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高熱驚厥的急救護理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圖分類號] R246.4[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5-0515(2011)-08-226-01
小兒高熱驚厥是兒科的一種常見急癥,發病率較高約為5%-8%。患兒發病年齡多集中于6月-6歲之間。常伴隨體溫的驟然升高發作,發病時患兒體溫可高達38.5-40℃。該病多由細菌性或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引發。另外該病起病急驟,病情發展變化很歡快,嚴重時可因呼吸道痙攣導致窒息而危及生命。若治療不及時導致驚厥時間過長或反復發作可誘發腦組織缺氧、腦細胞受損、對智力發育產生不良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共有患者100例,均因突發性高熱驚厥就診于我院。其中男性患者59例,女性患者41例,年齡6月-6歲。體溫38.8-40.5℃。誘因:上呼吸道感染者74例(病毒性33例,細菌性41例),胃腸道感染者21例,病毒性腦膜炎者5例。臨床表現:發生驚厥時患者表現為局部或全身強制性痙攣,伴有斜視、意識喪失等癥狀。發作間期恢復正常意識狀態,不伴有意識障礙。
1.2 急救護理方法
1.2.1 應激措施 患兒驚厥發作時應取平臥位,立即為患兒松解衣袋扣,使其頭偏向一側,并保持呼吸道暢通,以防止嘔吐物及痰液吸入肺中而出現窒息。為防止驚厥發作時患兒咬破舌唇,應用包有紗布的壓舌板墊于小兒上下唇之間。另外使患兒手握軟臥或使用約束帶,以免患兒對自身造成傷害。必要時采用刺激相應穴位(人中穴、合谷穴),緩解驚厥的發作進展。
1.2.2 藥物治療 對突發驚厥的患兒,首選方法為肌肉注射苯巴比妥鈉5-8mg/kg/次,還可選用肌肉注射或靜脈注射安定0.2mg/kg/次,值得注意的是對于有驚厥反復發作史者需盡早使用藥物控制驚厥。部分患兒因外周血管較細,靜脈注射困難,可通過直腸注入安定注射液,用藥劑量為0.5-0.7mg/kg/次,對于病情嚴重的患兒可于5分鐘后重復注入。
1.2.3 輔助治療 對于驚厥發作患兒采取適當輔助措施,可加速驚厥的緩解。常用的輔助治療方式有:(1)吸氧:驚厥發作時機體代謝水平升高,對氧的需要量增大,應為患兒及時提供呼吸機等。(2)降溫:采用物理降溫的方式進行降溫:用毛巾浸水擰至不滴水,放至患兒額部;將冰枕用毛巾包好放在患兒頭部;或用酒精過溫水(水溫32-34℃)反復擦洗患兒頸部、腋窩、大腿根部等部位,擦拭過程中注意觀察患兒意識及面色等全身狀況酒精檫浴現在已經不用。與此同時可適當使用藥物進行降溫(應盡量避免使用水楊酸類藥物)。(3)支持療法:補液、補酸抗感染治療。(4)穴位治療:針灸或按摩人中穴或合谷穴等穴位。
1.2.4 心理干預 對患兒實施及時救護,操作時做到準確熟練,消除患者及家屬的恐懼情緒,增強其自信心,以便配合救治。
2結果 經及時有效地急救護理,所有患兒的病情均于5-10min內得到有效控制,3-8h內體溫恢復正常。腦電圖恢復正常,常規檢驗項目將之正常值。其中94例患者住院期間徹底治愈;6例病情好轉,經長期治療后治愈,隨訪3年未見復發及并發癥。
3 討論 高熱驚厥是指體溫驟然升高或持續高熱(>39℃)時患者出現局部或全身骨骼肌痙攣性收縮,雙眼斜視、凝視或上翻,并常伴有意識喪失,呼吸短時停止,口唇青紫,大小便失禁等反應的一種疾病。小兒易發生高熱驚厥,這可能是與大腦皮質功能屬樹突、軸突分支及神經髓鞘未發育完善,抑制型性神經遞質不平衡血腦屏障的屏障功能較差,水電解質代謝機制尚不完善,易發生紊亂有關。而高熱時患者體溫調節中樞發生改變,神經系統及機體內環境也發生相應變化,極易引發驚厥的發生。
驚厥發作急驟,病情發展迅速,需要及時進行救助。快速止痙是該治療該病的重點。本組采用肌肉注射苯巴比妥鈉或安定,兩者均為抗驚厥的首選藥物,用藥效果明顯患兒痙攣現象得到緩解。使用藥物治療時應密切關注病情變化及患兒的藥物反應,隨時記錄患兒的體溫、脈搏、呼吸、血壓、瞳孔、意識等生命指征。觀察并記錄驚厥發作的類型、次數及發作持續時間,伴發癥狀等。如發現異常,及時通知主治醫生,以便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另外研究表明刺激人中、合谷、內關、涌泉及百會等穴位能有效緩解抽搐程度,這與本組針灸或按摩人中及合谷穴輔助治療驚厥的原理相符。驚厥發作過程中患者常出現嘔吐、腺體分泌物增多等,為防止嘔吐物進入肺內,發生窒息,需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暢,包括立即為患者松解衣物, 取側臥或平臥位, 頭偏向一側,及時清除口鼻、咽喉分泌物等措施。為防止患兒咬傷舌,可用包有紗布的壓舌板墊于小兒上下唇之間,對于牙關緊閉者應盡量避免損傷牙齒。由于高熱是疾病發生的誘因,因此在進行急救的過程中應加強高溫護理,由于患兒年齡多低于6歲,對藥物不良反應的抵抗能力較差,首選降溫方法為物理降溫,本組采用溫水、酒精擦拭及冰枕降溫等措施,取得良好的降溫效果。一般不推薦使用藥物降溫,特別是水楊酸類藥物。
為了降低小兒高熱驚厥的發生率,應加強對該疾病的預防:①加強對小高熱危害性的宣傳,告誡家長一旦發現小兒發熱,必須及時到醫院就醫。②對于具有高熱驚厥史的患兒,應向家長做好宣傳教育工作囑家長備好體溫計、止痙藥、壓舌板、退熱劑、等急救必備物品,一旦發現小兒體溫在38.5℃左右,應及時送往醫院進行診治。③為增強患兒的體質,囑患兒加強體育鍛煉;對于上不能自主活動的患兒可由家長輔助進行。④按季節變化規律適當增減衣物,平時注意室內通風在流感流行期應盡量避免到公共場所進行活動。對于患有呼吸道感染的患兒應積極治療原發病,以減少誘發高熱驚厥的可能性。
綜上所述,小兒發生高熱驚厥時采取及時救治可取的良好效果,一般無并發癥和后遺癥。降低該病發生率關鍵在于衛生知識宣傳和普及。
參考文獻
[1] 馮曉,曾瓊.小兒熱性驚厥轉歸與預后分析[J].浙江醫學,2008,30(12):1355-1356.
[2] 薛春琴.兒童高熱驚厥78例臨床與腦電圖分析[J].基層醫學論壇,2008,12(11):1046-1047.
