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黃河文化教學設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字:課堂;學生;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421
傳統的課堂以教師、書本為中心,不重視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壓抑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束縛了學生主體的發展。而新課改提倡的是"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理念。因此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成為學生自由展現的地方,讓學生個性釋放、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這些都是課改積極提倡的。
一、"還"的認識
剛聽到"把課堂'還'給學生這樣的話題時。我再思考到底還什么?時間?空間?主動權?為什么還?而怎樣還?還給學生能保障課堂生命力質量和效益嗎?
還,意思為"回、歸、歸還"。課堂屬于學生的,就要歸還與學生。歸還是什么都毫無保留的給予嗎?當然不是,學生是跟隨老師來學習的,老師還須有必要的"傳道、授惑、解業"。剛開始我和其他老師一樣害怕把課堂還給后,學生知識掌握的不夠扎實,成績下滑以及課堂呈現"放羊"的形式使課堂收不回來,是有失老師"身份"的。其實,我認為"不想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的原因,歸根就是不放心。很多人一致認為老師的見識是高過學生,學生肯定不如老師知道得多,其實,通過具體的課堂實踐我發現有的同學總能提出超出老師的預料的問題,這樣總逼迫老師更新自己的知識,而也有的老師認為這樣讓自己在課堂上很很尷尬,就壓制學生提出的問題。這樣,就無法真實地體現"把課堂還給學生"。
所以,"還"的意識應該是要相信學生有超乎老師能力。要有去發現學生智慧的想法,這樣的課堂才會令人向往。
二、在具體實踐操作中如何把課堂"還"給學生
1、教師備課時不僅要備知識備教材還要備學生。
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老師在備課中要有"預謀",也就是在備課中要提前想到,在哪個環節想讓學生充分地說,學生可能說出那些答案。對于學生的這些答案老師怎樣與學生互動交流,想最終達成什么樣的效果,老師做充分的備課。而且在這樣充分開放的環節中老師還要做好如果招架不住的準備,怎么準備,準備什么,都需要老師去捉摸。就如我在被《黃河》這節課時,我就充分挖掘教材,還要網上查閱有關黃河知識以及黃河有關的詩句(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2、課堂中善于引導使學生思維散發
最好的教學的最佳手段就是在于培養學生在教師適時、適量的引導下,運用恰當的方法去主動掌握知識。基于此,教師在設計教學的時候,要融入到學生的活動中,設身自己是學生,改變傳統的以"教"為核心的教學設計為以"學"為核心的教學模式,形成教與學的同步推進。在課堂上,教師要做好學習方法的示范(如在教學時我很注重左圖右書學習方法,充分利用地圖的好習慣的培養),設計有針對性地教學環節;在各個環節上指導學生,并對學生提出相應的方法要求,引導學生把自己的主動學習作為認識思考的對象,有意識地注意自己的思維過程、思維方法,形成學習方法。如學生討論黃河的貢獻時:上游水能資源豐富和灌溉作用學生們能討論出一二,但對于"母親河"有的同學不能理解,我就提示同學們我們把世上怎么人稱為母親河,學生回答養育我們的人,因而學生們明白也回顧之前的知識回答說:黃河中下游是華夏文化的發源地。以及引用俗語"天下黃河貴德清"引導學生們通過讀圖發現黃河上有哪些旅游景點,如山西省的壺口瀑布,這樣一來學生們就歸結出豐富的旅游資源。
3、教師點評時不要簡單的肯定和否定
在課堂教學中,老師需要有自己教學語言,很多人喜歡說:"對"或者"不對",總是急于肯定學生的回答,特別是學生的答案正是教師預想中的答案的時候。老師要學會控制住自己的情緒,不要急于作任何正面的肯定,更不能作定性的評價(我平常總會犯同樣的問題,當遇到終于鼓起勇氣想回答問題,但又半天不知該如何組織語言的同學,我總會立馬打斷或請其他同學回答問題,這樣打擊了他們的積極性)。慢慢的我就學會了耐心,學會說:好,還有別的想法嗎?引導學生說出隱藏在心里的所有的想法不做簡單的肯定和否定,需要教師學會穩住,學會讓學生在辯證、比較、觀察、選擇中分析問題,能對問題有更全面透徹的理解。
三、關鍵是"還"給學生什么
毋庸置疑課堂上首先要還給學生的話語權--課堂上學生說話的權利,老師肯定都想給。而且鼓勵學生大膽的說,學會積極主動地發表自己的觀點。可是,我們的希望和我們看到的有時候相反,學生總不能有見地的談出自己的看法和見解。大部分學生似乎總是無話可說。課堂上缺什么呢?導致學生就不想說,不能說,久而久之就不會說了。我想這是對老師的功底最好的考驗。從目標的把握、問題的設置、學生積極性的調動、課堂良好氛圍的營造,值得我們認真研究的。因此,在教學中每一個環節都不是單獨存在的。
學生獨立解決的能力--把課堂還給學生,其實也是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還給了學生。課堂上不僅僅是知識的學習,更在于能力的培養。怎樣培養能力,不僅要解放學生的"口、眼、嘴",讓學生在操作、動手實踐中,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在講解黃河的概況是分別從黃河的發源地、長度、注入海洋、流經地形區、流經省區,支流和上中下游各分段及特征。通過設置五個小問題學生讀圖、討論,做筆記的手段使學生自己掌握知識。
教學目標
知識結構
距今
時間
(年)
發現
地點
所屬
時代
生產
工具
經濟
狀況
社會生活
狀況
社會組織
特點
歷史
地位
原
始
社
會
原
始
人
群
元謀人
170萬
云南
舊
石
器
時
代
打制
石器
迄今為止
發現的我
國最早人
類
北京人
70~
20萬
北京
周口
店
打制
石器
天然火
簡單語言
集體勞動、共享食物、群居生活
早期人類
的典型代
表
母系
氏族
公社
山頂洞人
1萬8
千
北京
周口
店
打制
石器
磨制
石器
用骨針將
獸皮縫皮
衣服、人
工取火
按血緣組成固定集團、集體生活
母系氏族
公社的開
始
半坡人
5千~
7千
陜西
西安
新
石
器
時
代
磨制
石器
弓箭
粟、菜、
麻、家
禽
用麻織布、
彩陶定居、建房屋
母系氏族繁榮時期婦人居主導地位共同勞動、消費平等生活
母系氏族
公社繁榮
時期在黃
河流域的
典型
河姆渡人
5千~
7千
浙江
余姚
磨制
石器
骨器
木器
水稻
家禽
陶器、定居、建木結構房屋
母系氏族
公社繁榮
時期在長
江流域的
典型
父系
氏族
公社
大汶口中晚期
人
4、5
千
山東
泰安
陶器、玉器
貧富分化、
私有財產、
階級產生
父系氏族
公社時期
在黃河流
域的典型
原始社會
開始解體
原始
社會
解體
黃帝、炎帝、堯、舜、禹
4千
黃河
流域
部落聯盟
及其戰爭
大禹治水
禪讓制度階級社會逐漸形成
原始社會
向奴隸社
會的過渡
教學建議
易錯概念
