的發展戰略,與企業集團戰略保持一致,并充分考慮行業特定的組織文化要求,注重素質模型與通信行業的有效契合,保證管理人員素質模型應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2.3 通信行業管理人員能力素質模型庫
通過對各類型管理人員的關鍵行為抽樣訪談,提煉出了管理人員的多項能力素質,并對相關指標進行統計分析、歸納匯總,在最終結果形成的過程中,通過各級管理者的不斷反饋、修正和完善。管理者的能力素質模型包括四大維度,分別是判斷力、內驅力、執行力和凝聚力。
2.4 通信行業管理崗位與相應能力素質的匹配
通信行業中能力素質是作為一名管理者所應該具備的素質,但對于移動內部不同職類、職層的管理者,對應于上述素質模型中的素質要項及其級別是存在差異性的,并且相對的側重點也有所不同。
例如,作為技術類的管理者,他一方面要關注于把下屬培養成為技術領域的專家,并在必要時提供專業技術指導;另一方面還要將整個技術團隊的工作目標導向如何滿足客戶的需求,為企業與客戶創造價值等方面,因此在素質要求上也呈現出技術類人員與管理類人員的雙重特征;而作為市場類管理者的素質則相對聚焦于“人”,包括如何管理與培養下屬和整個團隊,以及維護重要客戶的關系等方面。
通過能力素質模型與職位的匹配,確定了各職位獲得高績效的能力素質要求。它為從招聘甄選、培訓發展、績效管理、戰略整合等一系列人力資源管理職能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工具,為實現企業愿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結語
對于通信行業來說,能力素質模型是推進企業核心能力的構建和進行組織變革、建立高績效文化的有效推進器,有利于企業進行人力資源盤點,明晰目前能力儲備與未來要求之間的差距,可以更有效地進行員工職業發展路徑的規劃。
參考文獻
[1]蘆紅.提高企業人才利用效率[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1.
摘要:高職教師培訓是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要內容。高職教育的發展需要一支優質的師資隊伍作保障,其素質直接關系到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質量。從高職教師培訓現狀分析入手,借鑒了國外職業教育的經驗,結合蘇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與臺灣嵌入式暨單晶片系統發展協會合作開展的教師培訓,有效地提高教師培訓工作的實效性。
關鍵詞 :高職院校;師資隊伍;教師培訓;實效性
基金項目: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下師資隊伍職業化建設的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D/2013/03/144);江蘇省現代教育技術研究課題“基于網絡平臺的虛擬實驗教學研究和應用”(項目編號:2014-R-30254)
作者簡介:卜樹坡,男,蘇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高等職業教育、電子信息工程技術。
中圖分類號:G71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7747(2015)05-0052-03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指出,“專科高等職業院校要密切產學研合作,培養服務區域發展的技術技能人才”,同時,強調“完善教師資格標準,實施教師專業標準,實行五年一周期的教師全員培訓制度”。目前,國家日益重視職業教育,社會逐步接納職業教育,人們越來越關注職業教育。高職院校將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在企業崗位一線技術技能型人才上,要求學生接受高等學歷教育和職業技能資格教育。這就意味著高職教師不僅要有專深的專業理論基礎,而且必須具備相應的實際操作技能。然而,目前的高職教師培訓,國家、地方和學校都采取了大量行動,但效果并不理想。[1]蘇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與臺灣嵌入式暨單晶片系統發展協會合作,開展為期兩周的教師崗位技能培訓,取得了良好的實效性。
一、高職教師培訓的現實狀況