關鍵詞:小兒高熱驚厥;急救措施;護理進展
小兒高熱驚厥是兒科常見神經系統病癥,其發病機制尚不清楚,6個月~3歲為高發人群,發病率約為6.5%[1]。臨床研究結果顯示,該年齡段少兒神經系統發育尚不成熟,相比于成年人,其驚厥閾值顯然較低,在小兒高熱驚厥影響下,就極易對其神經系統產生高熱刺激反應,使患兒出現呼吸急促等異常反應,大腦供氧量也會顯著下降,進而產生腦部缺氧、腦細胞壞死等諸多并發癥[2]。急救與護理作為患兒病情發作后最先接受治療環節,其質量直接關系到患兒生命安全。
在對高熱驚厥患兒進行急救與護理整個過程中,應該以快速、及時、有效、科學為主要原則,其過程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步驟:①改善患兒呼吸,增加氧氣吸入量;②采用穴位刺激法與藥物治療法,對驚厥進行有效控制;③給予吸氧,以強化腦部氧氣供給量;④在控制驚厥同時快速建立靜脈快速通路,以及及時對其進行降溫治療;⑤護理過程中要為患兒提供溫馨、舒適的治療環境;⑥安撫患兒及其家屬的緊張、焦慮等不良情況;⑦在患兒治療與康復過程中,詳細觀察并記錄患兒病情變化情況;⑧采用相應措施,避免產生并發癥。
1 小兒高熱驚厥的急救措施
1.1改善患兒呼吸,增加氧氣吸入量。解松患兒貼身衣物尤其是頸部衣扣,以降低衣物對其呼吸道造成壓迫。患兒住院后,最好不對其進行移位治療。治療過程中,讓患兒取側臥位,即將患兒水平放置于病床上,頭偏向左側或右側。對患兒口鼻分泌物進行檢查,并及時給予清理,避免其誤吸。如果患兒口腔開合無異常,則視其病情給予吸痰;如果患兒口腔緊閉,則應確保不對其造成損傷情況下將其口腔打開,注意不能強行撬開,以免對牙齒造成損傷,之后將裹有紗布壓舌板放置于上下牙齒之間,以預防患兒將舌頭咬傷[3]。如果患兒出現抽搐現象,不應強行對其牽拉,以防將其筋骨拉傷。
1.2對驚厥進行有效控制 嚴格按照醫囑進行鎮驚治療,可采用穴位刺激法與藥物治療法對患兒驚厥癥狀進行有效控制,以讓患兒的抽搐在最短時間內得以緩解或徹底治愈。①穴位刺激法:多次按壓患兒的相關止驚厥穴位(人中、合谷等),以緩解驚厥現象;②藥物治療法:地西泮(安定):劑量為每次0.1~0.3mg/kg緩慢靜注,癥狀不緩解可15~20min后重復使用,1d之內可用3~4次。如果患兒的病情較為嚴重,則可以聯合苯巴比妥治療,一般選擇緩慢靜注給藥,藥量為每次10mg/kg,如果患兒的癥狀未見好轉,效果仍不顯著的話,則可以用10%的水合氯醛進行灌腸治療,用量為0.5ml/kg,一般最大劑量不超過10ml,保留時間盡量延長,以達到更好療效[4]。為了預防患兒出現藥物中毒現象,治療過程中盡量減少對某些藥物的持續應用,盡量不聯合兩種以上的鎮靜藥物同時給藥。用藥過程中,要注意觀察患兒生命體征與不良反應情況,如果藥物暫缺,則對其進行按壓或穴位針刺等治療。
1.3及時吸氧,強化腦部氧氣供給量。在對患兒口鼻分泌物進行徹底清理以及藥物治療后,應盡早讓患兒進行吸氧治療,通常采用低流量并適當提高氧流量吸氧方式,預防患兒由于缺氧而對腦組織造成嚴重損傷。另外,要視患兒病情,選擇鼻導管吸氧,吸氧流量設為1.5L/min;也可以采用面罩吸氧,吸氧流量設為3.0L/min。吸氧期間,應密切留意患兒缺氧情況,確保其腦部氧氣供給量充足,以提升血液中血氧濃度,進而達到快速改善組織缺氧癥狀[5]。
1.4建立靜脈快速通路 對患兒及時建立快速靜脈通路,注意輸液順序,這樣能夠有效確保靜脈注射給藥快速、徹底地注入患兒體內,這對其后期治療具有重大意義。靜脈通路血管選擇上,最好選擇彈性較佳的大血管。對病情嚴重患兒而言,可利用靜脈通路注入20%甘露醇,應在30min內注射完[6]。過程中,要記錄好抗生素應用間隔時間,隨時留意藥物注射是否順暢、滲透,以預防皮膚組織出現壞死情況。
1.5及時進行降溫治療 高熱會加重患兒痙攣癥狀,進而加重腦缺氧,誘發腦水腫。因此,應該嚴格按照醫囑采用物理降溫方法與藥物治療方法對患者及時進行降溫處理,并做好體溫變化詳細記錄。①物理降溫治療:將冰袋放于患兒頭部、頸部、腋下、腹股溝等位置,同時進行擦拭,以達到降溫目的。需要注意的是,秋冬季節應慎用,以防患兒受涼感冒。另外也可以進行溫水拭擦,水溫控制在32℃~36℃,反復多次擦拭患兒,動作應輕柔,直到患兒皮膚泛紅,血管擴張為止,這樣有利于散熱。或使用退熱貼讓退熱貼上凝膠中的水分汽化帶走熱量,以達到降溫目的;②藥物治療方法:根據患兒的病情,給予口服藥物降溫或注射藥物降溫。體溫下降的目標為36.5℃~38℃,這對小兒高熱驚厥的復發能起到較大的預防作用。降溫治療后2h內應對患兒的體溫進行再次測量,及時為其更換汗濕衣物,預防汗液吸收、皮膚熱量蒸發導致受涼進而加重病情。讓患兒多喝開水,或給予靜脈補液,以避免出汗造成虛脫。如果患兒體溫恢復常態,則要注意適當增減衣物,確保其舒適度。如果患兒持續高熱,退熱藥可在間隔5h左右重復給藥,但注意24h內不能超過4次,用藥過程中要及時給予補液,以幫助患兒排汗、利尿、排毒[7]。另外要對進行水電解質紊亂糾正與酸堿度平衡調解治療。
2 小兒高熱驚厥的護理措施
2.1確保就診環境整潔舒適 每天安排衛生人員對病房環境進行打掃清理,以確保醫療環境整潔。另外,要避免大聲喧嘩,確保患兒能在安靜環境下休息、接受治療。應適當開窗透氣,以確保室內空氣清新,光線柔和,營造出一個溫馨的診治氛圍,讓患兒保持較好心情進而積極配合治療與護理。
2.2對患兒及其家屬進行心理護理 臨床實踐經驗表明,當患兒進行診治時,其家長常會出現緊張、激動、焦慮、害怕等不良情緒。因此,治療前后,護理人員應該強化對患兒及其家屬進行心理疏導,除了協調醫生進行治療外,還應該注意患兒及其家屬心理情緒,耐心向家屬講解小兒高熱驚厥相關知識、治療方法、治療目的等,以讓其對疾病有進一步認識。也可以采用HAMA量表評價患兒家屬心理狀態變化情況,評分越高表明患兒家屬負面情緒越嚴重,得出評分結果后,應采取相應心理護理措施,以緩解其不良情緒[8]。當患兒精神狀態恢復時,過度恐慌也會對治療效果造成一定影響,因此要對患兒進行安撫,投其所好,盡可能地滿足患兒各種合理需求,讓其配合治療。
2.3密切觀察患兒病情變化 在治療過程中,護理人員要密切觀察患兒病情變化與各項生命體征,包括神志、體溫、脈搏、呼吸、血液、心率、瞳孔等,以及時發現病情轉歸[9]。同時詳細記錄患兒用藥情況。
2.4進行并發癥預防與對癥治療 康復治療期間,要在對患兒病情進行密切監測的同時,要應該格外留意其并發癥發生情況,及時與醫生溝通,并嚴格按照醫囑進行并發癥對癥治療,以確保患兒病情變化能夠在第一時間及時發現,并盡快采取有效措施給予治療。護理過程中,要嚴格按照規范標準進行無菌操作,保持與患兒家屬良好溝通,同時密切注意患兒口腔衛生與治療后營養均衡。
2.5患兒康復后的健康宣教 對患兒及其家屬進行治療前后健康宣教。①治療前:幫助患兒及其家屬盡快熟悉醫院環境,對其采用相應教育方式進行隨時、反復教育,以讓其初步形成良好治療心態;向患兒及其家屬全面介紹各檢查項目與治療目的、注意事項等;②治療后:提醒患者動靜結合,發病期應注意休息;提醒患者保持客觀心態,病情允許情況下進行適度運動鍛煉;電話隨訪,了解患者病情恢復情況,叮囑其定期到院復查;另外,要讓患兒家屬知道,小兒高熱驚厥較易復發,出院后要預防各項因素造成高熱,一旦小兒體溫異常,則應及時到院檢查,查清原因后對癥治療,若無法及時抵達醫院,患兒家屬應立即讓患兒取側臥位,將筷子等類似物放置于患兒上下齒之間,預防患兒舌頭被咬破,同時盡快對其進行物理降溫,讓溫度盡快退下來;囑咐患兒家長注意小兒體質鍛煉,及時接種疫苗;如果發現小兒有情緒不對、哭鬧、嗜睡等情況時,要盡快為其測量體溫,一旦發現異常則應立即處理,避免病情惡化。