處于黃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前期為母系氏族公社時期,中晚期進入了父系氏族公社時期,是父系氏族公社時期的典型。課文中,著重介紹了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社會狀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容易誤將整個大汶口文化看作是父系氏族公社時期的典型代表。
教學設計思路
在學生閱讀本課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梳理本課知識結構,教師幫助學生理清我國原始社會的分期以及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河母渡文化、半坡文化、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炎帝、黃帝和堯舜禹時期的特征。
擴展資料
遍布中國大地的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一、我國舊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化石
中華民族在歷史上經歷了數十萬年以上的原始社會時期。迄今為止在中國境內發現的古人類化石遺址和考古學文化,有以下幾種可作代表:
元謀人。早期類型直立人的代表。1965年5月在云南省元謀縣上那蚌村附近元謀盆地東側山麓的小丘上,發現同屬一個不大年齡的人體左、右上內側門齒化石兩顆化石。以后經多次發掘,在元謀人化石所在的褐色粘土層里,又發現了石器、炭屑和哺乳動物化石。表明約在170萬年前中華民族的祖先,已在這里生息繁衍。(胡承志:《云南發現的猿人牙齒化石》,地質學報,1973年第1期)
藍田人。1963年在陜西省藍田縣發現藍田人頭骨、頜骨化石及其文化遺物。藍田人屬中更新世時代,包括藍田縣城東的九間房公王嶺和城西北的泄湖陳家窩兩個點,前者距今78~80萬年,后者距今50~60萬年,兩地相距29公里,除發現人類化石外,還出土有石器、動物化石、炭屑等。(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研究所《陜西藍田新生界現場會議論文集》科學出版社,1965年)
北京人。距今約40~50萬年,北京人化石自1921~1966年歷次發掘所得,共有頭蓋骨6個、頭骨碎片(包括單獨的面骨)14塊、下頜骨15塊、股骨7段、脛骨1段、肱骨3段、鎖骨1根、月骨一塊、零散和附連在頜骨上的牙齒153顆、約代表43個個體。除人類化石外,尚有大量的石器、骨器和角器以及豐富的用火遺跡。(賈蘭坡:《中國猿人及其文化》,中華書局,1964年)
丁村人。1953年在山西襄汾丁村一帶,發現有舊石器和動物化石,1954年和1976年又兩次發現人類化石。丁村遺址是中國舊石器時代中期典型遺存之一。在石器中,三棱大尖狀器最具特色。丁村文化距今15~10萬年。(裴文中等:《山西襄汾縣丁村舊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報告》,科學出版社,1959年)
山頂洞人。1930年在北京市周口店龍骨山北京人遺址頂部的山頂洞發現,故名。屬于中國華北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化石,距今約18,000年。除人類化石外,還出土有穿孔飾物及大量哺乳動物化石,并發現中國迄今所知最早的埋葬方式。(賈蘭坡:《中國在陸上的遠古居民》,天津人民出版社,1978年)
我國發現的舊石器時代的人類遺址還有馬壩人、長陽人、資陽人、柳江人、河套人等,古人類化石遺存十分豐富。
二、我國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
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遍布中國大地,從內蒙古到海南島,從東海之濱到高原,到處都有發現,迄今總計在6000處以上。典型的有:
【關鍵詞】高職院校 音樂類公選課 教學設計 優化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8C-0168-02
公選課是高職教育中一項重要的課程,其對提高大學生文化素質水平有著重要的意義。音樂類公選課在高職院校的開展,對提高大學生精神境界、培養大學生審美能力有著積極性的影響,有助于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與綜合素質。目前,音樂類公選課雖然在高職教育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其教學質量普遍不高,教學內容及教學活動過于隨意,甚至有不少課程流于形式。對此,我們必須給予高度重視,不斷優化高職院校音樂類公選課的教學設計,致力于大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
一、優化教學目標,樹立正確的審美理念
教學目標的設計與實現是音樂類公選課的起點與歸宿,也是教師各項教學活動的重要指南。音樂類公選課教學目標的設計,要著眼于樹立大學生正確的審美理念,注重大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形成高雅的審美品位,提升其綜合素質,有利于大學生健康、全面發展。
音樂類公選課可分為三個審美階段:一是審美直覺,二是審美體驗,三是審美升華。在不同的審美階段,其教學目標也應有所不同。
(一)審美直覺階段教學目標。音樂審美直覺階段主要指大學生對相關音樂作品的第一感覺,如對音樂作品總體的知覺,對音高、旋律、速度、音色、節奏等各項音樂要素的初步印象。這個階段的教學目標要側重于大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第一印象,包括接觸音樂作品后的第一感覺、第一反應,以及音樂作品在大學生心中留下的初步記憶。在這個階段,主要考察大學生的音樂感受及音樂聽辨能力,因此教學目標應以音樂感覺、音樂反應及音樂記憶為主,教學重點應放在大學生對音樂作品相關要素的認識與感知。
(二)審美體驗階段教學目標。在對音樂作品有一定的認知后,開始進入音樂體驗階段。在這個階段,學生對音樂作品不僅僅是一種認知狀態,更多的是一種學習和體驗的狀態,具體表現為自覺地參與到音樂的學習中來,并結合所學的知識、既往的生活經驗及審美體驗等,不斷擴展所學的內容,形成新的情感體驗,對音樂作品有了新的想象,有自己的見解。因此,這個階段的教學目標也有所提升,重點在于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以及學生在音樂體驗中所開展的各項活動。
(三)審美升華階段教學目標。進入音樂體驗階段后,學生開始對音樂作品進行理性思考,從音樂作品中找到共鳴,對音樂作品產生新的頓悟,并且能夠投入到音樂作品的情感中,體味到音樂作品的內涵,感受到音樂作品給心靈帶來的震撼力,此階段為審美升華階段。這個階段的教學目標較前兩個都有所提升,要求學生對音樂作品感興趣,熱衷于與音樂打交道,能夠掌握重要的音樂知識,有較好的音樂判斷能力,能夠對音樂作品進行客觀、科學的評價,并能夠從音樂作品中得到情感升華。
二、優化教學方法,注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
教學方法是關系高職院校音樂類公選課開展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之一。科學的教學方法,可以提高音樂類公選課的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提升其創造能力,促進綜合素質水平的提高。音樂類公選課教學方法具有多樣化的特征,在教學實踐中必須進行綜合性、全方位的考慮,結合教學目標、教學設備、教學階段等各個方面的因素,不斷優化與完善教學方法。