高職教師培訓得到了教育主管部門和大多數高職院校的高度重視,制定了一些教師培訓與能力提升政策。在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工作評估和教育教學水平考察活動中,也將教師培訓視為重要的考核內容和指標。[2]但是,總體來講,培訓效果不明顯的問題比較突出。目前,教師培訓主要歸納為國培、省培和學校培訓等形式。面臨的主要問題是:(1)培訓方案缺乏系統性。大多數培訓方案的設計都是指向高職教師群體的,但培訓方案設計都比較籠統、空泛,缺少針對性。還有國家與地方層面教師培訓存在定位沖突,學校培訓、地方培訓、國家培訓三個層面分工不明確、定位不清晰,缺少溝通,各自為戰;(2)培訓內容缺乏專業性。從教師培訓開展的情況來看,培訓內容簡單、隨意、零散和重復,不能反映教師的實質需求,大多包括高職教育理論、教育教學能力、專業建設、現代教育信息技術等方面。這些培訓還遠不及高職學生的培訓,缺少訂單式培訓,更少有為專業教師量身定制的個性化培訓;(3)培訓對象缺乏針對性。不論是國培還是地方培訓都是立足于專業帶頭人和骨干教師的提高,忽視絕大多數專業教師的培訓;培訓內容不深入、不具體,許多培訓目標定位在了解、理解層面;培訓對象被動培訓占多數,主動學習、實踐操作占少數;(4)培訓考核缺乏公正性。高職教師培訓結果的評價、考核缺少統一和規范的機制,有的培訓缺少實質性的考核,甚至交了培訓費都能通過;不少培訓老師自行制定培訓方案、講授培訓課程、擬定考試試題、批閱試卷等狀況,根本做不到教考分離、公平公正。
二、借鑒國外教師培訓的成功經驗
隨著我國高職教育的快速發展,對高職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師資隊伍培訓工作十分重要。職業教育發達國家都特別重視教師培訓,如美國、德國、加拿大等國家十分鼓勵職業院校教師的專業發展和在職培訓。在美國,對高職教師的要求標準很高,不僅要有相當的學歷,還要有教育教學和實踐操作的能力。美國社區學院的專業教師要有碩士以上學位,要學習教育學、心理學和教育法等學科,專業教師必須具有3年以上的實踐工作經驗;[3]在澳大利亞,職業教育從聯邦政府到職業學院都有一套完善的師資培養計劃、管理制度和激勵機制,鼓勵教師緊跟行業企業技術發展的步伐,熟悉專業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成為終身學習者和實踐者;在德國,對職業教育教師要求十分嚴格。大學畢業生不能直接任教,必須參加國家組織的職業教師資格考試,合格者獲得實習教師資格,再進入實習學院進行兩年的實習,再考試合格者才能獲得崗位資格證書;在加拿大,針對教師的培訓有省級教育培訓和學院教師培訓,有嚴格的制度規范,尤其重視教師的實際操作能力和示范性能力。[4,5]我國的教師培訓沒有那么系統和規范,可以借鑒發達國家的具體做法,使教師培訓達到預期目標,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科研能力和實踐能力,培養出更多產業發展需要的技術技能型人才。
三、高職教師培訓的案例分析
筆者以蘇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與臺灣嵌入式暨單晶片系統發展協會合作開展教師培訓為案例進行剖析。
(一)學院辦學理念
蘇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堅持人才培養“地方性”、“應用性”和“職業性”的辦學理念。學院以地方產業發展需求和高等職業院校的使命定位辦學方向,堅持以人才培養為根本。(1)“地方性”是把人才培養工作的服務區域定位于地方,即以“立足蘇州,服務江蘇,輻射長三角”為落腳點,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緊密對接,服務蘇州產業轉型升級需求;(2)“應用性”是把人才培養的類型定位為應用型,即培養面向生產、技術、服務和管理一線的技術技能人才。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按照工作過程設計課程體系,基于工作任務開發課程內容;(3)“職業性”是強調人才培養的可持續發展定位,即培養“職業人”,以培養學生的“職業人生觀”和“職業價值觀”為核心,在職業素養、職業品質、職業操守、職業文化和職業可持續發展等方面接受教育,力爭使其成為德才兼備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教師作為人才培養的引路人和指導者,就要不斷地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積極參加崗位技能培訓。
(二)培訓總體目標
學院的人才培養目標是為社會培養實用型技術技能人才,建立一支教學能力、科研能力、實踐能力強的教師隊伍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學院要求教師既要有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和較高的教學水平,又要有較強的專業實踐技能與豐富的實踐經驗。通過有針對性的培訓,提升教師的實踐能力,以及后續培養學生、培訓企業員工的能力。
(三)培訓方案