2.6其它基礎護理 患兒皮膚較容易損傷,因此對其進行治療與護理過程中,動作要輕柔,各個項目最好集中進行,避免對患兒進行移位。患兒驚厥病發時,應禁止飲食,待其蘇醒且病情得以有效控制后,再給予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易消化食物,清淡可口為主,同時應注意營養搭配,確保營養均衡攝入[10]。注意安全,避免出現墜床與刮傷等事故。患兒治療結束后,由護理人員向患兒家屬發放問卷調查表,對治療與護理服務滿意度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內容包括醫生技術操作水平、用藥合理性以及護理人員服務態度、規范化操作等,最后進行綜合統計,分析其滿意度。
3 總結
小兒高熱驚厥并非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引起,患兒發熱超過38℃以上較容易出現驚厥,因此成為高熱驚厥。由于小兒自身免疫力較差,抵抗力較弱,容易誘發急性感染進而出現高熱現象,病情嚴重的話,大腦代謝、耗氧量、血流量等指標就會發生變化,使大腦處在一個過于激動狀態。再加上小兒大腦發育未完整,下丘腦大量放電后,就會造成驚厥。臨床治療上,應立即采取控制驚厥、降溫、供氧、保持呼吸順暢等治療,同時配合環境護理、心理護理、健康宣教、病情觀察、并發癥防治、其他基礎護理等護理服務,提升患兒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蔡虎英,李秋涓,熊衍君.小兒高熱驚厥的急救與護理[J].全科護理,2015(14):1312-1313.
[2]趙翠梅,梅景華,呂月平,等.小兒高熱驚厥的急救與護理[J].實用醫藥雜志,2014(4):362-363.
[3]薛瑩瑩,孫瑞平.小兒高熱驚厥的急救與護理[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3(16):99-100.
[4]劉紅良.小兒高熱驚厥的急救與護理[J].中國醫藥指南,2013(32):558-559.
[5]邱道祿.小兒高熱驚厥的急救與護理[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2(35):265-266.
[6]莫君.小兒高熱驚厥的急救與護理[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2(1):123-124.
[7]吳霞,徐宏.小兒高熱驚厥的急救與護理[J].基層醫學論壇,2011(27):870-871.
[8]盧江黎.56例小兒高熱驚厥的急救與護理探討[J].中國醫藥指南,2015(7):265-266.
[9]康英.小兒高熱驚厥的急救與護理體會[J].現代醫藥衛生,2015(1):130-131.
[[10]韓國娟.小兒高熱驚厥的急救護理[J].健康導報:醫學版,2014(7):78-79.
[11]崔焱,張玉俠,尹志勤.兒科護理學[M].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304.
[12]劉永紅.小兒高熱驚厥的急救護理措施[J].中國醫藥指南,2015(28):210-211.
[13]曾艷莉.探究小兒高熱驚厥的綜合護理措施[J].醫藥,2015(1):50-50.
[14]張鳳偉,郭秋菊,陳小萌.階段性護理干預在小兒高熱驚厥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10):29-30.
【關鍵詞】 小兒高熱驚厥; 針對性急救; 并發癥
中圖分類號 R472.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6)27-0096-02
doi:10.14033/ki.cfmr.2016.27.050
高熱驚厥在兒科急癥中屬于臨床常見病癥,其發病人群多以1~4歲幼兒為主,且具有較高的發病率。由于臨床中對驚厥病癥的發病時間沒有準確的范圍,長則能達到數分鐘,短則有數秒,一旦發生反復發作狀況,則會使幼兒腦部出現缺氧現象,從而能嚴重影響患兒的智力發育[1]。在臨床治療中,因患兒的年齡較小,對陌生環境會產生排斥,易哭鬧,因此,在救治期間將護理工作應用其中非常重要[2]。為進一步探究小兒高熱驚厥急救護理中應用針對性護理的臨床效果,研究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筆者所在醫院急診科接收治療的高熱驚厥患兒84例為研究對象,按照入院時間順序先后對其分組。對照組42例,其中男25例,女17例;年齡0.6~3歲,平均(1.8±0.6)歲。觀察組42例,其中男24例,女18例;年齡1~4歲,平均(2.2±0.5)歲。在所有患兒中,有36例患有上呼吸道感染,22例患有支氣管炎,26例患有扁桃體炎。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予以對照組常規護理,若患兒出現驚厥發作現象,則需要指導患兒側平臥位,把褲子與衣服迅速解開,讓身體不再受到束縛。此外,急救室內要保證空氣通暢,對患兒的病床予以選擇時,應當盡可能選擇有較高床檔的病床,這樣能避免患兒發生墜落現象。及時清除患兒呼吸道與口腔內的雜物與分泌物,保證呼吸通暢,并把患兒的頭部偏向一側。針對抽搐較為嚴重患兒,則需要在患兒口中放置干凈紗布,防止舌頭被咬傷。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予以觀察組針對性護理,具體內容如下:由于患有小兒驚厥高熱病癥患者的年齡相對較小,如果發現自身處于一個陌生的環境,則易發生害怕和緊張等負性情緒,再者因身體產生的疼痛,則容易對治療產生排斥。這時,醫護人員可對患兒做摸頭或者輕拍等動作給予患兒安撫,加強與患兒家屬的溝通交流,提高患兒及其家屬的配合度。應用物理降溫等方式,比如溫水拭擦等,對患兒進行皮膚護理。若患兒體溫降低效果不顯著,則需要對患兒予以退熱劑等藥物治療。由于發熱階段能加快患兒體內新陳代謝,而且還會使患兒發生大量出汗現象,針對此現象,在臨床治療期間,需要對潮濕衣物給予及時更換,而且還要對患者采取補液治療。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兒護理后的臨床效果,護理3 d后檢測兩組患兒的體溫變化,出院后隨訪1年觀察患兒復況。
1.4 評價標準
以小兒高熱驚厥急救護理的相關標準為依據[3],對所有患兒的臨床護理效果予以評價。顯效:患兒體溫已恢復正常,且驚厥病癥完全消失,未出現并發癥狀;有效:患兒體溫處于正常狀態,驚厥病癥得到改善,且無并發癥狀;無效:患兒的臨床病癥未改善,甚至加重。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5 統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數據采用SPSS 19.0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用字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患兒護理后臨床效果比較
經護理,對照組患兒的總有效率為76.19%,明顯低于觀察組患兒的92.8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字2=4.459,P
兩組患兒體溫變化和復況比較