(一)欣賞法。該教學方法主要用于音樂欣賞課程,主要目標為讓學生能夠聽到和感受到相關的音樂作品,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形成音樂體驗。欣賞法是音樂類公選課教學方法的基礎,其貫穿于音樂審美直覺階段、音樂審美體驗階段與音樂審美升華階段,受到音響設備、音樂資料等各方面的限制。例如,在學習鋼琴協奏曲《黃河》時,我們可運用欣賞法,除了讓學生欣賞《黃河》外,還可讓學生欣賞《黃河大合唱》,并引導學生進行對比鑒賞,讓學生在欣賞過程中掌握在相同主題表達中不同樂器呈現出來的特色。
(二)討論法。討論法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樹立學生的合作意識,培養其合作與創造的能力,通常適用于問題的解決及新舊知識的探討。討論法適用于具體的問題,不宜用在抽象概念的探討,常貫穿于音樂審美的各個階段。例如,在捷克斯美塔納《我的祖國》、冼星海《黃河大合唱》的學習中,筆者讓學生通過分組討論音樂作品中的愛國精神,將愛國主義深入地滲透到學生的心里,不僅讓學生學習到相關的音樂知識,而且實現了寓教于樂的目的。
(三)練習法。練習法的主要目的是通過練習增強學生的音樂技能,形成音樂表現力。該方法通常用在音樂知識技能性學習方面,如樂器演奏、歌唱等,常用在音樂審美體驗階段,受到時間、音樂內容、學生個性因素等各方面的影響。例如,在學習有節奏的音樂時,筆者讓學生跟著音樂擊掌模仿節奏,通過擊掌模仿練習,讓學生切身感受到音樂的強烈節奏感。而在音樂劇學習中,筆者挑選了一些經典的片段,讓學生分組演繹,通過模擬表演加深學生對音樂劇的認識。
(四)發現法。發現法的主要目的是發現學生思維的獨立性,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提升學生的創造能力。該方法具有隨意性的特征,主要針對音樂教學中具體的情況,是輔教學方法,通常適用于音樂審美升華階段。例如,筆者在音樂教學中,發現學生比較推崇流行歌曲,而在許多流行歌曲中,又采取了傳統音樂中的曲調與節奏,如周杰倫的《臺》、王力宏的《十八般武藝》等。根據這一特點,筆者在講授傳統音樂時,都以流行音樂作為導入,如在學習湘西土家族苗族音樂前,先引入流行歌曲《地圖》。通過流行歌曲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能夠快速地投入到課堂教學中。
(五)創作教學法。創作教學法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提升其創造能力,通常適用于一些作曲學習或一些即興表演或創新的教學,其隨機性強,操作難度大,對教師有一定的挑戰性,多應用于音樂審美升華階段。例如,在“音樂鑒賞”教學中,筆者先讓學生學習云南民歌《小河流水》,并以此為基本曲調,引導學生大膽創新,鼓勵學生舊曲新唱,或者舊詞新曲,舊曲新詞。學生通過大膽創造,提出自己的方案,再通過大家的評鑒,總結誰的版本藝術價值更高,然后再拿去與原版進行對比分析,探索兩者的異同。通過創造教學法,學生不僅加深了對所學知識的認識與理解,而且其將音樂知識與藝術實踐進行有機結合,使學生的音樂審美得到升華。
除上述五種教學方法外,音樂教學方法還有演示法、參觀法、律動法、談話法、游戲教學法等。在音樂類公選課教學中,為了能夠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通常是多種方法并用。例如在音樂審美直覺階段,可以運用欣賞法、演示法、參觀法、討論法等;在音樂審美體驗階段,除了欣賞法、演示法、參觀法、討論法外,還可應用練習法、律動法、談話法、游戲教學法等;而在音樂審美升華階段,除了上述方法外,還可應用發現法、創作教學。
三、優化教學活動,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依據上文教學目標設計,高職院校音樂類公選課可分為三大教學目標,即審美直覺、審美體驗、審美升華,教學活動的設計應依據這三大目標進行。以下以音樂欣賞課“欣賞民族打擊樂器”為例,分析音樂類公選課教學活動的優化過程。
(一)審美直覺活動。在欣賞民族打擊樂器教學中,教師可設置觀察民族打擊樂器、聽賞民族打擊樂器等多個教學活動環節,讓學生不僅能直觀看到民族打擊樂器的外表,而且能夠直覺地感受到民族打擊樂器的節奏、音色、速度、旋律、音高等,對民族打擊樂器音樂產生初步的印象。
(二)審美體驗活動。在學生對民族打擊樂器音樂產生初步的印象后,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除了要求學生觀察、聽賞民族打擊樂器外,還要求學生結合既往的生活經驗和知識技能等區別不同種類的民族打擊樂曲,其教學活動從民族打擊樂器直覺感受轉移到民族打擊樂曲的審美體驗。如分析《關公出征》《老鼠娶親》《春節序曲》《狗攆鴨子》等的不同之處,主要是在音樂表現力、表現手法、音樂效果等方面的不同。
(三)審美升華活動。在直覺感受活動與審美體驗活動后,教師需要設計出更深層次的教學活動,以實現音樂的審美升華。這一階段的教學活動,教師應更加注重學生的“動手”能力,讓學生加入到民族打擊樂器的實踐中,參與各項演奏活動,如創編合適的演奏節奏、創編相應的故事情節,等等。這些“動手”的活動,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熱情,而且可以升華學生的音樂審美,使學生對民族打擊樂曲產生共鳴,并有所感悟。
總之,音樂類公選課是高職院校重要的課程之一,是高職院校用于提高學生音樂素養、精神境界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高職院校在音樂類公選課改革中,必須積極優化教學設計,優化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及教學活動,不斷提高音樂類公選課的教學水平,提升大學生的審美能力。
【參考文獻】
[1]趙娟.高職音樂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廣西教育,2012(27)
[2]李迎春,李榮.普通高校音樂鑒賞公選課教學改革“三化”構想[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14(5)
[3]梁寶忠.普通高校音樂公選課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藝術教育,2014(10)
[4]趙梅.高校音樂公選課教學現狀及改進措施分析[J].大舞臺,2015(10)
[5]江麗亞.高校藝術類公選課教學改革探究[J].藝海,2014(7)
[6]程娟娟.淺談高校公共音樂課程教學改革[J].藝術教育,2014(1)
【基金項目】廣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2015年度院級科研項目(2015JGZZ012)
營造一節和諧愉悅的語文課,首先要激起學生想學語文的美好心情。因為學生只有懷著一種快樂的心情,才能獲得樂學的動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所以,在語文課堂上努力營造一種愉快的氣氛,以引起學生的學習沖動,是構建和諧高效的語文課堂的重要方法。那么在語文課堂上,將如何去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呢?