學院電子與通信工程系與臺灣嵌入式暨單晶片系統發展協會共同制定培訓方案,使得培訓方案目標定位準確并切實可行。(1)培訓項目。項目1:電子元件拆與焊實用級/專業級能力認證培訓,項目2:單晶片實用級能力認證培訓,項目3:數字邏輯設計實用級/專業級能力認證培訓;(2)培訓對象。項目1針對應用電子技術專業教師,項目2針對電子信息技術專業教師,項目3針對通信工程技術專業教師。下面以項目1為具體案例。
1.培訓地點。蘇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與臺灣嵌入式暨單晶片系統發展協會聯合建設的能力認證中心。
2.培訓時間。實用級/專業級各1周,每周三下午學科考試,每周五下午術科考試。
3.培訓目標。培訓教師的實踐能力,主要培訓零件拆焊、測試、維修及設計、制作等能力。
4.培訓重點。認證說明,實務課程,癥狀排除;具體內容包括學科理論講解和理論測試,實用級術科應試說明、拆焊成品板(SCBL)練習、測試與模擬考試,專業級增加周邊圓孔板(SCBH)講解、SCBL拆焊和SCBH布線練習、測試與模擬考試。
5.培訓考核。學科理論測試認證從500題中隨機產生50題,閉卷測試;實用級術科實操測試認證包括裝配、焊接、調試SCBL板并正確顯示,然后再拆卸板上所有器件;專業級術科實操測試認證又增加了周邊圓孔板電路布線設計與制作,最后SCBL+SCBH板聯調,顯示正確并發出美妙動聽的音樂。
6.培訓證書。學科測試60分以上為及格,術科測試2小時30分鐘以內完成為及格,頒發臺灣嵌入式暨單晶片系統發展協會實用級證書;學科測試80分以上為及格,術科測試2小時30分鐘以內完成為及格,頒發臺灣嵌入式暨單晶片系統發展協會專業級證書。
(四)培訓效果
學院電子與通信工程系各專業培訓效果統計:應用電子技術專業獲得實用級證書94.7%、專業級證書88.9%,電子信息技術專業獲得實用級證書94.7%,通信工程技術專業獲得實用級證書93.8%、專業級證書93.3%。
據了解,臺灣嵌入式暨單晶片系統發展協會簽發的能力認證證書獲得了臺灣電腦工會所屬四千多家電子信息企業的認可。
四、高職教師培訓與區域經濟發展相適應
高職院校教師培訓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1)是教師能力持續發展的需要;(2)是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要;(3)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
2013年,蘇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與臺灣嵌入式暨單晶片系統發展協會聯合建設的能力認證中心正式掛牌成立。該中心是臺灣嵌入式暨單晶片系統發展協會與江蘇省高校創建的首家聯合認證中心,是一個集教學科研、專業培訓和考試認證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平臺。中心由電子元件拆焊能力認證中心、單晶片能力認證中心和數位邏輯設計能力認證中心組成,該能力認證得到業界的廣泛認可。
據統計,目前在蘇州市注冊的臺資企業1萬余家,總投資額超過1000億美元,蘇州已發展成為臺商在大陸投資最密集的地區。臺資企業主要從事電子信息、精密機械、化工、醫藥及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電子商務等產業,其中電子信息產業無論投資規模還是用工人數均位居第一。筆者對12家臺資電子信息類企業進行了調研,企業對畢業生要求排在前兩位的是品德修養和實操能力。教師獲得該協會頒發的能力認證證書后,一方面,為了更好地指導學生、培養學生。學生實訓后通過認證考試,獲取認證證書,畢業時可直接進入相關企業就業,從而實現學校培養到企業需求的無縫對接。目前,已得到華碩、宏基、高創和冠捷等50多家臺資知名企業的廣泛認同,有效地促進了學生就業;另一方面,為了培訓臺資企業員工。在蘇州從事電子信息行業的臺資三千余家,企業新員工培訓和老員工提高是個很棘手的問題。學院自能力認證中心正式掛牌以來,廣泛地與臺資企業聯系,利用學院建設的能力認證中心實訓設備和具有能力認證監評資格的教師開展對外服務,已為華碩和高創兩家公司培訓員工總計93人,正在與蘇州明基、力晶和友達等公司商談具體培訓計劃和培訓方案。
通過這次培訓,帶來了諸多啟示。培訓內容進行了系統化設計,具有極強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注重動手操作,理論講解占20%,實際操作占80%;培訓過程嚴格要求,從講解、練習、測試、模擬考試到正式認證考試,每個步驟、環節都體現出很高的職業性;培訓考核嚴謹務實,無論是學科考試,還是術科考試,嚴肅考場紀律,要求每人在規定時間內獨立完成,考試未通過者,下次再參加培訓和考試。這為高職院校教師后續學生培養、企業員工培訓提供了很好的借鑒模式。
參考文獻:
[1]郭雪利.職業教育教師培訓系統化設計研究[J].職教論壇,2013(13):49-54.