觀察組患兒護理3 d后平均體溫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在兒科病癥中,高熱驚厥屬于臨床常見且多發病癥,它是指因感染等疾病,導致患兒體溫上升,從而產生驚厥[4]。由于此病癥具有病情重和起病急等特點,易導致患兒出現一系列并發癥,例如:反復抽搐和呼吸困難等,從而能嚴重影響患兒的生長發育。所以,針對小兒高熱驚厥病癥,予以有效及時的急救護理與診治尤為重要。
針對性護理的實施,不僅能對驚厥病癥的發生予以抑制,而且還能使患兒大腦神經損傷的發生率降低,所謂針對性護理主要是通過以下幾方面對患兒進行護理,即:飲食和給藥、吸痰和吸氧等,這樣不僅能將患兒腦部供養不足狀況改善,還能避免患兒腦神經因缺氧出現損傷現象,把口腔和呼吸道內的雜物與分泌物清理干凈,可使呼吸保持暢通狀態,降低窒息的發生[5]。為了能改善患兒的病癥狀況,醫護人員可予以患兒應用鎮痛藥。若患兒出現驚厥發作現象,醫護人員可以灌腸方法對患兒應用水合氯醛治療,1 g是最大限度,可使用50 mg/kg。此外,醫護人員還可以建立靜脈通道的方式對患兒予以治療。將急救期間需要使用的藥品準備完善,用留置針實施穿刺時,所選擇的血管要有較好的彈性,以便輸液更暢通[6]。針對病癥反復發作患兒,則需要將20%濃度的甘露醇,以靜脈滴注的方式注入患兒體內,
朱麗萍等[9]的臨床研究報道顯示,針對小兒高熱驚厥病癥,在臨床護理中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急救護理的實施:處理驚厥的主要目的是避免驚厥時間長導致患兒顱內出現高壓現象,從而發生腦細胞損傷現象,防治并發癥的產生。醫護人員應當對診斷予以及早明確,實施降溫方法,這樣降低驚厥現象的發生,使患兒的痛苦有所減輕。第二,患兒呼吸保持暢通狀態:如果患兒出現驚厥現象,則需要立即將患兒放平,讓其平躺在床上,并將患兒衣領解開,向一側偏頭,這樣能避免患兒出現嘔吐時,氣管內吸入唾液與污物,導致窒息現象發生,必要時,則需要對患兒實施氣管插管,使其呼吸保持暢通。若患兒的抽搐較為頻繁,則需要在嘴部放置牙墊,避免因抽搐使舌頭被咬傷;若患兒伴有牙關緊閉癥狀,為了能對患兒牙齒予以保護,不能將其牙、嘴強力撬開。第三,對驚厥病癥予以控制:首先,醫護人員可對患兒的人中穴進行掐捏,或者對患兒的涌泉穴和百會穴、合谷穴和內關穴等進行針刺,然后對抽搐患兒及時建立靜脈通道,先是將0.3~0.5 mg/(kg?次)西泮原液注入患兒體內,需要注意的是,此藥物的最大注入劑量不能>10 mg,如果輸液無效,則將灌腸保留,予以水合氯醛10%,可交替使用上述兩種藥物。如果患兒的高熱驚厥病癥是由病毒和細菌導致,可實施抗生素治療,能有效控制感染的擴散。上述研究報道與本次研究報道相符,從結果中可看出,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由此可見,實施緊急有效的護理方法與急救措施,不僅能使急診小兒高熱驚厥病癥的臨床療效提高,而且還能加快患兒病癥康復,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韋|.針對性的急救護理措施在小兒高熱驚厥急診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評價[J].醫學信息,2015,28(11):326.
[2]甘軍俠.80例小兒高熱驚厥的臨床觀察及護理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5,13(21):104-105.
[3]劉雪貞.小兒高熱驚厥的急診護理措施探討[J].吉林醫學,2015,36(15):3373-3374.
[4]房玉輝,付言美.小兒高熱驚厥的急診護理體會[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3):299-300.
[5]張春香.56例小兒高熱驚厥患兒臨床分析及護理干預對策[J].中外醫學研究,2015,13(32):130-131.
[6]張鳳偉,郭秋菊,陳小萌.階段性護理干預在小兒高熱驚厥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9(10):29-30.
[7]王朝媛.個性化護理預防小兒高熱驚厥復發的效果觀察[J].西南軍醫,2010,12(4):782-783.
[8] Harvala H,Robertson I,Chieochansin T,et al.Specific association of human parechovirus type 3 with sepsis and fever in young infants, as identified by direct typing of cerebrospinal fluid samples[J].The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2009,12(12):1753-1760.
【關鍵詞】小兒高熱驚厥 急救 護理 淺析
中圖分類號:R473.7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515(2011)10-147-01
凡由小兒中樞神經系統以外的感染所致38℃以上發熱時出現的驚厥稱為小兒高熱驚厥,。屬兒科常見急癥,發病率為3%~5%,復發率為30%~40%[1],臨床表現是先有發熱,隨后發生驚厥,驚厥出現的時間多在發熱開始后12h內,在體溫驟升之時,突然出現短暫的全身性驚厥發作,伴有意識喪失,此時應及時進行搶救并加強護理。現結合本人在臨床實際病例的處理過程,對小兒高熱驚厥的急救與護理簡單介紹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病例常發生于年齡為7個月~6歲的小兒,一般初始體溫為39.1℃~41.5℃,病因以上呼吸道感染為主。
2 急救與護理方法
2.1 保持呼吸道通暢 驚厥發作時即刻松開衣領,患兒取側臥位或平臥位,頭偏向一側,以防嘔吐物誤吸造成窒息。必要時吸痰,動作輕柔,以防損傷呼吸道黏膜及減少驚厥的發生。
2.2 迅速控制驚厥 反復的驚厥會導致腦細胞的損傷。因此,需早選用抗驚厥藥物進行控制,減輕驚厥對腦細胞的損害,首選藥物為苯巴比妥,每次8-10mg/kg,肌內注射[1]。
2.3 中醫藥、針灸配合治療 中醫藥及針灸療法在小兒高熱驚厥的治療過程中能很好的起到巨大的作用。中醫藥首選安宮牛黃丸、羚角鉤藤湯進行治療。針灸部位選擇:人中、合谷、太沖、手十二井、十宣、大椎等穴位[2]。
2.4 配合吸氧 驚厥時氧的需要量增加,及時吸氧可提高患兒血氧濃度,對改善腦細胞的缺氧狀況以及嬰兒后期康復十分重要。
2.5 物理降溫 過高的溫度會加重驚厥的發生,及時松解患兒衣被,降低環境溫度,避免直吹對流風,同時予以物理降溫,如頭額部冷濕敷、頭枕冰袋、溫水擦浴、酒精擦浴(小嬰兒禁用),使超高熱盡快降至驚厥閾以下,保護腦細胞,使缺氧缺血得以改善。
2.6 注意嬰幼兒安全防護 抽搐發作時,注意防止碰傷及墜床,四肢適當約束,抽搐牙關緊閉時,用紗布包裹壓舌板或開口器,放于上、下臼齒之間,防止舌及口唇咬傷。病室保持安靜,室內光線不宜過強,避免一切不必要的刺激,治療、護理操作盡量集中進行,動作輕柔敏捷。
2.7 嚴密觀察病情變化 詳細記錄抽搐的持續時間、間隔時間、發作類型、程度、伴隨癥狀及停止后的精神狀況。注意T、P、R以及心率的變化,降溫后30min測體溫并記錄。
2.8迅速建立靜脈通路 建立靜脈通路可以保證及時、正確用藥,盡量使用留置針,防止抽搐時針頭滑脫。對持續而頻繁抽搐,使用20%甘露醇時,注意輸入速度,應在30min內滴完,同時防止藥液外滲。