1.巧妙地利用課件來引出新課文,進而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平淡的新課導入,雖然能讓學生花費較少的時間,就能明白所要學的內容,但不能從心靈深處真正地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所以不是很容易地就能激發起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例如我在講《沁園春?雪》時,我用科學的手段制作出集圖畫、音樂、聲音于一體的充滿詩情畫意的課件,在這里,我借用多媒體手段,將畫面、音樂、朗讀為一體的視頻材料展現在學生面前,讓他們既欣賞到北國壯麗的雪景、充滿激情的課文朗讀,又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到祖國河山的壯美、作者寬廣的胸懷與宏大的氣魄,為后面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2.上課時教師放下架子而不是凌駕于學生之上,把自己放在與學生等同的位置上,讓學生完全消除對老師的敬畏感,師生之間能有一個良好的互動氛圍,這樣將會在很大的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樂趣。我采取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做法,效果不錯。(1)課前講一個令人快樂的笑話調節氣氛;(2)講一些益智的故事,如在學習課文《陳涉世家》時,讓學生或者是老師講秦始皇或其他與課文有關的通俗易懂的故事;(3)根據課文題材創設情景劇,老師與學生都參加表演,例如在講《皇帝的新裝》時,師生共同模擬當時皇帝舉行大典時的情景,師生共同參與到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在玩樂中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內容,這就在無形中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夠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3.在語文課堂上,做與課文有相通之處的快樂游戲。快樂的游戲尤其能吸引充滿好奇心的青少年學生的注意力,在課堂上適當地編一些充滿娛樂性的游戲活動,那必將能提起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比如學習《話說長江》,我們由不同的學生分別扮演導游,游客,當地的百姓和官員,在課堂上觀賞三峽風情;讓學生扮演環保局局長和記者,相互問答。這一系列的游戲能讓學生興趣盎然地活躍在語文課堂上,促進學生在和諧的課堂里有興趣地學到語文知識。
二、落實課標新理念,深化語文教學主陣地
1.認真而又細致地備好每一節語文課。認真細致地備課是開展好課堂教學的前提。例如在學習“綜合性實踐《黃河,母親河》”一節課,我們沒有必要照本宣科,而是將教學的內容要求由淺入深地進行備課,按照“話說黃河”,“走進黃河”,“歌頌黃河”等幾個板塊進行授課,這樣也是符合人的認知規律的。我們還可以開展朗誦、詩歌鑒賞、我愛我的黃河母親等比賽活動。學生還可以通過上網查找相關的學習資料,通過對課文內容由淺入深的理解,愛上語文課堂,使得語文課堂更加和諧了。
2.要使課堂成為學生活動的快樂場地。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接受者,我們要學會調動學生學習的主體積極性,創設一種平等、民主、互助、愉悅的課堂氣氛。如何去營造那么一種民主、互助、愉悅的互相尊重的環境氣氛呢?我們可以采用以下的課堂教學做法: (1)改變過去那種老師滿堂講課,學生被動去聽去抄寫的授課方式。為了使每個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的每一個教學環節,激起學生的創新學習意識,我采用了先學后教,分小組學習交流等課堂教學模式,小組都有一個學習組織能力比較強的學生當組長。這樣學生有了表現自己的機會,他們就會毫無保留地展示自己的能力,學習興趣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2)愛表現和想得到他人的表揚是每個人的天性,學生對老師或同學們的觀點有質疑時,我們應該給予他更多的是支持與鼓勵,畢竟他有自己的理解角度和能力。作為教師還要懂得鼓勵學生,多表揚學生而不是挖苦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教師應該注意捕捉學生的閃光點,多加激勵。學生得到了他人的肯定,學習興趣就會更濃,課堂也就會變得更加和諧快樂。
(3)提供新奇、時尚、充滿魅力的學習材料。課堂教學中,教師能夠給學生展示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認知材料,就會在無形中吸引學生的眼球,從而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那么他們的注意力也就會集中在課堂上。如在學習《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時,可以在上課前,通過多媒體展示羅布泊神奇而又迷人的風光,再加上有關羅布泊那令人遐想的神奇故事,一定能吸引學生的眼球,讓學生產生一種很想了解羅布泊的沖動。
3.語文課堂教學也要注意對學生進行人文素養的培養。
教師要善于將語文課文的內容與學生社會現狀相結合。生活中的世間百態,社會眾生相,都有著與學生千絲萬縷的關系,教師只有不失時機地將教材內容引申到社會中,才能讓學生的靈魂受到觸動,也更加深了對課文和生活的理解,學生也在樂學中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從而學會了做人,學會了生活,學會了學習,學生的人文素養、文化素養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提高。
4.課堂教學要注意進行自我反思。
每一節課后,教師都應該進行深刻的反思,包括教學設計是否得到很好的貫徹落實,學生的接受情況如何,學生的能力都得到了哪些提高,教學是否相長。只有善于思考,善于總結的教師,才能不斷地進步,才會營造出和諧的課堂氛圍,才能獲得學生的喜愛。
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營造自主的語文學習氛圍
相信學生能行,看重他們是學習主人的地位。在以前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強調的是師講,生聽,忽略了學生也有自己想主動學習的欲望。既如此,教師何不順水推舟,引導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這樣,老師既可免去“滿堂灌”的尷尬局面,又可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學習能力,長此以往,學生自己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就多了。
1.教給學生學習方法,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語文的知識點很多,如果老師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慢慢滲透方法,想必學生對學習肯定感興趣,一有興趣,就會有信心。如字音,教師應把以下方法教給學生:a、掌握好拼音規則;b、積累多音多義字;c、走出因方音誤讀、因半邊誤讀、因形近誤讀、因古今誤讀的誤區。并引導學生找出自己在字音上的薄弱點,然后對癥下藥。長此以往,他們就會找到學習的規律。
2.鼓勵學生多方位尋找學習資源,并對其成果給予恰當的評價。
例如學習《綜合性學習戲曲大舞臺》,可以說,我們這個地方根本沒什么戲曲的文化底蘊,但我們有獨特的“師公劇”,所以我就鼓勵學生去探討“師公劇”起源及發展,并讓學生實地表演,收到了很好的學習效果。
總之,構建和諧的初中語文課堂的方法有許多,但我們一定要選擇適合的。
河南是中國經濟大省,2011年GDP總量列全國第五位、中西部第一位,河南是人口大省、教育大省。2011年,教育人口達到2933.28萬人,其中在校生2794.63萬人,教職工138.65萬人,教育人口占總人口的28.1%。全省共有義務教育階段學校3.24萬所,在校生1560.87萬人,教職工82.13萬人,專任教師77.8萬人。
河南省政府、省教育廳十分重視教育信息化工作,把“教育信息化”作為 “到2020年,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進入人力資源強省行列”戰略目標的重要保障措施。
本期《視界》欄目,將為廣大讀者展示河南省基礎教育信息化發展狀況。
近年來,河南省圍繞基礎教育信息化這個工作重心,以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建設與共享為重點,克服種種困難,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政策轉型、資金籌措、規劃實施、平臺開發、資源整合、網絡建設、應用推廣、機制創新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和探索。我省在基礎教育資源建設上,經歷了“四個階段”,實現了“三個轉變”。
第一個是“建庫階段”。2005年河南購買了資源庫管理平臺和部分資源,隨后發現,這種庫對管理條目類資源有用,但僅僅擁有這一個“庫”是不能滿足用戶需要的。必須建立適合于互聯網環境下的“大資源”建設理念。于是,河南從2007年開始進入了“建平臺階段”。到2008年,省教育廳協調財政廳,利用遠教工程節余資金1000多萬元,新建了省中心機房,開發了統一門戶平臺,將電子圖書、仿真實驗、題庫組卷等“特色資源及其支撐平臺”與“條目類資源庫”一起,構成一個“大資源平臺”,完成了平臺開發建設的一期工程。由此實現了“由建庫到建平臺”的第一個轉變。
大資源平臺建成后,隨著用戶的增多,很快就發現優質資源內容的相對匱乏。于是,2009、2010兩年,河南省電化教育館和河南教育電子音像出版社又投入3000多萬,開發了《教學大師》、《同步課堂》等網絡(兼光盤)資源。由此進入第三個階段:“建優質資源內容階段”,并實現了由“由建平臺到建內容”的第二個轉變。
但是,優質數字資源的大量上線,并沒有帶來想象中的廣泛應用。這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如解決不好勢必影響資源建設的深入發展。
經過調查,除了缺少終端設備、上網條件等客觀因素外,問題的癥結主要在于:從平臺建設層面,缺少應用導引互動功能的應用平臺,只是把資源擺在大平臺上,不能有效引導用戶去用;從內容方面都是官方給的內容、缺少用戶參與提供的內容,缺乏針對性、親和力;從宣傳層面可以說沒有宣傳,國家資源網、省資源網免費提供這么多優質資源,除了我們“自賞”外,還有多少人知道?