[2]余婉娜.基于教師專業發展的職教師資培訓基地建設[J].中國農業教育,2012(1):40-42.
[3]王勇強.高職教師培訓實效性研究[J].職業教育研究,2012(5):77-79.
[4]王華.論高職教師培訓主體缺位與多主體參與[J].繼續教育研究,2011(2):32-34.
【關鍵詞】心理素質;安全生產;對策;測評;指標
油田企業屬于高危行業,具有易燃易爆、高溫高壓的特點,事故發生幾率高,可能誘發嚴重事故后果的隱患多。油田主要容易發生的事故包括火災爆炸、中毒、窒息、泄漏、物體打擊、機械傷害、車輛傷害、高處墜落、淹溺、其他傷害等。由此,油田作業對工作人員提出安全素質除了要求員工具備專業知識和技能外,還應具備安全的心理素質。
1、油田作業對員工心理素質要求
根據油田行業特點,通過事故分析,多數事故存在著相關人員安全意識淡薄,安全心理麻痹、僥幸心理、經驗主義等問題。例如油田企業常見的火災爆炸事故,多發的原因主要是油田重要產品是易燃易爆的油氣,由于設備的腐蝕損壞或老化、管理的缺陷、設計存在的死角或人員素質低下等多方面因素影響,油田場地容易有易燃易爆的油氣聚集,一旦遇到火源(如違章抽煙)就有可能發生火災爆炸。因此,在確保設計符合標準的前提下,正常生產中,應強化管理維護,同時應加強對員工教育加強安全教育培訓,提升員工安全意識。強化油田員工安全操作心理教育,提升員工安全心理素質,對降低油田火災爆炸事故發生率有重大作用。
總之,要想很好的控制事故的發生,單純考慮的技術、設備、物料、管理、環境等方面的因素是不夠的。有關研究表明事故的發生70%~80%都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為造成的,因此控制事故的發生主要是要求員工在具有良好的安全技能的前提下,更應該具有良好的安全心理素質和安全責任意識,正常工作情況能夠按章辦事,不存在僥幸心理,同時遇到緊急情況能夠鎮定,迅速識別風險,最大程度避免事故的發生。
2、心理對策分析
從目前管理操作規程以及法律法規的情況來看,企業安全管理對人員提出的要求主要是從技術、設備、環境、物料等角度來實施。而實際上,人在工作中由于受到各種心理因素影響,員工的行為并不是總受規程和法規的約束,人在工作中的行為與員工心理狀態、性格特點、智力水平有很大的關系。因此安全管理不能僅僅從技術的角度出發,還要根據工作要求結合員工個人特點進行人員的優化管理,才能更好的控制企業事故的發生。
安全心理學研究表明,素質包括先天素質和后天素質。在提高人的素質水平上,后天的教育培訓和獎懲是不能解決所有問題的。因此,從人機匹配的角度來看,除了教育培訓和獎懲外,必須使用心理篩查機制,對員工進行心理測評,把符合崗位心理特點要求的員工安排到合適的崗位來;在用人上采取更多符合人的心理行為特點的措施是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的一個重要途徑。從目前油田事故發生原因統計來看,人為事故屢禁不止的現實值得深思。
人員管理是一把雙刃劍,人員管理主要是要分析和掌握員工的心理特征,進而通過心理測評了解員工的心理活動和行為傾向,科學合理的配置人才,使責、權、利有機統一,高效發揮員工的積極能動性,共同促進企業的安全管理。排除隱患,降低事故發生律,提高企業的安全管理水平。
3、心理測評方略
西方早在工業革命成功之后,由于對勞動力的需求急劇增加,且分工日益精細,因而有了專門的人才訓練、人員選拔與職業指導的需要,這是促使心理測評發展的重要因素。
3.1 心理測評的定義:從心理測評的起源與發展得知,心理測評產生對于個別差異鑒別的需要,廣泛應用于教育、企事業人員的挑選與評價。
(1)心理測評是對行為的測量。心理測驗和測量的是人的行為,這些行為主要是心理的,而不是反射性生理行為,是外顯行為而不是內隱心理活動,是一組行為,而不是單個行為。
(2)心理測評是對一組行為樣本的測量。即所測量的行為組是有代表性的一組行為。任何個體在不同時間、空間與條件下行為表現是不盡相同的,如果所測評的行為抽樣不同,則所得的結果也會不同。因此,測評項目的取樣必須具有代表性。
(3)心理測評是一種標準化檢測。測驗的編制、實施、記分以及測評分數解析程序要有一致性,因為要使測評最后結果具有可比性,那么測評的條件必須具有等同性和統一性。這種按照嚴格標準的程序去編制和使用,具有統一尺度并對錯誤做出了嚴格控制的測評稱之為標準化測評。