2.9 恢復期加強營養,做好基礎護理 患兒清醒后給予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富于營養的飲食,同時做好口腔護理2次/d。保持病室空氣清新,環境整潔,適宜的溫度、濕度,保持床單位整潔、干燥、平整,及時更換污染的衣被,嬰幼兒大小便后及時清洗并更換尿布。
3 出院指導
出院后囑患兒家屬做好高熱驚厥的再次發生的可能性,平日需加強患兒體育鍛煉,增強體質,減少疾病;避免時邪感染;注意飲食衛生,不吃腐敗變質食物;避免跌仆驚駭;對濕溫、疫毒癘的患兒,要積極治療原發病,防止驚厥反復發作。
4 病案分析
案例:患兒張某,女,6個月。因發熱、抽搐半月,突發1小時入院。
患兒于半月前高燒達41℃,嘔吐,抽搐。今日再次突發,來診。入院時查體可見:體溫:41.5℃,神志不清,雙眼上翻,上下肢陣發抽搐,面色潮紅。查血鈣:2.4mmol/l,堿性磷酸酶:12U/l,白細胞:12X10 9/L,胸透檢查可見雙肺紋理增強。入院后立即予以苯巴比妥針肌注,同時配合針灸、中藥琥珀抱龍丸溫水送服,同時予以低流量吸氧,酒精擦身,物理降溫。患兒抽搐癥狀緩解,體溫在1小時內,下降至38.6℃,密切觀察患兒生命體征三天,并每日繼續予以苯巴比妥針、針灸及穴位按摩3次以后,患兒生命體征平穩:體溫:37.6℃,呼吸正常,面色紅潤,反應尚可,未及抽搐,復查血液及胸透檢查正常。出院后囑患兒家長,繼續予以穴位按摩,中藥香砂六君子湯以促正氣恢復,防止后遺癥發生。其后本院追蹤觀察3年,未發現患兒再次發病。
5 討論
高熱驚厥是兒科的一種常見病,根據統計,3%~4%的兒童至少生過一次高熱驚厥。小兒驚厥的發生率是成人的大腦發育不完善,刺激的分析鑒別能力差,弱的刺激就可使大腦運動神經元異常放,引起驚厥。作為臨床上常見的急重病癥,在治療的過程中,首先應該積極控制急癥,之后予以中藥、針灸方面進行康復治療,以確保病情的再次發生。
參考文獻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收治的高熱驚厥76例患兒均表現程度不一的高熱意識障礙、呼吸紊亂,體溫≥38.5℃,符合我國《兒科學》中高熱驚厥的診斷標準。排除伴有先天性疾病者。本次研究內容獲得院方倫理會批準,患兒家屬均知情。依據數字表隨機原則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38例。對照組中,男22例,女16例,年齡4個至月3歲;確診為肺炎17例,呼吸道感染13例,急性胃腸炎6例,急性支氣管炎2例。觀察組中,男20例,女18例,年齡4個月至3歲;確診為肺炎18例,呼吸道感染12例,急性胃腸炎5例,急性支氣管炎3例。兩組臨床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依據臨床常規診療流程,包括及時清理口腔分泌物、靜脈用藥護理等常規操作。觀察組則基于常規護理基礎上展開針對性急救護理:(1)急救處理:對于驚厥發作的患兒及時予以樟腦水合氯醛酊灌腸,并將患兒衣物褪去,取平臥位,清理口腔分泌物,將舌頭外拉,預防舌根后墜。選擇彈性較好的血管,嚴密觀察靜脈注射情況,確保留置針通暢。對于驚厥反復發作者可遵醫囑予以甘露醇靜脈滴注,調整滴注時間30min內滴完,并配合溫水擦拭身體、冷鹽水灌腸、頭枕冰水袋等降溫治療;對體溫下降不明顯者應遵醫囑予以退熱劑、復方氨基比林等藥物降溫,間隔30min測量體溫。(2)嚴密檢測患兒生命體征:包括心率、血壓、脈搏、體溫等,詳細記錄驚厥發生次數、持續時間,及時發現潛在或突出異常情況,并及時匯報,及時處理。(3)皮膚護理:保證床單干燥、整潔,并及時為患兒更換衣物,依據患兒汗液流失情況及時補充液體。(4)健康宣教以及心理疏導: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家屬普及高熱驚厥病理機制、治療措施、注意要點,同時應針對患兒家屬存在的負性情緒展開針對性疏導,避免不良情緒對患兒心理造成影響。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退熱時間以及驚厥等癥狀、體征消失時間;采用“滿意度調查問卷”采集兩組患兒家屬滿意度評分,總分值為100分,>90分為非常滿意;60~90分為基本滿意;<60分為不滿意;總滿意率=(非常滿意+基本滿意)/總例數×100%。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其中計量資料以t檢驗;計數資料以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退熱時間、癥狀消失時間分別為(1.38±0.35)d、(4.00±0.31)d;對照組退熱時間、癥狀消失時間分別為(1.97±0.45)d、(6.23±0.65)d。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6.380、19.089,P<0.05)。觀察組家屬總滿意率為94.74%,非常滿意29例,基本滿意7例,不滿意2例;對照組家屬總滿意率為78.95%,非常滿意15例,基本滿意15例,不滿意8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9.573、26.362、9.773、9.573,P<0.05)。
3討論
【關鍵詞】 嬰幼兒; 高熱; 抽搐; 急救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3.7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5)14-0100-02
doi:10.14033/ki.cfmr.2015.14.050
高熱抽搐是嬰幼兒常見急癥,主要表現為突然發作的全身或局部肌群強直性和痙攣性收縮。同時患兒還可出現意識障礙等神經系統功能紊亂癥狀。此病發病急,由于嬰幼兒無法通過語言表述病情,故給救治帶來困難,若急救不及時,可導致嚴重后遺癥,甚至導致患兒死亡[1]。本研究對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43例高熱抽搐患兒采用急救護理措施,取得了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筆者所在醫院2010年2月-2013年7月收治的高熱抽搐患兒86例,所有患兒均出現面色蒼白、雙眼斜視、神志不清、口唇發紺、四肢肌張力增高、上肢及手指、腳趾抽動及咽喉部有明顯痰鳴音等癥狀。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所有患兒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3例。觀察組43例患兒中,男22例,女21例;年齡6個月~3歲,平均(1.7±1.1)歲;其中39 ℃以下10例,39 ℃~40 ℃29例,40 ℃以上4例;疾病類型:肺炎8例,上呼吸道感染34例,中毒性痢疾1例;對照組43例患兒中,男23例,女20例,年齡7個月~3歲,平均(1.8±1.2)歲,其中39 ℃以下11例,39 ℃~40 ℃29例,40℃以上3例;疾病類型:肺炎7例,上呼吸道感染35例,中毒性痢疾1例。兩組患兒的年齡、性別及體溫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觀察組急救護理措施,具體內容如下:(1)護理人員要熟練掌握高熱抽搐的急救護理流程,提高應變能力。