于是,為改變這種現狀,河南在2010年,又啟動了平臺開發建設的二期工程,升級、改造、完善系統平臺,自主研發“培訓平臺”、“網絡遠程教研、集體備課平臺”等應用互動平臺。2011年,基于該平臺,河南省教育廳下文組織開展了“基礎教育資源教學應用優秀成果評選活動”,設立了“教學博客、教學設計、網絡公開課(三分屏錄制)”三個項目,還特別設立了萬元大獎。這個活動效果比較明顯,近萬人參賽,提供新資源20000多條,用戶注冊量、網站流量爆發式增長。由此進入了第四個階段:“抓應用階段”,即以平臺支撐應用,以活動促進應用,實現了“由抓建設到促應用”的第三個轉變。
未來三年,將進入第五個階段:“資源云平臺和新共享機制構建階段”,并要實現“由官方促應用到用戶自己用”的根本性轉變。在現有“5+3”平臺(門戶、資源、教研備課、培訓、組卷測評,以及短信、視頻會議、OA)基礎上,搭建基礎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務平臺,完善資源共享機制,為教師、學生、家長及教育管理工作者等用戶提供優良的服務。
為此,河南申報了教育部省域信息化綜合試點,完善省域資源共享平臺,并對口支援新疆哈密等地,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關鍵詞】高職院校;民族舞蹈;教學設計
民族舞蹈在高職院校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關系到民族舞蹈專業的發展,也會影響到高素質舞蹈人才的培養。因此,全面優化民族舞蹈教學設計十分必要,只有對民族舞蹈教學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根據學生的需要和社會對民族舞蹈人才的需求進行教學設計和優化,才能夠逐步改變傳統的高職院校民族舞蹈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水平,培養一批高素質的民族舞蹈人才,為民族藝術的發展貢獻力量。
一、采用形象直觀的舞蹈教學手段
形象直觀的民族舞蹈教學手段是高職院校中民族舞蹈教學設計的一個重要環節,同時也具有一定的優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第一,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與舞蹈專業是相匹配的,因為民族舞蹈教學要求將具體化的形象與舞蹈結合起來,從而形成對舞蹈動作的形象感知,進而創造出更加豐富的民族舞蹈藝術語言。第二,直觀形象的舞蹈教學能夠將舞蹈的形體、行為動作、音樂旋律等清楚形象地展示在學生的面前,從而使學生掌握大量的舞蹈知識,提升專業素養。民族舞蹈教學本身就是一種形象教育,所選取的形象就是民族舞蹈中的藝術形象,讓學生從一個個鮮活的藝術形象中感受到民族舞蹈的藝術魅力,從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民族舞蹈知識,從而逐步提升高職院校民族舞蹈教學的質量和水平。學生在受到藝術形象感染的過程中,將對舞蹈知識的被動學習轉化成主動積極的學習,從而能夠極大地提升學習效果。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可以采用示范教學的方法,讓學生從直觀的觀察中學到知識,教師也可以選擇動作掌握能力較好的學生為其他同學示范,提高民族舞蹈教學的直觀性。另外,教師還可以借助多媒體等現代化的教學輔助手段,通過播放視頻、動畫或者是幻燈片等形式對學生進行直觀的民族舞蹈教學,這樣不僅能夠提高高職院校民族舞蹈教學的生動性,還能夠讓學生在身臨其境中提升藝術素養。
二、創設良好的民族舞蹈教學情境
情境教學法在高職院校的民族舞蹈教學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其主要原因在于創設一個有利于民族舞蹈知識學習的環境能夠讓學生快速融入教學課堂,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高職院校民族舞蹈教學中的情景教學法要求教師為學生營造一個接近于真實的舞蹈應用情境的教學環境和氛圍,不斷激發和培養學生對民族舞蹈知識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逐步將自己的情感和對舞蹈知識的想像與認識緊密結合起來,促使學生在良好的環境中感受民族舞蹈的藝術魅力,激發學生對舞蹈學習的向往之情和學習積極性。高職院校的舞蹈教師在為學生設計教學情境時必須要從學生的學習特點和需要出發,同時也要結合不同民族的舞蹈特點以及地理、人文等方面的不同所造成的舞蹈特征的不同等情況,將民族舞蹈教學進行良好的區分,充分利用各個民族的舞蹈藝術精華,有效發揮其藝術價值,逐步消除學生在民族舞蹈學習中的隔閡和恐懼心理,通過多樣化的情景教學手段發現不同舞蹈中所表現的藝術魅力,讓學生受到更多的藝術感染。當學生逐步融入民族舞蹈的教學課堂情境中后,就能夠逐步獲得更多的體會,也能夠從不同民族舞蹈的不同藝術感染力和特征中找到自己的最佳學習狀態,充分理解舞蹈教學寓情于景和情景交融的特征,讓學生獲得更加真實的舞蹈學習體驗,全面提升高職院校學生的學習成效。
三、將情感融入民族舞蹈教學
民族舞蹈是一門藝術,而藝術與情感是緊密結合的,即舞蹈動作和形體中包含著豐富的情感,同時也體現著表演者的內心世界。因此,舞蹈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民族舞蹈教學時要善于運用情感教學法,激發學生的積極情感,讓學生受到感染,進而促使學生逐步在民族舞蹈的學習中感受到豐富的情感,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舞蹈學習中。教師首先要認識到民族舞蹈教學中的情感教學法需要將情感的利用和情感的激發放在主要地位,同時要注重用情感打動和激勵學生,再結合多樣化的情感教學手段豐富提高學生對舞蹈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尤其是要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變化和情感需要,同時也要為學生營造一個寬松、平等、和諧的氛圍,讓學生始終保持積極的情感,從而引導學生實現情感的升華,提高學生對民族舞蹈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的積極情感并用情感打動和激勵學生,教師可以利用肢體和行為語言激勵學生,讓其逐步產生情感上的交流融合和共鳴,從而使學生在心理狀態上保持放松,這樣學生在情感上也會保持一種自由的狀態,學生的精神會受到激勵和鼓舞,從而使學生的情感和心靈得到升華。情感激勵和情感教育在高職院校民族舞蹈教學中具有極大的應用價值,因為情感教育和激勵能夠讓學生從內心深處認可和接受舞蹈知識,還能夠逐步將學生引入到正確的學習軌道上來,促使學生始終采用積極的情感面對舞蹈學習,將被動的知識學習轉化成主動的知識吸收,這樣學生對民族舞蹈的學習動力和積極性也會長久地保持下去,學生的藝術素養也會逐日提升。