3.2 心理測評的種類與形式:心理測評依據不同的標準,可以劃分出不同的種類。
(1)根據測評的具體對象可以將心理測評劃分為認知測評和人格測評。認知測評的是認知行為,而人格測評測驗的是社會行為。認知測評又可以按其具體測評對象分為成就測評、智力測評與能力測評。人格測評又可以按其具體的測評對象分為態度、興趣和品德測評。
(2)根據測評的目的可以將心理測評劃分為描述性、預測性、診斷咨詢、挑戰性、配置性、計劃性、研究性等形式。
(3)根據測評材料特點可將心理測評劃分為文字性測評紙筆測評、非文字測評(圖形辨認、圖形排列、實物操作等方式)。
(4)根據測評中是否有時間限制可劃分為適度測評、難度測評、最佳行為測評、典型行為測評。
(5)根據測評應用的具體領域可劃分為教育測評、職業測評、臨床測評、研究性測評等。
3.3 心理測評的技術指標:一個優秀的心理測評模型,應該是可重復、有效、可信的。這就涉及到心理測驗中的一系列測評指標。
(1)標準化。在進行心理測評時,信息的收集應該是在程序和條件上都符合統一的標準。在實際心理測評過程中,要盡量克制主觀因素的影響,應當從下面幾個方面控制:測評材料一致性,需要對測評對象所處的問卷、器械、環境等因素變化盡量少。測評情景一致性,讓測評盡可能真切的表征被試者的心理特征。操作程序一致性,心理測量調研時不該對被測者的心理有所誤導,不能給被測者相關暗示。
(2)客觀化。由于心理測評的影響因素具有模糊性,心理調研的形式容易導致主觀性誤解。設計客觀化,測評的設計要從實際出發,測評時盡量減少主觀社會常識性的思想觀念。分數量化,用不同的分值表征測量心理因素的影響程度的大小。評價程序控制客觀化,調研數據處理應該采用無差別程序,統一的評價標準,分值應該由加權統計最終決定。
一、構建完善的心理教育制度機制,實現制度化引導
合理的制度是搞好后勤工作人員心理素質教育工作的前提,高校應積極構建后勤工作人員的心理素質教育研究組,通過對全體工作人員的工作思想、心理承受能力等進行全面的調查與總結,制定出切實可行的制度規范以強制性的方式保證心理素質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高校通過對工作人員的心理健康程度進行詳細的觀察,才能根據每位員工的具體情況制定更有針對性的教育引導方法。例如,針對年輕人的心里不平衡,教育中在結合相關心理疏導基礎上列舉出在后勤工作崗位上取得突出業績的模范實例,以為其提供效仿的對象,從而促使年輕職工全身心的投入到后勤工作中去。
二、開展素質拓展活動,強調活動中的心理素質教育作用
高校的素質拓展活動是與相關培訓機構聯合開展的活動,主要是通過有針對性的訓練提高被培訓者的相關能力與素質,對后勤工作人員的素質拓展訓練,可以結合工作人員的年齡結構等進行不同形式的拓展活動,在拓展培訓過程中盡量實行小組活動,培養工作人員的合作精神,因后勤工作是為整個學校的發展提供后勤服務保障,工作人員要設身處地的處理好其與教育一線員工的工作協調關系,以確保高校整個工作順利開展。對高校后勤工作人員進行小組式的素質拓展是建立在“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觀點的基礎上的,通過鍛煉,工作人員會充分意識到自己所處工作崗位的重要性,同時也學會換位思考了解一線教育工作者的困難和需求,從而使其逐漸喜歡上自己的后勤工作并愿意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素質拓展活動是一個涵蓋面較廣的培訓活動,在對后勤工作人員進行培訓時也可以通過開展心理健康講壇等活動,消除自身不健康的思想或心理。
三、堅持人本教育,使后勤人員消除亞健康心理
“以人為本”是新時期各行業發展過程中必須遵守的準則,高校后勤工作社會化改革過程中更應強化人本觀念的實際實施貫徹落實程度,要充分尊重工作人員的工作、以平等的身份與其進行交流與工作合作,只有后勤工作人員充分感覺到自己受到平等的待遇、甚至是尊重,其才會真正以“主人翁”的身份投入到工作中去。很多后勤工作人員產生“伺候人”、“不平等”等亞健康心理在某種程度上講是由于其不是一線教師,很多時候會受到一線教師的冷淡所致,因而高校要積極動員所有的工作人員,將“以人為本”的理念作為高校教職員工必須遵守的工作理念,促其尊重不同崗位每個人的具體工作。以人本理念進行心理素質教育使后勤工作人員充分意識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是強化心理素質教育工作的有效方式。