由于高熱抽搐患者大多發病較急,且病情危急,家屬一般內心恐懼、焦慮,護理人員此時是家屬的希望寄托,因此護理人員在急救患兒時,必須做到不慌不忙,有計劃有條理地做好各項搶救工作。(2)高熱抽搐患兒常出現呼吸困難癥狀,患兒入院后應立即安置在搶救室,并讓患兒平臥,將頭偏向一側,用開口器將患兒口擴開,觀察有無嘔吐物,及時清除嘔吐物,并將患兒鼻腔內分泌物清除干凈,必要時給予負壓吸痰,吸痰動作要輕柔。高熱抽搐患兒若出現牙關緊閉,應托住患兒下頜,防止舌后墜阻塞呼吸道引起呼吸困難。(3)高熱抽搐患兒腦耗氧量增加,患兒極易出現腦缺氧,應給予患兒高流量氧氣吸入,1歲內患兒氧流量為2 L/min,2~3歲患兒氧流量為2~3 L/min。(4)給予患兒降溫護理,保持病房內溫度和濕度適宜,采用物理降溫方法,如給予患兒頭額部冰枕、冰敷,使頭部溫度迅速降低,使腦組織代謝降低,減少腦部耗氧量。也可采用溫水擦浴、冰凍輸液等物理降溫方式。降溫過程中觀察患兒體溫變化,并做好記錄,并給患兒多喂水,防止因出汗過多引起患兒虛脫。(5)若患兒抽搐時間較長,且發作頻繁,應警惕是否出現腦水腫,若患兒出現收縮壓增高,且脈率變慢,呼吸不規則且節奏緩慢,瞳孔散大,此類癥狀提示為顱內壓增高,應及時告知主治醫師。(6)保持患者皮膚清潔,高熱抽搐患兒常出汗較多,且可能出現大小便失禁,要及時清潔皮膚,更換衣物,護理時動作要盡量輕柔,使患者處于相對安靜的環境中。(7)患兒抽搐發作時禁止飲食,抽搐停止后可給予患兒飲料、熱牛奶等流質食物。同時,需派專人看護,將床欄拉起,避免患兒墜床及其他意外事故的發生。(8)給予地西泮0.1~0.3 mg/kg緩慢靜脈注射,用于鎮靜止驚,也可給予苯巴比妥鈉10 mg/kg緩慢靜脈注射,還可采用安定注射液加入5 ml生理鹽水中稀釋后保留灌腸。鎮靜、解痙藥物使用后要密切觀察用藥后的患兒反應,并觀察患兒有無昏睡、嗜睡等癥狀,記錄患兒的抽搐發作時間、間隔時間及精神狀態,若發現異常情況及時告知主治醫師。(9)患兒出現高熱抽搐時,家長會出現恐懼、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護理人員應與患兒家屬及時溝通,做好解釋工作,并關心體貼患兒,讓家長安心放心,取得家長的信任,使家長積極主動配合治療,促進患兒及早康復。對照組僅采用常規護理。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觀察兩組患兒護理后的臨床療效、住院時間,并制定滿意度調查表,包括對護理人員及護理工作的滿意情況,統計患兒家屬滿意度。療效判定標準具體如下,(1)顯效:急救后患兒抽搐于5 min內停止,30 min內體溫恢復正常;(2)有效:患兒抽搐于15 min內停止,1 h內體溫恢復正常;(3)無效:患兒抽搐于15 min后未停止,1 h后體溫仍無下降甚至病情惡化[3]。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患兒護理臨床療效比較
經護理后,觀察組患兒的護理總有效率97.7%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1.4%,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字2=4.467,P=0.03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護理臨床療效比較
組別 顯效(例) 有效(例) 無效(例) 總有效率(%)
觀察組(n=43) 37 5 1 97.7
對照組(n=43) 32 3 8 81.4
字2值 4.467
P值 0.035
2.2 兩組住院時間及患兒家長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患兒的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且觀察組護理后患兒家長滿意度為97.7%,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9.1%,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嬰幼兒由于大腦皮層發育不完善,神經髓鞘未完全形成,故即使較輕的刺激也可導致大腦皮層強烈的興奮,神經細胞可突然異常、大量發電最終導致驚厥抽搐[2]。臨床中引起嬰幼兒抽搐的因素很多,主要有:(1)顱內細菌、病毒感染引起的感染性疾病;(2)顱內癲癇引起的非感染性疾病。相關研究表明,單純由于高熱引起的抽搐,患兒大多抽搐持續時間較短,且患兒清醒較快,清醒后機體無其他變化,一般預后較好。而復雜型高熱抽搐驚厥一般持續時間較長,每日發作1次以上,發作后患兒清醒緩慢,一般預后較差[3]。
高熱抽搐可嚴重影響患兒身心健康,嚴重時對患兒腦部造成不可逆損害。長時間的抽搐驚厥,患兒腦部出現缺氧癥狀,易發生腦水腫,造成腦部組織壞死,使腦功能出現障礙,甚至引起患兒窒息死亡[4]。嬰幼兒作為一群特殊群體,因無語言表達能力,故抽搐發生時需及早給予救治,及時有效急救對于減輕患兒腦損害有重大意義[5]。高熱抽搐患兒由于氣道不順、喉肌痙攣,易導致呼吸不暢、呼吸障礙等,加上呼吸道內分泌物的增多,加重患兒的呼吸困難,故對呼吸道的清潔顯得尤為必要。對患兒進行吸氧護理,可改善腦內細胞的缺氧狀況,有效避免因缺氧導致腦損傷的發生。高熱抽搐患兒一般體溫均超過38 ℃,高熱可導致機體各系統功能出現代謝障礙,有效的降溫措施是預防并發癥的重要手段,而物理降溫是首選方法。除此之外,護理人員還需嚴密觀察患兒各項指標,如呼吸頻率、面色、血氧飽和度等,及時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同時對患兒家長進行心理護理和健康宣傳,可有效減少因驚厥抽搐造成的繼發損害[6]。
本研究對高熱抽搐嬰幼兒采用急救護理措施,護理后顯效37例,有效5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7.7%,采用常規護理的對照組護理后顯效32例,有效3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為81.4%,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由此可見,及時、準確、有效的急救護理措施是提高嬰幼兒高熱抽搐急救成功率的關鍵,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方春艷.小兒高熱抽搐的及時有效護理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2,9(26):337.
[2]余翔.小兒高熱驚厥急救護理[J].中國實用醫刊,2011,38(16):123-124.
[3]朱莉.小兒高熱驚厥45例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醫刊,2009,36(12):74-75.
[4]余少芬.嬰幼兒高熱抽搐的急救護理[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08,14(10):99-100.
[5]王冬梅,賀文琪.小兒高熱驚厥的急救與護理[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0,12(17):213.