四、科學采用開放性的舞蹈教學手段
開放性的民族舞蹈教學也是優化高職院校民族舞蹈教學的重要手段,而且更加具有創新性和開放性,其效果也是持續性的。為了更好地開展開放性的民族舞蹈教學,教師必須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逐步放開胸懷和思想,將學生從過去封閉性強的民族舞蹈學習中解放出來,讓學生在實踐中逐步體會民族舞蹈的真實意味。開放性的民族舞蹈教學是將社會和自然作為學生學習舞蹈知識和提升民族舞蹈藝術素養的大課堂,將藝術和時代緊密結合,更加真實地表現生活。民族舞蹈藝術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結晶,是歷史的產物,不僅表現出我國的民族特色,還展現出民族的底蘊和藝術風貌,只有用開放的胸懷包羅萬象,才能夠逐步迎來藝術發展的巔峰,才能夠從根本上提升舞蹈教學的質量和水平。高職院校的民族舞蹈教師需要充分利用學校的各種教學資源,調動起多樣化的教學元素,采用開放性的民族舞蹈教學方法,融合表現我國悠久歷史文化的藝術風格,結合不同民族的不同藝術元素,逐步創新和創造出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民族舞蹈藝術,更加真實地展現舞蹈藝術的內涵和魅力。教師需要秉持開放的思想和開放性的藝術風格,讓學生自由主動地接觸和學習舞蹈知識,從而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成效,奠定高職院校民族舞蹈教學的良好基礎。
五、結語
高職院校的民族舞蹈教學需要充分利用中國優秀的民族文化和現有的教學資源,發揮傳統文化的優勢和特色,促進民族舞蹈教學的進步,提升學生的素質和藝術水平。為了更好地開展民族舞蹈教學和提高教學質量,教師要逐步轉變教學理念和優化教學設計,通過運用形象直觀的民族舞蹈教學手段,創設良好的民族舞蹈教學情境,將情感教學滲透進民族舞蹈教學中,科學利用開放性的舞蹈教學方法,促進高職院校民族舞蹈教學的進步。
參考文獻:
[1]孫秋菊.如何將民族文化滲透在民族民間舞蹈教學中[J].黃河之聲,2014,47(2):102-104.
[2]李倩蕓.適應高職院校舞蹈教育特點的教學發展理念探討[J].職教通訊,2013,35(3):91-93.
一、關注教學細節,要抓住學生的“心”
學生剛入初中,文化課程科目增多了,學習內容增多加深,作業量也增加,于是認為“升學考試不考音樂,音樂課可有可無”的一些學生就常常在音樂課上做其它作業。針對這一情況,音樂老師首先應該思考的一個問題是,如何讓學生喜歡音樂這一科目。我認為要使學生喜歡音樂,關鍵是要抓住學生的“心”,“心”動就會行動。要抓住學生的心,主要是要培養學生的音樂興趣,尤其是要培養學生的聲樂志趣,要引導學生認識到音樂猶如日光、空氣、水一樣,乃是精神生活之必需,一個個性完善、全面發展的人,應該把音樂作為自己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不是可有可無的。為使學生認識音樂乃人類精神生活之必需的道理,我經常和學生一起討論名人名言,如伍德說:“音樂能使人們溝通思想,聯系感情,改進德行,它能把人們帶到更高更美的境界”。還經常給學生講故事,如在路上,唱著《三大紀律八項注意》這首歌通過兄弟民族聚居區,這首歌曲不僅提高了戰士的紀律性,更團結了民族兄弟,教育了人民群眾。
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不少學生太肥胖,減肥是學生的內在需求,于是我抓住學生的心理,告訴學生引吭高歌亦可減肥。減肥專家說,想要減肥,一定要先燃燒脂肪,此時最先燃燒的便是中性脂肪,而唱歌正好可以幫助其燃燒,若同時載歌載舞,唱完一首歌減掉的脂肪是相當可觀的。據研究,一個人唱完一首歌后的氧氣消耗量和跑完一百米的氧氣消耗量相比較,兩者的效果相當,這也就是說唱一首歌等于跑了一百米。通過給學生擺事實,講道理,學生的“心”被我抓住了,學生喜歡音樂,喜歡上我的音樂課了,課堂上能很積極地跟老師互動,沒有人做其它作業,教學效果自然就好了。
二、關注教學細節,要創新教學設計
新課程要求改革傳統的課堂教學,即變“一言堂”為“群言堂”,避免“滿堂灌”,要以學生差異發展為起點,讓學生充分參與,積極表現,在討論辯論中使每個學生都充分發展,讓學生有主人翁感。對一堂課而言,好的教學設計能引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引發學生進入深思的狀態,所以,創新教學設計顯得非常重要。而創新教學設計的重要環節之一則是關注教學細節。例如,維吾爾族民歌《青春舞曲》的教學,我是這樣設計的:首先是情境創設新課導入,其次是新課學習,再就是鞏固和創新練習,最后是歸納總結升華主題。其中導課部分我請學生觀看了維吾爾族舞蹈《掀起你的蓋頭來》,還觀看了部分新疆風光的影像資料,并讓學生思考回答看到的舞蹈和影像資料是哪里的?學生很積極的回答說是新疆維吾爾族的。當學生看見新疆迷人的風光和誘人的美食時,情不自禁“哇”的叫起來,都說新疆的風景太美了,將來有機會一定要去新疆一游。其中,當屏幕上出現一只大大的烤全羊時,有幾個比較活潑的學生用半洋半土的新疆話對我說:“老師,我們要吃烤全羊,你能請我們吃嗎?”我也用半洋半土的新疆話回答他們說:“沒問題,有機會我一定請你們吃。”結果全班都笑得很開心。在這樣愉快,隨和的氛圍下導入新課學習,學生學習歌曲《青春舞曲》自然很快就學會了,效果很好;接下來的鞏固和創造練習,學生和老師,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互動都不錯,學生都能很積極的投入到音樂小組的合作學習之中。最后歸納總結升華主題:主要是通過學習《青春舞曲》這首歌,希望學生能喜愛我們的民歌,熱愛我們的民族,最重要的是要悟出:人生最珍貴的就是青春和健康,希望學生們珍惜時間,愛護生命!最后學生在《青春舞曲》的音樂聲中帶著滿臉的微笑走出教室。
三、關注教學細節,要關愛每個學生