四、建立后勤激勵機制,進一步強化后勤工作的重要性
闡明加強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的意義,分析大學生主要心理問題及原因,提出加強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的對策。
【關鍵詞】
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
當代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已經成為培養大學生綜合素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素質教育在整個教育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良好心理素質是培養高尚思想情操的基礎,也是具備高水平文化素質的基本保障。
1 加強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的意義
1.1 可增強大學生自我調整能力
心理素質是伴隨著人的成長而逐漸發展起來的。在人的成長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心理挫折與沖突,如果不具備進行自我調整的能力,就會形成心理疾患,造成人們不同程度的心理和行為異常,這樣即使他的智商再高、創造能力再強也會失去成功的機會。大學生的身心發展階段處于生理基本成熟,心理開始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成熟的過渡期,心理的矛盾與沖突時有發生;而我們過去忽視對大學生進行心理素質培養和訓練,使許多大學生缺乏自我調整的能力。所以在高等教育中要彌補心理素質教育,進行人格優化,以增強大學生自我調整的能力。
1.2 可增強大學生主動學習能力
對于大學生而言,要維持有效的智能活動,更好的掌握現代科學文化知識,全面發展,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質做保證。隨著大學教育向學生自主型管理模式的轉變,要求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能夠主動的學習。這種學習模式主要受學生本人興趣需要的推動和支配,表現在自覺性和選擇性上。同時,這種學習模式表現在對外部信息的內部加工上,受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認識結構、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要素的約束,表現為自主性和創造性。可以想象,一個心理素質較差的學生,是難以完成自主型教育、能動性學習任務的。只有加強心理素質培養和訓練,才能增強大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
1.3 可滿足大學生自身成長和發展需要
從人才可持續發展的高度看,心理素質的作用是極為重要的,對大學生進行心理素質教育能夠滿足其自身成長和發展的需要。人的一切心理活動都是大腦的機能。開發人的大腦潛能,對人的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象等心理要素進行訓練和提高,使學生了解知、情、意在人心理過程中的作用,可以學會有意識的優化個性心理品質。同時,通過加強心理素質培養和訓練,讓學生學會在紛繁復雜的生活、學習、工作過程中,調整自己的情緒,保持正常狀態,對于大學生發展自我、開發智力、改善思維、提高創造力、適應社會有著基礎作用。
2 大學生主要心理問題及原因
2.1 環境變化導致心理適應不良