關鍵詞:小兒 高熱驚厥 急診救護 宣教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096-02
小兒高熱驚厥多見于嬰幼兒,大多數發生在急驟高熱(39℃~40℃以上)開始后12h內,其發病率為3%~5%,復發率高,約為35%,復發頻率越高,引起腦損傷的可能性越大[1]。
1 臨床資料
我院地處郊區鄉鎮,前來就診的以當地農民和外來流動人口居多,他們對嬰幼兒的照顧和保健比較欠缺。尤其是流動人員,預防保健不完善,求醫問藥受封建觀念和經濟條件的束縛,存在就醫拖拉現象,錯過最佳治療時機,使病情惡化引發高熱驚厥的患兒較多。本院2009年11月至2011年10月共接診小兒高熱驚厥36例,男14例,女22例,年齡5個月~6歲,平均2.4歲,經有效救治,初步急救成功率達100%,由于有兩名患兒病情危重,癥狀緩解后由120救護車轉送上級醫院進一步治療。
2 急診救護過程
2.1 分診。患兒來到急診室,如有以下情況者立即由護士直接送搶救室,并立即呼叫兒科醫生:①患兒正在抽搐或剛剛抽搐停止;②患兒以前有過高熱驚厥史,此次正高熱不退;③有高熱驚厥先兆者,如嬰兒有發熱情況并有神經系統表現,如淡漠、遲鈍、躁動不安或嗜睡交替出現[2];④嬰幼兒發熱伴有極度煩躁、精神恍惚、哭吵不安、驚跳等易激惹癥狀者;⑤患兒出現鼻翼煽動和局部肌張力增高;⑥超高熱患兒,即體溫>41℃;以上表現提示有驚厥發生的可能。
2.2 急診救護措施。
2.2.1 保持呼吸道通暢。由于患兒抽搐時表現為意識喪失,全身肌張力增高,四肢強直,頭后仰甚至角弓反張,多伴有呼吸暫停、紫紺及口鼻大量黏液樣分泌物堵塞呼吸道,因而應保持呼吸道通暢,防止吸入性窒息。將患兒側臥,頭偏向一側,清除口鼻分泌物,松解包被及衣服,以防窒息。并按壓人中、合谷穴,將紗布包裹的壓舌板或牙墊放在上下臼齒之間,防止舌咬傷。
2.2.2 吸氧。迅速給予面罩吸氧,氧流量4~6L/min,并根據病情變化及時調整氧流量。觀察面色、口唇及指趾甲有無紫紺,監測血氧飽和度和呼吸頻率。
2.2.3 立即開通靜脈輸液通路。使用靜脈留置針輸液,并保持通暢,遵醫囑快速準確給藥。用藥上選擇對循環功能影響小的抗驚厥藥,安定為首選藥物,每次0.25~0.5mg/kg,最大量10mg保留灌腸或肌肉注射或稀釋1~2倍靜脈注射,速度1~2mg/min,必要時15~20min可重復使用,每日2~4次,苯巴比妥每次5~10mg/kg,分2次肌肉注射,2次間隔時間為2~4h,24h后給維持量,冬眠靈有強有力鎮靜作用,每次1~2mg/kg肌注或靜脈注射。在抗驚厥的同時,及時使用抗生素,糾正酸中毒,20%甘露醇靜推以減輕腦水腫。70%以上的高熱驚厥與上呼吸道感染有關[3]。用藥時注意抗生素使用間隔時間,輸液過程中應防止碳酸氫鈉和甘露醇外滲。
2.2.4 降溫。遵醫囑給予物理降溫,降低環境溫度,用40℃~45℃溫水擦浴;亦可用冰袋置于患兒前額、頸部、腋窩、腹股溝等大動脈處。使用冰袋時,注意及時更換冰敷部位,防止凍傷皮膚。患兒發冷時應增加保暖措施,四肢回暖后,應松開衣被,以利散熱,避免直吹對流風。遵醫囑給予藥物降溫。
2.2.5 病情觀察。注意密切觀察體溫、脈搏、呼吸、神志、瞳孔、面色、心率、肌張力、前囟張力等病情變化,15~30分鐘測體溫一次并記錄,體溫居高不下或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生進行處理,配合醫生做好各項針對性檢查,以免誤診。
2.2.6 心理護理。患兒處于陌生環境中,又由于病痛折磨,以及陪護受到限制,容易產生恐懼、焦躁心理,見到醫護人員即哭鬧不止,護理過程中應以溫和的態度,愛護體貼患兒,消除患兒的陌生感和恐懼感[4]。
2.2.7 做好安全護理及皮膚護理。使用床欄防止墜床,保持皮膚清潔干燥。
3 健康宣教
3.1 指導家長驚厥發作時的家庭急救要點。立即將患兒側臥,清理口鼻分泌物,用筷子、牙刷柄或家長的手指置于患兒上下牙之間,防止舌咬傷,并按壓人中、合谷等穴位,立即送往附近醫療機構或撥打120急救電話。
3.2 指導家長掌握常用退熱方法。提醒家長一定要在家中備好肛溫表,教會正確測量的方法、部位和讀數,當體溫升高至39℃時給予退燒藥,并說明藥物的使用方法、作用、副作用及注意事項。講解溫水擦浴、溫水浸浴的方法、好處。減少穿著衣物,讓孩子多飲水。
3.3 飲食指導。給清淡、易消化、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飲食,鼓勵多飲水。
3.4 提高免疫力,減少感冒次數。加強營養、經常性戶外活動以增強體質,盡量少去公共場所,不定期開窗通風。流感季節,用食醋加水熏蒸消毒室內空氣。給孩子多曬太陽,勤洗手。
4 小結
雖然高熱驚厥多屬于良性的,愈合良好,但多次發作,持續時間長,可發展到復雜型,甚至演變為癲癇,故發熱早期及時控制體溫,尤其以往有過驚厥史和癲癇家族史患兒,應重視以免驚厥復發,減少癲癇發病率。因此,我們要做好健康宣教工作、超前服務、超范圍服務,在治療護理過程中熱心、細心、耐心。減少高熱驚厥發生次數、降低高熱驚厥發生時的危險程度、提高搶救成功率、減少患兒后遺癥。
參考文獻
[1] 向錄秀.小兒高熱驚厥的急診救護體會[J].中華現代臨床護理學雜志,2006,1(11):1048-1049
[2] 李渙聯.嬰兒捂熱綜合癥的搶救及護理[J].當代護士,2002,7:25-26
小兒驚厥或稱抽風,是臨床常見的急癥之一,它不是一種疾病,是一癥候群,在嬰幼兒多見。其臨床表現為大多突然起病,意識喪失,四肢強直,痙攣或不停的抽動,發作時間可由數秒至數分鐘或更長,有時反復發作,甚至是持續狀態,分析其發作原因為高熱驚厥和無熱驚厥,如腦膜炎、敗血癥及新生兒破傷風、腦水腫及手足抽搦(低鈣)等。尤以高熱驚厥為多見。
現將對小兒高熱驚厥的搶救與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 完善搶救措施,做到有備無患
1.1備好氧氣、吸痰器、搶救藥品及針炙針等。
1.2驚厥發作時,要就地搶救,寬松衣服扣帶,協助醫生針刺人中、合谷、少商、十宣等,這是急救中既簡單又能經濟有效的辦法。
1.3建立有效的靜脈通道,遵醫囑給予止驚、退熱藥,止驚藥物常選用苯巴比妥、安定、10%水合氯醛和氯丙嗪等藥物,可用肌注或靜脈滴注及保留灌腸等給藥方式,為避免中毒,最好幾種藥物交替使用,在使用退熱藥的同時,還應據情采取物理降溫,使體溫下降。
1.4如遇患兒出現呼吸、心跳停止,要立即清理口腔,鼻腔進行吸痰、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臟按壓術。
2 護理體會
2.1驚厥是兒科臨床常見的急癥,多種疾病都可以引發,特別是在高熱時尤為多見,所以護士應提前做好各項準備工作和急救藥品及器械等,如驚厥患兒應密切觀察病情,注意體溫、脈搏、呼吸、血壓、面色、瞳孔及發作的次數和持續時間等情況變化并做好記錄,為搶救治療提供全面的參考依據,為患兒早日康復打好基礎。
2.2做好安全護理,防止因驚厥造成墜床及碰傷,如牙關緊閉的可用開口器或用紗布包裹壓舌板,防止舌及口唇咬傷,對頻繁發作的患兒應設專人護理。