新課程改革倡導“為了每個學生的發展”以及“以人為本”的基礎教育觀,關注教學細節就要關注每個學生的生活、知識、情感。教師的一句話,一個動作,甚至一個不經意的表情都可能對學生造成很大的影響。事實上,每個人都喜歡聽別人的贊揚,真誠的適當的肯定,能讓學生的內心充滿生機與活力,有時甚至影響他的一生。我教過這樣一個學生,一次在上唱歌課時,他一句都不唱,卻在打拍子,我發現他打的拍子挺有節奏感,且拍點也很準。我微笑著走到他身邊,他還是一句都不唱,且一直看著我,我想他肯定以為我會批評他沒唱歌了。我不僅沒有那樣做,反而當著全班學生的面,表揚他拍子打得好,節奏感很強,我請他到講臺上,給全班同學指揮,開始他不敢,后來經過我的鼓勵,他勇敢的站到了講臺上給同學指揮,贏得了全班同學的掌聲。下課了,我找這位同學談心,問他老師在教唱歌時他怎么不唱,還問他以前有沒有學過唱歌、指揮等。這時他的班主任過來了,悄悄在我耳邊說到:“這個學生是‘雙差生,’沒有一科學習好的。”我朝班主任笑了笑,沒說什么,繼續和這位學生聊。他告訴我,其實他很喜歡音樂,但是現在聲音變得像“鴨公”聲了很難聽,怕別人會笑,他不敢唱了。我了解到這一情況后就對他說,你現在是變聲期,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正常的唱歌是不會壞嗓子的,并教給他如何保護嗓子的方法。從那以后,每堂音樂課他都非常認真地唱,也能很好地跟老師同學互動,他變得自信了。期末考試我采取抽簽的辦法,教過的歌曲抽到哪首就唱哪首,全班一個一個地唱,他表現得非常好,我給他的成績是“A”,他非常高興。后來,他的班主任跟我說他的文化課也有進步。現在他遇見我,總帶著微笑給我問好,我感到很欣慰。
四、關注教學細節,要滲透德育教育
說到德育教育,也許有的老師會認為是班主任的事,其實不然,德育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音樂教學中有意識的滲透德育教育,不僅能鍛煉學生的意志,更重要的是能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培養學生服從組織,遵守紀律,誠實機智,積極進取的心里品質。
在實際教學中,經常會出現老師教唱革命歌曲時,學生不愛唱,說那些革命歌曲太老了,不好聽,他們喜歡唱現在流行的歌曲,特別是網絡歌曲。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我認為和老師平時對學生滲透的德育教育太少了有關。教唱革命歌曲不僅要使學生能準確把握作品的情感,教唱前應給學生進行革命傳統、愛國主義和高尚道德情操的教育,提高學生的素質,教學生如何做人。要讓學生懂得,中華民族是經過無數苦難磨練的威武不屈的民族,我們的民族是不可戰勝的,從而喚起學生正確的學習動機,學生就會喜歡唱革命歌曲。例如,我在教唱革命歌曲《保衛黃河》時,首先給學生介紹了這首歌曲的背景資料,然后重點向學生介紹了曲作者冼星海的生平故事。他1930年到法國巴黎學習音樂,后考入巴黎音樂學院學習作曲和指揮,1935年面對民族危機的嚴峻形勢,他毅然回到祖國,投身于人民的革命事業,將全部精力貢獻于抗日救亡運動。在冼星海短短的一生中(1905―1945),創作了大量的革命歌曲,如《救國軍歌》、《到敵人后方去》、《反攻》等等,在戰爭年代這些歌曲鼓舞了士氣,為拯救民族的危亡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冼星海被稱為“人民的音樂家”。讓學生感受到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來之不易,要學生學會感恩,不能忘記歷史。通過對學生的一番德育教育,再教唱《保衛黃河》這首歌時,學生們唱得非常認真,非常有激情,可見滲透德育教育在音樂教學中是何等重要啊!
五、關注教學細節,要以身作則
【關鍵詞】音樂教學 興趣教學 美育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3.089
音樂是一門古老的藝術,是人類文化的載體之一。 音樂課程雖是義務教育階段面向全體學生的一門必修課,但由于在考試中沒有很好的體現出對其考查的力度,在部分家長、教師的眼中被劃分為副科,對其重視程度遠不及語數英等學科,雖然美育早已被列為國家的教育方針,但仍存在著對音樂課程不夠重視的情況,這值得我們教育者深思。作為一名音樂教師,要充分利用起課堂的時間,教給學生更多的音樂知識,又要使課堂不失活力,充滿趣味性,以提高學生對學習音樂的興趣,使課堂教學生動有趣。
趣味教學法是很多教師在嘗試的一種教學方法,可以在課堂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活躍課堂氛圍,提高課堂效率,這對音樂課的教學方法有很大的啟發性。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將永遠勝過責任感。”這充分表明了在授課過程中若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教學就算成功了一半。本論文試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探討。
一、“玩”中輕松學習
“玩”是孩子們的天性,音樂課不像語文、數學等課程那樣需要安靜的課堂環境聽老師講課,音樂課本身就是一門需要學生張口唱的學科,教師可以利用這一特點,在課前備課的時候將自己講課的內容編排到游戲中,在課堂上抽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玩游戲,沉浸在游戲環節中的學生在不知不覺中便學到了音樂知識,絲毫感覺不到上課的疲憊感。長此以往學生就會對音樂課產生期待,也會感受到音樂課和其他課程的不同之處,感受到音樂的獨特魅力。
雖說都是玩游戲,但教師在備課的時候一定要巧用心,要不然音樂課上的做游戲就和平日里活動課上的游戲沒有什么區別,失去了當初教學設計的初心。學生普遍在課堂上不喜歡學習樂理知識,對小蝌蚪一樣的音符和五線譜缺少感性認識,在學生看來平日里上課背古詩、背單詞已經夠累了,音樂課就是放輕松的時間。根據這一教育現狀,我一般在設計課程的時候會在樂理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引入游戲環節,這樣學生學起來沒有那樣吃力,又能調動所有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例如在學習音及音高的時候,如何讓學生快速理解、辨別音的高低、強弱性質,我會先給學生講一遍音的高低是由物體在一定時間內振動次數也就是頻率決定的,而音的強弱則是由于音的振動范圍幅度決定的。所以音的延續時間長,則音長,音的延續時間短,則音短;而振動幅度大,則音強振動幅度小,則音弱。
這一點明確之后,我會用敲小鼓的方式向學生演示,如果快速小幅度的敲鼓,鼓聲高,因為鼓槌振動次數多,而緩慢小幅度敲鼓,則鼓聲低,因為振動次數少;同理,慢速大幅度敲鼓,因為鼓槌振動幅度大而鼓聲強,慢速小幅度敲鼓因為鼓槌振動幅度小而鼓聲弱。最后由我用敲鼓的方式向學生傳遞信息,音長要舉起雙手,音弱要彎下腰,看誰的反應快有獎勵,錯得多的學生要接受懲罰。這樣幾次練習下來,學生在不知不覺間將音的高低和強弱的概念分清了,雖然是學理論知識,卻不像其他學科那樣枯燥無味,學生就會感受到音樂課堂的獨特性,從而對上音樂課充滿期待。
二、喚起“好奇心”主動探究