在校大學生們離開父母進入集體生活,從熟悉的家到陌生的異地,許多領域都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首先,在學習方面的變化導致心理適應不良。不少學生在中學成績很好,進大學后,發現山外有山,樓外有樓,自己不能在學習上強人一等,失去了學習的優越感;加上大學的學習方法與原來中學的學習方法有很大差異,使相當一部分學生不能很快適應這種變化,不能正確處理學習目標與學習現實的關系,產生巨大的心理落差,表現為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學習方法不當、對學習缺乏信心、沒有興趣等;也有部分學生由于錄取的專業與原來的愿望不符,對現學專業不了解,造成情緒波動很大,較長時間不能調整過來。由此使他們處于心理沖突與痛苦之中,精神過度緊張,出現強迫、焦慮、郁悶、孤獨、失眠等適應不良,以致影響到學習。
2.2 人際關系復雜導致心理調適矛盾
進入青春期的大學生,處于特殊的身心發展期,一般會表現出特定群體的情緒特點:一是多樣性,隨著自我意識的不斷發展,各種新需要的強度不斷增加,具有自尊、自卑、自負等多樣性的自我情感。二是沖動性,表現在對某一種情緒的體驗尤其強烈、富有激情。隨著大學生自我意識的發展,對各種事物都有些敏感,再加上精力旺盛,因此情緒一旦爆發就有些難控制;特別是在激情狀態下,很容易感情用事。三是矛盾性,大學生情緒的外在表現和內心體驗,并不總是一致的,在某些場合和特定問題上,有些大學生會隱藏、文飾和抑制真實情感;帶有明顯的波動性,時而情緒激動,時而消極情緒頹廢。而大學生離開原來熟悉的朋友圈進入新的人際圈,遠離家庭的呵護開始獨自的寢室生活,這些變化都使大學生們特別是大一的新生面臨著復雜的人際關系。一旦這些關系處理不好,就會使他們處于心理糾結之中,導致多種心理不適應接踵而來。
2.3 情感挫折導致心理失落
大學生時期正值青春年少的戀愛季節,大學生活又為男女學生廣泛接觸提供了機會,因此大學戀愛已經成為高校一種普遍現象。但是,由于大學生自我調節、自我控制能力不強,對于婚姻與戀愛缺少正確的認識,往往是盲目尋求感情寄托或認為上大學沒有談過戀愛是一件很丟人的事,致使部分學生交友不慎而受到身心損害,或在交友失敗后情緒低落而影響到學習與生活。由此而產生的心理問題也不少,如對失戀挫折的耐受力差,因失戀而悲觀、墮落等等。
2.4 就業壓力帶來心理問題
近幾年來,高校擴招,大學畢業生增多;再加上社會競爭日益加劇、經濟形勢低迷使就業崗位減少,使大學生就業越來越困難;特別是一些不公平現象,比如在就業當中托關系走后門,使一些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找到了較好的工作,而那些成績優秀的學生卻因為種種原因無法就業或找不到滿意工作,更使得一些大學生對自己的前途表現出憂慮,產生沮喪情緒,許多不良心理問題也隨之產生。
3 加強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的對策
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良好心理素質,是一個既艱苦又長期的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包括家庭、學校、社會多層次形成合力來共同教育和幫助。作為高等院校來講,具體可以做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3.1 創造良好校園文化環境
良好健康的校園文化是培養大學生身心全面發展的基礎條件,直接關系到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在校園里如果充滿高尚校風、豐富多彩文體活動,有著良好教學秩序、寬敞教室、衛生清潔食堂、溫馨舒適宿舍等,不僅能美化學生的心靈,陶冶情操,而且可以激發大學生奮發向上。因此,創設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不但有利于大學生更好地學習和生活,而且也有助于緩解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心理壓力。