2.3做好急救記錄,對用藥情況和反應做詳細記錄,并請醫生過目,要求護理人員必須具備敏銳的觀察力,靈活的應急能力和精湛的操作技術,護理工作盡量集中在同一時間內完成,以減少或避免因救護士當而刺激患兒再次發生驚厥,防止差錯事故發生。
關鍵詞:護理干預;小兒;呼吸道感染;高熱驚厥;效果
小兒高熱驚厥是臨床兒科常見的疾病之一,是由呼吸道感染導致體溫超過38攝氏度時表現的驚厥癥狀[1]。臨床發病時的主要表現為發熱、意識模糊、肌肉痙攣、呼吸暫停等,如果未能及時進行搶救,會影響患兒大腦的智力發育[2]。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在2013年4月~2014年8月由呼吸道感染引發高熱驚厥的57例患兒進行研究,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n=27)和研究組(n=30),對照組中男性患兒13例,女性患兒14例,年齡在1~3歲,平均年齡在(2.1±0.3)歲,上呼吸道感染時間1~5d,平均時間為(2.1±1.6)d,研究組中男性患兒21例,女性患兒9例,年齡在1~4歲,平均年齡在(2.5±0.7)歲,上呼吸道感染時間1~6d,平均時間為(2.7±1.2)d,所有患兒表現為不同程度的體溫升高、面色蒼白、全身肌肉強直、牙關緊閉以及不規則呼吸等,兩組患兒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27例患兒予以常規的臨床護理,當患兒發生高熱驚厥時要及時進行搶救護理,有效的控制驚厥的發生,保持患兒的呼吸道通暢,密切觀察患兒的病情變化;研究組30例患兒予以綜合性臨床護理,具體如下:①風險評估:在搶救患兒的過程中要對花兒進行移動的風險評估,根據患兒的表現掌握患兒的用藥情況以及如何控制驚厥,同時推斷患兒出現驚厥的原因以及再次發生驚厥的可能性等,根據患兒的具體情況制定相關的搶救和護理政策;②病情觀察:密切監測患兒的呼吸、脈搏、體溫等臨床指標,一旦出現異常及時處理;③降溫護理:根據患兒的具體病情行溫水擦浴、冷敷等降溫,在降溫的同時,可以多給患兒喝水,防止發生寒戰,定時對患兒測定溫度等;④心理護理:要及時做好家屬的安撫工作,耐心回答患兒家屬提出的問題,緩解其緊張情緒;⑤健康教育:醫護人員要向患兒的家屬講解病情的相關原因,告知家屬如何進行測量體溫、如何使用退熱藥物,叮囑患兒家屬要提高患兒自身的免疫力,多帶領孩子參加體育鍛煉,提高機體的抵抗力;⑥加強防護護理:要為患兒提供安靜、整潔、舒適的病房,保持病房的溫度和濕度,減少可能對患兒產生的刺激,當患兒出現驚厥癥狀時,不要強力按壓,以免對患兒造成骨折,可以通過對患兒的四肢進行約束,必要時,可以在床邊安置床欄,保證患兒的安全性;⑦準備好搶救物品:指導患兒平躺,清除患兒口腔中的分泌物,保證所有的搶救物品均經過消毒處理,可以應用;⑧出院指導:醫護人員要做好患兒家屬的健康教育工作,向患兒家屬講解可能導致患兒體溫升高的因素,當患兒出現哭鬧、嗜睡現象時,要對患兒的體溫進行測量,一旦出現高溫,可以先采取物理降溫方式,即對患兒的腋窩、腹股溝等部位用酒精進行擦洗,必要時可以予以藥物降溫,如果出現驚厥,可以先將患兒側臥,然后將筷子置入患兒牙間,防止咬傷舌頭,并立即送往醫院進行就診[3-5]。
1.3觀察指標 以兩組患兒的再次出現驚厥的發生率、不良反應發生率、退熱時間以及平均住院時間作為觀察指標,分析護理干預對小兒呼吸道感染引發高熱驚厥的護理效果。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20.0的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1比較兩組患兒再次驚厥的發生率 對照組有4例患兒再次出現驚厥,發生率為15%,研究組無患兒再次出現驚厥,發生率為0%,組間比較,χ2=4.780,P
2.2比較兩組患兒不良事件的發生率 在治療中,對照組有4例患兒出現脫水,2例患兒出現濕疹,不良事件的發生率為22%,研究組有1例患兒出現脫水,不良事件的發生率為3%,組間比較,χ2=4.707,P
2.3退熱時間以及平均住院時間 對照組中患兒的退熱時間為(3.16±1.03)d,平均住院時間為(6.78±1.06)d,研究組中患兒的退熱時間為(1.12±0.04)d,平均住院時間為(3.49±0.68)d,組間比較,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高熱驚厥是小兒呼吸道感染的常見并發癥,如果未及時進行處理,會引發窒息、嚴重的患兒會出現驚厥甚至癲癇[6-7]。當驚厥程度為良性時,不會出現后遺癥,但是當患兒出現反復的高溫并表現為驚厥癥狀時,可能對患兒的腦神經功能造成損傷,易遺留嚴重的后遺癥。綜合性護理干預通過對患兒生命體征的密切觀察,做好搶救準備,降溫護理、心理護理以及健康教育等多方面進行護理,減少高熱驚厥的再次發生和不良事件的發生率[4]。相關研究報道顯示,對于呼吸道感染導致的高熱,如果處理不及時會導致中耳炎、急性腎小球腎炎等并發癥的發生,因此及時予以搶救治療和護理干預對高熱驚厥具有重要的意義[8-10]。
本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再次出現驚厥發生率、不良事件的發生率、退熱時間以及平均住院時間均高于研究組(P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應用綜合性護理干預能有效降低再次驚厥的發生率和不良事件的發生率。
參考文獻:
[1]莫靜金,陸月儀.小兒呼吸道感染致高熱驚厥急救及臨床護理干預[J].臨床醫學工程,2012,19(11):2002-2003.
[2]張玉芹.小兒呼吸道感染所致高熱驚厥的急救與護理[J].中國醫藥指南,2014,(11):369-369,370.
[3]陳煒.小兒呼吸道感染所致高熱驚厥的急救與護理[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0,9(10):800-801.
[4]包麗蓉.小兒呼吸道感染致高熱驚厥搶救及護理體會[J].基層醫學論壇,2014,(24):3300-3301.
[5]周春紅,張曉蕊.小兒呼吸道感染引發高熱驚厥的急救及護理[J].中外醫學研究,2015,(13):90-91.
[6]王桂玲,李明吾,吳蕙,等.血清免疫球蛋白與兒童反復呼吸道感染相關性分析[J].中國中西醫結合兒科學,2013,5,(06):555-556.
[7]張旭光,盧仕仰,黃從付,等.兒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2368例病原學分析[J].中國中西醫結合兒科學,2014,6,(06):543-544.
[8]劉小乖,李亞絨,孫欣榮,等.小兒急性下呼吸道感染961例病毒檢測與臨床特點分析[J].陜西醫學雜志,2012,41,(09):1132-1134.