居里夫人說:“好奇心是學者的第一美德。” 說明了好奇心對科學探索的重要性。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認為:“求知欲,好奇心――這是人永恒的,不可改變的特性。哪里沒有求知欲,哪里便沒有學校。”這同樣說明在學校的教育中,引發學生的好奇心,使他們產生探索知識的興趣,對課堂教學至關重要,這使得我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從喚起學生的好奇心入手,以引起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
教師可以介紹歌曲的背景故事,以引起學生想要進一步探索的興趣。雖然我們的編者在編寫音樂教材的時候非常用心,但既然是教材,就免不了有枯燥無味的特點。當今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讓學生可以通過各種渠道接收到娛樂文化,流行音樂在生活中無處不在,這多少會讓音樂課本顯得與社會脫節,教師可以從音樂背后的故事入手,挖掘更深層次的內容,給學生以啟發。在班里欣賞《黃河大合唱》這樣的交響樂的時候,學生會覺得“一點都不時尚”,“不想聽”,我會先給學生介紹這部作品的創作過程,讓學生感知先輩們在期間的感人事跡,體會這部作品中想傳達出的保衛國家、抗擊侵略者的感情。學生聽了以后肅然起敬,被作品所傳達出磅礴氣勢所傾倒,感受到了不同于流行歌曲的獨特魅力。
三、吸引注意力,提高參與度
新課程改革要求一切以學生為主,學生是課堂的主人,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要以學生為中心,教師不能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只顧自己講課,而忽視了作為接受者的學生的課堂反應。在音樂課上要避免教師放音樂、學生跟著唱這種單一的授課方式,要在課上為學生創造更多表現自我的機會,讓他們在課堂上有參與度,在發言中活躍課堂氛圍。
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要設置提問、討論的環節讓學生發言,給他們表達自己意見的機會。通常在進行音樂鑒賞的時候,我會在放完音樂之后讓學生在小組內自己討論聽完之后的感受,“在你看來這段音樂作者想要傳達出的是悲傷還是歡樂或是一種什么心情”,“在這首樂曲里都有哪些樂器進行演奏”,雖然都是一些小問題,卻讓學生有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對音樂有了進一步的了解,消除了陌生感和抵觸的心理,對音樂課越來越有想要一探究竟的興趣。
一、課堂設計要注意過程的順序性
美術教學應當致力于培養學生的審美感受能力、藝術思維能力、創造的表現能力以及藝術評價能力。這就必須靠教師的課堂教學去完成,需要教師去優化課堂設計,它必須是科學的、新穎的,同時也是有實效的。
美術教學,前者為“美”后者為“術”,兩者互為作用,怎可截然分開。如七年級第十四冊《手繪線條圖像——物象空間的表達》一課,如果按先概念再因素后法則的順序講解,必定違反學生的認知心理和學習規律,效果不會好。如果教師先展示圖片讓學生分析這些立體圖像采用的是什么樣的表達方法,分析出構圖因素,歸納出概念,學生便得到了了解、獲得。再充分利用計算機輔助教學,使立體物象的結構形態和體積量感等要素以直接的動態的方式和最清晰的剖析表達出來,以此來認識構圖的可變性,引出構圖法則,了解重心、均衡、和諧的道理。同時其他的同學根據自己的意愿畫出構圖形式簡圖,由于課堂形式新穎,圖片的感召力強,容易引起參與興趣,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急切的表現心情益于言表,得到了獲得。然后以學生生活體驗作為教學的重要輔助內容,用多元化的藝術手法代替美術語言的表達,以手繪線圖像的基本方法為軸心,輻射生活中涉及造型和空間藝術的方方面面,讓學生區分不同形式的構圖,深化所學的知識,啟發認識構圖的作用,得到了回憶、概括。
這一課融入啟美、益智于其中,順于學生的認知心理,符合感性到理性、具象到抽象和先易后難、循序漸進的學習規律,把握住了知識的廣度和深度,因而課堂效果很好。
二、課堂設計要重視興趣引發和氣氛培養
教師善于誘發學生深厚的興趣,是形成活躍課堂氣氛的重要一環。課堂教學本身應該是一種注重人的興趣、情感、精神、活力得以提升和釋放的整體行為過程。興趣的提高是課堂教學得以成功的重要環節,要根據學生的興趣特點與認知的規律,努力為學生創造一個輕松、愉快、有趣味的學習環境和氣氛,消除學生心中的學習壓力,使學生感到學習沒有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一種娛樂。
學生的興趣,一部分是由自身審美素質激發的,主要靠教師優化教與學的氣氛而誘導引發,這是教學設計中不可忽視的方面。如七年級《民間藝術的色彩搭配》一課,先讓學生收集一件民間工藝品,分析它的色彩搭配特點,強調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和探究性;再利用多媒體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以優美的音樂、多彩的畫面鏡頭,把同學帶入一個美麗的色彩世界,讓同學從欣賞中學會審美,在技能表現上躍躍欲試。這種多媒體進入課堂,學生有一種新鮮感,學生的興趣大大提高了,課堂的氣氛活了,活躍中有智性開發,動的過程中有美的創造,把教與學的活動變成了學生的心理需要,變成了享受創造美的快樂,其收效是很大的。
三、課堂設計要突出審美想象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美術教學離不開隨堂欣賞,美的欣賞能給想象插上翅膀。作業的本身形象不是意境,它只不過是想象的媒體、想象的“引發劑”,欣賞者由看到想象就是一個創造,這個想象過程就是審美過程。藍天會使人想到大海,想到晴朗的天空;五星紅旗,會使人想到祖國、黃河、長江,無數的先烈為此犧牲了自己,無數的華夏兒女多么希望它在各地飄揚……這種想象需要教師的引導,藝術的眼光、創造的想象是培養出來的、訓練出來的,因此教學設計必須把學生的情趣、審美素質和豐富想象力結合起來。如七年級第十四冊《多姿多彩的袋和包》一課中,筆者教學設計的大框架是通過直觀的欣賞,分析手袋、背包的種類樣式與人的審美心理趣味的關系,激發學生議論、暢談感受等積極思維的主體活動,使學生對這類產品的不同造型特點與不同的人文文化背景有所認知,并引導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設計出造型結構獨特、屬于自己的作品,同時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四、課堂設計要注意巧用多媒體的輔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