用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感染、熏陶、激勵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提高心理素質,也是提高心理素質教育效果的重要條件之一。可以積極運用校園內外的各種媒體如廣播、學報、校刊、網站等等,影響大學生健康成長。這方面的作用是潛移默化的作用。高校應充分利用這些文化傳播媒體,廣泛宣傳和開展心理素質教育活動,介紹各種心理調節的方法,以喚起大學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自覺要求,引導其主動開展自主性的心理素質教育。
3.2 健全心理咨詢機構、完善預警機制
高校應建立和健全心理咨詢機構,推廣專、兼職咨詢員進行心理咨詢工作。應定期定點地給大學生進行心理檢測、咨詢,對學生心理健康進行備案;針對學生共同關心、帶有共性的心理問題舉辦系列講座,開展心理沙龍、心理衛生協會等社團活動,設立心理咨詢信箱,利用大眾傳媒手段和宣傳陣地開展心理教育宣傳等,以便及時了解和掌握大學生的心理狀況和異常傾向,努力給大學生創造一個能傾吐心聲、發泄情緒的場所,從而有利于矯正大學生中可能有的心理問題,使其心理障礙能得到及時的疏導,從而防患于未然。
在加強大學生的心理輔導與教育等措施基礎上,高校還應建立預警干預機制,通過家庭、學校、社會各方形成合力,建立預警體系,完善心理危機預警與干預的組織結構,以便采取措施,預防大學生心理危機的發生,減少危機發生的不良后果。
3.3 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溝通網絡
可以建立完善的校園心理素質溝通組織網絡,即在高校學生心理健康咨詢機構指導下,以學生輔導員、班主任等為聯系紐帶,建立班級心理健康聯絡網絡,使大學生的心理活動、心理問題和心理疾病得以及早發現,及時有針對性解決,促進大學生學習及培養健康的身心。
同時,可以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檔案資料庫,形成對學生心理問題、心理健康教育教學資源的基礎配置。這樣做既可以使學校對學生整體的心理素質狀況進行及時、全面地掌握,同時也便于學生在學校心理健康溝通網絡內對檔案庫的資料進行查閱而自我檢查和評價。
3.4 實現心理素質教育和各學科教育的融合
首先應把心理素質教育滲透到大學生的基礎學科的教學中去,根據課程的內容、特點、思想性及其內在的邏輯聯系進行相關的教育;其次,可以把心理素質教育滲透到專業教學中去。通過專業知識的講授,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培養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專業技能、敬業精神和嚴謹求實的作風。
特別要注意心理素質教育與德育教育相結合。心理健康教育為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依據和前提,而正確的思想品德觀念認識指導著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大學生能力的提高、道德品質的完善離不開正確的思想觀念、健康的情感、堅強的意志等基本的心理因素。因此,加強心理素質教育是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內在要求。當然心理學理論和方法的有效運用,也會有助于思想品德實踐的充分發揮,從而更好地解決學生如何做人的問題。
3.5 提高教師心理素質、發揮人格表率作用
加強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要充分注意教師及學校員工的人格表率作用,身教重于言教。學生的情緒、興趣、情感、態度等心理狀況與教師的表現緊密相關,教師的心理狀態對學生產生暗示、示范和潛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教師必須恪守師德,為人師表,切忌以消極的心態給學生以消極的影響。同時學校也要創造條件加強教師、輔導員等學校員工的心理修養,要定期或不定期對教師及輔導員等學校員工開設心理學知識方面的學習、培訓,不斷增強自身的心理素質。
【參考文獻】
[1]王鐵梅.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N].光明日報,2006-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